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内控审计的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内控审计;程序;内容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随着国家对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力度的加大,公安机关财务收支数额增大、建设项目增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审计,加强对公安机关经济活动的监督制约,对促进公安机关廉政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一下对公安机关内控制度审计的看法。
一、公安机关开展内控审计的必要性
(一)开展内控审计是公安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公安机关财务管理不断规范,违规违纪问题不断减少。面对当前形势,如果公安审计部门不积极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而是囿于传统的查错纠弊式审计,必然会影响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甚至会危及内审工作的地位。公安内审部门必须积极开展内控制度审计,使内审工作向管理型审计转变。
(二)开展内控审计是发挥公安审计职能的重要手段
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公安内部审计部门应更多关注内部控制,帮助公安机关完善制度,改善管理。公安内部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必须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领域扩展到管理审计领域,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率和效果服务。开展内控制度审计是实现内部审计从传统型审计向管理型审计转变的重要方式,是发挥审计职能的重要手段。
(三)开展内控审计是提升公安审计地位的重要方式
当前公安机关内审部门在整个公安机关组织体系中地位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公安内审部门要提升自己的地位,应积极转变职能,以内控审计为切入点,更广泛地参与到单位管理中去,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发挥作用,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实现组织目标,不断提高内审部门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内审工作的地位。
二、公安内控审计的程序
审计程序是指从审计项目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实施审计工作的先后步骤。笔者认为内控审计的程序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制定审计计划
制定祥实、可行的审计计划,预先对审计策略、审计重点、人员分工、时间安排进行统筹安排,对内控审计工作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未预期事项、条件的变化,在审计过程中应不断对审计计划做出修正。
(二)对内部控制的设计情况进行审查、评价
主要是审要经济活动和关键业务流程是否设计了控制环节,设计是否合理。重点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经济活动是否建立了必要的控制政策和程序。2.内控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起到有效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错报发生的作用。3.不相容职务人员的职责在何种程序上分离,以降低违规问题发生的风险。4.是否建立了适当的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接触文件、记录和资产。5.对重要的经济活动是否建立了授权审批制度。6.信息技术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
(三)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询问、观察、检查等程序,检查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控制度是否得到一贯执行,是否存在执行偏差,是否发挥了预防错误和舞弊的作用。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了一贯执行。2.内部控制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3.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监控,对存在的差异是否及进采取纠正措施。
(四)对内部控制进行总体评价
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设计、执行及成效的基础上,全面评价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确定风险点。主要查找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关键环节未建立制度的问题;2.制度虽建立但未得到有效执行的问题;3.制度虽已执行但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五)形成内控审计报告
针对审计中发现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管理建议,形成审计报告。
三、公安内控审计的重点内容
公安内控审计应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公安机关的主要业务活动开展,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善于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真正达到紧贴中心、服务中心,解决突出问题和紧迫问题。
(一)日常财务收支内控审计
日常财务收支是指为了维持公安机关的正常运转所进行的财务收支活动,应重点审计以下内容:
1.各项收入是否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账外账”问题;2.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是否明确;3.支出凭证是否合法、准确、完整;4.各项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5.“三公”经费支出手续是否完备,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违规支出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项目内控审计
对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是否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审核、把关;2.是否建立了集体决策机制,杜绝“一言堂”现象;3.项目完工后,是否及时进行验收,是否及时办理资产移交工作;4.对合同的订立是否进行了审签,对合同履行情况是否进行了有效监控;5.招投标程序是否规范,是否存在串通投标、泄露标底问题;6.是否建立了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对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监控。
关键词:集团;财务;管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081-01
一、财务管控的核心控制对象是现金流和财务信息
资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无须赘述,财务管控必须紧紧盯住现金流,既要确保资金链安全,又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到有保有压。一是高度统一成员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权、资产处置权和资本运营权,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集团战略发展方向的项目投资,将有限的资金优先配置到企业发展急需的大事要事上,并有效防止过度融资风险。二是对所有成员单位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可以在集团层面设立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控制子企业银行账户开设,通过资金收支预算落实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积聚暂时沉淀资金调节集团内部单位间资金配置,开展资金运作,通过资金拨付控制成本浪费。
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财务信息的对称程度往往决定了集团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与信息流的传递顺畅,要统一会计核算政策,运用财务信息化手段,强化财务负责人管理。成员企业的会计核算政策一致,使用集团公司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办法,成本费用开支标准和财务信息报告标准要由集团公司规定,以保证对经济行为的核算口径一致、管控标准一致。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财务管理集中化,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规范化水平和传递速度,加强对经济业务的监控力度。在强化成员企业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同时,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对其在成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职责和向集团公司应履行的报告职责作出明确规定。
二、财务管控的平台是全面预算系统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管控需要利用全面预算系统将集团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于集团内部各级经济单位,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分析、调整、监督、考核,起到连接战略与生产经营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将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纳入全面预算系统,按照目标制定、逐级分解、执行控制、分析改进、考核奖惩五个步骤有序运行,为战略控制、资源配置、重点要素过程控制、绩效评价等管理方式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发挥合力提供平台。建立完善以资金指标为重点,内容涵盖日常现金流量、投资活动、融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及时识别集团公司及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策略,为提高财务管控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平台。
三、财务管控的载体是管控制度和内控制度
财务管控目标的实现与管控手段的实施需要将财务管控思路与具体办法予以制度化,依靠制度的约束进行财务管控活动。并与内控制度相衔接,以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转促进管控制度的顺利实施。管控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制定一般要尊重成员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依靠法人治理通道,以控制表决权来使成员企业内控制度符合集团管控方式;但某些方面又要超越法人财产权,以使集团财务集中管控得以完全的推行。基本的管控制度包括资金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信息管理制度、投融资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体系大体可分为岗位授权、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内控责任、内控报告、内控审计检查以及内控考核评价等方面。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强制规则;影响因素;经济后果
一、引言
继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上市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之后,2012年财政部、证监会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可分批分类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划分出了内部控制审计强制执行的过渡阶段(自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与美国的SOX法案要求全面实施不同。在该阶段,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自发性需求和强制性要求,主板上市公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自行选择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另一部分必须按照规范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强制规则后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国外对应时期存在差异,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未被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自愿性内控审计行为的研究,集中于对内控审计影响因素的探讨,一类是不区分自愿和强制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从内控规范体系建立起,内部控制审计不断规范化并越来越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视,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文献逐渐丰富,观点日趋多样,却鲜有文献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本文试图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个维度出发,梳理强制规则后,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国内外对应时期研究重点和方向的差异,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改进建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有关内部控制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
美国的强制规则要求在上市公司全面推进,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是强制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甚至无效的公司也必须披露其审计报告,我国的情况与之存在差异。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国内侧重有关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方红星、戴捷(2012)在肯定披露动机影响自愿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审计师是否愿意出具审计报告也是自愿性披露的影响因素之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比本土事务所表现出更高的独立性水平和职业谨慎态度,越不愿意为有内控审计需求的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高水平的保证。其研究还证实了内控制质量高的公司接受高水平鉴证服务的主要动机是对外释放信号和降低成本。韩彬、陈丽蓉(2015)通过对2011至2013年的主板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以竞争战略这一新视角为切入点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的自发性需求,发现成本领先战略与自愿性内控审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位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所发挥的“补充”控制作用可以使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修正内控缺陷以为成功实施战略提供保障。此外,陈丽蓉、韩彬(2015)的实证结果表明了公司是否承担社会责任也会影响内控审计报告的出具和披露意愿。信号传递动机是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强制要求的过渡阶段有关自愿出具和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实证研究一般都剔除了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样本数据,因此实证结果的可信度较高。进入全面执行阶段后,同国外一样,我国不存在影响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因素。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财务
