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辩论的技巧

辩论的技巧

时间:2023-06-21 08:5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辩论的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辩论的技巧

第1篇

演讲与辩论

法庭辩论是指在法庭调查结束后,公诉人利用法庭调查阶段出示的证据和认定的事实,向法庭全面阐述主张成立的理由,驳斥辩护方不恰当的辩护理由,以使法庭准确地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诉讼活动。法庭辩论是法庭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公诉人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直接决定出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威信。笔者仅就公诉人法庭辩论技巧谈几点看法,希望对公诉人出庭有所帮助。

一、掌握主动,条理清晰

掌握辩论的主动,就是要有效地控制辨论场面,辩护人以及被告人力求在辩护阶段就案件的事实、性质、量刑等方面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来争取法庭和旁观者的理解。对此,公诉人既不必一一反击,也不能漠视不理,而是要以有力的答辩来控制辩题的方向,争取主动。公诉人要根据庭审情况及时调整答辩提纲,选择有利时机,灵活选择答辩方式进行答辩。二是有选择地对辩护人提出的数个辩题中的一个或数个关系到定罪量刑的辩题进行答辩,对辩护人提出的细枝末节的问题不纠缠,以免影响合议庭的注意力,影响对案件关键问题的判断。如李某故意伤害案件,辩护人往往阐述被告人平时表现如何好,尊老爱幼等等,并提出了大量材料来证实,例如被告人与邻居家的孩子非常要好,经常在一起玩,辩护人的意图就是想说明被告人主观恶性不深,应从轻处罚。旁听群众此时也表露出对被告人的同情。此时,公诉人不要先作评价,而应转移旁听群众的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至被害这一方来。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向法庭介绍被害人平时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在学校里也是好学生,此次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被害人躺在病床上已近半年不能康复。不仅给被害人家里带来很大经济负担,而且更给被害人肉体带来巨大痛苦,其母亲每天望着病床上的孩子只能以泪洗面。此时,旁听群众对被告人的同情已经转化成了愤怒,法庭气氛朝着有利于公诉方发展。

二、抓住对方弱点进行辩论

在法庭辩论中,公诉人除了据理力争外,还需认真思考、敏锐地觉察辩护人的弱点,迅速做出反应,用简洁语言,尽快结束辩论。如杨某某故意杀人案,被告人用爆炸方法敲诈勒索他人钱财,辩护人对公诉机关的定性提出异议,认为应定爆炸罪,公诉人敏锐地抓住了辩护人的这一弱点,迅速反击。在答辩时,公诉人提出辩护人的职责是依据事实、证据,依法为被告人无罪、罪轻进行辩护,而书指控被告人犯敲诈勒索罪,属侵犯公民财产犯罪的一种,辩护人则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爆炸罪,属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相对于侵犯财产罪的性质更为严重,辩护人的辩护意图是否应对被告人予以更严重的处罚呢?辩护人此时无言以对。又如,在一起故意杀人案件中,被告人用脚将被害人身体踢了数下,最后造成被害人脾破裂的后果。辩护人针对书中的“数下”一词有异议,认为“数下”的使用不科学,含糊不清。对此,公诉人在答辩时,首先从案件证据上分析,被告人交待对被害人踢了很多脚,具体踢多少下记不清了,被害人称当时被踢了很多下,也记不清了,无法确定究竟是几下,公诉人提出在书中认定“数下”恰恰是科学的表现,而不是含糊不清,这正是模糊概念的具体运用。辩护人对此亦未继续纠缠。

三、对方纠缠,适时解脱

在辩护人纠缠不休,或自己处于被动时,要尽力解脱答辩。一是作同意性表态。辩护意见符合事实和法律规定,书又未认定的,公诉人应表明同意辩护意见,建议法庭予以认定。二是作说明性表态。对于书已作认定或公诉意见已阐明的问题,辩护人再次提出,公诉人只需说明控辩双方意见一致,不需再作答辩。对于某个有欠缺的证据,辩护人抓住不放时,公诉人要敢于承认欠缺的存在,并说明欠缺存在的原因,然后阐明此证据虽有欠缺,但全案证据相互印证,足以证实犯罪的理由。这样一来,不仅轻而易举地从纠缠中和被动中解脱出来,而且也能表现出公诉人客观公正的态度和风度。

四、补救失误的技巧

补救是指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发觉有表达不完整或不正确时,适时、巧妙地进行修正、补全。由于法庭辩论是控辩双方直接就案件的实体、程序等一系列问题而展开,辩论的内容往往涉及面广,即使是一名优秀的公诉人也不能保证在具体的、细节的或突然出现的问题上一点不漏。因此,如何对应呢?有的认为应不吭声,不承认,这不是好办法,不吭声,辩护人会纠缠不放,一轮一轮地逼近,最后公诉人会更加难堪,不承认,讲死理,也会有损公诉人形象。对于错答,公诉人应有一个正确态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补救。一是对于在前一轮的错误,在庭上有能力纠正过来的,可委婉地承认答错了。比如说,本公诉人的观点在前一轮未能阐述清楚,现就辩护人的观点作如下答辩,接着再阐述正确的观点。二是在庭上由于手头上的资料不全或其他因素,不能对辩护人的观点予以有力的回答,则可以这样表述:刚才辩护人的观点,公诉人也充分了解,我的观点也已经全面阐述,不再赘述,这两种观点虽严重对立,难以统一,请合议庭据事实和法律在评议时一并予以充分考虑。言外之意,是不再纠缠,如辩护人再要纠缠,法庭也会制止。再一种情况就是漏答的补救。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漏答。即公诉人先回避后补救。辩护人提出四点辩护理由,在第一轮答辩时,有一观点不好答辩而又不能不答,在答辩时,可先归纳一下,将辩护人的观点分为几点,先行答辩,继续思考答辩另一观点的方法。在第二轮时,辩护人再提出,第二轮公诉人可再从容答辩。二是无意漏答。即答辩时,对辩护人提出的某一观点没有注意而没有答辩。当辩护人再提出时,公诉人则可以这样表述:刚才可能公诉人没有听清楚,或辩护人没有说清楚,现在公诉人就这个问题作如下答辩。这样就很委婉,也能收到很好的庭审效果。

第2篇

我一位在某大学任教的朋友,在博客里记叙了他参加的一场新闻传播系新生辩论赛,正方论点是“新闻自由有利于社会进步”,反方论点是“新闻自由不利于社会进步”。会后,他问反方的学生,是你们真的认为“新闻自由不利于社会进步”,还是抽签时,不幸抽到了这个论题?答曰,抽签抽到的。我朋友说,“那我对你们的遭遇深表同情!对你们抽到如此谬论,还能努力为之辩护,表示钦佩!不过,你们的辩论从头到尾几乎全是诡辩,全是歪理邪说,胡搅蛮缠,且不乏‘’时期‘’的法西斯专制的腔调。你们生于‘’结束后十几年,却与‘’一脉相承,这让我感到震惊。”对所有的“辩题”都有公共辩论价值这一点,我这位朋友表示怀疑,他认为,“究竟是‘吃饭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是‘吃屎有利于身体健康’,本来是天理昭彰,毋庸置疑”,“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吃屎可能有利于身体健康,那就是,吃屎的是狗”。

