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 大学校园 消防安全 建设
完善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首先得清楚何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是指在大学校园范围内,供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工作、实验等场所的消防安全的统称。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如何做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加强校园消防安全,已经成为社会一个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之中很多师生都认为消防安全离自己很远,所以对之关心甚少。但是那些发生在大学校园火灾惨痛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如,2011年10月12日中南大学一栋修建于1960年的化学化工学院教学楼顶楼发生火灾,整栋楼基本被烧毁。2011年3月20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男生宿舍发生火灾,约20间宿舍全部被烧毁。2010年11月13日,清华大学为了迎接百年校庆,清华学堂发生火灾,经308名消防官兵两个多小时的全力扑救,大火才被扑灭。2010年10月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一栋八层的研究生宿舍顶楼发生火灾,因建筑结构不利通风,着火后浓烟灌满高层楼道,一名女子窒息身亡。2008年11月14日早晨6时10分左右,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在烟火过大的情况下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全部遇难。
做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意义深远。大学校园的消防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心和备受社会关注。所以,做好大学校园的消防安全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和老师的切实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宁。做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有利于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利于学校的稳定,有利于千万家庭的和谐稳定,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我国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检索文献和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出我国目前大学校园消防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相关消防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
我国早于1998年就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并于2008年10月对其进行了修订。但是很多高校没有按照《消防法》的规定制定各自相关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规定。有的高等院校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也是流于形式或者缺乏可操作性。这样一来对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缺乏相应的制度指导与规范。
(二)大学校园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或者没有落实到位
首先,高校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或者安全责任滞留于书面材料上,没有把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导致相关责任人相互推诿或者在工作中不能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其次,即使有些高校明确了相关安全责任,但责任制度不健全,未能建立从学校到院系再到班级宿舍的层级责任制度,没有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身上。
(三)火灾多发生在宿舍、食堂、实验室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这些地方人员密集,存在的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实验室储存了很多易燃易爆等化学物品,加上在实验时操作不当和老师不到位的监督,使实验室的隐患相当突出。再加上学生防范意识薄弱,违规使用电器和乱拉临时线路,在楼道内随意堆放杂物,宿舍隐患普遍突出。还有的建筑,如食堂,建筑改造内装修没有按照国家或者地方相关规定施工,消防安全设施不到位,耐火等级低,而且存在线路老化、安全疏散通道堆放杂物,楼道内安装栅栏,都使其火灾隐患突出。
(四)大学校园的特殊性导致早起建筑防火等级低,极易发生火灾
很多高校历史悠久,保留了很多早期的建筑,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和材料的限制,这些早期建筑存在大量的砖木结构,消防布局不合理,建筑材料防火等级低,消防设施不齐全,电力电路设施隐患多,安全通道较少或者没有消防通道。这都导致早期校园建筑防火等级低,极易发生火灾。
(五)对大学校园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消防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校消防设施设备大多数比较陈旧落后,消防经费投入有保障的和基本有保障的仅占31.3%,灭火器与消火栓配备不达标的占43%,消防设施设备不达标的占93%。很多高校消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消防设施薄弱,建筑消防设备短缺。再加上学校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对消防设施的更新不及时,原有设施陈旧。还有不少设备,由于缺少必要的检修、维护,导致难以发挥防火灭火应有的作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火灾发生的救援和扑灭工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六)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缺失,消防安全宣传不够,广大在校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普遍淡薄
我国的高等院校很少把消防安全纳入到教学管理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消防安全课程,没有意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消防安全教育缺失。高校很少或者从来没有组织师生进行消防安全演习和培训。广大师生对消防安全存有侥幸心里,对于消防安全没有意识,对于学校组织的消防教育和活动也不积极参加。同时高校消防安全知识宣传不够,导致大学校园内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匮乏。在面临火灾发生之时,缺乏逃生和救援技巧和知识,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件,造成重大损失。
三、关于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前的预防、事中的抢救与避难逃生、事后的总结与完善。故笔者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对大学校园消防安全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规定,提升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规定,加大对消防安全经费的投入
各高校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规定,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对完善、切实可行、安全长效的消防安全制度与规定,如建立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消防设施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度等;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立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即从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各班级最后到宿舍的层级安全责任制度,把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明确各级岗位与人员的责任和管理目标,调动各级人员防火积极性,做到提前预防各类火灾的发生。同时加大对消防安全的经费投入,提升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改善大学校园的消防基础设施。对各个建筑的消防设施、器材进行定时检修与维护,及时更换与更新消防设施、器材,确保消防设施的齐备与完全,预防火灾的发生。
2.提升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对宿舍等火灾易发场所的管理与监督
在相关制度与规定指导下,在明确各自责任和管理目标的情况下,定期对大学校园内如宿舍、实验室等火灾易发和人流密集场所进行检查与监督,保证这些场所的消防安全通道畅通,消防设施完好。有些高校为了方便管理和节约成本,在宿舍等场所只开放一个安全出口,甚至到了晚上熄灯后还会上锁,这样极不利于火灾发生时的救援与逃生。同时加强学生宿舍和食堂、实验室等场所的用电、用火的监督与管理。在宿舍禁止使用明火,严禁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和乱拉电线。及时对这些场所进行排查,发现问题与违规情况立即整改与落实责任。
(二)强化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积极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1.强化大学校园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
按照《消防法》的要求,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育课程计划之内。让学生在理论上学习消防法律法规知识,掌握如何报警、如何扑救、初期火灾如何逃生、自救等消防知识和技能,提高广大学生的消防安全素质。同时利用新生入学之机,将消防安全培训与消防演练和军训一样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实践上让学生掌握防火、灭火和避难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对相关责任人和教职工的消防安全培训也不可忽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提升教职工及时有效合理应对火灾隐患的能力。
2.积极普及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在强化消防安全教育的前提下,还要不断的普及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首先,利用学校各个场所的宣传栏宣传国家的消防法规、学院安全消防条例、消防知识、消防标语等。其次,组织学生观看消防安全教育片,使学生认识火灾的危害,提高消防意识,掌握消防知识。再次,利用大学生社团组织定期开展各种消防安全活动,发放消防安全知识手册,提高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对消防安全的关注。最后,利用学校网络进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与法规,方便广大师生查阅。利用多种手段对校园消防安全进行宣传,使广大师生从观念上对消防安全永不懈怠,警钟长鸣。
3.密切与消防部门的联系,共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
在提高广大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和掌握基本消防安全知识的基础上,学校要保持和相关消防部门的积极联系,定期聘请消防部门专家来校讲座或者联系消防部队来校演习,让广大师生熟悉消防救援流程,消防部门熟悉校园环境。在校园发生火灾时,消防部门能及时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展开扑救工作。大学校园和消防部门共建大学校园消防安全。
(三)高校应定期举行例会,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消防安全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生命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90-02
目前我国处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之中,又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各种观念的冲突和融和,对我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冲击很大,严重影响我国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导致大学生生命安全事故频发,由此,要改善大学生的生命安全状况,就需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教育。
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现状从总体来说,大学生对待生活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强调个性价值,追求生存质量,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淡薄,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
首先是生命意识淡薄,生命得不到尊重。大学生自杀频频,且呈逐年上升之势,并且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在得知他人自杀后,积极效仿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明显的“链式效应”。还有就是漠视其他生命的现象严重,比如曾轰动全国引发大讨论的“刘海洋事件”、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虐猫事件”等。
其次是心理问题严重,校园伤害事故接连不断。大学生绝大多数的心理是健康的,但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且有日益上升的趋势。由于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代,竞争压力的加大,面对学业、经济、择业的压力以及情感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大学生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心理素质越来越差。据统计,目前全国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大约有1600万,其中1/3是儿童、青少年,而且青少年呈上升趋势。有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障碍发生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0.23%上升为2004年的27.03%,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身心发展的不和谐、不协调,必然对生命造成危害。
再次是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低,伤害事故严重。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踊跃参加的活动,比较普遍的是家教、打工和进行社会调查活动。但是现在大学生思想相对比较单纯,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对于潜在的危险缺少预判和辨别能力,由此导致大学生在家教、求职中上当受骗而导致的生命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为了减少和防止大学生生命安全受到非法伤害,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势在必行。
