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听课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 高中 语文 衔接 过度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1、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2、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1、多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2、多写。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学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3、多听。不光听教师说,听教师泛读,也要听课文朗诵录音。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4、多练。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更强调进行规律的总结。有的学生做过的试题,读过的文章,考试考到了,又不会了;有的学生这道试题会做,换了同一类的试题又不会了。这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总结规律,没有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语文训练中,只有找到了某一个知识点的运用规律,才算真正完成了练习的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语文教学必须从其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思想认识。那么,如何才能利用这几十分钟的课堂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谈几点建议。
一、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一改传统的教学理念,由教学中的主动者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将教学的中心转向学生,引导学生从学习的被动者向学习的主动者转变,充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保证学生能够完整、高效的听课的重要前提,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好的教师能够调动全体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学生要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课文中好的词语和句子勾画或者抄写下来,等到复习的时候就能够抓住重点。只有先记住了优秀的词语句子是如何组成和运用的,自己才能真正写出好句子来。其次,在语文学习中,有一样必不可少的工具,那就是语文工具书。在学习中遇到生词生字,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就可以运用工具书来查询,再想办法理解消化这些知识,将不懂的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所以工具书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再次,学生要养成勤读书的习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勤读书并不一定会记住书中所有的内容,但是一定会对书中精彩的内容印象深刻。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是每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后,要鼓励学生能够质疑。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因为教师比较严肃或者态度不够温和而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所以教师必须要改正自身的缺点,鼓励学生在遇到不懂或者意见不统一的问题时敢于质疑,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有好处的。学生在遇到不能够理解的问题时可以将其记录到自己的笔记本上,自己先进行研究,如果实在研究不明白可以向同学或者老师请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够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开拓思维,结合自己的所学得出结论或者答案。这样经过不断的积累,学生就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真正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专门的教学方案。好的学习方案会给学生的学习制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够想自己所想,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习惯和兴趣,制定出真正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同时,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兴趣、思维模式,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尽管学生的有些看法是片面的,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增加他们的信心,不能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方式也不同,教师应该纠正那些不正确的学习方式,但是不能强制要求学生都以一个方式去学习,应该。
四、教师在课下应与学生多沟通交流,架起心灵的桥梁
1、课前充分准备,做好预习工作
高中的课型主要是新授课和作业课及考试讲评课。教师要根据课型的特点安排好学生的预习。对于新授课,学生的预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要求学生的预习工作要和教师的讲课速度同步,这样的预习有一定的时效性。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多,既有必修内容,又有选修内容,要求教师在高中三年的课程在两年内完成。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如果不预习,或是阅读不到位,不能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师预习的安排去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听课没有针对性,缺乏目标。正确的预习,可以了解语文教材内容的基本梗概,对疑难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需要教师课上讲解才能明白的内容便于主动解决。预习是独立学习的重要环节,自己在预习时对内容理解是否正确,重点、难点、关键之处把握是否准确,在听课中得到检验,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方法,不可忽视。对于作业课,是检查自己学习迁移能力的好办法。做作业存在的问题,必然表现在解题过程中,通过听课就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问题。至于考试讲评课,更是对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测,做好预习,找到问题,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就能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
2、抓好课堂教学,发挥指导学生学法的主渠道作用
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关键在课堂。听课效率的高低就看学生会不会听课,它直接关系着学习效果。一节课上,学生精力集中,能够紧紧跟随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要善于将讲课思路、解题方法乃至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渗透到讲课内容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举足轻重。对于新课,要弄清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前后联系。哪些是基本的方法,哪些是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对于作业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听知识的来龙去脉,听教师的分析问题过程。在听课的过程,学生要用心听,用心去领悟,既知道是什么,又知道为什么,更要明白自己错在何处,应该怎样作答,作答的思路又该怎样。还要进一步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对于现代文阅读,随着年级的增高,阅读与理解的能力要求越高。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勤动手、勤动笔,善于做笔记,尤其善于整理错题,或者是典型的类型题。一次好的听课笔记,对于课后的复习巩固很重要,今后复习起来也会轻松自如。教师指导学生听课,能够明确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使自己对问题有更全面地认识,把知识学得透,运用得活。
3、做好课后复习巩固,保持长久记忆
对知识的及时巩固,克服遗忘,是使知识持久保持的重要措施,它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一节新课,课后要及时复习课上的知识要点,及时做好相关作业,这既是消化新课知识,巩固相关知识点。同时,也是在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对于语文学科,教师还要进行课本知识的扩充,适当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既是对课本内容的延伸,又是新知识的扩展。做语文题,讲求一个字,就是精。把一类题做精了,相关的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4、善于把书读活,灵活运用
