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5: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家长;家庭教育;欠缺;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30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终身的楷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家长的喜怒哀乐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家长的言行在影响孩子幼小的心灵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下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未成年孩子上存在欠缺。有的班主任非常认真负责,会经常和家长联系沟通。但当班主任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如实向家长反馈,特别是孩子违反纪律时,家长的言语中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包庇和溺爱。有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自身的行为作风会影响成长中还不能正确判断是非的孩子。有的家长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与教师一起教育学生时,能够和颜悦色、和声细语,谆谆教导孩子;然而离开教师的视线之后,则对于孩子的错误暴力相向。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的种种欠缺。然而,现在社会所谈的教育都是说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苦功夫。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却很少提到。孩子的过失或者存在的问题,有时候不能单单将责任归咎于学校教育,更多时候,孩子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特别是孩子的家庭教育文化和背景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发展,性格的养成,社会性的发展等。
关于家长教育欠缺的表现,我们可以归纳为四类:一是对孩子极度不信任;二是对孩子过于溺爱;三是放纵孩子;四是对孩子实施教育暴力。正因为家长种种不良的教育,导致出现不良问题的学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如何让孩子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对社会有用人才呢?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应负起教育的责任,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1.信任孩子,培养孩子责任心
有些家长常因孩子年龄小而替他做许多事情,他们认为孩子干得既费力又不尽如人意,还不如自己干,又快又省事。这样孩子很可能永远也干不好,久而久之,孩子不但难以建立起自信,还会缺少责任感。对于许多家长这种做法,我们可以理解;但家长应该想到,这时候更应该充分信任孩子。家长教育子女,有时候要学会放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未来他们才能够自立自强,这样做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家长可以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除此之外,家长还要配合老师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上学是为了学本领,这是他自己的事,爸爸妈妈没有义务替他“包办”一切。现在,有不少家长将物质奖励作为对孩子表现好的奖赏,这种刺激方式会削弱孩子的责任感的养成,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培养孩子的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态度,而不是用物质刺激来修正孩子的行为的转变。
2.发现孩子优点,赏识孩子而不是包庇溺爱
常和孩子聊天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因家长与孩子不良沟通引起的。通过聊天,能及时增强父子(或母子)感情,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亲子之间的交流是随时随地的,家长要善于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任何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如坐公车时可以和孩子聊聊汽车的问题,在公园里可以让孩子讲讲花草的故事,去商场时可和孩子聊聊各自喜欢的物品,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可问问孩子在学校的开心事。
家长要善于赏识孩子,赏识包含着对孩子的尊重、体谅、赞赏,孩子是希望得到表扬和赞赏的,孩子的自信是夸出来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充分发现孩子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可以成为家长肯定的理由,都应该值得去表扬。而不能以“怎么这也不知道”“怎么这样吃不得苦”甚至“怎么这么笨”等来代替“你真行”“我想你会做到的”“你肯定赢”“没关系,下次就会好的”。这种赞赏就是一种肯定,它有别于家庭教育中的溺爱。
当然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好的赏识方式是鼓励,在孩子面对困难时,要让孩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让他直面困境;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也应该为孩子打气,促使他坚韧地面对挫折。试着鼓励你的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会更快地进步和成长。
3.父母身教,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
家庭教育有着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学校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学校教育是教人成才,而家庭教育是教人做人。儿童是通过学习和模仿来习得行为的。儿童善于模仿、意识单纯,行为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父母良好的身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受益终生。
有时家长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往往会表现出气愤、暴躁,更有甚者会对孩子暴力相加,殊不知,孩子是一面镜子,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模仿父母的,孩子的行为折射出家长的种种不良行为和习惯,而孩子只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步“遗传”了家长的不良行为。所以,家长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且身教要重于言教。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家长。你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作为家长,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就要从做优秀的自己开始。
4.民主教育,平等对待孩子
陶行知说:“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相信,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极为关心。那是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一万万黄金还重要”,所以万不可采用暴力手段来教育孩子。打骂孩子不但打击孩子的积极心态,同时也摧残了孩子的肉体。没有健康的身体,哪来孩子健康的发展呢?
家长的教育方式很多,作为家长,要正确做一个民主型的家长,民主型的家长会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民主型家长必须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兴趣,了解孩子的特点、能力,尊重孩子的个性,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功与失败,能容得下孩子的过错,多赞扬孩子的优点,做孩子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既做孩子的朋友,又做教育孩子的研究者。如果能做到这些,必将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家长的榜样言行、和颜悦色、儒雅风度,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文明还是粗野,正确还是错误,都将成为子女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合理补充,现在家校合作是大趋势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教师的使命,更是家长的职责,让家庭教育配合好学校教育,使教育体系的终生教育理念更加深入、完满,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为人父母者应该广泛关注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养方式;问题;重要性
孩子性格中许多重要的品格及习惯,都是从小在家庭教育中成逐渐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觑。尤其是现在的家庭里多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影响,家长的教育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当今,家庭教育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关乎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与未来。
一、中国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重要机制。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学生情绪素质方面的培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密切关系。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相反的,不当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子女的身心素质的养成与学业成绩的提高。
1、过度保护———溺爱型
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使得子女越来越依赖父母,阻碍了小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如果孩子受父母过分保护,无论是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差。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虽然能使子女体会到父母的关心与爱,但子女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身心也不能健康发展。
2、惩罚干涉———专制型
