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的教育方法

德育的教育方法

时间:2023-06-21 08:5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的教育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的教育方法

第1篇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 

第2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良好品德;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32-01

新一代的学生,有新一代的特点。他们自我意识很强,叛逆心理较重。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还很不成熟,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就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加上现在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没有时间接受其他方面的德育教育,所以,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非但不应减弱,反而应该加强。笔者参考相关理论,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坚持全面的德育理念

在德育实践中,人们往往过分重视了德育中“知”的因素,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如“情”、“意”、“行”与“信”等因素。导致德育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有很多虽然知道道德准则,能背道德教条,却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与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人们过度重视公德教育,而忽略了私德的养成。事实上,私德是公德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应该特别重视私德的培养。举个例子,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德,可当众悬臂高管执毛笔书写小楷。这个高难度的动作和比较好的书写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不断地说“居然能这样写,太神奇了。”此时,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此无它,但手熟耳。”同时教育他们凡事贵在有恒心,很多事情只要坚持就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样做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并在情感深处产生了共鸣,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在实践中成长,在日常中培养良好品德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生就是在生活中成长、学习、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3.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应该强调以下几点:一是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二是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三是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加里宁曾说:“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教育者不仅要时刻自警,还要时刻想着怎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只有教师把最好的一面呈现个学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引导他们,学生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既增长文化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有用之才。

4.方法上换位,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作为老师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①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学生以同等的关注;②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③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④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5.发现人才树立榜样

第3篇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孔子;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是在继承、摒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在中国古代先贤们所提出的教育方法和之后人们实践中所创造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过程中是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的根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于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孔子创立的儒家的理论方法,在中国封建社会曾居于主导地位。孔子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深入人心,行之有效,因在于其方法注重实效性,值得借鉴。

一、孔子教育方法中的要论--------道德教育

孔子重视培养德才兼备之人的教育,认为首先人应是一个符合道德评价标准的合格的人,重视学生基本人格的培养,并将其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

在道德教育中,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的自我修养方法,就是说一个人能克制自己的言行都合于“礼”就是“仁”。除了“克己复礼”之外,还有“约之以礼”,也使要用“礼”来约束自己。孔子还把克己的办法具体化为四个条目,即“四勿”之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由非份之想,不要有什么奢望,要清心寡欲,禁欲养心。儒家的克己还包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要求,就是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自卑尊人,先人后己;以己度人,将心比心;礼尚往来,以德报怨。另外,孔子特别提倡自省的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遇到德才高的人要主动向人家学习,争取赶上他,遇到不贤良的人和过失的行为,要自觉对照检查自己,看是否存在类似的特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为“慎独”,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能自觉按一定的道德准则思考和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孔子最看重行,它认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通过个人经验告之于人,不能听其言旧信其行,而应听其言观其行,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判断一个人行为的正误。尤其是教育者和统治者首先要身正,言行一致,才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感召作用,从而上行下效,在学生中逐渐形成稳定的权威崇拜观念,建立起理想人格的模式,引导他们去追求、效仿。

孔子教育的一大特点是通过道德教育、道德修养来达到其政治目的。关于道德修养的途径,孔子提倡通过“克己”、“内省”以至“慎独”的主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方法。他教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以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宽于责人,严于责己,就能避免与别人发生怨恨。在人与人发生矛盾时,他要求人们“求诸己”,找寻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以为,一个人不论看到好事或坏事,都应当对自己进行省察,从正面或反面吸取教训。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此外,他要求人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迁善的勇气。他说:“过则勿惮改”。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可见他重视的不是不犯错,而是犯了错以后能否迅速地改,并且不再重复自己的过失,亦即“不二过”。由修身确立了以身作则的身教原则,注重理想人格的感召作用。孔子教育弟子时,往往是用自己的举止行动做出榜样,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在关于一个人说与做的关系上,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里虽然当时主要是指从政治国,但现如今也同样是对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者要想把一个个年轻的灵魂塑造得更好,就必须“其身正”,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对学生无声的命令,潜移默化,将教育内容寓于言行举止之中。教育者以自我为道德典范,同时树立先进、正面的榜样典型起到示范作用。

二、当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片面性——重政治轻德育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追求过高的政治目标,忽视道德、心理层面等基本人格品质的培养。重视政治教育、轻视道德教育。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构成是一个包括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完整体系。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因此,片面、过分强调这个体系中的任何部分都是不科学的,在强调某一部分的同时,容易忽视其它部分的作用。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基础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忽视,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客观问题。道德教育要通过对学生的理论灌输与传授,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发展水平相适应,使其形成相应的理论素养并成为指导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的内在因素。 同样,当代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健康教育也被包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之中,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点。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基础,而片面强调所谓的政治觉悟、政治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很可能就是政治上具有虚假人格,而在思想政治素质上不可能真正合格的大学生。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就不能只考虑政治教育的引导和灌输,还应该考虑其它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以系统、全面的方法来进行有效的教育。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政治思想觉悟高、立场坚定的人才,这是一种片面追求高政治素养形象的教育目标和理念,与现实脱轨,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在如此过高目标的要求下,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教育的最本质、最核心的目标:道德教育。即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道德品质合格的人,即人格品质教育。所以,我们应把目标归溯到人格品质教育层面。

