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

时间:2023-06-21 08:5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

第1篇

把国家法律法规、管理规程以及各种财经政策方针当作依据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就是我们所说的财政财务审计,即依法审计。财政财务审计有很多功能,如:防治职务犯罪、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等,同时还能审查财务运转情况,财政审计和财务审计作为其中的两类,理所当然具有这些功能。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这些功能,并且培养专业型人才,不断完善体制,做好财政财务审计工作,提高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

财政财务审计;财务工作;财政管理

各级政府部门在过去一直是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开始逐步融入到各个阶层的财务工作中。但是我们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还有许多弊端,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财务工作内部缺乏专业型人才,也暴露了我国财政体制所存在的问题。接下来我将就财政财务审计应用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财政财务审计的概述

把国家法律法规、管理规程以及各种财经政策方针当作依据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就是我们所说的财政财务审计,即依法审计。审核财政财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是依法审计的主要工作,重要的还在于要防止舞弊行为,必要时还需要纠正错误。追根溯源,财政财务审计最早起源于我国周朝,最初它是与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政绩审计混合在一起的,然而在应用时,财政财务审计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也被人们称为传统审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财经法纪审计、财政财务审计以及经济政绩审计逐渐分离,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财政财务审计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具体来说,财政财务审计包括财政审计和财务审计两个部分,而财政审计又包含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财政审计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也是不同的,如根据未来发展战略和计划对财务进行合理分配的是财政预算审计,它同时还负责监督和审查各单位的财务分配;而对审计单位收支决算进行监督和审查的则是财政决算审计,以防止造假和谎报情况;对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关经济信息进行审查和监督的就是财政收支审计,是财政审计工作的重要分支。财务审计集中体现为会计报表,从而对单位的损益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规范性审查,最重要的是能够反映出该企业的财务运转情况以及相关业绩成果等重要信息,这也是会计报表审计发展成为财务审计表现形式的原因。

二、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开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财政财务审计的专业型人才匮乏

财政财务审计的终极目的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然而当今社会,在工作开展中,存在着一个眼中的问题,也是致命的问题,即专业型人才的不足,以及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下降,这就间接导致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降低,尤其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的问题和状况不断发生,这就又进一步造成了人才的缺失。而人才的缺失则导致了财务工作中更为严重的问题,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进步财政财务审计信息化是必然趋势,这也促使着审计评价标准的科学化进步,人才不足阻碍了这一进步。所以,如何扩充专业化审计团队,加强团队建设成了财务工作开展的重要阻碍之一。

2、审计人员对财政财务审计认识的误区与审计意识薄弱

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也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审计人员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我国审计工作人员没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和想法,甚至对财务审计的工作还存有怀疑和猜忌的想法,否定了彼此间的信任。因此,审计人员走进思维的误区,是让财务工作不小心违法,导致监督、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这对国家以及企事业单位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危害极大,需要及时防范。

3、财政财务审计体制的不足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

目前财政财务审计体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缺少强有效的内部运作机制,这就导致我们在财政财务审计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极易导致无审计结果的审计行为及事件的发生,从而造成内部会计信息监管的纰漏,这个问题一旦公之于众,就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与此同时,这个弊端还会对财政审计的审查范围带来不可忽略的影响,不全面的审查行为,让审查人员极易忽略某些财政资金和经费的流向或流量。预算审计受到现今社会的广泛重视,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全面的审计很多地方的财政收支及转移支付。因此,想要有序开展财政财务审计工作,我们就要不遗余力的去改革和完善财政财务审计体制,使之能更好的为审计工作服务。

三、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

1、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具有防治职务犯罪的功能

财政财务审计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防治职务犯罪的特点,随着财务领域信息化的逐渐渗透,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也显著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财政财务审计在企事业单位里的代表意义。现今我国每年职务犯罪的案例不断上升,犯罪的严重程度也是不断加剧,犯罪人群增加,罪犯职工等级也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情形极其严峻,其中、侵犯国家利益、的最多,所以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减低犯罪率是衡量财务工作的重要指标。

2、财政财务审计具有促进各单位完善其各项规章制度的功能

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是财政财务审计的基础,具体的来说,这项审计工作也是各企业和单位开展工作的基础,因为在进行相关经济活动时,只有审计过了,才能继续开展其他工作,因此财政财务审计具有防治职务犯罪的功能,同时还能找出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全面的探索并完善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更为重要的是,财政财务审计有助于管理中规范权力的运用,从而有助于决策者更好的去了解公司经济运营情况。

四、在财务工作中如何有效开展财务审计的建议

1、重点培养财政财务审计的专业型人才

大力加强财政财务审计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已经逐渐成为现今发展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由目前各个阶层财政财务审计专业型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我们要设计出合理的审计人员编制,制定严格的选拔程序和条件,赢在起跑线上;第二点,我们应该淘汰落后的审计办公方式,结合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需求,配备财政财务审计的办公资源;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我们要不间断的组织财政财务相关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及专业文化素养,让审计人员在精通审计业务的同时,还能做到爱岗敬业,恪守各项规章制度,熟练自己的工作职责。在加强对审计人员专业培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强调他们对财政财务审计的正确认知和了解,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财政财务审计的重要性,深刻了解其必要性,这样子不仅可以避免开展审计工作趋于形式化,而且还有利于反映经济工作中的纰漏,同时还能作为对各级职务犯罪人员的监督工具,一举多得。

2、完善财政财务审计体制,提升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首先,为了保证公司内部财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我们在公司内部需要加强财务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和影响,这么做能够对财务信息泄露、虚假、模糊、错误账目等现象做出有效预防,避免损失;其次,应该把日常的审计工作与财务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审计目标管理,加强审计技术创新,即改善财政财务审计的工作机制,这能够做到一边监督工作,一边监督各级职工的工作情况;然后是注意到各类审计相互牵制的现实情况,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不断监督促进财政财务的踏实落实;最后,要想提高预算审计制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就要强化企业对财政、财务及资金的管理,即要融合预决算和总体预决算,达到一个合理而又科学的地步。

五、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历史对财政财务审计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因为它的主要原则是收支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以国家法律法规、各种管理规程以及各类财经政策方针依据这些特性,因此,财政财务审计的重心和主要内容不会改变。而且财政财务审计第我国财务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一方面能够监督促使企事业单位发现财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它可以防治职务犯罪,减少相关犯罪率。正是这些原因使财政财务审计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强化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促进财政财务审计体制的发展,增强其影响力,以及刻不容缓。

作者:孙学良 李倩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安娜.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商论,2016(21)

[2]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经济建设财政财务[J].中国财政年鉴,2013(1)

[3]缪培娣.浅谈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0)

第2篇

财政审计工作中涉及的专业内容比较多,审计要求也相对较高。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区域性财政工作背景,对财政审计工作思路进行深化,将预算执行审计作为财政审计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以规范财政管理过程,并将专项资金审计工作落实到位,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国家财政体系建设,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应用,确保财政安全。

二、当前财政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目标不明确

财政审计工作中需要关注很多财务指标,并对各专业要素进行兼顾。但是,当前我国财政审计工作过程中,仅关注会计数据,既没有对资金来源进行全面彻查,也未对资产进行清理核算,使新旧资产的损益情况比较模糊。而财政审计工作中,过度重视财务审计,没有对具体账目进行明确核查和审计,导致责任界定模糊,无法达到良好的审计效果。

(二)审计范围狭窄

财政审计仍然秉承一般预算收支检查,尚未向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政府性债务等方向转变,也没有对政府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不注重对资金的真实性、规范性和效益性进行考量。各级政府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地方审计机关很难实现全面覆盖。而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审计中的主要内容,但是并未将资金分配、预算执行与调整、决算编报等工作落实到位,导致审计范围比较狭窄,无法发挥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功能。

(三)审计成果利用不足

审计观念落后,使财政审计过程中仅关注资金和财务方面的问题,缺乏对政策和体制的关注度,也没有对资金运行和财务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进行明确界定,无法充分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审计监督仍然采用事后监督的方式,很难对相关问题进行明确分析,也无法达到良好的审计效果。同时,审计过程中,忽略了财政政策的执行及具体改革,制约了财政审计作用。[1]

(四)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低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财政审计工作中应用比较普遍,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工作要求。而很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并未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日常审计工作中,实现有效对接,无法对财政审计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也不能够达到良好的财政审计效果。加之,部分审计人员刚涉足该工作领域,审计经验缺乏,不能够胜任财政审计工作,使财政审计工作质量普遍偏低。

三、新形势下强化财政审计工作的途径

(一)调整财政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我国预算制度改革中,需要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采用硬性的预算约束,规范预算管理工作,实现预算监督,确保财政审计工作透明,且具备约束力。审计机关要依据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要求,对审计内容和重点进行及时调整和确定,使审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并明确财政审计具体内容。财政审计中一定要包含政府性资金,并对审计对象进行确定,使其包括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以及尚在预算管理范围之外的全部政府收支。它也包括税收、政府债务收入,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彩票公益金等非税收入,以及由政府出面管理的相关贷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依据实际情况,对财政审计工作进行延伸,使二、三级部门对相关预算工作进行执行。同时,也要审计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审计工作辐射到财政资金运用的方方面面。[2]

(二)建立风险防范制度,控制财政审计风险

财政工作是国家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财政审计无法对财政收支中的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全面反映,或者无法对其进行依法处理,使审计部门和人员面临失职。要建立完善的财政审计风险防范制度,对审计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并将财政审计过程中的监督处罚工作落实到位。财政审计中涉及的专业要素比较多,对象层级也很高,需对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现纰漏。审计部门及人员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遵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执行审计监督工作,最大程度降低审计风险。