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是有必要的,但是严格不等于惩罚。专制型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苛,在子女身上寄予过高的期望,常常忽视子女的权利与自尊。严厉惩罚型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或许是自己教育知识的缺乏,或许是自己工作不顺而情绪不好,或许是对子女期望过高恨铁不成钢,对待子女采取十分严厉的惩罚方式。比如,因孩子一次考试不及格,便动手打骂,这严重破坏了温馨平和的家庭环境。专制的教养方式一般会造成子女的顺从,使子女在与人交往中胆小、自卑,独立性差。有时甚至会引起子女心理上的疾病。父母的严厉惩罚,还可能使子女形成说谎、叛逆等不良的品质。
3、否认拒绝———忽视型
否认拒绝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表现为家长总是倾向用否定的眼光看孩子,否定孩子的一切努力,把孩子看的一无是处,却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忽视孩子的正常物质需求,控制十分严格,不能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求。
4、关爱理解———民主型
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民主型关系,需要父母对子女的理解与沟通。只有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想通了,才能在民主的心理氛围下进行交流,才能相互理解,才能有共同的目标与话题。父母的关爱理解就是一种信任,给予子女足够的信任就是在保护子女的自尊心,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子女的潜力,有积极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理解与爱护更是一种心理支持。这种心理支持无形的激发子女的心理能量,产生有形的心理效应,有助于学习成绩提高、遵守秩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等等。
二、我国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家长自身的问题
通过很多现实中一个个教育方面的悲剧,说明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造成这一幕幕悲剧的主要原因。
2、家庭及社会生活变化出现的新问题
现下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的提高、网络和电视媒体等的发展都影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正常沟通;对孩子教育过度的重视,造成了教育成本急剧增长,从而对孩子产生过高期望;离婚率的不断升高,外出打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极大增多;网络游戏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迷恋网络,学习动力缺失等,这一切都在呼唤家庭教育需要走向更加重要的位置。
3、家庭教育的“学校化”
学生节假日回到家里,本应是亲子沟通的时间,或是孩子自己掌握的时间,但往往是从学校出来再到校外辅导班去,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一些孩子逃课和放弃学习是学生对家长无声的反抗。
4、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知识理论指导
一些家长虽然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家庭教育理解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一味的让孩子接受超前教育,使孩子对过早的对学习产生厌烦。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非专注;幼儿行为;家庭教育;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71-2
一、个案研究背景
陈鹤琴说过: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意志、情感想法等都要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打好,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形成。而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家中的宝贝,家中的大人一切都围着他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骄横、霸道的性格,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出现较多的攻击、依赖行为。
所谓幼儿的攻击一般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语言的攻击表现。这是孩子个性发展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属于问题行为,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行为,适时而适当地进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张呈旭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带有攻击的注意力又不集中的孩子,为了让他养成专注的习惯,我们开展本次研究。
二、个案研究对象
个案姓名:张呈旭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2007年5月
班级:大班
三、个案调查记录
(一)孩子基本情况
张呈旭,男孩,三岁时父母离异后将他放在外婆处。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和妈妈、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问题
张呈旭小朋友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会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例如,在拿水杯去喝水时,他能用空水杯去砸小朋友的头,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他会蛮横无理地争抢玩具。在排队时将同伴推到——更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是孩子一时也坐不住,上课时总有与众不同的花样,还有较强的攻击。有一次,他用小玩具戳邻座小女孩的耳朵,幸亏老师发现的早,立即制止,午餐的时候他总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往别的小朋友碗里放。做操时,他能把边上小朋友的器械踢飞,还有一次,他用一只手扯住邻座小女孩的嘴巴,扯得小女孩哇哇大哭——被反复教育后才停止该危险行为。
(三)家长基本情况
该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27岁,初中文化,自由职业者。母亲和一个外地男子结婚一年后离异,现在搬到桃林住在“新爸爸”的家里。奶奶也是离异后再嫁,所以现在家庭成员复杂,教育存在放任自流的偏差。
(四)家长基本问题
在母亲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大人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制定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家长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孩子有如独自在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四、个案研究策略
(一)调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家访,我们调查了张呈旭幼儿在家中接受的家庭教育情况。研究分析得出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如下: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足够的母爱成为导致幼儿产生攻击的主要诱因,教育的放任自流更是主要原因。妈妈给予孩子的温情不够,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任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结果是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蛮横无理、爱耍脾气,好惹是生非,爱攻击同伴的个性。奶奶对孩子只养不教,对孩子不良行为姑息纵容,偶尔打骂也是教育无理,束手无策。
(二)探索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放任型家庭子女教育的误区及子女的心理特点。
放任型家庭中的家长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会逐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探索实践,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第一阶段:家园联系沟通
我们多次通过家访、电话、个别交流等方式与孩子的母亲和现任父亲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让家长了解一些放任型家庭的家教案例,知道放任对孩子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我们也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现有的一些问题行为、心理特点与现有的家教误区和家教环境的关系。我们以比较婉转的方式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重视,愿意转变现有的家教观念。
在我们的建议下,家长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1.增加与孩子的见面机会,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2.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采用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
3.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策略。
4.家庭进行内部协商,增强家庭教育的协调性。
5.和幼儿园教育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第二阶段:幼儿园教育
1.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只要张呈旭有一点进步,我们都会在班级中表扬他,以此来树立他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但是,当他的不良行为出现反复时,我们会在私下和他探讨,以帮助他增强对事物好坏的判断能力,帮助他不断进步。
2.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
由于张呈旭对陀螺很感兴趣,并有玩陀螺的本领,我就亲自买了陀螺送给他,还让他在班上向大家展示,这样逐渐树立了张呈旭在小朋友中的威信,改善了张呈旭在人际关系和集体中的地位。我们也曾多次找张呈旭谈话,让他了解小朋友不肯和他玩的原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在他逐步改正自己的缺点同时,我们也鼓励小朋友们多帮助他,多和张呈旭交流、游戏。
3.利用游戏培养注意力
游戏中孩子的注意力会长时间集中,我们抓住了孩子的这一特点经常和孩子玩听读游戏、玩拼图和组合模型,让张呈旭在玩中学习细心观察、专心记忆、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等,并从游戏中获得成就感。
4.有意识的专注练习
买一些智力训练的书,每天坚持做练习。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异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比大小、长短,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页图中的物品记住,然后合上书让她报出来等等。时间不可过长,但往后可延长练习时间,一定要每天坚持练。做对给红五星奖励或打分。我园还开展早期阅读,利用图书、绘本等,使幼儿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从体验中掌握早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养成基本的阅读习惯,来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
