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片段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一直在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寻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开展工作。
2016年是龙泉教育的质量发展年,在这一任务的要求下,我们秉承上级的顶层设计,注重三性课堂的落实。现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课例提出一些思考。
《我是人民小骑兵》这一课是我在参加区级赛课中的一个课例。由于当次赛课是属于即兴课堂,也就是说没有太多提前的准备,抛去以往的各种磨课模式,仅有两小时的备课时间。在这种全新的挑战下,不可避免的紧张多少影响对课堂的把握。回头看还是有很多的疑问值得思考。
一、如何在音乐欣赏中更加明确的体现学科性特点
课程实录一:老师要求学生聆听全曲,提出问题: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情绪?学生思考后回答:快乐的、紧张的、害怕的……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每个人对不同的音乐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其在音乐欣赏中能体现出来。初听乐曲,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乐曲给你带来的各种感受。学生的回答我们不能简单的判断它的对错,因为《我是人民小骑兵》这首歌曲内容本身比较丰富,音乐片段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呈现,单独提出一个情绪问题,稍显笼统,也没有明确的针对性,更没有将音乐学科所要求的各项要素诠释清楚。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明确的体现学科特点,我们应针对不同的音乐片段,从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入手,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以这样方式呈现的课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音乐鉴赏及曲式分析,为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埋下了伏笔。
课程实录二:聆听乐曲第二乐段,师生共同研讨段落题目“策马扬鞭”,学生用双响筒为乐曲伴奏,模仿马蹄声。
利用乐器伴奏,看似体现了音乐的学科性,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一些细节的调控还略显粗糙。(一)节奏的掌握:双响筒演奏XX XX的目的是模仿马蹄声,除了准确的节奏点,还应该针对更多的音乐要素,如音的强弱、高低进行细致处理,板书节奏谱XX XX ,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逐渐达成效果。(二)充分发挥打击乐器本身特点:双响筒自身具备音的高低区分,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分辨双响筒的高低,并齐声演奏、变化演绎音乐片段,这样才能赋予音乐内容更加丰富的色彩。
二、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如何有效的达到教育性目的,而不是牵强附和
课程实录:欣赏音乐主题暴风雨片段,学生体会本段激烈的音乐情绪,用动作表现,完毕后学生总结这一段发生了什么?生一:暴风雨非常大,非常危险。生二:小骑兵不怕暴风雨,勇敢前进。
音乐学科本身不同于语文、品德等文化性学科,很多时候它没有较强的教育目的性,一些老师为了在课题中体现教育性特点,甚至把一些毫不相关的道理牵强附和到课程中,这是不可取的。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中,我巧妙的利用学生的回答,自然的过渡呈现出小骑兵骑着战马在狂风暴雨中奋勇前进的英勇形象,从而教育学生学习小骑兵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勇敢精神。没有特别的渲染,却呈现了深刻的道理,这也是本课教育性展现的成功之处。
三、依托常态,是否也能开拓音乐教育创新大门
课程实录:在课程的尾声阶段,教师已经将音乐的几个片段板书于黑板:引子(小骑兵出现) 第一乐段(策马扬鞭、同马嬉戏) 第二乐段(暴风雨来临) 尾声(保护羊群、安全回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理解了乐曲。教师给出谱例,让学生根据乐曲内容创编歌词。
通常情况下,我们音乐欣赏课从聆听全曲、总体感知;分段聆听、细致分析;再听全曲,小结课程这样的方法进行,音乐创新性的突出表现在于对音乐的二次创作。但是基础教育学科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培养专业的作曲家。所以在课堂中我利用常态教学模式板书的方式,以启蒙学生发现音乐基本内容,给予创编素材。让他们通过呈现的内容为乐曲主题段落创编歌词,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互助。在这一环节实施过程中,孩子们显得非常的积极,创编的歌词除了上面谱例中的,还有“小骑兵骑着马,来到草原,面对风雨不害怕”“辽阔的草原多美丽,有一个勇敢的小骑兵”等等。新常态下的音乐教育,就是要发散学生创造思维、拓展学生智力潜能,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享受到了音乐教育的快乐。
音乐是我们的朋友,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带给人们无限的听觉体验。音乐课堂是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一种手段,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给学生带来更完善的课堂。对三性课堂的探索,对创新教学模式的认知,将引导我在教育之路继续前行!
