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的必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63-02
在美国人们反思和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前学校教育的同时猛然醒悟到在学校经验中还有一个潜在的经验领域,经常而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作用,隐性德育随即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我国,德育工作者在探索德育时效性的过程中,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对隐性德育予以关注并写出有关的学术论文。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德育工作不容忽视。关注隐性德育,能够为提高德育实效性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1 隐性德育概念及作用机制
1.1 隐性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的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主要是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我们把它称为显性德育。在《辞源》中,“隐”是指“藏,隐晦,与明显相对”。那么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相对而言就是一种非直接的、不明显的、暗含的德育方式。高校隐性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目的和要求,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品德形成规律,利用高校内隐的各种德育内容或要素,间接地作用于大学生,使其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经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素质的一种德育方式。
1.2 作用机制
潜隐性是隐性德育的本质特点,是与显性德育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一方面显性德育,教育者把教育目标、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隐性德育它不直接言明德育目的、内容,将德育内容与目的隐藏于各种活动、各种因素之中,并通过这些活动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显性德育以灌输方式直述道理,而隐性德育,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极少引起学生的抵触。那么隐性德育是怎样起着品德养成作用,产生德育效果的呢?分析如下:
1.2.1 暗示、导向机制,提高道德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信息。现实学校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系,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
1.2.2 熏陶、感染机制,培养道德情感
理论研究表明,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景性”,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隐性德育恰好提供了现实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悟,从而使学生发展起良好的道德情感。
1.2.3 从众、舆论机制,规范、约束道德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模仿的倾向。模仿是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再现他人的一定的外部特征和行为方式、姿态、动作和行为,这些特征、行为方式、姿态的特点还同时具有一定的合理的情绪倾向性。学校里的一切现象都可能成为学生们的模仿对象,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模仿而产生教育作用。一般而言,公众评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驱使学生遵从或认同集体规范,也由此产生了团体规范,形成一致性压力,促使人们认同或遵从。
总之,隐性德育使学生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道德信息和经验,通过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接受教育,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这一接受机制表明,隐性德育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独特的功效。
2 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的必要性
2.1 实施隐性德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人们生活方式趋于丰富多样,思想观念、价值导向也趋于多样化、多元化。“什么都不确定”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价值观的多元性。学生道德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同时也处于动态之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缺乏与异己观点的较量,单向、直露、毫无含蓄感,带有一定的强制接受的色彩。而隐性德育走出长期以来封闭式德育模式,从空间上看,它伴随于学习、生活一切领域之中;在内容上,同以往一些具体固定的教条相比,更加丰富,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在形式上,走出在课堂上僵化说教的教育形式,通过课堂内外以熏陶、潜移默化等方式塑造人的道德品质,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隐性德育从性质上说它是非强制的、开放的德育方式,注重现实社会实际,与封闭静态德育模式相比它更能适应社会。
2.2 隐性德育符合当代高职学生思想实际
一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思想尚未定型的一个群体,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在多元价值观并存并不时产生冲突的现代社会里,引导学生如何理性面对社会现实,并使其学会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和自身道德发展追求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才是关键。二是在个性心理上,自我意识已趋于成熟。不愿意别人小看或轻视他们,不轻易接受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指令,对来自任何方面的直接指教或训诫有抵触情绪。三是在思维认识方面,已经初步具备对事物进行论证性思维的能力,思维水平已达到了能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能运用一定的价值标准、道德准则去衡量、判断事物的程度。当代高职学生是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视野开阔、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都比他们的前辈要强。“理性思维的发展和思维独立性、批判性的增强,一般不会像小孩子那样机械地接受传递的全部的教育信息并被动地形成或转变一定的态度,而是对信息采取“个性化选择、加工”的过程,遇到问题不愿人云亦云,力求通过自己的思维提出独创性的见解。一相情愿的强迫、急功近利的“灌输”,往往会造成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
2.3 隐性德育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对品德结构知、情、意、行统一体的看法在学术界被普遍承认,并在学术交流中广泛使用。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教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内在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都会造成大学生思想品德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过程的中断,都难以形成健康完善的道德品质。然而长期以来,显性的德育方式只注重道德知识、规范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与其他几个要素的辩证的统一关系。道德情感和意志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隐性德育无直观明确的教育要求、道德教育的情境创设主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随机而设,教育方式多样,整个道德教育过程就会在自然、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很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所内化,效果会更好。隐性德育运用人的情绪体验和丰富的联想,不时触发学生的种种激情和向往,在一种陶醉、愉悦、亢奋和激动等心理状态下被“熏陶”、被教育。在情境中产生的情感促进积极道德态度生成,有利于道德意志的磨炼,进而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总之,实施隐性德育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促使大学生形成完善的思想品德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罗祥云,徐立军.国外的“隐蔽课程”研究[J].中医教育,2003(2):43-45.