(三)个案研究的主要成效
1.指导的直接对象——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年的指导,家长在观念、态度、行为、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家教能力与家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家长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养方式越来越趋向民主型,他们能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充分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使亲子之间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2)家长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从接受指导后,家长认识到榜样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为孩子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家教指导活动促使家长产生了家教动力,家长开始愿意与孩子加强接触、沟通,他们能自愿地去探求家教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是可行的、有效的。一年来,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对象的攻击得到逐步控制并基本杜绝。
2.指导的间接对象——幼儿的变化。
经过一年家园合作教育,基本杜绝了孩子的攻击。现在孩子变得懂事,言行举止文明礼貌,能和小朋友比较友好的相处,能适应集体生活。孩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育松懈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巩固。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坚持齐心协力,共同将孩子的攻击转变成亲社会行为。
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也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3.指导者本身——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提高。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并积极开展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现在,教师对开展家教指导活动能应付自如,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设计方案能力、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第三阶段:
我们为该幼儿建立了具体和详尽的个人成长档案,每月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书面交流。包括孩子近期在家和在园的发展状况,父母和老师各自的教育心得体会,共同体验教育的成功和发现教育的不足。
我们和孩子的奶奶经常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做好孩子奶奶的家教指导工作。我们尊重孩子奶奶发表的意见,同时也帮她分析不同教育的利弊,帮她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逐步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还经常利用来园、离园和自由活动时间亲近幼儿,和该幼儿进行亲切交谈。这样使孩子感受老师的关爱,弥补母爱的不足,也能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老师的教育引导,使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上升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难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发势头同样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家庭问题可以说是其致命外因。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家庭结构残缺、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防范于未然的奠基阶段。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造成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父母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
五、个案教育反思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多,幼儿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过度依赖、独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等问题,不少孩子存在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依赖性过强、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引导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身心发育和成长有着重要而长远的影响,也有利于幼儿的个性的健全发展。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形成了过度依赖、独立性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缺点。幼儿喜欢和其依赖的人接近,感到舒适和愉快;遇到陌生环境和人时,家人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依赖感建立后,小儿会感到无后顾之忧,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与别人相互接近,从而对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良好影响。但过分的依赖会导致幼儿在童年时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成年后也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或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矫治,持续时间过长,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严重,常常会妨碍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影响学习甚至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行为都产生不良影响。
1.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只有在正确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教育才能少走弯路,我们的孩子才能多一层保护,少一点伤害。我们通过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家长一起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坚持科学的导向,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念,这也是促使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2.正视现实,不逃避责任。
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从实际出发,对于张呈旭来说,这个“实际”就是他当前的真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贪玩、好动,这就是教育他的依据和出发点。作为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孩子是多种多样的,应该心平气和地接受孩子的一切缺点,以此为出发点,然后慢慢加以引导,这才是教育。
笔者认为,只有将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有效地结合,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一、正确把握赏识的尺度
目前有观点认为,教师要赏识孩子,首先必须接受孩子的全部,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这种观点本身就存在误导,既然已经认识到缺点,又何谈赏识呢?如果赏识教育就是连孩子的缺点也不指出、批评,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只是一味呵护,那么如何指望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以后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缺点和错误呢?
提倡赏识教育要有一定的尺度,是指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的赏识应该是恰如其分的、适时适当的。成人赏识的应该是孩子的具体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对孩子行为的一味赞扬。
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赞赏,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好”,但为什么“好孩子”在长大后并不能都优秀呢?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是家长心目中的人才,如果过于赞赏孩子的优点,而对缺点不加批评,甚至包容或者纵容孩子不良的习惯,那么培养的就不只是孩子的自信,很可能是盲目自大和自满。
二、赏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赏识不等于“表扬”。
赏识不仅是赞赏,还要细致耐心地观察、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为孩子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加油,鼓励孩子前进。赏识教育的内核是“了解和尊重”,要了解、信任儿童,宽容、理解儿童,提醒、激励儿童。同时,赏识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能小题大做,无限夸张。
2.只有赏识,没有批评。
针对孩子的缺点和弱点,教师不能为了赏识而曲解赏识教育的真谛。有些家长和教师喜欢发掘缺点和弱点背后的优点,当然,有些时候这样的做法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是没有缺点和弱点的,错误就是错误,任何掩饰遮盖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其实,赏识教育的真谛在于对孩子的充分信任,包括培养孩子纠正自己错误的能力,或勇于承担自己过错应负责任的信任。
3.赏识的重点不应该是智力和成绩。
从古至今的应试教育决定了智力和成绩在家长与老师心目中的重要性。“一俊遮百丑”,往往只要孩子乖、听老师话、“聪明”、学习成绩好,就自然会收到更多的赏识和肯定,从而忽略其在性格和行为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自然以为在这些方面也都是个优秀的孩子。我们提倡赏识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强调孩子的智力优势,而是培养孩子刻苦努力的精神。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法拉第,不都是曾一度被认为是反应迟钝、行为荒诞的孩子,甚至不可救药吗?
