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校园安全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 安全 体系
校园是一个特殊场合,它的安全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校园安全一直为全社会所关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层次的多样化,新的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危害也越来越隐蔽。这就使得高等院校的校园安全管理压力剧增,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当前高校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领域意识形态的滞后
目前学校投资越来越广,办学经费相当紧张。鉴于此,许多高校对“平安校园”的建设存在着文件多、口号响、重视少、投资少、侥幸心态居多。实际上,在安保问题上不是不重视,而是无法将其置于重要的日程中加以考虑。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与社会互动强度越来越高,以高校为中心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庞大,但是全员育人、全员安保的理念却越来越弱,许多高校只是安保部门在唱“独角戏”,师生未积极参与安全活动,安全主体意识淡薄,安全观念滞后,对法制和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对安全工作存在侥幸心理。
1.2 校园安全管理机制、防控体系不健全
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严重不到位,在硬件方面与日益升级的安全威胁严重不匹配;在机制方面,校园园区范围成倍扩大,使得原先规范的组织机构变得不健全,安全工作牵涉的部门越来越多,单纯依靠安全工作队伍已不适应越来越专业的管理,如学生宿舍管理不仅需要物业知识,也需要法律知识,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各类的交叉知识需要越来越多。随着校园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校园及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加上对外交流增多导致校园的流动人口、私人车辆急剧膨胀,治安形势、交通安全日趋严峻,高校安全管理机制跟不上形势发展。此外,有新校区的高校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失地农民因就业或拆迁农民因补偿问题而与学校产生的纠纷,高校周边已成为校园犯罪和社会安全问题的衍生地。高校内部体制改革以及招生规模扩大,硬件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学校与教师的利益产生冲突。
1.3 校园安保队伍职能和发展的瓶颈
由于生源的日益复杂性和广泛性,学生结构由单一统招生向多层次学生发展:既有博士生、硕士生、全日制大学生,也有大量的在职研究生,有的还有自考生等等;既有国内生、国际生、港澳台生,还有日渐增多具有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而现在户籍管理全部由学校所在地派出所负责且与学校安保部门不联网,学校掌握学生的情况困难,一旦出现安保紧急情况,学校常常无法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许多问题无法做到消灭在萌芽状态。高校科研项目增多,高新技术发展迅速,需要重点监控的软硬件对象越来越多,而高校安保部门由于还是延续旧有的体制,人员素质偏低、经费缺乏、现代化安保设备投入较少和更新滞后,在人员、经费、治安设备等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校园安全保卫功能。安保工作职能的改变与执法资格欠缺的矛盾。安保工作职能由过去主要管理内部转向负责校园内外小社会管理:既要管理学校所属的教学科研单位,又要管理实行企业化运营的经济实体和商业网点及民营企业,可对校园周边影响校园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治安问题又没有执法权,因此,要确保整个校园的安全,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1
2.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
2.1 加强培训
加强学校主要领导及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通过集中培训、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演习、自学等多种形式, 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关职能部门在组织培训时, 要在培训的内容中突出有关学校的法律法规政策、常见事故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内容。组织全体教职工, 特别是班主任学习安全知识, 提高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保护能力。
2.2 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 遇事易以“我”为中心, 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部分学生因学习压力、就业、家庭、早恋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压力过重, 继而产生心理疾病, 逃学、酗酒、打架斗殴、破坏学校公物等事情时有发生; 有的学生对于同学之间的摩擦或矛盾, 往往采用过激的行为或暴力手段来解决。很多学生缺少排除心理压力、不安情绪和应对安全隐患的应急能力。面对这些情况, 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积极开展安全教育, 普及安全知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提高防范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特点, 在各种教学和日常活动中适时的进行安全教育, 收集安全事故案例教育学生。
2.3 加强高校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建设
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要根据制定一整套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校园危机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完备。高校要及时督促检查安全管理机构和工作小组的工作和管理情况,经常性地选派安全管理人员走出去进行有关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需要各方合力,对承担安保工作的主力学校保卫部门,学校应十分重视其建设,在人员、资金、装备上给予支持。要着力强化队伍的教育工作,加强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保卫人员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稳定意识,使其成为“平安校园”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其在“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2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正处在快速、健康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稳定的因素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是来自于校园。所以,要把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进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
近几年,高校校园刑事、治安案件呈上升趋势,除了犯罪分子活动猖獗等因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学校应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防骗、防盗、防抢劫、防敲诈、防伤害以及防火、防爆、安全逃生等安全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进而在懂得安全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自我保护。
2.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高科技的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但由于网络信息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导致真假难以识别,犯罪分子极易在网上设置骗局诱人上当,这使得网络负面影响及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面对网络的诸多负面影响,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如教育学生依法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不登录有害信息内容的网站等,进而提高学生在网络领域自觉遵纪守法、甄别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3.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近些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压力不断增加,使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形式有抑郁、冷漠、焦虑、忧郁、恐惧、暴躁、消沉等。这些情绪如不及时进行疏导,很可能导致精神失衡、自杀、侵害他人、以身试法等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在高校安全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应始终伴有心理健康教育,如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障碍防治教育以及环境适应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挫折应对教育等,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较强的意志力,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中、生活中以及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减少上述安全隐患。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尽管高校安全教育在教育部门、高校的重视下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安全教育机构设置不规范,责任不明确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机构设置不规范,安全教育到底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是否纳入教学计划,主要由哪个部门承担,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高校由保卫处承担,有的高校由学生处承担,有的由安全领导小组承担,还有的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承担。这造成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责任不明确,没有主渠道,致使安全教育得不到落实、安全教育质量不高。
2.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不高,形式化严重,与实际相脱节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效果不佳、形式化较严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许多高校的安全教育只是通过讲座、报告会或自行阅读安全知识手册等形式进行安全知识的理论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胜于注重方法和技能的提高,使得教育停留在理论和形式上,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缺乏实效性,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不佳。
3.高校安全教育轻预防,重事故后工作
高校要防止安全事故的产生、完全杜绝大学生的安全事故出现,就必须重视安全预防工作。预防是防止一切安全事故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否则安全教育只能是“亡羊补牢”。然而许多高校的安全预防工作被疏忽,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才引起高度重视,这显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因此,高校应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定期了解学生安全教育状况、检查高校的安全状况,把大学生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要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取得好的效果,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就必须从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具体措施包括:
1.完善安全教育机构设置,制定安全教育计划
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高校安全教育机构设置不规范。高校应完善安全教育的机构设置,建立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落实领导负责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签订安全防范责任状,统一组织考查。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如学生处、保卫处、教务处等也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另外,要明确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制定安全教育的大纲和计划,有了明确的大纲和计划安全教育才能有章可循、有方向,才能保证安全教育连续性地开展,使安全教育逐渐朝着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2.改进理论教育形式,强化实践教育环节
