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

时间:2023-06-21 08:5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沈阳故宫;木构架;多民族;文化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迁都之际草创,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极建成。1644年,大清迁都北京,“沈阳故宫”从此成为“陪都宫殿”。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修建并使用过的宫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历史。在全国现存宫殿建筑群中,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仅次于北京故宫居全国第二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的发祥重地,也是清统一中国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300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其作为举世仅存的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宫殿,是刚刚从渔猎、采集经济转入农耕经济的满族人,按照本民族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吸收和借鉴汉族及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和艺术,设计建造出的宫殿建筑杰作,其独特的建筑布局、营造技术和装饰艺术成为中外宫殿建筑中自成特色的杰作,被称为本地区各民族建筑遗存中最杰出的范例,代表着当时东北亚地区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

一、传承了中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术

沈阳故宫建筑的木构架营造技术中,吸收和传承汉族先进的营造技术,是其诸多营造特点中最为鲜明的。其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各构件搭接构造以及用材制度等方面,与明末清初的中原建筑十分相似。如就结构体系而言,无论是正身梁架,还是排山梁架都采用了基本的抬梁式的构架组合方式;从各构件搭接做法和组合规律看,各构件的分件形式和尺寸虽有差异,但其基本组合规律同传统的做法没有太大差异,而搭接做法仍采用我国传统的榫卯形式;从基本模数和扩大模数的使用看,沈阳故宫建筑仍沿用有斗拱建筑以斗口为基本模数,无斗拱建筑以檐柱径为基本模数的用材制度,并且承袭着以檐柱高为扩大模数的设计方法,而且比较准确地掌握和运用了这一规律。大多数建筑自身的檐步、金步、脊步的距离相等或近似相等,这一点同我国其他古建筑的步距规律是一致的。大政殿的藻井做法是传统的降龙藻井的做法,而其他建筑上采用的平暗和海漫天花是我国传统天花中常见的形式,这缘于千百年来汉文化的影响,以及清朝的统治者,特别是两位先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汉族先进文化的认同和积极学习。

二、融合了满族的民族文化

沈阳故宫是地地道道按照满族人的意图建造,并为其所用的皇家宫殿,在其大小木作的营造特点上反映出了诸多满族文化和满族人的民族气质。

1、体现满族初创期经济水平和军政体制的柱网

沈阳故宫单体建筑体量小,多数建筑的柱网尺寸在3~4m之间,这个数值几乎是大式做法开间尺寸的最小值。现以沈阳故宫的崇政殿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为例来说明,崇政殿:面阔5间,进深13架椽,面阔明间8.44m,次间5.56m,稍间5.55m,尽间3.61m;而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7架椽,面阔各间均等为4.2m,总高度28.33m。崇政殿和太和殿同为皇帝的金銮殿,崇政殿的体量和规模比太和殿却小得多,其原因在于,后金迁都沈阳后,由于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辽沈地区曾发生“粮荒”,逃判的人多,秩序很乱。虽然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得当时的后金在手工业、商业上较前有了很大发展,但采集渔猎经济在那时仍然是获得部分生活资料和作为商品的重要手段。皇太极就指出:“人参、貂皮……我民所赖以为生者。”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生产力仍比较落后,经济也远比不上发达的中原,因此,建设的规模、建筑的体量都比较小。当时,还无法像中原王朝那样讲究奢华。此外,皇太极在安定社会的同时,为了发展生产,他率先提出“工筑之兴,有妨农务。从前因边墙事关守御,故劳民力役,事非得已……今修葺已竣,嗣后有颓坏者,止令修补,不复兴筑,用恤民力,专勤南亩”,“吾躬行节俭微物必惜,正欲卑汝等效法耳”。皇太极称汗后的“尚俭”风习,导致沈阳故宫早期建筑的规制低、体量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满民族古朴淳厚的风气和讲究实际的民族特质。沈阳故宫建筑中2/3的建筑平面柱网沿用传统的布局形式,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了独特的布局形式,大政殿(见图1)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建筑。该建筑采用的是八角形的柱网布局,专家学者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政殿的平面形状给出了解释。本文通过查阅历史档案,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分析、总结出了大政殿采用八角形的原因。

第一,八旗制度的影响。建筑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努尔哈赤作为一代国君,必然将他的一贯思想、文化、信仰反映在建筑上。努尔哈赤把自己在军事史、政治史上的创举———八旗制度,用八边形的建筑平面,简单直白地固化为后金(清)国家政权的象征。这也是努尔哈赤一贯的治国思想———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在建筑上的反映。笔者认为,这是大政殿采用八角形平面的最重要原因。

第二,多边形的平面,容易创造出帐幄的形态。努尔哈赤在行军打仗过程中,需要安营扎寨时,则“立黄幄,两侧搭八幄,八旗之诸贝勒、大臣于八处坐”,从现存的建筑布局看,就是这种战争状态的固化。矩形的平面不容易产生帐篷形状的外观效果,八边形或十二边形与圆形更为接近,很容易创造出帐幄的形象,而用八边形来创造此种形象,既是努尔哈赤熟悉的、乐于接受的,也是在当时战争年代能激发所有满族人斗志的,即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第三,努尔哈赤试图把大政殿建造成一座丰碑,把自己的功绩告知后人。塔是一种纪念性建筑,它是表达纪念意义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在辽金时期,八角形平面的塔比较流行,如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塔的平面形状与大政殿非常相似。努尔哈赤认可和接受了多用于塔的八角形平面形状,来为自己的军事成就树立永久的丰碑。

2、主要建筑采用了满族民居的构架组合方式

沈阳故宫建筑中,硬山建筑占一半以上,这在宫殿建筑中是极少见的。硬山屋顶形式是东北地区千百年来被各族人民普遍采用的建筑形式,同样也是为满族人喜爱和乐于接受的形式。在早期的满族民居中被大量使用,甚至,努尔哈赤的汗王宫也采用了这种形式,所以沈阳故宫作为皇宫,其建筑结合东北的地方做法和满族的习俗,采用了硬山顶建筑,也就不足为怪了。沈阳故宫硬山建筑的构架组合方式一方面沿用中国传统木建筑广泛采用的抬梁式的构件搭接做法,这源于长期以来汉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如采用了满族人自己创造的檩木久式的构件组合方式:清早期的建筑,在金柱的柱头位置,沿面宽方向相当于金枋的是一根同金檩直径相当的圆木,当地人称之为“木久”,在檩和木久之间安装垫板。有些建筑檩和木久之间的距离很小,垫板的高度也很小,甚至有的建筑就是两根圆木直接叠落在一起。“檩木久式”的屋架组合方式,不仅成为满族民居屋架的主要特点,而且被皇宫建筑所采用,从而成为满族皇宫建筑的一大特色,如图2大清门屋架所示。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俗称午门,它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瓦,饰以绿剪边,尤其是大清门山墙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个墀头,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镶嵌而成,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此门庄严富丽,与整个宫殿建筑混成一体,显得十分协调。大清门建于1632之前,为沈阳故宫中皇太极续修的早期建筑之一,从中可见其代表的特色。再如早期的中路建筑在檐柱与金柱之间没有穿插枋,仅有抱头梁相连,且抱头梁为龙形,龙尾直达到七架梁下(见图3)。

3、满风浓郁的外檐装饰

沈阳故宫外檐装修的种类与样式比较单一,门的种类主要是隔扇门和板门,窗以支摘窗为主,上安横陂窗,个别建筑设置与隔扇相配套的槛窗。隔心式样也只有斧头眼(斜方格),三交六碗和灯笼框、直棱码三箭几种。裙板式样主要是阳线四合如意头、贴金团龙和石榴夔龙等几种。而北京故宫在外檐装修上的种类和样式很多,因建筑的性质、等级、使用者的喜好等各不相同,题材宽广,工艺精美,装饰趣味和艺术水准很高,体现出天子之尊的华贵富丽。沈阳故宫则较之种类少,样式较简单朴实。除了“尚简”风习外,经济实力不足和营建制度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早期建筑的门窗样式都保留着满族民居朴实无华的风格。如清宁宫的正门是单扇红漆板门,而没有采用汉族等级较高的隔扇门。其宽大的边挺和高大的横陂以及出挑较长的门簪显示出古朴的风格。清宁宫板门偏东设置,可在室内西侧形成口袋房,以供祭祀所需,这是满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与日常生活和相结合的建筑形式。

三、蒙、藏文化的影响

沈阳故宫的建筑是吸收和借鉴汉族及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结果,对于蒙、藏文化的吸收在沈阳故宫的装饰艺术中表现得异常突出,在其木构架上也有所体现。

1、体现在细部构造上

在大清门和崇政殿的檐柱柱头上有一个外形如雀替的构件,其顶面承托大梁(叠合梁),底面落在柱头上,并且向两侧出挑,如同我们现代建筑中的柱帽,不仅其外观雕刻精美,有着一定的装饰作用,而且有直接的结构功能,它的存在大大减小了柱顶面的压强。这也是藏式建筑木构架中的一个典型做法。大清门、崇政殿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午门和太和殿,皇太极在整座皇宫最重要的两座建筑的最显眼的地方使用了藏式做法,这不仅说明藏族文化对清初期的满族文化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说明,蒙、藏在清初对满族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意义。

2、体现在装饰构件上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藏传佛教———喇嘛教的推崇在修建沈阳故宫时被直观地固化在不同的建筑上,在其东路和中路建筑上融入与体现了喇嘛教文化,如在大政殿挑檐枋的位置安装有透雕的兽面(见图4),大政殿的藻井上的梵文天花(见图5)等。

