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时间:2023-06-21 08:5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第1篇

关键词:GDP核算 经济普查 资料来源变化

一、资料来源发生变化

2004年,中国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此次经济普查涉及到的经济活动非常广泛,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在普查范围。通过这种方式,完善了全国和地区GDP核算的参考资料。相比以前的常规性统计资料,此次经济普查资料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财务统计资料

在以往常规性统计资料中,较好的企业财务统计资料也是存在的,像以下几种企业: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资质以上的建筑业企业等,其财务统计资料都较好,2013年的年报数据直接与经济普查资料相一致。与经济普查资料的差别比较大的是一些批发零售餐饮业企业(限额以下),这类批发零售餐饮企业的统计资料是不包括在常规性统计之内的。对这类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资料,据此可以进行企业增加值的推算,这也是批发零售餐饮业的增加值增加比例相对较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在常规性统计中,资质以外的建筑业企业也是被排除在外的,其增加值像餐饮零售企业一样,也有自己独有的推算方式。

在此次经济普查中,对于在普查范围之列的企业,具有详细的财务状况调查表或者是经营状况调查表,这在某种程度上,方便了企业的增值核算,为其提供了详尽的参考资料。

(二)个体经营户资料

此次经济普查中,还包含一张个体经营户经营情况调查表,通过调查表的设置和填写,国家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和了解了个体经营户的经营状况。在个体经营户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户作为样本进行深度调查,据以推算个体经营户的相关经济数据。以往推算此类活动的增加值较为困难,工商管理资料是最重要的推算依据。在此过程中,就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那些没有经过工商登记的个体经营户会被漏掉。但在此次经济普查中,无论个体经商户是否经过工商管理登记,都会被列入普查之列。

(三)附属产业活动的资料

这里所说的附属产业活动资料是一个狭义上的范畴,和企业主业活动一致的附属产业活动资料是不在此列的。其主要是指一些工业企业中所包含的从事其它活动的附属产业活动单位。在常规性统计中,并不能为此类活动提供足够丰富的资料,致使此类活动创造出的增加值也经常被漏掉。此次经济普查活动对GDP核算是非常有利的。

(四)第三次经济普查范围的不同之处

第三次经济普查与前两次经济普查相比,不同之处是将第一产业法人单位及产业活动单位列入普查对象,进行普查登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三次经济普查的目的是为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本次普查将一产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单位归入第三产业进行普查登记。近年来,我市第一产业法人单位及农业合作社等组织日益增多,特别是在蔬菜生产、种苗种植及畜禽养殖方面尤为突出。通过这次经济普查,准确摸清第一产业法人单位及产业活动单位个数、资产、收入等经营情况,更好地指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计算方法发生的变化

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的变化非常大,计算方法的变化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其具体变化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由于资料来源的变化所引发的,我们知道,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对于在普查范围内的企业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详细的调查资料,且此类活动的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也已经非常完善,这就使得通过相关资料来推算增加值的方式发生了变更;二是在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中,生产法以及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核算方式被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有效提供了三种核算方式的GDP数据。

在常规年度GDP核算中,这三种方式也会被采用,但一些行业却很难将生产法和收入法增加值同时推算出来。例如,在推算工业和农业增加值的时候,采用的是生产法,至于推算其它行业的增加值,被广泛采用的是收入法。在这种情况下,想同时提供生产法以及收入法和支出法的GDP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核算范围发生变化

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中,另一项比较重要的变化是GDP核算范围。GDP核算范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以往因为相关资料的缺失,致使一些经济活动被忽略。如今,这部分经济活动均被纳入GDP的核算范畴之内了;通过经济普查范围以外的资料,一些以往未包含在GDP核算中的经济活动也被囊括在GDP核算之列。例如家政和保姆服务,通过住户调查资料,均被包含在了GDP核算范围内。同时三次产业划分发生变化,第三次经济普查后,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划入第三产业。

四、部分具体问题处理方法发生变化

常规年度GDP核算过程中,相关人员发现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不够妥当,且与国际标准有差距。国家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也曾致力于通过国际标准推荐的方式来修订,但这种方法会使数据的历史可比性受到较大的影响。由此,改变修订方法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处理方法的变化必然会对经济活动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产生影响。

修订历史数据很可能引发诸多猜疑和批判。因此,历史数据的修订一定要谨慎,不可随意修订,更不能频繁修订。为使历史数据更具可比性,国家相关部门在经济普查数据的基础之上修订了历史数据。

通过经济普查, 国家统计局对常规年度GDP核算采用了一些专门的处理方法,主要针对金融业增加值的计算口径进行了修订,在以往的计算口径中,居民储蓄利息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修订之后,居民储蓄利息被作为创造该部分价值的行业的增加值。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对居民自有住房折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订,不再按照历史成本价格进行估价,而是以当期市场价格为依据。除此之外,国家统计局还对计算机软件支出的处理方式进行了修订。通过常规年度GDP核算方式,各单位计算机软件支出的资料很难获取。在此次经济普查中,获取了计算机软件企业的收入的详细资料,这为通过收入代替支出来大体推算出计算机软件的固定资本形成数据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以上变化严重影响着GDP数据,其中资料来源的变化对GDP数据所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中其他属于增加值部分的核算。企业会计资料中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包括很多具体的费用项目,在增加值核算时,不同的费用属性不同,有的属于中间投入,有的属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或营业盈余。由于经济普查资料没有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作详细的划分,因此,根据2012年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的分行业比例进行分解推算。

五、GDP数据发生的变化

第一次经济普查后,对1993年至2003年的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按修订后的GDP数据计算,1979-2004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6%,比原核算数提高了0.2个百分点。第二次经济普查后,对200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修订后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上修4.4%,三次产业比例由初步核算的11.3:8:46:40.1,修订为10.7:47.5:41.8。第三次经济普查后,对2013年GDP数据进行修订,修订后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上修为3.4%,三次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初步核算的10.0:43.9:46.1,修订为9.4:43.7:46.9。

在新的国家GDP数据中,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省级GDP原有的汇总数据相比,明显要低出很多,但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则又比省级GDP原有的汇总数据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妄下结论,武断的认为新的国家GDP数据和省级GDP的原有汇总数据相近。整体上讲,在开展经济普查之后,经济普查年度的GDP总量是有所增加的。

综上所述,在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多方面,例如资料来源、计算方法、核算范围等等,都会发生变化。在诸多变化中资料来源的变化对GDP的影响是最大的,它直接关乎到GDP总量、结构以及速度的变化。为此,国家统计局一定要谨慎对待,同时相关人员也应充分认识到年度GDP核算的重要性,其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分析,以及相关规划和决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核算过程中一定的要认真、谨慎,保证所得数据的精准性。

参考文献:

[1] 武顺学.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9)

第2篇

论文摘要: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和向 社会 提供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总产出与工业中间投入之间的差额。本文论述了工业增加值指标计算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工业增加值指标的一般计算公式、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关键和难点、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立足点和基本思路、企业统计工作实践中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近似计算。

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和向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总产出与工业中间投入之间的差额。工业增加值是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其主要作用在于全面反映工业生产发展规模、速度、效益和结构。在国民 经济 核算体系中,它的地位正在逐步取代长期以来所习惯使用的工业总产值指标。工业增加值指标的全面核算在我国起步较迟,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加之它本身运算过程复杂,原始资料数据获取难度大,以及企业基层统计核算基础相对薄弱等诸多因素,从而影响到上报资料的可靠性。因此,客观上需要找到一种简便易行的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近似值计算办法。一方面它要能够满足国家统计部门对报表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便于企业统计工作中易于收集资料和简便计算,短时间内又能够快速报出,即同时具备可操作性。如果能够满足这两条要求,那么,无论对于企业统计工作者还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或企业主管部门都将是件好事。

一、工业增加值指标计算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要解决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计算方法问题,首先必须弄清这一指标的计算原则。工业增加值的计算,从其基本概念出发,可以引伸出以下三条原则:

1、本期生产的原则。一方面,它必须是企业报告期内的生产成果,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企业本期的生产成果;另一方面,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包括自用),均应计为本期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的原则。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工业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同时,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计算价格、指标口径的一致性,避免计算结果上出现偏差。

