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一数学方法总结

初一数学方法总结

时间:2023-06-19 16:1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数学方法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一数学方法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 渗透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关键。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只在于分数的多少,而是要通过学习数学,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和思维方法。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其对数学方法的运用和对数学思想融会贯通。因此,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数学思想和方法方面的训练,使他们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解决数学问题或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 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功能

数学思想是指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是指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是以数学思想为指导,以数学方法为手段,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和精髓,其在教学中的渗透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数学思想方法是教材体系的灵魂。从教材的构成体系看,有了数学思想,数学概念和命题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构成有机整体。数学思想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指导思想。其次,数学思想和方法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不能简单地只是数学认识过程的流程,一定要有数学思想的指导并加以创新,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数学思想发生、发展过程的简缩。再次,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认知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只有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才能恰当运用类比联想,给出生动的陈述,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找到闪光点并加以提炼升华,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了解、理解、会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需要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主要有函数思想、化归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等。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把这些抽象的思想通过具体的数学方法体现出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在教学中增强渗透意识

要实现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首先教师要加强渗透意识,即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本节课的知识中有哪些思想方法可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这种思路下,数学知识就会成为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载体,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的运用和形成数学思想。比如,在初一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与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之后的教学中,只要遇到有数又有形的知识点,就可以让学生在形中寻找数,在数中构建形。

(二)根据新课标要求,落实层次教学法

数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和函数思想等数学思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把握三个层次的具体要求,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时,要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

3.掌握方法,运用思想。学生要经过听讲、复习、做习题等才能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经过反复练习建立起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并在练习中不断运用。

4.总结方法,完善思想。小结课、复习课是使知识系统化,使知识内化的最佳课型,也是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系统的整理,挖掘提炼解题的指导思想,归纳总结其中的方法,抓住本质,揭示规律并使之不断完善。

(三)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

数学方法是比较具体的,是数学思想得以实施的手段;数学思想是比较抽象的,属于数学观念范畴。一方面,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启发、帮助学生发现和认识教科书中阐述的数学方法,对这些方法做到自然而然地掌握和运用。另一方面,通过对数学方法的掌握,进一步了解隐含在知识点中的数学思想,从而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两个方面的交替运用,可以使学生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转化、发展等,使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进而使之得到解决。例如,教学化归思想时,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习题,让学生从化归思想体现出来的从未知到已知、从一般到特殊、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化中了解和认识这一数学思想,纵观初中数学的各章节,大多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因此,在处理有关数学问题时,要运用这一思想对求解过程进行指导。

(四)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不应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而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其实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生成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被发现过程、思路的探索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否则学生遇到新问题时,尽管知道要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解决,但仍然不知从何入手。

三、结语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本质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在科学的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还可以帮助他们通过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迁移去认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本质,丰富他们的思维,使其成为有创造力、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内容方面的指导,它包括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学结等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预习是发现难点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前奏。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了什么作用,使预习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书,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学习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先粗略地浏览数学教科书的有关章节的内容,掌握本章知识概貌。对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预习前教师也可先为学生拟定预习提纲,使学生预习有的放矢。养成预习习惯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桥梁和纽带。

二、听课方面的指导

听课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关键性环节,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上课听讲是学校学习的根本。听课的方法对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影响很大,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1.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学生要在几十分钟内接受许多浓缩了的知识精华,确实是一种紧张而又繁重的脑力劳动。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听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听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发生及形成过程;听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尤其是学习中的疑点);听例题的思路和数学方法的渗透;听课堂小结。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防止“填鸭式”、“满堂灌”,掌握最佳的讲授时机,使学生听之有效。

2.思,是指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还应该有意追踪课堂内容,随老师的思路而进行思维活动。如果在课堂上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课,而不思考老师讲授的内容,不理解这些内容,那么老师的声音就会变成催眠曲,使学生慢慢进入瞌睡状态。所以学生不积极思维,就发挥不了其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随听随思;②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本质和核心,会思考才会学习。

3.记,是指学生记课堂笔记。记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注意力,促进信息加工,有助于理解新知识的意义和内在联系,并加深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说,记笔记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技术之一。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地记笔记,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以记代听和思,因此在指导学生记笔记时要求学生:①记笔记应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②记要点,记疑点,记解题思路和方法;③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正确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的主要阵地达到较为完美的境界。

