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元素的含义

化学元素的含义

时间:2023-06-21 08:5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元素的含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元素的含义

第1篇

北京r间2016年12月1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在美国北卡研究三角园正式宣布,确认新发现的4个化学元素分别被命名为:113号――Nihonium(Nh)、115号――Moscovium(Mc)、117号――Tennessine(Ts)和118号――Oganesson(Og)。

其中113号元素是由日本理化所发现,这也是亚洲发现的第一个新元素。日本科学家因此获得命名权,将其命名为Nihonium(Nh),取“日本”的日文念法“nihon”发音,而“nium”是大多数元素的英语后缀。

认识一下113元素

113号元素Nh是一种合成元素,所谓合成元素,就是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但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元素Nh是一种超重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第105号元素之后的超重元素,在自然界都很难出现,科学家发现的超重元素都是在实验室中发现的,它们往往在生成之后极短时间内衰变成原子量较小的其他元素。

元素Nh的原子核巨大,包含113个质子和173个中子。此外Nh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化学元素,属于弱金属之一,呈银白色或灰色。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Nh是一种位于p区 的转铁蛋白元素,并且是元素周期表中13(IIIA)族最重的成员,位于铊(Ti)之下。Nh的化学特性是从铊的特性中推算出来的,可能形成Nh2O、NhF、NhCl、NhBr和NhI等化合物。

新元素发现过程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讨论一下,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现这个新元素的。据日本理化研究所的新闻公报称,相关科学家利用线型加速器,使第30号元素锌原子加速,轰击第83号元素铋原子。他们连续80天以每秒2.5万次的频率对铋原子标靶进行了1.7×1019次撞击,结果合成出第113号元素,其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78。

为什么日本科学家会选择使用这个名字给其发现的第一个元素进行命名呢?我们在前面可以看到,这个词汇的含义就是“太阳升起的大地”,正如日本的国旗是一轮红日,所以自然也可以代表日本。此外,通常我们常见的元素都为前两个字母缩写,但是为什么选择了Nh?大家应该不难理解,就是因为如果说选择Ni,那就是镍元素了。

新元素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新元素的发现有什么意义呢?新元素的发现可能为寻找元素“稳定岛”提供证据。现在的元素周期表只有7行,其中第7行中原子序数在93号及以上的元素都在自然界中不稳定,是人工合成的。然而核物理学家早就预言说,可能存在一个超重“稳定岛”,岛内元素原子的质子和中子数量超越元素周期表内的元素,但十分稳定。

113号元素的发现,意义非同一般。化学元素至此,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补充。

第2篇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110种元素中的90种元素在自然界存在,正是这90种元素构成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与非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因此,对地壳中所有元素精确含量和分布的探测,对于了解地球演化、生命起源、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要实现对地壳物质成分的探测,首先需要解决探测技术问题:高精度地壳化学成分分析技术地壳深部物质成分的地球化学示踪技术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海量地球化学数据库管理与图形显示技术。其次,对地壳化学元素的精确探测,需要一套基准参考数据作为探测数据可靠性的标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按照地球化学基准网格,建立中国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不同时代地层、侵入岩和疏松物的76种元素基准值,制作元素含量基准地球化学图,为全面地壳物质成分精确探测提供基准参考数据和图件。在上述技术研制和基准参考值建立基础上,通过选择穿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重要成矿区带的3个走廊带的试验与示范,精确探测走廊带内地壳的元素含量和时空变化,构建走廊带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地球化学模型,揭示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物质成分演化历史和大型矿集区的成矿物质背景。最终成果表达需要一套搜索和检索软件,能对地球上化学成分信息(海量数据、图像、空间坐标等)在全球不同尺度的分布进行快速检索和图形化显示。类似于GoogleEarth软件。我们暂且称其为“化学地球”(GeochemicalEarth)。

1地壳全元素探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地壳化学元素组成、丰度、分布和基准值研究现状

科学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对地壳物质成分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110种元素中的90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存在(其他为人工合成的)尽管地球化学家对地壳元素的丰度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Clarke18891908;Clarke&Washington,1924;Goldschmidt1933;Taylor,1964;黎彤和倪守斌,1990;Taylor&McLennan,1995;Rudnick&Fountain,1995;WedepohL1995;Gaoetal.,1998;鄢明才和迟清华1997)但人类至今对这90种元素在地球的分布知之甚少(王学求等,2006)。这里所说的分布包括在地壳表层的分布和地壳不同层圈的分布。

地球化学家一直在探索使用具有均一化的代表性样品来研究元素在地壳表层的分布,并用地球化学图来刻画元素的空间分布。这种刻画化学元素在空间上分布的地球化学图为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发挥了巨大作用(谢学锦,2008a2008b;Garretetal.,2008)。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IGCP360)(Darnleyetal.,1995)目的就是为了尽快获得化学元素在全球尺度的分布,并为研究全球变化提供参考基准。在全球部署5000个基准网格覆盖整个地球陆地面积,每个格子大小为160kmX160km,落在中国的网格约500个(包括边界不完整网格)。具有均一化特点的泛滥平原沉积物或河漫滩沉积物被广泛接受作为全球基准值计划采样介质(Bolviken,1986;Darnleyetal.,1995;Xieetal.,1997;Salminen,2005)。这种次生均一化介质可以反映化学元素的空间变化特征,但它的缺陷是无法反映具有时间特性的地质演化特征。因此,要满足对化学元素在全球时空分布和演化的了解,就需要能反映时间尺度的原生介质一岩石。

从平面上研究化学元素的空间分布在技术层面比较容易实现,而对于垂向上的分布就要构建地壳参考模型才能实现。Staudigel等(1998)提出了地球的地球化学参考模型GERM(GeochemicalEarthReferenceModel)这一模型为我们研究包括大陆地壳在内的地球不同圈层及地球化学储库的化学性质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张本仁等(19942003)构筑了东秦岭地区华北陆块南缘、北秦岭、南秦岭和扬子陆块北缘4个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一岩石组成一地球化学模型,RudnickandGao

    2总结了大陆地壳物质组成和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地壳化学成分和分布的探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对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还存在困难;②对化学元素的含量的了解较多,但对其分布了解非常有限,如中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只分析了39种元素,覆盖的面积也只有6X106km2(Xieetal.,1997);③对元素分布的了解还仅限于使用次生的水系沉积物介质,这种介质是表生均一化以后的分布情况,还缺少对化学元素在各个时代地层和侵入岩中时空分布的了解,迫切需要能反映时间属性的原生介质来研究化学成分在中国大陆的演化历史和成矿的物质背景;④地球化学基准参考值还没有建立起来,也就缺少衡量元素分布和研究未来变化的标尺;⑤对中下地壳化学成分的认识还缺少有针对性的地壳地球化学模型和实测数据。

1,大规模成矿物质背景一元素的巨量聚集研究现状

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必须有巨量成矿元素的聚集。地球化学省或地球化学块体就是巨量兀素聚集的体现。Hawkes和Webb(1962)将地球化学省定义为:较大的地壳单元,其化学组分与平均值有很大差异。地球化学省是进行矿产资源的区域评价的有效方法。人们对地球化学省的认识大多是从矿床分布的密集程度以及有限的岩石和矿物分析数据而提出来的,如Peru和Chile的铜省、加拿大Abitibi带的金省、东南亚的锡省、东格陵兰的锶省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范围的大规模的地球化学勘查计划覆盖了越来越大的地区,特别是中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的全面开展,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地球化学省,甚至更大的地球化学模式被发现(Xie&Yin1993)。