(三)规范收入分配体制

依据我国具体国情,对财政审计工作中的具体制度和政策等进行有效调整,并综合运用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使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财政审计过程中,要对社会热点及民生焦点问题进行明确关注,做好相关筹划工作,开展审计调查,使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更加规范。[3]

(四)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财政工作的有效推进,使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更加规范,也从根本上杜绝了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着重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计,使资金分配更快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它的实用效益,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质量,从根本上强化我国财政审计工作。

(五)充分利用财政审计成果

财政部工作重点包括财政同级审计工作报告、结果报告和整改报告。近年来,我国财政同级审计报告内容比较丰富,且数字准确具体,能够深刻揭示具体财政问题。同时,财政审计工作也更加透明,在财政审计工作执行中,赋予了人民群众以知情权和监督权,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并重,从根本上实现了审计工作改革。不仅要对审计公告制度进行有效实施,也要对整改联动机制进行完善,使财政部门预算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并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和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和纠正。

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的构建,使政府决策更具依据。将财政转移支付、县财政体制改革、重大民生资金支出等专项审计调查工作落实到位,立足于宏观?用娑韵喙匚侍饨?行有效思考,并及时向本级党委和政府反映审计结构,对财政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和整改。[4]

(六)加强财政审计队伍建设

财政审计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落实财政审计队伍建设。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对财政审计骨干进行保留,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建设。依据审计署提出的“以骨干带全员,以重点带一般,以考核保培训”原则,着力于培养高水平的财政审计专家。并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备充足的计算机,注重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专业审计软件,提高财政审计工作质量,达到良好的审计效果,实现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工作目标。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财务审计 运行模式 创新研究

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财务审计运作模式,这是企业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合理的财务审计运行模式不仅可以保证财务审计职责的执行效率,还可以增强领导对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进而当审计部门提出意见时,领导的重视下,采纳意见并积极地解决问题。对于企业内部传统的审计模式,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随着企业的发展,适应时代的变革,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也得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企业财务审计运行模式的工作现状

我国很多企业内部在财务审计运行方面,由于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所建立的审计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同时恶性循环,组织地位不被重视,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导致审计工作的困难。

1、财务审计范围的局限性

我国大多的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多是指财会工作,而关于其余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内部预算控制制度并不算在财务审计的范围内,这并不利于财务审计的工作,为其增加了很多的工作困难。因此,即使大多的企业内部制定了相应的部分审计财务制度,但是在实施的范围上来讲,还是比较缺乏的,大大地影响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运作。

2、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不被重视

很多的中小型企业,在财务审计的建设上往往是不重视的。迫于要求,建立了一些财务审计的规章制度,但并未按照其实行。在财务审计工作上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大多企业认为,财务审计工作就是自找麻烦,在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上可有可无,而且占用了人力物力,也不能为企业创造很大的价值和直接利益。有的企业甚至审计人员也是兼职的,审计工作长期是消极怠工,造成审计机构的不稳定,不被重视。

3、财务审计地位不明确,权威性受限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并没有明确企业财务审计机构隶属什么样的部门,在企业中处于什么地位,由哪些人员组成;因此,各个企业道德财务审计机构设置都是各有各的特色。有的企业的财务审计机构直接由行政部门负责,有的由财务会计负责,直接汇报总干事或者副总干事,又或者直接由企业组织架构中的董事会、总经理等全权掌控,自我监督,自我运作。很多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使得财务审计地位不明确,缺乏权威性,形同虚设。不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长期以往必定对于企业是恶性循环,丧失其存在的功能性。

二、财务审计基础工作创新分析

1、完善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制度

任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财务审计工作方面还是其他工作方面,都必须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为了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同样要做的是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制度。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准则是保障企业运作的前提。创新财务审计工作机制,制定财务审计工作者工作守则,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强化工作机制。制作财务审计工作执行标准,明确其职权,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实施执行,使得财务审计功能有效发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考核监督,更加有效地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2、建立专业专门的审计工作管理机构

由于我国各个财务审计工作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因此、消极怠工的审计工作时有发生,不仅不能发挥财务审计功能,同时降低了企业内部财务运作的效率。缺乏一定的管理和监督,造假现象也成为了常态。建立专业的专门的审计工作管理部门,从对审计工作者进行时时的培训、抽查、考核外,加强财务、出纳等管理人员的财务审计的概念以及工作机制的认知。从而进行规范化管理,不仅确保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执行、有效监督,而且最重要的是完善企业的财务审计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的财务审计提供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运作。

3、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创新

一个企业内部具备良好的审计工作机制,适合的财务审计运行模式,一定是具备优秀的财务审计人员。因此如果一个企业要加强财务审计的管理创新工作,审计人员的管理必须跟得上企业的创新要求。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创新是企业财务审计运行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培训、交流,提高专业素质,保证不断提升预算执行绩效,发挥最高的效益。创新工作思维、使用新科技,结合互联网思维,加强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的创新,为企业的高效率高收益运作保驾护航。

4、重视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的地位。

在企业内部,长期以来审计人员的地位是不被重视的,并且审计工作人员并没有什么实权。因此企业要转变思想,重视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人员,财务重要的举措,提高审计工作者的地位,挖掘其潜力,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可以增强财务审计人员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明确财务审计工作的定位,科学管理。只有提升、重视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的地位,财务审计部门才会真正发挥其作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完善创新企业财务审计的方式

一个企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先进科技的发展,一个不与时代共进退的企业始终是会别淘汰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组成企业的各个部门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也是不断改进与创新的。想要提升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各项工作,保证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完善企业财务审计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必行之路。因此转变陈旧的落后的财务审计模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审计范围,将财务审计工作全面细化,整合优化资源,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企业财务审计执行程序创新分析

1、财务基础审计创新

在审计的基础工作上,从对审计工作者思想工作做起,让其重视审计工作,理解、接受财务审计思想。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按照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做好对工作内容及文件的记录,并对基本的工作任务进行审查。确保基础的工作记录是正确的、可信的。

2、财务流程审计创新

在企业内部运行财务审计模式一段时间后,分析财务审计工作在流程操作方面对企业各个部门的影响,此时审计工作已经被审计工作者接受,审计工作趋于稳定。审计流程的分析,可以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提供导向,提供一定的指导性。

3、财务流程绩效审计创新

此阶段是企业内部成员基本熟悉审计系统多要求的流程,重点向逐渐转向分析、改善环节,以审计相关的各项制度为基础,对企业财政审计工作进行缺点分析,并确定改进措施。例如判定审计过程中执行环节出现问题,则只需要加强遵循审计即可;财务流程过程中的审计工作,更有利于对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

4、财务目标审计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感觉到了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目标化,将目标分为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分析目标是否符合企业的财务审计要求,只有将目标明确细化,在审计工作上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将目标一步步实现。因此,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小部门发展,审计部门亦是如此。创新财务目标审计工作,将财务审计工作发展为企业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创新分析

1、提升内部审计组织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企业内部的审计管理运行模式,首先选用优秀的审计工作者,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特点,选用计算机、工程、管理和法律等专业人才,结合审计人员的比例结构,建立一个专业的优秀的审计团队,提升审计组织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2、重塑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采用“董事会负责制”,就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部等,一级对一级负责。不同的审计管理模式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创新管理模式,将管理模式实现最优化,为企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只有严谨的良好的管理运作模式的实施,企业内部的审计组织地外才具有权威性、才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明确审计管理职责及业务

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要求企业的财务审计管理工作分工明确、业务清晰,并且保持联系,做好衔接工作。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正确的财务审计数据信息、才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工作作出正确的判断分析,并对后期的工作具有指导性。明确审计管理职责,可以促进审计的监管工作。审计监管是审计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对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的创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传统的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运行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束缚了企业的发展。科学的、合理的、符合自身发展企业财务审计模式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最主要的是创新企业财务设计模式,可以加强企业的财务成本控制,合理预算,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及贪污行为的出现,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 机构设置

印度审计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1860年,英国殖民政府按照英国模式在印度设立了审计长一职,负责政府审计和会计工作。1919年为制约腐败,避免纳税人的钱浪费,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总审计署的职能,确立了印度审计长独立于政府的地位。1935年,印度政府法颁布实施,该法规定设立审计长,成立印度审计会计部(Indian Audit and Accounts Department),即主计审计长公署。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印度审计进入新的阶段。

印度审计会计部实行垂直领导、分级负责和归口管理的政府审计管理体制,主要由主计审计长公署、联邦审计、地方审计(会计长审计办公室)、地方会计(26个会计长账户与拨款审批办公室)和培训机构组成。最高审计机关是主计审计长公署(the Comptroller and Audit Ceneral of India,简称CAG),由主计审计长负责,设在德里,共有6万多员工,在全国各地设有各类专业机构104个,其中大约有3.5万员工和68个单位从事审计上作,每年审计工作经费大约55亿卢比(折合人民币约9亿元)。每年要审计84000多家单位,向管理部门提交77000多份调查报告并向国会和邦议会提交80份审计报告及300份专题报告。

①主计审计长公署(CAG)包括会计和审计两部分职能,不涉及具体的审计业务,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指导、监督和控制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开展国际交流,考核和培训审计人员。CAG设主计审计长一名,对国会下属的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委员会负责。

IA&AD组织结构示意图:

②联邦审计机构指CAG下设的多个“主任审计局长办公室”和一个“企业审计局”。主任审计局长办公室负责对中央政府部门与机构、海外机构、国防、印度铁路、印度邮政电信局等联邦政府部门的审计。企业审计局由副审计长领导,专门负责审计中央政府部门下属公司和企业。