高校安全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和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从理论教育方面看,许多高校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开展安全教育,使学生产生厌烦、反抗的情绪,笔者认为理论教育可以采用安全形势报告会、安全知识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小组讨论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避免枯燥乏味;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等传播媒体进行安全知识宣传,使安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成为一种习惯。另外,从实践教育方面看,现今高校的安全教育实践教育环节往往得不到重视,我们不妨在安全教育中增加一些实战演练内容,如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灭火训练、救生训练、逃生演练、安全疏散演习等,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实践中,帮助他们掌握各种安全技能,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他们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使命感。也可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实习基地,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营造校园安全文化
【关键词】安全教育;意义;措施;大学生
1引言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安全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对大学生而言,安全是其顺利完成学业的保证,同时也是其健康成长的前提。要想保证大学生的安全,使其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与学习,就要在校园内部开展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实施的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以及将安全教育纳入必修课。
2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意义
2.1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健康发展
对于大学生来说,安全是保证其生活与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基本趋于成熟,但是其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其次,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基本已经定型,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再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需求,但是缺乏足够的经验;最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自我防范能力不高。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仍应引起充分的重视。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避免安全事故的侵袭,从而对其顺利完成学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还有利于学生安全学习环境的创建,对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
2.2有利于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与外界交往越来越频繁,这就增大了高等院校的开放程度,使得后勤管理制度逐渐趋于社会化。在这一时期,社会问题与学校内部问题愈加突出,治安问题和政治问题逐渐凸显,这些因素都对高校安全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威胁着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预防与消除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高校内部开展安全教育与管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应对不可预见的安全问题,尽量降低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损失,对校园治安秩序、教学秩序与工作秩序的有效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最终实现校园的和谐、稳定。
2.3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对大学生来说,对其开展安全教育与管理,可以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逐年增长,对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通过调查与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校园缺乏安全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学生与校领导没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这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十分必要。在校园内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应注重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现阶段,我国许多大学生经历的挫折都比较少,一般都是在家庭的温室下长大的,承受压力与挫折的能力较差。在学校内开展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能促进其抗击打能力的提高,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3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措施
3.1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就要求国家制定完善的与校园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高校校园来说,其并不是一个具有绝对安全保障的地方,其中包含有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将会给家庭、校园与社会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建立具有安全防范作用的法律制度十分重要。但是,目前与校园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多以“通知”“办法”“意见”等形式呈现,这种法律形式不具有权威性,约束性不强。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构建完善的校园安全法律体系,对学校、家长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责任进行明确,使校园安全问题的处理有法可依,为校园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3.2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要想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就要努力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校园安全文化是在学生与教师的长期创造与传承中逐渐形成的,对校园安全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增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校安全设施的检查与维护,并注重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力度,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校园安全教育活动与安全文化建设中来,为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加强与中国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并对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利用,以促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顺利进行[2]。
3.3将安全教育纳入必修课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要想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应当将安全教育纳入必修课中。此外,高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逃生和急救等演练,并让学生对常见的人身损伤紧急救护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必要的救护技能,还要对生活中的安全知识进行普及,教会学生健身与防身的方法。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向大学生讲解必要的防诈骗知识,使其掌握防诈骗的本领,避免被骗。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同,安全教育的教学方式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相关安全知识进行讲授,还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应急与急救演练,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到校园内部进行讲座,从多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安全知识与安全防范技能的提升[3]。
3.4建立一支专职辅导员队伍
在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高校要想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就要建立一支专职辅导员队伍。如果辅导员的思想陈旧、管理水平不高,就无法很好地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了解,也就无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学校领导层应当对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引起充分的重视,通过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措施,以促进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4]。首先,学校的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鼓励辅导员进行创新,使其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其次,学校应提高辅导员的准入标准,从根源上解决辅导员队伍素质低下的问题;最后,学校应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使其掌握足够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技能,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4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保障大学生健康发展,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同时还有利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然而,现阶段校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这不仅给校园与家庭带来极大的影响,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崔常铭,刘伟,刘冠廷.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13(03):119-121.
【2】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调查以及策略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1):189-190.
【3】潘静.高校安全管理与大学生安全教育[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2(04):50-52.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校园;安全管理;创新途径
1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作为当代最为先进的生产力,其已经引发了当代中国最为庞大的信息革命。加之,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的不断增速,使移动终端及城市配套网络建设逐渐深入到了社会各个群体当中,从而使国内越来越多的国民开始受到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并从自身行为改变、生活习惯养成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不断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卓越背景开展当前各行业的互联网+就变得十分必要。高校安全管理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新兴人才,他们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好奇心,使他们成为了当代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使用最为灵活与普遍的群体。然而,由于互联网技术所本身具有的虚拟性与信息化,使当前难以对其中较为复杂与多样化的信息及内容开展良好的管控。因此,将这些基于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新安全现状及内容加入到当代高校安全管理当中将至关重要,并将成为未来高校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的重点。
