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的基本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化学第一节课,从一些初高中化学小魔术着手,事先选一张白纸,用毛笔蘸碱溶液书写化学两个字,然后晒干,上课时,向白纸喷洒酚酞溶液,出现了化学两个字。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两位“书法家”,负责将上课要讲的有关内容抄写到黑板上;确定了一位“画家”,负责将上课要用到的装置图画到黑板上;确定了一位“摄像师”,负责对有些需要摄像的课进行摄像。进行这些事情的目的,只是为了尽量多地给学生找事情做,尽量多地赋予学生责任与义务。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让学生学习化合价之歌,这首歌很好,形式新颖,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了化合价。
二、抓重点,抓考点
上课主要讲重点,抓考点,精讲多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点内容就多花点时间和精力,不重点的就少花点时间。对于书上的有些内容,我可以一节课就把新课、课后练习和练习册都讲完,比如,空气、溶液、金属材料、化学与生活这些课题。
三、讲考点
除了讲重点外,大家都告诉我要讲考点,我也觉得确实如此。刚开始,我也不知道该怎样把握考点,后来我办公室里一位老师告诉我,将近三年的一调考试题、中考考试题打印出来,然后一道题一道题地看,考的什么知识点,把它统计下来,多年考点一对比,最后来看哪些考得比较多,就重点把握。我觉得这一过程对于我把握考点的帮助比较大。
四、记忆知识
关键词:无机化学 教学内容 改革
“无机化学”是化学、材料、生物和环境专业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中学化学和大学化学的桥梁,同时又为后继化学基础课程乃至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必要和扎实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调整课程体系,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现行无机化学的课程体系是依学科结构的模式确定的。其编排体系是以基础理论在先,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后。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课程体系削弱了理论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指导作用,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元素及化合物。造成元素及化合物内容被误解为“描述性”和“记忆性”知识的假象。同时表现出多而泛、浅而全、缺乏时代感等特征。无机化学课程的特点将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全才”为特点。课程的价值不以知识量为主要评价依据,而以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为评价依据。围绕这一特点,结合无机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结构的实际,对无机化学课程建立模块教学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提炼、归纳、充实和提高,将基本内容划分为一大溶液(包括稀溶液、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二大力学(热力学、动力学)、 三大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四大平衡(酸碱平衡、化学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五大分区(s区、 p区、d区、ds区、f区),讲授中遵守以溶液为基础、结构为主线、力学为主导、平衡为重点、分区重应用的规律,将结构主线始终贯穿在二大力学、四大平衡、元素化学及其应用的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入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而且每个部分的知识点相互关联、难点和重点突出,可以通过比较,联想等方式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学科新知识,体现学科发展的新特点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应当看成是无机化学课程内容改革的一条原则[2]。增加体现社会问题的新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性,使得学生能够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启动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过程,也可体现无机化学重要性。如,将化学的前沿领域知识如新材料化学、 环境化学、生命科学等渗入到基础教学之中。将温室效应、氢能源等知识穿插于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加强与其他基础化学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之间相互渗透、交叉。结合四大化学整体内容,将现行传统的无机化学内容加以整合、重组、优化,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与灵活理解、理论思维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方面获得更大的收获,“无机化学”课程必须与物理化学课程相协调,从而避免同层次、低水平的重复,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四、结合专业内容授课
“无机化学”是化学、材料、环境和生物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师在授课时, 在加强基础理论、基本反应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如超分子化学、纳米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等方面的知识。
在新世纪下,国家对初中教学进行逐渐的改革.对学生的有效练习得到了重视,本文分析国内依旧学生经验的初中化学练习的现状,依据此对初中化学的有效的练习进行展开分析,对初中化学有效练习的设计与应用的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
学生经验;初中化学;有效练习
初中的化学学习时间比较短,对于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将学科知识系统化、能力化的规划,让学生通过探究、分析、思考、交流等学习过程自觉地进行学习的经验,自主构建化学知识网络,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而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应该根据学生经验对初中化学的有效练习进行研究,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培训,同时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化学练习现状
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同时,被动中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将学习当成自己的一份任务来完成,使得学习越来越枯燥无味,对于学习化学的被动性很大,在课堂上的思考的时间的和动力的下降,使得教学环节中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减少,使得教师误认为学生已经都会了.所以对于学习上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就会更加思维定式,很少关于学习的体验和感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当下教育模式的主流,随着国家课改的程度加大,对学习中练习的模式也有着很大的改动,同时依据学生的实际的经验准则,对学生的练习模式进行逐渐的改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比如,在练习的模式注重实际的情况,有意识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对学生经验的初中化学练习的分析
1.初中化学的有效练习的设计
对于初三化学的学习,首先应在对学习的方式上进行优化,不断的进行改进,有初三的复习时间短,复习任务重,所以教师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到练习的最大的实际的效果,同时应当激发学生的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经验在练习的有效性上进行重视.老师需要根据学习的经验对练习进行更加一步的深化的.帮助初中学生有效地学习化学知识,对学习化学的基本技能进行重视,不仅要依旧学习化学的经验,更加应该重视对于化学学习的良好的基础.对于初三的化学的学习,不应该一味的寻找着题海的战术,应该练习应精选精练,根据国家对教学的改革的要求,应当发挥教学对学生最大的优势所在.依据学生的学习的经验,对课堂知识的把握,教师应当经过自我的仔细,认真的筛选,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有效的设计,并且习题也要每天学生的作业量不易过大,让学生的基本学习的经验准时有效的运用到练习中.对于学生生的学习的经验应当准确有效的给与利用,同时应当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的规划,让学生在练习的设计过程中有所收获,注重学习应当掌握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对学习的死记硬背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只有批判性地吸收,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初中化学的练习进行有效的设计.
