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德育的任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百米大道延安洛杉矶保育院,陕西延安716000)
前言:幼儿园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将德育教育与幼儿一日活动进行渗透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境,在无形中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于无声中促进孩子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入园活动——德育渗透的开始
入园活动是孩子们融入幼儿园生活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利用入园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让幼儿快速的融入到一日活动中来,同时还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每日入园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小小值日生”的角色,让他们提前五分钟来到幼儿园和老师一起站在活动部室区域的门口迎接每个幼儿的到来,向每个到园的小朋友和老师问好,在使用礼貌用语问好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小朋友懂礼貌的好习惯。在小朋友们都到园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开展“晨圈活动”,可以选取一些轻松活泼的儿歌让孩子们相互合作一起生活,如拍拍手点点头、早上好等。在幼儿拉手、合作晨圈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日常教育——德育渗透的关键
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德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要将德育渗透于无形中,如语言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国学诵读的方式,将三字经等一些与日常行为习惯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和诵读,从小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熏陶孩子言行;在区域游戏过程中,利用合作游戏、对抗游戏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合作、竞争意识……通过多样化的日常教育方式,将德育教育进行良好的渗透。
三、课外活动——德育渗透的保障
课外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中德育渗透的保障,如体能训练课程,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创设一些障碍赛场地,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障碍赛比赛,看看哪一组孩子能够配合无间,高效完成任务。在完成障碍赛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提升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同时也对孩子的抗挫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培养,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也产生了极为有利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德育;问题;策略
一、幼儿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在德育教育时的奖惩方法不合理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物质奖励或者语言鼓励都可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奖励的恰到好处,就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惩罚的不合时宜,就会对幼儿的内心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纪较小,思想不成熟,他们的道德行为也尚处在形成阶段,因此,幼儿教师要反复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以争取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幼儿还小,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也不懂”,这种想法首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其次也会使教师的威信严重削减。
(二)幼儿德育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改变
在幼儿园教育中,很多幼儿教师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管理”上,即确保幼儿在幼儿园里不出安全事故,其他事情都不重要,这也就使幼儿德育工作成为空壳。幼儿教师每天要面对幼儿出现的各种状况,所以经常会觉得每天说很多废话,就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从而在教学中并无创新之处。对幼儿的德育工作要开展到实处,切实将幼儿的道德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幼儿负责。幼儿园的任务是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态度和道德观念,让幼儿养成爱学习、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的好习惯,帮助幼儿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前进的方向。
(三)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都是“主角”,而幼儿只是教学的“配角”。幼儿在幼儿园里被教师管理的规规矩矩,没有太多自由活动的空间,使得幼儿的天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不利于幼儿潜力的挖掘。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幼儿,让幼儿在课堂内享受到应有的待遇,给幼儿发挥的空间。而且,幼儿教师应明白自己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应帮助幼儿健康成长,而不是把自己凌驾于幼儿之上,让幼儿丧失拼劲和闯劲,成为唯唯诺诺的“小绵羊”。
二、提高幼儿德育工作效率的策略
(一)提高幼儿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
要想在幼儿德育教育工作中有新的突破,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注重平时教学中的榜样作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时也应该从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等多方面进行考核,选择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进行任教,才会给幼儿德育带来生机。同样是教幼儿拾金不昧这个道理,有的幼儿教师只是告诉幼儿看见别人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要捡,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捡。而有的幼儿教师就会告诉幼儿别人丢东西一定很着急,如果我们将捡到的东西据为己有,是非常不道德的表现,会给爸爸妈妈丢脸的。当我们捡到别人丢的东西时要第一时间交给教师或者家长,想方设法找到失主。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幼儿理解什么是拾金不昧,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
(二)科学开展幼儿德育内容,优化实施方案
幼儿德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需要幼儿教师进行鉴别,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将德育工作贯穿与教学的始终。对幼儿进行德育需要遵循德育的规律,每一个良好的品德都是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组成的,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幼儿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方案,大胆创新教学思路。比如教育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时,祖国家乡对于幼儿来说就太抽象了,在他们看来祖国和家乡是遥不可及的,这时需要幼儿教师转变教学策略,通过幼儿身边的人或者事入手,由近及远,一点一滴的给幼儿渗透,帮助幼儿理解祖国和家乡的概念,从而使幼儿爱上祖国和家乡。同时,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自尊,保护幼儿的心灵不受伤害,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三)幼儿园与家庭同步教育,将德育渗透在生活中
幼儿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辅助,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必然成为一种趋势,也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教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有的家长自己都随便横穿马路,怎么能够教导好自己的孩子呢?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道德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就会出现溺爱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德育工作。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合作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教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配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争取培养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较高道德水平的孩子。综上所述,幼儿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就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幼儿,并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教给幼儿最权威的知识;要营造适合幼儿学习的氛围,将幼儿德育工作常态化和生活化;要尊重幼儿,爱护幼儿,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幼儿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工作,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同步教育,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提供良好的空间。
作者:闫丽文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第二幼儿园
参考文献:
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幼儿进行初步德育教育和训练,是幼儿教育中一向非常重要的工作。今天小编整理了幼儿园春季德育工作计划2021年5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幼儿园春季德育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
2021年春季,我园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上级工作要点。认真落实以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为重要目标,牢固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重点:
(一)抓好教师 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幼儿园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园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让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幼儿
1、深化爱国教育
。
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对幼儿及家长进行教育。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年级、班级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狠抓养成教育
。
抓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是加强园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早操等情况进行抽查,每周进行小结。对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
