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中 阶段 声乐 教育 审美 个体 实践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65-01
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为内容,以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必修课程。高中阶段的声乐教育也是通过必修课程的唱歌课和歌咏活动,以及选修课程的声乐课和合唱课来实施和体现的。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
2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3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普通高中音乐课课程中的音乐创作,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并进行音乐创作的初步尝试。
4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如果把高中的音乐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比较,其不同之处首先是将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或模块进行了延伸。普通高中的音乐教育,在课程内容或模块上,将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方面,延伸到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方面。
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增进学生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并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
歌唱、演奏,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创作,是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园地,也是学生进一步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的途径。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
其次,为普通高中的艺术特长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中所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正是这样的理念,使高中的艺术教育在20世纪末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后,随着普通高中的艺术教育不断深入,许多学校不仅专门招收艺术特长学生,而且还办起了艺术班,有的学校发展为独立的"艺术高中"。它们不仅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输送了大量的生源,而且还以在艺术教育上的成就和特色,创造学校的品牌,提升学校的地位,改变学校的发展。
关 键 词 :新课标 学科综合 课程资源 课程设置 课程评价
音乐课程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及尝试解决的方案与途径的研究显得愈来愈重要。
一、课程的学科综合问题
音乐新课程提出学科综合这个基本理念之后,确实丰富了课堂教学。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中小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但是当前许多音乐课为了突出课程的综合,偏离了以音乐为本的原则,把音乐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湮没了音乐的学科特点,冲淡了音乐艺术的鲜明个性。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能否适当地、适量地实施学科综合,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贯彻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直接关系到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
(一)音乐课程要坚守自己的阵地
音乐综合课程应加强音乐性而不是弱化它,应该以音乐为主线,所引用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与音乐密切相关,融合一体,要突出音乐的首席地位。
(二)音乐课程的综合,应为音乐服务,把握好度
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综合,旨在了解音乐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作用,通过其他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但是必须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就是画蛇添足。
(三)学科综合的含义
音乐教师必须明白,音乐学科综合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科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素养,体现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学科综合的含义。其次,要明白综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一种形式。再次,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与延伸不要占据太多的课堂时间,也不能喧宾夺主,忘了是在上音乐课。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考虑音乐课程在形式上的科学性,更要考虑音乐课程在内容上的科学性。
二、音乐课程资源问题
(一)音乐教材的编写及推广方面存在问题
在朱则平、廖应文主编的《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一书中,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根据《标准》编写的试验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呈现方式上,较之以往的音乐教材,从总体上看,有了质的进步,无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收获之一。但是笔者认为,新教材在编写、组织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音乐教材的编写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习国外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其次,音乐教材的可操作性不强。再次,音乐教材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多样性。
转贴于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1)借鉴国外教材编写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音乐教材的编写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编写不同层次的音乐教材,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其次,必须打破那种模仿音乐专业教材的以乐理知识体系为教材体系的传统框架。降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知识化、学术化的成分,增加音乐生活化的含量。再次,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有利于具有特殊音乐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的学习。最后,还要注意教材载体的多样性,除了书本文字教材外,应大力发展声响教材、多媒体教材、多媒体组合教材等。(2)强化音乐教材的可操作性,突出音乐教材的主体性与基础性内容。音乐新课标要求重视音乐实践。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就要求教材在编写时应强化它的实践性可操作性。(3)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教材资源。这对促进音乐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其次,实施校本课程是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重要措施。再次,校本课程是体现与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环节。
(二)新课程资源普遍缺乏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和学校领导对音乐新课程资源的需求较之原来出现了大幅度增加。一方面,他们急切希望了解有关课程改革的各种信息,希望能与有关的教育专家和同行进行及时地沟通和对话,以便及时交流音乐课程改革的情况和经验。另一方面,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的音乐课程提倡音乐课的学科综合。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的知识面及信息量增大。音乐教师希望拓宽信息来源通道,从多方面获取各种与音乐教育新课程相关的教学材料。从各试验区反馈的情况来看,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匮乏带有普遍性。音乐教师为备好一堂课,有时会花费好几天的工夫,也不一定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料。
因此笔者提出如下措施:(1)整合学术资源,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有计划地组织教育专家进行集中攻关突破,丰富和完善音乐教育资源。(2)改革和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系统,从实践中深入挖掘新的有效的音乐课程资源,加强音乐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音乐课程内容、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总之,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课程问题还不仅这些,笔者只是管中窥豹。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中小学音乐课程相关的问题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正在进行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Optimization of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and improve classroom efficiency
