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诗经研究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本文主要从“小说故事的层层解码”探析小说与《诗经》精神的内在联系。小说《风雅颂》对于《诗经》精神的解构以庙堂之痛和民间之痒为切入点,从叙事线索“城市――乡村――诗经古城”加以阐释,以此揭示现代文明下人类对于精神家园的无所归依感。
关键词:《诗经》精神;解构;道德失落;无所归依
一、《风雅颂》与《诗经》的联系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单名字就会让人联想起《诗经》,“小说原有的名字就叫《回家》,只是朋友看了初稿都说不妥,便由朋友挖空心思又水到渠成地替我改成了《风雅颂》……难免有些附庸风雅之嫌”①。此外小说全靠《诗经》结构起来:主人公生在《诗经》发源地是研究《诗经》的教授,文中有散失的《诗经》遗篇以及湮没的诗经古城;每一卷都以“风、雅、颂”编排,其中的诗歌成为每一卷中章节的标题,而且阎连科也对所引用的65首诗歌作出自己的注释。
二、小说故事的层层解码
1、庙堂之痛――《诗经》的传统精神在城市的失落
“作为一本暴露学界以及社会怪现状的小说,阎连科的讽刺意图呼之欲出”②,作者在第一章就奠定了全书的基调:杨科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完成了《风雅之颂――关于精神的本源探究》,他认为“《风雅之颂》是一部伟大的专著,它重新揭示了一部经书的起源和要义,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重塑了精神家园与靠山,其中的每一个字都贵如金玉,掷地有声”③;而当他拎着这部伟大的著作回家时,迎接他的是妻子和副校长在床上的荤景。而这一章的标题是“关雎――当诗经遭遇一对狗男女”,讽刺意味呼之欲出。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恋爱题材的诗歌之一,孔子曾称赞“《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⑤,宜为《诗经》之首。而当《诗经》遭遇一对狗男女,现实给了传统精神一记响亮的耳光,《诗经》精神在现代文明城市中遭遇的尴尬正式拉开帷幕。
首先是传统精神在课堂的失落:“原本文科还是重中之重的古典文学课……可在不知不觉间,以《诗经》为代表的古典文学课成了这个社会的木乃伊,除了研究再也没观赏和使用价值”⑥。其次是遭遇的出版尴尬,“他们说《风雅之颂》太有价值了,可这年月的现实是,最有价值的书最是没有人看”。另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高校无人问津的《诗经解读》在精神病院的病人以及天堂街的小姐中间却引起热烈的反响。最后当杨科第三次回京时,他的《风雅之颂》已经被妻子篡改窃取出版为《家园之诗》。至此,《诗经》的传统精神在城市中遭遇的尴尬达到顶峰。
我们不难理解为了突出这一尴尬,作者所运用的各种讽刺乃至夸张的手法,“当杨科被指认为疯子可以理解为精英文化的异化,而杨科《诗经》研究的学术成果被窃则暗示着传统文化的失落”⑦;《风雅颂》背后不仅是阎连科叙事的一种时代焦虑,更深的是对于精神家园无所归依的挖掘。
2、民间之痒――仁义道德的自我解构
杨科在经历绝望后变得一片颓然于是踏上了还乡之路:作为《诗经》发源地的耙耧山脉,本应像诗歌所述那样淳朴的乡村却早已被现代文明的不良风气所浸染:杨科在旧历新年和十二个在旅馆里开大会,兴致勃勃地大讲《诗经》,所谓的仁义道德在们“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吟咏中达到然后轰然倒塌;乡民们在看到杨科摸了孩子的头顶后,孩子学习成绩上升,便争相去求杨科;在发现没有奇迹以及得知杨科去天堂街和们鬼混后,便以此为借口再一次哄抢了他的家,此时《诗经》中本应温情脉脉的乡情变得无比狰狞。
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于城市中被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在回归乡村寻找精神家园时却又面临同样的尴尬;《诗经》发源地的故乡象征意义上代表着传统的仁义道德,却在文化层面中成为被消解的时代景观,这意味着传统文化价值不仅不能给别人以救赎,甚至连自己都难以安身立命,解构的行为在这个层面上得到进一步深化。
3、诗经古城――何处是归程
杨科在向西逃亡五天后却意外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废墟――诗经古城,并在此纯粹、圣洁而伟大地收集诗歌遗散诗篇。从某种程度上说杨科在这一乌托邦里搜集这些遗散的诗歌的过程,也是作者试图重建精神家园的过程,而对《诗经》的解构也同时在这一建构的过程中进行。
杨科雇人对遗散的诗歌进行抄录,在拿不出工资时被骂为“骗子、疯子、精神病”,工人们甚至叫嚣半个月之内拿不出工钱就把石头砸碎运去城里卖。于是杨科再次踏上了回京之路,这一次妻子早已和别人同居,自己的《风雅之颂》也被擅长投机取巧的妻子窃取修改并发表,自己在会议上大讲发现的诗经古城却再次被人当做疯子;此时《诗经》遗散诗歌的整理和精神家园的重构在现实社会的压迫下毫无立身之地。
杨科继续回到古城挖掘整理诗歌,并把天堂街无处可去的女孩带到那里,后来一些被主流社会排斥的专家学者也都慕名而来。他们过着远古诗歌中简单古朴的生活,最后却沦落为一天一小乐,三天一中乐,一周一大乐的肉体大狂欢。精神家园的重建在肉体欲望的挤压下变得毫无意义。作者深知乌托邦的虚幻与不可靠,于是阎连科只能把杨科送上了继续逃亡的路程,小说最后结尾部分这样写道:“我就走,走得形单影只,白雪皑皑,古诗城像过眼云烟样消失在我的身后边”。
三、结语
《风雅颂》可以说是对《诗经》的一部“亵渎”之作,“亵渎”的背后是对传统道德精神的追寻与拯救。小说的线索是知识分子的“回家”与“逃离”,深层的意义是精神家园的回归。主人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辗转的跋涉是一次次寻找救赎又一次次否定找到的救赎,“回家”的旅程最终破灭,精神家园的回归也随着破灭,主人公最后踏上了继续逃亡的路程。
阎连科曾在他的小说的序言里说写作于他来说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常常魂灵出血,写作只是描写自己漂浮的内心,做人的无能为力。但《风雅颂》的完成不仅是对自我精神的叩问,也是对当下知识分子精神颓靡的一种诘问,更多的是精神家园无所归依的焦虑与抑郁。(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阎连科.风雅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后记,第328页
②王德威.《诗经》的逃亡――阎连科的《风雅颂》[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③阎连科.风雅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④《诗经.关雎》,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⑤吴龙辉.孔子言行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⑥阎连科.风雅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⑦李振明.“雅”与“颂”随“风”而逝――文化迷惘与《风雅颂》的象征化叙述.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阎连科.风雅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南帆.夜晚的语言――当代先锋小说精品序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阎连科.返身回家[M].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4]阎连科、梁鸿.巫婆的红筷子――作家与文学博士对话录[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光东.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中国现当代文学解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朱东润.诗三百首探故[M].云南出版社,2007年版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5年十大好书评选活动中,《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入选。这本书共二十章,三十多万字,并配有大量图片。本书2015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在大陆首版。作者潘富俊,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博士,现任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讲授景观植物学、文学、植物文化等课程。潘先生对植物与古代文学都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曾将台北植物园从研究用植物园成功转化为教学园及台北市民优质休憩点, 让民众在林木花草中,吟咏古典诗文。并有《草木》、《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等研究古代文学与植物的著作。
