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同管理优秀案例

合同管理优秀案例

时间:2023-06-21 08:5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合同管理优秀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合同管理优秀案例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农业承包也越来越普遍。农业承包合同管理规范化是我国实行农业承包政策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及维护农村经济秩序稳定的主要措施,是适应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趋势,促进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部分农村中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并不是十分规范,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承包的发展。因此,充分了解目前我国农业承包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农业承包合同;管理;规范化;措施

农业承包合同是指我国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过程当中,农村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为了明确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关于发包、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协议。

1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当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

1.1承包合同管理机构不健全在我国部分农村当中,并没有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在很多情况下,都只是口头协议,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书面合同,导致很多的纠纷。

1.2签订农业承包合同时经常出现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在订立农业承包合同的过程中,有时签订的权利和义务都得不到履行。有时出现合同的一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的现象,甚至出现无期限合同。

1.3签订农业承包合同时手续不齐全,表达不清楚农业承包合同手续不全主要表现在公章不齐全或盖错公章。表达不清楚主要表现在字迹马马虎虎,模糊不清,缺字及语句有歧义,存在代签现象。

1.4相关业务工作人员素质较差许多业务人员未经相关的正规业务培训,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不明白,理解较为片面。

2农业承包合同规范化管理建议

2.1健全落实各村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对于如何一个村来说,任何经营项目的发包,是一件直接关系全村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因此,应该设立专门的承包合同管理机构,防止在承包过程中出现意外。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虽然没有落实专门的承包合同管理机构,但是村委会应该负起责任来,可以自己组织村委会相关人员,负责承包合同的管理。

2.2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签订承包合同时,合同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在签订合同的过程当中,合同双方都都应该遵循自愿然则,合同双方都不能违背对方的意愿或是强迫对方签订对方不愿意的合同。同时也应该明确双方的义务与权力。在我国,通过家庭承包责任制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承包方采取转让方式进行承包土地流转时,承包方必须得经过发包方的同意;当承包方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时,承包方必须经得发包方备案[1]。

2.3合同文本必须规范统一、签订合同的手续必须齐全农业承包合同周期都较长,因此在签订合同时,手续必须齐全,以防止后期出现意外时有据可依。项目发包时双方应提供的材料如下:合同双方相关法人的身份证明,合同双方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双方的经营资质及授权委托书,场地及经营能力证明[1]。项目登记管理应该注明项目的名称、位置、面积大小及经营期限等。此外,在签订农业承包合同时,双方代表都要在合同上签字盖章,由村经济合作社发包的,还应加盖公章[2]。在合同的书写上面,不能字迹潦草,要字迹工整,使合同双方都能看清,同时相关的语句要通顺,不能有歧义。合同中不能漏字或出现错别字,以防止出现意外时合同里面的内容不是当初签订合同时想要表达的意思。在最后的签字上面,合同双方一定要按照双方身份证上面的名字就行签字。

2.4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综合型人才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应该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素质。作为领导管理者,要定期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不仅要进行制定合同的相关理论培训,更要进行承包合同案列的分析,既要有正面案例的分析,也要有反面案例的分析。要高度重视培训,培训不是走过程,更不是形式主义。同时,单位领导管理者要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及法律教育,提高业务人员的道德水平及法律水平。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在人才建设上面,要以目前单位内部业务人员为基础,大力培养综合型人才,使之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可以合理及时的应对。另外,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建立严格的淘汰制度。单位领导管理者要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考核,对优秀的业务人员要进行重点的培养,对专业技能及思想道德素养低下的要果断的进行淘汰。同时,部门要规范选拔制度,积极引进优秀的大学生人才。

3结论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业项目承包将会越来越多。规范化的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可以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农业及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毅.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哨冲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5(7).

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合同管理,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建议与对策

前言: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建筑企业既是一次严峻的生存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建筑法》的顺利实施和《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我国建筑业的法律框架已初步建立,这对建筑企业的施工合同管理提出了要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发包人和承包人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明确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承包人工程建设所需价款的合同;也是控制工程项目质量、进度,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法律文件,还是施工企业安排施工、进行索赔、控制工程成本和进行竣工结算的主要依据。

建筑企业施工合同管理必须是贯穿于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管理。全过程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履行、直至合同失效为止。为有效预防施工合同纠纷,减少诉讼,及时化解矛盾,保障施工合同正常履行,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与司法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作用保障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正常履行的若干意见》。这一意见提出,要运用合同协议公正、提存公证、保全证据公证、强制执行公证等法律手段,规范工程担保、带资建设、延期支付、中止施工、延期交房等行为。不仅要重视合同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合同签订后的管理。其目的是保证承、发包双方全面地完成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同时,也是规范业主和施工企业的一把双刃剑,一旦出现一方违约;另一方就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施工企业只有抓住合同管理这个核心,才可能统筹调控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运行状态,实现预期目标。

1.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建设的复杂性决定施工合同管理的艰巨性。目前我国建设市场发展不完善,建设交易行为不规范,使得建设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1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合同文本不规范,内容有失公正。

从合同制定上看,建设施工合同涉及到很多方面知识(如预算、经营、法律以及工程管理等),专业面很广,同时,涉及到全局工作的开展。因此,要求制定合同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法律以及相关的造价管理知识。但是,在许多建设项目的管理体系中,缺乏专门的人员和专门的机构从事合同管理工作。

从实施合同方面来看,施工合同中绝大多数条款是由发包方制定的,其中大多强调了承包方的义务。部分业主在招标文件中增加许多对承包方苛刻条款,对自身的制约条件很少,尤其是对违约赔偿等方面的约定较为模糊,对于意外事故和其他情况缺乏有效的处理办法。这样的不公平、不公正合同的签订,在履行中将发生很多的争议。虽然建设部和国家工商局制定了的GF-1999-0201《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以全面体现双方的责任、权利和风险,但部分建设项目在签订合同时为了回避业主义务,则采用一些自制的、不规范的文本,利用笼统的、含糊的文本条件,避重就轻,转嫁工程风险,再进行签约。

1.2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

建筑市场中的竞争日益激烈,但建筑施工参与各方的法律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第一,合同制定上对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不对等,多为发包方对承包方的义务、责任规定较多,对自身的义务规定较少,为施工过程中的争执与纠纷留下了隐患。第二,建设施工合同违约现象严重。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签约双方不认真履行合同,随意修改合同,或违背合同规定,使得违约后,合同索赔工作难以实现。第三,违法承包人利用其它承包商名义签订合同或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签订合同的情况普遍存在。第四,违法签订转包、分包合同情况普遍存在。有些承包商在中标之后将工程肢解,以更低价格非法转包给没有资质的小施工队伍,从而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这些行为都是违反了《建筑施工合同法》的。

部分建筑施工参与方不仅法律意识淡薄,还对风险估量和认识不够。工程承包是一种商业竞争,它包含着许多风险,并且随着激烈的竞争,逐步由原来政治上、经济上、合同上等宏观方面的风险,逐步向施工条件、施工进度、工程量、物价变化等微观方面扩大,使得承包方利益受损。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大都仅停留在“人际交流”的层面上,缺乏真正建立在合同和证据基础上的规范化管理,这就导致承包商合同索赔工作难以实现。

1.3合同监管机构不健全,职能分工不明确。

由于我国进入市场竞争时间不长,对于合同的利用程度有待提高。较多建筑施工企业和监理公司不重视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体系建设,不设置施工企业合同管理机构,不明确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程序,不制定合同监管制度,不明细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能。同时,缺乏对合同的审查和评估,缺乏对合同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机制建设,缺乏合同归档管理,使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对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和维护手段同样相对落后,施工企业合同管理流程比较混乱,缺乏施工企业合同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施工企业合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建筑施工企业也不重视合同管理工作,缺乏完善可行的有效的动态合同管理制度,缺乏具体的操作流程,缺乏对工程进行及时的跟踪、评估和总结,动态合同管理缺失。建设项目内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合同履行的手续不健全,使得合同制度执行不力,合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从而降低了施工企业合同管理水平。

2、解决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2.1提高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推行合同示范文本。

提高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选择优秀的合同管理专业人才人员是企业规范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企业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2.1.1择优录取专业人才。企业领导可依照合同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条件,选择既有工程技术、施工经验等方面能力,又对合同拟定、修改、谈判以及解释能力,还熟悉工程造价和会计财务方面知识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在选拔过程中要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

