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

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

时间:2023-06-21 08:5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

第1篇

1.基础题类型

基础题以课堂及课本知识的学习、理解及掌握为检测目标,其问题多取于《地理教学论》教材,主要涉及每章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相关内容,具有试题数量多、知识覆盖面广、考查内容简明等特点。基础题一般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主要检测对所学章节基本内容的了解,如结合第二章第二节“地理课程的改革”学习内容,设置试题“简述地理课程标准的含义”“、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设置的变动”等。二是“理解”层次,主要检测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深入领会和深刻理解已学内容,如结合第二章第三节“地理教材的变化”学习内容,设置试题“如何理解狭义和广义的地理教材”“、如何理解教科书的编写要为教学改革留下广阔空间”等。基础题设置有助于师范生有条理地梳理章节知识体系,宏观把握知识结构,从而达到理解掌握、复习巩固、深化课程学习之目的。

2.提升题类型

提升题以课堂及课本知识学习的迁移、应用、实施为检测目标,其问题立足于教材并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和教改热点拓展延伸,主要以章节主干和重难点知识为载体,结合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应用,具有试题数量较少、能力考查为主、外延性及应用性强等特点。体现考查学生“运用”、“分析”水平,即学生能将已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具体情景中,并对知识间内在联系深入剖析,进行内化、迁移和应用。如结合第三章“目标:地理教育学的核心内容”章节学习,设置提升题“选取《地理教育》期刊近期刊载的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按认知层次对其主要知识进行分类”、“设计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并说明设计思路”等。提升题设置有利于师范生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融入教学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讨和深化剖析,从而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从师任教能力之目的

3.综合题类型

综合题以课堂及课本知识学习的迁移、应用为基础,围绕章节学习主题,以综合能力为检测目标。其问题涉及多学科融合、多种方式探索,主要以课内外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求学生突破“三中心”,操作实践与行动研究相结合,试题具有综合性强、开放程度高、课内外有机结合等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评价”水平,即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如结合第七章“评价”学习主题,设置综合题“观摩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结合第八章“教师”学习主题,设置“以某中学为例,调研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等。综合题设置有益于师范生走进中学课堂、融入地理课程改革,向一线教师学习请教,从而达到巩固专业思想,坚定教育信念,促进未来教师专业成长之目的。

二、“作业练习库”试题设计的原则

“作业练习库”试题设计,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知识测评基础上,还应凸显新课程理念,符合地理教师培养目标,遵循设问角度多样、活动空间广泛、思维方式开放等基本原则。

1.设问角度多样

设问角度多样即每章节试题采用丰富多彩、层层深入的行为动词对问题解答提出要求,主要涉及基础题的“简述”、“阐释”、“理解”等,提升题的“收集”、“设计”等,综合题的“评价”、“撰写报告”等,多层次、有梯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创新意识形成。如基础题“简述地理教学原则的拟定依据”、“阐释地理事实与原理并重教学原则的内涵”;提升题“收集整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典型案例”、“结合高中地理教材某一课题,运用思维导图法设计教学过程”;综合题“调研某中学新方法运用现状,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当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对‘好题’或‘差题’进行评价”等。

2.活动空间广泛

活动空间广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业完成过程中利用期刊、书籍、视频与相关教师的咨询等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和交流学习。如“阅读《大教学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经典著作,简析教学理论对地理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访谈中学一线教师,领悟地理教学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等。试题设计突出多形式学习活动,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信息意识,为师范生未来教师职业发展持续学习提供支撑,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二是置身不同的地域空间去关注现状、剖析原因、研究问题,就要求师范生立足课堂、面向社会、走进中学,在多元化环境中学习思考,使师范生获得广泛而深刻的学习体验,丰富和充实学习经历。如“访谈中学一线教师,说明理论学习对教学实际的指导意义”、“调研某中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等,试题设计突出多渠道探索研究,利于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研做结合、校内外连接,尽早融入基础教育地理教师角色,真实体验和切生感受教书育人的艰辛与快乐。

3.思维方式开放

思维方式开放即作业练习题的组合注重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如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多端思维等。开放思维方式对提高思维品质、促进思维活跃、培养综合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试题设计重要原则之一。如基础题“简述地理教学基本能力”、“简述地理教学评价的种类”等,答案惟一,侧重形成方向性、绝对性的聚合思维,促进语言表述的规范、严谨;提升题“理解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育学之间的关系”等,借助已学知识和经验,沿着多种途径、多维角度进行思考探询,有利于形成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开发性与创造性;综合题“通过访谈调研或文献分析,探究科研型教师的成长之路”等,融入逻辑推理、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等多种思维能力,促进多端思维发展,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问题设计注重思维方式开放,对于拓展师范生综合能力和开发多方面潜能,注重思维发散、启迪思维创新和培养创造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一、简述目前我国的高校舞蹈教学情况

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除了一些专业的艺术高校,其他高校对于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教育主要是由社团活动以及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高校也会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选修一门和艺术有关的选修课,但是很多高校在艺术教室方面的设备过于简陋,所以很少有实际的舞蹈教学,通常都是理论上的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基本上没什么收获。在我国高校中,对于舞蹈教学方面的投入少,老师的水平也不高,专业的场地也没有,教学的方式也与时代脱节,因此不能很好地实现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舞蹈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全面发展,所以其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二、简述高校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能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舞蹈。舞蹈是一门高雅的学问,虽然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会舞蹈,但是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舞蹈以及学会欣赏舞蹈。舞蹈教学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了解舞蹈的相关知识,学生在知道舞蹈知识的前提下就能很好的欣赏舞蹈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舞蹈艺术不仅仅是一项肢体表演,其内涵是十分多彩的,其中有人文的精神、美学的艺术和哲学的思考等等,了解舞蹈知识之后,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舞蹈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知道很多地方和民族的舞蹈文化,了解他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从而真正被舞蹈所吸引,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文化素养和品德。