作为一个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科学家,潘先生对传统文化和植物学都有着系统而缜密的研究,而这本书的撰写,是为了能和读者共享植物与文学的乐趣,希望有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引述植物的今名、现状。因此,着重在古典植物名称的辨识, 对于常出现植物名称的古今演变、植物的文学意境、易于混淆的植物种类等。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作者累积数十年的研究,在书房中遨游文学世界,在田野中实地探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每种植物及其自然生态,重现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名称与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同时分辨虚实,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
书名《草木缘情》,草木乃水陆草木之花,缘情则语出东晋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而绮靡,很好地概括了本书的要旨, 即探寻人文世界与植物世界的关联,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给人以审美的趣味,无尽的启迪。
二
千万种植物,是山川自然的精英;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人文之精美。作者通过对文学作品(包括国画)中植物的种类、特性及其在文字作品殊的情感表达,建构起一个文学体系中的植物世界,由此我们得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文学作品中的植物及其文学寓意,使我们对古典文学以及植物世界均有新的认识。
植物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资源,也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我国古典文学,很多作品都与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楚辞》的滋兰树蕙;从王维的折柳送别,到曹雪芹笔下的黛玉葬花,作者认为,各类文学的内容总离不开植物,例如南朝《玉台新咏》诗词769首,有植物的362首,占47.1%,《清诗汇》共27420首,有植物的15145首,占55.2%,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植物支撑起我国古典文学的一片天空。如果从文学理论角度来看,经典作品中的形象,构成原型(protetype),其实质就是建构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植物,作为特殊的文化语言,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自古风、骚并称。《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起奠基作用的经典作品。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诗经》和《楚辞》中的植物做了大量研究,不但研究其中植物古今名称、种类特性,还对其寓意加以研究,以求在植物研究基础上,尽量开掘其文学意涵,这对植物学和文学研究,都是很大的贡献。其较有特色的是从植物学角度着重探讨了《诗经》和《楚辞》之间的异同及传承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诗经》、《楚辞》植物有共同的类别,作品中有着全中国广泛分布的种类如白茅、泽兰、松之类。但其各自地方特点还是很明显。《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业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据作者统计,有135首出现植物,多以植物来赋(描写)、比(比喻、象征)、兴(起兴)。这些植物以华北地区黄河流域的植物为主,而《楚辞》植物以华中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植物为主,共99种。除了和《诗经》一样,所提到的植物有全中国广泛分布的种类外,其他大部分为当地常见或者特有的植物。这些植物,有的仅产于华中,有些则延伸至华南,此类华中、华南特有的植物,作者统计有26种,约占楚辞植物四分之一以上。这些植物,包括蘼芜、木兰、肉桂、芭蕉、橘子等。这些植物产于华中、华南的,只有莼菜,也就是诗经中的茆。(见于《鲁颂泮水》),作者推测这种仅产于华中、华南的植物,应该是在周代以前传到华北的。《诗经》、《楚辞》有不少相同的经济植物种类,如分布全国的桑、板栗、柏树,菜类的薇、荠菜等,但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
诗经所处的背景是中原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此地水深土厚,民生艰难,民性多尚实际,对于生产生活所依赖的经济植物及天地物候多加颂扬,以《豳风七月》为例,全诗围绕一年四季的农业劳作展开叙述,其中植物,均为桑麻黍稷,瓜果野蔬之属,切合实用的植物。
《楚辞》写作背景为南方长江流域,此地气候温暖,土壤肥沃,物产丰饶,食物不虞匮乏(《汉书地理志下》:江南地广食物常足),因此歌咏食物、经济类植物的篇章罕见,而以香草香木之类象征、隐喻类植物居多,且反复出现。如《离骚》共出现香草18 种,《九歌》中香草16种,两者有11种是相同的植物。
《诗经》、《楚辞》的植物,构建了古典诗歌的象征体系。《诗经》中已经开始用松萝、菟丝子等植物来比喻依附、攀附,以美好植物来比喻美好事物,如桃之夭夭等。以有刺和到处蔓生的植物来象征不好的事物。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小雅大田》),墙有茨,不可扫也《鄘风墙有茨》,开启了以植物比喻、起兴的先河。《离骚》在此基础上,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以植物来寓意言志。《草木缘情》认为,植物全株或局部有香气的植物,均为《楚辞》引喻的香草,其中伞形花科的植物占有很大比例。《楚辞》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香草是白芷和泽兰,均属伞形花科。与此相反,恶草恶木,令人不快,《楚辞》与《诗经》一样,以此来比喻小人,或不祥事物。《楚辞》的象征、比喻手法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富于艺术魅力,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符号系统和植物文化传统。
三
利用植物统计进行文学研究,这是本书作者的有益尝试。此举为今后的文学、文献研究开启了一条新路。在明末成书的《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而其真名尚无定论。《草木缘情》通过研究指出:该书主要人物西门庆的住宅庭院中就至少种了40种植物,主要是作为观赏的庭院植物。作者以列表统计的方法,研究该书中乔木、灌木、藤蔓、草花类种植情况,判断该庭院所处位置应为华中地区,这些植物,正是作者所熟悉的植物,间接反映《金瓶梅》作者的生活体验或籍贯所在,提供作者的背景资料。这就为解开扑朔迷离的《金瓶梅》作者之谜提供了有力证据。
名著《红梦楼》通行版本为百二十回。其作者,有认为是曹雪芹所作,也有认为是曹雪芹原作80回,高鹗续后40回,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据《草木缘情》作者统计发现,《红楼梦》第一个四十回出现165种植物,第二个四十回出现161种植物,第三个四十回仅出现61种植物。每回植物的种类、植物种数的分布频率,或者植物在单元内出现的总数,从统计观点来看,第一个四十回和第二个四十回之没有差异,而第三个四十回不但每回平均植物种数和单元内植物总数远少于前两个四十回,而且作者对植物的熟悉程度及描写水平也远为逊色。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支持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作者并非同一人的观点。
古代文学作品,因年代久远,多有各方面疑问存在。采用《草木缘情》中的植物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佐证,有利于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四
《草木缘情》内容丰厚,文辞华美。然智者千虑或有一失,书中也存在一些失误,现就目光所及,提出如下问题就教于方家:第二章《历代诗词歌赋的植物概况》第五节32页,作者列举唐代杜牧《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认为:此诗为杜牧在云南结交红粉知己所作,以当地盛产之豆蔻形容少女之美。按《唐诗鉴赏辞典》,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歌女分别之作。第二句以豆蔻喻少女之美,诗歌故事发生地点为扬州,非书中说的云南。第四章《楚辞植物》第七节89页,引《离骚》纫秋菊以为佩实为纫秋兰以为佩之误。
第五章《章回小说的植物》第三节98页,插图标示苜蓿,实为紫云英。第七章《国画中的植物第二节》154页,所附元代郑思肖《墨兰图卷》,意在说明元代的宋朝遗民郑思肖绘兰花均不画土。实际从文献看,郑思肖画兰,只是大多根部不着土,画幅中兰根为暴露状。然此幅真迹保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墨兰图卷》,正是难得一见的根著土兰,此幅画中墨兰根在土中并不露出,其不以实笔画土,乃因中国画习惯以虚写实而已。第十三章《文学与野菜》第二节,323页,作者解释《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七月流火是指盛暑夏季。按《诗经》,此处七月,指夏历的七月,相当于当今农历的9月。火,星名,指大火星,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本句真实含义,是夏历七月天气转凉之意。同首诗中有七月烹葵及菽,说明葵(冬寒菜)和菽(大豆),是当令成熟的农产品。
