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生德育原则

中小学生德育原则

时间:2023-06-21 08:5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生德育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生德育原则

第1篇

新《守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是每个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新《守则》以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为核心,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而提出。如“爱党爱国爱人民”是“爱国”的基本要求;“好学多问肯钻研”是“敬业”的基本要求;“孝亲尊师善待人”是“友善”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有担当”是“诚信”的基本要求。此外,《守则》中的“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坚决远离”“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热心志愿服务”等也反映了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法治”“和谐”等对中小学生行为的要求。

新《守则》以中小学生生活为载体,体现着生活德肓的理念。新《守则》是中小学生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因此,它必须直面中小学生的生活,发挥对中小学生生活的价值引领作用。班级、课堂、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域,《守则》对这些场域的生活都提出了道德要求。如在班级集体生活中,要“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在课堂学习生活中,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在学校生活中,要“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在家庭生活中,要“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不比吃喝穿戴”;在社会生活中,要“热心志愿服务”、“低碳环保生活”,等等。新《守则》突出中小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如面对生命的漠视,新《守则》提出“自强自律健身心”“珍爱生命保安全”。面对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新《守则》提出“文明绿色上网”;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新《守则》提出“低碳环保生活”。这既是时代对中小学生生活的新要求,也是当前中小学生生活遇到的新问题。新《守则》对此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使得对中小学生行为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

新《守则》强调通过践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不是知识,而是生命的持续活动。生活德育要求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行动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新《守则》把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以行动动词的形式表达出来,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实践,增加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新《守则》的每一条首先是原则性要求,然后是原则性要求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把原则性要求在行动中具体化,如“爱党爱国爱人民”具体化为“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诚实守信有担当”具体化为“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明礼守法讲美德”具体化为“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等。新《守则》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改变了以往教师“假大空”的道德说教,使《守则》真正变成学生生活的行动指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使道德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

第2篇

一、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与原则

道德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加强学生道德习惯的培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德育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基础道德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懂文明,讲礼貌,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心理品质,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树立公德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为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生道德习惯养成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道德习惯培养必须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身心成长的规律,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生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

2.养成性原则。道德习惯培养是一个逐步提高、生成的过程,即要注重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还要注重已形成的不良道德习惯的矫正,使学生在长期的引导、强化、矫正中形成外在行为。

3.主体性原则。在道德习惯养成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感受到形成良好习惯的效果,体验到矫正不良习惯的益处,从而使良好的习惯得到巩固和发展。

4.持久性原则。道德习惯不可能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要提通过反复的训练,至习而惯之,不能一阵风,时紧时松,更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长期,贯穿在各个环节之中。

5.差异性原则。要承认学生之间基础条件、个性特征、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共性要求和训练的同时,突出个性教育,使不同特征的学生均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6.实效性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目标准,内容实、措施细、效果佳,讲求严谨、及时、适时、合理和巧妙,避免形式主义,要从根本上促进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

二、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与标准

道德习惯包括文明习惯(语言与行为)、交友习惯(择友与交往)、劳动习惯(意识与能力)、生活习惯(自强与俭朴)、处事习惯(诚信与效率)。

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标准:

1.文明习惯标准:举止大方,语言文明,尊老爱幼,扶弱助残,待人热情,助人为乐,爱护公物,文明上网。

2.交友习惯标准:谨慎交友、团结合作,善待朋友,互相谦让,注重沟通,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宽厚待人。

3.劳动习惯标准:热爱劳动,掌握技能,关心集体,照顾长辈,生活自理,服务他人,承担家务,服务社区。

4.处事习惯标准:珍惜时间,讲求效率,诚实守信,尊守法纪,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健康心理,良好精神。

5.生活习惯标准:按时作息,锻炼身体,仪表端庄,衣着整洁,讲究卫生,爱护环境,远离,珍惜生命,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禁烟禁酒,生活健康。

道德习惯养成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按照不同学段确定教育重点,小学低年级以文明习惯和生活习惯为重点;小学中高年级以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为重点;初中年级以劳动习惯和交友为重点;高中年级以交友习惯和处事习惯为重点。

三、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学生道德习惯养成教育遵循“明理——导行——训练——生成”的基本思路,通过以下方法实施教育。

1.榜样示范法: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提示学生的道德行为。

2.行为训练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方式,强化道德行为的生成。

3.习惯矫正法:对不良习惯及时给予提示并给予纠正。

4.自我约束法:运用相关规定,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与能力。

四、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管理与评价

第3篇

赵蓓:我认为这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重视学生德育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是德育工作具有时代性的体现,是对我们从事德育工作人员的有利支持。因此,我们天津市教委对《天津市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进行了重新修订,特别将天津市中小学生“三看三岗一集中”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根据时代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对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我们都要求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同时,又分出梯次,对高中的学生不仅要求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中国德育: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您认为学校开展这一活动,对中小学生的成长以致今后走向社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赵蓓: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小学生的成长以至今后走向社会,主要有三个特别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学生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让学生理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个人层面的准则,靠德育的说教不如让学生去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们在与社会、与不同人员的接触中去体验、理解,进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个人需要。例如教育学生爱国,我们可以让学生到天津的纪念馆、邓颖超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学习,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在这些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容易点燃。

二是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提高能力

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提高能力,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明确认识自己职业的兴趣是什么?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有意识地储备将来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因此,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找到自己能力提高点和生长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精心设计和规划每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参观社会实践基地为例,天津市教委每学年都将要求学生参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称面向学生提前全部公布,所有的参观地点全部免费,都配有免费的指导老师,并保证安全。同时,我们也要求基层单位,在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实践基地之前,组织学生了解所实践的岗位,明确自己要锻炼提高的能力是什么?例如: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农村校园,走进农家田地,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村生活,培养自己尊重农民的品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在农田里锄草、施肥,和农村学生一起劳动,同吃同住,遇到问题自己处理,每天坚持写生活感受,相互交流,相互感染,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三是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亲近社会

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亲近社会的过程。在了解社会、亲近社会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所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学生们自觉地为进入社会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奠定前提基础。我认为了解社会,为进入社会做准备,以及未来奉献社会是学生人生成长的三部曲。

现在不少孩子身上出现了养尊处优,心理脆弱,自私自利,没有理想信念等问题,这些有碍于他们今后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社会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们力所能及,小学生应该立足在认识和了解;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与未来的职业规划相联系。

中国德育:您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赵蓓:我认为是实践基地建设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可供学生活动的基地不够多,不够丰富。希望各方有识之士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为孩子们开辟更多、更好、更适合孩子们参与实践和体验的场所。

中国德育: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机制,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赵蓓:我们努力克服困难,坚持认真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建立了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必修要求,同时建立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考核制度。明确规定高、初中学生除特殊情况外,不能按要求完成规定的集中社会实践时间的学生不能毕业。对中小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和参观教育基地的考核,纳入对学生每学年一次品德行为综合考核内容之中。

市教委还把区县教育局、学校社会实践教育工作纳入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考核之中,每三年对区县教育局、学校工作进行考核评估。

中国德育:制度建立以后,又该怎样进行管理呢?

