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认知规律;创新措施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开设了综合实践课,旨在解决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小学数学主要针对的是基础的自然数运算和简单几何图形的探索与研究,如果以滔滔不绝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学生肯定感到枯燥无味,无法激活探索兴趣不说,更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理论解说不感兴趣。这样,既生动、形象,又能充分体验数学过程的数学综合实践课堂就具备了客观、主观双方面的支持。鉴于此,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综合课堂的实践因素及实施策略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三个基本性质
1.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学习的自然数运算、情境问题解决及简单几何图形的性质等都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不乏应用土壤,而综合实践课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让大家通过体验内化知识,迁移能力。
2.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教学过程不仅要有理论讲解,更重要的要有实践运用,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课强调的就是实践,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才能有效理解并生成运用技能。
3.创造性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对数学能力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最高要求。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我们要从小学抓起,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性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探索
归纳总结了综合实践课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施策略设定。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设置生活情境,牵引学生探究
既然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综合实践课引进生活化情境来牵引学生探究兴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笔者就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来激发孩子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1)就近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看一看哪部分需要粉刷,然后根据这部分的图形设置相应的简洁的粉刷方案。(2)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遴选出最优化的粉刷方案。如此设置从学生最熟悉的、最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入手,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彰显数学课堂的灵动性和生活实用性。
2.巡回指导实践,完善自主探索
综合实践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索,但这不等于放任不管、信马由缰,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定要适时巡回指导,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协助指导解决,消除探索实践的拦路虎。这里以五年级的“铺一铺”教学为例,学生根据认知和能力搭配成三五个人的学习小组共同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进行密铺实验。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巡视每一组的进度,保障合作纪律不紊乱,同时也针对学生的棘手问题参与讨论,比如许多学生找不出密铺的巧妙方法,笔者就加以指导和示范,避免探索中出现的逡巡不前现象。当然,教师指导要把握好“度”,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压制了学习自主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要以鼓励和适当地启发为主。
3.及时归纳总结,形成创新能力
及时的归纳总结是对实践活动知识体会、迁移的有效手段,不能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可能只是一堂热闹的动手游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笔者抓住重点设计4个问题来牵引大家归纳总结,反思升华:①同学们是怎样分组的?②这样分组的优势是什么?③分组越多越好吗?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四个问题形成主线对课程进行了全程回顾和总结,牵引大家内化知识,生成能力。
以上是笔者从小学认知规律出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对怎样落实和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课进行的分析讨论和实践总结。总之,数学实践课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分析和探究更优化的方案来践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重视对教学过程的适当调整和课前准备,确保课后的认识升华教学指导,全面保证教学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正玮.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8).
[关键词]运算律 思维 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81
小学数学“运算律”(第七册)的相关内容是数学数与量计算的基础内容,也是较为关键的内容,小学数学大致都围绕数、图以及相互的关系来展开。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数学教学实效,就需要重视“运算律”相关知识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仅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要求。基于小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应该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围绕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水平进行课程方案的设计。
例如,故事情境:“古代有个很聪明的小朋友,他小时候不爱学习,一天老师为了难住他,出了道题目‘1+2+3……+100=?’。小朋友,你们会解答吗?”学生都很有兴趣,但又觉得这道题在几分钟内是解答不出来的。此时,教师点拨:“能不能运用结合的思想,将这道题变得简单?”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讨论起来,得出一些巧妙的方法。最后教师总评,这个趣题涉及加减法中的结合律、交换律相关知识。
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进行实践探究,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二、经历探索,感悟过程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深刻理解与强化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发生与发展,放手让学生猜想、分析、实践与总结。学生只有自己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点拨下解决问题,才能有效收获,快乐进步。
例如,对于“运算律”知识的教学,教师引入“朝三暮四”成语的由来引导学生了解加法交换律,并结合“去商场买衣服,买了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上衣每件100元,裤子每条12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这一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加法结合律。之后再拓展延伸,将该问题与乘法对加法的分配率进行结合分析,使得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运算律的千变万化。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经历探索,可以让学生感悟知识和运用知识。
三、学以致用,延伸拓展
通过简单引入,逐步深化,学生了解到运算律也是一种简便运算思路,通过不断转换思维,可以获得一种新的途径与方法。
学习了“运算律”相关知识,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运算律公式,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结合实际问题拓展分析。“老财主分财产,家里有11件宝物,遗嘱说明大儿子分1 / 2,二儿子分1 / 4,小儿子分1 / 6。该如何分呢?”学生学习了分配律以及结合律相关知识以后,又发现11不是2、4与6的倍数,于是想将其凑成6的倍数。采取了借1还1的方法,11+1=12,分配完后,又将1还回去。由此,学生学以致用,掌握了相关问题的巧妙解决办法。再如“74×20+73”,学生如法炮制,采用凑与减的方法,得出答案为1553。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学生能够不断总结规律,最终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
四、总结规律,强化思维
运算律不是简单的“先乘除,后加减”,而是以这一理论为核心,不断发散和拓展,形成分配律、结合律,以及巧妙运算中的凑整、补足、结合、互换等相关思想与方法。在不断的深入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拓展思维,转变思考方式,换一种思路,获得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不断的猜想、思考、实践、反思与总结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解决规律,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强化数学思维。
例如,对于课后思考题“99×99+199100×100,999×999+19991000×1000,9999×9999+19999=×”,学生开始时手足无措,只是知道本节内容是关于“运算律”的相关知识,教师点拨“可不可以根据某些数的差异,将数分开,或者合并,之后进行类比?”学生用笔在纸上画了画,再接着细细思考,很快发现这就是加法与乘法的结合律与分配律相关问题,运用猜想、类比推理、反思和实践,得出圆圈内为等号,方框内为10000。
通过引入思考题,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考、总结规律,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结合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发展特点,借助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启发式教学的形式,激励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连贯的数学思维,并对其加以引导强化和巩固。通过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师将更深入地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认真探索的习惯,刺激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不仅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为建设更加全面和现代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贯彻数学思维培养,创设合理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直观展示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事物之间的联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具象化表现,解决学生在数学认知过程中,关于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关系,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刺激和吸引学生主动进行数学学习,积极配合教师的思维培养训练,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数学学习内容,在头脑中构建数学联想思维,促进他们数学思维机能的和谐发展,以达到对学生整体数学能力的培养提升。
