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

时间:2023-06-19 16:1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能源分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能源分类

第1篇

【关键词】物理能量 实践操作 反复学习

在学生学习物理能量及相关的概念时,由于自身对物理知识的缺乏从而不能够快速理解这一抽象意义的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更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一、从基础知识出发,从“了解”开始学习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要经过一个从简到繁、从浅到深的过程,初中物理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学生首次接触物理学科,对于有关的概念根本就弄不清楚,更不用说去理解和运用了。所以教师这个引导者的角色就要发挥出本身的价值,指引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了解、理解,最终能够让学生形成对“能量”的认识。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有关“能源与能量”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针对这个专题进行知识点归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源与社会、可开发新能源等几个部分,并且把其中每一个小专题拿出来进行细化讲解,比如关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这个小专题,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化学能、核能等能量的分类情况,让学生清楚能量的具体分类和各个分类的具体说明。只有在这样的细化了解下,教师再来进行教材知识的深入讲解,学生才能够进一步理解。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积累有关能量的知识,从课外积累中来增强自己的了解。例如大部分学生的家中都会有太阳能热水器,这就是一种运用太阳能的生活现象。还比如潮汐能、地热能的运用,也是极大改变人类生活的能量,学生也可以通过生活阅历来进行初步的了解,形成对物理能量的初步认识,从而激发一定的学习兴趣。

二、不要疏忽每一个学习细节

在初中物理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困难,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没能够对相关的知识掌握透彻,从而存有一定的疑问。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就要反复问学生是否彻底弄懂所学的知识,在所有学生肯定后再来进行下一步的讲解,避免每一个环节的缺漏。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机械能”时,教师在讲解完后可以向学生提问:“机械能包括哪些能量?”学生答:“动能和势能。”教师再问:“那么势能还包括哪些能量呢?”学生答:“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教师问:“能否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哪种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学生答:“比如鸟在空中飞行时就有动能和势能。”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就是一个对知识点巩固的过程,教师在提问时还要注意对每一个知识细节的顾及,不能疏忽每一个细小的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觉得能量的学习和困难的现象。除了在教学课堂上要注意细节外,学生的练习作业也是一个存在着疑点和难点的地方,教师同样要自习查阅,找出学生的共同疑难点,并且做出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把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细小问题都要解决彻底,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作业练习错一堆的情况。

三、设计能量概念复习专题,完善知识网络

在课堂上教师传递能量概念相关的知识后,课后的练习时,学生会出现做题时相关概念模糊,不理解等情况。所以,概念的建立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后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深化和熟悉这些能量及相关概念。通常情况下,学习了物理概念之后,有两个事情需要去解决:(1)物理规律的运用;(2)物理知识网络框架的构建。因此,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规律的运营和知识框架构建不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就形成了,后面还需要对这些概念和知识进行重新整理组合并搭建相关的知识框架。在学完能量及相关概念后,通过设计能量相关的复习专题能够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能量概念,将能量概念的表面意思和具体规律与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与规律在脑海形成一个整体。另外在进行能力及相关概念的相关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去分析和辨别不同类别的能量概念。类似于“题海战术”这些练习通常会让学生陷入物理学习的误区,学生容易思维固化,逐步丧失物理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恶或者其他的负面情绪。例如,在学习了机械能后,可以推出机械能概念的整理和复习归纳,帮助学生去了解和认识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的不同点,并绘制相关表格,将这些能量的特点分别记录,最终构建相关的知识框架。

四、总结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能量及相关概念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而能量及相关概念的教学也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去研究能量及相关概念的教学方式,从上课充分备课到课后作业批改的每个步骤都不能忽视。帮助学生去区分不同的能量概念,完善相关的知识网络框架,最终帮助学生走出能量及其相关概念的学习误区,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余丽. 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2003.

第2篇

发展性学习是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呢?

1转变教学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和缺点时,不打击学生自尊性和自信心,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在进步中寻求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关,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学生作为独立发展的个体是不断改变的,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要只局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要学会发掘学生的可能性,给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所有的科学都是错误先真理而出,错误在先比错误在后好.”――沃尔波斯用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说明他们在进步、在发展.我们教师要巧妙运用学生错误帮助学生发展,进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强、责任感较弱,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我们要常与他们进行沟通,给学生创造独立完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叛逆期,我们不要强制性地把物理知识或解题方法加强于学生,要以建议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中接受知识和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牢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不做学生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而是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垫脚石.