辩词是一种修辞,从古代开始,对修辞的语言使用,就一直包含着伦理的层面。有效说服他人的技巧、技艺或艺术,虽然是实用性的,但都要求有“好”的动机、对他人的“善意”、话语内容的“真实”。所以对演说家的定义是“善于说话的好人”。离开或背弃了这样的伦理价值、言论技巧就会成为一种“不正当”的修辞,一种为达目的可以无所不用的手段,一种谎言的诡辩或巧言。

写作和公共辩论的技巧,总是与说话者的心态和目的相联系的,而说话者是否真正以无私的心态和以利他的目的说话,则是一件很难保证、很难确定的事情。所以,人们对修辞有一种既需要,又有所提防的矛盾心理。说话不能不借助修辞,但是,过于借助修辞,却会令人生疑:是否由于说话者不能动人以诚,他才特别需要依靠技巧?是否因为说话的其他因素(动机、用意、目的)有所欠缺,才特别需要用修辞来掩护?久而久之,修辞便有了巧言令色、诡辩、强词夺理等负面含义。过分注重技巧的修辞,往往给人造成有伦理瑕疵,甚至“巧妙说谎”的印象。

为了避免把训练学生的辩论技巧引向“巧妙说谎”的歧途,教师会先告知学生怎样的论题才有公共辩论的价值。论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道德禁止(forbidden)的,反面则是道德必须(obligatory)的;第二类是道德允许(permissible)的。在美国社会中,公众实际进行的公共争议问题都是属于第二类的,如堕胎、同性恋婚姻、公民拥有枪支。同样,只有第二类才是适合学生思考和辩论训练的论题,因为第一类论题往往代表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和共识,虽然不是不可质疑的,但往往不是青少年能在简单的辩论中说清的。因此,教师绝不会用“可以杀人”、“专制比民主优越”、“新闻自由不利于社会进步”这一类题目去为难和困扰学生。

教学生言不由衷地辩论,首先就违背了公共话语必须具有的伦理条件:有“好”的动机、对他人的“善意”、话语内容的“真实”。就算是他们成功地为“可以杀人”、“新闻自由不利于社会进步”做了辩护,并且“说服”了对方和听众,那也只是进行了成功的说谎,而成功的谎言又会对人造成怎样的伤害呢?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格列佛来到了在他看来尚未开化的马国。他对马儿描述文明国度中的“说谎”,马儿表示不能理解。马儿说:“说话是为了帮助我们彼此了解,接受事实的信息。如果把不是说成了是,那么说话也就破坏了自己的目的。你不说真话,我自然没办法了解你。而且,你把白说成黑,把长说成短,把恶说成好,把丑说成美,你的话不仅不能告诉我什么,而且反而会陷我于一种比无知更可怕的境地。”

为不合理的事情辩护,首先已经输掉了道义的立场。辩论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想、价值判断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将学生陷入一种比无知更可怕的境地。

第3篇

[关键词]墨子;辩论;语言艺术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出现的第二位文化伟人,开创了墨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为了宣传他的主张,墨子四处游说,言传身教,广征博引,以理服人。墨子的辩论与众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样气势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庄子那样纵横跌宕、变幻莫测,而是朴实无华、推理严密。墨子的辩论讲科学、重事实,有理有据。“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以辩来别同异、明是非,形成其独特的“墨辩学”。墨子的辩论用词准确、语言缜密、百无疏漏,这在先秦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一、墨子辩论语言的表达特色

语言是辩论的物质手段。先秦时期,诸侯争霸称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论辩家,他们的论辩语言各具特色,有的言简意赅,循循善诱;有的恣意纵情,奇特浪漫;还有的驳难离析,淋漓尽致等。墨子的辩论,语言简朴、平实,准确、生动。如在《墨子非攻下》中,针对许多好战的国君常借商汤、武王的征伐行为,为自己的掠夺行为辩护,“今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战为不义,非利物与昔汤放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辩驳道:“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在这里,墨子明确区分了“攻”与“诛”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其语言准确击中对方要害,墨子以简朴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可谓一字千金。

墨子的语言不但准确,而且精炼。《墨子修身》篇说“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就是要求论辩语言要精炼。有一次墨子的弟子禽滑厘问他:“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辟然,而人不听之。今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十分精炼地说明了墨家反对说大话空话,但不反对说有用的进步的合时宜的话。

墨子的语言不但简炼,而且生动感人。例如,有人反对墨家“兼爱”的思想,并再三向墨子发难。因而墨子与他们展开辩论,《兼爱下》记载了这次辩论,对方说墨子的“兼爱”主张虽然好听,但不实用,“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墨子立刻反驳道:“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墨子认为如果“兼爱”思想只是好听而不实用,别说你们,就连我自己也要对它进行批判、指责,并进一步指出,哪有好东西只是中看不中用呢墨子的语言简明生动,在先秦诸子中,是无与伦比的。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评价墨子的语言“意显而语质”,也正是总结了墨子辩论的语言特色:准确、简炼、质朴、生动。

二、墨子辩论语言的逻辑技巧

墨子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辩论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学、文化、逻辑、语言、思维、心理、角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强大的逻辑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就先秦时代而言,中国形成有自己独特特点的关于思维本质与规律的理论,墨家的思维形式结构论是中国‘辩学’或‘名学’的奠基。”墨子在辩论中创造性地制定了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学说,揭示了逻辑所构成的这三种思维形式的区别。墨子的辩术是我国古代辩论科学的精华。《墨子小取》所谈“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及“以名取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假”、“效”、“譬”、“侔”、“援”、“推”,以及《墨子大取》讲的“故”、“理”、“类”等,都成为墨子的辩论法宝,体现了他高超的辩论语言技巧。下面从“假”、“譬”、“援”、“推”四个方面探讨墨子辩论的逻辑技巧。

(一)“假”式反证法

《小取》:“假者,今不然也。”《经下》:“假必悖。说在不然。”《经说下》:“假必非也而后假,狗。假霍也。犹氏霍也。”“假”就是假使、假若、假如、假设,指在论证一个命题的时候,先假定与这个论题相反的命题存在,然后根据这个命题的虚假来证明原来的论题的正确性。简单地说,“假”就是为了证明某个论题,就先假说它为相反的论题并由此推出错误来的证明法,即我们今天说的反证法。“它是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由假推真,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一种论证方法。”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墨子强调,要注意假定的命题必须是错误的,才能证明自己的论题是正确的,即“假必非也而后假”,否则,不但不能证明自己的论题,相反,倒证明了论敌的论题。例如,要证明狗是没有姓的,就假定狗姓霍,而霍是霍氏人的姓,姓霍的人是不允许狗姓霍的,他们会反对这个荒谬的命题。于是,就证明了狗是没有姓的。又如在《节葬下》中,说当时的贵族统治者主张实行“厚葬久丧”,“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厚葬久丧”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墨子对此用“假”驳斥了厚葬久丧者的谬论:“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晏退;使士大夫行此,则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人,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纫。”为了批驳“厚葬久丧”,先假定它是对的,让国人都去遵守、执行,然而依从了这种主张。将会给国家造成一系列的恶果,执政者无法正常治理朝政,士大夫、农夫、百工、妇人都不能各司其职,根本无法富贫众寡,由此证明了“厚葬久丧”的荒谬。