Wang Yushu
【Abstract】Music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students noble sentiment an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shaping the mind of students,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ut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mu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till exist many drawback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emphasis on some primary school music education is not enough, the music teaching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eaching, music teachers' overall quality level needs to be improved, students' music literacy and music appreciation ability is relatively weak, low music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Therefore, active music classroom atmosphere, optimizing the music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music lear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music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小学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促进学生美育基础教育,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学活动重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加强情感培养。面对目前死气沉沉的音乐课堂,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全面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一切以人为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下文首先分析加强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学。
一、加强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背景下,全面加强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教学,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音乐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无形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 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活跃的音乐课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心理需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氛围中参与到音乐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有自身的爱好鼓励学生去学习音乐知识,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状态,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陶冶自身的情操,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
(三) 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音乐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情感的交流和传递。加强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怀的强化,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实现学生素养的提高,最终促进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学
(一) 完善教学环境,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音乐教学理念,一切以人为本,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体验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局面,教师要注重同学生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平等尊重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要加强教学氛围的营造,完善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室环境的布置,比如可以张贴一些著名音乐家的海报,放置一些音乐器材的模型等,使学生在良好的音乐氛围的熏陶下激发自身对音乐课程学习兴趣爱好。
(二) 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全面改革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的教学方法,活跃音乐课堂氛围,优化小学音乐教学。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先进的音乐软件,以声音和画面的刺激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伴随着音乐前奏的响起,出现相应的意境画面,牵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重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引入情境,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先准备相应的教学刀具,在时鼓励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去跳去唱,在无形之间展示自身的才华,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表演,比如模仿大象走路的样子、蝴蝶飞舞等,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舞蹈的情境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整个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全面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切以人为本,不断加强自身音乐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树立可持续学习的思想。学校要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加强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开展研讨会,交流老师间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音乐教学,活跃音乐课堂氛围,不断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
【关键词】音乐教学 教师培训 责任感 民族文化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可以说音乐教育在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可是,在我们深感欣慰的同时,却不能回避广大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可以说与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缺乏, 主管教育部门、学校及家长对音乐教育的功能缺乏认识, 学校对音乐这一学科的资金投入少,农村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思想落后,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再加上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语数外等统考科目。笔者认为,要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这一现状,让教育工作者已经学生重视关注音乐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强对农村音乐教师的培训
为加强对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行)》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更新音乐教师音乐教育观念,深化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充实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农村县小学音乐教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实践能力,使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行为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使音乐教学充分体现学科教学价值,提升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音乐教育教研机构,成立农村音乐教师业务培训班,聘请当地优秀音乐教师来授课,时间可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首先,通过培训使其具备:①乐理和识谱的知识与技能;②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③有关音乐史的知识和音乐鉴赏的基本知识;④指挥合唱团和乐队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等。讲究对兼职音乐教师培训的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其次,组织音乐教师认真钻研《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音乐学科的教学目的,改变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传统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和胜任音乐教育教学的工作。