如在进行“内能”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讨论:一块0 ℃的冰有没有内能?有的学生说:“一块0 ℃的冰是没有内能的,因为它的分子不会运动.”有的学生说:“0 ℃的冰也是有内能的,因为它的分子也是运动的,只是运动的不激烈.”学生的意见不一,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0 ℃的冰有没有内能,而是由学生分组讨论,并要为自己的结论找出实例.经过讨论后得出: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内能.学生对于自己得出的结论记忆的时间更长,运用的也会更灵活,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相似问题时也会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证明,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转变教学方式,用发展的方式培养学生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深刻认识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逐步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知识和方法,并重视了“渔”的过程,即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结论教学,而成为了过程教学.科学的研究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实验的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概括力,是学生提高物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作为一门理科,解题能力往往是从题海战术中得到的,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从题海中脱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摒弃了题海战术,而是在开始传授知识时就结合实际,用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的事物解释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概念,加强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亲近自然,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勇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能由一点想到一线、由一线想到一片,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系统掌握,用发散的思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在进行“光的折射实验”时,由于折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笔者把实验课堂还给了学生,由学生掌控全场,笔者只是在教室中巡视,以便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提供帮助.在实验课开始,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如果把筷子放在盛有水的水杯中,从水杯外看筷子,发现筷子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很熟悉,再联想到刚刚学过的折射知识,猜想可能是光的折射引起的现象.学生为证实自己的猜想,使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推理,最后概括得出结论.

3转变教学环境,用发展的环境感染学生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师占主导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掌控,在课堂上教师也只是传授给学生单纯的物理知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严重缺失,教师在意的是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对完成的好坏有所忽略.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不仅要学会物理知识,而且要会学物理知识,并能把这种能力进行迁移,运用到自主获取知识和能力之中.初中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是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教师要充分运用物理学科这一特点,把物理课堂变成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是“活”的,所以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是“活”的,学生在运用知识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便学会“活”用物理知识,逐步形成发展性的学习能力.

如“电与磁”的教学过程,笔者在教学之前研究了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卷,发现对“电与磁”考查的素材多数来自于生活实际,关注高科技发展,渗透学科综合,充分展示了物理与生活、科技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便在课堂中增加了很多生活实例,如POS刷卡机的广泛应用、“司南”的原理等,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应用.长此以往,学生在物理课堂中不只是习得了知识和技能,更获得了生活经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初中物理的学习之中.

4转变教学理论,用发展的世界激励学生

社会是发展性的社会,科技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学生在学校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保持与社会的联系,不可与社会脱节.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科技的发展前沿.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相对于高考的压力初中生的时间是自由的,获得的知识可能比教师还要丰富,这便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余还要不断学习和充电,以便能轻松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暂时无法回答,不妨直言以对,坦承自己的不足,用真诚打动学生,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索真知,在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3篇

【关键词】中考;物理;教材;物理规律;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06-02

本人从事初中物理教学10多年,做好中考物理备战,就从知识的贮存和能力层次应试策略的把握方面应做到:

1 把握命题脉搏,做到心中有数

中考命题以《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标准为依据,不以选用的教材为依据,摒弃“以本为本”的命题指导思想,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近两年的中考命题特点是:

1.1 突出基础性:近两年各地中考题基本摒弃了纯粹考查记忆性知识的试题,更多的是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考查,而且往往是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此类题难度不大,情景性强,涉及面广。

1.2 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提供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日常生活情景,而且大多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情景,要求学生对这些情景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通过学生对问题情景的分析与解决过程来考查学生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1.3 注重科学探究,注重过程与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关于科学质疑提问、科学猜想、科学实验设计与验证、科学分析、交流与评估等科学探究题在各中考题中所占的分量极重。这些试题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

(1)以课本中的基本物理规律为素材的探究题:此类题的实验方案大多与课本不同,要求学生根据题给信息,通过分析、推理,探究出相关物理规律,这些规律大多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主要规律。由于此类题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而是今后各地中考的热点。

(2)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素材的探究题:此类题大多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为素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提出研究问题、科学猜想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有时还要求总结出科学合理的规律.此类题有一定难度,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探究能理和创新思维能力。

(3)关于科学方法的探究题: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很多,其中控制变量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作为各地中考试题主要通过实际应用来考查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1.4 注重考查学生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更加注重通过各种形式考查学生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主要通过文字描述、表格数据、数理图像、曲线或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呈现大量的信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方法,对题给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综合。此类题体现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是中考命题的焦点。

1.5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特别关注环保、能源、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国内外时政大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此类题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此类题不仅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极大地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是中考命题的焦点。

1. 6 注重学科渗透和综合:近年来,各地中考题都比较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注重不同学科知识内在融合与渗透,特别是人文思想的渗透。

1.7 注重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注重开发和利用本土优势资源丰富命题。此类题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通过各种形式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此类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情感。

2 有针对性复习,是成功的关键

根据中考命题的特点,中考复习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轮复习: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历来都是中考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在具体事实中,辨认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建立以现实生活为实例、发现物理知识点、探究物理知识的内涵,总结一般性物理规律特点的模式。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

(1)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的意义。如:光滑、静止、匀速直线运动、不计摩擦和滑轮重,正常工作等等。

(2)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及伴随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等物理规律,这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的。

(3)注意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4)注意教材中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和过程。

