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评估 指标体系
Reserch on University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Abstract】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but also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chool level.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assessment method to facilitate the monitoring of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to discover the lack of classroom teaching, strengthen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This article learn complex systems assessment methods,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of the general process presented expounded the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inciple, to establish a framework of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indicators system to study one of the indicators of the right to re-analysis, quantitative models and integrated assessment method.
【Key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quality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1 引言
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导致课程教学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教学质量评估对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非常重要。教学质量评估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有效的指标量化方法和评估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各高校针从自身特点和培养需求出发,建立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现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1][2][3]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研究,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扩展性以及可评价性,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2 教学质量评估过程
借鉴复杂系统评估理论与方法,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一般包括确定评估目标、分析评估因素、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分析、指标量化分析、综合评估、结果分析和采集指标数据,其中采集指标数据可以并行开展,如下图所示:
图1 教学质量评估过程
2.1 确定评估目标。根据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总体目标与任务,综合分析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确定教学质量评估的目标、范围和要求。
2.2 分析评估要素。根据评估目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提炼出若干因素及这些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关联程度。这些因素将作为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
2.3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以关键或主要因素为基准,遵循有关原则,构建合适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般具有逐层分解的结构。
2.4 指标权重分析。分析比较指标的重要程度,设定指标的权重值。
2.5 指标量化分析。建立指标的量化模型,对指标值进行量化。
2.6 综合评估。对指标值进行聚合量化,得出评估对象的总体评估值。
2.7 结果评估。对评估值进行分析,可通过不同评估对象的评估结果的横向比较,找出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8 采集评估数据。采集评估数据可与以上的工作同步展开,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为评估工作采集必要的数据。具体可采用多种手段,例如:采用调查打分表、试卷分析表和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记录信息等。
在评估过程中,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分析和指标量化分析是比较关键的环节,以下对其关键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3 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由多方面的要素构成。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估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把握以下原则[4][5]:
3.1 系统性原则。评估指标应能全面反映被评估对象的综合情况,从中抓住主要因素,既能反映直接效果,又要反映间接效果,以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3.2 简明性原则。在基本满足评估要求和所需信息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指标个数,突出主要指标,避免指标体系的过于庞大,给评估工作造成困难,并且避免各指标间的相互关联。
3.3 客观性原则。评估指标的确定应避免加入个人的主观意愿,指标含义尽量明确,并注意指标体系建立人员的权威性、广泛性和代表性,有时还需要广泛征集大家的意见。
3.4 可测性原则。可测性是指标是否能够定量表示,即指标能够通过数学公式或试验统计等方法获得。指标度量的含义明确,便于定量分析,具备可操作性。
3.5 完备性原则。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指标均应在指标集中。
3.6 独立性原则。指标间应是不相关的,应减少交叉,防止互相包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7 一致性原则。各个指标应与分析的目标相一致,所分析的指标间不互相矛盾。
3.8 层次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呈现多维度的特点,指标体系应具有层次性特点,从下层往上逐层聚合,从上层向下逐步具体。
此外,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不是动态不变的,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动态进行调整。指标需要要在动态的过程中反复平衡,有时需要继续分解,有时需要进行综合或删减。图2给出了一个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示例。
图2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示例
4 教学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方法
教学质量评估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过程,其中指标权重分析、指标量化和综合评估过程都涉及到定量分析方法,是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的关键。
4.1 指标权重分析。指标权重分析用于评价各子指标相对于其上一层指标的影响程度,可利用倍数环比、排序编码、优序对比等方法,其中,比较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6]。该方法应用1~9的比较标度法对指标体系各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即可构造各层指标的比较判断矩阵如下:A=(aij)n×n
其中,n表示指标的个数,aij的取值取自表1。1~9的比较标度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泰(Saaty)根据心理学原理提出的,具体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标度值的定义
针对所构造的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以及特征向量w,有:w=(w1,w2,……wn)T
λmax=
然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I,其值由下式确定:CI=(λmax-n) 。
然后确定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可通过表2获得。
表2 随机一致性指标RI
计算一致性比率CR,CR=CI/RI。当CR
4.2 指标量化分析。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中,可以建立量化模型对指标进行量化。教学质量评估中,指标可包括效益型、成本型等。效益型指标是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如网上交流次数;成本型指标是指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如考试不及格率。
效益型指标的量化模型为:z=
上式中,某指标的取值为y,ymax和ymin表示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z表示指标的量化值。
成本型指标的量化模型为:z=
上式中,某指标的取值为y,ymax和ymin表示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z表示指标的量化值。
此外,指标的量化还可以通过专家打分法等其他方法得到。
4.3 综合评估。综合评估通过综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各个指标值,对评估对象作出一个总体评估。最常用的可采用加权平均法。从最底层开始,若某指标的下一级子指标的量化值为z1,z2,……zn,子指标的权重分别为w1,w2,……wn。则该指标的量化值z为:z=wjzj
采用上面的公式进行计算,直到求解出的最顶层指标的量化值,即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估值。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教学质量评估的一般过程,阐述了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框架,研究了其中的关键技术。教学质量评估过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学质量评估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估模型,例如AHP方法,模糊综合评估,灰色聚类评估方法等,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同时,还应重视对评估结果的分析,挖掘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质量水平提高的相关问题,制定配套管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丁家玲等.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
价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2):241~245
2 程云喜. 课堂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文教资料.
