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

时间:2023-06-19 16:1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

第1篇

  学校音乐老师个人计划1

  1、开放的音乐教学

  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应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辩正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主带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开放音乐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

  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摇篮曲》一课,我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妈妈的特点,准备了很多娃娃,让学生亲身体验做一天爸爸妈妈是多么辛苦,从而进行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在活动中巧妙地将歌曲教学、创编表演、打击乐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而主题活动恰恰就能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表演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

学校音乐老师个人计划2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音乐学科教学研究的工作思路是:组织和引导中小学音乐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艺术教育工作工程规程》,进一步深入研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反思课程改革以来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品质。要以提高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对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指导和管理,以课题研究和教研组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和学科基地的功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搞好“器乐进校园”和各项艺术活动,努力促进我市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学研究,推进课程改革。

  1、继续认真学习和研究基础教育阶段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针对中小学音乐学科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

  2、进一步健全中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学科指导小组的作用,积极开展新课标、新教材的专题研讨活动。

  3、组织高中音乐教师对音乐鉴赏必修模块进行集体备课,开设研究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学习有关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搞好省级课题《普通中小学音乐学科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小学、初中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实施能力。

  1、继续组织好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课标本新教材的实践研究,组织和开展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培训。

  2、组织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学习常州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建议,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预设的能力。

  3、搞好高中音乐各选修模块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工作。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5、组织中小学音乐教师才艺大赛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6、积极发现、总结、推介教学第一线音乐教师的教学经验。

  7、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

  (三)搞好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组织部分音乐教师结合音乐学科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和模块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

  2、研究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关注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音乐表现,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学生的音乐活动之中。

  3、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小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检测、初中学生音乐学业考核、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为抓手,组织课题组老师搞好省级课题《普通中小学音乐学科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践研究》,不断完善中小学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4、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与进修,对青年教师的范唱、伴奏能力要有一定的考核要求。

  三、日程安排

  九月份

  1、召开小学、初中音乐学科中心组会议。

  2、思考器乐进校园有关事宜。

  十月份

  1、十月教科研月主题活动。

  2、武汉8+1城市圈交流研讨会。

  十一月份

  1、中小学音乐教师《会唱歌,唱好歌》专题研讨会。

  十二月份

  1、音美教师才艺大赛。

  2、小学音乐教师器乐进校园活动初步验收。

  元月份

  1、中小学音乐学科课程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

  学校音乐老师个人计划3

  本学期在结合上学期课题的基础上,继续研讨《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策略与方法创新的实践研究》这一持久性课题,力争将这一课题中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落到实处。

  一、指导思想

  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教学环境分析: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我校的音乐教育目标是:努力发展创造性教学,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发展思维潜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可我们学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可音乐教学设备不齐全,如:钢琴只有一台,打击乐器几乎都没有、说真的,要想把音乐课堂上的丰富多彩是很难的,只能进行了“互动式”教学实践,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3)班的音乐老师。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歌唱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

  四、教材分析:

  作为全新的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了已下基本理念:

  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2、以审美为中心;

  3、以文化为主线;

  4、加强实践与创造。

  一年级下册共编成10个主题单元,基本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级采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如:

  1、凸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从教材内容与色彩都采用趣味化,鼓励和启发学生去学习。如第六课《我有一双万能手》中歌词从我是一个谁?还会有什么本领?让学生自由想象。

  2、降低了音乐知识的学习难点,如声音的强和弱(f强、p弱)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比较,再如利用乌龟和小兔子的特点,让学生区分高音、低音、快速、慢速,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区分。

  3、发挥了音乐教学的创新优势,在呈现上,给师生留出足够自由想象和随意发挥的空间。

  4、建立了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课后——“音乐小花在开放”包括:今天表现真棒、音乐的感觉真好、我们班的小明星、老师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小器乐;优势

传统的音乐课堂往往借助钢琴等大器乐来组织教学,很多时候都是教师的“表演秀”,忽视了农村初中学生的音乐基础,脱离了农村初中学生的音乐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自然会变得索然无味。而在农村初中音乐课堂上引入小器乐,可以改善学生的音乐学习,促使音乐课堂走向高效。那么,农村初中小器乐进音乐课堂究竟有哪些优势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音乐课堂实效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采用教师传授的教学形式,很多时候就是单纯地进行歌唱教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日渐削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减少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小器乐,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忱,再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必然会有进步,对音乐的节奏、音色等的感知与把握必然更为精准,对不同器乐所达到的艺术效果的理解必然会更为透彻,使得音乐课堂的实效性不断得到加强。

