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公司审计报告

审计公司审计报告

时间:2023-06-21 08:5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公司审计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计公司审计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会计盈余质量

塞班斯法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审计两方面来保证财务报告质量,这也为上市公司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来提升盈余质量,优化资本配置。基于以上,本文结合实证分析,探讨了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盈余质量关系的假设

提出内部控制审计与盈余质量管理关系的两个假设,具体如下:

(一)假设1

内部控制审计有利于提升企业会计盈余管理成效,促进企业完善内控机制,且注册会计师会受到来自于监管方的压力,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会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查找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因此提出假设1:披露内部审计报告的公司会计盈余质量更高。

(二)假设2

在内部控制审计下,公司管理层对审计意见更为重视,能够及时整改内部控制缺陷,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环境,从而提升盈余质量。因此提出假设2:强制内部控制审计能够提升会计盈余质量。

二、实例分析

选取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2011-2015)为样本,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为基础,剔除不合适样本,留下样本共3813个,利用SPSS软件进行样本分析[1]。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被解释变量为ABS_DA,其应计会计盈余管理程度最大值为2.998,最小值0.000,均值为0.080。通过数据比对可知,上市公司应计会计盈余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ICA为解释变量,其能够诠释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报告内容的纰漏,ICA均值为0.443,代表接近50%的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进行了披露。从控制变量上来看,Size为公司规模,均值为21.97,最大值为26.31,最小值为17.53,说明样本中上市公司规模差异不大,相对均等。

表2为样本各变量回归结果,由表2分析可知,在样本上市公司中,被解释变量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差异并不明显,二者基本一致。模型中的ICA作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为负,在1%置信水平上较为显著,说明有着显著负相关,证实了具备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水平更高,假设1成立。ABS_DA均值为0.080,披露内部审计报告,即相较于未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来说,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要更高,验证了假设2。

三、结论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审计对企业会计盈余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相较于为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公司来说,披露的公司会计盈余质量更高,相较于为执行内控审计的公司来说,执行内控审计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更高,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也有利于提升会计盈余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分析

一、引言

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难度,导致了审计风险。因此,企业持续经营审计问题也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我国自1997年出现首份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以来①,这类审计报告大量出现。从1998年12月《独立审计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以下简称《准则》)征求意见稿到200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准则》修订稿[2],几年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的审计意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根据《准则》修订前(1997~2001年)和修订后(2002—2004年)两个时间段,对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展开研究。

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总体情况

(一)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数量

根据笔者统计,我国从1997年第一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意见审计报告出现以后,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从1997年的3份,到2004年的68份,占各年非标准审计报告的比重由3.19%上升到50%左右②[3].其中两次较大幅度的增长出现在1998年和2003年。由1997年的3份增加到1998年的20份,明显地折射出1998年《准则》的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审计意见的影响。尽管《准则》对1998年的审计报告没有法定约束,但已产生实质性的影响。2003年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报告较2002有较大增长,而2002年相对于2001年则变化不大,这也部分地折射出2003年《准则》修订稿的颁布实施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影响。2003年独立审计准则修订稿颁布实施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审计报告占当年非标准审计报告的比重高达52.34%。

(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的类型

1997~2004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中有298份出现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其中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共107份,保留意见18份,带解释说明段的保留意见74份,否定意见4份,无法表示意见的95份。

通过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类型的进一步分析,有两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和思考。

一是出现了否定意见。重庆会计师事务所对渝钛白1997年度的财务报告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成为我国第一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发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而这份颇具“勇气”的否定意见恰恰是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事项的。随后1998年、1999年、2000年各出现一份。其中代码600833的上市公司商业网点连续两年(1999、2000)被出具了否定意见,且均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事项有关。

笔者发现,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在1997~2004年的8年问仅仅出具了4份,且均发生在2003年《准则》修订之前。值得思考的是,修订后的准则是否使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逃离”了否定意见的条件范围,还是修订后的《准则》进一步明确了判定审计意见类型的条件,使注册会计师发表该种意见类型的比率大大降低了。

二是无法表示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出现率居高不下。在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带解释说明段的保留意见、否定意见与无法表示意见五种审计意见类型中,带解释性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占总数最多,其次就是无法表示意见类型。《准则》修订前上市公司因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而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所占当年持续经营不确定审计报告的比例较高,在1/3以上。

无法表示意见对注册会计师而言是比较乐意选择的,但这种意见在西方国家受到一定程度的批评和限制。

无法表示意见,无疑是承认注册会计师在经过一番劳动后并无收获,这是报告使用者所不愿看到的,但可以把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无法表示意见看成审计委托双方的一种计谋:对注册会计师而言,规避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对委托人而言,完成了委托、对报告使用者有了交代。

值得关注的是,审计中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无法表示意见,2002年较2000年和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且2002—2004年的出具情况稳定在23.21-27.94%之间,由此也可以推论,《准则》修订稿关于对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修改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有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表述出现的位置

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见中明确提及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能够运用专业判断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和经营困境等发表意见,但另一方面也看出注册会计师所发表的此类意见在意见类型上存在差异,在表述形式上也各有不同。有相当比重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属于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或带解释说明段的保留意见。

《准则》修订前,有55份审计报告在意见段之后提及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占这一期间130份此类意见的42.31%。《准则》修订后,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表述在意见段之后的要远远多于在意见段之前的,有107份审计意见在意见段之后提及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占这一期间168份意见的63.69%。

在注册会计师明确提及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问题上,由于通常把注册会计师以拒绝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类型出具的报告视为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而如果仅仅出具了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或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说明段列于带解释说明段保留意见的意见段之后,那么很可能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一些误解甚至误导。这种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表述差异可能由于被审计的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上确实存在着差异,但也有可能是由于注册会计师以严重程度较低的意见表述方式向被审计上市公司妥协造成的。

以往文献对上述问题已经作出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陈朝晖认为,在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较大、财务报告又没有进行充分披露的情况下,发表保留意见或带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是不正确的[4].孙铮、王跃堂通过描述性分析提出,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确实存在着运用说明段改变审计意见性质的倾向,他们认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上市公司的要求和压力,另一方面是注册会计师主观上认为说明段为其改变审计意见的性质、推卸法律责任提供了途径[5].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也认为对于持续经营审计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量刑不准”[6].如果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表述形式不当,很可能对投资者准确理解会计信息造成误导,产生不利的经济后果。

由此,笔者认为《准则》在此方面的规范作用并不如所期望的那样。有必要在考察上市公司财务因素的基础上考察其他因素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表述行为的影响,为审计报告使用者正确理解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进一步规范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审计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行为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来源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最终产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或制度、审计准则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修订后的《准则》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落脚点,即充分关注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

这一变化贯穿于修订后的全部准则,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为此,这里仍根据《准则》修订前和修订后两个时间段,分析检验修订后的《准则》在评价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方面的可操作性是否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来自《准则》修订前的证据

通过对《准则》修订前的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类型的分析,笔者发现,这一期间因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和公司停产而被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的情况占绝大多数,超过了60%,其余依次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无法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发表意见,大股东及其关联公司占用资金或提供帮助的承诺、存在数额巨大的或有损失影响了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子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没有遵守银行贷款协议、公司的股权置换频繁、募集的资金未按规定使用以及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影响了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等③。

(二)来自《准则》修订后的证据

在进行《准则》修订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来源分析时,我们将来源按照修订后的《准则》中所列示的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加以分类,更加具体地检验修订后的《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准则》修订后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修订后《准则》仍以被审计公司的财务状况作为注册会计师需充分关注的中心,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出现恶化是注册会计师在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笔者也注意到,因存在“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事项而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的数量较之《准则》修订前大为增加④。修订前的《准则》将“存在数额巨大的或有损失”一项列为注册会计师应予以关注的“其他方面”,而修订后的《准则》将其作为“存在因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列入“财务方面”需关注的事项,更加具体化了。

通过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来源分析,有几点值得注意:

1.注册会计师比较注意分析资产质量,例如关注资产的获利能力。另外,因存在大量巨额担保或债务诉讼,被审计公司的资产冻结、抵押、质押现象较多,注册会计师对此表示关注也是重视资产质量的表现。这也可以进一步说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尽可能“揭开现象看本质”。

2.上市公司不仅存在《准则》所提及的大股东长期占用巨额资金的现象,关联方占用资金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且存在一部分因应收关联方款项的收回的重大不确定性被注册会计师提出持续经营疑虑的审计报告。由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准则》完善过程中应进一步关注关联方。

3.被审计单位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在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段中被多次提到,说明存在着通过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

四、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我国1997-2004年期间注册会计师明确提及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报告状况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问题,这里主要揭示《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的审计报告所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意见没有明确提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

笔者在收集2001-2004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资料过程中发现,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是:通过审计意见表述,可以发现存在对被审计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注册会计师对事项作了说明,说明的理由完全符合《准则》规定的范围之内,但却没有明确提及持续经营存在不确定性,也未指明被审计公司是否对此进行披露。2001-2004年期间共有21份这样的审计报告,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意见类型,如带强调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带强调说明段的保留意见,同时还发现一例带强调事项段的无法表示意见。

意见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可以归纳为:(1)子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停顿;(2)因巨额担保涉及诉讼引发的或有负债;(3)巨额逾期借款,且未办理展期手续;(4)连续三年亏损,遭受退市警告,股权置换;(5)资不抵债;(6)累计经营性亏损数额巨大、严重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存在因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7)主营业务萎缩,现金流量不足;(8)营运资金出现负数;(9)母公司长期占用巨额资金;(10)应收关联方欠款;(11)经营活动停顿。

如果注册会计师未对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做出评价,甚至连“持续经营”的字眼都没出现。笔者认为这是没有尽到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表现。

(二)强调事项段的运用不符合要求

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在无保留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提及持续经营问题,但是笔者发现无论用修订前或修订后的《准则》衡量,有相当一部分带强调事项段的运用是不符合要求的。根据《准则》规定,强调事项段的表述应包括:(1)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以表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2)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进行了适当披露,这才能构成出具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理由;(3)不应使用附加条件的措辞。这三要点缺一不可,但经过分析,笔者发现部分审计报告在这几方面做得却差强人意。

一是理由不充分,判断不明确。一些审计报告对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或没有充分披露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事项;有的披露了部分重要事项或情况,而对其他重要事项或情况只字不提,给会计报表使用人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一些审计报告在强调事项段中没有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作出实质性判断,只是提及上市公司认为可以保证持续经营。

二是存在带有附加条件措辞的强调事项段。一些审计报告在强调事项段中使用了附加条件的措辞,例如,某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为:“……若未来上述担保事项无法妥善解决,往来占款不能及时收回,贵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将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还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措辞“除非能够获取财务支持,否则公司的持续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这种假设对审计报告使用者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持续经营都不能进行下去。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的判断变得模糊,使审计报告使用者更加疑虑,违背了对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评价的初衷。

(三)对管理当局相关披露的表述

根据《准则》的规定,被审计管理当局是否在会计报表中适当披露对自身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成为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还是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分界点。其中有两点是要求注册会计师重点关注并作出明确表述的,一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是否作了披露;二是所作的披露是否符合准则要求。

对于前一点的关注尤为重要,因为这将涉及审计意见类型的选择。如果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进行了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未作适当披露,则应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意见段之前的说明段中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同时指明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

由此,应关注意见段之后的强调事项段,是否存在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未作披露却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以及未作披露应在保留意见段前说明却在强调事项段中评价的审计报告。另外,出具的保留意见中,是否存在没有在意见段前指明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的现象。笔者在分析《准则》修订后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后发现,对于未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管理当局是否披露的情况,2002年共有10份,2003年7份,2004年仅有1份,而这一期间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与保留意见、且在意见段后表述持续经营情况的分别为28份、38份、46份,无论从数量还是比重来看,这种现象均呈好转之势。