2.1.2不断加强对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企业与市场的变化发展和实际情况,组织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人员集中学习、个别研究合同管理相关知识。主要可以进行短期培训,专家讲解与学院讨论相结合,听电视讲座,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依据《合同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学习,设置专业的企业法律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认定考试,诸如全国企业合同管理人员执业资格考试等。企业也有必要选择较为出类拔萃的合同管理骨干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培养深造,并与其签订定向培养的协议作为保证,使得在培养对象的同时,成就其事业以及对企业的益处。

2.1.3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对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其责则、权限和利害。并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和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和的有贡献的合同管理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表现不良和在工作中有较大失误的合同管理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惩罚。这样的奖惩方法可以全面、高效率的提升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思想水平、法制水平和业务能力。

2.1.4严格按照建设部和国家工商局制定的GF-1999-0201《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并综合考虑工程类型、业主管理风格、项目管理方式等不同要素,进行合同制定和书写,公平、公正地制定出科学、严谨的合同,内容明确规定双方责、权、利等方面的内容。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定出一套完善严谨的合同示范文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合同管理模式,并在企业中推广。同时,监督部门要加大审核和监管力度,促进其在市场上推广。

2.2提高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施工企业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普及合同管理法制教育,尤其是建筑行业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对所签施工合同的标的、标准、质量要求、价款支付方式以及合同的履约期限、违约责任等做出具体明确的解释,准确表达出真实意思。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严密合同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避免出现歧义,减少由于理解偏差而产生合同纠纷,增强合同的可操作性。

做好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往来公函、会议纪要、开竣工报告、变更及其他结算资料的签发与保存,保证相关资料的完整、严谨、有效。同时,为了确保所有可能作为索赔证据资料的证明力和有效性,所有这些资料的份数在形成时至少要保留两份,以确保其中一份原件归施工单位持有和保存,为必要时启动诉讼程序,收集好相关证据。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是一项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平时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把合同的交底和策划真正落实在行动上,抓住合同管理的关键环节,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3建立健全施工企业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体系,完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机构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和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组织网络和制度网络是构成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为此,加强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工作就不得不加强这两大网络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做到。

2.3.1建筑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强化施工企业合同管理职能,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坚持合同的审查制度,审查合同签订的条件、内容以及条款等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是否具有完备的手续。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应定期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建立完善的合同检查考核制度,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应及时进行分析与纠正,使施工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这将有利于合同的履行和避免合同纠纷的发生,并且便于查阅、检索以及执行合同。

2.3.2行政部门应设立专门施工企业合同管理机构和配备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对建设工程合同实施登记、审查等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合同登记台帐,并进行统计、检查,加强合同备案制度。建筑企业应深入研究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工作在不同阶段的具体特征、要求、管理控制手段、工作侧重点等问题,建立企业的监督保障机制。完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公司、分公司、项目部各层次的合同管理机构,监察和考核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和业绩,加强合同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效力,严厉打击和查处各种违法、乱纪和失职行为,保证合同管理制度的有效贯彻。

2.3.3建立合同信息管理系统

由于合同种类多,数量大,合同变更频繁,且在履约中往来函件和资料较多,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系统性强。施工企业则不能单纯的依靠人力管理,应建立以微机数据库系统为基础的施工企业合同信息化管理,便于对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存储、处理、分析和使用,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企业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效率,提高企业的合同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

结论:

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中常见问题的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在建设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组织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和监管机制等多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常见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对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视,不断完善我国的合同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健康、科学、规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组织编写.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孙虹.对中小型建筑企业合同管理的思考[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04.

[3]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GF-1999-020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Z].1999.

[4]关柯.关于我国建筑业治本的两点建议[J].建筑管理现代化,1999(3).

[5]余宜林,张海东.合同管理在施工企业中的重要地位[J].交通标准化,2004,(10).

[6]陈刚.浅谈施工合同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山西建筑.2006,07.

[7]文罗义,袁大祥.浅析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及处理方法[J].山西建筑.2006,07.

[8]郭海等,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10.

第3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风险;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合同主体与国际先进管理模式进行相比,无论是在综合竞争实力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尤其表现在对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导致合同管理存在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人为方面。可想而知,为保证合同主体能够健康发展,加强对合同的风险评估、建立全面的防范措施、建设完整的制度机制、有效提高抗风险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 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要体现

合同管理风险贯穿于从合同的始终,从合同的订立直到合同的终止,而在整个过程中,最能体现合同管理风险的则是履行合同阶段。从合同管理的性质上可以将合同管理风险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合同的可控性和不可控性、直接管理性和间接管理性、内部管理性和外部环境性。只有准确的掌握合同管理风险的种类,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时有效的进行防范与控制,才能更好的降低合同风险。

1.1 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可控性主要体现在对合同进行管理时,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价,对履约风险进行评估,对合同争议进行解决,对合同解除进行管理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尽一切可能压低风险。不可控性通常是指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或国家政策的变更,导致合同无法按照原计划签订、执行。

1.2 直接管理性和间接管理性。直接管理性是指在企业作为本身直接参与对合同管理中,但由于在合同评定审核过程中、履行合同过程中、变更合同内容或对合同转移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管理、合同制度相关机制存在缺陷、监督管理部到位等因素,都会给合同的直接管理性带来风险。间接管理性是指企业以企业本身的形式间接的参与对合同的管理中,造成企业间接管理性存在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如在合同中由于联合体成员的存在、分包方或除了企业本身及施工方的第三方等原因,都会使合同在履行、变更内容或合同转移直至合同终止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

1.3 内部管理性和外部环境性。通常情况下,由于合同管理常常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国家法律法规、合同内容或国际惯例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签订合同的双方对这种风险无法进行规避。而作为合同管理风险防范控制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很多则是可以有效避免的。内部管理存在风险性主要是因为对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具体监管流程不规范,内部人员素质低下等原因造成的。导致合同从签订直到解除都存在一定风险,严重者,不仅能够导致企业的经营决策出现重大失误,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2 导致合同管理风险存在的原因

2.1 人员素质的影响。在合同管理风险中,人员素质起到重大作用,这其中主要涉及到人员对知识掌握的水平,还有人员能力的体现。从知识掌握水平方面看,合同管理人员如果知识掌握水平单一、对社会经济变化的认识程度不强,就会导致缺乏对全球经济的变化以及国家的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能对此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测。使合同在签订和履行过程中都存在很大风险。从人员能力水平上看,如果合同管理人员在合同条款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所在,或者发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对如何改进条例提出合理意见,或在合同起草之初,起草合同人员没有按照合同审核人员的合理建议建议进行工作等原因都是能够使合同在管理中存在风险的重要原因。由于人员的管理贯穿于合同的始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人员素质的因素,在合同管理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 合同管理中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意识的影响。在合同管理风险中占据主观因素的是除了风险防范还有控制意识的影响。这主要涉及合同管理中对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或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就风险意识方面来说,主要是由于对隐藏在合同中的风险认识不够深刻,重视程度也存在一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风险的防范和必要的控制措施。最典型的事件主要体现在合同中往往存在权力失衡或罚责不对称的情况,导致承包方在这种刻薄的条件下,被迫承担来自质量、付款、索赔等各方面的重大压力,承担更大的风险。在责任意识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对合同管理风范与控制的强化程度低下、责任意识不足,使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为合同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从法律意识上看,在合同的整个过程中,即从签订到履行过程中,对现行法律法规掌握程度没有到达应有的要求,对法律的重视也不够深刻,缺乏对合同条款的认真研究,不能及时按照现行政策和法律的约束,对合同的签订和履行都会造成影响,使合同本身存在一定的违法违规的风险。

3 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3.1 加强对人才培养。在建设工程中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力量,让人才在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保证合同管理能够有效进行的重要举措。这就需要对人才进行选拔,熟悉国家的政策法规,依照国家的选拔制度,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选拔能够为从事合同管理工作做出重要决策的人才,要求其具备合同管理能力,并在信息化专业技能上存在一定的能力的优秀人才。并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演讲比赛、案例分析等形式,加强对人员的培养。

3.2 完善风险预警系统风险系统的完善是降低合同风险的主要途径。为合同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在合同签订、履行中进行风险评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实践中,各个单位都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合同管理进行点评,从客观实际出发,善于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关键所在,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最大程度的减少风险。对合同管理进行及时跟踪与反馈,对风险进行预警,努力降低合同风险。

3.3 依照信用进行合作。信用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增加双方合作的基础,这里就需要对合同的当事机构的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进行信用评价,归纳其日常工作动态,在合同签订之初,一定要选择信用最好的单位,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合同在履行中的风险。如果签订合同的对方信用不是很好,也会加大日后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是所有企业的重要关键所在。在建设工程中也是如此,对于合同主体来说,怎样把风险降到最低,提高市场竞争力,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研究工作。在实践中表明,只有加强对合同管理的研究与分析,用科学进行管理,才能有效的降低合同风险、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慧超.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J].施工技术,2010, 1(39).

