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生德育工作,以往重点培养学生们的理论知识,现在则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培养。最近几年,德育的改进正在持续发展着,这也验证了学校德育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开始了解到德育对于学生今后成长的重要性,这同样是现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必然要求,教师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们的德育培养,优良的德育管理体系对增进学生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分层递进;德育管理体系
德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在自己擅长方面更加的突出,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小学分层递进教育是依照学生间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施教、调节教育措施,让学生们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施行分层递进德育管理的理论依据
小学课堂教学是实行德育理念的最好途径,现在的学生间存在着差异,每个同学的情况不同,传统的统一性教学应用到现在越来越没有效果,所以如何能让个体差异的学生融入到整体中去,是现在学校在教育领域上首要想解决的问题,受到教育界的重点关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是采用“多对一”模式,就是好几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而且每个老师都是优秀老师,个性化教学模式是德育的必经之路。现代的课堂教育要重视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而极少的重视老师教学模式的个性化,事实表明生活化的课堂模式不仅要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还要重点提高老师教学模式的个性化,这是教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若是面对各科各年段的学生都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统一、缺乏个性的方式进行教学,他们就不可能感受到生活中的丰富内容,不可能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这让学生的个性得不到体现。这样没有个性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的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它会降低学生的创作能力,会把学生变成统一的没有自我的“标准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个体教学(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能接受个体教学的也只是极少部分的贵族,后来才渐渐的变成班级教学(一个教师对一群学生),由于班级教学的慢慢普及,很大程度的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后来又步入了信息科技时代,班级教学也开始适应不了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变化的信息化社会,因此个性化教育开始流行。
二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当小学老师对学生们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就一定要重点注意德育体系的目标,德育系统的目标重点指的是德育相关活动所要实现的预期效果,德育体系目标是指导德育教育的关键,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体系目标是繁杂多样的,不仅如此,德育体系目标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我们先从道德的心理结构来了解德育目标,内容、方式和才能三个方面联合组成了道德,所以道德的内容方面德育目标可以分为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等等。当今社会,小学的德育总目标就是将全体学生培育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拥有正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良好公民,为此,老师们更应该重视加强对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并且积极的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理念,为我们中国培育出有思想、有道德、有品质、有文化,能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我国现阶段的小学德育方式的特点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比方说目标性、周密性和层次性等方面的特点,学校和老师都应该掌握住德育教育方式的特点,将小学的德育管理体系建设得更好。从我国现阶段的小学德育管理的状态来看,小学德育管理体系还有着许多缺陷,这就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德育教育管理的目标非常短浅,学校过分重视德育教育的外在能力,极大程度的忽视了德育教育管理对人品性的重要影响,这就不能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次,德育教育管理的目标太过理想化,许多学校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管理的真正内涵,同时也没有设立好德育教育的门槛,最后让德育教育管理的目标显得外表非常宏伟内在十分空乏,久而久之,老师们就会将德育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们的道德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是非常困难的,也会让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最后,德育教育管理目标太过于绝对,这会导致老师们对德育教育目标过于限制,还会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太过重视德育的社会主体,最终会导致德育教育管理不能得到基本落实,德育教育过于形式化得不到实际应用。
三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要对小学生们的道德品质进行一定程度影响,就应该积极努力的研究相关的德育教育施展路线,从而实现德育内容的落实,有利于学校的德育目标得以实现,德育教育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类型,同时我们针对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界定,比如教学、班任的工作、校园活动和课外活动等等。
(一)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合而成的一种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引学生学习、了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让学生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德育教育中,教学是最基础和有效的途径,总的来说,各学校之间都有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把教学分为德育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小学教学阶段,德育课程主要是针对生活、社会的品德教学,这是小学展开德育建设的关键,老师们要重视德育的科学与思想的相结合,使其变得越来越先进和合理,最终做到德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少先队
少先队又称中国少年先锋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中国少年儿童组成的群众组织,少先队里有很多有思想、有远见、有志向的爱国儿童,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锋队,是德育教育全面发展的先机,在少先队中,老师要重点培养对儿童们的思想德育,让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听从党指挥、爱劳动、爱科学,培养能力,立志成为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有用人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重于实践、勤学肯干,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校外、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指的是在学校课堂范围外的一些活动,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一项活动,通过课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外活动对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们校外生活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们的品德修养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同时学生们参加课外、校外活动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特长,锻炼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小学分层递进德育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虽然并不顺利,但是老师一定要做好德育教育相关计划,要有教育性、要有积极向上的内容、要有不断变化的形式,只要应用的方式多样,就一定能吸引到学生们的注意力。活动结束以后,老师们要根据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总结,便于为学校以后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归根结底,小学分层递进德育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小学德育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德育教育相关的工作学者们一定要努力研究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并应用到德育教育的实践中去,为小学德育建设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银辉.加强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2):29-30.
[2]郑如法.德育分层分类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6(31):38-41.