3、蒙藏文化对沈阳故宫木构件影响的原因

满族的先民与蒙古族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导致血缘、姻缘、经济、政治的悠久交往。努尔哈赤认为满、蒙两个民族在服制、风俗等方面“皆似一国”,这种文化上的认同和亲近感,使得满族人从情感上乐于汲取蒙古文化。因此,在满族早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蒙古游牧文化渗透之迹斑斑可考。这种文化的渗透,同样固化在沈阳故宫的建筑中。肇兴之初的满族不仅向蒙古学习,而且不断加深二者之间的亲近关系,随着努尔哈赤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许多蒙古上层喇嘛投奔到他的麾下,蒙古各部逐渐成为他的主要怀柔对象。出于政治和军事的目的,努尔哈赤极力推崇喇嘛教。到17世纪上叶,蒙古各部笃信的佛教———喇嘛教,开始上升到统治地位。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之后,继承了努尔哈赤推崇喇嘛教的政策,而且随着后金势力的不断壮大,对喇嘛教的需要更为强烈,使之比努尔哈赤时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喇嘛教的推崇在修建沈阳故宫时被直观地固化在不同的建筑上,以此来表达其虔诚之心。

四、结论

沈阳故宫柱网尺寸和平面形式,木构架的构造做法,木构件的装饰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满族建筑文化的特点,是汉、蒙、藏等多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共同作用的难得实例。它以自己区别于汉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特色,成为沈阳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汲取营养,对其认真地加以保护、探索、总结和吸收,以便为今天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官修.满文老档[M].汉译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

[2]官修.清实录·太宗实录[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清代.

[3]官修.清实录·太祖实录[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清代.

[4]陈伯超,朴玉顺.盛京宫殿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第2篇

实习时间:2010年10月13—18日

实习地点:北京

实习内容: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来北京的第一天,对于从来没有来过北京的我心里是万分激动。下午我们便去了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晴

今天的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我们便来到了故宫。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故宫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下午俩点我们有来到了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的北海公园。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垂柳依依、亭台楼阁、层层叠石、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富有浓厚的幻想的意境。

北海公园主要的景点有:琼华岛、永安桥、永安寺、善因殿、昆仑石、万福楼、静心斋、白塔、、、、、、这些景点齐集了北海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北海公园继承了中国历代的造园传统,博采各地造园技艺所长,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接着又来到了闻名响耳的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外部空间构成和商店内部环境给人以美感;建筑景观特点独特; 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栉次鳞比到处富丽堂皇,流光溢彩尽显泱泱大气,逛不够的商场,看不够的美景,数不清的游人,顾不及的变化。它是城市一个最耀眼的平台,展示了物华天宝的精致商品,它是城市一个人气指数最高的商业中心,弘扬着中国传统的和现代的商业文化。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晴

我们来到了清代的皇家花园——颐和园。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

接着又来到圆明园,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阴

“798”艺术区是来源于原有的工业厂房,被这些艺术家们改造的五花八门,各种风格的应有尽有,固有的建筑风格和岁月痕迹被巧妙地加以融合利用。有加一层扩大了使用面积的,有扩出了门廊增加了展示空间的。

第3篇

【关键词】建筑;社会美;形式美;生态美;

前言

建筑美是艺术和技术结合而创造的一种美, 它通过不同建筑材料的运用, 以及相应的结构技术条件, 以内外空间的组合、体型、立体形式、色彩、环境配合等使之构成内容与形式、目的和手段的完美统一与和谐的建筑形象。建筑美具体体现在它的社会美、形象美、生态美。

一、建筑的社会美

在奴隶社会中, 古埃及宏伟而雄浑的金字塔, 以超人的尺度, 显示了统治者的无上权威, 反映了对法老权力的神化。以台基、柱身、檐部为主要构件的希腊建筑, 它的神庙形象以开朗、近人的尺度与节奏表现出自由的生活与民主精神, 体现了奴隶制民主的理想。在古罗马建筑中, 广泛采用混凝土的拱券与穹隆结构形式, 以其巨大的内部空间反映着罗马帝国的统治、权力。中世纪城邦的哥特式教堂以高耸的尖塔指向天国, 宣扬神权, 表现了超脱尘世的基督精神。文艺复兴时期, 复古主义集仿希腊罗马的建筑形象, 倾吐了对民主的向往, 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结构手法推尊到了典范的地步。巴洛克建筑的矫饰浮华、以过分夸张的激情、过度渲染的富丽堂皇浸透了宫廷的奢侈逸与腐朽。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以及其他古代俄罗斯建筑遗迹的无与伦比的风貌则体现了为统一祖国和建立俄罗斯民族国家而斗争的思想。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 宫殿、庙宇及其严谨、对称、层层院落的布局, 显示了帝王、神灵至高无上的王权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统治。而在帝王的园囿、私家园林中, 则以追求自然情趣,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 以曲折幽得、婉转含蓄取胜, 寄托了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由上可见, 建筑是从一定的层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 体现出了时代美。建筑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二、建筑的形式美

我国历史悠久, 幅员辽阔, 历代遗留下来了许许多多的建筑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保持着高度的艺术价值。尽管由于年代久远, 古代建筑早已失去其原有的建筑实用功能, 但是那体现在完整的建筑艺术形象中的建筑形式美, 却并不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失去其美学上的价值。让我们以园林为例, 园林之美, 无外乎形、色、声、香, 其中以形、色的范围最广, 印象也最深刻。无论是山、水、林、泉、楼、阁、亭、廊, 主要以形色动人。江南的私家园林, 园林多为士大夫, 或仕进不遂, 或仕后归老, 园林为他们读书养性之所, 终老归隐之栖, 所以园林形式小巧玲珑, 别致清新,以显清高洁远之志, 恬静悠闲之气, 与大自然的优美形态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而北方的皇家园林, 为了宣传显赫的皇家声威, 宫苑建筑形式显得富丽堂皇, 大气威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的说法, 形象地说出了建筑的形式美是有法则可循的。看一下我国宫殿建筑形式最大的特点是由两千多年宫殿建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布局和陈设, 如“前朝后寝”、“五门三殿”、“中轴对称”等格局。以北京故宫为例,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最辉煌的代表,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始建于1406 年, 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故宫布局为前朝和后寝两部分。前朝的三大殿是宫城中的主体建筑, 其中太和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殿堂, 是皇帝施政的地方。太和殿之后是中和殿, 是皇帝举行大朝前的准备殿, 保和殿则是皇帝举行酒宴和进行朝考的场所。后寝在故宫的后半部,以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 是皇帝办事和居住的地方。三宫的东西两侧各有六处宫院, 是后妃们的住所。之后是御花园。最后是神武门, 是故宫的北大门。故宫的“五门三殿”都就集中在中轴线上, 轴线的两侧由较小而且简单的建筑组成,由此形成对比。除此之外, 轴线两侧还有一些摆设如华表、石狮等点缀其中。由此可见, 故宫的整体形象显得规模宏大, 富丽豪华, 为世界所罕见。北京故宫建筑形式是中国特色, 那么上海外滩则是西洋气派。外滩自延安东路至外白渡桥附近, 沿着宽广的中山东一路,并列着一幢幢具有西欧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楼, 由于它们气派雄伟, 庄重坚实, 装饰豪华, 色调和谐, 线条挺拔又错落有致, 形成一派巍巍壮观的建筑艺术风景线, 被誉为“凝固的音乐”。沿边有阿脱奴婆式的气象信号台、文艺复兴式的上海总会(东风饭店)、哥特式的中国通商银行、科林斯柱式的汇丰银行、折中主义式的海关大楼, 还有美国芝加哥风格的和平饭店北楼、中国民族风格的中国银行、巴洛克式的东方大厦等等建筑。其中阿脱奴婆式建筑的名称可能是英文法文“天文台”读音不规范的“洋经浜”外语的简化译音。文艺复兴式的建筑稳重、纵轴线分明、两边对称、匀称比例、古典式柱子作为建筑的主体。哥特式建筑在12―15世纪盛行于西欧, 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哥特”原是参加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之一, 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 提倡复兴古罗马文化, 就把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 以表示对这种建筑风格的肯定。哥特风格具有屋面坡度陡、有尖券窗、垂直向上的束柱、飞扶壁与小尖塔、窗花棂等特点。科林斯柱式最早出现在希腊商业繁荣的科林斯城市, 到罗马时代更为神庙、宫殿、府邸等建筑所采用。其柱头象一束以纤巧的树叶和花蔓组成的华丽装饰, 形似花篮状。美国芝加哥派建筑风格为外形简洁明朗, 强调垂直线。中国民族式表现为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 四周有翘角, 上盖蓝色琉璃瓦, 楼檐口用斗拱装饰, 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历国石雕, 门前有九级石阶。“建筑以立体的形式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这种体现是生动、多变而新颖的。”这足以说明建筑形式美是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实践证明, 建筑从来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形式”。

三、建筑的生态美

生态美的第一特征为生命力。生态美是以生命过程的持续流动来维持的, 良好的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如果这一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不具备或是被破坏, 诸如因建筑的营造造成了景观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能源的巨额耗费等等, 那么这一建筑显然是没有生命力甚至是具有破坏力的, 也就根本谈不上美了。生态美的第二特征为和谐。人工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使人工系统的功能需要与生态系统特性各有所得, 相得益彰, 浑然一体, 这就造就了人工和生态景观的和谐美。对建筑而言, 和谐不仅指的是视觉上的融洽, 而更应包括物尽其用、地尽其力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美的第三特征为健康。建筑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 创造出使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应是当代建筑师设计的一个原则。“一个能使人类天性得到充分表现的环境, 是进化的环境”。

四、结语

建筑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符号, 更是一种地方特色的风情图腾。建筑业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时代的人文精髓, 往往可以在属于它们的建筑中追溯到其最深层次的丰富写照。我们要立足本土, 结合国情, 在建筑创作中充分体现建筑的社会美、形式美和生态美, 努力创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第4篇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是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法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二是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常规)

复习:

提问:建筑的社会作用有哪些?