第4篇

1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合同管理风险隐含在整个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或转移、终止的全过程,主要集中体现在履行阶段。按照合同管理的性质,可将合同管理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内部管理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直接管理风险和间接管理风险等。准确把握合同管理风险的类型,分析产生的原因,切实采取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是降低合同风险的有效途径。

1.1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按照风险防范控制的等级划分,合同管理风险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是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通过实施规范化的流程管理,进行信用风险评价、履约风险评估、合同争议解决、合同解除管理等,最大限度地规避或降低风险。不可控风险是指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政治、政策、法律以及自然灾害事故等因素影响,造成合同不能正常签订、履行。

1.2内部管理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

按照风险防范控制的范围划分,合同管理的风险可分为内部管理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一般情况下,合同管理的客观风险受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合同条件以及国际惯例等制约和影响,其风险责任是合同双方无法规避的。而合同管理的主观风险受内部和外部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多是可以规避的。内部管理风险是由于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造成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或转移、解除过程中存在风险,这种风险可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或带来巨大损失。外部环境风险是由于合同对方信用等级较低、不正当竞争以及财务状况不佳等因素,造成的蓄意欺诈或违约导致合同管理风险。1.3直接管理风险和间接管理风险

按照风险防范控制的责任划分,合同管理的风险可分为直接管理风险和间接管理风险。直接管理风险是企业自身在直接参与合同管理全过程中,由于在合同评审、履约、变更或转移方面存在管理不规范、制度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因素,给合同管理带来的直接风险。间接管理风险是企业自身在间接参与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中,由于合同中的联合体成员、分包方及第三方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合同的履约、变更或转移、终止等方面存在的管理风险。

2合同管理风险的成因分析

合同管理风险贯穿于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或转移、终止等各个环节。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因素、合同管理制度因素和人员素质因素。

2.1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客观因素,主要涉及经济环境变化、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自然灾害事故等不可控因素。经济环境变化因素受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社会形势等影响较大,只能提前进行预测和进行必要的风险规避。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因素主要是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现行法律法规的适当调整,调整的内容、时限、幅度可在一定范围内搜集和预测,相对经济环境变化风险可控程度高。自然灾害事故因素偶然性较强,很难提前进行预测,在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可通过风险转嫁等进行分担。

2.2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因素

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因素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对合同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等因素。风险意识因素是对合同隐含的风险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必要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如在合同中经常出现责权利不平衡,罚责不对等的情况,使承包方在苛刻的条件下,被动地承受质量、付款、索赔等方面的诸多风险。法律意识因素是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全过程中,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掌握不深,重视程度不够,对合同条款未做仔细推敲,未按现行政策和法律法规签订和履行合同,不能有效地规避合同法律风险。例如:一些建筑工程在开工后再补签合同,存在制的认识程度不高、责任意识淡薄,造成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失灵,给合同管理带来风险。

2.3合同管理制度因素

合同管理制度因素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关键因素,主要涉及合同评审制度、成本核定制度、工程款支付制度、结算管理制度等因素。合同评审制度因素是各部门在合同评审中未按评审程序、内容、标准、时限等进行评审,致使合同不能正常签订或存在履约风险。成本核定制度因素是未按成本核定制度进行成本分析、核定,造成经营风险。工程款支付制度因素是一些单位未按合同条件支付工程款或随意挪用工程款,对各类分包分供合同的付款不能加以有效控制,导致合同履行存在风险。结算制度因素是由于结算制度不完善,不能及时对已竣工项目进行结算;对以往项目不能及时进行清理、核查数据;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导致结算不能顺利进行,合同履约不能圆满完成。

2.4人员素质因素

人员素质因素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重要因素,主要涉及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因素。知识结构因素是合同管理人员由于知识结构单一或对经济社会变化的敏锐性不强,缺乏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的准确分析、预测,造成合同在签订和履约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能力水平因素是合同管理人员未能发现合同中条款不合理的风险;发现问题,但未提出合理性改进意见的风险;起草合同人员未采纳合同审核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的风险等,致使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风险。

3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在合同管理的实践中,建立健全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合同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科学化、制度化管理。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可分为合同流程管理体系、合同文本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预警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内容。

3.1建立健全流程管理体系

合同流程管理一般由合同调研、策划、谈判、拟定合同文本、审核、签订、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存档等环节构成。明确流程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确保每个环节有制度、有落实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施对合同的全过程监管,就要在合同的准备阶段、签署阶段、履行阶段和履行后管理阶段,指定专人进行监管,开展综合评价,以确保签约合同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合同表示真实、条款完备、表述规范、签订手续和形式完备,能有效防范与控制合同风险,实现合同流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3.2建立健全合同文本体系

合同文本风险是指合同条款不合理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合同条款存在的不合理、不完整、不严密;合同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等方面。控制风险的主要方法是严格执行评审制度。因此,要根据国家规范化合同示范文本,综合考虑合同的类型、管理方式等不同要素,建立本单位的合同标准文本体系。并密切关注国内外有关合同文本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同时,拓展思路,及时补充完善合同文本体系,力求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使合同管理与投标报价、成本核定和结算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同管理的作用。合同管理人员须认真仔细地对各个业务单位报送的合同进行审查、把关,严格做到“四不”标准,即:不规范的合同不加盖公章、不合法的合同不加盖公章、不经审核的合同不加盖公章、有巨大经济风险的合同不加盖公章,才能从源头上避免不完善合同的发生,切实提高合同签订的准确率。

3.3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是使合同双方增强互信、加强合作、确保合同签订和履行顺利进行的平台。为此,应建立并完善分级信用等级制度,对合同当事人的组织机构、经营现状、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信用评价,划分等级,建立合同对象的商业信用档案等,并纳入日常动态管理。在合同签订和履行的过程中,对于信用良好的单位可给予优先考虑,反之,则从严掌握。

3.4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实施合同管理全过程风险预警是降低合同风险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建立并完善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对合同对象的信用等级进行分析,在合同的签订、履行等全过程分阶段进行风险评估,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实行分级分类预警,果断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要建立信息会商制度,通过对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对发现的风险隐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集体会商,研究防范和控制措施。在实践中,对各单位合同中潜在的风险、条款的合理性以及收益情况进行认真负责的评判,特别是对所报收益过低、甚至是亏损的项目应要求其找出问题的根源和风险之所在,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上报详细的报告,对如何化解风险进行详细说明,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风险。要建立风险跟踪制度,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要实时跟踪、反馈和预警,努力降低合同风险。

3.5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是有效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管理体系可包括定管理、项目施工预算管理、项目结算管理、项目成本风险管理等内容,可通过互联网或单位内部局域网实现各单位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全面掌握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推广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执行力差、管理人为因素大的问题,能够有效实现过程管理控制,适时反映合同管理状况,最终达到对合同管理过程加以控制的目的。

3.6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确保合同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为此,应建立并完善专业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熟悉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具有合同管理和信息化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从事合同管理工作,以切实发挥人才在合同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合同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要建立专业人员培训机制,注重对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要适时举办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培训,并定期举办合同管理经验交流会,或与咨询单位合作进行合同的研究、实践;定期举办各类专业知识培训,采取知识竞赛、典型案例分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一步拓展专业人员的思路。要建立专业人员考核机制,对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责任意识、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合同履约情况等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逐步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在整个管理系统,营造重视合同管理、尊重人才的氛围,为合同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第5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规范化建议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在我国得到逐步确立,市场机制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中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方式,而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建设工程项目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伴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快速发展,作为配置建筑活动资源的建筑市场机制的种种弊端也逐步显现,在我国的建设工程市场中出现了许多不按照市场规则行事的案例,引起了许多的纠纷与问题。而建设工程合同作为建设工程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建筑活动主体之间的沟通纽带,同时也作为建设工程市场的剂,在完善建设工程市场合理、健康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我国的建设工程企业应该痛定思痛,各利益主体方都应该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而这其中尤其以合同的规范订立和执行为重中之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应该对我国建设工程市场中的合同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我国建设工程市场合同管理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用的政策建议。