一、精心比较,乐器的选择是实施器乐教学的前提
陶笛作为乐器进课堂的首选乐器,比任何乐器都更加惹人喜爱,也更方便携带。
陶笛是近几年才开始在国内规范化的一种乐器,是最容易吹响的管乐器之一。因为其吹奏时对气息、口型等都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即可正常发音,是一种容易学习的乐器。其次因为陶笛不仅小巧便携,可以挂在脖子上,放在口袋里,小包里,被称为“贴身音乐宝贝”,而且可以实现个性化设计,能根据需要打造出多种形状。例如,五彩缤纷的树叶、蔬菜、水果、热带鱼等。多种多样的造型的陶笛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串上挂绳后当项链在胸前悬挂既美观大方,又很方便,随时可以拿起来演奏,很容易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器和玩具。另外,陶笛优美的音色和易于吹响的特性相比之于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介绍的竖笛,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不受场合的限制,不受空间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任何空间都可以演奏,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担任独奏或合奏的角色。
二、因材施教,科学安排教学进度是有效实施器乐教学的保障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教师要把陶笛演奏技巧加以分析,调整教学进度。初次上课可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如视频、音频、实物等)让学生先体验和感受陶笛的特点和魅力,先喜欢上它,再进入技法的教学,可以避免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望而生畏。将音乐课本中的简单歌曲或片段作为练习曲,也可以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歌曲《小星星》《多年以前》等,这些乐曲,节奏节拍整齐划一,旋律性强,最适宜作为学生乐器学习初期的练习曲。学习中后期教师可适当挑选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作为陶笛演奏曲目,如:《小苹果》《青花瓷》《荷塘月色》《同一首歌》《龙的传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将所有乐曲按难易程度划分,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
三、组织有力,用心打造高效的器乐教学课堂
教学的载体是课堂,组织有序的课堂是实现高效音乐课堂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器乐课又因为其特殊性加大了课堂管理的难度。因为孩子们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新事物充满了新鲜感。但这对于乐器的学习却是既有利也有弊。利在于他们必定会被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弊在于很难有足够的耐心认真地听老师讲解、看老师示范,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陶笛开始练习。为了使学生的这一特性尽可能朝好的方面发挥作用,教师应该运用一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约法三章,管理有序
例如:在第一节陶笛课前,教师跟学生约法三章,制定相应的课堂常规。约定相应的音乐片段,在听到钢琴弹出的音乐片段做出停止、预备、演奏的统一动作。在讲解某一演奏技巧之前,可以要求学生把陶笛放在桌面上,仔细聆听。想打断学生的自由练习时,可以用钢琴弹奏一段固定的旋律作为指令,让他们统一放下手中的陶笛,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课堂练习时须听钢琴发出的信号一齐练习一齐终止。长此以往,学生一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课堂秩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才不是一句空话。
2.方式多样,树立团队精神
陶笛课上的陶笛教学是集体性的,每名学生手中都有陶笛,如果只顾自己随意演奏,不听教师授课,既不能完成学生个体的学习任务,也会影响整个班集体的教学。所以集体荣誉感强的班级,学习效果就好。在陶笛齐奏上,首先也需要学生心要齐,大家一起来表现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而不是突出某一个人。如合奏《我和你》《龙的传人》等乐曲,就是要提倡做到速度统一、节拍重音一致,力度变化一致。要达到这些要求,每位学生心中要装着集体,才能做到统一、整齐。这样的陶笛学习与表演,一个人,一个集体的文明修养必将在无声的渗透中培养出来。另外,老师还可以编排一些二重奏或者只是穿插几句二声部的齐奏节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音准意识,还能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一开始曲子难度不宜过高,练习时可先分句,以后以一个声部为一个小组,进行小组练习,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指正,一个小组在吹奏的时候,其他小组学生可以一起打拍子,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节奏感,也加深了学生对乐曲整体性概念的理解。
3.榜样引领,激发学习动力
在陶笛课堂教学中必然会涌现出一批才能出众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培养,特别是有乐器学习基础的学生。对这些学生除了完成课堂上的练习,课外还可给予适当的提高,如安排独奏、重奏或者安排他们辅导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做好老师助教,使这些学生成为班级中的榜样,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整体的演奏水平,落实课堂效果。
四、提升素质,实现器乐教学的长远目标
首先,器乐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高于普通的音乐课。要想呈现一堂融入器乐教学的优质的音乐课,教师必须有较为深厚的音乐基础,不仅要懂得演奏,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乐队配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既可以将乐器的演奏技巧传授给学生,还能编排多种多样的器乐演奏节目,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其次,在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乐曲的演奏欣赏中不断给予学生各式各样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达到教学的长远目标。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赛尔曾经说过:“器乐教学是通往更好音乐体验的桥梁。”