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 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其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 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有许多是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

(2)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3) 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

2.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建筑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宫殿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宫殿,因为,几千年来,历代帝王们都不惜以大量人力、物力,在都城建造规模宏大、巍峨壮丽、金碧辉煌的宫殿,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享受,并在精神上给人们造成一种无比威严的感觉,以巩固他们的政权。

中国最早的宫殿之一建于3700年前的商朝,以后,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例如汉朝在长安的三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和建章宫。唐代建都长安后,兴建了大明宫、太极宫和兴庆宫。可惜这些宫殿皆已不存在了。留存到现在的只有明清两代的宫殿了,其中保存得最完好,而且规模最宏伟、最有代表性的宫殿是北京故宫,俗称“紫禁城”。

宏伟壮丽的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9999间半,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周围有十多米高的宫墙和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宫墙的四角矗立着造型精巧、风格绮丽的角楼。所谓“九梁十八柱”,外貌层层叠叠,异常美观。南面正门是中轴线的起点——午门。

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

进午门,过金水桥,两侧是一间间重复出现的朝房。穿太和门走过东西宽200米,南北深190米的庭园,便是紫禁城中的主体建筑——太和殿,即民间所说的“金銮殿。这是举行最隆重的朝会大典的地方。该殿建于八米高三层重叠汉白玉石殿基之上,每层殿基都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 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檐下彩画与图案使用龙凤题材。色彩中用了大量的金色。太和殿高居众宫殿之上,仰望宏伟的殿宇,背后是广阔无垠的蓝天,更加威严无 比,造成一种威慑天下、惟我独尊的气势,使递次增强的空间序列达到了最。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比三大殿略小,整体布局很相似,又依次列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是供嫔妃们居住的东六宫西六宫,即民间所说的“三宫六院”。 坤宁宫后是御花园。御花园中“弯曲的甬道,玲珑的叠石和秀丽的亭台,加上栏中花木”,所“造成舒缓、和谐,富有生活情趣的空间氛围”,突出了皇帝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出紫禁城北门——神武门,不远处矗立着50米高的景山,形成山环水抱之势,为这宏伟壮丽的紫禁城画上了重重的句号。

第5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建筑艺术;共性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93-02

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是人类社会长期活动的产物。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即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又彼此区别各具特色。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性和表现方式。比如“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历史上曾有多位名人谈论过建筑与音乐的关系。比如柴可夫斯基曾说:“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能为后代人树立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19世纪中期音乐理论作曲家姆尼兹·豪普德曼在他的名作《和声与节拍的本性》里也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一、从艺术形式的角度看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共性

(一)二者都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人类经过研究发现音乐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和谐都来源于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并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法则。

比如我们经常会在一首音乐作品中听到同一句歌词反复的出现,并且旋律也总在反复。又或者一首交响乐曲开头和结尾用同样的调式,以形成对称。

在音乐艺术中,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以声音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但能被称为音乐的作品绝不是简单的声音的随意组合,而是经过创造者运用一定的手段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组织在一起的。否则,任何一种噪音都可以被称之为音乐了。

而建筑艺术对这些形式美法则的体现则更加明显。我们知道构成一个建筑物的要素有很多,比如墙面,地面,屋顶,柱子,门,窗等等。而这些要素又有各自的特性,大小,颜色,质感等等。要想让一个建筑物看上去美观,就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将这些要素很好的组合在一起。比如很多建筑作品在设计的时候都会用到黄金分割率。其中不乏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建筑,比如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巴黎的铁塔人们都找到了黄金分割率的存在。甚至包括人们日常看到的门窗等构件也遵循了这一比例。

而我国古代象征帝王权利的故宫则大量的运用了对称、规律这些形式美的法则。故宫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外朝、北内廷。外朝内廷的所有建筑均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

(二)二者都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

“在以往那些漫长的时代中,人们始终不是由于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纯粹的审美效果才创作它们的,他们创作艺术作品只不过是为其他目的服务,而纯粹的审美效果则与其他各种效果混合在一起。”

人类历史上某一艺术种类的出现通常都是带有某种实用目地的。音乐艺术和建筑艺术在这方面更明显。

在古代两国军队在战场相遇的时候,通常都会擂鼓吹号,以提升士气。中国在时期每一次冲锋战场浴血杀敌前都要吹的冲锋号也是这个用途。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更有能人以音乐做为武器取的了胜利。比如刘邦就是以“四面楚歌”从心智上大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从而夺得了天下霸主的低位。

而在现代,音乐艺术更是在很多方面体现其实用性的一面。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孕妇会在怀孕期给肚子里的孩子听不同的音乐,目地就是为了让孩子生长的更健康,而科学实验也证明这的确有效。另外人们还发现给植物听音乐也可以促进其生长,要比其它同类型的植物张的更快更好。

建筑本身就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结合的。建筑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社会实践,是人类抵抗自然灾害的最基本屏障。在古代人类的祖先一开始只能躲在山洞里以避风雨,到了后来学会了盖房。这才让很多居无定所,四处游荡的人类有了安稳的群落,开始人类社会的文明。足见建筑艺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大约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一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建筑的三原则即坚固、实用、美观。可见实用性在建筑艺术中的重要性。

二、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两者的共性

(一)二者都有很强的时间性

音乐艺术一定是以时间为载体展开来的。大多数情况下一部音乐作品要在时间中慢慢展开慢慢品味,只是听个开头并不能完全体味其中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并且人类历史上有很多音乐作品是通过了时间的检验,历经百年而经久不衰。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等等。

事实上建筑艺术也一样,好的建筑作品都要精工细作,在时间中一点一点的展开。我们常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建筑物要最后呈现在人们眼前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很多的程序。建筑物越宏大越复杂需要的时间越多。有的动辄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伟大的建筑可以经过时间之旅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以及和很好的学术价值。比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等。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艺术与和建筑艺术都体现出了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

当我们站在雄伟的故宫前时,我们仿佛会有时空交替的错觉,仿佛我们站在历史之前,想象着这些建筑中曾发生的历史。同样的一首流传百年的曲子也能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回到过去。这时的我们都活着时空交错的维度中。

第6篇

关键词:沈阳故宫;北京故宫;门额;满文;汉文;蒙古文

沈阳故宫作为清入关前的宫殿和入关后的行宫,按照建筑格局分为东路、中路、西路,其主要建筑及其建筑附件至今基本保存完好。书写着建筑名称的门额,挂在建筑的正门上、屋檐下,不仅表示建筑的功能,也起到装饰建筑、展现时代文化特征的作用。

沈阳故宫的旧宫原藏建筑门额中,除文德坊与武功坊两块门额之外,其余均为乾隆年间制作。这里既有乾隆年间增建的建筑,也包括清入关前的建筑。那么,清人关前的建筑上,在悬挂乾隆年间制作的门额之前,是否悬挂过门额?如果悬挂,其形制如何?本文在介绍沈阳故宫门额的同时,试图阐述相关问题。

沈阳故宫现有旧宫原藏门额29块,除东路大政殿与西路文溯阁以及横跨大清门外马路的文德坊与武功坊的门额外,其余全部集中在中路建筑上。这些门额,有些是随建筑的建成制作并悬挂,有些则不是。

1.文德坊与武功坊

在沈阳故宫的宫殿建筑群中,有一条横穿宫区的马路。这条在大清门前的马路,原本是沈阳城井字街东西马路中的南侧马路,大清门前左右55米处既是文德坊与武功坊,门额上记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字样,没有书写者落款和印文,门额镶嵌牌坊之中,于清崇德二年(1637年)同时制作。

2.清帝东巡时期增建部分

清朝入关后,曾有十位清帝在东巡东北拜谒祖陵期间来到沈阳故宫。乾隆皇帝在第一次东巡和第二次东巡期间增建了一批建筑、第三次东巡和第四次东巡期间再一次增建了沈阳故宫最后一批建筑。

乾隆皇帝第一次增建沈阳故宫建筑时间为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期间,主要包括:清帝东巡期间皇帝驻跸的迪光殿等西所一组建筑和皇太后驻跸的颐和殿等东所一组建筑,收藏过《满文老档》和《汉文旧档》、《满洲实录图》等档案和图书的崇谟阁,存贮过清朝皇家谱牒――玉牒的敬典阁,还有沈阳故宫入关前建筑――崇政殿和凤凰楼之间的日华楼、霞绮楼、师善斋、协中斋等。这些建筑,基本上都悬挂门额。

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781-1783年)第二次增建的建筑有:收藏《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的文溯阁、仰熙斋、嘉荫堂、戏台等西路建筑和太庙区域建筑。西路建筑中只有文溯阁有门额。

沈阳故宫的太庙,是乾隆四十六年从抚近门(大东门)外五里处移建的。太庙正殿和太庙门上悬挂着乾隆御笔匾额。据《黑图档》记载,“太庙”和“太庙门”的门额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运至沈阳故宫悬挂。

乾隆年间增建的建筑,形成了沈阳故宫中路的东所和西所以及西路、太庙建筑群。这里悬挂着的门额上均有“乾隆御笔”或“乾隆御笔之宝”的印文,是其建筑建成之后根据乾隆皇帝的御笔制作匾额并悬挂的。

