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劳动教育总结

高校劳动教育总结

时间:2023-06-21 08:5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劳动教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劳动教育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师德建设 综合素质 师生关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就是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科学的教育观,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以人为本的关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家庭及社会环境。高校是大部分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后一站,他们最终会从这里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每个不同岗位,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社会及生活。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不同的个体,仔细聆听他们的心声,发现他们的渴求,发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这是需要我们反复思考的重要问题。

从一名专业教师角度出发,我所理解的师德师风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包括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以及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等综合状况。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加强教师教风建设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核心。教风、学风、校风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教风对学风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教风与学风的互动融合形成良好的校风,因此,教风和学风是校风的基础,而教风是高校学风、校风建设的关键。在高校,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和依靠,同时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主力,教师必然在校风、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良好的教风对学生形成良好学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智慧、意志和情感全面发展起到极大的导向作用。必然要求教师自身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如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敬业的精神等。教师师德直接关系我国广大劳动者尤其高级人才的培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高校教师应秉持教书育人的基本观点,既传授专业知识又注重学生品德培养,对学生学习严格要求,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在科研工作中不弄虚作假,在论文写作中杜绝抄袭。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认识人、关爱人、教育人、尊重人,开发人的心智,提升人的道德水平,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同时注重师德建设,落实师德师风规范,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维护学校利益,关心集体,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积极探索并遵循教育规律,严谨治学。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努力以高尚师德、优良师风、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做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工作之余不断努力学习,强化政治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认真履行教师职责。日常生活中尊重领导,关心学院改革发展,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团结同事,乐观开朗,尊重老同志,关心爱护年轻人,积极参加工会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

班主任和专业老师也要勤于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沟通交流。班主任和学生相处时注意把握“尺度”。教育学生时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既不能太过严厉而使学生望而生畏,不敢接近,又不能和学生毫无距离感,无原则地放任学生自由,教师应该站在较高水平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向,正常情况下不需过多干预,必要时及时提供帮助。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不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关心他们的思想问题,乐意同学生谈心、交朋友,用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影响他们的思想,传播乐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牢固树立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观念,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树立广大教师的良好形象。

我主要承担本院《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的教学及实验教学工作及其他实验课教学工作,承担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及管理工作,负责食品分析、理化检测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本科实验常用仪器的养护、维修工作。辅助其他老师的科研课题工作;培养、帮助年轻教师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完成实验中心档案资料的分类整理及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为了学生,关心、爱惜、尊重、理解学生,始终保持同学生的良好关系,竭尽所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热爱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和良好品德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我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发现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侧重于“填鸭式”课堂教学,教学中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标,偏重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偏重知识的累积而忽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潜能、特长的自由发展,进而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在实验课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分组准备实验,通过提问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实验课课堂上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当场讲解部分实验内容,其他同学通过提问、补充、总结等方法完成完整的实验课讲解,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引导他们发挥潜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于我指导的毕业论文及“SRP”项目的同学,我经常带领他们探讨实验内容,一起做实验,出现问题后每位同学都要独立思考,提出见解,然后小组同学交换意见进行讨论,改进试验方案等。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思想交流,尽可能帮助他们排解烦恼,不知不觉中我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团队每位同学都学会了宽容、合作、谦让,增进了同学间的情谊。

今后除了专心教学工作、教书育人外,我也不忘继续学习,提高自我,提高科研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金丽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高校教师队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3):109-110.

第2篇

关键词:比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绩效评估

国别研究是比较教育学对比分析的标准之一,对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程、内容、方法、环境、主客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是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手段。研究、比较,总结不同类型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异同点,分析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能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供启示和借鉴。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本土来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神道教教义;二是武士道精神。这两个方面对日本千百年来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日本优越民族感、天皇崇拜、忠君思想和武士重恩义轻生死思想的直接来源。同时,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成员,长久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另外,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日本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独创性,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但又以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日本,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交汇、现代化的过程中,从本国实际出发,注意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重构本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适应本民族文化传统、集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沿革及其具体内容

日本民族是运用传统而不为传统所桎梏的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在东西文化融合中继承又创造性的民族。日本道德教育以中国儒学为母体,但并非照相式翻版。日本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同样立足于国情,主张个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这正符合儒家教育的思想,这种个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趋向国际社会时势,迎合政府的政治经济目的。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设立了“修身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明治维新之后,提出了“和魂洋才”的口号,并把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

受美国“个人本位”哲学、“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是把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道德教育上的“儒家伦理”观和西方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可以说是日本教育乃至社会的一大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个性教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国际意识的教育。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战后,日本政府就明确提出:“在远东,的最大武器就是要启蒙日本国民。”日本开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防共的国民。实现“国际国家的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自己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出发点,要教育国民懂得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把战后提出的“智德体”的排列顺序改为“德智体”。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及特点

1、国家高度重视,全面干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指挥,文部省操作执行。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确立了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在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又确立了特设道德教育体制。

2、以立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依据,又是教育得以全面深入的保证。《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实施的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日本设立了一整套教育法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准绳。政府亲自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并明确由政府主管教育的文部省执行,责权非常明晰。

3、以学校为主,有效利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实现道德教育功能。在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学校正规的道德课程、各科教学的渗透和特别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学校还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与各种社会团体的有益交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专门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课程和活动时间,是公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日本文部省从1990年起施行一套法定的“学习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公民道德科目和内容。

5、利用特别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正规课程教育的同时,还利用特别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日本学校很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日本学校的特别活动主要有课外学习、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行政活动等。

6、重视心理咨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小组咨询和个人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心理上的问题。

8、重视学校氛围和教师人格的影响。教师人格、学校校风、班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亚于正式的课程。因此,日本高校对教师的职业规范非常严格,如学历、仪表、行为举止都严格限定;对学生要求就更加严格。

日本高校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借鉴西方的“理论基础构造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教育理论,结合本国实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除体现出民主主义、团体主义和集团主义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国际意识。日本地小人多,资源匮乏,如果离开了国际社会,它就难以发展,所以日本特别强调对青少年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

2、重视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艰辛,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教育孩子感恩师长启迪智慧、传递知识。教育孩子感恩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自己排忧解难,共渡难关。

3、提倡体验性教育。提倡并推广“体验学习”,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创造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充分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养成内在的道德性。

4、利用动画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动画产业发达,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传播了日本民族文化,阐述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对伦理道德进行判断,在引导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这种隐性渗透的方法,是非常隐蔽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四、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估

日本学校根据《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内容,制定出各自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明确。日本《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之充分发展,努力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民,使其成为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劳动、具有浓厚的责任感和充满独立精神的和平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者。”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与中国情况较为相似,职业化程度较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对单一,多元化程度不高。日本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校风对学生的影响,对高校教师学历、仪表、行为举止等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各方面行为举止要求也十分严格,以此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隐性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战后初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略显粗糙,手段僵化。随着时代变迁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切合实际需求,体现了个性化、时代化和民族性,强调爱国心,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了政治统合力,日趋成熟。但是,日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中体现出了日本传统国家主义

的取向,甚至表现出国粹主义和皇民思想,这不得不引起担忧。特别是在教科书审定中,有美化、篡改历史事实的行为,掩盖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暴行,理应受到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谴责和唾弃。

参考文献

[1]王瑞荪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超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褚雷:中美日通识教育比较研究―哈佛大学、广岛大学、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比较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第2期

第3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旅游英语 职业核心能力

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国民政策刺激国民消费,旅游业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影响下呈现出了快速、稳健的发展趋势。各大高校也开始重视旅游英语专业,旅游英语又是旅游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让旅游英语的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成为了教师们研究的重点。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达到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大胆创新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体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旅游英语的教学应以人际交流的真实情境为基础,从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教学事半功倍。

1旅游英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1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背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于是,教育界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究,项目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方法,是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根据职业实际操作来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情境设计训练的项目。从而使学生有更强的实践和社会能力。