五
欲得心魂所宜之真善美,非精神之“果实”而不能也。而精神之“果实”,又非良师益友之善书而不得也。读一本好书,犹如获精神之“果实”,亦能渐入精神之佳境也。近日,由邵炳军师主编,侯文冉、杨延执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文献研读》一书,选题新颖,体例别致,撰写原则与众不同,既重学术性又兼实用性,可谓是精神之“佳粮”也。
该书的出版对推动《诗经》研究的普及与提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意义。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重本之理念。邵炳军教授力主以重本务实之理念,从元典研读入手,通过对元典文献之精细研读把握元典精神,将学术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元典与文献把握之上,该书为其贯彻此学术理念的又一尝试。
第二,深刻的启发性。针对《诗经》研究的各个专题,罗列原创性诸说,并以按语形式适当点评,让读者通过自己查找阅读该书介绍之研究要籍和相关参考书目寻找答案,既体现出学术问题之系统性,学术知识之丰富性,又具有引导与启发意义。
第三,完整的历史性。该书不仅具有问题的系统性与学术内容的丰富性,而且具有历史眼光与历史意义。逐一排列历代各家具有原创性的观点,使读者可以通过前后观点的比较,把握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第四,深切的人文性。该书不仅为学生提供一整套先秦元典文献以及做学问的方法,更着眼于民族前途和未来,意在通过阅读元典文献推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此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青年,解决当前社会出现的文化使命感丧失、人文精神关怀淡漠等社会问题。
《文献研读》是邵炳军教授主编的《先秦文学元典研读系列丛书》的第一本,今后还将陆续出版《文献研读》、《文献研读》、《文献研读》、《文献研读》、《文献研读》、《文献研读》、《文献研读》、《文献研读》、《文献研读》、《文献研读》、《文献研读》、《文献研读》、《文献研读》、《文献研读》、《文献研读》,共十六本。值此《文献研读》出版之际,特荐之,细述其优异之处,启嘤鸣之声,以求金玉。而邵炳军教授下一部“文献研读”专著何时面世,仍让人翘首以盼。
1坚持客观全面的多向思维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甚至有些教师,在认识问题时也不能做到客观全面,导致对一些问题的探究失之偏颇。比如古典小说主题思想的研究,像《三国志演义》《忠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它们的主题都并非是单一的。拿《西游记》来说,前人已发掘的主题就有十几种,因而无论将它界定为那一种都是片面的,可以从宗教、社会伦理、人格修养等方面去总结。又如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评价。《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般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反对考科举,骂经由读书而做官的人为“国贼禄鬼”,懒于拜会所谓的读书人,自己更讨厌读书做文章、走仕途经济之路。他反对男尊女卑,尊重女性,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又反对封建礼法,与小厮、丫鬟、平民、戏子交好,并追求自由爱情,乃至最终违背孝道与封建大家庭决裂而出家为僧。然而叛逆却不是小说中塑造的贾宝玉形象的唯一特点。在尊重爱护女性的同时,宝玉也曾发少爷脾气给过贴心服侍他的袭人心窝一脚,在金钏受王夫人责骂时“一溜烟”跑掉了,在晴雯被诬陷赶出大观园时丝毫没替她辩白。就连他所追求的自由爱情都未曾在行动上做过一丝切实的努力。所以从这些层面看来,给宝玉加上叛逆者的名号又是不妥当的,在叛逆的同时,宝玉还有着无法摆脱的贵族公子哥儿的习性。再如解读《诗经》时,承认《诗经》的“温柔敦厚”,漠视《诗经》中的“怨、刺”,都是因没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诗经》。这些都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问题,如不能全面、多角度地看待、分析文学事实,就很容易犯以偏概全、偏离文学真实的错误。
2坚持从现象到本质深入把握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
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面目。对古代文学中诸多问题的认识同样是如此,如文学史中的“李杨之爱”。讲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大多数的学生认为《长恨歌》就是在同情“李杨之爱”的最终幻灭,赞颂“李杨之爱”的坚贞不渝,往往被“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句子所感染,巴不得也来一场“李杨”式的恋爱。然而《长恨歌》中的“李杨之恋”是否是人世间最为纯洁、最为忠贞、最为美好的爱情,值得人们惋惜、感叹、欣赏、赞美呢?我们就必须细看全诗。《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汉皇重美色,治理天下多年一直求之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不知”,稍知历史的人便知此处是作者为尊者讳,杨玉环并非闺中少女,而是唐明皇子李瑁之妃,唐明皇花八年时间费尽心思最终将之册封为自己的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将杨玉环封为妃子之后,并非是琴棋书画、志同道合,而是迷于、无度,甚至到了荒废国政的程度,所谓“爱情”的背后实则是君王荒与腐朽的体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兄弟皆列土”“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因迷于女色而怠于国政,最终招致“安史之乱”,丧尽半壁江山,陷百姓于水火,何其罪恶!这些才是《长恨歌》中“李杨之爱”的本质,分析至此,恐怕也难以对“李杨之爱”抱以赞美、同情、惋惜了吧。又如在古典诗词的评赏、解读中,往往不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透视其情感、美学本质,只从诗歌表面意思去理解,导致误解、歪曲诗意,或将诗意、诗美庸常化。像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诗》,前四句写胡马“锋棱瘦骨”、“竹批双耳”、四蹄轻快,后四句写它“骁勇”“横行”、“堪托死生”,如果就此认为此诗意在咏马,未免将杜甫的诗庸常化了。马不是凡马,马主人也不是凡人,在诗人看来,房兵曹一定可以像这匹马一样建功立业。同时诗人在对马以及马主人的赞叹中也放入了自己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向往。这样理解才算是解透了诗意。
3坚持立足文本实事求是
古代文学史的主体由作家、作品构成,必须认真研读作家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透过作品了解作家的情感及生活经历和其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而准确把握作家、作品。比如对于《诗经》的理解,学生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言志”“温柔敦厚”等理论较为熟悉,于是便不考察《诗经》的实际,以为这就是《诗经》的全部。然而通读《诗经》可以发现,“有邪”的、抒情的、既怨且怒的诗篇不在少数。毛诗释为“后妃之德”的《关雎》,写的是一个青年对采荇女子的热烈爱恋;《硕鼠》是为发泄劳动人民对不劳而食者的无情嘲讽与怨恨而作。再如谈到屈原的自沉汨罗,大多数学生认为他是为国捐躯、以身殉国,如果细究《离骚》《怀沙》《悲回风》《惜往日》等诗歌却可以发现屈原对于死亡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的,既有丧失信心莫可奈何,也有惧祸逃愁寻求解脱,伏清保洁宁死不变及身在沅湘的孤独无友等,不能一概论之为报国和殉国。又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学生的理解大都停留于通过中小学时语文课本中断章取义学习到的,认为此诗体现了草无穷的生命力,而忽视了整首诗从诗题开始就是借草言别。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草的一荣一枯中放进去的更多的是对人世盛衰的感叹,“烧不尽”“吹又生”正是一衰一盛的生动写照。正因人生有盛有衰,有聚有散,才会有眼下的送别。才会有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异域飘零之感,以及在一望无尽、萋萋满目的古原草中寄予的浓浓别离之情。可见,理解文学事实、解读作品时,必须从文本实际出发,不能不顾文本,主观臆测。
4坚持个别一般、相同相异的辩证观点唯物辩证法中