陶笛作为学具进入中小学课堂,使之得到合理有效的充分利用,必能使每堂课的内涵更加丰富,增长学生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巧的陶笛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不仅可以“歌以咏志”,也可以用乐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今后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课堂导入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音乐不知是一门排列在课程表中的普通课程,而是一个放松和欣赏的过程。就个人综合发展而言,一个人的诸多能力培养中离不开审美鉴赏能力的配合,这种能力关系到个人长期品味发展的状态,因此,从新课标改革以来,小学音乐教学就被视为一个学生审美品位培养的突破口之一。通过不同风格的音乐的教学和相关音乐知识的教授,从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起相应的音乐兴趣和审美倾向,形成独立的音乐兴趣倾向。就音乐学科的长期作用而言,它有助于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在音乐中放松自我,塑造自我,这样一个过程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努力。
一、小学音乐课堂导入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
音乐素养并非单纯凭借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几首歌就能够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努力的过程,而小学音乐课程的有效导入则是从概念上为学生建构起当下课程的基本架构,让他们在一定的框架内填充一定的知识内容,同时通过音乐欣赏来丰富审美感的内容。
(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对于小学音乐课程而言,学生难免会由于忽视音乐课程的重要性而对之不以为然的态度,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打消这种想法,从而建立起对于音乐学科的正确认识。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对于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努力学习音乐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他们的学习状态的保持是十分重要的,而小学音乐课程的良性导入则是做到了这一点。课堂的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环节,让他们在良好的气氛中逐步紧跟教师的讲课节奏,在音乐的熏陶中塑造自己。
二、小学音乐课堂导入的相关方法探讨
(一)承上启下的复习导入
就音乐课程本身而言,他仍是作为一个科目而存在的,因此音乐教师需要关注到相关知识的教学效果问题。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书可以在一堂课的开头先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和学生一起复述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必要情况下还可以一起哼唱上一堂课中播放过的曲目,让学生的思路逐渐返回到音乐课堂的模式中来。接着,教师可以逐渐引入这一堂课要讲的内容,简要概述其与上一堂课内容的基本关系,让学生明确知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建构起一个基本的知识架构。
(二)图片模式导入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观的形象性思维,因此小学音乐课堂中也可以利用一些直观性的展示模式进行课堂导入,其中之一便是图片导入模式。教师可以在课堂地前一部分为学生们展示几张图片,并让学生先描述图中的内容,接着教师开始引进这一堂课的知识大纲,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回顾自己的描述,并⑼计与音乐只是做一个联系,这也就将抽象的音乐概念具体成了一种画面效果,更有助于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记忆。在下一堂课的回顾环节里,就可以通过图片的回忆来引出知识的印象。
(三)情景导入
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表现欲望是音乐教师要尤为注意的,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需求进行相关知识情景的模拟。例如民歌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几位学生先展示一些经典唱段,从而让其他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类型,从而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基本印象,接着紧跟教师的导入节奏,同时结合之前的情景来理解相关知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达到了利用情景来到如课程的目的,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音乐的生活化,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的广泛性。
(四)视频导入
现代化的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大大地得益于现代化科技的引入,在小学阶段就有了多媒体设备的参与,这也就使教师的课前口头描述环节脱离原始的抽象化和苍白,而刻意具体化到一种直观的效果。学生也可以在这过程中感受知识的直观效果,不再拘泥于单纯的课本平面化印象。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播放,从而导入相关课程的内容。如在进行爱国音乐的相关内容讲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的相关片段,让学生们在这种情绪状态的驱使下进入到学习之中,更好地感悟音乐的时代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播放了片段之后让一些同学来谈谈他们的感受,在课前就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保证学生们的状态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导入内容之中,从而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课程内容讲解和音乐片段欣赏。
三、结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应当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这过程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端。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应当脱离原始意义上的学科地位,而将自己定位为一种能力培养的起点,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有一个放松自我的窗口。尽管目前仍然存在着主要科目和次要科目之分,但音乐教师本人需要明确音乐学科的地位,它与其他知识性学科一同作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无主次之分,更无高下之分。因此在课堂导入这个环节是需要大下功夫的,相信通过无数音乐教师的研究和分享,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能够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峻.试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J].黄河之声,2014,(15).