1.2项目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传统的旅游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主要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将课本中的理论内容照本宣科的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是死背课本中的理论,最后的教学效果就是纸上谈兵,这种理论大于实践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无法真正的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导致教学与岗位脱节,使学生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因此,在教学中转变师生角色定位至关重要。教师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应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应该是承担者和实践者,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所有的环节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项目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要想将项目教学法成功的运用到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这个引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首先要设置出与职业活动情境相匹配的项目,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研究实际工作环境中会遇到的所有场景。制定出合理的项目,对学生提出要完成的实际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完成项目的兴趣。例如,以导游词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旅游景点,每组负责一个主题,要求学生模拟真实带队情境进行导游讲解。并且,教师可以为每组设置突发状况,要求导游做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这种任务分配,使学生们处于接近真正的导游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真实的导游环节中。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学生也会得心应手。当然,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肯定会有用语、表达或处理问题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任务的总结。对于每组学生的表现要做出及时的总结,提出建议和意见,对学生的操练加以修正。

3项目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师在制定项目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项目。要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如果项目过难就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增加他们的为难情绪;项目过于简单又缺少挑战性达不到实际操练的效果。所以。项目的制定要恰到好处。另外,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项目完成过程中的指导。因为学生的层次不同,所以教师的指导方式也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操练中发现知识,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对学生指导的尺度。以启发为主,不能走传统教学的老路。

4结语

总而言之,项目教学法是提高旅游英语教学效果的理想手段之一。通过实际教学证明,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进行恰当引导,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达到了采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不只一种教学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宋功业.项目教学法初探[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06).

[2]黄慧娟,毛亮青.ESP教学方法在高职旅游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孙园园.情景教学法——旅游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10).

第4篇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第5篇

一、学校简介  

南乐县求实小学是南乐县委县政府为加快推进全县城乡一体化步伐,优先满足群众民生需求而建设的一所全日制小学,2017年开始建设,2019年秋季投入使用。学校占地面积67.1亩,建筑面积11900余平方米,主要包括四栋教学楼、一栋综合楼和一座学生餐厅,总投资近5000万元。学校设置6规36个教学班,可容纳1620名学生在校就读,现有11个教学班,学生440人,教职员工36人。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我们坚持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所有办学条件均达到《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是一所典型的标准化、现代化学校。

创建生态文明校园是我校本年度的重要中心工作之 一,现在的求实小学校园环境绿化,美化,亮化走进校园,处处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文明之风随处可见,我校在创建绿色文明学校的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二、建章立制,落实责任。 

1、建立组织。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生态文明校园领导小组,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绿化工程建设设计、施工,有绿化保洁员多名,分工明确,职责具体,形成了完善的生态文明学校创建组织网络,保证了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2、健全制度。将生态文明学校创建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期工作计划中,制定了“生态文明学校创建实施方案”,保证了创建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落实。根据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每年都确保将一定的绿化经费列入入学校财经预算计划。

三、重视宣传教育,强化日常管理。

1、加大宣传力度。学校把环境文明教育纳入学生课堂,充分利用教职工会、学生大会、班团会、国旗下的讲话、演讲比赛、宣传橱窗、花木标牌等形式,向全体师生进行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思想意识教育。对教学楼进行美化,在教学楼的墙面上,布置醒目的校园文化。重视每个班级教室里的班级文化建设,使师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美好文化环境感染和熏陶,学校的校园宣传文化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强化日常管理。学校在校园卫生环境的管理上,坚持做到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量管化。校园内卫生桶箱配置完善,摆放合理。学校在有树木化草的地方,都适地设有保护环境、爱护花木的标示牌。学校政教处制定了《学校卫生检查评比细则》,每天对校园内教室、活动区等区域的清洁工卫生工作进行上午、下午两次次清扫,两次检查,且打分,纳入班级量化管理,且在学校课间重要地段都设有文明卫生监督岗。每周对各年级班级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通报。

四、增加资金投入,美化学校环境。  

1、实行亮化工程。我们在学校建设时就把学校的绿化美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建设。

2、实现绿化工程。在校园围墙沿线植有高大的法桐树和白蜡树,在学校广场植有两排石楠树、广场东西两侧各有景观树林,在运动场植有绿化树,校园绿化覆盖率在35%以上,宜绿化地绿化率在98%以上。校园基本建设与绿化美化工作上了新的台阶,一年四季,每个季节,校园内都看得到树绿,闻得到花香;随便什么时候走进校园,路面干净,环境亮丽,给人美的感受明显。

3、重视整体环境育人。学校在抓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建设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置图书充实了图书馆、创建少先队室、多功能报告厅、宣传窗等,让学校每一个景点、每一面墙壁、每一块黑板,都能成为教育人的工具,使绿色文明学校的氛围体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五、开辟劳动实践基地 拓宽素质教育渠道

重视劳动教育,在餐厅前面开辟“劳动实践基地”,每个班级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老师组织学生利用综合实践课和课余时间到实践基地,按照耕种计划和蔬菜种植时令,参加与其身心相适应的劳动实践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的实践活动教育,实现了“人人参与劳动,个个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创新精神。

师生挥动锄头给蔬菜除草,提来清水给花儿浇灌,伸出手儿小心地采摘果实,这些场景都成为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校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创建”活动,我校校园内环境清洁优美,师生环境意识不断增强,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学校创建”的各项要求内化为每一名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品质固定下来,并要长期坚持下去,把创建活动不断推向深入,以此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进步、发展!

南乐县求实小学

2020年4月10日

学校绿化养护规章制度

实施“绿色校园”工程,就是要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清新的文化氛围,并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达到环境育人,绿色育人的目的。我校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工作,提高校园的环境质量,特制订本校校园绿化与养护管理制度。

一、工作机制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采取长效机制,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将学校的绿化带划分区域,包干到各班、室、部门,并层层签订责任书,提出绿化和养护要求,确保绿化工作层层推进。

二、总体目标

1、总务处制定“绿色校园”发展规划,确保绿化面积达到和超过总面积的35%,并逐年有所增加。

2、因地制宜栽种花草树木,春秋有花草,冬季有绿树,夏季花团锦簇,树木枝繁叶茂,管理好花木,无攀折践踏等毁坏现象。

3、利用环境实施素质教育,利用环境的潜在教育功能,向学生传达学校的办学思想、教风和学风、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二、分工职责

绿化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绿色校园”建设的总体工作,包括:设计与构思、整体规划;树种树品的筛选与选择、采购与种植;后期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卫生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资料,特别是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其他教师根据任课的年级和班级划分到各班,

1、总务处是绿化工作的第一责任科室,负责全校花、草、树木种植与管理,并将学校的绿化带划分区域包干到各班,由各班级的师生共同管理与维护,定期浇水、治虫、修剪,做到草坪内无杂草,树木无枯枝。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的绿化区域协调、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学校并整改。

2、政教处作为绿化工作的第二责任科室在协助总务处做好基本职责外,要负责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让全校师生重视环境建设,提升自身的绿色校园建设意识,参与建设与保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保护学校的绿化环境,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加强集体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3、总务处为各种会议场所、办公室摆好观赏植物,并做好护理工作。全体教师不断提高护养种植业务水平,争取校园内春、夏、秋三季常绿。

三、工作要求

养护要求:

总务处、政教处作为绿化工程的主要负责科室,在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中要做到几下几点:

1、每日巡视绿地,清拣杂物(砖石、烟蒂、纸屑等),维持绿地卫生整洁无杂物。校园内不得有黄土裸露现象;因校园改造等形成新裸土,应及时种植绿化。绿化养护过程中产生的废草、树枝、砖石等杂物,必须在当天清运完毕,不得乱堆、乱放、延迟清运。

2、对草坪及时进行修剪和清除野草工作,维持草坪的纯度和高度。做好乔、灌木的养护工作,按要求修剪树枝和清除枯枝死树。

3、保持绿地、绿化带整齐、美观、无杂草、无虫害。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一旦发现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草、花坛应安排好更换计划,并及时松土施肥、治虫保洁。