2.初中化学的有效练习的应用
初中的化学的应当根据国家课改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的经验,实际有效的设计练习,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进行考核,提高学生的对化学的掌握能力,有意识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根据学生的经验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体系,达到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目的.要做到科学地选择习题,老师就必须与参照学生经验,根据学生的经验,对练习题的进行深度的把握,同时,根据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及运用,认识到习题的对帮助学习的功能,才能准确把握习题的方向,做到试题内容、习题类型、相对困难度、习题题量等切实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使习题的效果上帮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化学习题的选择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课本中的重点知识相结合,根据经验总结出那些易暴露学生问题,能开阔学生视野与生活联系紧密,注重练习的实际应用.在平时的练习中,答案的表达不规范使学生出现错误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条件状态未注明、或者不住反应条件等,但是这些学生明明能知道答案,就是有时候出现答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导致不必要的错误.但是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对于一些基本的知识的掌握越来越重要,同时,越来越强调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应当更加注意学生们的学习经验,根据学习的经验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实际上的应用.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进行,本文分析了在学生经验下的初衷化学有效练习的设计与应用,根据初中化学的练习的现状进行探讨,对初中化学的有效练习的设计和初中化学的有效练习的应用两个方面对基于学生经验初中化学的有效练习进行分析.初中化学的有效练习的设计与应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多元化发展.
作者:赵和兵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毕华林.新理念新课程新挑战———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J].山东教育.2002(08)
(1.安徽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芜湖241000;2.漳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通过对高职高专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的关键要素进行剖析,依据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和教学原理,构建并分析了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的模式和特点。
关键词 :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整合;模块构建;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76-03
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重学科、重系统、重理论的固有模式与高职高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格格不入。虽然很多高职高专都针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多数是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效果。合而不整、补丁式缝合、本科压缩饼干式等缺乏科学性的整合现象极为普遍。为此,我们从课程构成的核心要素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我校课程整合成果,对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特质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整合模式。
基础化学课程间的基础性分析 基础化学一般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各课程的基础相关性为:
由图1可知,无机化学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分析化学是各门课程中需要的一种检测手段,其他课程对它的依存度不是特别大;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基础。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分析
(一)基础化学课程知识模块
以我校在(曾)用教材为依据,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大致的知识模块如表1所示。
通常,当讲解分析化学中各类滴定法时,总要重提无机化学中的四类反应方面的模块知识:在讲解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时,也要重提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基础物质模块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课程间重叠、交叉、分化现象明显。
(二)理论课程模块整合分析。
1.基础化学课程跨科式模块整合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都有较多的重叠和交叉部分,可以进行不同学科间的跨科式整合,最适宜跨科式整合的知识模块如下页表2所示。
无机化学中反应与平衡模块是分析滴定模块的前期知识,滴定是反应与平衡理论的应用,整合后构成“反应平衡滴定”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符合教育学原理,内容由原来的8章缩减为4章。同样,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模块是生物化学中蛋白质、核酸、代谢模块的前期知识,整合后构成“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结构性质代谢”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内容由原来的11章缩减为5章。
2.基础化学课程关联式模块整合分析。
美国学者Robin Fogarty将学科的教学仍然独立进行,但是经过重新安排,相似的内容出现在同一教学时段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出现的整合称为关联式整合。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当反应、平衡、滴定三内容跨科式整合之后,就引入了化学分析知识。因此,需要在整合模块前先介绍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即将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重新安排,按关联式整合法构建一个模块,列在跨科式整合模块前,保证课程的有机衔接。同样,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跨科式整合模块前,将生化的基本知识按关联式整合成一模块,列在整合模块前,使知识构成连贯自然。根据药类专业的特点,生化课程的基因工程和肝脏生化等模块在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中应用相对较少,也可以进行关联式整合,并适当融入药品信息:而生物制药和药检专业此类知识则不必整合。
(三)理论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围绕专业的课程整合就是要本着服务专业、贴近岗位、易于学习、方便教学的思想,以“适用、实用、够用、必需”的“三用一需”原则筛选构建内容。
从整合的课程看,由于药典中有机药物的数目超过药物总数的70%,药物生产中离不开药品检测。因此,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药类专业四门基础化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整合时分属在两门课程中才能凸显核心作用。又由于原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通常药类专业已单独开设了仪器分析课程,并且药类分析检测中重量分析法较少使用。因此,分析化学实际被筛选的模块是不包括重量分析法和仪器分析的化学分析部分。结合前面的跨科式整合分析,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和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是最适宜的跨科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为基础化学(上)(含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部分),基础化学(下)(含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
从整合的模块构成看,既要服务专业课程和贴近岗位,又要依据教学规律构建知识模块。药类涉及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药检、药物制剂、中药制剂、生物制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基础化学课程与诸专业课程及岗位的关联程度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基础化学近源的专业是药学、药检、药物制剂和生物制药等,根据专业课程重点知识及生产岗位技能的要求,基础化学(上)课程的模块有: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溶液及浓度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分析基础、四类反应及平衡与滴定6个模块,约12章。基础化学(下)课程的知识模块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烃、羟基及醚类、羰基类、羧基类、含氮类、对映异构、生物化学基础、几种重要的药物组分、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及代谢、其他生化类药物11个模块,约16章。