笔者对《准则》修订后三年沪沪市强调说明段中对管理当局的表述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分析,发现《准则》修订后沪市分别有4家、3家和2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虽发表了无保留意见,但经查阅会计报表,管理当局并未对持续经营事项作出披露。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4家中有1家注册会计师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管理当局已作披露,而2004年的2家也为同类情况。由此可以看出确实存在利用强调事项段改变意见类型的情况。这9家上市公司本应被出具保留或否定意见,如此的结果只能大大降低审计意见的质量。对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的情况分析中发现,2004年有了改观,4家上市公司应在保留意见段前的说明,却出现在强调事项段,这也呼应了上述问题中强调事项段的运用。

同时笔者也发现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虽然对持续经营情况作了披露,但是并不符合《准则》要求的“适当披露”。《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适当披露:(1)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管理当局拟采取的改善措施;(2)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

可见需做出披露的有三要点:(1)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事项或情况;(2)改善措施;(3)明确指出自身存在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此三点均具备,才能称之为“适当”。

部分披露不适当的原因是出于管理当局改善措施表述不当,有的没有任何改善措施,有的虽有改善措施却不能令人信服,形同虚设。例如,一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是这样披露的:“目前,虽然公司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如申请银行贷款核销,寻找目标公司拟进行资产重组,以便公司摆脱财务困境,为公司今后发展寻求出路。但是,基于上述事项的存在,本公司的持续经营将受到重大影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大部分表述不当的情况是不能满足上述要点(3),对于这一点,可以理解,被审计单位当然不想主动承认自身在持续经营能力方面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但是这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如果此方面揭示不当,无形之中扩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审计风险加大。2004年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的披露情况的说明情况较往年有了进步,但对其披露的质量的把关仍不能令人感到乐观。

同时笔者也对发表了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但在意见段前发表持续经营意见的情况作了分析,《准则》修订后,此类意见并不多,其中2002年4份,2004年1份,2003年没有。5份中,2002年的3份未指明管理当局是否在会计报表中对持续经营情况作出披露,其余两例,均指明管理当局已在会计报表中作了披露。面对后面的情形,到底在意见段后表述还是在意见段前表示值得注意,审计意见的质量值得思考。

(四)评价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表述

在关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表述中,有两点是不能或缺的:一是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理由;二是对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明确判断。在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部分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在这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1.表述过于“委婉”。部分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在持续经营问题上表述得过于委婉,简单提及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编制基础,但又不直接触及持续经营问题,以至于审计报告使用者无法读懂注册会计师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信息。人们要通过查阅会计报表才能知道这些审计意见是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的重大不确定性进行说明。

2.无法表示意见的理由未作充分说明。在上面关于审计意见来源的分析中,将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理由,根据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在财务、经营、其他等方面的重大疑虑事项或情况作了详细的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虽有个别无法表示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充分说明了无法表示意见的理由,大多数审计报告在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说明,但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导致许多审计报告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理由不充分,不能令人信服。

审计报告行为的规范离不开《准则》的规范和约束,从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关于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还很不规范,应加强跟踪研究,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①本文的分析限于A股上市公司,所指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

②1997~2000年数据来源于李爽,吴溪。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报告行为:监管角度与经验证据。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47—150;2001~2004年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数据是笔者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资料查阅得到。

③1997—200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上海证券交易所编著。注册会计师说“不”——中国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分析(1992-200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2002年;2001年数据由笔者根据当年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分析得出。

④笔者根据2002—2004年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分析得出。

[参考文献]

[1]庄恩岳。中外审计准则比较[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04[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李爽,吴溪。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报告行为:监管角度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陈朝晖。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J].会计研究,1999(7):15—22.

第3篇

一、审计风险的现实表现

笔者以小型事务所为背景探讨,这类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以下简称会计师)通常会因生存压力而屈从于客户的不合理要求,因为若坚持自己见解,不但会被那些将独立性屈从于利益的所淘汰而会失去客户,且还会收不回已经支出的人工费用。因此,这些事务所不具备与客户讨价还价的实力,保持职业操守的唯一办法就是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经营风险的具体表现虽难一概而论,但可将其分为已披露风险和未披露风险。多数人认为,只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不符合会计准则的事项披露,事务所就会因为提醒会计信息使用人而可以免责。虽然实际情况不尽如此,但未披露事项的风险,其所蕴藏的“经营风险”或早或晚会导致“诉讼风险”,因此是现实中事务所合伙人所关注的主要问题。虽然有学者认为审计师被真正提讼的概率也会很低”。但合伙人与签字会计师们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一方面存在相关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137条中关于“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的规定,可以推断如果在二十年内会计报表使用人获悉自己因为信任审计报告而受到损失,就可以向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索取民事赔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行业内部所公认的“执业道德”问题。因此,审计风险早晚会变成“诉讼风险”,导致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必然的损失。

事务所的风险集中于诉讼风险,作为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娘家”的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为此通过制定审计准则、颁布执业规范指南,帮助、督促事务所建立起质量控制制度,以预防减少该类风险的产生。协会的这些工作对于防止审计风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其效果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会计师愿意发现这些问题,二是事务所坚持原则。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大量涌现的竞争者会导致部分合伙人将压力传递给了会计师,要求后者签发存在潜在风险的审计报告。为此,后者对策就是偷工减料,以合规的形式掩盖不合规的实质,使得合伙人无法知悉真实情况,导致隐患从一开始就埋下。因此,协会良苦用心可能在部分事务所无法获得其试图达到的效果。

二、审计风险的化解对策

(一)发现所有的风险,瓦解报表风险发现所有风险是事务所合伙人最想得到的效果,为了获得这样的结果,事务所通过过程控制,因此必须建立两套制度体系:一是质量控制为核心的执业规范体系,一是以会计师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主要包括:(1)客户评价制度与签约守则。通过对客户的评估,不与有重大风险的客户签约,并通过业务约定书明确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2)执业规范。是会计师执行具体审计业务时应当遵守的技术标准,通过该规范的实施发现风险。(3)复核与质量评价制度。通过多级复核来发现、剔除所有重大风险,同时将会计师执业质量作为其考评、晋升的重要依据,以提高会计师工作的主动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包括:(1)招聘制度。通过对应聘人员与事务所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决定对其取舍,并根据其能力、爱好与事务所的具体需要,给予其恰当的岗位与薪水。(2)考核制度。通过对会计师的考核来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对优秀会计师给予提升并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实施更广泛的影响。(3)后勤培训制度。事务所应当通过工会来排解会计师后顾之忧,并通过培训使其技能不断提高。(4)休假离职制度。利用休假使会计师身心休整,并关注离职员工困难,使其成为义务宣传员。两个制度体系的有效实施,实践着事务所所倡导的行为方式,使事务所具有整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让会计师意识到审计风险不仅是事务所风险更是其个人专业风险,从而将事务所整体目标和会计师个人目标有机结合,通过会计师扎扎实实的工作底稿将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尚未反映的经营风险揭示出来,并利用风险控制措施合理化解这些风险,以实现事务所长期稳定发展与当事人的合理回报。当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将所有导致诉讼风险的可能性都挖掘出来后,不但能够符合协会在质量控制方面的要求,而且能够通过有效的披露或被审计单位的调整而将“报表风险”彻底瓦解了。对于协会,在要求事务所严格质量控制标准的同时,还应当采用专业抽查、同业互查等方式的外部监督方式,督促、核查其瓦解“报表风险”之程度。

(二)发现所有的风险,防范经营风险大多数公司审计起因都是外部要求,但委托人却不是审计报告的使用人而是被审计公司,导致了委托人与受审人合二为一,使得审计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公司通过对事务所的委托,将会计信息的风险转移到会计师的身上了,对此,会计师只有发现所有与会计信息相关的经营风险,才能够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对于会计报表外经营风险,其发现途径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被审计单位主动告知,这在初次审计与长期合作中会遇到;二是被审计单位有意隐瞒,查证后不得不认可的。即使其有意隐瞒,因“借贷复式记账”下严密的会计体系,使得会计信息具有全息化特征。因此,只要事务所两套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所有的问题都会被发现的。对于会计报表未揭示风险,有的是与审计目的相关的,有的不相关。以少缴税为例,对于税务审计自然是相关的,对于借贷的资信审计就是不相关的。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事务所也都是按照协会规定的要求执行,对于所发现的会计报表未反映事项要么由被审计单位调整要么通过审计报告来披露。对于不相关的事项,因合同中有“保守秘密与具体用途”的约定,被审计单位都会调整的;但对于相关事项,被审计单位就会坚持不调整且不得披露———虽可以强行出具审计报告、但被审计单位因拒绝接受不使用而失去意义,对此事务所的有效对策是终止业务合作。

(三)保留审计证据,转嫁诉讼风险事务所、会计师、协会的种种对策,对于被审计单位集体舞弊通常是失效的。对此,事务所应当保留审计证据,并设法强化其证据力———从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所有资料都加盖其法人章。这样,即使审计中的来源于“经营风险”的“报表风险”表现为会计信息使用人的“诉讼风险”,那么会计师及其事务所也可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是恪尽职守的。即使是审计风险成为损失,作为风险之源的会计报表编制单位的会计责任也是不会被免除的,审计责任必然会得到(部分)转嫁。当然,如果在审计报告未被使用人实际使用之前,事务所可能采取的对策就比较多,撤消审计报告———基于审计委托人的欺诈,没有给事务所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违反“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义务,事务所可以先撤消审计报告,随后在采取重新审计,或者诉讼赔偿等方式化解审计风险。即时对方不同意,事务所也可以采取告知审计报告使用人、求助协会等多种措施,积极主动地化解风险。当然,如果事务所的确有过失,则主动承担是最佳对策,因为会计信息使用人是无辜的,不应当承担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失,否则,审计报告、乃至审计行业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作者:杜成芳 单位:西安超越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第4篇

1.1内部管理的问题

(1)决策、监督、执行缺乏约束。

尚未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体系来加强对决策、监督和执行进行约束,换言之即对决策者缺乏合理的规则约束和有效的监督,对执行者更是缺乏约束,执行表面化、形式化现象较为突出,陷入有章不循或是无章可循的困境。

(2)内部控制失灵。

不少集团公司对于其内部管理并不重视,从而导致公司内部控制失灵。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将关系到一个集团公司是否能长期健康地发展。并且,在我国现阶段,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失灵还将导致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3)决策不民主

民主决策意识不够,群众参与性不广,决策者主观能动性较为突出。

1.2相关人员素质欠佳

(1)缺乏称职的专业能力;

有些集团公司派遣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称职的专业能力,不具备专业知识,致使其难以发挥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影响管理的质量。

(2)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一些具备专业职称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水准并不高,这使得其无法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贡献于财务管理的实施过程。

(3)合作与沟通精神不足;

财务管理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合作和沟通,有些工作人员因为怕麻烦而忽略了这点,继而导致其在实施的过程中频频出错,影响财务管理的效果。

1.3责任追究制度的缺陷

(1)责任不明确,扯皮现象;

由于长期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又无相对的激励机制,因此,责职不清导致工作推诿和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2)责任追究规则不合理,权责不对称、副手现象;

对于已过时的责任追究规章制度未作修改,故权责明显不对称,一个正职,多个副手的现象更加重工作失误频发,更无从追究责任人;既浪费纳税人的钱财,更损害国家利益。

(3)责任追究的执行不力,大事化小现象,既执法力度弱化部分。

由于上述两点,因此,对于责任的追究执行的力度便会弱化,往往将该追究的责任事故不了了之。规则配置不当的表现为:①报酬过低,而义务太多;②权利太多,而义务太少;③利益与权利过大,而责任太少;这些表现会改变人与物质对象的结合方式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二、内部审计的三个步骤

2.1计划

计划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对于任何一项审计工作,为了如期实现计划目标,内部审计师都必须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科学、合理的计划可帮助内部审计师有的放矢地去审查、取证,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从而实现审计目标;可以审计成本保持在一种合理的水平上,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2.2执行

实施审计阶段是根据计划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其主要工作包括:对被审计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控制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上述两项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2.3纠正机制

核定违反项、不符合项。

拟定违反项的整改意见和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

进行后续检查,以确定对不符合项是否采取了恰当的纠正措施:确定纠正的措施是否已经实施并正在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内部审计方案的对策与建议