(二)“譬”式证明法

《小取》:“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譬”就是譬喻,是说明道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举例和形象比喻,它所举的事例必须是双方已知和公认的,而且必须以承认此物与他物属同类为前提,否则就不能达到“举他物而以明此物”的证明目的。《荀子释难篇》:“谈说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譬喻就是因为直言不能将其事讲清楚而产生的,对于别人不信之“故”用譬喻来讲明。所以墨家将其借来作为“明故”的证明方法,这正是王充在《论衡目纪》中所说的:“何以为辩,喻深以浅。”墨子喜用譬,也善用譬,他根据不同的“譬”式要求,经常采取三种譬式证明法。第一,取像于其物,以说明一般的规律。如《墨子所染》:“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认为,人的思想犹如一块白布,时刻受周围环境熏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善人则善,染于恶人则为恶,比喻习染可以改变人的性格,交游不可不慎。第二,取譬于成事,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如《墨子耕柱》:“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县子硕问墨子谈辩、说书、从事三种为义的方式中,哪种最重要墨子以现实生活中人人皆知“筑墙”一事为譬,巧妙地说明,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墙筑起;为义和筑墙的道理一样,喜于谈辩的就谈辩,长于说书的就说书,善于从事的就从事,只有谈辩、说书、从事三者同时并举,通力合作,才能达到为义的目的。墨子如此譬喻,形象生动,使人有推窗观日、开门赏月的明快之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第三,以寓言作譬,以明辨义理。如《公输》:“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以寓言作譬,铺张扬厉,步步进逼,穷理析义,不容不信,终于使喜好攻战的楚王不得不大呼“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墨子运用“譬”式证明法,或说理以阐明自己的主张,或驳斥以攻破敌人的谬论。或譬醒以激发他人的觉悟,取譬明理,把精当的论述与摹拟形象的描绘融合于一体,既给人以哲理上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

(三)“援”式推论法

《小取》:“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孙诒让据《说文手部》所云:“援,引也。”解释为“谓引彼以例此。”“援”就是援引例子,即引彼证此,这种推论方法,就是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

墨子“援”式推论所用的前提必须是对方说过的话或行过的事,或者是某人说过的话(如“圣王之道”、“先王之书”、“古书之言”)或行过的事并已为对方所承认和肯定了的。根据这个前提,墨子进行推论。如在《鲁问》中,鲁阳文君对墨子说反对“食其子而赏其父”的恶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墨子道:“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在此,墨子以鲁阳文君所深恶痛绝的恶俗——“食其子而赏其父”作为前提,巧妙地推论出“杀其父而赏其子”同样是恶俗,有力地鞭挞了鲁阳文君好攻伐,使人民战死,又从而赏之的罪恶行经。这样的类比,入情入理,雄辩有力。

由于墨子的“援”式推论只要求其“然”必须相同,而不要求其“所以然”也相同,如只要承认“楚人非人”与“白马非马”这两个命题属于同类性质的命题,就可以由“子之然”类比推出“我之然”,至于为什么要承认“楚人非人”或“白马非马”的原因和根据等,就不便追究。所以,在使用这种推论方法时,可以暂时难倒对方,使自己获胜,但却不一定得到真理。

(四)“推”式推论法

《小取》:“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推”就是类推,类推是就同一类型的事物中,把还没有取得判断的这一部分和已经取得判断的那一部分相比较,从而给这一部分也定出判断来。“是犹谓”(这如同说)是用来表示相同意义的命题可以类推,“吾岂谓”(我难道说)是表示不同意义的命题不可以类推。孙中原认为“推”,“即以对方所不赞同的和所赞同的属于同类这一点为根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是应用矛盾律的归谬式的反驳方式……从推理形式上说,这是一种归谬式的类比推理。”如《天志下》载,“其所取者”“为不仁不义也”;“人人之场圃,取人之桃李瓜姜者”;“穴人之府库,窃人之金玉布帛者”;“逾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逾人之墙垣,拘格人之子女者,不义”。所以,凡行窃者即“凡不与其劳获其实皆不义”。据此类推:今王公大人“攻伐无罪之国,入其沟境,刈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是“非其所有而取之”,故王公大人攻伐无罪之国是不义的。又如《公孟》载,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礼。”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就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这其实是归谬和类比的结合。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口语交际;培养途径

口语交际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每个人从幼儿启蒙时期就应该开始口语交际能力的相关训练。而由于现在的小学多数都重视知识教育,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教育,所以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存在口语交际能力差的特征。因此,在小学启蒙时期,学校和教师应该肩负起培养其口语交际能力的责任,使每一个小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模拟交际情景

口语交际技巧是一种较抽象的知识概念,不能直接转化为具象的知识点供学生学习,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如果直接向学生教授口语交际技巧,难免会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如果利用情景模拟的授课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口语交际课程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模拟交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答,同时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熟读课文是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在学生口语能力过关的基础上才能开始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故事,这种小游戏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在学生做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使用新的课堂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开设比赛

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技巧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因此在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融入更多口语训练。在阅读训练的课堂上,可以开设辩论赛来引导学生练习口语交际的技巧,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逐渐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

还是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以此文章为论点开展辩论赛。正方:汤姆应该把鱼放掉;反方:汤姆应该把鱼带回家。正反两方展开讨论,同时,重点依然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到辩论中来,让学生在辩论赛中不断突破自我,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辩论赛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阅读课堂上的枯燥感,在辩论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还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辩论赛中,帮助处于弱势的一方,巧妙地延长辩论赛持续的时间,让学生在辩论赛中充分体会到交际的乐趣。

三、在实际生活中训练

除了在课堂上,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因此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更有效途径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展开训练。虽然小学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课程训练,但是这种训练方式犹如纸上谈兵,因此收获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学校可以多开设各种活动,例如踏青、植树、征集志愿者或学雷锋做好事等,与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训练相结合,从而提高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的利用率。小学生在活动之后,心态通常都会比较兴奋。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往往就会产生倾诉的愿望,这时教师或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并引导孩子多说出内心的想法。同时,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口语训练平台,在班级范围内展开演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说一说活动中的体会,鼓励学生演讲,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口语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备内容,还是培养小学生各项基本素质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综合教育,而口语交际能力决定着小学生未来的求学道路以及职业生涯,更对其一生的道路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应把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第5篇

作为校辩论赛的领队,今年的辩论赛让我感到十分自豪,今年我们创造了历史,闯入四强,让学校看到了我们化工的风采,颁奖时,评委对我说:恭喜你们进入了四强。我想以前化工在辩论赛上是个酱油学院吧!