Doe(1991)提出地球化学块体(geochemicalblock)的概念,将其解释为“具有某种或某些元素高含量的大岩块,能够为矿床的形成提供物质源'但他并没有说明如何圈定这种块体。谢学锦院士提出利用区域化探扫面数据圈定地球化学块体,并将地球化学块体定义为面积大于1000km2以上的地球化学异常(Xie,1995;谢学锦和向运川,1999)。地球化学块体实际上是大规模立体地球化学异常,即在平面上具有一系列套合的地球化学异常结构,在垂向上具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说具有较大规模立体异常的地壳物质体(王学求和谢学锦,2000)。

地球化学省与成矿省是密不可分的,地球化学省或地球化学块体在资源评价中能较早的圈定出 来,而成矿省或矿集区直到发现大量矿床才能确定,二者的关系更像是因果关系,地球化学省可以作为确定成矿省的地球化学依据,地球化学块体可以作为确定矿集区的依据(王学求等,2007)。过去在使用水系沉积物圈定地球化学省,进而发现矿床起了巨大作用,但水系沉积物这种表生均一化介质,无法确定矿源层,也无法给出地球化学块体的厚度,因此使用原生介质圈定地球化学省或地球化学块体,追踪矿源层和进行资源量预测将更为科学。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去圈定这种立体的地球化学块体,更为科学地预测资源量?对全国元素分布的了解还仅限于使用水系沉积物或泛滥平原沉积物做为采样介质,这种介质是表生均一化以后的分布情况。尽管对找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对深入研究中国大陆元素的时间演化历史就无能为力。也无法知道地球化学异常源是来自于那个时代,那个地层。对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块体的圈定用于资源评价都是使用的表生介质,要真正圈定立体的地球化学块体,追索矿源层还需要利用原生介质,目前利用原生介质圈定地球化学省或地球化学块体还是空白。1.3千米深度穿透性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都集中在地表及不超过几千米深度之内,因此对地壳千米深度的物质组成和时空分布的探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澳大利亚的“玻璃地球计划(GlassEarth)”主要目的是查明1km以内的金属矿产资源。对金属矿而言,中国约占1/2的陆地已被盆地和各种覆盖层所掩盖,成为找矿的“处女地”或“甚低工作区”。据统计我国500m深覆盖区面积约50X104~80X104km2,相当于我国已调查、勘探的陆地面积的1/5,是一片极具潜力的金属矿产的新区或“找矿新空间”。因此对能探测这一深度的矿产资源直接信息的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的要求已迫在眉睫。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找矿界都在致力于研究能探测更大深度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统称为‘深穿透地球化学”(王学求,1998;谢学锦和王学求,2003)。这些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包括电地球化学方法(CHIM)(Ryss&Goldberg1973),地气法(GEOGAS)(Kristiansson&Malmqvist,1982);酶提取法(ENZYMELEACH)(Clark,1993),活动态金属离子法(MMI)(Mannetal.,1995)金属元素活动态提取方法(MOMEO)(Wang,1998)和动态地球气纳微金属测量法(NAMEG)(Wangetal.,

地下水化学测量和活动金属离子测量列入探测技术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外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①建立覆盖区元素从深层向表层传输和分散的三维地球化学模型,为覆盖区地球化学勘查提供理论支撑;②将探测技术扩展到盆地地球化学调查和几百米覆盖区;③发展专用提取试剂和技术的标准化与可操作化;④建立能适应各种复杂景观、各种比例尺和各种矿种的技术系列。

2地壳全元素探测的关键技术

要实现对地壳物质成分的探测,必须重点突破地壳物质成分探测的4项关键技术,包括①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技术;②深部物质成分识别技术;③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④多层次海量地球化学数据管理与图形显示技术。

2.1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技术

要实现对地壳成分的精确了解,发展能分析地壳中所有元素(约80个)的分析技术是关键。建立81个指标(含78种元素)配套分析方案和难分析样品的精确分析技术重点是突破含碳质岩石和有机物土壤的贵金属(金、铂族)元素精确分析技术。配套分析方案是以现代先进的大型分析仪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仪(ICP-OES)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为主,配合其他多种专用分析仪器及技术而组成的方法体系(表1),所有元素的检出限、报出率、准确度、精密度等指标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2中下地壳物质成分识别技术

深部地壳物质组成研究的现有方法主要包括:①根据因构造运动抬升出露到地表的深部物质(如麻粒岩、榴辉岩、角闪岩等)②根据产于火山岩中的深部地壳包体如麻粒岩包体;③根据地球物理测深与深部岩石物理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结果之间的拟合;④壳源岩浆岩源区地球化学示踪法。由于以上4种深部地壳物质成分组成研究方法均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深部地壳研究最好是各种方法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根据中国大陆地壳特点,不同构造单元出露的岩石类型,初步构建地学断面的岩石组成模型;不同构造单元内各类岩石的地震波速高温高压实验室测试;将实验获得的岩石地震波速数据与实测地震波速数据进行拟合,完善地学断面的地壳结构一岩石

球化学示踪研究成果,综合限定和进一步约束区域地壳结构一岩石组成模型;根据获得的不同岩石单点样的地球化学数据,计算每类岩石单位的平均成分;在所建立的地壳结构一岩石组成模型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每类岩石单位在地壳每个结构层中所占的比例,进行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地壳每个结构层的元素丰度;按照每个有关结构层在整个地壳中所占体积比例,通过体积加权平均计算出地壳总体的元素丰度;根据其他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检验深部地壳物质成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图1是Wedepohl所构建的大陆地壳岩石组成模型(Wedepohl,1995),根据其代表性岩石组成,就可以获得元素的含量,构建地球化学模型。张本仁等(2003)、路风香等(2006)以东秦岭造山带各类岩石实验测定的v,,值与地震测深获得的秦岭地壳v,,观察值的相互拟合为主,配合岩石变质相、深部岩石包体、壳源岩浆源区等研究,构筑了东秦岭地区华北陆块南缘、北秦岭、南秦岭和扬子陆块北缘4个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一岩石组成一地球化学模型。

1.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

盆地及其周边蕴涵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如盆地中的地浸型砂岩型铀矿、石油等,盆地边缘的大型金属矿。但盆地及周边被认为区域化探扫面禁区,覆盖物的影响、技术条件不具备和获取指标的单一,难以满足对盆地及周边资源潜力的全面了解。发展能探测盆地矿产资源直接信息的穿透性地球化学技术,将地表采样与钻探取样相结合,建立立体地球化学分散模式,为盆地及周边覆盖区深部矿产资源调查提供有效方法。

对盆地千米深度探测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在地表快速获取深部信息;二是利用钻探手段,直接获取深部样品。

深穿透地球化学(Deejrpenetrationgeochemistry)是探测深部隐伏矿或地质体发出的直接信息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王学求,1998)。矿床本身及其围岩中的成矿元素或伴生元素,可以在某种或某几种营力作用下(地下水、地球流、离子扩散、蒸发作用、电化学剃度),被迁移至地表,在地下水和地表土壤介质中形成异常含量,使用水化学测量技术、地球气测量技术、元素活动态提取技术和电化学测量技术可有效发现深部隐伏矿信息。