一般和个别,即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的统一。古代文学的学习同样如此。比如谈古代诗人的隐逸。文学史上写作隐逸诗歌有名的诗人有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柳宗元等。在他们的隐逸诗歌中体现出的恬淡情趣虽然相同,但不能将他们的思想意趣完全等同,应从相同中、共性中认识其相异性、个别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诗人。在陶渊明《归田园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诗句中,看到的隐逸恬淡是诗人寻找到了适性的精神乐园之快。在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等诗句中,感受到的隐逸恬淡是诗人得到的山水娱人、游而忘归之乐。在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等诗句中,是诗人“顿教奉佛,心与境合”之悦。在柳宗元《溪居》“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等诗句中,则是诗人仕宦连蹇却追求“清夷澹泊”之趣。以上几位诗人诗作中所体现的隐逸情怀相同,但其在隐逸之中得到的满足却各自不同,可见几位诗人人格追求之不同。同样是写悼亡之情,苏轼的《江城子》,陆游的《沈园二首》,纳兰性德的《金缕曲》,写得都情真意切,哀婉缠绵。“然而由于三人身份、经历、志向不同,这‘绝等伤心’的真情,并不在一个档次上。”纳兰性德悲哀中夹杂的是不情愿做皇帝侍卫的无奈;苏轼悲痛中包含着因公正无私而屡遭贬谪的怨恨;陆游的伤心中包含的是行将就土、中原未复的民族之悲。同样是爱情中的反封建,《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都缠绵感人,但各自反映的形式不同,反封建的程度、意味也就不同。
5坚持全面辩证的审美观点
古代文学中文学体式包含诗、词、曲、赋、文、小说,其中绝大部分是意象艺术。它们是“以最精美的语言形式为载体的情文、象文”,依“靠意象反映生活、表现感情,注重情、境融合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因而必须以文学的眼光,全面辩证的审美化思维去理解那一个个情感化了的景象、物象、人象、事象的世界,不能片面、绝对化、非此即彼地理解,否则很难对这些意象世界作出深刻体悟与审美感知。就如一些古代文论家和现论家认为诗歌婉转抒情要好于直抒胸臆,即所谓“诗犹文也,忌直贵曲”。然而这却不符合古代诗歌的实际,它是既贵直也贵曲的。人们不会嫌弃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陆游《诉衷情》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留”等句子过于直露粗鄙,恰恰是这样的直抒胸臆才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与哀。人们也会被李商隐《无题》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辛弃疾《青玉案》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描绘的朦胧飘渺而余味无穷的诗美所感动。因为对于文学艺术,特别古代诗歌来说,直露与婉曲是同样可以打动人心的表情与体现诗美的方式,偏废任何一种都过于片面与绝对。对于诗歌中的景物,晚唐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可见它们虚无缥缈,难以捉摸却具有无限美的意味。你能说辛弃疾《青玉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那人”就是不投降,坚决反奸抗敌的词人自己?或就是与词人约会的美人?又或是与词人志同道合的朋友?再或是词人的一种理想目标?四者皆有可能,词人并未说清道明,作为读者也不可绝对认为是哪一种而固步自封。
二结论
复辞辞格形成的多样性
《荷塘月色》中的空间描段
英汉诗歌常用音韵修辞手段对比探析
接触使用中的红丰仡佬语语音及借词
黔西北滇东北彝族教会及其自立特征
彝族原始宗教神枝文化略考
毕节学院逻辑学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大学普通逻辑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能力探略
从公务员考试看高校逻辑学教学改革
怎样上好逻辑通识课
皮亚杰与逻辑心理主义——兼评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我国能源财政政策动态效应实证研究——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
隋唐以来中朝朝贡制度的演变
晚清“和戎外交”战略选择的动因——一种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显性结构视域下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发展研究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贵州安顺市为例
当前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现状的调查研究
朗读教学的本质探析与设计原则
论字母词语应用的“四化”策略
论余秋雨散文的排比运用——以《文化苦旅》为例
“间接关系组合”试说
毕节彝族土司与元明清中央政府的关系考论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历史文化研究导论
略论毕节彝族土司的历史贡献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则溪制度述论
毕节彝族土司时期社会经济制度述论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时期教育述评
论“逻辑课程的现代化”——纪念王宪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先秦逻辑学家对矛盾律及逻辑矛盾的理解
圣教量能够作为“量”被确立吗
六朝书画“风骨论”的确立及其美学内涵
试论魏晋南北朝章表文发展概况及原因
金圣叹本《水浒传》结尾的文化内涵
从《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看小说的演进
从《活着》看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
西方文学中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表现
论《世界末日之战》的时间艺术
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网络、报纸流行的“囧”字的词汇意义、修辞价值及相关讨论
明清时期大理白族诗人汉语写作的修辞探究
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理论要析
再评王希杰的修辞学思想——兼评“三一语言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双柏嘉彝族赶花节考
民族传统节日的现代变迁与传承思考——彝族葫芦笙节个案研究
试析混合条件假言联锁推理的推理形式
从创世论与进化论之争来看归纳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社会考试与高校非哲学专业《形式逻辑》教学改革
毕节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思考
基于PREEST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毕节试验区派参政现状研究
《诗经》自然生态意识新探
《文心雕龙》“风骨篇”释义
《说文》部首语义结构特点及其认知特征分析
位移动词“去”、“往”的语法分化及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转喻研究
傣雅服饰的族群标志与民族认同——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的研究案例
关于一类特殊的射影平坦的(α,β)度量的构造
有关纯子模结构研究
级数的绝对收敛性问题
素数分布的一种新筛法
行列式的二项展开式
一类几何不等式的一个结果
路与路的字典乘积图的消圈数
第二型二元含参量正常积分函数的分析性质
外加周期脉冲电流诱发的混沌神经放电节律及其分岔
扩大炼焦煤源改善焦炭质量的煤预处理工艺
脱镁叶绿酸锌的制备及红外光谱研究
味精中谷氨酸钠含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利用微藻制备生物能源的研究进展
钢结构的防腐处理
改进的Apriori算法在教育信息挖掘中的应用
利用Web2.0技术支持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机制探析
基于WAP的网上书店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网络协作模式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计算机课件制作的效率与效益
教育学类专业
音韵学三论
谈邵冯本《现代汉语概论》的词类处理
现代汉语口语中祈使光杆动词句的语用分类
汉语史专书研究的一部新著——评郭万青著《〈国语〉动词管窥》
认知与二语习得理论国内外发展趋势研究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冗余等值
基于原型理论对“族”字词演化的分析
《麦琪的礼物》中非语言交际因素的分析
清末留日学生报刊生发的激烈民族主义
论张爱玲散文的现代性
从关键词看时期文论体系的源流与特征
“大时代”语境中儒家士人的精神境遇及其经典意义——以明代作家归有光为例
伊丽莎白:冲破樊篱的“醒狮”——考琳·麦卡洛《呼唤》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论《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圣经式”的创作手法
国内桑德堡诗歌研究现状述评
对新闻价值概念的思考
毕沅《续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之辨