【关键词】教育视野;德育;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针对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情感自私、生活实践能力差、缺乏爱心、缺少锻炼等种种弊端,怎样正确引导,将学校、家庭与社会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引人深思的问题。当前形势下,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家庭、社区体系的关系究竟如何?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学校德育建设过程中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因考试成绩主导一切的理念造成学生与老师压力过大,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分数第一”的传统思想在家长中还根深蒂固,而忽视了德育在学生心目中的渗透。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校德育建设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严重的影响了德育的健康发展。
(一)学校德育建设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不够深入
大部分家长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校教育,而对学生的德育方面的要求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更多停留在在校听老师的话、在家听家长的话,不违纪、不犯错,最终目标还是鼓励孩子以提高成绩作为德育的成果,忽视了学生心理的疏通与责任心的培养,未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二)学校德育政治泛化,与现实社会衔接不够紧密
一些教材和学校的教育活动唱高调,空谈政治理论,给人以政治泛化的感觉。教师无法用所教的理论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政治课只为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真正价值。
(三)对于各项德育实践活动,青少年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
学生、家长对社区教育活动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普遍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了思想素质发展。所以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时受教师指定的较多,主动参与的较少。
二、“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的实践探究
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提高合力效能,并使其真正长期发挥效益,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带着思考,笔者所在的青海省西宁市第十二中学承担“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的关系研究”这一课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践,总结经验收获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以学生为本,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开展“致家长一封信”、家长学校座谈会、社区实践基地体验等活动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教育方向及重大教育改革方法、策略等。
(二)建立社区(校外)德育教育基地,通过各种德育实践活动,积累教育经验,观察、研究出对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
开展积极有效的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结合学校实际,从身边开始,从小事做起,服务于班级,服务于校园,服务于社区,进而服务于社会。
(三)历时两年多的研究,经课题组教师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和重要成果,运用研究成果指导、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实现了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的探究与实践,促进了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转型。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课题实践证明,社区德育课题研究及活动的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们树立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维护社会公德的公民道德意识;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不说大话假话的诚信意识。
三、“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探究中的问题及设想
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学校与家庭、社区密切联系,相互协作,形成合力,试着建立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大德育体系,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遇到的问题还很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探索和实践。
(一)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寻求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社区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青少年思想教育活动的形式缺乏吸引力。强调青少年思想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在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结合中,不断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探索有效活动形式。
(二)人们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观念还远未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分数第一”的传统思想在家长中还根深蒂固,青少年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
学生、家长对社区教育活动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普遍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了思想素质发展。所以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时受教师指定的较多,主动参与的较少。青少年德育工作者队伍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社区从事社区德育工作缺少专职干部,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熟悉,能力有待提高。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德育教育 重要性 实施策略
一、班级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班级德育教育内容。
班级德育教育主要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教师在上述管理过程中要从自身出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德育规范及标准,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断完善德育素质,提升德育水平。上述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生活常识和常规习俗等,教师要善于将道德内容穿插到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理念,从本质上改善班级管理效益。
2.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班级管理过程中,还可以改善班级氛围,提升各项教育工作的落实效益,对教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传统管理片面进行了纠正: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没有过多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只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没有真正服众,上述班级管理根本无法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形成团结的班集体。而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学习和生活,内化学生行为,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顺应了时代教育的需求:随着社会德育形式的日益严峻,如何提升德育教育效率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德育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许多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实行一刀切,没有形成个性化管理方案,这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大的限制作用。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效益,以可塑性的班级管理内容为学生插上“翅膀”,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和学习质量。
二、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1.确定目标,选取正确的班级管理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指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形成正确的管理方向,以合理的管理目标带动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效益。因此,教师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管理目标进行合理设定。教师要依照德育教育环境及今后职业需求设定班级管理期望值,该期望包括德育水平要求及知识能力水平要求两方面。确定期望值后教师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与学生讨论,对该期望值进行调整并确定分解目标,提升目标实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处理关系,形成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
师生关系是提升班级管理效益的关键,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从德育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把握,依照德育内容明确班级中的师生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德育教育要求以德为主,以情化人,以学生为管理核心,通过教师行为、言语感化形成积极、高效的管理体系,为班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把握好细节处理:
(1)关爱学生,以学生为班级管理主体: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落实过程要求教师学会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体会学生情感,从而避免师生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该工作要求教师体谅学生,以德育内容舒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从情感上自觉尊重老师,尊重班级管理工作。
(2)平等对待,充分尊重学生:德育工作下的班级管理明确指出学生是平等的,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工作落实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转换角度看待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被认同。形成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认同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
(3)鼓励激励,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质量: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多对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工作进行肯定,让学生价值能够被认同,形成和谐、积极的管理氛围。
3.选取队伍,凝聚积极班级管理力量。
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选取高素质的管理成员,由上述人员带动班级氛围,发挥德育班级管理的示范性作用。教师要严格考核班级管理成员,确保上述人员达到德育教育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班级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其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上述班级管理成员进行评价,确保学生参与班集体管理建设。教师要对上述班级管理成员进行教育,确保该人员能够充分宣传班级文化,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结语
班级管理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对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工作优化过程中,教师要严格依照德育教育规范约束自己,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全面研究,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班级管理体系。教师要学会通过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内容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强制管理转变为自觉遵守,让班级管理内容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班级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文,易连云.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4-7.