2007,6:124~125
3 杨灵.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探讨[J]. 科教导刊:2011,6:34~36
4 宋立新等.构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4(6):16~19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 课堂教学 质量评估体系
在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工作一直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质量则是整个教学成效的重要控制点,也是高校教师所关注的热点目标。高校的生源数量较多,并且各个专业的设置相对复杂,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素质,其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上要保证具有指导性、科学性、层次性、可行性与动态性,从而真正地实现高质量教学。高校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地探索新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加强相关理论实践的研究与操作。
一、当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评价片面
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成长,并且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发展,突出学生主体性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但是,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以教学进度和考试成绩为主要的评价内容,对于学生的主观因素缺乏有效的评价,并且评价结果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对于教师本身来说,教学质量评价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缺乏对教师多项教学能力方面的考查,只关注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难以真正地体现教师的全面教学水平。
(二)评价单一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上,学生的评价意见占整个评价工作的较大一部分,但是其开展过程中,评价过程相对随意,并且相关评价还存在很大的局限,难以真实、全面地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难以达到教学评价的督促效果。
(三)反馈缺乏时效性
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有积极、快速的反馈,而当前教学质量评价中,对于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反馈存在很多的问题,缺乏足够的时效性。教学质量评价其本身在高校开展教学工作中,容易受到忽视,并且其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奖励有着密切的管理,其人性化的评价理念难以得到推行,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其在评价的过程中相对被动,对于教学评价活动应对不积极,并且经常存在逃避与应付的行为,整体教学质量评价的反馈不够及时,教师缺乏足够的参与积极性与认同。
(四)评价方法不合理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制定上,要与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并且有一定的调整空间。现阶段的教学质量评价相对固定,并且其指标不具有灵活性,难以对特色化的教学需求进行满足。这种僵化的评价方式,难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与考量,整体考核忽视对教师的个体性差异的关注。与此同时,当前的评价方式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没有进行区分,并且对于不同的专业类型和教学基础环境的评价上都缺乏足够的针对性,难以真实地对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反应。另外,当前的教学质量评价过分重视教学指标,采用量化的教学评价标准,评价缺乏过程化与动态化的特点,难以真实地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满足。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把握好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上,要本着指导性、科学性、层次性、可行性与动态性等多项原则。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且实现课堂教学规范化发展,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质量评估工作的开展,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给予教师教学方向上的指导。在教学评估过程中,要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并且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的教学上,要制定多层级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和延伸性。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需要保证其可行性与动态性,并且符合当前的基本教学需求,整体评价工作具有较强的跟踪能力,可以实现对学生多项素质的培养。
(二)完善评估体系的各项标准
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中,要对于当前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进行重新研究和定义,对于其中不合理和需要丰富的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评估标准的确立,要与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结合,并且融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教学质量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内容的评定,并且从教学的目标制定、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以及质量反馈等多方面制定不同的评价流程,真正客观、公平、公正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体现。
(三)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整体性
教学评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其评价的主要参与者是同行的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管理者,也包括教师自身。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上,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保证评价工作的整体和全面,避免单一角度的评价所带来的不客观问题。同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间接参与群体,其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学设计以及各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等角度,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也是参与教学活动的直接受众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感受最深,并且结合自身在学习中的一些体会,可以给予教师全面、准确的评价,并且从认知的角度上来提出相应的不足。学校管理者则从教学活动的大方向调整以及教学目标的落实方面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主要从全局的角度来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另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自身各项教学工作中的不足进行积极的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积极地进行自我反馈,进而体现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所应该具有的实践性和自我提升特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开展教学工作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关键的,而打造一个科学、有效、符合实际需求的质量评估体系,是对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进行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上,要提高评价工作的系统性、动态性与长期性,并且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关注课堂教学,将教书育人的理念进行深入的落实,提高高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天瑜.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绩效评价与指标建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2]李洪伟,韩b清,李长熙.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1(18).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双语教学;教学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学质量监控室本科评估的重点议题,2011年教育部在以往本科评估的基础上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2013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1],至此,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呼之欲出。此次新本科评估具有以下特点[2]:(1)变他律为自律;(2)变非常态的“迎评”为常态化的质量监控;(3)变千校一面大一统评估为细分化、个性化、自我审核。
课堂教学质量是本科评估的重点内容,而双语教学不仅是衡量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高校大量开设了双语课程,但是在开设条件、归口管理、教学效果特别是监督评价方面尚不够完善,教学质量往往难以保障。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对迎接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起到未雨绸缪作用。
一、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此,2001 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多个文件[3],2007 年更是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以及众多地方高校均开设了大量双语课程[4],而在双语教学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以下普遍问题:
(1)管理机制不健全。首先各高校未设立独立的双语教学管理机构,其审核往往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质量监控由教务处兼任,质量监控专业化程度不够。其次双语教学存在多头管理,且涉及公选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多个类型,专业性要求高,因此评估难度较大。最后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缺乏足够协调,导致三者之间教学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存在重叠和冲突。
(2)人员素质不足。首先,目前双语课程分为选修(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和必修两类,后者则不考虑学生兴趣、基础、偏好等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双语教学,对课程产生排斥态度。其次,调查表明,双语教学任课教师中受过正式训练的仅为7.5%,海外留学、工作或访学经历的只占13.2%[5]。最后,作为监控的主体,教学督导、院系领导及质量监控人员或英语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很难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罔论提出改进教学质量的建议了。
(3)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国家对双语教学并未形成统一的、明晰的评价标准,双语教学评价标准不易量化、规则模糊,学生测评对于双语教学的规定也不够合理。在实际操作中或随意变动,或无所适从。
二、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针对前述问题,结合新本科教学评估方案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由监控组织体系、评价体系、监控运行体系、保障体系四部分构成,
(1)组织体系
组成独立的双语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双语课程的开设及取消,形成准入和退出机制;负责制定本校双语课程建设规划;负责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组成双语教学评价委员会,负责听课评课,撰写相关制度并提交,组织双语教师研讨等等。
由教师自评、学生评教、院系领导听课、教学评价委员会评课、教学管理委员会监督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2)评价体系
构建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组成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包括管理人员质量、教师质量、学生质量、教学材料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档案等11 项内容,每一项进一步细化为对应的二级指标。可以将质量标准划分为A(优)、B、C 三级,各高校亦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3)运行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运行可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课前监控、过程监控和课后监控。
① 课前监控。首先是双语教学资格审查。审查内容包括课程本身、教师资质以及教学材料准备三个方面。其次,开课之前应对学生做充分之调研,并组织动员学习,统一思想和认识,并且利用QQ、微信等现代通信工具,多方沟通交流,减少学生的不适感,并且通过与公共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
②过程监控。高校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体系结构如下:首先由评价委员会根据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量化,制定出具体的量化评价标准。而后经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行。由评价委员会、院系教师领导、学生对于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由评价委员会统一汇总信息,实行退出机制。
③课后监控。双语教学课程结束之后,授课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和改进措施。同时,将学生反馈、院系领导意见、同行评价等资料搜集整理,梳理教学资料准备、授课进度、教学方法、课堂互动、学生反映等信息。
(4)构建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应专门划拨经费用于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用于研讨学习、组织会议等、培训学习、教学研究等内容。应建立涵盖所有双语任课教师的微信或QQ群,保障信息及时畅通,并且形成定期会议制度,促进教师间互相学习。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双语教学研讨学习活动,进行业务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结语
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已经展开,只有建立课程监控、专业监控、学院监控三级监测体系,才能够真正评价教学质量。双语教学又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组织、评价体系才能有效监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 Z] . 2011
[2]赵强 试析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转变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3:76-77
[3]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Z] . 2001.
[4]刘晓彦,曹原,杨静.高校双语教学课程现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112.
