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究活动的特点

探究活动的特点

时间:2023-06-19 16:1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究活动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探究活动的特点

第1篇

很多成年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关键不在他们掌握的知识不足,而在于管理者和教师很少给他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知识仅仅处于储存状态,而没有被激活和应用。探究式培训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

目前普通教育中大力提倡探究式教学,那么探究式教学是否适合成人培训?如果适合,成人培训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事关在培训中能否有效运用探究式教学。

一、成人培训探究式教学的适宜性

1、成人有更强的探究需求

在现实中,成人需要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生活的正常进行;而学生所面对的是知识性问题,他们知道可以在书本中、在老师那里找到答案。对比之下,成人的探究需求更为强烈。

2、成人更具备探究式学习的内在条件

不言而喻,成人的实践经验远远多于青少年学生。丰富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资源,是有效实施探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探究式教学属于综合式教学,需要学习者综合调动各种相关知识、技能才能奏效。另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更多地借助于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教师的灌输。成人的这一特点对其学习活动有着特殊意义:成人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的有机结合使其学习更加有效和有意义。显然,知识经验丰富的成人比缺乏经验的青少年学生更具备探究的条件。在学习活动中,成人本身就可以被当作学习资源,这种资源既能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利用。当然,成人的经验有时会形成某种学习定势而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3、成人具有或多或少的探究经历

心理学的“经验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觉就越完善,感知就越容易,也越有利于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成人有意无意地进行过大量的探究活动,他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进行判断、分析、解决,这无形中是一种探究训练。而学生虽然也有过探究活动,但受其活动的局限,思考问题的范围往往局限于所学课程,而且也比较肤浅。当然,成人的日常探究活动,其自发性较大,成功也具有偶然性,没有形成自觉的范式。通过探究式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缺陷。

4、成人更喜欢问题中心的学习

成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的工作生活问题,因此,成人学习更喜欢问题中心或任务中心的学习。培训活动对成人是一个目的十分明确的学以致用的过程,他们能够针对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学习,并具有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而探究式教学其主要特征就是以问题中心或任务中心为主的教学。

5、探究式学习可以弥补成人记忆力下降的弱势

有研究表明,人脑在25岁以前记忆力达到最高峰,然后在40—50岁之前保持在一个水平上,50岁后每况愈下。神经元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40岁以后减少10万个神经细胞,记忆的神经元基础也一天天减弱。这说明成人的记忆力明显低于青少年学生,但其理解能力并没有降低,甚至比青少年学生要强得多。成人学习的长处就在于其理解力、思维力,而探究式学习主要靠这两种能力,对记忆力的需要则很少。

综上上述,探究式教学更适合成人学习,更适合职工培训。

二、成人培训探究式教学特点

与普通教育相比,成人培训探究式教学在如下几个方面有其特点。

1、探究的目标方面的特点

成人的学习主要目标就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积累和增长知识则是第二位的。因此探究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或是模拟实际的问题。

2、探究的对象方面的特点

探究对象有的直接指向科学理解的思考,有的指向合理的行动。成人的探究对象指向主要是后者。成人要掌握的不是基本原理,而是运用基本原理,对实际发生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的探究。简单地说,就是模拟解决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实际问题。这种探究倾向于具体问题而不是抽象理论,有限的时间而不是无限的时间,最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局部性的而不是一般的探究。探究的过程不在于获取知识,偏重解决实际问题,指向行动方案。例如“如何解决某组织中的冲突?”“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在考虑这些问题时科学知识是必需的,但却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一些课题比较倾向于对原理的理解。

3、探究的“已知”条件方面的特点

学生探究的前提条件是书本知识,所解决的问题明显具有抽象的特点,非本质和无关因素被书本或教师剥离,因此,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都比较容易。成人探究的前提条件除了原理知识以外,还有实践经验。成人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是非常有利于复杂的探究活动,这是青少年无法比拟的。当然,经验并非都是可靠的,特别是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如果缺乏对经验的分析,经验可能会成为进步、改革、创新的绊脚石。

4、探究的方法方面的特点

成人探究的出发点是具体事物或事件,最后解决具体事物或事件。其探究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归纳和演绎思维的综合应用;另一种是由个别到个别,属于类比思维,如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同一种问题。归纳和类比思维易于实现创新,而演绎思维则不易实现创新。

5、探究的范围方面的特点

成人培训的探究活动一般是部分探究、有指导性的探究。其实,探究式教学可以是完全探究、部分探究、开放性探究、有指导性的探究。由于成人培训时间一般比较短,而且内容丰富,模块较多,一般不可能进行连续的完全探究和开放的探究,而主要是部分探究和有指导的探究。具体表现为探究的问题一般是根据教学重点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由教师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且在探究中有教师的参与指导。

6、探究的内容方面的特点

成人培训主要内容虽然包含陈述性知识,比如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但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学习怎样做事,怎样把事做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明确这些特点,会使我们在进行培训探究式教学时有一个清晰的指导思想,并能采取适合成人特点的探究方式。

从上述讨论,我们的结论是:探究式教学很适用成人培训,成人对探究式教学具有更强的需求和兴趣,在成人培训中,应大力推广探究式教学。同时要掌握成人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使成人探究式教学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优点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存在。但是在探究性教学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2.互动性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交流。但是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相互交流和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学生也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还包括了情感体验、情境创设等互动。