[2]许小娟.浅谈德育学分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1:28-32.
德育体系框架的建构
围绕“弘”文化内涵搭建框架 “弘”的基本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假借为“宏”。大的(现多作宏) 弘,大也,如弘绩(伟大的功绩);宽宏:如,弘方(宽宏方正),扩大,推广,光大。弘,大之也。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其实弘道的“弘”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反身而诚以自尽其性,从而尽人之性、物之性,以至参赞天地之化育。根据“弘”的基本文化内涵,笔者初步选定“弘方、弘恕、弘绩”作为德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因在可操作和易于理解方面略显单薄,为突出可针对性,后来补充进“品行、品格、品位”,于是构成了“弘方品行、弘恕品格、弘绩品位”这样相互并列有分层递进序列,总称为“三弘三品”。从词性和词语的含义上看,这三组短语构成偏正短语,中心一次指向行为、品格和成效,而且每种境界都有具体的达成标准,构成德育体系的总体架构。
遵循德育序列化原则分层递进 德育序列化就是按照《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的顺序进行分解和排列的一种做法和思想。“三弘三品”的“弘方品行、弘恕品格、弘绩品位”是分层递进的序列。第一,三个层面分别针对初中的三个时段,从行为规范养成到良好人格的完善再到以成效体现的人的全面发展,这本身体现了对人的发展规律的遵循;第二,目标的建立也体现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第三,在达成的手段上,本着从基础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同样是学生身心发展顺序的客观要求。
德育体系目标的确定
围绕“三弘三品”体系,规划学生培养的理想目标为“博学笃志,豁达乐观”;现实目标为“三好学生”。现实目标是具体的抓手和平台,根据本培养体系的标准,三项子目标的预期要求如下:一是弘方品行要求班容、班貌、整洁,仪容、仪表得体,升旗、出操规范,卫生保洁常态,饮食卫生健康;二是弘恕品格要求达成交通守秩文明,用语、休息文明,为人处世文明;三是弘绩品位要求达成课上守纪规范,课堂学习专注,课后作业认真,学习成绩优异。每项子目标的达成都有具体的标准、操作手段或相关规范。围绕总体目标,强化三方面的手段。
第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管理制度,规范、完善德育管理体系;组建各级各类学生干部群体、学生文明督查队、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初步建立健全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着力开展关于出操升旗、食堂就餐的规范养成系列活动,并确保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注重班主任研修专题化,努力办好班主任工作室,依托班主任工作室、师徒结对等构建班主任自培体系的操作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班主任工作研讨沙龙等形式提高班主任技能。
第三,完善学生发展性评价,过程与阶段小结结合方式得以落实,全面而完整地记录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全体学生的成绩和品德素养得以提高;“三弘三品”的德育培养体系得以完善并初见成效;班主任和德育导师的水平得以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构建具体育人方式
行为规范养成(认识自我) 围绕“弘方品行”标准,深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班级管理,落实好行政值日、教师值日、学生值周等,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班容班貌、学生礼仪风貌检查,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主题活动锻炼(完善人格) 围绕“弘恕品格”标准,结合主题节假日,深入开展“四节”活动内容,即“文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充分发挥学校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努力营造健康文明、活泼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教育平台,同时组织小报、黑板报、征文、演讲等比赛活动,使大量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提高修养,完善人格。
实际成效展现(走向社会) 围绕“弘绩品位”标准,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效性,主要完善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开辟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有所收获,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游历和“阅读”过程中,享受神奇和惊喜;二是依托团队组织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心帮扶、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结合学校“学讲练循环学习法”课改的开展,强化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四是依托“弘品”系列考核标准,加强优秀表彰,树立典型,惩罚不足,逐步形成一套奖惩机制,适时展现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王桂凤,修玉德.深入开展德育序列化教育,建立德育工作新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5(S1):37.
