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九年级化学专题汇总

九年级化学专题汇总

时间:2023-06-19 16:1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九年级化学专题汇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九年级化学专题汇总

第1篇

关键词:温故;知新;复习

“温故”如何“知新”?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完善认知结构,这是“温故”。但这不是终极目标,复习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也就是“知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之最高技巧所在。”

一、复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多样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区分;明确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联系、区别;运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并进行相关简单计算。2.将零散的微粒知识汇总梳理,提炼出物质的微粒观。3.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二、复习策略分析

专题较多地涉及物质构成的概念,抽象繁杂又枯燥无味。如过分偏重于对概念的解析,将某些概念(如分子和原子)作机械的比较,学生很容易疲劳,产生思维迟钝,学习化学的兴趣势必会减弱。因此,教学中重在引导,通过创设生动、丰富的情境,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体验学习的方法。

三、案例描述

引入:“神舟八号”飞天与“天宫一号”对接,为我国建立空间活动站打下了基础,这是全中国人的骄傲。

活动一: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火箭燃料的推进剂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通过该化学式,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通过对化学式含义的分析,师生共同构建出本章的知识脉络图:

活动二:从偏二甲肼的化学式中能得到很多定量的信息,也就是可以进行化学计算,你能就此出哪些计算题呢?

学生自主出题,选择自己感觉最困难的一题完成,并相互交流点评:

1.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2.偏二甲肼分子中各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

3.偏二甲肼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4.偏二甲肼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5.加注偏二甲肼430吨,相当于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

6.若偏二甲肼样品中含氮量是45%,该样品的纯度是多少?

活动三:偏二甲肼由C、H、N三种元素组成,若再增添O元

素,四种元素可组成多少种你已经学过的物质呢?请书写化学式,并将其分类。

师生分别从由一种、两种、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来书写所学物质的化学式,并分别分析物质所属类别,从而完善物质分类观。(提示: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结语:我们由偏二甲肼引发了对物质构成奥秘的回顾复习,该主题内容多而杂,但只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如分析、归纳、对比、实验、联想、综合、分类等,善于把知识连成线、织成网,就一定有利于将新的知识纳入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并加以运用。

偏二甲肼用于航天事业功不可没,但它对水体污染的问题一直备受重视,污水处理能耗高,安全系数低,二次污染种类多,毒性大,成本高,这还是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好好学习化学,让化学趋利避害,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反思

课始情境,不仅是为了引入,而是以此为生长点,贯穿全课的始终。以火箭燃料偏二甲肼为对象,引领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运用本单元的知识对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认识新物质的过程中自主回顾,以旧孕新,把独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所学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面孔全新,学生很感兴趣,会调动所有的智慧投入学习,研究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跳一跳”自己也是可以解决的,在“温故”的过程中实现了“知新”,效果相当不错。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教研;教育集团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17-04

1 引言

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教师设置人数不多,小学一般只有1~2个,且多是毕业不满五年的年轻教师,学校没有独立的信息技术教研组,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还兼职日常电教维护工作,忙得团团转,工作之初的教育热情和理想日渐消磨,急需思想引领;有的虽然很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却苦于教研机会少,观摩好课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急需教学方法引领。

教育集团的设立为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校本教研活动创造了条件。教育集团包括有A小学、B小学、C中学三个校区,共有信息技术教师8名,信息教师们有了自己的本学科教研组织,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往形成的把课堂看作是一个相对封闭且自足的意识,希望靠个人力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尽量避免将教学中实质性的问题主动地暴露出来的习惯,对开展学科集体教研活动构成了一定不利影响。如何建立起学科化的教研团队,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学科教研活动成为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为构建和创新信息技术学科校本教研模式,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以集团信息中心为依托,在各校区成立独立的信息备课组,各备课组合作形成集团学科教研团队,作为集团化背景下构建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活动机制的基础,开展了集团校本教研活动模式的研究。

2 集团化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活动的机制

学科教研制度建设是学科教研活动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离不开团队合作,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科教研制度,是确保集团化学科教研团队构建的首要工作。