二、建设工程合同的概念

(一)建设工程合同的基本概念

建设工程合同属于经济合同的一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定义,建设工程合同是指建设工程的主体双方——承包商和发包商,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签订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关系条约,这其中,承包商按照发包商的建设要求承建相应的工程项目,而发包商则按照工程完工情况支付相应的报酬。建设工程合同明确双方责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约束文本,对在建设过程中工程的设计、施工标准、报酬支付、违约处理等多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三、我国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建设工程市场一直属于比较活跃的市场,各方面的发展比较迅速,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建设工程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场内部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外知名的大型建设企业进行投标建设,同时,中国的建设工程企业也逐步开始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建设工程的招投标,而且由于中国建设军团在国外拥有比较好的口碑,因此一直以来我国的建设工程项目都得到了国际认可。但是,在取得了诸多成就的背后,我们同时也发现随着建设工程项目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对于建设工程方面的管理水平已经开始满足不了国际大型工程的需要,在对工程的管理方面,中国的建设企业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一)缺乏合同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建设工程领域,对于工程合同的法律及法规规定主要是1999年开始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但是,在我国的《合同法》中只是笼统的对于签订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合同签订的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了简单的规定与说明,而对于违反合同相关条款的规定在我国的《刑法》中也仅有部分说明。在上述两部法律中,仅仅是对合同管理进行了大致规定,并没有相应的具体规定,而且涉及到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法律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在对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合同管理中,没有合适的法律规定的情形的出现,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二)存在大量不合规合同文本,各方权利义务不对等

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合同文本是按照建设部出台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标准订立的,国家对于合同文本的制定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合规格的合同文本。一方面,目前,在建设工程市场中不依照建设部出台的合同示范文本订立合同的比较多,发包商与承包商之间很多都采取自制承包合同的形式来签订承包合同。而自制合同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约定的合同条款中,条款的词语用法、条款的前后衔接、条款的文本格式等都与规范合同文本有很大的差别,尤其对于一些不法的发包商而言,他们倾向于自制合同文本,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些模糊的字眼以及笼统的语句来规避自身的风险,等到承包商发现自己的权益受损时,发包商可以通过合同条款的另一种解释来获得为自身利益辩护的权利。

(三)签订合同各方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发生违约

在我国,承接建设工程项目的主体一般水平都比较有限,很多都是农民出身,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他们对于合同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一般都是通过行业习惯行事,因此一旦出现了法律问题,都会束手无策。在我国建设工程市场上,合同签订方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承包商在与发包商签订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之后,一般还会进行工程的分包,这就存在着严重的违法转包现象。在转包过程中,一级承包商通常会将一项建设工程肢解为多项工程,这种对工程的随意肢解,极大降低了工程的建设质量,而且一级承包商将工程转包完成之后,二级承包商又会将工程进行转包,因此,这就导致了发包人对于工程的质量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最终导致多方出现违约的现象。

其次,工程的建设各方在签订合同与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草率,一方面,工程的发包商急需将工程发包出去,从而可以尽快地完成工程,而工程的承包商则由于招投标一项工程比较困难,当一项工程中标之后,必然会急于签订合同,因此双方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往往不会自习琢磨合同的各类条款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也往往造成了工程质量的严重下降,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的混乱,最终将导致严重的违约行为。

(四)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精通合同管理的专业人才

在我国建设工程市场发展过程中,精通合同管理的专业人才是非常缺乏的。由于工程建设并不是热门学科,而且从事这方面职业会非常辛苦,这就导致了许多优秀人才不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而最终参与这方面学习的人员一般都集中于转业人员或者被迫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人员,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本就提不起兴趣,最后向企业输送的人才并不适用于企业的发展需要,而且这部分人员极度缺乏实践知识,而建设工程项目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高校输送的人才往往非常有限。基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建设工程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既有合同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拥有工程建设方面的实践背景,才能够合理的处理好相关的合同管理工作。在国外,参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相关人员都是参加过专业培训的工程师,而且他们必须通过相应的专业资格考试,拥有良好的合同管理理念与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团队。

(五)合同的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合同管理手段落后

在对建设工程合同的管理过程中,合同的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外对于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已经普遍实行了电脑操作,实现了完全的“无纸化”运行模式,而在我国,由于建设工程计算机网络并不是特别普及,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我国对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配套软件系统开发力度不够,即使一些建设企业已经开始实行信息化管理,但是,他们的软件系统仍然沿用的是国外七八十年代的软件系统,非常落后,这在承接国际工程项目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尤其突出,我国的合同管理软件系统太过于陈旧,跟不上国际上的潮流趋势。同时,在我国,对于建设工程合同的管理手段过于落后还体现在对合同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混乱的情况。

四、完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政策建议

由于我国开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时间不长,积累的经验不多,有许多地方存在漏洞或不规范之处,只有认真思考、善于总结,不断进取,才能尽快弥补差距,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一)建立并健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目前,在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这些法律和法规都对建设工程领域的合同管理进行了系统地规定,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这些现存的法律法规之中,很多的法律条文仅仅对问题进行了比较笼统的规定,缺乏一系列实施细则的规定,这也造成了在我国建设工程市场上违法乱纪的现象特别严重。

因此,今后各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并健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下,根据国际形势,增补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能够更加完善具体的实施细则,对建设工程领域,从双方开始的业务洽谈,到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再到合同的具体签订,以及施工过程的管理规定,甚至最后的违约赔偿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使得建设工程企业在具体的合同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制定并完善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

目前,在我国建设工程市场上,所采用的合同文本一般都是按照建设部出台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制定的,该合同文本是建设部按照多数企业的情况编制的一项统一合同示范文本,在我国的建设工程市场中具有普遍适用性,这对于我国建设工程市场合同的规范化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具体签订建设合同时,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该示范文本进行签订,因此,签订的合同均为无效合同,导致了在对合同进行管理时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因此,对于建设工程企业而言,在今后应该主动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示范文本,对于其他的一些自拟合同,应该杜绝签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自从加入到WTO组织之后,我国的建设工程市场日益受到国外建筑企业的冲击,各种国际争端也日益上升,这与我们没有实行国际通用的合同示范文本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树立“合同就是法律”的观念

在西方合同被视为“圣经”,即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合同神圣不可侵犯,虽然通过多年的合同管理实践,我国广大的工程建设者合同意识已普遍增强,但还远没有达到“合同就是法律”的境界,迫切需要树立从法律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合同的观念和意识。合同领先。合同双方一切以合同为准绳,每一项工作开始前,双方都要先看看合同上是如何写的;每拿到一份信函、图纸,就要先查查合同条款上是怎么说的。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内心深处要树立合同就是上帝的思想,一切均要按合同办事。合同管理是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性。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的进度计划、材料供应、安全文明、质保质检、文件信息、财务人事、以及生活、卫生、法律等权利义务的方方面面,是全方位的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涉及从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到工程保修期结束的全过程,是全过程的合同管理,同时,合同管理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经营部门和合同管理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合同参与各方各部门的协作和配合,是全员的合同管理。“三全”原则已成为合同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成立专职的合同管理机构

合同管理既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合同管理,又必须是专业的合同管理。合同管理任务必须由专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完成。不论是业主还是承包商都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合同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特点和组织形式,可分别设立合同部、合同经理、合同工程师和合同管理员。设置合同管理部门(科室)。对于大中型建设工程可设置合同管理部门(科室),由合同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所有工程合同的总体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收集市场和工程信息;编制招标文件,参与审查投标报价,参与合同谈判与合同的签订,对工程项目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处理与承包商、勘察设计、监理和其它方面重大的合同关系,组织重大索赔工作;对合同实施进行总的指导,分析和诊断。

(五)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合同管理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大力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不仅需要配备先进的硬件,如计算机,绘图仪,扫描仪等,还要配备先进的软件,如项目管理软件P3、工程制图软件AUTCAD、结构计算软件PKPM等,更需要使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硬件和软件,并进行软件的二次开发,结合国内建筑业中其它先进的应用的软件(如财务、劳资、预算、供应)和大量的以电子文本储存的信息(如价格、标准、规范、代码等),充分发挥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涛,丛培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实施手册[M].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2

[2]杨伟忠.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浅析[J].建筑经济,2006,(11)

[3]王亚再.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之浅见[J].经济师,2005,(4)

[4]李幼琴.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7,(3)