集团公司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将集团公司规定的流程设计方案进一步具体细化,科学有效的实施内审计划,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的作用。

3.1计划阶段

在准备阶段中,审计计划的编制是内审项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审计计划的编制应由集团公司内审机构项目中的有关人员进行负责,然后经由相关项目管理人员探讨。作为整个项目审计的重要的一项,审计计划应该在项目结束后进行对其归档。在审计计划编制好后,还要对其进行初步审核。公司的内审机构组织专门人员可以对审计计划进行审核,外部审计机关也可以被委托对其进行审核。审计计划的审核内容主要集中在审计目的、范围是不是得当,项目审计进度是不是合理,一些审计程序根据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会计问题所拟定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项目财务风险评估在有关方面是不是准备的很充分等。

3.2执行阶段

在内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它控制与监督的两大职能。并且和内审项目一起被实施,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要做好审计控制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每一阶段经济业务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内部审计的有效监督,才能对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其中,在这一阶段的有关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内部审计财务预算,审计计划在时间预算上的安排,内部审计控制质量以及按照审计计划执行相关财务支出和收集审计证据以及在一些内审项目的审计疑难问题的咨询等等。

3.3结束阶段

内审项目管理最后的结束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整理审计证据和工作底稿、对项目审计报告初稿进行编制、和项目相关负责人交换对项目审计报告的意见、报告的定稿、报送以及与相关证据、工作底稿和审计记录档案建立等内容上。其中,底稿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核心部分,是审计师作出结论的直接依据,同时也是审计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而且对以后的审计业务做出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中底稿主要包括被审计公司没有进行审计的情况,过程的记录和有关人员对其下的结论。在底稿形成之后,要进行复查,其中主要包括所依据的资料是否可靠;所得到的证据是否充分;判断是否合理;结论是否下的恰到好处。在底稿形成后,审计小组应当按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归档。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M·朱兰主编,焦叔斌等译,(Juran`sQualityHandbook)《朱兰质量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2][日]水野滋著,孙良康、梁宝俭译,公司的全面质量管理,公司管理出版社,1988

[3][日]石川馨著,李伟明译,日本的质量管理,公司管理出版社,1984

第5篇

摘要:我国正处在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经济下,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财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依赖于审计质量,审计质量与公司治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外部审计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对推动或促进公司治理也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公司持续发展 审计责任意识 独立董事选聘机制 独立董事责任意识

新常态经济是经济模式的转变,是以新常态经济学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是民间市场的基础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的统一,为了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加强公司治理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的情况又对外部审计质量产生影响,以此为基础,外部审计还可能在维护公司各种委托关系的正常秩序与利益公平、保障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公司治理审计的目的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特定关系相比于股东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更加突出。一方面,控股股东相比于管理层有更大的利益冲动;另一方面,控股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多数表决权地位,导致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的表决基本无效,参与公司治理行使股东权力的动力更小,多数情况下通过消极退出方式表达意愿。但在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传导机制不畅的情况下,消极表决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治理作用。因此,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冲突中,相比于没有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中可能存在的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冲突,中小股东在有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公司治理审计的目的是帮助组织提高公司治理能力,改善公司治理状况,合理地保证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组织价值的增加。

二、上市公司的治理目标

只有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各方股东的共同利益,而实现公司的健康发展,保持和谐进取的公司治理机制至关重要。只有这样,公司才有可能制定恰当的战略、按既定战略发展、持续盈利、获取稳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朝着股东财富最大化发展,实现企业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持续帕累托改进。

(一)和谐要求公司各利益相关方协调一致,不能总是以自己的一己私利为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中小股东和资金借贷者作为被方需要以公司发展为重,在公司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利益。公司发展依托控股股东,中小股东需要支持控股股东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不宜时时处处掣肘。控股股东须知“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诚信履行受托责任,切实以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为重,主动防范道德风险,从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中获取利益。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是猎鹿博弈,不是零和游戏。双方完全可以共同理解与支持,实现双赢目标。

(二)进取要求科学治理。控股股东通常都是创业者,创业难、守成更难,成功的创业者未必守业成功。在成为公众公司之后,控股股东的责任已不仅限于自身,还需要对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负责,应深知责任、谨慎从事,不固执创业的风格,忠实代表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从市场上选择恰当的职业经理,科学治理、稳健进取,将更多精力投放到代表全体股东批准公司战略、督导公司战略实施和监控不当管理的模式上。

三、外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与审计质量的相关关系分析

外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与审计质量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一是外部审计治理作用的发挥和审计质量依赖于共同的基础,二者均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健全的资本市场机制等方面。二是审计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与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与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等密切相关,而这些都是注册会计师保持诚信执业、保障执业质量极为重要的条件,因此,外部审计发挥公司治理作用本身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一种手段和途径。三是能够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具备发挥公司治理作用的条件,公司治理作用发挥得越好,审计质量保障程度越高,二者呈现完全的良性互动。四是外部审计合理保证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质量这一基本功能,本身也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在通过鉴证工作直接影响和促进公司治理不断健全并有效运行的同时,还可作为连接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的桥梁,或者说相互沟通和有效传导的渠道。因此,外部审计形式上是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本质上是公司治理,二者是同一事件的两个方面,所以做好一方面,也必然做好了另一方面。五是促进被审计公司持续发展,提升被审计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才是“本”,财务信息和审计报告只是“标”,注册会计师若只是盯着财务信息本身作审计,或者为控制审计风险而作审计,终究只是对标不对本。只有标本兼治,以本为重,才能最终解决问题,防控审计风险。

四、提高外部审计公司治理功能的措施分析

公司治理影响外部审计及审计质量,外部审计又反作用于公司治理机制,为使其良性循环、共同提升,可基于外部审计发挥公司治理功能的机制和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考虑可采取的具体措施。但社会诚信环境、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风险意识等方面需要依赖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及其他外部因素,除了假以时日,无法采取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推进和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意识,提升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

1.审计责任的深入理解及引导方式。会计师事务所是营利组织,但又区别于一般的营利组织,其提供的鉴证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完全的信任服务,这种服务既依赖公认的行业规则体系,又服务于这一规则体系;既依赖于诚信环境,又为诚信交易提供基础服务;于被鉴证对象是纯粹的交易费用,于真正的委托者是一种增值服务。基于这样一些特点,注册会计师行业及行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社会基于什么需求需要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其服务如何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若不能很好的满足,将会面临何种后果、承担何种责任。只有认识到其服务的特点,分析清楚需要思考的问题,才有可能诠释诚信执行、勤勉尽责的真正涵义,才有可能面临资本市场形成如履薄冰的风险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对资本市场的强烈责任感。基于这样的理解和分析,为提高外部审计的公司治理功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正面引导注册会计师正确认识其提供服务的性质和社会责任,培育其职业责任感,包括制定政策、宣传教育、案例分析等方面;二是加强惩罚,强化其不履行应有职责或不恰当履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

2.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内涵及提升途径。提高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对外部审计公司治理作用的发挥,不仅是必要的、可行的措施,而且也是一项长效机制。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升不能仅局限于对执业准则和相关业务规则的掌握,宏观与微观经济、企业运营和管理、资本市场、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当前注册会计师急需提升的领域。结合当前注册会计师的实际情况,基于行业监管的整体层面,首要的是两方面:一是引导市场选择注册会计师时切实做到以专业为导向,防止注册会计师重市场、轻专业;二是通过监管导向,使注册会计师充分认识到促进被审计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升被审计公司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水平才是本,为此,注册会计师应自主全面提升自身相应的专业能力,既从根本上防控审计风险,又实际促进被审计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探索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独立董事以其独立的地位和董事的身份参与公司治理,既置身于其中,有机会深入了解公司的各种治理决策所需信息;又不会身陷其中、受制于控股股东及各相关方在公司的各种利益纠葛,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确实是一种良好的机制设计。正是这样一种机制,能够更有效地保障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的独立性,使得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能够顺利地传达到公司治理层面,并影响公司治理。为使这种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产生真正能够实现机制设计使命的独立董事,证监会已做了很多有益的机制建设,包括独立董事的职责、会计师事务所的选聘、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保障等方面,但基于目前的状况,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

1.探索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独立董事的关键是独立性,能公平地代表全体股东的义务,而不是其中的特定群体。现行的选聘机制依赖于董事会、1%以上股东的提名,并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果客观形成了独立董事由控股股东选聘的局面,导致独立董事从根基上难以真正代表全体股东。因此,独立董事的选聘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其中两个关键点就是提名和最终的选举,可以将选举权授予股东大会,但提名权就不能交给在股东大会上有相对多数投票权的控股股东,相反,若机制上允许控股股东提名,在选举中则应予以回避,通过这些选聘机制安排,保障选聘的独立董事,既有胜任独立董事的能力,又不受控于控股股东。

2.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在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方面,中国证监会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出台了相关规定,取得的效果也较为明显,但在独立董事的责任方面,仍然需要持续推进,不断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强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从公司管理层角度,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需要独立董事参与决策的事项,明确各自的责任,如公司管理层未将应交独立董事发表意见或参与决策的事项提交独立董事,未按治理规则或相关内部文件的规定向独立董事提交发表意见或决策所需要的资料,均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从独立董事的角度,进一步细化其责任,明确其未恰当履行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是进一步要求独立董事确保外部审计保质保量完成,强化双方沟通,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就审计中注意到的公司治理相关问题书面报告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应对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发表独立意见,并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S

参考文献:

1.韩东京.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监督[J].审计研究,2013,(02).

第6篇

(一)审计风险来源 就报表审计而言,完整过程包括被审计单位提供报表、事务所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用户使用三个环节,其中,“产生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审计报告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有可能不相符合”,故“已审会计报表与事实发生重大背离的可能性就是通常所说的审计风险。”胡春元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经营风险。”这也是笔者认可的观点,即广义的审计风险。

因多数学者认为把审计风险“概括为‘意见不当论’明显优于‘损失可能论’”,故先来探讨狭义的“不当意见”审计风险;因为该风险表现为审计意见与会计报表的吻合程度,故为“报表风险”。根据吻合程度的差异方向,可分为误拒与误受风险,现实中主要是误受风险。一旦事务所对存在重大错报、舞弊的会计报表发表了无保留意见,即为误受风险。对事务所而言,该风险爆发后的表现往往是法庭诉讼的不利判决,即为“诉讼风险”。不过,所有这些风险都来自于被审计单位,部分体现在会计报表中,有由部分游离于会计报表之外。如小金库及其所隐藏的贪污、挪用等违法行为,也包括未曾披露的违规担保、即将偿还的逾期债务等情况——要么是有意漏报,要么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会进入会计报表。虽然原因不尽相同,但都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人的经营决策及其结果,故属于审计风险。

如果从结果向源头追溯,当会计信息使用人因为信任审计报告而向事务所要求赔偿的事情发生后,就是“诉讼风险”是审计风险的极端表现形式,但却同时证明“报表风险”、“经营风险”的存在,三者构成完整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现实表现 笔者以小型事务所为背景探讨,这类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以下简称会计师)通常会因生存压力而屈从于客户的不合理要求,因为若坚持自己见解,不但会被那些将独立性屈从于利益的所淘汰而会失去客户,且还会收不回已经支出的人工费用。因此,这些事务所不具备与客户讨价还价的实力,保持职业操守的唯一办法就是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经营风险的具体表现虽难一概而论,但可将其分为已披露风险和未披露风险。多数人认为,只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不符合会计准则的事项披露,事务所就会因为提醒会计信息使用人而可以免责。虽然实际情况不尽如此,但未披露事项的风险,其所蕴藏的“经营风险”或早或晚会导致“诉讼风险”,因此是现实中事务所合伙人所关注的主要问题。虽然有学者认为审计师被真正提讼的概率也会很低”。但合伙人与签字会计师们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一方面存在相关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137条中关于“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的规定,可以推断如果在二十年内会计报表使用人获悉自己因为信任审计报告而受到损失,就可以向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索取民事赔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行业内部所公认的“执业道德”问题。因此,审计风险早晚会变成“诉讼风险”,导致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必然的损失。