首先是在大学生中成立安全协会,开展安全实践自治活动。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治安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大学生不但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同时增强学生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通过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安全检查组,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负责监督和检查特别是涉及学生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会干部和班干部定期进行安全防范自我大检查,如宿舍安全检查、同学之间矛盾纠纷检查,通过检查评比,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利用大学生宿管会、治保部等学生自律管理委员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以防人身伤害、防财物失窃、防心理失常、防违法犯罪为重点的专项安全教育活动。引导热爱保卫事业的骨干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执勤、巡逻等治安管理工作。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治安管理中来,是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像在我校就成立了在保卫处指导下的学院学生特勤队,参与学校的执勤与巡逻;湖南师范大学就有学生心理咨询协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美国校园警察局里有学生巡逻队,有学生在宿舍值班;港、台大学生也参与校园治安巡逻和生活管理。对于学生参与校园安全管理,一是要自己遵纪守法,自觉按校纪办事,二是能制止他人违法违纪,敢于与犯罪分子和各种灾害事故作斗争。
第二、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安全案例,开展安全实习实训活动。案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真实、给人印象深刻,说服力强。为此,在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中,最好能抓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典型的、具有说服力的本校或临近校园的案件,通过分析解剖,以案释法,对学生进行现实的安全教育。使学生在真人、真事中,自己去认识、辨别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的教育不但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使学生对问题认得更清、看得更准,直观形象,教育效果一定好。在安全案例的学习中,要加强特定时间如开学前后、假期、毕业前期、考试复习期间、夜晚外出,特定地点如人员较多的食堂、教学楼、重大活动场所、危险的实验室等的安全事例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举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安全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高校的保卫处、学生处要联合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组织学生实践操作正确使用灭火器,安全断电等实践。还可以联合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组织进行消防安全演练教育,通过举行灭火、救援、逃生演练,使大学生亲自参与、组织逃生,并学会报警、初期火灾扑救,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等,变校园安全为社会大安全。
第三、请有关专家到学校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等专题报告会。讲座对于高等学府来说是其一大特色之一,一所好的大学,不仅要在专业课程上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通过各种各样的讲座,来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及课余生活。开设有关讲座是大学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之一,是提高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重要方法,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很多方面,从如何生存到如何生活、如何使生命更具有意义和价值等,也可以是各种人文讲座、心理辅导讲座,或者是对热点问题的讨论。比如在5月12日,就可以借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开展珍惜生命的教育,在世界禁毒日,可开展“珍爱生命,远离” 禁毒知识讲座,宣传危害等等。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态势,应该多举办校园心理知识讲座,以及心理问题专家的专业心理问题咨询活动。
第四、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是指“组织机构和人员具有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即防护和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年龄、文化教育、经历、情趣、需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彼此相通,在心理相互接纳,易于沟通,大学校园就是由这一特殊的群体在一定区域上形成的特定的人工生态环境。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和主要防护对象,从大学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来说,一方面要将校园的安全设施等硬件建设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理念培养结合起来,构筑校园安全文化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建造校园安全文化的软环境。校园安全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有关安全的意识、理念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形态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综合体系,以一惯规则、语言形式、行为方式、交流合作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具有关键决定性作用。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进行人的社会化,而大学阶段是个人人生理想形成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安全文化的影响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校园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得到协调发展,促成大学生综合安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安全技能社会化、行为安全规范社会化、人生安全责任社会化上。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现代高校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体制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使校园安全文化真正成为安全文化的先导。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一个文明、健康、安全、开放、进步的人文环境体系,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素质、生命安全意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正斌.试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
关键词:安全;平安和谐;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37-02
大学校园是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场所之一,校园的安全稳定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家庭的和谐美满以及社会的安定有序。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是平安和谐校园环境建构较为基础的工作,也是保护大学生身心安全健康的有效策略。因此,为了实地掌握和了解大学生安全意识水平,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校5个专业的在校200多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江西卫生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5个系部的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中按男、女生分别为10%和90%的比例,随机抽样并以发放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问卷共发放230份,其中护理专业、药学专业、检验专业、医学口腔专业随机各抽取1个班并平均发放50份,临床专业抽取1个班3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有效问卷率100%。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在查阅相关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文献资料基础上,对调查问卷进行编排设计,对回收的调查问卷通过认真统计分析后,提出相关对策。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水平
大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是指大学生面对生活过程和生产活动中各种不安全因素及潜在危险的预判和辨别能力。调查发现,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但对某些安全风险的识别程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70.2%的大学生表示能做到“离开寝室而寝室无人时会有意识的锁上宿舍门”;65.3%的大学生表示“在使用ATM机取款时会警惕旁边人的行为”;但是,6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曾有过1-3次的上当受骗经历。
与安全防范意识情况相比,多数大学生还缺乏安全风险处置能力。80%的大学生表示“留意学生宿舍和教学楼的安全出口标志”。但是,62.4%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校园公共场所的消防栓或灭火器材”;90%的大学生认为“现代网络里的环境较差,甚至有点乌烟瘴气”。但是,75&的大学生对是否有必要加强公民的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表示“无所谓或者没必要”。
(二)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1.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方式。大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充裕和集中,大学校园是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主要场所。更进一步地说,通过老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结合运用现代化的各类教学手段,学生安全教育效果将会得到有力的提升。调查结果表明:占比不足一半的学生并未通过课堂教学接受安全教育。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6%的学生压根没有接受过任何方式的安全教育。由此可知,存在的大学生安全意识不足的危险或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安全隐患是有一定原因的。
2.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途径。由于安全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有异于其他日常专业性的课程教学,特别是涉及火险逃生、防身防盗等安全隐患技能时,更需要专业人员或教师的现场指导或个体实战演练,所以,专业指导老师的以身带教在安全教育过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的内外化统一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途径中,多数学生选择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方式获得,40%的学生认为是通过学校教育或政府宣传的。这表明学习途径虽然不一,但是掌握提高安全技能的效果难以通过单一的宣教灌输方式得以保证。
(三)大学生日常安全技能现状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在家长们的呵护下成长,社会阅历相对单纯,生活经验相对欠缺,甚至有的生活习惯还较自由散漫,对各类安全防范如防火、防盗、防骗、防疾、防意外伤害等缺乏常识,对相关安全隐患也缺乏预见性。通过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在交通安全防范方面也有所欠缺,85%的学生在乘坐出租车时不会留意车牌号;16.2%的学生表示在外出前不提前告知朋友。另外,学生的用电安全意识也不容小觑,如学生在宿舍内通常会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时,30%的人表示在长时间离开房间时不关掉电源开关和电器;27.6%的学生表示在宿舍内燃蜡烛;10%的学生还会在宿舍吸烟等等。
三、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安全宣传教育,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宣传教育的开展,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安全文化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办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1]因此,为了提升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效果,使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学生身心安全健康发展,学校可针对大学生常见安全问题每月定期开展一次专题宣传活动,同时也可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或综治宣传月的有利时机,集中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安全宣传活动。如利用墙纸墙报、展板横幅、电子播放屏、校园广播、校园网络视频等媒介,适当采用一些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以直观生动刺激的画面,让大学生认识到安全事故严重的后果。或通过举办安全教育征文、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安全文艺汇演等活动,不断扩大安全宣传覆盖面,促进全体师生安全意识的共同提高。
(二)加强安全实战演练,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能力
为巩固安全宣传教育效果,提高学生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学校应整合社会有关力量的支持,帮助学生掌握遇到安全事故时逃生自救和施救的技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减轻安全事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演练的实践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公共安全从理论认识到实践的外化过程,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对反恐、防恐、火灾、地震及其他一些突发事件等安全问题,一旦遇有突发事件时做到不惊不乱,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伤害。
(三)整合安全教育力量,增强学生安全主体意识
目前,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通常是采取“上传下达”的教育方式,即只召集班团干部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再由班团干部向普通同学传达讲解的教育形式。如何整合有关力量将安全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或课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充分发挥家长在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中的作用。畅通家长与高校老师的沟通渠道,让学校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特点,家长也更清楚孩子在校表现,达到共同教育和培养的目的。二是开设相关安全主题的课程教学。邀请校外安全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创建跨学科跨领域的警校合作、校外“安全教育基地”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模式。三是校内建立一支由保卫、学工、医务室、班主任及辅导员等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结合校园安全实际,定期接受有关安全教育培训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已满十八岁,属于成年人,但是思想和行为上还有些幼稚,容易冲动,遇事欠充分考虑,依据这些特点,高校在预防突发事件时要充分考虑本群体的特殊性。