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围绕数学教材,以具体的场景氛围带入学生进行思考探索,贯彻数学学科性、生活化、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创设合理的数学思维培养教学情境。首先,教师要紧扣数学教学,凸显思维培养,有效地阐明数学思维的重要意义,奠定教学情境的运用基础,其次,教师要充分结合生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场景经验为基础构建数学思维训练的教学情境,如,让学生寻找教室内的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辨别人民币的方法锻炼加减法运算等,使学生的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高度,刺激其自身数学思维的培养,再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秉持开放性、启发性的原则,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归纳的数学学习意识,为其数学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最后,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兴趣,以趣味性原则吸引学生参与,才能真正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起到作用。
2.贯彻数学思维培养,革新教材内容体系
教材的使用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贯彻数学思维的培养,有必要针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体系进行相应调整革新,以实现小学数学思维培养实效的最大化。首先,要变革数学教材中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内容的所占比例,增加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活动次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感受中,发现数学规律,形成数学思维,巩固数学知识。摆脱说教式、灌输式的教材内容体系,以实践性为基础原则,鼓励学生接触数学发现和体验,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意识。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模型,并进行稳定性比较,从而总结出三角形稳定性最佳的数学规律,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其次,要注重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教学的发展,利用具体的图形形象,帮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隐性内在关系,从而方便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养成形象化数学思维,以便于教师利用教材加以指导,促使学生加强数学思维的提高和运用。
二、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强化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培养,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养成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意识,促进他们数学学习和运用能力提升,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体系,为实现自身综合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充分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多方面变革,从教学情境的引入到教学内容体系的变化,为小学数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帮助。只要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视,贯彻数学学科性、生活化、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原则,积极革新教材内容体系,就能有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的发展,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奠定基础,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时代性发展。
【作者单位:涟水县余圩中心小学 江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5-0062-02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健全小学生的数学体系,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奇妙。本文通过在教学准备、教学课堂、课后等方面讲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一、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挖掘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1. 通过分析教材挖掘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是基础,教师在上课前,需要挖掘教材,全面分析教材的内容,找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只有将教材的内容全部挖掘透,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比较浅,对数学思想方法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通过挖掘教材,将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提炼出来,才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
2. 通过建立教学目标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需要在教育教学中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建立合适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建立数学教学目标过程中,需要全面地分析教学内容,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相对应的数学思想填入其中,并记录到教学目标中。比如,在设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内容的教学目标时,需要突出化归的思想方法,并能够将基本的教学内容以及具体的数学思想方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如何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变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知识与思想方法并重。
3. 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渗透数学的思想。课前预习是在上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可以将学生预习的阶段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对于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比较突出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预习,设立预习目标,从预习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寻找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容易遇到分类的思想,在讲解认识三角形、圆形等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根据多种图形的特点进行举例,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特点。
二、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 利用创设的教学情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具象思维,对于抽象的内容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情境,将抽象的内容使用具象的事物表现出来,可以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另外,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将情境教学与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结合。比如,在讲解“物体的长短”时,可以通过基础的、具体的事物的长短比较,如一根铅笔、一块橡皮的长短比较。让学生在本子上划一些线,使用尺子测量线的长度,将长度的具体数字表现出来,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判断线段之间的长短差异。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以更加形象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2.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教学的思想方法
(1)通过提炼和形成概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可以通过数学概念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思维处于具象思维阶段,无法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一些抽象性比较强的概念很难理解。教师需要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阐述,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进去,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2)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探索规律也是一种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知识中的规律,并对规律进行研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讲解“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在沙滩上,两只海龟在吵架,他们都说自己的年龄大,他们的背面写着自己的年龄,一个是8岁,1个是13岁,他们谁大?请学生来比一比。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13岁的海龟年龄更大,可以让学生找出一条规律,两位数总是大于一位数,进一步总结出位数多的数大于位数少的数。