关键词:高校教学;教学质量评价;EFQM评价模式
教学是每一所学校的核心工作,因此教学质量则无疑成为了每一所学校最为关注的焦点。对于高等学府而言,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但目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多以事后评价为主,侧重于对结果的考核,这种评价模式集中体现了对教学质量的鉴定功能,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改进功能。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不但是高校的生命线,更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一、当前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误区
在我国高校各项评价活动中,教学质量评价已成为评价活动中的重点,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评价结果也成为教育决策和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评价指标僵硬,缺乏针对性
目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所采用的指标多为全校统一制定,制定统一的指标具有规范、简便、易比较等优点,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统一的指标并不能公平地反映每一个被评价对象,究其原因在于指标很难准确地反映各专业特点。同时,制定一个统一的指标的结果只能是使大家机械地以评价条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对非本专业的教学进行评价时,由于评委来自不同专业可能会出现生搬硬套评价指标的现象,其结果只能使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但同时也应看到,如果不同的专业都制定不同的标准,其实现难度较大,评价结果也较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因此,在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时,应使得指标的建立由面向结果的评价转变为面向过程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机械,缺乏系统性
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在具体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却忽视了评价的系统性。现阶段所采用的评价方法首先对各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然后依据指标对评价对象进行打分,然后两者相乘后各项汇总相加得到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采用上述原理进行评价,忽视了一个重要假设,即评价指标之间必须可以相互代替,目前我们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所制定的指标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加以替代的,因此采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非但不能有效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对教学质量的片面认识。
(三)评价反馈缺失,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质量评价操作中,侧重检查与考核,强调评价工作的监督作用,却忽略了评价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在教学质量评价结束之后,对待评价的结果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使得学校各院系为了评估而评估,没有认真对待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尤其是在评价过程中,对得分较高的院系和教师应及时找出其优点所在,并总结经验,以利于教师相互探讨、学习和提高;对得分较低的院系和教师更需要及时总结和改进,应组织专家、教授帮助其查找原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注意建立评价档案,及时对评价的结果要进行分析、存档,进行规范系统的管理。
(四)评价制度滞后,缺乏创新性
多数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如教学巡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随着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替,上述制度在当前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也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使得原有的评价制度在某些程度上制约了对教学的创新。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教师已经逐渐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和能力的培养者的角色,因此,在未来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应不断对评价制度进行创新,使得高校教学评价制度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的建立
EFQM(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是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的简称,即欧洲质量奖杰出经营模式。EFQM致力于提高欧洲企业和各类组织的竞争力,EFQM吸取美、日等的优秀之处,为欧洲组织建立了企业杰出经营模式。EFQM设立欧洲质量大奖并颁发给质量管理优秀的组织,而且质量管理是这些组织持续改进的基本手段。即为EFQM模式。对照EFQM模式中的9项要素或者标准可以对组织质量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将EFQM模式用于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但可以保证对教学质量结果的评价,而且更能注重对教学过程质量的评价。同时运用EFQM模式还可不断自我评定,找到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由于EFQM模式主要针对企业等赢利性组织的质量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因此将EFQM模式引入高校等非赢利性组织,尤其是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中,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正。本文所应用的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如图1所示,主要有九个方面:教学目标、策略方针、学生管理、资源、过程、学校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其他相关方满意、工作成效与目标实现。这九个方面又分为两个部分,即教学管理部分和教学成果部分。
教学目标部分评价准则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根据学生需求,如何提出、指定、审核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实施前如何消除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可测量、可实现、具有相关性以及有时间限制。
策略方针部分评价准则包括五项内容:如何积极参与到教学质量活动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如何积极与学生、相关部门或者其他相关方进行沟通协调;如何认可学生等对教学质量方面提出的合理建议;通过反馈信息如何建立改进策略;如何定期更新和改进教学策略方针。
学生管理部分评价准则包括,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发挥其各自潜力;如何关心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资源部分评价准则包括,如何有效、充分利用现有上课资源的,包括课堂设备、资料数据库的使用等方面;如何有计划的收集和使用有关教学质量方面的信息;如何有效整合学校及社会资源,以提升教学质量。
过程部分评价准则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提升过程是如何被系统的建立、管理、修正和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采用和实施学校要求的教学质量方面的制度和方法;根据上期评价周期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如何制定改进指标及改进方法;对于本期评价周期内的教学质量总结,如何有效地保留并提供给评价小组。
学校满意度部分评价准则包括: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学校评价周期前的期望值;本院系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学校相关部门或者院系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学生满意度部分准则包括:课堂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满意度。
其他相关方满意部分准则包括:学生家长对教学情况满意度;教师本人获奖情况;社会团队、政府部门对教师能力给予的认可情况。
工作成效及目标实现部分评价准则包括:是否实现前期制定的教学目标;工作业绩是否符合学校制定的相关评测标准。
从图1可以看到,教学管理部分保证了教学成果的取得,同时在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又可以不断地对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和改进,所得结果不仅仅是对九个部分独立评价结果的简单汇总,通过建立教学管理与教学成果之间的促进和反馈关系,使得九个评价部分系统的组合在一起。因此,运用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一个系统评价的过程。
三、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的实施
在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为保证其应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一)组织保障
当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下的组织方式,由于职能或者岗位角色的限制,在使用EFQM评价模式时,则无法清晰地对评价目标或者评价准则进行一致的判断,势必影响最终的评价结果。
因此,应建立高校教学质量委员会。可由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专家组成,打破原有职位或者岗位的局限,在高校教学质量委员会领导下,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评估专家队伍。这些评估专家组成多个评估小组,对不同院系、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把评估意见提交给教学质量委员会,最后由高校教学质量委员会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定,并最终确定评估对象的教学质量等级。
(二)转变思想
在EFQM评价模式的应用环节,尤其是在评估专家小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的“挑毛病”思想。在评估时,评估专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同时,也要积极帮助评估对象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评估专家小组中有来自教学岗位的教授,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解决教学问题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要使得高校教学质量不断创新和改进,就必须在评价模式应用过程中树立起“以评促教”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思想。
(三)反馈改进
对于评价结果,应建立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制度。随着校园内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网上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此,可引入网上评测反馈,及时将上级、学生、同行、专家的反馈意见及时反馈到评价对象手中,同时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引入“现场访谈”方式,通过评估专家与教师面对面的沟通,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开发多种反馈渠道,健全评价结果反馈机制,是应用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四、结束语
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是驱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动力来源,因此,通过引入EFQM质量评价模式,提出了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转变了单纯面向结果的评价模式为目标、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全过程的质量评价模式,结合评价模式有效实施的保障策略,高校教学质量EFQM评价模式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剑华.EFQM模型中的领导作用和管理创新[J].中国质量,2003(8).