3.灵活性强。

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和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师一言堂现象相比,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一切能够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口头传授,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二、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可行性

1.新课标的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历史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如下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充分展示了新课标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视。

2.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实施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思维空间;历史是认识主体使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史料为中介,不断追求达到历史存在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让学生像史学家那样收集历史资料,利用历史资料来认识历史,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认识历史的特点。

3.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敢于质疑,并有着较强的叛逆心理。敢于质疑、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正是探究性教学所倡导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三、开展探究性教学实践的途径

1.常规课堂。

在常规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教师将探究性学习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和活动任务;另一方面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见解。

2.历史活动课。

在历史活动课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新一轮课改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为基本阵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

3.课下的自主探究。

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有:通过读书、上网搜集历史资料;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探究历史问题;制作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等。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实行探究式学习教育模式,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1.处理好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提倡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反对接受性学习。历史学习不可避免地仍存在接受学习,因为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问题,必须要教师进行讲解。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能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

2.避免探究性学习向僵化的形式主义转变。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基本分为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评价反思这4个阶段。但是,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要按照上述4个步骤机械化的进行,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主义。

3.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第3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授受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提倡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去主动探究。作为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操作程序应该包括三个环节:一、提供情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二、引导、帮助学生探究、发现;三、把探究的成果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下面以what引导的感叹句这项语法知识为例,展示探究式学习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what引导的感叹句的结构特点及其与how引导的感叹句怎样互换。

步骤一: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下列句子及相应的图片(乱序),要求学生根据句子选择正确的图片。

What a small classroom!

What beautiful flowers!

What a pretty girl!

What a strong boy!

What a big playground!

因为有图片作为参考,学生很快就准确猜出句子的意思并且把句子和图片搭配正确,此时其学习积极性也被激起。

步骤二: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得出结论:第一,这些句子都有感叹号。第二,这些句子都以What开头。教师顺势引出感叹句这个概念,告诉学生这是由What引导的感叹句。教师让学生猜测感叹句可以表达哪些感情,学生回答的不全面;教师又展示几个表示不同感彩的句子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学生得出了比较全的结论。了解到感叹句是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赞叹、惊异、喜悦、厌恶和愤怒等强烈情感,句尾用感叹号,而且用感叹词What引导。

步骤三:教师让学生再观察上面五个句子的结构特点。学生观察了一会儿后没有什么发现。教师就展示下列句子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翻译。

多小的教室啊!

多美的花啊!

多漂亮的女孩啊!

多强壮的小伙啊!

多大的操场啊!

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

因为已经知道是由What来引导的感叹句,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翻译的结果如下:

*What small classroom!

What beautiful flowers!

What a pretty girl!

What a strong boy!

What a big playground!

*What an exciting news!

步骤四:教师让学生再仔细检查上面的翻译是否正确,有几个同学很快发现What small classroom!是错误的,应纠正为What a small classroom! 教师又提醒学生注意不可数名词是不可以加冠词的。学生发现“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翻译错了,并纠正为What exciting news! 教师表扬了学生并让他们继续观察并分组讨论这些句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What+a+形容词+名词。教师

提示学生What beautiful flowers!是否符合这一规则,学生发现不符合,更正为:What+a(an)+形容词+单数名词,What+形容词+复数名词/不可数名词。教师再次表扬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合作学习发现了what引导的感叹句的句式结构特点。

步骤五:教师给出例子:What a strong boy! = How strong the boy is! 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翻译的句子转换为由how引导的感叹句,有小部分同学不知道怎么转换,教师就让他们分组讨论,并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汇报结果。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了正确结果,并且自己归纳出由how引导的感叹句的结构特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通过探究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迁移运用能力。

第4篇

一、细读《指南》,有效指导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指南》是指导幼儿教师开展工作的指导性纲领。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指南》中关于科学探究的目标分为横向目标和纵向目标,横向目标主要是三维目标,即“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这个目标从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知识经验三个维度来阐述。在解读时,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如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性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就是让幼儿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去探究,如和父母散步或外出时,能对一些动植物、自然现象等进行探究,而这个探究的过程可以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并不需要幼儿知道具体的科学概念,也不需要对幼儿进行科学概念的原理分析,它主要强调让幼儿产生兴趣,能认识周围的事物或现象。《指南》关于科学探究的纵向目标,紧扣幼儿的年龄特点,详细地描述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例如3-4岁的目标是: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喜欢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主要是兴趣的培养,让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师如何根据《指南》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如动植物的探究,幼儿阶段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指南》提出要让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因此,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展不同的探究。如3-4岁就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幼儿园常见的一些植物名称和特点,还有平时一些常见的小动物的名称和特点,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问各种问题时,要耐心地解答。5-6岁幼儿在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时会有很多为什么,如蚂蚁的家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蚂蚁长什么样子?蚂蚁有触角吗?蚂蚁生活在哪里?蚂蚁是如何分工的?下雨了,蚂蚁为什么要搬家?等。而且有些幼儿会就某个动物或植物问许多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巧妙引导,既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又让幼儿能主动探究。

二、紧扣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指南》明确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了在日常生活渗透科学教育,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蕴含的适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生活因素,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并积累相关的科学经验。