辩论赛是一场盛宴:对于辩手,从前期准备到临场反应,从外表气质到内里思维,最享受主席宣布胜利的时刻。立论,自由辩,总结,辩论中,最最欣赏的是诡辩,使对方明知此理不通,却又无话可说!也喜欢精彩的反驳,针尖对麦芒,尤其是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总之,在辩论赛上,就没有辩清的时候,无论你说的再对,我总能反驳回去!这只是技巧,辩论要有主线的,陈词时将主线阐明,自由辩以其为依托,总结也是如此。这样,才能做到有逻辑,有整体性,不跑题,不被对手反制。至于场上的气势,决定的是论点,辅助的是辩手气质。对于辩论赛的组织者,我想说,辩论赛是一项长期赛事,场次多,所以会有些麻烦,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对于辩手的培训,像我们理工学院的辩论赛,辩手都是普通学生,很多对辩论赛一无所知,这样在比赛时就会很没意思。一场辩论赛的可观度就取决于辩手。对于对辩手的培训,实在是很难办,毕竟我们是化工,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能想到的就是看视频讲解,还有其他辩论赛视频,还有找往届辩手指导一下,自己也可以看看辩论方面的书籍。

今年的辩论赛硕果累累,希望明年的辩论赛能更好,我希望学院的“迪贝特”杯辩论赛能一直持续下去。我想用一位辩论赛评委的话作为结束语:一个没有辩论赛的大学,就不能称之为一所好大学!

第6篇

如何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加强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语言现状

1.普通话陈述不标准

高职院校生源范围比较狭窄,本地学生居多,讲授普通话的学生比较少,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害怕讲普通话,担心自己蹩脚的普通话引来其他学生嘲笑,所以本地方言在学校占有一席之地。

2.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在语文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呈下降的趋势。教师提问时,学生不是沉默寡言,就是低头不语,或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绕了一大圈,最终还是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不文明,用词不当现象经常见到。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刻不容缓。

3.习惯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量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像网络新词“酱紫”(这样子啊)、“表”(不要)等,一些旧词有了新的意思,“可爱”(可怜没人爱)、“恐龙”(丑女或是褒义词)、“天生丽质”(贬义词),这些网络语言充斥着学生的生活,有些已被学生当着书面语,在作文中使用,逐渐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加强高职学生语言能力的方法

1.树立学生“说普通话”的自信心

首先,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声母、韵母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方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其次,多朗读一些文章等,培养说普通话的语感,碰到与普通话发音差别较大的字时,要有意识地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用普通话进行会话。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即使你方音浓重,逐渐逐渐你也会受感染的,从而树立起讲普通话的勇气和信心。

2.培养学生“乐于说”的勇气

在口语交际中,有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中不愿意讲话,有怕丢丑的心理障碍。如何让学生自己主动开口,养成语言表达能力的好习惯。教师利用工作之余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搜集一些社会热点现象,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自己分析。由于这些社会热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讨论场面非常热烈。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各抒己见,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活跃了起来,都尽力的寻找实例、用生动的语言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做一点评。

另外,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课前指导学生自己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信息、代表作品、作品特点及时代背景。通过这些资料的掌握去领悟文章思想内容。在上课时,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员都必须陈述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理解,教师这时不能参与,避免学生紧张无法表述。阐述完毕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陈述本小组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大胆说的勇气,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说”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勇气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积极开展演讲赛、辩论会、诗歌比赛等,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技巧。演讲的锻炼从小演讲开始, 如“自我介绍”,“说服别人,吃一种东西”等,题目很小也很有意思,要求每个同学都参加,为了说服别人,同学们还得在课后找资料做准备(无形中也扩大了知识面) ,还要思考说服的方式,这就是一个技巧的问题了,最后每个人在讲台上演讲,大家互相对比,启发很大,有了这次的经历后,开始正式的演讲锻炼,让同学们多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考虑怎样的语境等等, 在善于表达上可以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此外,辩论会的方法对学生也很有新意,在正式开始前, 往往首先来一次模拟辩论会(选取一次著名的辩论赛记录,由同学们分别扮演论辩双方每一角色,照本宣科) ,让同学感受气氛,感受别人的灵感、思维敏捷、知识水准。然后再选择贴切学生学习、生活的论题布置下去,一个班一次辩论会,这样涉及面广、参与者多。另外自由辩论期间规定不仅四位辩手,他们所代表的小组每个人都可参加进来,应该说辩论会比演讲的反响更为热烈,在辩论会中,同学们学会了举例证明、先发制人、避而不答、重申观点、紧密配合、出其不意等等技巧。辩论要求语言表达上更加明确无误、清晰明白,辩论的锻炼确实使表达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7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学员在写好毕业论文后,对还要举行毕业论文答辩不很理解,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态度也不那么积极。因此,有必要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和意义先作一讨论。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通过答辩固然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对答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其态度就会是消极、应付性的。只有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列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中去,满怀信心地出现在答辩会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参与答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第一,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学员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文章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韧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作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再说,在答辩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员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员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彼此交换想法,本来各自只有一个想法,而现在大家都有几个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第二,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众多大学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电大、函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大学生们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而且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好坏,对于国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成绩,而且还很可能影响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几回搏?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生们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拼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组织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在职学习的函大、电大毕业生来说,虽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难得的经历,一次最宝贵的体验。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第三,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毕业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它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论文中涉及的本学科学术问题范围内带有基本性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论文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却又是论文中没有阐述周全、论述清楚、分析详尽的问题,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环节和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通过提问和指点,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参考。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求指点。总之,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不论作者是否能当场作出正确、系统的回答,都是对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第四,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生们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在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具有雄辩的口才,他在事业上,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样。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视辩论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把拥有精湛的辩论艺术视为其事业成功的得力臂膀。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擅长交际、善言能辩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社会上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既然善于辩论,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这么重要,我们的大学生就应抓住每一个学习辩论的机会。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毕业生学习、提高辩论技巧和辩论艺术的重要机会。毕业论文答辩虽然以回答问题为主,但答辩,除了“答”以外,也会有“辩”。因此,论文答辩并不等于宣读论文,而是要抓住自己论文的要点予以概括性的、简明扼要的、生动的说明,对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作出全面正确地回答,当自己的观点与主答辩老师观点相左时,既要尊重答辩老师,又要让答辩老师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得学会运用各类辩论的技巧。如果在论文答辩中学习运用论辩技巧获得成功,就会提高自己参与各类辩论的自信心,就会把它运用到寻找职业或工作的实践中去,并取得成功。