2移动互联网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在当代校园安全管理中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其既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重要的有利影响,而且还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针对有利影响方面而言,移动互联网作为当代最为先进的生产力,其能够与高校安全管理相互结合。通过在现有校园移动互联网络系统当中渗透互联网管理理念与规范,建立校园内部局域网络监管,或者云储存空间等,将可极大程度上带来校园内部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净化,从而给校园安全管理中现存的移动互联网安全漏洞给予极大的弥补,实现整个校园内部安全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的建立。针对不利影响而言,移动互联网尽管能够利用较多手段加以内容的净化、使用的规范等,却也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外延性及信息化等特点,难以在每个时间节点内对整个校园内部学生互联网信息的使用加以监管,并且难以实现对内外部沟通链接渠道之间的防控,将会较为容易使校园学生受到来自于互联网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发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逐渐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增加,在现有校园管理管理中添加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与防控将十分重要。通过坚持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移动互联网在当代校园安全管理的作用,将会起到不同的效果,从而帮助高校良好安全文化氛围的打造。
3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提出的创新安全管理建议
在上文中作者对移动互联网与校园安全管理之间的结合和冲突进行了分析。能够发现,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应当对其加以合理化、科学化使用,但也应当逐步加强使用过程中的防控与管理,从而增强移动互联网技术使用的规范性,使其功能性作用得以最大化效用的发挥。为此,在本部分当中作者将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提出些许创新的安全管理建议。
第一,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移动互联网中信息的传递、分享与储存变得更为迅速,从而使传统媒体逐渐开始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向新媒体的过度。由于这一因素的存在,致使当前互联网络开始充斥着大量五花八门、品种多样、来源渠道广的各种信息。如果在获取信息时不加以筛选、过滤与辨别,将会给尚且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与阴影。并且由于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传递渠道多样,使其信息能够无时差、无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使其难以加以监管。因此,就应当逐渐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生逐渐养成自我辨别、保护与防护的意识。在此过程当中,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工具,建立相应的弹窗、问卷调查、视频观看前安全警示片等,让学生逐步在日常上网过程中了解到安全知识,从而使学生易于养成互联网安全的思维与意识,并借此逐步打造较为完善的高校安全文化。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案例教学。案例是最好的老师。单纯使用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将会使校园互联网安全文化建设变成教科书式教学,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校园安全管理中,应当多利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可以从网上寻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网络犯罪、诈骗、赌博、传销等案例,并对其中的惯用手段及引诱标志进行分析,从而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利用这种思考、求知、探索与养成的方法与方式,逐步使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防控意识与保护意识,使其在日常移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减少受到互联网安全威胁的几率,为营造良好高校互联网安全管理氛围带来巨大帮助。
4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移动互联网对当代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不但会引起当代安全管理中出现较多的漏洞,从而需要不断完善安全管理的排查内容及风险体系,而且还能够不断实现当代安全管理的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一时代重要生产力实现国内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针对国内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移动互联网与校园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了些许有利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加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利用本文的研究作者谨此希望能够增添高校安全管理多样化的手段与工具,从而不断加强现代校园安全管理水平,为国内优秀人才培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平安和谐;建设措施
一、加强高校平安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 “11・9世界消防日”来临之际,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广大师生发放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问卷调查表”。据调查,对于“你认为校园安全事故会发生在你身上吗?”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认为校园是相对安全的地方,危险离自己比较遥远,甚至部分教师对安全常识也都知之甚少。事实上,现实的校园安全状况却不容乐观,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安全事故不胜枚举。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学校园并非与世隔绝的一方净土,危险和安全隐患就在我们身边,平安和谐校园建设还任重而道远。校园的平安和谐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因此,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学校秩序的安定有序,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二、平安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
第一,平安。主要表现在校园秩序安全稳定,教学、科研和师生工作生活秩序正常运行;校园治安状况良好,无重大治安事件,师生员工没有严重刑事犯罪;校园安全管理措施到位,设有校园警务室,配备充足的保安,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第二,和谐。主要表现在校园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同学之间是和睦友爱的,能够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平安和谐校园还是一个充满温馨和关爱的地方,学校关注师生的需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人人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心情畅快。
第三,开放。主要表现在各系部、行政和教学部门之间是一种相互开放、合作支持的关系,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相互支持,联动发展;同时,要积极和周边的社区、单位、村落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处置妨害校园秩序稳定、危害师生财产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共同营造校园周边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一些高校新校区学生财物失窃现象较为严重
经调查了解,一些学校新校区建设尚未竣工,而学校又急于让学生入住,有些学校新校区尤其学生宿舍区没有围墙,再加上新校区周边和校区内部人员成分复杂,闲杂人员自由出入大学校园,尤其在年终岁尾,一些心怀歹意的不法分子就伺机作案,学生电脑、手机、电动车、自行车被盗现象较为严重。
(二)大学低年级学生被电话诈骗、网络诈骗现象较为常见,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被骗情况较为普遍
就财物方面而言,大学生财物比中学生有明显增加,但是就社会经验而言,低年级学生从高中校门走入大学校门,虽然年龄增长了,但是社会经验较少,自我防范意识淡薄,面对有利益诱惑的网络骗局或者遇到言语威胁的电话诈骗时,往往缺乏分辨力,不知所措,最终被骗子牵着鼻子越陷越深。大学毕业忙于找工作,由于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学生急于将自己“推销”出去,所以饥不择食,被一些打着招聘幌子的骗子骗取钱财甚至失去生命。
(三)因情感、性格、就业压力等问题自杀、自残甚至伤害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情感问题。大学阶段的青年男女到了恋爱期,因恋爱而产生的情感问题随之产生,一些青年男女在情感出现变故时往往会丧失理智,走极端,轻则自残,重则伤害他人、报复社会甚至自杀。二是性格问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原因或者经济贫困而造成自闭、自卑,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级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无法排解心中压力,从而产生悲观、厌世、敌对、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或者精神失常。三是就业和工作没有着落而引发的问题。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了一个紧迫但又必须面对的难题。许多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本来想谋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结果事与愿违,理想一再落空,于是有些意志脆弱的学生选择轻生。
(四)校园内外交通安全事故有逐年增多趋势
对于“你本人在校园内外是否遇到过交通安全事故,受伤害程度如何?”这一问题,学生回答“没有”的占73.4%,“轻微擦伤”的占19.5%,“严重擦伤”的占3.8%,“骨折”的占2.6%,“重伤”的占0.7%。在对校内外交通事故的比较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较小,但有增大的趋势,在校外尤其是学校周边发生交通事故的比重较大。经分析,校园周边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一是许多高校的新校区正门面对车流量繁多的大马路,交通安全隐患较大。二是新校区门通不便,有些学生为图方便,不坐公交车而坐没有营运执照的黑车或小三轮,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校内交通安全事故增多的原因主要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买车并开车上班的教职工逐年增多,骑电动车的学生增多,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差,经常发生汽车、电动车撞伤学生的事故。
(五)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多元化影响着校园的安全稳定
随着当今社会急剧变革和经济快速转型,加之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现代思潮的不断渗透,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一些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观不再是唯一选择,一些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超前消费的价值取向在“90后”大学生中多有体现,这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缺乏责任意识、缺乏协作精神,遇到同学求助时漠不关心,甚至在遇到他人呼救时不管不问。
此外,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家庭经济条件有差别,有的花钱如流水,有的省吃俭用,贫富差距的拉大造成了大学生群体的分化,使大学校园的人际关系不再和谐融洽,为校园安全埋下隐患。
四、思想政治视域下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可行性措施
(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要充分利用校园宣传的高地,形成校园舆论宣传的主声音
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报、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电台、校园TV、主干道LED屏幕、校园论坛等网络、报纸、电台宣传的高地,、宣传学校的正向、积极的信息,在校园内形成舆论宣传的主声音;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有效屏蔽、过滤、删减网络上出现的影响学校稳定和形象的负面信息和过激言论,保证学校舆论导向始终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广大教职工和青年学生在健康的舆论环境中工作、学习和成长。
2.要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解决学生困难困惑,化解矛盾于萌芽,预防安全隐患于未然
学校要不定期进行学生思想动态排查,建立学生信息第一手资料;特别关注特困生,心理障碍、学习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种充实、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生动形象、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达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实效性
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有积极意义。一是落实辅导员入住公寓制度,这样辅导员可以更真实、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解决实际困难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公寓的安全稳定。二是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通过建立“红色网站”“网络党校”“共青团专题网站”“学生活动在线”等一批批学生喜爱的校园网站,培养一支能熟练利用网络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政工干部队伍,增强网络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作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提升。