报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类似,强制规则后,主要有两方面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高低,一是审计供给,二是审计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和审计师的专业性、胜任能力、客观性等影响审计供给,公司治理水平、产权性质等影响审计需求。JaggiBikki,MitraSantanu(2015)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了在SOX法案规定执行较为成熟阶段,拥有行业专家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尤其在客户存在重大缺陷的时候,行业专家擅长发现并公布重大缺陷。Mount(2015)认为许多公司的管理层和聘请的审计师并不能恰当地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导致一些重大缺陷被认定为重要或一般缺陷。NathanJ.Newton,JulieS.Persellin等(2016)使用审计意见购买模型测试了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与审计市场竞争程度、更换审计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许多收到“清洁”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意见购买行为,而且,激烈的审计竞争市场和在较晚的报告期更换审计师均会增加意见购买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审计市场竞争程度和更换审计师影响着审计师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从审计需求的角度看,Krishnan(2005)的研究提出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成员数量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呈负相关。由于数据难以获取,国内的研究并未测试意见购买行为的存在,过渡期和全面执行阶段都鲜有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已有文献选择的变量大多参照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盈余水平、财务报表重述、异常应计估算、盈余反映系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审计师意见等。陈丽蓉、韩彬(2015)认为作为上市公司的顶层设计,公司治理水平正面影响着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需求,并将数据分为强制执行组和自愿实施组,发现强制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与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审计质量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作为公司的外部因素,产品市场竞争影响了上市公司对内控审计质量的需求,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之间呈“U”型关系。总之,国内的相关文献均站在审计需求的角度,去探索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缺少审计供给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三)有关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学者转移了研究视角,开始更多地关注“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报告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GrahamLynford等(2013)通过创建审计整改的影响因素模型,论证了公司内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和控制测试程序的实施时间正面影响着内控缺陷的整改,并且内控缺陷的整改出现在规模较小、财务风险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的可能性比较低。BalsamSteven,JiangWei(2014)从股权激励这一新角度探讨了影响内控缺陷的因素。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减少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Bardhan等(2015)聚焦家族企业这一企业类型,论证了家族企业较之非家族企业,发生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在于家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实现个人利益,倾向于维持较低水平的内部控制。国内关于内控缺陷披露的研究比较多,缺少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本身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如王海滨和于长春(2014)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发现,当管理层会因为公司的经营状况差而产生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以规避风险,并且,审计师能够识别和判断该内控缺陷,从而出具非标准意见。董卉娜和严茹梅(2016)的研究结论与BalsamSteven等(2014)的结论类似,即管理层持股削弱了管理层背离股东目标、实现自身利益行为的动机,进而降低了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可能性。总之,在内控缺陷影响因素的探索方面,国内的学者还应该拓宽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视角,不应局限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综上所述,国内外在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上面存在差异。国外侧重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研究,国内学者则针对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做出很多有关自发性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不同要求下的数据、结论进行对比和分析。我国已进入内部控制审计的全面执行阶段,应该重点研究内控审计的质量,以引导和培育企业对高质量内控审计的需求,提高审计师执行内控审计业务的质量。
三、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后果的研究
(一)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经济后果的研究
HoganChrisE(2008)以内部控制缺陷改善的影响效应为切入点,通过经验数据检验得出结论,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改善有助于提升盈余质量和投资者关于盈余预测的准确性,降低资本成本。Collins等(2008)通过研究萨班斯法案前后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变化对公司经营风险和资本成本的影响,证实了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给公司带来了较高的审计费用,但同时也通过降低资本成本和减少信息风险使企业获益。进入强制性要求阶段,随着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国内涌现大批学者探索内部控制审计这一新型审计业务的开展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人们普遍认同内部控制审计的强制实施能够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起到“补充”控制作用,从而影响公司的管理、财务上的操控手段。许骞、曾建光(2014)的研究表明,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减少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自愿实施背景下,企业内控信息披露的成本较低,内控自评报告中可能充斥着虚假信息,从而使上市公司的现有投资者承受道德风险;作为企业的潜在投资者也会因无法有效识别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真实和虚假的部分而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加强契约关系,对企业管理层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吴秋生等,2015)。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
许多以美国为背景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研究视角包括信息含量或市场反应对盈余质量、资本成本、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市场价值、CFO更换、审计费用、审计师变更、审计延迟等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如果公司收到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将伴随着更低的盈余质量、更高的审计费用、审计师更可能发生变更、更长审计延迟、更高资本成本、更可能发生CFO更换。SunYan(2016)发现收到“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比收到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拥有更少的投资。这些收到非标内部控制意见的公司之所以减少投资是因为管理层通过内部控制评估看到了更高的投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的好坏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管理层又需要考虑公司可能的资本成本做决策。内控审计结果还会改变公司的会计原则,被曝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尤其是财务报表层次重大缺陷的公司会提高会计稳健性(MitraSantanu,2013)。MichaelL.Ettredge等(2016)认为披露重大缺陷的内控审计报告往往伴随着更长时间的审计延迟,尤其披露的是财务报表层面的重大缺陷。其研究结果与已有结论一致,即审计师需要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应对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报告使用者在参考财务报告意见的同时,会怎样看待内控审计意见?市场对两种意见的不一致是怎样的反应?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内控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侧重于研究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和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不一致所产生的影响。张继勋、何亚南(2013)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降低个体投资者对于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信心,而且不同性质的重大缺陷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吴溪、杨育龙等(2016)运用经验数据检验发现,内控审计意见为非标意见、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为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仍伴随近期显著更高的重大错报概率,而我国股票市场对这类意见组合的反应尚不充分,有可能是因为审计师利用市场和监管者对内控审计意见的不了解为管理层提供便利,倾向于出具这类意见组合以缓解自身法律责任。
(三)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的研究SOX法案
颁布后,Beneish等(2008)证实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发现的重大缺陷能够让投资者获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信息。GrahamLynford(2015)的最新研究发现,较之其他类型的内控缺陷,税务方面的内控缺陷出现的频率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并且更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传统报表审计,审计师都应该关注与税务相关的内部控制。MeiFenga等(2015)测试了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公司营运能力的相关性,发现与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相比,存在存货方面内控缺陷的公司,伴随着较低的存货周转率。近期,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新颖研究视角的相关文献。张红英、高晟星(2014)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财务报表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探讨和证明了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层面的内控缺陷的经济后果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上面,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反而比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更容易导致盈余噪音和异常应计(李万福等,2014)。综上所述,国内外均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意见类型、内控缺陷三方面探索、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国外的研究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内部控制审计对公司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内影响公司的治理水平、业绩指标、盈余质量、资本成本、管理层决策等,对外影响投资者对信息风险的判断、对公司价值的预期等。国内的内部控制审计长期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虽然不够全面,但出现许多新颖的研究视角。该阶段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已不再区分强制要求和非强制要求了,以全部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作为样本。
四、研究评述及展望
(一)现有研究不足及建议
我国经历了内部控制审计的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并存的过渡时期,研究视角从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信号传递动机向强制执行的质量、结果等方面转移,研究方法也从仅限于规范、制度的理论研究向采用经验数据、实验分析等多种方法转变。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着研究不够全面的缺点,如缺乏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方面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检验,毕竟许多研究是以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的有效性为基础展开的,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也影响着管理层的行为。在全面执行阶段,为促进我国内控审计的全面提升,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完善,更需要深入探索审计质量问题,探讨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和高质量内控审计的经济效果。此外,可以加强内部控制缺陷具体认定标准的研究,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依靠的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导致了内控审计报告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依据不统一,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实证结果实际上不那么可靠。
(二)研究展望
国外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日趋发展成熟,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与传统报表审计业务皆受到管理层及信息使用者的重视,有关内控审计的研究也比较全面,无论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为我国内控审计业务的实施和监管指明了方向。国外的学者趋向于将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缺陷结合在一起,研究其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我国主板上市公司已进入内部控制审计的全面实施阶段,内控审计的执行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研究分析管理层、投资者、监管方对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质量、意见类型的了解和反应可以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已有文献检验股权投资者对该项业务意见类型的态度,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反应。其次,国外已将重点转移至内部控制缺陷方面的研究,研究角度越来越全面,如内控缺陷整改的影响因素、不同性质的内控缺陷产生的经济后果,进一步探究内控缺陷的影响因素和经济效果可以是未来研究的另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方红星、戴捷敏:《公司动机、审计师声誉和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A股公司2008-2009年年报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12年第2期。
[2]张继勋、何亚南:《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与个体投资者对无保留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信心》,《审计研究》2013年第4期。
[3]吴溪、杨育龙、陈旭霞:《“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充分吗?》,《审计研究》2016年第1期。
[4]许骞、曾建光、王立彦:《强制内控审计改变了上市公司财务操控程度和手段么?》,《审计研究》2014年第6期。