使全园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本学年将开展“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争当文明小使者”主题教育,从站好队、做好操、讲卫生、有礼貌等基础行为入手,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
3、开展幼儿心理
健康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等形式了解幼儿的心理现状,上好健康教育课。
幼儿园春季德育工作计划2一、树立强烈的渗透意识:
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德育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树立德育渗透意识,不仅注重给予幼儿发现的机会,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帮助幼儿掌握学科学的技能和方法等,而且还关注幼儿积极情感和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培养。因为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能使整个认识过程积极化,没有情感色彩的认知,便是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更是失败的。因此,在掌握本学科教育要求的同时,熟悉理解德育大纲的精神实质,使德育大纲所提出的目标要求,结合各科大纲的目标和要求分解、渗透到学期、月、日及各个活动的具体计划中去,并根据这些要求来设计活动,布置环境,使之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二、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模仿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常常会听到幼儿为自己的言行辩解道因此,我们除了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外,还注重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我们的幼教工作人中时时处处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包括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间的好人好事,都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
(一)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要做到:
第一, 有爱心,充满感情地去爱每个幼儿,尊重班上那些淘气、各种能力显露较迟、胆小懦弱幼儿的要求和心理;
第二, 师生共同参加活动,以教师的积极性、兴趣性诱发幼儿的愉快情绪,
第三,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一言一行,做幼儿的表率。
(二)本学期我班幼儿须达到的德育目标是:
1、对人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会说普通话;
2、能与同伴合作完成工作,合作时不争抢、不排挤,学会谦让;
3、能判断日常事件的对与错,有初步的是非观;
4、懂得尊重劳动者,尊重长辈,尊重同伴;
5、热爱集体,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
6、爱护花草,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场合不喧哗;
7、参加活动时不怕困难,胜不骄,败不馁。
幼儿园春季德育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活动系列化、形式多样化、过程重体验、内容针对性为目标加强活动建设。德育活动要讲实效,重过程,力求每次活动都能让学生乐于参加、积极参加、获得体验、受到教育。巩固学生养成教育成果,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工作要点: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
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首先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爱心、耐心、恒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杜绝有偿家教。
4、配合上级防疫部门做好疾病预防和接种工作,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三、主要目标任务
1、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
2、落实各项常规教育,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3丰富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习得。
4、优化组织管理,进一步凸显校园特色。
四、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
1、更新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实践素质教育,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实现德、智、体、美、
劳的和谐发展,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形成当作教育之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做到务实、求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2、加强培训、学习和交流,提高育人水平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通过交流、学习,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树立班主任的服务意识,着力打造一支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
(二) 落实各项常规教育,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1、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和养成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宣传栏、板报、国旗下的讲话以及队会课、晨会课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文明班建设,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文明之花充满整个校园。
2、加强传统教育、常规教育
(1)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三八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儿童节等)适时地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2)加强安全生命教育。各班要利用晨会、班会课等时间大力开展珍爱生命,交通安全、水电防火安全等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护意识。
(3)加强法制教育,制定普法教育计划,努力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从小学会以法办事,继续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来校作法制辅导讲座。加强校外联系,使法制宣传工作取得实效。
(4)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各班布置好图书角、学习园地、比一比等中队活动阵地,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各中队应以“规范+特色”的要求着力打造自身特色,本学期将继续开展流动红旗的评选。
(5)加强少先队大队部的监督协管能力。继续推行队干部值日、红领巾监督岗制度,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红领巾佩戴,纳入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全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活动安排:
二月份 :
1、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2、召开班主任工作会。
三月份 :
1、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活动。
2、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3、出一期“学雷锋、树新风”板报。
四月份 :
1、召开主题班队会。
2、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3、继续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五月份 :
1、开展庆祝“母亲节”
感恩系列活动。
2、开展庆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活动。
3、开展实践活动。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
2、各班出一期庆“六、一”为主题的板报。
七月份
1、期末总结。
2、学生暑假实践活动。
幼儿园春季德育工作计划4一、班级情况分析
虽我班幼儿人数较少,但幼儿普遍年龄偏小,均为3岁左右,且有大部分为初次上幼儿园,所以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本期德育计划。
二、工作目标
1、萌发幼儿的爱心,从爱周围的人开始,培养幼儿爱父母、爱师长,以及爱伙伴;
进行初步的集体观念教育,萌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幼儿园、爱怀化、爱祖国的情感。
2、养成初步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能遵守生活作息制度,不挑食、不偏食,早睡早起。
有自我保护意识,不玩危险物品,遵守交通规则,有病及时告诉成人,配合治疗。养成初步的礼貌和守纪习惯,会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不打人、骂人,与同伴能友好相处,乐意帮助同伴,遇事能谦让。培养初步的劳动兴趣,知道自己能做的事应该自己做;
3、培养健康、稳定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有同情心、宽容心,能原谅、谅解别人,能积极、主动地和小朋友交往;
喜爱体育运动和艺术活动,有独立做事的愿望,自己能做的事不依赖别人帮助,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智性。诚实,不说谎,做错事能承认并改正。
三、工作内容
1、爱集体教育。
喜欢上幼儿园,在集体中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在老师的要求下,能关心爱护班上的东西。在成人鼓励下,能愉快地参加幼儿园各项活动,习惯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分享玩具。能熟悉本班幼儿的姓名。
2、爱劳动教育。
知道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工作很辛苦,愿意学做事,不事事依赖他人。要自己吃饭、穿脱衣服、上厕所,学会正确使用玩具、图书以及学习用具的使用方法。能按要求自己摆放小椅子。爱护玩具,不乱丢果皮,不损坏东西,节约用水,洗手时不玩水。
3、爱家乡、爱祖国教育。
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中国好,认识国旗,知道升旗、唱国歌时要立正。知道自己的家乡是怀化,爱家乡的环境和周围的人。
4、爱学习的教育。
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在老师和家长的提醒、帮助下,能选择活动内容,有初步的规则意识。经过努力完成一项任务后感到很高兴。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观察四季植物的生长。
5、生活习惯的教育。
注意保持手、脸部的清洁,会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洗脸。会用勺子吃饭,养成按时进餐、饭后漱口、擦嘴、不挑食的习惯。不把手指、玩具放入口中,不玩刀、剪、玻璃等利器,生病时愿意去医疗看病,打针、吃药时不哭。
6、文明礼貌教育。
在成人提醒下,每天早上向父母问好,道再见,见到老师会站好。会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见到长辈、同伴、熟人会主动问好。能有礼貌地做小客人,不随便乱翻别人的东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打人骂人,不故意扰乱别人。
7、遵守纪律教育。
知道幼儿园的玩具应该大家一起玩,轮流玩,初步做到不争抢、不独占玩具。爱护玩具,用完后整理好并放回原处。知道应遵守各项生活常规和活动常规,在老师提醒下做到三轻:走路轻、说话轻、取放东西轻。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经常保持活泼愉快的情绪,不爱哭,不随便发脾气,能合群。愿意做好孩子,自己有事或有要求,能对成人说,在成人的要求下能完成一些任务。不纠缠成人,会独立游戏。
敢于向老师及家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克服胆怯心理,敢大胆当众表演、讲话,有自信心。能在成人帮助下进行自我评价。
三、具体措施:
(一)充分发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1、渗透各科、寓教于戏、寓教于乐
各科教学从内容到方法上都可以渗透品德教育。让幼儿在语言、音乐、美术、体育、游戏和做做玩玩中接受内容丰富多样的品德教育。
幼儿园春季德育工作计划5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品德如何,将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