1 中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中职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 其个性化特点鲜明多样,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形成多种个性的因素还包括思想、家庭、知识背景、社会经历,心理因素等。
1.1 思想中职学生不存在 坏学生, 而是学生缺乏是非观念的认识,理想上没有预定目标,依赖心较强,过度追求物质和享乐,因学生的生活态度不端正,逐渐形成了诸多的不良习惯。
1.2 家庭背景中职学生的家庭背景相对复杂,单亲家庭和父母文化程度的偏低,孩子受家长行为和意识的影响较为严重,造成德育教育的缺失,不但忽视了家庭教育,还为孩子提供了不良的榜样和示范,造成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一切以自己为中心,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叛逆和反感成为了中职学生心理的日常表象。
1.3 知识背景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入学后往往跟不上专业课的学习进度, 同时学习基础较差不能完全适应中职课堂环境,造成学习质量偏低。 中职学生对学习目标和就业规划没有明确的认识,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老师,没有良好的学习目标导向,但中职学生一般动手能力较强,比较喜欢上实践课程。
1.4 心理因素中职学生的心理较为叛逆,遇事时容易激动并且不懂得怎么处理,尤其受社会文化影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较为明显,课余时间多用于吃喝玩乐, 造成学生性格和心理上产生缺陷,固执、嫉妒、抑郁、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明显示,处理问题方法简单,容易受人蛊惑。
2 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现今中职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联系,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巨大的反差。 中职德育教材的内容都是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好人好事为主,而生活中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些事情已经很少发生,引发了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 同时德育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主流意识变化引发的,并且因经济发展及舆论导向的偏面,影响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判断,阻碍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2 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中职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过于陈旧,主要是教学方式还是以纸本讲述为主,没有利用多源化的教学手段来创新教学方式, 同时没有灵活的把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应用到教学中,造成学生忽视德育教学内容或提不起学习兴趣,这极大的限制学生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同时禁锢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维。 德育教材的形式也较为单一, 主要以传统德育教科书为基础,新内容和新的德育知识涉及较少,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极大的削弱了德育教材的价值和作用。
2.3 教学目地不明确我国中职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学目地模糊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地没有突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同时个人素养和德育关系的联系较少,没有把社会本位为主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德育目标相联系,这就引发了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现象的不一致,社会利益与个人义务相违背,在这种观念下中职学生的德育心理教育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缺失。
3 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教育途径
3.1 对中职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因中职学生还处在心理未成熟阶段,自控能力和主观意识相对薄弱,应试教育下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能树立自身的职业规划。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通过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的特点和工作性质,树立职业感和职业理想;其次,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理解自身将要从事工作的社会价值;再次,形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自信心。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 生活元素 必要性 措施
融入生活元素,将教学生活化是指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德育课堂融入生活元素的必要性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也较差,如果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僵化、脱离现实,只是片面地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对学生就业又没有帮助,将难以收到德育功能和教学实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的原则。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教学只有满足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
“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职业学习,主动适应市场需要,向职业生涯发展,促进其就业成才。中职德育课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促使中职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健全的人格。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的最大浪费就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接受,也只有和生活结合、用于指导生活,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德育课堂融入生活元素的措施
1.课前准备生活化
(1)了解学情,优化设计。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是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理解书本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从而加强已有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联系,找到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在进行认真参与民主管理的教学设计时,笔者就考虑到所授班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生对村民自治比较熟悉,对基层民主管理方式也有一定的了解,又恰逢村委会选举,因此,设计学生先观看一段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视频,然后让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最后教师进行归纳。由于针对性强,课堂效果
很好。
(2)关注身边,体验生活。学生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其学习的出发点。学生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应该在课前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尤其要特别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例如在讲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前几天,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越剧、社戏、书法、绍兴师爷、乌篷船等有关绍兴传统文化资料,并鼓励学生参与“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学生通过观察与采访,从印象绍兴到感受绍兴再到留恋绍兴,体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由于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参与课堂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2.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教学生活化的关键。为使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生活化,应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1)课题导入“生活化”。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可以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心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愉快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界限,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例如,在讲商品价格的奥妙时,笔者先用PPT展示近期超市、菜市场中鸡蛋价格变化曲线图:今年7月份开始鸡蛋价格出现上涨行情,特别是进入9月份后,月初超市促销价4.9元/斤,中秋节前几天涨到了5.8元/斤,最高到达6元/斤。教师引入:鸡蛋为何会变成“火箭蛋”?同学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消费多了,有的说鸡蛋少了。老师再要求同学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一多一少的情况:消费多,一是中秋来临月饼生产需要大量的鸡蛋;二是学校开学,食堂的采购量大增。而供应少,则主要是因为上半年爆发的禽流感疫情使养殖量减少,加上今夏的极高气温导致产蛋量的下降。正是由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引起价格的波动,由此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课堂教学。
(2)教学内容“生活化”。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德育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中职学生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融入更多的生活化素材,使教学内容接近学生,接近现实生活。例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教学时,可引入学生熟悉的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经常遇见的现象:老师三令五申在考试时不允许作弊,但我最好的同学却要我在考试时给他传答案,我该怎么办?在公交车上别人都没有让座,我要不要让座?买东西时别人多找了零钱,要不要退?让学生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探讨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3)教学形式“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被激发,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因此,教师要改变机械地单向灌输书本知识的课堂教学方式,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并有效参与。如在讲授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时,笔者借鉴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创业实训中的做法,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把课桌拼在一起办公,由学生自己组建团队与架构公司,开展竞聘总经理、组建团队、初定项目、导入创业计划书等活动。由于是实岗演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意识,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3.课后延伸生活化
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生活,享用生活。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运用所学知识验证课堂设想,反思课堂体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讲授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搜集自己所在地区危害环境的事例,分析环境污染给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积极投身建设绿色社区等环保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选择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和绿色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有机结合;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87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贯穿到学校教育当中,发挥最大效用,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二者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它们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结合,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
