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的重要任务

德育的重要任务

时间:2023-06-21 08:5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的重要任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的重要任务

第1篇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哈钦斯在《学习社会》一书中说道:“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能够得以最大的发展,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仅仅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把完善学生人格的德育教育融入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不能仅靠简单的德育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该结合德育情感的渗透、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德育环境的建立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1 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它还是学校全体人员、全体教师的任务。德育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应用把其融入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情境去陶冶,通过榜样去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优良的品质。

古往今来,重教必重师,重师必塑师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无德则不能为师”。由此可见,教师德育素质的重要性,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严以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为学生做好学习榜样,通过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去影响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专业课是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专业课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引导、渗透将对德育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并不是要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德育理论教育,而是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的适时的引导,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做人的原则。这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影响更加深远。

2 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在德育教育中只靠引导、感悟还不行,还应加以相应的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让学生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样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要做到奖罚分明,就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问题。

学生德育的评价方法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定性评价,即主要通过教师的描述性语言来评价学生的德育表现;二是定量评价,即通过一些相关的指标体系来评定学生的德育等级。这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定性评价操作简单,比较直观,但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价的主观性太强;定量评价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但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难以建立。学生德育评价仅靠班主任的几句评语是不客观的,仅靠几个简单的评价指标来加减分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公正、合理、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问题。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档案或评价体系,研究一套适合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指标体系,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及评价体系,用以记录学生的德育表现,监督学生的行为,评价学生的德育表现。

系统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实时、动态的评价方式,能够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作业、是否抄袭、考试时是否有作弊行为等可以记入学生德育档案,用于对学生的诚信度进行评价。在学生校外实训的过程,学生是否遵守工作纪律,是否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可以记入学生职业责任档案,用于对学生的职业责任心进行评价等。

德育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影响学生德育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指标,如何建立系统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德育评价的重要问题。

3 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环境

开放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双重性、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来临、大众文化的兴起等,给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素质对其心理健康、个人发展、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德育环境是是影响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德育教育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是客观的、普遍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德育环境一般分为家庭德育环境、社会德育环境和学校德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环境,是高职院校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学校德育教育环境可以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制度环境三方面去构建。在学习环境的建设中,积极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鼓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教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同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在生活环境的建设中,努力构建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弘扬传统美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制度环境的建设方面,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规章制度的执行要落到实处,做到公正合理、以人为本。

第2篇

 

1 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近年来,中学德育工作在思想观念、内容途径、方法形式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学校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生的思想工作越来越难做,社会各界也反应青少年在到的方面有滑坡现象。德育教育的不科学、不民主,直接导致了中学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1] 研究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问题,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基础变化对德育的影响,又要遵循德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创造新时期学校德育的辉煌。[2]

1.1 中学德育工作现存问题

德育地位的弱化和德育目标的错位。面对升学竞争,不少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执行者,需要转变观念,加大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开展。

学校德育方法简单化,内容脱离生活实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学领域,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受到重视,但是在德育领域,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却重视得不够。学校德育普遍重视理论灌输,轻学生实践,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德育内容与现实矛盾更尖锐。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德育方法是无法使学生接受教育、并产生施教者所期望的品德的。

学校德育孤立化,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学校德育存在孤立于自我学校德育进行,存在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而忽视了与家庭学校德育和社会学校德育的合力。学校是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家庭则发挥着特殊作用,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3]事实上,只有将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理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真正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和谐互动,学校德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 贯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措施,综合各种措施的合力,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认清现阶段德育工作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加强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的责任感,并切实落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要从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出发,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改进德育教材和德育方法,注重实效,使德育落到实处。[4]

2 优化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中学也是处于青春的叛逆期,他们自我意思较强,不喜欢规章制度的束缚。中学的德育工作比较烦杂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和探究学生,特别在精神上给予关怀,做朋友式的班主任。

