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一级建筑师全国范围内通用,二级建筑师范围较小,适用于省内。
2、一级建筑师难度系数比二级大,通过率更低。
3、一级建筑师考四科: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二级建筑师需要考三科: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来源:文章屋网 )
[摘要]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教学在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过程是由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确立职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对应的行动领域与职业能力,确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体系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罗秋滚(1973-),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陈宇(1982-),男,浙江宁波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江西 南昌 3302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87-02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一门专业,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高等技术人才,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从业人员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课程体系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以从职业分析、岗位能力的要求人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是授课教师,以任务实施为导向,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目标,融教与学、学与做的“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学科型教学的种种弊端,如课堂上知识讲授强行灌输给学生,导致实践与理论联系不紧密等。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包括明确任务、计划制订、检查实施、反馈评价四个程序,着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模式开发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职业岗位进行确定。要调查建筑行业的背景并进行分析;进行社会调查,主要调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岗位的工作活动等。其次,确定工作任务。高职院校要从企业邀请技术专家或管理专家到学校,与学校商定该职业岗位群昀工作任务,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后,分析、归纳、整理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次,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来确立课程体系。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充分结合国家相关职业技能的标准,考虑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技能要求。最后,核心课程建设。实际上,构建工作过程核心课程体系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前提,其过程是由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所表现的行动体系重构。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1.确立职业岗位。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为建筑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一线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欠缺,建筑行业大量需要生产、施工与管理等方面高技能人才。根据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要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和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结合江西省的经济发展要求,通过调查和走访建筑领域相关单位,整理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零距离对接的岗位:住宅建筑师、质量安全员、建筑师助理、工程师以及资料管理员等;适宜发展提升的岗位:注册建筑师、项目负责人以及技术负责人等。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对应的行动领域与职业能力。原有的三段式课程结构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脱节。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的“三段式”教学问题。该教学方法的切入点是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主线是培养职业能力,改革原来的学科体系课程编排方式,在对学科知识单元重新进行编排与融合的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一个个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要适应职业群的工作需求。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主线是职业实践,导向为工作过程,主体为项目课程,最终构建一套紧密联系建筑产业的、实际实用的崭新的课程方案。基于此,通过建筑市场调查论证,结合江西地区建筑行业特色,在与建筑业专家、基层一线管理人士、毕业生等跟踪反馈后,确立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为社会培养受欢迎的设计人才。下面以住宅建筑师岗位职业群为例展开分析。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建筑工程设计任务承揽的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设计基础的能力。职业能力描述:具备工程字、美术字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建筑识图、制图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能力;建筑美术及绘画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造型艺术、形态构成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和运用基础应用;常用软件运用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建筑消防、历史基本知识和基础应用;协调各建筑技术工种的合作;建筑结构、设备、施工相关学科知识和基础应用的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住宅小区工程设计任务的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描述:具备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住宅区总体规划、房产建筑策划与业务管理;中小型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场地基本分析等职业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装饰工程施工与设计任务的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装饰施工与设计表达技能。职业能力描述:具备建筑方案手绘与快速表达;建筑方案徒手效果图表达;建筑设计cad图表达;建筑设计效果图表达;运用模型、文字表达建筑设计意图及方案汇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社会交往;建筑设计文本编制等职业技能与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适宜发展提升的任务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能力描述:掌握大学的相关人文社科知识进行社会交往;掌握新技术,适应新发展;专业的创业创新、设计自我、持续学习;对口升学和函授继续学习;艺术美学的鉴赏;工作几年后注册建筑师考试等职业能力。
3.确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工作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选择典型职业行动领域中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结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形成“课证融和、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标准融人、考纲融合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如下:基本能力课程。第一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制图规范、图纸识读等。第二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建筑材料、民用建筑构造做法等。专项能力课程。第三学期课程包括建筑电脑效果图设计、设计表达等。第四学期课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以及空间组合等。综合能力课程。第五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高层住宅、消防规范等。第六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毕业设计、实习、就业等。
4.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体系。根据课程涉及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通过对江西地区建筑行业市场的调研,得到建筑企业的专家参与帮助,重点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美术表现技法、计算机应用、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初步、居住建筑设计、小区规划设计、建筑材料运用与施工技术8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及考核评价标准。以住宅建筑设计为例,分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思路,指导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参与工作任务的模拟,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融合,既完成了工作任务,也收获了知识以及职业技能。
5.构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的原则。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是通过一定方法搜集课程实施过程的信息,对课程设计的结果即课程体系进行价值判断,确定其优劣和目标达成度,分析原因,为改进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应坚持发展性、职业能力、不断改进课程、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原则。发展性原则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体系评价的根本目的;职业能力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评价,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断改进课程体系的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以改进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和评价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在课程体系处于设计的不定型、不成熟阶段;多元化原则指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和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多种评价类型;一体化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与实施的不可分离性,在课程体系实施中开展课程体系评价,在课程体系评价中实施课程体系。
三、总结与建议
1.教师的素质要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新要求。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情景对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教学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咨询和参与,只有加强教师的素质提升,才能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新要求。
2.工作导向的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工作导向课程开发中要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即工作导向教学法,该教学方法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兴趣、学生的自我引导、学生学习结果的展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享以及生活场景教学等相关。新教学法教给学生的目的是行动,创建适应教学的情景显得尤为重要。该方法要使学生在职业行动的教学情景中学习,而职业行动包括的范围非常宽泛,对于工艺技术、生产安全、经济法律、社会生态等整体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实现。