(三)通过美学的教育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高校中,要想进行美学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舞蹈教学,因为舞蹈更加的形象和直观,能够更加了解美学的内容。通过舞蹈还能让学生的形体更加优化,并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欣赏舞蹈的时候,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舞蹈的内容,身心愉悦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水平。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高校的舞蹈教学建议

(一)高校要重视舞蹈教学的资金的投入,提升教学队伍的水平。高校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舞蹈教学的建设,提升舞蹈课程在师生心中的地位。另外,也要提升舞蹈老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老师的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的技巧,有了优秀的老师才能保障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的知识以及技巧。

(二)高校对于舞蹈教学的形式要进行改革,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方法与时代存在严重脱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比如,老师要想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就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实现,并且可以在学生之间举行舞蹈讲座及比赛和创作等等,多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对于舞蹈的了解更加深入以及全面,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摒弃陈旧的舞蹈教学观念。还有一些高校没有舞蹈教学这一内容,而且教育工作者也不认为舞蹈教学是必要的,所以要想改变高校这一尴尬的现状就要摒弃陈旧的舞蹈教学观念,让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学习舞蹈也能很好的拓展自身的想象力以及视野。很多高校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基本上不会重视艺术教育的学习,他们认为艺术的学习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就算学好了也不能对将来的工作有任何的帮助,所以不仅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舞蹈教学,也要提升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让他们知道艺术教育的学习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并且和他们自身将来的发展也紧密相连,从而让他们的艺术素养得到质的提升,在将来的工作以及学习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束语

舞蹈的作用十分广泛,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得到提升,还能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能将舞蹈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所以对于高校来说,要积极发展舞蹈的教学,通过合理的拨款来建设更加标准的舞蹈教室和器械,并且聘请优秀的舞蹈老师,教学的方法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保持各个高校之间的人才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同辉.浅谈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创新模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05):10.

[2]于亚峰.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4):12.

[3]何小文.浅议高校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实施途径[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9).

第3篇

【关键词】化学 校本课程 开发 简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也成为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很多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努力,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下面笔者对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作一个简述。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

我国大陆地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实行“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自上世纪80年末代开始,受到西方课程理论的影响,我国的三级课程开发模及管理式逐渐形成。其中校本课程开发被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度。从1986年到2001年。我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先后颁布了4份相关文件,确定了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教育机关以政策上的支持,明确表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这一政策依据的支持下。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进入到系统的研究、实践阶段。从此,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也逐渐展开,并逐步发展起来。

二、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1.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源

1973年,菲吕马克和麦克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发开这一概念。真正从理论上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是从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以及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等理论的形成开始。

2.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内学者对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理论到实践。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内逐渐步入正轨。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主要基于西方教育民主化运动中提倡的新课程理论,除过程模式、环境模式、实践模式等上述理论外,我国课程建设同时也结合了杜威的儿童中心、布鲁纳的结构中心等理论主张。按课程设置权限确立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结构。

三、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

随着各种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有利的和谐环境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校化和个性化,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进一步加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2.课程改革的新契机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发展奠定了相应的基础。很多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课程专家密切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这些实践都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是切实可行的。

3.学生日益发展的新需求

随着文明的进步,现在的学生也有着新的特点。他们对现实充满好奇,时刻保持着青春的气息。他们对知识获得的渠道更加广泛,所以如果还单一的只用原来教材上的知识来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在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知识的强烈需求。

四、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把化学校本课程认为是化学教师自编化学教材

组织化学教师编写教材或相关辅导材料是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但若在两者之间画等号,那就是人为地缩减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另外,这样唐突的限定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化学教师的视野被限定,思维无法打开,最终也不利于化学校本课程的循环动态发展。

2.把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

由于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原有的实践课、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等形式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因此将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课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 将校本课程同于综合实践课,无法完全达到校本课程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师素质、体现学校特色的目的。

3.把化学校本课程当作选修课

增加化学选修课是实现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快途径,但并非是最佳途径。开发化学校本课程要考虑与国家、地方课程的相互协调,要考虑内容上是否存在冲突或重复,要考虑时间、空间的安排与其他课程是否和谐。如果盲目增加选修课,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4.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于学生、学校和社区的需要,从而与学术性的要求产生距离,教师能否在开发化学课程和编写教材时认真考虑隐藏在学科领域中的大量材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而也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能要求过高。

五、总结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搭乘着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在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校本课程开发要全面分析学校自身的条件、优势及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程规划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具有实践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第4篇

当今社会的发展给英语学习带来了更高的目标,新时代的背景下,学生的听、说、读和写的能力都被赋予新的要求。为了综合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智力优势,采用多元化和个性化教学活动。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简述和基本结构