赵蓓:为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市教委也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集中开展社会实践的基地必须具有多种社会实践功能;必须具有完善的安全措施(饮食、防火、住宿、时间、交通等);必须具有清真食堂(灶)。同时,各实践基地要实行安全责任制并要与所在区县教育局签定安全责任书。

中国德育:能具体介绍一下您们的做法吗?

赵蓓: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三看三岗一集中”的天津市中小学生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体系。

“三看”是观影、读书和参观社会实践基地。观影要求不同学段的学生,每学期都要看两部教育部和我们推荐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每学年共计四部。每学期要读两本书,每学年四本。每学期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论是农村、城市的孩子都有机会参加。特别是近年来,市教委加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区县教育局建立可供学生集中食宿的社会实践基地,截止到2012年底,服务全市的大型基地有19个,其中2个为国家级示范基地,能够满足全市学生参加集中社会实践教育;区县级其它校外基地157个,校级基地2487个,班级社区服务点7968个。同时与环保局、档案局、质监局、旅游局、发改委、禁毒办等相关部委局联系建立各种教育基地近30个。

“三岗”是家庭劳动岗、社区服务岗和学校劳动岗。我们原则上要求中小学生每天要参与家庭劳动0.2小时;中学生每月参与社区劳动不少于4小时,小学生每月不少于2小时,主要依托社区和学校建立这样的劳动服务岗,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体验劳动;有条件的要在学校中要设立学生劳动岗,为不能出去的学生提供在学校参加劳动的机会。

“一集中”是指集中社会实践活动。高中学生每学年不少于7天。要求高一年级学军,高二年级学农,高三年级参加社会调查。初中学生每学年不少于5天。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学年不少于3天。学生们集中食宿。

中国德育:今后有何新的打算?

第4篇

20*年4月我局出台《*区教育局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仑教〔20*〕33号)文件后,又相继出台了加强课外文体活动、“大课间”活动制度、推进特色项目学校建设、深化招生评价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对推进我区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有关精神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浙教基〔20*〕150号)、宁波市教育局《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甬教基〔20*〕16号)文件要求,结合本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出以下若干意见,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已将素质教育和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升到法律的规定,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列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所以,要从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度来切实做好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工作。

二、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课时。教学计划是国家教育部门根据教育方针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任务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体现国家教育意志和国家对教学工作的统一要求,所以,要从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规定的高度来切实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任何学校、任何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擅自调整课程计划。

三、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城区中小学(特别是义务教育段学校)上午不得早于8:00安排集体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不得占用学生的课间、午休、自修课时间教学活动;小学生、初中生原则上应分别在下午4:00、4:30前离校,4:45、5:15前清校(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除外),离校、清校时间各校可以根据季节变化作适当调整。农村中小学应根据当地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情况,参照执行。

四、学校除可对高中毕业班学生在周六上午进行集中文化课免费补习(经区教育局批准)外,不得组织其他年级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集中文化课补习,更不得易地进行收费的集中文化课补习,也不得组织通校的义务教育段学生参加在学校的晚自修。

五、义务教育段学校不得分快慢班或“实验班”、“提高班”、“创新班”等。要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名次,不得诱导甚至胁迫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及其家长放弃参加考试的权利。

六、建立健全与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的考试评价制度。要把文化课考试科目减下来(小学考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作为考查学科;初中考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高中按省会考办确定的科目组织考试)。要把义务教育段各年级的文化课考试难度降下来(试题难度值必须控制在0.75以上)。要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真正重视起来(列入相关招生特长加分和前置条件)。

七、小学、初中不得通过考试或变相考试方式招生,不得提前组织招生,不得随意扩大区域招生。高中段招生中,继续实行把重点高中招生名额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政策,逐步扩大省一级重点中学保送生的比例;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初中学校招生中,实行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各小学的政策。

八、切实重视课堂教学,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建立健全教学常规,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真正提高每位教师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要积极营造随堂听课、临时听课、随机听课、推门听课等课堂教学氛围,认真实施“课堂观察”研讨活动,有效监控教师随意拖课现象,积极培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高的教师典型,并在校(区域)内不断总结推广。

九、坚决杜绝布置大量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的作业,教师要切实提高作业批改的质量,凡向学生布置的书面作业,教师本人都要及时认真批改,并及时反馈。要积极培育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经过精选精编、数量适中、批改认真有效的教师典型,并在校(区域)内推广。

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要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禁学校现任教师到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举办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文化补习班兼课。

十一、把握好命题的导向性问题,逐步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从20*年起,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题目中将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类的试题。

十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有效的全员德育工作机制,创设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规范化心理咨询室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管理和帮教网络,关注、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十三、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中小学生每天至少1小时的集体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削减、挤占体育课时和体育活动时间。凡寄宿制学校必须有序组织学生开展早跑锻炼。

十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适合青少年需求的丰富多彩的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不断推进体艺“2+1”项目和特色办学,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在各类活动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制度,满足青少年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

十五、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争取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向社会、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同时要积极争取媒体的配合,多宣传“轻负担,高质量”的典型,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十六、各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对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落实好“减负”工作的“五项制度”:

1.学校“五表”公示制度。学校要通过校务公开栏、校园网、《告家长书》等途径将本校实际使用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教师任课任职表》、《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作业量表》告诉家长;

2.学校“减负”工作学期报告制。每学期结束前,学校校长应向区教育局教育业务科上交“减负”工作的书面报告;

3.“减负”工作专项督导制。区教育局督导部门每学期要对各中小学提出“减负”督导意见;