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有以下几类:①物理分离提取技术;②电化学测量技术;③活动态提取技术(MOMEO);④气体和地气测量技术;⑤水化学测量技术;⑥生物测量技术。澳大利亚的“玻璃地球计划(GlassEarth)”在地球化学技术上使用地下水化学测

即使少部分地区进行了区域化探扫面工作,但由于量和活动金属离子测量技术中国的盆地深穿透地

球化学探测拟使用4种技术:①细粒级采样与分离技术;②金属活动态测量技术;③ICP-MS地下水化学测量技术等;④空气动力返循环钻探粉末取样技术。图2是使用穿透性地球化学技术在吐哈盆地对砂岩型铀矿的探测试验,可以有效探测300m埋深的砂岩型铀矿(王学求等,2002;Wangetd.,2007)。

3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的建立

对地壳化学元素的精确探测,需要一套基准参考数据作为探测数据可靠性的标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按照地球化学基准网格,建立中国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不同时代地层、侵入岩和疏松物沉积物的76种元素基准值,制作元素含量基准地球化学图,为全面地壳物质成分精确探测提供基准参考数据和图件。地球化学基准值的建立,对我国基础地质、理论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矿产资源潜力预测、大地构造划分、地球动力学、生态与环境、农业、卫生与健康等研究领域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地球化学数据,对中国大陆化学元素的时学基准值研究体系,对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值的建立和最终建立‘化学地球”具有重要奠基性意义。

地球化学基准值(GeochemicalBaselines)的概念来源于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值计划(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sProjectIGCP360)它的原意是用系统的全球网格化采样,获得全球地球化学基线图,作为未来衡量全球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参照标尺。从它的原创性含义不难看出:地球化学基准值不仅以数据的形式表述含量特征(abundance),而且还以图件的形式表述空间分布特征(distribution),它是用一组数据来刻画元素含量的总体变化水平。这种刻画比采用单一的丰度值能更为客观地反映地质体或某一区域元素的含量值分布。可以是系统采集均一化介质的土壤、水系沉积物、泛滥平原沉积物等来刻画元素的总体分布,也可以是采集不同时代的典型岩石来刻画元素在某一特定地质体中的分布值。基准值既可以作为“点”上某种物质成分含量的基准参考值,又可以作为“面”上元素含量变化的基准地球化学图,用于衡量元素在空分布和演化历史的研宄’对创建全新的中国地球化自然界含量和分布的标尺。克拉克值和元素丰度不

考虑空间分布,只用数值来表达,而地球化学基准值要考虑空间分布,可以制作出基准地球化学图,因此它既可以以数值来表达,也可以以图件的形式来表达。克拉克值和元素丰度表述的是含量特征,而地球化学基准值不仅表述含量特征,而且还表述空间样品地质年代表述时间属性,因此地球化学基准值具有时空分布特征。

根据上述特点,笔者将地球化学基准值定义为:按照统一的基准网系统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在严格标准监控下实测元素含量,以一组数据和图件形尺,即它不仅表示元素含量,还表示元素分布。

“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s)部署5000个基准网格覆盖整个地球陆地面积(Darnleyetal.,1995)。全球基准参考网网格(GlobalReferenceNetworkGrid,GRN)大小为160kmX160km,全球共有约5000个网格。落在中国的网格约500个,完整格子300个左右(图3)。此次全国地球化学基准值的建立将遵循国家基准值数据密度应高于全球数据密度的原则,将每个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格划分成4个子网格作为中国基准网格,每个网格大小相当于1个1:20万图幅,因此根据中国的实际和便于岩石样品的采集以及地质解释需要,将采用1:20万图幅作为中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格。中国大约有1500个1:20万图幅,也就是布设1500个基准网格。在每个1:20万基准网格内系统采集有代表性的不同时代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和疏松沉积物组合样品,总样品量约18000件,精确分析元素的含量,建立中国大陆地球化学基准值,制作化学元素时空分布基准地球化学图。为下一步地壳物质探测提供基础参考数据,并为研究元素在中国大陆的时空分布奠定基础。

4地球化学走廊带试验与示范

地球化学走廊带是指沿着穿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重要成矿区带的地质剖面,并跨越一定的宽度,构建一条化学元素的含量和时空变化走廊。国内外尚无可借鉴的现成技术和经验。将“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实验示范”项目的其他3个课题所发展的技术(全元素分析技术、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地壳地球化学模型构建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进行地球化学走廊带探测试验,为下一步地壳探测奠定技术基础,并起到示范作用。

选择穿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重要成矿区带的3条地球化学走廊带进行试验与示范(图4)。3条

走廊带总长度3300km,每条走廊带宽度100km,

预计样品数约14000件。通过常量元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精确探测走廊带内沉积盖层与结晶基底,不同时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76种元素的含量和变化,构建地球化学模型,揭示大型矿集区形成的物质背景和地球化学标志。编制3条走廊带元素时空分布地球化学图,提供给社会使用。

4.1华北陆块一兴冡造山带走廊带

华北陆块一兴蒙造山带地球化学走廊带(约1500km)精确探测地球化学走廊带内76种元素含量和变化,构建走廊带地壳地球化学模型,研究华北陆块北缘和大兴安岭大型矿集区地球化学特征和找矿标志。东海县大陆科学钻为起点,穿过郯庐断裂、胜利油田、燕山造山带、兴蒙造山带。该走廊带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找矿意义。如跨越两大地质单家16个油田中金含量最高的油田,石油中金含量可达0.132~1.06g/1(林清等,1993)。Wang(1998)发现沿郯庐断裂存在巨大金异常带,同时在胜利油田上方和胶东金矿上方出现Au高含量浓集中心。胜利油田金来源与胶东金矿金来源有什么关系?是因为胶东隆起剥蚀的物源沉积到渤海湾盆地带来的高含量金,还是金是来自于深部(油金同源)?

4.2华南造山带一扬子陆块东南缘走廊带

华南造山带一扬子陆块东南缘(武夷山一南岭一扬子陆块东南缘)走廊带(约1000km)穿过武夷山成矿带和南岭成矿带,精确探测地球化学走廊带内76种元素含量和变化,构建走廊带地壳地球化学模型,提供大型矿集区成矿的地球化学背景和找矿标志。

4.3西秦岭一阿拉善走廊带

第3篇

摘要 : 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中的化合物知识及许多重要化学元素、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与氧化还原反应相联系在一起的。师生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内容,是充分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基础。

关键词:化学 ;教学 ;探究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学从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导入

初中中学生已经从物质得氧、失氧的角度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懂得了物质得到氧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就是还原反应的固定思维模式,还能写出一些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如氧化铜被木炭还原的反应,CuO +C=====Cu+CO 2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反应,CuO失去氧变成Cu单质,发生了还原反应;与此同时,C结合了O生成CO 2 ,发生了氧化反应,也就是说CuO变成Cu的同时,C变成CO 2 。进而总结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产生和存在、是不能分开,又是既对立又统一的。那么对于这一类型的反应,我们到底是称它为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呢?综合本节课的主题,我们把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为在在教学中又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一化学反应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广义定义要采用类比思想,运用已有知识