1.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简述。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的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根据他多年的研究,他认为人的思维与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有八种多元化的智力以独立的方式存在着: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认识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的理论为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智能和表现方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这八种相互独立的智能,这八种智能在不同的个体上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使得每个个体各具特点。另一方面是创造和生产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再次,个体智能的发展程度和方向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的智能随环境的变化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最后,在多元智能的理论看来,智能是由具有相同地位的多种能力同时构成的,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而不是整合的表现,这是多元智能的本质。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给心理学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为实际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方面,在多元化智能问世以来,许多西方的心理及教育的专家为此做出了各种实践研究。另一方面,美国已经建立了上百所多元智能学校,这些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综合开发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为此,这些学校采用了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美国的个性化教育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典型代表,在个性化的教学中,学校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在学习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

同时,多元化智能也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上来说,教师缺乏对于每个学生的智能的了解,仍然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偏向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教育评估方式相对单一。多元智能理论让人们认识到英语教学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应当转变单一的智能观,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根本目的。即把多种智能的能力融入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改革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增加活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学习是一个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要想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让学习者主动的融入到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实现个性化教学。

1.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指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英语教学应当构建良好的英语环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语言智能,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应当进行适当的引导,抓住中心思想和重点,训练学生做笔记的能力。在口语课中可以采用即兴演讲、文字游戏等方式。在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文章的小组讨论,进行对学生读写的智力培养。

2.逻辑数理能力。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演绎和归纳,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预测和逻辑思考的改变。另外,教师可以适当的采用英文字谜游戏和推理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在设计课件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流程图、矩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客观的分析文章的脉络,利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简单化和视觉化。

4.肢体运动智能。传统的英语教学着重于视觉和听觉的训练,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不明显,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戏剧表演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国外研究表明,肢体语言不仅能更加丰富地描述事物,也能让手势与词语联系起来。

5.音乐智能。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的优势,选择适当的英文歌曲,对于其中的句型、语法等进行分析,音乐在教学中的适当运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听说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同时将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

6.人际交往智能。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最佳方式,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7.自我认识智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注意赞美词的运用,积极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树立学生对英语的自信。同时,教师应当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争取不断地完善自我,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 人文精神 失落 弘扬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其中的人文性得到了教育各界的探讨和关注。不管是从语文的基础性方面去审视,还是以语文的文化性方面审视,语文学科自身带有的属性就是工具性及人文性。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首先说明一下人文精神的概念。

一、简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二、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一)人文视野不够宽广

在中学语文的教科书中,有一小部分的课本存在着课文删改的章节问题,致使学生阅读量面积过小,对我们国家的悠远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够全面性,人文视野变得狭窄。

(二)在文化人格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运用语言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感情。但是在中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汉语的语言进行有利的开发,在对于人性的理解过程中又过于片面化,使我国的文化历史停滞不前,也造成文化人格在构成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三)学生自身个性的塑造

我国的中学教育过程中,推行的是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是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发挥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走向正确、核心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作用

我国的教育事业对人文精神应有较高的重视程度,因为人文精神在我国中学语文教育中拥有着文化背景的重要根源。众所周知,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教育理念。随着我们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更加需要有个性、有自我精神、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责任感的创造型人才。要想成为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就需要自身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开发自身潜力,从根本出发,从而形成较高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各类型的文章和占有比例较重的文学作品,都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所以教师只有利用课本知识将人文精神相互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思想,让学生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不被精神压垮,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坚持,直至胜利。才能真正发挥人文精神在与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培养

(一)为学生创建平等的教学氛围

现代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属于平等关系,与学生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西格尔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异议,应保持尊重理解,并为学生耐心的解答疑难,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在学生解读文章时,教师应给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研究空间,便于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意境、心情。教师还要努力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融洽、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二)选用学生容易领悟的教学模式

领悟学习是以主动、自觉的态度,通过自身的感受、体会等形式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对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体系的学习方式。它又符合人文教育的特点,具有普遍的人文价值能力。而在选用以学生领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应重点构建学生丰富的精神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比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中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应采用学生自我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答案。通过学习这类文章,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目的外,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坚持下去的胜利以及形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敢走下去的决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看出,结合人文精神对于中学语文教育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是必须弘扬的,只有在语文教育中结合人文精神的弘扬,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精神内涵的目的,提高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陈国秀.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案[J].学园,2014(14).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卫校;英语教学;人文教育;实践研究

当今社会所需卫生人才,除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以便应对日渐开放的社会大环境,那么卫校英语课程的设立对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仅就当前的卫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有别于普通教育,中职卫校英语教学的灌输性依然严重,一支笔、一言堂,学生缺乏学习意识,教师对英语课程的重视度不足,从而导致中职卫校英语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以强化教学质量为基本目的,论述了中职卫校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以本文与广大同行探讨交流,以期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人文教育概述

1.人文教育的定义。教育本是针对人所开展的,然而纵观多年来我国的教育状况,事实证明,教育曾一度放弃了育人的基本责任,消解了教育的本质,形成了以知识教育为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本理念的教育模式。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因此,教育的本质是为促进学生的人性境界提升、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以教材文本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为依据。具体而言,人文教育即是以人为本,实现教师引导,促进学生与知识相互融合的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质内涵[1]。

2.实现人文教育与教学结合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切实贯彻国家各级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这都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2)结合学生状况,实现有机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刚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脱出来,但他们的学习思想、学习方式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要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从根本上让学生转变思想,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通过国家乃至教师的督促与训导手段达成的。实现人文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可有效改变学生的思想,实现刻意或非刻意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