第8篇

作为高中语文课中的合作,具有较大研究价值的应该是按活动内容进行划分的合作学习形式。本文仅就此进行浅淡。

一、合作讨论

合作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一般是围绕一个问题,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这种讨论的特点,一是启发性,组员互相启发,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补充和修正;二是自主与合作并重性,组员在互相碰撞中使自身观点趋于完善;三是即时性,对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立即讨论。

首先,要选好讨论话题。话题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的、有争议的、隐性的。

其次,要做好讨论指导和调控。1.把握好讨论的时机。一般安排在一堂课的后半段时间,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2.要求学生充分发言。3.控制讨论的方向,对跑题者及时加以纠正。4.提醒学生关注自己观点改变的过程、原因,以提高合作质量。

再次,要做好讨论成果展示。1.选择发言对象。2.对发言加以指导。要避免雷同,要特别指出有价值的观点,要敏锐地发现不正确的、偏激的观点,对观点模糊的同学予以启发,使其清晰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3.对发言进行总结,特别注意对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总结。4.对学生精彩的发言,要鼓励他们写成文章。

二、合作辩论

合作辩论作为一种合作学习方式,有两层含义:(一)作为辩论的同一方的成员间,完全是一种合作关系;(二)辩论的双方虽然是对手关系,但又是一种合作关系。同一方的合作辩论有以下特点:目标同一性,互补性。目标同一性是指同一方的成员,目标完全一致即证明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互补性是指同一方的成员,在辩论过程中,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共同对抗对手。

合作辩论要做好相应准备。首先是确定人员和分工。其次是分析论题,确定观点。第三是搜集论据,作好论证准备。第四是分析对方观点、可能使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并做好应对准备。

正式辩论过程中要群策群力,共同应战。首先,要有团队精神,要着眼于己方整体利益。其次要敏锐把握辩论的局势,迅速作出判断,采取应对措施。比如敏锐发现对方的弱点,及时发出攻击,让对方措手不及;敏锐发现我方优势,加以强调发挥,同时也对我方弱点巧妙回避,必要时可提醒我方组员。还要迅速搜检准备的资料,及时提供出来,以供组员发挥。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教给学生辩论的技巧,作好辩论的记录和总结。记录要记好双方关键的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反驳对象、反驳方法、辩论环节。总结不必面面俱到,只需突出重点。

三、作文互评

作文互评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改作文的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其特点是:主动性,书面性。主动性是指学生一改被评的角色地位,主动评改他人作文。书面性是指学生互评活动主要是通过书面形式进行的。

教师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互评意愿。最初学生可能不愿意进行作文互评,教师要讲明互评意义,使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感受互评乐趣。

然后要对互评进行有效指导。1.要求互评围绕训练重点,要克服随意评价的倾向。2.态度与水平并重,特别要注意评价作文的态度。3.教给学生必要的评改符号。4.要求学生作好旁批总评。5.要求学生理性诊断,并以激励为主,培养兴趣,促进发展。6.丰富互评方式,不宜长期固定二人互评。

还要对学生的互评进行评价,展开修改争鸣等。

四、知识互查

知识互查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就所学知识进行考查以促进语文知识的巩固而采取的合作学习方式。其特点是考查性,学生之间根据所学知识,有选择地考查,能初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互查的时间、内容、方式应该有所讲究。及时抽查,可以及时了解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弥补。隔时抽查,可以复习较早所学知识,以促进对相应知识的复习巩固。考查字音,可以叫对方注音,说出某个字的不同读音,并组词。考查字形,宜采取听写的方式,也可以让对方选择正确写法,还可写出一些词,让对方找出字形错误者。考查词语,可以叫对方说出某词的意思;也可以选词填空或者说出某一组近义词的区别;还可以出示用词不当的例句,叫对方指出来。名句名篇的考查主要是背诵和默写,可以有针对性地写一些关键句、难句。文学常识的考查可以背诵,也可以选择判断正误。

对不能正确回答的知识,应该用笔标示出来,马上加以记忆。

五、课题合作

课题合作是指一个小组围绕课题进行研究而采取的合作学习方式。其特点是:研究性,分工合作性,长期性。研究性是指组员的目标是研究一个课题,探讨深入,任务繁重。分工合作性是指组员各自完成一部分工作,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大的目标任务。长期性是指课题合作方式持续时间长。

第9篇

关键词: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 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18-02

辩论教学,即在课堂中采用分组辩论的方式来教学,通过辩论不仅让学生主动去熟悉和深刻理解教材中的思想观点,更锻炼了同学们发表自己见解的语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当今课堂中被广泛应用{1}。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对辩论教学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辩论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这在欧洲思想史及教育史上极具前瞻意识。

一、课堂辩论教学方法的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成为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辩论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尤其是在大学教育课堂中。新时期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满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他们是一群富有创新精神、个性鲜明的新新人类,他们更愿意自己去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辩论式教育把课堂转变成开放式和讨论式为主的课堂,更加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一起去探索新的知识。因此,在大学开展一些课堂辩论,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分析如下:

第一,辩论教学集读、写、听、说训练于一体,这些能力在学生准备收集材料、与对手对辨过程中都能够得到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创造性思维能力、勇敢自信大胆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思想作风等。

第二,辩论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当今大学生在自我表达的主动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多多引导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准确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等将自己的见解准确传达给别人,帮助其在今后的社交活动中凸显优势。通过辩论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对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与周围人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辩论教学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教师作为组织者,根据自己对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的认识,加上学生实际情况可自行设计教学模式,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2}。

管理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辩论教学应是首选之一。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根据前一节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的讨论,可以使模糊的概念得到澄清;通过在课堂上同学之间的辩论,帮助其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评价事物,克服思想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积极准备和讨论过程中,不仅对专业知识得到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知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课堂辩论的组织模式

课堂辩论的教学方法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得到锻炼,但《管理学》是全部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人数较多。如果按照一般辩论比赛规模组织,那就是90%以上的同学只能作为观众,这样就不能使大多数同学融入其中深入思考问题,这就有悖于当初的教学理念。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一般管理专业文理兼收,所以在课堂辩论上大部分时间文科学生占主动,这也挫伤了理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了消极对待的情绪,这也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课堂辩论组织中进行了以下调整。

1.小组规模确定。根据当年所带班级情况采用了班内对抗和班级对抗两种形式。如果整个课堂是一个自然班就采用班内对抗。如某班共有50名同学,以文科生为主,无论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面还是积极性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笔者将这50名同学按学号平均分成A、B两方,再在两方中按5人一组分成5组,即:A1,2,3,4,5,B1,2,3,4,5,并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小组长负责统筹安排同学的分工。在案例准备上,双方相对应的小组要选择同一案例,各自准备资料,辩论陈述和总结发言。两组辩论结束以后,其余同学可以根据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小组集体作出解答。如果是两个以上的自然班,则采用班级对抗形式。如某两班共80名同学,笔者将这两班同学自然分成A、B两方,具体的组织方式和班内对抗相同,只是在选择案例时会考虑到同学的兴趣,多选国内外大型企业管理的案例,以期提高同学对管理学的兴趣。