幼儿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通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进行的。重点是培养幼儿最基本的思想行为习惯,使幼儿的品德和性格形成有个良好的开端。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并体现该阶段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为此,我园以多种形式向幼儿进行礼貌待人、尊敬长辈、对同伴友爱、富有同情心,积极主动、遵守纪律、诚实、文明、爱劳动、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习惯的教育。
一、培养幼儿爱祖国、爱集体、爱家乡、爱师友和爱自己的情感。
一个懂得爱的人才能懂得工作、生活与学习。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能帮助幼儿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胸怀大局,有集体意识,能培养幼儿强烈的责任感和爱的意识,激发他们长大了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愿望。
1、让幼儿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的国家很大,人口很多。认识国旗、国徽,了解国歌、首都等。
2、教育幼儿热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小伙伴,逐步扩大到爱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尊敬、热爱他们。
3、引导幼儿学会爱护自己,只有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爱国家,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而要修身齐家,还要格物致知。
二、培养幼儿独立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习惯是养成的,习惯也是可以被改变的。注意培养幼儿的好习惯,改变幼儿的坏习惯。好习惯终身受益,我们应注重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1、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只有独立,才能更好的成长。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衣服和手脸的干净,勤洗头、洗澡,会刷牙。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学习保护自己。
4、坐、立、行、看书、写字能保持正确的姿势,知道用眼卫生,会保护眼睛。
三、培养幼儿有礼貌和讲秩序的行为习惯
讲礼貌和守秩序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体现出来的文明行为,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小对幼儿进行讲礼貌和守秩序的教育。
1、会使用礼貌用语:请、您、早、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
2、学会交往的礼仪;
3、能较主动地遵守本班和幼儿园的各项规则。
4、能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
四、培养幼儿合作与分享的精神,有自信心、同情心。
儿童的个性是他自己的生活史的产物,起源于儿童同周围世界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儿童是社会的人,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一日生活中,教师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会互助、合作与分享,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情心。
1、培养合作和分享的精神,当今社会是个协作共进的时代,特别需要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幼儿诚实、勇敢、正直、谦虚、活泼开朗、有毅力、负责任的品质。
3、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出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丰富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及幼儿当时的品德提出教育要求,确定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使幼儿依靠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去掌握新的品德行为要求。要坚持正面引导,做到爱与严相结合。
工作要点:
1、各班结合本班实际制定适合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
2、抓住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以及端午节等契机开展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幼儿 品德教育 中国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德育工作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提升今后国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的基础,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对幼儿教育的紧迫要求。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做好幼儿德育工作,不仅对幼儿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幼儿德育工作在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当前幼儿德育工作现状并不乐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做好幼儿德育工作,确保德育质量,不仅是广大幼儿教师肩负的光荣使命,更是广大家长和整个社会的神圣职责。在新形势下,着力构建社家园联动“三位一体”幼儿德育体系,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强化幼儿品德教育基础,是创新幼儿德育体制机制,提高幼儿德育质量重要举措。
一、当前幼儿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行社会,绝大多数幼儿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幼儿教师、家长,社会因素对幼儿德育也有一定的影响。事实表明,在实施幼儿德育的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一)幼教队伍总体素质不高
绝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就读幼儿师范,他们虽然具备幼师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但有些弱点不容忽视,即知识结构单一、文化功底薄弱、语言表达能力差、上课用词不规范、逻辑性差等等,特别是部分幼儿教师对德育对象的特点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德育目标过于笼统、空泛,德育方法单一,重视口头说教,忽视养成,导致德育低效。
(二)幼儿家长对德育不重视
在传统教育观念及升学、就业压力影响下,家长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思想,幼儿德育观念淡薄忽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
(三)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家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甚至个别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的管教问题上存在矛盾。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沟通、协调、配合不足,使得幼儿德育工作缺乏连续性。
(四)社会消极心理因素负面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幼儿德育工作缺乏广泛的支持,社会幼儿德育氛围不够浓厚,社会群体对幼儿德育态度淡漠等。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创造良好的幼儿德育环境为切入点,着力构建社家园联动“三位一体”幼儿德育体系,形成园内教育主导、家庭积极配合、家园密切联系、社会广泛支持的幼儿德育新格局。
(一)加强幼教队伍建设,创新幼儿德育方法,强化幼儿品德教育
要合理调整幼教队伍的结构设置,加快提高幼教队伍内在素质。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刚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幼儿教师所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以园本教育为主,开展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幼儿教师培训,强化幼儿德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升业务素养,促进幼教队伍专业化成长。要以幼儿社会化培养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品德教育。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日常教育与情景体验相结合,耐心细致说教与合理强制管教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幼儿德育载体,注重幼儿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要建立健全幼儿品德教育奖励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幼教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广大幼教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幼儿品德教育工作,激发幼儿德育工作内动力。
(二)紧密家园沟通配合,增强家长德育观念,保持德育连续性
要建立健全家园沟通协调长效机制。新《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应重视并充分利用家长会、定期家访、开展家园活动周等工作措施,增强幼儿园同家庭之间的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主动与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德育任务。要将园内教育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杜绝出现幼儿只在园内受教育,在家里放任自流的现象,使幼儿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得到连续的、同步的品德教育。
(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营造幼儿德育氛围,创造德育大环境
要大力宣传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幼儿德育工作真正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德智并重,以德为先”的幼儿教育理念,重视社会价值取向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消除社会上对幼儿德育的消极心理因素,营造良好的幼儿德育氛围,努力开创幼儿德育工作新局面,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再现为道德品质,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俗话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的引导、培养、强化。要把教育贯穿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坚持不懈的去实施。教师如何在组织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去渗透德育教育呢?就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德育应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的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在一日生活常规和生活制度中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等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当孩子户外活动回来后,利用餐前洗手的常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遵守秩序,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品质。如一个幼儿洗手时把水洒在地上了,使小朋友跌了跤,老师再去拖地。老师利用这种结果让所有的幼儿理解了洗手时为什么不能把水洒出来的道理,懂得了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此以后,幼儿就知道了洗手时要排队,于是规则真正成为了幼儿自身行为的一部分。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我们老师应当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因素,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2.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主要是主题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活动,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在爱玩中学,懂得道理,受到熏陶,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能力。如每年有不少传统节日,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的时机。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八节"我班进行爱妈妈、爱老师教育。节前,老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学歌曲《我的好妈妈》,同时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对自己的爱和操劳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的情感;节日当天,进行了"我对妈妈说句心里话"活动来表达幼儿对妈妈爱意和祝福;节后,教师要求幼儿在家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请家长记录下来,拿回幼儿园一起交流,在孩子之间起到榜样和激励作用。在整个主题活动中,使幼儿懂得妈妈对自己的爱和付出,并且明白了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要付之行动的道理。"五・一"准备进行劳动教育;"六・一"进行好儿童教育;"十・一"国庆节里,唱"祖国真美丽的歌",画"我爱北京天安门"的画,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身体运动是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玩滑梯、秋千等数量不多的器械玩具时,引导幼儿有爱、合作一起玩儿;在玩儿跳绳、玩儿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各类竞赛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助就会胜利的道理;在自由活动时,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去帮助他;当幼儿走独木桥时,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教育与尝试教育。