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结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只注意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甚至是难以接受。
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环境,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师生的观念认识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点说教和灌输,多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到德育工作中去,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比如,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学生创建心理健康档案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德育教师要适时地进行“一对一”地沟通交流。
(三)二者结合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接触到有关心理的知识,会感到新鲜有趣,特别是通过师生或学生之间的谈心,心理咨询与心理反馈等活动,贴近学生心灵。教师与学生多进行适时的思想沟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学做心理健康操,多举行一些分角色的模拟活动,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心理宣泄。这样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要促进学生成才,首要的因素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学校教育除了发挥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密切与家庭联系、社会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一)学校环境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在中职学校中不只存在于学习中,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教师就成为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因此,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深化二者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等。
2.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室以及报刊专栏,发挥学生会、班级团干部优势开展活动等,通过社团、广播、讲座、阅读、图片展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对人一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电话互访、家访、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创造了和谐的施教氛围,加强师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掌握学生校内外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以此做到双向沟通与配合,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三)社会资源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本身就是一部的“活”教材,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灾、杜绝、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
关键词:德育;教师;学生
G633.8
第一届山东省德育优质课选拨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笔者有幸参加了这场活动,对德育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了德育融入课堂的必要性,看到了德育融入课堂的威力和未来!下面就德育融入课堂的必要性和如何融入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课标要求教学有三维目标,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实际教学中,很多一线老师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往往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既没有把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入到课堂中去。
首先,将情感教育融于高中化学教学中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必要手段。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就指出了几点,主要概括为:(1)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积极参与化学科学活动,将化学知识与社会和生活相连;(3)关注化学的相关特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4)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等。总之,情感教育成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需要以饱满的精神进行教学,学生要以端正的态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在化学实验时要认真观察和操作,学生间和师生间彼此互帮互助,这种和谐、友爱、严肃、有序的情感气氛充溢整个教学过程。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除此之外,在高中化学中加强情感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情感教育是人的基本需求,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二者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情感,在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更有利于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友好互助,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的认知和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加强情感教育能够推动教学改革。在高中化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二、如何将情感教育融于化学教学过程中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丰富的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深刻、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如何将情感教育融于化学教学过程中成为目前教育者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情感意识
情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情境,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点,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化学知识和科技发展是密切相连的,教学中可适当介绍化学研究中的新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切入点,介绍化学知识,如,在教学“氯气”时,教师可从生活中的自来水说起,阐述自来水消毒剂的变迁。总之,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其创新性、实践性、生活化能力的提升。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在面对新课标的要求下,化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强化情感的倾向性,用理智来实现对情感的支配。教师更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厌学情绪,挖掘知识点,提高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内心积极学习的情感,让学生从消极的学习情绪中解放出来,实现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例如,针对“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难点,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比较、想象、归纳、提炼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清楚地展示化学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攻克难点。
(三)创建和谐的师生和学生关系,渗透情感教育
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化学教师可将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而学生间的团结友爱更利于他们的共同成长。一方面,化学教师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师生关系的构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试验机会,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知识,同时化学教师还要注重课下学生的生活问题,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当然,教师对学生要坚持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个性,包容学生等基本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关系进行情感教育也是必要的。化学教学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化学教师就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在共同学习知识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使学生更有集体感和责任感。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在这一阶段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德育,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全方位的人才,这也是我国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摘 要】 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锻炼过程中都与德育教学有关,新课改要求小学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入德育教育。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本文就从此出发,并简单的提出几条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教学;渗透;有效措施
现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德才兼具”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因此很多的教师和家长的很重视学生“才”的教育,对“德”的教育就不在意。在这种的教育模式下往往会出现一些令人震惊和寒心的事件,比如复旦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杀害室友的事件,所以智力教育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入德育教学。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增强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学逐渐与德育教学结合到了一起,而且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知识吸收的阶段和品德、人格形成的阶段,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态度和品德都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而且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多也与德育教育有关,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体育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大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思想品德和上课的态度都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为在课堂中,小学教师和小学生有着直接的接触,而且小学也处于一个对知识渴望的阶段,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说的话和做的动作都会被学生吸收。如果小学教师充满着健康的朝气,对体育教育充满着热情与激情,对学生认真负责和在课堂上的话语中透露幽默积极的情绪,这些都会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模仿,而且也会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入德育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有关