这种分组的好处在于:首先,进行分组后的同学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案例,对案例中涉及到的概念、管理方法能够有一个深入的掌握,其余同学通过辩论小组之间的发言,对其提出的观点积极进行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保证了辩论参与的广泛性。而且,对于一个刚刚接触《管理学》的同学而言,其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是有限的,但通过几位同学的集思广益,使整个辩论更加充分和具有说服力。其次,对于不同专业班级组成的课堂辩论,各专业班级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多方位阐述了同一个辩题,这就使两个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宽度、眼界高度等方面都得到了互补。但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小问题,例如在某一次关于如何通过工人的工资调动其劳动的积极性方面的案例辩论中,就有学生对辩论小组提出很苛刻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发泄对社会分配不公平的不满。其次,辩论方抓不住核心内容,会造成辩论时间大大延长,而且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正确认识。最后,在班级对抗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辩论过程中个别学生往往由于对对方观点反驳的论据缺乏,转而对对方辩手进行人身攻击,各方班级为了维护己方的同学也会“出嘴相助”等,这都影响了辩论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班级的控制力度。

2.课堂辩论流程设计。为了保证同学们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根据课程内容,将课堂辩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问题解答。每一个案例后面都有相关的问题,每组开始第一步是解答案例附带的相关问题,这样双方及同学都能对对方的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内。

(2)双方辩论。双方根据对方的回答,找出认为对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锻炼同学的反向思维及应变能力,时间可根据辩论情况自由掌握。

(3)自由提问。通过双方的陈述和辩论,其余同学已经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辩论结束以后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对任何一组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互相讨论。目的是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也能够督促辩论小组的辩前充分准备。

(4)总结陈词。每组指定一人对案例所采取的措施做优劣两方面的总结陈词,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

3.教师点评。由于学生最初接触这门课时,在概念理解和原理掌握方面都比较薄弱,所以在课堂辩论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容易偏题和冷场,影响辩论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以保障辩论的顺利进行。

(1)专业方面。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对一些管理原理应用不当,或者对一些概念比较模糊,不能够在辩论中表现良好,这时要针对同学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一些模糊认识进行解答和引导纠正,同时把正确的管理思想传授给同学们,以达到我们教育的初衷。

(2)语言方面。辩论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项能力一方面需要同学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辩前的充分准备。在点评学生辩论中语言表达方面可从清晰流畅、层次清晰等方面进行总结点评,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3)仪表方面。除了在给辩论作专业知识方面的总结外,还需要在同学的仪态仪表方面进行指导。有的同学对自己的举止不太重视,穿着拖鞋或衣冠不整就开始上台辩论,这种形象使他的辩论可信度大打折扣。这些细节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指导,帮助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

三、辩论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案例。选择合适的辩题是辩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一个好的管理学辩题一方面能够满足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相关的理论知识面。笔者选择案例时一般从两方面准备:第一,辩题要具有代表性。该案例能够代表相关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样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管理学重点问题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辩题要具有焦点性。社会关注的话题一般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能够在课堂上引起大多数同学的共鸣。比如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等社会焦点问题,引导学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认识这些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国家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等。

2.辩论小组规模的控制。在人数少时辩论效果能够达到最好,但是在人数多的大班里,课堂控制力度不好的话,很容易出现偏题、混淆概念等错误。所以在设计辩论小组时需要考虑人数、人员构成、可对抗性等多方面因素。

3.辩论点评。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无法发现自己在辩论技巧和辩论内容方面的缺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辩论技巧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在辩论结束后,老师的点评尤其是对辩论内容的点评必不可少。在点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一味地批评,这将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并会降低学生对管理学的学习热情;也不要一味地表扬,一味地表扬无法让学生发现自己辩论时的缺点,特别是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因此,在点评时,首先应该肯定学生们辩论所取得效果以及辩论过程中的思维闪光点,然后再指出辩论内容方面的具体不足,并示鼓励。

四、总结

如何通过辩论式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循序渐进、不断总结与完善的过程。在多次的辩论式教学的运用中,均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改进中寻求新的突破。以上所述只是笔者近五年教学的经验小结,今后应不断根据教学内容和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课堂辩论的内容、方法和技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红菊.辩论教学在管理学课堂中的应用探讨[J].硅谷,2008(10)

2.刘亚丁.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

3.彭曼君,熊丽君.“课堂辩论”行动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2)

第10篇

关键词: 小组合作讨论 交际策略 策略训练

一、前言

由于全国各地高职高专普遍不断扩大招生,很多班级的人数都达到了五六十人,有的院校因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英语课程采用合班上课。这样的大课堂存在着许多问题:人数多,对教学资源占有不足,人均占有课堂时间少;师生之间交流和语言训练的机会不足;组织教学困难,等等,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英语作为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1]在人数众多、程度不一的大课堂语言交际实践活动中,教师希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是不现实的。客观地说,教师很难改变英语学习的大环境或班级的人数,但在课堂为学生创造交际策略的运用的条件和环境方面却可大有所为。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使用国外常用的小组合作讨论(group work)是加强语言交际实践的深度、密度、广度的最佳选择。这样在一个人数众多,但有着信息资源比小课堂来得更加广泛的优势的大课堂,将给学生以更多参与语言交际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提高交际策略能力。

二、小组合作讨论介绍

小组合作讨论是合作学习理论用于课堂学习的活动方式,是组织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反复训练交际策略的有效活动。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几个人围绕根据课文或其它内容给出的某个问题或某种情况,通过口语的方式交换个人看法或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而且为了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大家必须清楚地表达意义。这样既能够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更多的使用交际策略的机会,减轻学生因有顾虑不愿在课堂上发言的焦虑感,比起一个学生单独站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会觉得更加自在。也因为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自如的交流空间,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对小组指导或提供帮助,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小组合作讨论不失为一个策略培训的好办法。

三、交际策略及其在小组讨论中的作用

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运用的应变能力。它是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掌握有限的情况下,为同他人交际而采取的语言或非语言的策略,以弥补词汇或语法的贫乏,克服交际中的障碍,也就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Corder,1983)。[2]常用的交际策略包括转述、借用、求助、手势语及回避等方法、技巧。[3]

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因为学生的语言水平、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样讨论就存在着较大的信息差,也就是具备了交际的真实性。为了弥补信息差,小组成员就必须进行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协商的过程,这样学生间不同的协商、合作不仅体现在他们表达观点上,还体现在他们参与谈话的技巧即交际策略上。而小组成员是否运用交际策略相互合作,及时作出反馈,是否能从其他人身上通过合作性的协商,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知识、策略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各自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补充、知识能力的提高,就要求他们必须知道何时何地如何应用交际策略,以达到此目的。