4、校园花坛做到鲜花常开,遇重要节假日、校庆、迎新等重大活动时,须在重要场所和一些指定场所摆放鲜花。

5、加强巡视管理,对绿化树木、花草植被人为损坏的,应予劝阻制止,并及时恢复和进行索赔;对易遭损坏的绿化区块,必须设立保护措施;

养护标准:

1、割草:应使用打草机割草或进行人工割草;人工草坪草的高度不超过8公分,一般绿地草的高度不超过10公分;路边及角隅草块也要定期进行割草养护。

2、除草:草坪中杂草须连根拔除,草坪纯度保持在90%以上;

3、修剪:行道树修剪,按美观原则,于春季进行;一般树木修剪,按美观原则,随时进行。

4、病虫害防治:积极做好树木、花草的病虫害预防工作,防先于治。一旦树木、花草发生病虫害,应及时进行洒喷药剂措施,喷洒药剂应均匀细致,并事后检查,效果不好应重新喷药。

南乐县求实小学

2019年9月16日

南乐县求实小学校园绿化美化方案

为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校园绿化建设与管理的总体水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的规划:  

一、 指导思想:  

本着学校美化、绿化与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校精细化管理相结合,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来落实学校绿化美化工作,努力构建绿色优美的学校生态环境、和谐舒适的育人环境。  

二、 规划原则:  

我校在绿化美化工作上要整体规划,向景区化、园林化发展,突出本校特色,按本校校园地形地貌来开展工作,突出学校文化教育氛围,提高校园绿化美化的品味和质量,做到整体性、艺术性、层次性的完美统一,力争使校园达到绿化、美化、香化,把校园建设成绿草成荫、花香四溢的乐园。  

三、 规划内容:  

(一)、室外  

严格按照绿化效果图绿化施工,及时管护,确保成活率要在90%以上。

(二)、室内    

各班级、教室、办公室要种植10盆以上花。

四、 具体措施:  

⒈根据学校整体格局,认真制定学校校园绿化美化的长远规划。绿化美化是校园建设的蓝图,应包括绿化美化的平面布局、树木花草配置、花坛的设置和安排、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等。  

⒉根据规划,按不同绿化区域的条件、类型、作用以及植物不同生长习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种植各种花草、树木,搞好校园花木的有机配植。  

⒊树木配植要做到五结合:

⑴落叶树与常青树相结合,以常青树为主。  

⑵乔木与灌木相结合,以乔木为主。

⑶观赏树与经济树相结合,以观赏树为主。  

⑷木本与草本相结合,以木本为主。

⑸点、线、面相结合,以点、线搭配植物为主。  

4.花草种植要做到配植合理,还要做到四季常青,四季花香。

⒌广植树、盆花。在搞好校园绿化美化的同时,利用盆花易搬动的特点,搞好学校办公室、会议室、教室等室内的绿化美化,以便让师生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得以减轻劳累、疲倦,使室内也充满盎然的生机,从而实现其观赏的价值。同时组织师生参加绿化美化活动。

⒍搞好校园花木的维护保养,做到“四要”:即春要栽、夏要剪、秋要管、冬要保,还要做到适时施肥、施水、防治病虫害,适时修剪等,从而达到绿化美化校园的目的。

7绿化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花木培植技术和管理水平,认真履行职责,不仅要做到勤于培植,还要搞好科学管理。

8对损坏花草树木的相关人员,按实际损坏的情况予以赔偿。  

9 建立学校绿化档案,对学校绿地精心测量,对树木认真核对,登记造册。  美丽的校园需要我们共同来维护,优美文明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来创设,让我们每一个人伸出双手,关心绿化、支持绿化,共同去创建绿色、文明、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育人环境。

2019年8月6日

南乐县求实小学

生态文明校园创建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校园创建管理,全面提高校园水平和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生态文明校园创建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绿化美化建设和管理,对学校生态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条 绿化校园,人人有责,爱护树木花草,人人有责。师生要认真履行植树绿化义务,积极植树、种草、栽花,自觉管护好门前三包责任区的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在校园内形成爱绿、护绿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二章 职责范围

第四条 学校政教处是生态文明校园创建和管理的领导机构,负责制订园生态文明校园创建规划,审定生态文明校园创建方案,指导生态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发动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第五条 生态文明校园创建管理员在总务处的领导下负责美化日常工作并积极参与校园规划,组织、落实。维护校内的绿化、美化、树木、草坪和绿化设施等。

第六条 广大师生应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生态环境,为争创文明校园作贡献。

第三章  具体要求

1、保护校园环境,花草树木,是全校师生的共同责任。

2、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入花坛、草坪,更不允许在花坛、草坪内打闹。

3、保持绿化区域清洁美观,不得在绿化区域乱丢废纸、果壳、倾倒垃圾或其他杂物。

4、不准攀摇树杆、采摘花朵、损坏花卉;不准穿越践踏、采摘果实。

5、不准在树木上刻字,订钉,拉绳晒物等。

6、绿化区域卫生分给班级包干,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及时清扫。

7、生态文明校园创建园艺工加强管理,进行日常养护管理,做到“条条道路绿树成荫,学校四季鲜花争艳,块块草坪郁郁葱葱”。

第6篇

[关键词]以赛促教;教学能力;工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19-0126-02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各地各校都高度重视教师职业能力提高,按照“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思路,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師资保障。

一、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教师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水平,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中青年教师是教学一线的重要力量,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授课中青年教师大多是博士或硕士,作为高素质人才,大多数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工作热情度较高,有奋斗的进取心,渴望在教师职业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为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教学能力比赛为老师提供了展现教学能力的舞台,中青年教师能够通过大赛锤炼自己,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参赛的主力军。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虽然在学历上已经达到较高层次,但是,大部分人缺乏师范院校正规的训练,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都相对匮乏。中青年教师需要通过课堂实战锻炼提高教学能力,而教学竞赛搭建了“教学相长的双赢平台”“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和“以赛促教的示范平台”,开展教学竞赛是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很多高校积极推行教学质量保障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的课堂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都进入了大学课堂。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对教师的要求更加高,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还要有运用和处理信息化的能力[2]。教学能力大赛特别提倡和鼓励合理运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价。中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积极性高,对新事物接受快,比较乐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教学条件。参赛促使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和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和丰富考核评价方法。

二、“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能力四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促教学的能力;师生交流互动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反思及课堂掌控能力[3]。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二)“以赛促教”思路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

工业设计是一门侧重于应用型的学科,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侧重于应用型以及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的,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素质。我专业教学团队全部由中青年教师构成,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决定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团队通过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基于“以赛促教”的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四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强化培训,提高教学认知能力

因为我专业老师都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经验,在教学认知能力上不够系统全面,因此教师的任务除了教学和科研以外,还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积累,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著作,补齐自己的短板。针对教师需求和竞赛,学校各类学会不定期举办各种师资培训、教师技能培训、竞赛培训,并纳入培训学时考核体系。通过参加培训,教师能在最短时间内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之适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能尽快了解和研判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除了参加普适的培训外,还可以参加一些个性化培训,针对个人需求,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线上线下课程,利用集中统一或碎片化时间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并与时俱进,将前沿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以及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

2.项目教学,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高职院校的每门课程都需要做出详细的整体和单元设计,我专业3名专任教师均通过了学校执教能力测评和有效课堂认证,教师具备一定的、系统的课程设计能力。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重点工作就是教学设计,因此要对所授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做系统梳理,构思设计详实生动的教学方案。要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修订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具体指向。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建设完善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工业设计专业由于专业特点,一直坚持项目化教学,项目教学以任务导向为原则,引入企业的实际产品设计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通过下达产品设计任务,模拟企业设计师真实工作情境,让学生体会、参与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工作,在项目和工作任务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并同时参与体会,提出问题和尝试解决方案,进而达到知识迁移,举一反三,掌握设计方法,参与设计劳动,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企业设计任务。

