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文化体会

校园文化体会

时间:2023-06-21 08:5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文化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文化体会

第1篇

一、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养成

目前,大学生仍属于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更希望生活在现实的高雅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因此,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中合理的要素,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进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成熟

在高校校园环境中,每一名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开始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陌生的交往群体,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矛盾和困惑。而这也正好为他们的心理成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多样化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正好满足了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这个舞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发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获得更大的成功。从而促使他们心情愉悦、消除烦恼、调节抑郁。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在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校园,可以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关心、爱护集体的荣誉,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使每一名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二、构建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引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物质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外显的文化。它集中体现在大学校园的各种标志物之中。如果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优美、温馨、赋予丰富的教育内涵的校园环境,本身对大学生就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催其奋进。

*)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其环境的感染功能。校园总体规划、标志性建筑景观、环境绿化景观、名人雕塑等,干净、整洁、典雅的校园环境,会使人感到精神振奋。这种心理效应会使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具有强制性,却能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

*)优化教学、科研场所的室内布置,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教学楼、实验中心、研究院所等,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要精心做好育人环境的布置。

*)注重加强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发挥其舆论宣传的功能。学校要注重图书馆、校史馆的建设,让学生在汲取知识养料的同时,还可以从本学校、本专业发展的前辈那里获得榜样的鼓舞力量,激励其奋发向上。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宣传作用,让学生能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存在。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科学的校园规范,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必须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同时还必須保证师生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和执行。这就要求在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出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建设理念,实现“刚性”和“柔性”的有机结合,使规章制度既能起到强制作用,还能够有效地发挥规范的激励作用。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一种内隐文化。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努力做到关心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及时为他们扫除心中的阴影,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真正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加强高校的校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校风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良好的校风对于身在校园的广大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心灵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陶冶,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2篇

(一)学生社团、课外活动不具备本类学校的特色。

由于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行业、企业和社会区域为依托而培养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专门型人才,具有职业性、行业性、区域性的特点,所以高职院校有很强的特色。但是在教学办学的过程中,办学领导很多时候对高职院校的办特色认识不深,缺乏对人文教育的整体规划和领导,所以在高职院校办学中,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人文教育的特点。在一份关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同普通大学的学生社团趋同,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不能很好结合。

(二)学校整体规划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现代教育中很多人都具有急功近利的心态,认为人文教育是一项软任务,并不重视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所以就造成了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在一份问卷调查中,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教师认为学校要加强人文教育活动,提升领导认识。在现在的教育工作中,很多学校的领导将人文教育作为一种修饰性的活动,并不重视人文精神和文化的建设,导致了在这方面工作的滞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求得不到满足,没有有效的指导,缺少学校的投入。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缺乏,但是在院系组织中还是有很多关于人文的社团,如摄影、文学、书法等,这些社团的成立表现了学生在院校不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仍然追求人文的愿望,但是由于院系中没有相应的指导,人文精神教育难以深入和广泛开展。因此,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精神文化建设急需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有待提高。

二、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具备自己的特色。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具备明确的校园文化特色,确定学校的文化发展方向,确定学校的教学类别、教学层次和教学水平,将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文化建设中。高职教育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所以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同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而要按照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遵循高职教育的教学宗旨、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更多地融入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人文精神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应准确定位,提升校园中的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活力、学生的活力,提升教师的心态,使教学活动与文化活动相互协调,同时将学风、校训、校徽、学院精神等人文精神贯彻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规划中。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高职办学能力、办学活力的一个重要证明,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竞争力。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注重校园文化资源的合理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将学校的人、财、物、教学信息、教学资源、时间、空间等资源合理利用,同时更应充分发掘学校的隐形资源,尽可能地同学校显形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还应该多引进其他的教学资源,如开展学校图书网站、图书馆,增设学校娱乐设施,与此同时还应该增强学校的教学,使教学更加具有高职院校的特色,从而使学校充满浓浓的人文精神的因素,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学生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实现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结合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将职业文化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中。

高职教育是为了服务于区域经济为目标而培养的人才,但是高职教育不能只为了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还应该在为现实服务的基础上高于现实,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在对高职学生培育的过程中,一是应当培育学生热爱工作、热衷于职业的精神,提升他们的信心,做好职业文化建设。同时也可以在一些不太严肃的场合融入职业元素;二是教育平台的建设,教育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实训基地、实验室、职能培训中心等,这些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提升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校的职业文化;三是职业文化专题活动的开展,这些专题活动通过比赛的模式帮助学生锻炼,同时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四)培育现代职业服务理念。