(3)通过数学的活动操作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可以通过图形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实践进行理解,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比如,在讲解“认识规律”时,对小学生来说,规律本身太过抽象,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放到日常的生活中,如国庆节到了,国旗下摆放了很多花,其中有红色的,有黄色的,那这些花的摆放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理解不同颜色的花是交错摆放的,这是一个摆放的规律,学生认识到后,可以按照这个规律再进行一些实践,从而加深对这个规律的认识。
三、在课后生活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 培养 学生
一、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案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任务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公,以数学课本为教学基础,通过学生自发性的观察学习活动、思考学习活动、分析学习活动、实验操作学习活动和总结评价学习活动等,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主动观察,主动积极思考数学现象中隐藏和包含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意愿、学习基础和学习接受能力,结合教师专业知识,为学生设计出内容丰富的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方案,一边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教学任务,一边也能够给学生留出思考分析和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和课堂实际情况结合使用分组合作学习、分层次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建立最佳、高效、富有乐趣的学习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教师辅助行为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既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控制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进度和过程,要利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和疑问不能靠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去解决时,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数学解题暗示或者建议,或者利用设计问题、设计实验、设计分组讨论、观看具有提示内容的教学影片、模拟数学活动情况等形式,让学生在动脑和动手的过程中,重新找到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始终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产生渴望学习数学知识,渴望了解数学问题的答案和数学规律,渴望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去探索、发现,去学习和研究更多的数学现象并寻找其中的数学逻辑和数学规律。当教师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等因素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情况和交流情况,对讨论内容偏离数学知识方向、讨论过程进展不顺利等情况及时做出纠正、引导和调整,对学生的分组学习情况做好数据记录,为以后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数据和经验。当学生产生疑问或者提出独特的数学想法或者观点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采取肯定的态度并对学生的勇于思考和发言行为提出表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研究数学现场、寻找数学规律;如果学生的提问和想法并不具有现实意义,教师也不应当立刻否定,而是对学生巧妙引导,将学生思考的角度、想法的出发点集中到本课的数学教学知识点和教学重心上。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最终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养成动脑观察数学现象、分析数学问题规律、总结归纳数学答案、动手操作实验寻找数学答案和规律并验证数学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开发,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和爱好,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不能单单依据数学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进步和成绩,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留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对积极思考的行为、勇于发言和提出建议的行为、提出建设性想法的行为、改进或者优化数学解题方法的行为、发现数学知识关联性等积极学习行为都当场予以肯定并提出表扬,支持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研究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生性格特点,使用引导式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手段,以学生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辅导,在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以数学课本为教学基础,安排学生进行自发性的观察学习活动、思考学习活动、分析学习活动、实验操作学习活动和总结评价学习活动等。教师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既要将课堂上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也要控制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进度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留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对积极思考的行为、勇于发言和提出建议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和支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赵蒙成,朱苏.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江苏教育研究,2011(19)
[2] 王海燕.让半张讲台给学生――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8)
一、课堂构成
第一阶段:前提准备。(5分钟左右)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规律,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设计针对性强的书面或口头练习,为探求新知识铺路架桥。
1.准备练习。
安排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基本练习,包括:口算、笔算、计算公式、进率、计算法则、数学问题及名词概念等。既达到狠抓双基的目的,又能起到稳定学生情绪、为学生探索新知识奠定基础的作用。
2.激疑引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运用各种形式创设多样的教学情景,抓住新旧知识生长点设疑,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自然地揭示课题,交代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及怎样研究。
第二阶段:意义建构。(15分钟左右)
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或把新知识分解成几个旧知识点,或运用原有的方法尝试解决新知识点。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在信息反馈的过程中,对大胆的猜想进行合理的验证,发现规律,总结概括规律,从而达到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1.探索发现。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汇报交流。
在探索发现的基础上,教师根据知识的重、难点出示讨论提纲,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进行课上交流。
3.验证猜想。
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如“演示操作法”、“演算发现法”、“观察比较法”、“尝试法”、“归纳推理法”等,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4.概括总结。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学事实,并概括总结出定义、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画龙点睛的讲解非常重要。
第三阶段:理解运用。(18分钟左右)
1.专项练习。
针对新的知识点,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针对性练习,让学生明确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强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理解练习。
设计巩固性练习,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或强调;设计变式练习,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灵活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多种数学思维方法。
3.拓展练习。
根据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及可接受性原则,设计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练习题。让各类学生均学有所得,达到分类推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阶段: 反思小结。(2分钟左右)
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归纳总结。针对新知识的内容、研究的结论、研究的方法及个人的心得,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明确、深刻。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并引导他们由原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
从教学过程来看,小学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学生要经历多次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运用的完整过程。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其各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突出重点、转折自然,体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密集性、层次性和反馈性。
从教学原则上看,不仅体现了一般教学原则,而且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方案设计化原则、教学信息反馈及时化原则等。因此,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三、模式特点
1.结构严谨,系统性强。
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从前提准备到反思小结各个阶段层次清楚、联系紧密。从准备练习到课堂小结各个环节密切相连、形成系统。