基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性强、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征,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与创新应以实践教学为主,更新行业规范,把握高新技术,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1.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现在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对建筑物中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给水排水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等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随之涌现出较多的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新设计规范、新设备等。因此,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建筑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及时更新规范,如最近新增《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条文解释等;更新《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2010),替代《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98)。《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它的设计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因此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的三大主干课之一,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与其相关专业基础课的衔接。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掌握《水力学》、《水泵及水泵站》、《工程制图》等相关课程的理论。比如建筑给水、消防给水中,就必须运用水力学相关知识进行管道的水力计算;通过《水泵及水泵站》的学习,进行建筑物泵房设计。作为对复合型建筑人才的培养,有目的地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增加相关的建筑给排水设计安装技术、工程造价、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加就业途径。
1.2突出工程实践,丰富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特点,以能力素质导向为指针,规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随堂试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知识、能力、素养渐进提升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应坚持“理论、实习、工程设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同步开展相关实习,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教室,参观学校行政楼、图书馆等建筑内的给排水和消防系统布置,了解和学习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施工和安装,结合工程案例完成各章设计大作业,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在本科教学最后环节———毕业实习设计的一学期,课程应结合学生就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工程的模拟演练,以一人一题的方式,确保学生独立完成整栋建筑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进一步推动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采用企业导师或双导师制,确保学生在企业中毕业设计质量。
1.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际工程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包含建筑给排水、建筑消防、建筑中水、建筑热水等内容,教学内容繁多,同时各类规范标准更新较快,并且新的建筑给排水消防设备图集、图纸、图片较多。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整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并且传统教学的视觉效果弱,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在理论教学部分,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课堂学习效果。在课件中链接相关联的Flas(如水箱工作原理、气压罐工作原理、自动灭火系统等)、建筑设备图片、建筑给排水CAD图件等图像材料,以及相关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规范及技术规范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教学”部分采用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动态仿真各种建筑生活给水方式、消火栓布置形式、热水供应系统等工作原理,加深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实地工地,通过参观实习,亲身了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管道施工和设备安装,查阅相关给排水管道和给排水附属设备安装技术规范,了解相关验收标准,通过撰写实习日记加深理论知识。
1.4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能力培养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目大多都是概念性的、理论性的内容,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未能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少学生靠在考试前抱佛脚突击复习,可以获得较好的分数,但是学生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缺乏。在目前应试教育环境下,不少学生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基本是课堂上听一听,考试前突击突击,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内容,学习主动性不够,因此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在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时,应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少量的开放型题型,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可行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案,给出多种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思路。可以采用开卷的形式,限定考试时间,制定可以查阅相关规范资料的考试模式,使考试题目相对灵活,考试内容更具有实践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只注重书本知识。我国注册设备工程师考试即采用的是开卷考试方式,《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较好地为工程实践和国家注册考试实行了衔接。此外,在课程考核中要淡化试卷分数,强化课程实践分数,建立课程设计成果考核、实习报告考核和课程设计答辩体系考核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的形式。
2.结语
主要考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及工程监理基本知识、专业工程基础理论及监理实务操作。
补充:监理员指经过监理业务培训,具有同类工程相关专业知识,从事具体监理工作的人员。
监理员任职条件:
1、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建筑、土木、工民建类相关专业;
2、1年以上工程监理工作经验,有助理工程师资格者优先;
3、精通工程监理,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工程概预算相关知识;
4、有较高的判断决策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建筑工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较好发展,建筑市场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一定改变,而目前的建筑工程类高职教育教学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素材及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和学校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对建筑市场形势进行合理分析,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出完善的教学改革方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学习建筑知识,满足社会需求。
1建筑工程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概要
虽然教育事业有了较好发展,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较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较好改变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对学生建筑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较大影响。在教学改革下,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则主要起辅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能够自主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并能够有效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建筑知识水平,从而更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筑工程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只是偶尔提及或是直接忽略,这样不仅难以让学生全面掌握建筑知识,而且导致学生在处理实际建筑问题时会存在许多问题,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且给学生以后的就业带来极大不利,因此,在教学改革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合理分析实际建筑环境以及企业人才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其顺利就业带来便利。很多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时,依旧采用传统的建筑教材,这些教材不仅内容单一,而且很多知识已经与实际建筑行业脱轨,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所学习的建筑知识不能较好发挥作用,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不利。因此,在教学改革下,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建筑教材,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建筑知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建筑水平,从而更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2建筑工程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方法
2.1优化课程体系
随着建筑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依旧按照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难以发挥出教学的有效性,最终给学生建筑知识的学习带来极大不利。因此,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顺应时展需求,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时,学校必须以学生就业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对相关课程结构进行有效设计,对各类相关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学校必须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大对各类实践器材的投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对各类建筑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完善学生建筑知识结构。基于建筑工程类学科自身的特性,学校必须建立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并完善相关实训制度,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2.2改良教学方法
目前,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好发展,各类新型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建筑教学,这样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建筑水平,而且降低了学生学习建筑知识兴趣,最终严重影响课堂质量。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分析,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创设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能够自主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加以引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2.3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培养建筑人才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企业需要,因此,学校可以与相应企业进行合作,师资共用,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专业人员为学生讲课,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及社会需求,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企业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从实习的学生中选择优秀的人才进行专业培养,从而更好促进企业发展,最终实现共赢。
3结束语
随着建筑市场环境不断发生改变,原有的建筑工程类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以及内容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需求,因此,有关部门和学校必须注重建筑工程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等方法促进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炎.建筑工程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164-166.