1.1多样性和频发性
多样性是指大学校园中突发事件的种类多。校园内学生人口较密集,他们学习、生活在校园内部,稍有一些不良信息马上就会传播开来,造成恐慌。既有群体性治安事件,也有威胁学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心理健康类突发事件等等。由于近十几年来,高校扩招,形成大学校园内学生人数庞大,治安等各类安全事件防不胜防,势必导致了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性。
1.2危害性和紧迫性
危害性是大学校园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它体现在威胁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将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严重的突发事件还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在高校中,不管发生哪样的安全事件,假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该事件的负面影响将会不断扩大。如果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对,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就能减轻事件的负面影响。
1.3群体性和复杂性
群体性是指高校突发事件一般由三五成群的学生互相串联集体制造和参与。如有些学生受网上兼职诈骗,一时无法追回经济损失,就会在论坛、微博、QQ群中发表过激言论,发泄不满,引起其他学生围观议论;也有的学生借信教名义,联系“教友”在公共场所集会,宣传宗教;还有的学生打着老乡会的旗号,在校园内联络同学等等。这些活动参加人数较多,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这些团体成员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后很容易引发,给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大学校园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突发事件是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在校内的集中爆发反应,引起的原因错综复杂,有心理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道德等因素。我们只有认清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快速高效地处理好高校突发事件。下面主要从学生、学校和外部环境三个层面分析高校应急事件产生的原因。
2.1学生层面
2.1.1心理自身不成熟
大学期间,大多数学生,其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很成熟,处在性格逐渐成熟的过程,情绪容易波动;自制能力比较差,极易发生偏激现象。同时他们处在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情感丰富,容易感情用事,由于一直处在学校学习生活环境中,对社会了解不深,还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当感情受挫或者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心理上容易失去平衡而感情用事,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从而容易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2.1.2法制观念淡薄
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整体水平还很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过激情绪和错误的观点。经调查发现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了思想认识出现偏差而做出行为上违法的事情。
2.2学校层面
2.2.1学校配套设施滞后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在校生总人数急剧扩大,但是高校在资金投入、办学硬件、教学质量和学生食宿等方面却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条件得不到满足。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会引发学生因为一些小的诉求得不到满足而不满,辅导员一旦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不满,及时引导疏通,这些不满集小成多,会煽动部分有同样不满学生采取一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的发生。
2.2.2管理工作不力,预防机制不完善
当今的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存在一些草根精神,民主渠道又不畅通,导致学生会采取简单闹事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切身利益的事宜,从而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由于部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方面工作正在摸索发展,而且平时的安全防范、培训教育、应急演练等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一些高校突发事件不能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2.3外部环境层面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使得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热点问题特别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很有可能演变为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3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意义
3.1建设平安校园的需要
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冲突双方通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身的诉求,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能够最大程度地协调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功能,有效地减缓、化解矛盾,使冲突双方的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如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很完善,一旦事件处理不当,不仅严重妨碍教学进度,更会影响学校声誉和高校威望,平安校园建设更无从谈起,所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建设平安校园的迫切需要。
3.2促进高校管理规范化的基础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多职能部门协调运行的系统工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可以避免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混乱局面,使疏导、调查、调解、善后等各个环节有条不紊。维护高校教学生活秩序朝着良性循环发展,对高校规范化起到不可泯灭的作用。
3.3处置突发事件的保障
建立起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大学校园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矛盾冲突,降低事态进一步恶化,矛盾在萌芽状态解决掉;可以有效地减缓校园突发事件向社会波及;高校管理者在面对应急突发事件时,有据可依,有条不紊,维护学校教学生活正常运行。
3.4推进学校发展的动力
建立起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可以使高校及时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保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和学校资产的安全,降低对高校的负面影响,可以建立和谐的教学生活环境,聚集更多的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学校的学术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学校综合发展。
4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构想
4.1培养师生正确的危机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社会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等诸多矛盾逐步显现,学校存在于这些社会环境中,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地震、火灾等公共安全也威胁着校园安全。广大师生面临突发事件的威胁不可能完全消除。高校要居安思危,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方法,培养师生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危机意识,增强师生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起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是突发事件的“突然性”所决定的,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提。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就是要按照“有效控制、及时解决”的原则,提前预防,把突发事件控制在初级阶段。
4.3建立信息化为核心的报送机制
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迅速性是其具有较强危害的两大因素,为克服其不可预测性和速度性,务必建立灵敏的信息报送机制。以我校为例,充分利用监控全覆盖、对讲全覆盖。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苗头,中控室迅速报送信号,各部门根据突发事件成因,迅速应对。
4.4完善事后处理工作
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定制善后工作的流程,组织人员评估突发事件的影响。对损失的国有资产和个人财产进行清查登记,对突发事件中受到影响的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从突发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
5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59-02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校园治安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影响大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给高校的稳定安全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各类高校在学生的安全管理方面面临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为此,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法纪意识,减少学生中的各种安全事件和案件,从而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
1 新时期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1.1 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新的新问题、新情况给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高校的发展和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学生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校园已由过去封闭式管理的校园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校园内不仅有教学区、生活区,还有超市、通讯网点、银行、医院、浴室、食堂等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这种复杂的高校教学、工作和生活后勤保障体系格局和运行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但是给大学校园的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一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借机窜入校内进行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大量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涌入校园;三是校区分散,校区间人流、车流、物流互动性很大。这些现实的问题在客观上给学校和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1.2 校园周边环境存在不安全因素,侵害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
高校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大学生活跃的思想、社会经验的缺乏和频繁的社会交往都给了一些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的机会。感情纠葛、经济纠纷、争强好胜等小矛盾在得不到及时化解的情况下,引发一些抢劫、、打架斗殴、伤害等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面对高校庞大的消费群体和特殊的消费对象,校园周边各种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场所日趋增多,网吧、台球城、录像放映点、发廊、旱冰场、大排档等.这些场所容易引发治安问题。校园周边经济、围墙经济的发展导致校园周边的外来人口增加,交通流量增加,也给大学生出行安全、饮食安全带来不少的隐患。
1.3 大学生年龄普遍较小,耐挫力差,法制观念淡薄
现在的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人群,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部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自立能力较差,防范识较弱,思想单纯欠成熟,考虑问题幼稚,处理事情简单蛮横,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部分大学生身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比如经不起挫折甚至精神失衡、心理疾病导致自杀、自私自利侵害他人、法制观念淡薄以身试法、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严重影响其他大学生的安全生存和学校整体的安全稳定工作。