影视史学中国诞生记
元朝宗教管理机构述论
院级精品课简介大学英语
听高亨大师讲《诗经》
敦煌吐鲁番出土《三国志》古写本疑难字形四例
《醒世姻缘传》黄肃秋注几处释义商榷
冯集梧《樊川诗集注》误释词语辨正
古入声字在蓟县方言中的演变
“非”字族考析
汉字演变的研究应该分为三个系统——《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是汉字结构系统的重大研究成果
现代汉语语法通则与当代小说中的词语个性分析——以《小说选刊》2008年第3期为例
上下文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词语义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婴儿用品广告宣传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关于广告语“Impossibleisnothing”意思的探讨
龚自珍诗中花果草木意蕴的内涵
同样的浪漫天才,不同的求索历程——郭沫若、海子诗歌创作比较
论民族国家想象与老舍文学创作
螺旋建构的螺旋——论《洛丽塔》的结构艺术
意蕴之美——《雨中之猫》与《白象山》的相似性分析
文本能量叙事的消极体验——莎剧《李尔王》的生态诗学解读
关键词:文学作品 民族音乐 分析
当前,我国文化的研究与分析越来越深入细致,民间音乐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研究我国民间音乐,需要从文学作品中深入探讨。在远古时代,许多伟大的文学爱好者,对音乐的研究颇深。他们将民间音乐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文学与音乐合理巧妙地结合起来,用文学的形式表示音乐,用音乐的形式传承文学,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文学作品中记载民间音乐的“发展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乐记》、《吕氏春秋》等音乐学的代表著作。在相传为公孙尼子撰写的《乐记》中,论及了有关音乐本源、音乐美感、音乐的社会作用、乐和礼的关系学,是音乐哲学的滥觞性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第共同编写的《吕氏春秋》则留下了有关远古音乐,音乐与自然社会政治关系,尤其是音律方面的记载,此后,在各朝各代的志书中都有记载,全面介绍当时的音乐制度、乐律、乐队和礼仪规范等内容。另外,在音乐美学方面,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声律学研究方面,有京唐的六十律,钱乐之和沈重的三百六十律,何承天的新律,荀昌力的笛律等,在宫调理论法方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旋宫理论。汉代民间音乐中有“相和之调”。魏晋南北朝有清高三调、笛上三调。隋唐时期有八声音阶,燕乐二十八调、八十四调和犯调、移调理论。宋代有“为调式”,“之调式”系统论,元代的北曲十七调、南曲十三调。明代的九宫,清代的南北曲各十二宫词等。在词调音乐,琴学表演,艺术理论和音乐百科全书的著作方面,有大量的文学论著。这些文人及其论著都曾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学、律学、宫调理论、美学等规律作过论述,将音乐的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为民间音乐及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二、文学作品中体现民间音乐的功能
民间音乐具有许多功能,美学功能、感化教育功能、消遣娱乐功能等等。在文学作品中关于民间音乐功能的描写有很多,通过文学语言的描述,氛围的渲染,民间音乐更具有其艺术性。
(一)文学作品体现民间音乐的意境美。意境是意与境的统一,情与景的融合。音乐艺术作为情感的艺术,成功的作品大多具有意境美。我国有许多传统的优秀音乐作品,通过文学的记载将它们传承了下来,这些作品都能运用优美动人的旋律,为人们描绘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的意境。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特定的语言描写,情境场合记载,展现民间音乐的意境美。这与绘画艺术中对于意境美的展现,特别讲究虚实相声,有无相成,非常注重留有空白的道理是一致的。
(二)文学作品体现民间音乐的育人作用。民间音乐具有感化教育的目的,很多民间音乐有乐观的、欢快的、积极向上的情调。在我国古代,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就非常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尤其是来自民间的音乐,通过其通俗而又富有趣味的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教育感化人们心灵的作用。而且“乐”常常是和“礼”结合在一起的,并称“礼乐”。“礼”的功能是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乐”的功能是调节人的内在精神,使之平和中正,“乐而不,哀而不伤”。孔子说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就体现了这种礼乐观,同时强调了“乐”的教化功能。另一方面说,民间音乐许多都是由文学作品的形式唱出来的,如诗歌、诗赋等形式都是一种民间歌谣的表现形式,而通过文学的这种表现形式、语言的描写形式更使得民间音乐具体化、形象化。在这种情况下文学作品相当于民间音乐的载体,它传达了民间音乐的社会功能,包括感化育人的功能,所以说文学作品体现民间音乐的育人作用。
(三)文学作品传达民间音乐所表示的思想。民间歌曲种类繁多,民间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了下来。在整个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歌曲是人民集体创作,口口相传的载体,其历史悠久,流传面广,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劳动,抒发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成为群众的“生活伴侣”,被喻作“人民的心声”。民间音乐最直接的文学体现就是《诗经》――我国古代首部乐歌总集。其中《国风》是《诗经》的精华,也是先秦民歌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以广泛的题材,新颖的手法,多角度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与其同类型的汉代《乐府》民歌,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展现了现实生活的面貌,更有五言诗体之新创。战国时期楚地祀神民歌,孕育了伟逸绝世的《楚辞》、《离骚》等巨作,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色彩先河,更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人们寄希望于神灵,寄美好于浪漫的想象。许多民间歌曲通过传唱,通过文学作品的记载与描述,深刻地传达了其本质要表达的东西,即人民的内在情怀与思想,广大人民的心声。而且通过文学作品将相关的民间音乐记载下来,有利于其自身的传承,更有利于我们对文化的研究和继承。
三、文学作品对我国民间音乐发展的作用
(一)文学作品对于民间音乐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事实上,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民间音乐作品,也不断从理性的层面去总结民间音乐实践的经验和发展规律,探索民间音乐在审美、功能、技法方面的民族特点,由此创作出了大量迸发思想火花的理论篇章。关于这些理论著述,多出自古代的“士”,亦即文人阶层。中国文人的文化修养高深,知识面也很广阔,他们往往喜欢对事物做理性思考,从本质的、原理的层面去把握对象。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宏观简明地把握中国音乐的民族神韵、更理性地体认和指导音乐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南。这些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音乐的创作之说,有许多关于经典作曲的评论之说,他们的观点对于现在我国民间音乐的创作、发展亦有深刻的指导与实践意义