1、第一期考试时间:6月21日至6月22日。
2、第二期考试时间:10月25日至10月26日。
监理员:一个职位,指经过监理业务培训,具有同类工程相关专业知识,从事具体监理工作的人员。主要负责学习和贯彻有关建设监理政策。
任职条件:
1、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建筑、土木、工民建类相关专业;
2、有1年以上工程监理工作经验,有助理工程师资格者优先;
3、精通工程监理,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工程概预算相关知识;
4、有较高的判断决策能力,能及时决断,灵活应变,能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
5、有很好的语言表达、交际沟通能力;
1.1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来源于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2011-2015)国别项目-铁路建设工人预防艾滋病项目资料。问卷调查是对2012年3月~2014年6月成渝客专1标段接受综合干预的铁路建设工人,共调查216例。
1.2综合干预策略和方法
1.2.1加强干预团队能力建设
分两个层面,一是对铁路疾控技术骨干,参加国家级和路局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艾/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和政策、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行为改变交流、沟通技巧、计划制定、项目管理等;另一方面针对铁路建设工人中的同伴教员,由铁路疾控技术骨干对其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交流技巧和同伴活动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使不同层次的干预成员分别在干预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影响同伴知识行为改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实施综合干预提供了技术保障。
1.2.2倡导多部门合作
(1)对领导层倡导:主要目的是取得领导层支持,包括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持,倡导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及当地艾滋病疫情现状、目前铁路建设工人感染艾滋病风险情况、国家相关政策及开展此项工作重要性和意义。
(2)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倡导:重点是工地附近疾控中心、卫生院、诊所等卫生部门,倡导目的是取得多部门合作与支持,充分利用当地卫生资源,为目标人群提供可及咨询检测、治疗以及安全套获取等服务。倡导内容和方法,首先告知对方在其辖区铁路建设工地开展预防艾滋病项目,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然后介绍项目的实施计划,分析开展此项目会进一步促进工地周边娱乐场的干预,加强合作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三是提出希望合作具体事宜,如信息共享,咨询检测、治疗服务和安全套发放等。
1.2.3开展丰富多彩的外展活动
(1)营造防艾氛围。在工人生活区建立宣传栏,半年更新一次;在宿舍,食堂、厕所、通告栏等醒目处张贴宣传画,每季度更新;在各项目点存放供工人取阅或直接向工人发放宣传活页、小册子。
(2)大规模集中活动利用下雨天工人不上工的时间,将人员集中开展知识讲座、播放视频、安全套推广、有奖问答、利用“问题盒子”提供咨询服务,发放转介服务卡等活动,同时配合发放活动小礼品。
(3)“小、快、高”的“走工地”活动。到工地各个班组现场或生活区,在不影响建设任务的前提下利用间休时间,小范围快速高效的开展适宜的活动,如发放宣传活页,工人学习3~5min,然后进行有奖问答,加深印象;或在工人生活区播放一段视频,或座谈交流,或提出一个问题,开展讨论,纠正错误观念告知正确答案等,活动时发放一些支持性小礼品。
1.2.4开展同伴教育
从工人中选拨同伴教员,明确同伴教员职责和工作任务并制定奖励机制。铁路疾控中心技术骨干将性艾知识、安全套使用以及性理念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整理成核心信息后传送给同伴教员,同伴教员每月按计划将该信息传递给工友。同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主要方式为视频播放、宣传活页发放、聊天讨论、小游戏、向工友发放安全套等。疾控技术人员定期对同伴活动进行督导,确保活动效果,对完成任务同伴教员予以奖励。
1.3统计学处理
项目实施干预前后对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核查后,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率的比较使用χ²检验。
2结果
2.1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安全套获得情况
基线调查和终线调查时建筑工地艾滋病相关知识信息的可及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7.908,P<0.001。防艾项目实施后,建筑工地艾滋病相关知识信息的可及性较之前有所提高。营造了防艾氛围,提高了艾滋病知识信息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基线调查和终线调查时建筑工地周边安全套的可获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431,P<0.001。防艾项目实施后,建筑工地周边安全套的可获得性较之前有所提高。
2.2干预前后
艾滋病知识、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关于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的题目有8道,答对其中6题及6题以上认为其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否则认为其不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基线调查和终线调查相比,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经χ²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经项目干预后,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所提高。终线调查有2例数据遗失,未纳入此次分析。调查对象在基线调查和经干预后的终线调查时其主动咨询检测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值为0.002。调查对象在经过相关干预后,更愿意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咨询和检测。干预前后参与检测的人数由0例增加到51例。
2.3行为的改变
基线调查共16人近一年未发生过,终线调查中有7人近一年未发生过,分析时排除此类人群,基线调查总计分析84人,终线调查总计分析109人。由分析结果可知,经χ²检验,建筑工人近一年内使用安全套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8>0.05),尚不能认为建筑工人使用安全套状况有所改善。此结果符合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行为的改变在知识态度的改变之后,还应继续加强安全套使用的宣传。
3讨论
艾滋病防治不仅是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多部门合作与社会参与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原则,也是被国内外实践所证明有效防治艾滋病不可或缺内容。积极发挥多部门优势,重视多部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加以解决,提高艾滋病防治工作效率。文献对艾滋病防治多部门合作模式和问题有不少探索,在合作模式上多由政府主导。但针对一个企业艾滋病防治多部门合作模式探索尚未见报道。通过联合国人口基金铁路建设工人艾滋病防治项目实施,笔者认为,对一个企业来说,多部门合作,在没有政府部门统一领导下,势必存在众多协调问题,如果协调不好也会成为实施过程中障碍,因此,企业艾滋病防治多部门合作,不能直接照搬以往的经验,要依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本次项目采取由铁路卫生部门牵头,通过倡导工地周边卫生部门和铁路建设部门三方合作各司其责的模式,全方位满足了铁路建设工人艾滋病防治的相关需求,促使了建设工人知识和态度改变。铁路卫生部门职责,通过定期的外展活动,在目标人群中的开展防艾宣传,营造防艾氛围,培训指导同伴教员开展同伴活动;地方卫生部门,一是提供咨询检测等技术支持,二是加强建设工地周边娱乐环境。建设工地的职责,将艾滋病宣传列为工人安全教育内容,同时协调工地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干预活动,如人员组织、提供有效需求信息等,重点是配合铁路疾控部门在建设工人中开展同伴活动,鼓励和推荐有影响力的工人争当同伴教员,协助铁路疾控所督促同伴教员按计划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同伴教育指具有相似年龄、背景或生理、经历、体会、社会经济地位、相同性别等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同伴教育作为较成功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手段之一,已经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普及。明中强研究了各国对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的成功经验,认为:许多国家和地区HIV感染率下降的关键在于同伴教育项目的有效实施。创新开展同伴活动,通过同伴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弥补外展宣传没覆盖到人群,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另一方面,反复多次的宣传也进一步加深了知识印象,强化了防艾意识,促进了防艾工作。本次项目取得的成果,同伴活动功不可没。
4总结
关键词:建设工程;造价;索赔;法律;经济效益