1.4 大学生整体安全意识差,个人防范能力弱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在宿舍内私自乱拉电线、违章使用电器等问题屡禁不止;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男生)对离开宿舍不关门窗、钱财外露、轻信他人等不良习惯进行的经常性提示不重视:有些学生将健身器具、家具等重物在放在阳台或高处,多次纠正不改;有些学生不注意饮食卫生,经常在外摊点集体用餐;部分学生参与传销、赌博、酗酒闹事等严重违纪行为频繁发生;许多学生外出时不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乘坐无牌无证的车辆,贪图方便而乘坐无牌无证摩托车;有些同学以各种借口违反规定在校外租住,受到外界的诱惑,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就会做出越轨的行为。上述的习惯和行为得不到纠正和控制,从而导致校园发生火灾、盗窃、伤害、被骗等案件,这些案件轻则造成了人身伤害、财产财物的损失,重则造成了大学生的伤亡,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通过对近些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上述各类案件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差,许多大学生防范能力很差,甚至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安全生存的基本常识。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大学生入学时年龄偏小,大都正处于人生观形成时期,生理尚未完全发育,心理更不成熟;从高中升入大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产生失意、压抑、焦虑。有的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和忧郁症。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增多,如疏导不及时,可能会诱发或导致违纪、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盗窃、报复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给高校和整个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针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问题,从高校的培养教育功能和维护学校的稳定安全的层面上来认识,笔者认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是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加大、竞争激烈程度大大增加、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需要;是体现高校培养功能和大学生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
2 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性的途径和方式
2.1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大学生安金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
高等学校应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安全教育工程,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防范能力。在实施安全教育工程过程中,首先要将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落实安全教育内容、课时、学分;其次,要落实安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学校应组织制定和实施适合各学校情况的学生安全教育考核考评体系,在院系的教育教学考评体系中占一定的比例,按年度由相关部门组织考评考核;院系应根据情况确定专门的学生安全教育负责人,年度有计划、有总结,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有记载,达到专业课教学的规范和标准:再次,要保障大学生安全教育经费的投入,满足安全教育教学、教材、各种辅助资料的需求,为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自学提供基础。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从而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
2.2 大力开展安全宣持活动,营造校园安全教育氛围
校园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规定,借助借助“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形
势报告会”及典型安全事件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安全常识的渗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定期组织开展安全宣传周或宣传月;开设咨询活动,针对学生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咨询服务;同时,利用大学生参与传销事件、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行为等安全事件作为反面典型教材,对大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大力营造“一切为了学生安全、一切为了校园安全”的安全教育氛围,让广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启发,不断增强学习安全知识的自觉性。
2.3 常年不间断开展生存安全常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
强化大学生安全意识是安全教育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次讲座或一场报告就能培养出来,需要从大学生入校开始,有计划、分阶段、不间断地开展各种安全常识、生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让大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安全学习、生活的技巧,在理论的学习、实战演练训练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
2.4 抓好几个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
一是抓好重点学生、弱势群体的安全教育。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安全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对于有厌学、厌世、轻生等抑郁症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疏导,以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对重点学生和人群,应当建立齐全的教育帮扶和心理疏导档案资料,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保证教育的持续有效。在对女生的安全教育上,主要是强化女生的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意识的教育。二是抓好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在高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时期的安全教育:加强新生人学时的安全教育。从新生入学起就抓好安全教育,让他们尽早熟悉校纪、校规,及时适应环境,增强安全防范知识,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因而在此期间除了采取一定安全管制、监督措施外,特别要强化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做到安全知识“入眼、入耳”,安全意识“入脑、入心”,防止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各类事故发生。加强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常识教育和防诈骗、防传销教育。三是借助重点场所适时开展安全教育。对学校各重点要害部位,既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又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确定为重点要害部位。在人群集中的大型活动场所,既要指导学生文明有序开展活动,服从指挥,又要教育学生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如何进行应急疏散,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2.5 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增强效果
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要与时代相结合,与学生特点相结合,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安全教育活动,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中的案件、事故进行教育。可采用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树立宣传牌、开设模拟法庭等方式,以案说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也可结合学生特点,经常举办安全实践演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防范技能。
’
总之,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未来生活、生存安全的一项基本技能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高校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又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做到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安全的成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万牛,杨蓉,中国大学生生存教育培养策略[J],社科纵横,2009年第12期
[2]张红光,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职业圈,2007年第22期
[4]邓浩,高校安全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8期
[关键词]高校 安全管理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U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112-01
一、高效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消防安全问题
消防安全问题可以说关注度从未降低,在高校建筑物比较密集,人员流动性较大,加之独特的自然气候,极易发生火灾事故,有的校区因为建筑时间较长,线路老化,经常出现短路起火的现象,学生违规电器的使用也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同时,学生吸烟的现象较多,在秋冬季节易引发火灾,既毁坏学校公共设施,又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此外,学校的消防设施不健全,安全指示标志年久失修,都是消防安全问题隐患,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将会形成危险源,随时可能发生火灾事故,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并加强管理。
2.交通安全问题
现今大多数校园为开放式大学,尤其是大城市中的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等,这些大学校园内与交通要道相连,学校道路上车流量很大,高校多位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繁忙的车流量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危险,学生在出门上课时经常经过这些道路,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很多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在过马路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低头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身安全,繁忙的交通状况给学生平添了许多苦恼,许多学生苦不堪言,但这些问题短时间内得不到解决,需要政府和学校共同出面才能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3.校内安全及周边治安
学生大多数时间在校内学习生活,因此校内安全必须得到重视,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各自生活习惯相差较大,这时可能会出现价值观念上的偏差,许多学生因此发生口角甚至打斗,直至类似“复旦投毒案件的”的发生,这些现象不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极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容易出现心理畸形,甚至产生犯罪心理。此外,校园周围的治安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大多数处于城市的繁荣地区或者城市的郊区,繁荣地区的高校由于经济较发达,经济实力较强,导致盗窃案件频发,在郊区,多发生不法分子持刀抢劫、盗窃等现象,这些问题显示出学校安全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解决,保证学生的合法利益和人身安全。
二、高校安全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1.健全校园安全管理法规
保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校需要健全的安全管理规定对学生实行安全管理,以保护学生的一切安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驾护航,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学校要格外重视安全管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安全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措施,成立安全检查小组,定期学校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落实安全管理相关责任制,指定专职教师进行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危险排查工作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校方要加强消防设施和消防工具的管理,定期检测灭火器等消防工具能否齐全和正常使用,为火灾的预防做好充足的准备,与此同时,根据学校安全管理条例,对表现较好的班级和同学实行奖励,鼓励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护自身安全,师生共创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2.普及校园安全知识,提高应对能力
学校的安全管理离不开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维护学校的和谐安全需要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学校要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并在大学课程中布置安排安全教育课程,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关注自身的安全,定期组织安全逃生演练,提供应对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其次,加强安全工作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安全主题演讲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安全事故防范的大军中,最后,加强安全意识的普及,加强安全心理教育培育,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要及时进行引导,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通过举办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学生自觉学习安全知识,经过多种方式的渗透切实实现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目的。
3.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安全设施的完善,切不可为节省开支而减少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当危险发生后,损失将会更大,在传统的安全设施上,学校要对宿舍楼的门窗和防盗窗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尤其是低楼层的女生宿舍要格外注意,楼道的扶梯也要定期维修,避免学生出现踩踏事件;对学校校园内的道路实行限速政策,保障学生的正常通行,在一些必要的地方设置反光镜;对学校各个教室和楼道要配备完善的消防措施,当起火时能够及时扑灭,避免火势扩散,进行定期检查,保障设备齐全,检验合格,保障安全通道的畅通;对于较老的教学楼和宿舍楼要进行电路更换,避免短路造成的火灾和不必要的触电现象,防止漏电断电现象的出现。
总之,高校安全管理问题事关重大,需要整个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到位,学生安全思想意识不断得到提升,辅导员等定期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在全校师生的共同预防和努力下,保护每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平安快乐的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
参考文献
[1] 李豫峰.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6,(12):180-181.