2.多次反馈,多向反馈。
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教学过程呈现了集中反馈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反馈。
由于信息反馈及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控教学进程,进行适时、必要的点拨,促进课堂资源的生成,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定中有变,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虽是新授课的一般模式,但练习课、复习课、活动课也可应用。而且,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学生年龄和班级、课型的不同,自行安排。4个阶段应体现,教学环节可多可少,有的教学环节可在课前安排进行。如准备练习环节,有的内容可放在课前,有的内容可与调查(学校调查、家庭调查、社会调查)相结合。
4.以学论教,发展智能。
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奥秘。不是用现成的公式、结论充塞学生的头脑,而是教师根据数学知识的系统、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生长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指导,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实施效果
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小学数学“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经过6年的不断实践总结提炼而成的。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1.增强了学生的目的意识,实现由目的向动机的转化。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学习的必备条件。从心理学角度讲,目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动机,推动意志行为。学习数学又有大目的和小目的之分,大目的是明确数学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的重大作用,小目的是指一节课中依据具体内容需要所完成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中,每一节课都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学以致用,久而久之,使小目的转化为大目的,最终实现由目的向动机的转化。
2.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其由想学、爱学到会学、乐学。
学习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奇、好动、好强,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其渗透在各环节中。如在激疑引趣环节中一般采用谈话导入法、悬念设置法、矛盾转化法、迁移引探法等引入新课,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这一模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实验班里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在我校德育处组织的一份问卷调查“你所喜欢的学科是什么”之中,凡运用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班级,绝大部分学生填写的是数学学科。
3.磨炼了学生的意志,使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中由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且变成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坚强意志的支持。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注重对学生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培养。在听课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8名学生的观察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注意力明显好于对照班。
4.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运用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讲解时间少,学生大部分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作业基本上能在课内完成,课上教师重点辅导“学困生”,针对性强,课堂效率高,教学质量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对照班学生内部成绩差异大,分布不均,而实验班学生内部成绩分布均匀。结合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说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优于对照班。
5.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理论构建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探究性教学是在相关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探究性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精神,发展学生探究能力,而构筑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与教学策略体系。探究式教学是顺应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就探究性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具体实施对策。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述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背景
美籍匈牙利裔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然而,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与现代教学理论相违背的现象。比如,创新教育的实施和操作发展还不平衡,在实践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的力度上仅停留在形式上,教师的教育理念仍陈旧、落后,突出强调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并且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还较为单一,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未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与策略体系,让每个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自己的体会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探究式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发现、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完美结合,从而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
探究式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与传统的封闭性课堂教学相对立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 5个基本特征:1)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撑者,确立资源分享的平等型师生关系;2)课堂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允许教学时空的延伸和发展;3)学习材料来源多样化,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4)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这种乐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积极的自我激励成为评价的主流;5)原有的课堂纪律受到挑战,学生参与学习规则的再制订等。其具体操作步骤可分为5个环节:1)创设隋境,调动主体;2)引导探索,交流互动;3)感知体验,内化知识;4)定向评析,激励成功;5)实践延伸,开阔视野等。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一)教师包设情境,学生进入探索
数学课的情景创没,是数学问题挑起学生在教学内容、生活情景、求知心理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观察、实践、运算欲望兴趣,启动学习、探究的数学教学环节。在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探究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实施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的魅力。教师通过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科学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画面中产生问题,不断鼓励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逐渐进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探研创新的好习惯。
(二)自主探究过程中应适时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耍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急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样一个数学探究问题,不同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经常产生不同的探究结果,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往往是评价学生做题对不对,表现是否让人满意等,事实上,探究性问题在设计时,其本身就要强调探究结果的不定性与多样化。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即使得出错误的、或者有所偏差的探究结论,这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参与知识结构构建过程中必然伴随产生的现象。也这就是说,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成分,对于那些达不到数学教师要求的探究结果,数学教师不可以随意否定,而要给予积极的肯定;教学活动中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去反思、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
三、结论
总之,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以求更大发展。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和环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营造一个激励探究和理解的气氖,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让学生在探索中品尝探索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探索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逐步养成探索的习惯,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武梅.“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04).