Abstract: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order to have a place to get more economic benefit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is to do the work of project cost. Affect the project cost factor can not be ignored is the end stage of the claims in the engineering problem. As contractors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 between the owners, resulting in projects often arise claims. Claims are prescribed by law and carried out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act, to reduce the project cost,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the claim must be properly exercised, to safeguard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perly handle the engineering process in question.Keywords: construction; Cost; claims; law; economic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工程造价的索赔
工程造价作为工程项目中的重要工作,其包括项目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而建设工程索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工程索赔指的是在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或者由于其他非自身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通过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对方提出经济或时间补偿要求的行为。索赔具体分为工期索赔即承包商向业主要求延长施工的时间,是原定的工程竣工日期顺延一段合理时间。经济索赔即承包商向业主要求补偿不应该由承包商自己承担的经济损失或额外开支,也就是取得合理的经济补偿。根据索赔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索赔与反索赔。
索赔在合同执行时期,能够有效的避免风险,同时也是避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索赔其一,必须以合同为依据。其二,及时、合理地处理索赔,以完整、真实的索赔证据为基础。其三,加强主动控制,减少索赔。索赔在建筑市场上能够保护承包商的正当权益,弥补工程造成的损失,而且还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能够保证我国建筑市场的健康运行。索赔涉及到我国的法律内容,可以说法律是索赔得以实施的前提,有了完善的法律才能保证索赔问题的顺利解决。所以,索赔问题既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是否正常运行又关系到我国法律体系的是否完善。
二、工程造价索赔存在的必要性
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索赔行为,是落实和调整合同双方经济责任权利关系的手段,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对于规范建筑行业的一种选择。众所周知,法律规定的合同一经签订,合同双方就会随着产生权益和义务的关系,并且是在法律保护的前提下的权益,同时,这种行为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的制约。通过工程索赔不仅能够警戒违约者,谨慎行事,同时也能够推动工程中双方的长久合作,实现二者的最终目标。违约的一方会得到给予受害者应有的赔偿,没有索赔,就不能体现合同双方的责任,也不能平衡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工程索赔对于承包商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避免损失的手段。尤其对于一些我国承包工程,如果承包商不能进行有效的索赔,不精通索赔的相关知识,索赔管理能力不够,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导致破产、倒闭等情况。因此,对于国际承包工程来说,索赔已成为许多承包商的经营策略之一。转而看我国国内的“买方市场”,承包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敢行使正当的索赔权利。这是我国建筑行业存在的严峻问题,而实际情况是正确的索赔管理能够为承包商带来很大的成效。要想正确行使索赔并得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索赔的相关知识,掌握产生索赔的各种因素,就能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特别是国际建筑市场中,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损失。因此,工程造价索赔管理具有迫切性及必要性。
二、工程造价索赔中存在的问题
索赔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它是业主、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商之间一项正常的、大量发生而普遍存在的合同管理业务,是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合情合理的行为。一些工程项目通过索赔的途径,使工程收入的改善达到工程造价的10%~20%,有些工程的索赔甚至超过了工程合同额本身。近年来,我国通过工程项目的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我国索赔及其管理还是工程建设管理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一)我国工程索赔相关法律不健全
就目前的工程造价索赔问题,我国现存的与其有关的法律有《建筑法》《合同法》等,但是缺乏具体的专门法律条文,对于健全的法律体系更是无从谈起。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上,工程索赔仍处于初级阶段,不仅缺乏专门的详细法律,更没有足够的经验,与发达国家相差较远。工程索赔案件没有专门的受理机构,处于劣势的承包商由于得不到预期的成效,就会放弃索赔,这种恶性循环会一直继续,使得整个建筑行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二)索赔管理和索赔意识不成熟
虽然工程索赔管理在我国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但就从整体而言,其索赔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或者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未得以实施,而且承包商索赔意识还不够成熟。就索赔管理而言,一些企业管理落后,不熟悉工程索赔的相关程序和手段,企业相关条件不足,没有进行有关资料、数据、记录等的收集,不会索赔。这种索赔资料不全面的行为就不能对索赔文件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不能说服业主承担赔偿责任而导致索赔失败。对于索赔意识,我国目前建筑业“买方市场”对承包商不利,承包商也不敢进行索赔,因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不愿得罪业主,反而通过以“技术、经济签证”的方式进行变相索赔,而放弃正式的索赔方式。二者都共同影响着我国工程索赔的推广。
(三)索赔人员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在现阶段,我国缺乏专门从事索赔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大多是有关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的人员再经过培训和学习,因而,没有系统的索赔知识体系。在从事业务方面可能会有些吃力,工作能力有待提高。之所以没有专门的从事索赔人员,是我国还处于索赔工作的探索阶段,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就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就缺少工程索赔专业,没有培养专门的人才就市场就缺乏这样的人才,所以导致我国索赔人员队伍水平不高。
三、如何处理好工程造价中的索赔问题
(一)健全工程索赔的相关法律和机构
对于现阶段的工程索赔,政府首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引导工程索赔的全面应用。法律是国家为工程索赔所能提供的最有利的手段。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机构设置,就能够为工程索赔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让工程索赔问题不再是一个难题。在法律的保障下,工程索赔得以顺利推广,平衡建筑行业各方面的利益。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依据,索赔理由就很难成立;没有充足的证据,索赔就不能成功。索赔时要以理服人,和平协商。如存在分歧较大,应及时请有关部门调解仲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通过学习国外的发展情况,我国也可借鉴的就是设置工程索赔的专门机构,负责解答企业在索赔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事件和理论依据对索赔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解决问题比提出可行性意见。这样即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向前发展,更有利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提高索赔管理水平和索赔意识
对于提高索赔管理水平,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各层次的管理人员相关索赔法律学习以及教育、培训,从每个管理人员队伍中加强索赔教育,同时,设立专门的索赔管理人员,要求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经验,而且,作为专门的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知索赔知识,更要懂得工程知识、合同知识、财务以及谈判知识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索赔的管理水平,进而推动我国索赔管理前进的步伐。对于提高索赔意识,承包商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切实的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承包商不敢索赔的思想是极其不对的,正确的索赔意识就是认识到索赔是工程施工中承发包双方各自享有的正当权利,索赔是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等价交换原则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表现。通过提高索赔管理水平和索赔意识,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索赔的专业人员