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主线,进行综合和专题复习,着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为主。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四大板块。复习时就需要我们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白炽灯,就牵涉到许多物理知识,为什么灯泡内要抽成真空或充入氮氩等气体?灯泡的灯丝为什么要用钨丝制成?灯泡的哪些部分是导体?为什么功率小的灯泡的灯丝细?等等。

第三轮复习:以综合模拟为主,进行适应性的强化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为增强考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正确决策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洞察能力及创造能力。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解题格式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比如:计算题要写出计算公式;简答题要简明扼要回答问题,或加以简洁的解释、举例;

(2)训练综合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必要时可以在读题时画出草图,便于理解题意和解答;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习 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74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中化学,从本质上揭示了物质反应现象的实质,从科学的角度上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但是对于很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有些困难。而且,新生们普遍感觉高中化学并不像初中那样简单易学,一般会出现迷茫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化学考试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脉络,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查,双基为本,学以致用。所以要想学好高中化学,就得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扎实基础,培养化学思维,养成良好习惯都是关键。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自己的经验之谈。

一、认识初、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差异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问题是化学教学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的就可以了解到,初中化学仅仅是起启蒙作用,是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阶段。初中化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的化学思维和技能,一些基础的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方面的现实意义,只需要学生达到认识理解表面现象的知识层次即可。而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较高层次的教学,知识逐渐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复杂化,因此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要相当了解,不仅要掌握知识的内部联系,还要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应用。

因此,学生不能依然抱着初中学习化学的思想学习高中化学,要对高中知识的深入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到时候才不会手足无措,感到灰心泄气。高中化学知识需要对某些初中知识进行加深和完善,完成过渡,如物质基础和机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等,这些知识学生虽然初中早已接触过,但是在学习时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认真理解,课下复习巩固,把握好过渡时期的时机和尺度,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点,力求做到对今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所帮助。

二、注意学习方法

高中新教材是以化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实质。所以,预习是十分必要的,课前预习能提前了解课堂重点,提高听课效率,也有利于为学生准备充分时间去分析思考问题,发散思维。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一遍教材,把全部的内容大概了解一遍,用笔把重点勾画出来,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要做好笔记,以便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听讲。不仅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吸收,注意拓展、运用和迁移。可以采用对比、假设、归纳的方法找出物质在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共通性、差异性和递变规律,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条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在课堂上仅一次性的吸收,很难完全消化,因此要经常复习,反复记忆。课后要充分利用资料书,可以及时弥补课上因为疏忽或是思维短路而产生的疑惑和盲点,从各个方面和表述理解,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进一步深入,全面准确地领悟知识内涵,明确各点之间的联系,熟记规律,形成知识面,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培养化学技能

初中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化学实践技能,其他方面的能力和认识都还没有形成,所以,高中对学生的化学技能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知识方面,要认识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实验制法和基本的概念理论,从多角度理解物质的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性、多变性和相互作用,分析简单的化学问题,并能够用化学语言表达描述。而且还有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物质的结构认识物质的性质,从性质入手了解物质的用途以及现代化学在现实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勤动手,多动脑,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内在潜力,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要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活动的效率。对于学生本身,要大体上了解现代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和前景,培养参与化学科学实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改善、社会生产、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和自然生态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形成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夯实化学基础

化学被称作理科中的文科,由此看来记忆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化合价、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都是学生需要记忆的对象,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和递变规律也是学生记忆的重点。所以,教师要把好记忆关,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做到人人过关,方程式和化学用语更是要做到经常训练,持之以恒。教师在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化学基础知识点繁多而复杂,所以要深刻理解,经常归纳,把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分块,形成条理结构,以便学生记忆。对于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异同,掌握实质。例如硫酸、盐酸、硝酸三种常见强酸的性质和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就可以通过比较,加深记忆。然而,对于一些没有规律的知识点,可以编成通俗易懂的歌诀,采用特殊记忆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记忆效果。

第5篇

摘要: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探究式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及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关心社会与关心生活的意识。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 物理 探究式 教学 策略

一、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针对初中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特点,明确提出了科学探究七个要素并对每一个要素的基本要求都作了说明,这七个要素是: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以上依次排列的七个要素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物理课程标准》中结合一些案例对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步骤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中,有些是要求学生通过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就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要素1中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和对要素4中“会使用简单的试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的基本要求等。但是绝大多数是学生通过多次探究活动才能达到的目标,比如要素5中“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和要素7中“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精神”等。

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划分

科学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科学探究,哪些内容不可以作为科学探究,在初中教学中有一定的要求。能作为科学探究的内容一般可归纳如下四个方面:

1、物理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

在九年级教材中,“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通过实验总结出的规律,教材使用“硬币跳高比赛“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然后通过”吹纸条”“乒乓球与漏斗”“流水现象”等生活中的事例认识此规律,接着演示喷雾器原理,让学生观看非洲草原犬鼠如何让风吹进自己的洞穴,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规律。这样的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索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2、探索性实验