学生在初三已经学过元素化合价的的相关基础知识,让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升降、发生的反应、以及反应物的作用及其性质、生成的产物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CCO 2 和CuOCu两个变化过程,让学生分组讨论,给以适当的提示,请数位同学讲出讨论的结果,并结合此前查阅的资料总结出一些相关的概念的含义和概念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回归教材,精讲概念。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新概念教学中,物质没有得氧却也可以称为氧化,这是使之成为教学难点的原因之一,为突破难点可利用比较的方法突出其简单化。

2Mg+O 2 =2MgOMg+Cl 2 =MgCl 2

Mg+H 2 SO 4 (稀)=MgSO 4 +H 2

让学生通过比较上述三个反应,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Mg发生了怎样的变化?Mg-2e=Mg 2+ ,既然Mg与氧结合叫做氧化,那么与氯结合、与硫酸根结合也叫氧化是合理的、可行的,反之不同化合物中的Mg 2+ 重新转变成Mg,也都可以称为还原。这样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分析、类比,发概括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广义定义。

三、突出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重点的科学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是“电子的转移”。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建构主义认为,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可以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由于电子都有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引出钠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相同的道理,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也达到稳定结构,两个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成了氯化钠,于是就是发生了反应。接着让学生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后,钠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可以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原因是因为失去电子,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原因是因为得到电子。

当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差不大,如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电子的转移情况会怎样,怎样才能使氯原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和氢原子达到2电子的稳定结构,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最后学生明白到,由于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差不大,于是双方共用一对电子,这个电子对同时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双方都达到稳定结构,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稍强一些,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氯原子而偏离氢原子。因此,从表观上来说,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到-1价,实质上是这个共用电子对发生了偏移。通过以上的分析,学生认识到元素化合价的升降的实质是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第4篇

摘 要:高中化学高效课堂需要师生合力,共同打造。从学与教两方面谈了打造高效化学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主动学习;全面准备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实际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时少,教学任务又比较繁重。这就要求我们一线化学教师必须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只有提高效率,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那么,如何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高效化学课堂呢?我认为,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师生的合力,师生合作打造高效课堂。

一、全面准备,做高效的老师

要想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师必须首先做好高效的教学指导,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化学课堂,高效吸收知识。教师必须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所学教材的准备和对学生的准备。比如,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节《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一课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1)先让学生交流研讨自己已知的物质并说出研究这些物质性质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讨论,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不同物质的性质。(2)引导学生观察金属钠,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物质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法的含义及内容。(3)带领学生做实验,研究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引领学生掌握实验法的含义及内容。接下来依次尝试用不同的活动和学生一起学习分类法和比较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方面的不同用处。最后和学生一起归纳出四种基本的化学研究方法以及何时应用哪种研究方法。

二、主动学习,做高效的学生

学生要想进行高效率的学习,需要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自觉主动进行预习、课堂上专心听课、认真思考、大胆提问、善于表达等习惯,还有课后及时进行复习巩固的习惯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当然学生的自觉行为更重要。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时,学生做了以下准备:(1)对初中所学的常用的化学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复习,想一想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不同含义。(2)预习课本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氧化剂与还原剂等。学生通过对初中所学化学内容的复习并预习了新的学习内容,师生在进行新课的时候就轻车熟路,比较容易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进行高效的学习,将自己的思路与老师的思路融会贯通,这样就能实现教师高效的教,学生也能进行高效的学习,进而构建成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的化学课堂,我们无法确定一种具体的模式,但是高效课堂必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师生进行最大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处于最佳状态,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不断的提升。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四中学)

第5篇

服装除了御寒、遮羞、保护、异性吸引等作用之外,还作为一种人群区分的符号而存在。例如先秦时期冕服中的十二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群区分的标志,那时服装是作为区分地位等级而存在的。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服装同样作为人群区分的符号而存在。特殊职业的服装如警服、消防服以及工人的工作服等,分别在色彩、款式、面料以及图案上做特殊的设计以区别于日常生活着装。一套服装给人视觉冲击力的第一要素是图案、它直接影响着购买者对这套服装的第一印象。即:服装好不好,主要看图案。图案是情侣装设计的核心部分。本文主要根据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思想家和理论家——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来讲术情侣装的图案设计方法。

语言结构的多样性

语言结构就等于语言(Language)减去言语。即语言结构是一种系统性的大范围的一种类型,而语言是其中的一个具体形式。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结构,没有语言结构也就没有言语。在书写的服装中,即在时装杂志用发音语言所描述的服装中,可以说并不含有“言语”;“被描述的”服装绝对不相当于时装规则的一次个别的实现,而是相当于记号和规则的一个系统,即在其纯粹状态中的一种语言结构。符号学原理中语言和言语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在情侣装图案设计中,图案的语言主要是指造型、色彩、工艺以及构成等方面。一件服装的图案造型语言不仅仅要考虑到图案中的点、线、面这种最基本的元素,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这些元素如何关联成新的语言结构。目前的情侣装设计中,没有考虑到语言结构的多样性,仅仅是在追求情侣装图案的对称性以及一致性。对于设计师来讲,每一种风格的图案都有其不同的语言构成形式,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在情侣装图案设计中的语言结构中是以如下方式被构成的:1.按照图案诸部分之间的、如造型或“细节”之间的一种对立关系,它们的变化将引起一种意义上的改变。如化学元素中苯环这个符号(如图3.1-1),它本身的含义是代表一种化学元素。但是在经过了图案的修改与重组(加入其他图形以及颜色与之搭配)之后便产生了新的含义——在情侣装中以一个卡通人物的形象代表情侣彼此。图3.1-2中图案背面的文字则代表彼此之间的称呼。2.按照主导情侣装图案各个细节部分的结合规则,如面积、大小、位置、比例(主要讲究的是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平面自由构成中,一般把最精彩的内容放置于最显眼和最重要的位置,其形象也会根据需要占据画面的大片面积,或者比例调节扩大到足够大的程度,以便吸引人的眼球,达到形成视觉中心的目的。当主体关系确定以后,有关于渲染陪衬画面氛围的形状答小一定要与主体形成主次对比,不能喧宾夺主,要懂得取舍。这样才能突出图案整体要传达的意思,从而为情侣装的设计增加设计感。

情侣装图案设计中的所指和能指

所指和能指是语言学上的一对概念,是记号的组成部分。能指意为语言问题的声音、形象;所指则是语言的本身。按照语言学家或者哲学家们的划分,人们试图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叫所指,而语言实际传达出来的东西叫能指。在情侣装的图案设计中,图案本身表达的含义是符号学理论中的能指。而设计者借用图案表达的含义则是图案的所指。在情侣装图案设计中图案的所指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情侣装图案的设计之前需要对情侣装的主题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穿着人群、穿着动机、穿着需求等),图案应该具有故事性,能够传达一定的寓意在里边。在情侣装图案设计中准确的把握好图案的能指意义并合理的运用好图案的所指意义是图案设计的关键。情侣们更重视他们之间情感的传递与表达,图案的所指意义则恰好满足了这一点。

