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07-01
《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学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各高等学校必须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信息化管理是人事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人才的需求和利用日益扩大,人员流动不断增加,档案材料数量和种类也逐步增多。增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效度,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作用,提高工作质量,已成为档案管理人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档学词典》对人事档案的解释为:“人事档案是专门档案的一种,是人事、组织、劳动工资等部门在对人员的考核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和德才表现,以个人为单位整理、集中保存。”高校人事档案是指记述和反映高校教职工个人经历、德能勤绩、工作表现的,以教职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表格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在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事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对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和相关软件的合理配置,达到人事档案管理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实现人事档案接收、传输、利用一体化,达到人事档案资源共享,为高校干部人事工作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促进人事档案管理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增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维度
信息化是处于规范化与信息化管理同时发展的过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把新兴的技术手段引入人事档案管理领域是可行的和完全有必要的。但是,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大力推进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化。要选用一套设置合理、管理科学的信息化系统,利用计算机管理高校人事档案,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微机化、网络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各项统计和计算机处理方式,由磁介质交换转变为网上传输,逐步实现人事信息和公务公文的电子邮件交换和远程数据交换,实现资源共享。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以人事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自动化得以实现的基础。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最主要的部分是人事信息数据库,它主要包括高校人员的基本情况、人员的职务和职称情况、人员学习培训情况、表现情况以及其他情况等。因此,要以档案的原始材料为依据,信息录入要完整,只有数据完整,后期维护才能顺利进行;信息录入要准确,只有准确的数据,数据库的后期维护才会有意义;培养时时更新意识,要派专门管档人员及时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核准。运用信息维护系统,将人事档案的信息录人微机,建立完整、准确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同时,高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构建通信稳定、数据传输快速、可靠性高的校园局域网,建立人事档案信息网络;保证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更新换代。
(二)坚持人事档案管理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要在对各种信息资料的密级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一方面建立规范、严格、科学的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杜绝泄密及丢失数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严格分配管理权限,定期备份,及时维护数据库,从技术手段上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及保密性。
(三)提升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素质。要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就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下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人事档案管理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有掌握现代技术、熟练运用高新设备管理的能力。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档案法》和人事档案管理知识,加强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有工作能力,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使档案人员不断提高理论、业务、技术等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既熟悉档案业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具有双重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人事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治档。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法律保护。因此必须要加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建设,依法治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律法规的重要性。高校相关部门必须及时按照国家档案局新颁布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根据社会和学校的改革发展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结合自身工作的需要和特点制定人事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建立建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真正做到依法治档。
参考文献:
[1]浦文红.《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J],《理论界》,2008.3.
[2]李冬梅.《浅析高校人事档案管理》[J],《四川档案》,2008.4.
[3]刘涛.高等学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探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4]孙广福.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型信息化刍议[J]. 兰台世界,2005, (8).
[5]彭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2004,(1).
[6]昊宝康,冯子直.档案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57.
关键词:高校 人事档案 信息化管理 对策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71-0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建设步伐的迅速加快,对人才的需求和利用日益扩大,人员的流动不断增加,档案材料数量和种类也逐步增多。加强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人事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中,档案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点的转变,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过程。主要表现为:
1.重要档案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在高校中教职工人事档案记载的信息,是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具有证据性与法律性。在职工的工作履历、职称评聘、工资晋升、干部考核以及人事纠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证据和参考作用。因此,它的使用频率特别高,很需要信息化建设。
2.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在高校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时效性强、传达范围广、地域制约等因素影响,往往会大量使用电子文件档案,也需要信息化建设,并且需要加强科学利用和管理,从而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保密和安全。
3.现有人事档案目录数据化。高校一般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史,人动大而且复杂,这就更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将其逐渐转化为数据加以整理和规范。这对个人的工作和职称评定以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目前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领导档案信息化意识不强。一些学校的领导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真正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疏于指导,政策不予倾斜,不愿太多投入经费等问题,使档案信息化成为难以落实的空话。
2.档案材料不全,内容失真。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而现有的档案材料,有的内容前后不符,如出生年月公历、农历随意填写,且没有说明。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对这些情况,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地审核把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健全。有的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和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内容不全。
3.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充分体现高校人员的特点。高校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于一身,由于不同高校培养人才的侧重点不同,教师、科研人员所在机构,所从事的学科、学位、职称等方面的复杂性,使得高校的人事档案门类复杂多样。目前高校的人事档案几乎都是套用干部档案的管理模式,这样的档案无法对一个人作出全面完整的评价,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发现和选拔。
4.信息安全系统不健全。人事档案具有高度的保密性,信息安全问题尤为重要。目前,一些学校领导的安全意识淡薄,在日常管理和软件开发上都没有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导致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应有的安全保障,人事档案网络管理平台所采用的技术大多很落后,有的甚至是被淘汰的技术,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5.资源建设和人才建设不同步。许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几乎没有系统性的资源建设和人才建设计划,更不用说投入。没有资源做后盾的系统平台形同虚设,没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作保障,系统平台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6.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然性。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它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动态性和机密性,是从各方面考察与了解高校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阶段,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仅局限于收集、鉴别、整理和装订材料,以至于不能形成综合性的人力资源信息,从而不能上升到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以及为人力资源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服务高度。