2.1 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关心学生的当前发展就是要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班级德育工作必须体现学生作为发展主题的要求,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班级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整体需要和教育目的的整体要求,作为学生发展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关心学生的未来发展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班主任必须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2 做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

首先,班主任要学会精神关怀。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关心、理解、尊信任何学生。其次,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化的需要。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要从学生的知识关怀转向精神关怀,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人本本位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的德育过重要任务之一。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2.3 全面了解与深入研究学生

全面了解学生,对班主任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一方面,班主任通过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知、行、意、行的丰富素材,可以对自己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获得及时的反馈;另一方面,班主任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向学生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人生阅历。因此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作为班主任,只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语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实效是德育的关键。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站在高处、看在远处、着手小处、干在实处。德育工作应该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以德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如今学校道德教育弱化,应该受到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意识,避免德育教育的虚无、浮夸、等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郭铁生.试论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课;纪律意识;拼搏进取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表现,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那么,如何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呢?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

教师是学生的第一榜样,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既要有一般教师的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有健康而有朝气的体魄。例如,对待那些能力较低、组织纪律性较差或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讥讽的语言来刺激他们。对待体育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袒护他们的缺点,通过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去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正确观念。

二、重视课堂常规教学,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并认真落实好。

三、采用激励竞争机制,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在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四、抓住恰当时机,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

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五、抓住细小环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前,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等)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学生应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的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 德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38-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可见,作为德育教育主渠道之一的美术教学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有其独特性和必要性。

那么如何利用美术教学对小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根据目前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渗透方法,可以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1 依托不同课型,全面渗透德育

1.1在欣赏课中自然地渗透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欣赏课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美术家传记、美术典故、中外故事、儿童文学等材料辅助学生欣赏、理解美术作品,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志和情感。

例如:在欣赏《吉祥图案》、《中国龙》等课文时,教师可以讲龙的传说、看龙的故事、看关于龙的相关作品来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老师,您好》的绘画课中,通过写给老师的一封信,教育孩子尊师重教。

1.2在绘画课中进行情感教育,渗透德育

小学美术绘画课占的比例最多,教材中每幅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我们要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技术化的分析变为对美术审美目标和作品内涵的整体把握。

例如:在执教《生命的甘露》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放了一段学生刷牙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寻找短篇中不良的习惯,又适时的让学生结合生活讨论还有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地保护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让学生从小就有环保意识。

1.3在手工课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在美术手工教学中,除了平时制定一系列课堂常规,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师生问好,坐站姿势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还要注意对制作后的材料要及时处理,培养学生爱班级、讲卫生的意识等等。

例如:执教《剪纸故事》时,借助各种媒体让学生欣赏我国民间艺术作品并让他们体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针对纸屑乱扔的行为,在课中开展了“谁是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发“环保章”。

2 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德育素养

2.1在游戏教学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游戏化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开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在制作《纸拖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式活动内容:①招聘设计师。②布置展销会,学生设计拖鞋。③“卖拖鞋”,请一些学生上台推销“产品”(形式可以是介绍自己设计的拖鞋,也可穿上表演)。④“买拖鞋”,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然后将小花朵贴在要买的拖鞋上。⑤比比谁的拖鞋买的人最多,评出最佳设计师。在活动中学生自由组合,互帮互助,兴致高昂,斗志高涨,自信十足,在热烈的游戏式教学中,品德教育已和谐渗入。

2.2在集体创作中,顺其自然地渗透德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同时也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体创作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会形成一种新型的关系。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儿童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会得到激发。当作品完成之后,他们会因创作的成功而增加集体的荣誉感。而且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态度的培养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如在教学《太空旅行》这一课时,笔者通过“听”音乐,创设一种轻松的气氛,把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结合起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利用以太空为背景的大挂图,要求学生每人画出一架自己乘坐的、与众不同的、新颖的太空飞船或飞碟;然后剪下,粘贴到大张太空图背景中,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情景中,愉悦地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最后要求学生为集体创作的作品命名,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叫“热闹的太空”,有的说叫“各种各样的飞船”。通过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的目的,增加团队协作的精神。