(二)文学作品为民间音乐的传承提供了“载体”。如上所述,许多民间音乐都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流传了下来,民间音乐是当时社会人民心声的体现。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形式,那些经典的民间音乐,如《乐府诗歌》、《诗经》等歌唱形式的音乐作品无法流传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民间歌曲是抽象化的,而文学作品的功能就是为这一抽象化的东西提供一个载体,使其能够长期的具体存在。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使民间音乐能够长时间地传承下来,为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是民间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民间音乐又能够通过文学作品体现其功能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文化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所讲述的关于民间音乐的精华思想,继承民间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应将经典的民间音乐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记载下来,进行大量的文学作品创作,推动民间文化的发展,将文学与音乐合理巧妙地结合起来,弘扬发展我国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罗泽真.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同志今年7*岁,1951年参加工作,19**年退休。19**年9月,组织考虑到他从事过多年的教育工作,决定让他担任城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就这样,原本该坐享清福的他又催马扬鞭,挑起了这一重任,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3个年头。10多年来,他把全部心血用在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上,谱写了一曲产党员责任如山,奋斗不止的赞歌。
困难面前不畏缩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同志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不畏困难,他担任关工委主任后,在短时间内,就建立起内部工作目标和管理章程,并积极带领关工委一班人开拓进取。在条件差,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的情况下,他想尽一切办法在全区各基层单位建立起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截止目前,全区14个街道办事处、108个社区居委会、40所小学和1个非公企业均建起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聘任711名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担任宣讲报告员、校外辅导员、普法帮教员、科普指导员、家长学校教导员和文化市场监督员,为了搞好“五老”活动,还专门设立了“五老”活动研究室,全区上下形成了青少年教育工作网络。
工作上面不马虎
为了引导青少年学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同志多年致力于古典诗文的学习和研究,经过潜心钻研,将部分“四书”、《礼记》、《老子》以及《诗经》、《楚辞》等古籍和历代古诗共900条(首),译成白话文,有的篇目还加了拼音、注释、点评。其中选译的“四书”、《礼记》、《老子》和400首古诗已编成《古诗文鉴赏》和《鉴赏——学习古诗文,感悟中华魂》两书,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画报出版社发行,并且将1000册分赠给全区各学校、各社区和有关单位,供青少年学习。
20**年3月4日,总书记发表了“八荣八耻”重要论述,为了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他从《鉴赏》书稿中精心挑选出有关诗文,对“八荣八耻”试加诠释,先后撰写了《吟诵古文古诗,感悟“八荣八耻”》和《学古诗文,育“四有”人》,并制成单行本,把3000余册印发给各基层单位。此外,他还为小学生们创作了“八荣八耻”儿歌,请区关工委副主任李昂同志谱曲,由区红领巾歌舞团演唱并制作成光碟发放给全区各小学,为培养“四有”新人尽心出力。今年,他又编写了《中华古诗选译》一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册,集《诗经》、《楚辞》及其历代名诗共900余篇。
为了小学生身心健康,**同志不顾年逾古稀,与关工委其他同志一道深入学校周围“小饭桌”进行调研,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撰写了《把“小饭桌”办成培育“四有”新人的场所》一文,发表于《大同日报》和省关工委《工作通讯》,并于20**年会同区防疫站对“小饭桌”从业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引导“小饭桌”向着安全、卫生、文明和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深得学生与家长的好评。针对近年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年轻的家长“望子成龙”,却困于不知如何教子成才这一现状,他撰写了《家校合力,为国育人》一文,发表于《大同日报》,让家长学校在提高家长思想素质和改善家庭教育上发挥更大作用。针对当今地方政府过分重视对重点校或示范校的培养和扶持,而忽视了对一般学校的扶持,从而导致学生择校风严重这一现状,他撰写了《让孩子们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一文,呼吁社会坚持办平行学校,地方政府应该把注意力转向一般学校,特别是那些师资力量较弱的学校,在师资的选配与经费的投入上向它们倾斜,逐步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让孩子们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方面得到均等的机会。
中央《公民道德规范》后,他及时组织了38名离退休教师进行学习讨论,编写讲稿,到各学校宣讲;胡总书记“八荣八耻”重要论述发表后,他应城区各学校的邀请给3000多名师生作了学习“八荣八耻”报告;他通过把选诵的古诗故事化、趣味化、通俗化和启发互动等多种形式来搞活宣讲气氛;2006年5月18日,在城区永和食府成立关工委大会上,他给该企业300名青年职工,引述经典诗文,结合“八荣八耻”诠释了该企业奉行的“仁、义、礼、智、信”六个字,肯定了他们的经营理念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着重宣讲了“以诚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鼓励他们行义取利,讲求诚信。
荣誉面前不停步
恢复久违的中国古代“歌诗”传统
5月14日晚,“龙之吟―中央音乐学院诗词吟唱社”邀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于闽梅博士,以“歌诗传统――恢复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为题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这也是该社团举办的系列讲座之一。参与此次讲座的除了中央音乐学院诗词吟唱社的社员外,还邀请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钱茸教授,北方昆曲剧院老生演员、国家二级演员张卫东以及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学生代表。
诗词吟唱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素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诗、歌原本一体,“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即古人对此之阐述。吟唱正是从诗歌与音乐的这种奇妙“姻缘”中派生出来的一门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近百年来由于中国文化效法西方、轻视传统的原因,诗词吟唱已成为一门“绝学”。随着老一辈诗人、学者的逝世,吟唱音乐的未来并不乐观。
讲座中,于闽梅首先介绍了香港、台湾诗词吟唱发展的现状,随后通过播放所搜集的吟唱音响材料,带领在场的听众穿越古代文学历史的长河,触摸从《诗经》《楚辞》到乐府诗再到明清诗词的脉搏,聆听它们和音乐的契合。于闽梅提出我国中文系的大部分老师、学生已经不会“诗词吟唱”,是中国诗词研究的一大憾事。在最后的讨论阶段,大家争论激烈,多数人对于许多原生态的诗词吟唱音乐并不习惯,认为完全丢失了音乐性,也对一些今人改编创作的古代诗词歌曲抱有质疑态度,提出诸如“吟”、“诵”同“唱”的区别,真正的吟唱音乐应该是什么样,如何恢复古代“歌诗”传统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也正是“龙之吟-中央音乐学院诗词吟唱社”创建者的初衷。
吟唱社缘何而生
2006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邀请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李明,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一次“中国的吟诵音乐”讲座。李明谈及中国吟诵音乐的历史、演唱方法,介绍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等地吟诵社团的现状,播放了多首珍贵的传统吟唱音响材料,邀请歌唱家姜嘉锵老师现场示范多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吟唱歌曲。虽然对这一艺术有些陌生,但大家都被其与生俱来亲切感所感染。
那次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同学们不觉产生了许多惆怅,为中国吟唱音乐随现代化、国际化潮流的发展逐渐流失而惆怅。而作为音乐专业学生,也为对这一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陌生而惆怅;更为北京高校中竟没有一个以诗词吟唱为核心的社团而惆怅!