第5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班主任德育工作;挑战;对策

网络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班主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应该与网络环境有机结合,开展具有网络时代特色的班主任工作,以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目前班主任德育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1.交互性。2.平等性。同时,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存在着负面影响:1.各方意识形态大量聚集。2.粗俗、低俗、暴力的内容容易给学生思想上造成毒害,使其道德滑坡,甚至误入歧途。3.网络容易导致学生的道德法纪观念淡薄。网络的“虚拟”交往形式,掩盖了现实中的身份和地位,在营造相对平等自由空间的同时,失去了社会和他人的监督和约束,导致虚假言论充斥网络,学生认为在现实中不能说的话,在网上能肆无忌惮、不顾道德法纪地乱说。在网络时代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面临这么多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现代网络时代,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各类信息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其中也有不少危险,中小学生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班主任就要正确引导他们:

1.网络可以给人类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但不能因为上网而忽视了现实生活。

2.网络可以缩短空间,拉近朋友、亲人间的距离,但是网络也更容易结交陌生人,这时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3.要注意分辨网络上的信息,中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分辨是非能力不足,很容易被网络的一些不实信息蒙蔽,往往会产生不良影响。

4.利用网络学习和娱乐,但是不能长期沉迷于网络。

二、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规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人们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在网络当中进行相关的活动,此时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遵循的道德规范就没有明显的约束力了。当前,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网上活动,不要等到有问题再来矫正。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课中要增加网络相关的道德教育,如开展网络文明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中小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能力,要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念、把握方向,拒绝道德堕落,要教育中小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现实道德列入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掌握,培养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网络道德责任感。

三、班主任要转变德育方式

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班主任大多采用的德育方式是“禁”。学校和班主任运用一系列规则、限制来规范学生的思想,禁止他们做出违反规定的行为。“禁”式的德育只是采取消极的手段使学生服从规则,限制学生的自由。这样的“禁”式德育会妨碍青少年的探索精神的发展。德育最佳的方式应该是“疏”,即发现和认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疏导他们的情绪等不通的地方,从而使学生获得德行等方面的提高。网络时代就给“疏”打开了大门。班主任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学生愿意多说,网络上的聊天还配以图片和声音,更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倾诉愿望,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比如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QQ群上互相讨论学习体会,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国内外某一重大事件、对校园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达到的效果。学生们有时会在网络平台如QQ、微信朋友圈、微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动态,班主任通过阅读就能更加了解学生,以便下一步教育工作的展开。

四、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进行的,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实效。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由于年龄、知识储备大,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更加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然而在网络时代,各种知识和信息非常容易习得,班主任的知识储备显得单薄,在信息获得方面班主任处于劣势,—些班主任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网络教育和培训,面对飞速发展的网络科技往往不知所措,普遍处于网络信息素养低的窘境,这种状况要尽快改变。班主任首先必须接受网络学习与教育,成为网络世界的行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上网。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班主任不能也不应成为时代落伍者,网络时代的挑战要求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应通晓网络知识与技术操作;班主任不仅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守望者,更要成为网络时尚的引领者,成为能适应战斗的“网上作战部队”。试想,如果我们班主任在网络上游刃有余,学生必定心甘情愿受之教育。

五、家校结合,创设净网

家庭是学生生活、成长最重要的地方,班主任要与家长沟通协作,使德育工作的外延更为广阔。班主任应使家长意识到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网络,不要谈“网”色变,更重要的是做到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上网监管的工作,严格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和上网的行径,避免学生上网成瘾。网络时代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和原则,又要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让网络成为中小学生重要的发展阵地。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用网络技术武装自己,敢于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将德育工作做实。

作者:袁媛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育;责任;依据;策略

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调查、呼吁,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探索,90年代初期的发展、推进和后期的全面重视、整体发展等四个阶段,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已将心理教育摆上工作日程,一个强有力的学校心理教育系统已初见端倪,特别是国家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后,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已开始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但在实践中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学校心理教育实践,对中小学心理教育内涵及外延的界定,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原则、方法等理论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明确的认识。由于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认识不明确,导致中小学心理教育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果实践中的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阻碍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正常开展,而且容易把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引入歧途。本文就中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几个认识问题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关于“心理教育”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提法问题

1.关于“心理教育”的提法问题

心理教育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真正把“心理教育”作为一个术语提出来的是我国近代学者、心理学先驱人物王国维教授。他在《论教育之宗》一文中提出“心育”,不过他当时所说的“心育”是相对体育而言的,是智育、德育、美育的总称,是智、德、美三育之总和。之后,我国长期忽视了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一直被排斥在中小学校的大门之外。改革开放之后,1986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班华教授又提出了“心育”问题,除自己撰写有关论著外,还指导研究生探索这一问题。1994年,他在其主编的《心育论》一书中对“心理教育”理论作了系统阐述,心理教育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同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不少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的讨论中,还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两个术语,强调它们在培养受教育者心理素质、维护受教育者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可见,我国心理教育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

目前,无论是在教育理论工作中还是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三个术语并存并用。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中多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术语。然而,对于三者的关系,我国许多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并不太清楚,常常把它们看做等同的概念。根据我国多数学者[1]的理解,心理教育在内容上包括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成功、成才)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都只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部分。因此,笔者认为,所有这些提法,都可以用“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来统摄。这样,可以避免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对此三个术语的误解,有利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开展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

2.关于“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提法问题

目前,关于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也多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提法。其实,这种提法是不妥的,它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论,把心理活动与知识教学割裂开来,把心理教育看成是学科教学的外加成分,因为如果只是“渗透”就有了随意性。可“渗透”,也可“不渗透”;可“小渗透”,也可“大渗透”;可“浅渗透”,也可“深渗透”。这就削弱了心理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学科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心理活动基础之上的,学科知识技能教学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反之,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因而要求我们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学科教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加的成分,它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因此,笔者赞同“学科心理教育”的提法。这一提法准确地表述了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恰当地反映了学科教学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体现了“学科教学活动过程同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科教学活动本身就必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理教育”[2]。

二、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责任问题

我国现在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按专业水平和发展趋势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经过正规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二是现在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三是不能胜任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四是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德育副校长等。从总体上看,我国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已经形成队伍,并且粗具规模,但具体到每一所学校,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相当匮乏,专兼职教师一般为1~2人,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教师既要上心理教育课,又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还要进行各种心理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服务的需要。