第6篇

关键词:企业;劳动用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01

一、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概述及重要意义

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是企业通过制定劳动规章制度并依据相关法规对员工进行管理,在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终止与解除等的基础上,对员工的聘用、培训、组织生产、报酬等方面予以管理,以实现员工与企业全面发展的目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不同所有制下各类经济组织的劳动用工管理也不断完善,但一些老企业仍存在劳动用工管理混乱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员工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助于细化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办法,有效预防劳资纠纷的发生。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可以使企业在制定用工管理办法时,充分考虑劳务关系存续期间各种可能出现的纠纷,进而制定相应的细则予以明确双方权责。另一方面,促使企业重视劳动合同的签订,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进而形成稳定的劳动用工关系,有利于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二、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企业与劳动者双方法律意识淡薄。从企业角度看,其对劳动用工相关法律法规不重视,往往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制定的用工管理办法不合理,某些条款甚至与国家法规相违背。不少劳动合同在签订时公平性不足,这也是导致后期劳动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从劳动者方面看,部分劳动者缺乏法律常识,频繁跳槽、违约的情况常有发生。加上有些务工人员本就抱着临时就业的想法,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无疑会增加劳动用工管理的难度。

2.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首先,用人企业缺乏对劳动者相关信息真实性的核实。有些员工在签订合同时,随意填写信息资料,而企业未能严格把关,双方不负责任的做法易给后期的维权带来隐患。其次,一些企业用工合同管理混乱,没有专人负责保管。尤其是对临时工等的合同管理,管理人员往往应付差事,将用工合同档案随意堆放,丢失问题时有发生。最后,用工合同更新不及时,不少劳动者合同到期后续聘后,未能及时续签合同,导致员工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

3.劳动合同履行不到位,薪资拖欠问题突出。虽然企业与劳动者签订了用工合同,也对相关权责进行明确规定,但不少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尤其是拖欠工资、不给员工参保等现象突出。一些企业支付工资往往低于承诺标准,且常以各种名义克扣员工工资。有的企业为了补充流动资金,甚至将拖欠员工工资的方式作为融资手段,严重损害了员工利益。另外,为了节约成本,部分企业不依法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使劳动者应享有的福利难以得到落实。

4.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普遍。受传统用工观念的影响,企业不同类型用工人员即使从事同类型岗位的工作,也得不到相同的福利待遇。随着相关劳动法规的颁布实施,劳务关系双方矛盾日渐显现,由此引发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一些业务外包人员从事了外包业务范围以外的,企业的部分专业技术岗位等,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但无法享有同酬待遇。个别企业招收劳务派遣工仅为降低人工成本、不超定员,实际上却从事与劳动合同制员工一样岗位的工作,同工不同酬。

三、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对策建议

1.增强劳务关系双方的法律意识。一是通过媒体宣传和各种社会舆论来普及劳动法律知识,通过相关知识和案例的学习,使企业和劳动者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明确各自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帮助企业完善用工管理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二是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对于违反劳动法规的企业坚决予以曝光和公布,进而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予以处理,进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引导劳动关系双方自觉树立遵守法规的意识。

2.加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一方面,规范企业用工合同文本,加强合同签订的审批。起草的各类标准合同文本必须要经法律部门审核,通过后才可选用。合同中要尽可能涵盖劳动者的重要信息,经相关人员核实后再签订合同。另一方面,要规范签约、合同保管、解约等的流程,制定详尽规范的制度和流程,避免不规范操作。同时,要安排专人负责用工合同的管理,指定专门的地点进行存放,防止合同文件损坏、丢失等严重过失行为的发生。此外,要建立劳动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电子化手段进行管理,定期核查并及时更新劳动合同信息。

3.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对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监管力度,充分运用现有的执法手段,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对于各类劳动用工违规、违法问题,要责令其限期进行改正;对于敷衍了事,拒绝整改的,要依法从严惩处。另外,政府应组织相关权利部门,针对企业劳动用工问题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活动,集中整治劳动纠纷多、劳务派遣用工多的企业。各职能部门要做好配合工作,对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等、无故随意克扣或拖欠工资的企业,加大经济上的处罚力度,并对负责人进行问责。

4.打破“身份”界限,推行岗位管理。企业要依法清理各类用工人员,打破“身份”界限。首先,要依法清理关联企业在本企业的工作人员,本着先退回再适时竞聘的原则,选择本企业需要的专业人员,并签订劳动合同。其次,清理借出到关联企业的员工,按照自愿原则,对于回归本企业的,由本企业逐步、有序地妥善安置。最后,解决交叉混岗问题。对于劳务派遣用工等从事本企业管理岗、专业技术岗的情况,要通过考试考核、公开竞争上岗,将优秀的员工转聘为劳动合同制员工,实现同工同酬。

参考文献:

[1]周兴林,章坤英.企业劳动用工改革及劳资关系趋势的分析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05).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对策

作者简介:孔祥娜(1963-),女,平顶山市房产管理局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73-02

建筑工程管理是指依据施工合同、施工图纸及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通过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从而以实现预期的既定目标。具体来讲,建筑工程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现场施工管理、造价管理等等。不难看出,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建筑项目的成功与否,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方面

一是参建的各个主体,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等对于自身在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的主体责任尚未真正认识到位,导致在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无法及时对于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进行遏制,质量方面存在着隐患。如工程监理方面监督管理的不到位;施工单位资质存在问题或非法分包、转包;设计单位行为不规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最终质量。二是工程最后的验收工作不到位,难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缺陷,甚至出现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谎报和瞒报的情况,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三是虽然各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委托有关机关对于建设工程质量给予监督,但受我国市场整体信用环境的制约及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工程质量信息渠道不畅通,既难以全面及时地取得相应的质量状况信息,也无法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查处。

(二)成本控制和管理方面

作为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是指对从项目起动到竣工这一期间内所发生的各项收支进行管理,以实现成本最优化的过程。对于资金密集型的建筑行业,如何在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抓好成本控制,尽最大可能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关键性难题。具体来看,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成本意识较弱,主要表现在投资估算科学性不足及缺乏详实的预算执行方案;二是成本管理主要局限于事后成本核算,缺乏成本的事前与事中的控制,及系统的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导致工程建设“三超”现象比较普遍。三是成本管理随意化现象严重,管理基础性工作不扎实,成本计划编制流于形式导致成本管理的无序化,更无从谈起如何在具体的工程实施过程中降低成本。四是由于审核不到位,在结算中也存在着虚报工程成本、提高计费标准和取费范围的情况,大大增加了成本。另外,在工程施工阶段随意变更设计,导致项目一改再改,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三)现场施工管理方面

一是现场管理人员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加上管理对象――人的因素的复杂性,因而对于现场全体操作人员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导致因个别施工人员违规操作而影响项目质量、进程或成本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如何通过强化现场施工管理,保障建筑工程的保质如期完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二是由于施工现场涉及到多种物料,如砂、石、砖等,加上投入物料的量往往巨大,现场物料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将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和施工的有序开展。三是现场一线工人大多为农民工或临时工,安全常识及意识较差,加上安全教育及现场安全措施的不到位,常常发生意外事件,影响现场施工管理质量。

(四)合同管理方面

一是许多建筑企业仍未认识到合同对于企业及项目的重要性,不重视合同的签订,对于合同的相关条文未到做到仔细研读,合同签订随意性大,导致无效合同、不完整的合同,难以起到共担风险的作用。二是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事件未能给予事前的规定,内容缺乏严谨性及针对性,合同难以真正体现出双方的真实意识。同时,合同文字易产生岐义和误解,规范性有待加强。三是很大一部分建筑企业内部未设立相应的合同管理部门,无法实现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及时跟踪的有效动态管理。最后,在合同履约阶段,按合同履行相应职责的意识不强,违约情况严重。另一方面,受合同管理水平有限的影响,错过诉讼时效,或不注重对方违约的证据和资料的收集,合同索赔难,无法挽回的损失。

(五)安全管理方面

作为现场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现场施工的安全性是关系到整个工程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但现实来看。一是现场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高,未能把建筑施工安全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忽视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二是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流于形式,国家建筑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规定难以落实到位。加上现行安全管理机制的滞后,难以有效激励建筑企业主动积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三是对于安全生产宣传的不到位和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的薄弱,导致现场生产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最后,部分管理者只关注项目的进程及经济效益,对于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只是做好表面的应对工作,大大影响了安全管理质量。