三、当今应以德育为先提倡德智并重

孔子注重道德教育的作用,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视基本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其它教育的根基,给予了道德教育很高的评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德育教育相统一,即应结合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不能代替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毕竟不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代表其理想、信念和信仰。如果只重视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让受教育者把只是当作一般的知识、原理、概念来学习,只是让他们学会了用马列主义的措词,而不是真正从思想意识上认同,就不可能让其建立的信念、信仰,更不可能使之在行动中坚持和发展。

德智并重的教育适应了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即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要求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并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身要求其侧重点应在德育教育上。

既然重点在德育,就需要注意如何在德育方面言传身教、身先垂范,“正人先正己”的问题。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优秀的教育者,往往能以其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正向激励,成为学生的优秀榜样。合格的教育者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学习、信仰、实践,才可能使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

参考文献

第4篇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只有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上,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大量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它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观念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由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第5篇

[关键词] 卫生高职校;德育教育;职业技能;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4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1.023

[本刊网址] http://

一、当前卫生高职校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职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过分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德育教育工作

教育部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此,但功利心往往使之将重心放在单纯地为学生找工作、谋出路上。课程设置上存在基础课和专业课连接不紧密、选修课和跨修课选择性不多、灵活性不强等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缺乏有效的奠基关系或服务关系。以医学院校为例,人文类的课程安排很少,仅占所有课时的8%,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一些学校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只注重学生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获得,而极少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的发展,忽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统合性引导。

(二)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未真正紧密结合

教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卫生高职校的教育也是如此。在卫生高职校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作为根基贯穿始终,与其他职业技能课程紧密相关。但是在大多数卫生高职校中,绝大多数德育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而且又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即使上课运用案例也仅停留在表面理解不能深入剖析;而专业课老师重技能教授忽视德育,在授课中极少涉及到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的甚至武断地将德育教育同自然学科教育相分离,从而造成德育教育工作收效甚微。

(三)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投入对两者无法同时兼顾

《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数据显示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是中等职业学校的2.2倍,国家对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投入差别巨大。在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现状下,大多数卫生高职校的管理者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收效更快、效果更易显现的职业技能教育中,通过对实训室、模拟室、仪器设备、教学挂图、模型的购置,保证了学校专业技能训练的最优化,通过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赢得社会认可、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对于德育教育视听资料的投入仅停留在图书资料、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等基础层面,专题报告、校外培训、专家讲座少之又少,只有当德育教育出现重大问题时,学校管理者才会引起重视。

(四)德育教育未能真正运用高新技术,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新时期,运用高新技术开展德育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是必然趋势。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在大力倡导“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现代仿真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专业教学中我们已经看到实物投影、仿真实习实训、生产性实习实训、多功能录播室等高新技术的运用。相比之下,德育教育显得及为滞后。一方面,德育课程教育过程仍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多媒体教学只是简单地发挥教学内容展示的作用,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另一方面,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被完全分割成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部分,中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

二、紧密联系卫生高职校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平等对待

德育教育是一种软实力的教育,其在操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难度。卫生高职校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重视教师的德育水平,树立榜样,评选德育标兵,加强与德育教育高水平院校间的交流、学习,真正建立一支专业性强、作风扎实、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教学经费投入上,学校应该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同等对待,专项设立德育教育经费,购买良好的教学设备,完善德育教育的基础设施。

(二)德育教育工作要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卫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医疗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更要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一方面,注重德育教育隐形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在案例中开展德育教育,充分利用医疗系统内正反两面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使其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同时,采用微电影和纪录片形式,运用学生身边耳闻目见的实例,让学生学会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与思考,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思考自己对于职业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另一方面,重视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职业德育教育。实习阶段是学生接触社会、开始为患者服务的初步时期,也是学生现有的职业观、价值观与社会现实冲突融合的时期。因此,指导学生的临床医生或护士要格外重视临床医德教育并积极给予正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有不妥之处应该及时批评指正,在这个时期强化学生知、行、言的统一,使其具备确定地认知、正确地行为、恰当地表达,为将要真正面对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效衔接

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给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德育教育教学的实施。另一方面,开拓教学思路,开发、利用和整合开放性教学资源。开放性教学资源是指打破专业和学科以及学校界限,通过网络链接等形式,将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和不同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教材、教学课件、图书资料、仿真实训软件和课程标准、视频资料以及现场流程等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或学分互认制度进行共享,使这些资源能发挥更大的效益。开放性教学资源打破了学校和专业的界限,将各种不同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用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品行陶冶。总之,多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有助于改进现有德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促进与职业技能教育衔接工作的开展。

(四)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衔接效果

首先,充分利用好课堂资源,发挥其最大功效。教学中以内容为切人点,将技能教育、职业道德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各方面受到启发,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疗工作者,如何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做到“先成人,后成才”。