(三)大力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形式简单,教育效果不理想,导致许多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遇到安全事故基本上手足无措。因此,在学校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将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学校的必修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网络资源共享,将一个个鲜活事例再现给广大学生,使学生受到震撼、触动,从而使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安全教育还应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安全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还是一种实践技能,仅仅靠课堂讲授很难达到实际效果,需在实践中训练养成。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每年在“11・9世界消防日”前后,在学生宿舍区举行火灾逃生、人员疏散和灭火训练,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场景模拟,能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对生命可贵的认知,增加逃生、自救、灭火等实际技能。同时,在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学校每年组建“安全宣传小分队”,奔赴农村、社区、学校等进行安全知识宣讲,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素质。
(四)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平安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客观存在的大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以“平安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园硬件、安全制度、精神文化层面上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在硬件上,要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人员集中的大楼建立足够的逃生通道,配备合格的消防器材,在机动车和人员并行的道路上要有明显的指示标志等;在制度上,要完善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制,将各单位完成安全工作情况纳入年底考核和评优评先中,建立学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安全危机处理预案;在精神文化层面,要经常性地开展安全专题讲座,定期开展校园消防安全月活动,在学校宣传栏、各系部宣传橱窗粘贴宣传海报,宣传安全教育知识等,营造浓郁的平安和谐校园氛围。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心情舒畅的学习环境
一是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等专门机构并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保障其正常运行。二是要建立一支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和政治辅导员相结合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为学生及时答疑解惑,解开心结,为学生营造心情舒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同时在各班选拔有一定知识基础、比较负责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化解潜在的心理危机及由此带来的后果,保证学生在校园里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减少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邱有华,邓清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094-02
近年来,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通过近几年的扩招,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这也为高校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据大学生安全教育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安全问题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维护高校及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强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教育活动达到预定目标的工作过程。它是对受教育者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能力、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等能力的教育。
(一)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治安问题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已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高度重视。把维护大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依法治校确定为高校各级领导的法定义务,推动了高校各级组织特别是保卫部门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各高校已按照国家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
(二)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
大学生被人们称之为“天之骄子“,但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大,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而忽视社会公德和法律的约束。应该说,绝大多数同学能够珍惜在大学生活的美好时光,也能够在大学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但也有极少数人不珍惜进入大学的深造机会,当自己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不良习气:酗酒滋事、偷盗财物、参与传销、考试作弊等等。大量事实说明,一些大学生不学法、不守法,法律意识淡薄,社会公德缺乏。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适应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高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与社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国外敌对势力和各种组织、非法传销组织和各种不健康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学校周围酒吧、网吧林立,不少违法分子混迹其间,伺机作案:而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吧、书刊、黄色网站而不能自拔,不求上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对社会治安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使大学生自觉地学习安全知识,掌握防范技能,从而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对大学生的不法侵害。
(四)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毕业后走向社会经常碰到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并掌握一些安全知识,不仅能使其在学习期间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集体的力量、组织的力量、法律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安全渡过大学生活,而且可以使其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终身受用,确保一生平安。
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一)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导致他们的思想道德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旦遇到诱惑,可能会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所以,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应采取紧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贴专业领域、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以思想的科学性、哲理性、知识性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帮助大学生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学会怎样做人。
(二)法制观念与法律知识教育
缺乏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学生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以致违法后,还并不认为是违法:有的学生以为受到伤害后可以“私了”,不愿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有的学生受到不法伤害后不知如何寻求法律救助:更有一些学生知法犯法、以身试法。因此,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律知识教育,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自觉地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教育
随着校园日趋社会化,高校由过去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走向全方位的开放,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和广泛,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自立意识,但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安全意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更加必耍,大学生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可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有效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
安全,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职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和最起码的需要。如何开展安全教育,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是这项工作的重心。
(一)明确责任,遂级落实
高校领导把安全教育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亲自部署,在全院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把安全教育工作同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真正把安全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高校领导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正确处理安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把“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及“安全不能说明一切但能否定一切”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工作是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堵塞犯罪漏洞、减少治安问题,建立良好秩序的重要手段。加强对高校师生员工的安全管理,这不仅是保卫部门的工作,更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组织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和师生员工进一步学习国家关于高校安全稳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对高校内部进行隐患排查治理与自查自纠,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三)加强保卫部门的职能作用
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保卫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保卫部门作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安全教育中要为高校领导当好参谋,对安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授课内容、运行途径和方法拿出规划,提出主导意见,供领导决策后在全院实施,真正起到保卫部门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学科建议
1.走在立法前列,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安全教育
进入课堂,作为学科建设,形成高校独特的教育制度。
2.从国家利益和高校利益出发,建立一个适应高校实际的、高智能的、有战斗力的保卫组织,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吸收相关院校安全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在实践中摸索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新方法、新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五)建立适应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学体系