③印度地方审计局指“会计长审计办公室”,负责审计邦级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账目,审查地方国有企业和一些自治机构的账目,根据主计审计长公署的审计计划,承担对联邦政府设在行政区范围内的机构和组织的审计项目。

④印度地方会计局指26个“会计长账户与拨款审批办公室”,主要负责邦(省)一级政府的会计和拨款审批事项,如为大多数邦级政府编报账目,发放工资、津贴和退休金,制定政府会计制度和会计原则等。从1996年3月起,联邦政府和一些邦级政府已经开始自行负责会计账目的编制。

⑤培训机构包括CAG培训局、一个国际培训中心、国家审计会计学院和九个地区培训机构。印度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为期两年的培训,通过考核后方能分配具体工作岗位。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还要进行专业化岗位培训,并随着工作的进展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二 审计职责和范围

1.审计职责

审计的职能是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包括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根据规定,印度国家审计的职责与权力可概括如下:

(1)政府支出审计。

对中央和各邦国库账的所有支出进行审计并报告,确认各账户中支出的货币是否获法律批准,且用于法律批准之用途,确定各类支出是否与批准的要求一致。

(2)政府资金流动审计。

对中央和各邦的所有资金交易进行审计并报告,包括债务、各种存款、沉淀资金、预支、吊销账、汇款账、工商业的损益账等。

(3)负责记载中央政府的各种账目,但与铁路、国防及各邦有关的账目除外。

(4)准备反映中央和各邦年度收支的各种账目,并将其交与政府有关部门。

(5)准备财务总表,并交给总统。

该表反映每年度的各种账目,如总统要求,还反映各类余额、过期未付债务及其它有关资料。除宪法中规定的这些职权外,还履行其他一些职权,包括由议会通过的法律所规定的某些与政府公司账户有关的职权。如对政府审计员的任命及重新任命,必须征求审计总监的意见。有权对公司账户进行补充性或试验性审计。可根据与有关政府部门达成的协议,对某些政府部门或机构的账户进行审计。要在财政管理领域内捍卫宪法和法律,不允许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支出,客观地估价财政领域的执行情况。

2.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可以扩大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财务方面(会计错误、舞弊、财务控制、财务报表的公正性等等),合规合法性方面(忠实地执行管理及法律方面的要求、政策和规定等等)、以及工作绩效方面(经营控制、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引自《审计与实践——税收审计》,印度审计署,摘自《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文选》)。具体包括:

(1)中央和26个邦政府部门和机构。

(2)政府性的商业机构,如印度铁路、印度邮政通信公司。

(3)由中央和邦政府控制的大约1200个公营企业。

(4)由中央和邦政府拥有或控制的约400个非盈利性自治机构。

(5)4400家靠联邦和各邦拨款的机构和团体。

但印度人寿保险公司、印度国家银行、印度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等不属于主计审计长公署的审计范围。

三 印度国家审计体系的特点

1.地位崇高,独立性强

印度国家审计体制采用的是立法型审计模式,最高审计机关CAG隶属于立法机构,直接对立法机构负责,薪金及其他行政费用由印度统一基金交付,勿需议会表决批准,对政府机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印度《宪法》(1949年11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1979年9月25日第四十四次修宪法令最后修改)专门以一章篇幅规定了印度审计长的职责权限,明确规定:总审计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代表议会立法机关,监督和确保行政部门收支严格按照法律行事,另一方面代表联邦政府,确保地方政府开支“有法必依”。作为印度审计署最高负责人,总审计长地位十分特殊,他由总统直接任命,监督公共财政,并对总统负责,级别和待遇与印度最高法院院长等同。如果出现行为不当或失职等情况,只有议会两院以2/3票数才能罢免总审计长,程序等同于最高法院大法官和总检察长的罢免。各邦审计长是主计审计长的代表,执行主计审计长的命令。1971年印度还制定了《主计审计长法》,赋予审计工作广泛而独立的权力。正是总审计署地位独立特殊,因此在近年来印度腐败之风屡禁不止的情况下,总审计署加大了对各级政府的审计力度,查起来毫不手软,取得了显著成效。

2.合理的审计准则体系

只有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才具有可信性,审计意见和建议才会受到认真的考虑和执行。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是具有衡量和改进绩效的标准。主计审计长公署编制了《主计审计长公署工作守则》

(Comptroller and Auditor General′s Manual Standing Orders),确保了审计实务有章可循。其除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外还包括审计规定和指示、审计原理和逻辑以及审计程序。印度的审计准则体系包括审计标准和审计指南两个层次,审计标准又分为一般标准、作业标准和报告标准:(1)一般标准,主要规定审计人员任职要求和审计机关质量保证机制。(2)作业标准,是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和对审计工作进行管理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框架。(3)报告标准,对审计报告阶段的框架性规定。《审计指南》是指导审计人员规范有序地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准则得到遵守执行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费用支出审计,收入审计,公共部门的附属商业机构审计,控制制度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电算化审计,绩效审计,中央和邦政府的预算和拨款账户的审签以及铁路等重要审计领域的单项指南(包括铁路审计指南、邮政电信部门审计指南、联邦政府收入审计指南、公营商业组织的审计指南等)。

3.独具特色的补充审计制度

补充审计,即指政府审计人员运用测试审计的对注册师审计过的国有进行的补充审计或追加审计。印度实行混合模式,国有企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根据1971年主计审计长法,主计审计长有权对国家控股51%以上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印度的公营公司分为司局级企业、政府公司和法定公司(引自《公营企业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印度审计署,摘自《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文选》)。其中,会计师事务所或执业会计师公司的注册会计师根据主计审计长的指派,可对政府公司进行审计。为了对注会审计结果的正确性负责,CAG建立了独特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制度。审计委员会由政府审计师和专家组成,有重点地对注会已审的国企再进行一次补充审计。审计内容包括:注册会计师已审计的企业财务报表,公司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及其资格等。补充审计完成后,国家审计人员把补充审计结果通知注册会计师和被审企业,并给予两周时间征求对补审结果的意见。CAG最后要把所有企业补充审计中发现的报送议会。

4.卓有成效的绩效审计制度

印度审计的主要类型有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财务审计是对部门和单位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鉴证意见,主要审查有关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活动,看其是否合规、合法,并对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活动、财政状况以及是否遵守了有关的会计制度等发表意见。绩效审计是以项目为基础,考察有关项目是否有效地使用资金并取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印度自称,印度已由过去的财务审计,发展到测试评价政府活动和公共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效益,即测试其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阶段。审计委员会对国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检查和评价,除年度财务审计外,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绩效全面评估。其内容包括: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生产情况、设备能力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物资管理、内控制度和成本控制制度、价格及财务状况等。由于印度绩效审计往往能披露出政府或公共部门管理中的问题,所以受到了执政党、在野党的重视,公众也很关注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给予了绩效审计较高的评价;被审计的单位可以通过绩效审计提高和丰富自己,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所以这项工作也容易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同。例如,印度节油协会(具有印度官方背景)为推动能源节约,确保石油产品高效合理使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该协会把对企业的“能源审计”作为协会每年工作计划中的“重点战”。2005年底,由印度节油研究协会向政府提交的2004年石油节约项目成绩单中,已确认石油节约总额达到了22.7万吨,总价值29.7亿卢比(摘自2005年8月31日《人民日报》国际版《印度能源审计显成效》)。

5.初具规模的机审计制度

当前世界审计办公自动化工作,主要集中于审计计划自动化,审计管理工作自动化,审计统计自动化,数据传递自动化,计算机编制审计表格和审计报告等方面。印度是世界第一大软件生产国,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业广泛使用信息处理系统,印度审计部门已开始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一是电算系统开发审计,包括对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规范和标准的审查、对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管理的审查、对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成果的审查等;二是电算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审计人员就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三是对电算系统程序的审查,评价控制功能是否恰当、逻辑流程是否合理、程序设计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四是对系统数据文件的审查,包括纸性数据文件和磁性数据文件的审查。例如,印度特许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of India,简称ICAI)理事会最近在新德里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了2005版《银行审计指南注释草案》(Draft of the Guidance Note on Audit of Banks),就包括电算化审计方面的内容。

6.比较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

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每年,总审计长会就联邦政府账目向总统提交财政审计报告,并由总统转交议会两院审议,此外还就各邦账目向邦长提交财政审计报告,并由邦长转交邦议会审议。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由主计审计长确定,除了提交联邦政府的预算与决算的鉴证报告、法定公司的审计报告外,还按部门行业提交分类审计报告。分类审计报告也称专项审计报告或专题审计报告,是对某个待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的专题审计所编写的审计报告,如公共分配系统绩效评估审计报告、综合发展规划评估审计报告、扫盲绩效审计报告、能源审计报告、武器装备审计报告等。审计报告由立法机关下设的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企业委员会审查研究,公共账目委员会负责审查政府直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的账目,公共企业委员会负责独立经营企业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指出各种浪费及资金的不恰当适用,并按财政原则进行明确评论。如已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损失的事项,新的服务支出及与各种程序及先例相背离的事项等。审计人员还将编写的重要问题备忘录(问答表形式的)随时提供给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企业委员会,以便政府对审计报告中做出的调查结果给予具体的回答,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和改正方法。