作为现代职业文化的核心,服务理念在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在服务中,服务者要提供给被服务者关爱、尊重,在服务中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赢得被服务者的好评。在我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改制教育的办学宗旨,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十分重视服务理念,让学生深入到服务文化中,并得到一定体会。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服务的宗旨,学校一是可以通过教育宣传与教育改革,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服务、感受服务;二是让学生也享受到服务,体会到好的服务的重要性,为此,学校可以更加关心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体会学校的服务。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校园文化;育人;教育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校园文化是一个特定性的区域性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制度、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我认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以用教育、陶冶、凝聚、约束、实践十个字来概括。

一、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1.教育功能

学校德育工作可以定为“六大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能够让好的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逐步懂得一个现代人要讲文明、讲礼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其次,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远大的志向。再次,经历数代师生员工锤炼的富有个性的学校精神如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始终鞭策、激励学生,成为学生发展中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2.陶冶功能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4.约束功能

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因此洁净优美的环境对师生有一种熏陶感染作用与约束作用。

5.实践功能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校园文化的意义及作用

校园文化在当今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的。

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渗透性。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学生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2)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用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第4篇

对高职学校来说,培养各方面的实用人才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借助持续的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合理的人生观,同时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提高学生待人处世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各种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教育主的方式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音乐作品的内容会通过传播一些先进的文化思想,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就会被这些高尚的音乐赶走。为培养具备较高素质生,同时具备高标准的业务技能水平高职学生,一些音乐作品,例如,《亲吻祖国》、《延安送》、《情深意长》等具有积极向上的作品,让学生体会音乐传递的内容与高尚的精神内涵。当他们学习演唱这些歌曲的时候,就会热爱祖国,具有民族的自豪感就。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方式,音乐教育对高职校园文化就有导向作用。

二、高职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的协调发展

高职音乐教育能促进校同文化的协调发展,教师借助音乐,教育学生,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生理、人文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例如,通过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在和谐社会,由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国外交流的频繁,各种思潮纷纷涌人社会,对年轻学生的心理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校同文化起着很大的作用。音乐浓郁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一些好的音乐作品形象来传达给学生,学生在深刻体会欣赏作品时候,能把自己不健康的因素排除,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加强自身的修养,完善自我。高职院校能开展一些音乐艺术活动,学生能够从这些音乐活动中获得交流与体验,形成个人审美情趣,校同文化建设能够加速发展。

三、高职音乐教育能激励校园文化建设

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校同文化能被体现出来,它有利于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在高职学校校同文化建设过程中,音乐教育有利于熏陶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主要通过音乐课程的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熏陶,同时,配合艺术社团音乐的方式,学生可以感受音乐的美,去培养学生的乐感和演奏、歌唱等技巧,学生能体会到音乐的乐趣,从而有利于校同文化活动的延伸与深入发展。经常开展一些适合高职学生的各种活动如迎新聚会、高职校同唱歌比赛,新年歌会,不同学校的联谊会等,去锻炼学生的音乐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社团和校同的凝聚力。例如一些励志音乐作品在校同内演出,能鼓舞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斗志,不仅促使他们积极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而且能投身于学校的各种活动巾,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极大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

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1、重构课程准确定位校园文化品位

关注音乐教学的定位,与现有的校同文化相结合。对音乐课程体系按学校文化核心进行重新安排。音乐课的目的不是培养歌唱家与音乐家,而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种渠道。通过音乐教育,让高职学生实现自娱自乐,提升其审美品位并激励其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这个音乐课程定位要不偏不奇,根据高职学生的特性,安排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是学生容易接受的,例如,交响乐属于高雅的艺术,但如果让高职学生就来听,他们通常是没有能力欣赏的。如果选择流行音乐,他们就能容易理解与接受,并适合他们的水平。因而,准确地选择音乐课的内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开展音乐特色活动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发展

具备特色音乐社团活动是高职学校音乐教育最重要形式之一,社团活动要根据校同文化规定的指标,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活动在校同范围内全面开展,以便学生提升自身音乐演唱与表演技能。学校应该合理地组织校同艺术节等活动,领导要应该积极指导艺术节活动,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具体工作方案学校应该科学地制定,用不同的方式筹集活动经费,对每个细节都好抓好。根据学生的建议与个人特长,分别建立艺术社团,如,擅长舞蹈的组建舞蹈队、会民乐的组建民乐队、擅长演唱的组建合唱队。通过在学校范围内宣传音乐节目与文化,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艺术社团来。有组织,有纪律地训练,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具体节目的安排与试演,从而用音乐的形式,促进文化的进步。

3、提升师资素养强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第5篇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给予学生正能量,催人奋进,催人成长成才。美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着微妙的催化作用,艺术化的校园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精神境界,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事倍功半的作用。