语文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读书就是先将书读厚,不断积累丰富材料,在运用的过程中重在活用,根据需要取其所需。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是“由薄到厚”的过程,需要大量阅读,需要大量积累。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学完后,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概括,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对于知识的纵横联系,目的在于使知识系统化,能够学会提炼出文章的精神实质。一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线索,并掌握基本思想方法,对全文有一个系统地掌握,那么,就会对知识有一个居高临下的理解,这是读书“由厚到薄”的过程。对于知识的掌握与否,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自信,对不过关的知识或者还有疑惑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解决,不能有侥幸心理。
5、关注细节,养成习惯
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是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它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它靠学生平时学习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要在习惯中累积功夫,培养素质。而习惯正是学习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把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之后,积累知识获得能力就会迅速。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如果没有良好习惯为基础,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学法指导在新课程中实施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找对了基本方向和方法,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并且坚持不懈的坚持,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效就会逐渐显现,更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李锋单位:邢台市第二十三中学
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了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打破了以往“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统天下的语文教学格局,实现了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黑板静态教学模式到“互动式”的动态演示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它还拓展了高中语文学习的空间和视野。
一、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颇受中学师生的欢迎。近年来,在观摩了校内外及省内外的一些高中语文优质课的比赛活动后,发现很多参赛教师在进行公开课和观摩课教学时都喜欢使用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但是,有不少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否则,将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影响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使用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过分地追求教学课件的“形式美”。忽视其“内在美”
有的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变成了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将语文教学课件背景设计得色彩缤纷,眼花缭乱,其间还穿插大量五颜六色的图片,甚至是音乐,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活跃和调节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其结果导致学生的兴趣点不是集中于语文课程内容学习本身,而更多的是集中在这些图片、音乐及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操作上,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内容。
在进行观摩课和公开课教学时,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观摩课、公开课”的思维定式,也有些评委在听课和评课时,只注重授课者是否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者大加褒扬,一味给予好评。尽管这些教学设施和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可是在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却存在明显不足,存在“以录像代讲解、以录音代讲解、以屏显代板书”的弊端,仅仅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而已。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应将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得严丝合缝,恰到好处,而不应一味突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不顾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教学课件和语文课堂中,去追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不仅要讲究教学课件的外在美形式美,更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突出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二)语文课程被信息技术完全占领。忽视了语文课程本身的学习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观摩公开课教学时,许多老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施教的教学课堂,常常是被课件的放映展示所垄断。教师不仅为教学课件编制形式所累,而且易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临堂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无从发挥。同时,学生的学习也是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学生只能顺应课件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地应答,没有足够的时间做深入的思考,更不用说与教师进行交互活动。甚至在一些课堂上,有些学生只是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本身感兴趣,他们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好奇心远远超过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
另外,教师一味追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时课件演示速度又较快,画面停留时间短暂,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做课堂学习笔记。语文课堂原本非常强调学生做课堂笔记,这样可以使他们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课后按照课堂学习笔记及时复习和总结,还可以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对比学习,做到融会贯通,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一些教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施教的语文课堂,没有准确把握好课件演示的频率和速度,导致有些语文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上课根本听不懂教学内容,也无法做课堂学习笔记,只凭课堂上看那么一点,听那么一点,学生对语文课程需要识记的内容也很容易忘记,如此会使学生记忆难度加大,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疲惫感。这也就是有些学生一上课就睡觉或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只是希望课后将老师的课件拷贝一份完事的根源。
语文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而有些语文老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的语文课程教学,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只注重语文教学课件的演示过程,缺少对学生有效思维的引导和教师的随机点拨,缺少对文本内容的有效感悟、阐发和挖掘,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去学习把握文本内容。笔者认为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既没有学习到语文课程应该学习的内容,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也没有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笔者认为,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时,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像黑板、粉笔一样,只是辅助教师开展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种工具,不能让语文课堂被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全占领。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是一个得力的”助教”。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也应当在“启发点拨”学生方面下工夫。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要简化。