3、 市场 价格的原则。

目前,我国规定采用的是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出,扣减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工业中间消耗。生产者价格不包括增值税(销项税)和单独开票的 运输 费用,而购买者价格除买价外还包括运输费用和商业流通费用,但需要扣除增值税(进项税)。

目前,现行统计制度规定的工业增加值只核算工业生产活动本身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非工业生产活动及附属经营单位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计算工业增加值必须符合上述原则,这是确定工业增加值指标计算方法的前提,是统计制度的要求。

二、工业增加值指标的一般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指标目前通常是按“生产法”来计算的,“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一般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为便于计算,根据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工业增加值计算公式变形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不含税)-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上式中,工业总产量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它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收入和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的差额价值。工业总产值指标根据分析、研究和反映问题的不同需要,可以用某一确定年份的产品社会平均价作为价格计算基础,这就是“不变价”工业总产值;也可以用企业现行不含销项税的价格为计算基础的“现行价”工业总产值。计算工业增加值所需的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不含税)工业总产值确定的。工业中间投入也称工业中间消耗,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耗和使用的外购原 材料 、燃料、动力及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它是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之间所扣除的那部分差额价值。应交增值税是企业报告期内销售产品所应缴纳的增值税。它是当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如有出口退税和进项税转出的企业,则还应加上这两项。

三、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关键和难点

工业 增加值既然是工业总产值(按现行 统计 制度的规定)减工业中间投入后的差额价值,而计算工业总产值对于基层企业来说并不成问题,那么正确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关键自然就在于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了。工业中间投入根据其定义应该包括直接 材料 、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 管理 费用等四个项目中的中间物质与非物质消耗,外加利息支出。在这五项内容中,直接材料一般可以从 会计 产品制造 成本 核算资料中的“直接材料”项取得。利息支出也可以根据会计报表中“损益表”所列“ 财务 费用”项的子项目“利息净支出”直接摘取。而难点在于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这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消耗,它需要通过对该三项费用中的有关内容,对照中间投入的概念和计算原则进行统计筛选和归类,将属于中间消耗的内容筛取出来,然后将各部分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才能得出中间投入(即工业中间消耗)的总和,这就是所称的“正算法”。所谓“逆算法”则是将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合计减去该三项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内容。相比之下“,逆算法”略为简便一些,但对于企业统计工作者来说,仍然感到繁锁复杂,特别是现行企业会计报表项目设计上与统计指标项目在口径上并不一致。会计上的“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的许多项目在统计区分中间消耗与增加值项目时,需要通过查找会计原始资料进行筛选归并。一些会计核算项目,如差旅费、修理费、其他费用、以及工会经费、技术开发费和开办费摊销中既包含了中间消耗的内容,也包含了属于劳动报酬范畴的工业增加值内容。一般企业会计报表要到次月的8日之后才能出来,而要求报送工业增加值等项统计指标的各级统计汇总单位和部门又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报送时间层层提前,到了基层企业往往被要求在每月的10日之前报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将众多的统计指标分别通过收集、整理、归并、试算直至最后填列报出确非易事,这势必造成许多基层企业的统计工作者对于如工业增加值这类指标往往只能凭三分统计七分估计来填列上报,这自然就要影响到上报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即使按《工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规定的方法计算上报,在匆忙之中也难免会出现对中间投入内容的少统、漏统现象,这势必会夸大工业增加值;如果情况相反,多统、误统了不属于中间投入内容的项目,又会造成工业增加值的相应缩小。正因为如此,有必要从工业中间投入的概念和正确计算中间投入的原则出发,并根据《工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所列示的工业中间投入主要构成项目,提出一种工业中间投入乃至工业增加值的简便和近似计算方法。

四、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立足点和基本思路

1、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立足点

(1)计算工业中间投入必须是工业生产活动中企业从外部购入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废料的价值和自制品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工业生产活动中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等转移价值;

(3)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口径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是已经计入工业总产值的部分。上述立足点,也正是“工业中间投入”计算的基本原则。

2、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基本思路

(1)工业中间投入只与生产成本、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有关,显然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均不属于“中间投入”范畴,而不必加以考虑。

(2)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项目多,而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少,自然采用“倒扣法”(逆运算)更为简便。

(3)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的增加值项目大部分属于共性项目,如折旧、工资、福利费只需进行总的扣除即可。同时,这些项目在相应的会计明细账中均可直接摘取。

按照上述思路,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公式便可按下式进行简便计算。

工业中间投入=(产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主营业务工资及应付福利费+管理费用中的税金+劳动、待业 保险 费)-(坏账损失+汇兑损失)

按这一方法计算工业中间投入可以省却和简化统计资料收集中繁锁的筛选、归并和加总计算过程,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便于企业统计工作人员实际操作运算。

上式中,产品生产成本是指企业报告期生产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等主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制造成本,它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的折旧,如果企业非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数额不大,这部分非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在实际操作中也可忽略不计,那样就可以直接用“本年累计折旧”替代。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还有管理费用中的“坏账损失”和财务费用项目中的“汇兑损失”,由于这两项内容属于企业利润的转移项目,它们均不符合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原则,因此在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时应当相应扣除,否则会影响工业中间投入计算的准确性,特别当其数额较大时,会间接地缩小工业增加值。

五、企业统计工作实践中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近似计算

企业统计工作实践中,为加快报表填报进度,满足统计报表报送及时性的要求,对需要填报的本报告期工业增加值,可按上期工业增加值占上期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近似计算,待报表报出之后,再按前述工业中间投入的简便计算法修正本报告期的工业中间投入,进而相应计算和修正本期工业增加值。修正本期工业增加值的目地是为下期用比例法准确推算工业增加值打基础,依法遂月滚动。尽管从单个月度上看,按比例推算的工业增加值与按实际计算的可能会有些误差,但从总体上或从较长的一段时间看,这种误差是会相互弥补和抵销的。用“比例法”推算工业增加值(近似值)的公式如下:

第3篇

【关键词】新制度;工业增加值;计算

一、工业增加值的定义及 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意义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因此,正确地计算工业增加值,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数据。

二、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原则

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本期生产的原则

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因为增加值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剩余价值,而总产出是工业企业当期生产产品的价值、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以及对外加工费收入三部分,因此只有在报告期内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值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的生产成果。

(二)最终产品的原则

工业增加值是生产单位运用资本、劳动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通过生产而新增加的价值,是生产单位自身生产活动的成果,体现为对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后所追加的价值。同时,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即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因此,增加值应将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总产值中扣除,以避免价值的重复计算。但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则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三)市场价格的原则

目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生产者价格对工业品来说,就是产品的销售价格,其中包括产品销售或使用时所支付的各种税费或应得到的补贴,如资源税、营业税、消费税等,但不包括发票单列的增值税销售税额.单独开发票的运输费用。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在购买单位货物或劳务时所支付的价格,其中包括指定时间和地点提取货物所发生的途中合理损耗、运输费、装卸费等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但不包括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上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或公允价值。为了保持工业增加值计算口径的一致性。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一律按市场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按生产者价格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三、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计算工业增加值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一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最初形成的收入流量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资、奖金+福利费+补助、补贴+折旧费+社会保险费+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目前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最常采用的是“生产法”。

由于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数据来源是会计数据.会计核算制度的改变必然影响到工业增加值的计算。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从人工成本的概念出发,将职工薪酬界定为“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从而劳动者的报酬比原来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产品的制造成本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而增加,而旧制度下全部在管理费用科目下列支的劳动保险费用及各种工资附加费,包括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等则按照受益对象的不同分别计到了不同的成本费用科目。因此.要从工业总产值中扣除的中间投入的计算与过去相比有了大的改变,工业增加的计算也应有所变化。

从前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所涉及到的要素有三个: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现就新制度下如何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做具体的分析。

(一)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

1 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 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为本期生产的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与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的总和。

(1)本期生产的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的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主要是指用于房屋及建筑物等不动产)、其他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及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等的产成品价值,这部分的价值因在会计核算中视同销售,应按本期产品的实际销售价格计算;企业生产领用的自制半成品和自产自用的产成品,这部分的价值由于在企业内部转移,则按成本价计算。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受托加工物资的加工费。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这样的处理:首先由各个产成品的生产部门或车间的统计人员按照各种产品的规格明细分别报告本期(报告期,一般按一个月结算一次)产成品合格入库量,然后由销售部门的统计人员报告产品各品种规格的销售单价,再将产品产量和产品销售单价按品种规格对应相乘得出本期生产的产成品价值。