1.完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的安排。法律教育应作为安全教育课程的首要内容之一,耍用基本的法律知识来武装大学生头脑。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法律基础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讲授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分层次、分阶段地开设《宪法》、《法律基础》、《合同法》、《劳动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课程,使大学生自觉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大学生安全知识手册》课程,开展“三防”教育,讲授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性事故知识,宣讲法律法规等,教授大学生安全常识,提高防范意识,掌握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一,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一是必须依靠其他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工作者及学生组织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如把安全教育纳入入学教育内容。二是在课堂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实施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讲授有关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讲授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内容。三是发挥高校校园局域网的优势,利用高校校园网安全教育信息,分析典型案例,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第二,创造有利条件,适时组织开展大学生模拟法庭,学法用法;定期组织公安、法院及其他法律工作者来校开展讲座,以生动、直观的案例教育大学生引以为戒。
第三,抓住有利时机,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和对老生进行毕业就要时,安排时间进行安全教育。在重大活动前、重要事件后,利用安全教育月、“11.9”、“12.4”等消防及法制宣传日,结合高校实际,开展知识竞赛、组织演练、观看安全教育专题片等,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行为活动的产品。随着时间的酝酿与发展,在共同环境下一起生活的人就会形成出独有的生活方式,所以不同的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在高校校园区域内,以学校师生职工为主体,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行为方式。”校园文化中与安全相关的思想意识、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环境建设等物质与精神内容便可体现为校园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保护师生教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校园安全文化是在校园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意识与氛围,以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维护校园正常生活秩序。
二、创建校园安全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1.学校层面。高校是师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通过在学校的教育获得知识技能,安全教育的开展,确保了知识的全面性。高校的社会开放性程度的提高,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将不仅仅封闭在校园内,它的成果也必将辐射到整个社会,影响整个校园周边。高校之间是存在竞争的,各种高校排行榜是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高校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专业建设方面,它的社会作用也影响着大众对高校的评价,所以建立独特的高校文化成为很多高校吸引学生的一个手段。良好优秀的校园安全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学校的竞争能力,给学校带来正面的影响。2.学生层面。学校不仅要保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同时也不能放松对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社会上仍有许多人认为大学生是“高分低能”,只会读书不会做事,要改变这些刻板印象,学校就要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下功夫。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生产一线,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失联案件,误入传销组织,网络诈骗、深陷校园贷漩涡等案件,都跟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足、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有关。高校应通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提高他们的自保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创建校园安全文化的途径
1.完善制度,做好监督落实。校园安全文化的建立和推广,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障。为了从制度层面上保证安全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与法律法规相适应,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高校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要逐步完善校园安全规章制度,包括校园治安管理制度;师生开展校内外集体活动的管理制度;消防器材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值班制度等等。规范学校安全职能部门内部管理和岗位职责,做到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从制度措施上保证学校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应根据校园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地理位置,环境、天气等因素,针对性的制定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地震、暴雨等等。通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技能。高校要制定科学可行的监督体系,确保制度的实施,要求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在工作中坚决按照制度执行,认识到安全工作不可掉以轻心,一些小疏忽都会酿成大事故。2.完善设施,建设平安校园。校园安全文化的产生和成长也需要以良好的设施做基础的。高校要加大投入,不断以新要求新标准完善校园基础设施。首先是校内教学、生活设施,这些是师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人员密集,使用率较高的场所,比如教室、自习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要符合相关要求;其次是校内活动设施,如篮球场、田径场等要按照相关规定建设。建设校园安全文化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保障,因为除了初步建设资金还需维护更新资金。安全物质还包括警示牌、安全标语等。只有在保证了安全物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开展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3.开展活动,提高安全教育水平。师生职工是高职院校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主体,在动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安全教育方面,辅导员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事故的时候,第一时间联系的是辅导员,他们是预防、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主力军。各高职院校应当对刚入职辅导员,针对性的开展校园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教导辅导员开展校园安全工作,科学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学校还应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良好的安全保卫队伍,对很多高职院校来说保卫处(科)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他们是安全文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所以,很多人认为创建校园安全文化是保卫部门的事情,创建优秀的校园安全文化离不开各学院(系)、各部门、直属单位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建立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组织体系。创建校园安全文化,必须将安全教育渗透进入学校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提倡高职院校将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并给予适当的学分,现在不少本科高校已经采取了这种方式;同时将实践教育加入其中,鼓励学生参加安全实践活动,如巡逻校园、疏散演练、消防设施使用演练等等。4.多管齐下,营造浓厚安全文化氛围。利用多种渠道积极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是高职院校创建安全文化的重要保障。高校不仅可以保留原有的传统的宣传教育的方式,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开展专题讲座,将安全教育结合进新生军训中,校园内的宣传栏、海报、板报、广播等等。现在高校更要做到利用最新的宣传渠道,如应用现在基本上人人都使用的微博、微信、学校手机软件、校园网、物联网等现代手段来激发安全文化宣传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安全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师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安全知识,规范安全行为,提高自我安全防范能力。高校的安全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安全主题征文比赛、安全小品大赛、消防趣味运动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师生的关注和兴趣,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上级指示,下级行动,变成师生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不仅丰富师生文化生活,也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5.强调意识,规范师生安全行为。在高职院校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师生职工形成好的安全意识是一个必备的环节。在意识教育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安全课程,举办安全讲座、培训,召开主题班会等,通过多种渠道、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在开展教育的时候,要结合与师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点点滴滴,比如校园贷、大学生失联等等,这样更加具有警示作用和指导意义。在形成良好安全意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靠一个活动或者一个时期的严格治理可以达到的,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校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安全行为规范,倡导师生践行安全行为。安全行为不仅是个人平时的安全行为习惯,同时强调在集体活动中也要讲究团队的安全行为。个人安全行为是个人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安全行为,团体安全行为主要是团体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安全行为。只有更好的发展安全行为文化,才能更好的树立起高校师生的形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榜样和示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成为高校的社会任务之一,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高校安全文化水平,关系到一个校园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这也是作为高校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要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甚至于世界一流高校的相关发展动态,同时努力指导和推进全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流的校园安全文化,为国家发展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万亚红.基于大安全观视角的高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教育与教学,2015,(16):24-26.
[2]王才领,徐骏.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4(9):376-380.
[3]田虎.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解析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4:21-23.
