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的方法及基本要求

德育的方法及基本要求

时间:2023-06-21 08:5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的方法及基本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的方法及基本要求

第1篇

一、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内涵

班级德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社会学角度看,班级是社会的缩影,要使班级这个微型社会真正成为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就必须注重学生在班级教育活动尤其是班级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我们所要构建的主体性班级德育,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以现代学生观、教育目的观、教育过程观为导向,改革传统班级德育中教师主宰、着重说教及靠外压式环境控制等弊端,通过优化的教育途径、策略及民主、开放、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强调激励、参与、内化的教育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作为班级德育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班级德育活动中,由此强化主体意识,弘扬主体精神,实现道德内化,开发创造潜能,体验自我价值,实现价值共享,从而为日后道德品质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全员参与原则

每个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都有参与教育活动的权利,因此主体性班级德育必须坚持全员参与原则。这个原则要求班级德育活动的参与者并非仅是教师及少数班队干部,而是全体学生,包括各层次学生。只有坚持全员参与原则,让各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班级德育活动中,去体验各种角色,发现自我价值,增强自理自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才能体现现代德育的本质特征,才符合构建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二)全方位激励原则

期望学生追求并获得自主发展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一个价值取向,而只有通过全方位激励,把这一价值取向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使之主动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才能最终转变为价值现实。因此,主体性班级德育必须重视激励手段,通过期待激励、目标激励、赏识激励、表彰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及他励、自励和互励等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各种德育活动的欲望及自信,使之奋发进取,自觉去实现道德内化,开发自我潜能,发展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个性。

(三)双主体互动原则

在班级德育活动中,师生都作为主体参与其中。从“导”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客体。教师作为“导”一方的主体,理应调动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也理应调动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投入到德育活动中。师生之间并非相互排斥,此消彼长的对抗关系,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因此,只有坚持双主体互动原则,才能营造一种有利于强化师生双方自主参与热情的氛围,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班级德育的整体效益。

(四)人境交融原则

实施主体性班级德育,还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其思维,激荡其心灵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身心融入其中,成为活动情境的一部分。只有实现人境交融,才能使活动内容与活动参与者、师与生、学与用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才能激发起学生乐学心理和自主参与德育活动的内动力。

三、主体性班级德育的操作策略

主体性班级德育的操作策略涉及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各种德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一)让学生自主参与良好班风建设

班风是经过全体师生努力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貌。让学生自主参与良好班风建设,是主体性班级德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有利于班集体形成自强进取、崇善求美、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1.确定班风标准。班风标准通常用几个至10多个字简要而明确地概括出来(跟校风标准相似)。为使全班学生明确、认同班风标准,自觉遵循其要求,班风标准应由全班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参与研究确定。班主任应联系本校的基本要求和本班现状,向学生提出制定班风标准的基本要求(包括体现本班的班风特点和实现本班的价值期望),让各小组学生据此研究有关班风标准的文字表达,然后向班委递交班风标准设计方案。班主任与班委协同对各小组递交的班风标准设计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修改或综合,最后概括成本班的班风标准。班风标准确定下来后,以凸体字贴在黑板上方墙壁上,或以统一规格挂在教室门外的墙壁上,作为全班师生共同遵守的思想行为准则。

2.制定个性化班规。所谓个性化班规,即依据本班的班风特点,本班学生总体上的思想行为发展水平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多数学生思想行为的“最近发展区”及其对本班建设的价值要求的班级规则。由于班规需要学生认同、接受并遵守,因此必须由学生自主参与制定。班主任应向学生说明班规的基本内涵、作用及制定班规的基本要求,并指出学生参与班规制定的意义,然后让各小组学生分别联系本班现实情况进行研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班委依据各小组意见,逐项逐条研究制定出新的班规(讨论稿),上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和班委把班规讨论稿再加以研究、整理、修改和综合,最后制定出更符合本班实际,更有可行性的班规。

3.强化正确舆论导向。正确舆论导向有利于将班内舆论主流引导到正确的思想轨道上来。为此,教师应通过讲授、播放影视、录像、录音、讨论等形式,将有关规范要求深入浅出地教育学生;或从学生实际出发,对班内舆论冲突的焦点进行思想、理论上的疏导,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以有关规范要求为判断、评价的标准,努力形成健康的舆论主流,同时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激发学生崇善求美的热情及批评抵制歪风邪气的勇气。

4.参与各级评价。班主任应引导学生依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班规及学校有关管理条例,参与到各级评价活动之中,以发展道德评判能力。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途径有:一是让学生个体、各小组、各班委成员对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二是让学生对小组长、班委成员的表现和工作绩效作出客观评价;三是班委对各小组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四是设置“老师,我对您说”专栏,让学生借此对教师某方面的工作或表现作出客观评价。

(二)让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德育活动

活动是外部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道德素质的中介。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因此,要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不能仅靠教师的说教灌输,而必须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的各种德育活动中去,使之从中联系生活世界,加强实践体验,实现道德内化,开发主体潜能,体现自我价值。主体性班级德育倡导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以下几类班级德育活动中去。