[2] 何鹏程.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2].江西教育科研,2002(10).
[3] 陈登连.整体建构学生活数学自主探究过数学生活――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忠,2009(3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创设有助于学生交流合作、自主学习的情境,通过类比、归纳、猜测、观察、反思、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获得数学技能与知识。虽然开放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真正做到开放有度才能达到教学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和技能。
一、教学目标开放有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关注人出发,努力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为学生创设主动、活泼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提高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出发,鼓励学生应用已有技能同比新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计算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还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总结算法、理解算理的过程,逐步掌握数学建模、转化思想;概念教学时,不能只限于规律、性质、公式、定义记忆,还必须从定义、规律、性质、公式出发,大力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概括、猜想的能力;实际问题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则应该从数学知识应用和数学意识培养出发。
二、教学内容开放有度
在应用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整合、优化教学安排,将数学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拓展学生思维。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达到开放性教学的要求,必须分析教材内容,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通过科学调整,缩短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让数学贴近生活,创建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开放有度的环境下进行自我锻炼和展示。
三、教学过程开放有度
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交流、发展的过程,具有强烈的可变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整合数学可变性的特征,从改变束缚学生发展的条条框框出发,进行开放性教学,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总结原理、概念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时、分、秒”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对作息时间进行发问,在小组交流中,筛选具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保障学习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整合教学实践,在开放性教学中提升学生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方法;能力;训练;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89-01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常见的事情――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观念上认为就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但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也需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训练: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总结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有效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 让学生学会阅读,有助于正确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数学概念中重点的"字"、"词"都有特定的内涵,关系到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教材上文字形式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常常难以理解,极容易造成他们语言表述不准确、不严密,缺乏条理性。因此,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就需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准确抓住重点的字、词,确定形成概念的条件,进而达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目的。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准确地确定出重点的字、词,教会他们变换形成概念的条件,并在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阅读概念、掌握概念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数学概念奠定基础。例如,在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中,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尤显重要。教学分数的性质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为什么要加上"零除外"?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讨论,分子分母同时除以零?不行,除数为零没意义。所以,零要除外。同时乘以零呢?我们就会发现,分子分母都为零了,而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里,分母又相当于除数,这样除数又为零了,无意义。所以,一定要加上"零除外。"如果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不去仔细甄别,很容易出现混淆,造成概念上的错误。
2 教会学生正确进行阅读,让学生总结规律
数学有规律的知识非常多,让学生总结出规律,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提供的具体实例中,抽象概括出普遍规律。而老师告知的规律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理解而得出的规律相比,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的规律更能理解和掌握,不容易遗忘。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数学的方法,让学生形成相关技能才是我们数学教育的宗旨和根本。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正确进行阅读,让他们从不同的实例中去发现相同的条件、方法、结论等,教会学生进行各种条件的对比,得到统一正确的规律,才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例如,教学完分数乘法应用题后,让学生概述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归纳为:先要确定单位"1"的量,再看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求出问题。数学问题一般有几种不同的表述方法,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表述是否正确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示范表述,总结归纳,逐步培养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语言时表达的准确性。在学习数学活动中,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并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构建中,在此过程中又许多方法要探索和选择。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较强的理解能力,是很难总结数学中的规律的。
3 联系生活实际学会阅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是为生活服务的。尤其是小学数学,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经验中感知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数学知识才不显得枯燥,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教学《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课时,我将石头、沙、水等实物带进了数学课堂,通过实验,让学生领会"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一知识点,课后学生对实验这一环节尤其印象深刻,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形式上无疑指明了方向,从中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的过程也提升了我的数学专业素养。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远比在书本中"咬文嚼字"学得更生动、更深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在阅读材料中理清阅读条理和层次,理解阅读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对材料中的数学信息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显现和迅速联系相关的生活经验,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题目中隐藏的意思,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如此训练,学生理解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数学的阅读训练,有助于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感目标 教学