例如,把口琴这种价廉易学的小器乐引入农村初中音乐课堂,能够极大的愉悦学生,由于好奇他们定然想摆弄口琴,甚至希望通过自己的吹奏能够形成优美的旋律。源于这种心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定然高涨,学习积极性不言而喻。但是也容易出现因为学生好奇而演变成学生自主地胡乱吹奏,因此,运用恰当时机借助口琴展开音乐教学显得非常关键。譬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暂且不将口琴发给学生,以免造成课堂混乱影响教学,先可以通过教师对口琴的演奏激发出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让优美的旋律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一段口琴比赛录像,这样就更深一步地让学生陷入到对口琴学习的欲望之中,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开始对口琴的有关知识及吹奏方式等向学生娓娓道来,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口琴知识和操作技巧。接着还可以利用口琴进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有趣游戏,来增强音乐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在口琴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促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丰富音乐教学形式

传统的音乐教学,普遍都是进行跟唱教学,教师借助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对学生进行演唱教学,让学生单纯地唱出歌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教师示范、学生跟唱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抹杀音乐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很难一下子就熟练掌握要领。而小器乐进入音乐课堂以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可以变得生动活泼,有时候可以让已经熟练掌握部分小器乐的学生针对教学中的某个片段进行全班演示,有时候可以分小组一起探究部分小器乐对音乐的作用,有时候可以现场让学生比对不同的小器乐发声的区别,甚至可以通过小器乐演奏让学生直接找到音准,等等。因为有新鲜事物的引入,加之这些器乐都是携带简便且易购买的,学生的参与自然会热情高涨,甚至可以带动学生课外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例如,把口琴引入农村初中音乐课堂,能够大大改善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课上,老师不仅能够唱给学生听,还能够进行口琴演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了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口琴的演奏方式又可以多种多样,学生可以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演奏形式进行学习,这样充分扩展了个别学生的表演空间,使得学生在充分自由的音乐课堂中真正学到音乐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更具有灵活性。

三、引入不同器乐资源,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传统的音乐教学纯粹以跟唱教学为主,以让学生会唱歌曲为教学目的,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单一。而课堂上通过引入合适的小器乐,可以让课堂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迎合了学生对于音乐的模仿等特点,在更加真实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音乐,甚至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感受中去。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也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一门小器乐演奏,还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了其对音乐中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当然,在实际选择中,音乐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来确立使用何种小器乐,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歌曲所要表现的主题,也能够让学生认知到更多的小器乐品种,拓宽音乐学习视野,丰富音乐学习内容。

例如,把口琴引入农村初中音乐课堂,学生在进行口琴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对音乐的一些知识进行简要了解,这种音乐学习方式更胜于传统的跟唱模式,在学习和吹奏口琴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将口琴引入到农村初中音乐课堂中,转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中进行音乐学习,有利于促进其音乐才能的施展和音乐知识的掌握。

四、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巩固音乐知识学习

课堂的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教师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通过音乐课学习就能完全理解音乐知识和牢固掌握音乐技能。再纵观以往,由于农村这一区域条件限制和一些家庭观念所致,很多学生根本无法通过钢琴等器乐进行音乐知识再学习,因而导致学生的音乐水平整体低下。而小器乐却是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携带方便,价格低廉,成为它的一大优势。学生也不必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吹奏小器乐,进而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去熟悉某种小器乐,或者去甄别不同小器乐的发声,或者通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等机会去认知小器乐,还可以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去认知,甚至是熟悉课本中所涉及的一些小器乐,对这些器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操作基础之后,就可以有效巩固课堂音乐学习。

例如,教学中难免会有一些意外,造成教学时间分配不当,结果导致音乐知识远没有达到预想的掌握程度。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外借助小器乐去消化课堂音乐知识或者技巧。譬如,借助口琴去演奏曲目,在不断地演奏中理解课堂上提及的音乐要点,领悟歌曲的内涵。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音乐课堂一直遵循着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音乐素养始终徘徊不前,但是小器乐的引入打破了这一传统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内容,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兴趣中自主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使得音乐学习更富实效性,其优势可谓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第3篇