关键词:游戏;德育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各种游戏之中。孩子为了游戏或者说玩,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游戏的内容出现了转折,游戏在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成了对幼儿实施各种教育的手段。《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别提出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正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需要而作的重大改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成长的需要。通过游戏孩子不仅能获得知识和经验,还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游戏的种类和特点,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1.角色游戏中的德育
角色游戏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把想像活动和现实生活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这种游戏既是假想的,又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角色游戏由幼儿自选主题充当角色,可充分表现出幼儿的愿望,满足他们渴望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在角色游戏中,由幼儿自己确定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动,自觉克服达到目的的各种障碍,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守则意识。
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的角色,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模仿成人的行为准则,学习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如在游戏《乘火车》中,乘客较多,扮售票员的幼儿就不能自己坐下,还要提醒乘客给老年人和抱小孩的让座。扮司机的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行车等。幼儿在此游戏中模仿成人去关心他人、尊敬长者,使尊老爱幼的思想在幼儿心中萌芽。通过角色游戏这一特定的自然情景,可以培养幼儿的优良品质,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利用角色中模范人物的力量,使幼儿受到感染,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幼儿效法正面的榜样,从而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
2.表演游戏中的德育
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情节和内容,通过角色和游戏动作进行表演就是表演游戏。这种游戏也是以幼儿扮演角色进行游戏,但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以作品为根据,反映童话故事的内容。幼儿所喜爱的童话故事大多蕴含住品德教育的因素。如故事《小熊请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狐狸?”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狐狸狡猾不诚实、好吃懒做、专门偷别人的东西等。幼儿在表演中进一步体验角色的心理,明白了做人要诚实勤劳的道理。这种有正反人物鲜明对比的故事表演,使幼儿容易分清是非、好坏、善恶,从而使幼儿对周围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弃恶从善。在表演《三只蝴蝶》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理解故事内容,以便于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故事中三只蝴蝶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的情意正是需要幼儿去模仿学习的;三色花的斤斤计较、小家子气也是幼儿应该克服的毛病。幼儿通过角色的扮演,能够亲自体验到角色的喜怒哀乐,增强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幼儿的言行向好的方面倾斜,克制自己的自私和任性。幼儿在扮演角色时往往愿意扮演主角或正面角色,而不乐意扮演配角和反面角色,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认识到,表演每个故事,都需要各个角色的协调配合,主角、配角、正面角色、反面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逐渐养成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3.结构游戏中的德育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是通过想象活动,创造性反映生活的游戏。在游戏中依照幼儿的愿望构思再动手造型,然后达成构思,获得成功的愉悦。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会积极地、独立地、全神贯注地摆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必须克服一些困难,认认真真地去做,失败不气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这自然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意志。并且通过结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轮流使用结构材料的习惯,幼儿在游戏时,常常需要互相协商交换才能使游戏继续下去,结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之间友好合作,团结友爱的好习惯。
4.智力游戏中的德育
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有趣的智力游戏,能激发幼儿的情绪,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完成任务的持久性。智力游戏中的规则,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它促使幼儿有意控制自己的行为,诚实遵守游戏规则,有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形成。只有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长大后才能遵纪守法,成为有用之才。
5.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中的德育
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各种基本动作组成的,有规则,有结果。体育游戏不仅能够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还能锻炼幼儿意志,培养幼儿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到底的品质。幼儿在奔跑、跳跃、钻爬滚摸中,不仅得到身心的愉悦,还能激起取胜的欲望,有利于生发幼儿的进取心。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管理局局直幼儿园 154211
[摘要]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在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
关键词 ]幼儿;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教育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但很多人片面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即是让幼儿学读、写、画、唱、跳等等,忽视了幼儿的早期品德教育。事实上,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且并不尽善尽美,幼儿期又是可塑性很强的时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在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
1、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日活动有机渗透,提高实效我们认准“将德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的途径,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如:每周一各班老师带幼儿参加升国旗仪式,大家面向国旗,行注目礼,高唱国歌,随后由老师作国旗下的讲话,让幼儿在升旗仪式中受到爱国教育;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要懂得问好,离园时懂得与老师和同伴说“再见!”,人家给你东西或帮助你时,要学会说“谢谢!”,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幼儿在平时交往中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又如: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吃饭不依赖老师喂,饭后要漱口及用自己的小毛巾擦嘴巴,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叠被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良好的习惯慢慢养成了。另外在游戏时,要求幼儿不争抢积木玩具,不争抢角色,学会合作及分享,游戏后要求幼儿帮老师把场地收拾整理好、把玩具放回原处等,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失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我们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同时贯彻“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力求使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质。
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只有坚持一贯的要求,不断地在神经系统中逐渐形成深刻的印记,才能成为定型,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使幼儿终身受益。
2、在不同领域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领域教学是幼儿园开展教学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利用领域教学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并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如给幼儿讲《诚实的列宁》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拔萝卜》的故事,说明了大家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听故事时,幼儿会全神贯注的,此时是最易于调动幼儿情感积极性的时候,他们时常会将自己引入童话故事的情节之中,从而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