[2] 郭力峰.浅谈市政公用工程的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河南建材,2016,(05):229-230.
[3] 马德慧,李一b.浅谈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关键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6,(08):122-124.
[4] 盘莫谊.浅谈高校国库支付管理中资金结算安全问题与对策――以湖南某省属高校为例[J].时代金融,2016,(18):29-30.
关键词:桂林市高校;校园安全;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05-02
一、引言
多校区办学在1960年之后的美国蓬勃的发展起来,并不断完善。我国多校区办学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充分整合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才慢慢得到发展,目前在国内已形成了一种趋势。本文所研究的多校区办学是指,桂林市内具有统一法律法人代表的,在寻求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及扩大人才培养规模的情况下跨区域、多校区实施人才培养的高校。高校多校区办学对于扩大办学规模、强化人才质量、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增强竞争优势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多校区办学格局的改变,地缘因素的影响,校园安全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和困难,针对多校区办学校园安全的研究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
二、桂林市各高校基本情况统计
桂林市各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见表。
表1可见,桂林市的高校都拥有2个以上的校区,校园面积在4000亩以上的有三所,占42.86%。拥有三个校区以上高校为4所,占57.14%。上述七所高校两个校区之间低于5公里的仅有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其他学校的校区之间都相距在5公里以上。其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有一个校区位于北海市,桂林理工大学有两个校区位于南宁市,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有一校区位于来宾市。综上所述,当前桂林市的高校多采用多校区办学模式,校园面积大,校区间距离远。
三、多校区办学校园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一)校园面积扩增使安全工作增加难度
高校招生规模及校园面积的不断扩增让校园安全工作面临的挑战与难度有:(1)需要不断增加对安保工作的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投入,但是由于建筑面积的猛增,电子监控和预防工作尚有很多盲点,导致安全事故的滋生;(2)学生人数剧增,不同学生层次及群体具备不同的特点,个体性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较为频繁,导致校园安全工作难以做到有针对性的预控,难以做到有的放矢;(3)目前桂林市的高校都属于开放性的校园,难以杜绝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在校园内实施犯罪活动,并且不法分子采用的犯罪设备及手段更先进,作案也更隐秘。
(二)地域性差异对安保工作面临的挑战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桂林市高校的校区之间大部分都是跨越不同的县辖区,更有跨越地市的情况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也给高校校园安全保障工作带来了挑战。首先,地域性文化差异导致安全保障工作的困难,高校安全工作在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情况下,还要尊重相应的地方民俗文化,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做相应的调整,致使不同的校区需要建立自身的安保工作体系。其次,校区扩建过程中征地引发的与地方势力、当地村民之间的矛盾凸现,学生容易成为矛盾的发泄载体。
(三)不良安全系素增加
1.学生自身安全因素。学者谢媛媛对于多校区办学下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内外因做了阐述:一是基础设施等资源不平衡与学生生活需求的冲突;二是教育资源不平衡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冲突;三是校园文化差异与学生学校认同需求的冲突;四是组织管理薄弱与学生管理需求的冲突。上述因学生自身内因、外因的作用引发校园安全事故的现象在桂林市几所高校中较普遍存在,部分学生常因学校不同校区间的软硬件设施的条件、各校区周边的生活及娱乐条件的不匹配导致不良情绪、心理障碍,进而引发系列问题。再者,学生自身的原因而引发心理疾病等系列校园安全问题,特别是学生对刑事犯罪的认识及防范意识薄弱,容易引发相应的刑事犯罪事件。总而言之,随着在校生人数的与日俱增,由于学生自身因素而发生的安全事件、事故类型在不断增多。
2.交通意外潜在系数增加。多校区办学增加了师生往返各校区之间的频率,因而交通安全系数增加。桂林的高校师生长期奔波于校区之间授课、学习及生活,选择交通工具有以下几种:一是学校教工专用的交通用车,二是学生乘坐的通勤车,三是乘坐校区公共汽车,四是乘坐专业班车,五是自驾车。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潜在的安全系数提高,无形增加师生交通安全的风险。
(四)高校校园安全事故类型及形式
1.安全事故的类型。(1)危害国家安全类,包括师生在校内外参与的危害国家安全的一切违法犯罪刑事案件。(2)宗教类,师生加入非正规的宗教组织,开展损害国家和学校或他人安全的事件。(3)治安类,师生参与校园内外涉及的治安类事件。(4)心理疾病类,包括精神障碍类型及心理问题类型两方面的安全事件。(5)交通安全类,在校内外发生相应的交通事故。(6)违法犯罪类。(7)消防安全类。(8)公共卫生类。
2.安全事故的形式。桂林市高校多校区办学出现安全问题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师生员工的人身、生命、财产及交通等安全事故。(2)校园不同场合的消防安全事故。(3)在校内外引发的食品卫生安全事故。(4)学生的心理健康障碍引发的安全事故。(5)校园硬软件设施安全事故。
四、措施与建议
(一)构建桂林市高校校园安全联防信息平台
桂林市高校之间可以建立校园安全联防信息平台,形成“校―校”、“校―公安”、“校―校―公安”和“校―社区”四种联防机制。通过联防信息平台,实现高校之间、地方公安、社区与高校之间信息互通,达到联动联防、群治群防的效果。针对一些突发的、危害性大、传播迅速的安全事件,通过高校安全联防信息平台进行公布,采取相应联防及预防措施,把校园安全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的范围。同时,对于典型的校园安全事例,各高校可通过安全信息平台进行分享、学习和交流,提高校园安全的预防、应急处理能力。通过校园安全联防信息平台对校园安全领导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学习,提高理论及实践能力。利用桂林市高校安全联防信息平台,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构建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二)构建高校校园安全防控及应急体系
建立校园安全体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校园安全教育体系。把安全教育落实到实处,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安全知识及能力,强化师生参与校园安全预防及控制的意识,特别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预防常识,扩大安全教育的覆盖面。(2)完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及校园治安制度。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让各项安保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是校园安全实施的有力保障。(3)加大对信息安全设施的建设,确保安保设施的正常有序运行。(4)成立校园安全体系小组。一般以校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为成员,履行对校园安全事件的预防、应急及善后等环节的处理职责。校园安全体系包括法律援助体系、安全预防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善后援助体系和监督评估体系,完善的校园安全体系能为高校校园安全保驾护航,降低对师生员工的人生财产危害,减少损失。
(三)创新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及方法
创新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及方法应做到以下几点:(1)铸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成立以校党委副书记及学工部门、保卫处、后勤职能部门和学院主要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校园安全教育领导小组。针对一线专兼职辅导员、保卫处主要骨干成员及相关职能部门成员进行相应的校园安全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安全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加以巩固。(2)提高校园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与以相应的安全技能训练、实习演练、现场观摩等亲身参及体会的方式紧密结合。(3)拓宽安全教育宣传途径,充分利用多媒体介质、网络媒介开展安全教育及宣传工作。(4)把安全教育列入大学生必修课程。纵观当前社会形态及国际发展趋势,安全对于个人来说已经显得愈发重要,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相关的安全知识及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大学生安全方面知识及能力,建议桂林市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把安全教育列入课程教学序列,可作为必修或者普修课程开展,巩固大学生的安全知识。
(四)推行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桂林市高校在完善校园安全体系的情况下,可推行安全事故责任制,强化师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形成“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加强高校自身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多渠道、多途径打造校园安全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制度文明等文化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安全文化,达到“显特色、树品牌”的宣传教育效果,并让优良的校园安全文化得到不断的传承。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要从“安全无小事”、“稳定压倒一切”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民办高校安全教育,建立民办高校安全长效机制的重大意义。
一、 构建民办高校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稳定长效机制是维护祖国稳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稳定长效机制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国际形势依旧错综复杂,大学生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国内外敌对势力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诱惑大学生,试图对大学生进行意识渗透,传播西方观念,国内形势严峻,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校园附近的环境、不安定因素,恶性事故频发。因此,加强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使之树立安全意识,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构建民办高校安全长效机制是迎接高校治安挑战、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学是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办高校也由原来的封闭式办学变为开放式办学,校园内教学、宿舍、商店混为一体,校园呈现出空间开放化、人员复杂化、思想多元化等特点,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交流空间不断扩展,社会活动日趋频繁。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招致了一些不安定因素的到来,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管理者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建立系统的安全长效机制,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防范于未然,以确保民办高校的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构建民办高校安全长效机制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内在需要。安全需求是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生安全意识差,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心里调适能力较差。因而容易遭受伤害或伤害他人。所以建立健全长效的安全机制,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 民办高校安全管理机制现状