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为人事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创造了新的条件。目前各高校正积极努力运用现代化计算机手段,建立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系统,完善人事档案数据库,实现人事档案由传统的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这是社会发展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的相关对策
1.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人事档案工作的特殊性造成了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的封闭性,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取,认真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关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问题,深入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把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使档案工作紧随时展。在信息化时代,要努力强化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信息化意识、计算机管理档案意识,切实加快人事档案工作由手工管理向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的转变。
2.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规章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及时建立新的、(下转第73页)(上接第71页)更为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人事档案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在材料的收集方面,要建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明确收集的范围和要求,让制度使人事档案内容充实。在材料的鉴别方面,明确鉴别的内容,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鉴别,确保档案安全可靠。在有关人员查阅传阅档案时,要明确人事档案利用方式和方法,以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积极主动地跟有关部门联系,及时更新、补充档案新材料。
3.建立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体系,加强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一是要建立高校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将人事档案原始材料通过电子手段转换成数字模式存储到磁盘等设备上,通过相应管理软件或网络对其进行管理、使用。二是要建立并完善高校人事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将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化管理。三是建立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网站,通过网络将档案信息服务直接面向用户,形成用户与人事档案信息管理者之间的良好互动。
4.实现管档人员专业化。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管理人员作保证。针对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可通过以下途径充实管理队伍:一是直接引进所需人才,从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选择档案专业的,进行上岗培训后放到管理一线,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上予以提高。二是发掘高校现有的可用人员,在现有的管理人员中挑选骨干力量,鼓励他们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的有效途径,对提高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意义重大。三是提高全员素质,通过校内外举办的培训班、进修班等多种形式,对现有人员现代化管理知识和先进性技术设备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既熟悉业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5.创新管理机制,完善法规标准。首先,要改进档案利用查询手段。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制定网络查询,充分利用档案数据信息的权限管理办法以及安全管理协议等。其次,为电子档案的凭证作用提供法律依据。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确保数字化档案的真实性的前提下,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作用也应该得到承认。为此,对相关法律举证条款需进行修改,各行各业涉及到的法律凭证体系和制度也需相应改变,以此来保证档案凭证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结束语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人事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人事档案管理应与时俱进,只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鹏.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经济师,2011(6)
2.齐桂秋,张颖.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黑龙江档案,2008(2)
3.张秀芹.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设想,学理论,2011(5)
4.姚晓琴.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运城学院学报,2011(8)
5.王小平.关于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9)
关键词: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管理信息化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是信息时代人事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按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各地各高校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结合各单位实际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在肯定所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会同有关部门2006年底对省属20所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所有高校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都引入了计算机;20所高校中建有基于网络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10所,占50%,其中基于B/S结构的6所,C/S结构的4所,已经融入校内政务平台并实现校内资源共享的1所,所有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都没有和省教育厅政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正在筹划建设网络管理平台的6所;所有高校都设有专门管理人员,但进行岗前信息化培训及定期举办在岗培训的只有6所,占30%;建有各类数据库的15所,但数据库种类各异,难以实现共享。分析这一调研结果,并结合其它省教育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现状,不难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档案管理信息化采集工作比较陈旧
虽然目前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采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是比较陈旧,许多方面还需要改进。领导和管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信息采集、整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中的个人在其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等职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檔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向本校档案部门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已有。对于个人不在其非职务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檔材料,高校档案部门可通过征集、代管等多种形式进行管理”。但是,许多高校距离这一要求做得还远远不够。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的采集面窄、信息不完整的种种缺陷,各校建立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
2、管理信自化手段仍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整档工序繁琐复杂
按照高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的要求,对收集归档的材料在一个月内归入干部档案袋内,每两年装订归档一次。自1993年工资改革以来,每两年一次滚动调资,1994年以来每年一份年度考核表,加上各种评优表彰、职务任免、职称晋升、业务进修、学历提高,仅是材料进袋一项业务,几乎每年得把所有的案卷折腾两遍。按照档案整理标准,进袋的材料要做到分类准确、目录清楚、装订整齐(四面齐)。由于现在办公用纸没有统一标准,形成的档案材料大小不一,大于16k的要裁剪、折迭,小于16k的要托裱、缝纫;由于每年要有新材料增加,档案管理人员常年忙于材料的收集、入袋、整理、拆、装、订等大量的、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使得档案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开发案卷的内在信息。档案管理手段的陈旧落后,整档工序的繁琐复杂,已不适应信息时代对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3、档案馆网络化建设仍存在滞后问题,难以实现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
各高校由于网络建设参差不齐,标准化水平低。由于缺乏统一要求和有效地组织协调,各个档案馆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势必给档案网络化建设和资源共享造成隐患。
二、加强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若想搞好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才能有所突破。
1、要着力把干部人事档案的基础工作做好,保证人事档案材料收集齐全、真实、准确、完整
要针对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的特点,重点抓好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和优秀专业性技术人员档案信息的建库工作。如为校系两级后备干部、省管专家、省优秀青年专家、特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省级以下优秀教师、251人才培养对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等,建立个人科研课题、科研成果、科研论文、教学优秀成果等相关资料库,并定期跟踪收集最新材料,整理归档。为人事管理培养、选拔人才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2、建立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
为了使信息得到充分共享,提高劳动效率与工作质量,应在局域网内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通过网络使信息共享,向需要信息的仿导和部门提供最新的第一手资料,大大提高信息的时效性。重点解决好管理权和使用权的问题,通过确认密码和身份提供所需信息。另外,必须解决好保密问题。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干部档案材料日益丰富,档案的利用率越来越高。解决繁重的手工操作和低效率之间的矛盾,把档案管理工作从繁重、低效中解脱出来,为组织人事工作提供高效、快捷、准确的服务,是时展的必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有大胆探索,在管理观念、管理过程和管理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干部人事档案应有的作用,管好用活档案,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3、拓展高校间、高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建立档案信息网络