1.爱国主义教育活动。①学校团委与少先队大队可协同组织以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让学生从中了解祖国(家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或学习英模人物为国为乡无私奉献的精神。②让学生分别从报刊、画报、图书、网站搜集有关国情及祖国(家乡)新貌的资料和图片,或自拍彩照,由班委、年级组或学校团委和少先队大队加以整理和剪辑,然后登载在校刊、墙报栏或宣传栏里,还可举办“祖国(家乡)新貌图片展”。③让学生参加并组织以歌颂祖国(家乡)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以各种表演形式抒发爱国爱乡情怀。④年级组与学校团委或少年队大队可协同组织并让班级学生参与策划旨在了解国情或考察祖国山河的考察性活动,以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怀、强国信念、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2.理想前途教育。学校团委或少先队大队可与校方协同组织以理想前途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或由年级组或班委组织以“如何走上学业成功之路”、“少年如何当自强”等为主题的讨论或辩论会;或由年级组与学校团体或少先队大队组织以“我的理想”之类为主题的演讲评比活动,授予优胜者“小演说家”的称号,旨在为学生抒情表志、表现自我提供舞台。也可让学生自发组织采访一些失业或下岗工人,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少年期是否自强奋发,刻苦学习,关乎日后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存;或采访在学业或事业上的成功者,旨在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学业还是事业的成功,既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别人赐予,而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3.文明规范养成教育。除了引导学生参与“班风标准”、“个性化班规”的设计和制定及形成正确舆论主流的活动外,学校团委或少先队大队还可组织“文明规范之星”评比活动。学校还可组织文明规范教育主题活动,如“礼仪大比武”、“看谁打扮美、雅、洁”、“角色体验”、“规范案例辩论会”等,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明确要求,明辨是非,获得体验,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第2篇

[关键词] 个人备课 集体备课 备课十问 上课模式

一、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依据教学的客观需要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备课要以个人备课为主,集体备课为辅。

1.个人备课

须熟悉和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按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于开学初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定出月、周课时教学进度(教学计划通常一式两份,一份报教导处备查,另一份由教师自己备用)。明确课标对教材中每一章、节的具体要求,依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参照教学参考书精心设计,编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授课教案至少应提前一周完成。教案应在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教学的全面深思熟虑之后写成,应写明本课时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相关教具、导言、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教案不仅要体现学科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还应结合相关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智能并渗透德育的内容。不断强化教研意识,生物学教师须注意从其它相邻学科吸取营养、借鉴方法,故教师须挤时间多听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优秀教师的课,借它山之石,走创新之路。每学期听校内外优秀课10节以上,要有具体的听课记录佐证,以拓宽教学视野,提高备课质量。

2.集体备课

要成立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每周保证有一次集体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和疑难内容,组内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集体备课要切实做到“八备”:(1)备课标。明确章节教材所处地位和教学三维目标。(2)备教材。掌握章节教材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熟悉教材的知识网络和体系。(3)备教参。研究教参,充实教材内容,贮备知识,为教学排忧解难。(4)备学生。摸清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班风特点。(5)备教具。摸清“家底”,充分利用教具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6)备教法。根据教材、学生实际,选用适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教法。(7)备学法。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适时指导学生科学的学法。(8)备科技活动。了解当地生物资源,掌握当地公园或植物园内生物种类,了解当地工农业生产水平和新技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集体备课还要切实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和“六统一”(统一学进度、学目的、统一重难点、具使用、统一选用习题和统一测试内容),从思想上建立起备课的纵、横观,即备课时既要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也要注意知识的横向结合。因此,生物教师需要努力掌握跨学科知识,并注意将其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实践。如用理化知识分析生物学内容,建立起生物学内容的数学模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阐释生命现象等。

3.备课的基本要求――熟、准、精、活、新

“熟”,对课标、教材、教案的内容、教学过程的思想脉络要熟,对学生的知识质量、个体素质差异要熟。“准”,正确掌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对所教每节课的来龙去脉,生物学基本要领的确切含义(内涵与处延)掌握要准。“精”,精心构思教学语言,设计简洁板书提纲,精选习题训练学生。“活”,教法的选用要灵活多样(讲述法、谈话法、指导读书法、讨论法、提问法、电教手段应用等优化组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灵活机动地处理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使用教具(挂图、模型、标本等)。“新”,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注意采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的科技信息,将时代活水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4.备课十问

(1)课标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本节课内容在教材及章节中处于什么位置?(3)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突出?(4)本节课的难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手段突破?(5)对本节课内容学生了解哪些相关知识,哪些内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6)引进哪些课外知识能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7)本节课内容与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有哪些联系和如何运用?(8)现代科技在本节课内容方面的进展有哪些?(9)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10)本节课要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

二、上课

1.上课的基本要求

好的课堂教学应把知识传授、智能培养与思想教育熔于一炉。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准时上、下课,以良好的心态从事教学,要服饰整洁、大方,注重仪表美。教学语言力求准确、简明、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避免各种口头语或口误。板书简洁、扼要、条理清楚、规范工整,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反映知识内在联系,不写错别字。课堂教学废除满堂灌,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做到启发思维、鼓励质疑、精讲精练、恰到好处地安排双边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学生不当行为问题,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组织教学的能力,切实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发掘课本中的德育因素,结合知识传授渗透思想教育。要重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观点教育。

2.上课模式

(1)基本模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考虑的,比较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其结果是满堂灌,压抑学生的主动精神,影响教学整体功能发挥。

(2)掌握学习模式:诊断学情、确定目标激发动机、展示目标精讲点拨、实施目标反馈矫正、检测目标讲求实效、达成目标。

(3)问题解决模式:呈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法得出结论知识迁移。

(4)实验引探模式:指导阅读实验引探讨论归纳巩固迁移教学评价。

(5)自主学习模式:激发动机(启)指导阅读(读)组织讨论(议)巩固练习(练)归纳总结(结)。

(6)纲要信号模式:教师出示知识及其联系的阅读提纲学生寻找知识点及其联系设计纲要信号表达联系围绕纲要信号进行讨论和扩展课堂内、外作业信息反馈处理。

第3篇

备课是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根据课堂效率,实现由“教会”、“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在向40分钟要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备课的程序:依据《课程标准》个人初步备课,集体备课,然后个人具体进行个性化补充完成教学案。