3、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在“三八”节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爱奶奶、爱妈妈、爱阿姨教育,以及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教师节对幼儿进行尊师教育,“五一”节爱劳动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争做老师、妈妈的好帮手;“十一”国庆节爱祖国活动,我给孩子们讲了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为祖国妈妈争光的小故事,使幼儿懂得了祖国妈妈和小朋友一样有生日,爱祖国就象爱妈妈一样。通过各个节日活动无一不在孩子心中掀起爱的波澜。
4、在参观游览中进行德育教育
带幼儿外出参观名胜古迹,组织幼儿观赏家乡的秀丽山河,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从小爱家乡、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我们利用春秋游组织幼儿到凤凰山公园、荔枝公园、古谯楼名胜古迹等参观游览,告诉幼儿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到处乱扔果皮纸屑及乱大小便,爱护花草树木等;带幼儿到步行街参观摄影展,从照片中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这些活动都给幼儿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难以忘怀,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5、在家园共育中进行德育教育
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配合。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迁就,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幼儿都以“我”为中心。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从而变得任性、骄蛮、无礼、自私、冷漠。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共同分享,是因为他们觉得分享就是使他们失去所得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家园园地》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在培养幼儿爱劳动方面,家长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事事为幼儿代办,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动手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变得事事依赖他人。建议家长可以利用过生日等机会,让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图书、食物,让他体验与别人一起玩的快乐。在家里,父母要教育孩子给家人分东西应先分给爷爷奶奶,再分给爸爸妈妈,最后才是孩子自己的,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好品质。
6、发挥榜样作用
以点带面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同伴群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儿园中,幼儿间交往最多,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同伴的亲身体验,使幼儿自我发展。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礼貌教育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在无压抑的游戏环境中进行。如创造性游戏中让幼儿去尝试如何礼貌待客。通过评比竞赛的形式,更可以激发幼儿不断进步,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断强化行为习惯。例如:在班中我们设置了小动物摘果子的比赛墙面。根据幼儿运用礼貌用语次数的多少为小动物增加果子数量,从而评选出文明之星。
结语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的品德教育更离不开幼儿园和教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就是渗透,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家庭教育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关键。总之,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
参考文献
[1]刘利.现代幼儿园德育教学方法之我见[J].内江科技,2010(06).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渗透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可见,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道德是极其重要的。而幼儿期又是幼儿接受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个性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动力定型。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把幼儿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幼儿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的良好发展,为幼儿一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看法:
1.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陶冶幼儿情操
陈鹤琴先生曾在《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文中提出“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但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是坏,都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在幼儿园,我们应该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陶冶幼儿情操,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1.1 精神环境。如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园长、值班的教师、保健医生都会站在大门口迎接幼儿,主动向幼儿问好并引导幼儿间相互问好;组织幼儿为有困难、残疾人等献爱心;参加植树、环保宣传等社会公益活动;小班、宝宝班的幼儿刚入园时,可请大班小朋友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们搬小椅子、扶着他们上下楼梯;让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入园与同伴分享等等。
1.2 物质环境。为了让物质环境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让幼儿时刻沉浸在健康的环境中,我们幼儿园在草坪中设立爱护花草的小牌子;在走廊的墙面上贴了关于遵守道德行为规范的名人名言;在区角中与幼儿一同制定区角规则以并图文并茂的形式粘贴于各个区角;在班级的自然角让幼儿认养园内的树木、花卉,督促他们定期给小树浇水、给花园锄草,关注它们的成长,让幼儿在具体的照顾与付出行动中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与习惯;创设“讲文明,懂礼貌”、“文明宝宝”的礼仪墙,将幼儿的礼仪行为以照片的形式再现出来,引导幼儿进行观看讲述,时刻提醒幼儿尽力做到一些简单的文明行为;积极鼓励和支持幼儿参与活动室小环境的布置,让幼儿在与“我是中国人”“好朋友”“妈妈我爱你”等主题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礼仪之道与做人之本;让孩子们在各班图书角或阅览室都能通过随时自由地翻阅、欣赏《孔融让梨》《狼来了》《白雪公主》等经典故事,学习谦让,辨别真、善、美。
2.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中
2.1 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渗透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渗透德育教育如:自由活动时幼儿互相挣抢玩具,我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得好的,及时表扬,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出面调解;盥洗时,我提醒幼儿要排队,不推也不挤,节约用水等;幼儿每日的午餐,我们教师要求他们做到:碗里干净、桌上干净、身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道德教育;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礼貌的交往,“老师好、小朋友好”成为彼此见面的第一句话。当幼儿有礼貌的和同伴交谈时,教师及时表扬,对出现幼儿争抢、打骂等现象时,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2.2 渗透到集中活动中。
根据各年龄班德育的内容与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一些相关德育教育的集中教育活动。如有关德育内容的主题谈话、参观、讨论、情景表演、木偶戏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具体的实例,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和习惯。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例如:看图讲述《雪孩子》中,幼儿深深体会到了雪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日常活动中也能以此为榜样,帮助同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儿歌《好孩子》朗朗上口的儿歌在孩子们中间也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平时不喜欢劳动的孩子在欣赏、学习这首儿歌后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平时的劳动之中。
2.3 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游戏活动中,这种方式不仅幼儿乐于接受,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游戏“找朋友”“文明我知道”等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在反复的游戏中,幼儿便习得了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相关的角色,在老师及同伴的带领下,也能运用简单的礼貌用语(请、你好、麻烦、对不起、没关系等)与同伴进行交往,进而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幼儿也能自然的注意自己的文明礼仪了。
2.4 渗透到实践活动中。
围绕节日主题,组织幼儿参加一些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的德育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如“三八妇女节”时,我们请幼儿动手制作一份小礼物送给妈妈,并对妈妈说一句贴心的话有效地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九九重阳节”时,我们开展“我是爷爷奶奶的开心果”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精心制作礼物、准备节目,为社区的老人送去节日的问候,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扫地、擦桌子等),让幼儿学会如何尊敬老人;在感恩节时,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让孩子们为自己的亲人洗脚等,促进了幼儿的感恩情感;在助残日,组织幼儿进行“义卖”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献爱心。
3.家园合作,提升幼儿德育品质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道德教育方面应携手家庭,形成德育合力。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教园地、微信等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德育方法,让家长们了解、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建议并支持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尊老爱幼、乐于助人、遵守公共秩序、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大声喧哗等行为规范;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开展的“爱心家庭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这些活动能够让幼儿园品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让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种互动中,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学习相关的文明礼仪行为,为幼儿创设具有良好品德教育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一环境中树立良好的品德,同时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总之,幼儿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应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 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关键词: 幼儿; 乐群; 幼儿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13-01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最近我们对部分幼儿进行了一次“幼儿习惯养成情况及原因”的调查。调查结果说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为趋早性。人的良好行为习惯萌发于幼儿期,从小开始培养,易形成好习惯。二为渐进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三为反复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