如何充分利用上市公司整合内控、内审和纪检监察的资源优势,合理使用职能组合、专业组合全面深入履行监督职责,笔者就所在上市企业近年来工作实践和探索,谈谈上市公司如何将内审、内控和纪检工作协同工作,建立综合监督体系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上市公司;内审;内控;协调工作思路
近年来,根据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的要求,上市企业须构建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内控、内审和纪检工作其本质均属广义的监督范畴,都是在建章建制的基础上,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活动,促进规范,保障企业目标实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人员配备不足、同一事项多头监督、所提供的各类材料往往相同等情况,不利于监督工作效率的提高。为解决管理资源相对不足、监督行为重复的问题,不少上市企业将内控管理职能放在审计部门,也有的将内控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监事办职能合并,设立部门合署办公,统一履行上述职能。那么整合后的部门如何合理使用职能组合、专业组合来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利用专业优势和工作定位的差异性深入开展监督和管控活动,从而推动上市公司综合监督体系的建立。笔者结合上市公司的工作实践和探索,谈谈内审与内控和纪检工作协同工作思路:
一、资源整合,加强工作联动
(一)加强部门内的联动互补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最终目的又是高度一致的,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因此内部审计除了开展传统的财务审计外,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也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同时在上市公司开展的内控日常监控监察以及年度内控自评价活动中,可以将审计人员纳入到评价小组成员,全过程参与内控评价,将审计工作深入到业务流程,达到前移审计关口目的;另一方面纪检工作可以利用内部审计和内控评价的线索,开展效能监察和调查,规范权力运行,也可以参加到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等专项审计项目中,这样无形中也前移了纪检监察工作关口,消除隐患,有效的预防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内控、内审和纪检合署办公的部门成为公司监督的主角,在开展一些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资金集中、权利集中的高风险领域的监督工作时,可作为牵头组织、有效利用其他专业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展相关监督活动。如物资采购、人工成本管理等方面,组织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既弥补部门人员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的缺陷,又提高了监督效果,同时参加的部门作为职能管理部门也更有利于发现问题的整改和落实。
二、方法结合,提高工作效率
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五个方面来开展工作;内部审计主要是内审人员审核评价会计信息、财务状况,以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主要手段是审核、抽样、座谈、调查、复核分析等;纪检监察主要是承担着对党员、领导干部行监督,对违犯党纪、政纪行为进行惩处的职能,其主要手段是取证、查证、调查、核实。从控制层次上讲,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工具之一,虽然内控、内审和纪检工作的侧重点和监督手段有所不同,但工作对象和目标一致,监督方法和手段也有重合之处,如询问、调查、检查、审核、分析等。因此在工作方法上的有效结合,可避免重复监督,例如:将内控日常监控和日常审计相结合,日常监控关注点是管理流程、制度的全面性、执行的有效性等;内部审计的关注点是指标完成情况、财务规范性,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也是审计的重点;而纪检监察对内控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和缺陷,可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发现的线索,超越审计权限和手段的重要事项作进一步的查证和处理,从而弥补内控和审计监督手段刚性不足的局限。
三、信息共享,强化监督效果
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涵盖整个经营管理全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而作为内控工具的内部审计,也应地将监督范围前延到事前和事中,更好发挥其在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中的监督作用。因此内部审计课针对内控评价发现的缺陷,以风险为导向,有重点的安排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范围,来开展进一步的复核分析;而通过日常内控评价以及内部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也将结果信息及时与纪检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纪检监察可以尽早谈话、教育,抓好违规违纪源头治理,实现教育和预防为主的目标。这样既弥补了内控和内审对于查出问题时采取的处理手段缺乏刚性的缺陷,同时也弥补了纪检工作由于人员的限制不可能经常深入到业务中去、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局限性。
四、结果共用,形成监督合力
【关键词】内部控制;标准;审计委员会
一、背景介绍
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2年财政部和国资委要求各中央企业要全面启动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力争用两年时间,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要求,建立规范、完善的内控体系。
H公司隶属于某国有大型中央企业,公司旗下拥有8个子公司,其中包括一家上市公司。2011年,H公司成为集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推进试点单位。2013年被列入集团公司内部控制试点单位,H公司聘请中介机构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并接受集团公司的检查与验收。笔者作为中介机构项目组的成员之一,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对存在的共性的问题的分析,为其他企业开展内控建设提供借鉴。
对于此次的内控建设任务,H公司成立了由财务部牵头、审计部配合、中介专家、会计骨干人员组成的内控小组。小组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对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集团公司的《关于开展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工作指导意见》,结合公司具体情况,理清公司的业务流程、控制环节的关键点以及制度要求。通过对公司的现状调查,对照规范要求找出H公司内控存在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询问访谈、观察和穿行测试等方法。
二、内控建设工作的组织问题与改进建议
由于此次工作主要由财务部作为牵头部门,因此财务系统人员对内控的重要性、以及工作的目标、性质认识的比较清楚。在正式开展工作之前财务系统人员经过了多次集中培训、通过集体讨论与自学等多种方式对内控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为进一步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受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内控小组没有及时开展全员的培训,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隐患。例如在工作中,去企业的一些部门进行访谈,部门领导由于起初不了解此次工作的性质,表现出不欢迎的态度;在询问其他部门员工的过程中,尽管企业财务部人员已经告知其他员工此次工作的目的,仍然存在一些员工在描述工作流程的过程中心存疑虑的现象。在发现这些问题后,工作小组及时进行了改进,将此次工作的性质、目标等及时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通知沟通,并耐心地向被访谈的员工解释以便消除他们的疑虑,也尽可能地使工作小组能够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此次工作的组织,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明确和改进。
首先就是内控工作的组织机构问题。从管理层面来看,内控工作应该由企业的审计委员会负责,此次内控小组的工作,应该由审计委员会来负责牵头组织。审计委员会应该负责聘请中介机构、对内控建设工作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审核,以及对拟采取的改进措施的审核、负责向董事会汇报等等;审计委员会下属的审计部作为执行层,负责内控日常的监督以及内控工作的组织。H公司对于此次内控建设到底是由审计部牵头还是财务部牵头也不是十分明确,它们的做法主要是沿袭集团公司的做法,在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反复的情况,在工作一开始时定的是由财务部负责,当此次内控建设工作大概开展了两个月之后,从集团公司层面逐渐明确应该由审计部负责,但是因为财务部已经着手做了一段时间,因此不便变更,就一直是由财务部负责。最终由财务部将工作成果向公司董事会汇报,然而这种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和由审计委员会负责自上而下的方式相比,内控建设的效果打了一些折扣。从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反映出企业对内控的认识问题,内控建设应该由谁主导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非常明确的问题,然而对实务工作者来说内控仍然是一个新事物,还需要一个从逐渐熟悉到灵活应用的过程,财政部在内控推行的过程中也应该更加注重其实际操作性,加强对企业的指导。
其次关于内控建设在宣传贯彻阶段的工作应该如何组织的问题。在宣传贯彻阶段,首先应该由审计委员会组织召开会议,董事会成员,全体中层领导干部参加,通过这种形式获得其他职能部门领导对内控的理解与支持。中层由企业的审计部作为组织实施部门,在各个部门、车间等基层单位设置内控联络人员。由内控小组对内控联络人员展开培训,并请他们将内控的基本知识、要点在部门内进行宣传,通过这种分层次的全员动员的过程,逐渐使大家对内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避免出现那种认为内控仅仅是财务部、审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这种认识。
三、对内控建设中的标准问题的分析
企业的内控应该如何建设和完善,如何查找风险和控制的关键点,相应的内控标准是什么?此次H公司内控小组的参照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另外是H公司所属集团公司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应用指引》,集团公司内控指引从内容上看总体也是依据五部委的内控指引进行编写的,同时结合集团公司业务的特点,在细节的地方有所补充,这样也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内容上,集团公司的内控指引比五部委的内控制指引多了四项内容,包括税务管理、持有型物业、金融业务、股东权益内控指引。从实践情况来看,税务管理、持有型物业等这些活动对企业来说其实还比较重要,所以集团公司的内控指引也更全面一些。另外,无论是五部委的指引,还是集团公司的内控指引均缺少生产与成本控制流程,在存货内控中这一块内容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规范。对工业企业来说生产与成本控制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这也带来进一步的问题,如果企业的某项控制活动,在企业内部控制指引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怎么办,是不是企业有没有针对这块业务的内控都可以,或者企业想建立相关业务的内控,但是缺乏经验,又没有现成的参考依据怎么办?笔者认为财政部可以借鉴电脑程序“打补丁”的做法,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总结做的较好的企业的做法,将出现的新的业务的内控应用指引在其网站上,供其他企业参考。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制衡与监控,难以立竿见影地看到内控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内控建设应该是一个由简到繁,由突出重点到全面覆盖的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内控引用指引的内容涵盖了管理控制和与财务报告有关的控制两个方面。内控建设一开始,如果想面面俱到,实现全方位的覆盖,一方面实施成本比较大,另一方面实施面铺开太大太细致,反而不能突出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以短时间内看到效果,很可能使企业失去逐步完善内控体系的动力。因此笔者认为一开始企业的内控建设应重点关注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控,并特别关注与资金有关的控制活动,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内控的各项建设。
四、H公司内控制度建设情况分析
内控小组在工作过程中,深入各职能部门、车间了解各单位内控情况,并结合集团公司的要求,将内控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控,并适当进行延伸。从制度和执行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制度层面,内控小组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查找H公司各部门有没有相关的内控制度,如果没有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建立相应的制度;二是查阅企业已有的制度,分析现有制度有没有达到内控规范的要求,如果在内控某一流程上有缺失,列出缺失的关键点及其风险,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执行层面主要是关注企业内控制度是否有效的运行,各部门具体执行工作时的流程与制度是不是相符合。
从H公司的制度体系来看,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由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稽核、价格管理、综合管理五部分构成的制度体系。通过详细地梳理,发现首先存在一些制度缺失的现象,例如企业有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但是与全面预算管理相配套的《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办法》、《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细则》缺失;其次现有的一些制度分布比较零散,需要根据内控建设的要求进行修订和整合,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通过整合使管理流程更加清晰,增进各部门之间的了解和协调,同时通过将所有的制度汇编成册的形式方便查阅。例如现在对于存货的管理制度,存货核算的内容由财务部出台相应的制度,仓储管理内容由物资供应部制定,各项制度之间是割裂的,缺乏衔接,有时候又存在重复规定的问题,不能清楚、完整地反映存货管理的流程,因此内控小组对有一些制度进行了整合;此外,一些制度规范内容的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加强可操作性,这样使得新接手此项工作的人员以及分公司、子公司的人员根据制度的规定就知道如何去处理相关业务。制度的形式也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的形式。以前的制度全是文字叙述,现在以文字叙述为主,以流程图为辅,使业务流程、规范要求更加清晰。对具体涉及到某个部门、业务的操作流程规范,配以工具手册的形式,便于员工随身携带,这样对业务不熟悉的时候,可以随时查阅,按照制度来执行。
五、从内控五要素方面对H公司情况的分析
下面就结合内控五要素,对H公司内控建设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内部环境方面
从组织架构来看,H公司机构设置齐全,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专业委员会等均有设置。各个职能部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比较清晰。由于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较为规范,符合国家的法律政策规定。近几年来,企业比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围绕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开展了许多活动,并推行了质量认证、销售认证、六西格玛管理等活动,使企业的管理更趋于规范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专业委员会缺乏细化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对内控建设执行承担着重要责任的审计委员会,并没有真正发挥其职能,相应的内审部门的职能也大大削弱了。业务流程基层员工掌握的程度不一,有的员工对业务流程非常清楚,也能按照制度规定去执行,有些员工对流程并没有一个清晰地一个概念,操作中有时可能会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二)风险评估方面
2011年由审计部主导,H公司聘请外部中介机构进行过一次风险评估与认定工作,制定了风险管理应对方案、风险管理制度和手册,初步建立起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和此次内部控制建设不同的是,上次的风险评估工作对风险的识别主要以部门为基础进行识别,业务流程维度没有完整的进行考虑。考虑到与此次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有许多工作的内容、性质、目标有重合的地方,所以,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笔者认为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没有必要将风险评估和内控建设分开来做,两项工作可以整合在一起。