在实现高校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立各种人才信息库之后,要进一步建立档案信息网络,根据信息的内容和有关制度在不同的层次内实现信息共享,一方面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有利于有关单位调用这些信息。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及高校与社会各方面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建立省一级高校、科研单位人才信息网络,以便有关部门在进行科学研究、成果鉴定、职称评定、科研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和科学普及等活动中使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三、结束语
要积极开发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使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好地为组织、人事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敬文杰、李敬国等…试论新形势下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电力一2003.3
[2]石礼娟.基于B/S与C/S的高校社别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6.3:44-45
[3]刘学军,张广新,贾亚洲.数控机床可靠性研究中远程教育系统的开发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6.1:38-39
[4]刘学军.关于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55-66
[5] 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gov.cn.2006.5
[6金晶,李玉海.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初探. 兰台世界.2007.16.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弃档;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56-02
档案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个人人事档案是个人真实的履历材料,它是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经历的重要证明材料。同志曾经指出:借助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同志也说过:人事档案有它的特点,就是平时不起眼,也不引人注目,但是,一旦你需要时,如果平时工作没做好,临渴掘井,就悔之晚矣。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传统社会的急剧转型及社会流动性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社会人”,人事档案被一些人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对其随意处置甚至遗弃。特别是很多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自己的学生档案并没有随着自己的流动而流动,要么放在学校保管,要么被转递到本人的户籍所在地或人才交流中心,而自己却不管不问,最终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或弃档。2002年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以及各省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大约有60万人弃档。例如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所的5万余档案中就有1.5万份无人过问和领取。四川省人才管理部门初步估计,全省范围内没有理会的废弃档案超过20万份,成都市人才中心代管的人才档案中就有■成为没有人要的死档案。《新华网》2009年12月3日报道:记者从贵州省人才交流中心与贵阳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人事托管的10余万份人事档案中,多年无人问津的占到■,有近7万份。据了解,这些档案90%以上的“主人”大部分都是这两年毕业后暂时找不到接收单位,而把档案留在学校,随后一直都置之不顾的大学生。其余只有少部分为企业普通职工或其他辞职、辞退人员的档案。贵州省人才交流中心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更是无奈地告诉记者,他们这里无人问津的档案最长达到了13年之久,许多档案从放进之日起,就成了“死档”,但人才中心又不得不对这些档案进行保存。
一、大学毕业生“弃档”的影响
废弃档案对于大学生本人而言,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转正定级、工龄计算等。大学毕业生在一年见习期满后转正定级在我国几乎是约定俗成的,初次认定技术职称及确定工资级别,作为干部身份的依据。“转正定级”的时间是一项确定工资核定及工龄长短的审核标准,影响着退休后的工龄计算。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单位上班后,没有及时将档案转移到单位,工作后发现档案还是学生档案,人事档案不完整,影响了自己的转正定级、工龄工资以及退休金的发放。另一方面耽误职称评定、工作调动等。职称评定是我们国家一直在进行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评定级,不仅涉及自身的荣誉、成就感,关键是涉及工资收入。职称的申报是要根据个人转正定级的时间,工作年限及以往的工作成果来综合评定的。有些大学毕业生工作后在评职称时往往由于弃档而没有评上。在单位上班后要求调动时,发现需要办理上班后的人事手续,接收单位需要在转正定级后才能正式调动。三是影响大生办理个人证明、个人公证、社会保险、购房等,有的甚至丢掉了干部身份。由于现行的许多政策,涉及个人利益的证明都离不开人事档案,如办理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退休金等,都需要个人档案记录。考研、报考务员、转正定级、出国、升学、结婚、生育等,都需要人才市场开具相关证明,这些都需要档案。其四,影响毕业生的户籍档案。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自然要购买房屋,在银行办理房贷手续时必须出具贷款人的户口证明当,也需要出具档案。弃档对于单位而言,有些单位有档无人,再需要进人的时候受专业、学科构成、学历层次等限制,导致人事调配不能科学合理进行。而有些单位有人无档,在绩效考核时没法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考核。对于社会而言,大批的弃档,一方面造成大量社会管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充分发掘社会人才信息资源,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大学毕业生“弃档”的原因探析
1.大学生就业多元化、社会流动频繁的主要体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参加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日趋多元化,劳动用工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才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办法正在经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就业方式和自主择业观念严重影响,档案的有于无越来越不为大学毕业生所看重,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反映了我国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缺陷。过去我国人事档案是多头管理,对人才的管理除了组织人事部门外,还有职能管理部门下属的职业介绍机构、行业成人才管理机构、外企人才管理服务机构等,在多头管理体制下导致一些人事档案流失,造成“弃档”现象的发生。还有就是人事档案内容单一,档案信息可用性、可信性低。现存档案内存放的还是个人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学历情况、政治面貌、职称、奖惩等程式化、标准化的内容,很少有个人的特殊才能、个性特点、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内容。人事档案的转递死板、僵化。有些单位为吸纳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擅自为引进的人才重新建档,而有的单位为了挽留人才、阻止人员调扣压档案,不按相关规定转交档案,一些大学生索性就放弃档案,形成弃档和死档。
3.与部分单位、企业和个人不重视档案有关。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就业的多样化,一些外企、乡企、区街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自身没有人事档案管理权,其人事档案只能依托有关人事部门代管,这些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时候为了减少工作量、简化手续,对档案要求不高,甚至不强调档案办理手续。特别是外企、私营企业的人事管理方式不一样,提职、加薪考核的是个人的能力和绩效,对员工的约束和管理主要靠合同,档案不作依据,涨工资无须历史记录,实行普涨。对于个人而言,现在证明自己能力的途径很多,职称不再是唯一的标准。档案对自己的求职所起的作用已经在在弱化,是可以随便丢弃的“身外之物”。甚至有人说档案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应该取消了。还有就是档案存放在人才服务中心或原单位,即使个人不管,任何单位和个人也不敢毁掉,或许正因为这一点,存档的大学生也懒得去给自己找麻烦。
三、处理大学毕业生“弃档”的对策
首先是改革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人事档案的服务功能,丰富档案内容。我国的人事档案制度的改革应该加强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加强其服务功能,淡化其社会控制及凭证功能。丰富档案的信息和内容,提高静态信息的准确化和简洁化,补充动态信息如个人的业绩和个人的信用等。建立以国家档案行政机构统一领导、各级区域人事档案中心分级负责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方便服务社会。健全人事档案传递机制,保证人事档案传递的频率和速度及安全,避免“有档无人、有人无档”现象的出现。档案管理要逐步实现社会化,开放化,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其次是加强档案宣传工作,培养大学生的档案意识。大学生档案意识的提高应该从在校就开始抓起。大学可以以办展览、办校史馆、甚至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纳入高校教学计划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档案教育使其深刻认识档案,加强档案意识。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档案基础知识教育和档案信息运用技能培训”、“与图书馆联合开设一门有关信息综合运用技能的公共课”。从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的角度看,开设一门信息综合运用技能的公开课是可行的。课程可开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这时新生刚入学,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因此是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的最佳时机,或者开设在大学四年级的第四学期,这时大学毕业生马上就要进入社会,对他们讲清楚档案的作用及重要性,弃档会对个人的利益产生哪些方面的消极影响,档案转交的流程等。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大学生的弃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档案馆与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资源,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档案意识。再者要加大推进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立人才信息服务网络。传统、单一的纸质载体已无法满足现实需要。随着社会数字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人事档案也可采用磁盘、光盘等大容量的载体,建立电子档案,更快更好地为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人事档案信息。在网络化的条件下,可以把不的人事档案信息实现全社会共享,实现人事信息的充分利用。
大学毕业生大量的弃档,从根本上反映了我们计划体制下档案管理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脱节。大学毕业生个人应该重视自己的学生档案和人事档案,国家和社会也应该不断进行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可逐步改变大学生的弃档现象!
参考文献:
[1]唐晶,刘佳亲.高校毕业生“弃档”现象探究[J].山东档案,2014,(6):24-27.
[2]张盼.关于“弃档”现象的分析及思考[J].兰台世界,2013,(23):63-64.
[3]林妙影.浅析高校毕业生“弃档”现象的成因[J].兰台世界,2013,(S1):66.
[4]王洪涛.对流动人员“弃档”现象的调查[J].人力资源管理,2012,(10):114-115.