2、石文.对改进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8).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受政府宏观管理及投人、政策导向等直接因素和生源、人才需求、就业导向等间接因素两方面影响。只有将内部保障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出现不顾人才市场需求或急功近利、“过分专业化和功利主义”等倾向。
根据高等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为基础,以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为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随着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在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更新质量观念,提高质量意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是确保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战略性的迫切任务。
一、根本依据:“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意识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及其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人WTO等等,高等学校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生存还是死亡,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因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效可行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满足政府及社会需求,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是必须而紧迫的。
二、外部动力:政府评估的制度化、连续化
政府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为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我自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从而最终形成国家、地、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了推动力。国家于1994年起对1976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开始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开始对介于两者之间的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教育部对上述三种评估方案及其标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统一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此基础上,2004年8月27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职责任务、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正式宣布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重点工作一是要建立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通过这种大面积、连续轮回的评估方式,建立起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综合评估工作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状况,同时要推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制度。评估是重要的指挥棒,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对高校办学的要求,对推动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将起到重要作用。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为契机,带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从微观事务管理到宏观决策管理的根本转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实施5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是高校扩招以后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需要。扩招、改制和升格使各校办学条件全面紧张,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更为突出,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与规模发展很不适应。原有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规章、队伍等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为保证新形势下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各校在贯彻落实文件过程中,逐步开展了新形势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和实践,但主要是侧重一些单项环节教学质量研究,如: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等,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经常性的质量保障信息资料积累,使得一些高校迎接评估,常常显得工作被动,也由于对教学评估的意义和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实质没有结合教学及管理工作实际加以深刻领会和消化吸收,转化为学校内在的质量保障体系,往往达不到评估应有的效果。既然教育评估是有效教学过程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展教育评估就不应是“额外负担”、“外加压力”,而应当视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应将政府的水平评估与学校的过程管理及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相结合,以政府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校内管理目标的参照,将社会中介机构及市场对学校的评价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因素,运用“人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地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并完善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目标导向:“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指导方针和目标导向。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合校、扩招之后,正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思想逐步向纵深发展。许多高校已逐渐把学校改革的重点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整体布局转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并采取一系列举措,以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在教育经费普通紧张的情况下,我国高等学校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使学校教学质量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提高,是一个需长期研究并不断完善的课题。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和确立是其中的核心。在教育资源一定条件一下,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要坚持“质量至上”,以质量为核心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要通过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挖潜力,以保障办学规模扩大的基本需求。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导向要以质量保证和逐步提高为核心和主导目标。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既要证明已经取得的“质量水准”,更重要的是在于持续不断地改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最优化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多培养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四、核心系统: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从2002年开始至今,教育部开展的高校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试点评估和专项评估等,在促进高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推进教学建设和改革,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教学质量 保障机制
教学质量是高等师范院校的生命线,构建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高等师范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高等师范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一是面向社会需求,二是面向高等师范生的实际需求,三是面向高等师范院校的实际。高等师范院校的目标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十分必要,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研究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良好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如何提高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高校领导教学质量第一的管理意识很关键,如果高校领导只是管、灌,而不考虑高校教学的特殊性,不给高校教师以充分的民主,那么高校教师只能在领导划定的圈子里授课,这和戴着镣铐跳舞没什么区别。要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高校领导就应该有较高的教学质量第一的管理意识,就应该坚持管理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在管理上,我主张坚持五个开放的原则:第一是教学模式开放的原则。我认为,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班级上课模式,使双向选择、小组讨论、个别学习等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唱独角戏的单向交往的封闭模式为双向交往、多向交往的开放模式 ;第二是教学方法开放的原则。高等师范院校应允许高校教师用启发式教学,多种教法综合灵活使用,诸如小组讨论法, 自主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第三是教学手段开放的原则。高等师范院校应在传统的教学手段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用视觉激发学生的思维;第四是教材内容开放的原则。高等师范院校应允许高校教师对教材做创新处理,将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问题。第五是教学地点开放的原则。高等师范院校应允许高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课堂设在校外,通过开展各种自然实验和创造发明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大自然的了解和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创新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二.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作为肩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重任的高等学校,更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从目前管理队伍建设的步伐和力度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远远滞后于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师范院校的管理队伍素质与高校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愈来愈突出。要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素质优良、高效团结的管理干部队伍 ;其次要增强管理干部队伍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再次要增强干部队伍的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此外还要增强干部队伍的实践意识和责任意识。
1、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素质优良、高效团结的管理干部队伍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方面:即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和大学学科增长机制。一所大学的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如何,实际上对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作为大学制度建设与创新的直接承担者,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素质优良、高效团结的管理干部队伍,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一项紧迫任务。
2、增强干部队伍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高校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水平大学的内涵、努力方向和建设任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不断丰富深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一位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吸纳新知,更新观念,成为具有理论深层感悟的管理干部。
3、增强干部队伍的大局意识、协作意识。部门和部门之间,学院和学院之间,分其责则为学校总体运行网络中的单个基点,合其势则是学校总体工作任务之集成。必须牢固树立服从、维护大局的工作信念和互相协调、协作的工作意识,既要认真负责各司其职,更要在学校总体工作任务上成为紧密协作的团队。
4、加强公仆意识。要增强干部队伍的“三个意识”,特别要加强公仆意识。总书记不久前要求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国家和区域社会对我们学校提出的更高要求和需求,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工作任务和竞争压力,要求我们管理干部队伍应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作为承担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调配权的各级干部,还要有强烈的节俭意识,在工作中要以最小成本力求最大效益。始终要以公仆意识为全校各族师生员工服务好,这应该是一支高素质高校管理 干部队伍的工作宗旨。
5、增强干部队伍的实践意识和责任意识。管理干部队伍是学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作为学校党政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之间必经的中介层面,学校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成为学校全员的共识和共同实践,管理干部队伍的责任尤为重大。
三、积极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首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不能简单的以检查教师教案,对学生进行标准化测验、成绩排名等方法评估教师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单纯或主要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评估教学质量,是当今教育中扼杀创造力的最有利的武器,它既扼杀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创造力,也扼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滋生的创造性火花。这种评估法会将师生的思维由创造引向刻板、僵化。因此,教学评估的方法必须进行改革,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评估部门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进行以教师为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评估。以教师为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评估,是评估者和评估对象彼此建立互信关系,教师积极参与、双向互动的教师评估。这种评估方法,能使教师发扬自身的优点,并及时纠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评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师内在价值的评估,它可使教师通过内心的体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和目标,高效率地开展通向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质量也将会得到有效保障和逐步提高。其次应采用科学评价的方式。科学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正确的评价指导思想;二是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三是适当的评价形式;四是高超的评价技巧。再次就是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科学的测评体系包括测评方式多样化,考试内容综合化,评分标准的科学化。建立起对学生的“合格+特长+创造”的评价制度。努力把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对学生的评价转变为全面的、科学的综合评价。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水平,使之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工作。要逐步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尤其是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实施办法和操作程序。目前,许多高校尚未构建一套适应高等教育跨跃式发展需要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仍在沿用老一套规章制度来管理变化了的高等教育,其适应程度可想而知。面对变化了的高等教育,高校应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如,教务处设立教学管理网站。网站设立教务动态、高教信息、学生成绩查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查询、课表查询、教学管理文件查询、热点调查、信息反馈、学习指南、师生留言板、教师答疑等众多栏目,并开通网上办公系统和网上选课系统。学校投入经费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硬件建设,教务处全面组织落实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 采取学生评教、专家听课、及时反馈、奖励优秀的工作程序。每学期对每位在岗教师以班为单位进行学生打分评估,设立教学质量奖(学生评价部分),每学年以历 次累计评估的平均分为依据奖励教师,对获奖教师颁发证书和奖金。教师可在教务处网站上查询自己的评估总分、排名以及各个单项的评估得分情况。学校应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的监督和信息反馈制度。
四、教学所需经费及教学设备等保障。
就目前教学经费投入看,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经费投入远未能满足扩招后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更是存在着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生均教学经费下降、增加教师数量和提高师资质量的经费不足、教学条件不能满 足教学需要等。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高校从政府和社会各界所获得的办学经费总量不足,限制了高校对教学经费的足额投入;另一方面在于高校内部的经费分配制度并没有充分 落实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相反,是以保人员经费为首要任务进行分配的。同时,高校内部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高校亟需建立“保障经费有效使用机制”。
最后,就是包括教室,多媒体等在内的教学设施了。就目前状况看,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存在着教学设备不完善的情况,多媒体教学不能正常实施,就连最起码的教学设施教室都严重不足,以至于不少班级不得不选择学习效率不高的中午和晚上上课,导致教学效果大大下降,教学质量也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施雨.成长在美国[M] .天津:新蕾出版社,2005.