1.巧妙设疑,引发兴趣。在英语教学中,设疑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语法设疑。语法教学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以设疑的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对教师而言设疑条件非常的广阔,甚至在每一课中都能够应用。在学习虚拟语气在条件条件句中的用法时,笔者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并以问题来导入课题。问题是:If I were...,你会怎么做?并让学生填词。通过这样一个问题,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学生们可以大胆地想象,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有些学生词汇量不足,去查找工具书,也能够引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进而也掌握了语法知识。而这,正是设疑的有效方法之一。事实上,中职英语教材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可供教师应用,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另一方面教师要拓展自己的想象,抓住每一个渗透人文教育的机会,创设更多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加强教学质量。

2.实现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间的互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互动学习的活动,并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们逐步向着教学目标前进。如在学习“Shopping Online”时,笔者在课堂上首先对学生们提出问题:Do you like shopping?Where do you often go shopping?If you do shopping,do you need to leave home?这时,学生根据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反映热烈,产生疑问,主动并有目的地向教师提问。在不断的提问、回答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提高,并且对网上购物的程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能熟练地操练此程序。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要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并积极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分析问题,是学生们思维独立的最佳表现,而通过学生们的提问并由学生们自己来营造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这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最应该注重的地方。

3.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立足教材内容,结合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把握住教材中每个能够彰显英语文化的细节;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在英语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英语中蕴含着的文化魅力,使他们能够感受,并且能够树立起学习意识,这是每位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责任。现行中职英语教材内容真实广泛,富含了应用英语国家大量的文化知识。总的来说,其实教材本身就是一套丰富的文化知识材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去挖掘和利用了。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构建有效性教学的重要举措。综上,笔者仅就人文教育的渗透简述了自己的几点看法,诚然,并不全面。这还需广大教育同行积极地参与进课题研讨,一切都是为了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我们一起努力。

第7篇

关键词:成人礼 传承 保护

一.成人礼文化的演变与传播

成人礼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播方式具备非物质文化传播特有的活态性。这种活态传播因传播对象本身就不以物质形式来表现,所以既不受到物质载体的保障,也不受物质载体的约束,在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上都与一般的物质文化传播有着很大的不同。相对而言,活态传播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以时间为轴的纵向传播,具体来说就是“代际传承”――通过老辈与子辈的口传心授来传承某种文化习俗。在这个过程中,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人为载体,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过度依赖人的传播模式,使得活态传播的传播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上一代传承人的离世就意味着他们身上具有的文化内涵的消失,这影响了传播的广泛度和延续度。

我国汉文化成人礼素为“冠礼”,狭义的“冠礼”单纯指称古代男子成年所施之礼,而在这个角度上,女子成年礼称“及笄之礼”;广义的“冠礼”泛指古代男女所受成人之礼。冠笈之礼始于氏族社会时期的“成丁礼”,先秦两汉时期十分盛行,至南北朝、隋唐时期冠礼一度废止不施,宋朝时期只在品官中施行冠礼,甚至在南宋《三家礼》中被剔除。明朝汉人登基之时,冠礼再度复兴,“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皆可冠”,自皇室成员至市井庶民都开始实行。而清军入关后,冠礼废止,近代社会,冠礼几乎绝迹。

成人礼“冠礼”废止之时,常有入世孺子痛心疾首于礼制缺失,南宋司马光曾言:“故往往自幼至长,愚呆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历史上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中国古代“冠礼”的废止一般与少数民族掌权有关,作为汉族的成人礼“冠笈之礼”的繁多礼数不一定能被少数民族接纳,因此废止。由此可见社会文化的认同度与礼数制度的繁简程度的关系。

在原始社会,充满着宗教色彩和外在性;在阶级社会,成人礼成了民族内部上层分子的专享的权利,对于老百姓来说,成人礼只意味着劳役的沉重和纳税的增加;封建社会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达官贵人子弟开始步入仕途的“庆典”,也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民间传统节日;现代社会逐渐被淡化。

二.成人礼文化的现状简述

纵观成人礼的发展历史,古代成人礼之所以被废除,主要是因为其存在诸多弊端,如礼仪程序过于繁琐,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以及浓重的巫术色彩,有过多阶级统治的痕迹等。近年来,成人礼似乎又登上时代的舞台,但以形式化和口号化居多,这样形式简单、内容空洞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生制宜,更没有深刻挖掘仪式本身的功能及其携带的的文化内涵,难以引起新成人们的足够重视和参与热情,难以达成活动初衷。

过于形式化的成人礼表现了教育因为工具化而对生命本身的漠视,对教育过于外求而置认得内在生命本能和生命精神于荒芜的状态。外求和工具化带来教育生态的破坏,分数和成绩至上的纯粹功利化取向,甚至于原本应该内在于人的生命体验的法律尊严、道德崇高、集体意识和爱国激情的量化取向。纯粹形式化的成人礼仪式漠视生命的教育过程可谓互为表里,前者构成后者的一种表征,而最终的结果是又进一步降损了成人礼本应具有的文化功能,而这种功能的降损,使得很多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漠视他人的利益,只考虑个人的得失,特别在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时,价值取向往往倾向于个人,不愿承担过多的责任与义务,这对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成人礼的传承与保护

成人仪式教育活动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教育现象,无论是从社会化角度,还是从个性化角度,一个人必然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由未成熟走向成熟,由未成人阶段走向成人阶段,成人礼的教育活动是针对青少年的成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推广成人礼教育,使其具有可行性,付诸于个案分析是成人礼教育活动今后提升的主要策略。