关键词:高职 档案工作 档案建设 发展目标
一、档案工作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档案馆负责接收(征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学校的各类档案及有关资料,组织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开展档案的开放和利用。目前,我院档案馆有3名专职档案员,其中本科学历1名,研究生学历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馆长全面负责档案馆、校史陈列馆及全校档案工作,其余2名工作人员分别负责档案工作的技术管理、业务指导、资源管理与综合管理工作。此外,学校兼职档案员的人数为34名,负责学校各部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移交。
现馆藏档案总数截止2013年12月13日27576卷,底图17682张。案卷按照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分为党群、行政、学生、教学、科研、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版物、外事、财会、人事、照片、特殊载体、文书、示范建设、评估共十六大类。档案馆面积为409.62m2,其它用房66m2,校史陈列馆面积641.4m2。
2009年,档案馆开始使用高校档案管理软件,将档案管理并入高校档案馆的管理之列,加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通过管理手段与模式的转变,使我院的档案管理与时俱进。
2.工作思路
提高档案意识,增强宏观管理。健全全校档案工作网络的二级管理,德阳、青白江校区档案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统一领导,统一机构,统一制度。坚持档案规范化管理,重视专兼职档案员队伍建设及培训,提高业务工作水平和档案知识涵养。不断更新档案自动化网络化管理设备,逐步实现档案数字化与信息化。不断改善服务方式与手段,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
3.组织管理
四川建院档案工作由院长领导,主管副院长协助院长负责。图书信息中心主任为部门主管,档案馆设馆长一人。在全校形成了档案馆、学生档案分室、人事档案分室、财务档案分室以及各部门配备的兼职档案员的档案工作系统,各部门、各院系正职领导为本部门档案工作直接责任人。档案馆对全校档案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
4.管理措施
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档案局的领导下,以及省档案局经科处、高校档案工作协会的指导下,依托学校档案馆为主体、各部门兼职档案员形成的档案工作网络系统,执行我院《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将档案工作落实到人头,保障学校档案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持续性;落实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制,制定并执行档案工作院长、主管副院长、各部门主管领导职责、专职档案员岗位职责、兼职档案员岗位职责,并由档案馆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全校档案工作;以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为手段,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有计划地培养档案员,提高档案员的素质,保障档案信息的挖掘、编研与开发利用。
二、今后工作方向
学院的档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档案局的领导下,在省档案局经科处、四川省高校档案工会协会的具体指导下,我院将以此次达标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切实落实改进措施,争取建成数字化档案馆。
三、发展目标
四川建院档案馆的短期目标是:以2013年达省二级标准为新的起点,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切实落实改进措施,争取三年以后申请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省一级标准认定。
我院档案馆的发展目标是:不断提高档案专兼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档案管理手段自动化、形成积累程序化、档案整理规范化、归档范围清晰化、重要档案数字化、数据录入标准化、档案检索网络化、利用服务人性化,逐步实现档案馆全面现代化、规范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科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雅南 高校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途径探讨.教育学文摘[J],2011,11下,总第44期,7-8。
[2]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档案局 四川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川教〔2009〕204号,2009,08,28。
与学生紧密相关的文件材料是高校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最为频繁的信息资源,新《办法》的实施,是将“人本”管理理念贯穿于高校档案管理体系的突出体现。但在学生类档案与原十大类档案统一管理的前提下,由于缺乏针对新《办法》的实施细则,而在实践中学生个人档案又独立于高校档案管理体系之外,鲜有高校按照新《办法》精神开展学生类档案管理的实践案例。当前,如何有效区分学生类档案与学生个人档案,如何科学整合、构建、管理学生类档案成为阻碍高校档案服务创新的重要业务瓶颈。
学生类档案与学生个档案的区分
1 内容构成
新《办法》规定,学生类档案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培养的学历教育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但长期以来,高校学生个人档案管理―直被视为学生管理的环节之一,并未被纳入到档案部门统一管理,而是参照我国干部人事档案的归档范围进行收集和整理的,如毕业情况登记、成绩登记、体检、党团组织关系、政审、学历学位、出国、人事任免、奖惩材料等。
从内容构成看,新设置的学生类档案与原学生个人档案相同或重叠部分较多,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学籍档案的构成上。高校学籍档案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形成的,能综合反映学生在招生录取、入学登记、成绩考核、学籍异动、奖励处分、学历学位、毕业派遣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因此,学生类档案包括原教学档案中与学生个人紧密相关的各类材料,内容较之原学生个人档案中的学籍档案更为丰富、齐全。正因为这些内容上的差异,才使得学生类档案的增设显得更有意义。
2 服务对象
档案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档案的利用价值,这也是档案工作的核心价值目标。就学生类档案来说,因其所涵盖的信息资源较为系统集中、丰富多样,其服务对象也较为宽泛,可以为学生本人、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提供利用服务;而由于学生个人档案的管理模式基本参照人事档案,由用人单位进行管理和利用,本人没有条件接触自己的档案材料,因此学生个人档案的服务对象仅为用人单位。从这一点看,学生类档案的建立更有利于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与共享。
3 管理形式
高校办学历史较长,形成档案的门类、数量较多,同一门类档案的来源也较为复杂。为提高馆藏档案的质量,促进档案成分和结构更加丰富、充实、优化,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由档案部门归口管理,统一制定本单位各门类档案的管理组织和业务工作规范,负责接收(征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开发利用本单位的各门类档案及有关资料。作为高校专业门类档案之一,学生类档案也被纳入到集中统一管理的范围,这类档案大多因其查考利用频率较高、具有长久保管价值而存放于高校。而原学生个人档案一般由学校的学工部门、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和转递,因其本身固有的管理属性(档随人走),高校只是学生个人档案的暂时转入地,随着人事关系的变动,学生个人档案也随之发生转移,流动性较大,档案在频繁转移过程中容易丢失。相比之下,学生类档案的实体与信息安全性更高。
4 信息输出方式
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学生类档案向来是各高校提供档案服务的核心信息资源,它在学生升学深造、出国移民、征兵人伍、学历认证、身份核查、工作政审、社保福利,以及学校的档案宣传(如举办本校著名校友的个人档案展览)等诸多方面,都承担着档案信息输出与传播的重要职能。由此可见,学生类档案是开放性与多向性兼具、主动性与动态性并融的信息输出模式;而相比之下,学生个人档案的信息输出就显得较为封闭、单向、被动、静态。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设置学生类档案更有利于保证高校档案信息的传播效果、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设置学生类档案更有利于高校核心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工、开发与提供利用。
学生类档案的构建与管理
如何着手构建学生类档案并对其进行科学管理,这关系到能否实现相关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更加集成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档案利用服务。
1 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学生类档案由个性信息和共性信息两部分构成。(1)个性档案信息。包括原学生个人档案中的个性材料信息(档案信息源一)和原教学类档案中的个性材料信息(档案信息源二)。前者包括学生的高中档案、体检表、个人自传、政审、党团组织关系等材料,后者包括入学(学籍)登记表、成绩登记表、毕业生登记表、优秀毕业论文、奖惩记录、学籍异动等材料;(2)共性档案信息。包括原教学档案中既反映学生个性又体现_共性的材料(档案信息源三)。包括新生录取名单、在校生名册、毕业验印名册、学历学位等材料。如下图所示:
根据新《办法》规定的归档范围,学-生类档案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学工部门、研究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教学院系、研究生培养单位。因此,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由上述部门的兼职档案员负责,并参照原教学类档案的立卷与归档流程向校档案部门移交归档。在档案实体收集、整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类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实际情况,可将反映学生本人个性和共性信息的材料进行区分整理,以案卷为基本保管单位,卷内文件以件的形式进行装订,保管期限统一定为永久。其中,实体归档部分为:(1)档案信息源二。以个人为单位,一人一袋进行保管;(2)档案信息源三。以某一届学生(毕业生)为单位,根据档案信息类别进行保管。虚拟归档部分为:新《办法》中学生类档案的归档范围。形式上,高校将构建类似于人事档案与原学籍档案相结合的学生类档案管理新模式,卷内文件只需按文件形成时间或类别依次排序,并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
2 档案的实体管理