与基础化学远源的专业是药品经营与管理,根据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岗位技能要求,需要基础化学的知识是更加纲领性和广泛性的,着重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知识的掌握。因此,可以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三学科之间进行跨科式整合,化学分析知识可以基本删去,实训可以不开。
(四)实训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1.化学实训课程单列分析。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四门课程都是专业基础课,内容多,难度大,学时长,三所院校基础化学(表中“基化”表示整合后的课程)课程学时数如下页表3所示。由于基础化学课程内容多,整合后各专业基础化学(上)的理论时数达到70—90,基础化学(下)的理论时数(除安医专生制寿业)达到90—110,基础化学实训时数超过24。整合后实训课宜单列为一门课程。
2.实训课程模块的构建及特点。
实训模块构建基于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从能力培养有层次,内容“必需和够用”两个角度出发。按照基本知识一基本技能一应用技能一创新能力的四梯度纵向能力培养递进框架:精选药物生产、检测和简单研发三方面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内容,构建多覆盖的横向知识体系。基于实训模块彼此比较独立,采用以能力为主题的串联分立式整合法,形成“一遵循、两角度、三方面、四梯度、多覆盖”的模块构建特点。基础化学主要的实训内容如表4所示。
经过整合避免了氨基酸和糖等性质实训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中重复的现象。增加了不少高职高专药类专业都不做的萃取技能模块,从而满足后续药物分析、中药化学等课程对萃取知识的需求,构成“三用一需”的实训教学体系。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后的构成体系分析
第一,整合后的基础化学课程构建特点。虽然基础化学的整合方式有多种类型,但分析得出药类专业以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整合最合理,形成基础化学(上)和(下)两门理论课程:基础化学实训一门实训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构建具有“一大类两段式三课程四学科多模块”的特点,具体如图3所示。
第二,整合后基础化学的课程目标。基础化学课程的核心是基础,目的是服务。因此,基础化学的总知识目标是掌握无机化学、化学分析、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四学科中,与药学专业课联系最密切、最基本的知识;总能力目标是知道常见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能进行基本的化学实训操作:总素质目标是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诚信求实的品格和严肃认真的行事风格,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82-01
高中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中化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机械的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增强应用化学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教师只有把化学知识放在生活实践中开展教学,将枯燥的化学理论转化为丰富的生活实践或者是实验操作,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学生的应用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一、将化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增加生活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树立“大化学”观念,不要把化学仅仅当作一门学科来教学,把教学局限在狭窄的课堂之内;而应该把化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与学生们的关注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生产生活一线中去,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生活化学。化学是有生命的,它不是死的知识,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感受到化学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感受到化学的奥秘。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高中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寻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化学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进行社会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对调查过程、调查结果以及调查中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会有一个深刻而又全面的认识,学生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就增加了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领悟。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装修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调查。学生通过自由分组,开展小组合作,进行任务分工,有的负责发放调查问卷,有的负责到市场中去了解一些装修的材料,有的可以到图书馆中区查阅相关资料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可以了解到刷墙漆中含有的甲醛、三氯甲烷等化学物质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某些大理石的地板砖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二、将化学从课本延伸到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情况下,教师省略了化学实验操作这个环节,教师用对化学实验操作过程、操作注意事项、实验结果的讲解代替了化学实验。其实这看似是节约了化学教学的时间,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化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验,从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学生对化学知识认识也较为肤浅。学生通过机械记忆的化学知识,只是一种囫囵吞枣的记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掌握的化学知识是“死知识”,不能够灵活运用。学生只有通过实验将化学理论得出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之后,才能熟练地运用知识,才能准确把握每一化学知识点的应用。
在化学实验中,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独立的完成实验操作,一方面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独立操作,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边操作边运用已经习得的化学知识来探索新的化学知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来龙去脉都会有一个深刻系统的认识。在实验操作中,教师也应该将化学实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要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是创造生活情境,创造性的开展生活实验,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才会被调动起来。
三、将化学从基本知识延伸到科技前沿,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今,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化学这门学科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焕发着新的活力,其与生活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中仅有的化学知识,因为教材中的化学知识只是基本的化学理论,其实真正的化学是更为丰富、更为多彩的。教师在化学课堂之中,应该将化学发展过程中比较前沿的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高中化学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在富有时代特点的化学课堂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更为高深的化学,了解到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了解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些东西能够拓宽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化学、看待化学和学习化学。
同时,也可以通过化学故事、化学奇闻异事或者是化学有名的历史事件等等,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情感,增强化学对学习化学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比如,在讲授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时候,教师可以穿我国的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中化学课堂的重要任务,教师一定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培养化学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王艳梅.高中化学实践能力的培养[4]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年第08期.