一、利用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心智发展

德育和智育更多针对的是理性教育,美育则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感性思维。个体审美是理性发展而来的更高级的表现,理性需个体内化的积累,而审美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因此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得心智更加和谐、完整地发展。同时,美育突出发展了人的个体主体性,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任何审美活动都需要个体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其中,而不是被迫。在审美过程中,可以任意地获得并展示自己的感受、想法。不像理性的墨守成规,个体可以充分保持自身的个性,“和而不同”的社会个体,才能给社会发展一直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另外,美术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时得到宣泄,而且能培养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心理健康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美育能充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去年感恩节,本校就组织了一场“感恩的心”的美术活动,召集全校学生,亲手做张贺卡给父母或老师。这期间,很多学生的贺卡都很有新意,也很有心意。活动虽小,反响却很热烈。带着饱满的心情,学生卡片上别出心裁的绘画和文字效果,让众多家长不再感到哺育的疲累,让众多的老师得以欣慰,这就是最好的人文情怀的教育。美术活动中,学生的精神层次得到提升,体会到了亲情、师生情的珍贵,也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二、利用美术教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美术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利用好各自的优势,才会互惠互助。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抽象的立体化的概念,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样,美术教育无不促进着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的任意角落,都有美学,美学是无声的教科书。简单到随处可见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复杂到校园气息、精神面貌,都蕴含了美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熏陶,真正发挥其审美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美术老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美术教学,尽可能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尽量以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审美价值去辅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有所收获。比如班徽设计,很简单的一个活动,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细胞。不仅学习了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的基本技巧,也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班级荣誉感,无形中就加强了班级文化建设。而班级文化建设,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形式。再如各种艺术设计比赛、美术作品展,美化校园、建设校园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和情商,促进了学生的心智发展。

三、利用校园文化加强美术教学实践

校园文化活动蕴含了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巧妙地利用这些美术资源将校园文化融入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的技能技巧运用到文化活动中,实现真正的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比如,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全校师生都十分重视。运动会来临之际,本校就会全校性地征集运动会Logo。对于被采用的标志,学校将会给该生颁发荣誉证书进行表彰,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运动会。对于参选设计标志的学生,学校会集中起来进行简单训练,比如展示以往校运动会Logo,讲解标志的内容和内涵,再让学生观察标志,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到Logo设计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树立自身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一旦Logo被采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当然,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元旦汇演、校服设计、海报设计等等。虽然不能代替美术课堂教学,却能以另一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动手、审美多方面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总之,美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常常被忽略。其实,美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要在美育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增加校园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水平,挖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让学生感受环境美、行为美、心灵美,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全面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第6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就业;对接

高职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根本就是为企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建设融合企业文化、富有职业特色的“高职型”校园文化。但是,什么样的高职校园文化才是学校需要、企业需要、师生需要的文化?能否培养出让社会放心、企业满意的学生?这些问题说到底就是高职毕业生与企业是否能够“接轨”的问题。要想顺利实现“接轨”,最重要的一点是高职生在学习期间就要了解企业生产模式、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企业文化,这就必然要求将企业文化引进高职校园,与高职校园文化实现有机融合。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随着院校的不断扩招,每年毕业的学生都呈现增长的态势,由此就业渠道在逐年变窄,形势严峻;而作为用人单位、企业的一方,却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主体能力素质――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出具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整个社会特别是企业的需求。然而,对于企业来讲,它不仅仅只看重员工的专业水平,还十分重视员工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但现实状况是许多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很难快速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最终被企业解雇或自动离职。这些毕业生并不是缺乏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他们更多的是缺乏适应性和职业素养,使他们在新的环境中不能马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和能力。在此,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校企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一)从高职毕业生就业方面来看

从目前统计的数字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令人鼓舞,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接近,但高就业率的背后却存在着就业质量不高和频繁跳槽等问题。MyCOS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2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高于本科毕业生,有42%的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MyCOS研究院还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3年内为不同雇主工作过的次数做了统计,均值为2.3,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均值为2.6,比本科毕业生多出了0.6。高职毕业生频繁的跳槽,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他们对企业、企业文化的不适应。蓝皮书进一步指出,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调查显示高职高专生毕业3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仅为21%,而雇主数为4个及以上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达到了20%。对2009届高职毕业生追踪调查的结果还显示,在3年内有接近60%的人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培训大都是岗位技能和知识培训、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培训。这些数据都从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面来看