其次,利用好校园文化资源,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正确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坚持利用板报、专栏、广播等传统舆论阵地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校园网络等新型社交工具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进行教育和引导。如在校园网络社区上设置职业道德教育专栏,针对医学界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来进行讨论,不断拓宽学生德育教育的广度和宽度。

第三,利用好各种活动资源,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德育教育完美结合。一方面,大多数卫生高职校中都会开展各项职业技能操作比赛,在比赛期间加入“德育风采人物”评选等活动,将职业技能与德育评价紧密结合起来,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另一方面,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效结合的有利时机。学校团委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公益志愿活动,借此来进行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两者对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第6篇

1  初中体育渗透德育教育优势

1.1 体育教师的感染力

体育教师通常接受过系统的体育知识学习,加上专业的体能训练,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在高压力的学习状态下,体育教学还能够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愉悦。因此,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注意力较为集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岗位意识,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道德教育,同时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以此作为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的主要优势。

1.2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体育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来讲,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区别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体育教学大多数都是实践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来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同时,体育教学还具有集体性,很多体育活动都是需要集体进行参加的,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规则性,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规则制定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对组织纪律的遵守,从而为德育教育的渗透创造良好的条件。初中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比较熟练,能够明辨是非,是德育教育开展的最佳时期。

2  初中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方法

2.1 德育渗透内容具体化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的重难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通过举办运动会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集体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地组织学生观看国家队的表现。例如:通过多媒体播放女子排球队的比赛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来了解运动员所具有的顽强拼搏、艰苦训练的精神,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能够运用不惧艰险的优秀品质来进行解决。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项目接力跑、球类比赛等,让学生了解集体的重要性,能够严格遵守体育活动中的一些规则,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也能够严格遵守社会发展规则。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当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优先考虑集体利益,通过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明确组织纪律的重要性。在道德约束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在篮球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制定明确的篮球规则,对一些不遵守规则的情况,要仔细认真地进行思想教育。

2.2 德育渗透形式多样化

初中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运动项目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对相应的运动规则进行改变,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仔细研究体育项目制定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来创新德育教育的内容,在日常教学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做好运动器材的选择,充分考虑到天气和场地等一些自然因素所引起的教学变化,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养成集体意识,严格遵守体育课堂的组织纪律,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同时,体育项目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德育内容的多样化,体育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平等、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鼓励学生主动进行体育学习,还可以以精湛的运动技巧来感染学生,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心和爱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一些比较难的运动动作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鼓励的语言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师在教学方案制定开始之前,仔细研究教材的主要内容,了解德育因素,根据教材和项目的多样化特点,结合初中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将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向学生宣传保护器材的重要性,让学生参与到场地的布置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思想,还可以通过跨栏、体操等一些运动项目来培养学生勇敢、团结、果断的竞技精神。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制定时需要仔细研究课程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把握良好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学。

2.3 德育渗透要从实际出发

在进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初中生的主要特点来进行德育渗透。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中生的自尊心很强,个性独特,在遇到困难时难以自我进行解决,很容易受到打击时心丧气。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教学引导,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客观规律来合理地设置体育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选择好德育和体育之间的结合点,保证教学开展的有序性。例如:在长跑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质;接力跑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跳跃类运动项目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勇敢精神。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体育课程的主要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承担教学引导的重要作用,适当调整教学任务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教育因素,设计好教学课程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开展。

第7篇

本人作为新形势下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始终抓住德育教育不放松,在方法和目的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认真制定好班队工作计划,通过八个结合来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效果。

一、德育教育要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体现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缺乏理性认识。

低年级学生行为特点,他们喜欢随心所欲,不易受到纪律的约束。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他们喜欢简单直观的东西。如:把人分为好人坏人;把事物分为好玩和不好玩等。低年级学生个性化特点表现明显,不像成人那样有组织有纪律地从事某项活动,喜欢跳绳就跳绳;喜欢拍球就拍球,不受纪律约束。

二、把德育教育与常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观念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等,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三、把德育教育与爱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爱心在行动:一是结合“给父母洗脚”活动,开展关爱家人教育,如按照不同的时期,分别开展了给父母倒一杯茶、给父母添饭、给父母洗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从小学会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二是结合开展向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是在班上开展对学困生的“一帮一助学活动”,在班上动员和鼓励学习好的同学主动报名结对帮助学困生,通过这一活动,班上几个学困生在学习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四是开展应急演练,主要开展了遇到地震、火灾、校园伤害事件等如何应对等几个主题演练活动。

四、把德育教育与讲故事结合起来,用英雄人物的事迹,启迪学生的爱国之心。。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就抓住了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讲英雄人物的故事,讲名人爱学习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三十多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把德育教育与开展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讲,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装错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师这儿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上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让大家讨论,都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学生们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学生多了。这样,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把德育教育与对学生的表彰和奖励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注意尊重学生,坚持以表扬为主,把表扬与批评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第8篇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德育教育 方法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57-01