另外,对于风险的识别,从内控指引的内容来看,和控制活动有关的风险识别,主要是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去识别风险,例如对于存货的风险识别关注存货验收程序不规范,导致数量不足或者存货仓储不当,导致存货损毁贬值等等;对于可能存在的外部风险可虑不多,例如由于天气等原因,采购的物资无法及时运到等等,对于这一类的外部风险识别较少。这样,可能导致企业在执行中,忽略了外部风险的考虑而造成损失。
(三)控制活动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核心。由于H公司的全面预算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对控制活动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一些活动的计划性不强,控制性不强,一些成本费用缺乏有效的约束,甚至面临失控的风险。
例如日常经营活动使用资金只有短期的资金计划。公司采购物资付款,企业现在的做法是定期召开资金平衡会,在资金平衡会上,各部门提出3个月后的资金需要量,由财务部门做综合权衡核定各部门的资金用量,根据资金用量物资部提出相应的供应商付款名单,由财务部进行支付。由于缺乏制度约束与计划管理,可能就会导致供应商与物资部关系好,或者货款催要比较急,就会先收到货款,缺乏付款的标准。
在成本费用的控制方面,以维修费控制为例,H公司虽然设有专门的维修车间,但是维修车间较多的活是请企业外部的单位来维修,造成维修费用较大。如果企业的预算形成体系,并配以适当的激励考核,就能实现对维修费较好的控制。因此,在内控建设的同时,H公司也在同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笔者以为预算管理体系的完善对内控的实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四)信息与沟通
H公司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由信息部负责相应的工作。通过内部的OA系统能够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相应的人员能够及时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数据备份方面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以及对信息系统的后评价缺失。
(五)对控制的监督
根据内控规范的要求,企业要对内控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H公司来说,内控体系的建设只是开始,要想内控体系长期有效地运行,首先需要集团公司加强监督检查,实行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制度;其次,要重视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力,真正发挥内部监督检查的职能,从而持续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部控制鉴证;财务报表审计;供求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规模和业务日趋复杂,相关利益各方更加关注企业经营和盈利状况,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有力保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企业内部控制鉴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内控鉴证业务。但是,已经的指引、公告中对内控鉴证的一些概念问题仍然界定不清,主要包括:内控鉴证是合理保证业务还是有限保证业务;内控鉴证是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还是直接报告业务。而这些争论的问题关系到内控鉴证制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也是一直受到关注的问题。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共同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该指引是在已经的指引、公告的基础上,对尚处于模糊,理论界和实务界仍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重新界定,对注册会计师在实务操作中提出了更加详细、严格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实施对于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拓展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以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控制鉴证问题的定位分析
1.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应为合理保证业务。内部控制鉴证应该确定为何种保证程度的业务一直存在着两种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应将内控鉴证确定为有限保证业务,即内部控制审核。他们认为,和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还只是处于发展阶段,对内控的鉴证程序、方法等还不成熟,难以收集到合适的证据。因此,只能提供有限保证。同时,如果将内控鉴证定位为合理保证业务,需要注册会计师收集更多的证据,实施更复杂的审计程序。这样不仅导致成本增加,而且也可能超过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范围。有些学者认为应将内控鉴证定位为合理保证业务。他们指出,从内控鉴证的需求方预期使用者考虑,他们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内控鉴证提供一个较高质量的保证,因此,内控鉴证应定位为合理保证业务。同时,准则规定,财务报表审计是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作为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必要审计程序,如果将其定位为有限保证,可能会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将内控鉴证定位为合理保证业务。这些国家的内控发展比我国成熟,其内控鉴证由有限保证发展为合理保证,是理论和实践检验的结果。我国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从内控鉴证报告的供求双方考虑,应将其确定为合理保证业务。对需求方预期使用者而言,由于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投资者为了避免经济损失,需要注册会计师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并提供合理保证。对供给方而言,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已经收集了大量的审计证据,他们已经具备为内部控制提供更高水平保证的能力。同时,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两者之间在最终目标,业务类型上也有相同性,内控审计可以利用财务报表审计的成果。这样注册会计师在提供高水平保证的同时也可以节约审计资源,降低成本。因此,将内控鉴证确定为合理保证业务有利于预期使用者、注册会计师各方。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为发表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提供合理保证”也支持了笔者的观点:应将内控鉴证确定为合理保证业务。
2.内部控制鉴证应为直接报告业务。按照提出结论的对象不同,内控鉴证业务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审计,其责任在于确定管理层内控评价报告的恰当性,关注的重点是内控评价报告是否符合要求。而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其责任在于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关注的重点是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一些学者认为应将内控鉴证定位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他们指出,内部控制最初目标就是为了加强预期使用者对基于责任方内控认定的信任程度,从而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其责任方认定发表意见,本质上,这就是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同时,如果将内控鉴证定位为直接报告业务,将不利于管理层了解和管理、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预期使用者也无法了解管理层对内控的态度。有些学者认为应将内控鉴证定位为直接报告业务。其理由是,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不仅仅局限于了解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的内容,而且能够了解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其他问题。而这些问题有时是影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将内部控制鉴证定位为直接报告业务更为合适。内部控制鉴证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被审计单位设计和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在直接报告业务中,审计意见的类型直接取决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与目的正好相符。而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注册会计师是对基于管理层的内控评价报告进行审计并提出意见,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而管理层在内控评价报告中已经作出披露,注册会计师仍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只有当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而管理层未发现或未作出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才能出具其他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这将可能误导预期使用者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理解。《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二条规定,“本指引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此规定正好说明了是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即直接报告业务。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
从近年来的一系列关于内控鉴证业务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对内控鉴证业务的规定越来越趋向于财务报表审计的规定。这说明对内控鉴证业务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两者审计对象不同,各自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但是,通过对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审计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同时,审计程序也有相同之处。因此,两者可以相互利用其工作成果。这就意味着,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可以进行整合。在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节约审计资源和降低成本。基于以上理由,《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利益各方对内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对一些争议概念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加规范、高质量地完成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同时,该指引的对于推动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发展注册会计师业务的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规范[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刘明辉.内部控制鉴证:争论与选择[J].会计研究.2010(9)
[4]孙文刚.内部控制鉴证的对象与内容兼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J].会计之友.2009(9)
关键词:企业会计 内控制度 对策
从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现状来看,企业普遍存在管理行为与企业发展实际不符、会计信息无法反应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国有资产受损严重、利用财务漏洞为己谋私等现实问题,正是由于企业缺乏对于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使各种可能导致风险的问题最终因为缺乏制约措施而真正发生,因此对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企业内控制度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1.企业管理者经营理念落后,内控制度不健全。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企业的实际经营者所持有的仍然是传统的规模经济下的经营理念,尤其是企业的财务权、经营权和其他与利益直接相关的权力,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这部分人由于理念和专业技能的缺失,并没有能够实现对手中权力的合理利用,更没有认识到企业的本质应当是具有自主经营权的经济实体,而不是集权管理的产物。在许多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相应的会计内控制度,管理者对于会计内控缺乏应有的认识,而一些建立了内控制度的企业,制度措施却形同虚设,往往会认为各种内控措施限制了业务的灵活处理,因此没有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执行,正是由于领导者意识的缺失,造成了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缺乏建立动机和执行力度,并没有对由于会计内控措施执行不力而造成的损失建立起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这就更限制了内控制度的效能发挥,目前在我国企业内控制度缺失已经成为常规性的局面。
2.会计人员专业化素质偏低,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措施执行是否到位、内控的工作事项是否按照工作流程运转,完全依赖于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因此许多会计行为的失误,问题的根本都在人的意识和行为。当前许多企业中,基层部门财务人员频繁更换,会计人员的技能与职位需求不匹配,对企业的各项业务不熟悉,尤其是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普遍到不到标准,会计人员主动工作的意识较弱,没有树立良好的责任感,会计控制措施执行不到位,会计行为缺乏有效监管,数据失真,会计账目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就使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只流于表面,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3.内控制度关键环节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会计内控制度的具体实施应当是一整套的工作流程,首先是制度的设计应当符合会计行为的实际运行,其次是各工作环节之间要互相制约,对于企业重要的经济决策要进行强化监管,程序规范,才能真正实现内控对于会计行为的风险控制作用。但目前许多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十分混乱,管理方式简单粗放,会计岗位不健全,对于企业的重要决策事项,没有通过集体决议,造成了企业利益的严重受损,企业的资金支出没有经过预算,也没有符合程序要求,企业的预算计划无法在企业的经济行为中体现,这就给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运行造成桎梏,影响了内控措施的连贯性。
4.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功能失调。我国的《审计法》中要求企业必须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现实情况是,尽管大部分企业都能够按照规定设立了这一机构,但并没有给予其相应的权限,很多审计机构仅作为财务部门的下属单位之一,根本无法形成对企业经济行为的有效监管,而更有些审计机构所对应的仅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者,缺乏操作上的独立性。
二、如何实现企业内控制度的实际效能
1.利用政府引导优化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将企业的内控制度作为一项制度方面的要求来对企业执行,无论是在《公司法》和《会计法》中都有具体规定,并由财政部统一下发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操作准则,正是由于当前企业内部对于内控管理的漠视,才更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强调和规范,并切实采取提高执法检查力度、扩大监督范围等手段来督促企业对于内控制度的建立。政府要引导企业注重制度框架的机构性,要着重于内控制度对于企业风险的防范功能建设,将重点从解决问题向预防问题发生进行转移,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功能效用。
2.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完善企业内控环境建设。人应当是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唯一的执行主体,同时也是受到内控制度制约和监督的对象和客体,因此制度的具体制定必须符合人的特点和要求,首先是要保证人力资源的充足,财务岗位设置合理,人员素质要符合岗位需求;其次是要提升岗位人员素质和对于内控制度的认识,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执行,建立起会计行为的自我控制、自我检验的长效机制。