当前企业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毕业生?我们做了一次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要求的调查,调查报告显示:53.2%企业认为“职业素质”首当其冲。笔者对上千名出自不同院校的高职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高职毕业生刚进入企业时对企业工作环境、工作规章制度、工作节奏、人际关系等方面不太适应的竟高达50%以上;多数高职毕业生感到企业的管理比学校更严格。初上岗位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所掌握的知识与企业实际情况脱离,工作乏味且责任大,难以适应企业人际关系等。校园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环境差别较大,学生难以通过单纯的校园文化了解企业的运作,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无法体会到企业组织和生产过程。调研还发现,学校及学生对就业的认识与用人单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错位现象:在校大学生更注重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职业操守。因此,高职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好学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三)从在校高职生学习方面来看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涣散,认为教师的说教、书本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大意义。笔者曾做过一项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是:当问及“课堂知识无用论”这句话时,共有426人作答,198人表示赞同,所占比例为46.5%,41人表示不认同,所占比例仅为9.6%。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还在于学生未走进企业,没能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如果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渗入企业文化的元素,或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以及企业文化,亲身去体验在企业里的竞争压力与作为一名职业人的职责所在,学生就能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吃苦精神、实干精神。当高职生体会到作为一个职业人生存的不易,奋斗的艰难时,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改变对知识的看法和转变对生活与学习的态度。

(四)从高职院校发展方面来看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民间资本和学生学费,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些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其校园文化仍沿袭着传统高等教育文化的模式,缺乏高职教育特色,如与企业联系不紧、与企业文化脱节等现象。虽然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仅是技能训练上的对接,而不是思想上的认同、文化上的融合,致使高职院校的发展之路变得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就是根本出路,是学校长久发展的根本保证。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能够使高校吸收不同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以此来构建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出特有的校企文化氛围,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培养出社会放心、企业满意的人才,从而学校也能获得社会、企业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也会获得地方财政、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从而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快速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一)营造校企文化和谐发展的大环境

校企文化的对接并不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简单的相加,高职院校应将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等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内化于校园文化之中,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努力培养市场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要主动融入行业因素、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尽量给学生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例如,进校时大门口屏幕滚动播放的宣传片,教学楼的文化长廊,甚至校园里道路的路牌、花草树木也都可以设计成校训、校徽、企业标识等文字或图案。当学生置身于融合了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就会受到职业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逐步提高职业素养。这样不仅能很好体现出“职”的特色,还能彰显企业文化色彩。

校企文化建设除了要注重校园实体化建设外,还需融入到校园生活各环节中去。如各个专业依据不同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建设各自的专业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质效意识、服务理念及敬业、创业精神渗透到校风、教风、学风中去。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都要体现相应职业的特点,在各专业的教育教学环节中融入各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并在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将价值标准同企业的职业道德教育相联系,使之对企业文化产生认同感。

(二)以企业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规范师生文明建设

在高职院校和企业中,规章制度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学校校风和企业工作氛围的建设。因此,应该将企业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引入到校园中以规范师生日常文明建设,使之举手投足间都能透露出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专业技能的培训,还是职业道德的陶冶,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教育,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安排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增强企业实践经历,使教师在企业工作环境中切身感受企业文化的特色,在教学教育时才能更好地把企业精神体现出来。而对于学生来讲,要引入全新的班级管理方式,即在班级管理中融入企业管理理念,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就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并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集体,引入优秀企业文化进班级,使不同专业的班风、班训和班貌等都能体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特点,渗透着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以企业“准员工”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就能让学生在校内体验企业的管理,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使他们“零距离”适应企业的需求。

(三)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建设课程文化

按高职的办学定位,今天的在校学生,明天就是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因此学校教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承,而是要培育出适应明天产业大军所需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课程文化建设要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毕业生零距离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要做好“三对接”任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使课程文化更能体现企业文化的特色。通过企业文化进课堂,强化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人才。教师在专业文化教育中要突出企业文化、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要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到企业中去体会企业文化,以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为引导,通过校企文化的互动融合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基本工作技能的同时适当融入企业角色,平稳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

校方在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时也应邀请企业方共同来制定,充分体现出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为企业培养出急需的人才;学校与企业要保持紧密的联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企业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技术去拓展学生的实训部分,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仿真训练、工厂教学等多种创新模式加强课程文化的建设。此外,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从而拓宽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和前瞻性。

(四)以文化活动为平台促进校企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高职校园的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的组织,其最终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应更多地体现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道德等职业文化,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的良好互动。我们应积极主动采用“请进来”的方法去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家到学校举办高水平讲座;支持企业承办校园科技节等文化活动,每个文化活动都以本学院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为依托,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地融入到专业技能比赛中去;为各类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开辟绿色通道,如展示企业文化产品,办好校园开放周、校企合作洽谈会等活动。

敞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大门让师生“走出去”,把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去,在企业举办职业规划、团队训练、素质拓展、创业教育、技能竞赛等凸显职业特点的文化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感受企业氛围,学会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企业的优秀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此外,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加社会经验,通过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结 语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符合当今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是高职院校打造自身品牌、形成特色的必由之路。围绕校园环境建设、师生文明建设、课程文化建设、校企文化活动等方面来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优质对接,这将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得到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培育出具有企业特性的“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使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技术上、行为模式上和价值观念上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高岭,余敏.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多元融合的意

义及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3,(5):171-174.