[3]李海洲.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医学生;德育工作;对策;建议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我国各个高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视,本文以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医学院校是为社会提供医学方面人才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德育水平对日后的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一、新形势下我国医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不断增高,怎样处理好医患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为了能够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特点。但是,在我国医学院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列举几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第一,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没有充足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多数医学院校仍然比较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有的医学院校设置了德育教学课程,但是其课节非常少,学生们不能真正的理解德育教育的目的,让学生们感觉其可有可无,并且不能将德育教育和实践相结合,这样的情况德育教育课程缺少实际的意义和应用价值。第二,德育教育不能很好的和实习相结合。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大四或者大五时需要进入医院实习,学校很难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虽然一些医学院校为学生制定了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内容,但是,由于不能及时的和实习医院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德育教育无法有序进行。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切身的体会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上述情况学校失去了最好的教育时机。第三,没有完整的德育教育管理体系。完整的管理体系对德育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都没有健全的德育教育管理体系,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对各个部门没有一定的约束能力,每个部门都顾着自己的工作,对德育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使德育教育工作不能顺利的展开。第四,德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有待提高。德育老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如今,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存在德育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学校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往往会让一些素质和水平不够的老师加入到德育教育的队伍中,因为这些老师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一味的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使德育教育工作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第五,没有健全的德育教育工作评价体系。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综合和评价时,只将学生的理论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没有将德育素质加入其中,使学生对德育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虽然有的医学院校将德育教育加入到综合测评的内容中,但是其占的权重非常小,没有健全的评价体系,并且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使德育教育评价工作的效果大大降低。
二、提高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措施
为了使德育教育工作在医学院校顺利的展开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强化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意识,对德育教育有足够的重视。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德育教育的普及力度,强化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意识,在下发的相关文件中需要明确指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制定短期或者长期的目标,让学校去执行,教育部门不定期的进行抽查,对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效果进行检查,让学校对德育教育有足够的重视。第二,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德育教师队伍。医学院校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德育教育队伍,首先,在进行德育教师招聘时,需要对应聘者的素质和水平进行综合测评,选择较为优秀的人员参加复试,在复试过程中让其即兴的进行一段德育内容的讲解,进一步掌握其真实水平,聘用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员加入到德育教师的队伍中;其次,在德育教师队伍组建完成后,对教师进行统一的岗前培训,让其对所在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进行了解,从而规划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让其掌握新时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使用新式的教学方法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第三,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工作评价体系。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的的评价,以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进行综合测评时,考核的结果由理论知识的成绩、学生实践的成绩、学生之间互评的成绩以及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成绩的总和构成,其中实践成绩的权重应该在30%左右,其他平分权重,这样的评价体系比较完整,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学生的德育情况。第四,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比较陈旧落后,缺乏新意,在讲述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对内容进行诠释,在新形势的背景下,出现了很多新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教师应该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并且熟练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效有显著提高。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在新形势下学生的德育水平对医院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上文对我国医学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给出了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德育教师团队、建立健全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以及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改进等措施,希望医学院校采取上述措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作者:宋静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孟莉.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德育工作[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8(1):70-71.
[2]梁燕君.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12(1):65-67.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67-01
绪论
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高考音乐专业报考热已经成为社会的两大热门话题。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还是学生的素质能力问题。作为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体现在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沟通和协调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意识等等。
结合本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调研的经验;总结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路线。一:坚持德育为先;二:坚持能力为重;三:坚持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通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努力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培养体系三条线同步发展。
一、坚持德育为先,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在学校或者在社会实践中会表现的更为活泼、思想更活跃,接受新事物新文化能力更强;同时,也更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德育工作需要更好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教育本质,必须并充分地显示出德育工作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成效。
1奔岢终确的道德取向武装学生。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德育工作应该坚持以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公民道德精神武装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惫菇ㄊ视λ刂式逃的德育管理体系。
高师音乐系应以学生党支部为主体,逐步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体、以辅兼为主导的功能互补、素质优良、既充满生机活力而又有实效性的教师德育队伍。并逐步调整德育管理的教师组织结构及运行方式,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管理体系。加大推进德育管理工作的时效和水平,促进德育管理方式与方法的科学性,从而提高德育管理工作的成效。
3笨展学生德育实践活动。
高师音乐系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如:关爱社区孤寡老人活动、学校组织的公益表演活动、敬老院爱心活动、义务清扫活动、学生“争先创优”评比等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德育实践活动,极大的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自身品德的发展。
德育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净化,是对情感的一次考验,对今后自己道德行为的一次提醒。”通过参与德育实践活动,能极大的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自身品德的发展。
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完成了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为学生道德品格外化提供了锻炼的机会。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学生的体魄受到了锻炼,审美情趣得到了陶冶,有利的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1]。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有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二、坚持能力为重,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高师音乐系应致力于通过精简、融合、优化等方式,促进音乐课程结构体系整体改进,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过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初步实现教与学有机结合,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1.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代高师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音乐表演经验以及音乐教学、音乐创作能力等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而传统的高师音乐课程中,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强调教师如何教课,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不利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高师音乐系应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开展音乐创作比赛、“三独“比赛、学生音乐会、音乐技能比武、音乐文化艺术节、教授专题讲座等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音乐专业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庇胧本憬,深化课程改革。
当代,音乐文化的运用日益普及,并飞速的发展;如:动画特效音乐、电影音乐、音乐心理治疗、音乐传播与应用、舞台音乐设计、大众文化音乐传播等等。因此,高师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程讲授内容、教学目标等也应该逐步改进;高师音乐系应坚持强调教与学之间“动态”特征。
首先,音乐教学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更感兴趣,对具体的例子比抽象的讲解更容易接受)。其次,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指导,规范实验教学,增加即兴表演型和音乐综合型教学内容;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再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富有音乐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三、坚持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树立教育服务的“三开展观念”。
高师音乐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构建和谐学习环境;并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一切围绕学生成才为目的[2]。建立起“三开展观念”的管理体系。“一开展”开展多样性课内、课外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二开展”开展多方式教师辅导工作,引导学生主动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三开展”开展多层次学生素质培养方式,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设计好人生目标,在成才的道路上开好头起好步。
1.营造良好的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氛围。
高师音乐系应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培养体系,如:“女生节”、生活环境保护知识大赛、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羽毛球赛、大学生辩论赛、演讲赛、音乐汇报演出、大学生模拟创业大赛等。
通过课外培养体系,目的是更好地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了解自己和社会需求的差距,从而更好的促进学习。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联系感兴趣的实践单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有着较成熟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较为完善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在正确的辅导下,大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便能更好的激发出来[3]。作为正式团体的党团学组织和作为非正式团体的各色社团的作用就会发挥极大的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的核心,形成更加灵活的自我学习的群体。
学生通过参与党团学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类讲座、社会实践;开阔眼界,充实头脑,活跃思想;通过组织活动,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同龄人的交往可以促进交流,有利于相互间的心理互助,构建健康心理,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院校途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36-37.