1.与时俱进,形式创新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它所存在的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认为在传承保护成人礼文化时应遵循成人礼文化的独特之处,尊重其强烈的成人意识,还原文化的本色,在学习成人礼文化的同时与之相关的风俗民情、节日传统都应该得到相应的保护,立足于成人礼文化的本质特色打造一个成人礼文化的教育环境。在此基础上,创新成人礼文化的传播方式是让成人礼文化在文化教育领域重新焕发生机关键。充分利用动画、音乐、视频影像等现代高科技技术来扩充成人礼文化的传播领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湖南卫视电视台节目的《成人礼》是中国第一档关于成人礼文化的节目,它是由湖南卫视和《中国青年报》等共同打造的青春盛典特别节目,旨在展示90后青春一代于己、于家、于人、于国的盛大情怀,体现他们怀抱理想、感恩尽责、关爱奉献、忠义担当的时代特质。节目以成人礼为线索展开,融入了诸多现代的元素,例如以话语和种子、百度实习机会、亲笔信件等礼物鼓舞、祝福当代青年。该档电视节目上映后,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不仅把成人礼推向世界的舞台,而且使它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加深了对成人礼的重新认识。

笔者也对现今大学校园进行成人礼的调研,2015年5月笔者来到笄礼的举办地点――湖北科技学院图书馆一楼,对式微汉文化社的社长及社员进行访问。据了解,2014年11月5日,活动举办时得到热烈响应,参礼人员和观礼学生早已就位,气氛热烈而活跃。参加成人礼仪式的有式微汉文化社的40多名成员,以及武汉地区高校及咸通汉服社的成员们。下午两点三十分,仪式准时开始。随着古典民乐的悠然奏响,四个穿红色汉服的女子表演了汉舞《礼仪之邦》,翩翩的舞姿仿佛使人梦回汉唐。随后,由20多位穿汉服的男女学生进行了汉服及礼仪的展示。最后,主持人宣布全场肃静,笄礼正式开始,笄者父母、正宾(多为德高望重的年长女性,将为笄者取字)、赞者(赞者位于赞礼旁,主要为笄者加笈)、摈者(立于赞者旁,摈者主要为笄者着裳)入场,笄礼主人张黎娜女士致辞,衷心感谢并热忱欢迎诸位亲友嘉宾的光临,感谢正宾李嘉慧为小女加笄,感谢赞礼、赞者、摈者、执事等为小女行礼。根据《朱子家礼》,从迎宾、置醴、醮子到笄者揖谢,十六个步骤均有条不紊的进行。礼毕,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也同样说明给传统的成人礼仪式付诸新鲜的现代血液必将受到人们的喜爱,复兴与重塑的意识与日俱增。

2.深化内涵,重在育人

第8篇

论文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塑造平台。在对保定三所高校学生的普遍问卷调查和个别学生个案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创新性地将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新视角进行了分析研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塑造平台。社会工作作为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门新兴专业,实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改革和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简述

这次调查是采用个案访谈法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工作者通过和被调查者的面对面交谈和询问,了解被调查者关于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状况的具体看法和观点,通过询问、对质、澄清等专业方法挖掘个案的深入内在想法,以达到真实、客观的调查效果。

本次个案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下:

张某,女,20岁,现华北电力大学大三文科学生,家住农村,共青团员。

二、个案调查状况及简单分析

(一)关于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开展形式的个案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当被问及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开展形式时,被调查者谈到,“我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专业思政老师单方面进行课堂讲授,是以书本为基础进行主要思想政治知识的教授,不太涉及课外的社会实践和时政政治知识。”

可以看出,她对所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认可程度并不太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传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并没有很好体现。再次,未能构建起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模式。

2、社工视角下的简单分析

一方面,社会工作以案主需求为工作方向,充分尊重案主自觉。这种以案主作为主体,充分尊重案主的个性和个别化的发展需求的思考理念,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上有很深的借鉴意义,它要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意见和实际需求,以达到真正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很强调的一点就是进行沟通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工作目标的实现和案主社会功能的提升。作为为国家未来的现代性人才灌输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能够把握住社工这一原则,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原则进行借鉴和实践,其意义重大。

(二)关于所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对响应机制的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根据调查者叙述,当代的大学生在高校中还是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和不适的,但被调查者在提及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时却表示,“在学校期间各个方面的压力虽然是比较大的,但我们学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开展的还不够,不能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疏导与帮助。”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高校心理调节机制现状分析

针对大学生面临的这些新问题,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及其他特殊心理需求方面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学校的专业心理调适人员和调适机构组织设置仍不完善,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3、社工介入的简单分析

社会工作作为专业介入渠道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进一步发挥,利用专业的个案、团体、社区工作方法和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将个人、群体、社会的因素和资源实现整合和优化利用,促使这一体制向更专业、更有效地方向建立和发展。

(1)首先要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进行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集中灌输为主,忽视教育对象之间个体差异的工作方式。其次是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要借助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经验分享来实现教化与改变目的。再次要将社区工作方法积极引进进来,以此来丰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2)专业人员队伍培训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关键。一是要坚持不断将优秀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选拔、聘任到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建设专业化社工队伍基础;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联合起来,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交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发展本校社工力量。将学校的社会工作学生也纳入这一体系,作为本校的学生,他们更能清楚直接的认识到问题所在,提出实际的中肯建议。

三、结语

通过本次的个案访谈调查,笔者认为被调查者对其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认可度较高,但仍然指出目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等不足,这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的基础上,创建形式多样、主动灵活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来提升思政工作的内涵和效用已变的很有必要和可行。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片面向全面扩充,教育内容不应再局限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相关的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被重视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由部门覆盖向社会覆盖渠道转化,以此建立和完善一种能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群体包括边缘人群、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由宏观向微观领域拓展,由关注形式向关注使用转变,由社会需求向个人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童长英.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6-68.