一方面是企业,企业可根据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构成结构,将监理、工程造价专业人员进行索赔知识的教育,让他们成为具有多方面知识与才能的管理人才。这样既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人才,又可以培养出综合型的管理人员,提高企业的索赔管理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是高校,高校专业的设置要跟市场接轨,有需求就有市场。针对建筑市场中索赔人才的缺乏,以及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来看,我国高校应设立建筑工程索赔专业,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更加具有综合型,例如,工程知识、合同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和谈判技巧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最后,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索赔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索赔的法律设置和相关案例,总结经验,进而与本国具体实际相联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索赔道路。这样才能更好的使我国的索赔水平真正与国际接轨。
总结:随着建筑市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工程索赔也己受到合同双方和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索赔能使企业弥补损失,取得应有的工程收益。索赔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得以实现。我国工程索赔的问题不止这些,仍存在其他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工程建设的从业人员应加强对索赔问题进一步的研究,提高我国索赔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颜军华,张永春. 我国建筑工程索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9(12)
[2] 郭明良,李锐儿. 施工索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中化建筑2011 (04)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教学、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新的教学模式是改变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项目贯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知道自己掌握知识的目的是完成具体的职业能力目标,并将能力目标的实现、知识目标的学习与具体的项目实施的上相结合,使学生明确自己应该会做什么,按照教师的指导和项目实施步骤完成项目。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职业能力基础课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监理单位及其他相关的建筑企事业单位,初始就业岗位主要有施工员、技术员、质量员、造价员、资料员等。二次晋升岗位主要有工长、监理工程师等,未来岗位主要为项目经理。
二、课程分析
1.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建筑识图与构造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基础课,也是必修的专业的核心课。它是学习后续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如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技术、建筑CAD等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参加工作后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考核的重要内容。
2.本课程与普通高校、中职、培训班相关课程的异同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的职业技术基础课,应以实际工程项目的建筑工程施工图纸为载体,在知识点够用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纸和绘制简单施工图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设计
1.总体目标: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纸以及绘制简单施工图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为今后从事建筑工程预算及施工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能力目标:
(1)能用建筑专业术语与客户进行交流。
(2)能够识读建筑施工图。
(3)能够识读结构施工图。
(4)能够熟练应用建筑制图标准及标准图集辅助识图。
3.知识目标:
(1)掌握手工绘图的工具和仪器以及绘图的方法与步骤,熟悉制图标准的规定。
(2)掌握投影的基本知识
(3)熟悉建筑的构成要素、建筑物的分类、等级划分。
(4)熟悉建筑物主要构配件的相关知识
(5)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的组成、成图原理、图示内容和识读方法。
四、第一次课设计为例(90分钟)
具体第一次课的教学设计如表所示。
五、结束语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看到自己亲手完成的项目成果,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提升了动手能力,促进了团队合作意识,愉快的学会了知识。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确保了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行业;建筑工程造价;造价师;市场竞争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我国建筑市场在面临国内激烈竞争的同时,还要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这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前,国外的工程造价机构已经作为建筑市场中的中介机构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并且以其先进的观念和思想促进了国外工程造价行业的不断发展。而在我国当前的建筑造价行业发展中,对于国外的工程造价机构的入住是有着一定的限制,所以在造价行业我国建筑领域面临的压力相对较小。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如果一味的安于现状,势必会受到来自国外造价机构的冲击,甚至是淘汰。因此,我国造价师应当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建设,以此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1.不断更新思想观念
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通常都使用承包计价以及定价等方式作为工程预算定额的主要依据,这种定价方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的工程造价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体现出了其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日渐的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量价合一。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活市场和死单价的鲜明对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及时和准确的将建筑单位的价格进行全面的反应;第二,预算定额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般情况下对于工程的实物消耗措施无法进行详细的分辨,无法发挥施工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三,定额计价通常都是施工图纸来计算工程量,进而套用定额项目,实质上是使用政府定价的方式来进行造价的管理,无法进行动态管理。
在新时期,造价师应当在认真吸取国外工程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传统的造价管理理念进行不断的更新,通过组织人员编制企业自己的定额,来作为工程造价的基础,同时对施工现场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收集和研究,为建设项目提供相关的依据,也为我国建筑工程逐步完善,形成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的造价机制。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定价、市场形成价格、政府间接调控、社会全面监督”的价格运行机制。
2.更新知识体系