[4]蔡文政,殷云林.构建高效安全文化过程中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分析[J].中国市场,2016,(21):144-145.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安全;安全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203-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校园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有冒充合法用户,非授权访问,破坏数据的完整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病毒与恶意攻击等。传统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仅仅依靠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手段来实现,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显得拙荆见肘,因此构建一个适合校园网的安全模型显得十分必要。
1 高校校园网安全模型概述
高校校园网安全问题伴随着校园网的建设一直存在,随着高校网络化和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影响高校校园网安全的因素众多,大致分为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管理员、网络安全策略、高校师生、网络安全制度等五大因素。构建高校安全的校园网模型正是从这五大因素入手,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网络安全体系,较好地解决校园网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最大程度得保证校园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2 高校校园网安全模型的设计过程
校园网络安全不仅仅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网络管理、安全策略、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建立校园网安全模型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制定合适的策略并配合相关技术,形成多层次主动防御体系。
2.1 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可以说是校园网络安全模型中的核心要素,目前常用的校园网安全技术有防火墙技术、安全网关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入侵防御技术、数据库和web应用防火墙、无线入侵防御系统、网闸、漏洞扫描技术、vlan技术、防病毒技术等,这里所需要的技术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且根据具体的网络需求有机的联合在一起,达到检测、预警、防护联动效果,并随着互联网新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可以说网络安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络协议和信息系统上的漏洞,提高校园网安全防护能力,是构建校园安全模型的重要手段,它提供各种安全机制,来构建一个合理的校园网安全模型。
2.2 网络安全管理员
网络安全管理员是校园网安全管理工作中权限最高的人员,也是校园网安全模型中的重要因素,网络安全管理员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校园网安全性的高低,因此定期对网络安全管理员新技术培训,要求网络安全管理员经常不断得学习新技术新思想开阔视野和扩展思路。一个合格的网络安全管理员能够根据当前网络状态预判网络中可能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制定合适的策略去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网络安全管理员可谓是校园安全模型中的“指挥官”,足见其重要地位。
2.3 网络安全策略
网络安全策略是最大程度保护校园网资源和用户远离病毒侵害和黑客入侵的技术实现,所有的安全检测、预警、防护等联动效果都是建立在安全策略的基础上执行的,网络安全策略也是制定网络安全模型安全等级的重要依据,网络安全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更根具体的网络运行状况进行相应得调整,因此制定一套合适的安全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2.4 高校师生
高校师生安全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安全意识低的师生,也有喜欢尝试探索的“危险”师生,因而很容易从因特网上感染病毒,或给黑客制造从校园内部发起攻击的机会,都会对高校网络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在制定高校网络安全模型的时候,应包含定期对高校师生进行常见的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在校园网内部及时提供相应的操作系统漏洞补丁、杀毒软件等必备工具,来保证校园网的安全。
2.5 网络安全制度
网络安全制度可以说是保证高校网络安全的一种行政手段,它能够建立有效的校园网络安全责任制,明确高校师生安全使用校园网的权利和义务,一旦发生相关的网络安全事故时,及时通知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并积极配合他们开展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从而有效得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
3 结语
校园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既包含涉及到人员、行为的问题,也包含设备、制度等问题,如果不能较为全面的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那么高校校园网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只有通过构建一个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管理员、网络安全策略、高校师生、网络安全制度等要素为一体的校园网络安全模型,形成主动防御的、多层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才能尽最大可能将校园网络威胁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严炯杰.校园网基本网络搭建及网络安全设计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5):179-180.
[2]高校校园网安全防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D].甘肃:兰州大学,2013.
关键词: 农村中学 班级安全 安全文化
班级安全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子系统,是班级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班级安全的有力保障,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因素。
一、宣传安全理念
在“普高热”的主流形势下,农村中学学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必须强化安全理念宣贯,因为它是构建班级安全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形成和发展班级安全文化的必要手段。可利用致全体同学的一封信、安全宣传栏、QQ、短信、飞信、邮件、安全班报、安全宣传设计比赛、到企业参观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宣传内容应该丰富多彩,一是正面宣传政策法规和校部及班级安全相关制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安全工作并给予重视,让学生树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注意、事事注意”的安全意识,形成班级学生个个重视个人和班级安全的良好氛围;二是多宣传班级的先进榜样,适当曝光落后典型,让学生学习榜样先进,改变不安全行为。通过强有力的宣传,让学生认同班级安全文化,领悟班级安全文化的内涵,牢记班级安全文化理念,在安全思想、安全态度、安全责任、安全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规范安全管理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自我约束力普遍较差,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班级安全管理制度,毕竟它是班级安全工作有效落实的制度保证。一是和学生一起研究、共同研究制定班级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让学生明白交通安全要注意哪些、校园安全应关注哪些、食品安全应小心哪些、消防安全应注意哪些、水火电安全应别做哪些、外宿生必须注意哪些问题等,不遵守后可能遇到什么后果和受到怎样的加强教育,使班级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二是实行班级通告,进行微观灵活班级调控,对变化发展的班级安全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比如:近期有不少同学参与赌博,可以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近期发现有同学用圆规相互刺着玩,可以给予一个温馨提示等。
仅仅有制度是不行的,还要落实科学的班级安全管理,一是在班级治安委员的基础上成立一个以班主任为组长、班长和治安委为副组长、宿舍长和外宿长为组员的班级安全加强小组,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安全工作,副组长分别全面负责教室、实训室、男女生宿舍等地方的安全工作,宿舍长全面负责宿舍区和舍员的安全工作,外宿长注意好外宿生的安全工作。二是严格班级学生的考勤签到,实行每节课的考勤、内宿生回校签到、外宿生每天上下午到校签到管理办法,及时了解违规同学的安全动态,及时联系相关同学或家长并做好详细记录。三是积极与学生、科任老师、其他班主任、学校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全面做好班级各项安全管理工作。
三、提高安全素质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的素质普遍不高,安全素质更是可想而知,所以要把提高班级师生的安全素质作为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因为提高安全素质有助于学生更新安全观念、增强安全意识、端正安全态度。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渗透提高人的安全价值观和规范人的行为。一是提高班主任的安全素养,毕竟这是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保证,班主任要自学安全知识,积极参与学校的校本培训,多参加市级以上的安全技能培训,深入研究安全教育和安全文化等课题。二是在班级营造文化氛围,比如美化教室和宿舍时增加安全宣传图画、安全警钟等,又如开展安全读书活动。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就某一安全主题、交通事故、校园踩踏事件等进行交流讨论,或者组织学生一起阅读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书籍。
四、开展安全活动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较少参与课外活动,因此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活动,毕竟它是构建班级安全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理念的有效途径,是解决班级安全问题的治本之举。
一是开展班级安全主题活动。以班级安全文化理念养成为核心来设计主题活动,根据班级专业和校部及社会安全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主题活动,紧紧围绕所确定的主题,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课堂教学渗透、实地参观等形式,来进行长期深入的宣传教育。切忌主题活动空洞,没有理念,缺乏连贯性,随意更换。班级还应该多开展班级茶话会、图片展、知识竞赛、演讲、看电视电影、到合作企业参观学习等非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丰富课余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中,学习知识,增强意识,陶冶情操,提升技能,提高个体的安全文化内涵修养。