[2] 陈舒芳.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0年01期.
关键词:物质制备;建议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1-0060-03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B
物质制备类试题能涵盖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化学学科基本知识块;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学以致用的化学学科思想;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故在近年高考化学中经常出现。笔者收集了2007年、2008年各地高考化学试卷中的物质制备类试题共41题,
分析其命题特点,探讨流行趋向,希望能为高效的复习备考作一些工作。
1 07、08年高考化学物质制备类试题特点
1.1考核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分布重点突出
按所属知识的不同,笔者将其分为金属类物质的制备、非金属类物质的制备、有机物制备三块。
从考核内容看,各块各有其侧重点。金属类物质的制备主要是铁、镁、铝、钠化合物的制备,但不可忽视铜、锰化合物的制备。大多以实际工业生产为背景,以生活、生产中常见的金属化合物为目标,主要从固体物质的制备角度命题。非金属类物质制备则较多地以卤族、氧族、氧族化合物作为试题的主角。因该类物质大多是气体,故较多地涉及
到气体制备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有机物的制备大多以有机药物,生产生活用高分子材料为目标产物,通过合成流程图,要求学生解答物质结构、反应类型、制备工艺要求、产物分析等问题。
1.2 取材于教材,联系典型物质的制备
笔者按制备物质在教材中的出现情况,将其分为典型工业生产制备、研究性学习模拟制备(实验室制备)两类。
在教学中,需对教材中重要物质的制备,尤其是它的工业制备应作透彻的分析。如SO2(出现4次)、NH3(出现3次)、 Na2CO3(出现2次)等物质的制备。典型工业生产制备的物质大多是中学化学的常见物质,如Na2CO3、铁铜化合物、氮硫化合物等。研究性学习模拟制备主要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实验室进行废物利用、提炼验证、简单合成等实验,此类试题复习中应加以重点关注。
1.3 体现制备过程内在的生产原则
从以上分析可知,试题大多以实际工业生产为背景,模拟或再现生产过程,要求学生能用化学学科的视角分析生产过程的实际问题,试题既衍生于中学化学典型实验,着眼于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又能充分展示学科发展的前沿,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价值。体现了生产过程内在的效益追求和生产特点。
工业生产必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社会效益平衡点。经济效益主要是原料的选择、物质的循环使用、产率问题分析等。质量控制原则主要是合理处理生产工艺细节问题,如反应条件控制、酸碱性控制、特殊操作(有些制备中需要搅拌、冷却、水洗等特殊操作)、产物检验等。制备过程中必须注意环境保护,用绿色化学的思想来处理相关问题。
209年高考物质制备类试题备考建议
2.1重视基本实验能力的教学
物质制备试题一般要求对实验过程或具体工业生产过程相关问题作一些分析,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故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认真做好教材实验。对课堂演示实验,可改部分为学生演示实验,重视对学生演示时错误操作的分析。引导学生在实验方案的改进上下功夫。可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对学生实验部分,特别是《实验化学》模块中的实验,可在完成教学目标后,着重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同类实验的挖掘、新型实验器材的使用上做些拓展、延伸。(2)突出实验“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笔者认为完整的实验过程应包括:①实验背景,实验任务,实验原理的分析;②讨论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过程;③交流评价、同类实验的分析等。在教学中可设置不同的实验情景,积极疏导、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大胆动手,认真、细致地做好实验。注重基本实验方法的使用。如对比实验、空白试验的合理使用等。④随着新教材中实验数目增多,实验方法不断更新,新型实验器材的大量使用,所以要重视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操作的更新。如电子天平的使用,纸层析法的运用等。在教学中,讲解“怎样正确完成基本操作”的同时,还要讲清楚“为什么应该这样做”。
2.2突出工业制备的教学
重视物质的工业生产制备方法是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变化可以更好地展示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我们要顺应这一变化,以实验室实验为基点,重点掌握典型物质的工业制备方法。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为依据,列出了中学化学应重点掌握的17种工业制备:氯碱工业、溴碘的提取、钠的制取、纯碱工业、从海水中提取镁、电解制铝、钢铁工业、铜的冶炼和铜化合物的制备、硅制备及硅酸盐工业、硫酸工业(包括尾气处理等)、硝酸工业(氮肥工业)、电解电镀工业、石油工业、煤的综合利用、酿酒工业、肥皂的制备(酯化及酯的水解)、高聚物制备。要掌握工业生产中反应原理、原料及反应设备的选择、生产要点、提纯、收集、检验、废弃物处理等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组织小专题复习教学:如以氯化钠的工业用途为题,进行纯碱工业、氯碱工业、钠的制取等复习;以烃的来源为题,进行石油工业(包括烷烃、烯烃、苯及同系物、汽油等来源)及高聚物制备的复习;以污染物的产生及处理为题,组织钢铁工业、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的复习。②组织研究性学习实践。进行适当的研究性学习实验,如废物利用、提炼验证、简单合成实验。在复习中重在以教材实验为基点,将研究性学习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渗透到物质制备情景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一些小课题,如海带中碘元素的提取、阿司匹林的合成等。
2.3重视物质制备中化学思想的教学
化学思想方法是在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形成的,化学思想对理解、掌握、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起到促进和深化的作用。笔者认为物质制备复习教学中应重点渗透以下思想的教学。