评估中介机构发育不全,难以形成有效竞争。
目前,我国从事高等教育评估的专门机构数量还不是很多,全国大概也就10多家。这些单位全部是教育系统内的事业单位,经费大多数由国家财政负担,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评估中介机构。我们应当尽快培育和发展评估中介机构,这有利于促进评估工作的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以上分析了本科教学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但是,问题存在并不代表取消评估,应当对现行评估制度进行改革,在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理念下,对不同类型的学校采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以学校自评为基础,实行多元评估机制,将学校从繁重的评估小组接待工作任务中解脱出来。
建立高校评估新机制
1.原则。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必须坚持目标性、科学性、全体参与以及全面监控的原则。始终围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符合教育教学以及科研规律的第三方评估。
2.新机制的特点。
特点一:政府在评估过程中充当服务功能。日本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文部省是不直接参与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评估活动的,他们在外部监控过程中的作用是宏观调控,是对认证组织、认证结果、认证效能的许可,是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和财政杠杆间接发挥监督高校教学质量。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的权利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制约,一直掌握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手中,被政府所“管制”。这种做法导致中国的高等教育评价缺乏公正性、科学性、民主性。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做法,将高等教育评价权和监督权“下放”。首先,让政府教育部门真正成为宏观调控机构,负责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同时负责培养、审批国家级、地方级的专业评估机构。其次,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将外部监控的监督权“下放”给社会各界共同承担,政府则利用政治优势收集各种有效信息,为高等教育评估提供指导和咨询。
特点二: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中心,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发出科学的、针对不同高校的多元评估体系。目前,中国的教学评估统一采用7个一级指标加上一个特色项目的评价模式,忽视了高校之间不同的办学性质、办学规模、办学目标。我们可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审批有实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由他们组织高等教育管理者与研究者,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等进行具体、综合的分析,开发出为每所高校量身定做的评估指标,使其不仅反映不同高校的特色,又能科学的反映教学规律,保证评估指标、评估流程的规范性。
特点三: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高校评估终身化、透明化。对高校的评估不应该只是阶段性的,评估的指标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为了真正落实“以评促教”、“以评促建”,评估应该具有持续性,其评估指标也应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阶段性调整。各高校主管教育的部门领导以及普通教务人员都应该通过书写教学日记、周记,每月、每学期、每学年书写教学质量总结等方式,将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资料汇编成册,作为教学质量档案存档,接受评估时则逐级上交。这样做的目的是以评估为契机,将教学质量相关材料常规化、终身化。这种将评估工作落实到日常教学管理当中,将评估永久性的作法对促进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实时控制会起到很大作用。
另外,笔者认为评估结果应该透明化。不妨把评估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让公众拥有知情权,充分了解每所高校的教学、科研情况,作为学生填报高考志愿、用人单位招聘、国家和地方各种项目基金选择项目主持单位、各级财政拨款的有效的参考依据。通过社会各个层次的共同的舆论监督,促使高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江静吴煜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外语系
Abstract: It is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level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Ministry that local colleges establish the long-term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nism and carry out internal teaching evaluation. Which could transform teaching evaluation into the scientific, long state behavior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long-term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local university.
关键词: 地方高校;长效教学评估机制;构建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long-term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212-02
0引言
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后,地方高校如何巩固评估成果,扩大评估带来的成效,是地方高校必须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的现实问题。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开展内部教学评估,形成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政策互动的评估机制,是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是地方高校应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佳木斯大学近几年来开展的校内教学评估工作实践为例,探索性提出了建立高校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原则、基本框架和构建方法等,希望对同类高校有所借鉴。
1构建高校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1.1 导向性原则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评估起到规范的引导作用。地方高校应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有关高校成功经验做指引,从人才观、质量观出发,分析影响本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建立本校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
1.2 现实性原则 建立地方高校内部长效评估机制,必须从高等教育对地方高校的要求出发,综合考虑地方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地方高校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善现有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
1.3 主体性原则我国高校评估工作起步较晚,从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来看,采取的都是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从与受评高校的关系来看,教育部及其评估机构毫无疑问是评估的主体,而受评高校是评估的对象,显然是客体。然而,从地方高校围绕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的校内自评、加强管理,建立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等各项工作来看,地方高校本身又成为了评估主体。
2构建地方高校内部长效评估机制基本框架
建立地方高校内部长效评估机制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严整的系统工程,涉及地方高校评建工作的多方面内容,针对地方高校实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起校内长效评估机制的基本框架。
2.1 目标机制建立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评估的目标机制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目标机制的建立,要以国家有关评估文件、方针、政策为基础,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体现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教育宗旨。它可以使地方高校内部各管理部门在评估工作中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要做到什么程度;可使教学评估和日常质量监控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对学校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都将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2.2 实施机制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评估实施机制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设置独立的教学评估机构(评估办公室或评估中心)。二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评估专家队伍。佳木斯大学的作法是:把本校督学督导人员、资深退休老教师都聘请到这支队伍中来,同时还聘请了部分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2.3 保障机制地方高校应努力提升对内部教学评估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学校内部评估工作的投入,真正的把教学评估工作当作高校教学管理的重大事情来抓,这也是地方高校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能顺利构建的关键。
2.4 激励机制合理利用评估结果,强化激励竞争机制,是激励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重视评估,以评估为已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和学习成绩的根本措施。佳木斯大学的作法是:一是将“评教”结果与教师切身利益(评职、评优、岗位聘任等)挂钩。二是将“评管”结果与教学管理人员切身利益相联。三是将“评学” 结果与学生奖励结合起来。
2.5 信息反馈机制地方高校在建立内部教学评估机制过程中,为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进一步完善教学保障体系,应该加强评估的信息反馈工作,成立信息反馈小组,扩大教学信息反馈渠道。佳木斯大学的做法是:成立校内和校外两个信息反馈调查小组。
3构建高校内部长效评估机制的方法
地方高校长效教学评估机制的构建要坚持以下几种方法:
3.1 由点及面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评估,可以首先以某一个或几个院、系为试点,然后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佳木斯大学的做法是:先以我校化学与药学院为试点,组织专家队伍进行评估,通过试点,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也锻炼了专家队伍,为以后进行全校性的评估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 由常态到固化地方高校要积极营造主动评建的价值导向,构建自主的“常态长效”的评建模式。要坚决克服评估的功利主义色彩,坚持“评建工作日常化、日常教学评建化”,把指标任务内化为日常工作,把评价标准转化为日常工作的规范,固化为基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让评估的作用真正落实到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方向上。
3.3 抓好动员和组织领导为了使评估工作有效进行,地方高校应该做好评估前的思想动员和落实相应的组织机构。从思想动员方面来说,要求学校的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要以评估为已任,对评估工作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力争做到全员参与。
总之,建立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是国家对地方高校总体评估工作的深化,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必要补充。实践证明,建立地方高校内教学长效评估机制,充分发挥教学评估所特有的监督、调控、导向、激励等多种功能,坚持不懈地对校内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日常检查与评估,是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崔永江.建立地方高校内部长效教学评估机制的必要性及措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3).