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发生在民办高校校园内外,一大学生为主要侵害对象和大学生自身违法犯罪的案件逐年增多,究其原因,虽然,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导致本来可以预防的侵害频频发生,但是,如果学校能够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防范于未然,有些案件可以避免,但是相关管理部门只是头痛医头,不够重视,更没有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因此,要从根本上加强安全管理,必须制定一整套规范化、科学化、长效化的安全机制。
安全管理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加强。安全管理是一门学问,不仅要专业人员去研究,也需要专门的师资力量去传授,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安全教育都由辅导员担任,而辅导员的工作多而杂,致使安全教育滞后,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辅导员根本没有经过专业安全知识培训,无法适应安全教育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形式不能适应当前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民办高校基本都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一般通过安全讲座和宣传画报等单一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主要表现在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教育手段落后,对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宣传不够,安全工作流于表面。总之,当前部分民办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已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下的发展,难以确保民办高校的安全稳定发展。
三、 建立民办高校安全长效机制探索
构建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形成校园内部立体化安全管理系统。民办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其内容广泛,涉及范围大,仅靠个别部门负责难以满足安全工作的要求。所以,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树立安全管理意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高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做到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依。其次,建立以高校核心机关为领导,各院系、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全校各部分、各院系优势力量,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共同为安全管理工作服务。最后,组建以保卫处为首的,学生干部参与的人力防护网,以视频监控体系、报警体系、出入控制体系为主的现代化技术防范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校内安全信息调研系统,以对直接管理学生的辅导员进行专业安全知识的培训系统,以对大学生实行全面、定期实施安全教育的安全教育系统,五个系统相互协作,实行全方位管理,呈现立体化管控,逐步健全校园安全长效机制,举全校师生之合力,共同维护好校园安全稳定,共建和谐校园 。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安全文化引入校园生活,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亦是民办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目的和基础。民办高校的不断扩招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变化引起的价值多元化等影响,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学业、工作有较强的焦虑感,这就要求安全管理工作者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分类,因人而异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让他们树立自尊自爱,奋发图强的人生理念,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与大学生“第二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突破传统安全教育模式,推出形式多样,与当下时代紧密结合的校园安全教育活动,倡导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来,营造安定和谐的校园氛围。
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才。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可是一直以来,民办高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很少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辅导员不懂心理学,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导致近年来学生因为心理疾病而退学、自杀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所以,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管理层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无死角。
4、建设校园网络监控体系,剔除网络不良信息,随时掌控校园网络状况
民办高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校园网络监控体系建设,根据本校特点,制定专门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并建立一支专职的队伍监管学校网络信息,一旦发现外界不良信息立即删除。在网络上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与国内外敏感事件。另一方面在校园网络中实行大学生实名制上网,对学校内部流传的不良信息,第一时间找到源头,力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做到校园内部矛盾消化于无形。
注重实效,有正对性地改变安全教育工作模式。健全安全教育内容体系。要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融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帮助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树立层次化安全教育理念,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方式,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全面提升广大学生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将反恐防暴、预防治安灾害事故等系列教育活动走进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全校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树立安全意识。
1、大学生失联事件频频发生
2014年全国多地发生多起女大学生失联、囚禁、遇害事件。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在失联半个月后被确认遭抢劫并杀害、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四天,并惨遭殴打、。这一例例的侵害事件不仅令人对受害者感到怜悯,对犯罪嫌疑人的恶劣行径感到愤慨,更在社会及高校引发了一场对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的大讨论,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担忧。
2、大学生对公共危机缺乏警觉与防范
公共危机的祸因主要有六种,分别是自然灾害(包括火灾、风暴、地震、洪水)、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恶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疾病传播(即公共卫生问题)、自然环境恶化等。公共性危机的实质是危及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生存空间,侵犯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无法根除这六种祸因,难免就会遭遇公共性危机。当前大学生对公共性危机缺乏警觉与防范意识,缺乏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力,掌握的应急知识与求生技能较为薄弱。通过相关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根本不懂得我国公共危机发生的情况,对身边潜藏的危机普遍缺乏警惕。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参加过类似危机事件的应急办法培训,具备基本的应急常识和处理技能。危机来临时,不能保证学生顺利脱离危险。
3、大学生对各种诈骗行为的甄别能力差
诈骗是危害公民财产安全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发展,诈骗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升级。诈骗的技术含量也在日益增强。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行骗之外,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新形式不断涌现。同时,花样繁多的骗人行为也已走进了大学校园。针对学生特点的校园诈骗案件频频被曝光。如:每年秋季奖助学金评比期间常见的电话诈骗,学生从事兼职活动受骗,学生参加各类培训受骗等等。诈骗的形式手段无论怎么变化,目的都是一样,为了掘取钱财,但大学生对此类骗术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常常因为贪图骗子承诺的利益而收到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大学生危机应对意识缺乏的原因
1、思想过于单纯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大学生活的无忧无虑、丰富多彩,与社会实践的脱离使得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过于单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他们很少有人主动思考隐藏的危机,对发生的事情也缺乏必要的思索,思想的单纯导致了面对危机事件时表现出的茫然不知所措、无以应对;对于骗局很难甄别,容易走进圈套。
2、教育体制的缺陷
我国教育体制重基础理论培养这一模式已经存在数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以求适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但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育轻人格情商教育的缺陷一直未曾有着彻底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大学生面对危机时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使得大学生在各种危机、骗局面前显得无所适从。
3、安全问题认识与防范意识不足
目前,存在于大学生中间的安全隐患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寝室的安全管理、休闲娱乐等方面。从学生管理的角度看,学生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是影响其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倘若大多学生选择通宵上网、暴力游戏、赌博等消极的娱乐方式,那在学生中间出现打架斗殴、对网络交友的疏于防范等等则在所难免。寝室内私拉电线、随处吸烟、违规使用大功率用电器等已经成为火灾等人为公共危机的直接源头。学生对于安全隐患的认识不足普遍存在于各个高校,更谈不上防范与技术性的处理。
4、缺乏适当的教育机制
安全教育应当作为一项基础教育长期开展,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是安全教育还处在宣传阶段,还未形成具有全局规划的、目标发展的层次,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应当作为学生工作的常态化来抓,还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可做可不做。虽然近年来,结合国家文件要求,各高校也相应出来了一些具体的政策要求,如: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园治安管理制度等等,但在开展效果上并不明显。在根本上并未解决当前大学生危机应对意识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的现状。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教育体制缺乏适当的安全教育策略与实施办法。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移动新媒体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其对教学效果的积极效用非常明显。目前,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采取的主要方式方法还是集中在主题班会、各种管理规定的解读、实践活动等等。但是取得的效果略见一斑。归其原因,由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层次不齐,自觉意识存在差异,价值观念不同等等,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被动之处。为此,我们想要更好的在学生中间进行安全教育,就必须寻找适合学生自身需要,能够对其产生心理满足的方式途径。移动新媒体就应对被视为一个重要手段。将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公共危机发生与处理办法、宿舍安全隐患、人际交往陷阱、网络电信诈骗等系列知识作为专题通过网络平台、手机通讯平台予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宣传的范围与幅度。其次,结合传统教育方式,将典型案列产生的后果利用新媒体给学生做生动、深刻的展示,使其在心理上真正承认并乐于接受这项教育。