德育工作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德育工作的开展,在考虑现实社会的要求之外,还应该保持计划性、组织性、目的性。当然在选择教育方式方法上也应科学合理,已达到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人们利用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可以获得很多方面的信息。但是,面对小学生年龄较小、思想不成熟的年龄特点,必须做好小学生接收各种信息的引导工作,避免小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是最基本 ,关系着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小学生迈入人生道路的基础[1]。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一)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懂得欣赏学生,针对现阶段学生独生子女多、自尊心强、懂事、敏感等现状,需要老师和家长投入更多的关注。在开展德育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爱心和责任心,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无论是管理班级还是具体的教学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教师对于工作中自身存在的错误,能勇于承认,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能使学生更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学,从而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2]。

(二)合理利用批评教育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需要考虑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结合实际的场合情况,做出恰当的行为。同样,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也需要考虑现实场景,以及学生本身的状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教学。

在进行班级的管理工作时,小学班主任需要注意批评教育的方式,巧妙的运用语言,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注意把握语气,先抑后扬,不宜使用较多过分的批评语言,把握适度原则。由于批评本身带有一定的否定意义,若使用过多,则容易引起学生情绪波动,产生某种程度的抵触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建立,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批评教育之后班主任应该随时关注学生情绪上的变化。

部分小学生存在反复犯错,虽然能积极认错,但是不能彻底改正错误。针对这类学生需要班主任更强的忍耐力,在实际批评教育工作时,结合所犯问题的严重程度及学生的性格特点,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保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三)提高小学班主任对德育教育工作的认知

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首先在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树立上,其次是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小学德育教育是系统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小学班主任必须深入理解德育工作,讲授相关的基础知识之后,注重引导学生做人的正确方向。现阶段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自身还是社会,德育教育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德育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一些知识能力以外的因素,还关系着学生人生方向。

研究表明,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存在差异,思维方式不同。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能够提高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生活习惯、思想认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外界的力量改变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小学作为重要的启蒙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学生成长打好坚实基础,铺设正确人生道路,培养更多社会栋梁,创建和谐安定的社会。

(四)保持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

德育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除了对学生在学校中进行德育教育,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沟通,在两方面工作的配合下,能促进整个德育教育工作的完善[3]。

具体来说,老师需针对有特点的学生进行家访,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及时反映给家长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另外家长也应随时反映给老师学生在家的表现以及自己对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等,相互之间做好配合工作,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都努力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逐渐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必不可少,班主任需要长期保持工作的热情,不断思考总结,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掌握好批评教育的程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努力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立志.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浅析[J].品牌,2014(09):205.

第9篇

关键词:幸福教育;小学德育;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46-02

一、幸福教育内涵

随着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幸福教育观的传播,以幸福内涵论、幸福来源论、幸福目的论和幸福教育论为内容的“人性化”教育理念迅速席卷我国教育界,为我国教育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气。幸福教育包含两个层面:其一,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心灵相融相通的幸福教育生活。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很大一部分是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师的教育幸福感必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孩子们产生深刻影响。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因此要提倡教师充分展示个性,肯定自我,使教育成为一种让人幸福、令人羡慕的职业。其二,不仅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童年,还要给予孩子一个因享受幸福教育而带来的未来幸福人生。所谓幸福童年,是指快乐的校园生活;所谓幸福人生,是指为孩子今后人生奠定完整而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基础。亚里士多德曾言:“幸福就是某种善”,“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价值取舍和行为准则。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幸福观教育,并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向和视角,在教育中大力弘扬教书育人的幸福观,把人生和价值融入到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中,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中获取人生的美满和幸福;坚持从德育教育的点滴做起、从班级管理的细节做起,做到“善小而为”,在学生遇到困惑需要引导时,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大门提供一把把智慧的钥匙,在教书育人中感受幸福、感受快乐。

二、幸福教育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价值意义及表现

幸福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班主任工作的指引,从根本上来说,道德教育是以教育人获得幸福的精神为追求的。因此,班主任教育管理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涌动成长的快乐,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回归幸福。为此,幸福教育观也对现阶段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赋予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解,即理解小学生内心世界;二是关怀,即构建“关怀―回应”链环,以关怀小学生实现自我;三是非正式学习,即以德育形式伴随智育进行教育,让小学生获取幸福感。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能做到以阳光的心态面对一切。一个班集体,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种性格;有多少个孩子,就存在多少种差异;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种习惯。他们当中有成绩优秀的优等生,有努力奋进的中等生,更有渴望帮助的学困生。作为班主任,我学会用不同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我的每一个学生。优生天资聪颖,思维敏锐,值得我去欣赏;中等生不懈努力,力争向上的精神值得我去鼓励;而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更值得我去发现、去赏识,他们更需要我爱心的感化,真诚的鼓励,不懈的帮助。当我欣赏的目光洒向班级每一个孩子的时候,学会欣赏他们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也在用心努力回报着我的赏识。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点滴,都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幸福回忆。孩子的习作发表了,班级比赛获奖了,学生书写进步了,学业成绩提高了……点点滴滴的收获,让我体会到喜悦、体会到幸福。每当教师节、元旦等节日,收到一句句诚挚的问候,一句“老师节日好”都会让我感觉到朴实的话语中带着万分真诚。每当嗓子发哑感冒生病时,学生会偷偷地把润喉片、胖大海茶放在讲台上,让我倍感欣慰。每当孩子们围着我问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每当我与他们一起游戏时,我都像回到自己的童年。我从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会到班主任的幸福,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奉献的意义。不知不觉,教育已经融入和主宰着我大部分的生活,我的思想里装的更多的是教育。火热的教育生活锻造着我的人生,精彩着我的人生。每一次付出的收获都是教育给予的,离开教育,我一无所有。我想,即使哪一天走不动了,我依然可以幸福着我的教育事业。