二、提高音乐课的教学地位
人们所认识到的这些音乐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只是音乐教育的“副产品”,人们把音乐教育只是作为“其他学科”,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纯属认识上的误区。音乐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音乐教育同样有其自身的目的和价值。音乐课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音乐教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投入资金短缺,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对音乐教育投入的资金更是少得可怜。学校的教学条件是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在实施科教兴国、尊师重教的今天,各级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响器材、多媒体教学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确保教学效果。近几年,中央虽然也下大力气努力改变农村的教育现状,但如果这种努力只是进行一年或两年,而不能长期进行,也很难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教育。
四、 因地制宜,弘扬民族文化
新课标写道:“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有着各自的特点,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各地区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本地区文化和本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
农村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目的是培养符合时展的优秀人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新课标提出的音乐教育理念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无法得到落实,城、乡学校音乐教育的差距在一步步拉大。因此,急需寻找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方法。文本所提的片面设想,笔者只是有感而发,其主要的目的是想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并共同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排忧解难,那将是笔者愿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冷余生.教师实用教育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关键词:音乐教育;多元化理念;中小学;课程改革
在我国经济化建设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模式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模式,其中多元化信息模式的形成可以丰富人们对信息的感知能力,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信息通讯技术、网络化的传播技术等项目的开展,提高了经济化的信息交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类居住的“环境”变的越来越小,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却为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便利性的服务。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现阶段的信息收集还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技术形式正逐渐面临着文化的冲突。因此,在现阶段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一) 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历史发展形式
对于多元化音乐教育而言,它的出现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在这以后通过在各种音乐会议上的广泛流传,为整个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证。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也就成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之一。多元化音乐形式的形成主要是在反对社会净化、打破欧洲中心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差异性,通过对这种多元化文学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中小学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而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欧的音乐形式影响着美国音乐文化的制作及整个内容的发展,其中美国多元化音乐艺术形式的形成,是通过一系列社会性的课题研究,才进入到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多元化的音乐形式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而形成的,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基本内涵
在多元化信息形式传播的过程中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成为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对于贝内特・雷默而言,他认为多元化的艺术形式的建立是音乐艺术想象过程中所产生的根源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是对音乐发展形势的剥夺,而是在多元化音乐文化的建立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被广泛认同的多元化音乐形式。而在多元化音乐形式的建立过程中也可以形成一种多民族的音乐模式,华盛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帕特丽夏・希汉・坎贝尔,在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差异性的描述“对于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音乐的研究性模式”,通过这种文化形式的建立,可以形成多民族音乐形式的教育,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坎贝尔在音乐文化的教育过程中会主张民族性的文化传播形式,但并不是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而对于特里斯・沃尔克而言,在多元化音乐形式形成的过程中,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音乐形式,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因此,可以发现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形成,不仅涉及到知识的多样性,还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 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建立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在整个过程中的必要性
在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使我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同化型文化”,其主要表现在我国特有的汉文化的形式。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也逐渐融合了少数民族以及传入中国的外域文化,在这种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也就逐渐产生了特有的文化性风格,而对于传统的音乐文化形式而言,其特点主要具有保守性以及封闭性的特点,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将碰撞文化所同化,但是确很难被其他的艺术形式所同化。
(二) 建立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是时展的需求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逐渐走向繁荣及稳定的发展现状,外来居民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多。因此,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也就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而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形成是社会及时展过程中的保障,但是,不应该重复西方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建立起科学化的文化传播理念,通过多元化统一性理论的建立,可以实现不同民族及文化的历史性,其独立性的文化价值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文化的精华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及传承,从而促进整个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
(三)多元化教学形式可以满足长远的教育理念