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很多的内容和环节都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比如:田径这些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体育项目,却是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忍耐力;排球、篮球等各种球类活动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意识;其他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设计的小游戏就有利于锻炼学生遵守规则和明白比赛是需要公平竞争的。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课堂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德智的发展,在教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息息相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毅力、合作精神和遵守规则的习惯,因此就需要在小学课堂中有效的渗透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提高学习思考的能力,也激发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本文主要从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找准时机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同时还要小学体育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来渗透德育教育。
(一)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小学生设计的,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知识,所以可以在这之中创新的渗透入德育教学的内容。比如在教授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小学生从小喜欢竞争,希望比别人做的更好,就可能会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急于想把对手打败,让自己的心理充满焦急的情绪,从而忽略掉以柔克刚的道理;这时小学教师就需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让学生形成冷静、不畏艰苦、稳中求胜的心理能力,这样才能在等到乒乓球技术熟练以后,获得比赛的胜利。
(二)找准时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成功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育中是需要找准正确的时机,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将一节体育课分为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渗透入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比如篮球、排球这些球类课时,可以将其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由体育教师分组让学生轮流去领取教学体育器材,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形成互帮互助的意识;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基本的球类规则和技术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训练然后比赛,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教学后安排学生去归还体育器材,这样就能训练学生负责人的态度和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终的道理。
(三)小学体育教师结合学生特点渗透德育
小学体育教学重要在于师生的相互互动沟通交流,[3]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多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渗透入德育教育。比如有些学生从小就缺乏自信,一旦做错什么事就害怕挨批评,然后做事就更加的畏手畏脚,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看到这样的孩子正确的完成所教授的动作时,教师应该马上向学生投去鼓励和表扬的眼神或者在全班点名表扬学生,这样就能打消学生挫败的心理,建立起自信心,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三、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小学体育教育的教育目的也在不断的提升,现在不仅要学生掌握体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德育教育放在最先考虑的位置上。结合本文上述的内容来看,首先要让教师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明白自己在课堂中的言语和动作对学生的影响;在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正确的时机渗透入德育教育的内容,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吸收,这些理论上的观点,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求证。
参考文献
[1]王雪艳.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潍坊市奎文区小学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2012.8(11).118
8-1201
关键词:职业中学 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必要性 策略
一、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不仅要具备现代化技术,同时还要具有良好地道德品质,良好地道德品质可以从侧面体现出一人的个人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思想道德品质,德育教育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应当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语文学科具备的学科特性,具备了开展德育教育的充分条件。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精神有着一定的感染力,因此,在职业中学语文教育过程里开展德育教育,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以及个人品质方面快速成长。
二、在职业中学语文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中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由初中毕业,他们在文化知识以及个人素质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劣势,因此对于职业中学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格外重视。并且,职业教育并不存在升学现象,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并具备升学方面的压力,他们对于未来的发展也并没有过分重视,并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较为懒散,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能力。基于此,德育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根据有关教学纲要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职业中学生构建科学文化知识体系,重视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帮助职业中学生成长成为一个创业技术、学习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在日常的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帮助职业中学生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要帮助职业中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他们的审美能力,形成一种知识能力与个人德育综合发展的人才,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顺利成长。
伴随新课改的开展实施,德育教育已经不仅仅属于政治课程的范畴,其他学科都应当在日常教学工作里渗透一些德育教学任务,然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较而言,更加适合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就以语文学科的自身教学性质而言,语文教学过程里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学过程。
三、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过程里开展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在日常教学课堂里渗透德育教育
与其他学科教学相较而言,语文教学内容往往带着情感色彩。语文教师可以在向学生教授语文知识的时候,将一些德育教育内容掺杂在语文教学内容里。例如说可以通过借用对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课文主人公性格的赏析以及对重要词语的学习,将一些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以《老妪》这篇小说为例,故事是发生在十二月,那一天非常冷,有一位老人与一群人在一起买茶叶蛋,里面不仅有小姑娘,同时还有俏媳妇,天气比较寒冷,在这样的天气下这位老人的生意并不是很不好。然而这位老人并没有苛求别人来买她的茶叶蛋,为了找给客户两毛钱,她在门口待了许久。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这位老人即使贫穷,然而却不贪财,体现出了一种高尚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值得广大师生所学习的。
(二)在语文能力训练过程里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基础能力不但包括了口语能力,同时还有作文水平。在对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的过程里,语文教师能够选取一些适于职业中学生的训练。题目不仅要能够练习职业中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还要富含德育教育内容,例如说人生理想、早恋现象以及消费观等一些方面。在练习过程里,要提倡职业中学生勇于提问发言,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还要在一旁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问题或者看法不正确的地方要加以纠正。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提升职业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职业中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观,辨别社会的善恶美丑。在选取作文题目的时候,教师可以综合语文教学内容,例如说《我的梦》《家乡的美》或者《自我评价》,在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过程里,要结合德育,让职业中学生在提升作文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接受德育教育。
(三)在课外活动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往往也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因此课外活动也能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例如说开展故事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或者辩论赛与主题谈论会等一些活动。在这些活动里,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在这些活动里增长自己的见识,在娱乐的同时接受思想上的陶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里帮助他们培养一种竞争意识。在体会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朝着积极向上的道路上前进。
四、结语
伴随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与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德育对任何一名学生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教育专家通过不断研究发现,无论是职业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在未来工作与生活过程里遇到的挫折,主要都是由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语文教学内容不但赋含了智力教育,同时还赋含了德育教育。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基于语文学科特征出发,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具有的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学内容里的所有德育内容,在日常教学活动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通过在语文教学活动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帮助职业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里形成良好地思想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游团忠.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卢艳丽.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3]夏冬梅.浅谈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J].长三角(教育),2013,(02).