3.强化内控制度的严密性和规范性建设。具体地说,企业要实现内控制度的严密性,首先要控制好权力的运行过程,对涉及到经济行为的各项业务,要严格控制其运作流程;其次是对于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要进行严格控制,做到帐证相符、账物相符,要将定期和对和资产盘点制度的执行措施落实到位,形成企业会计部门内部的岗责明细、权责分明。
4.充分发挥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确保审计机构的权力执行,要明确审计的权限范围、工作措施、奖惩方法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会计行为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的互相融合,要确保内部监督对于企业经济行为的全面网络式覆盖,对于企业的重点岗位及关键性的工作事项,要进行专项审计,将审计的突击性转变为常规性。
总而言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目的在于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保证企业财产不受损失,确保企业会计行为能够在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和会计准则下的有效实施。因此必须从外部环境、内部人员、制度保障和措施执行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发挥内控制度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内控评审审计;企业经营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2-0154-04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就企业来说,既面临产业升级、技术引进和深化改革的机遇,也将接受来自市场准入和扩大开放的冲击,来自跨国巨头的竞争和挑战。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自然共同经受着这场严峻的考验。面对新的形势,积极探讨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改革,突出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地位,寻找新的技术方法和服务领域,内部审计人员责无旁贷。
一、提升内审地位,完善内审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不合理的机构设置、地位低下和理论规范体系不完善的状况显然与此不相适应。
(一)健全机构设置,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改善机构设置,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模式有利于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即在董事会下设置以非执行董事为多数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制定内部审计章程,规定内部审计定期向其汇报工作。我国部分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已经在公司内部成立了审计委员会,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十分理想,有的甚至形同虚设。英美等国家的审计委员会模式经过了三四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它们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数量和专业结构等均作了严格规定,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很强,地位很高,权力也很大。我们可以借鉴上述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二)完善内部审计理论,制定内部审计规范
十几年来,随着改革深入和自身努力,我国内部审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外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手段、方法相对落后,已不能适应业务活动日益增加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内审部门需要承担的繁重任务。随着中国内审协会的成立,以及《中国内部审计条例》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初步完成,内部审计开始走向职业化和规范化。但这一切还刚刚起步,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企业将更直接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和管理信息化当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还需不断地探讨和研究,从国情出发,与国际接轨,不断完善现有的理论和规则,增强其实用性和灵活性,并尽快建立较大范围的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制度,加快我国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突出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内审区别于外审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内向服务性,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从内部控制与管理的角度,为企业谋求价值最大化而服务,因此,内部审计应偏向于“服务导向型”。长久以来,我国内审奉行的是“监督导向型”审计,即使现在,关于内审的监督与服务两大职能的争论还在进行之中。的确,中国企业在步入市场经济和进行公司制改革之初,需要重点发挥内审的监督职能,围绕会计资料真实性和遵守财经法纪等方面的问题,重点检查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但如果仅局限于此,走不出财务审计的圈子,必将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服务导向型”审计恰恰体现了内审的特色优势,它反映了向风险管理审计和咨询活动扩展的强烈倾向,并强调内审应采取“咨询”这种诊断性的服务方式。
面对国内国际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经营风险的扩大,内审人员除了及时、准确地向上级管理部门报告有关查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上的缺陷,进行风险分析(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分析评价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而对围绕企业目标制订的各种内控制度进行测试,评价其规避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就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因素与被审计单位一起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并合理使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方式上,采取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测试和评价决策的合理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帮助企业达到经营管理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服务导向型”并不排除内审的监督职能,而是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对业务经营进行监控,为管理层服务),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结合,当好老总的参谋和助手,也给内审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对内部审计内控评审的再认识
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放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为主的财务审计上;第二阶段是以效益和效果为核心的内部控制评审模式;第三阶段采取风险评估为主的模式。我国内审目前正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发展,即开始向内控评审靠拢,理论上早已对它展开过多次讨论,并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内控评审即从内部控制的角度,通过了解、测试和评价,促进企业加强和完善有关制度建设,并以此确定项目审查的重点和范围。如目前我公司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就是采取内控评审的方法,建立了一套内控评审程序和方法,在对相关考核指标评价的基础上,调查测试内部控制系统,查找控制的薄弱环节,然后和被审计单位一起讨论评价结果和改进的措施。采用这类方法,既能深入查出问题,更能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治标又治本。被审计单位普遍认为对其决策和经营管理帮助较大,同时也感觉到了压力。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开展内控评审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但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单位尚处于刚刚进入这一领域或正准备进入的状况,对内控评审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控评审与审计的关系
很多单位开展的所谓内控评审,实际上仅仅是一种延伸性控制评审和补偿性控制评审,即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审计内容向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方法比较适应我国审计工作现状,但并不是我国内控评审的发展方向。真正的内控评审应该是作为现代审计的基础,根据控制评审的结果,发现控制上的薄弱环节,分析该薄弱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据以决定下一步审查的重点和方向。这是一种科学的审计方法,它使抽样审计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上,便于发现和解决深层次问题。
(二)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在内控评审上的区别
1.社会审计实施内控评审的目的是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评审的对象主要也是影响企业会计报表内容的相关内控制度,是对其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缺陷提出建议,不具有强制性;内部审计进行内控评审主要是为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出建设性意见,堵塞管理漏洞。它评价的不仅仅是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控制度,而是全部内控制度,如组织控制、人员素质控制等,包括现有的和应建的,经营的和非经营的,所提建议经领导批准具有强制性。
2.社会审计的内控评审有一套完整的评审体系,一般在会计报表审计时进行;内部审计则是根据需要动态进行,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对内控制度的设计、测试和评价。可以结合审计项目进行,也可单独实施内控评审。评审方法目前尚无国内标准,宜采用社会审计标准与企业实际结合的方法,使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我公司审计部借鉴社会审计的内控评审方法,并结合本公司管理现状设计了一套内部控制系统评审的规范,目前已在公司内控制度调研评审中试行。
四、积极开拓风险审计新领域
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内审已步入第三阶段,即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开始广泛采用风险评审技术,我国的内审在实际工作中正在想这个方向转型,市场全面开放,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政治、经济环境千变万化,这些都会加速这一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风险导向审计目标是协助管理层规避与控制经营风险,同时也要求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事实上风险评估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随着环境的变化,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人们的风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风险评估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对各风险因素的分析,有财务上的风险、制度上的风险,以及内外经营环境的风险,特别是商业规则的运用、法律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方面,给企业增添了难度,风险也随之扩大。一些新的风险如经营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风险,会在今后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对于内审来说,如果能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对一些新的课题加以研究,可以及早为企业规避风险制定措施,同时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也会给我们内审带来新的飞跃。
(一)企业经营风险审计
以经营审计为主导,这是西方企业现代内审理念的最显著特点。就石化企业来说,目前正面临着世界三大石油巨头的严峻挑战,内审部门应定期帮助管理部门对经营事项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根据风险大小确定审计重点和程序,帮助企业有效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同时善于化风险为机会,寻找新的经营领域和经营方式,为企业提供新的效益增
长点。
(二)环境保护审计
当前我国企业尤面临的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环保要求和质量标准将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内审应适应新的形势,大力开展环境审计。全面调查测试企业环境保护的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寻找环境控制中的薄弱点,对企业清洁生产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审查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与控制,利用专家水平提出减少污染的技术措施,并加强技术开发审计,建议增加环保投资,开发环境友好产品,提高环境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三)知识经济对内审的挑战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新的经济形式会日益明显,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内部审计应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尽快尝试在审计对象与技术方面的改革,力求突破。
1.大力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内控评审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和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要求内部审计改变传统的审计技术,以信息系统为基础,审查评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此制定审计方案,确定抽查范围。可以采取定期现场评审和通过内部网络在线实时监控的方式进行,并大力开发更为科学的内控制度测试技术,革新电子信息化处理手段。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如何处理大量的信息资源,对网上交易等“虚拟对象”进行审计,又将成为新时代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2.人力资源审计。人才是企业的最大资本,这是共识。目前企业面临着人才结构调整和人才大量流动的风险,从风险控制上讲,人力资源审计也应成为当今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价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和管理工作。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也应被赋予权力,以企业人才管理机制的控制为基础,对人力资源资产和权益进行审计,评价人力资源控制活动的效率性和效益性,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透明化,避免和防范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五、加快内审人才培养的步伐
内部审计面临人才竞争的挑战,首先是来自企业竞争风险的挑战,如果内部审计不能为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服务,就会面临淘汰的风险;其次,国外安永等社会审计机构开始涉足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利用其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委托单位提供管理咨询和风险评估服务,逐渐挤占内部审计部门的生存空间。为迎接这些挑战,内审人员必须进行内在修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加紧审计技术的改革和服务领域的创新。
(一)人才引进和专业培训
内部审计服务的领域越宽广,对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会越高,内部审计部门除了配备必要的财务、审计、工程等专业人员外,也需要通晓经济法律、金融税收、国际贸易、经济数学以及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同时,应该把培养一专多能的审计人员作为今后人才培养的重点。所以,今后对内审人员的挑选将是十分严格的,一般可以从下列途径选择:高等院校、会计事务所、公司内部以及其他公司等。进来以后,还要给他们创造大量的业务锻炼的机会,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推进内部审计后续教育。