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加强交际策略教学的建议

由于学生策略意识较为薄弱,这势必会给小组合作讨论的流畅、顺利进行带来阻力。因此,在运用小组讨论加强交际策略训练教学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小组讨论效果,加强交际策略教学。

(一)小组的编排

不少老师怕费时费力而简单地让前后桌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而不合理的组员搭配往往是造成讨论低效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风格、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后,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混合编排成人数相近的小组(3―4人为宜),并可根据不同交际的内容和任务随时适度进行调整,以保持合作小组的“新鲜度”。学生按照小组固定下来后编排座位,每个小组每次轮流推出一个组长组织当天的课堂交际活动。每个人都是小组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全组同学的认可。学生由此就会产生一种被重视、被接受和被尊重的感觉。同伴的支持和鼓励能激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运用交际策略讨论,并对交际活动持更积极的态度(Sharan,1990)。

(二)讨论话题的选择及准备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给出不同的讨论题目,选择讨论话题时要选择有趣新颖,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活动的话题,如:What do you think of cloning?关于话题的选择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主题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就越会使学生感兴趣;另一种认为话题越新奇、越富于想象力,就会使学生越感到兴奋和刺激。当然,话题的远近往往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4]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话题。因此,教师最好要在课前根据讨论的主题、性质和类型,选用适当的方式,并且充分发挥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保证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为弥补英语学习系统表达方式单一、词汇量小的不足,教师也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扩大学生的词汇及表达法,主要是在学习系统每涉及一个新的场景或话题时,如工作面试、采访或辩论,教师就分配不同的小组课外利用网络、书籍和报刊等资源收集整理这些特定场合下会用到的相关词汇和恰当表达法,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共享并在模拟场景中实践交际。这时教学重点不再是放在语言本身,而是放在学生使用交际策略来进行意思的表达上,因而学生的语言交际就更加真实,需要即兴反应。

(三)将辩论引入小组合作讨论方式中

小组合作辩论就是将辩论(debate)引入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方式中,向学生提供运用交际策略的机会,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课堂实施时灵活方便,交际训练的效果很好,因此这种方法是大多数教师上课时都会采用的方法。在实施此种方式时应让学生提前进行准备。教师应从交际策略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将策略训练贯穿于整个辩论活动中,增强学生在小组辩论中发表自己意见的交际愿望,并借助种种交际手段来达到交际目的,从而发挥他们的交际潜能。教师可以把全班分为正反方两个小组,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辩论,一个接一个发表自己对于辩题的观点,为保持辩论的畅通和交流的正常进行,学生就得使用如有助于辩论连贯性相关的交际策略。像One-Child Policy,cloning,smoking,Internet computer games和advertisement等都是很好的辩论话题。再看下例:

A:I think,Er...honesty is going out of style like the clothes Zhong Shan Zhuang.

B:What’s “Zhong Shan Zhuang”?

C:It’s a kind of clothes that is first designed to Mr.Sun Zhongshan.

D:I don’t agree with you.The kind of clothes is not a case in point.Honesty will never be out of style.

E:Can you say you are honest in your life.Well,I mean,can you say you never cheat in any examination?

F:We have heard many stories when we were children which told us that the people who lied,cheated or stole come to bad ends.

...

在该辩论中,同学A,C,E和同学B,D,F分别为正、反方。A使用了拖延策略和举例策略。B不理解Zhong Shan Zhuang的含义,使用了求助策略。C解释该词的含义时使用了澄清策略和知识策略。当话题一直围绕衣服展开,有点偏离主题时,D马上确认反方的立场,使得辩论继续进行。F遇到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便使用了回避策略。正是由于学生不断地运用各种交际策略,从而保持了辩论的连贯性,[5]在辩论中也增强了交际信心,并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

(四)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指导作用

1.及时提供交际策略的指导

许多教师平时自身没有充分认识到交际策略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的策略观念较弱,无法采取各种策略成功地交际。因此,教师要担任的是交际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协调者的角色,对学生不仅提供高层次的交际活动,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还应及时提供交际策略等方法论上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并做到在各种情况下合理地使用策略。在学生因为语言能力不足而出现交际障碍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引导他们采用不同的策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提供新的语言项目,以保持交际的顺畅,从中体会到运用交际策略的好处,激起对进一步交际的兴趣。教师甚至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感受老师的亲和力,但是要注意不能唱主角。同时,教师对学生在讨论中所暴露的交际策略运用的弱点应做好观察、记录,作为以后补课的依据。

2.对学生的评估要注意技巧

由于每个学生的语言水平及个性差异,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开始阶段,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要有足够的宽容、耐心,切不可过分地纠缠于他们的错误,而使他们失去交际的信心,尤其应该多鼓励不爱发言的学生。教师对学生交际中的纠错、鼓励、表扬,也得注意技巧,在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前提下,要更注意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使用各种交际策略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避免使用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较为不利的母语策略、回避策略等。在讨论中,为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辩题,如Like father,like son;Examination is necessary or not;Laughing is better than crying,使学生有话可说,回避沉默。讨论结束后,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对讨论结果给予指点、评论,也想了解其他小组的情况,与别人作比较,希望能比其他小组做得好,得到别人的赞赏。如果教师对全班各组的讨论结果只是泛泛而谈,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不仅想知道自己在讨论中所说出的语言是否正确,同时还想知道讨论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6]因此,教师应及时提供反馈,对讨论过程和结果给予指点、评论,表扬做得较好的小组。

3.多提供技巧性的强化练习

交际策略是谈话的一种技巧,可以通过训练来逐渐掌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解释各种策略的作用后要给他们演示该如何做,再予以辅导,强化其正确行为。例如,教师在呈现了有关澄清策略的知识后,就可提供让学生掌握澄清策略的讨论框架。通过反复的控制性的技巧强化练习,教师既向学生提供了有关交际策略的陈述性知识,也为他们提供了把这种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的环境。从而使交际策略开始以明显的可意识到的形式存在,逐渐脱离控制的过程,直到学生完全无意识地、熟练地运用交际策略。

五、结语

在交际语言课堂上,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组织形式已逐渐被“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所取代。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组合作讨论活动也逐渐成为语言教师经常采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的注意力逐步从语言形式转向语言意义和内容,让学生投入到具有真实意义的交互语言活动,组员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就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学生培养交际策略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产生良性循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与使用交际策略训练的结合,大多数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蒋理.大课堂英语交际教学策略[J].长沙大学学报,2006,(1):150.

[2]Corder,S.P.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M].London:Longman,1983.

[3]Tarone,E.Some thoughts on communication strategy[J].TESOL Quarterly,1981,3(15):285-295.