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对其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性格特点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然后根据数学学科的表现特点以及规律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让学生在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目标。同时,老师还要根据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行,去感染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以及实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因此老师要注重数学学习情感目标和环境的创设。
(一)利用实际生活问题导入数学学习内容。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内容以及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时,学生就会自觉地接纳相关的知识点。因此,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自主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其充分的认识到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利用数学故事导入学习内容。小学生还是处在爱听故事的年龄阶段,老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讲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小故事,在故事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利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把数学知识导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氛围中,进行新的数学内容的学习。
(三)利用游戏导入数学学习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游戏情境的创设和游戏活动的安排,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在愉悦的氛围内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具有情感化以及生活化
情感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以及强化和调节的作用,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推动数学知识的学习。
(一)老师要把数学知识教学和情感教育进行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遵循教育性的相关规律,把数学知识的教授和情感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实践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实现情感目标。同时,老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以及态度教育,并结合数学知识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让情感教育自然的融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二)根据数学教学的实际,适度的进行情感教育。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以及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要在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情感教育的目标。老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并制定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在达到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的任务目标。同时,老师还可以结合数学教学的内容,利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引导和点拨学生进行思考,实现情感目标。
三、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进行数学学习的关键,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学习活动。
(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小学数学中“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利用小组之间的活动,通过折纸以及撕纸等实际的活动,把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自主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中的积极行动和思考,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积极的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感悟,并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的基础上,用数学的观点去观察生活,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的能力。
四、灵活运用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个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竟然在迟疑之下举起了右手,在同学们惊异的目光中,我微笑着鼓励他进行口算。当他怯怯地报完答案后,同学们早就纷纷高举手要给他指出缺点。这时,我没有急于让同学们评价,而是走到他身边,抚着他的肩,亲切地对大家说:“在同学们提意见以前,我想先表扬××同学,今天这是他第一次在这么多听课老师的面前,主动地站起来发言。你们说他的勇气是不是应该受到表扬?”在同学们如潮的掌声中我继续说:“今天你勇敢地举起了手,在你学习知识的道路上你成功地迈进了一大步,相信从现在开始,你对学习会更有信心,老师和同学们都愿做你的好朋友,和你一起进步,好吗?”他高兴得使劲点头,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能经常地看到他露出灿烂的微笑,高举着他的右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情感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老师在每一节数学课中都要贯穿情感教育,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不断的激发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老师还要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许尔同.浅谈小学数学情感目标的实现策略[J]. 新课程(小学),2010,(12).
关键词:《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79-03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我国的数学自秦汉时期形成体系以来,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已经成为成就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的基础学科。数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基础学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基,他们的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备受关注。
一、教师素质结构分析
教师素质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基本”是底线要求,只有具备“基本条件”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学者们观点各异。谢安邦等人通过比较研究,在认真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将教师素质的认识统一为五个方面,即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教师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质,在此基础上又经过进一步深入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最终将教师素质结构凝练为真、善、美等三个维度。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系列,其中将教师的素质结构分为三个维度、十余个领域、数项基本要求。《标准》对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更为全面、具体。本文依据《标准》将教师素质结构分为三个维度,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结合小学数学教师现状、学科特点来具体研究和探析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下的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结构探析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1.立德树人、关爱学生