如“有趣的水滴”,不少幼儿都接触过水,如在家里刷牙、洗手、洗澡等会用到水,下雨天能见到天空落下的雨滴,也能看见房子上滴落下的水滴,于是,幼儿容易产生疑问:水滴是哪里来的?水滴会流到哪里去?幼儿科学探究并不是要让幼儿记住一些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也不是要将探究引入很深的内容里面,而通过一些生活现象,引导幼儿获取一些感性的生活经验,促进他们获取周围事物和现象的一些关键性经验。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水滴的颜色、水滴的味道、哪里会有水滴,进而了解水往怎样的方向流动。当幼儿对水滴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教师还可以趁机引导幼儿做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如水是怎样流动的?如何让水往不同的方向流动?如何控制水流动的速度?水滴在不同材料和质地的物体表面运动一样吗?这些探究活动就是将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到了科学探究上,而且操作过程又不会很难,适合幼儿的活动特点,他们容易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

三、紧扣幼儿年龄特点,支持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幼儿由于年龄小,知道的东西比较少,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摆弄物体,容易犯错,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并能鼓励幼儿持续探究。《指南》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在一些探究活动中,有可能幼儿会将活动的场所弄脏、弄乱,甚至有些幼儿会不小心破坏一些物品,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行为,但教师要在幼儿探究完之后,引导他们收拾、整理好。只有这样,幼儿才会用积极的心态参与后面的探究活动,获得探究的信心。

如在引导小班幼儿开展科学探究“冷和热”时,如何让幼儿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热和冷的同时,产生好奇的探究心理?如何让幼儿探索简单的降温方法,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开展探究时,教师在上课前先将两杯水提前一杯放在室内,一杯放在室外,然后带领幼儿去比较,为了验证两杯水温度不一样,教师可以让幼儿去触摸,从而让幼儿感受温度,然后在与幼儿的讨论中初步理解是室内室外温度不一样造成的。当幼儿对探究的活动产生兴趣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入活动主题:“如何让热水变冷?”教师在幼儿的桌上放了一杯温水,然后对他们说:“一杯热水要放上好一会儿才能变冷,有没有办法让它快一点变冷呢?”幼儿纷纷说出了方法,有的幼儿往杯里吹气,有的幼儿拿起了扇子往杯里扇了起来,有的幼儿将旁边的冷水往热水里倒了进去……课堂上热闹了起来,同时,有些幼儿直接玩和主题不相关的活动了,桌子上不时有水流出来,此时,教师并没有让探究活动停止,而是提醒一些幼儿不做其他无相关的活动,同时,对幼儿的一些操作方法进行指导,并和幼儿认真地做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结果,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也说出来生活中爸爸妈妈让热水变冷的方法。

四、把握幼儿科学的学习特点,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第5篇

一、激发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促进力量。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思维型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其形象的思维特点和活泼的性格特点相矛盾。因此,在小学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以便引导孩子进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在学习“毫米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猜一猜数学书的长度和厚度,然后再拿出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这时学生会发现厘米不够了,那么,不够一厘米的厚度到底是多少呢?由此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更小的刻度单位,进而引导出毫米的概念。这样就使干巴巴的数学课变成了很实用的生活技巧。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圆形的面积,通过动手,演算等一些列活动,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上述活动,教师语言概述学习数学中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探究意识。

二、为学生探究提供材料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学生都一样,但是没有相应的材料来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一切活动都将成为空谈。“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发现真知”。所以,教学活动不单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在互动中的思维碰撞过程。还是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来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裁剪拼接的方式,把圆形转换成接近三角形的图形。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并在裁剪拼接的过程中大胆尝试,讨论交流,独立操作,积极思考。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合理的处理教材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取合适的探究方法

设疑-探究是常见的探究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此种方式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海洋,探究真理。教师应注意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提出具有争论性的问题,慢慢的把学生引入深入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切记直接告诉答案,切记填鸭式的教学。例如,在学习整除的时候,如果一个数能被3整除,那么他有哪些特征?以此类推,让学生跟着问题学习,学生会为了弄明白为什么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观察-发现也是有效的探究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辅助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生活中跟数学相关的实物工具等展现给同学们,然后适时的发问、引导,让学生发现一些东西,在观察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综合抽象的概括能力。例如,在教授倒数时,通过提供简单的口算题,让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然后通过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发现几个问题等,学生带着问题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效率也会有很大提高。

操作-感悟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探究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活动的环境,让那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领悟。例如,在援助体积公式的推导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教具进行操作,从中感悟圆柱体和长方体关系,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合适的探究形式

(一)是自主探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兴趣爱好自由的去研究发现相关知识。自主探究更多的让学生体验过程,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而不是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

(二)是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各自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然后讨论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合作探究有助于学生思维互补,思路开阔。

(三)是班级集体探究

此时,教师一定要抓住核心问题或者关键问题,让学校充分发表个人见解,通过思想观点的碰撞,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能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的,就自主探究;不能的,就小组探究或者班级探究,宗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充分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

第6篇

一、给学生选择不同探究主题的机会

在进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前或课上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一些探究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其中的探究主题。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的好处有几方面: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探究主题的机会,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探究,适应了学生在兴趣、学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学生拥有了选择权、自,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多项探究主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内容进行探究,要比教师硬性规定学生探究多项内容负担轻。虽然,学生探究的是某一方面的内容,但是,通过课上交流,可以达到共享、互补。