[4]满丽.浅谈中职基础课课堂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3,(25).
摘要:儿童生命道德的提出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而道德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生命,更来源于生命中的自爱。自爱观的提出为儿童生命德育的提供基本的依据,同时在自爱的深层次的要素中,儿童生命德育需要在保存自我,认识自我,成为更优质的自我的过程中,回归到最本质的自爱层面。
关键词:自爱;儿童;生命德育
1何谓儿童生命德育
1.1儿童生命德育的含义
说到道德,人们总是习惯性的理解社会中约定俗成的规范,惯例等社会性质的道德,然而人们忽视了道德最原初的动力来源于生命,来源于自爱。人本身与生命之间也存在一种道德关系。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解放,人类的道德范畴已由“中观”的社会道德(人际道德)向宏观的自然道德(生态道德)和微观的自身道德(个人美好生活)两个维度拓展。[1]刘慧教授把广义的生命道德教育泛指一切关爱生命、感恩自然、追求生命意义的教育。狭义的生命道德教育主要是专指促进个体生命成为优质自己的教育。[1]生命道德不仅体现道德性,更要凸显生命性。由此我们界定儿童生命德育就是针对儿童关于调整人与自己生命、他人生命以及与他类生命之间关系的道德教育。
1.2儿童生命德育的提出
对于生命的关注由来已久,但是把生命纳入到道德教育的范畴,却是近几年对生命的高度重视的结果。把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范畴,凸显生命的独特性和高贵性。尤其是儿童生命德育的提出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1.2.1儿童生命德育提出的必要性
1)生命存在的不确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威胁生命的不安全因素反而增多。交通的发展,反而使得交通事故急剧增长;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多;物质生活的提高,却使得食品安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诸如此类的不确定性,对于没有安全保护意识的儿童来说,值得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2)生命意识的淡漠。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新奇,可是血腥暴力的刺激场面给我们的孩子带来的却是对生命的漠视和伤害。小学生自杀现象的不断上演,学校学生暴力事件的不断传出,儿童残害动物的事实一件一件都摆在我们面前。这种生命意识的淡漠必须让我们的教育尽快采取措施!
3)生命价值教育的偏失。物质生活充裕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反倒空虚了,由于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人们对于生命、生活意义的理解全部都用在了追求物质的享受中,不经意间传达给我们孩子的就是只有追求物质充裕才是王道,使得儿童的世界同时也充满了竞争、追求金钱、物质的享受。老师让一年级小朋友说一说自己将来的理想,一小男孩立刻站起来告诉老师:他的理想就是挣大钱,做大款,买豪车和美女。惊叹!儿童生命价值的教育亟待解决。
1.2.2儿童生命德育提出的可能性
生命系统是敏感的,善于适应的,甚至是智慧的。[1]爱生命是儿童的天性,然而儿童对于生命的好奇和不理解就可能对生命造成爱的错误。例如,一儿童喜欢蝴蝶,就和蝴蝶玩,不经意间蝴蝶丧生在他的脚下,儿童却哭着告诉妈妈蝴蝶死了不和他玩了。可见儿童对于生命理解就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只要我们施予合理的养分,一定可以绽放的更加美丽。儿童的特性告诉我们他需要生命德育。这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为我们实践生命德育提供了可能性。
2儿童生命德育的回归――自爱
2.1自爱论
2.1.1自爱的内涵
所谓的自爱简言之就是爱自己。然而深层次的自爱不单单是爱自己,同时也包括爱自己的什么,怎样爱自己,和怎样推己及人―爱自己,同时爱身边的人。自爱是不同于自私的,自爱是爱的基础,是惠泽万物的能源,能自爱的人才能理解爱的含义,并在提升自己的而同时,帮助和关爱身边的人。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一文中就说到:“如果一个人有爱的能力,那么他会爱他人,也更会爱自己,爱自己与爱他人是不可分割的。”[2]
2.1.2自爱提出的理论分析
1)心理学分析。自爱的产生有一定的心理基础。人本心理学家们把追求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的终极目标,同时承认人本性的存在。自爱作为人的本性,是一种心理需要。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存在并发展自爱,以其在自爱中获得人的完善。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一定量的力比多,在婴儿时期,人所有的力比多是以孩子本身为对象的,弗洛伊德对它称之为“原发的自恋”。可见,自爱是最原始的欲念。
2)生理学分析。人作为存在体首先就是一个生理的人,撇开这个存在体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个存在体是其他一切的载体。古语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自爱首先要保护好生命的载体。亚里士多德曾忠告人们说:生命本身就是美好的、宝贵的;活着,好好地活着并感受着,这本身就是我们的存在,就是人的最高幸福。[3]既然生命本身是一个美丽,自爱更显得必要,来延续这种美好。