[2] 罗先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路径

[J].扬州大学学报,2013,(2):70-73.

[3] 任焕茹,刘小宝.关于高职院校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探索

与实践[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3):

80-83.

[4] 陈周付,赵艳.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高职生

就业的内在要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2,(5):219-222.

第7篇

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看。当前企业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毕业生?根据一份《企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调查报告》,其中企业对毕业生品质的要求如下。2010年7月,浙江外国语学院做了一次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要求的调查。调查报告显示:52.5%企业认为“职业素质”首当其冲。2011年暑期,华南理工大学学子也做了一次大学就业的调查。调研发现,学生、学校对就业的认识与用人单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错位现象。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更注重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根据以上的调查可以得出,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企业对于毕业生关注更多的是其素质品质,说到底就是毕业生的素质品质是否与其企业文化相吻合。如果毕业生的素质品质与其企业文化相吻、相适应那是企业最受欢迎的,这说明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学生教育培养之中、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之中对高职生就业是多么的重要。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当前高职生就业现状和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角度都可以看出,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矛盾的点金石,是高职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内在要求。那么,从高职生就业角度出发,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对高职生就业的价值具体有哪些呢?第一、激发高职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就业做好知识储备。

众所周知,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松懈、纪律涣散,认为教师的说教、课本的知识对它们来说没有多大意义。有对高职生调查显示:当问到对“知识无用论”这句话的赞同度时,总共有398人作答,182人非常赞同,所占比例为45.7%,39人非常不赞成,所占比例仅为9.8%。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状况,主要还是在于学生未走进企业,走向社会,他们还没有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就是力量,对于企业来说,知识就是效益,就是财富。现代企业的发展其实就是智力不断物化的过程,知识正在成为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源泉。知识对企业经营管理与开发诸方面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已成为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如果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元素,或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以及企业文化,亲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体会职业人生存的不易,奋斗的艰难。使他们认识到拥有一定的“职业知识”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成人成才的前提,是奉献家人和贡献社会的保障。当高职生体会到这些时,必然会改他们对知识的看法、对学习的态度。

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有计划的对高职生施之影响,这对提高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说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可以激发高职生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珍惜学习机会,调动高职生对知识渴望的内在动机,为他们就业做好知识准备。第二、培养高职生良好品质,塑造美丽心灵,为就业奠定素质基础。

综合素质是企业用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从上面的各调查结果看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核心文化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受到企业青睐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将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精神理念对学生潜移默化,这对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对其就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任何企业一个都是有许多的人、部门、生产流水线等组成,只有各个子系统协调运转才会产生最大效益,所以,现在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就是要有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其核心是协同合作,全体成员要有向心力、凝聚力,进而保证企业的高效率运转。而高职校园的很多学生由于收到家庭和社会各因素的影响恰恰缺少团队意识,所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之一。企业员工都要把自己看作是企业的主人,要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不能只想索取。而应该有奉献精神、责任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无疑能有助于高职生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加强。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质。企业的员工们往往为了一个产品的研制而长期加班加点,吃住在企业,废寝忘食,这是一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品质的体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实干精神、吃苦精神。现在高职校园里,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吃过苦,也没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诚信品质。当今的企业说到底都是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有的本身就是服务性的企业,有的虽然看起来是生产性的企业,但是生产的产品最终还是服务于客户,所以说服务意识是企业任每个员工都必须具备是基本素质。服务的过程其实人与人交往的过程,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有诚实守信。所以企业文化进高职校园对高职生服务意识和诚信品质的培养作用明显。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企业里表现更为明显,企业与企业之间要竞争,企业与其他部门单位要竞争,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充满竞争,企业只有在竞争才能发展,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当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时,学生对竞争这一点肯定感触很深,竞争意识也在他们大脑中扎根。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同样,创新也是企业生命不竭的源泉,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才能在人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企业的欢迎。高职生需要不失时机地参与到企业文化的活动中去,了解企业特别是那些重视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企业,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创新素质。高职校园文化应该积极与企业文化实现无缝对接,让高职生逐渐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并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为提高高职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奠定基础。

第三,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高职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适应企业,除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外,掌握一定的技能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上岗靠竞争竞争靠技能”。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技能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积淀,它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呢?仅靠学校的课程教学,实训实验的操作肯定是不够的。要想真正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走进企业,走进生产线,实地动手操作,这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能力。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也的确是这样做的,纷纷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来提高学生的技能。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实现了校企零距离的对接,达到了校企文化互融互动,找到了新世纪高职人才培养的“校企携手,共育人才”最佳途径。“走出去”就是学生直接进入企业,与企业员工一起走进工作岗位,实地操作。“请进来”就是高职院校把企业引进学校,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进校园等于进工厂,进教室等于进车间。“进出”结合使高职生掌握必需的基本操作技术,获得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最终达到“用得上,上手快”的效果。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高职生增加了接触企业生产现场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价值观念、文化特点、行业和职业特性,能使高职学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而促使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方案,从而利于高职学生又快又好的择业。高职生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又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必然有助于他们顺利的走向社会,融入企业,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质量。