集团教研活动每两周一次,主要进行课程或竞赛活动相关的L庋刑趾脱芯砍晒的交流。为保障活动定时保质进行,每次教研活动都邀请校级领导参加,采用“倒逼”机制,促进教研团队建设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定时、定点、领导参与,促进了初期学科教研活动的机制化,开展多层级公开课、活动轮流组织、社团辅导“专家”、跨校青蓝工程制等多种教研活动,保障教研活动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多层级公开课

1)每周公开一课。集团教研团队在汇总教师课表的前提下,由每位教师各自选择一堂课作为每周的公开课,这一节课与其他教师课时不冲突,其他教师无须预约即可前往听课,把“常规课”上成“公开课”,促使教师对每一堂课都做到认真备课、上课,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发展。

2)新任教师汇报课。三年内新教师每学期上一堂汇报课,通过三年的对比分析,观察新教师成长的过程,引导新教师在听取评课意见、观看自身课堂录像的基础上写出自我反思,促进新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方面快速成长。

3)骨干教师示范课。当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等组内教学骨干成员时,要求他们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既为骨干教师提供了进一步提升的平台,又为教研团队中所有的教师创造了互帮互学、交流研讨的机会,特别是给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范例,有利于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层级不同、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公开课,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促使教师全员参加公开课教研活动,倒逼全员教师上公开课、评公共课,促进全体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活动轮流组织 为了让更多教师有机会组织教研活动,促进资源共享,激发参与,我们在制订教研计划时,实行教研活动轮值制,“一人总体负责,成员轮流分担”教研活动组织职责,在确定教研内容、教研计划的基础上,将每学期的教研活动内容列出“菜单”,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如“学习材料推荐”“教研活动主持”“教学公开课”“评课”等,作为个人重点承担项目,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集体的智慧。

跨校青蓝工程 “青蓝工程”是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传统方式和有效模式,被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应用,但一般局限于同一所学校、同一学科的师徒结对,异科间师徒、异校师徒的情况很少。“同校结对”的方式,有优势也有一定弊端,有时青年教师往往会局限于师傅的经验之中,形成关于环境和工作的一套较为固定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易产生“同质化”。集团有效利用各校区及区内其他学校的资源,加强集团内部校区之间、区内校际之间的联系,开展广泛合作,年轻教师既可在集团内部“拜师求艺”,也可与外科、外校骨干教师结成帮为对子,加快全面提升专业能力。

集体备课磨课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未成立集团前各校区每个年级一般只有一位教师,没有集体备课的条件。集团成立后,一般每个年级都有两位教师,让集体备课成为可能。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困惑,集团教研规定上公开课的教师必须集体备课并磨课两次以上,在多次的共同研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互相支持,彼此影响,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由于磨课的过程实用而又充满启发,教师们从中分享了经验,同时也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帮助,因此,受到了开课教师与评课教师的普遍欢迎。

为拓展分享经验、共同提高好的途径,每学期按教师任课年级组成集体备课小组,同一年级自动划为一个校际合作备课组,业务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被确定为备课组长。学期开学前,备课小组集体讨论教学进度、课时安排等,组长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订本学科集体备课计划。备课坚持“四备”,即备教材、备课标、备教法、备学法;坚持“四统一”,即学目标要求、学重点、统一基础练习、学进度。每单元开始前将本单元的备课内容发给组长,由组长定时间召集组员进行讨论修改,并上传至集团教学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执教前教师要根据每个班级的学生差异,教师的自身特点进行修改教案,在原有的教案上进行再创造。课堂教学结束后,在每节课教案最后做一个“课后反思”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含“教学反思”和“修改建议”的教案将再次发送到学校教学资源库,以供教学思想分享以及教学处、教研组掌握备课情况。

模块教学“专家”制

1)学生社团辅导“专家”制:依据教师特长,每位有特长的教师专家认领一个社团。相对较近的校区可选择同一时间同一主题活动的方法,学生按申报类别参加社团活动。较远的校区可实行时间错开,平时本校区教师进行常规指导,定时(每周一次)专家教师走教制。既利用了九年一贯制集团学校学生培养的长效优势,又充分利用了集团内的“专家”资源,保障集团所有校区的学生在特长培养方面齐头并进,如表1。