“心理育人,人人有责”。全面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科教师都能担负起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重担,尽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所出现的心理教育专兼职教师独撑门面的局面,才能把中小学心理教育落到实处,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的主阵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中小学把心理教育狭隘化,认为它是心理教育专家和心理教育专职教师的事,致使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学科教师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成为实施心理教育的“看客”。因此,在中小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在心理教育专家指导下的,以校长、德育管理人员、班主任和心理教育专职教师为骨干的,以学科教师为主力军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格局。只有这样,广大中小学生需要心理服务的要求才能真正得到满足,中小学心理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三、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依据问题

目前,在中小学心理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凭借的是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很少把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这种主观判断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学习为主的在校行为,如学习用功、乐于学习、遵守纪律、求知欲强等;二是以品行为主的处事行为,如乐于助人、不损人利己、与教师相处融洽等;三是以心理特征为主的个体行为,包括少有逆反心理和乐于交往、不固执己见等。由于理论界对何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应包括哪些内容等,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说法,再加上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各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深刻认识,中小学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与心理学界所界定的标准比较起来,往往表现出许多差异,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许多教师在判断学生是否心理健康时,把心理教育狭隘化,主要是以学生“是否以学习为主”这一维度为标准的,对学生交往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感性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而不是有意识地从人的心理的各个维度严格区分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三是把一些道德的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合。这部分教师很少从心理健康层面去看待学生的行为问题,心中缺少实施心理教育的正确依据。

在心理教育活动中,教师掌握正确的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前提,因为教师作为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他们所持有的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决定了教师所采取的心理教育策略及心理教育的结果。笔者认为,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应成为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唯一依据,因为心理教育的任务包括培养、开发、预防和补救,如果把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定为心理健康标准,就会使心理教育的任务狭隘化,致使许多中小学教师较多地注意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排除与预防,而忽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特别是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在参考心理学界所界定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则是中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所应持有的重要依据。其中,心理学界所界定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是衡量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尺子,是中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间接依据,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是中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直接依据。教师只有掌握科学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才能准确、深刻地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教育。

目前,制定科学的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能够判断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解决中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问题的关键,而制定科学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应注意:(1)体现发展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又会发生一些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心理学界要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制定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要及时地体现发展了的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2)富有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时期的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也是有差异的。(3)具有全面性。制定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在内容上要全面,能够反映出中小学生心理的各个维度的发展特征。

四、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策略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中小学心理教育逐步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许多中小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中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1)认为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不少学校把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这种片面的做法,不仅没有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而且有时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学生新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新的心理疾患,从而使心理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认为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许多学校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是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实质上是把实施学校心理教育的责任推卸到个别心理咨询教师身上,致使广大学生需要心理服务的要求得不到满足。(3)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教育课。不少学校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开展心理教育课堂教学。这种做法,虽然使心理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心理教育课侧重解决一般性、共性的心理问题,不仅很难深入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不能灵活、及时地顾及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误区表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形式单一化,教师没有掌握实施心理教育的有效策略,缺乏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因此,解决好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策略问题是获得心理教育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

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讲,为了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中小学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注重实施两个策略:一是全面动员,多渠道、全方位地将心理教育贯穿于中小学各项工作之中,形成专门与非专门渠道;二是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变学校“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合唱”。只有形成中小学心理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实施策略如下图所示:

从教育这个角度上讲,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中小学教师应注重在借鉴国内外已有心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适应学生心理的教育模式。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教师无论采用何种心理教育模式,都应使这一心理教育模式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五、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师资问题

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数量上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展这项工作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并且粗具规模。但从质量上看,我国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的质量不高,心理教育水平整体比较低,致使许多中小学的心理教育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当前,在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在强调“量”的急需的同时,更要重视“质”的提高。而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队伍“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增强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能力,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仅重视中小学心理教育专兼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教师特别是学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以致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面对中小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普遍地显示出较差的心理教育意识和较低的心理教育能力。

针对我国教师教育在培养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上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发展的特点,应着重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就是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各级各类教育学院及中小学校乃至教师个人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在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关键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和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中小学各项工作中的动力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为此,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各级各类教育学院必须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把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纳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之中,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体系;中小学校领导应把培养教师心理教育能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中小学教师应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投身于心理教育实践,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

2.开展理论知识学习培养与实践活动训练培训,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

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心理教育理论学习培训,提高心理教育理论水平。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要改变过去培训内容只停留在先进教育经验介绍的层面上,其内容应主要集中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教育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学科知识方面,力求使中小学教师具有心理科学的理论基础,懂得教育科学的原则、艺术和研究方法,掌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实用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了解医学的基本常识,拥有哲学的头脑和社会学的视野。其次,要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开展心理教育实践训练培训。通过训练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及其他活动中如何确定心理教育目标、如何实施心理教育策略、如何开展心理测量、如何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如何开展心理教育研究、如何评价心理教育等,使中小学教师具备比较丰富的心理教育实践经验,提高心理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长期以来,广大的学校、教师迫切的希望和要求召开学校德育工作会,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在在座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终于召开了。首先,我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你们并通过你们,对长期以来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感谢,大家辛苦了!衷心地谢谢大家!

在此,对学校德育工作我想谈几点意见。

一、目前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职责明确。长期以来,县委、政府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局适时调整充实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德育工作,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成立了学校德育处,各学校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德育工作制度。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职责明确,措施具体,使德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章循。

(二)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各学校组建了以德育处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以班主任、政治(思品)课教师、团队干部为主力,全体教职工密切协作,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

(三)*德育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一是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抓好《云南省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二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三是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改)》重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四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等为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五是积极开展各种*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全县小学开展了“争做合格小公民”演讲征文活动,倡导争做“小帮手、小标兵、小卫士、小伙伴、小主人”等德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积极开展“诚信双柏,从我做起”征文及实践活动,努力营造“人人讲诚信,处处讲诚信”校园氛围;为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开展延安精神宣讲活动;为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全县各中学以“绘制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为主题,开展了“彝州少年,话小康”演讲征文竞赛活动。城区中小学举办了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同时,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先进禁毒、防艾、防邪、拒黄、环保等教育;五是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三全”“三爱”“三让”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我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各学校结合各自的实际,都不同程度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切实加于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良言行起到了负面作用。