备课的内容与要求。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了解学科特点,把握教材内容、目标、要求、重难点。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一、备教材

(一)依据“课标”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

1、通读所任学科的各册教材,建立并逐步完善本学科的知识结构。

2、弄清教材的逻辑体系、知识体系和基本要求。

3、把握本学期教材各章节、各单元的重难点,熟悉每一个知识点在其中的地位,确定知识点深度、广度、授课起点、落点,提出“三基”与能力以及德育的具体要求和落实的措施方法。

(二)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选学有关的教学参考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青年教师应该虚心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学习,在初备课的基础上多听他们的课和教学建议。

(三)根据教材内容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要求,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确立课堂教学结构,安排好教学步骤及教学时间。

二、备学生

(一)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状况,影响学生接受能力的各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出现的种种问题,使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判断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程度。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活生生思维方法、思维过程、认知策略及反审、认智能力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品质。

三、备教法

(一)根据教材需要,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状况和心理特点,选择科学的教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二)精心选择和设计习题。注重习题针对性和典型性,紧扣课程标准及教材;根据不同的课型适当加宽、加深知识广度与深度;既要有巩固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又要有培养能力的提高题。

教师在三备的基础上,写出课时教案。其基本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基本内容

课时教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当堂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准备、授课时间、教学步骤和板书设计。

二、基本要求

(一)要求个人在初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落实“三定”(时间、课题、中心发言人)、“五统一”(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内容、作业、检测)。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作用,建立以老带新、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研风气。备课过程中,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一块商讨共同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构思”,集体研究各章节重难点、习题选择及教学方法。由备课组长组织安排。

(二)堂堂要有独立的分课时教案。禁止使用旧教案或抄袭他人教案。

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 初中 德育教育 问题 教学方法

德育目标的提出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要改变初中德育教育的不足,必须明确德育教育目标,同样,还必须明确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的确定关系到学生品德的培养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为目标,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教育约束,重点研究初中生的道德发展规律。为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正视目前我们初中教育中学校德育现状。由于我国对德育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还未形成科学的研究成果。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我们要理智分析我国当前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完整

虽然目前初中教育加强了德育教育的宣传力度以及教学力度,但是德育首位在很多学校仅仅被当作理论口号,未能对其有实质性的认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理想信念只是停留在表面,道德教育并未影响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加快,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初中生之间存在着攀比、拜金、拼爹等一些消极的心理。然而,初中阶段作为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只有在学生认识水平真正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

2.德育人员素质低

德育人员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沿袭传统教育内容,传统德育教育内容空泛、形式单调、教育形式呆板,根本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我们知道学校德育关键是教育主体通过对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针对地把握后,对受教学者进行思想升华、政治观点影响、道德水平提高,最终满足当前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道德品质要求。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同时还要结合当前的社会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教学实践中,实现社会思想观念的传递、道德准则的提高、法纪观念的强化,最终实现初中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3.德育管理落后

新时期初中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德育活动的研究,但是总体上讲,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普遍存在着活动对象的片面性、活动内容的杂乱性、活动安排逻辑能力不强等问题。另外,学生在课堂外的德育工作中,德育主体作用未能发挥。大部分家长忽视对学生的道德管理,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忙于赚钱,将管理推给学校。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德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存在严重的偏差,其中最重要的是,传统的管理观念较为落后,提供给学生的道德管理知识不系统,最终无法实现德育的目的。

二、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1.明确教育主体

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德育重视力度也不断加强。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结合这一要求,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牢牢把握学生这一德育教学中的道德主体地位,结合当前初中生德育的现状,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因为外在的约束只有在转化为内在的规范时,其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最大地发挥。在初中德育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进行了解,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与现实实践活动的有效配合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把握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认识,提高道德水平。

2.提高德育水平

创新教学方法对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水平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素质德育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努力构造一种人人都参与的德育模式,只有人人关心德育,才能为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德育队伍提供基础。在高水平德育体系中,形成人人负责的责任网络,在这一网络系统中,教师要着力打造一种平等的教育模式。因为,自主意识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观愿望后,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接受强度加大。

3.丰富教学内容

德育教育体现在我们身边的具体实例中,因此在开展德育活动中,学校要积极建设教学平台。例如,在初中生刚刚开学时,就要对新生进行道德知识普及,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军训活动、提高初中生的综合能力(抗压力、忍耐力、纪律性等等);校纪校规主题班会的开展,校规校纪是初中生在校期间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初中生必须明确其行为的规范性才能在具体的活动中更好地约束自己。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还要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开展德育活动。例如,在劳动节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劳动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在母亲节开展感恩活动,让学生在对母爱的理解中,真正实现心灵的成长。

三、结束语

中学生是未来我国建设的储备性人才,做好对初中生的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体凝聚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同样,初中生德育水平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道德水映了国家的精神内涵。因此,客观地分析新时期下初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其.优选德育教育方法 搞好初中德育工作[J].成功(教育),2013(01) .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德育;传统美德;价值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学校的德育建设,不仅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更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在现代道德建设中,传统美德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研究传统美德对德育的影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将为今后德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传统美德教育在现代德育中的价值体现