(2)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修理、修配作业所取得的加工费收入,这些均按不合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可根据“主营业务收八”或“其他业

务收入”科目的有关资料取得。

(3)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是企业会计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的差额价值。

(二)工业中间投入如何计算

1 概念:工业中间投入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作为投八所消耗的非耐用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其内容具体包括生产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次性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劳务费用。

2 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有三个原则。

(1)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因为固定资产可以在生产中连续或反复使用,其价值是在较长的时期内(一年以上)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的。

(3)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八工业总产值中。

3 计算方法:工业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项。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利用“生产成本明细表”可计算出直接材料,即将属于直接材料的原材料、燃料、动力项目相加而得。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企业有在产品的,还应加上期初在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减去期末在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费用。

(2)利用会计报表中的“制造费用明细表”的台计数减去应付职工薪酬、折旧和税金。

(3)利用“管理费用明细表”合计数减去应付职工薪酬、折旧和税金。

(4)利用“销售费用明细表”的合计数减去应付职工薪酬、折旧和税金。

(5)利用“财务费用表”中的利息支出减去利息收入,计算出利息收支净额。

中间投入=(1)+(2)+(3)+(4)+(5)

(三)本期应交增值税的计算

第4篇

关键词: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48-02

一、成本计算方法和评价方法的相关介绍

目标成本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为保证实现目标利润而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它为企业内部的各成本管理中心提出明确目标,通过对成本进行事前预测和事后考核,有利于企业制定战略成本目标,最大化企业的利益。其理念用公式表示就是,目标成本=产品价格―目标利润。胡奕明在《ABC―ABM在我国企业的自发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的统计调查显示,采用目标成本法的样本比例为85.19%。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目前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目标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的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采用直接追溯、动因追溯和分摊的方法将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先将资源分配给作业,再将作业分配给具体的成本对象。根据胡奕明的调查分析可以得知,我国企业只有3.17%的企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成本计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院的徐蕴颉、黄睿、蔡玫和花卉,通过对各个不同行业分发问卷的形式调查研究得出,只有12%的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其中以建筑业、服务业和运输业使用的较多。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关于作业成本法及其管理的理论研究很多,但是我国在实际运用方面还是较少。

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收入扣除所有成本(包括股东权益成本)后的剩余收益,在数量上等于息前税后经营利润减去税后债务和股权的成本。计算方法为,经济利润=税后经营利润―全部资本费用。目前,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加值的有效性方面,这类文献很多,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内容有EVA同其它指标对股价变化解释的比较、EVA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EVA的会计调整是否有效等。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基于EVA的奖金制度方面,主要从委托理论和“红利银行”等方面切入。

平衡计分卡是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考核,从而保证战略目标完成的绩效管理体系。它是一种绩效管理的新思路,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它超越了传统的以财务量度为主的绩效评价模式,使组织的战略成功的转变为行动,从而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之一。其具体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维度,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通过给各个维度及其相关子维度赋予相应的权重,可以用来分析不同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及长远的增值潜力;也可以根据各个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赋权,然后纵向分析某个公司不同年度的战略执行情况。徐蕴颉在2011年1月的《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应用现状与建议》一文中调查分析得出,在收回的533份企业样本中,只有21个企业采用平衡计分卡,还有16个企业近5年来放弃使用该方法,并且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采用这种方法是根据经营者和总公司的指示而非出于该公司的需要。

二、相关的互补性分析

(一)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的互补性分析

在目标成本管理中,目标成本的确定要从产品的全面成本考虑,目标成本法下考虑的是产品存在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即产品从产生到结束时为之付出的成本总和,实行的是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但是其后续的成本核算仍然沿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由于目标成本法的估算和分解尚未分解到作业层次,容易将相关成本挤压到错误的成本对象,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并因此决策失误。而作业成本管理是企业根据对作业链的分解和对作业中心的划分,制定成本标准,并通过核算实际成本,将其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进而确定该采取何种改进措施,优化作业链。由此可知,作业成本管理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涉及成本的事前预测,但其主要还是侧重成本的事中核算和事后评价;而目标成本管理的中期核算方法不能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和准确性要求。这样,将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的思想相结合,用作业成本管理的事中核算和事后评价反馈环节,代替目标成本管理的相应薄弱环节,从而达到事前、事中、事后的较完善的衔接与协调,进而更加科学的实现全面管理。在内部的成本控制有效的基础上,可以进而扩展到作业链的上下游,协调利益相关者的行动,达到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

鉴于作业成本管理的适应对象主要是高科技、服务类等间接成本费用较高的行业,所以,可以进行合理的推测,目前适用这种融合方法的,应该主要是某些有一定执行能力的、较大型的、间接成本费用较高的行业。此外,作业成本法要求先明确各个成本点,将耗用的资源归集到已经选出的成本点,然后再将各成本点归集到相关的作业中心,最后根据合适的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至具体的成本对象。基于此,我们可以明确相应的组织层级由下往上为:成本小组组长,作业部门经理,产品成本负责人。若采用这种融合方法,财务与生产等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联系,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来说将会更加紧密,进而财务负责人的权责也将更大。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改组,围绕作业中心链进行赋权。而间接成本较大的行业又各有不同,比如高科技行业中的苹果、微软、谷歌等所在的软件服务行业,它的行业特点是根据项目组织项目小组,当项目完成后该小组解散。这种灵活的组织结合方式要求更加灵活的成本核算程序,传统的成本归集方式可能不满足相应要求。而如餐饮业等传统型服务类行业,一般的较为固定的成本核算程序就可以满足相应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日益精细化的客户要求,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融合后的成本核算程序也需更加灵活,满足不同需求。

(二)作业成本法和经济增加值的互补性分析

股东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管理目标之一,经济增加值为衡量股东价值的增值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衡量指标。衡量指标的计算是成本核算,而我们往往根据衡量指标的结果进行管理。这样,经济增加值的相关成本核算就成为经济增加值绩效评价激励体系的基础。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所有作业进行准确、动态的反映,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效率,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但是,作业成本法以企业内部作业链为主进行成本分析,忽视了与企业外部资本市场有关的资金占用成本,导致成本核算结果不够全面。因此,引进经济增加值思想对作业成本法进行改进,可以将资本成本纳入成本管理过程,有效弥补作业成本法的缺陷。

最早进行作业成本法和经济增加值融合研究的是美国的Hubbell和William(1996),他们提出了作业成本与经济增加值的集成理论,分析了经济增加值与作业成本法集成的可能性。目前国内某些学者对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分析,但是相关应用理论和实例案例均较为缺乏。鉴于此,中山大学的刘运国教授结合案例对ABC与EVA的融合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ABC与EVA融合的成本核算体系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根据作业对包括资本成本等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进而通过作业再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与传统的作业成本法相比,融合后的成本核算体系的差别就是将资本成本也分配到相关的作业。分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作业资本成本相关性(ACD)作为资源动因,将资本成本分配给相关作业;二是根据产品资本相关性(PCD)直接将资本费用追溯到成本对象。然而,在采用第一种成本归集方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总资本额要注意用总资产减去不承担利息的流动负债来估算,订货时涉及的应付账款和预提费用可以看作是资金需求的节约,因此订货作业的资本成本很可能是负数。二是将耗用资本归集到相关作业,是借用相关作业耗用资产所占的资本额来界定的,而各作业占各资本项目的比例根据平时的经验估计求得,这样各作业所耗资本成本总额由其所耗各项会计项目的资本成本相加所得。

如下图(资本成本分配表)所示。

由于将资本成本归集到作业中心,进而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各个成本对象的价值增值额,从而便于作出更加合理的产品投资决策。此外,在进行增值成本与非增值成本分析时,可以全面分析增值部分与非增值部分是来自经营成本还是资本成本。