对学生难于理解的学习内容,也不能全部用教学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注意逐步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1.切实加强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做好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准绳,也是完成高中初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为了使高一语文能顺利地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语文教师在接手高一新生之前极有必要自觉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两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初中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来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课标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初中、高中的目标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高中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和延伸。深入研究、比较初中高中的课程标准,了解初高中教学的连贯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能力层次的梯度问题,分析比较其异同及断层之处。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对初中、高中课程标准心中有数,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衔接教学的效果。
2.研究高中、初中语文教材。
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证。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凭借和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高一语文教师主动去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深入分析课程标准目标在教材上的分布点,对高中、初中几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分类梳理,分析比较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了解高中教材中哪些是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哪些又是高中、初中之间断层的地方。研究透了高中、初中教材,教师在开展高一语文教学时便能做到“瞻前顾后”,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如果高一语文教师不重视研究高中、初中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学的衔接上就会有不当之处,这就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从宏观角度人手把握高中、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高一语文教学效率。
3.查漏补缺,强化语法知识的衔接。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解决语句修改、长短句变换、句子衔接、仿写、文言文实词的活用、虚词的作用、特殊句式,甚至阅读理解都直接或间接要用到语法知识。而学生进入高一时一遇到语法问题,特别是学习文言文遇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问题时则显得困难重重,无所适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语法知识太缺乏了。初中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基本”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加上初中语法只学不考,所以目前初中教材没有“语素”、“句群”等知识的介绍,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法知识也得不到保证。而高中课标中也只是提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要求,既没有提及对初中语法知识的补充要求,也没有进一步的“语义、语境、语体、语用”等知识的介绍,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要时时用到语法知识。因此,高一语文教师要在学生中作一些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法知识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哪些需要补充,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相关的语法知识。如结合“理解句子”的训练介绍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知识,让学生从语法的角度把握句子的结构、理解句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补充语法知识,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断层处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从而有利于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4.温故知新,加强高中、初中教材教法的衔接。
较之初中,高中教材一般课文长,容量大,内容涉及复杂的人生哲学,思辨意味重,理性色彩浓;文言文比重增大,学习的难度加大。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前引后连,以旧引新,以新带旧,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在知识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广度也相应得到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法;高中语文
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在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上都有很多改变,全国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也显现出部分问题,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定型,改革难度加大,实际效果不理想。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本文就对其原因展开详细的探究与讨论。
一、教学方法
1.填鸭式教学
何谓填鸭式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单纯的负责教授教材和理论知识,学生就单纯地听课做笔记。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强调让学生把老师讲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记录下来,课下加以巩固和记忆,这一系列的环节形成了整个填鸭式教学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枯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很难领会到课文中蕴藏的精神内涵,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下降,形成一种定性的思维模式,主动性也逐渐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考试试题解答方面非常相近的原因。
2.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在和谐美好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关系,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我国在教学模式上存在些许问题,如上课课时与学习进度方面的限制,使得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互动式教学方式很难得以应用。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难见成效的几个原因
1.没有将传统教学方式同新型的探究式教学方式相结合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教学成果,给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们增添了工作的动力。坚定了部分教师进行彻底的教学改革的决心,但也出现了些许问题,部分教师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可取之处,对传统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不屑一顾,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度地滥用探究法,尺度把握不当,使得教师过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造成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过分科学化教学环节的现象,致使教学过程产生变质,成了一种专业的理论技术和程序,使得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有所降低。教师开展的探究是教学应在简单教授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究学习,而不是过分的重视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启发式教学,盲目的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使得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难以在教学环节中真实清楚地表达出来。