二、对策分析

(一)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是建筑企业及其项目的立命之本,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在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都将不可避免地给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影响。因此,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和层次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是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全体员工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和培训,强化质量意识和理念,推行全员培训上岗制度,将质量第一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二是推进全面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明确各方在工程质量保障中的责任,将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形成完善统一的整体,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保障全面质量管理的贯彻落实。三是建立起贯穿整个项目过程中的施工前、施工中及施工后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要加强对于设计单位及设计者的审查,通过专业审核和综合审核对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等进行检查,加大对设计质量的监督力度,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消除在施工前。实行招标制度,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的资质,从中选择最优秀的施工队伍。坚持落实监理制度,施工前由监理工程师下发统一的质量检验表格,并通过对表格回收分析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工程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执行监理工程师的定期抽检和验收制度,检验工程质量。另外,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在于工程领域劳动力水平的高低。因此,除了企业自身要加大对于员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力度外,政府应发挥其在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的作用,从源头上保障劳动力的操作水平和专业技能;

(二)提高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水平

一是加大创新力度,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途径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器等,不但有利工程成本的降低,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打造和培育出自身的持久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二是建立健全以全体员工为主体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人及其岗位的职责给予明确的规定和赋予相应的权利,形成成本管理的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大大调动了职工自觉践行节约成本理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做好成本预算方案的编制工作,并严格依据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作好成本分析,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和所有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找出影响成本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成本超支项目等,进一步优化企业成本结构。另外,要认识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并不相矛盾,决不能为了追求成本的降低而忽视工程的质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严把质量关,提高工程质量,减少由此造成的无形浪费和间接损失,如影响企业信誉及形象,降低企业的品牌价值等。最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的监督力度,尤其强调过程审计和事后的效益审计。

(三)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及文明生产的意识,始终把现场施工安全工作放在现场管理工作的首位。并积极提升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现场管理能力,在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中,力求做到以人为本,深刻把握人的心理,量人所用。二是通过加强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使员工树立起质量第一、成本理念等,充分调动现场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认真、高质量地完成每一道工序,保障工程质量和水平。三是严格做好所有材料的分类放置和管理,实现施工现象的规划合理及井然有序,保障施工现场工作环境的整齐及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重视合同管理

具体来讲,合同管理包括了合同文本的起草、合同的谈判工作及合同的履行、索赔工作等。一是要重视合同在转移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利用合同来预防和规避工程风险,维护企业的利益。二是在正式签订合同前,在对工程实施过程中潜在的各类风险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及寻求共赢的原则,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法给予明确规定,使合同双方清楚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享有的权利,提高合同文本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避免合同的矛盾或二义性解释。三是在合同履约阶段,严格遵守合同的相关内容,对于对方不能或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情况,要做好违约资料和证据的收集和准备工作,依法合理提出索赔,有效转移工程风险。四是,实行全方位的动态合同管理办法,对涉及合同起草、谈判、签订、履行等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实现合同管理的规范化及制度化,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第8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0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科学素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建造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要通晓经济、精于管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十分必要。

1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经济管理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模块,起到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作用。西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有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法规与工程监理等,它们共同构筑一个课程平台,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和工程监理能力。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资料显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除少部分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其余大部分毕业生均走向与工程实际相关的工作岗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从事房地产开发、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参与市场竞争,就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懂施工会管理,即具备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与效果评价能力,能参与工程招投标,掌握概预算的编制,精通法律法规及合同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在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类知识。

3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3.1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应以学习技术为主,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只是点缀。与大部分专业课程相比,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未被普遍认可,学生认为经济管理类知识对将来的就业起不到多大作用。对待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态度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足够的兴趣,被动学习。

3.2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较强,要在相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工程实际进行理论分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缺少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工程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在结合案例教学时,相应的理论分析就比较困难。

4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措施

4.1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合理配置

在土木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很少,这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远远不够。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才能使所完成的项目达到三大目标的相对较优。根据工程建设的性质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还可开设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招标与投标、工程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以适应这一需求。同时还需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以案例形式加以讲解,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强化,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可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各种开发潜能的有效措施,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将经济管理类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紧密配合。如精心准备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有影响的成功管理的实例作为案例,这能引起学生兴趣,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问题求解策略,并使学生形成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态度。还可将讲座环节引入课堂,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的管理人员作报告,以切身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综合能力的提高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具备在社会活动中把握自己、发掘创新思维的能力。经济管理类知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学生通过学习经济、管理、法律等各方面知识,可以开拓眼界,培养创造性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判断、决策,更为科学、准确,能更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管理类知识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论文撰写,查阅资料,市场调研等,这些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有直接的帮助。

5结语

经济管理类知识是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必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并付诸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艳娟,何明胜,江煜,夏多田.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1):67-71.

[2]刘小雷.基于“卓越计划”的《水工程经济》教学实践环节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43-46.

[3]赵玲.《工程经济》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江西建材,2017(3):291.

[4]刘光焰,王晓峰.基于新常态下工程管理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16(2):80-82.

第9篇

关键词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软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工程项目作为建筑企业生产的主战场,不仅需要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也需要高效率的管理工具,用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近20年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应用信息技术在实际项目管理中,将成为工程项目企业能否在新的历史时期依旧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条件。

1 工程项目管理的总体功能

项目管理系统的理论基础为系统工程学、信息论、和控制论,它是一种由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实现,方便建筑企业能够更专业、科学的对项目进行管理,其中包括项目进度、项目成本、项目合同、项目财务和项目安全等各个方面。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整体设计上,遵循以成本为核心,严格控制项目进度计划和项目资金的使用,以合同为基础严格控制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项目进度、项目成本、项目资金和项目质量安全四个方面的控制;项目投标管理、项目合同管理、项目物资管理、项目预算管理等四个方面的管理。在项目从立项到最后一个环节,每个过程都严格经历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检查和项目处理等过程。

该管理系统从投标管理开始,中标后根据中标预算、企业内部定额编制施工预算和进度计划,并经公司确认。在项目实施阶段,该系统能够协助项目经理进行预算控制实施和施工报量工作。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规范,在项目检查过程中系统能够对项目进展做实时统计和分析对比,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与预算和进度的对比数据,当数据异常时进行预警干预。当计划与实际不符时,系统将首先调整计划,然后才允许实际的发生,确保项目始终是在计划的控制之中。

2 软件按照项目管理层面分类设计

管理系统按照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其中包括微观项目管理、中观项目管理和宏观项目管理。微观项目管理以单项目信息的搜集、上报和项目经理对项目的动态监测、预警与评价与一体;中观项目管理主要负责多项目信息的采集、处理、控制、协调以及动态监测与评价,以公司各部门和项目的职能为出发点,满足公司各个部门和项目各自管理目标的要求;宏观项目管理能建立以动态监测、预警与评价的体系,对项目进行职能管理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为项目管理提供依据。

3 管理系统的优势

工程管理系统能对项目全面的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的进度情况、项目物资准备情况、计划引入项目设备情况和项目成本核算等。由于在实际中一个大的项目可能分成多个子项目,每个项目又可能分成多个层次的计划,管理系统能对项目的每个环节进行跟踪、分析,达到随时预警,并随时追溯历史计划数据。

在成本方面,该系统严格遵循工程项目管理的国家标准与行业规程,其中包括项目人工费、项目材料费和项目机械购买和租赁费用等,项目管理系统能分析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让管理者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核算项目成本。

在整个工程项目成本的运作中,经手的人有预算员、施工员、材料员、机械管理员和会计等,他们分别按照不同的管理职责对成本进行控制。其中预算员严格按照合同中的预算,控制工程中的中间和竣工期的决算,根据自己的专业分析每个过程的工料,提供合理的预算成本数据。施工员通过系统记录每一道工序,以预算员的数据作为基础,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预算员的数据提供合理的意见,并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材料员分析系统提供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实际的施工进度的差异,调整工程材料的供求计划,并提出最佳的采购点。机械管理员根据系统提供的实际施工进度,编制、调整施工机械作业计划最大限度的降低机械使用费的支出。各职能部门通过建文项目管理系统提交报表,经财会部门审核,系统自动生成各种原始台帐;最后系统采用业务提醒、手机短信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以质量和成本控制为核心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要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通过对合同单价的分解、调整、综合、平衡,确定内部核算单价,提出目标成本指导性计划,对作业层成本运行与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要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改进技术措施,鼓励能工巧匠开展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为有效实施成本控制提供技术支持。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确定项目目标成本,并层层分解和监督成本执行情况。