[2]徐霎,刁惠军.对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6).
[3]钮苏苏.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0,(12).
[4]郭文丽.激发小学音乐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6,(03).
[5]黄峻.试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J].黄河之声,2014,(15).
关键词:巧设氛围 巧用情境 巧激个性 弘扬 闽南音乐
著名音乐学家洛秦先生指出“音乐中体现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乐”,本土音乐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本土音乐引入小学艺术课堂,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需要,更是音乐文化教育的需要。在闽南音乐欣赏课中,将本土的闽南音乐引入小学艺术课堂,有效地把音乐与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接受本土闽南民间音乐的熏陶,这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更是本土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现梳理出在闽南音乐文化进课堂中的几点做法:
一、巧设学习氛围,激发兴趣导入课堂
音乐是充满美的一门艺术学科,旋律、和声、节奏无处不在,只要音乐响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良好的学习氛围应该是既轻松又严谨,既民主又有丰富的内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挥到最佳的状态。
如在《妙趣丑角竞风流――高甲戏》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充分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巧妙地运用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信息,让学生欣赏我国京剧、川剧、黄梅戏、越剧、豫剧、高甲戏等优秀剧种的精彩表演;在观看中让学生边看边说出“你看到的是什么剧种”,并适时模仿剧中的精彩表演;极富视听效果的《戏剧荟萃》让学生很快地融入到本课的闽南音乐学习氛围中,观看完,教师马上提问学生:“这么多剧种,你们知道 ‘无丑不成戏’,说的是哪个剧种吗”,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轻松地揭示了本课的课题。
二、巧用情境纽带,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音乐是情感艺术,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借助这种情感艺术教育得以伸展。在音乐课堂上巧妙地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并极具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氛围中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获得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想象的情感艺术,学生和教师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
如在《传统古韵活化石――南音》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聆听“上四管”(南琶、洞箫、三弦、 二弦)、“下四管”(双铃、响盏、四宝、小叫)及嗳仔(小唢呐)、拍板的声音,从中感受并能辨别各乐器的音色、音量及发音特点;随后通过视频让学生仔细地聆听南音的传统曲目《直入花园》音乐,视频中的小女孩把南音“曲缓、腔多”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此情境中反复聆听乐曲,体会南音的韵味;最后让学生边打击“下四管“边模仿演唱音乐片段。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对南音有了较深的印象,他们能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文化的美,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感受情境,欣赏美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音乐情感的表达是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创造,再现音乐、内化音乐的过程。
音乐教育是诱发性的,而非强制性的。 如在《五月端阳》――走进安海“唆罗连”一课教学中,教师虽然自身对“唆罗连”具有整体和深刻的理解,但在让学生对“唆罗连”产生一定程度的理解时显然做得不到位。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循循诱导,及时对“唆罗连”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诠释,学生还没充分感受到端午节“旗手举着缚挂‘榕枝艾草’的采莲旗,喝酒的铺兵一路轻舞、一路和唱‘唆罗连’,花婆沿街沿巷、入室入户为人们祝福”的情境,就匆匆让学生盲目跟随表演,学生在表演中无法进一步进行再创造,对音乐进行内化,最终导致了学生对“唆罗连”的欣赏水平受到限制,而学生的表演也只能做到形似而神不似。
(三)拓展情境,创造美
在教学中拓宽视野,选用乡土音乐教材,能使师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现成教科书上的带有共性的内容形成互补。合理地开发利用好乡土音乐教材,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意,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参与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在《笼吹》教学中欣赏笼吹主要乐器的演奏片段中,教师从闽南音乐资源中精选出既能够体现浓郁的地方音乐特色、又易于用作拓展学习的曲目《将军令》、《过仙草》进行比较听赏;并让学生说说主要乐器演奏时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从中感受、体验乐器演奏时的音乐情绪;最后让学生边聆听比较熟悉的《正月点灯红》片段,随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模仿表演演奏,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笼吹音乐的的感受力,增强学生对乡土音乐的认识与理解。在特色比较中认识闽南音乐,在本土学习中体会“特色”。这样,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得到了升华,而且学生又能对闽南音乐进行再创造。
三、巧激个性生长,适时诠释音乐形象