绿色化学思想。绿色化学是设计研究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少的环境负作用,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物品的合成和化学过程,包括原料和试剂在反应中的充分利用,绿色化学强调“原子经济性”和“零污染”。在上面的试题分析中,有关物质循环利用、原子利用率及产率分析、环境保护和原料回收利用等较多地以小题形式出现。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用绿色化学的思想分析化学实验以及生活中涉及的化学问题。
系统化思想。物质的制备的实质是各种原料进行重新拆分组合。所以,我们要完善对各类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深入理解,并在拆分和组合中全面提升知识的深广度。讨论物质制备,关键是抓住基本反应原理这一条纲,特别是有机制备,按照系统化思想,应把握以下内容:①基本思想:断旧键、成新键,把握其反应原理;②思维方法:正向推断、逆向推断、多向推断;③思维结构:反应类型、信息、官司能团、性质等知识综合应用。
河北大学材料类专业如下两个:
1、材料化学:河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此学科列入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是河北省首个进入全球前列的学科。
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河北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河北大学一门理工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专业体系。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食品化学 考试试卷 命题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三大学科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如食品工艺学类课程的基础,还是分析和解决食品生产、贮藏及安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开发食品新产品,革新食品工艺,进行食品方面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主要方法。《食品化学》的教学水平与学生对食品化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食品化学是一门考试课程,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相关技术和能力的水平,又要检验教学效果和质量,要发挥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1]-[3]。考试试卷是决定考试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着考试的目的能否达到。经过多次教学循环,我们总结出食品化学考试试卷命题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以下做法:
1.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制定考试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过程的基本文件,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知识掌握程度与技能能力要求,规定了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程度有明确的要求;严格规定了授课的内容与相应的授课时间;界定了知识点的覆盖范围,标明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通过教学大纲,可以体现该门课程的特点,反映该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关系。总之,教学大纲规定了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对学生知识、技能及能力的要求,应在考试前制订考试方案,将考试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做到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一致,以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的符合程度检验考试内容与教学目的的一致性,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理清命题思路,克服考试命题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具体操作上坚持两条原则:1)各主要知识体系在试题中的分数比重尽量做到与其在教学大纲的授课课时比重一致;2)试卷的基础题从教学大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找,提高题从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深刻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内容中变化出来,综合题则从食品生产与科研的实际出发,尽量从当前的热点或公众关注点、或前沿课题中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类试题尽量要能反映学生的视野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及自学能力。
2.建立习题库、复习题库,以此为基础建立试题库
食品化学是建立在基础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之上的,学习食品化学时必然要应用到这些课程的内容,在授课时教师必须通过布置复习题与习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知识并能将相关知识应用到分析、解决食品化学问题的解决上。食品化学与后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有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如食品营养学、食品添加剂、食品酶学、食品风味化学等课程有很强的联系,部分内容甚至有较大程度的交叉[4]。有些内容属于食品化学要掌握的,有些内容是食品化学为相关过程打基础的,教师可以在授课中通过习题、复习题告知学生哪些内容属于食品化学需要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并让学生通过习题、复习题牢固掌握。食品化学的内容复杂,学习要求高,其内容既包括食品的六大基本成分结构、性质及其在贮藏、加工、包装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变化,以及它们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又包括食品的色泽、风味、食品中应用的酶、食品添加剂等内容;通过食品化学的学习,学生既要掌握引起食品贮藏、加工与运销过程中食品质量与安全性变化的物理、化学变化与生物变化的种类、后果、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以及控制这些变化的方法,又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问题,还要掌握食品功能性成分功能专业的评价、功能性成分的提取、纯化等内容,而食品化学授课学时有限,必须在课前、课后布置大量的习题、复习题给学生,通过课外的预习、复习与自学来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此外,食品化学还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之一,为便于学生复习应考,也有必要建立习题、复习题库。