第8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意义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23-02

一、引言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各相关行业企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学校与企业“零对接”成为必然趋势。要切实推行“零对接”就业目标,高职教育就必须以就业为重心,不断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更应该让学生快速接受和运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差异

1.本课题所指的“高职”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本课题将“校园文化”定义为由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活动过程中创造的共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课程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方面;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包括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行为、企业制度等四个方面。

关于“对接”的概念,《现代汉语辞海》解释为“事物之间相互连接”,本课题所指的“对接”是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连接、彼此融合和无缝对接。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1)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是教师和学生,企业文化的建设者是企业员工。(2)校园文化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宽松、个性的文化环境,而企业文化看重业绩、竞争、服务,更强调纪律和规范。(3)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完善和引导社团建设、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等环节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确立企业的价值观、培育团队精神、造就企业家队伍、塑造企业形象等环节进行。(4)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管理文化,其最高目标是通过有效地发挥各种资源培育更好更多的人才;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企业文化是如何凝聚、激励员工不断创新进取、创造最好的效率和效益,其最高目标是在为大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校企文化有很大差异,可以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毕业生步入企业将会有较长的适应期,如何缩短学校与企业的差距并做到“零对接”就业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合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和价值

1.校企文化对接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共赢模式,其有效性已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对于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是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但推行校企合作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尝试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来说,真正全面推行校企合作,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思想动员阶段、文化对接阶段、合作教育阶段、全面实施阶段。四个阶段是统一的整体,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不可分割。思想动员是前提,文化对接是基础,合作教育是关键,全面实施是目标。文化对接是校企合作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依据。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是不同的,校企合作必须经历校企文化对接这一环节。没有经过校企文化对接的环节和过程,急功近利,简单构建校企合作的工作模式,就像没有打好地基的大厦,终究会倒塌的。只有将校企合作上升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高度,校企合作才是牢固的、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第9篇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包括: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我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试——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黄太福老师的主题班会——感谢父母,生动精彩,父母和子女相拥而泣,班主任及前来听课的兄弟学校的老师也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并响起了阵阵掌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家长、社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2、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

我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发挥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广播室每天广播时间1小时,除了宣传学校好人好事、扶正贬邪外,还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4、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我们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珍爱生命,拒绝”、“拒绝管制刀具进校园”、“节约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 “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 “元旦文艺汇演”、“手抄报比赛”、“书画大赛”、“六一游园活动”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

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第10篇

一、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积极作用

实践研究证明,把音乐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师生精神素养的提高,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和谐与美满。

(一)音乐教育具有积极导向的作用

培养出全面的综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阅历面,加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认识,还可以提高修为涵养。各种优秀的音乐作品主题鲜明,教育深刻,学生们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下,可以全面的提升综合素质。例如:《红星歌》、《映山红》、《东方红》等优秀作品都充满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包含了巨大的正能量,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深刻领会到里面蕴含的精神意义,提高国家荣誉感与民族自豪感。

(二)音乐教育促进校园的和谐统一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们可以借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全方位来提升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例如,歌曲《从头再来》、《风雨无阻》、《真心英雄》等等都是一些极具鼓励作用的优秀作品,通过学习它们,领悟它们,可以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们树立起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获取健康的感情体会,不断的提升自我,鼓励自我,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形成与学校共同的发展理念,促进校园和谐发展。为此,在高职院校中,校方应该要多开展一些关于音乐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稳步发展。

二、音乐教育具有鼓舞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一般都是在课堂上来对学生们进行音乐教育熏陶,但是这样是不够的,远远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此,校方应该要多举办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校园歌唱比赛,联欢会等音乐艺术交流活动,激励学生们参加表演,通过音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内在潜能,鼓励他们把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在舞台上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得到大家的好评与任何,满足内心的成就感,提高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艺术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涵养。

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有效策略

(一)重设课程架构,提高校园文化品味

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们的实际需要,来对课程架构进行重设。保证音乐教育内容符合学生们的实际需求,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学校要深刻明白一个道理,对学生们实施音乐教育,不是纯粹的为了培养出优秀音乐家或者歌唱家,而是借助这种方式,来全面提升学生们的艺术涵养,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为此,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选着一些他们容易接受的音乐教育内容,才能够从根本上来达到预先的教育目的。例如:组件各种音乐色团,选择大家都喜爱的流行音乐来实教等等都是一些不错的选择。