事务所的风险集中于诉讼风险,作为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娘家”的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为此通过制定审计准则、颁布执业规范指南,帮助、督促事务所建立起质量控制制度,以预防减少该类风险的产生。协会的这些工作对于防止审计风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其效果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会计师愿意发现这些问题,二是事务所坚持原则。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大量涌现的竞争者会导致部分合伙人将压力传递给了会计师,要求后者签发存在潜在风险的审计报告。为此,后者对策就是偷工减料,以合规的形式掩盖不合规的实质,使得合伙人无法知悉真实情况,导致隐患从一开始就埋下。因此,协会良苦用心可能在部分事务所无法获得其试图达到的效果。

二、审计风险的化解对策

(一)发现所有的风险,瓦解报表风险 发现所有风险是事务所合伙人最想得到的效果,为了获得这样的结果,事务所通过过程控制,因此必须建立两套制度体系:一是质量控制为核心的执业规范体系,一是以会计师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主要包括:(1)客户评价制度与签约守则。通过对客户的评估,不与有重大风险的客户签约,并通过业务约定书明确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2)执业规范。是会计师执行具体审计业务时应当遵守的技术标准,通过该规范的实施发现风险。(3)复核与质量评价制度。通过多级复核来发现、剔除所有重大风险,同时将会计师执业质量作为其考评、晋升的重要依据,以提高会计师工作的主动性。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包括:(1)招聘制度。通过对应聘人员与事务所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决定对其取舍,并根据其能力、爱好与事务所的具体需要,给予其恰当的岗位与薪水。(2)考核制度。通过对会计师的考核来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对优秀会计师给予提升并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实施更广泛的影响。(3)后勤培训制度。事务所应当通过工会来排解会计师后顾之忧,并通过培训使其技能不断提高。(4)休假离职制度。利用休假使会计师身心休整,并关注离职员工困难,使其成为义务宣传员。两个制度体系的有效实施,实践着事务所所倡导的行为方式,使事务所具有整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让会计师意识到审计风险不仅是事务所风险更是其个人专业风险,从而将事务所整体目标和会计师个人目标有机结合,通过会计师扎扎实实的工作底稿将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尚未反映的经营风险揭示出来,并利用风险控制措施合理化解这些风险,以实现事务所长期稳定发展与当事人的合理回报。

当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将所有导致诉讼风险的可能性都挖掘出来后,不但能够符合协会在质量控制方面的要求,而且能够通过有效的披露或被审计单位的调整而将“报表风险”彻底瓦解了。对于协会,在要求事务所严格质量控制标准的同时,还应当采用专业抽查、同业互查等方式的外部监督方式,督促、核查其瓦解“报表风险”之程度。

(二)发现所有的风险,防范经营风险 大多数公司审计起因都是外部要求,但委托人却不是审计报告的使用人而是被审计公司,导致了委托人与受审人合二为一,使得审计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公司通过对事务所的委托,将会计信息的风险转移到会计师的身上了,对此,会计师只有发现所有与会计信息相关的经营风险,才能够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

对于会计报表外经营风险,其发现途径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被审计单位主动告知,这在初次审计与长期合作中会遇到;二是被审计单位有意隐瞒,查证后不得不认可的。即使其有意隐瞒,因“借贷复式记账”下严密的会计体系,使得会计信息具有全息化特征。因此,只要事务所两套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所有的问题都会被发现的。

对于会计报表未揭示风险,有的是与审计目的相关的,有的不相关。以少缴税为例,对于税务审计自然是相关的,对于借贷的资信审计就是不相关的。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事务所也都是按照协会规定的要求执行,对于所发现的会计报表未反映事项要么由被审计单位调整要么通过审计报告来披露。对于不相关的事项,因合同中有“保守秘密与具体用途”的约定,被审计单位都会调整的;但对于相关事项,被审计单位就会坚持不调整且不得披露——虽可以强行出具审计报告、但被审计单位因拒绝接受不使用而失去意义,对此事务所的有效对策是终止业务合作。

(三)保留审计证据,转嫁诉讼风险 事务所、会计师、协会的种种对策,对于被审计单位集体舞弊通常是失效的。对此,事务所应当保留审计证据,并设法强化其证据力——从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所有资料都加盖其法人章。这样,即使审计中的来源于“经营风险”的“报表风险”表现为会计信息使用人的“诉讼风险” ,那么会计师及其事务所也可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是恪尽职守的。即使是审计风险成为损失,作为风险之源的会计报表编制单位的会计责任也是不会被免除的,审计责任必然会得到(部分)转嫁。当然,如果在审计报告未被使用人实际使用之前,事务所可能采取的对策就比较多,撤消审计报告——基于审计委托人的欺诈,没有给事务所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违反“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义务,事务所可以先撤消审计报告,随后在采取重新审计,或者诉讼赔偿等方式化解审计风险。即时对方不同意,事务所也可以采取告知审计报告使用人、求助协会等多种措施,积极主动地化解风险。当然,如果事务所的确有过失,则主动承担是最佳对策,因为会计信息使用人是无辜的,不应当承担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失,否则,审计报告、乃至审计行业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若山、刘大贤:《审计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7篇

关键词:财务报告;审计非标意见;市场反应

一、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定义

审计意见分为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种,其中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又称为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是指审计报告的对公司年报的信息质量所做的评价,一旦被出具非标意见,说明企业未能满足年报合法性、公允性、一致性的要求,其所公布的盈利数字纵的可能性较大,未来现金流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很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较高。投资者作出的直观反应为股价的下跌和交易量的变化,一般用股价变化作为市场反应的量化指标。

二、国外文献综述

Choi和Jeter(1992)[1] 研究了保留审计意见的披露与股票盈余反应系数的关系,发现保留意见通过向市场传递公司盈利变差或者盈利缺乏持久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信息,可以影响市场预期。他们认为保留审计意见降低了股票价格的盈余反应系数。

Dodd(1984)[2]对非标公司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Elliott(1982)[3]也选择出具了非标意见公司为样本,对比标准公司与非标公司之间的市值差异,对非标意见的市场传导效应进行了研究。两人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市场对非标意见表现出弱的负反应。

Melumad N.D和Amir Ziv(1997)[4]对非标意见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运用M―Z模型描述了非标意见、被审计公司管理当局报告选择行为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强制财务审计环境下,审计意见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报告选择行为与证券市场反应的决定因素之一。并且在其模型中,通过设立不同的市场反应标准,可以预测各种均衡下非标准意见的市场反应。Ameen, Elsie C,Chan, Kam,Guffey, Daryl M(1994)[5]对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进行研究,发现在信息公布之前会有负的市场反应,而在信息公布后,没有显著的市场反应。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审计意见时,有可能证实早期的预期,从而导致无反应。

三、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审计意见的分析比较著名的,见于李增泉(1999)[6]以上市公司1993-1997 年度审计意见为对象的实证研究,从实证角度对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作出评价:①审计意见会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②不同类型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公司会引起不同的市场反应,但投资者并未对其严格区分;③“非标准”公司在年报公布前的反常表现及被连续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在年报公布日仍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远非“半强式有效市场”。

在对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廖义刚(2012)[7]提出了基于“后果―动因”的研究框架,其中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层面中,包括了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审计意见的银行信贷决策有用性、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going-concern opinion,以下简称“GCO”) 的破产预测价值等。他认为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与经济后果是审计意见行为最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如果审计意见没有信息含量或者不会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任何形式的经济后果,审计师在选择出具何种审计意见类型时也就不会面临诸多压力和因素的影响。恽碧琰和阚京华(2008)[8]认为,上市公司首次披露解释性说明审计意见后,证券市场对“首次解释性说明意见公司”和对“连续解释性说明意见公司”的反应虽有差异,但不显著,即证券市场对首次解释性说明意见和连续解释性说明意见的反应相近,均为明显的负面反应,这说明“带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在证券市场中具有信息含量。证券市场对注册会计师以带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代替更为严厉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行为有所识别,因而对带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较为反感。郭志勇和陈龙春(2008)[9]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一) 我国证券市场能够识别按实质性内容分类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之间的差异; 但不能识别按外在形式分类的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之间的差异; (二) 我国证券市场对2005 年和2006 年不同类型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存在显著差异。

肖序,周志方(2006)[10]分年度考察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及价值相关性后所得结果:(1)在年报公布日前后较短时窗内,市场对非标准意见表现出微弱的负反应;(2)首次出具和连续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分别与股价超额收益增量存在负和正的弱价值相关性,且前者的相关性低于后者;(3)2003年审计报告准则修订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价值相关性和决策有效性提升作用明显。

四、总结

长期以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及其出具行为一直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对这一领域的系统考察不仅有助于理论界深化对审计意见行为机理的认识,还将有助于改进审计实务。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审计意见领域已有的实证研究文献,以期为我国审计意见领域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方向指引。

参考文献

[1]Choi, Jeter. The Effects of 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on 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2,(15).

[2]Dodd, Holthausen, LetfWlch. Qualified Audit Opinion and Stock Prices Information

Content [J].Announcement Date and Concurrent Disclos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4,(6).

[3]Elliott. Subject to Audit Opinions and Abnormal Security Returns-outcomes and Ambiguiti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2,(20).

[4]Melumad N. D, Amir Ziv. A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Market Reaction to Auditors’ Qualifica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35 No. 2 Autumn 1997.

[5]Ameen, Chan, Guffey. Information Content of Qualified Audit Opinion for Over-the-Counter Firms [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oounting,1994,(21).

[6]李增泉.实证分析: 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J].会计研究,1999,(8).

[7]廖义刚. 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及其出具动因:研究框架与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9).

[8]恽碧琰,阚京华.上市公司首次及连续披露解释性说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2).

[9]郭志勇,陈龙春.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市场反应的差异性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5).

第8篇

一、嵌入式审计模块(EAMs)

嵌入式审计模块是集成于应用系统的各个环节的代码段,或者说它是嵌入被审查的系统中的一个程序块,应用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交易处理等被审计事项的持续监控。嵌入式审计模块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对系统中每一项交易进行实时检查,因此它尤其适用于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中。嵌入式审计模块对满足预先设定规则的交易,在该交易被进一步处理前作如下工作:记录该交易的细节,实现定期浏览和报告审计日志文件,为后续审计作准备;或者只是对交易作标记(tagging)以便区分其他交易。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随时可以对一个正在运行的系统嵌入这种审计模块,否则一方面会影响系统整体的运行性能,另一方面不能有效地在适当的环节截取用于实时监控的审计数据。所以,EAMs通常在系统设计之初就应当有内部审计师的直接参与被监控的应用软件的系统设计,从源头进行优化。

用EAMs采集的审计证据文件一般分如下几种:不合法而进人使用有口令的程序(如数据修改程序);未经批准而调用某数据文件;超权限使用系统;擅自调阅或修改审计线索数据项或审计证据文件。运用嵌入式审计模块采集审计证据对于符合性测试非常有效,同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可用于实质测试。由于这种技术的应用,要求在系统设计时,就要把该嵌入模块结合进去。这需要在电子商务软件设计标准中对这类审计线索生成的程序进行必要的强制规范。另外,EAMs也可用于电子签章的鉴证,其原理和用法是相同的。

利用EAMs采集审计证据有其独特的优点。其一,它并不需要内部审计师连续地监控审计模块,而是只要零星和偶然的监控即可获得有效的结果,这就大大减少了内部审计师的工作量。实时审计可以弥补事后审计线索不充分的缺陷。例如:许多银行使用客户服务系统(CSS)来管理它们的客服功能。基于在线实时环境运行的CSS系统能保证客户服务数据直接由客户端传人系统数据库中,对这种运行能够进行有效的实时监督的就是EAMs。其二,它可以采集审计所关心的关键数据。如对计算机非正常运行时间处理各项业务的记录,或对非法调用数据文件处理的记录。嵌入的审计程序本身具有隐蔽性、安全性和稳定性。非审计人员不能看到这些审计程序和自动形成的审计数据。所以,审计人员应用这些审计程序就能自动记载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同时还可随时调阅这些证据文件,并利用这些审计证据适时判断系统运行情况和提出审计建议。