在音乐教学的音乐形象再创造中,因个人认识、感受不同产生不同的情感,这是艺术欣赏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基于此,我们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强调学习中个性独特的感受,巧妙地激发学生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反思能力,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力争创造与众不同的音乐形象。
如在《渔歌唱起古遗风――深沪褒歌》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了解了褒歌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唱褒歌片段,通过男女对唱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褒歌曲目的印象,并让学生穿上渔民的服饰动起来,自己想象渔民的生活,激励学生敢于当众大胆表现自我、挑战自我、锻炼自我,以此来诠释音乐所表现的男女对褒时不同的音乐形象。
乡土音乐是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巧设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保护、传承闽南音乐,以此达到振兴闽南音乐教育、弘扬闽南音乐文化的目的。这不仅是根植乡土、着眼当前的事情,更是面向未来、功在千秋的大计。
参考文献: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逐步走入学校、走入课堂,为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效果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何为课程整合?我的理解就是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于课程之中。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音乐教育中去,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将给音乐学科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1.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比较单调枯燥,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充满美感的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上音乐童话《龟兔赛跑》这节欣赏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快地了解代表乌龟和兔子的两种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我通过电脑分别插播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音乐片段,再展示两种乐器的图片给学生看,使其对乐器的形状、音色等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直观、自然地感受它们所表现的动物的性格特征。继而,我用Flas讲述出与音乐相符合的情境片段:兔子打水、摔跤、挑衅乌龟、拼命狂跑、树下睡觉、失败认错、乌龟坚持不懈赢得胜利、大家欢呼起舞等故事情节。学生们集中注意力欣赏着,并表演了起来,享受着音乐的乐趣。
2.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的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
《春天来了》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引导学生从音乐节奏等方面去感受春天的喜悦心情,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和歌词。在上这堂课时,我将春天的视频录像设置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开课伊始就被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自然春景所吸引,进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桃花、燕子、蜜蜂”等在高兴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乐舒畅的动作来。
3.运用多媒体引导艺术创新,激发学生创造美
新课程改革呼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音乐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听音乐,还要通过联想、视觉、触觉,去感受、体验、创造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的情境能启发、引导学生去自由自主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粉刷匠》一课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这首欢快活泼的歌曲,还要能自编简单的动作和歌词。我轻点鼠标,播放了几个代表其他职业动画人物工作的画面,让学生自己想象,入情入境地去体会。根据动画所表现的内容,学生们扩散思维,创编出了许多精彩的歌词。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上,全面提高音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让教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愉快。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对音乐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素质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尽管信息技术辅助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终究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目的。在一些运用技巧上要恰到好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简单地把现代教育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的融合,实现师生与计算机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
(作者单位:河北迁安市杨各庄镇青山院小学)
小学音乐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主要的一门学科,它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感受音乐的魅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认识到小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没有很好地认清音乐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往往把音乐课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从而导致小学生对于音乐只停留在会唱的程度上,不能够感受音乐的美与魅力所在,音乐学习效率水平普遍低下。