语言结构的系统性(组合段与系统)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一个自己的系统。服装设计是一个大系统,包含了情侣装设计。情侣装设计中的图案设计也是一个小系统,其中色彩、造型、材质是组合段。情侣装中,从年龄段看情侣装系统,如:青年情侣装、中年情侣装、老年情侣装。情侣装图案设计中的系统性体现在男、女服装图案主题的一致性,情侣装图案设计中男装和女装图案在设计主题中保持一致,在设计细节中体现差异,即:图案设计的纵向系统中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横向系统中是并列关系。以卡通图案情侣装(如图1)设计为例:图案总体为卡通风格,而男装与女装的图案属于卡通风格,男装图案与女装图案在细节上有所差异。

直指和涵指

直指和涵指是符号学上的一个概念,在情侣装图案设计中这种方式同样适用(图3.4-1)。如图3.4-1中的图案属于文字与图案结合类,图形的选择了条形码这样一种特殊的具有标志性作用的图形,情侣双方共同拥有的图案,是这套情侣装的核心属于表达平面(E),这套服装中的文字部分则属于内容平面,其意指系统则是文字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也就是说,在情侣装的图案设计中应该包含表达平面和内容平面。

总结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22-01

一、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鲜有主动的学习行为,学习效率不高。概念图作为一种综合、系统的学习辅助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整合各章节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这里介绍概念图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教学意义,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概念图的方法对高三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复习。

二、概念图的基本知识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Novak和Gowin就提出了概念图的概念。概念图是一种以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并能很形象地表达知识概念结构的关系图解,也被称作概念地图或者概念构图。它通常由一系列的连线、圆圈和方框构成,图上标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概念图主要有四个特征: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它一般分为三类:限定型概念图、引导型概念图、创造型概念图。

在制作概念图时,一般先要确定相关的概念及核心概念,然后排列各个概念的顺序,进行各级连接,在后期复习中往往还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在确定所选的概念时,可以先明确一个核心概念,然后再找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必要时可以列出一张记录表格。排列概念顺序时,可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最核心最基础的概念放在顶层,其他概念按其概括性的大小从上到下依次排列。连接概念时,先要将它们按照知识领域进行分类,把每一对相关的概念依次连上,并在连线上标注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在节点旁还可标明具体事例,这样即使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也能有所明示。交叉连接是判断概念图好坏的一个标准,它能表示不同知识领域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能锻炼学习者的横向思维及创造性思维。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基本确定一个概念图的雏形,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还要对它进行修改和完善。因为学习者在不同的时段对知识会有不同的理解,好的概念图需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比较完善。

三、概念图的教学意义

概念图能把化学知识进行高度的浓缩,以层级结构的形式清晰地表现出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体现意义建构学习的真谛。它还是一种检查、修正和完善化学知识学习的工具。

对于教师备课来说,概念图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它能简洁明了地将教学内容直观地显现出来。化学知识比较零碎,学习起来感到比较枯燥,学生常常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效率较低。教师制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念图,就能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易于理解的知识网络,不但能使他们容易记忆,更有助于他们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还能实现化学概念的“移植”,使他们在以后的知识学习中能自己构建概念图。研究表明,通过概念图的辅助学习,学生更容易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主要表现为:能对已学过的概念进行概括,能辨出反例,能找出某概念的上位和下位概念及其之间的组合关系;能找出与某一知识的概念对应的其他相关概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说,与归纳要点法和知识图框法相比,概念图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Hemh认为,认知方式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稳定平衡的知觉形式和概念归类模式,是人们对于所感知的各种事情的处理策略。在用概念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的是规则式的学习认知方式,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则是依靠记忆来学习,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系统地思考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缺乏联系性,方法机械而低效。概念图如今在国外已被认为是一种帮助学生认知的有效工具,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四、概念图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实例

第7篇

关键词: 博雅教育 化学学科 独特美

南京市第九中学的校训之一是博雅尚美,在我校学生课内课外吸收大量知识的基础上,会欣赏各个学科的独特之美,对学生获得知识、巩固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推进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泛泛地告诉学生学科的美,不如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各个学科的独特的美,从心里喜爱学科的美,产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动力,获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南京市第九中学“新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广见识、雅气质、会思想的人”,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对“博雅教育”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以高中化学学科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属于化学学科的独特美,引导读者学会欣赏化学的美妙之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门捷列夫提出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大大促进了化学发展。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科学,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是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化学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的独特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化学用语的简便之美;(2)化学实验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现象多样性之美;(3)化学学科中守恒思想的严谨之美。学习化学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发现、探索、好奇的心理,而且能激发人类对理解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生活中的四要素: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普及化学知识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化学学科的美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从三个以下方面学会欣赏化学之美。

一、化学用语的简便之美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用来表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化学变化的专用符号,也是学习化学学科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语言简练,含义丰富,表达准确,全球通用,便于沟通。

常用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核素、化学式、分子式、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核素表达式、电子式、结构式、核外电子排布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方程式、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1.欣赏方法

“”表示原子核,圈内“+”号,表示质子所带电荷的是正电性;圈内数字“12”,表示核内12个质子;圈外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所夹的数字为该电子层容纳的电子的数目。镁原子有3条弧线,表示它共有3个电子层。

原子结构示意图不仅可以表示中性原子,还可以表示带电的原子――离子(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构成原子的结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注意: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种类(同位素),质量数决定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整个原子显不显电性,也决定着镁元素的化学性质。

化学思维的一个最重要思想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结合镁原子结构示意图,就可以推测镁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

化学用语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与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2.表示物质之间化学变化和物质的化学性质

用化学式表示钠及其化合物之间转换关系,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如图所示:

二、化学实验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现象多样性之美

1.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仪器的选用和组装,试剂的状态和用量,操作的顺序和时间,实验现象的观察,尾气的处理,仪器的清洗方法、试剂的储存等都有严格要求和规则。化学实验规范性操作,是化学实验安全的有力保障,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是完成实验的基础。

2.化学实验现象的多样性

化学反应时,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反应前后都可能发生变化,有时还有火焰及其颜色变化,有的实验还伴有声响、烟雾等现象。美妙的化学实验现象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反应的现象中色、态、味的变化,与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条件密切联系。正确观察实验现象是得到实验结论的有效手段,实验各个环节的有机组合才能确保实验的完美。

三、化学学科的严谨之美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除了遵循一定性质变化规律进行质的转变之外,在数量上也有紧密联系,主要遵循三大守恒规律。简单地归纳为:(1)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即质量守恒,也称为物料守恒;(3)在电解质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电荷守恒。示例如下:

1.电荷守恒

在电解质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的总和一定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的总和,即电解质溶液是呈电中性的。

2.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1],微观上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3.电子守恒

化学学科的美妙之处有很多,本文仅介绍其中的三个方面。化学学科发展前景诱人,它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2]。

目前,化学知识的应用广泛,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为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会欣赏化学知识,我们没有理由不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化学工作者们常常会利用化学符号语言来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掌握化学符号语言是化学工作者们的基本技能。而对中学化学教学而言,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学习好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分化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而对初中化学教师来说,研究化学用语教学是教学实践的需要。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而言,在还没找到学习化学知识的科学方法时,就要学习很多化学用语,确实有点困难。再加上化学用语本身很抽象枯燥,就成为初中化学学习的难点内容,导致大部分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化学用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几年的化学教学,我发现目前中学生对化学用语的学习运用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化学用语掌握的不够准确。化学用语是一套简明、严密、通用的化学符号系统,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准确地掌握化学用语,并且会写、会读、会用化学用语。然而,学生往往是模棱两可地完成化学用语的学习,化学用语掌握准确程度降低导致成绩出现分化。