3)社会学分析。人不仅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不仅有一定的生理、心理需要,同时也有社会需要。“自爱不仅仅是一种自我保存的被动感受,也是一种积极地扩大自我生存情感的能力,也就是把对自己的爱与外在于自己的他者联系起来的能力。”[4]由此,自爱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的背景而单独存在发展。
2.1.3自爱的要素
从自爱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自爱并不是表层的自己爱自己,自爱包含着更高的层次。梳理文献看到我国学者对自爱的理解。广少奎,陈仁荣在《论自爱――兼论学校德育的应对之策》一文中将自爱的要素分为:责任、尊重和认识自我,责任和尊重不仅包括自己也包括对他人的负责和尊重。[5]肖群忠的《论自爱》一文认为自爱包含着爱肉体物质的自我和精神道德的自我。[6]刘慧教授在《生命德育论》书中把成为优质自己作为生命德育的价值期望,成为优质自己,同样是自爱的一种更高的层次。总结以上笔者认为自爱的要素应该包含这几部分要素:保存自我、认识自我、成为优质自我。而我们儿童的生命德育正是回归于此。
2.2儿童生命德育的回归
儿童生命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我们进行生命德育提供了基本的依据,然而关于生命德育到底怎样来践行,尤其对于儿童来说,我们必须考虑其身心特点并采取适合儿童的生命德育内容。纵观很多的学者关于论自爱的文献,尤其是自爱观在道德中的论述,都提到了自爱是道德的源头,但是其最终落脚点还是在爱他人的围城中散步。对儿童自爱观只是简单的爱自己的生命,然后才去爱他人,其他并无过多的详细论述。对于儿童生命德育的自爱观,笔者坚持认为让儿童爱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并成为优质的自己,才是生命德育最值得关切的。
2.2.1儿童生命德育回归于保存自我
从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来说,人类就是源于自爱的本能,才使得在各种自然困境中得以生存繁衍下来,并创造了今天灿烂的人类文明。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阐释:“自爱是一切欲念的本源,小孩子产生的第一个情感就是爱他自己。”[7]我们的生命德育就是回归保存儿童这种自爱的本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1]号文件《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第6条:“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足见儿童生命的重要性。生命德育回归保存自我的观念,一改以往儿童德育中空洞、抽象的道德说教现象,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传授儿童保存自我的能量,是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2.2.2儿童生命德育回归于认识自我
如果保存自我是基础,那么认识自我就是真正达到优质自我必经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单纯的保存自我,往往会继续保持儿时的“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生命德育不仅要回归保存自我,更要正确引导自我的发展。否则,自爱就是自私的表现。借用梁漱溟老先生的一句话:智慧回头用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有办法,此时生命不是蠢生命而是智慧的生命。对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来说,认识自我更显必要。要认识的不只是自我的重要性,还有自我的责任,自我的局限和自我的优点,这是达成优质自我的保证。刘慧教授就曾论述过:生命是有智慧的,我们的生命德育一定要让儿童认识到自我的智慧。
2.2.3儿童生命德育回归于成为优质自我
“成为优质自己:生命道德教育的一种价值期望”这是刘慧教授《生命德育论》第四章论述的内容。成为优质自我,同时这不也是我们国家希望每个公民都能做到的吗?“如果每个公民都是目的,不是手段。每个公民都有不同的美好生活。”[8]对于儿童,成为优质自我不也正是父母想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最好表现吗?所以,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改变自己,做好自己,成为优质的自己。
3结语
生命道德源于自爱,终要回归于自爱。美国思想家弗洛姆说“人生存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他自己,展现他自己的力量。”[2]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 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儿童生命关乎着祖国的未来,保存自我,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成为优质的自我,应该成为儿童早期生命德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儿童生命德育需要回归到最本质的自爱层面。
参考文献:
[1] 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29,96,7.
[2] 弗洛姆(美).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28.
[3] 包利民,等.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M].东方出版社,1996:231.
[4] 林壮青.卢梭自爱的政治认同能力[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4).
[5] 广少奎,陈仁荣.论自爱―兼论学校德育的应对之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
[6] 肖群忠.论自爱[J].道德与文明,2004(4).