3.做中教,提高教学实施能力

一堂好课,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组织、设计、实施。一个完整的课程单元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充分利用在线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学生自学或教师集中在线指导教学,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可调研、资料收集、观看视频、章节测验、阅读相应文献资料、讨论等课前预习任务,将学生能够尝试完成的学习任务前置,提高课堂效率。课中着重解答学生疑问、教授课程重难点、强化实际操作演示体验、提倡互动评价,同时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学生心理疏导、劳动精神培养,教学过程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全面的良性的互动。课后教师应该及时布置作业、讨论,在线为学生答疑辅导,完成作业批改、在线考核评价以及过程性学习数据统计分析等。教学予教师来说是根本,通过做中教,教师不断转变角色,从知识的施与者变为能力的帮促者,让学生养成讨论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过程性知识,培养学生全局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诊改,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再认知、再加工的过程,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重新进行审视。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教学竞赛不仅提高了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反思和持续发展。参赛教师在课程实践后需要撰写教学反思与诊改,这就要求教师反复回想教学情境,结合课堂实际,总结出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经验以及亮点所在,找出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不足,并制订整改措施,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进而不断完善教学策略[5]。因此,提高教学反思水平必将会大大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25-02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在改革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精英化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经历了蜕变的中国的高等教育,扩招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本来已经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更加白热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各种西方价值观念的进入,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人际关系、求职就业等领域的心理冲突和压力不断增大,由此而引发的自杀、相互伤害等大学生心理问题时有发生,它对学校、社会及家庭都造成了惨痛的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有效地制定对策,对避免心理问题的恶化,减少校园问题事件、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类型[1]

1.自闭型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考上大学后便开始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环境的改变,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社交环境等的变化,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二是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如学校没有想象中的完美,专业没有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没有想象中的轻松等等,这些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失望感、自卑感或孤独感,不想学与不得不学的矛盾,造成了一些学生情绪的波动和低落。他们往往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此下去,就会相继出现神经紧张、失眠等多种焦虑并发症,甚至严重时表现为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难与周围的人发生正常的沟通行为,产生了自闭的现象。

2.焦虑型心理问题

首先,大学生活中开始注重培养协调、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学校有诸多学生社团,丰富的课外活动,一些大学生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和参加活动之间的关系,平时忽略了学习,以至于考试时熬夜突击,内心产生强烈的焦虑感。这种情况下往往导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如此反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逐渐对所学专业产生反感, 对上课开始厌恶,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再有,一些大学生对于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其进入大学后,一时不知如何安排学习,而且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也是其不适应的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即万事俱备,只等毕业,放松自己,导致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造成多门挂科的现象。在这些情况下,大学生心中往往充满困惑、忧郁、痛苦,容易产生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

3.幼稚型心理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情感方面和对待性问题方面。由于大学生基本上成年,渴望交友恋爱,憧憬美好的爱情。但由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阅历欠缺,对恋爱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经济上尚未独立、个人未来发展不确定,因此经常出现一些恋爱问题。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在恋爱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到对性问题的想法,往往很敏感也很朦胧。这也是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4.不平衡型心理问题

当代高校普遍实行缴费上学,许多学生经过高考进入高校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问题。较高的学习费用,不小的个人生活开支,使许多家庭的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再加上一些同学间不正当的攀比之风,这些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心理上背负更大的压力,从而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5.社交恐惧型心理问题

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就显的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重新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面临着一个重新认识别人、确立新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与低年级学生相反的是,一些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同一个寝室的同学,随着彼此交往的加深,个人的各种生活习惯逐步暴露,常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矛盾,而彼此又不能找出妥善的方法加以解决,长此以往,一些学生由于寝室内部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开始惧怕回到寝室,心理上拒绝回到集体,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

6.烦躁型心理问题

大学的逐年扩招,造成了毕业生的高速膨胀,使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去向产生了困惑。无论是考研面临的激烈竞争,还是找工作难的严峻形势,都给高年级的学生带来了压力,由此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迷茫、失落、压抑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节,而产生了心理问题。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常出现烦躁、坐立不安等表现。

7.网瘾型心理问题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大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际等而形成网瘾症。学习成绩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比例较高,他们往往不喜欢学习,感觉精神空虚,只有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才能找到自信[2]。网络沉迷群体具有以下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喜欢独处、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孤僻抑郁、敏感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1.环境改变后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差距。[3]对于所经历的社会环境的改变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常常对大学生活富于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而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又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于是,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大学生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有关。由于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认识事物能力较差等原因,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当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3.大学生的处事技巧策略欠缺,不够成熟。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事件的应变能力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当他们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外原因进行一番分析,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急状态,从而导致心理障碍[4]。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建议

1.开展入学教育和进行心理健康普查[5]。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要从大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在进行学前教育时,要对新环境下新生所要面临的思想、生活、学习上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说明,使他们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要对新入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其目的是让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和监控,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高等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适应大学生特点的大学生用书以及教师参考材料、指导纲要、实施要点和活动设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针对某一阶段大学生普遍出现的心理现象要及时的总结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3.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诊所或者咨询室。该机构要有专门的心理老师负责。心理老师要根据辅导对象问题的相似性, 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解决大部分学生面临的发展、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其本身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以提供高质量、高效的专业服务。

4.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 提高其个性心理品质,进一步培养其顽强意志。还要使学生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学会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要做到豁达大度、遇事冷静, 并且能够进行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对生活中的问题、困难、矛盾都能很好地处理,为实现理想处处能表现出进取精神[6]。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高等学校要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善于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和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

6.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要培养大学生形成自我调适心理支持系统,使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素质拓展等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训练,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7.全社会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大环境。结合当前实际,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制定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中西部较贫困地区的就业政策,分流大学生就业去向,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后顾之忧。媒介舆论应更多地从积极角度报道毕业生当中自主创业、在平凡岗位上取得成功人士的例子,引导大学生拓宽就业思路,正确认识当前形势。

参考文献:

[1]楚岭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126-127.

[2]柯惠新,郝向宏.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2009)[R].北京: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2010.

[3]胡珊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

[4]段青青.高等专科学校“贫二代”学生的心理问题探析[J].考试周刊2010,(37):201-202.

第8篇

这两类教材,一类是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第三版)[1]、中级导游员系列丛书《汉语言文学知识》第一版[2](以下简称“国家版”一和“国家版”二)。一类是湖南省旅游局组织编写的(以下简称“湖南版”)。它共有三种版本:分别是“初版本”,即2002年出版,2005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3],“再版本”即2007年9月出版的《导游语文》[4],“三版本”,即2012年5月出版的《汉语言文学》[5]。“国家版”与“湖南版”篇章安排最大的不同有两点:第一,“湖南版”皆有“中国文学史”专章,且份量居全书各章之首。以湖南“三版本”为例,“中国文学史简述”就有两章,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之多。而“国家版”就完全没有这个内容。第二,“国家版”专门辟有“普通话语音知识”专章,篇幅近全书的十分之一。“湖南版”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以上两点,足以提醒我们:对导游人员资格准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素质和水平、技能和技巧?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编写者们的认识,还是大相径庭的。基于此,有必要谈谈该类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旅游

“国家版”《汉语言文学知识》教材的副标题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湖南版”《汉语言文学》与《导游语文》的副标题则是“湖南省导游考试推荐教材”。笔者认为:不管“国家版”还是“湖南版”,对该类教材编写目的的认识应该保持一致性:即服务旅游和导游资格考试。而导游资格考试是一种专业技能考试,与普通教育的中考、高考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指向有明确的专业性――导游。因而,与其把为这类考试服务的教材命名为《汉语言文学》或《汉语言文学知识》,不如旗帜鲜明地将其称为《导游汉语言文学》。这不光是一个命名的问题,其深层次意义是: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中,应以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问题。教材既然是为导游资格考试编写的,就应该旗帜鲜明地服务于旅游,特别是当前大力提倡与深入推动的文化旅游,围绕旅游与文化旅游组织编写内容,安排篇章,以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专才教育为主。