3.入关前建筑

东路的大政殿与十王亭建筑,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大臣合署办公之处,竣工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只有大政殿悬挂门额。

沈阳故宫的正门大清门、清太宗听政之所崇政殿、清太宗与后妃的生活区清宁宫等台上五宫建筑与凤凰楼,均竣工于天聪六年(1632年)之前。这些清入关前建筑上悬挂的门额,均有“乾隆御笔”或“乾隆御笔之宝”印文,可知其为乾隆年间制作。台上五宫中中宫皇后居住的清宁宫门额为透雕九龙斗匾,与其他四宫门额的形制不一样,其他四宫门额均为透雕如意金边云纹斗匾。四宫中的“永福宫”“麟趾宫”“衍庆宫”三处门额上的“乾隆御笔”印文早年已脱落,而关雎宫门额上的“乾隆御笔”印文尚存,所以台上五宫门额也都是根据乾隆御笔制作的。

由此可见,入关前建筑上的门额均不是在其建筑建成之时制作和悬挂的,而是乾隆年间替换或首次悬挂。

沈阳故宫的门额,从形状上可以分为镶嵌在牌楼上的匾额以及透雕九龙斗匾、金边云纹斗匾。

文德坊与武功坊门额,是直接镶嵌在牌楼上的匾额,两块匾额的形制完全相同。匾额四周饰以莲叶花纹,在中央从上至下书写满文、汉文和蒙古文的“文德坊”或“武功坊”,匾额的左侧是左边满文和右边汉文的“崇德二年孟春吉日”字样,匾额的右侧是相同内容的蒙古文字样。两块门额的前后两面,形制与字样完全相同。

独立做成匾额挂上去的门额中,一般情况下透雕九龙斗匾挂在皇帝使用的建筑和皇太后使用的建筑上。如:入关前清太祖御政之所大政殿、清太宗听政之所崇政殿、清太宗及中宫皇后的寝宫清宁宫、人关前正门大清门、清帝东巡期间处理政务之所迪光殿、寝宫保极宫、随驾后妃的住所继思斋、东巡期间皇太后驻跸之所颐和殿、寝宫介祉宫以及供奉祖先牌位的太庙和太庙门,均悬挂洋蓝底、鎏金铜字、描金九龙斗匾,上面均钤有“乾隆御笔”或“乾隆御笔之宝”的朱文玺印。另外,收藏《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的文溯阁,也悬挂着透雕九龙斗匾。

除了透雕九龙斗匾之外,其他形制的门额有金边云纹斗匾,这类匾额还可以具体分为四边每侧有两个透雕如意纹的斗匾和没有透雕如意纹的斗匾,边缘均饰以金边。沈阳故宫门额中,除了“文德坊”、“武功坊”门额和透雕九龙斗匾之外,基本上是四周有透雕如意纹及云纹边缘的斗匾,如:台上五宫除清宁宫之外的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以及敬典阁、崇谟阁、师善斋、协中斋、日华楼、霞绮楼均为透雕如意金边云纹斗匾。余下的飞龙阁和翔风阁,为没有透雕如意纹的金边云纹斗匾。

如上所述,沈阳故宫入关前建筑上的门额为乾隆年问制作并悬挂的。那么,之前这些建筑上有无门额?如果有,又是何时悬挂、何种形制呢?

沈阳故宫入关前建筑中,东路大政殿区域的建筑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竣工,其他大清门、崇政殿、台上五宫等建筑,大都是在天聪六年(1632年)之前竣工的。但是这些建筑开始并没有具体名称。如大清门起初只称为“大门”,大政殿为“大殿”,清宁宫称为“宫”等。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后金汗王皇太极改元称帝,建立大清国、即位皇帝。他以明朝为典范,仿照中原之制正式定宫殿名称:

“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睢宫,西宫为麟趾宫,次东宫为衍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台东楼为翔凤楼,台西楼为飞龙阁,正殿为崇政殿。大门为大清门,东门为东翼门,西门为西翼门,大殿为笃恭殿。”

为了具备更加完备的宫闱制度,同年五月,即崇德元年(1636年)册封了清太宗五位后妃,并于同年七月十日,在崇政殿前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紧接着还定城门名、议定仪仗,并且奉皇帝谕旨制定了元旦及万寿节朝贺礼、各王贝勒福晋名号、元旦朝见国君福晋礼、各王福晋顶戴品级、诸大臣顶戴品级,而且规定在各王府门外设立下马椿等等。不仅如此,在册封后妃之前还册封了皇帝的兄弟子侄为亲王、郡王、贝勒等。宫廷内外礼仪制度渐趋完备之时,对宫廷的安全护卫以及管理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规定:

“其内门,两翼门、及大清门,设守门人役命严加看守。稽察出入人等内门止许守门人役常直,勿容闲人。直日宫稽察之又命各宫及侍卫护军晨夕入朝,皆集于大清门。门内外或坐或立不许对阙背阙不许坐立御道中,惟于御道左右,相向坐立。自大贝勒以下出入由左右两阶,不许由御道行。”

综上,无论是从建立宫廷礼仪制度的需要,还是学习明朝建筑文化的角度,或者是从管理方便起见,清太宗在改元称帝之际,对业已命名了的宫殿建筑上悬挂门额应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据此推测,沈阳故宫的主要建筑上应该于崇德元年悬挂了门额,但目前尚未见到沈阳故宫入关前建筑上当年悬挂过的门额原物,也不曾在文献上见过对其描述的文字或图像记录。

春花曾经提出:“乾隆十五年(1750年),又命以《无圈点字书》为准,更新盛京皇宫及入关前皇家寺庙匾额中的无圈点满文字,由内务府工部制造库重新制作匾额。但匾额外观形制、文字顺序均没有改变,只是由新满文代替了原匾额中的无圈点满文字。”

尽管,加圈点满文于天聪六年(1632年)既已改革完成,但是一直到顺治元年(1644年)清人关前,都处于从老满文到新满文的转换时期,尤其是有可能制作沈阳故宫门额的崇德元年,清朝仍然大量使用老满文。所以,这段记述中称盛京皇宫的匾额为老满文是有可能的。只是,由于作者没有提供这段史实的出处,尚无法肯定沈阳故宫的确曾经悬挂过老满文门额。

根据文字学规律与文献记载中提供的线索,斗胆揣想沈阳故宫入关前建筑上的门额为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其理由如下:

1.人关前遗留门额为证。文德坊与武功坊的门额,是目前沈阳故宫仅存入关前建筑上的原始门额,上面书以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反映着入关前门额的文字书写形态;

2.清入关前重要文书以及文物上,都要用满、汉、蒙古三种文字书写。如,天聪十年四月己卯,后金国内的满、蒙古、汉大臣各捧满、蒙古、汉文表文,劝进后金汗皇太极称帝;崇德元年七月,册封清太宗的中宫国君福晋和宸妃、贵妃、淑妃、庄妃的册文均为“满蒙汉三体册文”。;沈阳故宫藏“皇帝之宝”信牌上,书有(无圈点)满文、蒙古文、汉文;“宽温仁圣皇帝”龙纹信牌上,书有(加圈点)满文、汉文、蒙古文等;

3.顺治皇帝颁布“停书蒙古字”。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顺治皇帝正式颁布谕旨:“太庙牌匾,停书蒙古字,止书满汉字”;顺治十四年(1657年)正月初十,“工部奏言‘各坛庙门额上匾额,或从太庙例,去蒙古字,止书满汉字’”,说明之前包括太庙在内的建筑是用满、汉、蒙古三种文字书写的。尽管,这里没有提及宫殿建筑门额是用何文字书写,但是从“各坛庙门额上匾额……或从太庙例”,说明门额书写的习惯发生了变化。以此,我们有理由推断,之前的门额书写习惯是使用了满、汉、蒙古三种文字。

清入关前宫廷建筑门额有可能是由大臣书写的,清太宗皇太极书写的可能性不大。究其原因:首先,清太宗皇太极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其武功甚好,但是书法艺术修养未必出众,至今不曾发现他的笔迹,也没有相关的记录;其次,如果入关前建筑上的门额为清太宗的笔迹,乾隆皇帝即便非常喜欢彰显本人的书法才能,也万不可能取缔祖先御笔挂上自己的笔迹;还有,宫殿匾额多数是皇帝书写,但是也有例外,如北京故宫的翊坤宫、体和殿、储秀宫等为慈禧太后御书,而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养心殿等,据传是由康熙朝大臣励杜讷所写的,可知宫廷建筑上的门额,未必只有皇帝书写;最后,沈阳故宫清入关前建筑文德坊与武功坊的门额上,落款只有年月没有书写者,说明不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御笔而是由大臣所书写,即入关前已有大臣书写匾额的情况。

谈到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门额的区别,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1.书写形式上,沈阳故宫的门额以满文在左汉文在右为特点,而北京故宫则多为满文在右汉文在左为其特点;2.满文的翻译上,沈阳故宫的满文由意译与音译相结合为主,而北京故宫则多为音译。并且认为,沈阳故宫门额反映的是清入关前门额的书写形制。这种总结基本符合中国两处宫殿遗址门额的特点与区别,但叙述并不十分全面。

首先,是两处宫殿满汉两种文字门额中满文的翻译情况。

据《满文原档》记载,沈阳故宫入关前建筑的满文名称,当年使用的名称与现悬挂于沈阳故宫相应建筑上的门额所书写的满文,有一些区别。具体如下表:

也就是说,如果沈阳故宫在入关前悬挂过门额,那么其满文书写应该如表所示。比较两个时期建筑的满文名称,我们会发现,人关前满语更具有宫闱制度与满语尚未成熟时期的民族特色。

大政殿在《满文原档》记为anba dasan i yamun,其中anba的含义为“大”,dasan的含义为“政治”,yamun则是汉语“衙门”的音译借词,采用了满洲族前身女真语的翻译形式,即将大政殿翻译为“大政衙门”,而现有门额上则记有amba dasan i diyan,即乾隆年间的翻译,前边的翻译与入关前的翻译一致,而“殿”则采用了汉语“殿”的音译借词。崇政殿的“殿”字,情况与之相同。

清宁宫在《满文原档》记为genggiyen elhe boo,其中genggiyen为“明亮、清静”之意,elhe为“太平、安宁”之意,boo为“家”的意思,翻译过来是“清宁的家”。而现有匾额上满文书写为genggiyenelhe gung,gung是汉语“宫”的音译借词。清太宗后妃生活区台上五宫中的另外四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的“宫”字翻译,与清宁宫的情况一致。

沈阳故宫门额中,类似大政殿采用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方式的共计有20处。即:文德坊bitheierdemui eldembure pailu、武功坊coohai erdemuimukdembure pailu、大政殿、大清门daicing duka、崇政殿、左翊门hashu ergi ashan i duka、右翊门iciergi ashan i duka、清宁宫、衍庆宫、永福宫、继思斋cibtui gunihangga jai、迪光殿ijishun i eldenderediyan、崇谟阁bodogon be wesihulere g'o、太庙门taimiyoo duka、师善斋sain be alhQdara iai、协中斋dulimba de acanara iai、颐和殿huwaliyasun be ujirediyan、介祉宫amba fengsengge gung、敬典阁kooli beginggulere go、保极宫ten be karmara gung。

此外,还有3处为完全采用了意译方式,即文溯阁su songko asari、霞绮楼boconggo tugii taktu、日华楼eldengge sun i taktu,6处则完全采用汉文音译的借词,即凤凰楼feng huwangleo、关雎宫guwan jioigung、麟趾宫lin jy gung、翔凤阁siyang fung g'o、飞龙阁fei lung g'o、太庙taimiyoo。

综上,沈阳故宫门额的满文翻译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者居多,基本属于建筑的名称为意译,“殿”“宫”“阁”等建筑词汇使用了规范化的音译。大清门和太庙门属于例外,大清门daicing duka中的daicing和太庙门中taimiyoo是汉语“大清”和“太庙”的音译借词,而duka则是满语“门”的意译。而文德坊和武功坊的“坊”字,翻译为“pailu”,是汉语“牌楼”的音译借词,与《满文原档》中,将大政殿的“殿”翻译为yamun,即汉语“衙门”的音译借词,是类似的情况,即满语中没有汉语“坊”“殿”等词语的相应词汇时,选择满语所理解汉语词汇“牌楼”“衙门”等词汇的音译借词,体现着入关前满语翻译的特点。

完全采用音译的满文门额名称,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传统女真文化与汉文化的区别。诸如凤凰、麒麟等想象中的吉祥物以及太庙等宗庙文化、古诗经里出现“雎”等词语,原本都是满语中不存在的事物,所以满语中没有相应的单词,用满语准确表达其含义显得比较困难,故采用了音译的形式。

其次,是北京故宫门额的满文翻译状况。

由于历史变迁,北京故宫很多门额已经不是原始门额。如,慈禧太后当政时期更换了翊坤宫、体和殿、储秀宫等处的匾额,换成了本人的御书匾额;1912年中华民国取代清皇朝之后,民国政府将紫禁城前朝部分,即大清门至外朝中路的保和殿、外朝西路的武英殿区域、东路的文华殿区域建筑上的门额,由满汉两种文字的匾额换为汉文匾额,至今留有尚未更换之前门额的照片,可以证明。北京故宫的门额中,保留康熙年间面貌的养心殿yang sin diyan、乾清宫kiyancing gung、交泰殿giyoo tai diyan、坤宁宫kun ninggung等,则全部采用了音译的方式。后代制作的门额中,咸丰皇帝御书景阳宫ging yang gung为音译、长春宫forgon enteheme obure gurung为意译、体元殿ikengge be dursulere deyen为音译和意译相结合,慈禧御书翊坤宫yi kun gung、体和殿ti ho diyan、储秀宫cu sio gung等则多为音译。

数量上占有量多、对多后世颇具影响的康熙朝匾额书写为音译,这一点要从当时的满语、满文的发展状况来解释。

由于清朝在入关前既已大力推行和积极接受汉文化,满语中参入很多汉语音译的借词。尤其是衙署、职宫、地名、典籍名称等等,汉语专有的词汇转译为满文时基本采用音译使用借词的办法,不同场合、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汉语词汇的翻译竟然也十分多样,一时满语中各种音译的汉语借词泛滥。为了规范“国语”,统一汉语音译借词,从康熙皇帝开始编撰《御制清文鉴》等辞书。尤其是乾隆皇帝,提倡意译汉语词汇,同时不断颁布规范的汉语借词,统一了对汉语词汇的音译。于是先后编纂了《钦定清语》《新定清语》《清文鉴外新语》等词典,将《御制清文鉴》中的大量汉语音译借词用满文意译词来取代。

在这样的满语变迁背景下,康熙年间的满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汉语音译借词,而乾隆年间则启用了大量的意译满语词汇。这即是北京故宫的康熙年间门额以及受其影响的后代门额多为音译匾额,乾隆年间集中出现音译与意译相结合匾额的原因。这种解释,亦符合北京故宫现有门额的状况。即北京故宫的门额中,乾隆年间制作的门额,尤其是带有“乾隆御笔”或“乾隆御笔之宝”印文的门额,多为意译和音译相结合,也有少部分是完全意译或完全音译。如重华宫dabkuri eldengge gung、漱芳斋bolgoi simere jai、皇极殿amba ten ideyen、宁寿宫nikton jalafungga gurung等为意译和音译相结合的例子,而重华门dabkuri eldengge duka、履顺门fehunijishun duka、宁寿门nikton jalafungga duka为完全意译,养性殿yang sing diyan、颐和轩i ho hiyan则完全为音译。

这里,我们谈一谈北京故宫与沈阳故宫门额上满文和汉文的位置问题。

目前,北京故宫匾额上的文字,多为汉文或满汉两种文字,还有慈宁宫等少数是满、蒙古、汉文三种文字,书写格式多为从上至下竖书,也有汉文从左至右、满文从右至左以及汉文从左至右、满文也从左至右的横书形式。满汉两种文字的匾额,无论竖书还是横书,绝大部分为满文在右、汉文在左,只有吉云楼、成若馆等少数匾额为满文在左、汉文在右,而且是横书的。即,北京故宫满汉两种文字门额中,绝大部分门额为从上至下竖书,并满文在右、汉文在左。

沈阳故宫的门额如上所述,除了文德坊与武功坊门额之外,均为满汉两种文字,且满文在左、汉文在右。

本文第二部分提出,沈阳故宫入关前建筑上如有门额,应该是满、蒙古、汉三种文字书写。那么,这三种文字的书写形制如何呢?也就是说,是横书还是竖书,三种文字的顺序又是怎样?

沈阳故宫现有门额中,只有文德坊和武功坊为人关前原始状态。三种文字是从上至下,以满、汉、蒙古文的顺序横向书写的。这种书写格式,符合中国传统的牌楼门额横书的习惯。那么,乾隆皇帝在重新书写盛京旧宫门额时,为什么采用满汉两种文字、满文在左、汉文在右的形制?而且,为什么认为这种形制代表了入关前的门额形制?下面就这个问题与上面提出的问题,一并进行阐述。

首先让我们观察沈阳故宫在乾隆年间建设的建筑特点。乾隆皇帝增建和修缮沈阳故宫建筑的过程中,秉承保留时代特征与依从关外旧式相结合的理念。这一时期的沈阳故宫中期建筑,无论是垂花琉璃门,还是抄手游廊,宫殿内外的彩色装饰等,都是关内汉族的传统建筑形式。但是,宫殿屋顶琉璃瓦的装饰,除了太庙寓“以崇典祀”符合太庙的特殊用途满铺黄琉璃瓦之外,多从关外旧式在黄琉璃瓦屋顶上加了绿色剪边。以此推测,乾隆帝在重新制作建筑附件门额时,也遵从保留时代特征与依从关外旧式相结合的理念。

如上所述,人关前门额应该为满、汉、蒙古三种文字。但是,清入关之后至乾隆年间,清宫廷建筑上的门额样式已经比较固定为满汉两种文字,且从上至下书写的格式。所以,乾隆皇帝在重新书写盛京旧宫门额时也采用了从上至下书写、满汉两种文字的现行门额书写格式。

那么,满汉文合书时,满文和汉文的左右位置是如何确定的?