[2]朱平,孔读云,姚本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56-57.

[3]王海伟,李绍伟.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J].文教资料,2007,(7):45-47.

第9篇

关键词:快乐体育;教学策略;高校;乒乓球教学;运用

乒乓球课在高校的体育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学生最热爱的体育课程之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乒乓球的基本知识以及技术通过“快乐教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对乒乓球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该文阐述快乐体育教学的基本内涵,然后探讨快乐体育在高校乒乓球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希望此方法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指导作用。

1简述“快乐体育”的内涵

在当代的教育学家当中,吴志超在他所著的《现代教学论和体育教学》对“教学模式”做出如下阐述,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教学原理而设计出来的一种有效结构,从而促进教学功能的实现,在教学模式中可以把教学系统、过程以及方法此三者视为中介以及桥梁,从而有效地引出整个实践教学的系统以及过程,通过此观点可以看出,它和以往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存在着明显差异,主要是有效把教学目标、程序以及策略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教学的实践活动能够体现出实践的意义,根据此观点可以得到乒乓球实践教学模式的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以及理论的指导下,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理论指导,这给完成乒乓球实践教学的目标以及内容都带来了积极作用,而“快乐体育”则指的是:体育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把学生的个性以及需要结合起来发展[1],这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体育锻炼中的乐趣,同时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以及主动性,帮学生开展健全人格的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中的核心思想是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体育教学的归宿,在这一目的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在实践体育教学中不断增加理论知识、情感教育以及方法指导,实现快乐教学,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以及感受体育的乐趣,进而达到学中乐、赛中乐以及玩中乐的体育目标,同时帮助学生构建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快乐体育”模式在乒乓球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快乐体育”给高校的乒乓球教学带来积极意义,这与我国传统体育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十分明显差异,如传统模式的体育中,教学目标:锻炼身体、基本技术的学习,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中,体育教学加强了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参与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实现体育运动的宗旨:健康第一以及终身体育,因此,高校体育在乒乓球的教学中,需要坚持“快乐体育”的原则[2],从而使得乒乓球的实践教学能够在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手段上更好地提升乒乓球实践教学的效果。2.1进一步提升学生在乒乓球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中,乒乓球课堂上教师往往居于主体性地位,在整个课堂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更好地指导,而不是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只是单纯接受知识,整个过程中都是被动的,这给提升学生对乒乓球学习的积极性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使得学生难以感受到乒乓球学习的乐趣,而在“快乐体育”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出发,更多地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能够参与到乒乓球的学习过程中,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快乐中获得乒乓球知识,例如,第一堂中教师会总体向学生介绍乒乓球的知识,然后分析、规划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情况,然后介绍乒乓球基本的握拍方式,此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展示自己平常习惯的握拍方式,然后分析与纠正学生中不正确的操作方式,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乒乓球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乒乓球知识,最后再介绍几种典型的发球方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体验乒乓球的知识,同时在实践中掌握乒乓球的技能[3],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乒乓球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体验乒乓球这项体育运动的魅力,为学生深入学习乒乓球奠定基础。2.2培养高校学生对乒乓球的认识。在高校乒乓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实践学习的原则,这也是“快乐体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在实践中教师需要重视对乒乓球理论知识的注入,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乒乓球的基础知识。首先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操作,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乒乓球理论知识的应用;其次,教师还需要结合乒乓球的实际操作情景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乒乓球的初期,学生难以有效地掌握正手击球,或者是击球经常出现下网的情况,教师可以结合这一动作进行分析,可能是拍面向前倾的角度过大,或者是击球的部位较。为偏上等,导致乒乓球发生失误,此时学生在练习中需要格外重视掌握力度;最后,教师在乒乓球的课堂中还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提升学生的练习能力。2.3适当调整乒乓球考试环节比例关系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考试环节考核内容基本由学生身体素质、学生专项能力以及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三方面组成,在这些环节中,素质考试以及专项考试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此类考试的模式确实能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良好的考察,但是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定的弊端[4],即学生在课堂中不积极或者是经常缺课,他们参加考试时由于良好身体素质总能够得到高分,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尽管在平时的课堂中非常努力,但考试结果往往不理想,因此,需要改变这一情况,在乒乓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学生对难度系数掌握情况的考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在课后加强联系,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乒乓球技能的掌握,这也是教师开展“快乐体育”教学价值的体现。

3结语

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教师将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实践课堂中,这对教师而言,可以有效地实现乒乓球实践教学的目标,而对于学生而言,在快乐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乒乓球的技能,此外,快乐教学方式的首要任务还对改变传统体育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瓦解”,教师分析了乒乓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特点,然后努力地改变教学中枯燥、单调的教学状态,从而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快乐与享受,一方面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意识,在“快乐体育”理念指导下,学生还能够更好地贯彻与执行终生体育锻炼的思想,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作者:张云龙 李玮宁 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红升.陕西省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方式多样化改革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4(25):109-110.