2.3在实践活动中,生动具体地渗透德育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  渗透

新课标明确提出: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和团结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课前备课——挖掘德育内涵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 《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歌曲, 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在卡吉德洛森林里》、《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另外,在备课时特别要备好作曲家和作词家,要把作曲家、作词家的高贵品质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历史、关注文化、感悟人生。伟大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主要是这些作品或凝结着不屈的民族气节,或展现出作者高贵的人格品质。可以说,聂耳、冼星海、、肖邦、贝多芬的作品所展示的,就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因此,在备课时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只有学生读懂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们的人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作品,更有效地受到教育。

二、课堂教学——充分整合德育内容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在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拉起手》、《歌声与微笑》、《欢迎你》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抗战胜利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三、课外引领——引导合理德育实践

21世纪的音乐是多元的,其中,通俗音乐所占比例非常大。而在通俗音乐这块领土里,学生最为喜欢、熟悉的也许就要数通俗歌曲了,这是因为通俗歌曲不仅短小易懂,而且具有较强的时常性、娱乐性、叛逆性、宣泄性,而时下的小学生正好这种通俗文化的包围中,我们不可能去回避它,所以还不如正视、尊重现实。新课标理念不是提倡教师要做学生的引领者吗?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对待通俗音乐,关键先从德育入手,那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努力挖掘其中积极的教育因素。抓住时机,对流行音乐作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发掘通俗歌曲中积极的因素。流行音乐在校园流行的原因主要是从众心理使然,学生们对歌词、旋律并不会自觉做认真的思考。为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结论,首先,我通过与学生交谈、参加课外活动等途径,摸清本阶段他们最喜欢的歌曲,然后利用适当的时间就歌曲的歌词、旋律、作者、演唱者等内容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们自己澄清“我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这一问题。歌曲消极也罢,积极也罢,在讨论中会自然明了。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养成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和自我教育的习惯,同时也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也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沿着正确规范的方向发展。

德育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教育,充分重视德育教育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愿大家都能够用爱心和激情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在孩子们的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为祖国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6篇

“没有成功的德育,便没有成功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合格的人才,是体育课堂德育的重要任务。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制订具体的教学任务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作用,就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就能助力学生成才,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一、课前先把体育课堂要求表述清楚并抓好落实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课中,要持之以恒地规范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严格要求学生遵守体育运动规则,不能想当然地训练。体育课开课前将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室外课要求学生穿适合运动的服装和运动鞋;不迟到、早退,不无故缺席,有事请假;不将小刀、钥匙等物品带入课堂,预防运动中的意外伤害;上课铃响后,到指定地点整好队、清点人数;运动前先做准备活动;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是极好的德育形式。

二、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

体育课堂中,拔河、球类运动等都需要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这也是新课标中体育课的德育目标的要求。如篮球项目,个人技术能力固然重要,但又不能个人意识过强,一味地卖弄自己“实力”,忽略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相互配合。即使所有队员的个人能力都很强,也未必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体育竞技中,既要求参赛队员的个人能力发挥,又需要团队的合作,拧成一股绳,不管输赢如何,都有利于形成一个团结、坚强的集体。

体育课的特点是学生个别活动的机会较多。当前城镇中学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家就是娇宠儿,怕苦怕累是他们的典型心理特征。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力不同,在练习过程中,不少学生遇到需要耐力、技术难度高的项目就胆怯、退缩。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耐心,循循善诱,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既耐心地讲解示范每一个动作的要领,也要对学生进步及时鼓励,使学生逐渐消除畏惧的情绪。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逐渐培养起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意志。

三、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

德育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绝不能忽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俗话说,正人必先正己。教师在这方面应做好表率,切不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既严肃稳重,又不缺乏健康的朝气和活力,改变原有的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育教师形象。通过良好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美的认知,从而获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