(二)举办音乐艺术活动,构建艺术氛围

举办各种主题鲜明的音乐艺术活动是展现音乐的最佳方式。为此,学校应该要定期举办各种音乐艺术活动,邀请学生们参加,让学生们有规律、有组织的去安排这些活动,在活动筹办的过程当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借助音乐,积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例如:校方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歌唱比赛、乐器演奏、舞蹈比赛等等。促使学生们在这些活动当中,尽情施展自己的音乐才华,把自身的音乐体会和经验与大家分享,同时互相学习,互相鼓励,通过他人的角度,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的完善自我。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以及音乐造诣

第11篇

【关键词】新校区;文化建设;学生社团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健康全面、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有力引擎。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利用一切可行途径,积极移植已有的校园文化,呈现与老校区一脉相承的高水平校园文化品质。

作为高校主要学生组织,学生社团自然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社团定位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是学生志同道合的组织。《、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校园极为活跃并颇具色彩的部分,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阵地。因此,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是一支可倚重的力量。

一、学生社团在新校区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王冀生认为“从狭义地讲,大学校园文化特指大学为了完成治学育人的任务而营造的一种大学环境文化”,具有引导育人、培养开发功能,营造校园氛围,感染陶冶师生,由师生逐渐内化为品质、习惯、观念与精神。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自然载体,代表一定的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以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为例,校区建设四年来,学生社团从无到有,发展至今30余支并成立社团联合会协调指导,组织建设日益完善,形成环保公益、文化学术、兴趣体育、科技创业四大类,各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发展稳定

相对旧有校区,新校区往往校园面积较大,建筑布局更为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外部环境影响相对较少,为学生创造了一定的独立空间,适于学习生活,但学校历史文化与校园精神沉淀移植相对困难。新老校区区位环境与特点往往迥然,如何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如何将学校孕育积淀的固有精神与文化成功移植,不啻于一种挑战。

学生社团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性质来讲,它具有自发性,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组成,依章程开展活动;其次是广泛性,跨学科、年级甚至跨校地的特点决定了影响范围;三是渗透性,它吸纳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专业修养的学生,各种学识思想与习俗交汇;再是平等性,社团内部的学习与交流是平等进行的。

成立较早的文化社团如爱心社、书法社颇具典型。它们充分聚集吸纳有共同爱好和共同追求的学生,逐渐形成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团文化,促进新校区建设朝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有利于学风与校园文化多样化格局的形成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课余生活开辟了广阔空间,特别是一些与学校开设专业紧密结合的学术社团,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了解科学知识用于实践。社团角色定位各异,活动丰富多彩,推动校园文化多元化。

公益环保类社团帮助同学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自觉成为公益事业的传播者。环保类社团以宣传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为责任,公益类社团以爱心支教、尊老护幼、疾病防控为切入,引导同学奉献爱心、温暖他人。

文艺类社团始成立就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街舞社、武术社、话剧社、吉他社等文艺社团在各类文娱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科技类社团成为有科技创新兴趣的学生触摸科学前沿的阵地,计算机社团、创业社集中了一批学生科技精英,参加科技竞赛,成为创新团体的代表。

(三)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普及

现代大学生思维模式趋于成熟化、开放化,传统单一的说教方式很难再被接受。学生社团是在相对枯燥的课堂教学外寻到的教育突破口,无形中成为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的乐园。

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与使命感。一些党日活动与红色基地考察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党、热爱党,形成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成为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心理协会也会利用心理健康节点,开展“21天不抱怨”紫手环行动、阳光笑脸征集等活动。学生自行组织协调,自主锻炼,培养协作意识;寻求自我尊重、自我价值体现等心理需求和优化宣泄,增进包容理解与心理成熟。

(四)有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成功移植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对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吸收将是高校新校区稳健发展的有力支撑。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坐落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家乡山东高密市,当地文化丰厚,“三贤四宝”等民间艺术是笔宝贵财富。

学生社团注重与当地文管部门、民间团体的联系,加强与市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的合作交流,组织参加高密市“红高粱文化节”、市运动会等。书法社、民俗社、红高粱文学社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涵盖仲秋诗画会、饮食文化、民俗风筝剪纸展,邀请文化专员作“高密与红高粱文化”学术讲座等。活动内容丰富,参与学生愈多,给校园文化繁荣提供了良好基础。

(五)有利于学生素质拓展与自我教育的体现

社团是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完善方面发挥效用。社团的用人用物、活动策划实施由学生主体完成,从中体会艰苦奋斗、勤勉鼓励,自主竞合意识,提升修养内涵,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干部。

学生社团注重社会实践。举办高密风俗文化考察、赴沂蒙山革命老区暑期实践,尝试成功与挫折,体会耕耘与收获,从而培养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品质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学生社团搭建个人发展的平台,丰富课余生活,彰显育人功能,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二、学生社团在新校区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困境