(二)努力进行审计人才管理的创新
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把人才的吸收、培养、使用和稳定作为头等大事,使内审部门成为受青睐的部门。同时培养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包括审计技术手段的创新乃至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强调灵活应变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关键词:新形势;基层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对策
在全国上下全面落实“两个责任”,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的大环境下,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的进一步改革,山西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山西省直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山西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山西省直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山西省级行政单位资产配置标准(试行)》、《山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山西省财政厅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管理办法》、《“三公”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单位内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表明,尽管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完善制度规制机制,但要遏制和杜绝基层事业单位所存在的行为失范问题,仍需要落实好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为此,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基层事业单位内控面临的挑战
要落实好内控工作首先就需要针对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来进行问题剖析,并在问题导向下提升财务内控的绩效。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单位内控所面临的挑战。
(一)资金预算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事业单位执行的是预算会计制度,这里所提到的资金预算管理主要指向“项目资金预算”。从制度规制的角度来看,项目资金预算并不存在可以违规的问题,毕竟项目立项是经过充分论证后而给予通过的。但事业单位的诸多项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并不是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所能理解的。因此,在对项目资金进行预算时,往往会遭遇到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干扰,甚至也会出现领导出面干预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可能会使预算资金出现虚高的成分。
(二)资产重置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从对事业单位的定义中可知,事业单位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专业技术服务的职责。那么为了提高技术服务的质量,对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采购便是不可避免的。根据目前所执行的采购招投标制度,资产重置工作一般都将在单位纪委、国资办的监督下来进行。但随着资产采购结束并交给具体部门使用之后,对资产的使用和维护状况则存在这监管上的缺位。这样一来,就不排除出现“公为私用”和资产受损的现象。可见,这也是财务内控缺位的具体表现。
(三)财务审计活动所面临的挑战
定期的财务审计构成了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在实施财务审计活动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如何确认部门会计原始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则成为关键。如,某事业单位内在部门在承担降雨量观测人员业务培训时,增加培训的参训人数,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专项经费支持。那么在财务审计时,则难以识别参训人数的真实性。
二、应对挑战的思考
(一)应对资金预算管理挑战的思考
根据上文的阐述可知,资金预算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财务人员无法充分掌握项目的功能定位和在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细节问题。在现实的操作中,往往是由项目需求部门提交项目立项申请,并同时附有项目预算明细表。由此,财务部门只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而配给项目预算资金。针对这一被动现象,财务部门可以考虑,从第三方机构引入专业技术人员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应对资产重置工作挑战的思考
资产重置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在于,未能对资产重置建立起事后监管机制。不难理解,资产重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单位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提升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目标实现与否,不仅取决与对资产的合理配置,也在于对资产的有效维护和管理。因此,财务部门应拓展自身的内控范畴。
(三)应对财务审计活动挑战的思考
财务审计的传统工作方式便是对会计中的形式要件进行审核,并以此做出审计结论。但正如笔者在上文所列举的案例一样,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传统审计方式几乎是失效的。因此,还需要通过破解信息不对称来应对这里的挑战。
以上从三个方面所给出的应对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笔者所在单位实践过了,这里也算是对工作经验的一次总结。
三、对策
根据以上所述,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在单位内部营造制度规制氛围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所出台的规制制度,并未被基层事业单位业务部门的职工所完全领会,即使在政治学习活动中业务部门集体学习的有关财务规定,但因专注度的原因也未必能引起重视。因此,这里首先需要在单位内部营造出制度规制的氛围来,这样才能在舆论导向下增强单位全体职工的重视程度。作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制度规制氛围的建立仍然需要采取从上到下的实施逻辑,并以思想动员为主线。
(二)优化项目资金预算团队的构成
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服务内容相对单纯,所以可以与第三方咨询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从而邀请第三方技术人员参与到对具体项目资金预算草案(由项目申请部门做出)进行审核,第三方技术人员主要对项目资金需求明细表进行考察,来给出自己独立的意见和建议。财务人员再结合自己的专业视野,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建议。
(三)建立多部门联动下的资产监管
这里的资产监管重点应放置在对资产的使用过程中,所以属于事后监管。财务部门为了完成事后监管且又不存在越权,那么就需要与单位国资办、监审处等部门一同对资产进行监管,并在监管后提出整改意见,并根据部门的整改效果来确定今后对该部门项目资金申请的态度。
(四)实施单位范围的声誉约束机制
声誉约束机制在许多制度经济学文献中都已存在,即在相对封闭的组合环境中,个体失范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能在较短时间内在组织内部传递,最终将导致内部成员拒绝与该个体进行合作,从而使得该个体陷入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为此,财务部门应将部门审计结果在单位的OA系统中公布出来,从而在内部成员的舆论监督下来规制个体的机会主义行为。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需要在单位内部形成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意识,以及追求经济效益的氛围来。此时,财务内控的工作重点也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而进行调整。最后,笔者也希望能与同行就本文主题进行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尽管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完善制度规制机制,但要遏制和杜绝基层事业单位所存在的行为失范问题,仍需要落实好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目前,基层事业单位需要直面资金预算管理、资产重置、财务审计等三大挑战。在思路引导下对策可围绕着:在单位内部营造制度规制氛围、优化项目资金预算团队的构成、建立多部门联动下的资产监管、实施单位范围的声誉约束机制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徐晓华.浅议健全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2):54-54.
[2]莫小勤.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03).
[3]白云岚.谈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15 (11):24-26.
关键词:新媒体行业;财务内控管理;路径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支撑,新媒体行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新媒体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行业环境变得越发复杂化,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新媒体企业需要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做好财务内控管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能够为新媒体企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竞争环境,实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新媒体行业财务内控管理的特点
现阶段,在新媒体行业中,多数企业依然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内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事实上,国内多数大中型新媒体企业都是事业单位的下属企业,在管理方面延续的事业单位的管理思维,朝着现代企业经营的方向转变。这种情况下,新媒体企业存在着财务内控体系不完善、企业组织架构不完善等问题,信息技术在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方面的作用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新媒体行业中,不少企业都是由市场资本的运作建立起来的,本身的资产负债率高,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小企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同样存在着财务内控薄弱的问题。财务内控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新媒体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新的发展环境,行业内部的竞争变得越发激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也在持续增长,需要同时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挑战,这种情况下,新媒体行业需要进一步推动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健全相关制度,营造出良好的财务内控环境,以此来保证媒体行业本身的公信力。
二、新媒体行业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控意识薄弱
很多新媒体企业对于财务内控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没有能够深入了解财务内控体系,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多数企业将关注的中心放在了经济效益最大化方面,缺乏对于内控机制的有效执行,导致内控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用没有能够得到体现。新媒体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对比传统行业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不过不少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财务内控管理重要性的合理认知,存在内控意识薄弱的现象,将财务内控归入到了财务部门的职责范围内,其他部门的人员都没有能够参与进来。
(二)行业经济波动明显
新媒体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短短数年时间内,整个行业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新媒体企业而言,内部经济管理受行业经济影响巨大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企业本身的财务内控管理同样问题众多,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好财务内控管理改革势在必行。而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企业各层次工作人员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各自独立运作,互不干涉,部分信息的传递不及时,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实施,财务人员无法及时对企业资金进行预算与核算,财务内控管理的效果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三)组织架构不够科学
在实施财务内控管理的过程中,组织结构以及治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以科学规范的组织架构为支撑,新媒体企业才能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也才能真正设置协同合作的岗位人员。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不少新媒体企业存在着组织架构不科学的情况,没有能够形成系统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存在着业务人员兼职财务的情况,没有能够对财务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问题频发。新媒体企业在进行岗位职责设置时,需要将可能面临的风险考虑在内,尽可能避免出现决策片面的问题。
(四)缺乏完善管理机制
新媒体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设置专门的财务监督管理部门,做好财务二次审核工作,对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实施财务数据评估,结合数据分析,就财务风险系数进行预测,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不过就目前而言,新媒体行业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对于新媒体企业而言,在财务管理在中,存在着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方式陈旧等问题,多数企业都没有能够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这种情况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五)缺乏专业人员培训
新时期,新媒体企业面临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环境,不少企业没有能够及时对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研究,也没有组织人员进行财务内控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导致财务人员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着专业知识匮乏的情况,知识的储备更新严重滞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为财务内控管理的实施提供良好支撑,借助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新媒体企业能够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防控。
(六)缺乏科学人员分工
新媒体行业处于快速发展中,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属于瞬息万变,想要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做好财务内内控管理,需要依照现代化企业的部门架构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实现科学有效的人员分工,一些重要岗位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在核心岗位如财务管理岗位、人事考核岗位等,更是应该做到权责明晰,确保在出现问题时不会发生相互之间推卸责任的情况。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员工表达诉求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也能够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渠道来了解热点信息,这种情况下,新媒体企业需要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切实做好财务内控管理。但就目前来看,不少新媒体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存在着部门设置和内部人员分工不科学的情况,影响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实施。