总之,学校教育要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认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强身健体,其结果是培养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言人,我们应在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法始终贯穿德育,真正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7篇

在课堂教学中,生态德育无处不在,例如上课前给我的学生们讲一个刘翔的故事、姚明的故事,也就是两三分钟的时间,课堂的维度层次便加深了,我们追求的是课堂教学内涵的形成。生态德育目标的形成,它的方向和目标十分重要,与新课改息息相关,对于我来说更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使体育教学显示出当代的价值。

教育的方向即教育的灵魂,凝聚自身、凝聚学生,辐射出体育教学强大的吸引力、生命力、创造力,不断提升自我教学的理论素养、自信心与成就感。

作为县城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我认为,以生态德育教学为切入口,融入自己的课堂研究,与同行相互切磋。体育教学的任务当然不是让学生人人都成为世界冠军,教师的任务是通过体育教学把学生塑造成传统化自己的决策者。教育任务是通过实际教学、学科本领使学生在自我提升中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教师的思维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设计要适合学生,要发现学生的需求。而守望生态德育,我如获至宝,从而有了坚定的信念与胆识。我的课堂需要变化,我的课堂正在变化。网络时代给了我们大量的生态德育思想,我要让它在学生的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样通过体育教学,才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道德水准提升更有意义。

体育课要让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就要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用积极向上的生态德育内容丰富我的课堂。立德才能树人,为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要任务,要形成合力,加速全力互补,共同创新德育观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生态德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水平。

生态德育“给力”体育教学,要全力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体育教学有效课堂,使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教学中不断形成新的智慧,新的认知,新的正能量,逐步形成教学改革的新轨迹。在新世纪的大背景下,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新内涵,形成自己新的教学增长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要深化“环境文化熏陶,学科课程渗透、校本课程深化,常规管理落实、结合实践拓展”五维一体的落实。

生态德育给我的体育教学带来新生的活力。这一切都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让体育课堂更加美好。在德育方面,对学生的高标准引领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水平,发挥德育工作的首要作用。

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常常在想:老师到底为学生做了什么,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重在提高实效性。立足生态德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首先使师生都是快乐的,我们示范动作让学生快乐,我们的口令让学生快乐。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师生都快乐,认准了方向就要坚持下去,选择最奏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事业,重在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生命质量的关注。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与智力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情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捧着一颗年轻的心,做一个勇敢的追梦人。回归教育的本真,回归对课堂的真谛,做好学生的向导。我对于体育课这门学科的热爱,让学生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通过每一节课,生态德育在体育中让我深有感触。鼓励学生阶梯式发展,利用好每一节体育课,利用好校园网,清楚每一学期的活动规划,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活动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赛事。

春天是希望的象征,我们不能抱着应试教育的大腿不放,重视体育课,改革体育课,用心灵去悟体育之道。注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拓荒,及时汲取新鲜的营养,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要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转变体育教学方式,打造新的课堂,以新方法、新手段实现自我价值。要坚持多学习多积累,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德育给力体育教学,注重整合贯通,在实践中反复推敲,探寻真的境界。

第8篇

当前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养成教育与改造教育,认清这两种形式的实质,摆正二者在德育中的位置,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具有重大的意义。思想品德的形成,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思想品德形成的矛盾斗争,经常表现为塑造和改造的斗争,也就是破与立的斗争。”这种“塑造”与“改造”的矛盾,在品德教育中则表现为养成教育与改造教育的矛盾。