随后,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钱茸的帮助下,几位社团的创建者用近两个月时间对吟唱音乐研究论文、论著和音响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向院团委提出建立社团。在院、团委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下、“龙之吟―中央音乐学院诗词吟唱社”于2006年12月成立,并聘请钱茸为常任指导教师。
创造诗词吟唱的未来
【关键词】高职高专 古代文学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26-03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技能型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表明由过去单一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在这样的形势下,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能力。古代文学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模块,在教学上既要注意夯实学生的专业文学知识,也要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深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学科广,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和名家们无数优秀作品。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鉴赏和评析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却感到困难重重。一方面,教学内容庞杂,教学课时却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呆板,强调文学史解读,忽略文学作品的欣赏,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也使得学生失去品析作品、感受美感的机会。
如何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走出纯理论课的教学困境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笔者大胆尝试,对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选取知识点中最具有个性的知识点,将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合一”的古代文学新课堂。
一、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包括了上古到近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跨度相当大,除了文学发展史外,还有大量的作家作品、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及文学流派。文学体裁包括诗、词、曲,赋、骈文、散文、戏曲和小说,涉及的学科有语言学、哲学、史学、美学甚至包括文艺学、文献学。但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只占64个学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内容,整合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最大限度地吸收文学常识和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首先,选取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领会在文学史上,不同的时期都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如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术、魏晋的建安风骨、唐代的古文运动,这些文学思潮不但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体现时代特征,展示中华民族的思想特征,而且也代表了文学的时代性。其次,提取具有经典价值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先秦有《诗经》《离骚》,唐诗有李、杜,明清小说有四大名著,这些作品不但具有代表性,通过学习它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情境,对整个古代文学的过程进行整合,优化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以诗歌起源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国古典的精神源头进行情境描述,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诗歌以浪漫主义诗歌为开端,然后引出代表作《诗经》和《楚辞》,让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诵读体会作品的魅力,并对作品通过讨论、分析,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突破了以往过分着重文学史的描述的平面教学,做到了点面结合,纵横交错,文学知识与文学体验并重。这种融知识传授、文化提升、精神陶冶与审美养为一体的课程框架,有利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谱系。
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当前古代文学教学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压缩教学时间,不少高职院校安排古代文学只有一个学年,这就产生教学容量大与教学课时数过少的矛盾。教学模式上,大部分教师都沿袭了分段文学史教学与文学作品讲授的模式,这使得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割裂开来,从而造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建构轻视知识积累,强调观点灌输而忽略基础知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十分不利。因此,要使古代文学教学在质上有提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该规划指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师分析作品、学生记笔记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技能型教师人才的目标,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古代文学的内容十分庞杂,但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要旁征博引地补充相关的材料。如对一些古代的典籍的介绍、一些作品的解读,由于文字晦涩,如果单纯靠教师在讲堂上讲解,不但效率低,而且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结合课程特点,将教学模式改变为“情景―项目―学习档案”的循环模式,把学生引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学生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系统的档案。在这个模式中,情境创设是关键,教师首先创建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学生环境,把学习者带入到学习环境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媒体素质,资源索引和学习网站。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根据任务驱动,进入到问题任务环节。第二阶段是基于问题与任务的过程学习。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或任务进入学习当中,他们的角色就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同时还能和共同体有积极合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即时通信工具与教师甚至专家进行互动,并且有丰富的资源作后盾,学习者就可以真正实现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是学习的评价阶段。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的评价可以更加完善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建立的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如在先秦文学的诗歌教学,教师创设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这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开端”这个关键词去收集和学习相关的诗歌,了解诗经开创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楚辞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并把诗歌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等相关知识分门别类,学生写读书笔记、作品分析,然后把这些建立成一个个学习档案。这个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隐形的因素融入课程当中,它虽然没有显性表现,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模式里,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机结合的部门,它支撑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培养了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支持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学习自由,从而在教学中摆脱对教师的依附,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面对古代文学广而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上可综合运用研讨式教学、诵读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1.研讨式教学。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研讨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变成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让学生在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获得,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关雎》一诗的讲授中,提出古人的认为这首诗是吟咏“后妃之德”,让学生去讨论是否认同这样的说法。并且通过分析,理解《诗经》里的主要题材、现实主义的反映,以及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并且从这些爱情诗引申到后世对《诗经》的吸收。运用研讨式教学,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扩宽学生知识面,更引导学生乐于探讨,敢于质疑,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作品、赏析作品。
2.诵读式教学。文学的美在于赏析,在于发现。古代诗文的美除其文学性外,还有音乐性。诵读式教学是通过诵读作品,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学素养结合起来。诵读教学法包括示范诵读和学生诵读两种。示范诵读可以通过教师示范,也可以通过音像示范。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与作品产生共鸣,才能读出作品的感情,从而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而学生的诵读分为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两种,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感情地诵读作品。这样不仅能体会古代文学的文字之美,也可以体会其音乐之美。如对汉赋的解读。让学生诵读抒情小赋《归田赋》。先让学生集体诵读,然后再由个人诵读。在不断反复的诵读中,体会里面的清新平浅的语言,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情愿归返田园的心情。而在学习《焦仲卿妻》时,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要求学生从焦母、兰芝和仲卿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体会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意愿的人的想法。通过诵读的教学,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机械地背诵课文。通过诵读作品,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中。
3.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小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讨,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相互启发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如何看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从《史记》里的《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里找资料,从多个侧面的材料中去把握项羽这个人物,通过文章中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了解《史记》的创作特色,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后世文人对项羽的评价中寻找材料,进行讨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发学生讨论,并在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后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评价。
三、延伸课外活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前提下,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能力,还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延伸到课堂外,注意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课外活动,“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的诵读能力、书写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融入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如在班上举行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唐诗宋词的教学,举行书法比赛,让学生通过临摹字帖进行诗文书写;在一些绝言律诗的教学上,结合教师技能,让学生扮演教师,撰写讲解的简单教案,并进行讲解。举办这些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到指导作用。这些有竞争的活动,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弥补课堂教学知识局限性的不足,从而使得学生能认识自身的不足,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总之,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高职高专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备学生、备课本、备内容”,改变教学思想,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2]戴干明.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创新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报,2012(9)
[3]黄澄华.高职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困境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1(3)
[4]刘伟.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基金项目】贵港职业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课题(130208,A)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前教育 专业融合
语文课是幼儿师范院校学生的重要基础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表达能力的增强、文化素养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幼儿师范院校学生的学情、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应具有相应的特殊属性。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应有的放矢,实现有效教学。
一、找准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融合的切入口
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理念决定着培养怎样的毕业生,关系着今后幼儿教育的质量。本文仅探讨大专和中专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传统的高师和中师教育存在片面地强调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技能而忽略文化素养。以语文课为代表的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内在矛盾由来已久。大专和中专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原本就薄弱,进入专业课学习以来,不少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没有全面认识文化课的重要性,他们运用母语的能力不能达到为人师的要求。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师的语言能力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的语文成绩就难以提高,甚至出现排斥文化课的情绪。在专业化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背景下,语文课怎样体现其职业性,并削弱与专业课之间的内在矛盾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既然是基础性学科,那么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领悟力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立性,但语文的教育观也经历了知识型向素质型的转变。无论是赫尔巴特教学论,还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都对语文教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语文教学必须唤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都存在潜在的学习动机,以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作为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既是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又是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需要。因此,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情研究直接引入语文教学过程,既是语文学科发展的要求,又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的需要,与其他课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语文教师要意识到不少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仅是一些知识碎片,是一些散落的没有生命力的记忆,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素养在职业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整合相关知识,走出一条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路子,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与语文课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对语文教材深度挖掘,探索与专业知识的互通之处,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关联幼师音乐、幼师美术、儿童文学等课程,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左右逢源”、融会贯通。