三、正确使用批评的方式、方法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需要呵护的。因此,即使在批评或者惩罚孩子的时候,也必须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一方面不伤害到孩子,另一方面更好地达到批评和教育的目的。
批评教育要从小做起。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到老”,不能以孩子还小这种借口和理由而不批评孩子。要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可能给他带来的麻烦,这样再进行教育往往会事半功倍。很难想象,没有任何批评和惩戒,会让孩子自己在下一次面对同样的问题的时候不犯同样的错误。
批评要给孩子留下尊严。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人,再小的孩子也有尊严。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做到不侵犯孩子的尊严,把孩子当做平等的对象对待。最基本的一点是不应该在公共场合斥骂甚至打孩子,而且很容易让孩子在心底里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批评和惩罚要适度。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批评和惩罚孩子,都必须适度。要记住,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惩罚孩子,惩罚只是爱的一种手段,因此惩罚和批评一定要有度。我国古代一直奉行严师出高徒,私塾先生的戒尺让许多学生心惊胆战。现在许多家长都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以粗暴简单的方式替代更好的教育方式,或者说一些侮辱孩子人格和尊严的话语,这都是不可取的,批评和惩罚都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而不是让孩子畏惧。
四、批评与赏识相结合
如何把握好批评和赏识的关系?二者怎样结合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呢?在词典里,“教育”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将这字面意思引申开来,培养新生一代,教育者需要以人为本,一切为给孩子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而创造条件。我国的教育一向偏重精英教育,后进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伤害和歧视。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事情,教学的成果取决于双方面的合作,以“赏识”为底色,一视同仁,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为师生、亲子搭建平等的桥梁,在此基础上适当批评,或在赏识中蕴藏批评。这不仅于身心健康无害,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发展。在赏识底色上的批评,要顾及孩子的尊严和心理,“士可杀不可辱”,对孩子的批评要对事不对人,即使犯错了,也不可使用讽刺挖苦、带有威胁性的语句。这种批评是朋友式的善意提醒,是发自内心的关怀,自然会得到孩子的认可和感激。
做为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总感觉自己做的不够好,为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我看了《世纪教育大讲坛》,希望能够找到对教育的方式,为孩子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看了《世纪教育大讲坛》后,我深刻的感觉到了,在我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整个讲坛主要是围绕音乐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来讲的,我儿子已经在上小学了,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最难管教的,我在对孩子的管教上,从来都没有对音乐进行过重视,我总是采取着放任的态度,我希望能带给孩子一个快乐和自由的童年,却从来都没有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多加阻拦。
让他看自己喜欢看的电视,听他自己喜欢的歌,现在很多的家庭都跟我一样,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虽然像个宝一样的在家里被宠着,但是繁忙的工作却让我们没有将太大的心思放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上,使孩子现在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在看了《世纪教育大讲坛》后,我认真反思了自己在教育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加强我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在在《世纪教育大讲坛》时,我跟着讲坛听了几首潜脑音乐:《摇篮曲》、《乘着歌声的翅膀》、《送别》........在听这些音乐时,我感觉到了心灵的安静,感觉上似乎是将我在压抑的生活中积累的疲劳统统都消除了一样,我知道我找到了方法。我听取了吴金林老师的话为孩子买了一套《潜脑音乐》,吴教授说:“音乐能塑造人的个性和气质。”孩子才上小学,从现在开始对他进行教育还来的急。《潜脑音乐》具有修养身心的功能,影响人内大脑、心灵的发展的功能,专家们将这些古典大师们的作品根据脑科学心理学音乐学教育学原理进行更精细改编演奏。
来对听者进行大脑潜能开发和心灵陶冶教育。改变后的音乐可以上听者心智变得更健全,思维更敏捷性格更开朗,身体跟健康。我相信在以后的每天我将这些音乐放孩子听,会对他心灵带来很大的安抚感,可以减少孩子在生活中的浮躁,改变在生活中很多的不良习惯。
在看了《世纪教育大讲坛》后,我将在以后对孩子的教育中,加强对孩子音乐和爱好的管理,做好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将加大对孩子在对诸子百家的文学进行潜意识的学习,努力培养孩子的文学修养和内涵。杜绝孩子对暴力动画片的接触,多陪孩子到户外接近大自然,使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根本的改变。同时,我将加强对孩子的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使孩子能够有个充实的童年。
目前,为了应对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竞争,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正在进行以新课程实施为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等等一系列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学生、教材及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强调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改变学生惯常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与交流合作并重”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实施,对教师和父母的素质、能力、教育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并且终身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而父母则是他们所有接触的人中最早、最主要的重要他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众多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及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自我的形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发现: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换句话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个体社会化、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均有着重要影响,体现在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
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不同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子女不同的表现。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在此对改善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出若干建议如下:
一、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与孩子一道成长
一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水平和质量,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和和睦,而从大的方面来说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和存亡。而决定孩子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父母自身的素质。
与父母相比,现在的学生拥有着更新、更广、更丰富多彩的信息。父母的权威日益受到子女的挑战,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这种现状,广大父母只有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学习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动态,才能更有成效地教育孩子。
二、做到养与教并重
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健全的心智,家庭在指导孩子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性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综合性极强的科学,也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科学的教养观念需要父母不断的学习并从教养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际的教育中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和优势,言传和身教相结合,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发育和学习,还要关心孩子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合理地赏识孩子
当今社会,赏识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关注,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赏识教育就是夸奖和表扬,然而一味地夸奖和表扬并不是赏识教育的内涵所在。正如大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言;“廉价的表扬如蜜糖,用多了同样伤胃口”。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教师,我们所赞赏的是一种理智的赏识教育,如果我们把赏识教育简单化的理解为就是表扬、再表扬,其结果不仅对孩子有害无益,甚至还会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受不了批评,缺乏情感,缺乏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一颗温暖而丰富、纯洁而清新的心灵。