学生社团的初期发展迅猛,一段时期后又会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这是社团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管理体制不尽完善

大学社团一般由团委指导,社团联合会统一负责社团的注册登记、管理奖惩工作,这种体制有利于社团科学发展,弊端也是存在。首先,社团特色不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团委还承担团建等其他工作,任务繁重,对社团建设往往无法切身研究指导;再有,一些大型、专业性强的活动需寻求多部门协调。

(二)社团结构稍显失衡

社团类别、会员人数、年级专业学生参与度分布不平衡。文体娱乐类比重较大,志愿服务类相对适中,理论学习与创新创业类偏少,部分社团活动还只停留在娱乐层面。

(三)规章制度亟需规范

部分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简单,活动开展缺乏监督机制,时有违规办事、落实不力、损害会员权益、社团资料和档案保存不善、随意退出的现象发生。新成立社团很多问题都与社团成立的审批不严有关,以致甫成立就显现出定位、体制、指导、经费等基本条件的缺失。工作是否正常、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人员是否尽职等尚缺乏监督反馈。

(四)社团干部能力尚待提高

部分社团干部自身能力不足也是制约社团发展的原因之一。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实践意识;思维模式固定单一,知识面窄;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功利心重,社会责任感不强;追求个性忽视合作,缺乏集体认同;学习力不强,缺乏处理错综问题的能力,心理负担重,易心理失衡。

(五)缺乏经费与物质基础

社团资金筹措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会员会费,二是社团自筹赞助,三是团委经费筹拨。数量有限,自筹渠道不稳。一些社团活动场地少,器材不全。

总之,随着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打造文化精品、引领文明之风”成为学生社团任重道远的目标与使命。要站在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高度把握形势、理清思路,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加强对学生团体的引导,使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建立和谐校园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3] 胡显章.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J].青年研究,2005(4).

[5] 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 张利,金锦华.关于加强高校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02).

[7] 刘运动,宋守君.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7(9).

[8] 司书忠.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S1).

第12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1]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强烈认同感,促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作为具体的实施载体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校园,这也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阵地也将是校园。因此,如何把校园文化作为载体资源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生中的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所处环境的熏陶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成效。主观能动性和情境暗示性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种基本教育方法,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则是二者有效互补的重要“黏合剂”,校园文化载体具有管理和传媒等一些其它传统形式载体所不同的优势。

二、增强校园文化生动性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度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它既可以是美轮美奂的文艺活动,也可以是昂扬向上的体育活动,还可以是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它既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性活动,也可以是院系班级社团组织的个体活动;它既可以是提前安排和规定动作,也可以是临时设计的自选动作。高校校园文化做呈现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直深深吸引着广大同学。广大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引导下,逐渐会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学校积极倡导的价值观教育融会贯通,而且具有鲜明学校特色和底蕴的校园文化在被大学生接受后,势必将形成思维定势固化下来。因此如果我们想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通过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引领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增强校园文化广泛性有助于拓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载体广泛性主要呈现为:第一它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高校中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广大的教职员工都可以作为主体参与到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中来;第二它的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能使得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群体都能积极的参与进来。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全校广大师生员工都有发挥自身能动性,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观意愿,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逐步积淀形成“文化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机组成的,和谐是二者共同的价值标准。作为拥有和谐共生的文化积淀和形式多样的广泛性的校园文化载体,为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层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增强校园文化的时代性有助于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向心力

拥有鲜明的时代性的是校园文化载体的突出特征,它体现在:一是其本身具有时代性。每一种文化在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都经过了演化和完善,是悠悠历史长河中岁月的积淀。校园文化在载体建设的过程中要保持时代特色,这具体要求在内容上要弘扬主旋律、体现正能量,保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地位;在形式上也要能呈现多样的概念,即可以通过有效的表达方式发挥其宣传引导和凝聚教育的重要作用。二是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参与主体的大学生群体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就在具体工作中为我们提出了现实要求,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要注重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时代特性,在大学生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价值观取向多元化背景下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价值观凝聚力和认同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无论是从社会进步还是从个人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高校中通过校园文化载体积极拓展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增强校园文化的主体性有助于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操作性

高校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一般是积极主动的,基本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活动。学校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娱乐、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作用,注重在正确方向的引领、方式方法的指导以及政策条件的保障上下功夫,从而促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内容的喜悦,培养自身自律的习惯,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品位,这也正说明了高校大学生作为个体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的处于主体地位的特征,也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外化与行、内化于心的手段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导向。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依靠教育者强制性填鸭式的说教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而没有引导学生从内心去接收,往往会引起学生抵触心理起到事倍功半的教育效果;而校园文化作为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有效载体恰恰为开展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也将大大提升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