作者:李艳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

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青春期,身体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他们的声带增长迅速。特别是男生,他们对这种变化很不适应,原来的嗓音清脆动听,现在的嗓音象蜜蜂嗡嗡,而且稍微多说一点话嗓子就很疼。相对男生而言,女生嗓音的变化不是很大,而且人们不会比较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变化,但事实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因为声带的变化,引起他们的喉部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如果青春期对嗓子不好好保护,就会诱发声带充血甚至水肿。这个时期的学生说话时都会感到有一些困难,主要原因是发声器官因为发育,还没有磨合好,没有协调发音,所以说话受到了影响。

在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我们发现:男孩子的变声期都比较长,而且非常明显;女孩子的变声期比较短,且不太明显。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拿我自己执教的初二(3)班为样本,我们班男生有30个人,女生有25个人。男同学一般都是从初一的第一学期快结束时开始进入变声期,到初二下学期都基本结束,整个变声期大约经历8~12个月的时间;女同学的变声期比较短,一般经历半个月~2个月的时间。有的孩子的变化非常典型,如我们班的王某某同学,先是音色纯正,再到沙哑、难听,最后又声音雄浑,成功地度过了自己的变声期。那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保护嗓子显得有为重要,如果保护不好,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这个损失是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的。那怎样才能安全地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呢?有的人认为不说话,不唱歌,让学生悄然度过这个特殊时期,有人认为这个时期要巧发音,巧练习,让学生平稳地度过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学校的音乐老师也是各执一词,于是我们学校选择了250个学生做样本,把我校的音乐老师分成两个组,同时邀请了有声乐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参加了我们的研究课题组,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觉得对于处在特殊时期的这个群体,第一种说法肯定是不妥当的,对于第二种说法大家最后都投了赞成票,都觉得音乐老师可以在变声期通过对学生进行细心指导而进行系统的声乐训练。最后我们课题组就怎样对处于特殊时期的学生施以特殊的教育进行了研讨,有几种做法想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合理组织,克服生理缺陷

首先要精选内容:由于青春期学生声带的发育引起了学生发声的缺陷,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所选曲目的跨度不要太大,一般不要超过八度;所选曲目的音量也不能过大,曲调要保证流畅优美,不能“大跳”,以免学生叫喊。如果遇到不符合要求而又必须教唱的内容时,教师要动脑筋,学会转化,降低坡度,使学生唱适合自己的音乐。其次要注意科学练习,练声时要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气息唱,而不是扯着嗓子乱叫一通,还有就是练声时要尽量使用轻声,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嗓子,同时还能在低声吟唱时体会音乐之美。当然练声时还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可以练哼鸣,可以男女声混合训练等等。第三还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因为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变声期,声带很容易疲劳甚至受到损伤。所以教师可以将一节音乐课分成几小段,先练练声,再讲讲乐理知识,再唱唱歌,或者再欣赏欣赏,这样学生的声带可以得到休息,同时又能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真可谓一箭双雕呀。另外教师还要要求学生时刻保护嗓子,课后尽量少说话,不要狂笑也不要大哭,更不要高谈阔论。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作为样本的学生出现了和其他班级学生不同的情况:会自我保护声带,会科学的发声方法,会简单的演唱技巧等等。

二、科学组织,克服心理因素

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渐渐成熟,但在心理方面还比较幼稚,开始自我欣赏,开始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但由于他们的年龄还比较小,没有社会经验,所以看事情、想问题都比较片面,所以在分辨美丑、善恶时往往会出现错误。他们争强好胜,慢慢地想独立,想摆脱家长的束缚,总是在模仿长辈做事,可又总是屡屡碰壁。……了解到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后,教师就可以科学组织,处理好学生在特殊时期里由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各种唱歌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处于变声期的学生都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维,不再是教师指东学生不向其他方向走的年龄了,他们对老师讲的东西不再是全盘接受,而是辨证地分析,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向进行适当的取舍。因此在音乐课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非常重要,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音乐没有兴趣,那他绝不会在音乐上有所发展。在小学里,孩子的音乐兴趣多以唱歌为主。而在初中里,由于生理、心理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兴趣越来越广泛,唱歌、欣赏、乐器、舞蹈、音乐创作等等,他们都想尝试。因此,以唱歌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他们了,教师要多渠道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使得学生比较深刻的理解音乐的内涵。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流行音乐,由于流行音乐的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感情直接外露,初中学生很容易在情感上与之共鸣。对此现象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来改变他们对流行音乐的盲从,使学生对教本上的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音乐教学和其他任何的教学一样,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人”。在音乐教学中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要对他们实施特殊的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歌唱方法,更要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和欣赏水平,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4篇