在人教版这套教材中有很多探索性实验与如 “平面镜成像”“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电生磁”“磁生电”浮力”“杠杆的平衡条件”等。这些都可作为探究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接受知识,提高技能,同时这些探究活动也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虽然初中阶段只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但这些知识涉及的范围广,用这些知识可以初步解释、解决身边的很多物理问题,如果通过学生进一步的扩展,就能很好的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和生活中去,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广泛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4、与物理学有关的科学前沿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或与其他学科综合的问题

尽管初中物理是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但是现代科学技术中都可以在初中物理内容中找到它的知识渊源,把新科技引入到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从而形成学好物理的强烈动机。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内容以资料查询、社会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学习。结合电路的教学,让学生调查新电池的使用。还有如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问题都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科学话题,我们也可以选取这样的内容作为探究的课题。

三、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内容不同活动形式也不一样。在物理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形式分两类:一类是课堂内的探究活动;另一类是课堂外的探究活动。

1、课堂内的探究活动

课堂内的探究活动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设计探究方案,然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预先制定的方案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这种活动形式一般要求探究内容是教材中的核心内容,内容的难度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且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比如:在探究“大气压强”的活动中,可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教师通过演示实验:“玻璃杯盛满水倒入水槽中,慢慢往上提起,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换用量筒重复做”。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及大气压的计算,再关注社会和生活,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形成知识应用的意识。本节课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实验、观察、思考及讨论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通过体验,学会观察,学会发现,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使三维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2、课堂外的探究活动

课堂外的探究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计划,学生自己主动的开展科学探究。这种课堂外的探究活动形式一般要求探究内容是:

物理知识的应用:如在学习了浮力之后,可以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浮沉子,热气球,密度计等,通过学生制作过程,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浮沉条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内学习内容的延伸: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可让学生想法测量人的密度,石块的密度,质量好坏不同的玉米的密度……。

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的应用:如环保方面的问题、能源方面的问题、保温性能的问题等。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所探究的题目不宜过大,针对性要强,使学生易于操作。

在选择课外探究内容时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己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确定探究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探究的课题,自行组建小组,进行探究。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而探究式教学是多样化方式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只有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这种教学方式,才能符合新的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要求。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物理规律教学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从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的过程入手,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剖析。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提高概念的教学效率

物理是一门以生活和生产经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并接触到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应用的事例。教师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通过分析、对比、细化、强化、深化、归纳、总结、抽象等思维活动,得出某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物理概念。

如在讲解质量的概念时,通过同一物质构成大小各异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比,总结,得出质量的概念.在讲浮力概念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看到船在江、河中航行,人游泳等生活经验,知道船受到一个向上的作用力,这个力就是浮力,进一步追问,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相同的铁块,做成空心可以浮在水面,如果是实心铁就沉于水下,为什么?古代的木船,是一根很大的树木,直接挖成空心来载人载物,挖去的部分越多,载物量越大;得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再次追问:液体具流动性,是不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呢?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通过熟悉的生活事例的运用,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将生活中的事例在物理课堂中活化,减少了学生学习物理恐惧感,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物理的难度.更彰显了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

二、创设生动的情境,构建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创设一些生动的物理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水到渠成地构建相关概念。如音调的概念,不少学生把音调和响度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嗓门喊得大就是音调高。在音调概念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演唱《青藏高原》这首歌,特别是最后一句“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绝大多数学生是唱不上去的。接着播放韩红的演唱。然后再播放一首著名男低音杨洪基老师的歌曲《不怕不怕》,让学生们在欣赏美妙歌声,感受女高音的清脆嘹亮、男低音的宽广浑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构音调的概念,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这样既纠正了学生原先的错误认识,又形成了音调的正确概念。再如比热容也是初中物理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海边沙滩的照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接着教师提问:看到这幅画面及文字提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呢?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请就可能的原因作出猜想与假设。生: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的缘故……然后再结合相关实验逐步建构比热容的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就必须启发学生思维。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许多种,只有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掌握概念。例如:“密度”这一概念的教学,通常用公式ρ=m/v定义,倘若不讲清楚其本质意义,则学生会受数学公式的影响,认为ρ与m成正比,从而形成错误观念。教师只有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密度”概念的本质特征,讲清其只与自身的性质有关,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密度”这一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定义为基础,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清概念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探究式教学

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拓展性,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是得不到打开物理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学生应亲自动手,在思考中认知,在动手实验中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立足物理的学科特点,让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在动眼、动手、动脑中快乐合作探究,主动体验物理认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让物理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行为、主动行为。

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大厅或操场上做实验,探究外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第一实验区,光滑的地板;第二实验区,铺着薄布的地板;第三实验区,铺有厚地毯的地板。实验器材:三个篮球以及米尺。让篮球沿斜面从相同高度自由滚向三种实验区,然后用米尺测量篮球在不同区域运动的距离,验证外界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进而理解在没有外力影响的理想条件下,运动着的物体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另外,教师可以由此将知识拓展到磁悬浮列车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磁悬浮列车既跑得快又省能源。

在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是由于物理概念过于抽象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造成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中的实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黄文.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4(7):40.