在我国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开展,可以使整个音乐教育形式全面的满足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教育形式。与此同时,在音乐教学技术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引进科学化的音乐教学理念,从而保证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满足超前性以及预见性的发展模式,为我国文化形式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三、 我国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元化的音乐课程教学更多会存在于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强化学生们对社会的感知,从而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首先,通过对德国布莱梅大学音乐教育家克莱南在《德国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中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克莱南认为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一种与西方看齐的教育体系,看到了延续的民族性音乐,看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宫廷音乐的文化传播形式,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京剧发展的资助及扶持,虽然整个艺术形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形式,但是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更是缺少一种文化的编制模式。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轨道,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制约性的影响。其次,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不能感受到欧洲古典文化的基本内涵,对于一些著名的音乐以及音乐理论知识了解的也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很容易产生一种误区。最后,在世界性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每个国家及其民族在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都比较重视传统的音乐文化形式。因此,在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过程中,保护传统的音乐文化,是每位教育人员应该具有的基本责任。
四、 建立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基本途径
(一)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艺术教育体系
在我国音乐课程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其教育的基本形式一直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状态,相关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认识知识局限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一种交流性的教学形式。在“”开展以来。我国音乐课程的教学形式不仅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模式,而且将这种音乐形式作为整个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从而优化我国音乐教学的原有体系,使人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共识。因此,通过多元化艺术形式的建立,可以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认知,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二) 强化民族音乐的传统艺术形式
在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建立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民族音乐的艺术形式而言,是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造而形成的,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被人们群众广泛的应用。而在民族音乐形式的建立过程中,由于地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异性,很多音乐形式处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而言,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以及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因此,在多元化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使中小学学生充分的学习及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民族的自信心、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而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多样化的音乐教育形式,打破原有的一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提升民族音乐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整体地位。所以,在现阶段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将音乐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教学,要充分展现出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其独特的文学内涵,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背景,也就无法掌握就其中的艺术形式。因此,相关教师应该掌握各种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使中小学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为我过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三) 敢于融合多样化的音乐教学形式
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相关教育的管理人员应该敢于接受外来的音乐形式,通过与我国传统音乐形式的融合,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在美国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艺术创新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是在吸收其他音乐文化的同时,不断的进行艺术形式的创新,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形成了美国式的音乐教学形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培养及提高美国公民的文化素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音乐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人们要充分的结合国际化音乐形式的发展趋势,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及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多元化音乐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具有充实及改革西方音乐形式的思维模式,在现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意识形式大多是古典艺术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形式,作品的形式及创作技巧的局限性相对较强,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整体性的内容相对较小。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很少会涉及到其他民族的艺术形式,因此,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教育人员就应该在内容上对传统的音乐形式进行补充。其次,在多元化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展现东方音乐形式与世界音乐形式的差异性,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从而提高学生们对英语文化的创新艺术,在整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为我国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保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而言,要想实现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相关的教育部门以及教师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使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提升学生们的整体素养,从而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保证。(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晓瑜. 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四种误解及其分析[J]. 民族教育研究,2013,(3).
[2]马达. 解读音乐课程的价值――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有感 [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3(2).
[3]罗琴. 音乐教材编写理念、内容及方式的全面突破――“人音版”新旧音乐教科书对比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4,(6).
[4]管建华. 21 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J]. 课程改革与文化. 音乐教育,2013,(3).