关键词:网络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1 网络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要素分析
许建领提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指为使教育消费者对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质量感到却有保证,而运用系统原理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包括内部系统的自我评估与外部系统的质量管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完整的构建内部需要学生、教师、网络平台及高校四大要素的支撑,外部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评估机构的监管。
2 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现状的分析
现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网络教学,一些学校甚至将某些课程完整地设置为网络教学课,或设置某些专业的全套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网络课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场地,尤其适合成年教育与想进修的人士。其次,网络的海量资源丰富了网络教学的知识结构,也改变了教学的授课与评估方式,让学生更迅捷地获得知识与技能。再次,网络平台可以提供师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同时,改善增进师生关系,使教育者通过人文关怀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尽管网络教学有很多优势,但因中国高校网络教学不够完善普及,故网络教育发展缓慢且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学生对新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不适应。第二,教师的创新性不强。第三,网络教学平台设置的不合理。
3 改善网络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方式
3.1 全面普及现代化技术 教育部网站提出:“目前,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研究工作以国际国内现代远程教育的大发展与大竞争为背景,以促进和保护我国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实现资源共享,支持系统和操作性,保障远程教育服务质量为目标。”我国现代远程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持现代远程教育服务质量。从小学至大学,对于每个学习者及教育者都应该全面学习现代化网络技术,并应用于教学。
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平台建设都是技术人员进行的,但技术人员通常不了解专业及课程的特色,而教育者对现代化技术的掌握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自我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实施连贯的教学过程,及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适当修正教学内容;而学习者对现代化技术的掌握也可以配合教育者达到理想的效果。
3.2 全面建设质量评估体系 现今,高校的网络教学评估体系是十分单薄的,很多教育机构只将学生的网考分数作为质量评估的唯一标准。部分学校加上了一些学生学习的在线时间作为平时表现加入评估,缺失了其真实性与客观性,很难通过评估结果得到有效的课程指导。而建设全面的网络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仅涵盖教师对学生的评估,还包括学生及校方对教师的表现评估,及学生与教师对校方的管理评估,当然也可包括学生之间及教师之间的评估。只有全面的评估体系才能更客观地反映网络教学效果,且可以修正和提升网络教育水平。
同时,每种评估体系都可以有丰富的形式。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考试成绩外,可融合学生平时网上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参与网上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课后的实践应用情况等。总之,传统的考查模式都可以应用于网络教学评估中,而其又不拘泥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使评估的实效性更强。
3.3 建设权威的质量监管认证机构 当今,中国网络教学质量偏低,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的网络教学部门很少能得到国家专业网络教育系统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教育行政部门或民间评估机构的监管。网络文凭的泛滥和网络教育机构的龙蛇混杂必对追求高质量的网络教学体系形成严重的冲击。对于这样的问题,2002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2003年教育部决定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学院年报年检工作中正式启用“高等学校网络教育质量监管系统。”2007年教育部对试点普通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进行专项检查。可喜的是教育部认识到了监管的问题,尽管网络教育的监管力度与评估范围和传统的教学评估相差甚远,但相信只要教育部能严格把关,全面系统地对各高校与民间教育机构网络办学质量进行监管认证并向社会公开结果,我国的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定会日益成熟。
4 总结
全球现代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形式进行着前所未有的革命,从思想的转变到技能的提高,对每位教育者与学习者都是机遇与挑战。适应网络教学要求,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需要学习者拥有现代化网络技术;和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与习惯;需要教育者拥有多样的网上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创新端正投入的工作态度;需要高校全力及时有效地监管教学双方,同时配合认证监督机构的检查与帮助;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对组织承办网络教学的单位进行管理与评估。只有在四方的合力下,我国高校网络开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才能更快地发展,发挥更有力的效用。
参考文献
[1]许建领.论大众化阶段高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指向与建构[J].高教探索,2001(4).
[2]张立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4).
关键词:本科教育;行政管理;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目标。为此,各国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采用了不同评估体系。对比国外各种评估体系,国内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同样具有一定的质量监控标准进行约束。所谓质量监控,即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为确保教学活动管理与控制等目的而进行搜集教学材料所需的各类信息。二级学院作为高校教学直接执行部门与管理单位,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工作将永远是其教学的工作核心。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管理单位及教学秘书、教学院长、教务处管理人员等执行主体具有一定的权责。他们的职责在于各自所承担的系列工作范围和负责范围内履行各自的职能或完成工作使命。他们的权限在于保证所行使的职责能够有效履行。本文研究的目标:以行政管理为视角[1],建立健全行政视角下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使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一个动态的、可操作的、可控制的管理流程,并通过整合各类本科教学资源、协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在本科教学质量体系上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以此达到高校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和全要素的监督评价和指导。
一、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呈现特点
目前,国内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为:受教育群体对教育的需求以及在特定标准的监测与管控过程。在监测与管控过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呈现出多元的、自发的、奇异的、变化的等特点。
(一)质量监控行为主体的多元特性
根据不同利益受众和不同价值诉求群体,高等教育质量监控行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性。质量监控行为主体[2]主要体现在国家、高校及直属部门、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各方利益代表。以国家主体为利益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应满足国家诉求,所有教育行为应符合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所有教育产出成果应体现出国家对高校要求的终极人才培养目标。以学校、国家专门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为代表的利益监控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以满足维护高校及教育部自身形象为需要。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为利益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为用人单位所接纳。以教师学生为利益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应为此类受众群体提供反馈、考核及提升等制度,并且使此类群体能够从高校质量监控行为中直接获益。
(二)质量监控行为方式的自发特性
与教育部、省级教育厅等组织各类评估不同的是,各高校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完全是自主地进行质量管理。原因在于:教育部、省级教育厅等组织的各类评估中对高校质量监控存在着强制性监控管理。而高校自身着眼人才高质量产出为意愿的监控:完全是一种对质量严控的、多维的、主动的生态监控体系,这样的监控能够为高校本科专业带来长久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质量监控行为方法的特异特性
由于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已任,受国家权力主体的影响、社会环境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引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型。当然,由于高校质量监控行为中的质量评估常以检查、审核、评价等方式进行衡量,这些模式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天壤之别。对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他们对于质量管理包含质量信息管理、质量审核、产品质量档案及原始记录过程,这些过程都以保证产品质量能符合用户要求的企事业产品保证体系,从而达到追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目的。如果单纯地运用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质量管理模式,有违高校不以利益为目的的人才产品输出模式。同时,由于高校质量监控过程中,常以评估和评价等方式进行。可以肯定的是: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管理模式不能直接应用高校质量监控,高校也不能单纯应用自身评估评价体系作为质量监控裁量。因此,只有将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质量管理模式与高校自身的评估评价体系有机结合,才会使高校教育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最终以达到高质量人才产品高效输出的目标。
(四)质量监控行为过程的变化特性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监控的过程基本以国家层面进行监控,通过教育部、省级教育厅为主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群体对教育产出的利益需要逐渐不一致。高校质量监控行为过程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它不再是单一的国家层面监管,更多的是通过高校、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政府联手实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监控,甚至学生也因对学校、社会、政府等三方利益牵制而全面参与了质量监控。这些质量行为过程的变化,将带给学生对质量保障直接体验,促使大众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3]管理者给予相应的分层设计,进而促使质量保障体系不同的价值诉求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总的来说,随着监控流程与环节的变动,监控主客体角色关系进行了转换,高校质量监控内部属性行为过程也悄然转变。
二、行政管理视角下完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监控探索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在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探索过程中,努力把握“目标—评价-反馈—改进”的运行机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4],使每项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监督”“有评价”和“有改进”,形成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和螺旋上升环境。
(一)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控网络