现行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和教师把智育凌驾于一切工作之上。如果把素质教育当做一项完整的工程,那么,现在社会上呼唤最强烈的德、体、美、劳这些方面的教育不能令人满意。这样看来,我们的现行教育并没有完整地实施素质教育。各学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同样有着德育、智育、美育的义务和功能。德之所以放在首位,并不是轻视其它方面,而是只有在“有德”的前提下,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不如一些数学教师认为: “数学课就是要培养学生‘数与概念、测量与计算、解题与应用’等能力, 至于德育, 那就是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的事了。”这种人为割裂德育与数学学科联系的做法, 必然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忘记进行德育教育,即使能够想起来往往方法也是不够恰当的,可能有些老师会采取比较死板的说教方法,甚至可能会出现打骂等体罚现象,但是德育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一定载体、一定情感的投入,才能让受教育者有所感悟。小学各个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特别是数学),相对来说, 显得比较隐性和单调。即使在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德育材料,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致使德育与学生生活的断层。

那么怎样才能在各个学科中悄然无息地渗透德育教育呢?这是笔者思考许久的一个问题,在下文笔者主要探讨语文教学、数学教学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诊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一种有意识地去达成“无痕”、 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的举措。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以下策略。

1.1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选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要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这正是文本的价值所在。

1.2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人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的。笔者认为,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才不会太远。这样,德育渗透也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1.3明理导行,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导行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例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当年的处境,体谅他的远行,体会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种“离别泪”,第二次是一种“爱乡情”,第三次则是“报国志”。这里的明理和导行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行为,养成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的新一代的优秀品质。

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

2.1通过教材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并不象语文文本内容那样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可举一出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伟大成就;再如教三角形,举出“勾股定理”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

2.2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注意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不仅要发扬优良传统,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不仅要教学互动,还要引导学

转贴于

生讨论,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

2.3利用研究型课题进行德育教学

德育不能只局限在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一个研究性课题,一般要经历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阶段;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传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而学生投入到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尊重知识、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3.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3.1课型的选择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大鹿》、《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3.2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第5篇

这个研究项目以音乐教师培养课程的改革为目的,并获得了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瑟纳德基金会1998-2001年、2001-2004年和2004-2007年的专项资金赞助。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拉瑞・斯克瑞普博士的主持下,这个至今已进行了五年的研究项目,无论在高等音乐教育机构课程改革的宗旨与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标准及其教学的理论探索中(MIE);还是在基础教育的公立学校中的音乐学习与学生发展的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LTM);还是在传播、推广音乐教师教育的研究成果的应用中((NMIEC),都已创造出了一个有系统、多层次、多维度的三位一体的音乐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在美国目前高等教育的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和研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三位一体的结构意义

三位一体结构意义一是指以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个较系统的音乐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为切入点,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集音乐表演者音乐教师音乐研究者综合素质为一身的音乐教育改革目标,这是音乐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如图一);二是指由艺术团体、基础教育公立学校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组成的三位―体的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的联合协作,即在以改革和研究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充分使用音乐艺术资源,鼓励音乐艺术家和音乐研究者在音乐教育改革中发挥作用,发展和促进项目的研究水平。(如图一、图二)

这两个三角形图解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和社会之间的结构关系,其所展示的各元素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影响是进行音乐教育改革所必须考虑的。在这两个三角形理论假设框架的支持下,一个代表着三位一体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及其内涵意义就显而易见了。(如图三)

二、MIE――置于大教育背景中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系统

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课程(MIE)设置是以大教育和大课程为背景,其课程宗旨是实现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个能适应支持学生发展的、灵活的、可操作的课程系统,以便使任何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毕业时,能具有通过州级教师资格认定测试的条件,具有适应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音乐教师工作的能力,或是奠定继续向音乐教育或音乐表演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这个课程系统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含有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跨系课程的课堂研究和学习;二是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实验学校中所进行的有指导的教育实习。共有34门课程。