二、突出实用

突出实用有两层意思:一是对直接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的知识,一定要精讲,不能遗漏。二是与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无直接关系的知识,要大刀阔斧删除,坚决舍弃。以“湖南版”的三种教材为例,“再版本”中有两章是很有实用性的:一是,第三章“湖南文化”,二是,第六章“导游语言表达”。前者对深入推动湖南本土文化旅游,意义重大。后者对导游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帮助不小。很可惜,在“三版本”中,竟被删除了。相反,“国家版”一字未提的“中国文学史”,在湖南“三版本”中却得到了极大地加强,由“初版本”和“再版本”中的一章,扩展至了两章。笔者认为,除了专门学习与研究中国文学的高校中文系学生及有关专业文史工作者以外,其他社会人员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学详尽的中国文学史。不用说从先秦到现当代的文学史头绪纷繁,内容芜杂,光是明朝一代诗歌,就有台阁体、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等。而且,所谓“文学史”,湖南版基本上只是人名及作品名,对其中很少部分作品也只加上了几句鉴定式的结论,缺乏趣味性和旅游专业性。如果在旅游文学史的框架下有选择地编入影响大的与旅游景区有关的一流作家作品,效果就会好得多。“再版本”的第一章“汉语言基础”较之“初版本”的第一章“汉语和现代汉语”,增加了“湘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知识点,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比较了差异,特别是语音。全文虽然只有200来字,但是,这对湖南人提升普通话水平,却很有实用价值。很可惜,在“三版本”中,也被删除了。

“初版本”和“三版本”都有专门的“写作”一章,内容包括“写作的一般原则”和“各种文体写作”两部分。全章分别讲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写作。前两种共占十分之一的篇幅,应用文占十分之九的篇幅。应用文内容中有书信、请示和报告、通知和函、计划和总结、导游词等五大类,其中“书信”一项,讲了11种,导游词只占了应用文的九分之一的篇幅。11种中,除“一般书信”,“咨询信”,“求职信”、“电子邮件”四种与学习者个人的生活工作有较直接关系以外,另外的七种,都是旅游类专业学生不常用的。“湖南版”导游词知识只有“国家版”(二)导游词内容的十七分之一的篇幅,比较而言,“国家版”(二)的实用性就要突出得多。

导游人员的工作,一般要介绍景点大量的古诗词及书法名家用各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对联,很有必要粗线条地学习书法史、书法名家简介及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书法艺术书体知识以及最重要的古汉语知识。因为旅游景点中的古代文学作品有较多的省略句、句子成分位置异常、词类活用等。可惜的是,不论是“国家版”或“湖南版”,这方面的内容均付阙如。

三、攻克难点

所谓难点,是指在某一领域里占据制高点地位的知识点,是该领域的关键点。攻克了它,就像棋局中下了一手妙招,满盘皆活。让它卡了壳,就会全局皆输。

以“湖南版”(三版本)为例,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二节是“文字”,其中有个重要的知识点是“不写错别字”。怎样避免和纠正错别字呢?教材中只有这样一行短短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和意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应着重从字形和字义入手,结合字音加以辨析”,这41个字,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何谓“表意文字”?“汉字字形和意义较为密切的联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看出?要讲清这些,怎么也绕不开讲汉字的“造字法”――传统的所谓“六书”。“造字法”讲得比较深透,错别字就可以大为减少。造字法就是这一节必须攻克的难点。例如“社会”的“社”,为什么是“礻”旁而不是“衤”旁?“初中”的“初”,为什么是“衤”旁而不是“礻”旁?掌握了造字法,就可以举一反三、反四、反N,避免系列的错别字。原来,在文字学上,今天称为“视旁”的“礻”,是叫“祈旁”的,凡从“礻”的字,字义皆与鬼神迷信有关,如神、祸、福、祥等。“社”的本义是土地神,故从“礻”。而“衤”则是“衣”的变形,偏旁为“衤”的字,字义一般皆与针织、缝补、衣服有关。“初”的本义是“裁衣之始”,所以,“初”应是“衤”旁。“国家版”(二)的第一章“汉字与导游语言”就编入了造字法和甲骨文中的各类例字,在攻克难点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再如“湖南版”(三版本)第六章“诗词对联常识”,难点共有三处:第一“入派三声”之后,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仄声字)的识辨问题。第二,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第三,何谓“平水韵”的问题。这三个难点,“三版本”也未能攻克。

先说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的识辨问题。湖南“三版本”第128面提了两条。第一条是:借助《辞源》、《汉语大辞典》、《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汉字古今音表》等工具书查检。但该条不太可行。因为前两种工具书卷帙浩繁、价格昂贵,除图书馆馆藏,一般人个人难以购置。后两种则稀少,颇不容易寻访。而且即使拥有,查检也太费时间。第二条是“粤、吴、闽、湘、赣等方言区至今仍保存着入声,经过一定的学习,辨别平仄都不是很难的事”。该教材却将这一条大而化之,缺乏操作性。实际上,这个问题是近体诗格律知识中至关重要的头号难题。这个难题不能解决,就无法谈平仄。陕西师大的郭芹纳所著《诗律》[6]一书中的第七节有专讲“入声识辨”的内容。一共讲了五种办法,种种皆切实可行,简单快捷,且有严谨的科学性,并附了不少学以致用的练习,对编写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说“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这一问题,湖南“三版本”不仅未能攻克难点,而且有知识错误。该教材说:“一句之内,平和仄要两个两个地隔开,不要连平或连仄……平仄相间无非是两种形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不完全正确的。教材在紧接其后介绍的四种基本句式中,就自相矛盾了。在“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中,就出现了连续“三平”和连续“三仄”,按音步划分形成的“平―仄―仄”和“仄―平―平”连续“两仄”和连续“两平”。因此,在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不只一种,而有两种。两两相隔只是其中的一种,可称“间隔式”。而“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的“平―仄―仄”、“仄―平―平”式,则是另一种。当代著名文史学者周振甫先生,在其相关著作中,曾将它命名为“错综”式[7]。

然后说何谓“平水韵”?该教材未置一词,只在讲近体诗押韵的相关规则时,用一句话提了一下:“近体诗的押韵,一般依照‘平水韵’”。在近体诗的阅读和当代传统诗词写作中,“平水韵”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旅游类专业学生,虽然无需自己创作近体诗,但必须会欣赏、解说名胜古迹的传统诗歌,以及古人的楹联。所以,该类专业的学生应当熟悉平水韵。例如:贾岛的名作《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时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它究竟是怎么押韵的?不讲平水韵,就无法理解。教材还有明显的错误说法:“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诗词对联这类作品时,仍应按中古四声来掌握平仄……近体诗的押韵,一般依照平水韵。”不讲平水韵,就无法纠正该教材出现类似以上的错误。根据“中华诗词协会”的相关规定:允许“双轨制”。即我们今天创作近体诗,是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平仄和《中华新韵》的;对坚持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也不反对。只有在欣赏古典文学中的近体诗时,才专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单轨制”。但是“双轨制”,只是针对今人创作的,而旅游类专业学生重在欣赏、解说而不在创作,故特别要弄懂“平水韵”。

四、深入浅出

所谓“深入”,就是要有学术水平,解说精准。所谓“浅出”,就是行文要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仍以“湖南版”(三版本)为例,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一节“汉语概说”中的第五个知识点叫“现代汉语的特点”。教材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但若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在此之前,能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提示汉语最重要的特点――它属于“分析语”,则更属高屋建瓴,能提升教材的学术性,即使之更“深入”。语言学把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语。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语序则比较自由。如斯拉夫语系中的俄语,拉丁语系里的英语等。另一类是分析语,其主要特点是运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不使用形态变化。汉语,就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分析语。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通过汉语和外语的比较去认知和掌握汉语的特点。