[2]裘重柏;;浅谈“激趣引探式”物理概念教学模式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5期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136-02

1 前言

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一个说法:“没有实验的物理教学是不成功的,至少算不上是完美的课程教学活动。”可见,在物理课程活动体系中,实验教学具有不容忽视且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就初中物理而言,各类实验具体而又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初学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感官材料认识,有利于他们在配合并参与教学实验中培养实践能力,逐步强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利于锻炼他们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精神和良好的习惯品质,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基[1]。那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如何强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研究呢?

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体现

实验教学就是以实验为根本途径的一种教学活动。物理实验则是指借助物体的具体形态来认识物理概念,并利用有条件控制的物质运动变化来认知、总结与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性活动。简单说来,物理实验就是借“物”认“理”、以“物”探“理”的活动。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就是实验教学,主要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和事物观察等。这些对于初学者而言,既非常必要又十分重要[2]。

1)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需要。新课程教学着重体现“探究过程”,强调把“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把“教材中心”让位于“过程中心”。在致力培养能力品质的同时,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实验教学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与自主探究精神,完全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2)学习基础知识的需要。纵观初中物理教材,基本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上的相关结论,并利用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果避开实验,学生就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结论也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3)应对中考升学的需要。各地中考物理越发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例如:实验题占比在逐步增大;新增了实验技能操作题型;等等。既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还有教材上的“自测步行速度”“纸锅烧水”“蜡烛跷跷板”“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等小实验内容。如果缺乏切身体验,学生又怎能去应对中考呢?

4)培养学习兴趣的需要。初中生还处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缺乏对实教学的感性认知,变相加大了物理学习的难度。多做实验、勤做实验,既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态,又能赢得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5)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如观察与思考、实践与创造、手脑联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用结合能力,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能力等。这将让他们终身受益[3]。

3 对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课程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

物理实验既是初中物理课程的基础内容,又是物理教学的精髓元素。只要教师善于抓住这一关键和根本,就不会有纸上谈兵之虞,也才会在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中努力赢得令人期待的事半功倍效果。

对教师演示实验教学的强化与研究 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课程活动体系的有效支撑,更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集中地体现在:它不仅是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理解与掌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而且是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分析与探究能力以及良好学习方法的有效载体,更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性,准备要充分;其次,要努力注意并掌握演示实验的可视性,这是取得成功效果的根本;最后,要更加讲求一些方法和技巧,这是赢得最佳化实验效果的有效保证。

比如在关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课堂实验中,笔者没有直接进入演示实验程序,而是进行演示实验:取出早已准备的一捆下端散开的塑料扎绳,用手自上而下地捋了几次,结果发现扎绳出乎人的意料之外,非但没有合拢起来,反而更加分散开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再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性演示实验,其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再如对于“用满水杯倒置测大气压”的实验,教师可向学生借一本书来辅助进行,并且事先面向全班做出“如果潮湿,赔偿新书”的保证,以有效刺激学生愤启悱发的学习心态,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渲染并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4]。

对学生自主实验教学的强化与研究 培养包含实际操作在内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元素,也是素质教育强调的关键词。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验不仅是迎合他们普遍存在“求新、求趣、求异”的活泼心态,其重要性更在于它是培养学生手脑联动能力、创造性思维、探究学习能力的良好平台和“第二课堂”。学生实验尽管以自主操作为主,却始终离不开教师的适当帮助。所谓“适当帮助”,并非是教师示范让学生模仿,而是指让学生通过预习活动,从整体上把握实验的思路和模式,教师在学生动手前通过“精讲”来明确每一环节的具体内容――主要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普遍性问题、障碍因素或重难点环节等给予适当性引导,以有效确保学生实验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本文以教材中“比较不同物体的吸热本领(比热容)”实验为例,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提醒他们并引发思想上的注意力。比如:1)这种实验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酒精灯?2)为什么在实验时要用酒精灯为水和砂石同时加热,而且加热时间必须相同呢?3)在实验过程中是应该观察水和砂石的温度,还是它们变化的温度呢?不仅充分显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教学关系,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于实验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对学生课外小实验教学的强化与研究 什么是“课外小实验”?就是指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提示和要求,学生用生活中一些简易可取的器材或自行制作的简单装置,在课外以个体或合作等形式开展的自主性实验活动。它具有取材简单、易于操作、时间灵活、空间广阔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既不同于演示实验的高标准、严要求,也不同于分组实验的整齐划一。就初中物理而言,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有利于在教学延伸中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科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学用结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小实验”教学应遵循如下原则。