7.近乎苛刻的人事管理制度

CAG拥有一大批资深的审计工作人员,他们具备执行审计职能的广泛技能和丰富经验,能够胜任这一工作。为了保证审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审计人员都是通过全国范围的激烈的竞争并从不同的专业和学科中挑选出来的,如管理、会计学、成本计算、和工程学等。其附属机构人员的更新也要通过竞争考试来完成。一方面,实行严格的人员招聘制度。印度国家审计人员(辅助人员除外)都是通过招聘录用后才安排到审计员、审计监督员、审计总署官员等岗位。其中,审计员由大学文理工商等科毕业生通过“政府人才选拔委员会的考试”录用;审计科长(审计会计监督员)由审计员通过“基层审计考试”或社会招聘两种方式产生;审计长和会计长从审计科长(审计会计监督员)中选拔;印度审计会计服务局官员由“联邦公共服务委员会的竞争考试”产生。另一方面,实行成熟的人员培训制度。在印度要想正式成为一名国家审计人员,还必须经过为期两年的岗前培训,包括四个阶段:(1)四个月的行政管理培训,在国家行政管院基础课(在印度,所有高级官员都要学习这些基础理论课程)。(2)十四个月的专业培训,在印度审计会计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3)地方专业审计局、财政局、计划委员会等单位的实习;(4)年度结业考试。实践证明,严格的录用、培训和晋升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它使印度政府审计人员保持着较高的素质,确保了审计工作的高效运行。

[1]印度驻华大使馆网站indianembassy.org.cn

[2]Office of the Accountant General,Haryana网站aghry.nic.in/

[3]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indianconsulate.org.on/ch/index.htm

第5篇

为加强我镇财政管理,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确保收支平衡,对照我镇财政管理现状,根据《市人民政府加强乡镇(街道)财政管理的意见》,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严格预算编制,推进依法理财

(一)依法编制财政预算,合理安排各项支出,确保财政预算综合平衡。

(二)严格执行镇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不得擅自调整和变更。预算的调整和追加应按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二、强化收支管理,提高资金效益

(三)实行收支两条线,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财政管理,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实行统一核算。严禁私设小金库截留财政资金。

1、镇属资产租赁、承包、股息等收入,由镇资产经营公司收取,上交镇财政。

2、农贸市场、自来水厂上交收入,应根据相关协议,由城建办协助财政收缴。

3、按规定收取的相养规费,由职靛办负责收取,按月上交镇财政。

4、上级各类政策性补助款,统一纳入镇财政管理,实行专款专用,鼓励各办(所)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

5、各办(所)各类奖励款全额上交镇财政,由镇财政统筹安排

(四)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会议、接待、考察、交际等公务支出。

1、各办(所)的专项经费,由办(所)按年初预算或工作计划提出。实行专项申请,专款专用,不准超范围、超用途列支,会计核算中心对与项目不符的支出应一律拒付。

2、临聘人员报酬按规定标准,统一发放。

3、其他各项支出按粗关规定执行。

三、完善管理制度,规范财务行为

(五)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5万以上的项目资金安排和经费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由镇长签批列支。包干经费的使用由镇长授权分管领导审批。

(六)规范财务支出的审批程序,各项财务支出必须做到有合理的支出项目,有合法的原始凭据,有相关人员和负责人的签字。工程款项必须附合同、监理资料、验收材料和审计报告。

(七)规范核算办法。以镇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管理。行政分中心核算财政拨款部分和各办(所)包干经费、专项经费,教育分中心核算各学校帐户。

(八)规范包干经费的使用。在镇会计核算中心报账设户的办(所),按包干额度平均每月报销,并设立登记薄,由办(所)报账员经办,遇特殊情况须事先通知核算中心。

(九)规范专项资金使用。按年初预算或工作计划实施的专有项目经费,须先填制专项经费申请表,工程项目须附招投标资料及相关合同,按进度拨款,并附工程进度表及监理情况表。专项资金的核减、追加必须依据充分,手续齐全。预算外新增的专项支出资金由分管领导提出,并经镇长同意,报财政审计所备案方可实施。5万以上的新增项目经集体研究决定。

(十)加强现金管理

各办(所)领用备用金以每月包干公用经费为限。重大公务活动需暂领的须报分管领导签字,镇长审批,并在公务活动结束后7日内冲销。工程支出和政府采购支出,一律使用转账支付。

(十一)加强票据管理

镇属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使用财政核发的非税统一发票和往来款发票。各办(所)不能自购、自制收据。各办(所)向上级或其他部门争取资金及补助所需的票据必须向财政所开具。各类支出票据,须合法有效,坚决杜绝白条。

(十二)加强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加强项目概算管理,减少项目随意追加,严格执行合同约定。建设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竣工验收制度,决算审核制度,工程项目审计制度(详见有关文件)。

(十三)按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十四)加强合同管理各办(所)涉及财政收入的合同和财政支出的合同须及时报财政所备案。

(十五)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每月将各办(所)的收支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6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发展

国家审计活动主要指的是对于国家一定时期内的金融、财政及企业发展情况的审查和统计,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发现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还能够根据现有的经济形势,为发展规划提出建议。

一、国家审计从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过渡

虽然我国的国家审计的历史不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家审计活动也进行了一定的审计目标和审计方式上的调整,这使得我国国家审计活动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益审计。目前,我国的国家审计已经不仅是对财务问题的审计,而是逐渐向着效益审计的职能转变。一般来说,目前我国的国家审计主要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财政审计,包括收入和支出,即根据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审计的主要发展侧重,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数据进行审查,实现对其来源的合法性及效益性的审计。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合理地反映财政收支状况,也能够实现财务审计目的的有效过渡。

第二部分为金融审计。所谓金融审计,就是指对现有的金融业的发展和服务状况进行全面的效益审计,对其各种金融产品的质量和收益及风险防范措施等进行审查,有效地提高绩效审计的质量。

第三部分为企业审计。所谓企业审计,就是指在国家审计的过程中,针对现有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各种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这种企业审计的最大的目的在于对企业的各种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也对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估。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所以在国家审计的过程中,对企业发展情况的审计是有所侧重的,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推行的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对现有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情况进行审计,从而更好地推动其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更加快速的经济发展。

由此可见,在国家审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运用到专业的审计技术和手段对现有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还要根据不同的审计内容进行专门化的审计目的的制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审计质量和审计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国家审计不仅在目标上更加注重对各种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审查,还注重对各种企业及国有资产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监督和审查,从而更好地制定完善审计措施,实现对金融和企业发展及财政管理活动的有益指导。

二、国家审计从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过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有序发展。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活动中涉及的审计数据和审计项目也在不断地增加。为了保证国家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必须在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对审计方式和技术的完善。目前,我国的国家审计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新技术的应用,但是其实际的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加快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现有审计软件的技术水平,以此来提高国家审计活动执行过程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目前,我国的国家审计在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升级和改造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一些方面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审计证据取证技术的创新。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活动的对象就是相关的审计数据和其他形式的审计证据,所以要想提高审计水平,就必须要提高审计活动的取证技术水平。所以,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对各种数据的测试软件的研发,加强对现有的数据管理系统的控制和模拟,以便更及时准确地实现数据的整理,为审计活动赢得时间的同时提高其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目前,我国的国家审计活动中的数据提取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化,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审计系统,实现了取证技术的创新。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审计取证的效率,同时也实现了模拟系统建设。

其次,国家审计采用了网上实时审计。为了保证对审计效率的提高,我国目前的国家审计已经实现了网络实时处理,不仅可以实现对各种经济业务的联网处理,还能够有效地减少手工审计遗留的审计凭证,减少审计误差和错误的出现。因为传统的审计方式大多数采用的是手工审计,所以在审计的过程中存在审计速度过慢、审计质量无法保障等问题。而采用现代的网上审计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互通和实时处理,在提高审查效率的同时实现了对数据审计准确度的控制。

最后,我国的国家审计建立了自动化的审计专家系统。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在国家审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根据专家的思维活动对数据进行推理和判断,进而解决和应对各种问题。也就是说,将一些领域内的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思考方式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实现对现有知识和规则的有效利用,实现对数据及各种项目的可行性的评估。这种系统主要应用于对企业的各种规划和资金使用情况的鉴别和评估中,可以较好地分析效率和汇报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种系统的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家审计的技术水平。

由此可见,在国家审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相关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国家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国家审计的相关管理活动中,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对审计方式和技术的研发及完善,构建更加适应现代企业和经济变化的审计形式。

三、审计服务向多维审计方向发展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优势和职能作用,实现宏观服务层次上的突破,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又一个基本趋势。在审计立项上,由“微观―宏观―微观”的思维方式向“宏观―微观―宏观”的方式转变。在行业审计分工的基础上,实行部分专题的联合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样便于发现区域性的问题。由单纯的微观审计向微观审计与宏观监控相结合转变,在微观审计过程中,注意将微观审计对象纳入宏观监控目标的坐标系中考察,揭示其发生的偏差。同时,在微观审计的基础上,做好后勤总体会成工作,充分利用审计接触面大、信息多、资料实的优势,对审计资料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中得出某一时期该地区经济状态的宏观的结论。在审查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向管理体制与内控制度、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审查延伸,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体现监督深度和广度上的突破。从审计形式来看,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并举转变,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对经济建设的保护和建设性作用。

四、国家审计提倡以人为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人才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审计人员素质结构将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呈现适应性、效率性、超前性、整体性的发展趋势。随着各种新兴市场的形成,管理手段的日趋智能化,知识经济的挑战,审计人员的单一财会型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各级审计机关都应重视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一是要活化“存量”,提高业务素质,即抓好现职人员的专业培训,使之适应审计现代化这个发展趋势的需要,引导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的经济知识,培养宏观思维意识和立体思维方法,从全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各个层次观察分析问题,使国家审计更具有权威性、宏观性和引导性。二是要提高执法水平,即在现代市场体制转变的情况下,不断加强对相关审计法规的宣传,使企业和个人认识到审计法规的约束力,并且能够在工作和管理过程中真正的践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审计活动的制度化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家审计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的具体操作方式和技术必须根据新的经济体制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根据新的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不断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财政审计及金融审计提供有效的审计参考,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未来规划的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朱庆国,朱益民.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扩大后的对策浅探[J].审计月刊,2011(07).