一、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
1. 观念先导因素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幼儿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43%的人认为是“家长在家重视训练”;41%的人认为是“教师重视循序渐进的培养”。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38%的人认为是“家长无所谓,抱有树大自然直的态度”;45%的人认为是“家长过分溺爱,事事包办、纵容”。这集中反映出一个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观念先导”问题。成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幼儿的习惯养成需要成人重视,加以培养。有些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成人的错误观念会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个别家长公开宣称孩子到幼儿园一要吃饱睡好,二要多学点东西,其他方面无所谓。这种将良好行为形成置若罔闻的做法,明显影响了老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形成方面的教育效果。
2. 实践锻炼因素
实践活动是幼儿习惯形成的关键。调查中,32%的人认为“家长、教师思想重视,但没耐心培养”是幼儿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果成人仅仅思想上重视,但不能耐心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那么要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是不现实的。
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幼儿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戏、劳动等活动中,进行着与人交往方面的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联系、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不少孩子正因为从小被成人剥夺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一直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3. 环境熏陶因素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幼儿的习惯养成与成人、同伴、群体、家园教育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幼儿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调查中,44%的人认为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受到成人、伙伴的不良行为的影响。62%的人认为家园教育要求的一直形式幼儿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可见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是深刻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如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和家庭,独立进餐的环境,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立于不败善于模仿成人及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使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加强改进幼儿德育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 注重幼儿情感教育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必须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经验,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情绪易受暗示,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幼儿德育要特别注重从情感入手。
(1)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千万不要小看讲故事的作用,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打动幼儿并能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使他们用心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用心去感悟什么是正义与勇敢。通过故事情节对幼儿的德育熏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实践行动,这样既教给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怎样接人待物、与人相处,也是对幼儿进行了道德启蒙教育。
(2)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调动幼儿情绪情感。日常生活的一些细小环节也可以利用起来,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从小事入手,培养幼儿道德情感。看似琐碎的事,却点点滴滴浸入孩子幼小的心田,在使幼儿深受感染的同时,进行道德启蒙教育。
2. 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失时机地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因为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这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良机。并且养成教育身教重于言教,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老师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点滴印迹,这些印迹日复一日的积累,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潜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协作。因为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育素质,道德水平直接制约着幼儿道德发展的水平。幼儿教育的实践及科学研究证明,家长如果重视孩子的德育,并配合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则较高,反之亦然。我们的调查表明,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有两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4. 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外因主要通过内因即幼儿的真实感知、领悟或信服才能起作用,忽视幼儿地位与作用不仅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会使德育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片面状态,从而极大地降低道德教育的效果,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塑造和建构幼儿的道德主体。幼儿道德学习是在成人的指导下的自主行为,离开了幼儿的自主性,任何道德教育活动都难以对幼儿产生有效的影响。
总之,幼儿德育,教师要把握好各种教育资源,从情感入手,以幼儿为中心,创设各种德育环境,通过一点一滴的身教言行,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萌芽,在此基础上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德育养成教育,最终使幼儿“文明乐群,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冯永刚.幼儿道德启蒙教育方法探析.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熟悉这一新问题之前,必须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前提,而且没有对这一必要性的科学熟悉或者根本上认为幼儿德育没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幼儿德育应有的地位,从而实践上也就不会有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个很非凡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学探究即可证实。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和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和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从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普鲁塔克(Ploutarkos)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鲁迅等,他们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其有关思想也早已成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难免会带有和各自时代、社会结构相一致的印痕。然而,对历史的批判和继续正是现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德育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德育给予现代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观念里还余迹犹存。比如,以讲究“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氏家训·教子》)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重权威轻个性、重控制轻选择、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教育里还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内容有教(习俗教化)无德(道德)现象仍较普遍等。应该说,这些都和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现代社会已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力推进,正大步朝向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道德教育在帮助人完成现代化并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级各类道德教育一样,增强自身现代性是当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基础。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和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1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和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征,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道德总是哲学在思索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美国闻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曾说摘要:“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探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是探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新问题,道德哲学探索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新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探究结合起来。”[2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两者的联姻,不仅如此,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从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出发。