1.传统美德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影响

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素质教育基本要求为立足点,应该从人格修养、人际交往及人伦关系等个性品质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中找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契合点,从人和社会、人与群体、人与人、人和自身之间进行把握,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传统美德融合于现代德育过程中:(1)传统修身律己的美德和现代德育教法中所强调的内化、自律相契合;(2)传统的诚信好礼及仁爱思想与现代德育所强调的健康和谐相统一;(3)传统伦理中民族忧患意识与现代德育所强调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操相统一;(4)传统的以义制利的价值观和现代德育所强调的奉献精神相统一;(5)传统的崇尚节俭和现代德育所倡导的热爱劳动相统一;(6)传统的自强不息和现代德育所提倡的勇于拼搏相统一。

2.传统美德对德育模式、途径、方法的影响

德育的时效性是由方法所决定,德育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和观念对人的影响、熏陶和教育,其最终目标是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在今天的德育和实践中,古人所倡导的自然无为、积善成德、格物致知、修身养性仍旧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传统德育强调道德实践和修养实践,主张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身体力行才算是真正的有修养。讲究的是操作方法,重视的是修养程序。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活动实践、校园环境熏陶、学科渗透、课堂教学等若干方面。实现传统美德教育途径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了增加传统美德教育的时效性,还可运行以下八种模式,即综合运行、学科渗透、环境熏陶、系统讲授、环节合取、内容结合、工程系列、主题活动。

二、在现代德育中,进一步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策略

1.重视对德育科目的研究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内容博大精深。在现代德育教育中,我们既要遵循道德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学科要求,合理选择德育科目。同时还要赋予传统美德教育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一项重要的价值资源,为现代德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另外,对于世界各国先进的精神文明成果,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适合人类共同道德规范和发展进步的思想观念,同时针对我国国情进行改造和吸收,与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构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内容。

2.重视对儒家文化的研究

在学校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及思想教育的发展趋势。日、韩、美等国都非常重视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创新。作为有着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我们更应该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素养、有道德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热点问题,就是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关注。这再一次证实了世人已经认同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但不得不提出的一点是,在传统文化的大旗下,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所以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应该理性地去分析、辨别、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超越和继承儒家文化,已经成为德育研究的创新点和热点问题。

3.加强审美教育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在古代的“六艺”教育中,更加重视美德教育,它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理想。重视美德教育,并非是忽视道德教育的其他领域,而是以美德教育为立足点,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的美德。

参考文献:

[1]钟建华,雷庆铁.浅论当代荣辱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渊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2]林楠.中国道德建设的历史承接性研究:传统美德的读解与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2007.

[3]谢定国.论中国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曹方林,郑家治.孝道:中国传统美德的根本[J].文史杂志,2008.

[5]严从根.协商对话:价值多元共生社会的德育方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0.

[6]严从根.论教师良性不服从[K].教育学报,2010.

第6篇

德育课堂 案例教学 环节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崭新的教学形式,广泛运用于法学领域、医学领域、工商管理学领域、师范教育和中小学师资培训领域及中学基础学科领域。就德育课堂而言,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根据德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政治、经济、法律、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根据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出了德育课堂案例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即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集体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深化案例。

一、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引入阶段。上课时,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常见的案例呈现方式有: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黑板上;教师念案例;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中的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教师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因为在课前准备中己经把文字案例给学生,所以最好采用后两种方法来呈现案例,会增加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时间的整体安排,教师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阅读案例,浏览教材,深入思考案例的整个过程、具体细节和相关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消化分解案例所提供的所有信息,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在有效的案例教学中,这个环节需要向前延伸,也就是在案例教学准备时,学生要提前认真研读案例。

三、集体交流,讨论案例

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即集体交流,讨论案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集中集体的智慧,达到问题解决的最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借鉴能力。集体交流有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两种形式。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小组讨论的情况。小组中每个成员可以按老师提供的案例讨论问题的顺序简单的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难点供同组内的同学讨论、补充。注意在小组范围内不一定要完全达成一致的意见,只要其理由充分,每种意见都要允许。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进行引导,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并且谈话内容应与讨论问题有关。在讨论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讨论时往往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本意,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纠正,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思路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讨论时间。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于冗长,内容要清晰、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倾听、思考、发言和沟通的兴趣,影响讨论的继续进行;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最好不要有明显的倾向性的提示或提供结论给学生,因为这样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当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应及时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来活跃学生思维,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为了使这个重要环节能够充分展开,避免走过场和形式化,也必须向前延伸,也就是说,要认真做好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2.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是案例课堂教学的阶段,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可由各小组选派1~2名学生到讲台前介绍本小组讨论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组员也可以相互补充。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能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和提升,但学生也可能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论,甚至争吵,或者出现“冷场”、“走过场”等现象。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面临的考验最大,对教师的要求最高,当然也最能表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引导课堂讨论有序、有效进行。当课堂发言出现“冷场”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当课堂发言偏离案例主题时,教师要能够及时把讨论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课堂发言争执不下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刹车”,将问题暂时“存而不论”,留待课堂总结和课后再仔细深入研讨等。总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够保证课堂发言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四、教师总结,深化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证明,教师精彩的总结点评往往能够消除学生心头的疑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结点评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因为总结点评是否精当与教师的思维是否严密明彻、语言是否条理清晰、理论功底是否扎实、教学经验是否丰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在总结发言时,不应对案例讨论结果简单下结论,关键是要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中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一刀切”,对一些有答案的案例可将案例真实处理情况及结果告诉学生,但重在说明处理的理由,没有答案的,老师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可把自己的观点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总结发言的分寸,要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要能够做到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上述德育课堂案例教学的四个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加一个环节,或者减少一个环节,也并非不可以,最重要的是达成案例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章福.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浅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3).