[2]尚兆燕.国家审计判断绩效:实证调查和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1).

第7篇

源于20世纪中期的绩效审计是从第三方的角度,科学全面地就某个经济组织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估,进而规范组织的运营和提高运营效率。绩效审计是于20世纪中后期才在全球流行开来,作为全世界财务审计的主流方向,随后该理念被引入中国,在我国政府和企业等组织中推广开来。随着近年来绩效审计逐渐被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其也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尤其是在政府及其他行政事业机构。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绩效审计的精髓加之又缺乏应用的灵活性,使得对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还存在不少的不足和问题,而只有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财政资金在绩效审计充分运用的条件下得到规范科学的使用和管理。

二、我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且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政府与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开始全面推广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但是其面临的体制环境还是不完善和不健全的。无论政府体制、公共财政体制还是审计体制都没有完全得到改革和完善。在政府体制方面,政府与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存在行政职能没有得到有效的转换和单位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的问题;在公共财政体制面前,由于受到传统财政管理模式的影响,现有财政资金的预算与执行还是存在不透明与不合规的问题,在编制部门财政预算时忽略了市场调节的作用,导致公共财政管理的风险性;在当下适用的审计体制方面,财政审计工作承受了太多的行政任务和干涉,不能完全体现出审计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另外,我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相关人员对于绩效审计认知不足,不知道绩效审计对于单位经济效益和效率的影响,进而也阻碍了绩效审计对于财政资金的有效评价和监管。

(二)我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制体系建设滞后

在对我国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过程中,完善的法制环境是绩效审计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石。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更新不及时、适用对象不明确、规定不规范,且不健全和缺乏与绩效审计直接相关的法规等原因,使得绩效审计对于财政资金的监管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支持,也找不到其执行的法律依据。最终造成了绩效审计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不具有权威性,使得这样对于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名存实亡。究其原因,这样的问题是由于我国整体的法制建设滞后,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脱节,进而整个法制环境都没有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和进步。

(三)我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指标与标准不科学

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当下绩效审计对财政资金进行监管的一个重要缺陷,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将直接导致绩效审计工作无法开始。这样的绩效评价体系将会使绩效审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增大绩效审计的风险和审计人员工作的难度。此外,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就包括评价指标和标准的不科学,评价指标和标准的缺失或不细化问题将会使得审计人员无法确定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同时也会使得他们有可能会漏掉某些很重要的审计指标,造成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可信度显著降低。并且,各个政府机构或行政单位绩效评价指标的不同也是造成绩效审计对财政资金监管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使得绩效审计无法实现跨单位间的审计和监管工作,绩效审计结论的主观性也比较强。

(四)我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相关职员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推广绩效审计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故绩效审计的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还偏低,他们甚至对于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知识都不是太了解。尤其是在政府等行政单位中,绩效审计部门职员的专业人才(如,会计师、经济师和工程师等)比例更是少之又少,并且这些人员中大部分是深受传统财务审计体系影响的,使他们不再愿意去接受新的理念。即使部分单位具有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机制,其审计职员还是缺乏绩效审计的实践经验和操作前的系统培训。例如,在上海审计署特派办中,具有绩效审计实践经验的职员比例不到40%,使得各机构的大部分职员都不能从事绩效审计的项目。

三、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与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强化绩效审计的独立性

在《利马宣言》中,关于审计准则就提出了审计机构必须独立于被审单位之外并不为外界干扰。所以,要进一步确立在行政机构中,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部门要具有无与伦比的审计独立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绩效审计工作的客观性与有效性。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国要进一步推进全面的体制改革,包括政府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和审计体制方面的深化改革,明确政府单位部门间的权责分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真正为绩效审计构建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

(二)规范化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制环境建设

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制建设,充分利用好十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规划的政策背景来完善绩效审计的法制体系。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及时完善和更新相关法律法规中过时的法律条文,合理地细化相关法律条文的约束对象并根据绩效审计的实际应用状况来起草绩效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而使得绩效审计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具有法律依据并使其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加快建立绩效审计法律体系,规范绩效审计工作,利用法律武器真正维护利益人的合法权益,也为绩效审计在政府单位中的全面推广提供法律支持。

(三)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审计与绩效预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于绩效审计的推广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要明确和细化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因为它们是绩效审计的基础。根据财政资金使用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根据对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真正做到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确保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可信度,使全部与财政资金有关的科目都能被包括在绩效审计工作范畴内,防止重要评价指标的遗漏。另外,健全的绩效预算体系不仅能优化配置资源,还能为绩效评价提供可靠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由预算指标而来),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和监管的科学性。最终实现绩效审计与绩效预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四)加强职业培训,提升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

对于我国绩效审计部门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相关单位要对绩效审计员工进行科学系统的职业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对于绩效审计理论知识的认知,还要从实践出发来丰富他们绩效审计的实践经验,使他们都能进行财政资金项目的绩效审计的实际作业。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府单位中绩效审计专业人才的比例,确保绩效审计工作的人力需求,提升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以绩效审计的系统培训为依托,使审计人员转变观念,整合优秀的人力资源来确保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监管与评估工作能见到实效,显著提高政府单位的运行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结论

第8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截止2011年底,国有资产总量达到8.96亿元。这些资产是全县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国家机构运转和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保障。继续深入完善我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强化国有资产收益征缴,对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合理配置政府资源和有效经营国有资产,提高运营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国有企业抵御危机、迎接挑战,有助于发挥其在“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县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全县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工作,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督管理所出资企业国有资产和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依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以及其他重大事项。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1.基本原则

坚持“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

2.监管范围

县属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企业的国有资产。

3.主要内容

(1)建立国资外派监督制度。逐步向监管企业派出监事、财务总监或国有股权代表,负责监督管理企业财务会计活动,对企业有关项目论证、对外投资、贷款、担保、产权转让和资产重组、企业改制、财务审计等重大经济事项,代表出资人提出独立的意见和建议,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建立外派监督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外派监督作用,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加强对监督监察结果的运用,建立督查整改制度,提高对监管企业的财务监控能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建立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明确企业重大事项管理方面的责权界限,对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由所出资企业向国资局报告,加大对企业重大投融资决策、法律纠纷、经营亏损、对外担保以及利益分配等重大事项的监管力度。建立出资企业重大决策失误和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

(3)建立企业负责人国有资产经营报告制度。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负责人定期向国资局报告企业国有资产经营情况,包括经中介机构审计后的中期、年度合并会计报表(或汇总会计报表),国有资产收益上缴情况、国有资产经营情况分析报告。国资局定期向县政府和县财政局汇报全县国有资产经营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营管理改革改制等方面的情况及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

(4)建立企业定期审计监督制度。审计局每年年终要对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进行审计,采取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审计检查国有资产运营和收益情况,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加强国有资产运营收益管理,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1.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所有、国资监管、单位占用”和“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管理范围

全县党政机关、人大、政协、公检法机关,各社会团体和事业等单位的国有资产。

3.主要内容

(1)严格资产配置。坚持资产配置与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相适应,严格资产配置审批,实现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编制相结合,逐步建立国有资产调配和处置的有效机制。

(2)规范资产使用。建立健全单位国有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制度。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做到底数清楚,帐卡物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完善处置程序。各级各部门要严格遵守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发生资产调拨、转让、置换、变卖、报废、报损等资产处置问题,以及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行为时,应按照“单位申请、部门审核、财政审批”的程序办理。对重大的资产处置项目,由国资部门呈报县政府审批。

(4)强化产权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向国资部门申报、办理产权登记,并由县国资部门核发由财政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产权登记证》是行政事业单位享有、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法律凭证。

(5)加强收益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一律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经费拨付相结合。对出租、出售、出让、转让国有资产,必须严格审批并依法签订出租、出售、出让、转让合同,作为取得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法律依据。

四、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加快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为切实加强我县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县政府决定成立全县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县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协调解决国有资产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县国资部门要制定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政策措施,切实履行好职责,依法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监管,及时向国资部门汇报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通过加强国资管理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第9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会计监管;政府监管

随着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起伏不定,社会诚信度下降。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受利益驱动,也不断出具虚假审计鉴证报告,因此,监管组织也成为各国证券会计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无形中逐步形成了,由企业内部审计、外部社会审计、政府财政部门和各国证券监管组织构成的会计监管体系。

一、我国会计监管的现状

1.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部门、企事业单位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查错揭弊,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然而目前,众多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差。内部审计机构有的附属于财会部门、办公室或纪委监察部门,受所属部门领导;有的虽然独立于财会等部门,但仍归本单位负责人领导,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受本单位领导的制约。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有限的,从而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影响了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社会审计的现状

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或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独立执业、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活动。社会审计从诞生就应该具备公正性,但是从大庆联谊到郑百文、从麦科特到银广厦再至欧亚农业,甚至是标榜为最具公信力的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也因“安然事件”而使世人对社会审计的公信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从财政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检查看:2004年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理处罚比例44.4%、2005年为48.3%、2006年13.8%、2007年32.7%、2008年36.3%,这些数据表明,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告质量仍然不是很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引起世人的关注。