3.体现顺学而教。

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活动后,需安排交流汇报活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相机进行引导,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活动,体现顺学而教。

二、给学生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机会

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习惯,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可以选择个体独立学习方式,也可选择与同伴合作学习方式。

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后,可以根据探究主题的特点、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比如,观察、调查、采访、利用书本、利用电脑等。

三、给学生选择不同汇报方式的机会

学生围绕自己选择的探究主题,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后,在课上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采用多样的呈现方式,口头汇报、利用照片或视频汇报、利用计算机做成幻灯片汇报、表演汇报等。

四、给学生表达不同感受的机会

1.利用体验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尊重学生不同的内在感受。

教师要了解体验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点,在进行体验学习时,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不同的内心感受,不能以教师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或追求学生内心感受的一致性。当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并不是一味地肯定,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的价值观有问题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领。

2.利用体验学习默会性的特点,尊重学生不同的外在表现。

体验学习具有默会性。教师要了解体验学习所具有的默会性特点,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处理方法:有些活动后可以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活动后不见得非要学生用语言表述,有些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感受,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但不能追求学生外在行为表现的一致性。

五、给学生实践不同课后活动的机会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教学;活动课

一、历史活动课的特点

历史活动课属于学科活动课,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历史活动中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搜集相关知识,亲身体验、积极创新,真正实现历史活动课的实施。实施历史活动课必须体现出历史活动课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的效率。历史活动课有下面几个特点:

首先,历史活动课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历史活动课的最大特点。因为历史活动课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生是行为的主人,有权对自己活动作出自我选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参与活动策划,包括制定活动目标、设计活动程序等,使历史活动课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精心准备和组织下顺利进行。

其次,历史活动课具有实践性与操作性的特点。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亲自实践与操作,为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和养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里,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所得信息,加之故有经验,通过亲自实践与操作,去解决新问题,增长新见识,学习和养成新方法和新能力,尤其是大胆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亲自参与探究、调查、搜索资料和处理信息,才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有所用,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历史活动课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历史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活动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就决定历史活动课具有综合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二、历史活动课的功能

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历史活动课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全面了解学生,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供信息,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也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看,历史活动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受教学大纲的束缚,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取得丰富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与信息量,并运用众多信息进行创造性活动;不仅如此还培养了学生的学科兴趣和一定的学科技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看,历史活动课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彼此了解、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陶冶其情操,增进其友谊,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在活动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与态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以及教师的活动教学实践经验,初中历史活动教学,应力求以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课堂活动教学形式。

1.表演型活动

初中学生是由童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既还保留着好动、爱讲话、表现欲强的特点,又开始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因此融合了口头、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表演型活动,是既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教学模式。在表演前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这是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表演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提高了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整个表演过程既是重组原有知识体系的过程,又是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既是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合作交流互相促进的过程;既是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和“学”两方面,表演型活动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更强调学生的“学”,强调把表演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角。如果教师干预过多,活动就会变成是学生按教师既定的模式在表演,教师成为活动的操纵者,表演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表演型活动按活动方式不同分为编演历史剧、讲故事、学生授课、知识竞赛等几种形式。

2.操作型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动手操作能力是课程改革强调的一种重要学习能力。作为研究人类自身活动的历史,除了人物、场面形象外,它还包括景物、文物形象。在历史活动之初,这些形象是可以直接感知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事过境迁,物毁人亡,原有的历史形象已在时空中消失,不再重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比其他学科困难,但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优势。正因为历史过程的不可再现性,而初中学生又具有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的特点,所以操作型活动就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3.探究型活动

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住一个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重复教材和教师对历史的叙述,成为一个“知识接受器”。历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再到对历史进行思考,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发现问题,然后查找资料,主动探索、发现,独立思考、分析,与其他学习者共同协作探讨,亲历整个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过程,既能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与方法,又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逐步形成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探究型活动正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引发不同的疑问和想法,使其互相碰撞,从而使学生认识、理解历史事物的教学形式。

在三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中,表演型活动和操作型活动更注重教师在活动准备环节中的指导,呈现的是师生的互动;活动过程则主要是学生独立地完成任务,呈现得更多的是生生互动。探究型活动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开展都呈现出师生、生生互动的交融。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角,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尊重,师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在“辩”或“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既有掌握知识的快乐又体会到知识探究过程的不易。

参考文献:

[1] 肖卫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实分析[J].安徽教育,

2004,(1).

[2] 陈渝.浅谈历史活动课的重要性――由初一历史活动课的

开展所想到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5).