实体档案中“档案信息源二”部分,可按“年度-学生类别-院系-专业(班级)-姓名”进行编号和标引,再根据文件形成的时间顺序编制卷内文件编号。如某校2010届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统招本科毕业生王艳的档案材料,其档号可表示为:2010-XS11-0101-WY。第一位类的“2010”表示毕业年度;第二位类的“XSII”中的“XS”代表学生类档案,“11”为统招本科学历代号;第三位类的第一组“01”为公共管理学院代号,第二组“01”为专业(班级)代号;第四位类的“WY”为王艳姓名的拼音缩
写,若出现拼音缩写相同者可用学号加以区分;最后再根据文件形成的时间顺序编制卷内文件编号。个人档案袋封面可不用代号表示,如采用“2010年一学生类档案-本科毕业生-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王艳”来标识即可,卷内文件以材料清单形式列于规定的封面空白处。
实体档案中“档案信息源三”部分,可按“年度一学生类别一共性档案信息”进行编号和标引。如某校2010届统招本科生毕业验印名册,其档号可表示为:2010-XS11-A。前两位类代号含义同上,第三位类的“A”为毕业验印名册代号。案卷盒(袋)封面填写同个人档案袋。
3 档案的智能控制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大背景下,社会各方面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学生类档案的特殊功能与内在属性,对它的管理不仅体现在实体层面,高校档案界更应关注的是对它的智能管理与控制。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类档案的智能管理模式与水平决定了高校学生类档案增设的意义及其服务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智能控制是高校学生类档案构建的关键。
学生类档案的智能控制(虚拟档案管理)包括档号编制、著录标引、数字化处理三个方面。
(1)档号编制。虚拟档案(电子文件)的档号编制规则与实体档案部分相同。
(2)著录标引。著录标引部分与实体档案相比略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对某一份学生类档案案卷进行卷内文件著录标引时,除对“档案信息源二”、“档案信息源三”需要如实标引外,同为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源一”也应纳入到“档案信息源二”的卷内文件著录标引中,即根据“档案信息源一”的内容特征与形式特征进行著录标引,并将其延续在“档案信息源二”的卷内文件编号后,其中,“档案信息源一”的相关材料应在参见号或附注项中注明其类属、实体存放处、实体编号等特征信息。
(3)数字化处理。就当前现状看,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校内外各类应用平台、应用系统间数据的集成水平普遍较低,各高校的档案管理系统与教务、学生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以及档案信息的前处理工作情况也不尽如人意,主要依靠后期的数字化处理来完成。因此,数字化处理是实现当前学生类档案智能控制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数字化扫描、加工与链接又是档案数字化处理的重要内容。学生类档案的数字化可根据上文的档案编制规则和著录标引情况,按照既定的存取路径进行电子文件链接。
关键词 高校 学生档案 精细化 管理
在现阶段,高校学生档案分为两种类型:纸质档案和电子(数字)档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电子(数字)档案的真正普及还有待时日,因而以重、实、杂、多著称的纸质档案依然大行于天下,为了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广大学生,其工作的精细化需求已是题中之义。
一、学生档案的内容
一般来讲,高校学生档案是指高校学生从高考录取入校到毕业期间所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其基本内容包括:(一)高考档案。 (二)新生入学体检表。(三)学生情况登记表。 (四)学生实习鉴定表、学年鉴定表;(五)学生学籍变更材料。 (六)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奖惩材料。 (七)学生在校期间党团籍材料。 (八)毕业生档案材料。
学生档案的内装材料就是要保证有关单位通过对学生档案的审查,能使其全面地了解这个学生,为其作出针对这个学生的相关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佐证和辅助。
二、高校学生档案的精细化管理流程
学生档案管理的精细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收
要求所有的“档案邮件的可能收件人”要形成一个联动机制,在接收到相关的档案邮件后,应立即转送到本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由这一部门操控相应的造册登记、归档保存程序;学生自带到校的本人档案,由辅导员负责接收,指定好安全的存放区域,安排相关学生干部协助,工作难度应该不大。
(二)清
它与“收”几乎是同步的。“清”就是清查出没有入学前档案的学生名单,告知学生,以便学生本人与高中毕业学校联系,追查其档案的去处,确保其档案顺利归档。二级院(系)在上交其接受的学生档案时,最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捆扎,为将来的毕业生建档打好铺垫。另外,应附上此班级的学生名单并标注出无档学生,以便上交后学生档案管理部门能顺利完成相关统计工作,在后续的工作中对相关记录进行核销和公布。当然学生档案管理部门清理完毕收集的学生档案后应向相关院(系)及时通报提供统计名单,方便二级院(系)及时与缺档学生沟通,完成新生档案的最终收集任务。
(三)存
1.入学新生档案的存放。一般来说应该按院系、分专业进行集中存放。这样便于日后查找和毕业生建档,也便于新收到的学生档案及时归类。
2.休学和转专业学生档案的存放。
一般情况下,转专业同学的档案应该及时归到他新的班级中,并作好相关记载,防患于未然;休学的同学应该从原有的班级中抽取出来,按照休学的年限分别标识、存放,为学生复学后其档案得及时归类做好准备。
3.托管档案的存放。2002 年国家下发文件,允许毕业时尚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档案留校两年。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籍和档案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申请档案留校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的,学校将其档案迁回生源地。还有一部分高校以前是自己为毕业生托管档案,这部分档案的存放更加重要,特别是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过了托管期限也没有人来认领或查找,这部分档案更是重中之重。这类档案可能会随时被查阅和寄走,因此,一定要与其他类型的学生档案区别开来进行存放。
4.死档的存放。只所以说是死档,是指存放在学校无人认领的学生档案。这部分学生或遭遇特殊变故而终止学习,或录取未报到但不知道其高中档案的去处,其档案即成为死档。作为机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职责使然,依然应该专柜妥善、分类保管,而不能随意销毁。
(四)填
一般来说,档案材料的填写应该是很严肃的、规范的、详实的。这也跟学生档案管理部门提出了要求,也就是在填写档案时,要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政策、规定及时出台相关的填写规范。一般用黑色的签字笔正楷字体填写,而不能用其他颜色的签字笔、圆珠笔等;院系、专业、班级的简称一定要参照有关的格式模板而不能随意缩写;加盖印章的区域范围、时间标志的印制规范等,要落实到具体细节部位等等。总之就是要保证学生档案填写信息的客观性。
(五)装
一般说来,毕业生档案主体材料的封装在二级院(系)。这些材料主要包括填写好的相关登记表、奖惩材料、毕业登记表,以及由相关部门返回的体检表、心理健康档案、诚信记录、党团材料、派遣证副本等,再加上毕业生的高中档案。直截了当地说毕业生档案的主体工作是在相应辅导员的主持下完成的。在这个环节,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去二级院系进行随机抽查样本、现场指导,以便随时更正不规范之处。确保学生档案封装的初步完成,上交后以便学生档案管理部门顺利进入学生档案二次封装工序。
在二次封装开始前,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先要对毕业生档案加盖骑缝章,准备好机要信封等相关材料,设计和打印好学生档案转移的存根、通知、回执,并编号、盖章。依照相关部门提供的学生人事档案转递地址制作地址标签,然后将对应的学生档案和学生档案转移的通知、回执装入机要信封,贴上对应的地址标签,最后封口、归类、捆扎。
(六)寄
在与邮局机要机构交接学生档案的时候,要根据学生档案邮寄清单逐一核查,及时解决问题,并协商好档案清单的送返时间及相关学生档案的退回事宜。因为部分毕业生档案在机要转递的过程中由于邮寄地址不准确被打回,还有的档案因材料不全被档案接收部门退回。凡此种种,需要跟邮局的机要机构达成一个协议,确保这部分毕业生档案能顺利回收、整理及二次机要邮递。
(七)查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计一个毕业生信息平台,将档案信息及时录入毕业生信息系统,并开通毕业生的网络查询端口,既方便学生网络查询又为人工查询提供便捷之途。留校托管的学生档案也要进入查询系统,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特别是超过托管期限后寄回生源地的学生档案,更要作好充分的、详细的备注记录工作,让查询人一目了然。
(八)退
在这方面主要是针对中途退学或其他原因被开除学籍的学生档案,一般来说这类档案的处置应该在学生办理退学手续时同时办理。由学生提供相关的地址,其操作方法应与正常的毕业生档案转递一致,由邮局机要机构转递,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及时收取回执、备案,以便处理后续的查询事宜。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关键是我们的态度。学生档案管理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既是一个为学生服务的可操作平台也是一个服务窗口;他既是学校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形象标志;他既需要在细枝末节上的修修补补,也需要在宏观的战略层面上去灵活把握工作的度。作为高校工作人员,恪尽职守,服务好学生,就是服务教师本人,也就是在服务人民大众,也是在回报社会。
【关键词】高校;人事;
0.引言
人事制度是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的要求,受单位或者个人委托,以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有关的人事业务。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实现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即单位管用人,而一些具体的人事管理工作则由机构负责。
1.人事制度的基本内涵与现状
推行人事制度,最直接的效果是强化了各单位的编制意识,能有效地解决单位用人能进不能出的弊端,有利于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人事制度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事制度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服务的对象由最初的三资企业、民办高科技企业、乡镇企业等不具备人事管理权限的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发展到国有企事业单位,覆盖了各种所有制单位。的内容已发展到包括管理人事档案、社会保险、人力资源开发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方面。与此同时,人事有关的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人事工作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当前全国各地区普遍推行人事制度,有些企事业单位还取得明显的成效,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如青岛市对卫生系统万余人实行人事制度,是卫生事业单位配套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此后,青岛市今年又对教育系统的一万多人实行人事制度,为教育系统实行灵活的社会化人事管理机制开辟了新路。所有这些,都为其他类型的事业单位开展人事工作、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步伐,提供了经验。