第7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新教材更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树立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新教材更贴近生活,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空间,新教材将知识化整为零,降低难度。

二、体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自愿、主动地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不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

三、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初中化学课程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阶段和启蒙阶段,初中化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化学家,而是要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平等、愉快、主动的学习过程养成对化学学科的真实感情,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利于较好地发挥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化学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例如,有如下一道计算题,希望学生给出尽可能多的解法。

[例]把一氧化碳通过加热的质量为4g的赤铁矿粉(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待完全反应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质量也不改变),称得固体的质量为3.04g。计算:

①有多少克铁被还原出来?

②该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以下解法:

【方法一】恒量法

【解】设杂质的质量为x,则氧化铁的质量为4g-x,生成铁的质量为3.04g-x

Fe2O3 + 3CO 高温 2Fe + 3CO2

160 112

4g-x 3.04g-x

160/112=(4g-x)/(3.04g-x)

x=0.8g

则生成铁的质量=3.04g-0.8g=2.24g

Fe2O3%=3.2g/4g×100%=80%

答:①有2.24g铁生成②原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方法二】差量法

【解】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被还原出来的铁质量为y

Fe2O3 + 3CO高温 2Fe + 3CO2 固体质量减少

160 112 160-112=48

x y 4g-3.04g=0.96g

160/x=112/y=48/0.96g

x=3.2g y=2.24g

Fe2O3%=3.2g/4g×100%=80%

答:①有2.24g铁生成②原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方法三】化学式法

[解]固体减少的质量为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

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则有:

160/16×3=x/(4g-3.04g)

x=3.2g

则被还原出来的铁质量为:

3.2g-(4g-3.04g)=2.24g

Fe2O3%=3.2g/4g×100%=80%

答:①有2.24g铁生成②原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五、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途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石,是化学理论的支柱。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重视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下,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生如下的变化:由教师的灌输向引导转变,对照步骤实验向设计探究实验发展,由验证实验向探究实验的发展,由人为的实验界限向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转变,由课本、课堂、学校走向生活、社会。

六、及时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有着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生不易把握,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作适时的归纳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如在教学完酸、碱、盐及复分解反应条件之后,我把常见离子间的反应归纳如下:

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有效,生本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x教职成[200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x教职成[2008]7号){青神,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网门必修课程和“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四门必修课程每门为32—36学时,选修课程的时间一般不少于64学时。财经、政法类专业及其他文科专业,由于其专业课程与德育课课在内容上有交叉,可适当调整有关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德育课程安排意见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开始执行。

广东省教育厅对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也作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要求中职学校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落实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和考核。德育课教学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按时开设新课程。自2009年秋季学期起全省中职学校统一开设德育新课程。三是严格教材管理。2009年秋季学期起,全省所有中职学校统—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德育新教材。四是强化教师培训。建立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所有德育课教师必须参加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培训合格发放结业证书,无结业证书的教师原则上不得承担新课程课堂教学任务。

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东方职校)根据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是配合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开展的有效教学研究,在德育课教学中,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把新的教育理念、思路、内容、方法,融人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去,提出了德育课教学“以人为本、专业起步、重在发展、科学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建立新的教与学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通过主动地参与和亲身体验知识生成、发展的全过程来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中心,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都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以能力为本位,是指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有一定专业特长的职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我认为,中职教育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以够用为主。在知识面上应引导学生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内容,以知晓为度。素质是最基本要求。包括: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礼仪、职场健康与安全等。专业技能是根本。没有合格过硬的专业技能,学生不能胜任相应的工作,无从谈发展。

东方职校在德育课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l、注重信息技术与德育课教学资源整合,整合德育教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以及教学评价中去。通过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的整合,是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整合德育教材,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编写具有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整合各门课程中的纯理论文字,保留精华和实用部分。授课过程中拟定一系列德育主题,分阶段组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讨论分析,联系生活实际,得出科学结论。

2、集体备课。结合德育课的特点,东方职校在德育课教学中,引进集体备课制度。几位德育课教师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简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既有组内统一意志,又有个人风格特色的教案,突了德育课的教学特色。

3、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德育课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理论课教学,其二是实践教学。传统德育课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课教学。东方职校根据学校实际,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统筹安排学校德育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采用“请进来”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给学生介绍社会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宣讲先进人物事迹,畅谈先进人物工作、人生的体会,和师生开展直接交流、研讨。采用“走出去”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是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依托,开展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服务活动。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主体。作为引路人的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要把他们当作有感情、有自尊、有人格的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之间所存在的认知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怀,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主阵地,不只是备课、上课的认真,更要注重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考虑。

三、专业知识是立业之本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在本行业立足是很困难的。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系统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是从社会实践获得。

东方职校通过举行专业座谈会、班会、发放专业教学计划的方式,使同学更多的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专业座谈会上,老师详细地介绍各专业需要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就业率、社会需要、就业方向等问题,向同学们传授了专业学习方式和方法,注重同学们专业素质的养成。要成事,先做人。在指导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融人各行各业的德育课教育,使之明白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学习习惯不好,意志品质较差,理想道德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性情比较冲动,个人主义问题突出。另外,中职学生进入社会相对较早,受外界的诱惑较多,容易染上“拉帮结对,哥们义气,贪图享乐”等恶习。因此,如何帮助和引导中职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就成为德育课教学的艰巨任务。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的活动安排内容,要求学生结合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寒暑假打工等形式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大胆体验生活,增长对德育理论的理解,特别是增强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体悟,增长才干,丰富人生阅历。