2)教师“信息学堂”专家化。“信息学堂”由组内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为团队成员主讲,由摄像学堂、网络学堂、程序学堂等构成,着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技能。专家教师按信息学堂规划表(表2)的时间举办讲座,信息团队成员全部参加培训,集团内其他感兴趣的教师也可参与。如摄像学堂就受到了学科外教师的欢迎,全校共有33人到学堂听讲座,信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摄像技能都得到了提升,促进将摄像知识应用于日常学科组教研活动。

3 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活动实施的模式

多种联盟式信息技术教研 盟式教研是指集团内所有校区联盟,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不管是一个校区一个教师上课还是开展别的形式的教研,所有校区的教师都参加,也可以邀请集团外的学校共同参与,或依托区域教研大组、高校资源等,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它打破了以往各校区、各年级信息教师之间缺乏互动的现象,增加了教师之间接触、合作的频率,使不同校区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地互动,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从参与范围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基于集团的联盟教研方式――校区联盟式教研。

①合作型联盟:团队成员围绕一位教师的教研疑难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团队成员群策群力,帮助这位教师克服研究中的困难。这种合作一般分三个步骤:集体备课―课堂试教―再次观课。合作型联盟教研为教师实践课堂教学新理念、反思自我教学行为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②竞争型联盟:由于一个校区的信息技术教师极少,并且一人教一至两三个年级的课,缺少竞争;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技能学科,在学校中很难引起校领导的关注。长此以往,很容易滋生教师惰性,加上日常维修管理工作烦杂,教师很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这极不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集体的“教学之星”赛课一年只有一次,为了营造更多的竞争氛围,激活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研团队组织校际的同课异构、说课比赛等活动。在竞争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教师们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促进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2)基于多校的教本教研方式――校际联盟式教研。为了更好确立教师新课改理念,在比较中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集团和区内其他学校开展了校际联盟式教研。即以集团内一所学校为中心,负责组织联谊教研,邀请集团其他校区及区内其他学校参与。通过区域内学校的联谊教研,实现“一校资源,多校共享”,先后与区内的小学、中学开展了以研究教材、讨论教法为核心的集体备课、示范课、微型讲座等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集团乃至区内教研团队整体发展及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有两种形式:①邀请区内其他学校教师同台切磋;②邀请兄弟学校教师听课点评。参与活动的教师收获良多,教师通过积极备课,反复试讲,在磨课中获得成长提升。

3)基于区域资源的校本教研方式。

①依托区教研大组:丰富教学资源,参与起点较高的区级教研活动,获得教研专家的帮助。集团教研组主动与区教研大组联系,争取安排区教研活动到集团成员校,让团队成员在承办区级教研活动、承担区级公开课等任务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借力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②依托区内高校:集团地处高教园区,是杭州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基地、教育科研基地,教科研成果推广实验基地,有较强的教科研优势支持。集团教研组还主动与区内部分高校取得联系,依托高校丰富的专家资源助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

依托区内高校共建了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警官学院等专家、教授、高校研究生、优秀大学生组成的导师团,订立了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共建协议,共享优质课程(见表3)。通过与高校课程的共建与共享,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也极大地拓宽了教师视野,培养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多元推动信息技术教研 根据集团学校规模、备课组分布、教研专题等因素,采用既可按中小学不同年级(纵向),又可按同一年级(横向)方式确定课堂教学研究内容。

1)中小衔接,彰显九年制集团学校优势,提高教研水平。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是: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们要能适度开发教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学科间整合和现代学习手段的运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一般是小学信息教师参加小学的活动,中学信息教师参加中学的活动,本集团既有小学又有中学,为中小衔接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①中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掌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到各自的教学中去。集团C校区是一所中学,以导学案为载体的“以学定教”的教学研究,教学方法与小学截然不同。针对C校区的教学方法,A、B校区在六年级的时候也适当地运用导学案加以教学方法渗透,以使中小学教学方法顺利衔接。