1.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改革的春风也随大流吹进了小学音乐教育中。但是,我国在小学音乐教育改革这一块上的进展并不明显,大多数小学学校仍存在师资力量不够,欠缺音乐方面的专业老师,学校能够提高的音乐设施老旧,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改善音乐设施,整个改革进程总体上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缓慢,阻碍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知识能力不够,不能认识到小学生是音乐课堂的学习主体教学观念过时。大多数小学的音乐老师都是采用代课老师来给学生授课的,教师音乐技能存在缺陷,且这些教师大都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大潮思想的影响,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考核他们学习效果的语数两个学科就足够了,音乐这类副科学不学好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不会阻碍学生的升学。小学音乐课堂缺乏创新,自古以来,都是教师在上面一句一句地带学生唱,最后面来个小组分唱,全班大合唱模式,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会觉得音乐课无聊,导致小学音乐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明显,不能够有效地实现音乐教学目标。
2.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
音乐怎么样教学才能算是有效的教学?对于有效教学的评价,主要还是要以小学生为主要评估对象,评价小学生在经过音乐课堂的学习之后,他们的音乐学习效率是否比之前的学习有进步,是否能够满足他们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衡量音乐教学是否能够有效教学的唯一途径。经过不断的音乐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实践结果证明,小学音乐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音乐课堂学习的主体,创设多情境音乐课堂,对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水平进行提高,培养音乐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小学音乐的有效教学[1]。
3.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
3.1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配合老师发出的教育指令,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在课后能够自觉地对知识进行巩固掌握。兴趣是学生学好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的动力,是小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对音乐的需要和我国音乐的培养目标来对学生进行授课,选择小学生能够接受和听懂的教学语言来开阔小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多于学生沟通交流,交流好师生之间的友谊,营造良好的课堂班级氛围,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小学音乐有效教学。
3.2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创新
3.2.1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一堂课能否实现有效地教学,其关键是看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是否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发挥到极致。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保持活力、富有激情的教学状态,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来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2]。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小一班学生学唱《红眼睛绿眼睛》时,教师课前先用问题引导学生对交通方式进行思考,之后向学生讲明红绿灯给交通带来的影响,以及面对红绿灯时要怎么做,教师将之前制作后的红绿灯圆形纸片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当唱到红眼睛内容时,学生举起红色卡片,当内容为绿眼睛时,学生举起绿色卡片,最后全班小朋友聚集在一起,由两位同学扮演交通等,其他同学扮演路人车辆,根据纸牌指示分段演唱歌曲。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实现小学音乐有效教学。
3.2.2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要求音乐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挂念,认识到音乐与戏剧话剧舞台剧等各种戏剧形式是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只是拘泥于音乐课堂上的“听唱”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对有故事性的音乐素材进行改编成小剧本,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对该剧本进行演绎,在学生演绎的过程中可适当的添加进一些音乐片段,使得整个剧本更加赋予情感化,进而有效地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学习中去[3]。还可以在一堂音乐课结束之后,为学生指定一首故事性较强的音乐让学生自己分组,依据组内部思考,对音乐进行改编成剧本,然后对其进行排演,教师对此进行评估,对有效的小组实行小礼品奖励。
关键词:音乐教育;体态律动;教学应用
现如今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不仅仅满足于考试科目的教学,对于音体美的教学也更加的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主要场所,其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上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开始采用多样化的模式来进行教学。比如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该满足中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求知欲强的天性,将体态律动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切身实地、形象生动的感受音乐知识,更好的把握音乐节奏的变化,体会音乐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体态律动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1.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处于孩童阶段,对周边任何食物都存在好奇心;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整个人情绪起伏大,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就是学生通过跟着老师唱来进行学习,这样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在教学中加入体态律动教学,则通过肢体活动来进行师生互动,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特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师生都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酒红,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激励性,让学生激励投入到课堂互动中。