三是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人各上平等相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等。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做得还不够。

四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高低年级、不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学生实际。

五是德育工作还缺乏实效性。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

六是德育合力不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难于形成德育工作合力。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滞后,家长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组织和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的责任,大多数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家教知识。

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学校内部的德育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全面辐射,没有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

八是重制度,轻落实。有的学校虽制定有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和措施,但却忽视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制度成了摆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九是经费投入不足。德育经费的投入没有体现“首位”地位,“德育基地”、“德育室”、“德育角”等硬件基础建设有待加强;开展*多彩的德育活动经费不足。

二、务必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关系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着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继承和发扬德育优良传统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新方法。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德育方法,逐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造就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什么工作,都有必须明确目标和任务,即工作的主旋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克服了“大而空”的问题后,重心下移,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当前,中小学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工作的主旋律应该是:以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结合学生应知应会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循序渐进地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保证我县中小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做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各学校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步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教育局将作具体的安排布署,我这里从大的原则上讲几点意见:

(一)中小学德育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中小学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做基础这个重点任务,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其中小学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

(二)中小学德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三)中小学德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贫困县,农村、山区、民族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学校情况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在工作要求上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校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校的工作向前发展。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也要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发展。

(四)中小学德育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小学德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有创新意识和措施,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成绩。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五)中小学德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在德育工作者中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的工作者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六)县教育局要对全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先进统筹和领导。一是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查、督察力度,局领导和党委委员要特别关注学校德育工作,要经常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学校抓好德育工作,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通过表彰奖励引导学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软、散、懒的学校和反面典型先进通报、批评。

二是从今年起要每年定期(每年___月)召开德育工作会,总结、交流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表彰奖励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是要加强对德育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培训提高要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第8篇

就做好全市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国内外一些著名学校的形成,不仅体现在学校规模、教学质量、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硬实力上,更体现在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风貌和特定的文化底蕴上。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它渗透在学校的人、财、物管理的各个方面,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认识表层上,要做好“建设”文章。“建设”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积淀,是一项开发,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从量到质的积累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在历史传承中与时俱进的积淀,是对学校优质资源的提炼、整合与开发。校园文化要重在建设,重在过程,重在积淀,重在开发。各学校要用心积累,集腋成裘,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坚决克服和避免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想法和做法。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下步工作中,要进一步按照章教行字[20__]2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扎实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各学校要按照“寻找亮点,打造精品”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师德校风、学校特色,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把实效性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首位,以“品牌和实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全力搞好主题突出、简洁明快的校园文化建设。二是要注重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的提高,真正让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三是要精心提炼“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体现学校灵魂的校园文化。

二、正确分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势,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激烈,思想文化交互碰撞,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失衡,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互联网上一些不良有害信息也给未成年人带来诸多腐蚀等等。所有这些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给德育教育工作带来新问题、新挑战。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坚持德育课程、学科渗透和德育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注重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模式,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建的德育工作格局。学校德育工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为确保全市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努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还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如何才能始终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如何才能始终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如何才能始终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真正使德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使学生做到真信、真学、真用,要求我们各级教育者必须进一步适应时展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德育工作,用创新的精神研究德育工作,用发展的眼光完善德育工作,努力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好地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要实现德育的教育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有机统一,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学校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1、在教育渠道上,要切实发挥好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平台,根据青少年年龄阶段,结合章丘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进一步改革德育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推动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改进和建设。

2、在教育载体上,要根据青少年的喜爱和特点,创新和设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杰出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集中开展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络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围绕德育目标和内容,积极开展网上德育课程、网上心理健康指导、网上家庭教育指导、网上德育论坛等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进网络工作,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在教育方法上,要实施新型的德育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施情感型模式,在德育工作中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实施氛围模式,以构建校园和谐文化为重点,加大正确的校园道德舆论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去思考、感悟、理解和完善自己。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各界都要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把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要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工作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时要积极与全市各级 宣传、政法、文化、体育、科技、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加强联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9篇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中应用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在培养中小学生掌握信息知识、信息理论的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力、兴趣、品德的实际,联系信息技术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实际,联系当代最新科技成就的实际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政治教师在向中小学生传授新观念、新知识时,可用制作多媒体文稿的方式,来演示某些政治现象和特征。

2.实效性原则。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多媒体材料内容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力求准确到位;课件制作讲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最佳视听效果为标准。展示过程中教师既要熟悉多媒体操作,又要准确把握教材;既要细心观察,逐步引导学生,还要通过多媒体控制教学活动,并能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使多媒体的实效性在思想政治课中得到充分体现。

3.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照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它要求政治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时,要重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尤其在讲授专业性很强的政治术语时,更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运用,使学生获得具体认识。

4.协作性原则。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陌生的专家、学者及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机会大大增多。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时,应遵循协作性原则,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例如,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教师可利用“校讯通”、发邮件等形式,让学生在家做出回答。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而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境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能激活思维,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发散思维的重要形式,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新观念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进行变革,发现新问题。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从各种资源中搜集、获取信息,再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达到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的目的。

3.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指出:“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也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因此,多媒体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教师教育观念,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实际应用

1.注重导入,提起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导入。创设情境可以运用诗朗诵、听歌曲、讲故事、穿插社会热点等形式。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挖掘内涵,善用整合。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性很强的学科,恰当地将多媒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并非易事。它要求政治教师要钻研教材,创造性地分析和处理教材,善于运用课程整合,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意识和行为,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3.挖掘潜力, 张扬个性。新课标下,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政治教师要不时走到学生中间,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尤其是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畅所欲言”“你争我辩” “焦点评述”等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倡导绿色博客,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博客是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新生宠儿,作为一种新的网络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所喜欢。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师可在平时就要求中小学生把博客当做电子记事本,在上面记录下学生成长的轨迹。通过博客,老师也可与他们交流,与他们共同探讨,为他们排忧解难、指导行为,让他们得以健康成长,实现思想政治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第10篇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安全。童年中什么最重要?安全。只有保证我们生活和生命的安全,我们才能有幸福美好的一切。共同阅读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国旗下的演讲,请您阅读!