②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这里的衔接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教学内容的衔接,它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加深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创设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大环境。同时,教师们也能通过相关的研究活动,了解和熟悉三至九年级的信息技术知识构架,促使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如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制作简单的网页,并能够建立自己的主题站点,那么到了八年级时再次接触网页制作时,如何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原有程度上再加以提升,具体提升到一个何种难度和深度,以及怎样将六年级和八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效衔接等,往往是我们教研时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2)同课异构,搭建青年教师成长舞台,延伸教研宽度。“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信息技术课时量少,一般学校都是一个教师教一个年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而本集团有两所小学,为实现同课异构提供了方便。集团每学期开展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同一年级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教研活动也从校内教研转为校区间教研,延伸了教研宽度。

为解决教研时间无法保障问题,我们采取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在无法研的情况下,采用信息教QQ群、微信群等即时在线交流方式或论坛、微博等网络空间就某一主题进行研讨。

在保障教研活动内容和时间的基础上还特别重视专家的经验及理论指导。以往1~2个信息教师难得邀请相关专家现场指导。现在以集团信息中心牵头可以通过“请进来”集中对所有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先后邀请了省、市区教研员以及本集团的特级教师等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讲学指导、现场评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请进来”的同时也“走出去”,先后组织教师赴南京、嘉兴、建德、桐庐、余杭等地学习交流。教师开阔了眼界,加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和领会。

4 成效与反思

几年来,集团信息技术教研团队坚持两周一次开展教研活动,围绕中小衔接、同课异构等教学研究内容,采用“多种联盟、纵横结合”等教研方式进行“课例研究、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等多形式主题教研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成了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活动的机制 每次教研活动都邀请校级领导参加,在教研活动定时和领导参与的基础上,形成多层级公开课制、活动轮流组织制、模块教学“专家”制、跨校青蓝工程制等多种教研活动机制,保障教研活动有效开展,促进教研团队建设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创新了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活动的模式 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形成了参与范围广泛且富有特色的多种联盟式教研,研究内容全面的交互交叉结合式教研等教研模式,包括教学型、研究型、学习型等,既有课例研究、理论学习、课题研究,也有读书沙龙、专家讲座、技能培训等。

培养了一支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良好的教学环境,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几年来,团队成员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课堂教学、科研写作、竞赛辅导等方面均有好收获,三人被评为区教坛新秀,一人获市优质课比赛二等奖,论文、案例在全国、市、区级各类评比中有4篇分获一、二、三等奖;在竞赛辅导方面也有多人获得了省、市、区一等奖的好成绩,一支各有特长、优势互补、团结奋进、和谐向上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初步建立。

坚持构建发展富有个性化的集团化学科教研机制,用新型的集团化教研模式来引领教研、唤醒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把学科教研作为信息教师群体的一种生活方式,将会使教研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洪云.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6):46.

[2]刘芳.和合型教研团队构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戴仁俊.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8):35-38.

第3篇

中学德育课程作业的创新

作业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重建和提升课程意义的要素。鲁洁教授提出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理论,这种“回归”分为“出发点”回归和“归宿性”回归[1]。所谓“出发点”回归,是指德育教学应基于生活,坚持从生活世界出发,主要解决实现课堂生活化的问题。所谓“归宿”性回归,是指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一切,能返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与“出发点”回归相比,显得更为重要,更具目的性和本质意义。因此,中学德育课程作业不能局限于课堂时空,而要“追随学生的生活”[2]。本文对新课改以来思想品德(政治)课作业创新的走势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论述,以期对教师有所帮助。

一、作业目的:走向多维与综合

作业目的既由教学目标决定,又服务并积极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课改前中学德育课程在知性道德观关于“学习道德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学习书本上写明了的道德”[3]观点的指导下,作业的目的局限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经历了课改洗礼,作业观发生了根本转型。中学德育课程作业已由过去只是让学生练习“嘴巴”和“笔头”,转变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4]。作业目的由单一转变为多维:即既注重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忽视对伦理知识、社会知识、法律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的习得。作业目的观的转变旨在引导学生由“知”走向“行”;由逻辑推演转向触及学生的心灵;由走进文本转向走出校门去思考和解决社会上的有关问题。