完美的人格是建立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上的。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抓好对学生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培养的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尤其重要。所谓养成教育是指对学生良好行为的指导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者依据正确的行为规范,按一定的序列(有中心、有阶段、有循环),训练学生的行为,使之由认识转化为行为,由需强制的行为养成自觉的行为;由自强的行为养成自动的行为,从而形成行动习惯,达到“终身由之”的自然程度。但是由于教育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不都是好的,不得不采取“堵漏式”的改造工作加以矫正。改造教育就是针对学生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而进行的矫正性教育。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和改造教育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养”需要“改”的补充,“改”是为了更好地“养”,二者相互依存,构成德育的全过程。同时“养”与“改”又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养成教育是以“立”为主,以训练为主、养成习惯为目的的正“塑造”过程,是以强化训练为中心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形式。改造教育则是以“破”为主,以消除行为、习惯为目的的逆向“矫正”过程,是以抑制矫正为中心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式。

经验表明改造一种行为比养成一种行为要困难得多,因为改造一种行为首先是要破坏旧的行为,再重建一种新行为。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并不容易,但要改变一种习惯的代价更是昂贵的。普林格尔说,“要保护人们得以健康成长,最不明智、最不经济的办法是亡羊补牢。”改造教育无异是在做着“亡羊补牢”的工作。虽然如此,但这种费力的教育形式却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之所以造成这种本末倒置的以改为主,而不是以养为主的教育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说,其一,养成教育不得力。学校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养成教育的内容不规范,无序、倒序现象严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反而滋长了不良的习气。其二,教育者自身素质不够高。一些教育者榜样师范作用不够,不懂得“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的重要性;还有些教育者教育观不正确,如把德育理解为对学生的管教,并且把管教单纯地理解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处和抑制,缺乏养成意识。其三,养成教育的“大环境”不健全。教书育人、管理与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尚不健全,各种不良的习气侵蚀着学生的灵魂,教育作用相互抵触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学校不得不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着大修小补的改造工作。所以,如何建立健全以养成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以养成教育为主的德育机制,关键是:

1、端正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认清德育本质上就是养成行为习惯,改造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好的习惯,但它只是养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不是德育的主流。

2、提高教育者的教育素养。教育者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变量,教育者必须树立养成意识,从这也不准,那也不行的管理方式中摆脱出来,鼓励学生好的行为,多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做,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育者的榜样是无声的教育、无字的教科书,教育者要从自身做起,充分认识“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道理,为学生树立可供模仿的典范。

3、德育内容要做到规范化、序列化。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教育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学校德育既要着眼整体,通盘考虑,制订明确、具体、规范的教育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区分层次,做到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坚决杜绝“运动式”、“游击式”、“一刀切”等现象。

4、协调各方面力量,优化育人环境。比如家校合力、校企联手、教育与管理服务相融合,使学生在良好的全方位的大环境中得到熏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知行合一,注重训练。习惯是长期实践和强化的结果,叶圣陶指出:“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该怎样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因此,要使学生把认识转化为行为,把行为转化为习惯,必须反复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与完善。建立健全以养成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是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培养良好习惯是一种花费最少,收益最大的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我们会从一点一滴抓起,教学生三年,想学生一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一生都能受用的东西。

第9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1、加强理论学习园领导及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经常带大家学习有关开展德育工作的文件、先进人物事迹,观看反腐警示录,明确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2、重德育环境营造注重本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宣传栏的作用,及时宣传德育活动。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目标内容,把文明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要求各班教师以“争做文明小市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同时加大投入,对园环境进行改造,栽种了上百盆花,建造了幼儿舞台,安装了三件大型玩具,使幼儿园环境呈现美化、亮化、儿童化、情趣化的特点。

3、每周开展德育教育利用每个星期的升降旗时间,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根据季节、节日特点有重点的进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了解粗浅的德育知识,增长幼儿知识。

二、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

幼儿园德育工作形成了园长室,班级、教师的管理网络,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值日教师职责,把教师的公德形为、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态度作风等作为列入年终考评细则,以确实达到督促、提高的效果。