四、用爱培养孩子的闪光点
人应当扬长避短,如果经常展示自己的长处,别人就会认为他行,他就朝更行的方向努力。正像一位校长说的那样:“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发现孩子的长处,从孩子兴趣出发就像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世间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父母的责任就是发现自己孩子的“不同”,看看孩子对什么事物情有独终,就从这些小的细节中,激发孩子的兴趣,使之变成孩子的闪光点。爱迪生小时,太爱拆东西了,又装不回去,爱迪生的妈妈却坚信这是儿子最大的优点。正是受到鼓励,爱迪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最终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可以说,没有爱迪生的母亲,就没有爱迪生的成功,是她发现了儿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发现了儿子的才能。那么,你的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呢?如果你还没有发现,你就有可能扼杀一个天才,尽管你是无意的。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不同点也许就是他最行的地方。孩子天天在进步。父母和老师要像哥伦布发现新 大陆一样去发现孩子,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善于发现,是我们走近孩子并与之沟通的法宝
五、给孩子留有自己的空间
其实,“鹰爸式”教育并不是孤例,最近一年来,还有“虎妈”、“狼爸”等教育方式在网络成名。这些层出不穷的“兽性教育”掀起了人们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大讨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符合孩子自身发展规律的,家长和网友们各抒己见。这次“鹰爸”的出现,把人们对教育方式的讨论推向了。
自古英雄多磨难
让4岁孩子在暴雪中裸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家长太“狠毒”了,这不是在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吗?有网友评论道“这完全是把成人意志强加给一个不能自主意识的幼童身上,也有的说他不懂教育,拔苗助长,甚至有网民说他为了扬名,恶意炒作”。但是,“挺鹰”派认为,鹰爸并非瞎教。“挺鹰派”认为,“鹰爸”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解与认识,而不是一开始就让孩子在雪地中受冻。他有长远的规划目标,对于孩子的成长显然看得更远,因此并非“瞎教”。
有网友认为,现在的大多数孩子缺少迎难而上、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就是最好的方法,“鹰爸”的方式有可借鉴之处。也说过,体育之效,能强筋骨,强意志。他在求学期间就坚持洗冷水浴、风雨浴和露宿等常人所难为的锻炼,其目的就在于锤炼英勇无畏、迎难而上的钢铁意志。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也用体育锻炼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他要求学生每天必做100个仰卧起坐,100个俯卧撑,跑2500米,不管严寒酷署,魏老师带头坚持,形成班级的一项制度。
巴斯德说:“告诉你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台湾大企业家王永庆就是这么做的,无论风霜雨雪,寒暑易节,甚至带病,都坚持早上4点钟长跑。寒来暑往,艰辛而枯燥,但能强健体魄,磨炼意志。
有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在面对逆境时多数是选择退缩,或者害怕逆境,不敢面对困难。一些家长家长认为,“梅花香自苦寒来”,逆境造英雄,苦难育英才。鲁迅也曾经说过:“生活太安逸了,反为安逸所累”。所以,给孩子一定的挫折磨难是锻炼他们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
“挺鹰派”认为:“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穷苦孩子从小吃苦受难,经受了磨难教育,逆境教育,练就了坚强的意志。有研究也表明: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意志普遍坚强,成就事业的非常之多。家长只要在孩子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失败、逆境中,因势利导,就可以充分磨炼孩子坚强的意志,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者点评:世界上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过分的溺爱可能就是毁掉孩子的前程,古人曾云“养不教,父之过”。有时候根据孩子的客观条件,给予一定的严格的管理教育也未必不可,当然棍棒教育也好、糖果教育也罢,都应在教育方法把握住火候。教育的主体是孩子,而家长只是一种外在影响因素。如果不能遵循孩子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非要按家长固有的模式去培养孩子的话,哪怕是再另类的方法也会事与愿违,扼杀掉孩子那份天然的本性。
揠苗助长不可取
“鹰爸”的出现,虽然有部分人赞同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人持反对意见。“反鹰派”认为,“鹰爸”之所以采取这样一个被公众看来“另类”的教育方式,是有独特的家庭背景的。“鹰爸”的儿子属于早产儿,远弱于普通新生儿体质。因此“鹰爸”的育儿方式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这种教育方式不可盲目学习。
有专家认为,小孩的锻炼应该是循序渐进、因人而异,但是还要考虑儿童不同时期的生理性的适应能力。不管儿童多大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生理的反应期。对于鹰爸来讲,孩子先天不足,可能是把孩子当作一种试验品,来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
教育孩子,过分的溺爱和过分的强硬都不可取,我们应该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采取一些教育措施,但是零下13度逼孩子暴雪中裸跑,还不足称为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方法,这有悖于健康的生理反应。儿童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过度的体育锻炼,对关节和肌肉发育都是一种摧残,违背了婴幼儿生理期的反应,违背了人类正常生理现象。
专家指出,“鹰爸”的这种“鹰式教育”,即使能让这个孩子将来成材,成为特别优秀的人,但是现在对他的这种教育会使他缺失某种东西。这种“鹰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可能不可估量,他将来可能也用更加“鹰式”的教育来对待别人。另外,对孩子的这种“鹰式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在爱心、同情心的缺失,会变的冷酷。对孩子的这种“鹰式教育”不要效仿,要因材施教。
“反鹰派”认为,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根本不适合孩子的发展。教育是最具有个体化的活动,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虎妈”和“鹰爸”,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没有推广的普遍意义。但是,家长可以吸收“虎妈”和“鹰爸”合理的教育方法。例如,儿童的自制能力,强制的方法可以锻炼自制力;儿童也会做错事,惩罚往往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但是这种教育的关键,“虎妈”和“鹰爸”式的教育方法要有度,要适合孩子的个性。教育必须遵守这些规律,才能促进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
记者点评:由于每个孩子的个体存在差异,他们的成长环境、智力发育、性格习惯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决定了教育孩子必须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绝没有一劳永逸、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因此,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研究每个孩子,对症下药。“鹰爸”等这些极端的教育方式和成功个案,并不值得推广和借鉴。当然,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困难,磨炼孩子们的心智,但一定要适度。否则一味追求以成才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并不适合孩子的发展。
我的孩子我做主
在一片赞成和反对声中,一些家长表示,他们不会学“狼爸”、“虎妈”或“鹰爸”。因为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有自己要走的路。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首要条件是让孩子学会快乐,让孩子活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是极端教育成功的例子,并不能否认成功的背后依然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有家长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鲜明的特色,不能也不可能用一个模板进行教育。像“虎妈”、“狼爸”、“鹰爸”这种用严厉方式把孩子培养成才的教育方式,别的家庭如果同样采用,也许会让孩子不堪重负,陷入崩溃。而有的家庭对孩子温和,充分尊重孩子,孩子照样也可能出人头地。
有专家指出,儿童的心理发展分四个阶段:依恋期、俄狄浦斯期、青春期、成年期。依恋期发生在3―4岁,3―4岁以前所有孩子的心理、行为、情绪都决定,儿童在这个时期需要父母无条件的温暖和爱,来形成一个真实世界的接触。如果在此时期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孩子将来会对外界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他人,会影响人际交往,会导致自卑、自恋型人格。
〔关键词〕创新;家庭教育;“乖孩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9-03
澳大利亚学者Allan Luke在中国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并有在新加坡、澳大利亚求学、工作的经历。在北京师范大学前不久举办的“教育创新:大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Allan Luke就“教育创新”主题,道出了一个“漂泊的华人”以及“清醒的旁观者”的开场白: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被父母教育要“听话”,要“乖”!我们习惯了顺从、不抵抗,习惯了依赖、不探索。在如此多的束缚和权威下,如何教育从“乖孩子”童年走来的学生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如何去破解社会文化、习俗遗留的难题?学校如何去承担这样一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职责?