第二,对化学概念形成的缺乏制约了化学用语的规范化使用。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化学用语的概念,才能认识化学用语的规范化使用。化学元素符号、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用途。但是,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元素符号、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学生也占少数,最终导致成绩分化。

第三,学生自觉学习化学用语的积极性差,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总结,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用语的能力普遍较低。

二、“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中学教材中化学用语的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

1、元素符号是化学用语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初三学生首次接触的化学用语,准确无误的记住27种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既能够让学生记准元素名称和符号,又不会让其失去对化学的兴趣。在元素符号学习阶段,应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提前感知,分散式记忆。一两节课就让学生记住27种元素名称和符号确实困难,教师应当提前让学生感知元素名称和符号,分散记忆降低难度,轻松的学习,提高对化学的兴趣。如在每节课结束后给学生留一到两个元素名称和符号,在下一节上课前检查记忆情况。其次,完善元素相关知识,整合记忆。在正式学元素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基本上熟记了27种元素名称和符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元素的知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通过这样记忆,就可以使学生原本零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学生津津有味的读着这些顺口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又掌握了化学知识,一举两得。最后,及时纠错,区别相似的元素名称和符号。教师在课上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写错的元素名称和符号进行小组检测,提高学生的准确率。

2、化学式是由元素符号和数字组成,对初中生来说,记忆化学式要比元素符号困难,而且容易忘记。在化学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化学式特点和学生的接收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测略,完善学生化学式的知识体系。在化学式的学习阶段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逐节渗透,循序渐进。从学生的第一节化学课开始,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出教材中出现的熟悉物质的化学式,并要求学生记忆,教师随时涉及随时考查,学生随时记忆书写。这样循序渐进的积累,当进行化学式教学时,学生基本记住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自然轻轻松松地掌握化学式,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完善化学式相关知识,整合记忆。为了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化学式是物质组成的真实反映,教师要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讲解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可编制成顺口溜:“化学式有意义,宏观可表物质,也可表物质组成;微观可表分子,也可表分子构成;数字放前面,只表分子个数”。

第三,强化组合规律,注重化学式的读、写。对学生来说准确书写化学式比读难,往往读与写脱节。

最后,及时强化刺激,加深记忆。刚开始学生书写化学式有点慢,会有意识别不同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但经过反复多次书写,学生书写速度和准确度会大幅度提升。

3、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用语中最难掌握的知识点。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是环环紧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顺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以实验为基础,将客观化学反应抽象为具体的符号表达式。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奋点”,让学生变得乐学。在化学方程式学习阶段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抽象概括能力。 化学反应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那么在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概括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再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多种配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方程式来讲解方程式的配平。配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观察法、定1求系数法、归一法等。教师可以将方程式书写过程可概括为:“一写、二配、三标注”。

其次,注重化学方程式书写训练,规范要求,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逐渐形成熟练的技能。

第9篇

1.1语言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语言智能指用语言表达、欣赏语言内涵以及发散语言思维的能力,化学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开发目的在于明确化学相关术语含义、掌握以及恰当地应用,从而为其他智能的发展作铺垫。在化学教学中语言智能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对化学原理、概念、术语、符号、实验仪器的名称以及化学现象过程运用口语或书面语进行正确表述,例如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酯化与水解、氧化和还原、烧杯、蒸馏、过滤等;另一方面,将自身对化学现象的分析与推测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交流表达出来。中专化学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切入,例如,将与化学有关的科学发明小故事与学生分享,组织课堂让学生讨论对当代化学成就的感想,引导学生阅读化学科普读物以及布置科技论文的作业等,将听说读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环节之中。

1.2空间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化学教学中的空间智能的开发主要包括:试剂的鉴别、实验仪器的组装、混合物的分离等实验操作;分子结构、原子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等化学物质结构。空间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主要通过能够显示微小或者复杂事物与过程的模型来表现,建立模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事物,如图表、图画、多媒体图像甚至绿豆、铁丝、棋子、牙签、橡皮泥及火柴等材料。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概念中的相关结构来制作CH4、C2H4以及H2O等分子模型,还有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现动画等多种各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能够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发空间想象力,进一步地让其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特点,从而有效地对知识进行二次巩固复习。

1.3逻辑数理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逻辑数理智能指对逻辑结构理解、发散思维的能力,其核心是运用逻辑推理来发现与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对事物关系的对比、因果、运算及推理等。在中专化学教学中,逻辑数理智能的开发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分析题意及掌握问题的实质。化学教师可以适时采用蛛网图来进行知识的汇总、用矩阵图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比较、用概念图构建知识间的关系,进而学生能够利用相关图表进行归纳、比较以及总结,整理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在化学实验中,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对比与分析也能拓展其逻辑数理智能,例如,在HCl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实验中,主要探讨H离子、Cl离子以及H2O分子之间是何种粒子使得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问题,运用排除法可以通过在紫色石蕊试液中相继加入蒸馏水、NaCl以及HCl方法先后排除H2O分子以及Cl离子的可能性,进而得到是H离子将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结论,这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多次观察实验情况的变化能够得到最终结果,并能够推理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Na离子、OH离子以及H2O分子之间是什么粒子能够使得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结论。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之中通过将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进行转化并引导其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推理,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及提升化学知识水平。

1.4观察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中专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发现问题以及总结规律的能力,其中观察能力不仅仅指观察实验以及记录现象的能力,还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感受以及对抽象物质空间结构的观察与认识。中专化学教学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观察智能的开发要求学生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观察智能来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加以解释。例如,在缓冲溶液的课堂教授中,可以联系到人类生理方面,人体血液的pH值介于7.35~7.45之间,当pH大于正常范围时肌体发生碱中毒,当pH小于正常范围时肌体则发生酸中毒,血液是一种特殊的缓冲溶液,它能够有效地避免人类体内营养物质代谢所产生的以及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碱性、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之中后引发中毒,源于血液能够对抗外来的少量碱性与酸性物质,再配合肾与肺的调节作用,从而保持血液正常的pH值。通过这一缓冲溶液的讲述,学生在学会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医学常识,进而加深化学实用性与重要性的认识。除此之外,化学实验中观察智能的运用也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观察方式是完成实验的有力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有效手段。

1.5音乐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在中专化学教学之中音乐智能主要表现为艺术与美的教育,音乐智能的核心是对韵律与声音的敏感度。化学课程中有许多与美息息相关的素材,如实验之中的反应之声,点燃氯气与氢气的混合气体所发出的剧烈声响、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丝丝声响等。与此同时,化学元素歌诀记忆法也是音乐智能开发的表现方式,其音韵节律可以使学生朗朗上口进而容易记忆,如元素的化合价记忆口诀:化合价实质应认清,金正非负单质零;化合物里有正负,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一价氟氯溴碘氢,还有金属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铝三硅四都固定,抓氮变价要注意,一二铜汞又三金,二四碳铅二三铁,二四六硫三五磷。倾听反应声音及化学元素歌诀记忆法等音乐智能辅助化学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音律变化,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化学物质的科学的音韵规律,还能够使学科产生直观的美感,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音乐智能的开发还可表现为在化学课堂中运用适当的音乐配合教学相关内容来渲染学习的气氛,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用脑紧张及提升其学习效果。