基于“从发展学生的角度设计作业的目的”[5]的需要,思想品德(政治)课作业或侧重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训练,或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或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陶冶和提升;而优质作业则体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巩固、能力的训练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案例】“逆反心理有危害”(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的作业运筹

教师发放调查表(见下表),要求学生带回家,在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填写,由小组长回收调查表,并组织全组同学就调查表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研讨,写出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然后全班集中,各组推举代表发言,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分享到他人的调查体验与收获。

显而易见,这道作业的目的具有综合性功效。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危害、应对措施等知识,而且通过活动提高了与父母沟通、与同学协作的能力,加强了自己对父母的理解、对父母的爱、对家庭的责任感。

张济洲博士强调:思想品德(政治)课作业要关注青少年的生命价值,坚持“以学生的身心自由、和谐与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6]。坚守作业目的设计的多维与综合,是中学德育课程作业创新的灵魂所在。学生正是借助作业,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在对道德、法律、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的不断运用中成长,在能力的不断磨砺中成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变化中成长。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政治)课作业成为学生成长履历中的一种重要标记,成为青春期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所彰显的亮丽风景。

二、作业内容:走向实践与创造

新课改以来,中学德育课程作业内容丰富多彩:诸如能力的训练、情感的陶冶、行为的养成、心灵的倾诉和个性的放飞等。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彰显作业的人本性与人文性,都不可或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当下中学德育课程作业应特别注重实践取向和创造价值。

1. 作业走向实践

作业是彰显德育课程实践性特征的重要元素。作业不能停留在文本内,不能局限在课堂中,不能封闭在学校内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升中学德育课程作业品质,要“注重与社会实践联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积极引领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行,使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践履和彰显。

【案例】

在教学“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生活》第二课)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区的情况,选择一个小小的调查主题,拟订一份调查表,搞一次民意调查。然后把调查结果整理出来,看我们从中了解到了什么。学生作业时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选择了“旧城区拆迁的居民安置”“怎样解决污染性小广告:城区牛皮癣的问题”“居民对医院药房药价的意见”……然后以作业为“桥”走进社区,进入居民家中,广泛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最后将调查结果形成报告,送给政府有关部门或社区负责人。

类似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学生走近群众,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实践性作业有多种取向: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可以过程与方法为主,也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但更多的时候是将三者有机融合起来。

实践性作业是联接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验机会,让他们享受到了更多的合作乐趣;对于开阔青少年视野,增长社会经验非常必要。诚如鲁洁教授所强调的:教师要借助实践性作业“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要把课程带出课堂,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到学生的整个生活”[7]。

2. 作业走向创造

作业操作是学生生命意义发展和创生的“诗意栖居”的过程。学生在“作业情境”的遭遇中进行生动活泼而富有创造性的生命实践,有助于学生获得情境知识,实现心灵的润泽和重建,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思想品德(政治)课开发创造性作业,一般先提供一定的材料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消化、理解既定材料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和创造。

例如,“珍爱生命”(《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设计的创造性作业:续写关于赞颂人的生命的小诗。教材提供了诗的前八句:“虽然没有鸟的羽翼,人也可以飞上蓝天/虽然没有鱼的腮鳍,人也可以遨游大洋海底/……”作业要求:“除了上述之外,人还可以怎样?试着续写下去。”显然,这道作业要求学生不仅能领悟诗的旨趣,还要对“人的智慧性”“人的独特性”有深度理解,并驰骋想象力,才能完成对诗的拓展。

有的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写出了佳句:“虽然没有鹰的眼球,人也能看到宇宙星空的奇妙。”有的学生考虑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人的生命的价值,写出了精美的诗行:“虽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人却能在追梦中演绎精彩的人生。”更有学生思接千载,联想到了“天人合一”的名言,别开生面地表达了自己的诗意寄托:“虽然人类是最富有智慧的生物,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族/人是受惠者,更是施爱者/要与一花一草一木为友,让生态文明之风/吹拂绿意盎然的美丽神州。”当学生的思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中学德育课程创造性作业的设计创意,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思考问题;要注重知识的重组、迁移、变通和拓展;注重综合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作业要求:走向分层与选择