教育是用知识换取知识、用人格培育人格、用爱点燃爱的事业。立德树人、关爱学生永远是教育的真谛,是教师的法宝。卢梭说:“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霍懋征用一生的坚持不懈证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
小学生犹如初春枝头刚刚萌发的幼芽,需要阳光的温暖和爱的滋养与呵护,一丁点的疏忽都可能致使幼芽夭折或发生扭曲,因此,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尤其重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尊重、信任学生
真爱一定是与信任并驾齐驱,苏霍姆林斯基曾回忆说:“总之,我被任命为校长时就已深信: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如果对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则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育和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像纸牌搭小房一样定然倒塌。”“我告诫我的同志们,切不可由于自己对孩子的不信任,由于怀疑他们的诚实和善良的动机使孩子怕接近自己。”“这些意见过去是,今后永远也将是我的坚定信念。对人抱有信心,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东西。我过去和现在都在竭诚地维护它免遭怀疑和冷漠之情的玷污。”真爱也一定是与尊重相携手,尤其是对待后进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与沃洛佳的相遇,让他明白:“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耍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这样才能使你更容易克服那些妨碍教育的不利因素……应当像跟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会见孩子,应当跟他们同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忧伤。”
尤其是小学生,心性稚嫩,尊重与信任是不仅是求知的保障,更是涵养良好品格的需要,因为儿童是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信任中学会信任,教师尊重、信任学生,润物无声。
3.富有耐心和责任心
富有耐心和责任心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首要品格。小学教师肩负着为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基的责任。小到主动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大到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开拓思路,树立理想,涵养德性等,这些都是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具体责任行为体现。而这种行为的持续性与长久性考量的是教师的耐心和责任心。
尤其是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小学生眼中,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有难度的,是困难最多的学科之一。这与数学具有的抽象性学科特点相关。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语言和直观性语言,包括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由形象到抽象实质需要一个明晰的引导桥梁,这座桥梁需要包括计算、绘制、引证、设想等等系列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建构。它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选材(如已知条件、间接条件、多余条件、问题等)、构思、架设等错综复杂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引领学生建桥铺路。这项工作伴随着枯燥、劳累,旷日持久,却更需要一砖一瓦的耐心和责任心。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困惑,都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指导;面对每一个学生的质疑,都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面对每一个学生的苦恼,都需要教师甘甜玉露的滋润;面对每一个学生的症结,都需要教师春风化雨的消融。责任心与爱心是小学数学教师成功的法宝。
4.积极、幽默,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做喜欢孩子的人容易,做孩子喜欢的人不易。具有积极、乐观、开朗、风趣性格与风格的教师,是孩子们用欢声笑语来迎接的教师。数学教师因所教学科知识具有的逻辑推导的局限性和数学思维的抽象性,有些人照本宣科般地讲解,这样的教师也最不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从形象事物中抽绎出数学语言实质与规律,从数学语言的实质与规律引入身边的生活实际,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这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种必备本领或说必修素养。
曾看到过拿着板凳当格尺、拿着扫帚当教鞭的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也有不少数学教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乐趣情境而制作了头饰、卡片、绘制了图形,使用了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等,笔者认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上述提到的那些都是辅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在内,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辅助载体。如果把它们比喻成硬件的话,那么,它们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要看软件――教学语言。恰当风趣的语言与姿态会使辅助载体“活”起来,会赋予它们形象功能的“生命力”。有了鲜活的形象,学生更容易直观地理解知识索引,更容易发现躲在形象背后的抽象知识与规律。
其实,帮助学生快乐成长,小学数学教师的作用不只体现在课堂上,课前、课后还有课余生活也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快乐时光(如科学布置作业,组织联谊式多边活动等),为小学生的快乐成长创设适宜的条件,那么学校、家庭、社会就是学生的快乐摇篮;教师,就是学生的快乐风铃。
(二)专业知识
1.总体专业知识体系:一纵一横一更新
小学数学教师在专业知识领域,纵向应具有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横向应了解多学科知识,掌握多学科教法来适应小学教学综合性强的特点,同时不断更新随着时展而发展的教育理论与儿童身心发展理论。掌握新思想新方法,主动提高原有认识水平。
2.具体侧重认知领域
(1)充分认识学科教育教学的复杂性
数学在小学是基础工具学科之一。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充分认识本学科的特点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一是学科本身视角:对于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单纯靠记忆积累的知识较少(如0-9的数字识记),几乎每一个知识体系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得出都要经过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等动手动脑过程。二是学科比较视角:小学数学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比较,因其是由形象语言(图形、图像等)引出抽象语言(数量、数量关系等),具有较高程度的抽象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需要推理、分析、联想等脑力程序处理才能做出正确结论。三是学生学习视角:小学数学比较于初、高中数学对常人而言虽然是简单的,但对小学生而言却是复杂的;再比较于小学其他学科对小学生而言也是复杂的,是需要持续动脑思考的学科。课题组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不喜欢学数学的孩子还是占有相当比例的。因此,从以上三个视角充分认知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准备与顺利展开是十分必要的。
(2)充分认知学生思维成长的规律性
对于学龄期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的发展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相比较于学龄前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特征。他们善于认识生动具体的形象事物,但对于由形象事物引出的抽象思维的认识与理解会产生困难,甚至困惑不解,此时的每一个微小的打击,在小学生心理上都会形成一个厌学的旋涡。同样,每一次欣慰的赏识,在小学生心理上都会形成一个好学的涟漪。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了解此时期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科学地、耐心细致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数学学习的单调乏味变得生动有趣,化枯燥为有趣、化烦琐为简单、化困难为容易,让学生轻松快活地走进数学生活的殿堂,成为那里的小主人。