高校教育教学完善的质量监控网络需要根据教学工作特点和专业特点,形成相关的教学质量标准,以规范高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同时,完善的质量监控网络需要健全的质量保障组织加以支撑,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主要包含:成立质量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强有力的后盾,以教学工作委员会作为监督,以教学督导作为监测,以各院系教研室单位作为直接观测,各部门各小组协同动态监管。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网络需要质量保障制度,在教学计划执行的全过程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听课制度保证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有效的监管,以此扼住部分教师对教学不负责态度;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形成各级教学督导机制,通过老教师的教学督导,查找问题并给予教学工作改进意见,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以此帮扶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能手;从学风方面,加强学生参与质量监控过程,以此建立部分基础课程的教考分离制度,使质量监控过程成为学生在高校最大的受益者。优质的人才培养取决于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而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取决于专业负责人学识的高度、见识的广度、治学的大度等,因此建立起专业负责人的遴选及保障制度,有助于强化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和领导力量;规范的教学资料收集、及时的有关教学资料整理,能够有效地分析当学期在教学管理过程存在的不足。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教学资料收集与归档制度。
(二)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价机制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应贯穿质量监控的全过程,高校及下属二级学院的质量保障制度和质量标准,应持续不断改进和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5]建立健全质量评价机制,出发点在于高校全员师生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使良好的质量评价机制成为促使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一把利剑。但建立健全质量评价机制,应在本科教学管理体系中有深入,在规章制度中有突破,在教学工作中有精细化,在教师教学水平中有跨越,在学生管理中有创新的全方位立体式总布局。建立高校由“怕评”到“爱评”的常态化,政府由“做评”到“管评”的法治化,社会由“论”到“评”的专业化,教师由“被忽视”到“被重视”的充分尊重,学生由“看评”到“参评”的权威化的质量保障体系监控模式。以此改变传统的学习观、教学观、管理观,真正还高校本科教学一片蔚蓝天空。
(三)高效科学的质量改进措施
目前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大致如下问题:高校课程内涵建设受传统教育制约,教师无法将专业相关的通识教育理念和研究性教学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以此而导致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难以顺利实施。高校新生专业研讨课、专业导论课、学科前沿课特色教材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本科专业认知的延后,这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受到相应的影响。高校部分师生的评教、评学方式的偏向性、随意性,使得监控部门对数据分析存在着一定的不可信赖性。多数高校内部决策中注重科研产出而轻本科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在经费的分配过程中,科研经费投入高于本科教学的投入。针对以上问题,在完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探索过程中提出几点改进措施: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打造课程内涵建设,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贯彻大胆质疑、敢于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双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制定相关政策,注重发挥精品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二,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如编写的优秀教材可作为本科教学评优评奖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优先条件等,以鼓励和引导教师将最新前沿成果引入本科课堂教学、更新本科教学内容、推动教研相协调,同时,高校内部应统筹教材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与教材建设有机统一。第三,加强学生的评教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评学重要性与严肃性认知,规范评教、评学活动。为使高校本科教学评学、评教更具可信度,在评学评教活动中,监管部门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务系统设定的评教指标,而应将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教师评价等多方面相结合。只有多方评价有机结合,才能确保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第四,建立产学研和教学一体化评估机制,改变大部分高校以科研为重心,轻视本科教学的专业内涵建设现状。鼓励高校大胆创新,将产学研成果服务于本科教学,努力打造优势产学研体系,进而建立产学研与本科教学连动的服务体系。以行政管理作为手段,是提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方面的保障。以行政管理视角,管理者能够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实施运行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检查、监督、指导及评价,也能够使高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职能部门起到教学质量监控作用,并且形成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促使高校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和全要素的监督评价和指导,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能够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蒋拓.高校教务管理中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问题研究:基于行政管理的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陈蕾.主体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3]史秋衡,吴雪,王爱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王晗,唐永升.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2):1-4.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内外专家都在积极研究如何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改善教学质量。本研究主要是对我国目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存在的不足全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运用教学质量评估理论和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加以研究,针对目前的评估体系都是普遍适用于各个专业,而对于美术这一特殊专业没有独立的评估体系,针对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规律和美术教师的独特教学方式以及美术作品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尺度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地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开展专题研究,从而达到完善教学监管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科学地构建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开展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估,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将教育部对高校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基本方针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与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接轨,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打下良好基础,从根本上促使本科教学评估趋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2)通过研究制定评估标准,提出科学的管理目标,有利于学校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3)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评估结果为重要依据,建立教学管理工作动力机制,将奖励和扶持力度挂钩,使高校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循环。
(4)能明确了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从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质量评估,教师可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针对性的采取改革措施,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题的实施,必将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从而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研究设计
课题组通过搜集很多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查阅了许多高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量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美术这一特殊专业的专业特征以及教学目标,构建了美术专业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量表。
(1)学生评教是最传统也是最直观反映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师的教态、教学水平的好坏、学生对知识的受用程度都是通过学生最直接反映出来的,因此学生评教是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本研究通过向班级综合测评前10名的优秀学生代表发放学生评价表或进行网上评教,选择优秀学生代表而不是全班同学主要是考虑可以最大限度的做到尺度一致,避免了部分后进生对要求严格的教师的不理解行为,且优秀学生更能对老师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课堂要求也较高,学生评价占总分值的40%。
(2)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地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既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也能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建立院(系)级督导组,主要是由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高职称且德高望重的教师组成,配合校督导组对每位教师进行听课,通过校级和院(系)级督导组听课评课确定专家评价结果占总分值的30%。
(3)美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比较散漫因此对老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学材料的检查和正常课堂秩序的检查在美术专业的评估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教学材料包括备课本、听课本、教学进度表、作业等。教师课堂秩序检查包括学生到课率和课堂态度,因此教学常规检查部分占总分值的20%。
(4)高校教师除了教书育人外还肩负着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责任,且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是科研创新教学内容,二是科研深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师的科研水平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基于此我们也把这一部分纳入美术专业教师质量评估体系中,该部分占总分值的10%。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研室;教学质量;教学考核
教研室是直接进行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的基层组织,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是学校专业支撑的基础。教研室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抓好教研室建设,就把握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关键和基础,就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教学质量就能得到有力的保障。因此制订科学合理的教研室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教研室评价工作,是促进教研室建设、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为此,笔者就如何建构高校教研室的评价体系以及如何组织实施教研室评价工作进行如下探讨。