(三)经济增加值与平衡计分卡的互补性分析

根据徐蕴颉、黄睿、蔡玫和花卉在《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应用现状与建议》一文中的调查研究得知,平衡计分卡在我国的应用很少,比例不到5%。然而,运用该管理会计方法的企业,大部分都觉得达到了预期的使用效果。此外,企业在运用此方法前应该充分了解它的特性,得到公司高管强有力的支持,并需要根据公司的情况对方法进行修正。经济增加值指标由于综合考虑了公司的资本成本后,能够更加合理的反映组织的价值增值额,从而判断企业甚至是某项作业的运营是否盈利,并且可以促使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进而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结合平衡计分卡和经济增加值的优点,将平衡计分卡财务角度的会计利润指标调整为经济利润指标,从而可以使平衡计分卡更有利于帮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同时,根据公司的特点和战略要求,将各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并随着评价与激励的效果等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下图为杨利云在《EVA与BSC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廊坊啤酒公司的案例分析》一文中,根据廊坊啤酒公司的特点设计的BSC模型。

三、结论

伴随着组织形式多样化等会计环境的变化,相应的管理会计方法也迫切需要改进。虽然现在有很多的管理会计方法可以供我们选择,但是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不足;并且,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也不同,实际操作时就要根据相应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以上形势促使我们需要对现有的管理会计方法加以改进,以便和企业的目标及环境更好的契合。本文分析了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的优缺点,并将各个方法的优点加以融合,从而使得事前预测、事中核算和事后评价更加的准确合理,以及激励更有效,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虽然上述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较复杂,但是,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出现能够帮助省去大量的基础性的成本归集和计算工作,相信只要拥有相应的管理会计思想和眼光,便可以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实现上述的互补性结果。现在的计算机会计软件主要是由总账子系统、销售与收款核算与管理、采购与付款核算与管理、存货核算与管理等模块组成,这些模块是基于财务会计体系的思想来建立。若在这些一级模块的基础上,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经济增加值管理和平衡计分卡等二级模块,并在这些二级模块基础上建立相对智能的有自行设计功能的融合性三级模块,通过这些二级、三级模块的设立,相信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企业的各种管理需求,进而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目标实现。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凤霞,路娟.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融合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综合,2010(4).

[2]狄为.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的对比、融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2).

[3]徐蕴颉,黄睿,蔡玫,花卉.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应用现状与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

[4]寇高会.浅议EVA的管理与提高[J].财会研究,2010(13).

[5]谭明慧.EVA、MVA方法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应用―以泸州老窖股份公司为例[J].财会月刊,2010(8).

[6]杨利云.EVA与BSC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廊坊啤酒公司的案例分析[J].会计之友,2010(9).

[7]李国范.国资委EVA视角的研究开发费用调整浅探[J].财会研究,2010(18).

[8]刘运国,郑文红.基于ABC与EVA融合的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0(3).

[9]许学娜,王之君.基于战略导入的EVA管理决策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第5篇

【关键词】 会计 统计核算 增加值 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 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 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 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第6篇

“安倍经济学”(Abe-nomics)是指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晋三上任后为摆脱通缩顽疾、刺激经济增长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主要是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通货膨胀预期来刺激消费与投资,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具体内容

“安倍经济学”以大胆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鼓励民间投资为中心的产业成长战略为三大主轴。

货币政策方面——政府与央行联合设定2%的通货膨胀目标,据此实施无限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每年60万亿至70万亿日元的速度增加基础货币,两年内使基础货币供应量翻一番。

财政政策方面——日本政府首先推出了总额超过20万亿日元的紧急刺激对策,随后在2013年度预算案中又投入10万亿日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政策方面——重点是复兴制造业、支援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和培育新兴产业,成立基金加大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扶持力度。

此外,安倍经济学还包括日元汇率贬值政策,以期扩大出口,增加收入。

政策效果

根据日本内阁5月16日的GDP数据,2013年一季度日本GDP环比增长0.9%、年比增长3.5%,创2012年一季度以来最快增长速度。生产方面,安倍经济学造成日元大幅贬值,出口扩张,提振了企业对经济的信心。尽管企业投资未呈现上升态势,但日本5月路透短观制造业景气判断指数上扬至+7,是2012年5月以来首次为正数。消费方面,日本内阁5月15日公布的消费者态度指数环比上升1.4%,达到44.5。总的来说,安倍经济学在短期内的政策效果是显著的。

发展前景

从中长期来看,安倍经济学或许不是彻底拯救日本经济的灵丹妙药。首先,价格的持续攀升将造成过强的通胀预期,届时民众将节衣缩食,内需将再一次萎缩;其次,庞大的财政刺激计划有可能使政府陷入债务危机;最后,日元的迅速贬值将引发全球对于新一轮贸易战的担心。日本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口老龄化和结构萧条,而这并不是短期货币与财政刺激政策可以解决的。

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

概念解读

“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是指用国际贸易中各国国内增加值取代进出口贸易总价值作为国际贸易统计的新标准,从而更准确地描绘全球贸易格局。

研究进程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经合组织(0ECD)、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也都参与了这项改革。WTO从2010年起即开始披露其关于贸易增加值核算的研究进展。2011年6月,WTO和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联合了《东亚贸易模式与全球价值链:从货品的贸易到任务的贸易》报告,该报告提议使用国际投入产出表法,以贸易增加值核算全球贸易流量,从而真实反映双边贸易不平衡状况。2012年底,WTO和OECD共同宣布开发出了“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并于2013年1月16日了反映这一计算方法的数据库。

具体算法

根据OECD和WTO所提出的“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算法,贸易增加值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部分,它等于出口货物的总价值减去直接和间接投入品的总价值。以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电子产品贸易为例,中国从日本进口100美元的电子产品,进一步加工使该产品的价值上升为130美元,然后将此产品出口至韩国。依据贸易增加值算法,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顺差为30美元,日本对韩国的贸易顺差为100美元,贸易总规模为130美元,而非传统算法下的130美元、O美元和230美元。按照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中国对全球主要工业国的贸易顺差均被大幅高估。

第7篇

Abstract: People gradually understand the enterprise value in continuous knowledge process of enterprise operating evaluation. But there are many theoretical debates about how to carry on enterprise value evalu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economic value added theory in enterprise value evaluation and introduc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economic value added.

关键词: 企业价值;价值评估;经济增加值

Key words: enterprise value;value evaluation;economic value added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180-03

1 企业价值

在人们对企业经营评价的不断认识过程中,逐步明确并发展起了企业价值这个概念。从19世纪以来,大概经历了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三个阶段:

1.1 利润最大化阶段 企业在19世纪发展还不成熟,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私营企业成为主流企业,企业经营的最大动力就是获取利润。因此,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以利润为核心的财务指标成为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评价指标。

1.2 效益最大化阶段 进入20世纪以后,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多数的企业所有者开始追求资产回报率。此时,人们发现在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时仅仅采用利润指标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并且此指标也不能反映企业规模对盈利水平的影响,因此,更难以衡量股东对企业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以及判断资产的利用效率。因此,人们引入了投资收益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以解决利润指标的缺陷,此时就能很好的反映股东投入产出的情况。由此人们对企业价值的评价进入了效益最大化评价阶段。

1.3 股东价值最大化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随着企业发展的越来越成熟也深刻的认识到,效益最大化在评价企业时,没有考虑股东股权成本,这样很容易造成企业过渡投资、过度生产以及忽视回报率高于资本成本率等决策短期行为,从而忽视创造企业的长期价值。此时,人们在评价企业业绩时迫切希望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中心指标,并以此指导经营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以经济增加值为代表的众多以股东价值为核心评价企业业绩考核的方法。

2 企业价值评估基本理论

量化计量企业价值理论可以追溯到艾尔文·费雪的资本价值理论,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价值评估理论。在此之后,出现了众多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2.1 艾尔文·费雪的资本价值理论 费雪认为,一个投资项目的价值在确定性的情况下,就是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按照一定风险利率折现后的现值。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与企业资本结构在此理论下无关,与股东权益和债权收益的机会成本无关。

2.2 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价值评估理论 莫迪利安尼和米勒解决了企业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关系问题,说明了企业价值与债务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关系,不仅改变了费雪资本价值评估理论中合为一项投资的缺陷,还纠正了股东权益和债权权益不分离的错误,这说明所得税政策不仅影响了企业的价值,更定了企业资本的平均成本。这样,就使得费雪的资本价值评估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结合起来。