纵观清朝各类多种文字合书的情况,书写格的习惯是,被重视的内容和推崇的文字最先书写,或写在中间位置。作为沈阳故宫仅存入关前门额,文德坊与武功坊的三种文字书写时,从上至下依次为满、汉、蒙古文,即上为先、下位后。满文的传统书写习惯,书写单行字是从上至下、行与行之间是从左至右排列。即入关前满洲族的书写习惯为,左为先、右为后。这种习惯,在很多入关前遗物中可以得到证明,如上述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皇帝之宝”和“宽温仁圣皇帝”信牌,用三种文字书写时,有从左至右满、蒙古、汉文顺序的,也有满、汉、蒙古文顺序的。无论哪一种格式,从上至下书写时,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和蒙古文在右。而蒙古文和汉文的位置,开始的时候没有定式,后逐渐固定为满、汉、蒙古文的顺序,比如沈阳故宫的文德坊与武功坊,就是满、汉、蒙古文的顺序排列。

第7篇

【摘要】文章从中国古建筑的风水、中轴线、色调、风格等方面出发,结合北京皇城、滕王阁、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等著名中国古建筑实例,讨论中国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形态美学,展现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风水;中轴线;色调;风格;美学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长河滚滚奔流,以其独有的风姿,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旋律。往事悠悠数千年,当我们回望中国古建筑,就如同翻开了一部部厚重的韦编史册,历朝历代的建筑各具独特: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规范、元之自由、明清之华美。中国古建筑或朴雅或绮丽的色调风格,或小巧或雄浑的造型格局,构成了其婀娜多姿、绚丽多彩的美。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尤其是中国的古建筑更是在空间中凝固的华美乐章。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亭台楼阁,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受界域局囿的空间意识。细细观摩中国的古建筑,感受中国古建筑所蕴含的深厚文化:

1 风水

农耕时代人和自然之间形成的亲密关系以及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得风水理论与中国古建筑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中国古建筑包括以园、方象征天地阴阳,这种建筑模式,渐渐地积淀下来,并不断地体现出来。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历时十四年建成。占地7.2平方千米,建筑面积1.5平方千米。故宫的建筑空间构成,典型的体现了风水“形势”说“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模数尺度原则,而且非常注重势与形的时空转换和对立的统一。故宫以景山为其“镇山”,威镇玄武;以人工挖成的金水河(在五行中,“金生丽水”所以称金水河)为护城河,把故宫与外界隔开,金水河入乾而出巽,并在太和门、武英殿前形成冠带,凸成“金城环抱”。在礼数上,故宫符合易理,易卦阳为九,又以第五爻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称得位。因此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面阔为最高等级的九间制,进深为五间制,寓意“九五”。

故宫凭借恢宏的魄力和气势,造成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雄伟杰作。

推究中国古代习俗,人口聚居地亦需风水建筑,这些风水建筑一般以当地最高的建筑为标志。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旷世才子王勃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序》中的点睛之笔。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名,素有“西江第一楼”之誉的滕王阁是南昌的迹象风水建筑,滕王阁尽集天地灵气,广纳日月精华。古谣有云:“藤断葫芦剪”,“藤”音同“滕”,“葫芦”寓之“福禄”,葫芦的藤蔓谐音“万”,成熟的葫芦中种子累累,象征“子孙万代,繁茂吉祥”,古谣之意白:如果滕王阁没了,豫章城中的吉祥宝气都将流失,城市也会败落。

2 中轴线

中国自古的观念认为中央方位为尚(上),这种思想影响了历朝历代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加之我国地处北半球,面南背北就成为了最为尊贵的朝向,因此历代皇城大多建在都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从而更加突出了皇宫的核心地位。

北京城有一条长达15华里的中轴线,中轴线从永定门起,正南正北方向穿过紫禁城的中央各殿和景山,止于钟楼和鼓楼。其它建筑均衡地置于中轴线的两侧,体现着皇帝的威严敬慕。

祭天的天坛,占地280公顷,平面近似方形,两重围墙,北面两角为圆形,两侧为直角,应和“天圆地方”的说法,中轴线上有圜岳、祈年殿和皇穹宇。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的鹳雀楼,是四大名楼中位于黄河流域惟一的一座名楼。鹳雀楼共六层,楼的中轴线正对中条山。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雀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百年来,虽然经历了许多毁坏与重修,名气竟丝毫未减,这正是其的魅力和价值的所在。

3 色调

明朝皇城的主色调为朱黄二色。明室朱姓由是用以朱色。而且朱色在中国一直被看作喜庆色。按规定,只有皇宫、亲王府和重要的坛庙才能施用朱色。朱色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华丽气派和幸福吉祥之感。黄色象征地位和权利,通常皇帝的龙袍都是黄色,多数宫殿的瓦顶都用黄色釉玻璃瓦覆盖。五行学说中,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于是黄色就代表中央方位,它是万物之本,因此黄色自古以来就被统治这视为最尊贵的颜色。皇城中不是皇帝居住和活动之处的建筑物,规格稍低,施以蓝绿之色,五行中,蓝绿之色,是木叶萌芽之色,象征温和的春天。

以崔灏的《黄鹤楼》而胜喻的千古名楼黄鹤楼,楼的整个屋面覆以黄色琉璃构件,金碧辉煌、典雅富丽,有如黄鹤一般,展翅欲飞,因而有“天下绝景”之美誉。

4 风格

故宫的单体建筑构图以横线条水平向展开,间有山石楼阁点缀,以打破过分的平静。严整通达的建筑布局,气宇轩昂的建筑结构,金碧辉煌的建筑装饰,优美律动的檐、角线条,彰显出皇家的威严和皇权的尊贵。

皇家园林颐和园得山而壮,得水而妍。颐和园建筑尽管采用清宫式建筑做法,但却克服了一般宫廷建筑的同一刻板,细部处理精细考究,自然与人工,野逸与浓丽,耐人寻味。

第8篇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沈阳市全体市民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的“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迁都之际草创,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极建成。1644年,大清迁都北京,“沈阳故宫”从此成为“陪都宫殿”。“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修建并使用过的宫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历史。在全国现存宫殿建筑群中,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仅次于北京故宫居全国第二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的发祥重地,也是清统一中国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300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极时期的大内宫阙。南端是大清门,也是故宫的正门。向北依次是崇政殿、凤凰褛、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

大清门是日常朝会时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降清后,就从此门进入,受到皇太极的接见。大清门东侧这处建筑叫祖庙,祖庙是爱新觉罗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庙也称“太庙”。

顺着大清门北面的御路拾阶而上,台正中便是气势宏伟被称作“金銮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门,前后是石雕栏杆。殿顶盖为黄琉璃,十分壮观。殿内掾间绘满飞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玺” 彩绘,给人以高洁典雅之感。殿内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龙蟠柱,柱后有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金龙宝座,宝座两侧有鼎式香炉、轩辕镜和太平有象等装饰之物。殿前有大月台,月台东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台上还设有四口大缸,都盛满清水以防水灾。古代称它是“门海”,来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扑灭火灾,所以又被称作是“吉祥缸”。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点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会议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极的称帝大典及清天聪十年四月“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典礼就在这里举行。1644年清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东巡时,都在这里临朝听政。

崇政殿前,东西各有五间厢楼,东为飞龙阁,西为翔凤阁。殿后是一个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约4米的高台,台上是皇太极极其后妃的寝区。沿台阶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辉煌的高楼————凤凰楼。它的原名叫翔凤楼,直到1743年才有凤凰楼之称。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与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楼为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整个宫殿建筑的制高点。在楼上观看日出,极为美妙。所以“凤楼晓日”、“凤楼观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观。凤凰楼正门上额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过了凤凰楼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极的后宫了。正中是清宁宫,清宁宫原叫“正宫”,是五间十一檩硬山式建筑。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正中隔一间璧,把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1643年皇太极就在南室“端座无疾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西四间为皇帝祭神、行礼的神堂。清宁宫庭院的东南角有一根朱红色木杆,木杆顶端有锡斗,这木杆叫索伦杆,满族人称它为神杆。锡斗内放米谷碎肉来喂乌鸦。

清宁宫两侧是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东西配宫均为皇太极和妃子们居住之所。清宁宫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垒起,低于屋背的烟囱,人们从正面是看不见的。从清宁宫这一系列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沈阳故宫的两大建筑特点:一是保存了浓厚的满族特色即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二是宫高殿低,清宁宫及其四所配宫均高于皇帝议政的崇政殿和东路的大政殿。这是因为清朝夺取政权前,满族是一个牧猎民族,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处,以防野兽和洪水的侵袭。这与北京故宫恰好相反。

清宁宫高台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磨房、二十八间仓、后宰门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给区。并有地下窨道与清宁宫相通。

在崇政殿、清宁宫高台两侧有“东所”、“西所”。东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东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给太后请安之处,也皇太后的寝宫和存放实录、玉牒之处;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极殿、继恩斋和崇谟阁等。西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训》、《满文老档》的地方。崇谟阁的建筑形式是别具一格的,它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间增建的。

东路是以大政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方亭十座,称“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是故宫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约1。5米的须弥座式台基,周围绕以雕刻精细的荷叶净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头眼”式隔扇门,内外排柱40根,正门前有双龙蟠柱。殿顶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宝瓶火焰珠。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玺”彩绘,上有黄琉璃瓦绿剪边的顶盖。整个建筑显示出极强的美感和庄严秀丽的装饰艺术情趣。大政殿是皇帝举行大型庆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

大政殿前,正中是宽阔的甬道,两侧以八字形排列着十座方亭,这就是“十王亭”。从北至南,东边是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正白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镶白旗亭。这是当年八旗首领固山额真和左右统辖八旗的亲王贝勒办公的地方。八旗制度在清王朝的军事政治及社会制度,民事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政殿与十王亭构成了一组亭子式院落建筑,它是清入关前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设计者从局部建筑直至整体布局,处处突出“八”字。这种把军政制度巧妙地融合在建筑艺术中的做法,真可算是构思独特、别具匠心。