[7] 卢梭(法).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88,289.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使得大学生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踏入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身。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正确的创业方向,使大学毕业生不再盲目地求职,而是有计划性地成为岗位的创造者。
一、现阶段加强我国大学生德育的必要性
1.我国大学生的德育水平
现如今,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忽视德育这个问题。据调查,某大学的一个新生班级,以全班45名学生为样本,针对关于学生公益活动进行简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曾经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有4人,愿意参与无偿志愿服务的人数不超过总数的一半。大学生价值观渐渐与之前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有所偏离,但各种主流和非主流的思想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大多数人开始有悖最初的理念,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价值观念。所以,各大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德育发展现状制定与时俱进引导方案。
2.德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初出茅庐踏入社会,更是择优取之。为符合社会的教育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观的要求,德育在大学生的培养中占了很主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二、加强德育,从而加强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他们踏入社会的有效保障与行为规范。更值得一提的是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对个人的素质和文化程度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针对创业教育而言,高校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活动,让广大的大学生对于创业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
(1)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以提高民族的创新精神为宗旨,坚持德育,全面实现我国高校的总体教育目标,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发展观、全面的世界观,成为社会主义新型的建设型人才,成为社会的栋梁。
(2)坚持发展创业教育。当下的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型社会,他们对未来有着无限的畅想和期待,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创业的迷茫与艰辛。有很多的大学生不是很透彻地了解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特别是自己所在专业的存在价值和所起到的作用。因此要通过创业教育实现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规划教育。
2.德育对创业教育的影响
加强德育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必走之路。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较强的专业技能、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加强德育,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生存能力,树立创新型教育观念,从而开展自己的创业计划。大学生的德育一定要符合现实社会的规律和要求,从本质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和道德品质,从而培育出更优秀的大学生。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因此,加强德育,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选择创业的方向,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选择权利。对于我们建设国家而言,社会需要更专业的人才,我们需要秉承传统文化的教诲,记住“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有有志向的培育都要从道德规范与诚实守信开始,而大学生是我们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建造者,所以,当前,应该加强大学生德育,使大学生抓住学习机遇,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加强道德品质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创新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程 教学 德育渗透
现代教育不仅仅培养具有知识的学生,更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道德教育在现代教育地位中日显重要,加强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在小学教育阶段中,道德教育不再仅仅是品德课的任务,其他学科在教学中也存在渗透德育的义务。文以载道,道义载人。作为“万科之母”的语文,其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她不仅是认识世界、学习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具有丰厚的人文因素。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结合实际实践,简单谈谈其中的德育渗透。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必要性
从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教育意义文质兼美的文章。从知识角度看,知识本为善。语文通过语文知识来传递或引发知识,而语文知识的传递与引发离不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乃至知识信仰,如尊重知识、坚持真理等,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着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概而言之,追求语文知识本身就是道德的,也是在道德上值得追求的。同时,在传递或引发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善,学生如何去把握、运用语文知识,蕴含着人类价值选择与意义追求。在语文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为获得正确知识而勤奋学习、不懈探索的精神品质,也是人的德性的重要体现。
从教学活动来看,教学活动本身存在着道德意义。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经由“知识”这一中介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不仅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生成。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当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统一的过程,如何组织好语文教学,对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感,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而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是可行的,而且非常有必要。
二、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方式与途径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课文学习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颐和园的毁灭》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侵略者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侵略者的仇恨。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播放圆明园被焚毁的录像。昔日的辉煌被毁之一炬,一个个画面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指导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涵的深层含义,也利于学生暂时置身于他们的位置,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对于学生发展个体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以及发展人际交往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一文,文中叙述了身患残疾的英子以前忧郁、自卑,在一次故事会上,得到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从而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文章通过“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这一系列的词语表现出英子因为身体的残疾而自卑,心灵极度脆弱。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指导学生重读描写英子的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英子那自卑而脆弱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除了承受到身体上的疾病折磨,还有心灵上的压力。从而让学生明白到我们不应该歧视和嘲笑残疾人,更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上面只是简单谈了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一些方式与途径,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在语文中的德育信息是丰富多样,不仅仅体现在教材、教师言行上,还有更多可以发掘的地方。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注意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性
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性,就是要求在课上不要过分强调德育而使语文课偏离语文作为学科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进行渗透德育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正视其中进行的德育渗透的地位,同时我们更加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替代德育本身,不能在教学中因为过分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失去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主体地位。另外,要注意德育渗透的技巧性,不能把德育渗透中的各种情感体验硬邦邦地扔给学生,而在恰当的时候用上巧妙的方法,如情景设置等。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找出语文与德育之间的融合点,运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接收到德育渗透的信息。
对处于刚刚认识生活,刚刚认识社会的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课上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一种有独特意义、影响深远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就是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德育信息,需要教师慢慢发掘与言传身教,在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不能忘记:要保持语文作为学科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德育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 郑航 《学校德育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林倩婷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 《教育探索》(2010.2)