安全教育日国旗下的演讲1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主要的安全隐患有交通事故、游泳溺水、火灾火险、食物中毒、危害、犯、艾滋病、体育运动损伤等20多种,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1996年,国家教委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__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__年3月29日(星期一)是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为“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当地公安机关和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密切配合,围绕主题,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以提高中小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要特别关爱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农民工子女以及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福州市教育局下发了“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__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各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增强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第十二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促进和确保我市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人身安全。

现根据上级有关开展第十二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的指示精神,我们学校结合校情实际制订了以下活动安排:

一、全校师生员工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维系着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我们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二、把我校的安全教育日活动阔展为安全教育周活动。在此期间,各部门、各学科教研组、各年段、各班级要结合学校实际,围绕主题,开展讲座、班会、队会及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电子屏幕、多媒体设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提高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三、各部门、各学科教研组、各年段、各班级要结合安全教育日,集中开展一次安全工作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四、各学科教研组、各年段、各班级开展安全教育日活动情况请在本周内分别书面向教务处、德育处反馈,各处室开展活动情况于下周二之前向校未保办反馈以便汇总后向市教育局报告。

老师、同学们,借此机会向大家报告二项好消息:__年度我们学校的安全工作在全体师生员工及学生家庭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在辖区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社区及有关单位大力支持通力协作下取得一定的成绩,被上级授予福州市“平安校园”称号和鼓楼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老师、同学们,学校安全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很具体的工作,需要大家齐抓共管协作参与。我们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大“平安校园”创建力度,争取更大的创建成效。共同为确保学校平安、学生安全、社会安定稳定而努力。

谢谢大家!

安全教育日国旗下的演讲2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___,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安全,永远的警钟!

安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据中国教育部提供的资料显示,__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中小学生伤亡人数超过二万五千人,平均每天有将近12名中小学生丧生在车轮之下,而在遭遇意外伤害事故方面,全国平均每天有约有50名中小学生遭遇意外伤害事故.其中溺水占到30%以上,位居第一.在其他安全事故方面,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就有40多人.这是一组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啊!

我们的童年不应该被这些血淋淋的数所充斥!1996年,国家教委等单位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并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作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同学们,今天是第12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我们的身边的安全上吧..我们的安全不仅关乎我们自己,更关乎我们的家人,朋友,甚至社会各界关注我们成长的人.

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__班正式向全体同学发出承诺:

1,上学的时候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在过马路的时候,要注意来往的车辆.

2,在家要注意用火,用电的安全,正确使用电器,避免意外发生.

3,外出游玩的时候,一定要有家长或老师陪同.遇到陌生人时,不能搭理.

4,在校要注意活动安全.尤其是在上楼梯时,要有秩序,不能追逐打闹.在进行活动时,要注意安全,不能玩那些危险的游戏.

亲爱的同学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就让那些无谓的"离去"少些再少些吧,让"安全的承诺"多些再多些吧!让我们在生活的每一天,从点滴做起,遵守纪律,规范秩序,防范未然,让安全植根于心,让盛开的花朵不再夭折,让温馨的家庭远离遗憾,让美丽的校园更加平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安全教育日国旗下的演讲3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今天正是第_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中小学生人身安全有其特殊性,主要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包括交通安全、课间活动安全、体育活动安全、集会疏散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校外活动安全、网络安全,以及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和外来侵害等等。据教育部统计,全国每年大约有16000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名学生死于交通事故、校园伤害、食物中毒和溺水等事故。也就是说每天差不多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专家分析指出:校园安全事故、青少年意外伤害,有80%是可以避免的。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青少年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学习、锻炼和娱乐中,怎么做重点注意安全,避免伤害?在此,我向全体同学提出要求和建议:

一、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骑自行车的同学特别要重点注意交通安全,严格按照规定的行车路线行车,不逆向行驶;要经常检查刹车是否灵敏,最好一人一车,不要带人;在路上不要并排行驶,更不要追逐打闹,重点注意避让行人和车辆;乘座公交车的同学,要有序排队上下车,不要拥挤,重点注意乘车安全,。

二、重点注意拥挤踩踏。同学们在校内要做到“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不推挤”。去年,四川就有一所学校,因为下楼时拥挤,有学生故意制造紧张气氛,造成了7名学生被踩死的悲剧。我们学校的楼道比较宽敞,但还是希望同学们上下楼梯时不要拥挤。特别是晚上突然停电时,同学们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更不允许搞恶作剧。

三、重点注意饮食卫生,预防食物中毒。春季是各种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再加上气温升高,食品容易腐败变质,同学们要格外重视饮食卫生安全。希望同学们不要购买三无食品,尽量不到路边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就餐或购买食品。

四、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同学之间相互有意见或者有些小矛盾,十分正常。不要耿耿于怀,过分计较。应该本着谦和忍让,尊重他人的原则,以平和的心态、温和的方式,化解同学间的矛盾。当自己解决不了时,要及时请求老师的帮助。特别要警惕个别同学的挑拨、起哄,不要试图采取暴力的手段解决矛盾,做到遵纪守法,珍爱生命。切记“冲动是魔鬼”这句话!

五、禁止携带管制刀具进入学校。今年3月8日晚上,睢宁县民办文华中学高三学生魏某与高一学生许某因一点小矛盾在校内打架,许某用刀刺中魏某心脏,致其死亡。许某的一时冲动,使两个好端端的家庭被毁了。纵观全国校园学生命案,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由于学生非法携带、使用管制刀具造成的。因此,学校将继续加大对管制刀具的收缴力度。也希望同学们提高警惕,及时举报有不良企图、携带管制刀具的学生。

同学们,有一种基本的权利叫安全。拥有了安全,虽然不可能拥有一切,但没有安全就一定没有一切。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多一份自律,就多了一份安全的筹码;多一份警醒,就拥有了一张通往安全的绿卡。人类生存的几大要素莫过于此:健康是前提,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源泉,而安全,则是堡垒。一个让我们生命的状态时刻保持安全与平衡,让我们生存的环境时刻充满宁静与和谐的堡垒。没有了安全,再健康的躯体也在劫难逃,再丰厚的物质也会变得一文不值,再丰沛的精神源泉也如无本之木。生命没有第二次。我们只有懂得一个道理,防患于未然,在人生的路上走好每一步,事事处处想到“安全”二字,在校内外规范行为,严守制度。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美丽,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

老师们,保障学生的安全,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日常管理,落实安全责任,狠抓措施落实,积极防范各类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共同创建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

安全教育日国旗下的演讲4各位同学:

炎炎夏日已经到来,凉爽的海滨、流淌的河流和小溪给人带来欢乐和惬意,但却潜藏着安全危机。去年5至9月份,全省各地发生游泳溺水死亡的中小学生和幼儿89名,其中,农村溺水事件占78%,本地人占52%,流动人口子女占41%,中小学生占85%。今年5月20日,周程鹏(男,临海市人,13岁,临海市东塍中学7年级6班学生)在临海市东塍镇东溪单村岩仓旁边的一水潭内游泳发生溺水,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在熟练掌握游泳技能的情况下,暑期游泳时切记以下几项安全要点:

1.下水前观察游泳处的环境,若有危险警告,则不能在此游泳;

2.不要到坑、池、塘、沟、河流等不安全的地方玩耍;

3.需在大人陪同下去安全的地方进行游泳;

4.游泳时不要在水里打闹,在江河湖海中游泳,有时会碰到意外情况,此时游泳者要保持镇静、沉着地加以自救;

5、切不可在不明情况下进行跳水;

6、放假期间,学生家长应加强监护,时刻提醒孩子不要到危险地方玩耍、嬉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带孩子到规范的游泳池进行游泳。

祝同学们有个愉快的暑期!

安全教育日国旗下的演讲5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重视安全教育。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活动领域越来越宽,安全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它已成为生命教育、公众教育和世纪教育。

有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安全教育要有足够的认识。我校为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经常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画等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每位家长、老师都希望我们高高兴兴上学来,安安全全回家去,交通安全是影响我们安全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是否具有交通安全意识呢?

上学、放学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拥挤的时候,在路上行走时,不要互相打闹、追逐,要学会谦让,不与机动车争道抢行。对于骑自行车的同学来说,不骑车带人,不骑飞车,骑车时不听耳机等,保持车况完好,不逆行,转弯不抢行猛拐,都是保障我们交通安全的有效措施,随着冬季的到来,交通安全更引起人们的重视,车胎不要充气太足,这样可以增加与地面摩擦,不易滑倒,同时,还要与前面的行人保持较大的距离。这都增加了我们安全系数。

另外,消防安全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但如果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火灾,它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活,给人民财产和国家建设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第11篇

根据市教委统一安排,20*年,县教委启动了“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中小学生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明确了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思路,即:每年确定一个专题和重点内容作为突破口,力求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年年有突破,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年年有进步。20*年,历时四年的“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圆满结束,并取得明显成效。为总结推广文明礼仪教育成功经验,在各校及广大师生中树立起一批先进典型,县教委连续四年在全县中小学、职业学校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先进班集体、先进工作者和文明礼仪使者评选活动。

20*年,在各校评选推荐的基础上,经县教委评审,东邵渠中学等10所学校被评为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新城子中心小学五(1)班等30个班级被评为文明礼仪教育先进班集体,大城子中学孙桂东等20名教师被评为文明礼仪教育先进工作者,东邵渠中心小学六(1)班宋雨含等400名学生被评为文明礼仪使者。

20*年,县教委坚持把“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来抓,确定主题教育工作的侧重点为:让德育走进学生的交往生活,以国际交往礼仪为中心内容,开展“情系奥运,做有修养的中国人”主题教育活动。各校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着力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各校通过校园网、广播、橱窗、校刊校报、班会和团队会等多种形式,将20*年文明礼仪教育侧重点及要求传达到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在交往生活中讲诚实、讲信用,做到明事理、重友善、守时间、会道歉”;加大交往礼仪知识的宣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力度,使学生逐步了解、掌握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仪,养成友善宽容、真诚待人的道德品质,在参与奥运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中做到不卑不亢、知书达理,展现首都青少年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是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开展各项活动。在全县中小学、职业学校学生中深入开展编唱“生态*新童谣”、“礼仪就在我身边”征文演讲、“文明礼仪伴我成长”、“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主题班队会、“文明礼仪寄语征集”等活动,在教师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案例评选”、观看《教师礼仪》等活动,促使广大师生文明礼仪素养明显提高。

三是注重实践,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文明礼仪素养。各校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公益活动时间,深入家庭和社区开展奥运教育、文明礼仪知识宣传及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特别是在奥运观赛活动中,同学们文明观赛,展现了*县中小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精神风貌。

第12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无分于东西也。”人在幼年时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观念并不稳定,其品性和处世态度基本上是由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塑造的。在对少年儿童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开展慈善教育,能够推动其形成关爱他人的道德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财富观,从而提升人生道德境界。知识传授与道德教化,对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样重要。

一、中国中小学校慈善教育的状况

在中国,慈善在许多中小学生的心里是献爱心、助人为乐的代名词。慈善教育表现为爱心教育,有慈善捐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慈善讲座等载体形式。自《慈善读本》开始普及,中国慈善教育开始成为中小学校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1.《慈善读本》

2011年11月8日,中华慈善总会在北京举行 “慈善文化进校园”捐赠暨启动仪式,先期在四川、甘肃、青海等省市捐赠111万册《慈善读本》。此后,中华慈善总会将捐赠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小学,并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慈善读本》向中小学生传达世界需要慈善的信号,教育他们慈善是每个人的责任,是一种真正的分享,需要关爱与尊重,鼓励孩子们用爱心来召唤爱心,带领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之中。各地中小学将《慈善读本》作为素质教育的补充内容,渗透到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之中,培养孩子们的慈善意识。

2.慈善捐助

在中国的中小学校,每当大型自然灾害发生,或者有学生及其家属罹患疾病,学校都会组织慈善捐款活动,鼓励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广东省汕头市于2005年开展“小慈善家”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动员教育学生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精神,自愿将能节约的零花钱节约起来,捐作慈善资金。各校“小慈善家”活动募集的资金,统称“慈善助学金”,由学校统一管理,存入银行专户,其中40%留学校,全部用于资助本校的困难学生和教师;60%上交汕头慈善总会,其中50%回拨给各区(县)教育局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和困难教师,50%用于全市统筹资助特困学生、教师。四川省也积极在中小学校开展慈善捐款活动,如每年一次的教师工资一日捐、学生零花钱一日捐,及时向身患重病的人捐款等。