三、提升小学生幸福感的德育管理方法及策略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永葆激情的秘诀就是:保持创新的律动迎接每一个崭新的一天。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也享受着班主任管理中孩子们带给我的幸福感!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语言能力突出,但学习习惯不好;有的学习努力,但缺乏合作精神,不会尊重他人;有的不善言辞而空间想象和绘画能力却很惊人;等等。面对这些色彩缤纷的鲜活个体,我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1.让每一个孩子充满自信。“让每个孩子都能大胆表达!”这是我给自己的班级学生提出的小目标。在班级中有些学生不太爱举手,了解下来这些学生十有八九都较内向,缺乏自信,怕讲错被批评,回答问题让他感到紧张甚至害怕,从而从心底排斥。班上的小小就是这样的孩子。平日里和同学相处的话语不多,上课更是缩在后面。一次班会课上,我看到她怯生生地举起了小手,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立即投去了惊喜的目光,充满期待,请她发言。开始,小小面带羞涩,发言不是非常流利。后来在我的一再鼓励下,她才勉强发完言。“你的发言是老师此时听到的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我动情地鼓励她,“祝贺你!”课后,孩子们纷纷离开座位围着她,向她表示祝贺!学生最大的渴望是得到赏识,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能增进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欣赏他人,提高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在班级管理中,我尊重学生,经常赞美和鼓励学生。“润物细无声”,坚持做到不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尽量挖掘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会使学生拥有极大的成就感和坚定的信心,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他们充分表现自我,从而建立起了孩子们的自信。

2.让每个孩子学会合作。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指出:“合作学习是课堂上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境……从研究中可清楚看出,课堂活动的主流是学生的合作活动。”鉴于学校“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推行,班级中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老师们组织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之间健康的互动情感;对学习成功者的赞许,对学习困难者的帮助,对学习暂时失败者的友善,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小组成员间构建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各个层次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合作中得以协调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感到了“学习是多么快乐呀!”小组内的竞争绝非限于认知这一领域,这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处世也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3.让每个孩子最优发展。我们班级中提出的“学生最优发展”是指每个孩子的教育目标所规定的各方面基本上都能协调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现并帮助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找到自己各方面最独特和成功的组合,不断完善自我。多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每个孩子总有他们值得表扬的地方。我班有个叫果果的孩子,性格非常内向,属于一个很特殊的孩子,父母离异和祖父母生活,所以特别依恋家人,他从不主动跟他人说一句话,一说话就脸红,表达能力不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了他的闪光之处,他书写习惯很好,写作业很踏实,我就一次次地表扬他,上课认真,书写漂亮,他在我的表扬下变得越来越能干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看到别人的东西掉下来了他会主动捡起来,听到上课铃声响后他也会主动提醒身边的同学坐好,同伴间的影响力对孩子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孩子。在常规教育中,我也多从正面引导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我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长处和天分,每一孩子在班级中都应该有发光的位置。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学生的独特性被忽视,教育单调、僵化,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从而导致学生的各种长处没有被及时发现,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对教育而言,只是资源的浪费。在学校“生命课堂”的推行下,我坚信班上那些用常用的标准看来并不优秀的学生,也是有独特智慧的。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开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帮助孩子们发现适合自己特点和天分的兴趣和爱好。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生命中成长的幸福!

教育是一项辛苦的工作,老师的确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开发出自己的智慧,成为一流的教师。一个好老师需要相当的聪明才智,还必须得扮演好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的角色。一个对学生充满期待的老师,才能教育好一个班级。任何教学的决策都必须谨慎小心,务必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考虑。学会使用更优雅、更成熟、更能达成目的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超然的角度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用心体会他们的问题。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必须要努力才行。作为一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他不仅应该是一名教者,更应该是“一个行者,一个乐者,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一个读者。”

参考文献:

[1]张新平.教育管理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程方平.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德育 德育方法 德育实效性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积累道德正能量的“未来工程”,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兴衰。2004年5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2013年4月18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一、相关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和培养。德育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品德修养者所采用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德育实效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内容的并经之路,改进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二、学校德育方法的现状

德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德育方法既包括教育者施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自我教育的方法。进行德育常用的方法有许多:说服、榜样、实际锻炼、参观、访问、调查、奖励、惩罚等。据调查了解,我国学校德育方法常用的是说服教育、榜样教育等传统的德育方法。