第8篇

设计思路

本节提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有两点:教学求创新和学生为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平面镜司空见惯,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兴趣。本课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魔术表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介绍平面镜成虚象时,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思路,大胆地将一凸透镜成像的情景展现给学生。这里用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所成的像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光屏能接受的实象(仅介绍);另一种是人眼能看到但光屏无法接受的像是虚象。(这样就很自然,而不唐突)

“探究过程不仅是实验活动,更是思维的活动”。当学生找到像的位置后及时启发学生通过物理的比较和数学的等量代换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替代物和像完全重合,不仅找到了像的位置,而且还确定了像的大小。在研究平面镜成的是左右相反的像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小实验来验证;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采用方格纸更加便于学生的探究。

让学生上台利用平面镜“找人”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很自然的过度到古代的“潜望术”和现代的潜望镜。让学生深深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虚像。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对虚像概念的理解;2、平面镜成像中像的位置的确定及物与像的对称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所需设备

魔术储蓄罐、钱币、平面镜若干、度膜玻璃、两个相同的蜡烛14组、打火机、光屏、白纸、方格纸、电脑多媒体辅助设备。

教师活动

新课引入:

魔术表演:教师将魔术箱全方位的展示给同学看,将开口的一面对着同学们,再用抽拉挡板将口封闭。

表演:展示魔术储蓄罐,将纸币从上面的投币口投入魔箱。问学生看到的情况;然后,再在侧面的投币口投入一枚硬币,再问学生看到硬币了吗?看到了几个?

授课过程

(一)平面镜

1、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镜子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通过平面镜前后、左右移动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然后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能有哪些?

3、出示并演示凸透镜的成像让学生观察屏幕上有什么?

再让学生用白纸看能否接受平面镜成的像。教师对比得出虚象的定义。

4、要想研究这些猜想是否正确,首先要能够找到像的位置,能否找到这样一种器材既能成像,又能看到像那边的东西?那又怎样才能找到像呢?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

1、提问:有哪个同学能够知道当我们找到像的位置的同时,我们已经验证了其中一个猜想?

2、让学生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脸的像,并且闭上左眼,看平面镜中的像闭上哪只眼?让学生体会像与物体是左右相反。

3、我们如何来验证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出现的问题,在巡视的过程中指导小组互评。

(四)讨论交流

1、让小组代表上台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

2、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平动和转动,让学生体会平面镜所成的虚象和物体成轴对称。

(五)小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转过身去,再在讲台的另一边藏好一位同学,然后,再让第一位同学转过身来,并询问他能否看到讲台的另一边藏着什么?

教师:介绍,其实平面镜的这种应用,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了;以及在军事上的潜水艇的潜望镜就是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古人应用的图片和潜水艇的视频。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

活动并提出各种猜想。

观察并发现屏幕上能接收到倒立的像。

兴趣盎然地进行活动,最后却发现光屏上不能接受到平面镜成的像。

学生表现出疑惑的表情。

学生讨论得出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

思考交流方法,并上台用蜡烛进行演示。其他学生再活动找像。

活动并认识到像与物体是左右相反。

学生讨论:

(1)可用刻度尺分别测量替代物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并进行比较。

(2)可用方格纸,很方便地比较出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有目的地自主实验研究,并记录数据。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各自的探究数据和结果。

学生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原来台上的学生不能知道,其他的学生上台帮忙(用平面镜转动到与水平面约为45度角时,第一位学生能够看到藏着一位同学。

学生观察并思考。

设计意图:

魔术的奥秘在于人们不知其究竟;而物理学的奥秘在于不断的思考、实践与积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接触,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并能说出猜想理由,

用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所成的像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光屏能接受的实象(仅介绍);另一种是人眼能看到但光屏无法接受的像是虚象。(这样就很自然,而不唐突)

让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过程不仅是实验活动,更是思维的活动,这里通过物理的比较和数学的等量代换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替代物和像完全重合,不仅找到了像的位置,而且还确定了像的大小。

学生亲自活动所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相反,让学生自己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可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蜡烛是放在方格纸的方格中间还是轴线的中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并选择放在方格中的最佳方法,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有些同学在方格纸上还用笔做了物体和像的位置的记号,很有创意,一目了然,并且对研究得出物体和像成轴对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组小组的代表上台将方格纸用实物投影来展示研究成果。气氛热烈,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培养了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让学生上台利用平面镜“找人”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很自然的过度到古代的“潜望术”和现代的潜望镜。让学生对刚才同学们的这一活动原来还有如此重要的应用,深深体会“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当你再在平面镜中看到“另一个你”时,会有什么新的感受?

第9篇

1制定差异探究目标,关注学生差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为教师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在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差异,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来制定差异化的探究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充分体会、了解每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总体目标,而且要结合探究内容和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体目标.

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节中,教材安排了“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试图让学生在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水重的关系的基础上,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该探究活动的总体能力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和实验及设计能力,适当兼顾培养学生的检验与评价及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对于重点培养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猜想能力,我们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体目标:对于第一层次(即科学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能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重”的假设,并设计出至少一种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对于第二层次(即科学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求能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提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的猜想,并设计出一种实验方案.

2设计差异探究活动,适应学生差异

差异性的探究活动,首先应根据差异探究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其次,教师应积极改革探究活动结构,实施分层分类的探究模式,以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为他们创设不同的探究空间;再次,教师应为不同的学生呈现可供选择的探究内容,以基本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例如上述“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活动,首先我们可以依据所制定的差异探究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作如下设计(如图1):

其次,为了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为他们创设不同的探究空间,我们可改革探究活动结构,实施分层分类探究模式,具体如下:提出问题(合);建立猜想与假设(分―合);设计实验方案(分―合);进行实验(分);分析论证(分―合);评价与反思(分―合);归纳总结(合).这样通过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和兼顾差异的“分”的环节,可较好地解决各层次学生的动静支配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分层次的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时,我们可放手让第一层次的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规律;而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则通过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启发和帮助,让他们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再次,为了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可分别在“建立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呈现可供选择的探究内容.比如在“建立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我们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实验器材,鼓励、引导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提出不同但合理的猜想,建立假设:如有的学生通过回忆躺到浴缸的水中并逐渐下沉时自己的感觉(越来越轻)和观察到的现象(水面跟着上升), 把两者