2.3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 虽然莫迪利安尼和米勒从财务角度,在费雪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估企业价值的计量模型,但没有揭示出影响企业价值及其增长的具体因素,没有能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所以,在莫迪利安尼和米勒之后,产生了诸如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理论,智力资本理论和企业委托理论等诸多理论,显示了人们对企业价值的持续探索。

3 经济增加值理论(Economic Value Added)

经济增加值理论是人们在对企业价值不断探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以股东价值为核心的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的的方法。其在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衡量股东价值的方法,其本质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传统的会计利润。最早美国的思腾思特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这个概念。其认为股东投入都是有成本的,但是在计算会计利润的时候并没有考虑此项机会成本。因此,采用会计利润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评价具有明显的缺陷,同时也难以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

3.1 经济增加值的起源 过去,人们评价一家公司的实力时,总喜欢采用股票市值这一指标。但有时会发现,股票市值相近的两家公司,其会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经营情况:一家在市场上的表现不佳,不断裁员,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这里暂定为公司A;而另一家则不断进行新产品研发,一路高歌,不断开拓新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利润率也在不断攀升,这里暂定为公司B。

在这种情况下,思腾思特公司认为对公司价值的衡量应以股东本身为出发点,而股东最关注的就是自身的价值是否得到了增长,这可以用市场增加值(Market Value Added)来衡量。市场增加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市场增加值=市值-股东投入资本

通过市场增加值的检验,发现公司A的市场增加值为负数,公司B的市场增加值为一个非常大的正整数,这就真实地反映了公司B强于公司A的实力。

市场增加值的明确,使得公司开始考虑避免盲目追求增长和企业规模,把经营的重点放到股东价值的增长上来。企业不再仅仅关注其总市值和利润的变化,还会关注利润与资产、规模以及资产回报率等指标的平衡。

3.2 经济增加值的形成 对上市公司来说,市场增加值指标可以从企业外部进行整体评价,但对非上市公司来说,市值是无法估算的,这就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财务数据进行调整和再计算,思腾思特公司正是这样创造了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经济增加值指标。其强调股东投入是有成本的,只有企业的盈利高于其本身资本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

3.3 经济增加值的应用 由于经济增加值考虑了净资产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因此能够客观反映企业创造或者损失的价值量,因此,采用经济增加值指标能够让企业管理层感受到运行资本是具有成本的。企业要想为股东创造价值,成为真正优质的企业,必须利润高于资本成本。

经济增加值通过综合考量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并引入资本成本率,除了涉及债务成本和股东投入的资本成本外,还充分考量了资本的使用效率。此外,为了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经营现实以促进企业更加关注自身长期价值和创造能力,在计算过程中,除了调整经济增加值外,还应当对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进行综合考虑。

因此,通过经济增加值的应用就可以对不同经营规模、不同经营风险以及不同资本结构的企业进行直接比较,从而对经营者的能力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因为经济增加值所倡导的就是:企业不能单纯以规模作为经营的目标,要关注于自身的价值创造,以经济增加值为导向形成资本纪律,从而更加能够有效利用资本。

4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在综合考虑企业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计算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占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从公式可以看出,计算经济附加值涉及税后经营业利润、资本占用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三个变量。衡量企业盈利状况的是税后经营业利润,资本占用是一家企业持续投入的各种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则反映了企业各种资本的平均成本。

4.1 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 税后净营业利润与会计净利润在计算经济增加值中是不同的,它等于会计税后净利润加上支出的利息。因此,税后经营业利润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计算税后经营业利润通常会对以下几项项目进行调整:

①由于补贴收入不能够反映主营业务业绩,应当扣除。在利润表中提取补贴收入后,扣除所得税影响后减掉。

②由于递延税金项不能够反映实际的税务支出,不扣除。从资产负债表中提取递延税金借项、贷项的期末和期初值,在税前营业利润中加上递延税金贷项本期增加值并减去贷项本期减少值;从税后净利润中则减去递延税金借项本期增加值,加上其借项本期减少值。

③资本化处理一次性支出但受益期较长的费用。即从税后净利润将其剔除后做资本化处理,同时按一定受益期限进行逐渐摊销。

④营业外收入与支出,由于其不反映主营业务业绩,应当被扣除。需要在税后净利润中剔除当期发生的营业外收支扣除所得税影响,资本化处理与前年度累计发生的营业外收支。

⑤反映债务成本的财务费用,不应该被扣除。应将其从当期利润表中提取出来,将其税后值加入到税后净利润中去。

⑥由于会计准备不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损失,因此不扣除。应当从资产负债表中提取当期准本金加回税前营业利润,在相应会计期间计入实际的各项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加回税后净利润。

⑦商誉摊销,由于不符合实际情况,应不作摊销。要将本期发生的商誉摊销值扣除所得税后加回。

4.2 资本占用 资本占用包括债务资本和股东资本,是投资者投入企业经营全部资金的账面价值。我们可以将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商业信息用负债后的净值作为资本占用。在计算资本占用的经济增加值时也会涉及调整一些项目,如:

①在建工程,由于其收益在未完工前不能反映,所以不能作为资本占用。要将其在资产总额中减去。

②由于商誉摊销不符合实际而不做摊销。此时,将资产负债表中的商誉摊销价值、以前年度和当期累计商誉摊销累加后作为商誉原始值加入资本占用。

③由于无息流动负债不涉及资本占用,所以予以扣除。在资产总额中减去期初期末平均流动辐照综合减去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④由于递延税项不能够反映实际的税务负债和资产,因此不予以扣除。此时将递延税项贷项余额加入资本占用,如果是借方余额就需要在资本占用中扣除。

⑤会计准备,与在税后净营业利润中的计算考虑一致,不予以扣除。此时当期的资本占有应将会计准备按其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账面价值加回。

⑥由于非正常营业收支属于股东资本占用,因此予以加回。汇总企业当期和以前年度的同类支出,计算税后书之后加入资本占用。如果汇总后的数值为净收入则要在资本占用中减掉。

4.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 将项目风险程度和预期投资汇报对应起来是资本成本率的实质,资本成本率能够体现投资者的风险程度,风险较高的要求较高的预期回报予以补偿,这里的预期回报即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即为企业的整体资本成本率,计算公式如下: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占总资本比例)+(股权资本成本率×股权占总资本比例)

4.4 债务资本成本率 通常,债务资本成本率应该使用加权平均值,因一般情况下,企业有多种债务融资途径,这会使得各类债务利率有所不同。此外,由于支付的利息是免税的,因此在计算时还要考虑所得税率。但是在实际计算时,为了避免计算结果大幅波动,应当选择一个比较稳定的目标税率。一般将企业债务利息率与扣除企业所得税影响后的乘积作为债务成本。

4.5 股权资本成本率 债务利率是企业进行债务融资时,就由借贷双方约定好了的,因此债务资本成本能够很容易就确定下来。不像债务资本,股权资本成本率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其隐藏的含义是,在不同的风险情况下,资本所有者对其投资所要求的最低回报。这个最低回报没有现成的资料或不能直接观察到。因此,在推断投资者回报要求时需要建立一个风险资产模型观测资本市场行为,通常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如下:

■■=r■+?茁■(■■-■■)

其中:■■为投资的预期回报率,这里就可以被看作为股权资本成本率;rf为无风险回报率,通常认为国债收益率为零风险回报率;?茁■也称为Beta值,为企业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风险指数;■■为市场预期回报率;■■-■■为市场风险溢价,也可看作为资本市场整体预期回报率溢值。

4.6 Beta值的计算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的是系统性风险情况下的期望回报,模型中的Beta值体现的是企业单体运营风险相对于整体市场风险的系数。通常情况下,整体市场上的Beta值被定义为1。Beta值大于1,说明企业股价相对股市整体波动大,因此风险会更大;反过来,Beta值小于1说明相对于股市整体波动而言,企业股价波动较小,那么风险也相应的变小。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获得Beta值,第一,根据市场交易数据时序回归分析公司股价汇报和股票市场整体回报,测算出Beta值;第二,从各大投资银行、财务信息提供机构或证券机构获得。