1 必选课程(又称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提供了关于理解和研究教育中音乐作用的不同的基本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作为职业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掌握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获得在各种音乐环境(背景、条件)中能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学与教的模式的比较研究、传统与现代的心理学、认知与评价理论的发展趋向以及对音乐教育哲学的探讨。其中的每一门课都是与三位―体课程框架保持一致,并能通过在实验学校中的“通过音乐进行学习的”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综合的、广泛的和多学科训练的实习机会。

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包括:“教育中的音乐”导论,音乐教学论,学与教模式的比较研究;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包括:音乐与人的潜能――音乐教育发展心理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学习评价,音乐、脑与学习。

2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音乐教育中的教与学的课程群。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相关课程,进一步提高已有的专业和教育知识与技能水平,进而为实现更深入的三位一体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索。其中包括:各专业技术训练,J、课教学法、普通学校音乐即兴教学法(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特殊教育)、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学科综合训练、音乐表演艺术家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有指导的音乐教学实习研讨班、音乐教师资格证书指标体系研究等等。

3 跨系课程

这属于选修课程的一部分。是指除音乐教育系提供的课程外,其他各系所设置的相应专业的教学法等课程。这也体现了为实现三位一体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结构的特征之一。其中包括:音乐基本理论教学法,音乐史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弦乐教学法,声乐教学法,木管、铜管乐合奏重奏指导法、合唱指挥等等。

4 有指导的教育实习

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要求学生必须结合所选的课程内容,完成两个有指导的实习项目。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机会。有指导的教育实习包括:①以课程学习为基础的实习;②以研究项目(课题)为基础的实习。

以课程为基础的实习:是指通过某―课程的学习之后,结合其中的阶段性内容进行实践教学;以研究项目为基础的实习:是指学生个人在某一专业教学研究方面有兴趣或是为实验学校的教学改革的特殊需要。实习时间安排及任务完成:无论任何一种实习,实习的上课为不少于15学时,不超过30学时。

实习文案材料汇编:包括教案、课程设计,课程目标陈述、教学目的陈述、学生问卷、自我评价,学生作业、调查(论文)报告,图片、照片、录像、指导教师评价,等等。

5 选课要求:

MIE课程的完成,要求必选4门课,其中1门核心课程,3门选修课程(或跨系课程)。4门课中必须有2门课包括有指导的实习课。各门课的学分均为0-2分(指零学分选择Zero Credit Options)。给那些已完成了自己所选专业要求的学分的本科学生,提供一个免交选课费的选修机会,本科生只能选修本科课程作为零学分;硕士研究生也可以选本科课程作为零学分。跨系课程不能作为零学分选择。可以看出,有指导的教育实习将理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且选课范围非常大(至少34门),但实际要求的选课学分并不难达到,并可用零学分选课方式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说,这是-个低障碍、宽基础、高水平为原则的选课要求。

三、LTM――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践支持

LTM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而提出的:在音乐学习中,必定要涉及和参与以下五个过程:倾听和感知;表演和表现;创意和发现;提问与探究;反应与关联。这五个基本过程不只为音乐学习所独有,也是进行任何一个领域学习的基本要素。这 也是LTM项目区别于其他音乐研究项目的独特定位。LTM项目在这五个基本过程的支持下,通过音乐文化,使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具体的联系。这些联系要素将音乐学习活动本身视为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提供丰富综合的声乐、器乐、跨文化音乐文献研究和音乐技能等学习活动,进行思维训练和科学与人文知识的学习,保证每个学生有多种机会通过音乐活动与其内在的学习过程发生联系。尤其是通过LTM项目专家、研究中心的顾问和任课教师的共同探讨后,又设计、规划并实施了具体的关于LTM项目每周的单元和课时计划,设计了在学习活动和学习时间之间的新旧知识不断循环联系的周期性的合理节奏,缩减了“学什么和如何学”之间的距离。通过学习活动中对行为反应过程的处理,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探究发现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由此,LTM项目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织,同时产生了学术、情感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音乐概念与技能学习之间的相互促进。

如果说MIE是以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为实践的理论假设,那么,LTM则是将这个假设付诸了行动验证。这个操作性很强的研究项目,重在实践效果。1998年成立的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学前至小学5年级),就是以“音乐是进行学习的一种通用语言”为理论前提,并确信音乐学习会帮助和加强学生的阅读、数学、语言艺术和社会化的发展。通过研究实验,激发学生对各学科学习的意愿和智力兴趣,内化学习过程。其中包括:倾听(Listening)――区别和分类;询问(Question)――提问和探寻;创造(Creation)――发明和设计;表现(Performance)――阐述和表达;反思(Reflec-tion)――相关联系和个性化。并通过相对评估(对实验学校学生的阅读、数学、语言等基本技能的测试)和绝对评估(州级标准的综合评估测试和斯坦福学绩测试),对实验结果进行跟踪研究和分析。