1.6运动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运动智能主要是指人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以及运动中的速度、力量与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来表达情感、思想的能力。运动智能的开发主要通过活动课来让学生积极融入于活动之中,学生再以运动的方式将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内化处理,从而使左右大脑同时进行工作以促进其身心健康与运动智能的协调发展。运动智能在中专化学课程中则主要表现为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其目的是将蕴含于化学实验设计中的理论思考通过实在的操作方式表现于具体的感性实践活动之中。例如,在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化学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Zn、Mg、Al、Cu、Fe等五种金属与酸反应的不一样现象:Zn与Al反应较快,Mg反应最为迅速并且伴有明显的放热现象,Fe反应速率较慢且表面有气泡产生,Cu则没有反应,然后结合金属的价格提问若要制取氢气应该选择哪种金属最合适,通过综合的分析,学生能够得出结论即用Zn制取氢气最为合适。通过亲自操作化学实验,学生的动手智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7自知自省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自知自省智能是人们准确地构建自我感知以及运用知识来指导与规划自己行为的能力。中专化学教学之中许多方式能够开发学生的自知自省智能,以化学实验教学为例:首先,学生在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前提下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与试剂;其次,学生进行自定合理的实验方案,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智能活动的过程;再者,教师在旁对学生实验进行相关指导工作,并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及纠正操作之中的错误之处,学生再通过反省来对自身的智能活动进行调整;最后,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应组织全体学生对此次认知活动发表见解以检查及评估自知自省活动的效果。人类认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而自知自省则是促进这一循环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地加强学生自知自省智能的开发。

2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探究性学习;概念教学

在我国很多的城市学校都实行了双语教学模式,尤其是对一些国际学校,他们要培养的人才是直接就读国外学校的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更要注意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这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业做打算,在为学生的国外学习打基础,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怎样将国内外的教学有效衔接。下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正确领会双语教学的深刻含义

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在某个国家和某个地区因为两个民族的同时存在,需要在两种文化背景下进行学习。一种是基本的语言也就是母语,一种是后天习得的另一种语言。在我们学校里,双语就是指汉语和英语。用双语进行化学教学,是我们这种特殊学校的特点。将英语直接应用于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将英语的学习与化学教学一同进行,使学生既获得了外语知识,也获得了化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特点。我校学生毕业之后的学习路径是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欧美国家,所以,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知识的获得是目标,但是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高中化学双语教学的创新

在世界大同的理念中,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官方语言被国际社会广泛应用,成为一门重要的官方语言。在我国,很多大城市都把双语教学作为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实施英语教学,预计学生高中毕业后就可以直接用英语交流。在实施双语教学中,重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方面下大工夫,让学生拥有用英语思考和学习化学的能力。双语教学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中,其积极的意义是非常大的。首先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英语学习的实际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迅速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乃至于思考能力,都会有极大的提高。学生整日沉浸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会很快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三、高中化学双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双语模式的化学教学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不能期望学生一蹴而就,要具有一定的渐次性。对于马上就要出国读书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直接影响他们在国外求学的效果。所以这部分学生的双语学习更为重要。比如,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从而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是和国外有效衔接的模式,使学生出国后能尽快融入国外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设疑问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我给学生介绍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先用母语后用英语介绍。学生有人提出疑问,铁的英语是iron,为什么要用Fe来表示呢?我把这个富有思考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寻找所有和铁一样的、符号与英文名称不吻合的例子。学生在寻找中发现铜、金、铅、汞等,学生感到很好奇,我提示学生,他们可以从这些元素发现的历史看出结果。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性学习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双语教学中化学概念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化学的概念性教学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构成,在双语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学视角,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比如在绿色化学的教学中,我设法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科技的发展,将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成果介绍给学生,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化学概念的探究性学习。

如结合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环境问题的探究,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形成绿色化学的概念,即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要用科学技术减少那些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损害的化学产品,比如那些化工原料、清洁剂、试剂、催化剂等。使学生明确国外所说的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绿色化学。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后,进一步延伸教材内容,绿色化学应用的原则中原子经济性的概念。这样实施教学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双语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高效性的措施必须要体现创新和研究,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更是必须的。这是学生未来学习环境的需要,所以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是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杨宇婴.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广州化工,2011(13).

第11篇

关键词:油液诊断 光谱分析 铁谱分析 理化性能 故障诊断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92-02

设备故障诊断是设备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一种了解和掌握设备在运行过程的状态,确定其整体或局部正常或异常,早期发现故障及其原因,并能预报故障发展趋势的有效方式,其主要分为油液监测、振动监测、噪声监测、性能趋势分析和无损探伤等诊断技术方式。在设备故障诊断中,如果单纯从振动、升温、噪音等方面进行监测分析时,故障往往都已发生,对判断故障原因及部位不够准确,有时需停机检查才能找出故障原因,但是油液诊断技术便可做以预知性的维修,及早发生现故障隐患,及时排除或早作准备,减少损失。

许多人对油并不了解,仅把油认知为只是针对齿轮轴承等部件的作用,出现问题只需更换新油便可解决,往往把可通过油诊断分析就能确立解决的事情从机械的角度去考虑,结果徒劳无功,延误设备修整时间。实际上油从设备内部流过并流经各个运动着的中心部位,它本身不断降解老化,同时也夹带各部位的磨损颗粒、碎屑、泄漏物质等。因而完全可以从油使用状态或品质中得到关于油本身及设备机械状态的更及时更准确的信息,只要设备出现重大异常情况,都会在油品的各项指标变化中得到反映。因此以油液诊断技术作为设备故障诊断的主体,是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首选。

一、油液诊断技术

那什么才是油液诊断技术呢?所谓油液诊断技术是指根据油在使用中的变化预测设备故障及寻找故障原因,以油作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主体,同时与其他几种监测方法相结合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的一种技术手段。从油着手的诊断技术内容包括:油物理化学指标变化;油在机体内生成沉积物;油颗粒污染度检测(磨损颗粒,泄漏介质)等。其中油颗粒污染度检测是油液诊断技术最主要的方面,主要采用的是发射光谱技术,是对污染油液的化学成分及性能的准确测定,目前中原油田采用的是理化性能监测与M型发射光谱及铁谱技术相结合,针对油田用往复机械(发动机、压缩机)、齿轮箱故障进行监测诊断。

二、光谱分析技术

通过对油中所含颗粒物作精确的实验室分析,可以从中获得关键性的信息,从而设计并制定出预防性维护和整修措施。而M型发射光谱满足了这一方面的需求,它可以针对溶于油中的最小颗粒进行鉴别,大多数为8μm或更微小的金属。我们采用的光谱仪是美国SPECTROIL公司生产的原子发射光谱仪,它能在30秒钟同时分析出19种元素(铁、铬、铅、铜、锡、铝、镍、银、硅、硼、钠、镁、钙、磷、锌等)的成分和浓度值,通过分析油液中的金属磨粒、化学元素成分,对比不同时期在用油品中金属含量的增加程度,了解设备的磨损情况。油中关键元素变化产生原因见表1。