再说举例。“湖南版”(三版本)在谈及“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的知识点中,虽举例不少,但都欠典范性,更无趣味性。“深入”了,但没有“浅出”。如果像陈蒲清、刘衍在《教学语法答疑》[8]一书中就同一问题举的案例:修改幕僚的奏折,将原文“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就要典范得多,有趣得多。奏折原文表达的效果是“败军之将”,改后的奏折表达的效果则是“百折不挠”。语序,在写作和生活中,就有如此神奇的表达魔力!在谈及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时,指出其中之一是“量词十分丰富”。这一提法,并不精准。汉语的量词除了十分“丰富”,还十分“形象”,具有很强的“描述性”和“文学性”。如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描述西湖湖心亭的情景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就很形象,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此对量词语法特点是揭示,光提“丰富”,就欠全面和深入。

第9篇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多规格、多层次,既有高尚道德修养,又有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与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休戚相关。纵观当前的教育形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育教育的实验研究”的设想。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于2013年6月向安徽省教育厅申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育教育的实验研究》的课题,省教育厅于2013年11月立项确定此课题为2013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我们随即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确定实验班级,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聘请专家指导,明确分工,组织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听取专家提出的意见,完善实验方案,投入到实验阶段。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思路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育教育的实验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高职学生对数学中存在美学因素的了解情况?2.怎样让学生了解高等数学中美学思想与美学方法?3.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中的美学思想和美学方法后,怎样培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4.怎样利用数学中的美学思想和美学方法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5.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运用美学思想和美学方法开展工作?

(二)研究思路主要以现状调查法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数学中的美学因素掌握情况;用资料文献分析法给课题组成员充电,掌握美育原理,了解高等数学中的美学思想与美学方法;用讲解法让实验班级的学生了解数学中存在美学因素;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数学中的美;用行动研究法让学生运用数学美学方法解题,用美育原理去指导实际工作。

三、研究目标

(一)实验班级的学生能知晓数学中存在美的因素,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活泼的。数学不是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二)实验班级的学生通过课题实验后在德、智、体、美各方面较对比班级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兴趣较对比班级有较大的提高。

(三)实验班级的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成绩高于对比班级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

(四)实验班级的学生在解题及工作中会考虑数学中的美学因素,尽力做到简洁、统一、和谐,考虑对称,创造奇异。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中期成果

通过一年的实验探索,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学生对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育教育基本上达成共识,实验班级的学生欣赏到了数学美,不再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活泼的。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以前有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不仅如此,其他方面与对比班级相比都表现出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班级学生在德育方面比对比班级好自从在实验班级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已经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时间内,由于院系领导的重视,老师的辛勤努力,同学们的积极配合,实验班级的学生在德育行为,姿态风范,待人接物,衣着打扮,谈吐语言的文雅与粗鲁、高尚与庸俗方面比对比班级出色很多。实验班级的学生能严格按照《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行为规范》的规定去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认为做到行为规范中的每一条是对美的追求,因而班风正,一年来没有人违反校纪系规。而对比班级学生在这些方面意识相对来说要差得多,少数学生衣冠不整,打人、骂人、损坏公物等不良现象还时有发生,这学年四个实验班级在系内都被评为先进班级,其中有一个班级还被评为院先进班级。

2.实验班级学生在智育方面比对比班级更为出色审美力是人的智能的不可缺少的方面,审美活动可以调节人的大脑机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实验班级学生能认真听课,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作业干净,书写规范整齐,按时完成不拖拉。而对比班级的学生就难以做到这一点,总有少数学生作业马虎、拖拉,上课不认真听讲。从两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四个实验班级学生平均分比四个对比班级平均分第一学期高1.4分,第二学期高3.1分。四个实验班级及格率两次都是100%,四个对比班级每学期每班都有2-3人不及格。(两次考试试题都是教研组从题库中抽题组卷,授课教师不参与,流水批改.数据由国际经济贸易系提供)

3.实验班级学生在体育方面比对比班级更高一筹美育与体育是作为身心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美育目标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美的因素。实验班级学生在体育课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锻炼,认真学习和掌握老师传授的体育知识和动作要领,对比班级显得较差。在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上,实验班级学生成绩比对比班级更高一筹。尤其是在系广播操比赛中,实验班级学生显得更为出色,数学中的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实验经验交流与再实践

课题通过一年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负责人召集课题组全体成员召开交流会,邀请了几位专家参与讨论会。会上各实验教师介绍一年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注重数学美的渗透,寓美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数学美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围绕几个中心问题进行交流。此外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提出来,大家一起商讨对策,以便在课题再实践中削除顾虑,克服困难,使实验研究取得更好的成果。交流会上,几位专家对我们前一阶段课题实验工作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就实验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就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想法。通过交流,课题组负责人总结归纳了前一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发现了存在的问题,经过大家认真分析讨论,结合专家组提出的意见,课题组制定了下一阶段的课题再实践计划。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数学美学思想,美学方法后,课堂教学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是引导。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引导学生用数学美学方法去解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刻苦钻研的精神;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美学素材。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研究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会不会自觉地用数学美学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发现一例,要及时给予表扬。如学生对某一题有别具一格的解法就是对奇异美的追求。设计图案具有对称性就是对对称美的追求……

(三)终结成果

1.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育教育是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高职院校学生成绩都比较差,多年来差生的帽子始终摆脱不了,进入高校后,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常有自卑感,教师向学生讲授数学美,不仅能提高数学成绩,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甩掉差生的帽子。

2.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讲授数学美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不再认为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而是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讲授数学美能使学生热爱数学,真正达到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数学,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讲授数学美能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精神,数学的美带给学生无穷的魅力,学生深深地被数学美所吸引,学好数学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在数学教学中讲授数学美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发明创造的信心,因为对奇异美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发明创造。

6.界定数学美的感受度:数学美的感受度是指人们对数学美的感知程度。它含有四个维度: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实验班级学生数学美的感受度明显高于对比班级学生的数学美的感受度。

五、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一)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与困惑:

1.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不够深,对美育原理掌握不太透彻,因而将其渗透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去就显得不太自然,有些牵强附会;

2.对数学美的感受度的界定是否科学合理,尤其是四个维度的权重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二)今后的工作设想

1.本课题研究结束但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育教育这项工作永远还在路上,我们将继续探索,取得更大的成果;

2.扩大实验对象,争取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推广,必要时向兄弟学校推广,也可向中学推广;

第10篇

一、职业教育受我国经济转型期多重挤压

1.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双重挤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转型期产生的特定的,既非计划经济,又非市场经济的独特型态的管理制度。大教育下的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仍然是无序运行,普通教育的理念充填着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界。97年后,除了《职业教育法》,一部分省、市、部门颁布了一些实施细则外,总体上没有形成一整套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职教法法律制度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包括:职教办学机构管理办法、职教拨款和经费筹集制度、职业技术技能鉴定标准体系、职教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等),我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总体对职教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据。(2)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及推行。(3)政府机构调整还未顾及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虽然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政府职能的定位还须等待;各级政府在政府行为上受某些领导偏见或认识不足的影响,法规制度形成的动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专项研究,政府对制度的建设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意识不够等。从管理法规,到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管理机构组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观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计划经济由政府包办“计划驱动”的那一套,又有新时期市场经济产生的“需求驱动”那一套,还有转型期“计划、规划前瞻不准确”的问题。(4)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未达到与普遍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职教。(5)各种独立的职教管理标准、规程、制度,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修订;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见,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