对非上市公司来说,因为没有直接的市场数据,所以无法直接测算Beta值,在选择模拟方法的时候应当根据获得的数据和相应管理成本进行。对于非上市公司,选择一些对标公司计算平均无杠杆Beta值模拟其业务风险,然后根据非上市公司自身的资本结构,计算出相应的Beta值。

参考文献:

[1]刘劲.基于EVA的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2]杨博琼.EVA理论在我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第8篇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考核 国资委 全面预算管理 平衡计分卡

一、国资委推行EVA考核初见成效

(一)EVA考核不断深化

2010年1月至今,国资委在央企范围内稳步推进经济增加值(简称EVA)考核,EVA考核不断深化。一是考核范围逐步扩大。目前,除了国资委在央企范围内全面实施EVA考核外,全国三分之二的地方国资委也开展了EVA考核,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在内的多个省市的国资监管部门。二是考核工作不断细化。大部分央企将EVA指标分解至各个部门和下级单位,延伸了考核的触角。航天科技对总资产周转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所属单位,采取资本成本率上浮等措施,提升EVA指标的有效性。山东省国资委明确了“非经常性收益”和“在建工程”等EVA指标计算方法,提高了EVA考核的操作性。三是考核标准逐渐提高。EVA指标作为考核的基本指标,在考核中所占的权重逐步提高。部分央企的子公司EVA指标的权重达到60%。辽宁省国资委对经营稳定的企业,EVA指标的考核权重由10%提高到40%。

(二)初步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现阶段,大多数央企已经把价值创造与战略规划、投融资决策和生产运营结合起来,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同时,紧抓EVA的关键驱动因素,强化过程跟踪和控制评价,提高价值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部分企业还按月分析EVA指标,建立了动态的管控机制。华润集团从资本结构、现金创造、现金管理、资金筹集和资产管理五个维度强化价值管控,建立了系统的价值管理体系。

(三)成本意识显著增强,盈利能力明显提高

在实施EVA考核的同时,央企积极引入价值管理理念,增强资本成本意识,不断优化资本结构和资源配置,做强主业,提高抗风险能力。数据显示,国资委全面推行EVA考核的头三年,也就是国资委第三任期,央企预计实现利润3.6万亿元,比上一任期增长43%,资本保值增值率超过125%;实现EVA指标1.1万亿元,比上一任期增加46%;央企资本占用年均增长13%,比上一任期降低5.7个百分点;管理费用项下研发费用3,123亿元,比上一任期增长1.5倍。可见,全面实施EVA考核后,央企的资产总额稳步增长,盈利能力提高较快,较好的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了EVA考核

2013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并开始实施第30号令《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对年度考核基本指标、考核指标权重和经济增加值考核细则作了部分修改。与三年前的22号令相比, EVA计算规则更明确,EVA考核更具针对性,价值创造导向更突出。这是国资委引导央企转型升级和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注重效益评价,突出EVA考核的价值创造导向

新修订的《暂行办法》将EVA指标的权重提高到了50%,成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权重最高的指标,EVA指标在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暂行办法》在任期考核规定中取消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基本指标,代之以总资产周转率。修订后的《暂行办法》表明,央企的考核改变了过去扩大规模、增加收入的导向,转而关注资产的使用效率,兼顾效率和规模,注重企业的效益。从另一个角度看,也符合了EVA考核对资本节约的要求。可见,国资委正逐步引导央企形成以EVA指标为主的考核模式。

(二)强调分类考核,明确EVA指标的计算规则

修订后的《暂行办法》细化了EVA指标的计算规则。首先,《暂行办法》采用了差异化的考核权重,使考核更具针对性。军工﹑储备等第一类企业和电力﹑石油等第二类企业的EVA权重分别为30%和40%,其他企业属于第三类,EVA指标的权重为50%。前两类企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如此分配权重,符合其资本占用刚性的特性。其次,《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EVA指标的计算口径,将“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专项应付款”和“特种储备基金”均视同无息流动负债予以扣除。明确这些项目,完善了无息负债的调整内容,减少了企业对EVA指标计算的分歧。

(三)重视创新和创造,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

新的《暂行办法》奖惩更加分明。企业在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重大突破和突出成绩的,年度考核给予加分奖励,任期考核给予表彰。《暂行办法》还设置EVA指标作为A级企业进级门槛;同时,规定绩效薪金的70%在年度考核结束后当期兑现,其余30%延期到任期考核结束后兑现。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考核的激励和约束效果。

三、深化国资委EVA考核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EVA指标的计算规则

1、EVA指标的参数数值有待商榷

现行的考核办法规定,EVA指标的平均资本成本率简单地采用4.1%、5.5%和6%三种数值,影响了平均资本成本率的真实意义:一是这样的平均资本成本率与实际资本成本率相差甚远,无法约束企业投资行为;二是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按照相同的资本成本率计算,无法促使企业优化资本结构;三是企业可以通过操纵期初和期末的资本规模,达到控制资本成本的目的,从而削弱了EVA指标的真实性。另外,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中对调整项目统一采用25%的税率,造成企业所得税率不是25%的企业的净利润和调整项目不匹配。国资委在EVA考核中,应根据央企所属的行业和地域的实际情况,对以上参数数值进行设定,增加EVA指标的真实性。

2、会计事项的调整有待完善

现行EVA指标的会计事项的调整还有待完善。资产减值准备作为会计谨慎性原则下的调整事项,在EVA指标计算时应作回转调整。商业模式的创新支出和品牌建设支出等也应作为计算EVA时的会计调整事项。

3、进一步完善EVA考核体系

增加EVA改善值或EVA率,对不同行业、规模和产业布局的央企进行比较,以作为考核和决策的参考。同时,采用动态监测EVA的做法,按月份或者季度计算EVA指标,在年末计算EVA指标平均值,作为当年考核的实际值,以减轻EVA指标的人为调节力度。

(二)结合平衡计分卡实施EVA考核

平衡计分卡即Balance Scorecard(简称BSC),它把企业目标分解并转化为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贯穿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以达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动因和结果以及企业组织的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的平衡。EVA和BSC两者具有共同的基本理念,都可以用作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业绩评价工具,关注长期目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资委实施EVA考核的同时,可以相应地构建BSC体系。根据公司战略,制定当前和未来需关注的最重要的目标,而EVA作为衡量股东价值的最终标准,将其放置于BSC的顶端,将其它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最终导向价值创造。这样,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都是为实现EVA 增长的总体目标服务,企业及各部门的商业计划不再特立独行,而是融入到创造EVA 的进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上述BSC的四个驱动因素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能够与EVA形成互补。例如,BSC考虑了财务以外的其他综合因素,还为经营者提供战略、客户等方面的信息,弥补了EVA仅仅作为财务指标的缺陷。又如,BSC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解决了EVA作为一个指标的滞后性。

(三)结合全面预算管理实施EVA考核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国资委于2007年开始推进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借助于全面预算, 央企将年度经营目标进行细化和落实, 促使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具体行动方案紧密结合, 有效地将战略转化为行动, 确保企业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在现有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构建EVA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促使EVA考核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处。以EVA为目标和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将企业战略分解为关键性要素和绩效指标,落实到相应的行动方案。将管理层报酬同EVA 增量相挂钩, 立足于管理创新, 凭借EVA 指标均衡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将自动通过将EVA 置于计划和决策的共同关注点,嵌入企业文化, 引导员工致力于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真正构建起完善的EVA 理念体系。

总之,实施EVA考核是业绩考核的必然方向,也是业绩考核的重中之重。国资委EVA考核仍处于初级阶段,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EVA考核方案,实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不断把EVA考核引向深处,提升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治纲.中国式经济增加值考核与价值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ISBN:9787514100471.

[2]池国华.EVA管理业绩评价系统模式.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ISBN:9787030223661.