西路:以文溯阁为主体,前有戏台、扮戏房、嘉荫堂,后有仰熙斋、九间殿。文溯阁于乾隆年间兴建而成,是仿明代渐江宁波大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所建。为面阔六间二楼三层硬山式建筑,顶盖为黑琉璃瓦绿剪边。根据五行八卦之说,黑是代表水,文溯阁是专为存贮清代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而建的。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以水克火之意。文溯阁东有方形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块。碑阳面为乾隆帝撰写的《文溯阁记》,阴面为《宋孝宗论》。文溯阁东南宫门外有嘉荫堂,它与南面的戏台连成一个院落,是专为皇帝准备的娱乐场所。西路建筑除文溯阁外,其它建筑用卷棚式屋顶,显得十分别致,富有江南风韵。

沈阳故宫是清代遗存下来的最早一组宫殿建筑群,它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大家有机会来观光这座气派非凡的帝王宫殿。谢谢大家。

紫气东来,出自传说“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传说当年函谷关令尹喜梦到次日清晨老子要路过函谷关,于是第二天天没亮清扫庭院,登上城楼。不久,果然老子骑着青牛,在冉冉紫气萦绕下,伴着仙乐来到此地,为他写了“五千字文”,这便是道教圣典《道德经》。乾隆皇帝题写的“紫气东来”含意是大清帝国是始于东方的盛京皇宫。今天,有没有圣人来呢?请大家向东方看一看那吉祥的云彩吧……

第9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筑;思想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with 5000 years of cultural heritage. Toda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ill affects all of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infiltration influence character by environment in people, which is embodied in some specific things. The building for people to survive must place, it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is pap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o reflect, in buildings in China, and the influence.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J211.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所谓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成的一种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人们的思想以及创造性。而每个时代的人们所形成的意识形态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文化则是体现每个时代不同思想的关键。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建筑有着深远而不可磨灭的影响,可以说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记录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影响着建筑,二者息息相关。接下来本文谈谈我国建筑如何淋漓尽致的体现传统文化的。

一、“天人合一”在建筑中的体现——干阑文化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在后来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中国建筑来说,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明确了中国传统建筑时空合一、天人合一、与自然合一的的发展方向,还确立了中国建筑存在的方式及相关法则,并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审美取向,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追求的理想建筑环境。“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不是单体建筑独立存在,是群体组合,它要求室内室外、人力和自然和谐共处。传统建筑不求向高处发展,而是亲近大地横向水平铺开,与大地的亲和,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的融合更是浑然天成。例如,“干阑文化”,这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在选材上,木材在南方随处可见,木材又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木材也是大自然的馈赠,恰恰与古代中国人相切合;在艺术性格上体现出了中和、平易、含蓄等特点。又例如,一些建筑的房顶弧形设计,其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更加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总而言之,我国传统建筑从外形到内部格局均表现出一种与自然适应和协调的体态,并无意识的融合着天人合一思想。

二、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故宫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就有着强烈的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注重宗法血缘,伦理强调敬祖、男女大防、惊卑贵贱、君权神授、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等规范,在封建宗法、礼教的影响下,按照南北纵轴线对称布局,正方属长、尊居住,东西厢房为晚辈居住,南端的用作杂物、客房之用,耳房用作厨房、厕所及下手居住。对于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就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又称五脊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又称九脊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在建筑颜色上也有明显的等级划分,王公贵族的房屋建筑与平民百姓都不各异相同的,一些不按规定等级进行房屋建筑的会受到惩罚,森严的等级制度导致建筑中鲜明的等级体现。在中国古代,能够充分体现等级制度的建筑可以说是“故宫”了。故宫的营建遵从了上古以来“左祖右壮”、“面朝后市”的先制。就名故宫来说,其庙和社稷是位于紫禁城前、天安门内的东西侧,在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外朝三大殿:皇极殿、中级殿、建极殿,外朝三大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内廷三宫是皇帝、皇后居住之地、嫔妃、皇子、太后及其他人员的住处和服务设施都在中轴线以外,这充分显示着皇权之上的等级观念。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绿色建筑

近年来,绿色建筑成为建设低碳城市、营造绿色生活、推动新能源新兴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是整个建筑界关注的焦点。这不仅是我国建筑发展趋势,更是世界的进步潮流。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例如北京、深圳等多个地区都在进行“绿色建筑”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绿色建筑不是只属于21世纪的新时期,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建筑的理念就是绿色的、环保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些建筑可以跟现代建筑相媲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建筑的要求就是顺应自然、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坐落有致等等,这恰恰也是现代绿色建筑所追求的。对于我国建筑业来说,建筑应运用当今的先进科学技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支撑,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才是成功。针对我国目前资源短缺的现状,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向,通过国外先进的经验,加上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我们国家的建筑将会有一个更令人耳目一新的发展,而且引导世界建筑潮流。总而言之,要想将建筑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就必须在接受现代思想的同时不断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的融合,就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现代建筑又丰富着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建筑技术以及理念的不断发展与继承传统文化之间的平衡,如何将二者融合,让建筑打上时代的烙印,并彰显民族精神,这是现代建筑从业者的共同使命。

总之,建筑是文化的纪念碑,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史书,它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观念、科学技术等为一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建筑的切入点,中国建筑又丰富和传承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因此,在新时期,我国建筑行业更应该充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如何在文化融合大背景下,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并引领世界潮流的建筑道路。

参考文献:

[1] 詹晓燕 陈宏毅,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工程设计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

第10篇

选文内容贴近社会现实,文化气息浓厚,能引发人们对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题目设计紧扣议论文的特点。

从埃菲尔铁塔谈起

埃菲尔铁塔值多少钱?这是一个大众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近日,意大利一家商会给出的评估价是4332亿欧元。这一惊人的数字使埃菲尔铁塔成为欧洲最值钱的文化地标,其价值相当于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是米兰全城年收入的两倍。

历史遗存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岁月的风霜雨雪在销蚀了其他同代建筑时凸显了留存下来的古迹的稀有性:人类的社会变迁赋予历史遗存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了文化性。游客登临埃菲尔铁塔,所欣赏的绝不仅仅是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绮丽的巴黎风光,更有附着其上的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说故事……这些才是埃菲尔铁塔的魅力所在。

新建的仿古建筑不论外观如何酷似古代的原作,都不可能具有原作天然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新建筑缺乏灵魂。这种灵魂不是说有就能有的,而是历经漫长时光、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的。仅此一点就决定了真古迹和仿造者在价值上的天差地别。

埃菲尔铁塔的“天价”也源自于法国人民尊重历史、热爱文化的态度和情感。法国人把埃菲尔铁塔视为巴黎的标志、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其珍爱有加。法国人的这种态度和情感也引发外国人对埃菲尔铁塔的兴趣。否则,再珍贵的文物古迹,如果人们不加重视、随意毁弃,其价值也必然贬损。

这本是常识,但在今天的中国仍有不断强调的必要性。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古老的历史遗存,但可惜的是,很多文物古迹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即便是长城、故宫这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相当一部分也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古建筑没有毁于自然灾难和战火兵戈,却在城市房地产开发和旅游的热潮中被推土机夷为平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全国4万多处文物消失了,而其中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筑活动。

我们一方面拆掉了那么多真实的古迹,另一方面却热衷于搭建仿古建筑。现在只要是个旅游城市,就不难找到新建的仿古一条街。这些仿古建筑的水平如何姑且不论。人们走在其中除了能闻到浓烈的商业气息,还有多少文化的味道可供我们凭吊和怀思?

说到底,我们还是缺乏一种对历史、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畏。在许多人眼里,文物古迹唯一的价值是商业价值,是能吸引多少游客,能创造多少收益。但越是一心赚钱,反倒越不容易赚到钱。今天中国最吸引游客的还是故宫这样的真古迹。2011年参观故宫的游客超过了1400万人次,而那些仿古旅游点大多数还在亏损的陷坑里苦苦挣扎。

对历史和文化具有正确的态度和情感,就必然会把祖先的馈赠视为无价之宝而倍加珍惜,否则,哪怕是稀世珍宝,在不懂珍惜者的眼中,照样弃之如敝屣,一钱不值。

(张贺/文,有删改)

1.第一段写埃菲尔铁塔的价值,其作用是什么?(3分)

2.决定文化古迹价值的因素有哪些?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3.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述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找出两处做分析。(4分)

第11篇

[关键词]博物馆 视觉识别系统 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88-02

一个良好的博物馆视觉识别形象就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建立鲜明、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视觉识别形象,对博物馆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化设计案例研究对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的理论化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选取了几个不同时期、地域、建筑风格的国内外博物馆视觉形象,运用视觉符号学等手段进行概括分析,来寻求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构建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一、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外部建筑设计外观反映出了建筑的用途。宏伟的南大门及其楼梯、柱廊和山形墙反映出建筑内文物的内涵。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圆柱上端是一个三角顶,上面刻着巨大的浮雕。整个建筑气势宏伟,蔚为壮观。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将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成功注入博物馆的整体形象之中,在博物馆对外交流、场馆陈设等方面构成大英博物馆独特的视觉特征。而大英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作为可读解的博物馆视觉符号,它的形象特征和涵义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还同时具有对博物馆形象认知和传达信息的功能。

大英博物馆使用了以文字标识为主的设计,字体采用简洁的无衬线体,既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又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渴望。将建筑的外观及屋顶特征作为设计主体,并将文字排列逐渐放大来强调透视性,与建筑中的三角顶相呼应,设计的整体呈三角形又突出了大英博物馆的博大壮美与稳定感。(见图1)

图1 大英博物馆标志 图2 博物馆标志

英国是一个岛国,在色彩的应用上以深蓝色为主色,既体现其地域特征,又给人以保守和传统的信赖感。另外,根据使用情况,采用白色、蓝色、绿色、黑色等为辅助色,体现出洗练感与空间感,亮蓝色的使用给人清爽舒适的感受,如同英国宜人的温度,少量绿色的介入增强了温和古典的气息,与大英博物馆藏品的悠久历史和建筑上的玻璃穹顶的色彩相呼应。