3.组织慈善活动

教孩子将爱心付诸行动,是香港中小学慈善教育最倡导的方式。在香港,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爱心公会或童子军,定期地推荐中小学生去一些社会福利机构服务,如协助敬老院义工看护老人、照顾智障或失明人士或给低收入家庭的小孩补习。有的中小学校还会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与“卖旗”街头慈善募捐活动。四川省眉山市的中小学校按照就近、方便、安全的原则,将社区、敬老院等场所作为校外的慈善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慈善爱心传递活动。通过到社区开展慈善志愿者服务、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奉献。

4.管理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

在香港的一些中小学校,每位学生的档案里都有一份爱心记录本,记录学生们参加过的各类社会服务。爱心记录本并不是简单的时间地点记录,而是要具体到细节,如在服务中心有没有受到义工培训、服务的体会、服务对象的反馈等。爱心记录本还会作为学生毕业时重要的考评依据。浙江省台州市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把学好《慈善读本》列入到平时对中小学班级的考核之中,作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和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的条件之一。

5.鼓励慈善思考

香港一些中小学校的校长会在每天的晨会上给全校学生做围绕爱心奉献等内容做15分钟的演讲,通过长期的灌输影响孩子们。陕西省要求各市、县(区)教育局、慈善协(总)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作报告、讲故事、征文比赛、爱心图画、主题班会等活动提高中小学生对慈善活动的认识,激发学生们扶弱帮困、助人为乐、帮助孤寡老人等慈善爱心行动的积极性。重庆市丰都县于2007年10月22日至10月28日在全县中小学校中开展“慈善爱心周”活动,通过开展慈善爱心宣传活动、召开主题班会、撰写慈善心得体会等方式,鼓励中小学生进行慈善思考。安徽省马鞍山市也于2012年3月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比赛,鼓励中小学生挖掘身边的慈善故事,把自己对于慈善事业的看法、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加深对慈善、慈善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湖北省武汉市也通过举办慈善征文大赛、爱心画展,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慈善文化讲座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围。

二、国外中小学校慈善教育的状况

在国外,慈善教育是教育孩子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固定组成。美国等一些国家甚至从幼儿园起就注重开展慈善教育,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教会他们做一个善良、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1.慈善捐助

美国的幼儿园会时常向家长发放募捐倡议传单,鼓励家长引导孩子参与到捐钱、捐物的活动中。这类慈善募捐多为长期行为,而非为应对特殊情况,募集而来的钱物用于捐助以非营利组织为主的儿童慈善组织。英国的学校也经常鼓励中小学生为慈善组织募捐,培养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慈善习惯。

2.慈善拍卖

美国的幼儿园会让家长把家中的物品捐出来,用于拍卖,拍卖所得的募款则全部用于捐助儿童慈善组织,如麦当劳叔叔之家(为病童家庭提供免费住宿)和幼儿阅读基金会(为贫穷地区的孩子发放免费图书)。整个慈善拍卖过程由幼儿园和自发组织起来的家长共同筹备,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慈善的感知。

3.组织慈善活动

美国的中小学校定期会全校停课一天,让学生去做社区义工,参加公益慈善活动。亲身参与志愿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慈善意识,触动形成了帮助他人的心理,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此外,这类活动还使得邻里氛围更为融洽。在德国,家长们要定期带着孩子到“养老院”、“贫民区”等地,鼓励孩子们为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为生活相对贫困的人们购买礼物、接济食物等,以此来引导孩子们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弱小生命。大街小巷上还有很多“协管员”和老年志愿者,他们引导、教育孩子帮助盲人过马路,为老人领路等。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中小学生饲养小动物,组织他们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以培养他们的慈善之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4.管理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

在国外许多学校里,考试成绩并不是评估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表现也会被计入其综合素质评价。美国学校对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有硬性规定(如Whittier Christian high school的学生必须做20个小时的义工才能顺利毕业),并计入相应的学分。美国高校在录取新生时,也将新生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在其他学分相同的情况下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多的学生会被优先录取。

5.鼓励慈善思考

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德国各所小学都要举办以“善待生命”为主题的大讨论或作文比赛,优胜者将获得校长和当地官员颁发的奖章和证书。多数英国的中小学校每周都会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社会上或者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是非。

三、中小学校慈善教育的中外比较

由于国情、社会文化环境、慈善意识状况和教育体系等不同,中外中小学校慈善教育在发起主体、主要方式、活动组织与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1.慈善教育发起主体

在中国,慈善教育是由中华慈善总会、民政部和教育部共同发起的,各地中小学校积极响应实施,先形成倡导慈善教育的大环境、再进行慈善教育的推广。而在国外,慈善教育多由各中小学校自发开展,政府起到鼓励、褒扬和支持的辅助作用,先有各学校的慈善教育实践,由学校发散到家庭、社会之中,形成慈善教育的良好氛围。中国现阶段国民的慈善意识还较为薄弱,自上而下推动的方式效率更高,更符合国情。

2.慈善教育主要方式

中国一贯强调言传与身教的结合,中小学校慈善教育以宣传灌输、鼓励思考的理论教育为主,辅之以公益慈善活动。在日常课堂中,各学校以《慈善读本》为教材,采用慈善征文、爱心画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巩固孩子们的慈善观念;在实践活动中,鼓励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敬老助残。而外国则是通过开展具体活动进行实践教育,如慈善拍卖、定期组织慈善活动等等,在行动中对中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培养良好的慈善习惯。

3.慈善教育活动组织

在中国,各地中小学校组织的慈善捐款多为大型自然灾害发生或者学生及其家属罹患疾病时的应急活动,日常性慈善捐款的组织较少;慈善活动也常常在“雷锋月”、“慈善周”等时期进行组织,仍具备较强的临时性色彩,难以巩固慈善教育的效果,甚至只是“走过场”,达不到培养慈善意识的目的。而在国外的中小学校里,慈善募捐多为长期行为,支持儿童慈善组织的事业而非为应对特殊情况;慈善活动也是定期开展,成为了学生日常活动的重要部分。

4.慈善教育活动管理

对于中小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情况的管理,中国的中小学校多采用软性鼓励的方式,即作为学生申请荣誉奖励的条件。众所周知,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下,荣誉奖励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成绩挂钩,成为“优等生”的专利。如此一来,这种软性鼓励的方式很可能会打击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难以起到促进慈善教育发展的作用。而国外对于中小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情况的管理已成体系,多对中小学生参与慈善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表现做出硬性规定,即作为毕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程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