1)合适性原则,就是要针对某一知识点或单一物理原理而做实验。比如“橡皮筋测力”实验,重在让学生体会“橡皮筋伸长与受力成比例关系”。

2)器材自制原则。教师在布置“小实验”人物时,要尽量考虑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生活中的现有素材做器材,不要花钱去买,只有这样,既随手可做又易于常态化。

3)“一对多”原则,就是一种器材可做多种实验。比如极其普通的鸡蛋可做“生熟鉴别(惯性)”“水中沉浮(浮沉条件)”“吸入广口瓶(大气压)”等多类小实验,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对学生事物观察教学的强化与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由于^察思考而有重大发现的不乏其例,例如:伽利略在观察与研究吊灯摆动中发现了

“单摆振动规律”;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细心观察中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等。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实际能力,观察活动对于物理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物理研究同样十分重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注重教会并培养学生一些必要的观察学习方法,主要包括:1)对于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方面的观察;2)对于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关系方面的观察;3)对与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方面的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逐步把握事物特征及其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关于一些常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系统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综合观察法”等几种类型。值得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与能力并非短期速成之功,而是要历经一个厚积薄发的较长时期,因此要做到持之以恒。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事物观察”等方面,善于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激励、唤醒、鼓舞”,智慧之花终将绽放在实验教学的枝头。

参考文献

[1]刘慎田.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8):52.

[2]吴文彪.浅议“翻转课堂”之微课在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49-50.

[3]王福明.巧用身边之物 创新物理实验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257-258.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与教学;STS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5(S)-0028-2

STS教育注重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發点进行学习和研究,最后又落脚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过程;在让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它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在初中物理课程与教学中进行STS教育,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进一步认识STS教育,探索STS融入到物理教育中的途径,对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进行STS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意义

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新版的初中物理教科书中也加入了很多STS教育的内容。由此可见,STS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發展观,从而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生活态度;再次,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也能让物理学习充满趣味,从而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物理中的STS教育给予了学生更多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够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初中物理课程与教学中STS教育的渗透形式

2.1初中物理课程中STS教育的渗透形式

2.1.1联系生活实际,设置一些与学生联系紧密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我国的初中物理教育比较重视理论知识部分,而学生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点的学习上,或是将现实问题理想化,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说明初中物理教育与实际生活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物理教科书中设置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在“密度与社会”这一节中设置了农业生产中如何利用盐水选种、如何鉴别物质等问题:在“杠杆”这一节中设置了如何使用杠杆更省力等问题;希望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后,能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从物理回到社会生活之中的目的。

2.1.2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發散学生的思维

生活中的许多现实问题都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而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权衡利弊。教科书中设置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运动的描述”这一节中设置了如下问题:“公路上行驶着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这类问题的答案不唯一,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认真思考,可以發散他们的思维。

2.1.3设置一些探究性实验

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如在“摩擦力”这一节中设置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找到与摩擦力大小有关的两个因素,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感受相结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1.4设置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高速發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需求大量全能型的人才,要求人才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能够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为此。物理课程中设置了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问题。如在“升华和凝华”这一节中设置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在“内能”这一节中设置了“地球的温室效应”的相关知识,希望学生在学习了书本知识后能对这些综合性的问题有所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1.5设置一些前沿科技问题

我们身处于一个高速發展的社会之中,要时刻关注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或前沿科技问题。因此,物理课程中也选择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科技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如在“机械能及其转化”这一节中设置了“人造地球卫星”的相关知识,在“核能”这一节中设置了“核电站和核废料处理”的相关知识,希望能缩小初中物理与新科技之间的距离,能让学生走近社会。也能让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保持新鲜感,还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2初中物理教学中STS教育的渗透形式

2.2.1在概念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内容發散,进行STS教育的渗透。如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利用假日时间开展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现场测量、拍照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噪声發生的时间、地点及是否可控,了解居民对环境的感受及意见,最后由学生自己完成调查报告。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生活,从而能主动地掌握噪声的相关知识。“物态变化”这章涉及电冰箱的知识。笔者不但让学生了解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基本参数,还让学生知道“氟里昂”对大气层的危害,知道其节能级数的意义等。直接把知识点發散至空调的使用,了解使用空调时温度控制与环保的关系。

2.2.2在实验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教师通过做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并在实验过程中渗透STS教育。在选择实验器材时,尽可能选用实际生活中能找到的器材,并通过改进应用于课堂教学:在做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关系。如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了解水吸热时,要注意减小热量损失;水沸腾后,要控制火力,减小能源消耗。在开展探究活动时,也渗入前沿科学技术,如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时,介绍我国蛟龙号深潜器是如何克服7000米海水产生的压强的:在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引入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超速或超载会造成动能增大,破坏力增大,导致伤亡增大,从而引导学生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规则。

2.2.3在小制作中渗透STS教育

教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小制作,既可以达到进行STS教育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發掘学生的潜能。如笔者在“声现象”教学时,动员学生制作小乐器,如小笛子、小鼓等,让学生感受演奏的乐趣。在教授“重力”概念时,让学生动手制作“不倒翁”,以使学生加深对重心概念的理解。在教授“机械能”时,动员学生制作水火箭,并进行比赛,对作品的外形设计与飞行状态进行评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初中物理课程与教学中进行STS教育的建议