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潜能倾向、家庭背景,教师应尊重不同学习者的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作业,让作业适应学生,做到“顺性适需”。

1. 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顾明远教授指出:要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8]对于中学德育课程作业来说更应如此。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所能承受的作业时间、难度和作业量,把作业区分为“基本作业”“选做作业”和“挑战性作业”等不同的水平层次,允许优生少做“基本作业”,选做难度较大的作业;鼓励中下水平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作业的前提下,尝试“选做作业”。如此,学生拥有了选择权,才能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

【案例】

教学高中《文化生活》全册后,教师设计了一道自由选择作业:请阅读本册介绍巴金、鲁迅、徐悲鸿、孔子、屈原、等文化名人的文字和图像。从中选择一个文化名人,从如下三项任务:①写出文化名人的颂文;②写出一幅文化名人画的画评;③写出一部表现文化名人电影的观后感,选择一项完成。

类似这样的作业创意,有利于“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如此,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9]。

2. 注重个性化作业的创意

个性化作业重在呵护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旨在激励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表现。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时,教师要求学生书写“我的生命箴言——”。“生命箴言”可能是一个学生就有一个版本。类似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凸显学生个体的特点。又如,有教师安排作业,采用了“自选菜单”的方式。作业类型包括“牛刀小试”“影视欣赏”“漫画赏析”“美文阅读”等,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相反,“如果教师不给学生布置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了他没有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语)

此外,对于个性化作业,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和富有创意的表达;重视个体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的横向对比。

四、作业主体:走向自主与合作

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作业主体的转变:即学生由对作业的疏离,转变为对作业的亲近;由怕作业、厌作业转变为爱作业,主动参与作业。中学德育新课程作业创新,除了个人作业,还体现在对团队性作业的创意上。借助团队性作业,可以打造良好的学习生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生存智慧。

1. 让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

【案例】

在教学“做诚信的人”(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时,教师设计的作业是:一个人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等七个背囊,有一次乘船渡江时天气突变,此时风大浪涌,险象环生。船老板说,请你丢弃一个背囊,减轻船的载重,方可化危为安。这个人对自己的所有背囊恋恋不舍,最后将“诚信”背囊抛进了大江里。你怎样看待这个人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并说说理由。

学生认真思考后,说出了自己的选择和理由。有学生说:他不应该丢掉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我觉得可以丢掉金钱,因为钱没有了可以再挣。有学生说:我会丢掉荣誉。因为只要诚信不丢,荣誉还会再获得。有学生铿锵有声地说:我会丢掉美貌,因为美貌只是美在外表,而诚信则美在心灵。

类似这种作业旨在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并由他们自己作出表达或决策,学生会乐此不疲。正如鲁洁教授所说:德育课程有许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并且由他们作出表达的主动作业,这一切都会使学生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得到某种成就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10]

2. 作业走向合作

【案例】

在教学“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时,教师设计了合作型作业:编辑《初中生自我防护手册》。作业设计了温馨的提示语:“我们的生活有精彩、有新奇,充满着无限情趣。但生活中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不良诱惑。对此,要识别、要抵制、要勇敢地说‘不’!对于正值花季年华的我们来说,如何保护自己不受诱惑和侵害,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作业的操作分为四步:其一,分组拟订调查提纲,内容包括我们可能面对的诱惑,可能遇到的危险或侵害;其二,组长安排全组人员收集自我防护方法,在网上搜集资料,到有关部门调查,征集同学的好经验,以及父母和老师的建议等;其三,各组汇总收集的材料,经筛选后完成手册草案;最后,由班委会主持,融会各组方案的精华,编订出《初中生自我防护手册》。

开展小专题研究、实施社会调查,需要学生互相合作和配合。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孕育守望人生花季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成长中进一步合作,从中可以学会尊重、倾听和分享,增强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与同伴的共同发展。