在《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指标体系》中有三个一级指标,它们分别是“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由此看来,要创建规范化学校,首先必须规范化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规范化。然而,目前我们在教育管理机制上有许多漏洞,许多学校在管理上是一个校长一个管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往往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校长转,校长围着上级转,忽视了整个教育过程。为此,本人认为,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学校,规范学校管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树立教育服务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者向社会、家庭或社会个体提供用于提高或改善人的智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素养的非实物社会成果。它与演员、医生、导游、售货员一样,提供的是服务消费品,它是以教师的备课、讲授、辅导、测评、批改作业等一系列循环工作为典型内容的教育服务,教育服务是教育劳动者向社会或个体提供教育机会的复杂劳动,教育服务消费品的生产者是教育工作者,其消费者是受教育者。学校教育和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与其他行业没有什么特别的差异。学校的直接顾客是学生,但最终顾客还是学生的家长和学生的工作单位。它们是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最终判定者。
在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要向社会和受教育者“提供信任”,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向社会、向顾客提供令人信服的教育服务。进行学校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的学校,必将在未来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二、规范学校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
一般而言,学校只要运转得很好,学生、家长、老师都满意就行了。但是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有长期的管理目标和质量方针。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活动过程,其讲授水平、教材的适用程度、教学设施、器具等都影响着教育效果;而学生吸收、消化、理解及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苦复杂的劳动过程,影响的因素又有很多,并且都处于多变的状态。因此,任何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编制出教育质量环,依托一个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用文件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完善有效的教育过程网络和师资、设施、仪器等资源。通俗地说,就是在确立了质量方针、目标后,为了达到这个方针、目标,先把要做的所有事情全部写下来,每个人在工作中按照各自不同的内容依文件要求的去做,而不是仅仅依靠责任心和多年的经验去进行管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就像查字典一样看看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是怎么要求的,“怎样做就怎样写,怎样写就怎样做”。对做的事情进行详细的质量记录,不断在实施中完善,这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三、教育质量意识成为每个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
学校通过对教职员工进行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使每位员工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把许多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升到可以操作的层面。即目标提出来后,还必须有实现目标的途径。就一所学校来说,通过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质量目标体系,使每一位教职员工都知道大目标下自己的小目标是什么,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工作的自觉性。
“过程控制”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它强调“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学校教育的过程可以分为招生与离校、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后勤保障、督导与评估等,只要在实施质量保证标准时,将这些过程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控制,就能够保证教育过程的质量,进而保证整个学校教育的质量。
四、有利于学校建立一个自我完善和改进的机制
(一)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尽管德育教育的喊得口号很响亮,但是并没有落实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得学校之间、学生之间都在比成绩、比考试分数。在这种形势下,各所学校都减少了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与德育相关的课程活动,家长也纷纷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根本不管孩子的德育情况,再加上青少年缺乏对德育的深刻认知,一旦缺乏良好的引导,极易误入岐途。
(二)缺乏德育管理机制
据悉,我国各所中小学差不多都专设了德育处,从形式上看,所有中小学的德育管理体制正趋于完善,但是其德育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德育管理机制,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执行不到位,甚至看不到效果,也没有人定期反馈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热情不高;部分德育管理人员较少学习教育知识理论,德育经验不足,不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德育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不足,由于社会对学生形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从而加大了学校德育建设的难度。新媒体具有隐蔽性和虚假性,可能会误导青少年学生发表违背现实的言论、制造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环境等等,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特点。然而,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落后,观念守旧,难以将新媒体的新特点融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之中;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可见,新媒体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解决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不足的对策
(一)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可制定班主任管理及考核办法,坚持竞聘和推荐原则,选拔一些成绩突出、师德高尚、威信高的优秀教师,经校长任命后,方可担任班主任一职。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估细则,适时评估班级教育效果、班级奖惩、素质教育项目等的实施情况,综合考核班主任的年度德育教学情况,以此评出首席班主任,建立班主任管理档案,实行梯级化管理,完善青少年学生德育管理制度。
(二)建立督导评价机制
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完善,还离不开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起带头作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其次,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社会、家长、学生为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再次,还要成立德育研究室,派人专门负责研究、指导、督导、检查、考核各级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最后,落实督导检查考核职责,对师生进行深入调查,将督导评价机制落实到位。
(三)培养学生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媒体素养也至关重要。其一,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避免“一切随潮流”的信息取向,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其二,将新媒体素养纳入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新媒体的内涵,清楚地知道新媒体的好外与坏处,以文秘站:防盲目接触;其三,强化青少年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与自律意识,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相关的规范和道德,以便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源。
(四)健全新媒体德育平台
健全新媒体德育工作平台,一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社交软件的传播优势,注册学校德育门户,以便有效地创造德育工作平台;二要设置德育网络部门,实现对学校德育网络信息的监管,以便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德育工作;三要探析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最大限度地找到符合其特点的媒体资源,努力实现德育新媒体工作平台的方式,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资源体系。