[5]张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性和实践模式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3).
一、落后的经济拖缓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1.封闭的地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由于湘西地处中国中部内陆,虽然受到了经济改革与“西部大开发”风潮的影响,经济得到了相对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湘西地势复杂,交通、信息闭塞,这就造成了湘西在实现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衔接东部与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灰色地带;再加上这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的弱点,使得这地区的经济远远落后于全国其它各地。
2.落后的经济拖缓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基础的薄弱,制约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自然使得这地区对于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显得相形见绌。这样,便造成了在教育事业上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远远达不到要求的局面,从而也使得在这地区被视为“副科”的音乐教育学科形同虚设。
由于狭窄的地域性限制与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两河中心小学的教师队伍有着极度的不稳定性。两河中心小学四面环山,地域狭窄,可发展的空间极度有限,从而使得这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相对的极其落后。这样,便限制了教育部门对于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使得这地区现今依旧欠缺专业的音乐教学教师,完整的音乐教学设备。
现今的两河中心小学,全校竟没有一个专业的音乐教师,在音乐这门课程上,教授学生的也只是一些兼职或者干脆兼任教授几门课程的“音乐教师”,其水平根本就远远达不到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的地步。这样,便使得学生连最起码的识谱,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音乐教学的质量无从谈起。
而在教学设备方面,因为受到了有限资金投入与“升学率第一”为目标的限制,学校通常都会把资金用来购买所谓主科的各种仪器(生物,化学),而音乐这门课程根本就不会从中得到相应的资金投入,像录音机,多媒体这些最基本设备的解决便遥遥无期。这样,便使得音乐教学变得更加困难、艰巨。在上一节音乐课时,老师们仍需用“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模式来进行音乐教学。如此,不仅使得音乐教学效率极低,还会使得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观念得不到充分的体现,限制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观念陈旧
由于湘西地处内陆,交通、信息闭塞,又因教育改革起步比较晚,使得这地区的人们受到了传统文化,应试教育的模式的禁锢,升学率成为学校的首要教学目标,从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两河乡中,其大部分人都是属于少数民族的原著,由于狭窄的地域与落后经济,再加上受到了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的限制,使得这地区的教师们教育观念陈旧,对于传统的古老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崇尚,从而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在现如今的两河中心小学中,依旧是以学生的升学率为主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有着主副科之分。在安排课程时,虽然也安排有音乐课,但是,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模式思想的制约,音乐课时也会被主科的内容所代替,这样,音乐课程便形同虚设。如此,音乐教育在学生的脑中便一片空白,再加上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便使得这一地区的音乐教育发展荡然无存。
三、对传统音乐缺乏认识
湘西具有山多、民族多的特点,又受到了楚文化影响,便造就了这一地区的人民自由奔放,能歌善舞。由于这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受到外来的文化影响相对较弱,其歌舞无论是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文化背景的创造上,都具有浓郁的、独特的民族特色。如歌舞《苗山赶秋歌》、《歌声阵阵象飞泉》等,这些歌曲都独特的呈现出湘西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
由于这一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历来受到人为灾害,使其在传承与发展上遭受严重的挫折,很多音乐典籍已经失传。而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影响,为了弘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各级政府都极力倡导发展特色的民族文化,使其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随着这一地区不断受到应试教育的观念在教学中实行,外来流行音乐的不断冲击,又因对本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认识不够,便使得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逐渐的被“汉化”,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发展中严重脱节。如这一地区中,中老年人人能歌善舞,但是,在受到严重“汉化”影响,并担当传承与发展重任的青少年中,能继承这一地区民族歌舞的,却是寥寥无几。
四、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
按照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
然而湘西这一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从而忽略了对于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使得音乐教育在这一地区的开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两河中心小学中,音乐这门课程便是被视为一种仅能用来娱乐的学科。在大部分人的眼中,音乐只不过是人们在业余时间用来作为消遣的一种工具。这样,音乐教育在人们的眼中,理所当然的也变得可有可无了。基于此,人们便忽视了音乐之美,音乐教育的作用与目的,音乐的教学理念也就无从谈起了。
五、学生对音乐审美的认识不够
所谓现代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诸多心理因素,因此说: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重要特征,是当前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内涵。基于此,本人十分注重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思路当办法,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提高。
1 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音乐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引导音乐教育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历史性转变;指导广大音乐教师实现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由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全面发展,重统一规格教育向着差异性教学转变;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教师中心型向学生主体型转变,教学的模式化向学生的个性转变。同时也解放了音乐教师贩思想,为教师施展才华,师生资源共享,培育创造性音乐教学提供了发展机遇和条件。也为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相关文化素质的发展。使音乐教学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尊重学生的体验,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学生立志学好音乐知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和认同音乐的多元文化融和。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愉悦学生的身心,体验音乐的快乐,深谙音乐学习与理想追求,使音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2 探究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
2.1 运用现代学习方式挖掘音乐资源。运用现代学习方式挖掘和整合音乐教育资源,打好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当前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我们所知:音乐教学的特点是听觉艺术,教会学生会听、能听、愿意听、把全部教育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引导学生听的基础上。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要求我们在听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学生的音乐探究过程,从活动中体验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使学生很自觉地去参与音乐课的亲身体验,去学好演唱、演奏、识谱和创造,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来实现音乐课程的目标理念与要求。在实际音乐课程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器乐的体验,培养一种情感的同时,要求学生去探究音乐知识、技能和表现方法,给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供条件,让他们去认识音乐世界,使音乐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使学生真正体会出一首革命歌曲引领着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动听的旋律会给学生心灵美的享受,启发学生心智,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