2.高校人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出路
我国高校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基本上是实行封闭式静态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才的使用权与所有权高度结合,教师本人不能自主择业,学校不能自主择人,人才的流动实行按计划统一调配的形式,市场化程度低,人力资源难于优化配置,用人效益不高。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人员管理和档案管理合一的方式,人员一旦调入学校,就意味着人事关系的各个方面(家庭、孩子、房子等)都要学校负责。同时,只要他不犯什么重大错误,一般就再也难于让他离开学校。这种国家办教育,学校办社会和能进不能出的现象,造成学校机构臃肿,冗员过多,负担沉重,学校有限的办学资源难于优化配置,竞争激励的用人机制无法建立和运行,办学效益低下。
为围绕落实人事工作的两个调整,目前高校人事工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从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转到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和利用上来,要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与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以及教师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由于人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了人事档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职称评定等后顾之忧,体现了以事为本的行政事务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因而是一种能适应学校改革发展需要的新机制。有利于建立高素质的人员队伍,符合新时期高校人事改革的要求。因此,高校呼吁实行社会化的人事管理。
3.高校实行人事制度的意义
高校实行人事制度,至少能在下面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通过人事,对人才实行的是社会化管理,个人摆脱了过去以人事档案为核心的对单位的依附关系,保证个人有充分的择业自由。由于有机构为他们管理人事档案和人事关系,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
(2)实行人事制度有利于学校落实用人自。学校所需的各类人才,通过市场进行合理配置,而把那些不胜任工作的人员和富余人员解聘或辞退,使人员能进能出,从而减轻学校的负担。通过市场招聘和接收人员,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堵住了说情风和打破了关系网,保证了进人的质量。
(3)实行人事制度,采取的是人员和档案分开的管理办法,学校只负责使用,并且在使用期间根据他的工作态度、能力、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任免和奖惩,从根本上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如觉得确实可以长期使用的,学校还可为其办理调入手续。因此人事为学校选调优秀人才提供了长期考察的机会。
(4)实行人事制度后,学校根据协议给教职工相应的报酬,负责他的失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费用。至于住房、医疗保健等则由社会承担。学校因此可减轻财政上的负担,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5)实行人事制度后,人事方面的大量工作由部门去做,学校可减少人事干部。尤其是人事部门从繁杂的人事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后,可以集中精力去抓高校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
(6)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双向选择、择优聘任的原则,对全体教职工实行全员聘任制是当前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实施全员聘任制的难点在于聘余人员的安置。对他们实行人事,使之面向社会,有利于他们解决再就业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档案管理工作
独立学院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模式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贡献。随着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学院内部各项工作也全面、有序地进行,但是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提高独立学院学生档案管理水平,增强其服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功能,对独立学院来说意义重大。
一、学生档案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的学籍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翔实地记录了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及参加校内、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经历,是大学生就业及其今后各级组织选拔、任用、考核的主要依据。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机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不少用人单位都以档案为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参考依据,因此,高校学生档案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8年8月根据档案法和有关规定,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将高校学生档案纳入高校档案管理与利用的范围,表明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有了国家层面的制度化规范。
二、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是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确认的独立学院,近年来在“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这里借鉴—些里仁学院学生档案管理的模式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档案管理方法进行一下探讨,以期对其他同类院校提供一点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档案的管理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1.新生建档工作
综合档案室从大一新生入学时开始为其建立学籍档案,规范归档材料格式,统一归档材料标准,并逐一核对新生档案的高中原始档案,确保档案材料的真实性。2012年10月,我院综合档案室为2012级3500名新生建立了学生档案。
2.在校生档案的整理和转移工作
大学阶段形成的各类学生档案材料,由各系辅导员收集、整理,每学期结束前20天向综合档案室移交归档。学生在校期间的奖惩材料由学生工作部于每学期末集中向综合档案室移交归档。综合档案室对该学年形成的档案材料进行及时归档,减少时间滞后造成档案材料遗失的可能性。
3.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
毕业生档案的转递是综合档案室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6月份由各系档案兼职管理人员将毕业生档案材料在学生毕业之前移交综合档案室归入学生档案。综合档案室对毕业生档案进行分类:1、签约就业、升学或申请回生源地的学生档案,每年七月份综合档案室将档案密封后机要形式转递;2、未就业申请留校的学生档案,综合档案室留档;3、两年就业期满或就业期内需转递档案,学生凭报到证、调档函或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到综合档案室办理转递手续。
三、独立学院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1.学生档案内容单一、片面,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全貌。当前,里仁学院学生档案归档材料主要有学年考评表、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成绩单、毕业生体检表、报到证存根、学位认定书、党团材料和奖惩材料等。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材料、计算机等级证书、技能竞赛、大学生能力、英语等级证书等,这些材料更是能够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综合素质的表现,但是却没有被纳入到档案管理的范围。
2.学生档案知识薄弱,档案意识差。一方面,学院对于学生的相关教育不多,没有对学生进行档案知识的专题教育;另一方面,学生的档案意识薄弱,对如何处理自己的人事档案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自身“弃档”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了人档分离、无人问津的局面,给毕业生就业及后来的相关利益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科学化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较低。学生档案管理模式陈旧,技术落后,缺乏创新,仍限于手工操作,还停留在纸质管理层面。数据库、网络等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条件不具备,虽辅助以计算机管理,但未能形成纸化电子档案,这些都与当前档案工作现状严重不符,严重影响了学生档案工作的发展进步和创新。
四、加强独立学院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设想
1.完善档案规章制度,规范学生档案管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学生档案管理的关建。学院学生档案管理由形成、收集、整理、归档、登记、移交、转递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的缺位都会给工作带来不便。在学生档案管理中,做到有章可循,收材料时,层层验收,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一律返工,决不迁就,从严要求,规范学院学生档案管理。
2.加强学生档案信息收集,丰富档案内容。学生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除了收集学籍管理方面的材料外,还应该收集学生在校表现的道德品质、组织能力、实践能力、思想素养、管理能力等比较有价值的档案材料。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收集方式,全面掌握形成学生档案材料信息的程序,确保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规范档案材料的收集内容,做到学期前安排部署,学期中督促落实,学期末检查审核,将监督检查工作贯穿始终。3.加大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强化学生档案意识。学生是否具备档案意识,影响到学院能否恰当利用学生档案管理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提高档案的就业服务功能。学院应该充分利用广播、橱窗、校报、板报、档案网站等宣传工具,引导学生重视档案价值,提高档案意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毕业生知道学生档案是干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并非可有可无,政审、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出国、考研等均要以档案材料为依据,缺少档案材料会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不利。同时,还要让毕业生了解机要邮寄的查询期限、档案转递后要及时落实接收情况、自带的档案不能拆封等档案常识。