(五)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搭建更宽广的德育教育平台,比如:举办中华传统节日感恩节,组织传统节庆游园活动,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同时,学校还应当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社团组织,加深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自我道德素养,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按照中职德育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要求和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对学生进行分级管理、年级集中管理的德育管理模式,突出各年级管理重点和特色。以年度入校学生为单位,如2011级春、秋两季入校学生全部划入一年级组,2010年全年入校学生为二年级学生,以此类推。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德育教育方案。
1转变观念,狠抓年级组德育管理队伍建设
以前,班主任担心学生违纪“,恨不能有三头六臂”,又或者是“期望”用一根长绳,一头系着班主任,一头系着学生。虽然所有的班主任夜以继日的工作,真正做到了全天候24小时为学生服务,但却收效甚微,甚至还引起了一些学生的反感。因此,必须建立一种班主任能教、学生乐学的德育管理制度。只有年级组班主任转变德育管理观念,变“体力型”班主任为“智慧型”班主任,年级德育管理制度才能顺利进行。年级组按照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原则进行德育建设,由分管德育的年级组长为责任人,成立年级管理委员会,制定年级组常规管理制度,注重经验的总结提高,真正把年级德育管理落到实处。
1.1年级管理委员会年级组管理委员会是由年级组长、年级副组长、班主任为核心成员,年级学生会干部、年级团干部和班干部为的一种高效基层管理组织。
1.2年级组常规管理制度(1)建立班主任“联管”责任值班、反馈制度,即由本年级值班班主任统一管理本年级,事情即发即解决,再配之以事后班主任的“再教育”,杜绝“时间空白和空间空白”,改变一个班主任只管理一个班级的状态。(2)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构建“三级”教育管理体系,即:班干部、班主任、年级组协作管理体系。
(3)建立培优补差制度。由班主任根据学生表现和认可教师的反馈信息确定培优补差名单,各科任课老师积极参与,把培优工作具体化、日常化、细化到每一个教学和教育管理环节,高效完成对学生的培优补差工作。
(4)执行每周年级组例会制度。定期总结德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具体意见和措施。
(5)定期举行年级组德育工作培训,领导定点联系指导年级组工作。组织学习正确的教育观,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年级组迅速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2明确方向,拟定年级德育工作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年级制定不同的德育目标。这既是明确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向,也是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一年级:帮助学生完成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角色的转换;二年级: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专业知识,拓展相关能力;三年级: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强化职业能力。
3注重细节,强化年级德育教育内容
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强大丰富的内涵支撑。只有把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执行的可实现的步骤,良好德育体系的形成才不是遥远的梦想。一年级:主要围绕养成教育开展。进行学生行为规范教育,道德修养教育,心里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习目的和方法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年级:主要围绕专业教育开展。进行专业思想、创新意识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三年级:主要围绕职业素养和成才教育开展。注重就业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职业道德、就业技能教育。
4讲究策略,建立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
实践证明,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可以激励和推动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断进取;反之,一个不好的班集体则会使学生松散疲沓,甚至相互影响,沾染各种恶习。这就充分说明了新时代中学班集体建设的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的挑战、社会的挑战,深化德育改革、注重德育实践、推进德育创新已势在必行。我们的班级管理――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之一,更应走在创新的前列。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二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为了改变过去班集体建设过于陈旧、封闭、僵化,以管、压、卡为主导的管理思想,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塑造个性、民主管理、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班级管理体系,我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创新与实践”型班集体建设的原则
1.全员激励原则
所谓全员激励,是指激励全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潜能,实现个体的目标和班级总目标。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用同样的情感和尺度对待每个学生;怀有同样的工作责任感,机会均等地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条件,把他们培养成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对优秀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不能一眼把他们看死,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次,要善于用适当的班级目标激励所有成员。班级目标是班级成员共同的期望、追求和达到的成果,它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要引导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制订班级远、中、近期努力目标以及小组、个人目标,同时还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目标具体化并变为行动的过程。
2.教管结合原则
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把班级的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辩证地统一起来。具体地说,就是班级管理者对学生既要坚持正面引导、耐心教育,又要凭借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约束其行为,实行严格教育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3.平行管理原则
在班级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垂直关系外,还有同学之间的平行关系。所谓平行管理原则,是指管理者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4.协调一致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班级管理者主动组织协调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共同合作,步调一致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影响学生成长和班级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中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家长的生活方式,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孩子的道德品质、思想行为打上深深的烙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日益增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班级管理者应当广泛地联系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力量,使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形成对班级学生进行综合管理的合力网络。
5.情通理达原则
青少年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必须有感情的激发和熏陶。同时,青少年学生又是单纯幼稚的,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还必须讲道理、摆事实、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三分制度管理,七分感情管理”。所谓感情管理,具体表现是四个“心”:思想上关心学生的进步,学习上细心地指导,生活上热心地照顾,遇到困难能耐心地帮助。
其次要晓之以理。管理者要善于利用科学的道理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由事入理、由浅入深地向他们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第三,要科学地处理好“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既不要“有理无情”,也不要“以情”,而是要将情理有机地“化合”,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也就是说,在管理制度上要严明,要公正,要一丝不苟,体现一种“刚性”;而在情感上则要宽和,善解人意,待人发诚,体现一种“柔性”。
二、“创新与实践”型班集体管理体系的探索
1.实现班级工作主体的开放性,集体施教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单靠班主任个人的力量是行不通的。班主任要有开放性的思想,扮演好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积极主动地调动每一学科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来为班级管理或教育献计献策;要建立开放的班级管理体系,及时吸纳各科老师的意见,使各股力量朝着一个方向拧成一股绳,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广阔的思维。要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和不同的眼光观察新知识、新问题,鼓励学生在班级活动的各种场合浮想联翩、“异想天开”。