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要对职工进行质量重要性教育,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开展质量宣誓活动,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在对质量事故责任者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设立高额奖金,用以奖励工质量好的单价和个人。为更好地发挥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的监察作用,提高质检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建立施工质量档案管理系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

5、提高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

提高的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注重信息的管理。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业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6 、切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近年来重大恶性事帮发生频繁,引起我国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落后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阻碍国家基本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行业较差的安全管理状况导致了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升、工程质量水平降低、建设周期加长等。

施工企业应当始终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基本经营方针,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并避免”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事故零目标”推进活动。安全管理包括施工安全、交通安全、

机械安全、消防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等;健康管理包括工业卫生(防尘、防毒、防噪音)、现场卫生,生活卫生、医疗救护等。总之,只要与安全、健康、环境有直接关联的,安全部门都管。

7、 强化索赔意识,做好索赔管理工作

近年来,合同管理和索赔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工程界的重视,而我国也日益重视索赔问题,但是,目前在我国,存在着索赔意识薄弱,索赔管理水平低、工程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索赔意识不足等问题。而国外的建筑施工企业则有着发展成熟的合同管理体制,具有较强烈的合同意识,懂得合同管理和索赔的重要性。

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质量高,单价低,工期紧的工程项目中获利,除了常见的加强项目成本管理,优化人员和职能机构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施工索赔. 施工索赔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环节,对施工单位加强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乃至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结

信息化对建筑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项目管理信息化手段,是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可有力协助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全面、及时、动态展开,确保精细化管理不流于形式。项目工程挂历不仅可运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价值链中每一个单项活动,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管理和协调整个价值链系统,这必然会对建筑企业的竞争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洪显明.中国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背景、现状、问题与对策[DB/OL].2010(10).

第10篇

一、设计阶段的管理和投资控制

(一)实行对设计的投标与招标工作,最主要的是对于设计单位的选取,把实行与经济效益有关的案例与建筑相关的案例整合、链接。并且实行三家及以上的方式进行竞争,邀请相关专业学者进行评分比较,这种做法有利于挑出一个更优秀的设计单位,同时也有利于设计的人员在整个档案的实施和其所要展现的内容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与创新。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程造价的价格中。(二)定期举行限制额度的设计方案,从而合理的把控造价。主动的实行限额设立方案,然后加强设计的经济程序是很必要的。设计者在设计方案的时候,要全面了解和认识其预算和费用额度,了解基本的材料价钱,最后严格根据其项目投资的各种类型及相应规格去进行基本计算,最后用基本设立的方案去把控施工图的计算。从而确保所投资的固定额度不会被超越。

二、招标投标过程中成本的管理和投资控制

(一)项目招标环节上其成本管理和投资控制

工程类的招标活动主要有固定资产、原材料招标、工程项目招标等几类,它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针对招标的发出商的工作地点和原材料提供方,此种范围对于项目的品质及进展有着非常关键的效果。所以,本人相信,在招标的环节上对于成本及投资的项目中。各方对下面几点应严格要求:第一方面,在招标的环节中,应本着三公原则进行合理招标,在招标进展刚开始时,要多注意工作单位的资历,如果有条件的话,可通过实地检验去关注,防止各种不合理的现象产生,如果有不标准的项目产生,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有很大劣势。第二个方面,主要是做好招标程序的后期编写任务,造价管理工作者应该合理收纳、融合、选取、总结各个部分有用的文献、内容、信息等,并甄别和全面分析最后做出文件续写。第三个方面,在同等竞争中,价格较低的一方中标。在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价格偏低的一方中标,但是做为承办方,当禁止一切只注重低价的中标者,从而有效防止各个公司的恶意竞标。

(二)工作者应当完成合同地签定

必须明确以合同内容做为规定,合同中应该对所有和公司有关的各个条例进行合理规定。还有,应当关注各种担保业务,保险情形,从而正确的防范风险的发生,对于加强工程造价也是必要的一点。

三、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和其控制

(一)通过加强合同管理,然后降低工程项目赔偿。对于现在的投标人员出价情况,工作方普遍实行价低者优先,通过索取赔偿来获得利润的手段。所以主办方应当形成事前管理工作需要,自主的进行控制监督,包括审核工程项目,分析变更带来的影响,并且从他的可可适用性,和价格方面做出判断,防止由于投资失控,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在进行工作时,若果原材料提供方没有履行合同要求,则应该适时要求其赔偿,从而最大限度的使费用降到最低。(二)在管理方面,实行监督管理政策。根据投资的合理情况,实行细化,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分工规定,使每个工作人员担负起其责任,在工程项目的管理方面,实行全面控制。并且落实每月的进度审查,防止弊端。进度款的有效查阅,有利于改善工程作业额度。(三)在技术方面实行项目作业。通过对大部分技术规定作出解释的要求上,全面作用新的施工材料、新型工作水平,新的要求等,进行项目控制。(四)从经济手段来说。应当规范场地费用、基础管理费用。正确运用各种销售费用,成本费用,通过这些,从而尽可能的减少静态投资。

四、竣工时成本管理和资本控制

完工时刻可以真实提供各项项目价格,也作为造价管理手段的最终环节。做为此环节,应当严格审查预结算内容,去除中间各种高额费用支出,以及不真实的一些高额支出;并且对所出具的各项与价格有关的信息进行了解,重点对在此过程中有没有恶意抬高的价格进行检查;应实行合同的对应管理制度,进行合同每项定时检查体制,让工程造价以合同制定和管理进行对造价系统的把控。通过合同和其成本费用,信息资料和相关的规定,从而全面核对工程款。用相应的制度为根据,对结束的工程实行工作多少的核定,准确确定单子的签证成本,从而让核定结束的结算实现工程造价。根据以上内容可知,工程造价的管理具有实用性和效益性,工程项目对于投资、设计、研究各个方面有连贯性,所以在进行工程建造的过程中,应?发挥其灵活性,创造相应的优势,使得其咨询机制加入其整个流程的管理工作,为有效制定工程造价奉献一份力量。在施工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实现其建设工程的最大效益,在资金的介入方面更大。在现实工作上,大部分情形下,施工环节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过程。当作业人员在在施工环节,造价控制最有效的手段是以变动成本、工程实付去避免索赔情况的出现。然后做好各种成本费用的处置,主要是运用降低工程费用及发掘工程造价的内在实力去使费用不逾越投资成本他的各项内容主要涵盖有经济、技术等环节。

五、竣工结后期评价环节及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

竣工的后期总结过程能够确保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和确切性,所以,工作方和主办业务方都会特别关注工程价款的后期结算。在很久的一段时刻来说,竣工结算的实际价格如果逾越了工程预算,则会影响工程项目的合理性。竣工环节的实现会决定工程造价的真实性,所以提醒业务人员急需关注这个问题,然后谨慎审核合同款项,对其总结类别实行审查工作。并且作业人员当把它的具体要求看做准绳,对竣工的内容进行查验,主要关注计价的办法,和优惠政策;以竣工图为参考,并对工程量进行估计,在实际操作时,作业员应关注各项手续是否完备,然后以我国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工程量和金额,审查项目环节的各个问题是否全面。审阅设计变更有没有实现;保证计价方式的正确性;与此同时,还要审核每个地方的税率要求、取费原则等方面。因为在每个地区,所推行的标准各不相同,所以他的参照标准需严格按照规定去执行。然后以工作单位的条件和资历去选取准确的原则要求。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技能考评机制;评价维度

一、当前财会专业技能实训课程面临的困境

综观国内各高校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中会计实务模拟实训课程,大多是一个模式:购买实习教材和相关凭证、账簿、报表等进行练习,或者指导教师编写相关的整套业务让学生练习做账,但这种惯例忽略了设置该课程的初衷及目标――让学生能够在真实企业运营环境中完成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当前的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共同弊端就是从书本到书本,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生经济交易的真实环境。

二、制约财会专业技能考核评价的瓶颈

当前,高职财会专业技能考评机制面临严重的瓶颈,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评价结果体现形式的实验手册流于形式,网络摘抄严重。第二,过于强调标准化教学,答案唯一,解答过于死板,无法针对行业企业特点进行实操练习。第三,教师实务能力不高,对真实业务和政策变动不熟悉,无法对实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三、真账实训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设计

引入真账实训模式构建高职会计全真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财会专业技能考评机制是巩固实训教学成绩与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力保障。