4.实现学生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管理。随着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档案数量逐年增加,为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就应该实现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和信息化。首先应该制定统一标准,规范纸质档案的格式,这就有利于档案的整理,为进一步开发电子档案奠定基础。其次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借鉴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在学生档案管理上也采用现代技术方式,逐步实现学院学生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总之,档案管理者应该不断更新观念,创新理论,树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意识,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重新审视,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档案管理之路,更好地发挥独立学院学生档案的服务功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增强独立学院的社会信誉,促进独立学院自身建设。
参考文献:
[1]肖囡.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信息,2011(27)
关键词: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问题;意见
1 引言
自学考试是我国为了提高广大国民素质开设的一项考试,于1981年开始试点,1983年进行全面推广,三十四年以来,仅湖北省统计就累计有4800万人参考,全国累计约9亿人次参考,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自学考试的考生人数的庞大性、生源组成的复杂性以及考试科目的多样性使得自考生的档案管理一直以来是一项自学考试管理中的难题。考籍档案是自考生学业水平以及之后毕业资格审核的依据,同样也是相关政府单位对该地区自学考试所取得成果的研究的基础,考籍档案管理的不合格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也制约着自学考试发展。
2 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分析研究
(一)考籍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现今我国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所采用的办法是以省为单位,实行省、市、县区或者招生办三级自考考生考籍档案管理体制。据调查发现,许多考籍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素质不高,许多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人员是相关领导的家属,或者是随便找一个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管理,尤其是县区或者招生办对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较随意。二是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意识较弱,许多工作人员认为自考生能力差,对档案的管理没有太大必要,在管理过程中马虎,导致档案信息的失真甚至是档案丢失。
(二)自考考生考籍档案管理的方法问题
省、市和县级考试机构对自考考生的档案管理有着明确的分工,所以对考生考籍档案管理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现今我国许多地区考生考籍档案的管理方法存在严重问题,有的考试机构将自考生的人事档案和考籍档案混在一起,没有分开。有的仍然采用的是纸质档案管理并没有对自考生建立电子考籍档案。考籍档案管理方法的错误以及方法的落后,不仅给学生在档案调动时造成困扰,也增加了相关单位的工作量。
(三)相关单位考籍档案管理的制度问题
自考考生考籍档案管理制度问题目前在我国各个地区都很严重。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许多地方的考试机构为了获得利益,私自将考生的考籍档案泄露给别人,或者对考生的考籍档案进行造价。例如,2013年陕西省的某县自考考生考籍档案信息泄漏事件,不仅给学生造成严重困扰,也影响了该地区自考考试的正常进行。另外制度的不完善,也影响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对档案管理的重视性。
3 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意见探讨
(一)提升考籍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加强自考考生考籍档案管理水平必须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素质,尤其是县级教育机构或者招生办在选择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人员时,要选择有相关工作经验并且经过专业培训后的人才,坚决杜绝走后门的现象,对于省市级的档案管理人员则应该从中国较好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聘。其次,是相关机构要定期举行有关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的培训与考核,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另外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意识。,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要及时进行处理。
(二)完善自考生考籍档案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
我国有关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必须完善。省级教育机构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候要全面考虑该省各个地区的情况,其次是市级县级以及招生办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要明确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的奖惩机制、以及人员招聘原则、档案管理办法、考籍档案信息保密制度以及相关的档案管理细节都要一一的编写在规章制度里面。在管理体制方面,要加强对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的监督力度,上级领导机构要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的对下属单位自考生考籍档案工作进行检查,同样,各级教育机构内部也要成立监督小组,只有完善了考籍档案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才能有参考依据,才能约束好工作人员,保障自考生考籍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考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出台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之后,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要。自考生考籍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档案的及时更新、档案的分类管理以及各相关部门对自考生考籍档案的调动。各级考试机构都应加强自考生考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应大力投资以便于购买相关硬件设备,其次招聘有经验的专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并将之前纸质版的档案转化为电子版,做到一档两份,最后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例如定期的对自考生考籍档案进行更新并派领导层进行复查审核等。
4 结语
我国经济正在不断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而自考生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做好自考生考籍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的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1 高校学生档案的含义和内容
高校学生档案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信息材料,形象的说,它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材料积累,同时反映学校学生档案管理环节。在学生毕业离校后,这些信息材料的本质发生变化,以“人事档案”的身份重新启程。
高校学生档案主要是指涵盖学生的入学(招生)、入团、入党、学业、奖惩、毕业等重要信息,学生经过高考,进入高校时已由所毕业高中转入学生信息档案,那么,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形成的新的信息材料,就是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1)学生基本信息;(2)入学材料;(3)学业概况;(4)思想政治表现;(5)身体素质状况及心理素质水平;(6)技能情况;(7)社会活动情况及评价;(8)信用情况(9)奖惩情况;(10)毕业材料。
1.2 高校学生档案与其它高校档案的区别
高校学生档案与其他类档案相比较而言,具有过渡性,记录的是以人为主的信息积累和管理,不具有长期性和永久性等一般档案信息的特点,因此学生档案的过渡性使其具有学生培养的过程性,学生档案的构建与管理不能与其他档案管理实行“等量齐观”的管理方法。
2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多遵循高校档案管理基本模式,学生档案由系部进行学生原始信息档案资料的收集与初步整理,涉及上交的档案则遵循学校综合档案管理办法,上交至综合档案室存档保存。学生档案有其特殊性,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资料,与学校其他档案资料不同,具有过渡性,对于学生档案管理而言,过程性是其重要的特点,这也使得传统档案管理上交模式不适合学生档案管理的科学发展。
2.1 系部学生档案管理混乱,不规范
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学生档案管理成为学校综合档案管理部门或者学生管理部门的附属品,学生档案无专人负责,兼职管理广泛存在,这使得学生档案在管理过程中不受重视,通常在学生毕业年度突击整理,学生档案材料填写时常不规范,缺漏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档案被视为“中转的纸张”,随意堆放处置的现象普遍。
2.2 学生档案内容单一化,无个性