2.实现班级工作内容的灵活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班集体建设工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工作中需要不断从社会中吸取新知识、新思想施教于学生。而且,面对不同的学生,班主任也往往需要施以不同的方法,绝不能死搬硬套。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做到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尊重或正视他们的个性品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正确的个好,保护其中对社会和他人不造成伤害或恶劣影响的东西。我们要知道,创新思维正是从个性品质中发展出来的,我们有责任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3.实现班级工作态度的民主性,保护学生求异式思维
爱因斯坦在回忆他的学生生活时说:“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理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班级管理中,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有一个民主的、平和的心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绝不能有丝毫的一言堂或逼着学生这样那样的言行。要鼓励或允许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主张或直觉,尤其在班级管理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要保护学生的求异式思维,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在创新求异的过程中难免会因无知或幼稚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假如我们不给学生这些机会,粗暴地否定学生的一切,不但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乐趣,剥夺了学生尝试失败、经历挫折的情感体会,也剥夺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自由和权利。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这将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我们必须牢记: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多时候正是创新求异犯错改错的过程中萌动出来的,我们务必要学会用宽松的心态对待学生。
4.实现以班干部为切入点,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参与管理
主要做法是指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旦他们真正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效率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强大的原动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班级,如果只有管理者的积极性,只靠管理者单枪匹马的“管理”,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就难以前进,管理者也就不可能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因此,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大胆尝试“一日班长”轮换制。期初,在学生自我推荐、民主投票和班主任综合考察的基础上选好班干部,经过一段时间,视管理效果(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的好坏,实行“一日班长”轮换制,也就是说让班内的每一个同学都轮流当一天班长,具体负责班级的各项工作。班干部轮换制可以让每位学生熟悉班干部工作的职责和方法,体会做班干部的乐趣和辛苦,从而受到良好的自我教育。
5.实现班级管理的“精细化”,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管理出战斗力,管理出成绩,因此,我们深入开展班级精细化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特长,全面发展。班级内制定了《班级管理细则》,大到公共卫生管理,小到每一块物品的摆放、每一块玻璃的擦拭、桌椅的布置,都有具体要求,专人管理,真正使班内的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了每个学生,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使“权力层层有,任务人人担,责任人人负”,将管理具体化,处处见管理,事事见管理。为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自主化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我们加强精细化管理,重点实施了“五、四、三、二、一”工程。
“五要”即:见面问好、双手递接、起立回答、右行礼让、分别说“再见”。
“四不”即:不乱扔乱吐、不乱踏草坪、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
“三讲”即:讲文明、讲道德、讲普通话。
“二轻”即:走路轻、关门轻。
“一做”即:做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在总结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一些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通用性标准。它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持续改进。这种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用过程控制保证产品质量,能确保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的实现,体现了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2000年12月的2000版ISO9000族标准,对原先的1994版进行了重大修改,将ISO9001、ISO9002、ISO9003合并为ISO9001∶2000,使用了“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与改进”四大模块的过程模式来阐述质量管理体系;将“顾客满意”和“持续改进”列为标准重要内容,作为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重要依据;将标准所依据的质量体系原则归结为八个方面: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
二ISO9000族标准在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适用性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要求把学生作为教育的服务对象,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但是,处于初创期的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都处在建章立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本科教育体系的探索阶段,如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以满足学生、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作为一种系统的、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它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持续改进。这种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用过程控制保证产品质量,能确保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的实现,体现了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最有价值的是它既提出了关于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注意到教育行业质量管理的特殊要求,因此,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导入ISO9000标准族,对帮助学校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对规范学校教育管理、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推动内涵建设,增强学院办学竞争力和提升办学公信力,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构建ISO9000学校质量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构建ISO9000学校质量标准体系,既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特殊路径,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接轨国际教育管理的需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作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区域性本科高校,如何立足本地,积极探索国际化的合作办学将是促进学院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如何融入世界,以何种方式走向国际更是此类院校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因为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一套各国认可的质量保证系列标准。ISO9000族系列标准作为一套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实用性、操作性和通用性强的国际认证标准,已被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可,很多国家已将其运用到教育领域中来,用它作为教育管理质量的认证标准。在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中,一些国家的教育机构对外国学生的学历或学位是否经国际质量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授予的学历和学位做出了硬性规定。因此,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及时的将ISO9000族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应用到学校的管理当中,构建国际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必将极大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为进一步推动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提升自身办学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与国际教育管理接轨的重大办学目标。