在思索“教育创新”这个主题的时候,Allan Luke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家庭教养方式和文化。裹藏在其中的逻辑便是:人,不是一个时间截面的人,而是一个纵向的时间长廊的立体人,过去的家庭教育对一个现世的人的作用是奠基性的。人在诞生之初是白板一块,充满着未完成性和可塑性,家庭教育恰恰就是给这块白板上了底色、打了地基。每个家庭都是一个“洞穴”,墙上先入为主的“影子”会对洞穴之中的孩子未来认知世界、形塑人格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在我国,无论是“不作为”的教养方式——“大人讲话,小孩莫插嘴”“小孩不懂别瞎问”,还是赞许鼓励式的教养方式——“真乖”“真听话”,都是在建构条条框框的禁令,企图规制出一个个“乖孩子”。而为了“乖孩子”的帽子,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丧失独立判断能力、丧失批判精神和勇气、丧失自我欣赏的能力,生活在大人的尺度里,亦步亦趋地在完成成长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大声呼吁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被扼杀在“乖孩子”式的家庭教养方式中。
一、“乖孩子”与创新人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奠基性质的,伴随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在营造创新人才良好的成长环境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可是,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与我们传统的“乖孩子”有怎样的出入?家庭教育如何改变“乖孩子”的教养方式,辅助学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个体?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一)“乖孩子”离创新人才有多远
在探讨“乖孩子”通往创新人才的路径问题时,必须明确起终点的性质及其可能性。
“乖孩子”尽管都是“乖”,在每一个家庭中,“乖”的内容却不尽相同。大体而言,“乖”都是通过孩子自己“听话”“少惹麻烦”等方式,而实现父母“少操心”“少劳累”以及保护孩子自身安全的目的。在笔者看来,“乖孩子”具有容易顺从、接受权威、习惯依赖、场依存性较强等特性,相应地,也就是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挑战权威、批判辩驳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些都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意识、能力和精神。
到底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有创新能力的人?在林崇德先生修正后的创新人才T型模型(见图1)中,我们现在反思“乖孩子”所匮乏的独立性、创造性,恰恰是东方家庭培养模式中普遍缺乏的。林崇德认为在西方家庭培养模式中,学生呈现出知识面宽、创造性、适应性、独立性以及实践性都比较显著的特征,而相对来说,东方人才的培养比较注重读书,讲究逻辑思维、知识深度、统一规范,且偏向于集体主义。在林崇德看来,创新人才就是能够全面驾驭东、西方模式的人,也就是“ T ”型人才。
图1 林崇德修订后的“ T ”型人才培养模式
将“乖孩子”的特征与创新人才的特征进行匹配,可以发现,“乖孩子”比较符合统一规范、集体主义、注重读书等特征,而在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等方面相对缺乏。因此,“乖孩子”偏向于东方的产物,而我们今天强调的创新型人才较多地偏向于西方人才培养模式。
在笔者看来,创新人才的判断问题是一个经验问题,只有当他发现了别人不知道的事物,或者发明了未曾有过的事物,才会被冠以“创新人才”的头衔。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创新人才,是一个事后的问题。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由于我们不知道这个孩子是否会成为创新人才,我们前期在孩子身上留下的任何印记,都可能是在扼杀一个创新人才的“胚子”。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随机性事件、偶然事件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的深刻影响。
(二)“创新”的可教性问题探讨
“创新”二字与“培养”二字联系起来遣词造句,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用语。然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可教的吗?“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等目标的提出,其背后的逻辑即是“创新是可教的”。可是,创新真的是可教的吗?
我们需要从“创新”的概念说起。在汉语中,“创新”一词始见于北齐史学家魏收撰写的《魏书》,“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稍晚的唐初史学家令狐得棻撰写的《周书》曾两次出现“创新”一词,“自魏孝武西迁,雅乐废缺,征博采遗逸,稽诸典故,创新改旧,方始备焉。”“大象初,征拜大司徒……立西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云”。后来唐代史学家李延寿撰写《北史》,其中三次运用“创新”一词,不过相关段落均摘自《魏书》《周书》中。这就是说,汉语的“创新”一词在唐代已十分流行。在现代汉语中,按照《辞海》的解释,“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也就是“改旧”和“创新”的双重意思。
这种“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的意识、能力和精神是可教的吗?笔者认为,喜新厌旧,就像好奇心一样,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天性中,就会有“抛开旧的,追求新的”成分。那为什么当孩子长大了,“乖孩子”形成了之后,会缺乏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因为旧的东西得到了权威的维护,在孩子试图问“为什么”和试图去探索(在权威眼中是“破坏”)的时候,通过给孩子贴上“乖孩子”这一标签,剥夺了孩子去撼动旧事物、旧观点的权利和动机。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打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幌子,实际上是在无形中扼杀“创新能力”。其实,孩子的创新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之所以现在高喊“培养创新意识、能力、精神”,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家庭教养方式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这一意识和能力,现在遵循的不是从无到有的培养原则,而是先期的破坏使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消失殆尽,现在高喊的口号只是为了放缓这种扼杀的过程,抑或弥补先期的破坏和扼杀。因此,创新是不可教的,创新意识、能力、精神在孩子身上出现遵循的不是从无到有的培养原则,而是一种尽量不破坏的原则。
二、手段—目的链的断裂:“乖孩子”家庭教养方式与创新人才培养
著名管理学家西蒙关于手段—目的链的观点是解释“乖孩子”家庭教养方式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矛盾的有效理论。关于手段—目的链,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也有论述。杜威认为,“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之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进一步活动的手段。”如果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串联,“乖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当学校教育中“守纪律”变质为“只能顺从、屈服”,“尊敬师长”变质为“言听计从、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时,创新的目的如何通过这两个手段实现?