2.2 运用现代学习方式促进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使音乐“生活化”,是当前音乐教学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一种教学理念。老师只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从原来索然无味的文本教学中走出来,选择学生喜欢学的生活化音乐素材,与课程标准指定的教学内容有机取舍和结合,再配以学生个性化的音乐学习方式方法,为每个学生的探究创造和发展提供机会。启发学生从实践中探究学习音乐的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3 音乐教学组织形式的个性化改革。学生是音乐课学习的主人。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实践,音乐课堂才能真正的活起来,发展下去。首先要探究音乐课,教学形式要个性化。根据不同的音乐题材、内容和编排结构、艺术风格特点等设计出个性化的组织形式,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例如:音乐课学生的座位座席的变化及排列方式体现出了音乐演唱和表演的特点,学生会亲临其境、耳目一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布景,构思模拟“舞台”,尽量贴近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激活学生上好音乐课的欲望,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再把现实生活中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学生方能在音乐课上尽情展示、拓展和延伸,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其养成乐于探究的习惯。
2.4 音乐课堂教学形成与手段多样化的探究与改革。由于音乐本身的特点,要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学习方式,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最终达到启发学生展示音乐创造的才能,必须使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不要用考试标准和标准答案评价约束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重视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体验参与音乐的全过程,体现到现代音乐教学手段的功能、作用。鼓励学生制定一个课内外音乐活动计划等。例如一个学期学会竖笛,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歌曲。参加一次音乐会,表演一个音乐节目和舞蹈等。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统筹排列学期音乐课堂、课外活动进度。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几年来,本人通过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形式的改革与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最突出的收获是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了学生音乐欣赏的范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了音乐的教学之中,转变了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现代学习方式走进了学生音乐学习之中,使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新。也为农村新一轮音乐课程和改革探索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学法。
内容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国家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结语。
1907年,清政府学部颁发《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这是政府第一次正式规定将音乐课列入学堂课程之中,要求通过音乐教育,达到感发心志,涵养德性的教学目的。音乐教育分为单声部合唱、多声部合唱、乐器演奏、音乐知识讲授等形式。1909年,清政府批准学部《奏请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将原定必修课程改为五科,同时增加乐歌。“其历史、地理、格致三科,则编入文学读本内教之,并附入乐歌一科,手工、图画仍作为随意科目,以存其旧。”②1909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创办天津中西女子中学,较为重视音乐教学;江宁女子美术专修学校、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学校都设立音乐课程。1911年,美国政府用清政府赔款建立清华学堂,其课程设置、学制、教学模式都仿照美国。音乐课采用英文课本并用英语上课。
一、中华民国初期的音乐教育政策和执行情况
1911年,爆发,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命为教育总长。1912年,教育部公布民国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教育方针否定了传统的忠君报国、尊孔循古的教育理念,将道德教育、知识教育、体育和美育统筹并举,其中美育包括音乐、美术等课程。1911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小学校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初等小学校课程包括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高等小学校课程包括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男子加课农业,女子加课缝纫。”③可见,音乐课程已经成为小学的必修课程。并且,在《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对唱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歌词乐谱选择上做了明确规定。1911年12月,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校课程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④通过音乐课程能够学会唱歌和音乐基本知识,提升道德素养恶化审美情怀。音乐课程教授单音、复音等乐理知识和声乐知识,以及乐器的演奏方法。1911年10月。教育部公布《专门学校令》,设立医学专门学校、美术专门学校、音乐专门学校等。音乐教育已经取得一定地位,获得法律形式的认同。1911年12月,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师范学校规程》,在预科课程、本科第一部课程,女子师范学校本科第一部课程中都有乐歌,要求“习得音乐之知识技能,以涵养德性及美感,并解悟高等小学校唱歌教授法。”⑤音乐课程教学目标是学会音乐知识和演奏技能、声乐技能,并且学会如何教授音乐课程。随后,在《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在本科科目中,世界语、德语、乐歌为选修课程,在预科科目中明确乐歌为必修课程,并规定授课学时和基本歌曲、学年乐典、学年乐器、学年教授方法等教学内容。1919年,教育部颁布《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令》,是第一部关于女子师范生教育的法规,其中将乐歌列为必修课程。
二、受到师范学校规程影响,众多师范类学校重视音乐教育
191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预科课程中乐歌为必修科目。同年,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开办图画手工专修科,李叔同为音乐、美术主任教师,音乐课程有乐典、和声学、练声等。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增设音乐课程。1914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将乐歌设为必须课程;同年,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设立艺体专修科,乐歌设为必修课;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音乐课;同年,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增设乐歌体育专修科。1919年。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成立,是中国最早一所私立艺术师范学校,将音乐课细分为音乐史、和声、声乐、唱歌、钢琴、小提琴、国乐等;同年,烟台硫磺顶幼稚师范学校创立,重视钢琴、唱歌课程教学;同年,南通伶工学校建立,是中国最早的一所新型戏曲学校,课程设置有京剧、昆曲、话剧、音乐、舞蹈等。1920年,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增设音乐体操专修科,同年,私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增设高师科图画音乐系。1921年,私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增设高师科图画音乐系,随后音乐系改为主副科制,学生入学第二续期起,以声乐或小提琴为主者,需以钢琴为副科;以钢琴为主者,需以声乐或小提琴为副科。
作者:于丽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以生为本 中学音乐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60-01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音乐的不同曲风和不同年代的歌曲,不仅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也能记录每个年代的社会现状。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除了可以得到美的享受与欣赏,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更是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等。中学生大多喜欢表现自己,中学音乐课的进行,以人本理念为教学模式,更有助于中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与表现能力。中学音乐课作为中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在人本理念的教学模式下,让中学生在中学音乐课中不断的发展自我,认识世界。