二、通用审计软件(Generalized Audit Software,简称GAS)

GAS是专门为审计人员设计的,是能够直接访问各种数据库平台及平面文件(具有行和列的一维或二维数组的数据表)系统的标准软件。它可帮助审计人员完成基本的审计任务,尤其擅于测试计算机中存在的数据和信息。通用审计软件比较容易使用,只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有限的计算机知识,并不要求有编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具有适用性强等优点,是目前计算机审计中最广泛使用的审计工具。

GAS的部分功能特征如下:(1)分类(sort),如将采购定单按金额从最高到最低顺序排列,以便审计人员能检查是否遵循了所有超过一定金额的采购都要进行有力的讨价还价过程的要求。(2)对比(Matching),如将所有的赊销与经批准的顾客主文件进行比较以确保已执行了信用检查。(3)合并(Merge),如将A分部的库存文件和B分部的库存文件进行合并以便能产生存货项目的随机样本来进行测试。(4)更新(Update),如在测试发票开单程序中增加对每一顾客适用的折扣条款。(5)生成和保存,如复制被证实的贷款样本以便第二次要求时可用。(6)汇总功能,如合计所有指定存货号的销售并编制所有这些销售的汇总记录。(7)数学函数(Mathematical Functions),如进行重新计算和小计。(8)抽取(Extract),如抽取所有相关的业务,并对它们进行小计以便复查。(9)条件操作(Conditional Operations),如仅选取那些超过设定金额的维修费用进行测试。(10)抽样(Sampling),如计算样本量,选取样本,评价总体。(11)报告编写(Repotr Writ―mg),如生成一个存货账龄分析表,以评估其过时性。(12)数据管理(Data Management),如编辑检验输入数据。(13)统计常规程序(Statistical Routines),如执行各种统计分析。

通用审计软件具有对信息系统知识要求低等优点。许多商业软件包涵盖了通用审计软件功能模块描述的大部分功能。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国外著名的通用审计软件有审计命令语句ACL(Audit Com-mand Language)和IDEA(Interactive Data Extraction and Analysis)。国内的通用审计软件有:中望软件公司的审易软件、中普软件公司的中岳软件、通审软件公司的通审2000、审计之星、金剑软件等。

在众多审计软件中,由ACL Services Ltd.(省略)开发的审计命令语句ACL是使用最广泛的通用审计软件。它允许审计师将个人笔记本电脑与客户机系统相联,从而下载客户端数据到笔记本电脑中以供后期的处理。它可以针对覆盖所有交易事项的大数据集合进行符合性测试。值得一提的是,它有审计追踪的功能,从而审计师可以在任何时候观看他们的文档,步骤和结论。ACL使用便利、适用范围广和可靠的优点使其在审计公司中非常流行。

ACL在数据存储,分析和报告方面在审计界已被视为权威。所以,一些大的审计公司自主开发的审计系统甚至也要求他们的系统接口在数据提取和分析方面与ACL保持一致。

三、电子表格分析技术

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LOTUS等)具有电子表格、数据库管理和统计图表等功能,而且可以进行宏编程,可以和数据库及其他计算机应用连接,其本身的多个表格和表格间也可以互链,还内置了许多分析函数,尤其是其特有的财务函数,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这些辅助功能对电子资料进行审计处理。电子表格的单元可以填写公式,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相应的计算,单元间可通过链接实现数

据的同步修改。电子表格以行(row)和列(column)构成。行和列的交点称为单元(cell),单元内可以包含数据,或公式(执行运算或逻辑分析的指令)。单元间可互相链接来实现同步修改。近年来,电子表格的功能也随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增强。

Excel是审计人员最常用的一种单一工具。可利用Excel辅助执行的审计工作有:利用Excel辅助审计程序表的编制,编制某些项目的审计表格,编制试算工作底稿与调整后会计报表,编制集团公司的合并报表,进行分析性复核。利用Excel辅助审计,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灵活方便、实用有效的计算机审计技术。

四、数据提取技术与自动化工作底稿

在现代网络办公环境下,审计数据来源于网络化的数据服务器或其他大型机等,将这些数据提取到内部审计师个人机(PC)上,以便运用电子表格、数据库和数据分析软件等完成数据的分析工作。这个过程就需要运用数据提取技术。数据提取的具体方法视具体系统而定,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通用审计软件的数据提取功能,定义所需的数据,然后把相应的数据复制到指定的PC机上;另一种数据提取的方法是利用ODBC(开放式数据互联)。数据提取技术的优点在于将数据提取到个人机上避免占用大型机的运算数据,实现离线审计,从而获得高的效率和效益。但是运用数据提取技术将增加潜在的审计风险,因为通过提取过程,提取到的数据可能缺乏完整性和时效性,进而影响审计结论。

自动化工作底稿的功能有执行风险评估、审计进度安排、生成工作底稿和报告、追踪未解决的问题及其成本代价等工作,可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自动化工作底稿软件既可以基于现有的商业化应用套件(如Lotus Notes,MS Office等)实现,也可以采用专用的审计软件(如Auditor Assistant)。

五、结语

目前,计算机审计工具主要实现的功能是对存贮在磁介质或光介质上的数据文件进行查询、抽样、复核、核对等,执行查账功能。随着计算机审计范围的扩展,仅具备查账功能是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审计要求的。可以预见,未来的计算机审计工具将由查账型向分析型方向发展,并有可能向审计专家系统发展。分析型审计软件是在对磁性数据文件内容进行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适当的审计模型,对各种经济指标进行定量的计算、分析与评价;审计专家系统则是模拟审计专家在审计中所作的思维和推理,代替审计人员完成部分审计任务的计算机软件。无论是分析型软件还是审计专家型软件,都需要面临的一个趋势是: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计算机化财务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如何实现对新的审计线索的追踪将成为未来计算机审计工具需要考虑的内容。

未来计算机审计工具与技术的发展更加要求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传统记账方式下,可以从字迹上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计算机环境下只能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没有记录人的笔迹,无法从记录上辨认登记人,审计线索的痕迹不容易追踪,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会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由于计算机审计工具的智能化发展,审计对象也更多更复杂,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嵌入式审计模块的设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参与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更加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超前和全局意识。

参考文献:

[1]北京兆泰投资顾问有限公司CIA研完中心:《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薛鹏:《如何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实施有效的审计》,《工业会计》2002年第11期。

[3]韩庆兰:《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版。

[4]郁建国:《通过网络获得会计信息的几个问题研究》,《中国会计电算化》2000第9期。

[5]Arens,Alvin A& Loebbecke,James K.Auditing:AnIntegrated Approach,New Jersey.Prentice-Hall,2000.

第9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审计独立性;会计信息质量;审计质量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公司治理结构,指为实现公司最佳经营业绩,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基于信托责任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结构性制度安排。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采用“三权分立”制度,即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一)审计质量的衡量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产品(审计报告)的优劣程度,也就是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标的有效程度。

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独立性标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制定的《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指出,从事审计任务时,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没有任何被认为影响独立、客观、公正的利益,无论这种利益的实际影响会怎样。审计独立性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可信性及权威性。二是专业胜任能力标准,是指审计人员应具备执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从而能够胜任所接受的审计业务。三是执业过程质量标准。审计的执业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各阶段注册会计师是否认真的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解、测试等审计程序,然后就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错报、违规会计处理等问题向被审计单位提出调整建议,在被审计单位没有做出合理调整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能够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根据上述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可以看出,审计独立性是审计质量影响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它应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公司治理结构会影响其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的独立性,从而影响审计报告的审计质量。

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质量的间接影响表现为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企业在收集、处理、传递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必须真实可靠,要考虑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要求的不同需求程度。审计质量的直接决定因素在于注册会计师,但是审计信息是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两者息息相关,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很高,那么审计质量的问题就会减少。虽然不能说审计失败是起因于会计做假,但这种相关性说明,分析审计质量问题时,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是重要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审计质量的保持。

所以,提高审计质量研究时离不开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也就是说即离不开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独立性的直接影响,也离不开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三、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审计质量的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上市公司的审计存在着审计委托人(即股东)、被审计人与审计受托人(即会计师事务所)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被审计人主要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他是替委托人即股东经营管理公司资产的人,而会计师事务所的职责是受股东委托审计公司经营管理层的业绩,对经营管理当局的业绩发表公正客观的意见。在这样的审计委托关系下,要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其独立性,那么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不能为同一人,也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人之间不能存在任何利益关系。

目前国有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中部分公司存在产权界定模糊、经营管理层控制企业等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部分民营上市公司为家族企业,所有者即经营者。在这样的产权关系下,企业的经营者就成为审计委托人,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为同一人,其即决定着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又决定审计报酬。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存在着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为了生存过分满足上市公司的不合理要求,丧失独立性。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经营者选择机制等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这种缺陷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说,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例如,上市公司所有权缺位使得董事会被经营者控制,企业的经营者为使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可能对公司业绩进行盈余管理或实施财务舞弊,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缺乏有效的经营者选择、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由组织委派,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就是股东自己,没有选拔任用企业经营管理者机制,另一方面经营层激励约束机制存在问题。首先经营者的劳动付出与年薪不配比,表现为激励不足;其次是公司的监事会制度、独立董事制度以及独立审计制度,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作用有限。所以企业的经营者为使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时可能对公司业绩进行盈余管理或实施财务舞弊,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四、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审计质量的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审计委托关系,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

合理的审计委托关系是使审计师恪守其独立性的前提条件,而建立合理的审计委托关系的关键就是要隔离审计受托人(审计师)与被审计人(管理当局)的利益关系。建立合理的审计委托关系,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由其履行选择外部审计师的职能并与外部审计师讨论审计相关事项;还可以引入独立的第三者(如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完成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委托。

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保持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审计业务时的独立性,这有利于提高其审计质量。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股权结构

国有上市公司可以寻求有效的国有股减持与退出机制,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分散股权,通过各种途径调整形成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国有股的退出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今后一段时间国有股仍然会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占据很大一部分,这部分产权主体可暂由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保管,但其总经理需从外部聘用以使两权分离,从而有效控制所有权缺位导致的“经营层控制”现象。

2. 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的会计行为

积极培育经理人市场,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具体来说要适当提高经理人的报酬水平,使其与企业的业绩联系在一起,要加强监事会或独立董事对其的监督与约束,要加强独立审计对其的约束,积极培育和完善外部市场监督约束机制。例如,当一个公司的经理人因其能力或品行问题而遭到辞退时,他们将很难在市场中再找到一个相当的职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为了使自己在职业经理市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经理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 也会遏止其利用信息优势进行盈余操纵与财务舞弊。

参考文献:

[1]杨兴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J].上海会计,2001(09).

[2]赵雪枝.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04).

第10篇

本文通过对200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A股和境外股年报审计费用的对比研究,发现境内年报审计费用主要影响因素有资产规模、合并子公司数、应收账款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最近3年中是否出现过亏损、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是否由国际“四大”所进行年报审计,而境外股年报审计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资产规模、合并子公司数、净资产收益率、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是否由国际“四大”所进行年报审计。本文提供的数据初步证明:按中国审计标准所进行的境内A股审计和按国际或境外审计标准所进行的非A股审计采用了不同的定价基础。当然,这只是通过若干样本公司一年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否在我国的整个审计市场存在的这样的特征,还有待对所有事务所的所有客户进行多年度的跟踪分析。

本文对于境内外审计定价基础差异的研究可以揭示审计师在不同的审计标准下如何判断上市公司年报所存在审计风险和事务所所需投入的审计成本,以进一步促进我国CPA行业的规范和我国审计市场进一步国际化。

关键词: 审计定价 影响因素 Simunic模型

Simunic Model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udit Pricing in China

Abstract

Auditing service has its special attributes as one form of the economic surveillance regulations which insures the benefits of the public and the whole market economy revolves effectively. But at the same time, as a chargeable product, auditing fee guarantees whether the CPAs can recover the audit cost and sustain their independence position.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udit fee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A and abroad stock market of 2005, the text finds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auditing fee in A stock market is assets scope, number of consolidated subsidiaries, account receivables ratio, ROE, whether loss in the recent 3 years, kind of audit opinion and whether the clients of BIG4. Meanwhile,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auditing fee in abroad stock marker is assets scope, number of consolidated subsidiaries, ROE, kind of audit opinion and whether the clients of BIG4. The data provided by this thesis has preliminarily proved that the auditing service in A stock market based on PRC auditing principles and that in abroad stock market based on international auditing principles have different pricing mode and charge foundation. However, it is the conclusion from the only one-year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everal selected listed companies. Whether this conclusion is suitable for the whole stock market in China is still needed the further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all the clients of the total CPA firms for the continuous years.