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直接表现则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假如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新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3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深刻的反思,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新问题的思索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教育探究成果的意识。一百多年来,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丰硕成果,它们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以及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这正如闻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G·F·Kneller)所言摘要:“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新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新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索,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熟悉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新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索新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4因此,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索,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新问题摘要:
一是道德教育和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和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和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熟悉。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5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和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6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也说摘要:“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7和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映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新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有关此点还可见下文道德心理学的进一步分析)
三是纪律和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非凡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8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路向、德性培养等新问题予以重新思索和判定。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心理学主要是探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新问题。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探究这一新问题就是要了解和把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他(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样冰冷的理性,甚至也不可以当作等待解读的“文本”。幼儿道德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喜好,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善。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道德自我建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成长的特征和规律。
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皮亚杰(JeanPiaget)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探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揭示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向。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新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和社会相互功能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摘要:一是有关体验、移情和社会行为,二是有关选择、建构和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功能。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探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有关“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9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和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10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和情景相互功能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功能,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皮亚杰对幼儿的探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探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做出许多独立的判定,7岁时主观性判定已有明显发展,到9岁时这种判定基本取代了客观判定(李伯黍,198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其实,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早已提出“2岁危机期”这一概念,埃里克森(E·H·Erickson)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反抗,在他的理论中,主动性和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探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和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征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心理学家吉尔·诺姆(GilNoam,1993)的探究很好说明了这一新问题,他认为“一些儿童早期不良的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的建构,以至于这样的孩子感到‘有权力’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11显然,对教育者来说,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否则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就会在以后生活中,尤其是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
最后是移情(empathy),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探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这说明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定、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种探究喻示了幼儿道德教育新的方向,并成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道德心理基础。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摘要:
[1班华摘要:《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译摘要:《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6鲁洁、王逢贤摘要:《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4陈友松摘要:《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5[7[美威廉·弗兰克纳,黄伟合等译摘要:《善的求索摘要:道德哲学导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8于钦波、刘民摘要:《外国德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熟悉这一新问题之前,必须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前提,而且没有对这一必要性的科学熟悉或者根本上认为幼儿德育没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幼儿德育应有的地位,从而实践上也就不会有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个很非凡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学探究即可证实。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和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和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从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普鲁塔克(Ploutarkos)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鲁迅等,他们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其有关思想也早已成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难免会带有和各自时代、社会结构相一致的印痕。然而,对历史的批判和继续正是现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德育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德育给予现代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观念里还余迹犹存。比如,以讲究“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氏家训·教子》)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重权威轻个性、重控制轻选择、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教育里还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内容有教(习俗教化)无德(道德)现象仍较普遍等。应该说,这些都和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现代社会已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力推进,正大步朝向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道德教育在帮助人完成现代化并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级各类道德教育一样,增强自身现代性是当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基础。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和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和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征,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道德总是哲学在思索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美国闻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曾说摘要:“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探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是探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新问题,道德哲学探索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新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探究结合起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两者的联姻,不仅如此,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从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出发。