2、加强学生危机应对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针对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危机应对技能缺乏问题,学校可以根据个案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拟定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模式,设计制定标准作业程序,安排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摸仿情境,加以演练。后通过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的总结让老师、学生都能亲身参与,进而强化自身的危机感。在实际操作中也能检验出学生对危机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
3、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公共政策与法律都是以条文、规定、规范的方式出现,并利用公共权力对社会的公共利益进行调节,而且调节的手段都带有强制性的管理工具 [1] 。法律属于严肃的公共政策,是高层次的公共政策。《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一项严肃的、高层次的公共政策,其出台多年,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交巡警管理的是公共道路,高校校园里的道路究竟属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管理范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加之,执行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理解误差,以致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该部法规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得不到很好地贯彻执行,给开放式校园的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在高校交通管理过程中,解决高校校园交通问题需要根据道路交通特性去综合加以解决,而把《道路交通安全法》这一项严肃的、高层次的、惠及民生的公共政策运用好,便是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法。
一、公共政策角度的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
所谓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2] 。
依据我国政策专家张国庆的理论,一种社会现象要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客观情势的存在,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并且经过主观的判定,才能确认为政策问题。二是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心,他们要求政府把这种问题当作重大问题来解决。三是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范围广,被确认为政策问题的那些问题都是影响程度较深或者影响面较大的问题。四是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问题。五是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这些问题事实上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二)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所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理应能够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是因为它具备了上升为了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
首先,随着高校与社会各界交流的深入和合作的开展,开放式的校园内人、车骤增,人、车、路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校园道路也出现了城市道路中常见的交通堵塞问题,因局部交通堵塞引发大范围长时间的交通堵塞,社会称之为交通堵塞的“蝴蝶效应”也将日益突出。从客观情势上而言,高校校园交通不仅是高校的分内事,它还涉及作为高校校园交通间接参与者的广泛社会人群。
第二,近年来,在高校校园中发生的交通事故屡见于网络、报端,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热议,特别是在高校校园里发生的几起影响极坏的交通肇事案件后,如“我爸是李×”事件,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逐渐被广大公民所关注,并能被非常明显地观察到,人们对此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公众诉求,要求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这种问题当作重大问题来解决。
第三,学校里的交通事故导致的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学校大门口的交通瓶颈现象、校园范围内无交通管理执法部门、社会车辆进入校园后乱行乱放等问题,虽没达到极为破坏性的程度,但却属于影响范围较广的问题,对一城区、整座城市的交通运行及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四,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是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不仅涉及高校保卫部门、高校自身,这也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权范围的问题,需要系统、全面、科学地对问题进行认识和评价。
第五,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招生人数均有大幅度的增加,校园内“人”与“路”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确保高校校园的交通“安全”与“畅通”,正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有可能会构成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以及政府合法性的挑战,面临着严重危机。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失效的原因分析
所谓政策失效,是指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抵触,不能完全按决策方案的设计执行下去,决策执行结果不同程度地偏离了预定目标 [1] 。如前所述,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理应能够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是因为它具备了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而对于应该适合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却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
(一)校园道路被划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管理范围之外
在公共管理领域,许多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执行中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有关。校园道路之所以成为争议的焦点,原因在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定义“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而校园道路形成的初衷不是为了便于社会机动车通行而建的,它的存在原是为了校园内的人、车通行为主,因此,校园里的道路显然是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管理范围[2] 。
(二)政策法规目标不准确,致使执行者不得其要领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前,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都是由属地派出所联合校保卫部门进行处理的,该法实施以后,一般的交通事故都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属地交警部门接受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但令交警部门和高校保卫部门颇感无奈的是,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的定义,目前针对于大学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因为不在交警实时监控和管理的范围,故多数均未受到处罚;而高校保卫部门作为校园道路的管理部门却又不能查处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更没有处罚权,因为自从国务院于2004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来,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高校,其职能部门就不再具有执法权 [3] ,校园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就只能报交警部门处理,而交警部门除了对影响较大或当事双方协商不下的校园交通事故来学校处理之外,对一些小事故往往建议由高校保卫部门协调当事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加之,管理体制、人员等方面的原因,高校的日常交通管理一般都由高校保卫部门自行负责,交警部门是顾及不上的,这就造成了交警部门对校园道路的监管出现了缺位,而高校保卫部门想管却又没有执法权的无奈局面。
(三)校园交通管理队伍整体薄弱,在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时有偏差
政策的有效执行依赖于各种因素或条件,这些因素中的任一方面或它们之间的配合出问题,都可能招致政策的失效。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将校园道路划在其管理范围之外,但是该法规中的其他条款仍可作为高校保卫部门在管理校园交通的法规依据,如法规中的第6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第7条明确指出,“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等,都充分说明了该部法规在交通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对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高校保卫部门在实施校园交通管理中出现执行上的偏差,主要在于:
1.交通管理专业知识缺乏。交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交通事故处理也有一定的复杂性。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保卫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部队转业,有从公安院校毕业,有从其他行业改行而来的,真正能受到过专业的、系统的交通管理知识学习的人不多。虽说他们对学校的整体交通情况都比较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支撑,就无法实现对学校交通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2.人手不足,管理力度不够。校园交通管理具有一定的即时效应,在交通高峰期往往需要大量的人手去引导、分流道路交通压力[4]。据了解,目前国内专门成立校园交通管理科的高校还是为数不多,不少高校的都是将交通管理与消防,或者与校园秩序等职能并在一起,兼职从事交通管理的比较多。而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校园秩序、消防等各方面的工作任务也比较重,有时交通管理就显得捉襟见肘,应付不过来。校内交通拥挤,车辆无序停放,部分车辆车速快、噪音大、尾气重,事故时有发生的情况还是没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三、克服道路交通安全法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失效的对策探讨
(一)转变观念,统筹考虑
从观念上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校园交通问题是社会化、城市化、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是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当中,要确立运用公共政策解决问题的管理理念,结合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系统、全面、科学地对高校校园的道路交通特点、规律进行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制定一套真正适应高校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或法规,才能实现高校校园人与车的和谐相处。
(二)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将校园道路纳入《道路交通安全法》管理的范畴
《道路交通安全法》里所说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当前,我国高校校园大抵上有这样三种形式,一是封闭式校园,二是半封闭式校园,三是完全开放式校园,虽没有明确规定高校校园是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但事实上,已存在社会机动车在高校校园通行的客观情势。因此,作为政策执行部门,可以在了解政策要求,掌握政策实质的前提下,根据客观情势所在,按照原则性、灵活性、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执行政策,对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修订,把高校校园道路也纳入《道路交通安全法》里所说的“道路”范畴,让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毕竟,法律有其一般的政令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它使得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不因为人为的原因而改变,能够保证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和长期性。