[3]张星燎.透析国资委EVA计算规则[J].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0,(10)

[4]安小民.国资委经济增加值指标计算的优缺点[J]. 经济研究导刊,2011,(3)

[5]王薇,汪祥耀.国资委实施EVA考核的进步与不足[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3)

[6]施文丽.浅谈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方法[J]. 金融经济,2011,(22)

第9篇

[关键词] 生态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石化企业 环境绩效评价

一、生态效率概述

1.生态效率的内涵

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概念是最早在1992年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WBCSD)在其向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报告《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中首次提出的。其含义为:

“生态效率必须提供有价格竞争优势的,满足人类需求和保证生活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同时能逐步降低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中的生态影响和资源的消耗强度,其降低程度与估算的地球承载力相一致。”

作为反映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生态效率的目标在于“在最小化资源的耗费和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最大化企业的价值”(WBCSD)。据此,生态效率可表示为:

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1)

2.生态效率的计算方法

“价值――影响比值方法”,即分别计算得出经济价值和环境影响,然后二者相除得出比率。对于经济价值和环境影响的计算,WBCSD和UNCTAD分别规定测量指标。

也有学者尝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构建模型,计算生态效率。Pekka J.Korhonen,M.Luptacik[4]以及Mika Kortelainen,Timo Kuosmanen[5]在运用DEA 模型计算生态效率时主要区别在于对非期望产出的处理方法和模型组合的差异。但文献[4]、[5]都证明了用DEA 方法计算生态效率的可行性和客观性。

二、生态效率的计算

1.概念的界定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在生产过程中产生m种环境压力(输入)Zi,各环境压力的权重为νi,i=1,…m。产生工业增加值(输出)Vn。则

生态效率= (2)

2.生态效率计算

本文选取了国内某石化企业炼油板块13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对其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将13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作为输出,将原油加工量、新水取用量、水体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作为输入,计算结果如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13家企业的情况总体情况乐观,生态效率较高。平均生态效率为85.2%,达到良好水平。其中,7家企业生态效率为1,并且松弛变量均为0,是DEA有效的;4家企业处于中等水平;2家企业生态效率明显较低,亟待改善。

三、结论

本文以国内某石化企业炼油板块13家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计算了其相对生态效率。这13家企业中,有7家企业生态效率达到1,其余6家企业应当减少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有助于企业了解自己在行业中的水平,提高环境绩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hanging Course:A global Business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M].MITPress,1992

[2]Bjrn Stigson Eco-efficiency: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pact[M].WBCSD,2000

[3]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the Enterprise level:A methodology for standardizing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M].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03

[4]Pekka J.Kohonen, Mikulas Luptacik.Eco-efficiency of power plants: An extens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154(2):437~446

第10篇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资本成本

一、EVA作用

经济增加值提供更好的业绩评估标准。经济增加值使管理者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因为经济增加值要求考虑包括股本和债务在内所有资本的成本。这一资本费用的概念令管理者更为勤勉,明智地利用资本以迎接挑战,创造竞争力。

(一)衡量利润

资本费用是EVA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传统的会计利润条件下,大多数公司都在盈利。但是,许多公司实际上是在损害股东财富,因为所得利润是小于全部资本成本的。EVA纠正了这个错误,并明确指出,管理人员在运用资本时,必须为资本付费,就像付工资一样。

(二)决策与股东财富一致

思腾思特公司提出了EVA衡量指标,帮助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运用两条基本财务原则。第一条原则,任何公司的财务指标必须是最大程度地增加股东财富。第二条原则,一个公司的价值取决于投资者对利润是超出还是低于资本成本的预期程度。

二、EVA计算公式

EVA=税后营业净利润-资本总成本=税后营业净利润-资本×资本成本率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由于各国(地区)的会计制度和资本市场现状存在差异,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的困难与差别在于:一是在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和投入资本总额时需要对某些会计报表科目的处理方法进行调整,以消除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对企业真实情况的扭曲:二是资本成本的确定需要参考资本市场的历史数据。

根据国内的会计制度结合国外经验具体情况如下:

(一)会计调整

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营业利润+财务费用+当年计提-的坏帐准备+当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当年计提的长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当年提的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投资收益+期货收益EVA税收调整

EVA税收调整=利润表上的所得税+税率×(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准备-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

债务资本=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股本资本=股东权益合计+少数股东权益

约当股权资本=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短期投资倭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计算EVA的资本=债务资本+股本资本+约当股权资本-在建工程净值

(二)资本成本率计算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股本资本+债务资本)×(1-税率)+股本资本成本率×[股本资本/股本资本+债务资本)]

(三)债务资本成本率

3――5年期中长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6.65%)。

(四)股本资本成本率

股本资本成本率=无风险收益率+BETA系数×(市场风险溢价)

(五)无风险收益率计算

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当年最长期的国债年收益率(20年,325%),市场风险溢价按4%计算。

三、EVA体系

(一)评价指标

EVA评价指标是衡量业绩最准确的尺度,对无论处于何种时间段的公司业绩,都可以作出最准确恰当的评价。在计算EVA的过程中,首先对传统收入概念进行一系列调整,从而消除会计运作产生的异常状况,并使其尽量与经济真实状况相吻合。这些措施涉及到存货成本、货币贬值、坏账准备、重组收费以及商誉的摊消等等。

(二)管理体系

EVA管理体系是衡量企业所有决策的单一指标。企业可以把EVA作为全面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这套体系涵盖了所有指导营运、制定战略的政策方针、方法过程,以及衡量指标。在EVA体系下,管理决策的所有方面全都囊括在内,包括战略企划、资本分配,并购或撤资的估价,制定年度计划,甚至包括每天的运作计划。总之,增加EVA是超越其他一切的公司最重要的目标

(三)激励制度

EVA奖金额度是自动通过公式每年重新计算的。EVA奖励机制使经理人为企业所有者着想,使他们从股东角度长远地看待问题,并得到象企业所有者一样的报偿。

(四)理念体系

在EVA制度下,所有财务营运功能都从同一基础出发,为公司各部门员工提供了一条相互交流的渠道。EVA为各分支部门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决策部门和营运部门建立了联系信道,并且根除了部门之间互有成见,互不信任的情况,这种互不信任特别会存在于运营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

四、缺陷

(一)历史局限性

EVA指标属于短期财务指标,虽然采用EVA能有效地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但管理者在企业都有一定的任期,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可能只关心任期内各年的EVA,然而股东财富最大化依赖于未来各期企业创造的经济增加值。

(二)信息含量

在采用EVA进行业绩评价时,EVA系统对非财务信息重视不够,不能提供像产品、员工、客户以及创新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

(三)形成原因

EVA指标纯粹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仅仅关注企业当期的经营情况,没有反映出市场对公司整个未来经营收益预测的修正。在短期内公司市值,会受到很多经营业绩以外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状况、行业状况、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状况和许多其他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考虑EVA指标,有时候会失之偏颇。

第11篇

摘 要 本文论述了中央企业引入经济增加值考核经营业绩的意义,分析了用经济增加值评价业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中央企业 经济增加值 经营业绩考核

有利润的企业不一定创造价值,有价值的企业一定能够创造利润。

衡量一个企业或一项投资真正创造了多少价值,不在于其销售收入或利润的多寡,关键是看减去资本成本之后的最终盈余。在考虑了企业的资本属性、资本结构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后,企业的最终盈余越多,其价值创造能力也就越强。

为引导中央企业做强主业,控制风险,提升发展质量,增强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务院国资委决定从2010年开始,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标志着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进入以价值管理为主的新阶段。

经济增加值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一种重要评价系统。

一、与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相比,经济增加值评价系统具有以下方面的优越性

1.客观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经济增加值考虑了全部资本的成本,计算的是经济利润,而会计利润只考虑债务资本成本,将权益资本成本排除在外,无疑虚增了利润。经济增加值衡量企业获取的利润是高于还是低于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只有高于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即经济增加值大于零,该利润才是企业真正的利润,如果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低于企业的所有资本成本,说明企业实质上发生了亏损,企业财富受到了侵蚀。

2.更好地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大多数企业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使用不同类型的业绩评价指标,如边际贡献、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等,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往往导致不同部门各自为阵,只追求实现本部门利益,对其他部门甚至企业整体利益造成负面影响。以经济增加值为指标对企业所有部门进行业绩评价,为各部门提供了统一业绩评价标准,避免内部决策和执行的冲突,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增加企业整体的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囊括了对发展创新、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同时也涵盖了关于基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的要求,企业员工的收益只有在经济增加值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才能提升,这就把员工利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利益冲突,使企业内部上下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奋进。