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直接表现则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假如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新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深刻的反思,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新问题的思索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教育探究成果的意识。一百多年来,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丰硕成果,它们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以及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这正如闻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G·F·Kneller)所言摘要:“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新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新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索,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熟悉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新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索新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因此,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索,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新问题摘要:
一是道德教育和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和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和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熟悉。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和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也说摘要:“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和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映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新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三是纪律和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非凡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路向、德性培养等新问题予以重新思索和判定。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心理学主要是探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新问题。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探究这一新问题就是要了解和把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他(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样冰冷的理性,甚至也不可以当作等待解读的“文本”。幼儿道德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喜好,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善。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道德自我建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成长的特征和规律。
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皮亚杰(JeanPiaget)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探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揭示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向。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新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和社会相互功能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摘要:一是有关体验、移情和社会行为,二是有关选择、建构和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功能。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探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有关“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和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和情景相互功能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功能,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皮亚杰对幼儿的探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探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做出许多独立的判定,7岁时主观性判定已有明显发展,到9岁时这种判定基本取代了客观判定(李伯黍,198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其实,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早已提出“2岁危机期”这一概念,埃里克森(E·H·Erickson)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反抗,在他的理论中,主动性和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探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和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征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心理学家吉尔·诺姆(GilNoam,1993)的探究很好说明了这一新问题,他认为“一些儿童早期不良的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的建构,以至于这样的孩子感到‘有权力’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显然,对教育者来说,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否则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就会在以后生活中,尤其是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
一、班级情况分析
虽我班幼儿人数较少,但幼儿普遍年龄偏小,均为3岁左右,且有大部分为初次上幼儿园,所以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本期德育计划。
二、工作目标
1、萌发幼儿的爱心,从爱周围的人开始,培养幼儿爱父母、爱师长,以及爱伙伴;进行初步的集体观念教育,萌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幼儿园、爱怀化、爱祖国的情感。
2、养成初步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能遵守生活作息制度,不挑食、不偏食,早睡早起。有自我保护意识,不玩危险物品,遵守交通规则,有病及时告诉成人,配合治疗。养成初步的礼貌和守纪习惯,会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不打人、骂人,与同伴能友好相处,乐意帮助同伴,遇事能谦让。培养初步的劳动兴趣,知道自己能做的事应该自己做;
3、培养健康、稳定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有同情心、宽容心,能原谅、谅解别人,能积极、主动地和小朋友交往;喜爱体育运动和艺术活动,有独立做事的愿望,自己能做的事不依赖别人帮助,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智性。诚实,不说谎,做错事能承认并改正。
三、工作内容
1、爱集体教育。喜欢上幼儿园,在集体中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在老师的要求下,能关心爱护班上的东西。在成人鼓励下,能愉快地参加幼儿园各项活动,习惯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分享玩具。能熟悉本班幼儿的姓名。
2、爱劳动教育。知道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工作很辛苦,愿意学做事,不事事依赖他人。要自己吃饭、穿脱衣服、上厕所,学会正确使用玩具、图书以及学习用具的使用方法。能按要求自己摆放小椅子。爱护玩具,不乱丢果皮,不损坏东西,节约用水,洗手时不玩水。
3、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中国好,认识国旗,知道升旗、唱国歌时要立正。知道自己的家乡是怀化,爱家乡的环境和周围的人。
4、爱学习的教育。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在老师和家长的提醒、帮助下,能选择活动内容,有初步的规则意识。经过努力完成一项任务后感到很高兴。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观察四季植物的生长。
5、生活习惯的教育。注意保持手、脸部的清洁,会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洗脸。会用勺子吃饭,养成按时进餐、饭后漱口、擦嘴、不挑食的习惯。不把手指、玩具放入口中,不玩刀、剪、玻璃等利器,生病时愿意去医疗看病,打针、吃药时不哭。
6、文明礼貌教育。在成人提醒下,每天早上向父母问好,道再见,见到老师会站好。会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见到长辈、同伴、熟人会主动问好。能有礼貌地做小客人,未经允许,不随便乱翻别人的东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打人骂人,不故意扰乱别人。
7、遵守纪律教育。知道幼儿园的玩具应该大家一起玩,轮流玩,初步做到不争抢、不独占玩具。爱护玩具,用完后整理好并放回原处。知道应遵守各项生活常规和活动常规,在老师提醒下做到“三轻”:走路轻、说话轻、取放东西轻。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经常保持活泼愉快的情绪,不爱哭,不随便发脾气,能合群。愿意做好孩子,自己有事或有要求,能对成人说,在成人的要求下能完成一些任务。不纠缠成人,会独立游戏。
敢于向老师及家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克服胆怯心理,敢大胆当众表演、讲话,有自信心。能在成人帮助下进行自我评价。
三、具体措施:
(一)充分发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1、渗透各科、寓教于戏、寓教于乐
各科教学从内容到方法上都可以渗透品德教育。让幼儿在语言、音乐、美术、体育、游戏和做做玩玩中接受内容丰富多样的品德教育。 1
2011年幼儿园德育工作计划的同主题文章: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2、创设环境、潜移默化,渗透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尽可能的机会和创设一定的环境,使幼儿有行动的机会和体验,在良好的环境中长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对家长加强指导,发挥家长在幼儿园德育中积极作用。
1、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组织育儿经验交流会,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活动。
2、通过家访、家长会、家园联系本及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家园沟通幼儿品德情况,紧密配合,达到幼儿园、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三)充分利用社会的积极因素教育幼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和选择,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发挥其教育作用,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