This conclusion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auditing pricing mode between A and abroad stock market is helpful for the CPAs to judge the auditing risk and cost of annual review on the listed companies according to the perse auditing principles and thus will further consummate the regulation of CPA industry in China and promote the globalization of our auditing market.

Key words: audit pricing, influential factor, Simunic model

目 录

一、序言1

二、文献回顾2

三、Simunic模型介绍3

四、研究设计5

(一)样本的来源和筛选5

(二)变量选择5

(三)模型建立6

(四)描述统计7

五、实证检验10

(一)检验结果分析10

(二)模型比较12

(三)小结13

六、结论与局限性14

(一)结论14

(二)局限性与建议14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15

一、序言

独立审计可以看作是一种市场交易活动:上市公司需要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来证明公司财务信息和业绩的真实可信性,以吸引投资并保持股价的稳定或是其他的经济目的;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把自己的审计服务卖给被审计公司,以获得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资金补充。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这种买卖审计服务的行为是通过市场机制由双方经过充分的双向选择完成的,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以审计服务为标的的供需关系。

但是审计服务又不同于交易市场中一般服务产品:首先,它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殊属性,因为审计服务的购买方和最终的消费者并不统一,其质量不仅关系到供求双方的经济利益,而且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第三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其次,审计服务具有高知识含量和技术垄断的特点。所以审计服务具有比普通服务产品更为复杂的性质:一方面,其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公众的社会利益,所以更受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较强的专业性使其质量难于鉴定和控制。

鉴于审计服务的特殊性质,社会有必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手段来控制其质量,以确保公众的社会利益和整个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对于审计服务定价模式的研究正是控制和管理审计质量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外,审计服务的定价模式也会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Simunic(1980) 曾经指出:“理解审计服务的障碍之一就是注册会计师、被审公司和外部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之间关系的模糊不清。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标准要求其保持独立而且公正,然而注册会计师又是受雇于被审计公司并从被审计公司那里获得报酬与补偿的。”可见,独立性的要求显然和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公司之间的经济依赖性相矛盾。如何在这种矛盾中保持平衡,使两者都可以健康的发展下去,关键在于对这二者之间的利益根源进行研究。这种利益根源之一就是审计收费,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在审计定价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客户就有可能以拖延支付审计费用甚至解聘审计师来影响事务所的独立审计意见。而且那些远远超过了审计服务成本的不正常定价,也会使人们怀疑上市公司是否在“收买审计意见”。

由此可见,审计服务的特殊性决定其定价标准不是简单的市场经济供需平衡的结果。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有很多:如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业务性质、财务状况,还有执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自然状况(包括规模、知名度、审计年限等)和执行审计人员的经验及专业水平。国外基于以上影响因素的定价模型也有很多,其中Simunic模型以其独创的因素分析法和可扩展的项目变量被誉为审计定价模型的开山之作,其思想被许多后来的学者所借鉴和发展。

本文试图将Simunic模型套用到我国的上市公司,试分别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按中国审计标准所进行的境内A股年报审计收费和按国际或境外审计标准所进行的非A股年报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由于2001年12月2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 6 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审计收费,这使我们对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的研究成为可能。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实证分析,验证Simunic模型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解释能力并揭示审计师在不同的审计标准下如何判断上市公司年报所存在审计风险和事务所所需投入的审计成本,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审计行业的规范和审计市场的国际化。

本文共分以下几个部分:上述引言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的介绍;其次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第三部分是对已有审计定价模型的介绍,主要介绍Simunic及其扩展模型;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从 2005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中选取样本,通过分析样本中的相关数据,对中国审计收费受行业、地区、事务所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做出相应的描述性统计;第五部分是实证分析,通过建立审计定价模型对106家样本公司进行动态分析,进一步推导出反映审计收费与公司规模、业务性质、审计风险,以及审计质量等各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对回归分析的结果做出了分析和解释;最后是结论和根据Simunic模型的局限性提出的一些建议,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国内所与国际品牌所审计收费的差异提供基础。

二、文献回顾

对于审计收费定价模型,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实证研究,Simunic(1980)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美国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在模型中,他分别用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总资产)、控股子公司的个数、涉及行业的类型、资产负债率、前三年的盈亏状况、审计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内审的成本、会计收益率、审计服务年限和事务所的规模作为变量因素,研究发现,公司规模是审计收费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在其余的控制变量中,只有净资产收益率和审计服务年限这两个变量不显著,其模型的解释能力达到了46%。

Simunic 的这篇开山之作为随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也纷纷对本国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各国或各地区审计市场和上市公司的特点,不断在Simunic的模型中加入一些新的变量进行分析,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

Francis (1984)使用修正过的Simunic回归模型检验了澳大利亚审计市场的定价数据,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和业务的复杂程度与审计收费显著正向相关,并且事务所的规模与审计收费也显著相关。

Firth (1985)在模型中加入非系统风险β,采用了新西兰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现被审计公司的总资产、应收账款和总资产的比率以及非系统风险β是对审计定价影响最为显著的变量,而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收费没有重要的影响。

Ander和Zeghal(1994)构建了一个涉及更多变量的审计定价模型,并从加拿大的审计市场中选择了样本。研究结果同样发现审计收费与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和业务的复杂程度显著相关,并且与内部审计成本成正相关的关系。

因为相关规定的缺乏,国内关于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相对滞后。王振林(2002)通过分析审计收费的决定因素,进一步探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审计质量问题。首先对我国审计市场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然后选取公司规模、被投资公司的数量、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主营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事务所为客户服务的年限、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等 17 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公司规模、被投资公司的数量等 11个变量对审计收费具有显著影响。与其他国家学者的研究模型相比,该模型中客户的审计风险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很小并且解释能力较低。此外,王振林所使用的1997—1999年的审计收费数据并非证券监管部门强制要求披露的信息而是来自于证监会的调查问卷,其代表性可能会有所下降。

王汉卿、吴珩(2003)研究沪市2001年报中31家披露审计收费制定标准和制定程序的上市公司,将这些标准和程序分为四类,并讨论了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同时深入分析审计收费的支付时间、以及“低价进入”的定价方式对独立性的影响。

胡玉明、鲁海帆(2003)认为审计服务作为一种产品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较高的知识含量,审计服务的成本应该包括基本费用、知识含量、风险补偿费用和正常利润等方面,目前中国的审计服务收费的定价模式不符合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特征,而市场定价将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收费定价模式的发展方向。

余玉苗、刘颖斐(2003)通过建立审计收费的需求决定模型和供给模型,分析了审计服务的供求双方如何确定审计收费,并进一步阐释了影响审计收费均衡水平的主要因素,最后据此提出了规范审计收费行为的若干建议。

刘斌、叶建中、廖莹毅(2003)利用Simunic(1980)的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可能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相关因素,然后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深沪市2001年报中590家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采用了上市公司所在地为自变量之一(将中国地区按东中西部划分为四类),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上市公司所在地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而其他与风险、盈亏有关的比率,以及审计任期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收费并不具有重要影响。

伍利娜(2003)对2000年和2001年审计收费以及两年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Simunic模型选取公司规模、事务所规模、年度审计意见、公司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处于配股区间还是处于保资区间、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这些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事务所规模、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处于保资区间对审计收费有显著影响,而公司净资产处于配股区间对审计收费没有显著影响。在研究审计收费变动的影响因素时,选用公司规模、是否强制性事务所变更、是否自愿性事务所变更、审计意见的变动、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的变动这几个变量。研究表明,公司规模的变动、审计意见由非标准变为标准、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这三个变量对审计收费的变动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首次对审计收费的变动做出了实证检验,并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不过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差,只有 3.4%。此外,本次模型所选用的变量较少,其中甚至遗漏了衡量公司审计复杂程度的指标,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朱小平(2004)对2002年符合条件的870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公司规模、公司审计复杂程度、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速动比率、上市公司是否为ST公司、事务所规模、服务年限、所在地、与上市公司是否同处一个地区、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变更事务所、公司所在地、是否发行外资股作为影响变量。研究表明,公司规模、公司审计复杂程度、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上市公司是否为ST公司、事务所是否为“十大”所、服务年限、公司所在地以及公司是否发行外资股对审计收费有显著影响。该文献对变量的选用全面,回归结果理想,模型解释能力也强。但结果中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很显著,甚至与公司规模、公司审计复杂性程度的影响程度相当,这与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不一致,我国审计师的风险意识在短短几年内是否有如此显著的提高值得继续进一步考察、分析。

本文之所以选择研究Simunic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进行分析,原因在于:第一,在国外的证券市场上Simunic模型有着成熟的应用,它采用的是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模型解释能力强不易受到干扰,且该研究思想和方法影响了后来的众多学者;第二,国内对于专门采用Simunic模型分别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A股和境外股审计收费的研究还比较少,相关文献对于不同的审计标准下如何判断上市公司年报所存在的审计风险很少提及,所以研究有一定意义;第三, Simunic模型产生于七十年代的美国证券市场,从发展周期看,其发展状况和我国现在证券市场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研究有一定借鉴价值。

三、Simunic模型介绍

Simunic模型基于美国经济学者Simunic在1980年根据审计风险和成本推导出影响审计定价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他的论文是国外最早研究审计服务定价的文献,他假设价格竞争普遍存在于整个上市公司的审计市场,并运用了美国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数据验证了审计行业的竞争性,否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垄断审计市场的论断。他支持 Demski 和 Swieringa (1974)的理论认为外部审计是被审计公司整个财务报告系统的一个辅助系统,因此审计服务被看作是对被审计公司有利的经济行为,成为内部会计系统消耗的替代和补充。而被审计公司和审计师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潜在法律责任成为他们进行外部财务报告系统设计的主要动机。在这些理论和假设的基础上,Simunic建立了被审计公司财务报告系统总成本(审计收费和内部会计系统成本之和)模型和决定审计成本的模型,通过求导的方法得出了使得公司财务报告系统总成本最小时所需求的外部审计量和内部会计系统使用量,并进一步分析了在非竞争市场及不同的审计产出效率下该模型的结果。

Simunic在1977年就公司的外部审计费用向1207家美国上市公司的首席财务官邮寄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397家。根据已获数据,他建立了影响审计定价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运用最小二乘法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10 大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控股子公司个数、涉及行业类型、资产负债率、前两年的盈亏状况、审计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以及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成本,而会计收益率、审计任期和事务所规模等因素在回归方程中并不显著。

表3-1 Simunic(1980)的研究结果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来源和筛选

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的审计市场也日益扩大。根据沪深证交所的相关统计,截至2007年4月末,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452家,上市股票数达到1689只,发行股数15310.25亿股,流通股数5852.79亿股 。而同期中国共有执业注册会计师6万多人,非执业注册会计师7万多人,会计师事务所4300多家,其中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有近80家。

伴随我国入世五周年的到来,资本市场的开放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涌入我国证券市场寻求发展契机,与此同时国内的优质企业也纷纷登陆境外市场以吸引更多海外资本注入。在资本不断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本论文选择沪、深两市同时在境内发行A股和境内外发行非A股(B股、H股、S股、ADR等)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拟同时探讨A股审计收费和境外股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并为下一步研究国内所与国际品牌所审计收费的差异提供基础。