三、把“三生”教育融入幼儿园五大领域

今年3月开始,我园在大、中、小班全面开设了“三生”教育课程,由各班班长任教。通过两次教材教法的培训,让教师掌握了“三生”教育的目的、意义,认识到只有让幼儿通过参观、郊游、体验、讲解、探索等方式的活动,才能把“三生”教育真正融入到每个领域,同时建立了幼儿园、家庭、社会合作的模式。每个班设立了宣传栏,绘制了教学要求表格、评价体系,开展了防震、防火演练。通过“三生”教育的开展,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有爱心、感恩之心、有责任心、正义感,教师也明白了“三生”教育是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要着眼于幼儿的成长、成才。

四、结合祖国六十华诞开展主题活动

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我园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活动。

1、抽调十六名教师进入教育系统的百人合唱团,参加县上主办的歌颂祖国歌咏比赛。

2、10月份各班开展了唱爱国歌曲,讲英雄人物故事等主题活动,让幼儿产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情感。

3、教职工将在11月9日举行以祖国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树立大家对祖国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

一年来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我园德育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德育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德育教育制度还需要更加细化等。

下一学年德育工作目标

1、继续加强学习,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实效性

2、落实、完善各项德育制度

3、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

4、开展爱国诗歌颂读赛

5、各班开展文明礼貌之星评选活动

第10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素质;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01-01

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运用的科学方法,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各种思想文化进行批判保留,并结合目前中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实际,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国民的政治思想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伟业。

一、 我国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国民道德素质滑坡现象令人担忧,无论从人们的街谈巷议,还是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对于社会上普通的道德水准,人们有世风日下的感觉。比如,肇事司机撞人之后,不是立刻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而是驱车就逃,过路车辆也大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使有好心人把伤者送到医院,反而被其家属痛斥讹诈。公园里有人落水呼救,可以聚集众人围观而无人下水救助,要么便是救人前先讨价还价。至于制造伪劣商品,伪造证件文书,在经营交易过程中损公肥私、权钱交易等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当你询问人们对这些行为的看法时,他们一致地谴责其为不道德行为,但一旦这类事件再发生时,你会发现大多数旁观者的行为依然如故。这种严重的道德缺失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造成目前国民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注]:一方面是我国正处于由改革引发的重大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思想意识形态等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元化、无主导性,各种价值观,思想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冲突、碰撞,导致主导价值观缺失、价值标准混乱,个体的价值取向不确定,人们普遍感到痛苦、迷茫,甚至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经济效益乃至金钱成为许多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价值观、思想等方面出现离散性、个体化。主流意识不明显,致使全社会缺乏一种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强有力的主导精神文化,人们的精神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从而在思想意识领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白,给各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滋生环境。为此,加强全民的道德教育就成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二、 强化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

强化道德教育,必须针对我国道德教育实际,结合我国的具体民情、国情,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以大大改观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状况。

(一)教书育人――道德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是贯穿学校教育始终的一个中心问题,而课堂讲授更是传授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每一个教师及教辅人员都应是德育工作者,各级各类学校要自始至终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实践活动――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各种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动力,是进行道德自我教育的基础,寓道德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可让人们在生活中受到教育、感染。通过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可陶冶人们的情操、磨炼人们的意志,促成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利用各类教育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促进人们对社会的了解,增强荣誉感和责任心。另外,加强人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强化人们争当合格公民的意识。

(三)网络传播――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逐步进入信息网络时代,网络传播已成为人类社会目前最新型的信息收集、制作、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给我国道德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就要求丢弃工作者必须首先行动起来,加强自身学习,做好调查研究,要树立信心,以积极的态度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主动抢占网络阵地,不断克服网络化环境给道德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迎接道德教育网络化的新时代。其次,在利用网络传播加强道德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网络传播,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媒介,能否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积极向上的客观信息广泛传播,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克服网络传播中无“把关人”的不足,促进人们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 德育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网络德育技术研究和管理,熟练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扩大和加强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宣传。