(七)缺乏独立审计机构
不少新媒体行业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置有效的评估体系和独立的本身即部门,很多时候都是由财务人员兼职审计工作,又或者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存在轮岗调动的情况,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也阻碍了审计工作效果的发挥。部分由事业单位转型而来的新媒体企业将审计工作交给纪检部门负责,可以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工作行为的合规性进行检查,但是无法实现对企业财务内控风险的有效监督。在无法及时发现内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风险的防控自然也就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企业的稳定发展会受到威胁。而如果设置了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新媒体企业在制定相关决策时,需要经过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审核,也可以对经营风险进行实时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八)缺乏科学风险评估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交织,新媒体行业企业在对信息进行收集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真实、准确、快捷,后期的编排制作以及信息传播同样应该具备较高的时效性,这样才能得到受众的关注。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对自身的信息渠道进行拓展,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如果收集到的信息错误,或者严重滞后,则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隐患。不少新媒体企业都存在风险评估管理体系欠缺的问题,没有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检验和筛选,只是在经过简单的归纳整合后,直接交给相关部门,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风险评估工作沦为了表面形式,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三、新媒体行业财务内控管理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财务内控意识
新媒体企业应该将财务内控管理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借助有效的内控制度,提升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应该建立起完善且严格的奖惩机制,针对执行不到位的部门以及人员进行惩罚,督促其做出改进。应该要求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参与到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中,将财务内控工作从原本单一的事后监督检查转化为包含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以及事后检查在内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各项工作都可以满足财务内控管理的要求。
(二)稳定行业经济发展
新媒体行业经济的波动对于新媒体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影响巨大,甚至会直接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在保证新媒体行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新媒体企业才能构建出完整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也才能促进业务人员、编辑人员、技术人员等工作水平的提高。新媒体企业在实施财务内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完整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借助绩效考核体系以及相应的奖惩体系,能够确保员工取得工作进步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调动其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得员工能够主动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做好岗位工作,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优化企业组织架构
完善的企业组织架构和治理结构可以帮助新媒体企业实现对于财务内控风险的全面分析,必须明确,财务内控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管理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将企业业务活动纳入到财务内控管理体系中,推动内控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应该做好对于重点风险的防控工作,立足新媒体企业的特点,建立起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日常管理流程进行完善。同时,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流程的执行力,推动各项政策及规范的贯彻落实。
(四)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各部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的审查,这样可以帮助新媒体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外部形象的塑造。新媒体企业在发展中,应该做好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统筹,督促财务管理人员制定出完整性、系统性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推动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应该切实保证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将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五)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新媒体企业应该重视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其工作能力,同时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到财务内控管理中,关注新技术的应用,构建起相应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推动数据信息的共建共享。应该做好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将原本静态化的财务风险管理转化为动态财务风险管理,切实提高资金运营的安全性,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六)明确内部人员分工
企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岗位,而这些岗位都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任何岗位在运作中出现问题,都可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风险。新媒体行业中的企业在实施财务内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切实提高人员的专业能力,在明确人员分工,保证分工科学性的同时,引导工作人员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则需要做好人员招聘和人员分配,将员工的能力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七)设置独立审计机构
在发展过程中,新媒体企业在面对新的领域和新的业务时,应该做好全面评估,就其中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分析新业务的发展趋势。应该建立起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估体系,将原本简单的问卷调查式评估转化为由专业内控风险评估人员进行了全面评估。在专业人才欠缺的情况下,新媒体企业应该聘请专业的评估团队,将立项评估加入到项目风险评估中,同时做好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的评估。新媒体企业应该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推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除去正常的外部审计以及年度审计报告,企业需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招聘专业的审计人员,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将项目执行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应该对审计制度进行完善,设置专业的审计师,将审计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切实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
(八)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新媒体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新媒体企业在实施财务内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以此来实现对于风险的有效规避,保障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于企业而言,风险评估体系存在的核心价值,是帮助企业分辨经营管理活动和内控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果想要将风险评估的效果更好地发挥出来,则需要在构建风险评估体系的过程中,将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模式等因素考虑进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行业财务内控管理非常重要,企业需要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提升财务内控管理的效果,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莉莉.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的优化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19):64-65.
[2]刘燕华.电力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研究[J].中国市场,2021,(29):151-152.
[3]蔡少明.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研究[J].财会学习,2021,(25):184-186.
[4]刘玲.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中的难点和解决措施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1,(09):70-71.
[5]赵聚伟.关于电视行业发展新媒体的财务内控管理的路径探讨[J].财会学习,2020,(34):181-182.
[6]董素娟.新媒体影视行业财务内控管理[J].财会学习,2020,(12):247-248.
[7]王金海.网络时代下广播影视行业财务核算与内控管理[J].财会学习,2020,(2):94-95.
[8]禹鹏飞.关于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措施的思考[J].大众投资指南,2020,(4):77-78.
关键词:内控管理 财务管理 能力提升 策略
一、内控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
所谓企业内控管理师建立在专业的管理制度基础上的,将企业的风险防范和监管的有效性作为其基本目标,以过程体系的全面建立、对企业管理中关键控制点的描述并以流程的形式来表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一种企业管理的规范。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经营风险的防范及其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企业的内控管理包括内部环境、风险的评估、具体的控制活动、相关信息和沟通以及内部的监督等方面,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实现对企业内部风险的及时防范,实现内控管理的目标。
而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则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独有的知识及其经验的一种结合。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具有其独特性和经验性。所谓独特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从企业的经营情况出发,通过综合运用财务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而创造一些适于该企业自身的一些财务管理方法,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对财务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完善,这种财务管理方法的长时间累积及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企业的管理财务管理能力。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对于企业而言是就有价值性的,并且因为其根据自身情况而创造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而难以为他人模仿,此外,它还表现为一定的稀缺性。从另一个角度讲,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是其财务管理知识的一种积累和集中表现,它更多的采用模糊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方式来体现该种财务管理知识。从企业资源角度讲,它构成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成为许多企业关注的重点。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内控管理与财务管理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内控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企业经营中风险的发现及防范,而财务管理则是实现该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途径。就两者的关系而言,内控管理为企业财务管理能管理的提升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而财务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则为企业内控管理目标的提供了可能。
二、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内控管理实现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使得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1.企业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上存在一些不足
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管理上更多的是沿袭传统企业管理的方式,使得企业内部未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而在一些建立内控制度的企业中也存在认识的偏差,他们更多的将内部控制简单的理解为企业经营的一些关键点的控制。在这样一种错误理念的引导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只关注所谓的控制点,会使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只能通过事后监督等程序来发现。而后期的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关键点如果仍是关注所谓的控制点,就有可能无法完成其监督和控制的目标,从而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现在的许多企业其内部管理采用条块状的设计,这种管理方式实现对相关分块的管理,但是无法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延伸到每一个环节和岗位,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2.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管理者越权的现象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人治”现象,企业中的一些高层人员存在职权的滥用及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而这种影响更多的还体现为对于企业岗位的设置及其相应权限的划定、相关审批程序设定等环节,这都使得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相背离,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发挥作用,从而使得一些会计造假等不良现象多发,最终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其长远发展。