二是进行安全行为习惯教育。重视班级已经发生或明显存在的安全行为指导,还重视班级安全隐患的排查和预防;引导学生切实注意安全隐患外因的防范、班级内因的排查、个人因素的矫正、潜在因素的预防;加强学生临危自救等安全知识技能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安全规则,表扬安全行为,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纠正不安全行为,使学生逐步养成安全文明的行为习惯,在班级形成一种安全文化氛围。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最基层的集体组织,离开了班级安全,学校安全就无从说起,而加强班级安全文化建设是保证班级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深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符合农村中学班级管理的时代要求。所以班主任务必重视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以更好地落实班级安全工作,实现班级又好又安全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才领,徐骏.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09):376-380.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意识 教育 特殊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56-02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园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触点”和“燃点”增多,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致使校园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校园安全牵涉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多个层面,我们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但在学校层面,我们如何让学生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把事故伤害降到最低,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下面以三亚高校周边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为背景,分析大学生缺乏安全防护意识的原因,探讨提高学生安全防护意识的对策。
一 三亚高校周边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概况
由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政策的实施,三亚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备受青睐,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造成城市发展相对失衡,城市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跟不上,加之地方教育相对落后和未受益于国际旅游岛政策的当地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其中高校校园安全不容忽视。三亚共有五所高校,都是新兴高校,人口高度集中(其中两所已超万人规模),分布于三亚周边。因高校周边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自身的高速发展建设,高校自身及周边的治安情况较为复杂,影响师生安全的因素也随之增多,给学校的安全监管和防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 大学生缺乏安全意识的原因
1.家庭安全教育缺失
导致大学生违法和受侵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家庭教育,当前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互动和沟通,长辈的溺爱和错误的教育方式,养成了其很多不良习惯,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上存在安全隐患,有可能被他人侵害,也有可能对他人造成威胁。
2.社会环境和网络中的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社会环境的复杂特点与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带来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辨别是非能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和价值观错位,造成大学生的思想、伦理和道德底线不端正、不积极,出现认同需要缺失、人际交往障碍、人格特征偏差、缺乏自我控制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
第一,中小学阶段安全教育缺失。绝大多数中小学重视的是学生文化课的分数,使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学校较为系统的安全教育。导致学生对安全的认知较零散,无全面的安全认知。
第二,高校的安全设施建设、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对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安全工作仅是停留在会议、文件和口头上,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制度不落实、措施不得力,造成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和漏洞。
4.大学生个人主观原因
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不足是诱发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多数的安全事故是由于学生对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不重视,思想麻痹,缺乏在防盗、防火、防骗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和最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且不能认识到自身存在安全意识问题,出了事故全部归咎于他人和环境。
三 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建议和对策
1.全面开展专题校园安全教育
加强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道门槛,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高校应本着“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强化学生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和方法,广泛开展安全知识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安防意识、避险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校园安全防范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应包括全面的校规校纪教育,法制教育,校内及周边社会、人文环境和治安特点,介绍当地民俗民风以及常用安全防范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如三亚学院已经设立了系统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包括新生适应性教育(含学校概况、三亚的自然气候与人文环境、治安环境等)、专业思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安全教育以及健康人格塑造教育。
3.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机构,配备专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通过心理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三亚学院专门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和健康人格工作室两个机构,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咨询以及健康人格培养工作,同时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可随时将同学们的心理动向和问题汇总至心理咨询中心,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认知
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爱心支教、各类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提前接触社会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从而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自我判断是非的能力。
5.切实做好应急疏散演练教育
高校应严格落实应急疏散演练教育,建立相应的应急疏散演练制度和计划,认真积极开展以应对自然灾害、暴力犯罪、火灾、突发恶性的演练,使学生掌握在紧急状态下的撤离、疏散、自救和互救的常识和方法,同时尽力以精心设计的演练情景影响、刺激学生,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
总之,安全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最稳定的基石,高校应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净化校园环境,促进高校平安、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 组织优化 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宏观的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高校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高校的校园面积大幅扩大,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大学校园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和再开发,在这种扩张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城市干道穿越校园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校园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高校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开放式的校园内人、车骤增,给校园交通安全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基于这样的背景,原有的校园交通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如何妥善规划建设、组织管理校园交通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现状,提出可行的校园交通系统组织优化与安全管理建议。
一、校园交通的特征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校园日趋饱和状态,步行的人流、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在校园内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混合交通流,而校园内的交通组织又没有城市交通那么规范有序,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交通暂时瘫痪的现象。
由于大学校园一般使用统一的作息时间表,因此学生和教师在作息时间表的指挥下呈现出阵发性的特点,从而在特定的一些时间点呈现出交通流高峰现象,使交通瘫痪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加上高校的对外业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外来车辆出入校园,且外来车辆对高校校园交通管理及停车场情况不熟,校园范围内又无交管执法部门,进入校园后乱行乱停,从而使本已严重饱和的校园交通雪上加霜。
二、校园交通的组织优化
1.交通优化的指导思想
针对校园交通的上述特征,高校校园交通组织的指导思想应定位在“以人为本”上。“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先进的管理思想,我们在校园交通组织和管理中也应该始终贯穿这一理念,以满足人的最大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优先保证校园内集中、大规模教学活动的交通需求,然后根据各类校园的规模、布局,选择合理有效的交通系统,实现各种交通出行方式的相互协调。