此外,过分强调与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致使部分教师产生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抵触心理,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敢过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久而久之,产生了错误的想法与做法,部分教师错误的将语文课堂教学中讲课内容的多少看作其授课的有效评价标准,认为课堂上讲得越少,越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标准。这种想法错误地理解了探究式教学的宗旨,现阶段我国高中课程的教学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因此,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不断地加以改进和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地运用探究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成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忽视背诵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式教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背诵文章,认为背诵文章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背诵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处于精力旺盛阶段的高中生记忆力非常强,学生背诵学习过程中记录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加深与巩固,同时,还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许多教师错误地理解了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意义,对于给学生安排过多的背诵任务有所顾忌,怕过分地强调死记硬背,被外界批评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内容科学有效地进行背诵与记忆,并不反对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来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背诵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3.在教学过程中,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过大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教学生读书写字以及说话,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这种人文性教育是每一个人文性学科的共同任务,而不是语文教学的专有任务。这样语文教学所承受的压力不至于过大,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畏首畏尾,不敢放开手脚去教去学,不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果。
三、总结
原文作者:储艳
高中语文的学习要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被动地接受枯燥的知识,很容易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和疲劳感,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享受而是一种负担,语文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要首先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地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探索欲,其次才需要考虑应该传授的知识本身的方法和方式。因此,这就需要高中语文老师通过在课前的积极准备工作中,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采用多种形式,根据所要讲的内容创设不同的课堂情景,对于不同的讲课内容设计独特的开场白和授课形式,既符合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的实际和对于知识的不同的需求,又能达到很好的传授知识的效果,同时很好地激发学生们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加深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二、积极引导学生们走出课本,走近生活
要想提高工作进行的有效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当中,理论联系实际。同样的道理,如果想要提高高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仅仅依靠课堂知识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们走出课本和课堂,走近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跟身边的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加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活动,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一个综合的计算,最后写出一份问卷调查报告,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这远远要比枯燥无味地灌输课堂知识有效得多。
三、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角色互换
语文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之间的互动的教学活动,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记笔记的上课模式,老师只是一味的满堂的灌输知识,学生们永远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思维和主动性,这与现行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仅是对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同时还要求受教育者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育者更要积极地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高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中的语文老师可以每周不定期的抽时间作为一个听课者,让学生们当老师来进行知识的讲解,同时要求学生们要提前备课,准备教案,这样的话相信学生们一定会用心去准备,积极学习。这样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学生们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方面也能够得到提升和进步,对于讲解的知识也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和全面,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和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得到了提升和发展,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
四、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你能够给他提供多大的发展空间,他就可以有多大的发展前途和能量。所以,在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中,语文老师要相信学生,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积极鼓励同学们去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让他们去做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不断地从学习中获得发展和进步。高中语文老师不断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能够让学生们充满兴趣地去学习和在快乐中获取知识,最终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为了保证语文上课形式的多样化,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知识采用不同的上课形式,例如,如果文章中出现不同的任务角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会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成为“老师”,以他们自己的眼光来观察和判断事物;老师们还可以采用话剧表演的形式,提前告知学生们所要扮演的角色,学生们一定会积极的进行准备,或者制作、使用一些道具之类的东西来给自己的角色加分。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方面,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需求,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与他们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不断地增强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对于语文知识的探索欲望。
楼主:语文老师告诉我们,高一要学完必修一到必修四四本教材。天啊!每册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一般是四篇课文,而且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学习内容。此外,还有课标指定的几部大部头名著虎视眈眈地等着我们。我感到无从下手,请高人们指点指点高一语文该怎么学吧!
一楼:呵呵,不至于崩溃吧?虽然教材上的篇确实很多,但你注意到带*的篇目了吗?那些都是自读课文,基本上不做要求,老师也只是提提文章的重点而已。除去这些篇目,其实,需要我们认真研习的篇目就不是很多了。另外,每个单元后面的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是一般的语文知识,这些只需要我们大概了解就可以了。所以没必要杞人忧天!至于怎么学,那当然是踏踏实实地学了!