2、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学习
中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求知欲较强,但是他们的知识体系相对薄弱,对于一些抽象化的知识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去理解学习。音乐知识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有着晦涩难懂,所以教师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让学生透彻的掌握相关知识,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音乐知识晦涩难懂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采用体态律动教学的方式,使原本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生动。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节奏旋律时,可以通过几个连贯简单的动作来代替音调,并且用肢体动作来代替节拍,使学生更能进行更好的记忆学习。所以通过体态律动教学的方法,可以促进乐理知识的形象生动,利于学生学习理解。
3、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加强对音乐的认知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时,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在学生进行体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老师教授的肢体动作来学习乐理知识,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一个音乐片段,并且让学生听过对其进行理解,让学生上台进行即兴表演。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激能力和表现能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如果学生理解的有误差,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而不是指责学生的不对,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应该注重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重视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体态律动应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体现的作用
1、体态律动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情感
情感是音乐的基础,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要想充分的鉴赏一个音乐就必须深刻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一般来说,蕴含热烈、欢快情感的音乐节奏比较快疼;蕴含悲伤、庄严情感的音乐节奏相对较慢。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让学生感觉不同音乐中的节奏,其间蕴含的情感。比如,教师在进行《瑶族舞曲》的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踏步,从而感受其间流露出来的安稳、平静的精神状态;在进行《伏尔加纤夫曲》的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模拟纤夫动作进行行走,从而感受纤夫的压抑与辛劳。并且进行体态律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进行指挥。在学习蕴含感慨、激动、情感起伏较大的音乐,教师指挥动作的幅度较大;在学习蕴含安稳、祥和、情感起伏小的音乐时,教师的指挥动作幅度较小。通过教师的指挥动作,学生可以更好的明白音乐中节奏,提高对音乐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深刻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情感状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体态律动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明白音调
一般来说,音乐中的节奏和音调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节奏和音调二者相互结合,就能充分的表现出音乐中蕴含的情感。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体态律动教育,让学生通过摆动身体来理解记忆音乐音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肢体活动来展示音乐音调。举个例子来说,在对学生教授4/4 节拍当中的弱拍时,教师一只手向上拍(弱拍和第四弱拍的动作相同),强拍则两只手都向下拍,次强拍则一只手向下拍;对于 3/4 节拍当中的强拍,教师将手向上拍,弱拍则两条腿各拍一下 ;其其和2/4 节拍的动作相似,强拍一只手向上拍,弱拍则只需要轻拍一下腿。使得每一个音调都有相对应的肢体动作,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肢体动作的记忆来记住学习音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学习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在对中小学生人进行音乐教学时,就必须要把人体当作是一种乐器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音乐的源头就是人的情绪,而人的身体可以对感受到的情绪做出一定的反应,所以对中小学生的音乐教学应该先训练人体,当对学生进行单纯的音乐学习是远远不够格的。体态律动教学是一门将音乐、身体、情感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体态教学服务,音乐教学更多的意义,其可以让学生更细腻的感受到音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⒖嘉南 :
[1]刘宁.《先秦礼乐和律吕之学在明代的复兴与回声――试论王邦直律学思想的成因》.《音乐创作》.2014年第3期.