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他们虽然对照搬苏联50年代的经验有反感,但又对现代市场经济不理解,把资本主义30年代所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混淆起来。他们的心态是矛盾的,其管理行动往往是投机的。职教机构的管理工作者和大部分师资受普通高校传统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他们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技能教学;他们欣赏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传统三段式教学,鄙视“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试验;他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对实验教学、示范教学、研讨式教学不适应或看不起。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流程的产业不可能一日之间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取代。这就存在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取代的转型过程。鉴于职教理论水平的有限与对生产过程工艺水平的了解不够,没有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设计,难以与区域产业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我国职教师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师资知识老化,实践技术技能缺乏,习惯于传统学科学术教学、对产业及相联领域工艺流程、管理技术了解不够。况且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提高措施也缺乏联系新生产工艺、技术的渠道和参与生产实践的要求,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合资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许多师资对之甚少了解或毫无接触,对国际规程,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不熟悉,当然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谈不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职教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如果我们的职教不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还在灌输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技术、工艺,则这种职教当然是落伍的了。三是我国职教的办学条件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训工场、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践工厂、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只能“纸上谈兵”。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和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职教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一种教育。在整个教育界,教育思想的革新,冲突相当突出。传统普通教育,以课堂讲授学科知识为主,以应试作为教学动力的驱动和最终评价途径。了解普通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的许多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在实践中感到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抵触,反对。大多数人还未转过弯来或虽有所认识,没有新法(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平时注重实践环节的,通过学习、实践,很快就适应了职教环境;一部分平时注重学术理论探讨的人,或习惯于普通教育教学的人,教学现还未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则在过渡时期、渗杂新旧。在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业、产业专门人才为中心;而在走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思想应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中心。教育方法上过去主要是课堂讲授,职教和普通学校职业化课程,应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特别是职教技术技能教学,主要通过示范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厚基础,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职教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与传统普通教育距离拉大。在这个转型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突,不仅在社会,在整个大教育,而且在职教机构内部(包括教师)在论争。也只有通过论争、试验和改革,才能使新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适应职教教学的要求,真正办出职教特色。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面向21世纪的转型期,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目前,应重点研究经济国际化中引发的高、中职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特别要注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人才国际化”两大问题。职教机构要以国际眼光来培养人才,为增强我国各行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服务,实现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对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现状及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全国各地参与国际竞争也将逐渐扩大。以广东为例,进出口占全国40%,大量企业不仅从专业,而且从素质上;不仅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而且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个体户,都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规程、产品质量都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来增加竞争力;用国际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既将之作为营销手段,又作为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制度。为此,这些行业、产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意识,而且应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才能。

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竞争相比,国内行业、产业、企业间的竞争更趋火热,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期)变成过剩经济(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要生存,要盈利,必须从管理、产品技术创新、质量控制、营销手段方面优胜才行。职业技术学校与培训机构,除了给受教育者“竞争”意识教育外,同时应教会他们掌握尽可能新的技术、知识、工艺还要注意技术文化的养成和创造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多重挤压下的转型期职教,目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1.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80年代引进西德“双元制”到90年代引进“CBE”,反映了各级政府和一些职教机构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条性,缺乏科学思想。下面仅就发展型态进行分析。

实用型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教社”成立80多年,是影响我国现代职教时间最长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现代职教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陶行知以乡村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实用主义的影响,在80?90年代我国职教中有一个口碑是“管用、实用、够用”。这个口碑在我国还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但是,这个“口碑”本身又是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程和准确科学根据的模糊的、可塑性过大的职教型式,在90年代,逐渐被模块式课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荐,率先在华东、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推广。这个型式以“突出技能”为特色,强调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合合作关系。在该时期计划经济还未完全被市场经济取代时,职业学校与就业企事业间是“公对公”的关系,所实行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分配,不存在失业问题。在当时企业生产科技变化不很大的情况下,职业技能教育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比较长,突出技能训练(特别是制式训练)所起的作用明显,对当时生产条件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校与企业的关系的改变,科技发展使职校职业技能训练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逐步缩短,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步推广,对职教人才的技能、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强调基础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档次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国那样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合作关系在中国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难于全面推行。尽管如此,“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的思想被认为是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标志。双元制模式经过中国式的改革,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符合四个合作关系条件下的中等职教,还在继续试验。

工专(师专)改进型

从80年代初开始,许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逐渐由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学,从师专文、理科专业中派生出一批高职专业。这些学校或专业,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课程的痕迹相当明显。有些已经办出了职教特色(如有名的上海电机专科学校、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惠州大学等);有些则还没有从传统普通工程专科教育中脱胎出来,分不清“高职”与“高专”。

模块型

90年代,各地又引进世界银行推荐的加拿大CBE模式。这个模式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方向对应。受教育者根据个性选择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学习,教育机构也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来选择课程模块,达到预定的“能力要素”。CBE较为科学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无疑比“管用、实用、够用”进步。CBE产生于60年代。鉴于该时代科技发展,经济发达水平的限制及CBE主要以中等职业岗位为对象,对制式训练和科技度不那么高、变化不那么大的专业教育比较适合,许多高、中等职校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飞进时,对信息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不适应。有关专家认为,CBE模式在有选择的使用在某些传统专业、制式专业或科技度不那么高的专业,经过改造创新、有较大的发展意义,但对高新技术产业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应采取“基础型”型式。

基础型

以综合大学职教学院为代表的以培养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的试点院校,在研究世纪之交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行业、产业“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后,注意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在未来人才发展中的持续性作用,强调职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强调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意处理好长短期知识、技能与素质需求的关系,注重于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职业群、技术群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我国本科、研究生高职人才培养的先河,代表着我国职教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趋势。缺点是对高层次高职人才(如学士、硕士、博士)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与技能水平的定位、标准如何突出职教特色,还未有完善的、具说服力的、循序渐进的,有突破性的经验和实例,有待于下一步探索、定型。

多元整合型

一些学者在研究了普通教育“学科、学术本位”教学和职教“能力本位”教学后,从大职教的观点(普通高教是广义职教的一部分,专门教育是重要的职业教育,狭义职教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出发,认为,必须根据专业的不同,其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含量的不同,素质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论是普教专业或者是职教专业(狭义的),不论是普教职业化或职教基础化专业;或者各种介于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专门教育专业(如律师、农艺师、医生的法学、农学、医学等有关专业),不要刻意去强调普教、职教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划分某一种训练是职业训练还是技术训练,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专门教育??而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舍。

问题是,是否由于某些介于普教与职教(狭义的)之间专门人才的教育问题,就去否定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狭义的)统一规律和特性呢?在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下,探索其客观规律对它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对专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应注意的是须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采取对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教学要求,不能将广义职教的理念与狭义职教的理念借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级政府和各个职教机构已经逐渐从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中清醒过来,企图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问题是还有一批同志在盲目的照搬与硬套之宫,不去研究这些模式的精髓,长处、短处、适用环境,从而使办学实践走弯路,阻碍了职教改革的健康发展。

2.快速发展中的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严重滞后的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和教材建设问题单纯计划经济时代,职教专业的产生是根据国有企业、事业的需要布局,并仿照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派生出来的。随着改革开展与市场经济的产业和发展,转变了经济结构的组成成份(根据97年统计公有占43%、私有21%,其余为乡镇企业和外贸、合资企业),也改变了职教人才需求的组成格局;随着经济建设的活跃,高新技术产业份额的增大,职教各类、各层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职教根据行业、产业变化的专业设置也随人力资本市场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市场的不成熟,政府宏观调控中,计划调控有时显得无所做为,有时又受办学单位利益驱动的左右;市场调控中一方面是不了解市场、缺乏论证、预测、造成决策错误,一方面是过份短视,听任利益的驱动。“热门”专业:管理类、财经类专业出现了“紧缺??一哄而上??过剩??调整”的过程。这个调整是教育在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对计划调控和市场调控把握不好所付出的学费。

第11篇

[关键词] 项目教学;应用型人才;网络编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9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 2016.01.046

[本刊网址] http://

引言

自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以来,文件精神提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项目教学被引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中文方向)的《网络编辑》课程,是一种尝试性应用研究,目的是探索一种有效培养应用型中文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一)项目教学法发展历史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随着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兴起而逐成雏形,由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一书最早提出“项目教学法”。经过不断探索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日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把教育和社会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紧密联系,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或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及实施要求

“项目教学法通常被定义为通过完成完整的工作项目,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发展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开展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开展项目教学课程的扎实理论基础和社会相关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积累相关岗位的丰富工作经验,按照职业的工作流程、岗位能力等进行分解,把课程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等整合在项目中。教师将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由学生进行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负责主导,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一步一步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提供启发引导,而不是直接帮忙解决。他们通过完成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能力要求,积极动手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能完成项目,又掌握课程理论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职业能力。