二楼:是啊,不要被纸老虎吓趴下!但是如何“踏踏实实地学”呢?高一年级是基础年级,所学的内容确实需要按部就班,只是高一语文的学习方法与初中有些差异,如果认为像初中那样读读背背就能学好语文是肯定行不通的。首先,高中的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教材涉及古今中外优秀名篇,文学形式多样,所学内容包括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手法、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内容庞杂,所以要把握重要知识点并力求有所突破。其次,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如高中的诗歌学习要从诗歌的内容、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等方面鉴赏。我认为从高一就开始研究《考试大纲》很有必要,这样就能把握语文学习的重点了。
三楼:对!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要自信,要明白所学的方向和重点。但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确立也很重要,首先是持之以恒。常言道“语文是水磨功夫”,是慢功出细活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如果缺乏耐心、恒心,是学不好语文的。其次是紧抓课堂,跟上节奏。因为高中所学的内容比初中的多得多,所以我们不能等,不能靠。比如,老师让大家做个文言实词的归纳,那么,我们自己就要努力地去整理、识记、把握。再次是会听课,会记录。高中语文一般课堂节奏比较快,而且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在听课时要把握重点,搞懂难点;不能只听不记,或是一字不漏地记,而要记感受、记启示、记技巧、记思路。另外,就是复习和总结。我们要及时复习所学的内容,复习不只是看书或看笔记,而是要想重点、思方法、明技巧,对于某个题目的具体答案不一定要全记住,应该记住解题思路,知道怎么答比记答案更重要。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叶圣陶说过:“教都是为了不教。”意思大致是老师应侧重教方法而不是教内容,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而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我们学习高一语文要善于归纳、总结,勤于反思。
四楼:三楼说的虽然对语文学习有帮助,但是我总觉得有恒心、重效率、讲方法等似乎对于每门学科学习都需要哦!我认为学好语文,特别是高一语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搞清楚语文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语文主要采用的是想象和联想,即形象思维,就拿《沁园春 长沙》来说,我们不仅要读出诗歌的意象,更要把握诗中的意境,要通过想象知道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要联系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以及社会背景来分析。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知道该如何学习诗歌,也知道怎样阅读诗歌了。二是重视课内知识积累和课外所学的内容结合,并学会运用。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光要积累一些课内知识,还要积累一些课外知识。比如看报纸注意典型素材,看电视注意语言表述等。长此以往,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提高,无形中也提升了我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三是努力提高领悟能力。人们常说某人聪明,其实是他的悟性高。老师上课的重点是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我们应该把握什么,悟性高的同学能快速把握这些,也就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
五楼:楼上的对高一语文学习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方法,下面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是培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楼主听到教材多就胆怯,就对高一语文学习很茫然,可见楼主对语文没什么兴趣,呵呵!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古人将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即不抵触、不反感语文或者语文老师。用心投入,努力付出。欣赏语文,喜欢运用并努力表达出语文的魅力。其次是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自己提高,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再次是多读、多记、多思考。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可以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维深邃,看问题力透纸背;多记能使我们基础知识厚实,增强语文功底;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发现的开始,要会思、要深思、要善思,只有知道思考,只有从多方面思考,只有客观评定自己的思考所得,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多练、多写、多表达。语文学习中多练习能够掌握题型特点,提高解题能力;多写能使文章文从字顺、文采斐然;多表达能够使语言运用灵活得体,通畅连贯。
六楼:呵呵,五楼的看法很好,很全面。但是,我想学习高一语文的方法仍是常规的,就是多读,通过多读来提高语文能力。除课文外,还可选择品位高、思想性强的文章,如余秋雨、周国平等人的作品。多写,可摘抄,可记日记、周记,可写笔记、感想;当然对别人的优秀的文章要吸收其优点,对自己的文章要多修改,多反思。多说,高一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大胆发言,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在论证中发现自己思维不严谨或不科学的一面。再有就是多积累,多注意字词,成语,近义词,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积累。整理好错题集,要反复看,反复记忆。
七楼:好热闹啊!看了半天,我终于知道高一语文该怎么学了:培养兴趣树恒心,多读多写增能力,重视积累勤复习,查漏补缺善总结。总之,我们要有学好语文的信心,找到学好语文的方法,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具备的条件
我们在接受任何新鲜事物时都会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对新课程改革的接受也不例外,但随着教育教学问题的突出,教育矛盾的升级,新课程的改革又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掌握和立即实施,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和教学压力,因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改革后的新模式,并且要面对学生家长和同事的质疑。毫无疑问,多数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他们只关注考试成绩,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认识,就别惶论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了。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师要能抓住高中语文教材中作品的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而一般教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认为只要有对话和提问就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辨证地看待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善,不能因循守旧,一劳永逸地安于现状。