第11篇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往往是与传统教学思想和传统教学手段有关。传统的教学一般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解题、介绍背景、划分段落、分析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等,学生兴趣索然。课堂上常常出现老师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台下却昏昏欲睡的情景。教育教学改革后,我们尝试将辩论赛引进语文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合作学习教学思想。

首先,辩论赛的辩题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大组,各派辩手,上场辩论,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充满了竞争性,学生谁也不甘落后,积极性非常高。

其次,这种辩论赛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是群策群力的比赛,它讲究整体的配合,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各辩论队要集体研究辩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学生还要在课外搜集大量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并归类整理,排出若干推理形式。为了注意自己在辩论中的形象,风度,赛前许多学生对镜反复试讲;至于学生临时自找对象,争辩“练兵”,更是普遍现象。比赛时,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你攻我守,互不相让,随机发挥,兴趣盎然。而且赛后纷纷评点、议论,把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由课内推向课外,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在赛前的准备中,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搜集材料,写“辩论发言稿”。这样,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写作,积极性高,有话可说,大多数人都能写出富有见解的文章来。以后还要汇总材料,进行推敲筛选,研究论辩策略。考虑好开始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怎样批驳对方,辩论进行中,怎样进一步确立自己的观点,最终驳倒对方。这过程实际上起到了集体写作、共同评改作文的作用。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必须敏于听而善于言。所谓“敏于听”,就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听清对方说了些什么,哪些说对了,哪些说得不合理;所谓“善于言”,就是要针对对方说得不合理的地方,给予有力的反击。如反方提出“学习中大量做练习利大于弊”,其理由是:“做练习题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得越多知识越巩固,能力提高得越快。马家军就是因为坚持了大运动量的训练,所以提高了技术水平,多次获得了世界冠军。我个人也有这样的体会,平时做题多,技术水平提高了,考试时不慌,考试成绩就好。反之,考试成绩就差。”对这一理由“善听者”细加分析,就能知道对方所持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接着“善言者”就可以从反驳对方的论据入手,指出:“练习做得越多,知识越巩固,能力提高得越快”这一根据本身是违背科学的。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形成在练习数量上总有一个最适当的数值。经过多次试验,学生抄生字的最佳遍数是4遍,而不是100遍。“马家军”大运动量训练并不是不讲科学地一味增加运动量,他们有一整套的科学训练方法。个人在学习中大量做练习而取得好成绩并不能说明在其他同学身上都有效,这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这样学生置身于竞赛的情境中,大脑处于高效运作状态,读、写、听、说训练得到强化,其效果大大优于传统课堂教学。

三、有利于学生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辩论赛中听、说、读、写训练是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训练不是和思维训练同步进行的。

在辩论时,学生既要注意听清对方发言论证是否严密,又要顾及本队的总观点,坚守住自己的分论点,还要有机地组织自己的材料,不失时机地给予对方有力反击。在高度紧张、激烈的论辩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以及要顾全到大局的整体性、论述的逻辑性。

通过论辩,学生们发现所以出现词不达意、句子不顺、层次不清等错误,常常是由于思维不合乎逻辑规律或思想认识不清楚所造成的。而思维越严密,语言表达就越准确,说服力也就越强。通过搜集论辩材料、写成发言提纲、模拟练习以至比赛的一系列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爆发出一串串创造思维的火花,作出了一次次精彩纷呈的即席发言。

四、有利于教师科学、艺术地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赛前指导方面。辩论赛是一种科学性、艺术性很强的竞赛形式。要组织好一场竞赛,需要教师先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组织等方面指导各辩论队建立起整体理论体系;还要从辩论技巧、辩手的风度、气质等各个方面给予悉心指导。

第12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学习方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革命,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创建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教学模式,着眼点就是要改变那种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形成一种对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求,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1]。

所谓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方法,就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以特定的、具体的某一主题或专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以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一、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意义

“法理越辩越清,是非越辩越明”,这是中央电视台《以案说法》栏目中的一句压台词。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实施,往往具有群体性,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不仅需要正面的意见和主张,而且要有反面的质疑和思考,这样更能使问题毕现,矛盾突出,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对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问题的辩论,我们可借鉴国际大专华语辩论会的一些成功做法,引入竞争机制,引入正方反方,明确辩论原则,划分辩论阶段。让学生站在正反两方,从不同的利益出发来对同一问题阐述不同见解,充分暴露问题争论的实质和焦点,从而有利于寻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问题研究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无论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还是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无论是在问题的决策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上,都应突破传统课程教学的局限,一切都应围绕、服从和服务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敢于实践,大胆创新[3]。

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为探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经过精心准备,政治组与化学组联合主办了一场以“关注环境――鱼死谁之过”为主题的法庭辩论。以环境污染的危害为内容、以法庭辩论为形式,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使化学知识生活化,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演讲口才和实践能力。

这场辩论从构思、酝酿、准备到“开庭”经历半个多月的时间。高一年级同学纷纷报名,经过师生推荐,确定了十一位同学。角色确定后,参加原告方、被告方、审判团的人员在老师的指导下,马上到图书馆查资料、找依据。他们找来了《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水的分析》以及有关法庭实录、演讲技巧的书。学生们查找资料、向老师咨询、观看有关民事审判的录像,弄清了法庭审判的程序,熟悉了法庭辩论的一些术语。短短几天,每个人都准备了厚厚一沓讲稿。

学生的辩论从单纯的环境问题延伸到了经济发展与治理环境的关系,并涉及到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对每一个环节、每句话都仔细推敲。几位老师分别从化学专业知识的角度、法庭辩论程序与技巧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与学生商讨,老师从台前走到了幕后,完全扮演了辅导者的角色,真正的实现了师生互动。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体会

这次活动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方法和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法庭辩论在学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许多同学说:这样的形式他们喜欢,欣赏的同时学到了知识;更有的同学说:时间太短不过瘾;还有些同学对辩论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而台上的是一位同学感触更加深刻,尹万中说:“当了一次法官,真过瘾,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法庭审判的程序了。”刘坤说:“有机会他真想成为环保大使。”其他几个同学也都说:法庭不那么神秘了,化学更贴近生活了。这次以研究性学习为初衷的活动取得了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各学科的融合

把握素质教育的精髓,不拘一格,既落实了基础教育,又跳出了课本,特别是政治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为实现学科间的渗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

活动的方式新颖独特,它以化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一些现实的问题为焦点,以法庭辩论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有效的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3、极具开放性的内容

活动的内容极具开放性,这也是这次活动区别于以前各种活动的显著特点。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贯彻一个思想: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课本知识;只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路,而不进行包办,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学生每次排练,都会有一些新的内容是老师们没有想到而又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的,在辩论结尾所加的一段“关注环境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的尖端点评更使这场活动受到了画龙点睛之效,引起在场每个人的深思。

四、结论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根本,改变了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同学们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会合作,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密切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张魏.研究性学习如何改变和凸显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学科价值.政治研究性学习,2008-12-07.

[2] 朱佩群.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初探,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09.12.

[3] 李波.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问题的解决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普通高中2005/10-11合刊(总第13-14期)思想政治专辑(五).

【作者简介】

胡荣亭(1971-)男,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学政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上接第152页)

[8] 龚沛曾,杨志强等.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

[9] 樊新华,孟铂.“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