具体来看,本文以公布2005年年度财务报告的深沪两地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总体,所需的审计费用数据来自中国证监会官方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http://cninfo.com.cn)提供的上市公司2005年度财务报告,财务指标数据通过《中国股票市场研究(CSMAR)——财务数据库查询系统》获得。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研究的需要,在选取样本时遵循了下述标准:

1.上市公司同时公开发行A股及境外股(含B股、H股、S股、ADR等非A股);

2.剔除未披露2005年审计收费数据的公司;

3.剔除披露审计费中含有中报审计、其他鉴证服务收费的公司;

4.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无论在所适用的会计制度,还是在业务性质方面均有着较大差异,从而对审计收费造成影响,故剔除金融类公司;

按照上述标准,笔者最后选定了106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统计分析过程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完成。

(二)变量选择

上文中对审计业务定价行为做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所涉及的文献也主要是以西方成熟证券市场为背景进行的研究。下面,本文将结合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实际状况,来考察审计业务定价的行为。

1.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越大,资产负债就越多,相应的审计工作量越大,所花审计时间越多,审计收费也应越高。回顾以往的经典文献常用资产总额((ASSETS)来代替,如Simunic(1980),Firth (1985),Francis (1984), 王振林(2002)。本文沿袭这一做法,用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

2.审计的复杂程度

衡量审计客户会计业务复杂程度的指标较多,主要有合并报表涉及子公司的数量、应收账款和存货数量。

合并报表涉及的子公司越多,审计师在进行审计时为出具审计意见所要搜集的证据也会越多,所要执行的工作量越大。有时,子公司多的企业还会涉及不同的行业,它不仅要求审计师有更多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能熟悉该行业的情况,这自然会增加审计的工作量和风险,并相应地增加审计费用。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有直接使用合并子公司数((SUBS)的,如Simunic(1980),但更多后来的学者使用合并子公司数的平方根(SQSUBS),如Firth (1985),Francis (1984)等,以减少单个变量对整体回归波动的影响,本文也承袭这一做法。

应收账款的变化对应着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减和坏账的风险,而存货的变化反映了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减和存货跌价的风险,所以它们的增减变化最终反映损益表利润的变化,上市公司常用它们来进行盈余管理。故在年报审计中成为审计重点,它们所占总资产比率越高,审计收费越高。

3.经营风险

严格说来,审计师和审计客户在定价过程中所考虑的风险因素包括多个方面,然而很多因素是不可衡量的,如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法律的强制约束等,为此定量研究常以审计客户的经营风险来衡量审计定价过程中应考虑的风险。因为一旦审计客户发生经营失败,利益受损者往往会怪罪于财务报表没有及时反映出企业的风险,从而向审计师和企业提出索赔。此外,存在经营风险的企业财务舞弊的动机更大。

获利性和流动性是反映一个公司财务特征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长期负债与总资产之比分别被认为是评估财务获利性和流动性的适当指标。 在Simunic(1980)模型中未考虑财务流动性,从而无法全面体现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上述两个指标作为公司财务获利性和流动性的衡量指标。

另一个衡量经营风险的指标是上市公司近三年是否出现亏损。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将受到特别处理,连续三年亏损的就会被摘牌,因而这类公司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会更为强烈。将其设为控制变量,最近3年中出现过亏损设为1,否则设为0。

4.事务所的低价竞争(Low-balling)

低价竞争的结果一般表现为事务所的更换,而事务所的变更往往伴随着审计费用的降低。为了研究事务所的低价竞争行为,本文将其设为控制变量, 事务所进行过变更设为1,否则设为0。

为了进一步研究低价竞争行为,本文沿袭Simunic(1980)的研究方法引入年限变量。一般认为,CPA被聘任审计时间越长,对公司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越了解,所需审计证据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越少,审计收费相应降低。但当存在低价竞争时,审计师会期望在第1年或最初几年的审计收费较低,而在随后的几年内将其收费恢复到正常水平。本文用现任事务所被聘任年数的自然对数表示。

5.年报审计的意见类型

审计师的独立性是构成审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一因素必然会影响审计收费。Simunic(1980)也采用了审计意见类型作为解释变量,他认为如果被审公司收到了非标准审计意见,表明该公司的财务体系存在风险且非标准审计意见会对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设该因素与审计收费负相关。与前者的想法不同,本文采用指标变量OPIN,当公司收到非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时,OPIN等于1,否则等于 0。此处假设审计意见可以反映审计质量,所以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可视为具有较高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因此该解释变量与审计收费正相关。

6.事务所的规模

相比国外,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低,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的规模、品牌显得日益重要。 “四大”国际合作所凭借其较强的敬业精神、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声誉成为较高审计质量的象征,这意味着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审计收费越高;同时伴随事务所规模的增大将出现“深口袋”效应。在涉及审计人员的诉讼案件中,投资者(包括权益资金投入者和信贷资金投入者)希望从审计人员那里获取更多的赔偿,而不管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是否遵循了公认审计准则。这样,事务所规模越大,品牌效应越好,投资者就希望得到更多赔偿。综上,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审计收费将越高。

从2005年的A股审计市场来看,总量近36亿元人民币,参与市场的近80家事务所,其中普华永道中天、毕马威华振、德勤华永、安永华明及大华(“四大”国际合作所)审计收入近3.74亿元,客户数量97家。其客户数量占市场总量的近7%,收入比例更是高达总量的10%,无论是在客户数量、收入总额还是客户质量的等方面均遥遥领先于国内所。 故将其设为指标变量,样本公司由国际“四大”所进行年报审计设为1,否则设为0;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四大与年报审计费用正相关。

7. 境外投资者的关注度

显而易见,当上市公司存在境外流通股时,境外股占总股份的比例越高,境外投资者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就越大。本文引入“境外流通股占总流通股比例”这一控制变量,因为伴随境外投资者参股比例的上升,这类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的关注程度也会相应增加,对审计师的要求也更高。

(三)模型建立

根据Simunic(1980)模型及相关的扩展文献和前文的变量假设和选择,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

回归方程1、

回归方程2、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审计环境;审计信誉;审计质量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currentauditingenvironment,thepaperprobesintotheproblems,suchastheinsufficientsocialawareness,thecreditcrisisofauditing,andsoon.FinallysomecountermeasuresareputforwardtooptimizetheauditingenvironmentinChina.

Keywords:China;auditingenvironment;auditingcredit;auditingquality

审计环境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与审计活动相关的一切外部事物及其活动的总和,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诸多方面。[1]审计环境不仅是审计产生的土壤,也是审计发展的保证条件。审计环境既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又是审计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它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如何改善审计环境因素来加强我国的审计建设,关系到审计职能能否实现,关系到审计质量,关系到审计事业的兴衰。

一、我国审计环境现状分析

审计环境可分为审计外部环境和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审计内部环境包括控制环境、人际环境、技能环境、客观环境等。审计内环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审计外环境则决定着审计动因,进而决定着审计目标。

我国的独立审计从1980年恢复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20多年来,随着审计法制环境的逐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行,独立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初步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日益发展,独立审计业务的不断扩大,独立审计的地位和信誉正逐步提高,审计的法律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一个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也正在形成。然而,我们也看到审计环境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近几年相继发生一系列的审计失败案,使审计职业界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国审计环境总体现状并不令人乐观。[2]

(一)社会对审计认识有待提高

审计机关已经成立20多年,审计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上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是个别地方和部门还对审计实施经济监督存有片面认识,把审计部门较高层次的综合经济监督和专业部门的执法监督相提并论,往往对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视为重复检查。[3]部分单位或个别领导还缺乏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为逃避检查拒绝提供完整资料,故意隐瞒情况,拖延时间,给审计工作设置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的审计双重领导使审计机关处于两难境地。一些单位领导为了地方和部门经济利益,搞挂牌保护,甚至直接干扰审计查处,说情风盛行,上级领导机关的行政干预多,使审计陷入执法违令、执令违法的两难境地。同时,委托与受托方的监督与制约关系失衡,社会审计是受托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审计机构三者之间应当是相互独立的,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被审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失效,被审计公司审计的实际委托人是该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即管理层聘用审计机构审计,监督管理者自己的行为,并且审计费用等事项由公司管理层来决定,这必然从根本上破坏了审计的平衡关系,管理层在审计交易的“契约”中掌握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与审计费用标准等内容,审计机构明显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公正性。

(二)社会审计信誉危机

少数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往往把职业道德准则抛到了脑后,尤其是发生在证券行业的假账,因为广受传媒关注,涉及大量中小投资者利益,社会反响强烈,导致社会公众对社会审计的负面评价,有的甚至是恶劣的,社会审计遭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如2005年1月31日,金荔科技(600762)预亏公告,证监会湖南监管局于去年底对公司进行了专项核查,初步查明公司2003年度虚作收入13207.61万元,虚转成本5028.45万元,虚增利润8179.16万元,2004年1-10月,虚作收入11009.5万元,虚转成本3738.52万元,虚增利润7270.98万元。公司将对以前年度虚作收入、虚增利润的情况进行追溯调整,2003年度业绩将出现亏损。审计报告严重失真是笼罩在整个行业的一个阴影,导致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丧失了信心。[2]

(三)审计队伍人才缺乏

审计人员是审核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的操作员,基层审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不少文化程度较低,又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进入审计机关;原有一些人员又知识老化、方法单一,与现代审计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使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综合能力不高。审计人员素质低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把握不好,曲解会计科目含义,致使不能正确核算经济业务,同时,审计人员工作疏忽,经常出现数字书写与计算错误,会计估计错误等问题,导致了审计质量不高。[4]

(四)会计环境现状不够理想

首先,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职业道德意识较弱,提供全面真实的会计信息尚有困难;其次,各企业的领导对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不重视,甚至要求会计人员做假账,并视之为理所当然;再次,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审计资源是有限的,面对如此多的假账,且得不到被审计单位应有的配合,审计人员倍感力不从心。最后,当前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存在不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主要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约占总数的90%,应该说,这种形式的事务所有其优点,但随着审计业务的深入,它的缺点显得更为突出,表现在:(1)降低了风险责任对执业行为的高度制约,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这使得的情况屡见不鲜;(2)事务所投资者以其投资额为限担负责任,这在很多时候是起不到制约公司法人或经营者的作用,所以铤而走险的违法现象也就难以遏止。[5]

审计环境是审计产生的土壤,是审计发展的保证条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重大。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网络、世界经济一体化,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事业面临新的挑战。从现阶段看,我国审计机关的力量有限,审计队伍无论是技术水平、知识结构、综合技能、人员数量都与形势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审计的社会、法律等环境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因此,要保证审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优化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刻不容缓。

二、完善我国审计环境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行业监管,完善执业规范体系

相形于审计环境的巨变,现行国家审计机关的行政审计模式及双重领导体制弊端突现,隶属于政府序列部门的审计机关对政府管理的国家资金财政财务收支实施审计监督难以独立,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所谓业务指导操作性不强,对存在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现象鞭长莫及。建立隶属于立法机构、垂直管理的国家审计体制已是形势所需,这将更有利于审计独立性、权威性的发挥。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在法规体系上理顺地方部门法规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合理不合法,法规滞后,坚决杜绝法规冲突;在法制建设上赋予审计机关更多的审计处理权,明确审计人员的执法责任,提高审计机关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强化审计法制宣传,适当披露审计查处的典型案件,增强行政执法效果;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使严重违纪违规的责任者受到严惩,发挥审计的震慑作用。[6]

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造假行为,首先要加大监管的力度,着力构建包括与政府部门联手监管,重大业务事项备报,上下联动开展行业互查,公众举报和新闻曝光相结合的社会监管在内的行业监管体系;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消除其侥幸心理,降低执业风险;最后,应强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在行业检查、开展培训和后续教育时,应将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使业内所有从业人员确实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造假。在执业规范体系的建设上,应加快职业道德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后续教育准则的制订和完善,增强其可操作性,使独立审计准则能真正落到实处。(二)净化会计行为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失真原因是很多方面的,既有追求利益的因素,也有产权不明,执法不严,道德低下的因素,因此必须对症下药,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当前信息失真的问题,改善审计执业环境。