造价师的工作职责就是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因此,造价师应当是在精通造价管理的基础上,更加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于造价师的要求,应当是出了工曾造价与工程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应当具备工程管理、法律等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将造价师的知识扩展到工程财务、投资经济等方面,这些也都是工程造价师应当掌握的知识。从工程造价师自身来讲,其工作内容涉及到编写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投资分析等,这些基本性的知识对造价师的知识就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具有一定的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而对于造价师个人来讲,应当具备能够使自身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这对于他们的自身的知识体系就有着更高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论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行业之间的竞争,其根本都可以归纳为人才的竞争,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大的优势。而造价行业的竞争,主要是来自建筑市场的竞争,由于工程造价专业门类广泛,技术性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所有专业。但笔者认为,一些通用知识是每个造价工程师必须熟悉掌握,诸如法律法规知识、建筑经济知识等。对于各种专业,则必须精通二门,粗通几门,相关知识要经常不断的更新。
3.加强技术更新
在新时期,造价师的工作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造价师的职能也在不断的扩展,一方面要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而另一方面也需要承担起业主投资顾问的角色。面对这种职能和角色的转变,造价师不仅仅要加强自身的知识体系建设,更要掌握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以此来为更好的投入到造价工作中提供技术职称。而主要的技术学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字沟底的增强,另一方面则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
3.1增强文字功底
这里说讲的文字功底,主要是指造价师的文字组织能力和书写能力。通常情况下,造价师较为擅长的是计算,而在造价行业中,文字能力也是当前造价师不能缺少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随着造价师的业务范围在不断地拓宽,单一的核算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工作的需要,比如造价师在起草合同时,如果由于书写失误或者是语言表达不清,则容易为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如果在编制招标文件时书写失误,则会引起投标人的误解,造成招标工作的失败。这些现象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是十分常见的,因此,造价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字功底,以此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3.2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泛,而在造价咨询业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十分的普遍,比如利用计算机进行报价、项目管理以及信息的远程等等。在工程造价咨询中,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随时为业主提供需要的信息资源,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甚至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造价控制的形象分析。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体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此,造价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不断学习新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够更好的为造价行业提供服务,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4.结束语
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造价工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地位也愈加的重要。作为建筑造价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并且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造价师更好的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造价工程师只有具备综合的、全面的素质,才能够为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带来生机,进而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九江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改课题――《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编号:850017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2-02
《园林建筑设计》在园林专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设计制图,使学生能够掌握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设计各类园林建筑,并能够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园林建筑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园林建筑设计能力,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应用,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常见的问题
1.教学方式的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为“讲与听”,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欠佳。一贯的教师灌输式教育为主,较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素质提高。
2.教材的选取欠恰当
《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会发现大部分教材都只集中在理论部分,并且更多的是涉及古典园林建筑,涉及很少的现代园林建筑和实际案例。
3.实践课程课时少
目前很多学校安排实践课时较少,有的是设置一周的课程实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短。而设计类课程,大多时候需要靠实践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建筑材料、建筑工序、设计要点、图纸绘制及文本制作等。实践可以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并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二、关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授课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唱独角戏,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但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减少,项目实施前,教师应该选择适合的方案设计、组织相关的课程内容及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园林制图、效果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2.实地测绘法的运用
实地测绘是学习园林建筑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能让大家高效理解园林建筑基本尺度、功能需求、设计要点。带学生进行实地测绘园林建筑,挑选九江市南山公园、甘棠公园、南湖公园及校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亭、景观桥、景观廊、茶室、公共厕所等进行测绘,完成底平面图、屋顶平面图、正立面图、侧立面图、剖面图的绘制,加强大家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
3.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知识体系,结合实际项目,由浅入深地设置相应项目,如景观亭设计、公园公共厕所设计、度假别墅设计,围绕各个相对独立的设计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的项目教学。
4.模型制作结合建筑设计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尺度感,试图将模型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纯粹图纸表达方式,由于模型能弥补图纸设计中的不足,能增加空间立体想象能力,现在已经成为表达设计效果的重要方法。模型制作包括两种:虚拟模型制作(利用Sketch Up进行虚拟建模)和实物模型制作(采用雪弗板、塑料板等材料)。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模型来表现方案,构思方案时候,用微缩版模型进行推敲,设计方案定下来后,让学生按所画图纸制作相应比例的模型。图纸绘制:一般比例采用1:50或1:100的比例绘制,环境、配景、人物同样需要按比例完成。