第11篇

1.观念先导:树立系统化的德育课程内容观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有效实现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者必须树立系统化的德育课程内容观,注重将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注意各学段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配合,以确立一个贯穿始终的内容体系。所谓系统化德育课程内容观,指的是对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是教育者从学生终身发展和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层次性与有序性角度出发,整体构建德育课程内容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它是教育者所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其有无、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者对整个德育课程内容建构活动的系统认识与理解,制约着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实践的具体执行与实施。当前,要有效实现德育课程内容衔接,着力增强教育者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非常重要,它对于推动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交流与互动,对于改善当前德育课程内容衔接缺失的问题无疑是具有建设性的。对于德育课程教师的系统化意识现状,笔者曾经做过一系列调研与访谈。调查显示,目前德育课程教师的系统化意识较弱,不少教师在处理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时是“说一套,做一套”。一方面,在看待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必要性问题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可其价值与意义;但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又缺乏进行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协作的主动性,既不关注其他学段德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情况,更不注意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贯彻和实施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整合。教育者整体意识的淡薄和主动性的欠缺,客观上制约了德育课程内容衔接的有效实现,导致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很难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与实施。因而,当前要有效实现学校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就必须着力增强各阶段德育课程教师的整体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系统思维。

2.结构整合:整体设置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是对大中小学直接德育课程的总称。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德育课程既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课程内容的主要承载形式。因而,德育课程是否实现整体规划,直接关涉到德育课程内容衔接能否真正实现。目前,德育课程体系尚未实现统一规划,这直接导致我们对教育内容相互衔接问题考虑不够,层次化和序列化欠佳。因此,对德育课程内容进行统一规划,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衔接的整体,成为当前德育内容衔接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任务。一是统一规划德育课程教材体系。教材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托。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有效衔接的教材也是提高德育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必要依托。目前,由于缺乏足够的衔接意识,德育课程教材体系尚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更是缺乏沟通。这使得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教材往往大多片面追求各自内容体系的完整性,而对教育内容相互衔接的问题考虑不够,致使某些内容严重重复,层次性欠佳。因此,对德育课程教材进行统一规划和编写,使之形成一个有机衔接的整体,就成为整体设置德育课程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是系统推进教学体系衔接。教学虽然以教材为蓝本,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打破教材。因此,若想全面实现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整合,需要在编制教材的同时对教学体系加以系统整合。当前,系统推进教学体系衔接重点要做到“三个关注”。首先,要关注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对不同学段间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这是实现德育课程教学体系衔接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德育课程而言,进行这种纵向比较,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本学段教学内容的实施重点,进而保证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上一阶段内容的提升上,实现整个教育链的正常链接。其次,要关注不同学段课程的教学状况。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教材展示过程,它离不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因而,能否全面把握上一学段课程实施的基本状况对于德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在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虽然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日趋简单,但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者往往忽略本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自觉地提高本学段教学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最后,要关注学生的教育存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零点起步,学生在之前学习过什么、接受了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对于德育课程而言,如果教师能够一定程度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那么对本阶段德育课程内容教学切入点的确立将是十分有益的。

3.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德育课程教师队伍

教师是德育课程内容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德育内容的具体构建实施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德育课程内容能否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只有着力加强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切实保证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科学衔接。加强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坚持落实德育课程教师“任职资格制”,在教师选聘问题上严把入口关,坚持学历、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从源头抓好德育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二是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手段。”通过岗位培训,提高对于德育课程教学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从而使其真正具备做好德育课程内容科学组织实施工作的能力和素养。三是探索实施德育课程教师相互兼职制度。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教师相互兼职,既可以使教师对德育课程内容的系统化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形成不同学段德育课程内容间有效衔接的格局,更可以发挥高校德育课程教师理论功底深厚的优势,为中小学阶段德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在加强专职队伍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实施不同学段德育课程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并在政策方面给予充分的引导与支持。