五、作业节点:走向灵活与开放

在知性德育观的主导下,作业往往是固时性的、封闭的,一般安排在一课的终了。这种简单化、单一性的作业节点,既不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也不利于诊断和改善教师的“教”。与此不同,中学德育新课程作业,从服务和推动学生学习的需要着眼,灵活安排在课首、课中或课尾等各个节点上。

1.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

抓好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注重把作业与课前调查,作业与洞悉学情,拿捏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满怀希望,迎接明天”(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之前,教师提出了四个主题:“国家的发展成就”“家乡的变化”“家庭的变化”“未来生活的新期待”,要求学生分别承担一个主题的调查任务。这样的课前作业,有利于为新课的展开营造理想的氛围和背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搭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脉搏。

2. 课中节点的作业运筹

课堂中的作业注重将作业操作抛锚在学生的动态学习进程中,让学生边学边练,寓学于练,以练助学,真正使作业训练成为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的“脚手架”,成为开拓思路,深化思维,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抓手”,成为通向教学目标的“铺路石”。

【案例】

当“心有他人天地宽”(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渐进时,教师通过呈现情境材料,安排了一道作业。中秋佳节,张某本来要和自己多年未见的妹妹团聚,而当天下午的一场车祸夺去了妹妹的生命,肇事司机也当场丧命。这位司机家住农村,全家靠其收入过日子。司机年迈的父亲在悲痛之余为了赔偿,四处奔走筹了4万元给张某,司机年幼的儿子生活没有了着落。张某得知此事,不仅把4万元赔偿金退了回去,还决定无偿资助司机的儿子上学。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辨析:“是不是要宽容就没有原则,讲原则就无法宽容?”

借助作业,教师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度把握宽容的内涵:宽容并不意味着是非不分,也不是曲直不辨,麻木不仁。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的。当我们受到他人的无意伤害时,要善于宽容他人的过错。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以宽容感化当事人,使其改过。

3. 课尾节点的作业运筹

教师应把作业作为课后延伸的一个套环,将学生已经学过的教育主题的意义,与其课外生活衔接起来。课尾节点作业的运筹思路不外乎四条:①围绕课内活动内容,延伸到课外去寻访、搜索相关信息,以扩大视野;②由学生课内的表现扩展到学生的课外表现;③将课内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延伸到课外,继续探究相关问题;④把课内掌握的有关生活和社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实践和确证。

【案例】

在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时,教师采用法庭听证的形式设计了一道课后作业:近来有许多自然界的受害者(森林、河流、空气、珍稀动物),纷纷向我诉说,他们受到了人类的伤害。环保法将开庭审理。同学们就是律师,可以选择一至两个受害者,通过调查取证,看看他们到底受到了哪些伤害?让我们比一比,哪位律师最优秀?

这样的作业可以引领学生由课内生活走进现实生活,运用和实践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

此外,运筹好作业评价,也是中学德育课程作业创新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新课改以来,中学德育新课程作业评价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作业评价的激励性。作业不采用量化法,而是质性评价,主要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其优点,肯定其进步,鼓励其创意,指点其不足。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作业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作业评价。三是评价过程的对话性。教师注重将单向的作业评价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交流、情感沟通,让作业评价真正成为师生间志趣相投的平台,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增长点,成为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实现生命发展的载体。四是评价方式的适切性。针对不同类型的作业,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文本型作业,一般采用“圈、划、写、辩”相结合的沟通式评价方式;对实践型作业更多地采用“作业展”和报告会的方式进行评定;对客观性作业,可采用小竞赛的形式,请部分学生和教师当评委,以竞赛结果评判作业。五是评价信息的反思性。作业评价重在反馈,教师可引领学生每次或每隔一段时间对作业进行分析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策略。

中学德育课程作业领域的创新,对于开拓学生学习的宽度,推进学生学习的深度,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2][7]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3]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4][5]李臣之,孙薇.发展性作业观[J].课程·教材·教法,2013(7).

[6]张济洲.中小学作业观:特点、问题与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