五、德育课教学的有效评价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精神,德育课的考核评价主要从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人手。东方职校在对德育课有效性进行评价时,侧重德育课的实效。以学生通过德育课学习,道德水平、法律意识有提高作为教学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设定多元化的评价要素,合理制定学生学业成绩比例,力求实现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东方职校在德育课评价中,倡导重过程、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开展多元性评价,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1、课堂学习表现(含课堂纪律、讨论问题参与度)占20%。平常收集记录哪些学生有上课迟到、说闲话、睡觉、玩手机,哪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作为评价的依据。

2、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平时测试、日常行为表现占20%。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在搜集案例、展示成果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能力。

3、课后作业占10%。学生针对实际生活案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作业,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看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并根据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并纳入学生的德育成绩评定。

第9篇

摘 要 本文致力于在德育创新的视阈下探讨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德育的创新要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主题,以创新教育理论为主线,以调动学生潜在的“非理性因素”为突破口,以营造激发创新的教育软环境为条件,运用“主体性德育”方法力争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德育创新 创造型人才 非理性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作为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前沿区域,也必须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育人的根本目标,为社会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在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离不开高校德育的参与,高校德育在创造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德育创新可激发创造型人才的创造力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非理性因素。现代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学科的研究表明,人的创造能力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我国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受教者的理性因素培养模式十分清晰,而长期忽视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培养,导致受教者的非理性因素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培养。哲学理论中谈到主体的意识能动作用时也强调实践和认识主体的“非理性因素”,马克思明确指出“非理性因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要素,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具有重大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与非理性因素的培养过程具有明显的同步性。高校德育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非理性因素的正向作用推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高校也应该重视良好德育氛围的营建,应大力浓化德育氛围,净化德育环境,深化德育改革,优化德育内容,全面提高创造性人才的整体素质。

传统的高等教育重“智力”轻“素质”,重“成才”轻“成人”,特别是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国内的许多学者都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就是强调秩序、等级以及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一丝不苟、稳扎稳打、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这种方法的确有利于学生在学科领域打下夯实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方法确实束缚住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收缩了学生的创新视阈。这种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进行科学创造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在教学和考核等各个环节呈现智育化倾向,注重政治思想灌输,轻伦理修养的教育。目前高校德育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盲点,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高校德育必须实行创新,用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开拓德育的新局面,建立符合时代精神、适应时代要求、贴近育人现实的高校德育创新体系。

高校德育创新要通过深化“两课”改革、开展各种德育创新活动、增强德育教师创造力的示范效应等多种途径创设和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开发和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德育环境。良好的德育创新软环境的建设应从以下四种途径着手:

第一,要继续深化“两课”改革,利用教师主导的“第一课堂”促进创造型人才培养。 “两课”改革必须与时代接壤,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纷至沓来。对于思想尚未成熟、行为易走极端的青年学生而言,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会轻易地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调动起他们思想中不良的“非理性因素”,使其偏离社会的主流。因此,德育教师必须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增强创造型人才的道德自律精神和能力,决不能空谈理论,应通过及时更新的社会热点问题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审视,以此来规范学生创造力的正确价值取向。重视并且巧用“非理性因素”来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激发动机刺激创造想象激励创新勇气来培养创造型思维。高校德育在创新过程中还应加强大学生的意志锻炼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意志的自主性、自律性、坚韧性及挫折承受力。德育创新应进行横向拓展,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德育有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二,塑造受教者的主体性意识,利用学生主导的“第二课堂”激励大学生的创造力。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为学生创造力发挥释放一部分分值。摒弃“以卷面成绩论英雄”的传统观念。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德育的潜在和拓展环节,应密切结合第一课堂。通过联系、解构、建构、实践这一思维链条为大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在配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以设定主题团队展示、辩论赛、演讲、小品短剧等多种形式观察生活凝聚核心价值,并上升至理论高度。还要创设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依托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如QQ、电邮、博客、微博等形式,还有传统的书信、对话沟通等形式,加强师生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稍纵即逝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通过“第二课堂”构筑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从而促进“第一课堂”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

第三,通过营造积极先进科学的校园文化激励大学生的创造活力。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协作能力等。在高校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如各种社团活动突出创造力培养的主题。科研活动、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种大学生赛事等都应密切围绕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人尽其才,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并积极参与其中。要让创新精神成为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最后,同时注重培养德育工作者的创造力培育,建立健全“师生兼顾”的创新机制。两课教师,面对的授课对象是全体大学生,授课覆盖面较专业课而言更具广泛性。受教育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仿效教育者的活动,因此,教师创新的示范作用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具有充分创造型的德育教师,才能够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过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当代,德育教师不仅要有述古述理论的基本功,更要与时俱进,在理论上创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创新,德育教师由于受教者的广泛性,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其创新能力,这种示范作用将成为推动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另一重要推动力。因此,高校德育创新在注重受教者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施教者的创造力培育,高校也要为德育教师的创造力培育提供进修渠道,双管齐下,师生互动,才能事半功倍。

L芟钅坷丛矗毫赡「咝?蒲邢钅浚?010087),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教改立项“基于高校’德育创新’视阈下的创造型人才培养研究”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中学合唱 统一协调 持之以恒 