在上文关于创新的可教性问题探讨中,笔者已经表明:创新意识、能力、精神在孩子身上出现遵循的不是从无到有的培养原则,而是一种尽量不破坏原则。而“乖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破坏了孩子的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呢?“乖孩子”的教养方式,是否是达到创新目的的有效方式?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乖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对孩子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的极大破坏;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从第一个问题中衍生而来,“乖孩子”的教养方式不是达到创新目的的有效方式。在教养方式与教养目的之间出现了手段—目的链的断裂。那么,当一个孩子越乖顺,他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也就越丧失,离创新也就越远了。
三、打破“乖孩子”教养方式,为创新人才奠基
创新是孩子的天性,是新生命探索未知世界的武器。即使哲人苏格拉底也认为自己最大的知识就是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仅仅对于孩子,世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新的,都需要不断改变、更新自己的原有图式,同化或顺应新事物。
尼采的“人生三境界说”是关于对孩子的认识和定位最经典的论述。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三种变形”一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我给你们说三种变形: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狮子怎样变了孩子。提出了人向骆驼狮子孩子的精神境界变化、攀升的“精神三重境界”思想。在尼采看来,骆驼是负重精神的象征,相信命运的安排,努力抑制自我,屈服顺从于外界权威而做被要求做的事。骆驼忍辱顺从于强大传统,意志的精神屈从必然走向终结,要向狮子般“我要”的渴望自由的意志怒吼声中觉醒,采取自我解救的行动,否定传统精神,取得独立性、自主性,勇敢面对现实境遇,从骆驼的盲目顺从变为狮子般积极主动地对命运的抗争,完成从骆驼向狮子的变形和精神超越。在尼采看来,孩子是人的精神境界的至高点,“孩子清白无辜、健忘,是一个新的开始、一种游戏、一个自转的轮子、一种初始的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精神上的“孩子”境界,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的自我创造与生成。
回过头来再审视一下我们的“乖孩子”家庭教养方式,是不是在破坏新生命独立自主、自我创造和生成的神圣过程?“乖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教会我们“骆驼般”的负重,以及“狮子般”的争取所要的东西,使人徘徊在骆驼与狮子之间,却丧失了最该属于孩子的创造意识、能力和精神。按照“听家长的话”“不惹麻烦”等标签来教育孩子,无疑是给孩子带上了镣铐,剥夺了孩子与生俱来的独立自主的自我创造和生成的能力。
因此,“乖孩子”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并不会教人创新,但会让人意识到被习俗权威、文化教育所扼杀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在实际中,进行自我觉醒和反思,尽量避免这种破坏性力量。作为家庭教育的执行者,家长必须意识到家庭教育中对创新意识的破坏性力量,进而更新教育理念、打破“乖孩子”的教养方式,学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家庭环境,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
主要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美]道格拉斯 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黄明嘉,译.南宁:漓江出版社,2000.
[6]何星亮.创新的概念和形式[N].学习时报.2006,2(6).
[7]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引言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的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上存在的差异。因而,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吸取美国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下文就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本文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讲的是中美两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差异.作者分别从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大部分讲的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中国的家长所存在的悲观思维方式造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家长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导致了中国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失调和品德问题等.由此也不难看出,美国的家庭教育有着一些我们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如: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第三大部分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作者认为我国只有变“传统”、“片面”、“封闭”的家庭教育方式为“民主”、“全面”、“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中国家长大都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会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近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中心。家长总是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在中国,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在孩子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看做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尊重和理解。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独立的合理思想;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以后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等等。美国父母大多不会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美国家庭的育儿观非常不同,他们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美国家长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美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2.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任意放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5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过于严厉。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对孩子成绩要求非常苛刻严格。
而美国家长重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从孩子出生,父母就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第一,宁苦而不骄,美国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打工,这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练。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纸了。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国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另外,美国家长大都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太多压力。他们认为孩子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他们自己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成功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两国育儿观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具有创新精神。(2)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
与此相反,中国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二、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哪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呢?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那么,美国的家庭教育有哪些优点呢?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哪些不足?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有哪些呢?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在美国大人跟孩子谈话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父母负责引导,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在国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创造能力,他们会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环境和条件进行劳动训练,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美国父母认为劳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3、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美国的家长普遍都支持自己的孩子通过打工、做兼职等来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
4、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人不会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二)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悲观的思维方式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从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自信也失去了。
2、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现在不少父母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会忽略孩子内心世界,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3、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中国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就有权利支配孩子的行为,而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有的家长就会使用“威严”的家庭暴力,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4、缺乏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氛围
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不学习教育知识,也不借签他人经验,教育结果一定不好,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家庭教育气氛紧张,缺少亲情。家长与孩子交流非常重要,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关键词:早期教育;误区;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91-01
一、早期教育现状
现在很多家长工作比较忙碌,便将孩子托给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们自认为经验丰富,便将自己的曾经经验教给幼儿,却忽略了教育也同时代一般在不断发展与更新,他们的那些教育经验可能已经落后了,也影响了幼儿的正确发展。
案例:有位幼儿从小就与爷爷奶奶一起住,爸爸妈妈在外工作,直到去年才跟随爸爸妈妈。在与奶奶相处的这几年中,奶奶一直用方言和他交谈,以至于到现在他都没有学会普通话,有时候和我讲话我也要听几遍才听得懂。同时他在老家没有上过小班,并在班级里常出现一些问题。