1.重灌输,轻启发

当前很多学校的德育方法还局限于对思想道德知识的灌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上课不用动脑想,只要动笔记,很多学生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真正能铭记于心的知识很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忽视对学生的启发,以为只要把知识和内容讲给学生听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是很难实现德育目标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者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重形式,轻实效

目前学校德育形式主义严重,德育工作者过于追求花架子而不注重实际效果,德育方法执行起来流于表面,不见真效。方法很新颖,活动办得有声有色,照片拍得生动活泼,总结材料做得出神入化,但事实上学生感悟很少,只注意形式而没在意德育内容,学生并没有将活动所要阐明的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很低。

3.重理论说教,轻情感陶冶

学校德育方法重理论说教,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用说服教育比较多,经常对学生讲大道理,对知识的讲解也是浮于表面,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理解,对教师的说教很反感,说教过度也会适得其反。而情感陶冶教育却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现在的学生很多人际关系冷漠,功利心理严重,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坚定,思想道德境界不高,教师可以设置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感悟、反省。任何社会,当把德育从教育中抽离出来的时候,德育必定丧失其现实效能,而且德育也随之丧失其内在的、根本的目的;而当把情感从教育中抽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时候,德育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它的魅力。

三、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方法是达到或实现目的的途径,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方法的选择和优化,只要不断地改进优化德育的方法,德育的实效性必然有所提高。

1.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德育方法多样化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用说是发展变化中的学生群体了,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道德发展情况、心理成熟程度以及个人品质的养成情况都千差万别。德育工作者在选择德育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比如性格暴躁、顽劣的学生可以用情感陶冶法,以情感人,从内心深处感化他;性格内向,自我的学生可以采用社会实践法,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在劳动中领会德育的真谛。

学校德育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结合学科教育来进行道德的教育,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某门学科的教授者。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可以立足本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的老师可以教会学生以科学的精神看待人和物;历史、政治、语文的老师可以用人文精神感化学生;数学老师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辩证看待事物,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

学校德育可以运用隐性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比如学风、校风、班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先锋评选,文化墙、宣传栏等对德育的宣传和弘扬,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充满德育氛围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将思想道德知识内化,举手投足表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学校德育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德育方法(诱导启发、知行合一、修身为本等)和现代的学校德育方法(情感陶冶、榜样示范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德育的精髓。

学校德育方法的多样化还在于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品德规范教育和品德能力培养相结合,说理教育与品德践行相结合。

学生个体的差异要求德育方法的多样化,德育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将德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2.引进德育管理理念,德育方法科学化

德育管理是将管理的理念运用到德育工作中,学校管理者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或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该有科学的德育管理理念,能够科学合理地组织德育工作的开展,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德育内容的把握,德育方法的运用,德育队伍的建设有全局观、整体观,能够行之有效的监督控制德育工作的过程,对德育工作予以指导,及时纠正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德育内容的实现,使德育内容真正的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并付诸实践。

其次,为实现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提高德育实效性,德育方法必须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1)德育方法要符合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来组织德育工作,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采用一些不切实际的方法来教化学生。

(2)德育的方法要符合德育工作者的优势能力。方法本身具有客观性,但是作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工具和手段,他的运用及其效果则又受制于主体本身。也就是说,方法的运用及成效,除决定于方法本身的特质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运用该方法的主体。而主题的差异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相同的德育方法会因德育工作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德育效果。因此,坚持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必须要符合德育工作者的优势能力,有的教育工作者亲和力较强,善于与学生沟通,就可以采用情感陶冶法。有的德育工作者不善言辞,但逻辑辩证能力强,可以采用诱导启发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引导启发学生,有的德育工作者天生是演讲家,哲学思辨能力强就可以采用说服教育,以个人魅力感染学生。

(3)德育方法本身的科学性体现在德育方法的针对性,德育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德育目标,不同的德育内容,不同的德育对象要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要从根本上深化德育方法的改革,需要科学把握德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进而转化为精神沟通、交往和理解的“我-你”关系,来强化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和生命活力,以取得德育的实效。

3.紧跟时展潮流,德育方法现代化

由于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德育方法的载体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只有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潮流,实现德育方法的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首先,要合理利用网络媒介特性,充分发挥网络德育功能。互联网具有全球性、虚拟性、开放性和快速传播等特点,为德育方法的改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数据表明在城镇学校中有83%的学生上网,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开设网络道德讲堂,普及德育知识,扩大德育覆盖面,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预防网络上的歪风邪气对学生的影响。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对德育内容进行传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德育内容积极性。其次,德育方法要紧跟学生意识层面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学生的意识也具有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现代化,德育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学生意识的变化。

只有不断的改进学校德育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怡蔓.中学德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2]张文亮.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的理性思考[J].石油教育,2004,(4).

[3]张忠华.我国新时期德育方法的研究和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0.4.

[4]沈壮海.关于世纪之交高校德育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46.