3.国家审计

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我国的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国家审计在当前社会环境条件下,所承担的责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监督权力运行,推动廉政建设;维护经济秩序稳定及国有资产安全;服务宏观经济决策;推动制度建设,完善国家治理。

审计署的2008年全国审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共为国家增收节支868亿元。2008年,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124139个单位,对23971个单位实施了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共为国家增收节支868亿元,其中已上交财政556亿元,已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55亿元,已归还原渠道资金257亿元。审计后,核减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和结算额363亿元,帮助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挽回或避免损失127亿元,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事项1410件。全国审计机关共完成对34 389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后112名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387名其他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家审计的力度很大,社会影响力很广。

4.政府财政部门审计

从1999年开始,财政部门探索、创立了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为主要方式的会计监督模式。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是国家财政部门作为会计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为载体,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全方位监督的一项财政检查工作。1999~2008年,国家财政部门共进行了十次全国范围内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涉及到酿酒企业、经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国有企业、医药、保险、民航、纺织、民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从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看: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不容虚见,在检查初期,被检查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好,被检查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和遵守会计规范的意识较为薄弱。随着检查的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不断提高,每次检查总能揭示出一些重大的会计信息造假案件,其影响力和威慑力非同一般。

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内部审计、外部社会审计、政府财政部门和国家审计机关构成的会计监管体系,对上市公司来说 还要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和管理。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政府监管

目前我国的市场发育还不完善、不规范,在这种环境下,完全要求我国会计监管从行政性向自律性转变是不可行的。在现阶段我国还是应该强制多一点灵活少一点,建立以行政会计监管为主的监管体系,迫使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执业到位,这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其理由如下:

1.从公司内部来看

首先,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利用其所处的有利信息地位 就能通过粉饰、操纵会计信息来为自身谋求利益,这势必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次,虽然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各自的权责利,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可以改善委托者就是被审计者的现象,进而从根本上使注册会计师真正实现与委托者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所有者的代表是董事长,本身应该是防止经营者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管者,但随着企业集团经营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实行股票期权制和年薪制并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以后,为了保证企业的“好”业绩,董事长、总经理往往合谋造假账。因此,依赖企业通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达到会计信息真实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2.从社会审计看

注册会计师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承接自己可以胜任的审计业务,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由于审计服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审计服务的边际利润不断下滑,迫使会计师事务所向不太熟悉的非审计业务进军。同一家事务所既从事财务审计,又进行咨询服务,就会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较晚,注册会计师队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学历结构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必须加强后续教育。特别是独立审计准则以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使得审计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制度,才能胜任工作,有助于提高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另外,事务所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受托单位,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从被审计单位收取相关费用,这样的收费机制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保持相对独立性,影响了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不断披露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误、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事件,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不断受到质疑。

从目前会计监督的情形看,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当建立以政府监管(主体是证券交易所、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地方政府等)为主导、以社会监管(主体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券商等)为纽带、以单位内部监管(主体是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等)为补充,同时包括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会计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等内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空间立体网络会计监管体系。从现阶段的实践来看,要强调政府监管的主导地位,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郜进兴,林启云,吴溪.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年回顾[J].会计研究.2009(1)

第10篇

[摘要]随着21世纪审计环境的变化,需要再探讨审计体系。探讨审计体系在于审计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全面探讨审计工作体系、审计科学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教育体系和审计方法体系。

一、审计环境变化需要再探讨审计体系

我国审计界对审计体系的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这些成果在《审计体系研究》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随着新世纪审计环境的变化,需要对审计体系进行再探讨。新世纪是知识的世纪。新世纪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是:(1)国际化,审计的理论、方法、实务和规范要与审计国际通行规则相协调。适应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审计要走向国际化;同时,要正确协调审计国际化与审计中国特色之间的关系。(2)系统化,从审计系统的整体出发,正确处理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并发挥其各方面的职能,协调系统与外部的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3)信息化,广泛和充分信息技术,开发审计信息资源,建立审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促进经济发展。(4)规范化,审计机构、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任务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建立以法规为主体的审计规范体系,依法治理审计工作。(5)知识化,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实施知识管理。以人为本重视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生产,运用集体的智慧和每个人知识的作用,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进行化管理。本文将从新世纪审计环境变化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探讨审计体系。

审计体系是指由若干审计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确定审计要素一般采用对审计总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对审计所划分的类别即审计的要素。审计是一个体系,同时也就是一个系统即审计系统。审计体系与审计系统是对同一事物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提出的认识,当提到审计体系时,是从构成出发,强调它这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当提到审计系统时,是从整体出发,强调它是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审计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整体性;目标性;稳定性;有序性;层次性;静态性;动态性;封闭性;开放性等。

审计体系是人们对客观审计领域的全面认识。客观的审计是一个整体,需要对它进行分解,从不同方面去剖析,从不同方面去研究,形成多视角的审计体系,以便全面揭示其内在的性。从审计总体观察,审计体系不是仅有一个体系,而是有多视角的多种审计体系。

审计界关于有哪些多视角的审计体系认识不完全一致。如在《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一书中提出:“审计体系是指属于审计范畴的有关事物及其本质、规律所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体)整体。具体讲,本书所要探讨的审计体系主要包括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审计规范体系和审计方法体系的有机结合体。”(1)《审计辞海》提出审计体系包括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和审计方法体系(2)。笔者认为,审计总体按其性质划分体系,可分为审计工作体系、审计科学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教育体系和审计方法体系。这里的审计总体是最大的审计领域,它的范围包括审计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各行各业的审计工作,又包括各个方面的审计科学研究工作和各类各层次的审计教育工作。现分述如下。

二、审计工作体系

审计工作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实现审计任务,依法行使审计职权,履行审计职责所进行的各项审计行为。审计工作体系是指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审计工作按不同标志划分要素而形成不同的体系。

审计工作体系按审计工作任务不同,可分为审计业务工作体系和审计管理工作体系。

(一)审计业务工作体系是指由若干审计业务工作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审计业务工作要素有不同的划分,从而使审计业务工作体系的构成要素有所不同。审计业务工作体系按审计主体的性质划分,是由国家审计、审计(注册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业务工作体系按审计的内容划分,是由财政财务审计(包括税务审计)、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业务工作体系按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划分,是由政府审计和审计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此外,审计业务工作体系的要素还有:按执行审计机构可将审计划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按被审计资料涉及的范围可将审计划分为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按被审计项目涉及的范围可将审计划分为综合审计和专题审计;按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可将审计划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按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期可将审计划分为期中审计和期末审计;按审计是否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可将审计划分为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按审计是否为初次实施可将审计划分为初次审计、继续审计和后续审计;按执行审计的地点可将审计分为就地审计和报送审计;按是否事先通知被审计单位可将审计分为预告审计和突击审计;按审计的组织方式可将审计划分为授权审计、委托审计和联合审计;按审计的法律义务可将审计划分为法定审计和自愿审计等。在审计业务工作体系中,各种构成要素可以相应建立相对独立的体系。如审计业务工作体系中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等构成要素,可以相应地建立国家审计体系、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体系和内部审计体系等。

(二)审计管理工作体系是指由于若干审计管理工作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为了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计划、指导和监督,完成审计工作的任务,建立正常的审计工作秩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需要建立一套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它包括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科研管理、培训管理和人事管理等管理制度。因而,审计管理工作体系是由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科研管理、培训管理和人事管理等管理工作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审计管理工作体系中,为完善各种管理工作,还可以相应建立相对独立的管理工作体系,如审计计划工作体系、审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和审计档案管理体系等。

三、审计科学体系

审计科学体系是指由若干体现审计科学的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审计科学是研究审计工作规律和审计历史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审计科学按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分为审计理论体系和审计学科体系。

(一)审计理论体系是由各种理论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理论构成部分,理论界尚没有一致的认识。R.K.莫茨、H.A.夏拉夫在所著《审计理论结构》中,提出审计理论结构,由一个核心五个层次构成,一个核心是以数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为核心,五个层次是基本、审计假设、审计概念体系、审计标准和审计实务等。尚德尔教授在《审计理论》中,提出审计“理论结构以审计假设为核心,由审计目的、审计标准、审计判断、审计要素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蒙哥马利审计学》提出审计理论基本框架以审计目标为核心,以审计准则、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技术为主要内容。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提出,审计理论结构应由一系列的审计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在以上各种观点中可以看出,“基本哲学”是审计的理论基础:“审计概念”或“审计概念体系”在理论要素中不能同其他审计理论并列为单独的理论要素,因为其他理论要素也是审计概念:“审计要素”在审计学中一般所指的内容,已表现为相关的理论要素,且各种理论都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要素;因而,“基本哲学”、“审计概念”和“审计要素”等不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理论要素。

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审计工作)的全面、系统、综合的理性认识,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要素应能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审计实践(审计工作)。因此,以上观点,审计理论体系的理论要素可以包括:(1)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审计目的)、审计性质、审计任务、审计职能、审计地位、审计作用、审计分类(审计种类)(2)审计行为理论:审计程序、审计决策、审计计划、审计方法、审计证据、审计判断、审计报告、审计技术、审计风险、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机审计、审计、资本验证;(3)审计体制理论:审计环境、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准则、审计法规、审计职业道德、审计管理等。