中学时代形成的学生信息资料成为高校学生档案的一部分,大学时期形成的新的信息资料有学生成绩单、学籍登记表、健康情况表等,这种单一化的高校学生档案资料现状难于全面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能力。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责任是培养、教育合格师资,素质培育尤为重要,作为“准师资”的师范生在大学期间的记录应是丰富多彩而非呆板枯燥的,师范教育要培养的师资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2.3 学生档案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受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制约,学生档案管理方式更为落后,学生档案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信息化的管理仅限于学生基本信息的简单检索和查询事务,未形成数据库形式的电子档案信息,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
2.4 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学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高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园”,高校各职(下转第195页)(上接第176页)能部门、教学系部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授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是学生面对最多的两大群体,受教学计划、开课安排的学期或学年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在任课年度形成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信息材料。与学生沟通最多,联系最紧密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生信息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者。
3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探讨
3.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行学生档案管理的专职化
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联系最为密切的管理者群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目前,很多院校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没有专职的辅导员队伍,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一方面使得学生辅导员本身不重视自身工作的价值所在,使得对于学生的管理流于形式。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专业、负责任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用教育工作者丰富的情感、专业的知识、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投入学生管理工作,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师长兼朋友。对于各院系的学生档案管理,应配备专人进行管理,认真完成档案的形成、收集、汇总、检查、上交等工作,保证学生档案的真实无误。
3.2 构建过程性学生档案,加强对于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学生档案不应该只是记载学生成绩及其学籍情况的“冷表格”,而是成为记载学生在校期间“鲜活”生活的“成长记录”,构建过程性学生档案势在必行,过程性学生档案的管理要求要具有一支负责任的专业档案管理队伍,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知识和学生管理经验,能够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的点滴提炼升华,构成具有生命的档案材料,笔者认为:在学生在校期间,构建学生特长档案、诚信档案、社会实践档案、公益活动情况档案、文体活动情况档案,将学生的学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综合考察,并给予科学的评价,为将来学生的就业提供重要依据。然而,这必然会加重学生档案管理者的工作量,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从学校人才培养全局的角度,提高对于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物质、设备、人员给予保障,惟此能够保证学生档案管理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 档案管理 相关问题 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事业单位也对机构精简、行政体制与人事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升入的改革,也因此发现了单位内部的档案收集、归档、流向等管理工作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现就此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相应的措施解决。
1.档案管理概述
档案管理是对档案的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并提供利用服务的活动总称。
随着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进行,事业单位期待通过转型、重组,重构及转制等获得了新的发展。为此,对于事业单位的运作来说建立系统、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其在事业单位的建设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能有效的保证事业单位高效、协调、有序的运行。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是包含非常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人才的选拔、考核及单位的其他工作的记录,这些信息的存档可以让工作人员通过查看档案就可以得到相应的信息,更便于下步工作的实施。
2.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基本性质是一项包括管理性、服务性、政治性的工作,而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事业单位工作的进行与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当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2.1从思想意识上
很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国家颁布的《档案法》及《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足,认为档案工作仅是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致使单位内对与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各项措施执行不到位,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抱应付态度、缺乏责任心、管理混乱。
2.2从人员管理上
档案管理工作其实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但事实上,很多事业单位却忽视了档案工作的专业性,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知识,相当多工作人员均未接受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归档要求、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工作了解不多,档案收集的意识薄弱。一人兼多职或者人员队伍不稳定变动频繁,这些都是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2.3从管理设施上
虽然科学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很多新近的技术手段已被逐渐应用广泛,但因为很多事业单位的重视度不够,档案的更新缓慢,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而档案却更不上时代的发展,长期停留在一个阶段。且在档案管理工作上,计算机技术还未被完全运用,很多单位仅仅只是利用计算机作录入输出的工作,还是采用老式纸质阅档的方式。甚至有的单位档案室、办公室、接待室均是同一间,档案室环境简陋、办公条件差、设备老化、缺乏档案保护设备,很可能严重地损坏档案,且不利于档案的收集、整理与读取,使其失去了提供利用服务的职责。
3.对当前档案管理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与强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并着重对以下四方面进行改进:
3.1强化人员管理、培训
首先,大力地宣传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处,学习档案法律、法规及有关管理规定,提高员工的档案意识,使之对档案有充分的认识;其次,稳定档案管理人员,做到管理人员专精于此,有丰富的时间工作经验;最后,对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使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3.2做好档案保护工作
事业单位应当做好对档案的保管工作,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定期检查档案的完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救。档案的保管其实是非常复杂,非常需要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档案的保管。对于那些原先档案保管条件相对较差的单位,应向上级请示,申请给予经费支持,对现有的档案工作条件与设备进行改善,逐步实现利用现代化设备来进行管理。
3.3建全档案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需要制定严格健全的工作制度。事业单位可以学习一些世界上先进的档案管理办法,并结合部门自身的特点,切实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系统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并要求制度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有效落实档案工作,保证工作有序进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当下的工作需求,不断对现有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总结、完善、改进。
3.4采用现代化的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是当前社会对档案信息管理需求日益增强的客观需求。通过计算机、扫描仪等现化的设备对现有的档案进行处理,将纸质的资料转化为数据资料,并利用普及化的网络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服务,以实现信息共享。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尽可能地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以及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清越.农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广西农学报,2010,9(1):119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