园林建筑设计结合模型制作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方案设计构思与创意能准确、直接和有效的进行表达;并成为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和开拓学生设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模型比图纸表达更直观,让人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总结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向名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科学、有针对性选取教学内容,以掌握设计规范和技巧为主线,采取实地测绘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模型制作法,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消化理论知识,促使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培养社会更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整合;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发展了近30年。经众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层面,已经由部门内集成的财务软件发展为企业内集成的管理软件;在理论层面,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也逐步成形。会计信息化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引擎”,为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在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会计信息系统学科建设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与信息化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某种程度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问题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密切关注。
一、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若干现象
(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结构长期以来难以趋同
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会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体现出来。我国会计类课程群中,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相当不稳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大同大异”的特征,相同之处高度趋同,相异之处又有很大差异。限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上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现象是很正常的。这种现象在一些涉及计算机技术的其他相关课程中也有表现,如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但是与这些课程相比,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不仅在内容上稳定性不强,甚至在结构上也缺乏相对稳定性。基本上是在侧重开发、侧重应用、侧重复合三条线上摇来摆去,长期以来有关各方各执己见,难以趋同,课程结构难以定型,再加上相关内容必须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与时俱进的调整,某种程度上难免给人造成课程体系较为混乱的印象。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复合性内容的比重不高
会计信息系统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为一身,边缘性和复合性突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接受教育者达到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水平。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这一教学目标,有关各方是高度认同的,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方面也形成了复合派这一流派。但是分析众多复合派的教材内容结构,发现基本上是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知识进行结构化合并,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重复较多,真正能够体现出会计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课程“整合”特征的内容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不高,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一体化程度不高,交叉特色不明显。
(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受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
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某从事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学者在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师座谈会上,向几位同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AIS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同行提出,现在AIS已经快要被ERP代替了!以后很快就没有AIS这门课了。至今,众多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对此仍有颇深感受。
笔者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源于实践层面。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诺兰阶段模型非常吻合。即率先在各种组织的财务部门开始初装,随后开始在其他部门蔓延。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会计信息孤岛现象逐渐显现出来。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催生了具有财务业务一体化特征的所谓企业级会计软件,并很快升格为集成程度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ERP),这种趋势迅速蔓延并普及。许多国内会计软件厂商,如新中大、用友、金蝶、浪潮国强等知名厂商等,因此纷纷转型为管理软件公司,并不再推出单纯的财务软件。这迫使教学单位使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软件开展配套的AIS实验教学。ERP软件所蕴涵的理念已超越出传统的会计观念,需要综合运用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知识与技能,才能使软件流程运行下去。目前已经形成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众多专业的师生共同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所谓的“沙盘大赛”的局面,其必然会对传统的AIS形成冲击。
伴随着会计信息孤岛的消逝,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地位也在动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出现边缘化倾向。
(四)部分会计信息系统人才的复合特征不明显
目标中的会计信息系统人才应该是复合性人才,即所谓的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双通人才。通过我们的观察,真正达到这种水平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
在教师层面,与其他会计类教师相比,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方面差异非常大,基本上可划分为强计算机强会计,强计算机弱会计、弱计算机强会计、弱计算机弱会计(如部分由管理信息系统转型的教师)的分布格局。除第一类教师外,其他三类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复合特征弱化,难以适应信息化日益深化的要求,部分教师纷纷离开了原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岗位,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方向。
在学生层面,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和会计类专业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化方面的复合能力不强,处理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技能有限。在人才市场上被评价为不精通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有些学生被戏称为“既不懂会计又不懂计算机”,这类型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会计信息化岗位,经常被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替代,目前这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类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不理想。
二、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交叉性知识是表现学科特色的关键构成
如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中核心知识的交叉成份不浓厚,个性特征不强。与相关学科知识相比,就没有显著的区别。这将导致学科特色淡化,这也许就是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应是会计学科相关知识与计算机等支撑性技术学科相关知识经过“内生性”融合,能够充分体现出“整合”特色的知识。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相对独立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在复合性基础上,对会计知识及计算机等相关技术支撑知识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与源知识既要有联系,更要有区别,如果能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无我”的程度,就非常理想了。