(二)转变教学观念的需要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作为组织,必须正确定位服务群体,否则学校工作将失去目标,学校将失去生源,失去存在的价值。ISO9000标准的核心观念对此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学生、家长及社会用人单位是学校的顾客,为顾客提供合格的服务是学校的产品。ISO9000标准关于顾客与产品的准确定位,能使学校确立“教育是服务”这一价值取向,充分认识到学院的发展依靠的是社会的认可,使学校从办学者到教师的办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室中心”发生实质性转变。以“教育是服务”这一理念,积极探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贯彻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一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具体在课程设置上就是突出实用性、技能性;具体在教学思想上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具体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
(三)规范学校教育管理的需要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处于初创期的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都处在建章立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本科教育体系的探索阶段,普遍存在教育管理主观性大、随意性大问题。而ISO9000系列标准是对国际上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性提炼、概括和总结,使其系统化、标注化和规范化。教育管理认证是通过权威认证机构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的相关质量要素,对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评价,确定其质量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是否有充分依据值得社会和消费者信赖。因此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必须从办学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分析学校办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ISO9000系列标准的相关质量要素改进管理,并有机而合理地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过程之中,确定各个过程的合理接口和职责权限,建立一套完整的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学校一旦确立了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标准,教育管理的过程及质量评价的每个环节必须按照各项质量要素和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因此,构建ISO9000学校质量标准,有利于规范和提高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
(四)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的需要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首要原则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作为组织,应当通过市场调查充分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作为社会力量办学的产物,其学校教育向社会(顾客)提供的是教育服务(产品),其直接顾客是学生和学生家长,最终顾客是社会。教育服务(产品)需要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教育过程同样需要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进行监控和检验,因此需要公认的权威机构认证其质量体系是否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ISO9000系列标准对服务过程和产品质量要求都有明确规定,十分重视质量管理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强调“持续的质量改进”。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在教育管理中引入这一系列标准,将会使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新的教育服务观、产品观和质量观,强化责任意识和产品责任意识。学校根据过程控制的思想和方法,明确每位教职工在教育服务过程中的任务、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为教育消费者提供标准服务上来。ISO9000族系列标准在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中的应用,有利于强化教职员工“全员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团结协作的意识,把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作为一个重要的质量要素来抓,主动地根据质量标准自查和互查、自评和互评,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构建ISO9000学校质量标准有利于强化和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质量保证意识。
(五)提高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的需要
ISO9000族标准强调“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学校教育的过程可以分为招生与离校、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后勤保障、督导与评估等,只要在实施质量保证标准时,将这些过程严格按ISO9000族标准进行控制,就能够保证教育服务过程的质量,进而保证整个学校的质量。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办学成本限制等客观问题,办学过程中在专业设置、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同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9所民办本科院校中因英语类、商学类、中文类、艺术类等专业的专业设置门槛低、办学成本低,导致9所院校此类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严重。这一问题从长远看如果学校不注重特色发展,不着力打造名校名牌,在日趋激烈的生源大战中,就会面临破产或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构建ISO9000学校质量标准是适应教育市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发展品牌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天平,沈培健.学校质量管理新概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2.
一、总体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探索建立一套科学、人文、民主的学校管理体系。抓好班子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2、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抓手,以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德育实效为根本,创新德育机制,营造德育氛围,拓宽德育渠道,提升教师精神文化,加强专业引领,塑师表,铸师魂,育名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努力营造以养成教育、国学经典诵读和课外读书活动等特色项目相得益彰的校园环境特色文化氛围,提升特色内涵,推进素质教育,争创市级特色示范学校。
4、深化课程改革,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开发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尊重个体差异,创新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体目标及措施
德育工作
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整合学校、家长和社会德育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加强基础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段或年级目标,提升养成教育实效。进一步完善德育激励和评价机制。努力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专业、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德育品牌工作机制,为学生优雅人格奠定基础。
措施:
1.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构建多元有效的德育管理网络。
2.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实践性和生成性为原则,细化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目标,开发校本教材,重视德育课程建设,关注特殊儿童教育。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抓规范,完善学校的校风建设。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好学生,树立起“勤学习、讲道德、守纪律、高素质”的学生形象。
3.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建设,挖掘、整合德育工作的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整体功能,沟通家校联系,提高德育教育合力。
4.搭设舞台,创设情境,依托重大节日、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及纪念日活动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启发自觉,激励进步,塑造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
5.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不断丰富、创新少先队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参观游览、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敬老助残、助贫帮困等综合实践和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促使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