卷式的相机是利用化学反应来形成图像,而数码相机是靠电子传感器和数码编码器来形成图像的,这一简单的应用原理的解释可以达到以下三种理想的效果:(1)提升教学达成价值,让学生知道我们现在研究的胶卷式相机的工作原理其实是和数码相机的原理是一样的,可见我们的现在的学习是很有应用价值的;(2)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相机在生活已经被广泛使用,科学的使用可以为我们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让生活变得更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3)提升后续学习动力,数码相机中所用到的电子传感器和数码编码器都是现在科学前沿的知识,数码相机的优越性导致它取代了原先的胶卷式相机,其科技知识本身所含的神奇性激发了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进步促使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深度兴趣.

由此可见,物理课堂中的真探究、真问题、真应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满足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促使物理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地位,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真思维,促进学生的真发展.

联系起来提出 “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的猜想;有的学生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通过把手的感觉(越来越吃力)和观察到的现象(水面跟着上升)两者联系起来,也提出上述猜想;也有的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一铝块,慢慢地把它浸入盛有水的长塑料杯中,通过反复实验、观察,比较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和其它量的改变,提出 “浮力大小可能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的猜想;等等,不一而足.

3指导差异探究过程,尊重学生差异

3.1灵活采取教学策略,照顾学生差异

在差异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以推动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上述活动中,“设计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是非常有难度的一步,那么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下列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推动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一,对于全体学生,可通过增加实践体验、如鼓励全体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尝试、设计实验,为他们提供探究支撑;第二,对于大部分学生,可通过设置探究阶梯,来降低探究难度,这里可把较难的实验设计分为两个步骤:(1)如何把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取出来?(2)如何测出这部分水的重力并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第三,对于部分实在有困难的学生,可通过适时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里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实验观察、分析比较,使他们认识到“物体浸入水中后上升了的水就是物体排开的水,只要取出物体浸入水中后上升了的水就能方便地测出物体排开的水重”,从而使他们豁然开朗,顺理成章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图2所示).

3.2努力倡导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差异

差异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促使学生相互协作,从而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最终实现差异共享.

例如上述活动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毫无疑问,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也是一个极富魅力的环节.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在引导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呢?实践中我们可这么处理:首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评价,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案.其中在第一个阶段(即分组讨论阶段),在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以后,我们要求他们教授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启发、帮助后者设计或理解实验方案;在第二个阶段(即全班交流阶段),我们要求后者来展示他们的实验方案,同时由前者进行评价、补充.这样,通过“先进生教后进生”、“先进生帮后进生”、“后进生展示”、“先进生评价”等多种形式,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了不同的任务,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适合他们特点的展示机会,从而使全体学生得到了共同提高.

3.3巧妙搭建挑战平台,发展学生差异

差异教学不仅要使“弱者变强”,同时也要使“强者更强”.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巧妙搭建挑战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例如上述活动中在全体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得出“浸在水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水)”之后,我们可进一步追问:本实验方案需要测出物体的重力、物体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承接水的小烧杯的重力以及小烧杯和水的总重力,然后计算得到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并进行比较,上述操作步骤比较繁琐,而且可能会导致实验误差较大而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对此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案?由于该问题是原有实验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因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探索,最终提出下列多种创意新颖、操作简便的方案:方案一,用量筒替换溢水杯,测出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计算出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并与浮力相比较;方案二,用质量可忽略不计的塑料袋替换小烧杯,来承接物体排开的水,测出其重并与浮力相比较;方案三,用弹簧秤提着一塑料袋水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是否为零.

4实施差异探究评价,促进差异发展

差异探究评价除了要求实施多元评价(即开放评价权限、评价内容和评价过程)外,还需要有更为契合的评价方式:比如反馈强项的自选化,即允许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完成探究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如评价方式的自省化,即在探究活动告一段落后,鼓励学生通过反思的方式、评价探究结果以及自己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有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上述活动中,我们可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并通过相互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案进行实验,搜集事实证据.实验结束后,同样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有的小组用文字表达实验结论;有的小组用数学公式表达实验结论;也有小组用图表表达他们的实验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得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可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10篇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只要把教材引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点衔接起来,使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应体现“儿童化”的探究活动理念,呈现“不一样”的科学探究材料,让科学探究材料基于儿童的心理需求、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引领儿童的探究思维,成全儿童的探究活动,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呈现与运用才是最有效的。

学生对消化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和了解,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仔细地去探究过人体的整个消化器官,不知道各个器官的作用与消化过程。因此,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我选择了“儿童化”的探究材料,设计了“儿童化”的探究活动,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不一样”的探究材料引入