[5]周德昌,江月孙.简明教育词典[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梁志觯霍力岩.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

[7]李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是教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

[8]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第11篇

关键词:孟子 四端 高校德育 应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15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国德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批判地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与“义”相结合的德育理念,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1]。孟子指出“仁”即满怀爱人之心,而“义”即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要恪守的行为准则。本文试图通过对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索出不同历史时期德育间的契合点,通过在高校德育中运用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促进大学生群体道德修养的形成。为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奠定基础,可见,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与高校德育之间存在着契合性,因此,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孟子秉持的理论基点是“性善论”思想

在我国的德育史上,孟子首创性地提出了“性善论”思想。孟子以“性善论”思想为理论基点构建其德育思想体系。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习相近”思想,提出了“性本善”思想,他认为“善”是受教育者与生俱来的基本道德品质,孟子称之为“善端”。他认为人生而既有“仁、义、礼、智”四端,具体来说,便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孟子认为,受教育者要通过德育使“四端”逐渐演变为“四德”。孟子认为,人尽管生而便有“善端”,但仍需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德育萌芽逐渐演变为自己的道德准则。

1.2 孟子认为道德教育与物质基础密不可分

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3]孟子认为受教育者要实现生存发展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那么德育便会成为“无根之水”。受教育者想要接受道德教育必须拥有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受教育者对学习没有后顾之忧,一言以蔽之,即“仓廪实而知礼节”。

1.3 孟子高度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

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得民心”,首先是满足受教育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其次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持续性地道德教育。孟子高度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4]理解为教育者要通过德育,使受教育者促进道德修养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贯彻忠孝仁义的原则,最终实现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2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德育方法体系

孟子非常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他不仅把德育看作是受教育者修身的首要对策,而且把德育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方略。孟子总结出了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引而不发、反省内求、学思结合等一系列的德育方法,构建出自己宏大的德育方法体系。

2.1 “言传身教”的德育方法

言传身教主要是指教育者要发挥其榜样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孟子特别注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5]此句意为,“大丈夫”为人行事应当如同射箭一般,弓箭手只有摆正身形,才能将弓箭射好。孟子认为教育者要坚持以身作则,这即所谓的“教者必以正。”[6]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7]可见,孟子认为教育者将自身的良好德行传递给受教育者远比对其空谈德行要好得多。

2.2 “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

因材施教主要是指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受教育者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地德育对策。孟子特别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张教育者要结合受教育者的个人实际去制定相应的德育对策。孟子认为,“教亦多术矣。”此句意为道德教育的方法复杂多样。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他认为,受教育者尽管有着相同的“善端”,但是由于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与后天所处环境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受教育者间的个性差异。通过调动受教育者德行、帮助受教育者获益的方法,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将因材施教方法论述得更加详细。

2.3 “引而不发”的德育方法

引而不发主要是指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学习规律,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受教育者进行主动的学习与思考,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培养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8]。孟子的“引而不发”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启发诱导式的教育思想,他将教育者隐喻为弓箭手,指出教育者要像弓箭手一般,将弓拉满,使箭呼之欲出,却不放箭,通过这种方法积极引导受教育者自主学习。

2.4 “反省内求”的德育方法

反省内求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要主动反省自身的言语和行为,找出自身的优缺点,进而通过扬长避短,最终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孟子认为受教育者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受教育者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调动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是孟子“反省内求”德育方法的逻辑前提。孟子提倡“反省内求”思想,其思想核心便是自身反省。他曾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2]此句意为,我爱戴他人,他人却拒绝我,就要反省自身是否拥有充足的爱心;我监管他人,却没有管理好,就要反省自身是否拥有足够的才能;我礼貌的对待他人,却没有得到他人的回应,就要反省自身会否拥有良好的态度。

2.5 “学思结合”的德育方法

学思结合主要是指学习与思考要实现辩证统一。孟子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同时,他对思考也做出了自己的阐述,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句意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反思其道德素质,孟子对“思”最好的诠释便是他推崇“反省内求”的德育方法。

3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路径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与高校德育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也存在着各异的道德教育目的,但是孟子主张的道德教育方法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健康稳定发展依然具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借鉴,我们可以为解决高校德育的现实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3.1 提升高校德育地位,坚持高校德育优先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由于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造成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存在着多样化现象,这就亟需高校切实提升道德教育的地位。从孟子的德育思想中可以发现“道德高于智力”的现象。要切实提升高校德育地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德育优先。

首先,坚持德育优先就是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将培养大学生做人置于高校教育的首要地位。高校通过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促进高校德育发展能够有效地巩固高校德育地位。其次,坚持德育优先,就是要建立健全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道德教育的原则,为贯彻“道德高于智力”思想提供制度支持。具体来说,高校管理部门要为高校德育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保障高校德育队伍的各项权益,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高校德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应当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使高校德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最后,坚持德育优先,就是要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充分发挥高校的教书育人作用,积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

其次,坚持德育优先并不是机械地将大学课程划分位次和等级,而是要在高校教育中突出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我们要转变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作用,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便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孟子特别强调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对于高校而言,需要借鉴孟子德育优先的教育思想,突出道德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2 完善高校德育方法,优化高校德育效果