习题、复习题库的建立不仅仅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材或讲稿命题,也应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教师征求食品化学的习题、复习题,然后全系教师多次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根据相关课程教师在授课中感觉哪些知识学生必须具备或往届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有欠缺,然后将这些知识或者能力作为习题、复习题的内容。此外,根据学生在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中暴露的知识与能力不足,将相关内容作为习题、复习题的内容。食品生产、科研及安全方面出现一些热点、社会公众关注点后,教研活动中也会及时将它们变为食品化学的习题与复习题。我们也定期收集校外,特别是名校的考研真题,并及时补充到我们的习题、复习题库中。
习题、复习题库建立后,我们将各知识点分门别类,然后按照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的授课要求与学时比例,按照基础题、提高题与综合题的适当比例,整理出试题库,并集体做出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考试与补考时随机抽取,用过的试卷从试题库中清除,并补充新试卷。
3.试题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注重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食品化学课程中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与基本概念,学生必须记牢、背熟,如水分活度的概念及水分活度的分区、疏水相互作用与极性相互专业的强弱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等。这类题我们以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等答案唯一的客观题形式出现,这类题的分值一般控制在30%左右。但是更多的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应用最为重要,这类题我们以提高题的形式出现。如脂肪的自动氧化受多种因素影响,脂肪氧化的程度难以用一个指标作氧化全程的唯一准确评价指标。我们在考试前,首先让学生做一次关于脂肪氧化的综合性实验,设计多种脂肪氧化的条件,测定多个脂肪氧化指标,然后将实验条件与学生的实验数据列在试卷上,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理论分析解释实验数据,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食品化学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还可反映出学生其他基础课程如分析化学等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这类题目的分值一般控制在45%左右。提高题的分值控制在25%左右,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考查学生平时的积累与自学能力,如牛初乳里有许多功能性成分,在考题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利用牛初乳的方案。学生首先要了解掌握牛初乳的物料特点、功能性成分,这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如果喜爱专业,并注意了解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回答就没有障碍,在我们的习题与复习题中也有类似题目促使学生去了解。另外,免疫球蛋白等功能性成分的分离考查了学生对非食品化学内容如膜分离等知识的了解状况,免疫球蛋白的分离必须确保其不变性,学生必须根据蛋白质变性的原因涉及分离方案,防止免疫球蛋白变性,等等。试题的答案有些是唯一的,有的答案并不唯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回答。对答案不唯一的题目,我们在评分上并不求全责备,学生只要在答案中有独到的见解,体现出灵感或智慧的火花,都可得到高分。
4.重视动手能力,实验内容纳入理论课的考试范畴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动手能力非常关键。我们拟将食品化学的实验课单独设课,单独考核。即使实验课单独设课,依然也可在理论课考试中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蛋白质在食品加工中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每一种食品体系中几乎都有蛋白质存在,测定蛋白质的方法有多种,我们给定几种食品体系,要学生设计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方案并评价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的作用,这对学生就是一个既有挑战性,又能考查学生能力的问题,而学生今后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很可能与这类题目极其类似。这样的试题有可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今后工作中用得着的能力。
总之,食品化学考试试卷的命题,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视野与知识贮备、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考试,可以引导学生提高在今后工作中用得着的能力。要达到此目标,学生没有相关知识的记忆不行,仅仅只有记忆也不行,应既有记忆又有能力才行。考试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对食品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这样一种目的。同时,考试的结果能够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超峰,贾冠忠.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高校考试改革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8,(4):81-83.
[2]叶蓓,王光辉.浅谈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08,(8):848.
[3]陈瑶,李梦虺.论高校创新教育下的考试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630-631.