二、高中语文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接受教育,基本上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尚未提上议事日程,自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顺利前行。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的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资源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探究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在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上教师要重视指导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及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要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个人能力等都有差别。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教学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的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的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互动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改教改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在声、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活化了教育方法,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现代化多媒体的介入课堂,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一个人唱戏,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将一种全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念带进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给课堂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的这种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以便在互动中解决教学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 我组全体语文教师对事业忠诚,对学生负责,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全体语文教师都化大量的精力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坚信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努力做到“促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特别是我组有党员9名,在学校“一助一扶贫帮困”活动中,献爱心,起到了模范表率作用。
二、抓实常规
1、期初教研组和各备课组制订好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对教学中的预习指导、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每个环节作明确要求,特别是加强集体备课,各备课组每周二下午第四节课在指定地点认真备课,确定下半周教学内容、探讨重点、难点;组员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初中试行“讲学稿”,高三实行“教学案一体化”,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配合教务处,期中、期末对本组教师的备课和听课笔记作检查,我组的袁莉娜、吴燕玉等老师备课详尽、清楚,听课达40节。
2.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
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先导。我组教师除参加校本培训外,还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反思,改变教师的行为方式》《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上)(下)》。我们还自己订阅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研究》等杂志,经常学习先进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我们利用一切机会,走出去,高一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初三教师到寨桥中学和奔牛实验中学去“取经学艺”;高三教师和前黄高中联谊“请进来,走出去”;XX年5月,组织十多位老师到常州市一中听取“余映潮老师的示范课和报告”,通过学习,加强了教师的课改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立足课堂
1、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教学质量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教研组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备课组的老师共同做到:①备课扎实,不仅吃透教材,还要吃透学生,按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②同一备课组统一进度,同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③作业全收全批,提倡面批,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加强辅导。④同年级、同备课组加强听课,评课活动。⑤注重公开课教学质量。每学期我组至少有10人开设公开课,在今年4月的区级对外公开课活动中,袁莉娜、陆巧娣等老师的课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2、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织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举行拜师仪式,签订协议书,规定师徒之间每周互相听课1-2节,师傅对徒弟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把关并听课、评课指导,徒弟要主动虚心请教,经常进行思想汇报,总结教学心得,上好一节汇报课。在“帮、带、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中,张同江、袁莉娜、边慧、吴燕玉等几位新教师很快胜任高中教学,而且得到学生的爱戴。现在毕业班都有比较年轻的老师,各备课组长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
四、专注于教学研究。
我组语文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潘少波、陆巧娣等十多位教师的论文获省、区一、二、三等奖。潘少波参加“常州市骨干”评选。全组成员积极参与省级课题《从“发现学习”走向“维持学习”的研究》,参加语文组校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的研究》。(1)
五、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
本学期,各备课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高一年级配合团委组织了“让世界充满爱”演讲比赛;高二年级组织开展了“名著、美文选读征文”比赛。组织初高中学生参加江苏省第六届“语文报杯”作文竞赛,我校有6位同学入围参加常州市赛,高二(9)班陶玲同学获武进区二等奖、常州市三等奖。组织初一、二,高一、二共145位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高一年级组织小记者到浙江绍兴采风,有9篇文章在《常州日报》上发表。潘少波老师指导5篇学生习作在《武进日报》等报刊发表,边慧老师指导5人参加“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省三等奖。
六、教学成绩显著
语文各备课成员工作兢兢业业,在多次四校联考中,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这学期,高一位居第二,高二位居第一。
成绩代表过去,回顾一年工作,更多的是不足,如高一校本教材的编写还不系统化;区级课题已结题,没有重新申报;面对新课程,部分老师的教学方式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水平需要提高。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才干,为教师成长搭建舞台,为学校创“三星级学校”争光添彩。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断层;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84-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断层”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断层问题较为突出,值得我们深思。
一、关于“文言文”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中华思想文化的结晶,我们有必要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历史久远,不同于普通话的语义及文法。突出表现为句式多样,并伴以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词等语法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明确区分、熟练掌握,理解时常如云里雾里。
二、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及其原因
1、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
一般而言,学生多从初中阶段接触文言文。该阶段的文言文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教师串讲大意与学生诵读相结合,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接受和理解文言文。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多感学习文言文有些艰难。多因必修教材所选文言文篇幅较长,内容理解多较深,需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文法知识等理解,且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来自于课外。加之教师则是以语义、词法、语法为主进行教学。一些学生即使认真听课练习,但考试效果并不尽人意,因此渐渐失去对文言文学习信心。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不连贯,造成严重的“断层”现象。