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既要让学生“感兴趣”,又要“能探索”。原先的教学是直接提出问题:我们吃进的食物到哪儿去了?学生虽然能根据已有经验做出回答,但由于没有体验,学生回答零散,学习兴趣也不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体验,我挑选购买了动物饼干,让学生先品尝再回答,材料既满足了儿童的这一天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开始本课的学习,又唤起了学生对食物消化的内在体验,对食物的消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接着我再提供探索性材料———人体轮廓图,让学生尝试着将人体消化器官在图上画出来,以此了解学生对消化器官的前概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不一样”的探究材料观察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分析,他们的思维特点还停留在比较低水平的形象思维或者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殊时期,头脑的探究也停留在比较形象的阶段,需要有形象的材料作为探究的载体。为了让学生形象地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仅仅依靠语言表述和图片观察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和抽象,为此我提供了显性化活动材料:人体消化器官围裙。让学生穿在身上,指指、认认、说说,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形象地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还能让学生大致了解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人体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内在的复杂过程,原来的教学活动是边看图片边介绍,学生很难了解,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又为学生提供了富有趣味性的显性化材料:食物消化过程动画片。动画片将学生无法触及了解的消化过程运用动画的方式形象、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来,促进了学生对消化过程的认识。

三、“不一样”的探究材料运用

皮亚杰把活动作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的出发点。认为“活动的内化就是概念化。”探究既基于原有的活动经验,又要在活动中加以验证或批判。因此,教师要选择基于活动经验的探究材料,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体验并内化科学概念。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有了认知,但这种认知是表面的、肤浅的,只停留在概念上。为了内化学生的认知,需要做模拟实验,为了优化材料,我从市场上挑选了非常形象而贴切的模拟性实验材料:精选了形似有两只兔子耳朵的气球,开口一端装上塑料圆筒作为“口腔”,气球中间长长的管子类似食管,下面膨大的部分就是“胃”,把一只耳朵塞进“胃”里并扎起来,另一只耳朵在顶端剪一个洞,表示肠子和,又贴切又方便;再准备食物,馒头和蔬菜(用开水烫一下),还有人体的唾液(用滴管滴水)。学生利用这些材料模拟食物的消化过程,不仅体验了“蠕动”是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还内化了对食物消化过程的认识,最后出来的食糜也为后面对学生进行消化器官的保护埋下了伏笔———如果不细嚼慢咽就不利于消化。

四、“不一样”的探究材料游戏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这些属性与儿童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因此,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中,让儿童在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符合儿童的天性。为了巩固学生对消化器官以及消化过程的认识,我设计了多媒体材料———“食物捉迷藏”游戏,让学生根据提示卡片找出消化器官,通过科学游戏,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巩固了本课知识。

儿童化探究材料的优化需要教师用儿童的视角,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创造性地选择利于儿童探究的趣味性、形象性、探究性、游戏性材料,通过优化材料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11篇

本课内容为第五单元的第1章中第2节的第二课时,学生对陆生动物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陆生环境相适应有了初步认识。蚯蚓是适应陆地环境最典型的环节动物代表。本课重在对蚯蚓进行实验、观察、探究,进一步认识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往往对蚯蚓缺少亲切感,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但初中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为满足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在课前布置学生饲养和观察蚯蚓,课内主要通过观察、探究、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并进行情感教育。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阐明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2)说出蚯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判断、评价、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观念,强化“生物与其环境想适应”的观点。

(2)通过把蚯蚓放归到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力

2 教学重点

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利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方法对蚯蚓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 教学难点

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4 教学准备

活的蚯蚓、硬纸板、玻璃板、解剖盘、小电筒、烧杯、棉球、食用醋、纸巾(报纸)、培养皿、放大镜、镊子

5 教学策略

从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6 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让小组长组织组员找蚯蚓,并把找到的蚯蚓分发给组员饲养。让学生在寻找和饲养蚯蚓的过程中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课堂活动

1、运用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理念

首先用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来启发学生观察需要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然后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为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提供原始动力,使学生体验科学概念、原则形成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潜心探究生物科学理念的信心。

2、认真观察,走好探究第一步

各小组那出课前收集的蚯蚓,认真观察,提出本组成员想要探究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引导,一共拟订了8个问题:

(1)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2)蚯蚓的形态是什么样的?

(3)怎样区分蚯蚓的头部和尾部?(4)蚯蚓是怎样运动的?有足吗?

(5)蚯蚓怎样呼吸?(6)蚯蚓能再生吗?

(7)蚯蚓有眼睛,能看见物体吗?(8)蚯蚓有耳朵吗,能听见声音吗?

然后各小组实验时从这8个问题中任选4个作出假设,选取实验材料进行探究。

3、深入探究,精心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开始探究前老师要对实验设计进行引导:

(1)设计内容: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

(2)设计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3)学生自行研究

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内观察、探究、交流,小组长作简单记录。学生自行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4、讨论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小组探究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其他组的同学可提出质疑和补充。

染后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蚯蚓适于适应土壤生活(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5、创新评价,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全体同学互评:评出“最佳活动小组”、“最佳创意奖”、“最佳表达奖”、“最具勇气奖”等集体和个人的多个奖项,对同学的学习态度和探究能力等做评价。

(2)教师点评:对本节课各小组的表现及全班同学的总体表现做点评,对敢于挑战权威和提出有创意问题的极力表扬,并让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让号召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6、巩固应用,课外延伸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 历史探究活动课 教学策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新增了探究活动课,这种新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活动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该如何以积极的态度迎接这次挑战,如何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历史探究活动课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方式,以必修二《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为例。这节活动课的活动任务是让学生选择生活的一个侧面,比如说“城市人民生活的近代化”,搜集相关资料或进行访谈调查;活动目的是引发学生对百年变迁原因的思考和探究,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体验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过程;活动成果要求举办一个“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历史展览会,可以以电子演示稿、图片、实物展览的形式出现;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史学指导、协助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活动课在结构、内容、形式、课时安排等方面的设计与历史课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差异,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开放性是其根本特征。历史探究活动课的这些特征将对教师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并促使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来顺应课程的需要。