加大对财务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和执法力度,纠正各种形式的“人治”倾向,严格按新《会计法》办事,并把处罚重点放在责任个人身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应制定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强化政府监督,建立以财政监督为主体,审计、税务、信贷监督为补充的监督体系,严格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责,形成监督合力;坚持法制宣传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化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形成有效的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机制。[7]

(三)继续推进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

推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结合当前政府转变职能的工作,进一步理顺事务所、地方注协与财政部门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解决脱钩改制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使事务所能够真正独立执业。积极推进执业机构向合伙制转变,加大事务所的执业责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增加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压力和动力。

(四)设立审计委员会,消除聘用制的不足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经营者、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内部稽核制度。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影响审计程序设计方法和审计范围的确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业务量逐渐增加,企业覆盖面却有限,如果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遍建立了内控制度,那么使审计从以查账为基础过渡到以内控为基础,就成为可能,这将显著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8]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内的一个分会,它是由非行政董事组成,它是董事会和内部、外部审计师沟通的桥梁,分担了行政董事在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方面的部分工作。审计委员会一个重要职责便是规范财务报告:(1)主持有关外部审计的事务,选择独立审计师,讨论外部审计的范围、程序和计划,评价独立审计师的能力,督查审计结果。(2)检查公司所有重要的会计政策,对重大的变动和其他有疑问之处加以报告。(3)先行检查中期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表和董事会报告。[9]

西方企业审计委员会的实践结果证明,审计委员会在保证企业规范高效运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内部审计特有的专业特征,需要具有管理、财务、技术、营销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人士组成审计委员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专业监督和评价,有针对地提出独立客观的专业性意见,为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减少弄虚作假以至腐败等事件的发生,并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五)实行永续聘任制,提高审计独立性

发挥“审计约定书”作用,在保证有偿服务的前提下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授权董事与注册会计师签约。一旦约定“此约定书一经贵公司及本所同意,即对以后数次审计约定有效”,并规定了违约责任,该条款有利于注册会计师依法审计。我国的约定书往往一次有效,每次都要续签,这使客户解聘注册会计师易如反掌,又不负责任。上市公司虽然规定注册会计师有在股东大会上申述的权利,但股东大会为控股股东所控制。所以建议修改《审计约定书》准则,规定约定书的长期有效性,并在约定书上约定终止约定书的条件及违约责任。

(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提高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重视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达到“人、法、技”的和谐统一;进一步贯彻《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审计工作规范,把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工作规范作为重点,规范审计人员行为。改善审计工作的硬环境,建立良好的考核晋升制度,引进人才交流机制和竞争机制,树立国家审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健全和完善审计激励与约束机制。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质量激励制度;要强化审计三级复核,严把审计项目质量关;要完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对不顾审计风险,工作草率,产生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审计人员的责任。

三、结语

审计环境对审计事业的发展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审计事业的发展又必将对审计环境起到能动作用。同时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永恒的话题,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审计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重大,要提高审计质量,必须从审计环境入手。我国目前审计环境的不足,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钟建.审计环境[J].审计与理财,2004,20(7):1-3.

[2]飞草.财务欺诈与审计合谋:以金荔科技为例[J/OL].(2005-04-30)[2008-01-10]./info/.

[3]桂华林.西方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及若干启示[J].上海会计,2001,22(4):53-54.

[4]汤溱.论审计环境对我国审计体制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4,20(8):60-62.

[5]俞元鹉.德国会计环境与会计模式[J].财务与会计,2002,23(2):55-57.

[6]谢德仁.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的国际比较[J].审计研究,2001,17(4):36-38.

[7]陈箭深.完善我国财务会计规范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8(1):14-15.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审计环境;审计信誉;审计质量

审计环境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与审计活动相关的一切外部事物及其活动的总和,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诸多方面。[1]审计环境不仅是审计产生的土壤,也是审计发展的保证条件。审计环境既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又是审计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它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如何改善审计环境因素来加强我国的审计建设,关系到审计职能能否实现,关系到审计质量,关系到审计事业的兴衰。

一、我国审计环境现状分析

审计环境可分为审计外部环境和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审计内部环境包括控制环境、人际环境、技能环境、客观环境等。审计内环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审计外环境则决定着审计动因,进而决定着审计目标。

我国的独立审计从1980年恢复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20多年来,随着审计法制环境的逐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行,独立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初步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日益发展,独立审计业务的不断扩大,独立审计的地位和信誉正逐步提高,审计的法律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一个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也正在形成。然而,我们也看到审计环境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近几年相继发生一系列的审计失败案,使审计职业界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国审计环境总体现状并不令人乐观。[2]

(一)社会对审计认识有待提高

审计机关已经成立20多年,审计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上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是个别地方和部门还对审计实施经济监督存有片面认识,把审计部门较高层次的综合经济监督和专业部门的执法监督相提并论,往往对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视为重复检查。[3]部分单位或个别领导还缺乏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为逃避检查拒绝提供完整资料,故意隐瞒情况,拖延时间,给审计工作设置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的审计双重领导使审计机关处于两难境地。一些单位领导为了地方和部门经济利益,搞挂牌保护,甚至直接干扰审计查处,说情风盛行,上级领导机关的行政干预多,使审计陷入执法违令、执令违法的两难境地。同时,委托与受托方的监督与制约关系失衡,社会审计是受托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审计机构三者之间应当是相互独立的,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被审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失效,被审计公司审计的实际委托人是该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即管理层聘用审计机构审计,监督管理者自己的行为,并且审计费用等事项由公司管理层来决定,这必然从根本上破坏了审计的平衡关系,管理层在审计交易的“契约”中掌握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与审计费用标准等内容,审计机构明显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公正性。

(二)社会审计信誉危机

少数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往往把职业道德准则抛到了脑后,尤其是发生在证券行业的假账,因为广受传媒关注,涉及大量中小投资者利益,社会反响强烈,导致社会公众对社会审计的负面评价,有的甚至是恶劣的,社会审计遭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如2005年1月31日,金荔科技(600762)预亏公告,证监会湖南监管局于去年底对公司进行了专项核查,初步查明公司2003年度虚作收入13207.61万元,虚转成本5028.45万元,虚增利润8179.16万元,2004年1-10月,虚作收入11009.5万元,虚转成本3738.52万元,虚增利润7270.98万元。公司将对以前年度虚作收入、虚增利润的情况进行追溯调整,2003年度业绩将出现亏损。审计报告严重失真是笼罩在整个行业的一个阴影,导致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丧失了信心。[2]

(三)审计队伍人才缺乏

审计人员是审核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的操作员,基层审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不少文化程度较低,又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进入审计机关;原有一些人员又知识老化、方法单一,与现代审计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使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综合能力不高。审计人员素质低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把握不好,曲解会计科目含义,致使不能正确核算经济业务,同时,审计人员工作疏忽,经常出现数字书写与计算错误,会计估计错误等问题,导致了审计质量不高。[4]

(四)会计环境现状不够理想

首先,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职业道德意识较弱,提供全面真实的会计信息尚有困难;其次,各企业的领导对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不重视,甚至要求会计人员做假账,并视之为理所当然;再次,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审计资源是有限的,面对如此多的假账,且得不到被审计单位应有的配合,审计人员倍感力不从心。最后,当前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存在不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主要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约占总数的90%,应该说,这种形式的事务所有其优点,但随着审计业务的深入,它的缺点显得更为突出,表现在:(1)降低了风险责任对执业行为的高度制约,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这使得的情况屡见不鲜;(2)事务所投资者以其投资额为限担负责任,这在很多时候是起不到制约公司法人或经营者的作用,所以铤而走险的违法现象也就难以遏止。[5]

审计环境是审计产生的土壤,是审计发展的保证条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重大。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网络、世界经济一体化,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事业面临新的挑战。从现阶段看,我国审计机关的力量有限,审计队伍无论是技术水平、知识结构、综合技能、人员数量都与形势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审计的社会、法律等环境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因此,要保证审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优化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刻不容缓。

二、完善我国审计环境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行业监管,完善执业规范体系

相形于审计环境的巨变,现行国家审计机关的行政审计模式及双重领导体制弊端突现,隶属于政府序列部门的审计机关对政府管理的国家资金财政财务收支实施审计监督难以独立,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所谓业务指导操作性不强,对存在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现象鞭长莫及。建立隶属于立法机构、垂直管理的国家审计体制已是形势所需,这将更有利于审计独立性、权威性的发挥。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在法规体系上理顺地方部门法规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合理不合法,法规滞后,坚决杜绝法规冲突;在法制建设上赋予审计机关更多的审计处理权,明确审计人员的执法责任,提高审计机关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强化审计法制宣传,适当披露审计查处的典型案件,增强行政执法效果;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使严重违纪违规的责任者受到严惩,发挥审计的震慑作用。[6]

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造假行为,首先要加大监管的力度,着力构建包括与政府部门联手监管,重大业务事项备报,上下联动开展行业互查,公众举报和新闻曝光相结合的社会监管在内的行业监管体系;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消除其侥幸心理,降低执业风险;最后,应强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在行业检查、开展培训和后续教育时,应将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使业内所有从业人员确实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造假。在执业规范体系的建设上,应加快职业道德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后续教育准则的制订和完善,增强其可操作性,使独立审计准则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净化会计行为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失真原因是很多方面的,既有追求利益的因素,也有产权不明,执法不严,道德低下的因素,因此必须对症下药,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当前信息失真的问题,改善审计执业环境。

加大对财务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和执法力度,纠正各种形式的“人治”倾向,严格按新《会计法》办事,并把处罚重点放在责任个人身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应制定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强化政府监督,建立以财政监督为主体,审计、税务、信贷监督为补充的监督体系,严格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责,形成监督合力;坚持法制宣传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化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形成有效的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机制。[7]

(三)继续推进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

推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结合当前政府转变职能的工作,进一步理顺事务所、地方注协与财政部门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解决脱钩改制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使事务所能够真正独立执业。积极推进执业机构向合伙制转变,加大事务所的执业责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增加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压力和动力。

(四)设立审计委员会,消除聘用制的不足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经营者、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内部稽核制度。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影响审计程序设计方法和审计范围的确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业务量逐渐增加,企业覆盖面却有限,如果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遍建立了内控制度,那么使审计从以查账为基础过渡到以内控为基础,就成为可能,这将显著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8]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内的一个分会,它是由非行政董事组成,它是董事会和内部、外部审计师沟通的桥梁,分担了行政董事在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方面的部分工作。审计委员会一个重要职责便是规范财务报告:(1)主持有关外部审计的事务,选择独立审计师,讨论外部审计的范围、程序和计划,评价独立审计师的能力,督查审计结果。(2)检查公司所有重要的会计政策,对重大的变动和其他有疑问之处加以报告。(3)先行检查中期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表和董事会报告。[9]

西方企业审计委员会的实践结果证明,审计委员会在保证企业规范高效运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内部审计特有的专业特征,需要具有管理、财务、技术、营销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人士组成审计委员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专业监督和评价,有针对地提出独立客观的专业性意见,为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减少弄虚作假以至腐败等事件的发生,并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五)实行永续聘任制,提高审计独立性

发挥“审计约定书”作用,在保证有偿服务的前提下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授权董事与注册会计师签约。一旦约定“此约定书一经贵公司及本所同意,即对以后数次审计约定有效”,并规定了违约责任,该条款有利于注册会计师依法审计。我国的约定书往往一次有效,每次都要续签,这使客户解聘注册会计师易如反掌,又不负责任。上市公司虽然规定注册会计师有在股东大会上申述的权利,但股东大会为控股股东所控制。所以建议修改《审计约定书》准则,规定约定书的长期有效性,并在约定书上约定终止约定书的条件及违约责任。

(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提高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重视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达到“人、法、技”的和谐统一;进一步贯彻《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审计工作规范,把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工作规范作为重点,规范审计人员行为。改善审计工作的硬环境,建立良好的考核晋升制度,引进人才交流机制和竞争机制,树立国家审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健全和完善审计激励与约束机制。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质量激励制度;要强化审计三级复核,严把审计项目质量关;要完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对不顾审计风险,工作草率,产生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审计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