        音乐是表现人们感情的艺术,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形式,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合唱艺术事业是在传统的、广泛的、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合唱形式表达时代的强音和人民的心声、人民的需要、祖国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合唱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对合唱团体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活动,它要求每个合唱队员必须有团体精神,必须有统一的排练要求,此外,在练习中所选用的练声曲或歌曲则必须顾及每一个队员的能力,在训练选曲中切忌好高骛远,应力求注意合唱训练中的基本要求——协调和统一。基本要求达到了,其他问题便容易解决。如果基本要求没有达到,任何其他要求都不可能做到。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学校合唱活动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开展合唱活动是十分必要,十分有益的。首先从一定意义上讲,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和丰富,德育晓之以理,美育动之以情,在教育中,众所周知:有感情的人好教育,没感情的人难教育。而合唱活动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可以启发人的丰富感情,使学生们在合唱艺术熏陶下,接受美的教育,更有助于青少年美化心灵,扩大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和身心健康发展,用歌声唤出青少年的自豪感、责任感,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均要求协调统一的声乐艺术。而由于人的生理上的差别,年龄、性别不同,声带结构和共鸣情况不一样。在唱相同音高时会有某些人感到不适应,而处在变声期的中学生,由于声音的不稳定,在开始接触合唱时,常会出现声部之间互相干扰、跑调、比音量、声音偏高、赶节奏等不协调现象。弄得教师往往白白辛苦而达不到目的“事倍功半”。因此,在训练合唱时,必须先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用科学、统一、优美的音色正确演唱合唱练习,这是合唱教学的先决条件。本人在合唱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

        1.首先要改变那种只会用脖子拼命喊唱的习惯,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演唱,具体做法:让他们把注意力        集中在小腹,松开喉咙,利用哼鸣,轻声歌唱。

        2.练习母音“o”。让学生找含着一口水的感觉,用打哈欠的感觉轻声歌唱:

        5 4 3 2 | 1 - - - ||

        o

        要求唱的连贯、流畅。这样的练习目的是在唱歌词时,有正确的吐字基础。发声的练习是为表达作品内容创造条件。在开始练习时,需要针对作品内容和情绪,选取适当有效的练声曲。但随着技巧的巩固程度,就一定要逐步摆脱重发声的要求,并使发声的正确要求变为表达作品内容的工具和手段。

        3.求均衡、统一,去突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纪律观念。让学生明确在合唱时,只要一个人用不同发声位置和方法歌唱,就会“突出”。合唱时要让学生明白合唱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不能有个人自由发挥的余地。合唱队员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按照指挥的指令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合唱的和谐统一。

     4.每一位合唱队员,包括合唱指挥都必须掌握好歌曲的要求,不因一味追求音量而大喊大叫,不因为情绪高涨而随意的改变歌曲速度、随意突显个人的声音。要谨记合唱的要求与原则,顾全大局,力求歌唱中在运用假声的基础上慢慢加入真声的成分,达到真假混合,完整、优美、协调、均衡的表现歌曲。这样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演唱时音色自然统一,声音也会变得更加圆润完美。

        其实在合唱中除了有和谐统一的声音,有一流的集体观念,高要求的合唱还要求有良好的听觉和视唱能力。合唱不同于重唱和齐唱,它讲究声音整体的融合性和各声部对音色、音响、力度等要求的严格性、均衡性、协调性,所以在合唱训练中,还应该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听觉能力。作品表现的好与不好首先是依靠内在听觉来分辨的,没有好的内在听觉就无从要求好的外在表现。因此指挥及合唱队员,应对提高自己良好的内在听觉进行不断的努力,切不可满足和停留在合唱队员已具有了一定的灵敏,其实这都是合唱队员最基本而且不可少的能力。特别对指挥来说,更加需要先行一步,才能对合唱队员提出要求。在平时的合唱训练中,我常插入合唱的欣赏,一边向学生介绍分析各声部的旋律特点,一边要求学生细心聆听歌曲各声部的音高和旋律。这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合唱状态,更快掌握自己声部的音响。此外,还应在训练中安排一定量的视唱练耳训练,加强声部与声部之间的音程或和弦的训练,在平时的基础教学中我会通过多声部练声曲进行合唱基础训练:

        5 — — — | 1— — — | 3— — — ||

        3 — — — | 5— — — | 1— — — ||

        1 — — — | 3— — — | 5— — — ||

        o

        到了声乐作品的演唱训练时,特别是在教学生学唱新的合唱曲时,我会让学生用闭口哼唱的方法练唱(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听清楚自己的声音与其他声部的声音,体会音与音之间的和声效果)如在排练《八月

编辑整理

桂花遍地开》这首二声部歌曲时,由于此曲强调音准的准确性较高,而且在第四十一小节到五十二小节中出现的衬腔部分比较难掌握。因此在教唱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去细心聆听范唱,细心去分析,使学生对此曲有个初步的印象,明确演唱顺序和方法,以及各声部(特别是衬腔部分)的旋律特点。然后将学生分为三部分,进行轻声练唱,要求各声部必须熟练掌握自己声部的音,并注意倾听自己与其他声部的音结合时两者间的声音效果和乐感。这样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听觉和视唱能力,将使整个合唱队伍的表演更统一均衡。