3.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其素质影对财务管理产生直接影响
在许多企业中,财务管理使其公司的关键环节,其会计及财务管理人员
选择相对亲信的人员,这便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其财务专业知识水平及其风险辨识能力直接影响财务内控管理具体制度的制定及其实现。此外,在一些企业中存在财务管理人员由于其职业道德的缺失或者为追逐个人利益而放任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发展,或者从事一些违法活动。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政策和具体执行,并对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4.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未能在财务内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对企业内控的一种监督,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践中,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由于其所属部门、管理形式及对其职能的认识偏差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审计更多的成为一种形式或者是发挥简单的会计监督作用。此外,审计人员的整体水平的差异也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三、以内控管理为基础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
内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发展中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它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保证企业内控管理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完善企业的预算制度,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奠定基础
预算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事先计划和控制,在对经营活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财务计划,能够避免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一些繁琐问题,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企业预算制定时应该从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等出发进行建立一个综合的预算体系,为保证其作用的发挥,还应该完善其审批及执行制度,保证预算计划的制定能够顺利实现。而在具体执行中,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能够更好的反应企业的真实情况,并且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其具体执行,从而使其财务风险预防的作用得到充分实现。 2.以财务管理为重点,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
财务管理从企业现金的流转出发,实现对企业的投融资等行为的管理,是对企业资金活动的一个全过程的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便要从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及其财务管理人员等方面出发,通过各个方面的提升来实现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就财务管理核算而言,从会计科目的设置及其编制上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使其为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一些特殊事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使其能够满足会计核算及其后期财务数据使用的需求。企业的财务分析的实现则是要以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完成对相关财务数据的分析,通过该种分析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一些潜在的问题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提供基础。这种财务分析可以通过企业经营分析会的形式,以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财务报表的设计及财务管理手段的综合应用来实现。
3.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
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财务数据的提供者和财务政策的制定及其执行者,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及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企业应该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使其能够获得及时的培训掌握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政策。财务管理人员也应该充分认识企业的资金状况及其经营运作模式,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制定适宜的财务管理方案,为企业获取更多低成本的投资机会。从企业资金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来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期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操守,规范自己的财务管理行为,并且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以自身能力的提升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保证企业财务内控目标的实现。
4.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保证
内部审计的设立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及其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审计的开展能够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也能够对财务预算进行有效的监督。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具有一定权威的审计部门,这是企业内部审计实现的基础。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应该保证其不受企业的管理层的制约,保证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其独立性和一定的自由,能够使其更好的发挥财务监督等作用。建立该种
职能部门后边有明确其具体职责,为审计工作的具体开展奠定基础。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更多的是从企业的资产管理角度出发,通过对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协调及其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来实现其审计的目标。就其职能而言,应该负责对部门间财务关系的确定、人与资金的关系以及资金在周转运用等进行协调监督,保证企业的资金运用符合财务预算的规定,并保证财务管理的计划得到贯彻执行。此外,还应该赋予内部审计部门一定的职权,使其能够对其他部门的材料进行及时的调阅,及时获得一些财务报表或者其他的数据,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职权的赋予还能使其在发现一些财务管理问题时能够通过相对简单的内部申报程序来采取一些紧急措施来应对发现的严重事态。而该种职权还能够保证其能够根据审计结果为企业的发展提出改进的方案,保证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及时该种及其企业的良性发展。审计目标的实现还应该有专业人员的保证,通过专业的审计人员的配备,使其从审计的角度出发来就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来审核企业的财务预算及其财务计划,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保证审计工作的开展,为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语
企业的内控管理是对企业风险的一种防范和控制,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资金的周转运作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在这过程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使其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内控目标的实现。该种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从财务管理的事前预算、事中管理及其适时的监督来对其加以完善,实现企业财务内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樊爱萍.关于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6)
[2]张秀娟.浅谈如何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 2011(06)
[3]吴永辉.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1(07)
[4]黄国良,钟晓东,丁长军.企业财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3(11)
[5]赖路柳.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2(01)
一、新设公司接受审计历程
公司接受最多的是社会审计。笔者所在公司作为大型冶炼厂于2013年下半年投产。此前,年报审计重点是在建工程。审计人员先着手收集可研设计中总估算部分。该估算细分为工程费用(涉及各类子项的建筑工程、设备购置、安装工程费用)、其他费用(建设单位管理费、征地费、前期咨询费、生产职工提前进厂及培训费、工程建设监理费、工程勘察费、工程设计费、联合试运转费、生产工器具及家具购置费、办公家具购置费、工程保险费、环保评价费、劳动安全卫生评价费、施工图审查费、施工图预算编制费、工程竣工图编制费、外部接入费、研究费用、专利费用)、预备费(基本预备费、外汇预备费)、建设期利息、铺底流动资金。对照该估算,审计人员重点审查在建工程明细表,发现是否有估算以外发生的工程项目。若有,需要给出详细合理的阐述。对于工程费用,合同标的金额巨大者,为重点审查对象。根据该项目建设运行状况,以及上级母公司统一部署,新设公司于2013年下半年正式投产。年末,基础建设与经营情况均为审计重点。2013年上半年,经营利润资本化;下半年,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初始建成。彼时,恰逢母公司ERP二批次上线。新设公司财务核算进入了以业务为核心,抓取业务数据从而集成财务数据时代。面对新内容、新课题,审计人员也在积极学习与应对。作为联结审计工作的财务人员,需充分理解ERP系统语言。并在此基础上,转化成第三方所能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对审计人员给与业务语言解释。2014年至2016年,新设公司生产经营稳定,财务核算体系与母公司保持一致,趋于更加合理。其间,审计重点在于核算方法是否一致,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特别是土地税金减免优惠、原料投入、存货跌价核算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违背最新的会计准则。新设公司要充分把握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充分享受财政补助项目。享受政策同时应保存完整的批复文件。2012年除了微小的费用调整意见,审计中未发现重大问题。及至2016年报预审,公司未发现一起重大调整事项。
二、新设公司应对审计经验总结
纵观新公司接受审计历程,笔者总结,公司做了以下工作:第一,建设期初始建账,以初步设计总估算为蓝本,建立了清晰可比的会计科目。这为审计人员的比对工作提供了统一口径。第二,建设期间工程、设备合同管理科学。该期间合同数目巨大,对于各单体合同通过数据库进行分门别类管理。合同号、合同金额均有完整记录。这有利于审计人员及时便利地抽调合同资料,并有利于汇总工作。第三,建设期间借助电算化工作。为了完整记录设备采购入库情况,自国外大型设备采购伊始,便与某软件公司几度交流,表达了新设公司开发设备管理系统意图。业务财务协同参加研讨,反复论证,最终设定以设备位号为唯一识别,为新设公司量身定做设备管理软件。此系统一直使用至今,并在资产转固的工程核算中,为设备赋予资产价值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甲方供材料的入出库借助了材料核算软件,大量材料入出库,通过系统管理,如实记录了材料的领用方向,为工程决算中与乙方的对账提供可靠依据。第四,2013年新设公司ERP初始化时,笔者当时为财务关键用户,建议核算中心越细致越好,甚至可以到班组,建议利用ERP建立最详尽的成本中心。作为新兴公司,组织架构调整频繁,通过建立最基本细胞,可以摆脱组织机构调整对成本构成的日后影响。这为审计工作避免了口径不一的烦忧,也避免了成本分摊来源与去向的更迭。第五,完善好财务基础工作为审计提供了翔实资料。财务凭证及时装订,归档。众多的台账,特别是原料台账、往来台账,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便利。第六,与审计人员保持实时沟通,真诚相待。对于工作中需要改进的东西,绝不藏拙。对于中肯的审计意见,积极接受,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以此为例,积极改进;同时对于某些意见,只要企业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据理力争。事务所对新公司财务风气给予积极肯定,赞扬财务团队亲切务实而充满活力。
三、新设公司需加强内部审计
除了外部审计,新公司还进行过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审计工作。这些工作一是借助管理咨询事务所,二是审计事务所。内控审计连续进行了若干年,但是审计发现的问题存在相似性。审计发现的问题,有的加以整改,有的可能因为管理流程的问题,依然故我。新设公司由于工程决算滞后,固定资产价值均为暂估。经过几轮调整,固定资产价值不断更新,同时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位号等需要逐步了解,因而固定资产的盘点成为内控工作重点,也是容易产生设计与运行缺陷的环节。固定资产盘点工作,作为内控缺陷,反复出现。单据缺乏签新章或签字等细节问题时有出现。加强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企业改进工作,提升企业管理职能,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与真实性,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遏制和违纪乱法行为。新设公司作为世界一流工厂,不仅仅体现在一流的设备与产能,更要体现在先进的管理职能上。不光是经营管理,更是覆盖到全部业务。
基于此,新设公司需要做好以下内容:第一,建立内部控制审计职能。目前新设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大多借助外部力量。而事务所每年一次的审计,内容极其有限。2016年,只就工程项目内控进行审计,而生产、仓储、环保等工作内容,无法接受审计,也就无法获得缺陷信息,从而很难及时改进。倘若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职能,那么首先新设公司可以根据日常业务设计最佳的可执行可操作的管理流程。因为是公司自行设计,带有更多可行性;其次任何时候任何部门都可以也必须接受内控约束;再者定期或不定期审计,可以促使各部门认识缺陷,改进不足。持续而连绵不断的外在力量可有效约束并促进管理。目前公司新了风险管理标准,规定了战略管理委员会等各部门的控制风险,搭建了风险管控组织架构。架构如何有效运行,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
第二,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金冠公司需重视优化企业内控环境,推广企业内控理念,加强内控制度、规范的学习与培训,观念普及到人。目前新设公司对于内控理念,普及力度有限。这一方面说明了理念推广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此项工作有极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新设公司可以结合历次审计,摸索建立科学的内控体系,并可以揉和到现有的组织绩效考核方案中。
第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建立科学完备的风险防范机制,能够有效地对企业活动中的风险进行预防与控制。新设公司应每年进行至少一次的风险评估,以尽可能预防与规避风险。财务内部实施同一工作岗位AB角方案,平日工作以A角为主,遇到紧急情况,B角可以无风险接替A角工作。自公司成立至今,财务岗位基本全部实现了关键岗位轮换。这种工作方案,可以有效避免企业过于依赖业务人员,避免资源掌握在个人手中,使企业对业务开展失去控制。
第四,加强内部信息交流与沟通。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有效的内部信息交流与沟通,能够降低各个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当前新公司有三大系统,可以作为日常信息共享的平台。一是ERP系统,现有几大模块:应收、应付、固定资产、库存、成本。这些看似都是财务核算所用,实则其获得数据,都是来源于最原始的业务员的操作。各职能部门在工作中,可以积极思考所需,同时将所需通过一定操作输入到ERP中,那么最原始的记载将同时为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宝贵的一手信息。职能部门需要约束哪些职责,也可以通过增加审批来实现;二是风险管控系统,这是新设公司委托高校开发的软件,目前正在投入使用。像外协劳务指令书,目前完全纸质传递。传递过程中,容易遭遇缺失签字,或涂改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