关键词:和谐 实验 素质 开放实验室 合作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事实基础上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其教学环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和目标的现代教育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使其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平衡协调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化学实验教学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实验教学仍是科学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同时也是摆在所有学科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从和谐教育理念出发,笔者认为实验教学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着力抓好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面向21世纪的化学实验教学应该充分遵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科学的、现代化的化学实验现代目标,实现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发展。具体而言,实验教学的目标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目标。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达到对化学实验条件、要求、程序、现象、结果的科学认定,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掌握系统的化学科学知识,实现化学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教师还要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实验器械和材料,根据实验程序积极主动地操作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化学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要让学生达到的化学能力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结合一般认知过程的化学能力,即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与注意能力,记忆理解能力,想象与探究能力和对策与实施能力。其二是独立组织化学实验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能力,这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其三是化学实验的创造能力,包括在实验中敏锐地捕捉新现象,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猜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进和重新设计实验的创新能力;深入分析实验结果论证假设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意志品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待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和顽强意志。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养成严谨、负责、认真的品质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精神,强调对学生求知欲、好奇心、成就动机、想象力、学习热情、自信心、责任感以及顽强、勇敢、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审美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应向学生展示化学仪器美、化学物质美、实验操作美、实验装置和谐美、实验现象美和物质结构的几何美、化学变化的神奇美等,因为化学实验教学是创造化学美的源泉。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就会消除对化学的误解,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发展审美创美的能力,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发展是新课标对化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黎芳伦,蔡凌云.中学化学实验中的绿色化学与微型实验[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111.
[2]苗艳丽.关于实验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35.
[3]陈勤.化学实验素质教育目标浅谈[J].六安师专学报.1999,15(2):91~92.
[4]向凤武.利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学实施素质教育[J].中小学实验与设备.2004(14):15~16.
[5]周鑫荣.体验新课程人教版化学必修模块中开放性作业[J].化学教育.2006(11):24.
[6]杨红霞.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7(9):71.
关键词:化学教学 衔接 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65-01
高一化学在中学化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中学化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做好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工作历来被广大高中教师所重视。我认为要顺利地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以下几点做法收效比较高。
1 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从教学内容上做到有效衔接
教师的教学必须要有延续性和前瞻性。如果高中的化学教师对现行初中教材不熟悉,对初、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不够了解,势必造成在教授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为使教有所依、学有所循,高中教师应对初中知识体系也做个全面的了解,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在初中已基本解决,哪些知识在初中出现而实际上并未完全解决或被忽略了,哪些知识点与高中化学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或者应在高中阶段拓宽和加深的等等,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认真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完善知识的衔接,这项工作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高一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学习质量。例如初中化学在化学用语教学上、在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价态、常见物质化学式的记忆与书写、常见化学反应与相应现象的表述方面要求不明确、过低或不落实,而高中教学要求的起步知识又相对较高,两者之间必然造成脱节。所以对高一新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复习巩固,明确这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就等于让学生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之前进行了一次基石加固工程。
2 全面了解学生基础,从学法引导上做到有效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其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2.1 注重课堂学习效率
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课前就有所了解,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课,做到有的放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避免学生当“抄写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重难点,精作笔记。
2.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应该和学生一起阅读材料,分析归纳,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真正全部理解,做起作业来更能应付自如,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
2.3 指导学生回顾反思
要求学生对每一次考试的每一道习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该题的考点,并在试卷上标明该考点是教材的哪部分章节的内容,作好知识的链接,同时,在教材上也可以作上标记。分析错误的原因,现在对该知识点的了解程度、以及对题目的理解程度,考试后的收获等等。
2.4 训练学生解题技巧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运用的解题方法是比较基础的,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新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对于刚进入高中的新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知识诱导,能更好地树立学生迎接高中化学学习的信心和激情。比如解计算题,初中化学中主要就是运用按化学方程式中不同物质的质量与各物质式量与计量数乘积列方程进行的常规方法计算,而高中化学的计算中还要求学生掌握根据物质的量列比例式、差量法、元素守恒法等解题技巧。
2.5 重视实验操作技能
重视强化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调动各个感官去感受实验。首先要看,看明白课本上的实验原理,看老师的规范操作,看明显的和细微的实验现象,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其次要听,仔细听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意见,随时记下实验成败的关键点。然后就是问,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不能稀里糊涂,问老师、问同学,查找原因直至弄明白为止。