我国高校德育方法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未能充分地展现“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未能充分地考虑大学生的不同特质而进行“因材施教”,教师未能充分地对大学生进行“引而不发”式的教学等等,上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高校德育的效果。

第一,孟子的“言传身教”思想启示我们,高校道德教育要以加强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道德修养为目标。教师的榜样作用在高校德育中意义重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与教师类似的思想行为,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教师优秀的思想品质,执着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学术作风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在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生活中以争做大学生榜样为荣,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高校教师队伍需要接受持续性地德育培训,保证其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向大学生传播道德教育的内容,向大学生传授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使大学生实现“智”与“德”的协调发展。高校需要明确地规制、构建出教师道德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来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准,使教师能够充分地向大学生展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第二,孟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启示我们,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高校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因为德育工作远比其他学科教育工作困难,所以更加需要德育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德育活动中,高校要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教育培训的对象要涉及到不同学科的教师,以便使教师能够在其课程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知识。鼓励教师学习德育理论知识,教师要学会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会深入剖析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学会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第三,孟子的“引而不发”思想启示我们,孟子主张教育者要激发受教育者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把握时机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诱导式的道德教育。在高校德育的现实情境下,借鉴孟子“引而不发”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完善高校德育方法。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式的道德教育。孟子非常赞同孔子“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这句话体现出要培养受教育者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受教育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将孟子“引而不发”的德育方法引入到高校德育中,那么就需要处理好尊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间的关系。当前高校的德育方法主要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上,通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德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视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师生间缺乏知识互动。高校通过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可以有效地发挥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引而不发”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师生间情感与知识的良性互动。

3.3 拓宽高校德育路径,开展高校德育实践

当前,教师向大学生灌输道德教育理念已然成为我国高校德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既阻碍了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又不利于开展高校德育实践活动。高校借鉴孟子的德育方法,有利于拓宽高校德育路径,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开展高校德育实践活动。

第12篇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德育方法;启示

所谓德育方法,是指为了达到德育目的而在德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实现既定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德育内容发挥作用的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发生作用的中介,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日本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道德时间课

日本设有专门的道德课程,道德教育课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法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等,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交流、视听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道德时间课以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道德实践能力分三层结构:第一层是见识、判断和情感,第二层是态度与实践意识,第三层是实践意志力。重点主要是第一层与第二层,第三层内容主要由其他教育途径来承担,并且强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2、学科渗透

日本学校各学科教学也承担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国语课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培养儿童团结、谦逊、劳动、有礼貌、智慧、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等品德。数理学科则通过归纳推理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合理的生活态度。总之,各学科的教学已经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道德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

3、特别活动

特别活动是日本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途径。日本的特别活动课,不像我国的课外活动,学校可组织可不组织,它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内容。它要为学生提供十分人性化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促进个性的形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因此,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突破时空限制,包容性很强。

4、整体教育

整体教育是各种教育力量结合的统称。一方面指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的教育工作。日本强调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如制定“道德教育研究学校制度’、“道德教育协同推进学校制度”,设置“道德教育推进校”、“学校与家庭协作推进校”等,而且各中小学的家长会组织健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与学校配合,深入、广泛地强化了整体教育目标。

二、日本德育方法的特点

1、重视德育的体验活动

日本认为许多道德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了加强学生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加深对大自然的体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日本文部省自8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培养生存能力,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2、注重养成教育

日本学校普遍重视特别活动中学生道德经验的积累。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突破时空限制,包容性很强,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人性化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履行道德规范,反复经受锻炼,从而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位于东京市中心的浅草小学,他们每年还多次邀请社区的老人来这里与孩子们一起进餐,让孩子们学会与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交流,以达到心灵教育的目的。

3、重视运用隐性教育方法

在日本,德育方法更看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即熏陶与训练的教育方法。日本德育的实施方法,大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来开展。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4、“学校―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中国的德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家庭和社会虽然也发挥一些德育功能,但其与学校的德育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有些大众传媒传播的一些价值观与学校德育目标完全背离,给青少年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日本不仅重视学校德育的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文化生活开展宣传教育,也是日本加强德育的重要、有效的途径。日本采取“宣传日”、“读书周”、“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受传者对宣传内容的接纳。

三、日本德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1、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许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当今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受挫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不到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2、倡导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

养成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研究的是在人们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品德结构整体发展的意义。在道德教育中,实施养成教育符合道德认知的规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源泉。要正确的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3、注重德育方法的人性化。

人性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共同目标和出发点,而德育是促进人性完善的核心部分。德育的人性化要体现在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目的上要注重个性发展;在原则上要强调权利平等;在方法上要强调正面说服、鼓励表扬;在内容上要强调相互理解,培养团结合作、互相友爱等精神。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

4、构建“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德育大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学校德育系统、家庭德育系统和社会德育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三者的作用,形成合力,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得到良好发展,应当明确这三者的关系,明确家庭德育是基础,学校德育是主导,社会德育是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学校应当主导这种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协调机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国权,追求公平与卓越的日本中小学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报(教育版),2008(3).

[2]于晗,中日两国德育途径和方法的比较[J]华章,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