第一,从本质上看,历史活动课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因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定,而不是依据传统的学习方式而确定教学方式。历史探究活动课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与历史课文的教学过程有一定的差异。在探究活动课过程中,教师将面临着如何处理学生的争论而不挫伤学生的探究热情,如何鼓励问题多变而又能有效处理偶发事件等问题。比如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同观点和不同个性都可以引起争执,那么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教学策略让学生宽容彼此个性的差异而把精力放在认知交锋上,同时又让认知交锋不影响同学间的友谊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事先无法预测学习过程中将发生些什么,他们只有随时调整其教学策略才能适应探索性的和变化着的教学环境,稳态和确定性的教学策略将被动态和多变性的教学策略取代。

第二,历史活动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凸显出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实践着“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教学新理念。当教学赋予学生主体地位时,这就意味着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并肯定学生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学策略必须以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水平而定,并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高为目的。过去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被重视,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的个人表演。目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又使教师产生了新的困惑,即学生知道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新了,甚至有很多是教师不知道的,这种情况下,教师该如何适应,怎样调整?所有的这些都将对教师的教学构成挑战。

第三,历史探究活动课的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对教学策略带来的变化。历史探究活动课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和形成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参与意识为中心,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课。必修与选修教材共有十七个历史探究活动课,就其活动形式来看,可分为创作展示式、研讨交流式、学习竞赛式、艺术表现类、社会实践类、演讲辩论类等类型,就其实施过程可分为活动任务、活动目的、活动形式、研究成果、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研究指导,等等。这些探究活动课体现出知识是可以怀疑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求教师做到任何知识在传递给学生之前其正确性必须得到说明,包括教师的意见与看法。以前学生相信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都是真的,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们更好地接受知识。探究活动课知识的可疑性将使教学变为教师与学生否认旧知识和产生新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过程。在探究活动课里教师将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也将体现平等、合作和引导等原则。

面对历史探究活动课带来的挑战,教师必须有积极的行动准备,才能胜任新课改新课程的要求,具体来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必须亲自参与历史探究活动课的开发与研究。从前面的有关论述中我们已经清楚了解到活动课的教学是受制于历史探究活动课的内容、类型、特点等因素的,对历史探究活动课的陌生和不熟悉将使教师的教学失去基础与前提。因此,教师应该深入地对历史探究活动课进行研究与开发。对探究活动课了解不能仅仅满足于“拿来”,应该有深入地思考与研究,例如:历史活动课的形式除教材中的建议外,师生还可以自创其他形式,如活动课《近代时期人们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教材中的形式是编辑报纸,我们也可以采用PPT、诗歌、讲故事比赛等形式,把近代时期先进人们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的过程展示出来。如必修3中的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我们除了以小论文的形式外,还可以用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歌曲等形式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这样,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有了宏观着眼点,而不是拘泥于一时的变动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活动课的开发,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进去;也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当教师把学生的经验纳入自己主导的探究活动课开发的内容时,他就是在采用明智的方式控制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因此探究活动课的研究开发过程也是教师对教学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过程。

第二,形成开放型的教师文化。探究活动课的教学系统是开放的,相应地应该有开放型的教师文化。开放型的教师文化首先表现为建立学习型的教师观念,历史探究活动课的知识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它要求教师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通晓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要想驾驭课堂,就要不断学习,一个教师如果不能终身学习,他也就永远失去了永远占领讲台的机会,教师必须从自己既是教师又是学生的双重身份出发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其次,开放型的教师文化表现为进行教学合作。现代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便是合作学习,同样教师的教学也需要进行教学合作,因为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教师进行教学合作可以在知识能力方面互补,教学合作不仅可以协调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更能使教师自己熟练自如地进行教学。最后,开放型的教师文化表现为与社会保持协调发展。教师与社会保持协调发展,不仅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时展的脉搏的需要,更是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的需要。例如,既需要通过与政治教师的合作了解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又需要与语文教师合作了解如何撰写小论文,需要与计算机老师的合作掌握PPT的制作,也需要与社会保持接触了解跨国公司的有关情况,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的信念。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在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该放手时绝不插手。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的是教师对课堂对学生对教学的全面掌控,学生没有自,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要体现学生的自,历史探究活动课更是如此。那么还需要教师的控制吗?在活动课中教师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对教学的宏观把握,如果教师在活动课教学时不能进行宏观控制,那么这个探究活动课的教学很可能会失控。如探究活动课《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讨论》开展之前,教师务必向学生布置清楚本次活动课的活动目的、活动任务,活动过程,以及展示活动成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等。但是在学生具体进行学习活动时,教师应该进行重点控制,否则,活动课就失去了活动课的特点与功能。比如,在活动课上纪律不是控制的关键,而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精神才是重点,教师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综上所述,开展历史探究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促进探究活动课教学系统的良性发展,随着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深入开展,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整将会使活动课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而教师也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