2、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成因
其断层的出现,归根于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标准与评价的差异: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3]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4]“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5]
初中文言文,注重记忆与背诵,淡化文言句法等知识,易导致学生文言功底不牢,文言基础知识浅薄。高中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刚入高一的学生因文言功底尚浅,难满足高中学习需求,多感觉文言学习文较吃力。
三、修补“断层”, 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针对断层现象,笔者拟结合自身语文教学作如下探讨:
1、重视文言基础的学习
认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必要性。文言文教学,有利于其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利于塑造其良好品行,有利于写作能力提升(如生动简洁的表达方式和素材积累)。同时,文言文教学也是应语文考试需求而产生,意义突出。
学好文言文,必须重视文言基础,如文言字词、语法规则。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认真地讲好讲透,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比较浅显的文言文,通过学生的回想,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应扎实做好相关笔记并经常翻阅,增强记忆理解,并通过适当练习,巩固强化所学。
2、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学习上,古人积累宝贵经验,如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6]学习中应多读多背,在反复诵读中增强理解和感悟。
部分教师功利性突出,恨不得把文言文从内容到形式全部灌输给学生。教师忽视学生接受能力与感受,未给予其有效的诵读理解时间,教师通堂专讲,学生死气沉沉、缺乏活力。
教师应明确自身角色―― 引导者。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避免一味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以免削弱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让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诵读,多读多背方能感知、理解文言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7]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多为教师全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其倍感单调乏味。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呢?
1、讲故事
孩子都有一个共性,爱听故事。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如相关的故事、典故等。课堂上娓娓道来,使学生觉得饶有兴趣,同时又能较好联系文本。如《烛之武退秦师》,可结合“秦晋之好”等典故,帮助理解文意,并激发兴趣。文言文中多饱含典故、逸闻趣事等,或述背景故事,或述人物坎坷经历,或述后人对他的评价等,敢于拿来,寻找素材丰富教学。
2、角色扮演
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感悟体会。为扮演好文言文中的相关角色,学生常多方查找资料,并细心揣摩人物性格、语言、动作等。在扮演中,既拉近其与文本距离,又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如《荆轲刺秦王》,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
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出现,以其丰富性、形象性等,常能给课堂带来别样效果。在文言文学习中,制作精美的教学PPT,配上乐曲和画面,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同时,充分感知文言文的美。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并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如《鸿门宴》,可结合《王立群说史记》,补充相关知识,并加深对人物个性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力.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关键词:语文课堂 听课技巧 有效听课
1.听视并用法。
大多数学生听课是一边听,一边看。听觉和视觉并用,比只听不抬头看的听课效果要好。听什么,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听老师的提问,听老师的总结等;看什么,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挂图,看老师的演示等。老师的板书是整堂课的要点,它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或短句将知识要点写在板书上,这些能帮助你整理归纳知识,也便于你日后复习。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同一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听是接受声音信息,看是接受图像信息。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来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像直观,来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这种方法,以听为主,以看促听,效果很好。
2.听思并用法。
思考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在听课中,边听边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边听边思,可以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3.五到听课法。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耳到是指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二。
4.符号助记法。
无论记忆力多么强的人,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听课必须记笔记。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这就必须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
5.要点记取法。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有人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
6.主动参与法。
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成绩好。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哪些好处呢?一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
7.目标听课法。
上新课前预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预习时弄懂了的,听一遍等于复习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预习时不懂的就应特别认真地听、仔细地昕。如果老师讲了还是没弄懂,你还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提问让老师再讲。有一定目标的听课,往往比漫无目的听课效果好,能帮助你解决大问题。
8.质疑听课法。
“质疑”即提出疑问。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地质疑中实现的。听课时,对经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缌,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保证听课者始终集中注意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9.存疑听课法。
听课时,对疑难问题,不一定马上打断老师讲课,可以暂时记下来,待下课后再思考或再请教同学、老师。这样做,一是不影响老师的教学计划,也不会因个人纠缠某个问题而耽误大家的时间,还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钻研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10、选择性听。
有的教师好讲,如连续听下去,怕难坚持。你尽可在重点、难点处听听他的高论。其他时候,你可作归纳笔记,或入“旁门左道”冥思。当然,以印证性听为宜,而不允许“浮想联翩”,更不可想其他事情。
11、边听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