标识、色彩在博物馆的各个环节中得以实现,包括办公用品、指示牌、宣传手册、多媒体、商品等博物馆视觉识别形象的塑造,增强博物馆建筑及环境形象的氛围增强陈列展示的效果,加深了观众对博物馆的情感。

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建于1880年,整个博物馆位于一幢大厦内。在建筑上没有体现出美国人的创造性,高台阶、大廊柱,形象刻板、单调。但展出内容却丰富多彩,体现了资金足、气派大的美国风格。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标志是活用了大写字母的象征性标志,Metropolitan的“M”的大写字母固定于圆形之中,表现出一种现代感形象。由于建筑本身糅合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建筑风格,并且馆内藏品内容丰富而多样,其标识造型将博物馆名称的首字母“M”做了多个圆的划分,综合体现了博物馆建筑和藏品的丰富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特点。黑色与白色的结合更为其添加了瞩目性,整体设计传达了精练的博物馆形象,极具美国特色。(见图2)

标志主要以白色与黑色作为主色调,整套系统根据视觉需要还采用了红色、宝蓝色为辅助色。黑白无色彩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正是体现出了美国文化特征,与辅助色的灵活搭配,充分体现展馆内容的丰富多样。

字体采用现代有衬线体,在标准规定字体的应用中普遍采用有饰线体文字作为主体文字,无衬线体作为正文文字,大小搭配协调统一,视觉流程顺畅。所示标识在博物馆的各个环节中得以实现,包括办公用品、指示牌、宣传手册、多媒体、商品等。

三、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我国最大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

2005年在庆贺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时,博物馆管理者将整体形象策划作为故宫博物院举办一系列的院庆活动中的一项,其院徽的设计旨在准确传达故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宫博物院形象建设。这在我国目前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新的视觉识别形象将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抽象化、规则化、对称化,取“宫”字形,“宫”字的点取材于“海水江牙”和“玉璧”的图形元素;“宫”字的两个“口”,对应了紫禁城“前朝后寝”的建筑理念;“宫”字下边采用不封口的设计,来象征过去皇宫的封闭和今日开放的故宫博物院的对比。标志造型上方的海水托玉璧,取其珍如拱璧之意,璧是国之瑰宝,国之尊严的象征,寓意着故宫博物院拥有并妥善保存100多万件珍贵文物;造型中的矩形与故宫格局相符合,与玉璧构成“天圆地方”。(见图3)

中国的故宫建筑色彩鲜明浓厚具有“宏伟”的特点,“宏伟”以红色、黄色为主要色彩,红黄搭配代表其独特的人文与历史特点。辅助色以金、蓝、褐为主,使强烈、浓厚而凝重的色彩中体现出一种沉静与安宁,与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以及历史内涵相呼应。

采用中国传统云纹、水纹作为辅助图形,即辅助了标识的图式又加强了视觉效果;标识的标准字体选用手书字体,在标准规字体的应用英文中采用有饰线体文字作为主体文字,其他标准文字采用宋体和黑体,既表现了历史传统也彰显了时代精神和国际化的观念。

标识在博物馆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设计,将故宫博物院形象通过各种视觉手段深入观众的内心。

四、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由贝聿铭设计。在设计中,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结合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整个建筑融合了苏州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特点,体现出“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现已成为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文化的形象代表。

由于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苏州和苏州现代文化的代表,其建筑形式的价值大于其展品内容,因而苏州博物馆的视觉形象就来自于这样的一种建筑结构的表现,采用集合形造型结构,凸显建筑外观特征。其色彩的运用则呼应了苏州庭院艺术在色彩上对于白、灰、栗、黑等典雅、含蓄和具有禅意的色彩意象,显示出高雅优美的格调;红色的介入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展现了博物馆展品的历史性;在网站运用中融入了暖橙色,如同苏州湿润的空气一般,给人柔和和舒适的感觉。在字体应用上,中文采用手写书法体彰显其地域文化,英文字体采用无衬线体形式,与标志乃至场馆建筑风格相一致。博物馆新馆的视觉形象应用也是在上述视觉符号的特征中进行了视觉形象的延续。(见图4)

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博物馆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建立,从标志到色彩再到应用,都是在博物馆建筑、环境、馆藏、文化等背景分析提炼中产生的独具特色的视觉符号,在遵循视觉识别设计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博物馆特色才能设计出完整可行、适合博物馆的视觉识别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视觉识别系统在博物馆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天鹰.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标志系统[J].中国博物馆,2003(4):79-81.

第12篇

用电脑特技手法再现600年历史

电视纪录片是用新闻纪录的手法,以摄影或录像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报道。纪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它从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加以反映,以求真实地反映生活。历史纪录片是大量运用历史影片、录像资料、历史照片、图片、文物等真实地再现和评述过去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纪录片要求尊重史实,具有历史感和文献感。

纪录片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或者跟踪报道,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选、等待、抢拍等摄录方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真实细节,这里的“五真”是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是表现现在的艺术,再现过去,从艺术感染力方面讲,并不是电视的强项。而此次《故宫》的拍摄通过访谈、历史资料的运用、静物的拍摄、史料图片的拍摄、情景再现、三维电脑动画等多种手法,再现了一部故宫的历史,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纵横游览数百年的历史,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喜变迁,见证故宫的兴建、辉煌、破坏和重建。尤其是三维电脑动画的大量运用,让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得到了延伸,电视不仅能够鲜活地表现现在,而且能够追溯历史,再现历史。

用动画特技再造气势恢宏的场景

电视特技是纪录片创作者利用电视特技设备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它为纪录片视觉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潜能。以往的纪录片中,特技的处理比较简单,往往采用视频制作切换器对画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变换、字幕叠加、人物抠像等方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纪录片《故宫》里,特技手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大量运用动画特技合成、动画实景合成、动画模型合成,甚至还有动画显微摄影合成等。《故宫》的动画师通过这些特技手段,表现了故宫在600年中的兴替变迁,展现了气势恢宏、场面壮观的登基大殿,将观众的视角带到故宫的每一个角落。

动画,最早源于美术电影之中,它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

在《故宫》第1集《肇建紫禁城》中,两颗流星划过夜空,天空渐明,急速俯冲东亚大陆,云雾散去,华北平原带着古老的河道出现在画中;镜头减速下降,推进到华北平原北段,标示燕、蓟的古地图叠现在华北平原相应的位置上;镜头保持很缓慢的下降速度,画面中古地图先后叠现出汉、唐、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轮廓图像;镜头加速下降推进清北京城,掠过天坛,减速推向清代正阳门箭楼,看到古老护城河;这时正阳门的箭楼充满了画面,镜头仰起推进,猛然越过巨大的箭楼屋顶――2005年的北京天安门广场赫然展现于眼前,镜头持续推进前行穿过天安门门洞。在这段动画里,动画制作人员运用全三维的方式真实再现了当年故宫的建造是按照天上紫星的星云布局格式与故宫建造的时空变化以及北京城市的位置环境与变迁。

真实再现是我们在表现历史专题片中常用的手法,而在《故宫》的拍摄中却无法实现情景再现,一是再造场景,但这样花费高、时间长、效果又不真实。二是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演员不能在现场表演,更不能随意碰触文物,那么当年的故事又该如何表达呢?在故宫里拍摄故事发生的真实场面之后,再在绿色屏布之前用相同的方式拍摄人物,这叫动画实景合成。第3集《指点江山》中,乾清宫内,幼年康熙居坐宝位亲政,4名辅政大臣跪拜,2名太监站立身旁。同样,在北京故宫太和殿广场上,拍摄第4集《礼仪天下》时只有几十名演员的登基大殿场景,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上千人的盛大场面。

用特技手段传播中华文化

故宫是当今社会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几千年的文物典章精华,几乎都被历代帝室搜罗贻尽,天禄琳琅、百宋千元、金石鼎彝、书画巨迹、绝域瑰宝、海外奇珍,无不汇聚在这里;那些曾代表着帝国最豪奢生活的用品:来自景德镇御窑的精美瓷器、扬州工匠巧夺天工的漆器、广东贡赋的鬼斧神工的象牙雕刻、宫廷造办处精工细作的家具等等。要讲文物故事最好把它放在它当年所在的位置上来叙述它的故事,这又和文物的安全相矛盾,如何解决?在故宫博物院里就珍藏着大量的清代宫廷绘画,清代的宫廷画师们用细腻的笔描绘当时宫廷里的各种状况,如《光绪大婚图》、《万国来朝图》、《康熙南巡图》、《燕京春生图》等等,同时它们也生动地记录了清代宫廷帝王们的生活状况。如何让《万国来朝图》、《崇庆皇太后圣寿庆典图卷》、《乾隆帝八旬万寿图》等绘画图卷里面的人物与旗帜动起来,再现当年的盛况?通过电脑特技,在这些宫廷绘画中,观众就会发现,旗帜飘扬、抬着皇帝龙轿的太监们在吃力地漫步,一群小鸟飞过,骑着马的官员开始走动起来。

故宫,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和人世沧桑,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故宫,以它厚重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和社会、历史的里程碑。《故宫》是一部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电视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首次看到紫禁城被建造的过程、清代登基大典的全景盛况以及深藏于太和殿内部的神秘浮板、溥仪盗宝的历史档案等诸多以往难以看到的史料。 这也成为展现历史、展现故宫文化的平台,也成为西方观众了解东方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