分析:像这类孩子现在可能比较普遍,对于这些孩子,早教没有引导好,我们可能要花费比别的孩子多一些的精力来将他一些习惯改正过来。同时,对于这类孩子的一些和小朋友相处的方式也需要培养,让他明白幼儿园需要小朋友之间应互相帮忙、相亲相爱。几个月过去后,虽然他的口音还是没变过来,但是一些常规就好很多了。
二、早期教育误区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越早教孩子就越好,于是两三岁就开始教孩子认字、做算术,还有的帮孩子报了好几门课外的补习班如美术、音乐、舞蹈等,都觉得越早让孩子学些东西就越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是他们对早教的错误的认识。他们忽略了幼儿本身的发展,认为现在学认字、算术肯定可以学会,但却是死记硬背的,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早教的方式一定要正确,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来进行早教。早期教育的含义是引导,不是教,也不是学。而且要不带有强迫和压力的成分,尽量让孩子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所以,如何用正确的方法促进幼儿的发展很重要。
三、早教应该教什么
1. 家庭早期教育的方式、方法
很多家长会疑惑,早期教育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呢?其实早期教育不需要你刻意去引导孩子去接触他们现在很少接触的东西。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最好的。年龄小的孩子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体弱多病、语言表达不清晰、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等……所以,家长们就应该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进行早期教育。
很多家长很护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磕着碰着就要爱护半天,这样的孩子怎么能迈出第一步呢?因此,家长应鼓励幼儿去发现和探索生活中的小秘密,引导孩子要勇于尝试,多锻炼身体,以增强体魄。幼儿最擅长的一项技能就是模仿,他们会把自己的爸爸妈妈当成偶像一般崇拜,家长怎么做,他们也会学着怎么做,因此家长要做好他们学习的榜样,一些行为处事都要得当,因为后面可是有个小尾巴在学习模仿呢。幼儿的言语发展是最关键的,要是早期教育没有引导好他们,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改正过来。所以,家长在发现幼儿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者言语发展不是很好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改正。首先要和孩子坐下谈话,告诉他这么做事不对的,并且制定出一定的规则,一次解决一种不良习惯。如果家长看到幼儿还犯,就要冷静地与孩子沟通,告诉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怎么改正。把话题的中心教给孩子自己理解,要比家长的说教来得有效多了。
我们要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兴趣。同时,我们应对他们的任何努力和成功都给予赞扬和鼓励,即使这种努力和成功是微不足道的。当他们学习或练习的时候,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刚开始时也许做得并不好,但不要去指责他们,也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当他们说“我不行”或“我做不了”时,要鼓励他们试一试,再来一次,千万不要为了节省时间或缺乏耐心而半途而废。另外,家长与孩子一起玩的时候,要提倡在游戏中学习,以开发孩子的潜能,促进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2. 让孩子在游戏中训练感官
早期教育不是为了培育天才,更多的是让孩子在游戏中通过感官体验快乐,培养他们的潜能。我们不要太约束孩子,在这个年纪的孩子对世界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我们应该运用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更好地感知世界、适应社会。由于孩子年纪小,通过游戏的方式,是让孩子接触外界的最好方式。
3. 要多点耐心并持之以恒
孩子还小,学东西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因此需要家长多点耐心。尤其在孩子表现一般时,不要横加指责、求全责备,而应该对孩子多些包容与鼓励,这样更利于他们的成长。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耍,每当教孩子新东西时,要耐心为孩子讲解,并为孩子作示范。同时更关键的是要持之以恒,有时效果还未显现的时候,需要家长坚持,日积月累,孩子慢慢的自然也就学会了。因此,家长在早教中要多注意方式,多和孩子一起玩耍,多点耐心,多多鼓励孩子。
四、结论
在你抚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需要用科学的理念作指导,又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支撑。贴近现实生活,因时、因地采取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发展特点的早期教育方式,是我们所提倡的。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教导的好,幼儿才能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因此,家长在早教中要多点耐心,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并注意自己早教的方法方式,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发展更好、更全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长素质 家庭教育 全方位 长期
记得在大学读书时,老师给我们写下一个公式:5+2=0 ,当时的我,感到万分疑惑,这个公式,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的老师,并没有公布答案,只是对我们说,等你们踏上讲台,教过书后,就会明白了,时光荏苒,转眼间,在七尺讲台上站了七年的我,总算悟出了这个道理,那就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五天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两天也就是家庭教育,为什么会变为零了,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家长素质,好的家长会成为好的老师,把正面的信息传达给孩子,而家长素质较差的,则会在这两天里给孩子很多不好的信息,当然就会让最后的得分不尽如人意了。
那么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上看,家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家长是孩子长期与全方位的教师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自然而然,不可选择的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以这样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在那一刻就真正的开始了,孩子在认识社会过程中的一切,都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家长除了对孩子不可选择的当其老师外,还不可替代。因此,我认为,父母作为孩子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和保护孩子,指导孩子理解和表达合适的情绪情感,还应该教育孩子知道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为孩子做好准备去适应一个更广泛领域的生活角色。记得在我班上有个男生,学习成绩很好,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我便问他,周科宇,你为什么样样都能学的那样好呢?你有什么诀窍吗?他自豪的告诉我:“陈老师,您有所不知,每到周末或者假期,爸爸妈妈都会抽空跟我下棋,教我画画,我的课余生活丰富极了,跟他们在一起,我不觉得自己是个孩子,而和他们一样,是她们的朋友。”在他的讲述中使我明白了,周科宇的父母是很称职的父母,他们不仅照顾着他的学习,也在关注着孩子的成长,更认识到作为父母的职能即多元化和全面性。
第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父母在最大意义上塑造了儿童的经验,父母通过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家庭教育作为私人教育,有较大的独立性和随意性。如在我班上一个学生,名叫林国义,上课不认真,作业也不完成,于是,我拨通他爸爸的电话,准备跟他父母好好谈谈,他爸爸却对我说:“老师,我小时候学习成绩就很差,我对他的要求很简单,只要他在学校里呆着不惹事就行了,学习成绩好不好没关系,我也不会怪老师的”听到这样的话,对于我来说,感到万分遗憾,父母对孩子传达的是一种怎样的信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不自暴自弃吗?而我班另一个学生,家庭条件跟林国义差不多,但是,当我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告诉了他的父母后,他的爸妈便在家帮他想办法,找原因,讲道理,慢慢的该生的成绩和行为习惯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看来,家长作为教育的责任人和执行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第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家庭教育的非正规性,决定了家庭教育的随机性和渗透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在《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显示:“家庭成员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80%都选择了母亲或者父亲,其中认为母亲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占43.1%,而在关于儿童最崇拜的3个人的调查中显示,最崇拜的人首先还是自己的父母。
综上所述,基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父母素质势在必行!
那么合格的家长应具备哪些素质呢?我认为有以下6个方面
第一 应具有高度的教育义务感和责任感
抚养和教育子女首先是父母应尽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因此看来抚养教育子女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在法律上强调外,还应该通过宣传,倡导让家长有这方面的意识。现代社会竞争很激烈,有些父亲就会把精力都投入在自己的事业中,忽视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导致“父性教育”的缺失,在我班,一个孩子在写作中写道:我的爸爸是一名干部,长年累月的出差,我已经很久没看见他了,爸爸,您好久回来看下您的女儿,女儿想你了。每当看到这样的文章,我想对这个孩子的爸爸说,家长,再忙再累,请你抽点时间跟孩子谈谈心,说说话,吃吃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家庭中快乐的成长吧!因此,我认为,作为父母都应该利用休息日好好的陪陪孩子与家人,增强责任感,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第二 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科学的儿童观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小没有思想,不会跟孩子商量,总是指使孩子做着做那,而好的家长,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家里有事也会跟孩子商量,让孩子觉得受到尊重。
(2)正确的人才观当今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让自尊心强的孩子生活的很压抑。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由于家长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一次没考好就走上了不归路!由此看来,正确的人才观是何等重要!
(3)家长的教育观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的坏习惯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善,聪明的家长就会静下来,帮助孩子分析,找到问题的病因,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改掉自己的坏毛病!
第三科学的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对其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对儿童情感表现的综合体现。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爱去溺爱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行成了任性,利己,不合群的特点,因此,我认为在教养孩子时,应该创建民主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独立,快乐,善于社交的良好能力。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 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 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 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