1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故而也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各高校的重视[1,2]。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则是高质量教学的根本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一般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四个子系统[3]。其中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依据,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措施。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是教学质量的组织保障。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质量控制的实际操作一般都是通过各级各类的评价来实现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一般由听课制度、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课堂教学信息员队伍、教学信息校园网反馈机制四部分组成,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建立起各自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但是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1.1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学其他环节,如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不够重视;重视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监控较为松弛;对理论课较为重视,对实践教学则重视不够等。
1.2 质量管理欠缺 部分教师员工对质量管理的全员性认识不足,认为质量管理是管理人员的事,质量管理积极性不高,行为被动,从而导致学校质量监控效能的弱化。
1.3 教学质量评价不尽完善 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不够客观,评估过程中的人为成分较重,影响了教师对于评估的积极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 教研室评价
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内涵丰富,几个子系统相互之间关系密切,环环相扣。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在其运行过程中关键是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对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的执行力度。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即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包括教学质量评价(如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评价教师、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评价)和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成果评估等,但这些评价多数是针对某一个教师或是某一课程进行的,是不全面的,其未能涵盖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全部内容,也忽略了对其他三个子系统的评价。因此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如何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几个子系统的执行情况进行统一考评,将考评指标融合在同一个评价体系中,以便能较全面涵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也便于操作,这是值得教学管理工作者探索的问题。作者认为对教研室工作进行评价是开展这项工作的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规范管理的具体措施。规范的管理应该遵循逐级管理的原则,那么高校的教学管理应该遵循从学校二级学院(系)教研室教师的逐层管理制度[4]。其中系一级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在各级的教学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高校的内部管理应尽量避免管理权力过度集中在学校一级,系一级责大权小,而应把管理的重心放在院(系)一级[5],通过院(系)加强对教研室进行管理,注意发挥各基层的主动性,使之建立起自我调节的机制,更好地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研室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最基层单位,是对教师或课程进行管理的最直接组织,学校和院系的各项教学工作都要通过教研室组织教师去完成。但如前所述,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评价工作主要是针对某一个教师或是某一门课程进行的,而缺乏在宏观层面上对教研室的整体工作进行评价和管理。学校直接管理到教师的层面,结果是使系和教研室不同程度失去行使管理的职权,也就丧失了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忽略了对系和教研室的监督和管理,也就是未充分履行对其进行管理的职责。不可否认,学校进行的教师评价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发展都能做出重大贡献,但是仅仅对教师或课程进行评价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该对教研室的整体工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尽可能涵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几个子系统的全部内容,然后通过教研室对教师和课程进行管理和监督,这样在管理上更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措施。可见,加强教研室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对教研室进行评价,充分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方针,通过对教研室工作的评价,强化教研室对教师的管理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研室乃至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3 教研室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 教研室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要强调科学性,即高校教育的科学定位和遵循高等教育教学总体要求。教研室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尊重管理规律,使指标体系能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学校教研室管理实践相适应,同时使评价项目尽可能少而精,易于操作。
3.2 现实性、导向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不能将标准定得太高,否则脱离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只会让职工失去努力的信心。同时评估指标体系又要按社会、经济和科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校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引导职工朝着体系提出的目标奋斗。如师资队伍建设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要求、教改及科研中教改立项及成果的要求等,如果在指标体系中不明确要求或要求过低,教研室就不可能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以及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学校也不可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高质量的教改项目及成果。
3.3 指标量化原则 量化原则是指标体系的根本原则,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的评价,不是科学的评价。因此教研室评价必须要量化指标,无论是教学要求,还是管理要求,都应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尽可能得到明确的量值。例如,教研室高级职称和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每学期集体备课的次数、科研立项及成果数等均有明确的量值要求,评价起来就比较科学、客观。但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实现全部量化评估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指标无法得到明确的量值,却又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指标,必须要在评价体系中体现,则可以通过给该项指标赋予一定的分值,评价时根据该项工作完成的情况酌情给分。例如课程建设的计划、目标及执行情况等指标要求较模糊,无法做到有数量要求,可赋予该项指标分值,然后根据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情况酌情给分,这样评价体系就可以全部量化,评价结论也就更真实、客观。
3.4 激励性和约束性相结合原则 高校教研室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人的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能够使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教研室中的位置,教研室在系部中的位置,增强教研室全体成员的信心和竞争意识、集体意识,使教研室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从而充分调动教研室全体人员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研室人员的素质,提高教研室的工作质量。因此评估结果要与教师的职务评聘和报酬挂钩,对在教学上取得优秀成绩者要给予奖励;对教学事故,要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并按章处理事故责任者。
4 教研室评价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国内有少数高校对教研室评估工作进行了尝试[6,7],但其评价指标和结论多为定性的,不能准确反映教研室之间的差距。我们根据教研室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指标全部量化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改及科研、教学质量)、17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组成。为了加强教研室内部的管理力度,在评价体系的4个一级指标中,我们尤其强调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并赋予该项较重的分值,占总分的42%,包括了教学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备及经费管理和档案管理4个二级指标,再进一步细化出21个三级指标,几乎涵盖了教研室教学管理的所有环节。其次教改及科研和教学质量是衡量教研室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是教研室应该重视和重点建设的,故也赋予了较多的分值,各占25%。而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教研室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责任,而且单靠教研室的努力、没有学校的重视和投入是建设不好的,所以所赋予的分值不宜太重,仅占8%。从表1中看出,该评价体系涵盖了教研室管理的各个环节,也基本涵盖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几个子系统在教研室层面的全部内容,内涵丰富,脉络清楚,评价指标全部量化,评价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
表1 教研室评价指标体系(略)
注:表中括号内数字为该项的分值。
5 教研室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
有了评价体系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组织落实、严格实施。因此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员以及教研室主任等组成考评组,对每个教研室进行评价。评价每学期进行1次,于学期结束后1周内先由教研室组织自查自评,然后考评组评价,评价结果分四个等级,即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合格(70~79分)和不合格(低于70分),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教研室进行奖惩:①对评为优秀的教研室学校给予表彰和适当奖励。②评价结果与课酬发放挂钩:优秀者发放100%的课酬、良好者发放95%的课酬、合格者发放90%的课酬、不合格者发放85%的课酬。③评价结果作为教研室评先评优及优秀主任评选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我们已经在我校的临床学院按此评价体系组织实施教研室评价工作,本学期初公布了评价体系细则和实施方案,要求教研室按此目标进行建设,并在本学期末开始组织评价。这一举措在校内引起了较大反响,尤其是评价结果直接与课酬发放挂钩,触动了教师的经济利益,促进了教研室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6 小结
教研室评价体系的建构和教研室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应该建立起长效机制,长抓不懈,尤其是如何保持评价体系的先进性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评价体系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适应时展,根据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增减评价指标、调整各指标的分值,对本时期本校的重点工作或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适当加大分值,引导、鼓励教研室增加对该项工作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丁立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其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0(1):31-33.
[2] 刘桂玲,邳克江,王礼.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16-618.
[3] 邹晓宏.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浅议[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390-396.
[4]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1.
[5]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93.
[6] 屠群锋.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