第一、教材内容新颖、与时俱进。教材中可以多加入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现象或是当下社会实际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能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他们体会到物理是可用、有用的。

第二、教材的内容编排要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三、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验教学,尽量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能让学生将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第9篇

21世纪,网络的时代,开放的世界。怎能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应对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的能力?受应试教育、社会因素等影响,传统教育当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大量存在,呈现出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苛严管束式等几个明显特征,在片面的高度强化传承功能的同时,对新的教学方法却较少涉及。物理学科开放式课堂教学是探索的方向之一。开放式自然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利用现有物理学科的教材,在相对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展开思维、放开思想去提问、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领悟知识、激发求知欲,进而发展创造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新的时代赋于教育新的使命,人才的定义也并非仅仅局限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能力与实践操作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于知识型教育,现代教育则更应注重于能力型教育,“开放式教学”由此应运而生。

开放式物理课堂教学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更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去,把学生置于一个自由、动态、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促使学生展开思维、放开思想去发散、去发现、去创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空间。具体的讲,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辐射性。开放式课堂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是向课堂外辐射;向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是从书本向各学科、社会实践辐射。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全时空开放。

二、主体性。开放教学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特别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应充分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问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不受定势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思考、解决问题要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创新性是开放教学的核心。

四、时代性。课堂教学只有引进时代的活水才能永远具有生气活力。尤其当前中考信息开放题的增多,不仅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提高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而且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吸收跟学科有关的时事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联系教学实际,拓宽课堂的认知空间,让我们的课堂永远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针对开放式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开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开放教学目标。开放式课堂教学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目标,即达到教材双基教学目标,为后一步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弹性目标,即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三是发展目标,即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现在的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开放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内容包括:①物理课本内容。学好课本上的内容,完成课标所规定的要求;②课外书内容。古今多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真正在学问上有所造就的无一不是阅读了大量的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③生活内容。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本书,生活就是一所无门的大学,开放式教学要贴近鲜活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④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教学的当务之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脚是现代教学特点;⑤时代内容。信息时代,高科技知识、因特网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也应及时纳入,让学生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一颗好奇、敢创造的心。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努力构建一个新颖、融洽、活跃的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学习,在探究合作中学习。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总结,我发现这些模式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创新、合作、竞争能力和掌握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以下是我的几点经验:

一、辩论式

辩论式比讨论式更激烈一步,辩论不象讨论那样思维发散,而是从一开始双方的观点已经确立并且尖锐对立。这种教学方式适合那些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争论不休的,或是一段时间内有争议的观点。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就学活动中,我就以“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和“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为正反方的观点。学生在辩论中展示自己的演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又在辩论过程中加入了实验的环节,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情趣,培养创新性格、创新精神等等。

二.竞赛式

初中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争强好胜、反应敏捷),在课堂上也经常采取竞赛的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教学内容比较多和复习课中,运用这种方式效果更好。例如我在上宇宙和微观世界这一节内容时,模仿中央电视台《幸运52》栏目的竞赛模式,每个班分成4——5个小组,我把设计好的题目列在卡片上,各组进行抢答。在抢答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迭出。另外我还在八年级进行了物理学家故事搜集比赛,在九年级进行了自制实验装置比赛等等,效果也非常不错。

三.探究式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效率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03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及性质,人们将物理纳入自然学科,而在物理学科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纳了多学科的知识。例如:数学、能源等,学生进行物理学科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课堂无疑对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十分重要,而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还存在困难。本文就有助于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阐述。

一、备好课,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教师只有在备课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整个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教师在备课阶段下工夫,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调控,才能对知识点自如把握,使课堂教学朝着高效的方向开展。

(一)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指导,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因此,备好教材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为了做好备教材环节的工作,从整体上来讲,需要教师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教师要对整个教材有清楚的把握。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知识点讲解与学生学习知识点的思路应该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在系统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单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则是由先对单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将知识点系统化。教师在备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对整本教材有清楚的把握,并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对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有清楚的把握。在备课环节,教师要对课堂上要讲解的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有清楚的把握,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有侧重点,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找到更多帮助学生学习重点与难点知识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很好的消化知识点。

(二)备学生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公,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这一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备学生。本人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发现,教师在备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全面性,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有清楚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更加有效的知识讲授策略,帮助学生高效获取物理知识点。

二、有效采取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共识。学生只有对物理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内心产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渴望,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也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反之,学生不仅学习知识点的积极性不强,反而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下面本人就几种有效的激趣法与大家分享:

(一)通过课堂导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不仅为人们所认识,而且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要在导入环节下工夫。例如:教师在讲解与浮力相关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将实验器材在上课之始放在讲台上展示给学生,小球浮在水面,引发学生产生了无限的想象,自然学生对课堂上教师要讲解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导学阶段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整个课堂都积极的学习知识点创造了一个好的开端。