(三)构筑校园警察管理机制,健全政策执行系统
近年来,部分省市开始构建以“校园民警”为主体的校园安全保卫体系,解决了高校保卫处没有执法权及力量不足等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政府拨款为高校配备校警,校园民警实行警方与校方双重管理;校园民警着警服,配“校警”袖标,执警械,可以依法开展校园内安全保卫和周边治安整治,具有刑事治安案件侦处权、消防管理权、交通管理权,协管校园食品安全,并组织师生开展预防安全事故的培训演练等,紧急情况下,校警可依法使用警械 [5] 。
我们知道,公共政策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产生和运转,政策的整个活动过程受制于现实的体制环境,体制不合理不仅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即使有了正确的政策也难以组织正常运作。因此,必须要对现行的高校校园安全保卫体系进行改革,健全交通管理政策的执行系统,而构筑校园警察管理机制,便是健全这一政策执行系统的一个主要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高校校园内的交通管理权限、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等问题,才能对高校校园交通进行有效的控制。
1.1高校安全教育是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时代要求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针,而在教育管理中,依法治校则是治国方针的具体实践,它既满足转型阶段高校教育管理的客观需求,同时也符合法治社会所提倡的高校管理的内在要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使得高校安全教育与社会法制接轨,其中有《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在这些法律法规中,针对高校的权利义务给出了明确规定。
1.2高校安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安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所以,高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教学必修课。实际上人的肢体行为由人的意识、价值观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道德的约束,而且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联,它取决于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从侧面反映出人的行为品质。如果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修养,那么他们就会在人格上或多或少产生缺陷,产生不健全的人格。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文化素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要求。
1.3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学校稳定的现实需要
由于高校教育观念、办学理念的改变,使得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学校占地面积跟着扩展,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办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的安全会对教师员工的生命安全、科研和周边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决定了学校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其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凸显自己的地位,而发展则需要有稳定的教学环境。所以,高校必须加大安全教育教学力度,提高师生的防患意识,做到有保护自己的能力,避免发生某些意外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进而为师生提供安全的教学环境,有助于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2当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分析
2.1高校普遍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一方面,在现阶段安全教育并未真正受到高校的重视,对安全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专业知识讲授,高校的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高,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具体体现在安全设备投入量少,例如照明灯、应急设备的缺乏等,高校的保卫工作只是走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没有接受安全教育,使得整体人员都缺乏安全意识,目前国内大学校园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这说明高校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不利。
2.2现有安全教育的可操作性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安全健康教育的严重性,使得校园事件屡屡发生,既不利于校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外加当前安全教育的实践性不够强,导致有不少女大学生认为,学校现在开展的安全教育课程不够用,很多课程都缺乏实际应用时的具体操作。
2.3高校安全教育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其一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电脑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的聊天记录进行网络诈骗;其二是某些思想偏激的人通过网络宣传一些不健康、邪恶的消息,无形中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种伤害。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安全教育要求,不适合现代安全教育的教学,无法达到安全教育应有的效果。
3加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措施
3.1高校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第一点,高校首先要重视安全教育,并将安全教育工作加入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校园安全巡查力度,提供更多的必要安全设施(消防器、监控摄像等),同时还要提高学校保卫处的防患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校园生活环境。第二点是要增加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聘请专业的教职人员辅助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安全教育列为本校的必修课程,开展多种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们的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3.2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层出不穷的校园安全事件给高校敲醒了警钟,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还危及了他人的生命安全,不利于安全舒适校园的构建。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年轻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不堪重负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走入生活误区。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3.3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方式要满足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学校和家庭逐渐被网络覆盖,极大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高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安全教育,例如在上述情况中则应该对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多宣传网络安全知识,让学生有较高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4结语
关键词:高校; 高清数字; 安防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74-001
实现安防建设清晰度的革命,即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的革命。而且,随着高校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快速发展,“看得见”的安防建设正在实现规模化。这也符合国家建设“平安校园”,“平安高校”中构建现代化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的要求,同时国家在资金层面也不断对高校安防建设给予实质性支持,2012年和2013年,高校修购基金中都将安防专项放在第一位。
在这种形势下,各高校投入百万、千万元的安防系统如果还仅仅是用来实时查看有无案件发生或者案件发生后进行倒查获取线索的工具,那就是杀鸡用牛刀,甚至是浪费纳税人钱财了。现今的高校开放程度大,人员流动快,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安全保卫工作的指导思想就应该是预防为主,管控结合,而预防和管控都离不开安防系统,如果将日常管理与安防系统进行整合,我们就能实现安全保卫工作的数字化、智慧化,做到突发事件的提前预警和及时处理,进行更加便利的管理和服务。
因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全保卫处借鉴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平安校园六位一体平台的思想以及日常工作的实际,率先实现了一套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的数字安防系统,同时基于数字安防系统建立了安全保卫综合服务平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全保卫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于2014年初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平台由硬件和软件系统组成,做到软硬件有机结合,全方位保障校园平安。硬件方面建立了一套高清数字监控系统,组建了安防专网,全部采用高清数字摄像机,摄像机分辨率为室外1080P,室内720P。存储全部采用iSCSi直存技术,保证了存储数据的清晰度;数据存储系统采用分散式存储方式,设置了5个数据中心,有利于数据存储安全、管理。中控室配备28块60寸显示屏,支持16分屏、任意拼接、缩放、漫游、叠加等功能,便于更好的调取图像进行监控。另外配合监控系统还建成了报警系统、测速系统、卡口管理系统、IP网络门禁和广播系统以及信息系统,依靠信息技术全方位保障校园平安建设。
软件方面建成了一套安全管理服务系统,包括安保值班、舆情监督、分析预警、网格管理、应急指挥及智能交通六大应用模块,其中安保值班用于接警录入和处置记录及反馈;舆情监督显示北航师生在微博上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情感分析,提供舆情引导的数据支持;分析预警是在高清摄像头上添加功能,进行人员轨迹分析,人员聚集,保安脱岗检查等;网格管理支持网格划分,显示各网格的摄像机、消防器材等安防设施,并支持对网格内警情进行统计分析;应急指挥便于工作人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编制好的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置和事件报告;智能交通主要包括卡口管理和超速记录,校园门口采用车牌识别系统,记录车辆进出校园信息,为校园内交通和停车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校园内限速20公里,保障师生人身安全,对于超速或违章的车辆,自动进入系统黑名单。
北航安全保卫处还根据上级部门对监控图像的管理要求以及北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视频监控系统使用管理办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安全视频监控图像信息调取登记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协助查看监控录像承诺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高效、安全、合理地使用监控图像资源为广大师生服务。
自投入运行开始至今,平台帮助破获重大刑事案件1起,盗窃案件4起,损害他人财产案件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协助找回走失人员10余次,遗失物品价值20余万元,已确认疑似犯罪嫌疑人10余名,正在充分发挥其为北航广大师生员工安全保驾护航的职能。
参考文献:
[1]赵德民,曹广龙.高校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思路[J]高校教育管理,2010,04(4)
[2]张璇,刘文.试论高校治安防控体系构建[J]安防科技,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