第11篇

德育渗透于教学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中学德育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说明了德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学科也应该充分重视德育的渗透。如何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对数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了积极的实践,现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以为人师表、敬业爱岗的师德渗透德育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德育过程主要是情感陶冶及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注重自身的形象所体现出来的“师表美”,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学生会由此而受到教师精神的吸引和感染。教师上每一节课都要做充分的准备,采取各种直观教具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体现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很愉快,而且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心灵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数学教材中,德育思想难以被学生理解,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中。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统计改革开放60年以来各行业的伟大成就。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中接触到圆周率时,可讲述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人。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一件件感人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小树立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激发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还可以开展“中国数学家故事会”,培养学生对数学家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到“黄金分割率”时,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符合黄金分割的事物,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所体现的美的规律,从而让学生通过数学发现美。

三、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有效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采用启发性教学,做好教学的导演、助手等角色,提倡并组织合作学习。在数学中,对于很多规律和定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和发现去得出结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思考,形成科学推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团结协作能力的形成。分组学习可以使学生们一起学习,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既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又要对小组目标关注,从而使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集体意识的环境中学习。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会强烈感受到个人与集体的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成员齐心协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计算一个城市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科学的统计和计算,并以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开展主题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能引起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有效地进行了环境教育。

五、注重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既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作用,又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德育渗透应注重自然渗透的可行性,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第12篇

关键词:科学 统一 协调 持之以恒

        音乐是表现人们感情的艺术,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形式,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合唱艺术事业是在传统的、广泛的、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合唱形式表达时代的强音和人民的心声、人民的需要、祖国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合唱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对合唱团体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活动,它要求每个合唱队员必须有团体精神,必须有统一的排练要求,此外,在练习中所选用的练声曲或歌曲则必须顾及每一个队员的能力,在训练选曲中切忌好高骛远,应力求注意合唱训练中的基本要求——协调和统一。基本要求达到了,其他问题便容易解决。如果基本要求没有达到,任何其他要求都不可能做到。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感受到,学校合唱活动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开展合唱活动是十分必要,十分有益的。首先从一定意义上讲,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和丰富,德育晓之以理,美育动之以情,在教育中,众所周知:有感情的人好教育,没感情的人难教育。而合唱活动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可以启发人的丰富感情,使学生们在合唱艺术熏陶下,接受美的教育,更有助于青少年美化心灵,扩大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和身心健康发展,用歌声唤出青少年的自豪感、责任感,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均要求协调统一的声乐艺术。而由于人的生理上的差别,年龄、性别不同,声带结构和共鸣情况不一样。在唱相同音高时会有某些人感到不适应,而处在变声期的中学生,由于声音的不稳定,在开始接触合唱时,常会出现声部之间互相干扰、跑调、比音量、声音偏高、赶节奏等不协调现象。弄得教师往往白白辛苦而达不到目的“事倍功半”。因此,在训练合唱时,必须先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用科学、统一、优美的音色正确演唱合唱练习,这是合唱教学的先决条件。本人在合唱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

        1.首先要改变那种只会用脖子拼命喊唱的习惯,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演唱,具体做法:让他们把注意力        集中在小腹,松开喉咙,利用哼鸣,轻声歌唱。

        2.练习母音“O”。让学生找含着一口水的感觉,用打哈欠的感觉轻声歌唱:

        5 4 3 2 | 1 - - - ||

        O

        要求唱的连贯、流畅。这样的练习目的是在唱歌词时,有正确的吐字基础。发声的练习是为表达作品内容创造条件。在开始练习时,需要针对作品内容和情绪,选取适当有效的练声曲。但随着技巧的巩固程度,就一定要逐步摆脱重发声的要求,并使发声的正确要求变为表达作品内容的工具和手段。

        3.求均衡、统一,去突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纪律观念。让学生明确在合唱时,只要一个人用不同发声位置和方法歌唱,就会“突出”。合唱时要让学生明白合唱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不能有个人自由发挥的余地。合唱队员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按照指挥的指令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合唱的和谐统一。

    4.每一位合唱队员,包括合唱指挥都必须掌握好歌曲的要求,不因一味追求音量而大喊大叫,不因为情绪高涨而随意的改变歌曲速度、随意突显个人的声音。要谨记合唱的要求与原则,顾全大局,力求歌唱中在运用假声的基础上慢慢加入真声的成分,达到真假混合,完整、优美、协调、均衡的表现歌曲。这样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演唱时音色自然统一,声音也会变得更加圆润完美。

        其实在合唱中除了有和谐统一的声音,有一流的集体观念,高要求的合唱还要求有良好的听觉和视唱能力。合唱不同于重唱和齐唱,它讲究声音整体的融合性和各声部对音色、音响、力度等要求的严格性、均衡性、协调性,所以在合唱训练中,还应该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听觉能力。作品表现的好与不好首先是依靠内在听觉来分辨的,没有好的内在听觉就无从要求好的外在表现。因此指挥及合唱队员,应对提高自己良好的内在听觉进行不断的努力,切不可满足和停留在合唱队员已具有了一定的灵敏,其实这都是合唱队员最基本而且不可少的能力。特别对指挥来说,更加需要先行一步,才能对合唱队员提出要求。在平时的合唱训练中,我常插入合唱的欣赏,一边向学生介绍分析各声部的旋律特点,一边要求学生细心聆听歌曲各声部的音高和旋律。这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合唱状态,更快掌握自己声部的音响。此外,还应在训练中安排一定量的视唱练耳训练,加强声部与声部之间的音程或和弦的训练,在平时的基础教学中我会通过多声部练声曲进行合唱基础训练:

        5 — — — | 1— — — | 3— — — ||

        3 — — — | 5— — — | 1— — — ||

        1 — — — | 3— — — | 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