三、课后复习巩固及作业方法的指导

作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一个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学习策略方法的改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业成绩的提高等,都与作业完成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两位高考状元对此深有体会,他们认为作业练习是知识的消化和运用,经过练习,使知识记得更牢固,所以,练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复习。不仅如此,认真做好作业还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可见,做好作业是非常重要的。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而忽视必要的复习巩固和记忆,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甚至抄袭,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和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下,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科书,结合笔记以记录的重点,难点和解题的思维方法,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性质、法则。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格式,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字迹要清晰。

四、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第3篇

【关键词】 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标准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1 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例如在初一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学习中,让学生以给定图形如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一个太阳”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是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如在学习初一数学第四章《线段的长短比较》时,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倾听学生的心声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如在教学初一数学《立体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2 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结合校情、学情,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编制适合所教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创造性地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易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而广泛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的环形跑道问题时,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等量关系,于是把学生组织到学校大操场的环形跑道上上课,找两个跑的一快一慢的学生,让他们两同时同地通向跑,其他同学在高于操场的平台上观察,然后问他们发现了什么?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等量关系,当然也就很容易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此类问题了。再比如讲解储蓄中的利息问题。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中“找”数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先出示学生熟知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三只……;问:n只青蛙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跳腿,扑通几声跳下水?” 学生被这个有趣的生活问题所吸引,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数学,不会有突兀的陌生感.教学实践证明: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动机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 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旧”引“新”。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一节内容时,先引导学生回顾“同类项”定义、有理数加减法法则以及分配律,再提出2a+3a是否等于5a?有的学生会欲言又止,这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根据分配律的运用进行分析,点明课题,使同类项的合并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初一数学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与追击问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实际问题,我与一个学生一起到讲台前进行演示,让学生画出线段图,根据已学知识,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解答,最后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的感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教学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差异。课前鼓励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预习,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带领他们先预习一下与新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新课中预设的知识点,以此排解他们接受新知的困难;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后多与后进生交流,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及思想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给以帮助。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与安排,课堂上充分利用“讲台效应” 以及抓两头,顾中间,尤其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备课时能为这些基础差的学生专门设计一些问题,设计提问的环节。课上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们,并多预设几步或者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和鼓励,提倡优差生结对子的办法学习,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慢慢接触数学,走进数学。

数学课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现成的结论,应包括结论的形成过程,只有展示给学生这些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知”,使学生由“学会”提高到“会学”的层次,因此在教学中暴露思维过程,创设探索情境很有必要。如在用方程解决“日历表中的时间”问题时,先用一个长方形框框出日历表中的三个数,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点,若用n表示中间的一个数,那么另外两个数怎么表示?框出的三个数的和能否是25?然后探究框出四个数,五个数的问题。这样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经历探索过程,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组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老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从讨论中互相促进。如在“对顶角”概念、性质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1)用两根较窄的硬纸片制作一个角;(2)把这个角放在纸片上描下后,再把这个角绕顶点旋转180°后画出此时位置的角,(3)探索:从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些什么结论?这样的教学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从中主动地获得知识,不断地丰富其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与学习。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2]任敏.浅谈数学课中的情境教学[J].读与写,2009,8:第112页.

第4篇

[关键词] 衔接教学;差异分析;初一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学的联系也在逐渐加强,因此,教学工作者思考中小学教学的融合具有现实意义. 这种教学融合不单指知识的融合衔接,更多的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融合改进,使其适应初一新生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快速、顺利地帮助他们衔接初中的课程.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融合改进,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原则:(1)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逐渐从小学阶段的被动式学习转向初中阶段的半主动式学习,以至提高到主动学习;(2)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等),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循序渐进,做好起始阶段的衔接教学工作,让学生平稳过渡;(3)应尽可能多地将思考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和创造性教学.

如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融合改进呢?下面笔者从分析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差异出发,探讨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顺利进行的一些因素,以及由此提出一些衔接教学的方法供参考.