二、《网络编辑》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

(一)“网络编辑”是一门新兴职业,社会需求强劲

“网络编辑”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职业,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新兴职。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站数量达357万个,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下,“网络编辑”行业快速发展。据有关方面估算,我国现有“网络编辑”从业人员600多万,社会在未来几年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强劲。

(二)“网络编辑”课程培养的是具备文字功底强,敏锐的思维能力,高技能型的网络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当今时代信息高速发展,新兴的“网络编辑”职业对中文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敏锐的思维能力,更应紧跟时展趋势,具备网络系统应用操作、平面设计、音视频编辑、网站设计与开发等多种网络应用技能。“网络编辑”课程就是在信息时展而来,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技能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根据社会职业发展的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网络编辑”职业发展需要,把职业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工作流程等作为基本出发点,对课程的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等整合到项目中去,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培养能力,努力培养文字功底强、敏锐思维、高技能型的网络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三)教学理念前瞻,高技能型师资人才构成合理

“网络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依靠一支年轻能干,力求革新的强而有力的年轻师资队伍。陈利群教授,在新闻采编、写作学和网络编辑课程改革方面,具备深厚的理论造诣,负责本课程顶层设计和理论教学。而其他大部分教师是在一线从事网络编辑、平面设计、视音频编辑的技师、高级技师、网络工程师和平面设计师,各自都在他们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做出较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备很强的实操动手能力。在教学理念上,他们敢于突破传统,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重视情景创设和意义建构,遵从“从做中学”教学方法原则,模拟实际工作情景,构建实际工作的项目,应用“以项目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主要特点的项目教学法,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授课对象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努力突破学生学习困境

本课程面向的教学对象是文学院中文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根据调查,这些学生都在大一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对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常识等都基本学过,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他们的特点:对中文专业具备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文字功底强,思维敏锐,具备较强的采访、写作或创作能力。但缺乏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实际网络应用操作技能,很难把自己的设想,通过网络表达出来或付诸实现。《网络编辑》这门课程,努力培养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寻找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实现途径和方法,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无缝对接。

三、课程的设计、项目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设计

“网络编辑”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需要掌握常见网络应用技能。课程主要分为5大模块:文本(表格)编辑、图像编辑、音视频编辑、网页编辑、动画编辑。每一个大模块下分若干个项目,项目的设计是根据一线工作需要来设计安排,最大程度上创设实际工作情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实际工作流程和技能。项目的设计要前面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基础水平,结合他们实习工作、生活需要,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项目,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图像编辑模块,分四个项目:(1)分析平面图像构图设计思想;(2)证件照制作与应用;(3)个性化PPT背景设计;(4)设计个性化的宣传海报。每个项目都包括项目实施要求,能力要求,项目成品要求等详细指标。学生到教师的指导下,按每一个模块各个项目能力指标要求进行有序教与学。

(二)项目实施

按照项目教学设计,教师要求转变“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主线”传统教学理念,逐渐适应“以项目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型教学模式,由传统讲授型转变为主导型模式,引导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完成项目。

1.进行小组分组

分组采用自愿组合、能力水平、抽签多种形式进行,每一组必须选出一个名全面负责的组长。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不宜过多,3-5人比较合适,组长应具备较强的开展项目讨论、设计、实施等组织能力,目的是为了顺利开展项目教学。如果发现在小组分组时,出现基础好的学生都集中几个小组里,教师就必须进行协调,尽可能让每一组大致水平一致。否则,基础水平层次参差不齐,很难同步开展教学。

2.布置任务、设计项目实施方案

分组完毕后,接着在课堂给学生下达项目任务,学生根据项目实施要求、能力要求、项目成品三大模块教学设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准备实施项目设计方案工作。因为只有明确详细的工作思路后,才能科学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具体实施,从而顺利完成项目。

首先,学生在开始设计项目方案前,必须明白项目的实施要求和能力要求。接着在组长的组织下收集资料、讨论项目设计方案。教师此时不是在讲台讲授,而是走到学生小组中去,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研究、共同学习,使他们慢慢找到并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然后,在教学过程,要抓住学生心理活动,遇到困难时,进行启发式教学,不是明白告诉他们具体的解决方法,而是适当提示,引导他们主动翻阅资料文献或到网上查找相关解决方法。提倡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现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及时向学生询问项目开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如果是同类问题,可在课堂统一提醒,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特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一对一的辅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问题探究兴趣。

3.实施具体操作、完成项目作品

项目方案定下来后,组长开始把项目分成若干制作模块,根据小组成员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设计方案要求完成分工任务,制作出子成品,组长此时把每一个模块的组员成品,统筹合成项目最终作品。组长此时,必须比较全面了解项目分工、设计规格及组员完成子成品的效果,还要具备全面统筹组织能力和合成最终成品能力,否则没法完成项目最终成果。小组遇到制作困难时,先小组成员讨论,寻找解决方法或小组间交流。如果经过思考和探索仍然无法找到解决办法,再请教师。教师根据困难情况,适当进行引导提示,让他们多尝试,多思考,多操作,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经过一番长时间的艰苦努力,项目成品几乎成型。

4.项目成品展示与交流

小组完成作品后,由教师组织所有小组及其成员的进行成果展示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讲解作品的设计思路及表现手法等,鼓励其他小组同学对该作品的构造布局.色彩、表现手法展开客观评价,得出其优点和不足,最重要是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案。教师对小组的作品,无论其优点还是不足,都应持一个肯定鼓励态度,尊重学生的建议,创造一个平等、合作交流的对话环境,不能对不足当场批评。对待作品优点及学生中肯建议,教师提倡学习吸收及改进,对不足,应鼓励改进。小组成员应把小组作品结合对同学和教师的意见,再次进行完善,争取做出优秀的作品。如果有条件,最好组织一次正规的作品答辩会,每一个小组都有10分钟展示讲解本组作品,接着由其他小组提出质疑,小组成员负责现场回答,在一答一辩中,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理解,从而能更好掌握课程知识,培养职业技能。

5.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项目教学是以能力为本位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项目完成情况、小组及同学间的交流,对小组成员的评价应改变传统考试出成绩的评价方式,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小组及成员间评价、完成项目情况、小组交流情况、解决问题能力、最终作品效果情况等构建新型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避免片面依靠考试或作品而得出不科学的总结性评价。

四、项目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四年来的项目教学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因为它逐渐改变了“以课本为主线,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也从侧面证明了在高职高专院校能广泛推广的项目教学法,也能在普通高校里推而广之,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探究其深受教师学生喜爱和得以大力推广的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任务驱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教学以项目为主线,学生接到项目任务后,必然设计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从原理着手,了解相关知识,并结合项目要求,制定设计方案。在执行项目方案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要一一解决,从而促使学生回到课本,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或利用网络,寻根问底,解决问题。因此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现不足而重新回到理论,促进学习。多次循环,课程知识和相关技能得到掌握和提升。

(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培养

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注重的不是单一的讲授性模式,而是各种综合能力的组合,必须充分了解课程与相关职业发展情况,熟悉职业能力、职业工作流程、职业规范等,能结合职业工作实际情况,以项目的形式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从单纯的直线传授者变为项目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掌控项目进展过程。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学习环境中,努力寻找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取得阶段性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与职业能力相接轨,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三)可控性好,学习效果明显,容易出成果

项目教学的项目设计由教师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工作实际情境和学生将来工作需要模拟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项目的开展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实施,可控性好。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主动投入项目设计与开发,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明显,容易出项目阶段性成果。在成果的激励下,在小组间的交流学习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体会到动手实践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自然喜欢在动手中研究探索。

(四)评价标准体系多元化

项目教学改变既往的“一考定成绩”传统评价标准。项目教学重视过程的评价,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小组及成员间评价、完成项目情况、小组交流情况、解决问题能力、最终作品效果情况等构建新型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对学生做出客观科学的总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