[2]李东亚.倡导“快乐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5(18):103-105.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科学方法;实施建议

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长期以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最不清楚的问题之一,中学物理教师仅仅是感到它的存在,而且在教学中只是有意无意地加以利用和渗透,但对其缺乏系统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教师对其的判断或定位往往出现偏差,导致中学物理教学出现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教育的无序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没有纲要性的或权威性的教学目标或课程标准来指导,即使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过程与方法”中,我们也只能看到一些概括性陈述。作为操作者的教师,在物理科学方法上教什么,如何教,教多深都无从知晓,显然教师对其实质领悟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在高度重视知识的传授时忽略了科学方法的交代,依葫芦画瓢,照教材一两句带过。

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建议

(一)让科学方法教育显性化

科学方法教育的显性化是指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明确指出这种科学方法的名称,传授有关该方法的知识,揭示该方法的形式、操作过程,说明原理,即教师公开宣称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方法教育的教学形式是外显明朗的,这种教学的实质是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相结合的教育。

1.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显性化。科学的方法体现在具体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之中。把认知过程充分而合理地展示出来,学生才能看到科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并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的,从而学到科学的方法。要强调认知过程的教学,不是把历史的过程作简单的浓缩或重复,而是根据今天我们所认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内涵,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式,去设计一个认知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一过程,使学生领略其中具体的科学方法。

2.从物理学史中挖掘科学方法教育的因子。物理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每位物理学家都有其研究问题的独特的科学方法。

3.在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揭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并不是直接由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表达的,它往往藏在概念、规律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等等,既不易掌握,又容易为师生所忽视。作为教师,应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不仅看到作为认知活动的结果的知识,还要看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其中使用的方法,并且要善于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把它展示给学生,或安排恰当的认知程序,让学生自己去领略科学方法。接着可向学生简述“不完全归纳”这种推理方法,指出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等,一般是根据一些个别情况在有限范围内建立的,所以大多数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教师用较少的时间揭示了概念、规律建立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使科学方法显性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4.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在习题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主要是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设想在不改变现有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在教材中融入科学方法的内容,包括具体应用的科学方法的名称、实质及内涵等,以方框图形式穿插于教材中,类似于旁注,以这种方式来引起教师和学生对科学方法教学的重视。

(二)通过专题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师以科学方法的内在联系为线索,把传授科学方法作为物理教学的目标,运用联想、整合,,来寻找各知识体系中所共有的科学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和有效地处理。

(三)创设体验情境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科学方法,体现在探索与发现知识之中,不亲身经历这种探索的过程,就难于发现其中的方法要求及关键之所在,无法体会某些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奥妙之处。

这位老师机智灵活地利用生活现象,创设了恰当而极具说服力的情境,学生很快理解了公式的含义,不知不觉地领略到其中所应用的科学方法。

三、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注意点

科学方法与一般的科学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的本身,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收效甚微。但若离开了具体知识的传授去讲抽象的科学方法,就不称其为自然科学课,而成了方法学课了。因而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一方面应注意不要脱离科学知识的教育过程去另搞一套,而是要寓方法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传授知识,而应把方法视为和知识同等重要的,把方法视为知识的内核与脉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统一体

一、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李合亮在《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一文中运用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作为研究的对象,从理论上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词语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组成新的词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着力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为阶级、社会服务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它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有其“建设人自身”的根本属性。②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为实现社会的有序管理服务,又要注重高职生的人的本性及其实现途径,为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所谓职业生涯内涵,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时代和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逐渐进入学校教育。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的开始。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 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③职业生涯教育理念提出后,各国及各地区,如印度、台湾等地的学校教育都先后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学生就业创业综合素质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大陆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结合毕业生就业指导,逐步引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作了简述,但能把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不多。高职院校将职业生涯教育紧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更加得势。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二者的关系是融会贯通和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一)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都是在于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使高职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和多个层次去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就业市场化的环境下,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于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

(二)教育内容的融通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基本着眼点。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不仅体现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方向,突出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具体实现程度及实现途径,而且体现了职业生涯教育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质、任务和作用。

(三)教育方法的互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都突出人性化教育,二者的共同特征都有具有实践性。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榜样教育、自我教育、形象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在二者的教育中都得到充分体现,都是为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服务,共同激发高职生的思想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使之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人生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现阶段,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二者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二、影响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结合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尚未完全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历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法宝;解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但并不因此就夸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忽略了时代变化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更不能潜意识的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西方的东西,而不敢放开引用。辨证唯物论从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但也不夸大其作用。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学科虽然各有其位,其功能不同,但都不是孤立的,内容交叉呈现,可以通融互补,相互促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以往的载体上,应与时俱进。职业生涯教育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应在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中起重要作用。

(二) 二者结合尚缺乏有效的切入点。在思想理论建设上,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建设,需要规范的体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其它各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心马列主义被边缘化。而职业生涯教育也在强调课程的属性及其功能的特点。

认为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无关,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职业生涯教育教师一般都有意识的避开这一“高压线”,尽可能回避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无论是教学计划,还师资队伍建设,或教学研究都是单独运作,各不相联。这不仅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力的理论说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理论支撑,造成了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和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高院校生涯教育建设相对滞后。职业生涯教育在中国仍处于始创过程。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各高职院校虽然都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成立有“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就业指导中心”并非专业管理机构,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只有少数是取得国家认定的“职业指导师”资格,大多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来承担,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结合的不多,能运用职业生涯理论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也存在较大困难,对高职生在就业上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地分析就更少了。因此,教育内容较泛,主要是:一是培训高职生的求职技能。帮助学生学会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指导填写求职表格,制作求职材料,策划求职技巧,掌握与雇主面谈的艺术及服饰的准备,寻找有发展机会的就业职位。二是对高职生的职业意向和职业目标进行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分析社会的职业性质,向毕业生提出就业方面的建议。从课程建设及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仍停留在表面上,流于形式,重外在“包装”工作,轻内在素质提升,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构建、实施保障等方面尚存不足,与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三、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考