三、铁谱分析技术

单纯地使用光谱分析也有所不足,微小颗粒的含量是随着设备运行时间的延长而连续增加,一旦更换了油品,整个过程又需要重新开始。但铁谱技术又弥补了此项缺陷,铁谱分析主要是研究10μm以上的较大颗粒。通过铁谱分析,可以按照大小、数量、颜色、形状和化学成分,对油品中的磨损颗粒和杂质进行分析。只要设备处于正常的磨耗,则颗粒的数量会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而一旦进入磨损状态,颗粒的数量和体积则会急剧增加,排除磨损开始的时间点被发现过晚的情况。

几种分析技术的结合,就可以有效推断出是属于齿轮磨损还是轴承磨损;还可以区分出因不同外界影响(如窜气,进污水)而造成的污染颗粒和化学成分的突变,而更准确地预测故障的原因和部位,更全面地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及早发现并排除故障隐患,减少损失,大幅提高设备故障诊断的预知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表2是通过分析对设备故障诊断简单提示:

四、事故实例

在进行油液诊断技术的研究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做了许多油的质量跟踪工作,根据设备的动态监测进行油液分析及时发现设备存在隐患。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有选择性的联合运用几种油液监测手段,例如压缩机这种具有多种磨损形式的动力机械,就需联合应用光分析技术、铁谱分析和理化指标进行监测,比单一使用一种方面有效。以下便是使用油理化指标分析、M型发射光谱仪、分析式铁谱仪进行故障诊断的实例。

事例一:从2008年3月到2009年9月,我们采用油液分析技术对36套天然气压缩机组共63台设备,进行与磨损状态研究,共监测天然气压缩机组油样390份,出具监测报告390份。其中发现压缩机组存在异常隐患30台次,需要停机检修12台,实际停机10台。

2009年2月,在对中原油田某厂送检的2#天然气压缩机油进行监测过程中,发现2#天然气压缩机在用油中铜和铅元素含量异常变化,浓度和梯度都超过了界限值,落入异常磨损区域。经过详细分析,确定2#压缩机含铜和含铅部件发生了严重异常磨损,应立即停机检修。天然气压机主要磨损无素来源见表3。

2009年2月13日,现场设备管理人员对2#天然气压缩机进行了停机检修。检修发现,2#天然气压缩机主机油泵的两个铜垫片脱落,两付连杆瓦中,一付已经严重磨损,止推瓦和甩油环已破碎,而且在曲轴箱油中可以见到明显的铜屑。由于预报准确、及时,现场设备管理人员采取措施有效,避免了事故的进一步发展,消除了曲轴断裂、压缩机爆炸等恶性事故隐患,保障了压缩机和人员的安全。

在监测中我们发现,冷却液泄露的情况在天然气发动机上发生的较多,而对于天然气压缩机,冷却液的污染程度不太明显,发生的也很少。对于天然气压缩机的污染,主要是由杂质和燃气所引起的,特征元素为硅元素,硅元素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元素,它既包含着杂质污染信息和燃气系统故障信息,同时,在某些天然气油中,还具有添加剂元素的身份。

我们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到现场,现场设备管理人员根据我们的建议,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了压缩机组事故的发生和发展。

事例二:中原油田某厂输气区的3#天然气发动机,光谱分析发现铜元素浓度值偏高,采用铁谱技术,制作了谱图。这是一个铜切削磨损颗粒,因为受到高温的影响,边缘已经出现回火蓝色,显示摩擦副工作温度过高,已发生异常磨损。

事例三:在某厂送检的7#压缩机油样中,发现铅元素、铝元素的浓度值和梯度值超过了异常界限值,说明压缩机含铝、铅的运动部件存在异常磨损,我们给现场设备管理人员发出了预警维修建议,在该压缩机中,十字头瓦、衬套材料中含有铝、铅成分,因此,重点检修部位应为十字头瓦、轴承瓦。

经过现场设备管理人员检修发现,十字头瓦严重磨损,更换了十字头瓦、隔离室。检修后,铝元素浓度值、铅元素浓度值恢复正常,为生产单位预防了一起安全事故。

从以上几个事例可以看出,在对天然气压缩机组在用油进行监控中,我们为使用单位提出了安全措施意见,意见采纳率达到80%以上。被监测的36套天然气压缩机组没有发生一起特、重大安全事故,消除了多次事故隐患,故障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保障了天然气压缩机组安全、可靠运转,有效地支持了油气生产,社会效益显著。

总的说来,在设备故障诊断中,通过油液诊断分析可得到更多更及时和更深层的信息,若再加上间接有关及虽无关但从油的变化觉察到的则几乎可覆盖全部,尤其对事前和事后设备故障原因分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过程中,油液诊断技术起到了主导作用,对确保设备安全运行,节省维修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课前导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大力改革,在新课标的影响下,高中化学课开始注重于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环节[1

].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课前导入

高中化学教学课堂的课前导入是指在教师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之前,引入一系列能使学生适应课堂并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课前活动,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引导来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前导入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成功的课前导入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进行课前导入的必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和结束时的教学能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3

].因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课前导入,使教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教学内容提起兴趣,从而能与教师进行有效地配合,实现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一个成功的课前导入,能激起学生对化学课堂所要讲解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做好听课的准备[4

].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原则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要遵循趣味性原则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化学课堂的热情,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因而课前导入的内容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课前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前引入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名人事迹或是故事,还有的则是引用一个含有化学原理的小实验或是魔术,这种课前导入趣味性高,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要遵循整体性原则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导入时,要注意将所学知识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结合,不仅要勾起学生对新内容的兴趣,还要带领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新内容的学习.在课前导入中应偏重于导入本节课堂的教学重点和中心内容,以便于学生把握课堂的教学节奏和整体内容.

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要遵循简洁性原则

课前导入,只是一个将学生带入课堂中的过程,它固然重要,但不能喧宾夺主,占据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因而在进行课前导入时要注意把握时间,最好控制在3~5分钟之间,用最短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前导入,要把握好导入的深度,难度不要太高,否则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课前导入是为了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个简单了解,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因而把握好课前导入的难度是十分重要的.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课前导入的方法

1.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课前导入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课前导入法便是引用故事.这种方法是教师根据故事内容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思考和探究.例如,在讲解化学元素周期规律时,教师便可以引用法国化学家德布瓦绍德朗发现镓元素的故事.故事中门捷列夫认为镓的密度值应在5.9~6.0之间而不是德布瓦绍德朗最初测算的4.7,后经再次实验发现镓的密度为5.94,与门捷列夫的预估相当符合.教师便可以用门捷列夫预测准确的原因来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探寻的兴趣.

2.直接导入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

直接导入法是课堂上最简单的课前导入法.它将课堂所学内容的关键词直接引出,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素材,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化学课堂中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便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为例,提出课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3.用趣味实验进行课前导入

在化学课堂中有一种十分有效的课前导入法,那就是实验导入法.这种方法是在教学之前用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简短的小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原电池”时,可以进行一个简短的小实验: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接着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铜片上产生的气体是何气体”的问题,从而引入“原电池”的内容.

4.关注热点新闻,利用新闻中所含的相关内容进行课前导入

由于现在教学课改,要求学生关注热点时事,因而在进行课前导入时,教师可以结合最近的热点新闻来进行导入.例如,在讲解蛋白质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夭折的这一热点新闻引出有关蛋白质的内容,并提出问题进行课前导入.

参考文献:

[1] 蔡向梅.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环节[J].教师,2011(26).

[2] 洪赛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技巧浅谈[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