1 以人为本的中学音乐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的生命及生存环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地学习,不能愉快地学习,就没有学习效率。以人为本,是我国当代新生的价值取向与发展理念,尤其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成为了一种最基本的工作原则。在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此为基础的教育观也是势在必得的。在教育领域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时,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与自主性,关爱学生个人的生活与生存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兴趣是一种愿意并乐于接受和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在众多的中学生中,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自身很有乐感,还有本身很喜欢音乐,除此之外,便是按照家长要求去学习音乐的。由于中学生并没有很强的自制力,不具备主动完成自己不喜欢的事的能力,更谈不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所以在中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音乐的学习,教师应该以人本理念为引导线,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新颖的教学语言,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为学生设计一些音乐情景,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2 以人为本的中学音乐教学模式
2.1 设计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的音乐教学活动
在人本理念下的中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音乐。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中学生的内心想法入手,中学生喜欢群体活动,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一些学生喜欢参加的音乐活动和游戏。比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玩歌词接龙游戏,教师先唱一句,再以这一句的结尾为下一个同学歌词的开头,要求每个学生有十秒钟的考虑时间,这样依次进行,在十秒钟之内没有接上歌词的同学就自己或者找搭档表演节目。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糖和其他小玩具为小奖品来刺激中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除此之外,教师也应给学生机会进行小游戏或者小活动的策划。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形式进行音乐短剧的表演,把学生喜爱的歌以一个故事的形式演绎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爱上了音乐课,也学会了创新与团结。
2.2 让学生在动画片和青少年节目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
很多中学生已经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不感兴趣,而是将日常看的一些动画片主题曲唱的朗朗上口。为了提高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下,将一些动画片音乐做成课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喜欢和会唱的歌曲中,了解音乐的知识。把优秀的国内外动画片引进音乐课堂,让中学生在动画片和少儿就目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不仅增添了中学音乐课的趣味性,丰富了课堂形式,更是符合“以中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3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从教师做起
面对来自社会音乐教学的新挑战,中学教师应该了解中学音乐课开设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必须以标准的音律唱出歌曲,也不是让每个中学生将来都成为音乐家,而是在于培养中学生情操,让学生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除了教中学生音乐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审美与品位。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明白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调节中学生的学习情趣,而是利用音乐课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少年。为此,教师应探索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最新颖创新的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进行音乐课的教学。
3 结语
将人本理念运用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相应新课改的号召,还能够遵循了教育领域的理念与工作原则,促使中学生最大程度的接受音乐的学习。因此,作为当代一线的中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注重人本理念的学习,且将人文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并在音乐的作用下健康成长,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教育改革及发展的方向,也是新的教育形势下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音乐教育方法要现代化,教学内容要现代化,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增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贴近学生,让中学生在音乐教育的天地里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手段服务于教学,不断开创教育教学的崭新局面,使中学课堂教学呈现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1] 姜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毕业论文 摘 要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要重视音乐实践。其实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而“注重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强调的是音乐课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过程。
因此,笔者基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和他们的亲身体验,联系新旧理论,从充分利用器乐辅助教学、表演性教学、多媒体课堂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欣赏、歌曲、创编课堂教学内容,积极组织专题性、竞赛性、趣味性课外音乐活动3方面,对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课题进行粗浅探讨。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新课程;新理念
ABSTRACT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 center explicitly pointed out the music teaching needs to take the music practice. Actually the music teaching process is the music art practice process, but "attenion music practice" the basic idea emphasis is the music class process is the music practice process.
Therefore,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student side familiar life and their by oneself experience, relates the new old theory, from the full use instrumental music assistance teaching, the performance teaching, the multimedia classroom instruction method, carefully designs the appreciation, the song, composes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content, positively organizes the topic, the competition, the interesting extracurricular music to move three aspects, how enhances the student to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music teaching in to practice an ability topic to carry on the shallow discussion.
Key words: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 Practice teaching; New curriculum; New idea
内容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国家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