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起点是审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确定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应考虑以下因素:(1)能与其他科学相区别,有区别才有审计理论的发展;(2)审计理论形成的基础,审计理论是对审计实践的系统、综合的理性认识,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源泉;(3)认识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是认识审计和发展审计理论的出发点;(4)外部审计环境同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的联结点,审计环境通过联结点与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而发生作用。按照这些要求,笔者认为,审计对象应是审计理论体系或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理论。因为:(1)审计对象是学科的区别点,以审计对象为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理论,才能与其他科学相区别。(2)审计对象是形成审计理论的基础,审计对象的实际内容是审计实践,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源泉,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各种审计理论要素,如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是与审计对象相联系而发展的;(3)审计对象是认识的出发点,审计对象的内容是具体的现实情况,从实际出发是认识审计和发展审计理论的出发点;(4)审计对象是与外部审计环境同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的联结点,外部审计环境通过审计对象与内部审计条件相联系而发生作用。

(二)审计学科体系是由各种学科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包括哪些分支学科,有其发展和认识的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一般认为审计学科体系,包括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学、经济效益审计学、财政审计学(政府审计学)、审计学、审计学、农业审计学、基本建设审计学、商业审计学、粮食审计学、物资审计学、外贸审计学、审计案例学、计算机审计学和审计史学等。会计改革对审计学的建设产生直接的,如财政部于1993年7月1日实施的基本行业会计制度,2001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都对审计学科建设产生了影响。

考虑审计环境的变化,笔者认为审计学科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学科:审计学原理、政府审计学、财务审计学、管理审计学、效益审计学、经济责任审计学、机审计学、内部审计学、国际审计学、比较审计学、环境审计、风险审计、审计技术学、审计和审计史学等。应该指出,审计学科体系所包括的基本学科,与学校的审计课程体系是相近的,但不是相同的;不能把审计学科体系等同为审计课程体系,审计学科体系应包括全部审计学科(审计分支学科),除审计基本学科之外,还包括其他分支学科如环境审计、风险审计和审计哲学等,而审计课程体系只设置审计学科体系中的基本学科。

四、审计组织体系

审计组织体系是指由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和审计规范等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显然,这里的审计组织是指广义审计组织体制。审计体制是指审计机构及其权限、关系的形式、制度和体系。审计组织体系按不同的标志可以划分不同的构成要素,由这些不同的要素构成不同的体系。

(一)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运行条件划分要素,是由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和审计规范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体系具有层次性,由上述要素相应形成审计机构体系、审计人员体系和审计规范体系。

审计机构体系即一般所称的狭义的审计组织体系。审计组织(审计机构)体系按审计机构设置划分要素,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组织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审计机构(审计组织)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根据审计体系具有层次性的要求,相应形成国家审计机关组织体系、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体系和社会审计组织体系。

审计人员体系是指由各种审计人员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类、各层次的审计人员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

审计规范体系是指由各种审计规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审计规范体系按规范实施范围划分要素,是由国际审计规范、审计规范、主要发达国家审计规范和其他主要国家审计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国审计规范体系按规范实施范围划分要素,是由国家审计规范、社会审计规范和内部审计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国审计规范体系按规范的性质划分要素,是由审计规范、事业单位审计制度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按法律规范内容的性质划分要素,是由国家宪法、审计法律、审计行政法规、审计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审计规章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审计法规体系中还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审计的法规。在审计实际工作中,还有审计执业规范体系,它是由各种执业规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执业规范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注册审计师质量控制准则、注册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注册审计师后续准则。

(二)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组织性质划分要素,是由国家审计组织、内部审计组织和社会审计组织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审计体系具有层次性的要求,相应形成国家审计组织体系、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和社会审计组织体系。国家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运行条件划分要素,是由审计机构(最高审计机关、地方审计机关、派出机关)、审计人员和审计规范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内部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运行条件划分要素,是由内部审计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规范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审计组织体系按审计运行条件划分要素,是由社会审计机构(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和审计规范等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对审计组织体系的,有利于探讨国际大环境和中国实际,建立中国的审计体制,特别是建立一套与国际协调的审计规范体系。

五、审计教育体系

审计教育体系是各种审计教育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教育体系与会计教育体系密切相关。有的学校专设审计系和审计专业,有的学校不专设审计系或审计专业而将培养审计人才的要求溶于培养会计人才要求之中,因此,培养会计人才就是在培养审计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教育体系与会计教育体系是一致的。

审计教育体系的构成,包括中等审计教育、高等审计教育和其他审计教育。审计教育的重点是高等审计教育。高等审计教育是以审计本科为基点,建立审计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目标明确、相互衔接的审计教育体系。高等审计教育包括普通高等审计教育和成人高等审计教育。普通高等审计教育,是以未就业的学龄阶段的青年为主要教育对象,在一般大学和学院设有本科和专科审计专业(会计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审计专业(会计专业);成人高等审计教育是以已经就业的劳动者为教育对象,在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或培训中心)等院校设有审计专业(或会计专业)。

对审计教育体系的研究,需要探讨如何培养适应审计国际化要求的人才;同时,要研究在一定范围内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审计教育体系,并在会计教育体系中重视培养审计人才的要求。

六、审计体系

审计方法体系是各种审计方法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方法体系包括哪些审计方法,在认识上还不一致。一般讲审计方法是指审计工作方法。从审计的全部内容来说,审计方法不仅指审计工作方法,还应包括其他审计方法。审计方法按其内容和性质,分为审计工作方法、审计研究方法、审计组织方法和审计教育方法,相应地,审计方法体系按其内容和性质,分为审计工作方法体系、审计研究方法体系、审计组织方法体系和审计教育方法体系。本文主要探讨审计工作方法体系和审计研究方法体系。

(一)审计工作方法体系一般称审计方法体系。审计工作方法体系是各种审计工作方法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方法体系包括哪些方法有各种认识。一般认为审计方法分为两类,审计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或审计基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或审计思想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一般方法,是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调查、判断和评价的方法;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性措施和手段。至于审计技术方法包括哪些内容,有各种见解,但从审计工作的全面性来分析,按审计工作的内容划分,一般包括审计计划方法、审计证据方法、审计报告方法、资本验证方法、咨询服务方法、审计文件处理方法和审计管理方法等;其具体方法,有计划法、检查法、盘点法、观察法、查询法、审阅法、核对法、调节法、计算法、分析法、验资法、报告法和管理法等。

(二)审计研究方法体系是各种审计研究方法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审计研究方法有各种分类:(1)审计研究方法按认识过程,分为经验知识方法、知识方法、理论方法和理论验证方法;或分为感性认识方法、理性认识方法和综合方法;或分为选题方法、搜集资料方法、资料加工整理方法和成果表达方法。(2)审计研究方法按研究目的,分为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或分为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和社会经济方法;或分为经验方法、理论方法、思维方法、数学方法和属性方法;或分为实证方法、实验方法、分析方法、表述方法和方法。(3)审计研究方法按历史发展,分为传统审计研究方法和审计研究方法。(4)审计研究方法按研究的范围,分为一般研究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5)审计研究方法按研究的性质,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6)审计研究方法按研究的时间关系,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等。在实际审计研究工作中,根据审计研究项目的内容、性质和要求,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

[]

[1]康钟琦。现代审计学原理(第二版)[M].上海:立信审计出版社,1999.

[2]李若山,刘大贤。审计学—案例与教学[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1.

Second Research on the Auditing System

第11篇

关键词: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对策

一、前言

银行内部审计是金融监督的一种形式之一,是一门专业的审计学科。具体是指:银行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银行的各种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审查,为更好地完善和发展银行经营活动而采取的措施,以促进银行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自19世纪以来,银行内部审计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经营审计,再逐渐过渡到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至今,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含服务、监督、咨询等多方面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形势,银行内部审计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审计,从财务收支审计、固定资产设计、经营指标完成审计等逐步实现了审计内容的扩展。银行内部审计手段从传统的审计手段方面,从以前的手工审计发展为计算机审计;我国的银行内部审计积极创新改进审计的组织方式,不断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二)存在的问题

1、银行内部审计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力量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无法满足银行实际审计工作的需要。据统计,目前中国银行的内部审计稽核人员只占到银行全体员工的1%,而这个数据在国外是5%。中国人民银行曾经根据实际的需要计划银行内部的审计稽核人员达到全体员工的2%,但是这个计划一直无法实现。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地不断改革,新的金融业务要求金融活动方式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要求银行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审计、金融、计算机等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对银行内部审计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缺乏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应具备的分析判断能力。

2、银行内部审计方法技术落后

银行内部的审计方法主要是账目审计。这种审计方法以全部的业务和账目为基础,通过详细审计或者以审计者个人的经验判断出抽样的审计方法。因此具有极强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审计的内容靠审计者个人的经验判断,长此以往造成内部审计期限过长、审计成本偏高、审计效率低下等缺陷。并且长期与国际上先进的风险基础审计方法脱节,阻碍了银行内部审计方法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几乎所有银行业务都需要计算机才能完成,特别是近些年银行推出的网上银行的业务、银行电子转账业务等。银行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都可以完全由计算机来完成,银行办公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的模式。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给银行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的技术不够,屡屡发生的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挪用、贪污等案件说明了银行内部审计方法技术的落后。

3、审计机制不健全

银行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第一,银行内部审计没有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人力资源和机构管理、考核机制)。许多银行存在内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岗位不清、内部审计人员分配不合理等问题。缺乏对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第二,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没有权威性。一方面,银行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展的条件是:审计经费、审计工作所必要的设备、办公条件等。但是在许多银行,都未能满足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条件。银行审计人员未受到重视,地位不高,合法权益往往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另一方面,银行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处罚权。银行内部审计的许多问题屡查屡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银行内部审计缺乏权威,没有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和保障银行内部审计的处罚权。