二是整合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具有会计信息系统个体属性,其有关概念应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套用面向对象方法的概念比喻,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既不是“会计类”,也不是“计算机类”,而应是经过系统整合后的新类,即“会计信息系统类”。
三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难以被替代。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既难以被单纯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替代,也应难以被单纯的会计专业能力替代。计算机专业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财务部门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也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
三、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知识建设,应坚持牢固树立“整合”观念、强化交叉性知识的研究和积累、突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集成性的原则,才能凸显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特色,维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独立学科地位,避免被边缘化。
在众多学科专业领域中,有许多和会计信息系统同样具有边缘性、复合性突出特征的学科专业,如工程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建筑学、工业设计等专业。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建筑学与工业设计的学科建设思路值得移植和借鉴。
(一)建筑学与工业设计专业复合特征分析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理工与人文、科学与艺术广泛的知识背景,“建筑、城市、园林”三位一体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技术设计、科学研究、管理及建筑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上述专业的复合特征分析:
1.建筑学专业主要从事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要求既懂土木工程基础,又精通建筑艺术。其形成的专业能力形成两个依赖关系,一是土木工程师要依赖注册建筑师,土木工程师虽然也具备建筑学基础知识,但是其建筑物设计水平难以超越建筑师;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也依赖建筑师,虽然房地产开发商可聘请艺术家帮助其设计建筑物产品,但是由于普通的艺术家不懂工程结构,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建造出来。基于建筑学专业知识形成的既懂建筑工程又懂艺术的复合专业能力,很难被工程师或者艺术家的专业能力替代,其工程与艺术整合的特征突出。
2.工业设计专业主要从事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专业能力的特征本质上与建筑学专业类似,只不过领域不同。例如汽车造型与功能的设计工作,汽车工程师和艺术家很难替代汽车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3.上述两个专业具备一些共性特征。一是专业价值主要体现在目标产品(如住宅或汽车)的“做什么”和“怎么做”阶段,基本上不涉及“具体做”方面,产品的实现依赖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二是非结构化思维与结构化思维的有机融合。技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化特征,艺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结构化特征,两方面的知识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及技巧差异较大,将二者整合起来比较困难。正因为如此,一旦通过专业培养,形成以复合知识为支撑的具有整合特征的专业能力,就具有非常强的难以替代性;三是知识结构具有强艺术含量和较强工程技术含量的复合属性。
(二)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上述专业的比较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总体上可以看作是基于会计专业需求的软件工程,需要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专业知识的高度融合。会计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非结构化特征明显;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结构化特征明显;二者的整合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
软件工程从根源上说,是移植了建筑工程的原理,模拟建筑工程分为勘察、设计、实施三大阶段的思路,将软件开发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大阶段。即按照依次解决系统“做什么”、“怎么做”、“具体做”问题的先后顺序,逐步搭建软件系统,避免返工,降低风险,最终实现系统目标。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这一软件工程来说,会计专业知识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尤其是在系统分析阶段,作用明显,价值凸现。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应用适应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的要求;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在系统实施阶段的价值体现非常明显。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类似,专业能力价值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做什么”与“怎样做”阶段,科学与艺术整合特征突出。
(三)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初步设想
1.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专业能力的目标定位。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目标,通俗地讲,就应该是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要求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处理会计业务。而且要掌握软件工程的方法,结合会计业务需求,分析和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能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并具备一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力。会计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主要应用于系统分析和系统实施阶段,形成强会计较强计算机的能力强度分布特征。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和设计环节,至于软件的实施(编程),应交给软件工程师来完成。
2.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与初步设想。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应该是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知识和系统设计知识。除传统的软件工程知识并结合会计业务与相关管理业务加以整合外,为提高整合效果,还应该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专业的思路,增加软件设计美学、软件设计心理学、软件安全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支撑知识。所有核心知识均应体现出突出的“整合”特色。
在具体的构建路线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层次,可以考虑设立“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专业。以本科专业设计为例,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适当增加计算机类课程;专业课程分成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审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三大模块,丰富并强化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性内容;毕业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职业定位应是会计软件系统分析员。二是课程层次,应对会计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强化整合性内容,弱化合并性内容;强化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应用方案设计与管理方案设计能力,弱化系统实施(编程)能力;显化会计信息系统知识,淡化管理信息系统知识。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应在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结合处狠下功夫,强调会计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形成难以被替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复合性知识,突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特色,维护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