四、NMIEC――改革资源和成果共享曲行动计划

这是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三位一体音乐教育改革系统工程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传播、推广和共享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资源和成果,使其在全美音乐教育改革中产生影响。

现已有6个州的公立学校(K-12年级)、音乐学院、教育学院、艺术组织、专业团体、公司及基金会的教师、音乐家、教育家和研究学者组成了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全美音乐教育改革协作体。这个协作体的组织结构正如前所述,由三个主体构成。其组织意义一是体现了由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教授、专家和学者论证、设计、改进和发展的改革方案;二是体现了由艺术和文化组织和团体的艺术家共同参与高等教育机构和基础教育公立学校的音乐教育改革项目,发展和扩大的改革成果;三是由公立学校的课堂教师和学区的教育督导,组成基础教育改革联合组织,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和艺术组织的改革和实验的接受者,在公立学校中,实施运用“教育中的音乐”项目的设计过程、内容,并体现实验成果。

这三个主体中的各项因素相互支持和相互影响,在对三位一体培养目标形成一个强有力、稳定和立体的支持基座的同时,又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艺术事业的发展产生相互作用的支持力。(如图四)

因此,这项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使传统的音乐教育课程有所变化,而且由此扩大、发展和沟通了音乐教师教育与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机构、与基础教育公立学校、与专业团体、与社区文化乃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良性循环;不但使改革研究的影响能顺利传播、扩大和付诸实施,并促进研究项目本身不断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开拓。

从狭义说,三位一体体现了集音乐加/音乐教师/音乐研究学者为一身的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广义说,三位一体强调了高等教育机构和教授、专家及学者;社会艺术团体和音乐艺术家以及公立学校和音乐教师共同参与音乐教育改革的整体理念。

五、思考

1994-1995年笔者曾就美国音乐教育改革进行过考察和研究。当时,正值美国的《2000年教育法》颁布不久(1993年),艺术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的地位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中被确立,并于1994年又颁布了美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这对于美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历时9年,上述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作为代表美国音乐教育界近十年来对其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对美国音乐教育改革所做出努力的一个缩影。

结合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改革实际,有以下两点思考:

1 音乐教育改革的横向联合与协作

这是笔者感受最深和思考最多的。美国的音乐教育改革,虽然是分别以基础教育公立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为切入点,但这绝不仅仅是涉及某个学校或教师个人的事。音乐教育改革被认为是要全社会参与的大事。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研究项目的成员不仅来自高校,还来自基础教育公立学校、艺术社团、教育行政机构、社区和企业,等等。

在我国,某一高校的研究机构或课题组的音乐教育研究项目与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或教育行政管理和研究机构(教育学院或教研室)的研究项目,常常是各搞各的,互不搭界。前者往往侧重于学校内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或是宏观理论的论证;后者常常偏重于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改进,或是教学技术的微观探讨。其实,只有这二者的结合,才会真正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研究内容体系。

2 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垂直整合与交互构建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音乐课程结构的改革,非常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的连贯系统性,即垂直整合。如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课程系统,从大教育、大课程理论到教学操作;从课题研究到有指导的教育实习;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特殊教育等等,学科多,领域全;本科生与研究生的选课挂钩,并利用零学分和跨系课程选修与其他专业打通,使课程内容之间又具有了交互构建的特点。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关于音乐教师培训的相关课程只有2--3门。(教学论、教学法、教育实习),且相关选修课较少;如果学生进入大学时是以音乐教育方向为主修的话,则在入学考试、课程选择,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发展上都有不同于(低于)表演专业的要求。而美国从20世纪末的音乐教育改革以后,不论在观念还是在行为上,已经在逐渐明确了这样一个认识,即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与音乐表演技能的发展并不矛盾,音乐教师的教育知识与技能应该是以丰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训练为基础的。正像2002年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亲笔签署的教育法令《No Child Left Behind》中,已明确规定了代表高资质音乐教师资格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与程度,并要求到2005-2006学年末,每一位在基础教育公立学校核心课程中任教的教师,必须在其所教授的学科中达到教育法所要求的高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