1.实训环境模式评价

(1)大学生创业园经营模式。通过大学生合伙办企业,掌握真实运营流程,并在运营过程中熟悉注册、办证、报税、记账流程,并锻炼与各利益相关者打交道的公关协调能力。

(2)企业顶岗实习模式。顶岗实习是指在校学习2年,第三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 带薪实习12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

(3)会计技能实验室岗位。采用“企业搬进校园”模式,在产学研实习基地或实验室中复制各个市场主体的真实业务流程,实现“完全市场环境”,解决财会类专业无法大规模安排实习的难题。

(4)记账模式。校内真账实训模式强调的是以技能培养为目标,以高素质教师和科学的教学安排为保障,以真实会计主体为实训对象要求对某一中小型企业一个会计期间整个会计循环过程的实务操作。

(5)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Q群、微信、论坛、在线视频等互联网形式,进行网络讲解、课后理论辅导、问题在线解答,大大减轻了人力成本和空间限制。

2.实训业务能力评价

(1)合同管理能力评价。主要包括合同法基本知识、尽职调查(背景)、业界行规与法规政策、合同责任与义务、合同违约责任、合同补充条款、合同生效与终止、调解与诉讼、行业规范与合同风险等。

(2)财务风险能力评价。主要包括要资金风险、采购风险、库存风险、销售风险、票据风险、资产风险、投资风险、融资风险、费用风险、财务分析预警能力评价。

(3)税务风险管理能力评价。主要包括纳税申报管理、税收票据管理、税种核定管理、税务稽查沟通、合同设计涉税问题、公司筹建涉税问题、经营活动涉税问题、并购重组涉税问题。

(4)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评价。财务档案保管、邮件病毒防范、漏洞检测技术、杀毒软件与防火墙技术、财务数据保管、数据储存与恢复、电子支付安全、电子凭证处理、信息安全教育与制度建设等。

(5)风险管理能力评价。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衡量、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风险管理措施等。

3.创新教学手段评价

(1)以老带新面授。通过安排新学生拜老学长为师,通过师徒结对,发挥骨干员工的示范作用,减轻教师指导压力,快速解决新手面临问题,凝聚团队作用,让会计学习更加赋予友谊和感恩。

(2)现场实地演练。通过接触税局报税、开票、会计师事务所稽查、内审、现场盘点等真实场景,使学生更直观的接触经营业务,减少面试和上岗试用的生疏感,提升认知能力。

(3)教师布置作业跟踪。通过布置作业形式使重要的财会知识点得以强调和巩固,通过作业反馈、课堂测验、回答问题等形式掌握学生的知识点疏漏,反馈教师教学不足,使会计实务重点、难点得到不断巩固记忆。

(4)充分讨论头脑风暴。在不预设前提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通过身边经历以及当前财务热点等思想碰撞产生很多的财务新观点和风险问题解决方法。在分享基础上,集大家之智慧,使观点不断完善和补充。

(5)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能了解真实企业的内部控制、授权审批和工作流程,更深刻地理解业务间的内在联系和财务、账户报表的勾稽关系,通过对财务、出纳、生产、销售、采购、库存不同岗位的轮换,明确各岗位责任,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6)PPT展示。通过PPT展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逻辑推理能力和现场控制力;通过财务案例汇报,学生通过知识总结和汇报加深对财务问题的剖析能力,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领导力和公关能力。

4.实训效果反馈评价

(1)就业力评价和品牌知名度评价。主要考查通过真账实训教学是否提升了学院财会类毕业生就业力和学院专业品牌知名度。例如引入课程考评体系以来,学院财会类专业年均就业率、新生入学人数,专业对口率等。

(2)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通过设计《财会类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考察毕业生的学历提升情况、职务、职称晋升、工作表现情况。

(3)教学效果评价。财会专业在校生取得各项荣誉如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的次数。

第12篇

关键词:钢结构 施工阶段 造价控制

一、前言

近几年,由于受国家政策、建筑施工、钢材生产、构件制作、设计研发、标准规范修订等方面的有利因素影响,我国的建筑钢结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近几年,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推广应用面进一步扩大,钢结构在大城市已经引起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大型工程、形象工程都采用了钢结构,比如上海的国贸中心、金茂大厦、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和九运会的几个体育场馆及深圳的赛格广场大厦等。2010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上,中国馆高度近70米,屋顶周边长138米,悬挑33米,用钢量2.3万多吨,构件总数9000余件,打造这样一顶“东方之冠”只用100天时间,凸显了钢结构建筑的绿色环保优势。上海世博园区建筑中钢结构总用量达到了15万吨,在德国馆、加拿大馆、沙特馆、阿联酋馆在内的一大批优秀建筑中,钢结构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造型各异的场馆,也为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区增添了许多亮点。2010年9月17日,“影响世界――钢结构 中国品牌2010国际峰会”在上海召开,此次峰会提出钢结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安全、低碳环保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特点,将在未来引领起建筑新风尚。近年来我们在钢结构建造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但总体来说钢结构住宅的市场份额还很小,其中成本偏高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新时期做好钢结构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对保证和加速我国钢结构建筑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钢结构工程在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

1、建设单位(业主)提出施工变更的要求。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都可能提出变更,而在专业性方面,建设单位往往处于劣势,不利于施工过程中变更。如果因为业主单位改变使用要求变更设计,如增加房屋层数、变更层高、改变工程使用功能、提高装修标准等,业主单位应承担增加工程费用和延长工期的责任。

2、忽略工程进度,导致工期延长,各种开销增加。因为在钢结构工程中,材料的成本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工期的延长导致材料的上涨,出现由于材料价格管理不完善造成的造价提高。

3、设计方案不合理。一项设计自酝酿之初就要考虑如何使投入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如何对一定的投资计划提出合理的准确设计方案,也是工程造价控制问题。方案设计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是首位的,也是决定性的,这是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但是由于我国钢结构设计人员考虑不周,导致施工阶段出现大量变更,影响工程进度和造价的控制。

4、现场签证不严密。现场签证是工程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如果在施工阶段,监理对现场签证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在工程竣工结算时就有可能会出现重大问题。

三、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措施钢结构工程的施工阶段是钢结构由设计图纸变成实体的重要阶段,是工程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要阶段。要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就要在工程实施阶段加强工程建设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从而加强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的造价控制。

1、加强施工合同的综合管理。签订严密的施工承包合同,并在施工中加强合同管理,才能保证合同造价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减少履行合同中甲、乙双方的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利益,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合同签订后,要做好合同文件的管理工作,合同及补充合同协议及至经常性的工地会议纪要及回执、工作联系单、传真等作为合同内容的一种延伸和解释,必须完整保存。同时建立技术档案管理,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积极主动措施。

2、有效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为防止在施工图设计中产生漏洞,除在设计审核时把关外,还应在甲乙方的图纸会审、设计院的技术咨询中消除,总之,应消灭在开工之前。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为此,必须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尤其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更要用先算帐后变更的办法解决,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3、采用新技术,合理组织施工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很多地方需要待完善。作为业主方面的造价人员,必须选择合理合适的施工组织方案,并不断地推敲思考,以达到提高劳动效率、缩短工期的目的。例如:钢结构工程为预制结构件,加工往往在施工单位厂房里进行,而安装是在施丁现场,这是整个工程成本居高不下的关键所在。为了安装方便,施工单位往往选择现场焊接钢架与预埋铁板,但现场焊接的质量难以控制,安装精度低、工期长。但如果选择二次浇注,将预埋铁板到现场放样画线后再运回工厂,与钢架对齐焊接,不仅焊接质量有保障。而且以后的施工质量及丁期也会明显提高。但与现场焊接相比,二次浇注放样铁板的施工成本要略高一点。不过这是前期投入,后期安装的成本会降低,综合考虑,成本基本一致。但很多施工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往往会通盘考虑,这就要求我们业主方与施T方多协调、多讨论,选择最适合的新方法、新技术,最终达到共同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

4、深入现场.收集和掌握施工有关资料在工程施工过程,核价人员和费用控制人员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照图纸察看施工情况,有时与监理、承包方及施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收集工程的相关资料,及时掌握现场施工动态。协助业主及时审核因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发生的费用,相应调整造价控制目标,并为最终的工程总结算提供依据和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四、结束语钢结构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的核心就是要全方位的进行成本的控制,应采用动态的控制方式。在工程造价由货币形态向实物形态转化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控制成本的最终目标,必须加强各个阶段的有效控制措施,尤其是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国印.钢结构设计的工程造价控制[J].现代企业文化,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