中小学数学的差异

初一是学生从小学跨越到中学的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影响较大(是很多学生喜欢数学和讨厌数学的分水岭). 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时期的教学活动,要对中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差异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 中小学数学学科特点的差异

(1)运算内容的差异. 在小学课程中,学生主要接触的是数的运算,即进行的是具体的数的运算,而初中更多地侧重于对代数式的计算,这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差异. 随着知识的积累、加深,对数学的认识会逐渐趋于理论化和抽象化. 在小学课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以形象、具体为主,大多数问题都是以实际生活和直观的数学数据为基础,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形象的认识获得知识. 在初中课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逐渐以抽象、归纳为主,对问题的研究不再是用直观的数据得出结论,而是需要经过抽象、归纳、推理、论证才能得到所求问题的答案.

(3)逻辑关系的差异. 小学数学中的问题多是单因素的归因的逻辑关系,而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初中数学问题的归因则是多元素的复杂逻辑关系,且以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分析问题时还需要使用较多的假设、判断的推理逻辑手段,尤其是猜想题和几何论证题.

(4)学科联系的差异. 小学数学中的问题多是纯粹的数学知识联系,很少会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初中数学问题则对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度较高,特别是综合类问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2. 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差异

(1)初中数学更加注重自主学习. 在小学阶段,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直接知识传授,在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教师的传授范围之内;初中的学习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还要求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教师和课堂.

(2)初中数学更加注重思维拓展. 小学数学知识的简单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较多地运用记忆、模仿等方法掌握知识,通过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因此对理解、分析方法使用的程度要求不高;初中数学知识逐渐复杂,这就决定了学生只能在学习中逐步学会理解、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才能掌握不断拓展的知识,同时,还要逐步形成“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拓展数学思维,找到学习数学的门路.

(3)初中数学更加注重思维的缜密、开放. 小学数学习题的求解,只要求学生使用固定的方法和公式套用解决即可;初中数学习题的求解,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运用恰当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尤其强调对题型的归纳,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还强调思维的缜密性和开放性,如知道如何根据题设条件设计和寻找有利的运算途径;能够想象几何图形的运动情况,能区分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关的性质,等等.

3. 中小学学生心理和学习环境的差异

(1)心理的差异. 小学生进入初中,标志着从儿童期进入少年期,他们在心理上会逐渐发生变化:有自豪感和更强的荣誉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同,所以对成绩的好坏更在乎;好奇心强,但处理问题大多片面、轻率,自持力和恒心较弱;由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所以容易对学习困难估计不足,而一旦不符合预期,就容易产生较强的挫败感.

(2)学习环境的差异. 对于学习环境的变化,由于初一新生还未完全脱离小学生的稚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还较差,当他们离开早已熟悉的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校的老师,来到初中这一陌生的地方,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以及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要求,所有这种改变,都容易造成初一新生在心理上、学习上的不适应.

针对中小学数学的差异提出初

一数学的教学方法

从前面的中小学的差异化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点上,也体现在学习方法和心理上. 那么,如何使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自然地延伸、过渡,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呢?具体措施如下.

1. 加强新旧知识同化,了解学生知识层次

(1)在初中阶段,教材知识、思维活动、数学方法等方面都与小学阶段存在明显的梯度,因此做好备课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 在备课之前,教师要认真思考小学数学课程和初中数学课程的差异,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确定课堂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帮助他们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同化新知识,让学生顺利并自然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2)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首先将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从而进行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和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 教师还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

2. 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思维的培养

(1)在初中阶段,要逐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应经常叮嘱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和复习,尽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而且通过预习和复习,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我感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夯实他们的知识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2)初中课程的数学知识在完成了数系的推广后,从字母代替数开始,逐渐演变为运用符号语言进行分析和思考,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再进行求解,抽象思维占主要比重,几何课程更是如此.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尽快在课堂的引导下快速形成利用抽象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判断、总结的抽象思维能力.