4.机制保障: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

加强机制创新,构建长效保障机制,是从根本上增强德育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举措。建立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长效保障机制,首先应致力于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和交流沟通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德育组织管理机制。教育主管部门是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教育效果评估的领导者和承担者,是提高德育系统化的组织保证。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德育领导管理机构,大学与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分属于不同的机构来管理。而这直接导致了原本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德育系统被人为地分割开来,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完整性、连续性的整体规划,并由此导致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衔接整合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因此,要有效实现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整合,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理顺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打破体制的壁垒,站在“系统德育”的高度上来通盘规划,改变目前条块分割的组织管理局面,从而在组织管理层面形成德育整体衔接机制,以使德育既在各自的教育阶段发挥功能,又从整体上保持其完整性、连续性及顺畅性。最好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德育领导管理机构,统揽大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从而有效实现德育工作的统一部署,切实做到德育的通盘考虑、循序渐进,充分保证不同学段德育工作间的交流和对接。

二是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德育交流沟通机制。建立德育的沟通交流机制,就是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并完善德育衔接协作工作的交流渠道,使不同学段、不同途径的德育课程教师建立经常性、制度化的联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师的经常性互动交流机制,是凸显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实现德育课程内容衔接过程中主体价值的有效方式。当前,加强德育课程教师队伍的纵向沟通协作机制重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建立不同学段间德育课程教师间的制度化交流机制,各学段德育课程教师就德育中的突出问题定期进行磋商和联动。目前类似于“全国优秀高中与高校衔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论坛”、“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都是可资借鉴的尝试。但问题在于,目前这样的交流往往仅限于高层领域,尚未扩展到全局范围,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类似交流尚不多见。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大中小学德育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平台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德育信息共享,从而使得大中小学各学段都能够及时相互通报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状态和德育实施情况,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和分析,找出解决对策。“可以借鉴上海市建设德育课程资源库的方式”,建立一个以网络研讨为主的信息平台,以实现信息间的快捷传递。

作者:郑敬斌单位:山东大学

第12篇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社会交往的前提,老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德育是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之一,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也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把德育融入其中,通过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比如,在跳山羊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当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时,同学之相互关心,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这个过程加深了老师、学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再如,在接力赛中,全体小组成员互相鼓励、多出谋划策,团结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团结意识加强了,个人的情感得到升华,而且还形成良好的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所以,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把品德教育巧妙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当发现学生学习存在问题时不要急着去批评,而是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此为教育契机适时地进行诱导,引导学生改掉缺点,发扬优点。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游戏或者比赛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良好的体育道德,形成勇敢、果断、积极向上的品格。比如,在篮球比赛时有的学生摔倒了,而他并]有因此而放弃比赛,而是爬起来继续拼搏,这时,老师要对这个学生及时表扬,鼓励他这种勇敢的行为并教育其他学生也要向他学习。

二、采用导与管结合的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常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让学生知道在体育课如何进行常规性的活动,从而形成服从指挥、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比如,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能站队进入课堂;在课堂上排好队伍,按顺序进行练习,等等。运用暗示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很高兴地接受老师的善意批评。比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讲甚至在做别的动作,老师要轻声地暗示他停止动作,把心思用在听讲与练习上来。这比当众直呼其名与严厉批评的教育效果更好。

体育是学生身体直接参与的活动,以身体练习为主,每种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学生进行不同的项目锻炼时能得到不同的思想教育,比如在篮球、排球项目中形成团结合作精神;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能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在游戏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机智、善于应变的能力;而在武术的锻炼中能形成果断顽强的精神等。体育老师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中考的体育项目中有男生的1000米和女生的800米中长跑,这两项教学任务是最难的,通常学生也不配合老师的教学,所以,在进行这两项教学时,老师要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让他们明白锻炼这两项的好处,并运用心理暗示法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顽强拼搏完成锻炼任务,还可以运用游戏法进行这两项锻炼,提高学生的练习热情。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德育过程,更要重视德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要与体育学科的规律相结合,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等灵活进行德育的设计,使德育更为直观、易懂,能让学生很容易授受,并要建立良好的德育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注重提升自身的修养。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