三、促进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银行内部审计力量的建设

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加强银行内部审计力量的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逐步增长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同时注重审计人员的质量。银行新录用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上岗的资格,通过严格的录用考试才能进入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行科学严格的审计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已录用的审计人员要鼓励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用相关的制度加以保障和奖励。

2、银行应加大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银行应设定有计划的审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机制,为审计人员创造一个良好发展空间。为了应对信息化的需要,银行必须规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资格考试,以不断提升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审计水平。银行应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给优秀的审计人员,不断地提升他们的审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银行应将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免、升职加薪与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年度业务考核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为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积极推行银行内部绩效审计和电子化审计

1、充分发挥银行内部审计的三大职能,即银行内部审计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银行内部审计要积极改变传统的观念,即只重视审计监督的职能,应适时全面发挥三大职能的作用。通过三大职能的作用,发现银行内部系统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通过分析产生原因,尽快地发现和揭示银行内部审计在制度上、监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而为积极推行银行内部的绩效审计方法打好基础。

2、银行内部审计应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方法。把绩效审计与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银行金融资产运营的效率。在实际的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把银行内部审计政策、执行环节、监督环节相互结合起来,对银行内部机构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的同时,积极探索银行内部审计的绩效审计方法。同时,事前、事中审计的方法应成为银行内部绩效审计的发展方向。3、加强银行内部的电子化审计。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条件,银行审计部门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信息进行管理。运用计算机对银行内部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精确地复查审核,可以通过对会计报表和汇总报表进行全面的复查审核,也可以将业务管理的数据信息和会计报表的数据信息进行复查审核。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逐渐建立审计数据库,着手建立内部审计监督网络,通过与外部审计力量和政府审计力量合作,实现金融审计信息的共享。

(三)健全相对独立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

在1978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就曾指出,内部审计活动必须保持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能够使得内部审计师客观地工作。因此,如果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就不能获得期望的成果。由此可见健全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制的重要性。银行应建立垂直内部审计体系,设立独立并且隶属于整个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由董事会直接任命,总行内部审计部门对各分支行内部审计部门实行派驻制的形式。总行内部审计部门直接领导各分支行内部审计部门。最重要的是制定和健全银行内部审计处罚制度,通过一系列银行内部审计处罚制度来树立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减少并杜绝银行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以保证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发展。

四、小结

目前,我国的金融业经历着体制的深化和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业正逐步向国际化接轨。银行内部审计作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适应环境变化、不断改革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等挑战。只有加强银行内部审计力量的建设,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逐渐推行绩效审计和电子化审计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健全相对独立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来加强银行内部审计监督,实现银行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忠春.对金融审计人员培训模式的探讨[J].商业经济.2004.

[2]张海燕.关于深化金融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华财会网.2003.

[3]蔡春,刘学华.绩效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第12篇

关键词:政策执行;跟踪审计;含义;方法;对策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审计方法,是我国审计机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探索出的一种审计模式。跟踪审计起步于1990年,2005年以后随着南水北调项目、西气东输项目、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等审计的接踵而来,政策执行跟踪审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内涵及特点

(一)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内涵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相关资金筹措过程、使用过程、绩效情况、相关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它需要的时间较长,主要涉及经济、教育、社会、资源、文化、环境等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本质是审计,且是国家审计机关的专门性审计监督活动。它不同于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且与这些部门没有利害关系。所以,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能够独立、客观地进行审计;第二,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能从整体上较系统的反映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的问题。因为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涉及不同层次、多个部门,很多是上下级关系,容易产生利益纠纷和矛盾。而审计部门本身的性质使其能够独善其身,所以,能够完整的进行监督和提出问题。第三,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需按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和职责进行审计,同时,对发现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特点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有其显著特点。首先,时效性。它从细微处入手,主要关注政策的潜在风险、薄弱环节,使问题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坚决杜绝小问题演化成局部性和全局性的大问题。其次,过程性。它主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审计,不是事后审计,也不是事前审计,所以,审计时间的跨度很长。最后,预防性。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有两方面的预防效果:①对制度的缺陷、重大体制有免疫功能;②能有效预防腐败,保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二、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现状

(一)目前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现状使审计目标的完成大打折扣。正常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在政策执行前、执行中、执行后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审计人员不断提出建议,政策执行单位予以纠正调整。然而,由于尺度把握不准,审计人员往往介入太深,变成了深层次的发现问题,忽视了保障被审计单位政策顺利执行的目的。

(二)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来看,审计介入的合理时间点没有定论。完整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要经过决策阶段、研究讨论阶段、试点正式实施阶段。不同阶段介入审计的效果不同。在现实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中,往往偏重于政策执行的效果,很少关注政策制定的前赡性、科学性。

(三)从审计人数和审计人员能力方面来看,很难有效的完成审计任务。目前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覆盖面广,需要不同的部门协助进行,同时,要求审计人员既要了解此项政策的来龙去脉,又要多角度、多方位的开展工作,不光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所以,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

三、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常用方法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可以借鉴绩效审计的使用方法,如使用调查统计或建立指标体系作为主要的审计手段。而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一)建立常用审计指标库

指标库的建立要易于日常维护,所以,要充分考虑时间的连续性。数据库数据的获取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常用指标,可向当地部门咨询当地的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②各类审计指标,可定期向各类审计部门获取,如社保审计部门关注的社保指标、财政审计部门关注的财政指标、环保审计部门关注的环保指标;③根据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日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中,有技术条件的审计部门可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更新和维护。

(二)循序渐进的进行审计实践

在当前条件下,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执行范围不是很广,特别是地市一级的国家审计部门难以承担宏观的经济社会政策的审计。所以,审计部门可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扎实推进新型审计类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选择合适的行业,行业历史数据获取比较方便,评估指标具有广泛的认可度,比如环保行业;②选择合适的政策审计,最好是涉及的部门较少、利益部门相对单纯、内容单一、政策边界清晰,如各级财政专项资金的补贴政策等。

四、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有消极态度。认为审计就是得罪人,出力不讨好,往往避重就轻,不敢深入调查,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人员经常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争取到项目资金不容易,只要不违反大原则、大政策就可以,往往睁一眼、闭一眼,使有限的项目资金不能用到刀刃上。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法律层面上,我国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方面的法规规制度很不完善。既没有明确具体的内容、原则、实施步骤,也没有惩罚制度。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权利、义务也不清晰,很多基层审计机关摸着石头过河,操作不规范,使审计质量、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三)审计力量与政策执行情况

跟踪审计的高要求存在差距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经济事物不断涌现,传统的审计方法己不能满足审计要求。基层的一线审计人员往往具有精湛的财务审计专业技术,但知识面较窄,没有很好的政治敏锐性和对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复合型人才大量缺乏。同时,一线审计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工作压力大,继续教育跟不上。所以,对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很难有效把握,审计效果流于形式。

(四)审计目标不易实现

由于各级审计机关受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审计机关的独立性难以保证。一旦政府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政策存在问题,审计纠偏问责机制运行不力,会出现上级政府干预审计报告真实性的现象,达不到审计的监督作用。

五、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尽快完善政策执行情况

跟踪审计制度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国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巳形成一定的模式。但我国制度体系建设相较于发达国家仍不够系统完善。所以,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在法律制度、政策执行上要更上一层楼。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积极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审计组织模式。加快与之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使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有规则可判断。

(二)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

审计人员评价审计往往注重资本效益的执行情况,大局观不强。有时对国家的政策理解不到位,不注重换位思考。审计人员需结合审计的过程性、广泛性、全面性的特点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工作流程,降低审计风险。在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多方考虑政策执行的偏差、政策执行力度打折扣等问题。并在审计实践中验证,使政策有理有据的落实到位。

(三)合理定位政策执行情况

跟踪审计的介入深度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参与政策执行的过程,而不能作为执行者从事政策制定和决策。在审计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书面及语言沟通,不应直接干预被审计单位的工作。

(四)准确把握政策执行情况

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首先,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要确定是从制定阶段介入还是从实施阶段介入。其次,对跨度时间较长的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根据审计资源的多少及项目的特点,最少每年安排一次审计。最后,对短期的政策项目,审计机关要在充分了解政策背景的情况下,抓住重点的控制环节,进行不定期地跟踪审计。

(五)注重审前准备,充分进行审前调查

首先,在审计前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尤其是扩容被审计单位的专业背景知识、行业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增强专业胜任能力。其次,进驻被审计单位全方位、多角度的收集资料,充分了解与政策相关的情况,找出审计重点。最后,在前期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群策群力,制定明确可行、重点突出、容易操作、周密完善的审计方案。

(六)创新审计方式

一是在审计方式的选择上要科学合理,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审计目标要分清,是专项审计还是普通审计,是单独审计还是与其他审计结合。同时,审计人员的配备要考虑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年龄层次等因素。二是审计方法要集思广义、拓宽思路,在原来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寻找新思路。比如,采用比较分析法、反证分析法、个别访谈法等,激发出审计人员的智慧火花。三是扩大审计领域,尤其在预算、专项资金、经济责任等项目中涉及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冯树武.《审计月刊》.“三维”视角下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分析,2012.

[2]侯全明.淄博市审计局课题组.《审计研究》.关于开展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的思考,2016.

[3]郭卫兵-《理财:市场版》.着力实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2015.

[4]陈聪聪.《理财》.关于防范政策执行跟踪审计风险的几点思考,2015.

[5]荣志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浅议构建和谐审计行为,2013.

[6]于云海.《中国审计》.面向国家治理的社会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审计探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