认知并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的自然形成规律,围绕小学生这个主体对象戒骄戒躁、循循善诱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素质。
3.专业能力
结合小学生与数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两方面专业能力,即主体能力与本体能力。(1)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够促进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健康发展的能力。主体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完成小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它由思辨解析、赏识评价、交流沟通等三种能力组成。一是思辨解析能力:小学数学学科建构思维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辅助学生辨析拆解思维障碍,疏通思维堰塞湖,探索建构正确的方向桥,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具备的首要基本能力之一。它是用儿童化语言的讲解、直观化动作的演示、板书图示或多媒体画面等具有形象表现力的方式化难为简、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得出数学结论,建构数学逻辑思维模型。二是赏识评价能力:小学数学信息量大,逻辑性强。对于小学生,更需要数学教师的认可与赞赏。赏识与鼓励是学生前进路上的曙光。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地灵活使用以赏识、鼓励为主的多种评价方式,着眼学生个性特点恰当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研讨的积极性,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三是交流沟通能力:与家长、同事、学生、社会团体保持诚挚的交流沟通,相互了解,是小学数学教师为学生排解疑难,与家长、同事、社会团体化解矛盾,建立友谊,育思想方向,打造互信平台的最佳方式。
(2)本体能力
本体能力,是指教师自身发展应该具备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反思能力与成长能力。一是反思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虽不必做到“日三省吾身”,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反思与总结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与经验,摒弃弊端,发扬优势,更好地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成长能力:成长能力是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与道德修养、丰富专业知识与先进教育思想、促进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能力。它是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中成长与再提升的原动力。学无止境,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能力是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力之一。小学数学的学科教研、鉴赏与评论能力等具体提高教师个体或群体的能力都属于教师成长能力范畴。
(3)主体能力与本体能力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以说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但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不少教师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会解决的现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应注重教学中的生活化问题。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重大
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运用数学思想来改造现实生活。小学数学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其中有不少习题如出租车费、市场营销、电脑上网、银行贷款、统筹运输、股票行情等问题,都体现出了数学的应用性。因此,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挖掘数学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实践,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趣味无穷,魅力无限。
因此,小学数学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并帮助学生在具体运用中内化数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数学知识枯燥而抽象,要想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就要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认知特点引导他们关注生活。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先猜谜语:“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这是什么稀奇的东西呢?一番议论后,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是年历,此时再引导学生学习新课,他们就能兴致勃勃地接受。
2.学习情境生活化
有研究表明:学习内容越接近学生生活经验,学生自觉接受的程度越高。所以,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境生活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发现、探索和应用数学。
比如,在教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可以给学生创设春游的情境:“同学们去公园游玩,公园里有5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现在还有23个人在岸边等候。”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编题并列式计算。这样,学生在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中,自然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
3.教学素材生活化
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不但要用教材教,更要在生活中搜集教学素材、挖掘教学元素,力求教学素材的生活化,这样的教学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比如,在教学“利息”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引入:“我现在手头有5000元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大家帮我想想怎么保存这些钱?”小学生的回答很活跃,其中有学生说:“还是存到银行吧。”我趁机引出“储蓄”的话题,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所知道的储蓄知识讲给大家。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上不但了解了储蓄、利息的相关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4.数学规律生活化
有一些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总结了不少数学规律和方法。比如,加减法简便算法可概括为:“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这个算理貌似概括得很精练,但很多学生在具体运用时却常常出错,为什么呢?因为这是老师概括的规律,本身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学生被动接受,有的学生甚至不理解,越绕越晕。因此,我是在讲了例题做了训练的基础上给学生总结的这一规律,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我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入手,设置了练习:
“李×带了185元钱,买了一套书用了98元。问:李×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都有过购物的经验,都知道先付100元,然后找回2元,还剩(85+2)元。学生做了这样的练习,就能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185-100+2)。所以,类似185-98的简便运算,学生通过生活化的练习,一下就能掌握得很牢固。
5.应用巩固生活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证明:学生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印象不深刻,只有在生活中应用了之后,才能理解、感悟和巩固得更深入。
比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后,在巩固应用环节,可以让学生扮演工厂的车间主任,为实现生产效率的最优化,如何安排各生产小组的人员编排。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扮演土地所的工作人员去测量农村宅基地的面积。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参与活动,不但提高了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和测量能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深入。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思路,不仅扩充了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