(一)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应同步开展。高职生的第一课就是“新入学教育”。目的是稳定学生心态,使之树立专业思想。然而,现实中,高职生由于入学前不了解专业的内涵,选错专业或“扎堆”的现象较为普遍。要想更换专业较难,因而痛苦、无奈、厌学、消极、甚至退学的也不乏其人。理论研究表明,职业取向决定专业取向,专业发展成就事业发展。高职生的职业问题,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于解决的。结合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结合起来,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远大理想职业理想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正确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学生在入学第一天起,就应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让职业理想和思想感情与3年学习生活同步。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立职业兴趣,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并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高职生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毕业时才不会出现就业恐慌。另外,高职院校应允许部分学生调换专业,这样有利于减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有利于学校本身和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实施这项改革的关键是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在这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早在1999年在实行学生转专业制度的改革,使数千名学生在学习期间重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④。进入21世纪后,不少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改革,普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职业生涯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融为一体。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学科。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其他课程教育一样,最终要依靠相关的专业教师来完成。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教师较匮乏,素质不高,制约着职业生涯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发挥职业生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落到实处,需要加强职业生涯教师的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势。这些教师具有扎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对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良好的基础。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培训,使他们既掌握职业生涯教育知识,又了解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及就业政策,成为既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能胜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是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足额配备专任职业指导老师,不断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地促进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教育课应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范畴。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课程,顺应了高职生的意愿,强化了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说教方法,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尚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就业指导课,包括就业管理机构,大多依附在公共教研室和学工部门之间;课程建设落后,有的只作选修课开设;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 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要改进这些状况,需要本标兼治,注重完善就业工作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是确定职业生涯教育课的归属。从实际出发,结合课程体系、性质、目标和任务,以及教学管理等现状,把职业生涯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范畴,列为高职生的必修课,协助职能部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是加强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着重加强教学大纲、教材建设的规范性;构建以职业生涯指导为核心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使教育环节的开展既能立足于社会职业发展实际和就业政策实际,又能适合高职生鲜活的个体需要,以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为主要任务。

总之,职业生涯教育加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将更加突出理论课的实践性和务实性,更加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使课程体系建设真正体现和进一步向着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发展。

注释:

① 百度百科.思想政治教育[EB/OL]. baike.baidu.com/view/8959.htm

② 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4

③百度百科.职业生涯教育[EB/OL].baike.baidu.com/view/1253940.htm

④崔新军.转系将成为推动传统高教体制改革的“切口” [EB/OL]xjtunews.xjtu.edu.cn/jydt/2003-04/1049126400d861.shtml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够灵活运用到今后的软件生产和项目管理工作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此目标,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有必要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课程改革放弃分散的项目开发,采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能更好的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串联和汇总,培养学生软件项目管理的思想,树立工程观念。

1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也叫项目学习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认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通过学生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来解决问题,以建构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运用到现实社会中去。”

2 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

(1)选定项目,创设情境: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将案例按照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展开,作为贯穿软件工程各阶段的主线;学生根据实际的开发流程构建开发场景,结合具体的项目进行项目分析和任务分解,再分析每个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以完成任务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内容。教师利用“虚拟实战项目”引导学生进入项目研境。

(2)分析项目,制定计划:根据确定的项目制定详细的活动安排计划和学习时间计划。按照所选项目,教师制定各阶段的任务表,对学生进行一个从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软件开发全过程的训练。项目组成员对学习完成这个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做出详细的时间安排及对项目学习中进行的活动提前计划。

(3)独立探究,完成项目:成立项目组是项目教学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学生按照“小组软件过程”的管理办法参与项目实施过程。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经理,并对小组成员分配相应的角色。项目组成员按照确定的项目和制定的计划,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项目开发的准备工作、系统分析过程、系统设计过程、软件测试到系统实施,完成项目开发,使学生通过实验室工作来实际应用在课程中所学的概念;按照软件工程课程的要求,文档的书写也是要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撰写文档之前,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别人的格式和内容,鼓励创新,能够撰写符合国家标准或ISO标准的工程文档;通过开发项目,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查阅资料、设计系统、调试编程直到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相关文档并提交,实现一个软件项目从分析、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培养软件开发能力,积累开发经验。

(4)成果交流,活动评价:成果交流分为平时评审和期末答辩两种模式。平时评审按项目阶段进行,各小组汇报进度并提交各自的实证材料,教师给出成绩,密切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期末评审是在小组完成全部工作的基础上,以答辩的形式实行;项目教学法中的活动评价可以多个方面进行,如:项目的选择、项目组成员的表现、计划实施、交流讨论、成果展示等。活动评价是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的良好结合。教师不仅是评价的客体,而且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结论为教师反思教学提供诊断性意见。

3 研究结果分析与结论

选取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及对学生学习习惯、合作能力、学习方式等个方面做问卷调查,评价调查结果统计如表1表2所示。“1”表示完符合,“2”表示比较符合,“3”表示不太符合,“4”表示不符合。

以上数据表明,项目教学法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采用这种教学法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合作完成一个中等规模的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实现一个规范化的软件项目从分析、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延申.美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简述[J].教育研究,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