(二)案例激趣法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较为基础,并且很多现象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有效采用案例激趣法,将生活中有趣的案例引入教学中,在避免课堂教学出现枯燥无味并且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知识点的情况下,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把握好实验教学

物理教学进入新时期,我们一直在讲该如何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整体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在提升每一个物理知识板块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而实验作为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自然不能忽视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有效的开展实验教学,为了提升初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拔高性的教学,使学生的实验能力逐步提升。

而目前为数不少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性的突破,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对实验环节的教学没有引起重视,偏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讲解,势必使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出现失衡的现象,对学生物理学科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这就启发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从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提升初中物理整体教学质量。

四、有效设问,引发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效设问,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还能够达到在问题的引导下使学生有效进行思维的目的,进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效果。而有效的题目并不是教师随意的提问,教师如果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不讲究方法与技巧,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会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初中物理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问题适度,问题精化。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少而精,通过精华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之上展开有效思考。2.提升提出问题的技巧性。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使用专业术语,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的含义。总之,为了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需要教师在提出问题方面多下功夫。

五、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

第11篇

关键词:民主平等;学习兴趣;自信心;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8(S)-0051-2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们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中,学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严重冲击着他们的心理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中失去了平衡。因而这个时期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心理上出现焦虑、自卑、孤独、角色混乱等问题。为了解决和预防这些心理问题。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现在的中小学学校里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学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还很欠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还很不足。这就使得学科教师成为目前中小学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必要的。

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这样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决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能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的水平。”因此,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已经成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的动力功能可分为增力功能与减力功能。增力功能是指乐观的情感,减力功能是指消极的悲观的情感。积极向上的情感是进发智慧的种子。是心中的“车”的发动机与能源。教师既要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又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样就能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出巨大的学习动力,还能逐渐培养出稳定、深刻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来。

2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发展一般有三个阶段:好奇心、求知欲、理论兴趣。好奇心与求知欲反映出学生的强烈学习需要。当这种兴趣稳定地指向物理学习时。就很快会给学生带来理论上的探讨。这种兴趣还会推动学生刻苦努力的学习物理知识的内在动机。“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运用图片、实物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穿插名人轶事等物理史知识,如欧姆定律的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分子动理论、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现代的教育教学技术已经能够被教育界广泛应用,它不仅能使抽象的物理内容变得更具体、更形象,还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享受到物理的内在美,从而愉快的接受新知识。例如,在物质密度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出来。推导密度公式的全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优美的动态画面。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进行直观形象思维,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增加了对物理的兴趣。

3 运用成就动机理论和归因理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麦克莱伦曾认为,成就动机是一个人人格中非常稳定的特质。学生个体的记忆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和成就相联系的经验。当现实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这些愉快的经验时,就能激发起学生个体的成就动机。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分散掉物理教学难点。采取降低起点、缩小步伐、增多训练、加快反馈的方法,这样能使学生有能力去积极主动的学习,激发起学生的成功喜悦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愿望。教师要适时地运用课堂上的提问、黑板板书、作业训练、动手操作等方式,提供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表现自己。教师再适时的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获得到成就。体验成功,是增强学生学好物理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4 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探究;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171-01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在物理课程中应增设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时空。本文就初中物理“探究活动”作一初步的探索。

物理“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使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物理学科课程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 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在初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经验型水平,且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在高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急剧转化过程中,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施建农等人对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表明: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与兴趣、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兴趣和动机得分较高的被试的创造性思维得分显著高于兴趣和动机得分较低的被试。由此说明:兴趣和动机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心理学因素。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应具有:创新的科学思想及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成功的科学方法;对知识有新的理解,体现在对实际问题或创设的实际情境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具有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能力等。

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⑧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新技术、新学科、新思维的原动力,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文化价值。物理学是迄今为止发展得最为完善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具有结构严谨、理论深奥、方法奇特等特征。物理学始终站在科学前沿,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人的创造意识需要一定的教育环境启发、唤醒,人的创造思维需要在某些特殊的实践活动中训练、提高,那么物理教学无疑是实现两者完美结合的最好的实践活动。物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物理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对创造型学生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创造型学生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物理教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提供给学生一种具体形象刺激,有利于建立形象思维。

物理学科的内容较亲近生活、亲近社会、亲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研究物理问题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给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概念、认识规律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深化、灵活运用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社会意义。数学是表达物理概念、规律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用数学公式和图象表达物理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工具。物理学中的等效法、近似法、类比法、作图法、外推法、归纳法、演绎法以及物理模型、理想实验等都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

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可以是物理知识的应用,如根椐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小制作活动或对某物理知识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等;也可以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与其它学科综合的应用,如环保方面的问题、能源方面的问题等;也可以是物理知识以外的其它方面的问题,如比较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