3. 注重课堂教学方法,调节学生的课堂情绪

首先,要注重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留足够的时间以让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说出心中的想法;安排一些教材例题的变式题,让学生通过动手练习掌握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教会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理清课堂思路;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解法和思路的尝试,力求做到“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

其次,要善于调整学生的情绪,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信念、毅力、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可让学生具有积极、乐观和平衡的心态,从而较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4. 注重多媒体手段和实验手段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第5篇

一、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是与生活的联系更密切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许多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

新教材中的每章的章前图,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日中的问题,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等选学栏目中的内容都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新教材中有天文(月球表面白天平均气温126℃夜间平均气温是零下152℃),地理(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m,地图上城市用点表示),物理(温度计、金属丝拉长),化学(细胞分裂,污染),古今中外,建筑艺术、成语、古诗,等等。在教学中,我把一些实物图、实物体带进课堂,增强学生的直观性,改变过去数学课的枯燥无味。数学课也可以上得像物理、化学一样有趣,像语文课一样生动。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周围的问题。为对班里的学生进行量化积分,我和学生共同制作了一张积分表,每位同学的基础分都是100分,运用学过的正负数,得分的加正分,扣分的加负分,期中、期末作总结。

我还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期末班级要评选三好生和优秀学干,我选了几名学生代表,让他们利用第四章调查统计的知识进行操作,他们有条不紊、很顺利地完成了评优工作。在学习图形认识初步这一章知识时,恰好到了元旦,我让班里每位学生根据学过的和看到过的图形自己动手制作一张贺卡送给最关心自己的人。学生制作的贺卡五花八门,有立体的、平面的、折叠的,每张贺卡都包含着主人的智慧和爱心。学生用数学去解释翻牌游戏,去解决棋盘问题,去解释自然界的宇宙中的奥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的真正价值。

二、新课程另一特色是教学中要体现学生是主体

在新课标下,教师不应该只是教科书的解说员,而应该是课堂上的“导演”,演员应是全体学生,教师应从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学习2.2节,了解有关移动电话收费时,我在课前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每组10人,分别去了解现在城镇上的各种促销活动,采集数据,让每一小组根据了解的情况和数据,各编一个问题在课堂上讨论解决。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不仅学会去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而且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三、新课程教学需要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中已有的“课本”的资源,又包括教师、学生,以及环境中的“活”的资源。毋庸置疑,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理解,以及创造性地开发、引申和改造,使之更具有效性。在教学3.4.2余角和补角这一节,第1课时,教材上只有两个图和两个概念,在讲解时,我注重对概念的挖掘:①余角(或补角)是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②余角(或补角)是两角间的相互关系;即若∠l是∠2余角,则∠2也是∠1的余角;③余角(或补角)的表示,∠1的余角表示为90°-∠1(或∠l的补角表示180°-∠1);④同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的关系为同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⑤一个角的余角(或补角)不是唯一的,可以有无数多个;⑥余角可以理解为余下的角(补角可以理解为补充的角)。因为生活中,我们觉得直角和平角是完整的、完美的。

在新课程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环境这些“活”资源的开发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环境的感性认识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初一的几何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时,我注重抓住几何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于生活这个特点,努力使课堂有声有色。

四、新课程教学要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性

新课程倡导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灵活多样化,新教材改变了过去教科书繁、难、偏、旧的状况,原来满堂灌的内容没有了。如果继续按原来的教学形式运作,那么一堂45分钟的课不到20分钟就可以完成。

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我把黑板的下边沿当作数轴,取向右方向为正,中间为原点,20cm长为一单位长度,让一名学生到前面来表演,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总结及验证,通过学生生动的表演,学生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都很透彻,计算准确率也很高。

当然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图形的直观性;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利用解题的程序化框图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性;利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利用教学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等等,都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挖掘和课堂的认真组织。

五、新课程教学要注重课堂点评

在新教材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数学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良好的课堂点评可以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拓展,引导课堂讨论走向深入,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课堂点评并非随意而可为之,应重视以下几方面:①注重点评的情感性。在新课标下,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善于倾听,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说,学生得到发展了,课堂才算找到了最终的落脚点;②注重点评的全面性,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点评不应只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应全面看待学生的回答,对他们的思路、语言、体态等做出具体分析;③注重的点评的适度,在课堂上,要更好地发挥点评的作用,必须做到适时、适度、适人,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点评,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价每一位学生;④注重点评的多样性。在新课程下,我们可用启发性常用语、赏识性常用语和激励性常用语等使学生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除了传统的口头点评。我们也可以用善意的体态语言的点评,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六、新课程教学要注重课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