二、方式多元与学前教育专业形成关联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重要的两重属性,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抑此扬彼,两者之间必然有融合。为便于深入讨论,本文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从理论角度封闭起来分别论述。
(一)重视工具性,为培养幼儿师资夯实基础。
语文的工具性强调了语文具有语言交流作用的本体地位,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
全方位地培养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作为工具性的最本质属性。语言能力包含语音、语法等方面,它既是交流工具,又是心智能力的反映。人们将思想见解很流利地表达出来,甚至打动感染、说服游说他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幼儿教师这一工作岗位时,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语音方面最基本的要求。普通话教学同语文教学不可割裂,是语文教师必须重点注意的教学内容。普通话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想要说好普通话,除了认准字音外,语文课上还要多听、多读、多说。此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十分重要。口语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课堂上,从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演讲、演讲单元的针对性训练到采访身边教师活动等综合实践的设计开展,既可锻炼学生的胆量、临场发挥能力,又可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让语文课成为活跃学生思维,踊跃表达的课堂。
语文课本的选文多是按照文体组元的,有诗歌、散文、小说、演讲等单元,这些选文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修养。美文,需要美读,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熟悉文章的词汇、搭配、句式、语气、语调,以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单独读、学生选读、教师范读等方式多角度诵读课文,通过朗读呈现出课文的内涵与情感。所以,诵读课文不仅能培养语感,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在写作方面,学生通常害怕写作文,甚至有反感情绪,如何让学生乐于思,善于写,这是写作教学面临的根本问题。好的写作功底要靠日积月累的知识积淀。语文课堂上注重朗读,反复吟诵,对文字敏感,下笔就有了章法。教师可选择生活化的命题,选择和学生生活关联密切的,诸如写读书笔记、书画评论、通知、请示、邀请函、海报策划、职业规划等,消除学生的反感情绪,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分享、乐于表达,也可以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先说后写”的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降低了写作难度。
总之,语文的工具属性也是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一个反映,教师在培养学生扎实基本功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教学,从正确认读、规范书写、乐于表达做起,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或者进一步升学打好基础。
(二)体现人文性,构建丰富生动的教学模式。
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思想性上,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本的学习,认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上,教师注重启迪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欣赏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中国文学体裁丰富,除散文较为特殊以外,各种文学体裁均起源于民间。源于民间劳作的原始歌谣拉开了中国诗史的序幕,《诗经》作为一部声诗,与音乐水乳相融。可以说诗歌从诞生就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诗的发展与衍生,宋词的音乐性、现代诗歌的音乐性,各自呈现出不同特点。但音乐性是诗词的内在审美特性毋庸置疑。无论是《诗经・周南・关雎》、《诗经・秦风・蒹葭》这样优美的爱情诗、《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表现故国思、亡国恨的词,或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洒脱的典范之作,还是现代诗歌《再别康桥》等,都可以构建音乐化的诗歌课堂。正如徐志摩所言:“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语文课堂上,重文意忽略了诗词的音乐现象比比皆是,将音乐与诗歌融合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感悟诗人的情怀。
幼师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学生都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中国文字从诞生之日“象形”这一特征就与图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文字与图像、色彩融为一体,形成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是语文审美教学的应有之意。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描绘的傍晚时分、秋雨初歇,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生活画面,坡感叹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中紧扣“清、静、悲凉”,详细描写“破院观秋、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等五个场景。教师可先下载名家配乐朗诵作品《故都的秋》,让学生在早读课上聆听、朗读,通过这个环节熟悉作品,然后让学生在作者详细描写的“五幅秋景图”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揣摩文字,配上插图。上课时,教师引导各组围绕“我为何喜欢这幅秋景图”、“在文字背后,感受到了郁达夫怎样的情”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每个场景都展示几幅学生的绘画作品,通过学生点评,教师追问,形成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相互交融。
实施审美教育既是学前教育艺术类专业的重要内涵,又是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客观存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审美素养提高的需要。诚如哲学家李泽厚所说的:“教育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有意识地为塑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
三、结语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框架下,文化课与专业课都是同一种广博文化背景下的一部分,语文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有限的封闭系统,其开放性的特征使之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若是教师运用方法灵活得当,则语文课堂必将丰富多彩,更好地发挥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为切实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莉.论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课程教育研究,2013(22).
[3]李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有效教学研究.学位论文,2013,12.
[4]倪娟.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分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关键词: 高等师范 语文教学背诵策略
语文背诵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此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长期记忆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背诵记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感官,增强他们学习体验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发现,师范生对语文背诵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一些偏差,认为与个人的学习习惯有关,而非是一种必需技能。这样的认识误区,一方面,忽视了语文背诵在积累知识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利于自身学习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容易给他们未来的语文教学产生误导,与现行的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视在背诵理解基础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理念背道而驰,产生教学误导。在高师语文教学中重视背诵教学,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1.培养学生自觉背诵习惯,乐于背诵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也是促进自身知识和技能形成的核心载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良好习惯,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本的认识和感悟,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学生自觉背诵习惯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教学应有之义。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觉背诵习惯,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权利,让学生有一定的自我学习空间和时间,并能够进行自由的学习发展;其次,要鼓励学生养成一定的背诵规律习惯,建议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自觉背诵课程学习内容,特别是一些经典文章,以便他们能够积累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再次,要培养学生广泛猎取的背诵习惯,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多种体裁的文章等,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应该对学生的背诵予以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有晨读的习惯,因此我在每一周都布置一定的背诵基本篇目,按照作品形成先后顺序或者作者代表作品等进行安排,让学生在自觉背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例如,在秦汉作品中我们建议学生以《诗经・氓》、《诗经・蒹葭》、《天时不如地利》、《过秦论(上)》等为基本篇目,建议学生就这些作品中的经典语段进行背诵,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底蕴。学生在这样教学思维的引导下,不仅能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够为知识的积累奠定基础。
2.精简优化背诵记忆内容,加深理解
学生对于背诵的恐惧除了拍费时耗力之外,更多的是背诵的内容过多,难以激发背诵的激情和兴趣。其实这样的背诵教学,一方面,未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另一方面,这样的强迫压力,必然会使学生的背诵记忆不够长久,不利于他们知识素养的积累和运用。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以为精简优化背诵记忆内容是改革当前背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背诵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了解文本的重要内容和经常使用之处,发现其经典;其次,做到删繁就简,删除一些与文本思想情感无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减轻背诵记忆内容,调动学生背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要求学生在记忆一些经典名言警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感悟,鼓励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感悟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予以呈现,提高学习效果。
我以为,教师在精简优化背诵记忆内容时应该根据学生语言学习的水平差异和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背诵教学体系,特别是与学生文学素养和思想情感息息相关的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在背诵记忆和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在这些精简优化背诵记忆内容中,鼓励学生能够自行挑选出一些具有青春活力的美文佳句,以供所有同学能够欣赏背诵。例如,有位同学对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非常欣赏,便通过博客的形式予以传播,很快在同学之间传播开了。此时,我就建议学生不妨背诵,很快得到响应。有的同学甚至将歌手杨千桦演唱的《我在桥上看风景》歌也呈现了出来,在听唱中加深了理解感悟。
3.鼓励学生多元化背诵,促进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在背诵学习中更是如此。因此,我以为,在背诵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元化背诵,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人文性关怀特点,让学生有更为广阔的自由学习范围。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背诵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情趣,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
根据语言习得规律,任何语言的学习都应该建立在学习者的情趣喜好和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基础之上。这就是说,在背诵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参与课程的背诵学习。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能够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彰显人文主义特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背诵记忆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这样的多元化教学思维模式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他们自身学习发展的一种需要,更是他们作为未来教师培养学生多元化学习思维模式的发展需求。从这种意义上说,鼓励学生多元化背诵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当前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需要。这是语文教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以为,鼓励学生多元化背诵,主要体现在:(1)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读”的方式,建议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和学习环境要求,采用默读、朗读、轻读、唱读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意识注意;(2)鼓励学生多元化背诵,建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记忆特点分时段、分篇章等方式来进行背诵,以此来增强他们背诵的自信心;(3)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呈现背诵学习内容,以充分调动他们多种学习感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记忆习惯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不仅能够乐于开动脑筋进行背诵学习,而且能够积极展示自己的背诵学习才华。
总之,在高师语文背诵教学中,教师应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资源和过程,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背诵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水平,而且能够在丰富语言素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第1版).
[2]朱行舟.职高语文背诵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
[3]郑国民.关于背诵优秀诗文的几个问题[J].语文学习,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