3.促进技术创新。在现有的会计核算模式下,研发费用、无形资产摊销作为期间费用抵减当期利润,降低了会计利润,影响了经营者的当期业绩,所以经营者不希望把钱投到科研开发上,这种情况在高科技公司时尤为明显,因为这类公司的市场价值大大高于净资产,经营者并没有出现经营失误,利润的降低只是由于会计处理方式造成,其结果迫使经营者在项目投资时首先考虑其对会计利润的影响,而不是考虑以此带来的高于资本成本的回报。经济增加值把对研发费用、无形资产投资作为资产负债表中一种需培育的新型资产,这些资产会在将来的经济增加值中相应摊销,从而鼓励经营者进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资活动,促使企业经营者自始至终注重长远效益,通过技术创新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完善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的相关思考

1.经济增加值计算的有关规定

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х平均资本成本率。

1)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х50%)х(1-25%)。其中:利息支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项下的“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项下的“研究与开发费”和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对于为获取国家战略资源,勘探投入费用较大的企业,可以将其成本费用情况表中的“勘探费用”视同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按照一定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予以加回;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包括:①变卖主业优质资产收益,②主业优质资产以外的非流动资产转让收益,③其他非经常性收益;

2)资本成本的计算

调整后资本成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其中无息流动负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其他流动负债”,对于应承担国家任务等原因造成“专项应付款”、“特种储备基金”余额较大的,可视同无息流动负债扣除;在建工程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符合主业规定的“在建工程”。

对于平均资本成本率,中央企业原则上定为5.5%。其中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定为4.1%,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上浮0.5个百分点。资本成本率确定后,三年内保持不变。

2.完善企业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中的调整项

由于经济增加值是根据会计提供的有关数据计算得来,为了准确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真实情况,避免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导致的企业短期行为,在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时要对会计上提供的有关数据进行调整。从EVA研究结果显示,精确计算EVA可进行多达160多项的数据调整。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做到这么多项目的调整,因此国资委出台的经济增加值计算办法,本着简化的原则,只对部分项目进行调整。《办法》规定:税后净营业利润是以会计上提供的净利润为基础,通过调整“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和“非经常性收益”项目计算得来。本人认为除调整上述三项外,还应调整以下几项:

①企业发生的一次性支出但受益期限较长的费用。这类费用如营销费用、开办费用等与研究开发费用性质一样,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在发生时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必然使当期EVA减少,影响企业对此类投入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②企业计提的各种减值损失。按现行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对一些并未发生,但以后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提前计入当前损益,这样也会使得EVA减少。而且这部分损失在资产处置之前并没有真正发生,如果计入当期损益,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上述两项费用在企业当期损益中占的比重较大,直接影响到经营业绩考核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而且上述两项费用的数据取得较容易,可根据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账户取得。

三、如何在企业中推行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统一思想,明确“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员工在确信EVA观念已经得到高层的承诺和完全认可,他们才会把EVA价值观念看作是一场变革的驱动力量。企业高层最好在公司的各项活动中,不遗余力的向公司员工传达这个信息。通过不断的宣传、强化,才能将EVA价值观念深刻植入公司企业文化,成为文化价值核心。

其次,基于EVA价值观和分析方法,确定公司的战略。必须明确的是,EVA是企业战略分析、制定、实施的工具,EVA不能替代企业战略。基于EVA方法制定企业战略主要有以下6步:

1.以“为创造股东价值”为核心价值观,明确把EVA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评判工具。

2.使用EVA对企业战略进行评估,确定企业总体战略和各单元战略指标。包括:重新确定企业的核心业务、在确定的核心业务基础上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退出、并购、内部资源纵向和横向整合)。

3.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并确定目标的关键驱动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设定经济增加值目标,落实责任者,并制定实施计划。

经济增加值目标=经济增加值基准值+经济增加值期望改善值。

经济增加值的基准值设定很重要,它关系到对企业现状的判断和对企业一定时期环境的理解。一般以企业上一年度经济增加值实际值作为基准值,也可以采用上一年度的实际值和目标值的算数平均值。

4.针对每一步骤,实施人员培训计划,促使员工理解和掌握EVA理念和方法。特别是要让每一个员工明确:我在公司EVA价值管理体系中要但当什么角色?为了提高公司EVA,我应该怎样去做?如果提高了EVA,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

5.根据企业的各层级目标实现必需的关键驱动因素,确定对应的EVA业绩指标。

将经济增加值应用于各个管理层级,促使员工关注价值创造。在落实指标时,必须确认各职能单位实现经济增加价值的关键驱动要素,并且与该职能单元的业绩考核挂钩。

6.制定并实施EVA薪酬和价值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经济增加值与中央企业的业绩考核.国资委综合局.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编.2010.3.

第12篇

何为EVA?EVA就是从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与债务的所有资金成本后的真实经济利润(具体计算方法请参见C03版“价值评估方法”)。

可以简单地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企业投入的本钱所赚回来的利润还比不上存银行或买国债的利息,那这家公司就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毁灭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比较的本钱包括了企业投资有息债券和股权所占用的资金。

正是由于EVA将资金的机会成本纳入了考量,因而该指标成为评估公司业绩的重要标准,也是财务考核指标之一,全球许多大公司都采用EVA作为业绩评估与奖励经营者的重要依据。因此自2010年起,国资委开始在中央企业层面全面推行EVA考核,但其考核结果只在国资委系统内,公众往往无从知晓。

鉴于EVA指标的重要意义,《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从2009年就开始了对内地能够取到数据的上市公司进行评价。与国资委考核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在于,国资委使用的资本成本率是5.5%,并且从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不变,而本报使用的资本成本率是按照2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和近10年股市资本投资成本加权计算得出的,对2011年计算的加权资本成本率而言,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低于5.5%。

较低的资本成本率会降低上市公司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的经济增加值(EVA)。

本期“谁是2011年价值毁灭公司”是《投资者报》第三次对上市公司进行的EVA评价。因银行、证券公司的资金使用具有特殊性,我们剔除了这类上市公司;此外,对上市未满一年和不能取到数据的公司,本报也未列入统计,最后共有1949家公司进入了本报此次EVA评价。

《投资者报》统计数据显示,1949家公司共实现了息前税后营业利润14690亿元,合计使用的资本成本总额(有息债券资本和股权资本)为13.23万元,2011年度共实现经济增加值(EVA)9397亿元。

在1949家公司中,共有1406家实现了EVA为正值,占样本公司总数的72%;此外占样本总数28%的543家上市公司,不但没有创造价值,反而毁灭了价值,也就是说,这543家公司实现的息前税后营业利润还不及支付有息债券的利息和股权资本的平均回报。

创造价值最多的前10家公司依次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国神华、上汽集团、中国铁建、宝钢股份、中国平安、中国国航和大秦铁路。这10家公司中有8家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合计的经济增加值(EVA)为5141亿元,占所有上市公司创造EVA的55%。

毁灭价值最多的10家公司依次是中国远洋、华电国际、大唐发电、华能国际、国投电力、中海集运、京东方A、中国铝业、重庆钢铁和中国中冶,这10家公司集中在海运、电力和有色冶炼行业,合计毁灭价值398亿元。

其中,仅中国远洋一家就毁灭了109亿元价值,占毁灭总价值的8.74%(543家公司合计毁灭价值123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本报前后三年的“EVA”评价中,均位居价值毁灭榜首,有关该公司的详细报道请见C05《中国远洋:最差管理公司一年毁灭估值109亿》。

按申万一级23个行业分类,毁灭价值最为集中的行业为公用事业行业和综合类行业,前者77家上市公司中有38家进入价值毁灭之列,这38家公司合计毁灭了291亿元。

其中电力行业因投资大、收效慢又成为公用事业行业价值毁灭最为集中的子行业,华电国际、大唐发电、华能国际、国投电力、国电电力、华银电力、*ST漳电、长源电力、华电能源、黔源电力、上海电力占据了公用事业类的前11名。

综合类行业是23个一级行业中另一个价值毁灭的“重灾区”,行业共有37家公司,其中有22家公司为价值毁灭者,合计毁灭了21.83亿元。这类公司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个人控制的企业和高校控制的企业占多数,在22家价值毁灭的公司中,有12家为个人控制的中小企业,2家为高校控制的企业,1家为教育部控制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