关键词:德育;渗透;游戏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后强调的素质教育的又一演绎形式。正如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全面、综合发展一样,德育、体育其实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时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德育需要兼顾学生成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及社会、行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同时通过改革与创新实现教书、育人的兼而有之。
一、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幼稚向成熟逐渐转变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最敏感和叛逆的青春期,人格发展初步定型但又存在无尽的变数,因此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十分必要。同时,多年来中国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众多身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在独立意识明显的同时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等问题,这对于他们未来进入高年级学习和毕业后的社会生活与工作都有着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因此,利用体育教学增强体质、锻炼身心的教育作用渗透德育对于纠正初中生尚不健全的人格品质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素质的途径,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渠道,这一论述早在20世纪初期清华大学体育部长马约翰的著作《体育的迁移价值》中就已出现。在这一著作中,作者提出体育除了使人的性格中具备“自信、勇敢、坚持”等特质外,还能够培养人“合作、忠诚、公正”等社会品质。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在培养人健全体格的同时也能培养人健全的人格,因此,德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式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三、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举措
(一)在游戏中实现体育教学和德育
游戏式的体育运动是时下比较流行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具有“投其所好”的特点,也就是顺应了未成年人普遍对游戏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天性,同时,传统体育教学相对单调、刻板而又对体能消耗较大的问题常常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而游戏类的运动形式则能利用更加富有趣味性的项目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与传统模式相近的锻炼效果。
在游戏式的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核心在于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点明游戏带给学生的道德警示意义。比如,有一类曾经在白领中十分流行的拓展类游戏就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借鉴,其中有一个旨在建立相互信任、培养诚信意识的项目,就是一个人背对人群站立,然后直挺挺地向地面倒下,而站在背后的人群则在其快倒地的瞬间牢牢地托住他。游戏中每个人都要在倒下的人和托举的人两种角色间轮流转换。每个扮演倒下的人最初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紧张,而一旦尝试后则往往变得更加放松和愉悦。
在借鉴这个游戏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当在每个学生全部扮演过倒下者之后及时对学生进行关于诚信意识的道德教育。比如询问学生“倒下瞬间的感受”等。学生往往会回答“害怕、紧张”。教师则进一步询问学生“敢于倒下的原因”,学生或许仍然懵懂不明,此时教师就可以解释说“因为有了信任才敢将自己的安全寄托在别人手中”,而更深的引导还可以包括“只有每个人都足够诚信,社会才能在其中某些人倒下的时候及时扶起他们。只有诚信的社会才会带给其中的人更多的愉悦感受。因此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等。
(二)对比式教育渗透德育
对比式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带给受教育者加倍的认知与理解,尤其是一个失败案例和成功案例的对比常常能够给受教育者以震撼式教育。有一个可供借鉴的例子就是一直热播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奔跑吧兄弟》中“逃离R星球”一集里,有一个需要跑男们从一个装着水的大玻璃缸中取出一块电池的游戏。内容是寻找散落的实心球投入玻璃缸中,利用球的体积使水位上涨,直至水位高到人手可以触摸的位置。最初跑男们只是将各自寻找到的实心球杂乱地扔进水里,而水位上涨速度十分缓慢。之后队长发现了一个更快捷的方法,就是团队成员站成一条线,依次将球传递到缸口。这样的“接龙”方法立即加快了速度,最终在规定时间前完成了任务。这个游戏的主旨在于利用团队合作提高效率,而将其引入体育教学也可以起到对初中学生开展渗透式德育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在开始时只提出在规定时间内取出水中物品的要求,而当学生各自为战没有效率的时候提醒学生通过“接龙”提高速度。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比前后两种方法的差异,之后就可以点出团队比个人在很多时候具有的强大力量,让学生意识到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体育和德育是素质教育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初中体育中渗透德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改革举措。体育运动塑造人格的本质功能决定了德育渗透的可行性,而德育的成功渗透又能够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二者的结合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周桃梅.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中外交流,2016(8).
[2]王静.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分析[J].新课程,2015(8):12-13.
[3]丁官波.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6):100.
1. 德育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有目共睹。学生的时间主要是在学校度过的,同时课堂就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因此课堂教学便成了德育实现的主阵地。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得渗透德育教育,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正所谓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2. 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2.1 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想教育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文学性、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可以通过语言的学习,掌握交际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激发起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掌握了这个特点,我们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如在学习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Working the land》时,通过介绍中国著名的农业家袁隆平的生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使学生感受到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增强关心他人,为社会做积极贡献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2 利用造句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相关英语语言项目时,紧扣所学语言点,精心设计学生容易记忆且理解的例句,无形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教师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例如:
1)We should show respect for each other. 我们应该相互尊重。
2)It’s our duty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职责。
2.3 利用习语进行德育渗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1)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a willing heart. 心之所愿,无所不成。
3. 在课堂之外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还应该延伸到课外活动中,高中学生大部分喜欢听歌尤其喜欢观看英文电视电影,所以,英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渗透德育教育的英文电影,供学生观赏。这样不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观看英文电影《百万英镑》,之后进行讨论使学生更加懂得不管如何爱钱,不要丢掉做人最基本的诚实的本性;不管怎样爱钱,不要抛弃道德良知;不管怎样爱钱,不要伤害别人;不管怎样爱钱,必须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真正让正能量在学生们之中传递,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4. 把德育教育渗透在英语问题的解决上
许多学生在解决英语问题的过程中,并不是因为他们所遇到的问题难度大,而是缺乏自信心,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害怕学英语,真是谈虎色变,一遇到英语问题就说不会,就连思考的余地都没有,态度消极,缺乏解决困难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再则初高中英语知识之间的差异,特别是高中英语知识容量和难度的加大,要求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但是很多学生不能独立思考,仍沿袭着初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样在解决高中英语问题时就难以应对。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会使思路敏捷,英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5. 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是90后出生的,是听着流行音乐看着动漫踩着e时代的步调长大的,可以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真是见闻识广。他们挑剔,叛逆,独立,自主,渴望挣脱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自尊心强,不愿意委曲求全,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教师观点不再是全盘接受;非常情绪化,不愿意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事浮躁, 怕吃苦,但很有想象力、创造力和激情。因此我们要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德育,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