3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教学方法上做到有效衔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对教学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解决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上,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非常重要。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3.1 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节奏
万事开头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尤为如此。为了使学生不至于在起跑线上就摔倒,进而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对于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可以先开展几堂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强化化学学习中的基本知识点,再逐步进入教学。
3.2 讲清基本知识理论,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适当介绍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创设悬念,让学生在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的方向和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正式开展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3.3 引导学生联想对比,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概念相当多,且概念之间很容易混淆,如果概念不清,解题时就会模棱两可,凭感觉瞎蒙。因此,对于一些易混淆的化学概念,可采取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高中化学中还有许多知识点非常抽象,比如,物质结构部分、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等等。对于这样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可采用多联想,变抽象为形象,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4 教师做好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高中化学知识相对于初中,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一切知识更加系统富有深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单元小结,让学生自己编织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此外,还应帮助学生做好题后回味,即在一道题目解完后,引导学生想想有无别的解法,有无规律可循,还应试着改变一下条件或结论,以探索新的命题。长此以往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总之,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衔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处理好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才能使更多的高一学生不怕学化学,愿意学化学,进而使学生学得更有趣、更轻松,也才能使教师教得充满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2、分析化学:是关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
3、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
4、物理化学:是在物理和化学两大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丰富的化学现象和体系为对象,大量采纳物理学的理论成就与实验技术,探索、归纳和研究化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构成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
5、化学工程基础:学习一些传统的化工过程和设备以及一些化学工程技术的新进展,内容为化学工程学及化学反应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吸收、精馏、新型分离技术以及均相反应器、气固相催化反应器和生化反应器。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消除学习化学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化学的兴趣
惧怕化学,对它敬而远之,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对化学这门功课的学习无疑是有害的。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化学的心理?第一、初三化学的学习,思维量大,能力要求高,比较难学,这是客观存在的因素。第二、有些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基础不好,当然会影响到化学的学习。第三、进入初三后,经过一次或多次模拟考试的失败,从而产生恐惧化学的心理。消除这种心理,要有战之必胜的自信心,要有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与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常常是取得胜利的唯一法宝。”自信心和兴趣并非与生俱有,要靠平时的悉心培养。
1.从分析基础题着手,从解题成功中找到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化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可以多关心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试着用学过化学知识加以理解,在应用中体检学习化学的价值。
3.把解化学题看成是一种享受,把解完每一道题(特别是难题)看成是一次自我超越,是一次人生价值的体验。坚持每天做一道综合题,既能锻炼思维又能从中找到成功的快乐。
二、扎实搞好总复习
(1)认真听课
与教师同步。有些学生以为进入初三了,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搞单干,教师在台上一套,自己在台下搞另一套,这是初三总复习最忌讳的。教师是有备而来,初三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经验,课前已经深入研究过课标、考纲,研究过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课上专心听讲可以少走弯路,少花胡乱摸索的时间。
积极思考。初三的课堂容量大,思维密度大,学生的思维必须紧跟教师的节拍,学生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系统,而是信息处理系统,要把接收的知识信息条理化、系统化,存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库。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为什么这样做,怎么想到这样做,有没有其它做法等等。
(2)加强记录
初三化学总复习无记录绝对不行,但把黑板上什么都抄下也不行,这样会分散听课的精力,可采用三点式记录:重点(重点知识、重要方法)、疑点(疑惑之处、需整理消化之处)、闪光点(感觉特别巧妙,使自己豁然开朗之处)。
(3)有效作业
有些学生把作业看成任务,这种任务式作业是消极的,不同的学生做完同样多的作业后,感觉是不一样的,教师布置的作业会考虑到复习哪些知识点,巩固哪些解题方法,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做完每道题后要认真体验教师的良苦用心。这里说的有效是指能通过作业达到预期目的,不动脑子仿效式的作业是收不到好的效果,做作业一定要做出效果来。
三、化学解题中的几种意识
1.守恒意识
(1)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意识。
(2)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或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且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的意识。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相等的意识。
(4)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的意识。
(5)在电解中,通过阴极的电量(电子数)与通过阳极的电量(电子数)相等的意识。
质量守恒是化学的主线,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简单的应用在普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还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电子守恒应用于配平,其实体现的都是这一守恒的基本定律。
所以,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培养自己的质量守恒意识,善于用质量守恒的观点简化解题。用守恒的观点思考问题是化学一种重要的方法,学生们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之成为解决化学问题的首选工具。
2.合理推测意识
根据近几年中考题型,不难发现推理题可以采用推测的解法。因为有些学生不能直接从题干得出物质的化学式,但是却可以推出物质的类别,于是用常见的物质直接代入就成为一种好办法。这种方法经过我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得分率明显提高了。
3.实验意识
一些学生在解答实验题特别是综合性实验题时,不去认真分析题给信息,得出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因此,他们往往不知道题中的实验在做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题目自然解答不出来。所以,在解答实验题时,应具有以下意识:
(1)分析题给信息,确定实验目的、原理的意识。
(2)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实验方法的意识。
(3)根据实验方法,确定实验步骤的意识。
(4)根据实验步骤,确定实验装置和实验仪器的意识。若题中已给出装置或仪器,则要根据实验步骤,确定装置中各仪器的作用或各仪器的连接顺序的意识。若有气体生成或用气体进行反应的实验,则要根据实验步骤来确定气体流向的意识。
(5)实验规范操作的意识。
(6)实验废品处理的意识。
(7)分析实验误差以及实验成败因素的意识。
4.题后回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