2.交通系统的优化
(1)老校区的组织优化
虽然现在南京很多高校都已设置了新校区,但仍有大量的老校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仍在使用中,而这些老校区大多数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棋盘式道路网布局,即人车共处于同一个水平标高上。对于老校区,要想对道路重新规划“进行加宽”可能很难实现,但可通过诸如将步行道穿插在绿化之中、在校园内实行道路定时限制机动车通行等措施来实现对现有通行方式的调整,从而创造一个步行者优先空间。
(2)新校区的组织优化
对于新建校区,可以构建步行交通系统。建立步行者优先空间并不意味着杜绝机动车行驶,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以行人为导向的,人车和谐共存和发展”的校园环境。例如:尽量考虑构成环行道路网,将机动车道安排在人流比较集中的核心区以外,形成环行或半环行道路,再引出若干尽端式支路,通向各建筑物;将校园主体建筑群和核心区安排为步行优先区,在步行空间与其他功能区之间利用绿化台阶等手段,设立足够的缓冲带,创造一个安全有序、互不干扰的交通系统。
三、校园交通的安全管理
良好规划的实现离不开合理的管理,校园的交通安全是高校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尽可能地消除各类交通安全隐患,交通管理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但是因为高校的保卫部门并无执法权,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1.建立健全校园交通管理制度
学校应根据各自校园所处的地理环境、校园面积、学生数量、道路状况和机动车的容量等特点,将道路交通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引入校园,在校园内执行以国家法律为主、学校制度为补充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定校园交通管理制度,对校园机动车的行驶路线、行驶速度、停车要求作相应的制约,这样才能在管理中做到有章可循,加强管理力度,有效控制外来车辆,及时处理、纠正违章行驶、停车的行为,减少校园交通安全隐患。
2.改变校园交通管理方法
学校交通管理部门应改变交通管理方法,从以往的静态管理为主逐渐向动态管理转变。具体可通过和当地公安交管部门的合作,建立交警驻校制,学校配备相应的辅警,增加校园交通巡逻力量,及时发现、制止、纠正违章行为;对主要交通要道、路口,在上下班(课)高峰期,应定人定岗,加强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学校交通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投入,通过聘请道路安全专家来校勘察设计道路标志线,对交叉路口、教学馆门前、食堂、花园过道等行人集中通过的地段都设置斑马线,完善安全设施,在校园道路上安装限制机动车车速的减速栏等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校园交通安全。
通过对进入校园的外来车辆采取办证收费措施,有效限制社会闲散车辆进入校园和穿行校园。同时,通过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重要交通地点实时远程视频监控,对道路车辆运行情况、路面交通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实现校园交通管理的智能化。
3.加强校园交通安全宣传。
交通安全宣传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开办固定的交通安全类节目及栏目,利用交通事故图片、光碟等资料,结合学生的交通行为特点、交通参与心理,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和意识入手,营造浓厚的交通安全学习氛围,提高师生员工的交通安全知识和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同时,车辆管理部门应协调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机构,共同开展以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教育学校”和“平安校园”为主题内容的实践活动,全面推动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高质量、多层次、全方位地发展。此外,应定期组织学校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来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避免校园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高校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研场所,保持其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秩序是必需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合理地对校园交通进行组织优化,加强高校校园的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体高校师生长期共同构建和维护。
参考文献:
[1]何炳泉.大学校园规划中的道路交通组织[J].新建筑,2003,08.
[2]黄世雄.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的思索[J].教育管理,2010.
关键词:大学校园 消防安全 管理
近些年来我国各地校园频繁的发生火灾,造成了惨重的损失。根据公安部消防局的统计来看,我国校园发生火灾事件每年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加强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减少校园火灾的发生,是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具有开放式的教育,高校在改革中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校园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公共场所,安全工作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校内人员,使高校的消防管理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1、校园火灾多发的原因分析
从近些年来校园火灾的案例来看,当前学校火灾的起火地方多集中在学生宿舍楼、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实验室等物资集中和建筑耐火等级较低的建筑物。
1.1 用火不慎引发火灾
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许多事物怀有好奇心,吸烟是最典型的,往往几个学生聚在一起吸烟,乱弹烟灰、乱扔烟头,同样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熄灯后点蜡烛看书一些学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晚上在宿舍点起蜡烛加夜班,或是加班加点的看课外书籍,容易导致火灾事故。学生焚烧书信杂物。在宿舍或走廊焚烧书信杂物是非常危险的。如果火焰太大失去控制或人离去而火星未熄灭都极易引起火灾。
1.2 电气火灾突出
学生大量使用劣质电器产品。学生基本没有经济收入,又缺乏专业知识,往往会购买低价劣质的电器,这种电器在长期使用后往往导致火灾。校园内私拉乱接电线严重。有些学校的教师、学生、员工取暖做饭等随意乱拉乱接电线,有可能因电线短路、接头接触不良导致电气线路火灾。宿舍内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校内人员大量使用电热毯、电炉、电热水器等大功率电器。电脑等高科技设备引发火灾。随着科技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大学宿舍中电脑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化科技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带来潜在的隐患。
2、高校校园存在的消防管理问题主要表现
分析我国校园火灾,可以看出其根源是我国的教育部门、学校等对消防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力,对消防宣传不深人、教育不广泛。广大的教师、学生缺乏防火、灭火和火场逃生知识。有的学校的建筑不符合防火安全设计,建筑物内没有按规定配置消防器材,有的建筑物发生火灾后安全逃生困难。消防安全制度不够完善。有的没有按照消防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对具体程序、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奖惩措施等予以明确和规范。有的虽然明确,但笼统空洞,可操作性不强,消防观念仅仅局限于火警电话或等待消防队的扑救。有的没有建立防火巡查检查、安全疏散设施管理、火灾隐患整改等基本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在实际行动中没有明确的监督执行机制,制度多半落空 。安全疏散通道不足。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电教室、食堂、学生宿舍等部位,是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而且经常有超员现象,这些场所校方往往重视不够,消防管理和消防安全措施不到位。有的学校为了便于对学生的管理,采取了一些不利于消防安全疏散的措施。许多高校都是历史悠久,部分老式建筑的规划、结构和设施都未考虑到消防安全要求。存在消防给水不足,消防通道不畅,且大部分都年久失修,火灾隐患较严重。
3、做好高校防火安全工作几点对策
(1)加强消防安全教育,提高消防安全素质消防教育实质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学校应将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纳人教学内容,在有关制度中中予以确定,使学校的消防教育实现法制化、规范化。教育部门、学校、消防三方要建立长效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合作机制和协作关系、密切配合,组织开展各种消防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宣传教育进一步深人开展,让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2)建立健全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校园消防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和防火安全责任制。狠抓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层层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学校要认真落实《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明确专人负责防火安全工作,制定明确的消防安全检查,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与目标管理,制定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组织教职员工成立各种义务消防队,建立巡查制度。
(3)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建立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消防安全氛围,传播消防知识。充分利用高校先进的教育条件,如校报、校园广播、闭路电视、校园网络等媒介和传播手段,开设相对固定的消防宣传栏目,组织宣传火灾事故教训,曝光火灾隐患,提高防火安全意识,让大家时时、事事提高警惕,思想上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防止火灾悲剧在学校发生。消防监督机构应将各级、各类学校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针对学校特点,制定适合本校各重点部位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热情服务,为学校安全出主意、想办法。重点监督检查、指导、制订灭火预案,开展演练。
参考文献
[1]贾应然.关于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方式和渠道的思考[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12.
[2]汤湘江.浅谈如何做好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A].安全责任重在落实——第四届吉林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C],2010.03.
[3]杨涛,胡元庆,沈淑梅.浅谈高校学生公寓的防火工作[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