[2]刘宁.《试论明代中后期中国传统乐律理论的分野》.《潍坊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刘宁.《16世纪中西乐律学发展的共时性研究――兼论王邦直律学体系的文化特质和时代精神》.《潍坊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剧;小学音乐课堂;综合艺术
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关注学科综合,其中包括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教学内容领域二‘表现’中有一重要内容———综合性艺术表演,要求与他人合作,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儿童音乐剧这一综合艺术形式正符合上述课标内容。音乐剧,又名歌舞剧,集音乐、美术(包括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等)、戏剧(包括剧本、编剧、导演、演员、观众等)、舞蹈于一身,主体是少年儿童,因此它除了具备音乐剧的各种元素之外还具备了明显的儿童化特征:有趣、短小、简明易懂等。儿童音乐剧从专业舞台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成为使全体学生直接参与编演,提升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的具积极意义的教学内容。
1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儿童音乐剧教学的两种主要形式
在探讨艺术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功能时,学者们常常提出并进行辩证的论题首推“工具论”和“本质论”两种取向,前者视艺术教育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达成的手段,后者强调艺术学科价值。儿童音乐剧作为高度综合的艺术教育形式,其取向自然也受到了艺术教育取向的影响。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儿童音乐剧教学形式可概括为以下两种:
1.1拓展式儿童音乐剧教学活动:所谓拓展式儿童音乐剧教学活动,意为在新授一首歌曲之后,为加深儿童对作品的理解或达到复习巩固、加深记忆的效果,教师引导儿童用表演的形式把歌曲中虚拟的故事表现出来。没有剧本的即兴自由创作是拓展式儿童音乐剧教学活动最大的特征。这种儿童音乐剧教学活动是作为完成核心教学内容之后的拓展延伸,体现了艺术教育中“工具论”的取向。其优点是让儿童毫无限制的放飞想象力,充分发挥儿童自主性。不足在于一味强调“工具”价值的拓展式教学使儿童音乐剧变成了课堂教学的“调味剂”,忽略了儿童音乐剧本身的艺术价值。
1.2主题式儿童音乐剧教学活动:相对于拓展式教学中的无剧本发挥,主题式儿童音乐剧教学活动中的剧本(包括台词)是固定的。教师辅助训练儿童的各项技能、帮助儿童研究分析剧本的结构、情节发展、角色关系、场幕等,终以呈现理想的舞台效果,体现了艺术教育中“本质论”的取向。其优点在于传承和展现了儿童音乐剧的本质性艺术价值,丰富了儿童的审美体验。遗憾的是它不能满足儿童的想象创造的欲望,儿童的创编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容易使儿童出现过分依赖老师的现象。
2小学音乐课堂中儿童音乐剧教学的探索
过早固定化的剧本会限制儿童大胆的创造;而没有剧本,儿童的表演又会陷入混乱的局面。通过对拓展式和主题式两种儿童音乐剧教学形式的分析比较,笔者尝试着将两种教学形式进行融合:在保留主题式教学活动优点的基础上,将剧本从事先固定改为由儿童自主创作,以求同时展现课堂儿童音乐剧的“工具”和“本质”价值。经笔者总结,将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儿童音乐剧教学的框架分为确定主题、创编剧本、确定剧本结构和场次、搜集音乐素材、分工排演、综合评价这几个部分。下面以歌曲《小红帽》(人音版二上第六课)为例,详细说明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操作。
2.1确定主题。只要是儿童感兴趣的,或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想法、一个事件,都可以作为儿童音乐剧创编的素材。本次主题选自音乐教科书。
2.2创编剧本。在熟练掌握歌曲基础上,请儿童根据歌词大意创编故事情节并记录。
2.3确定剧本结构和场次。剧本结构设为“起始、发展、矛盾、斗争、、结局”,一个结构一个场次。起始:小红帽的外婆病了,学校放假了,妈妈答应让小红帽去看外婆,还特地让小红帽带去了外婆最喜欢吃的糕点。发展:小红帽兴高采烈地到了外婆家,却发现病床上的外婆怪怪的;矛盾:小红帽的外婆被大灰狼吃了;斗争:小红帽努力使自己冷静,想法设想誓要救出外婆;:小动物们纷纷帮忙出主意智斗大灰狼;结局:大灰狼被击败,小红帽一家脱险,正义终究还是战胜了邪恶,大伙儿都很高兴。
2.4搜集音乐素材。《小红帽》的主题音乐延用同名歌曲,唱段歌词自行创编。例如情节:小动物们纷纷帮忙出主意智斗大灰狼,这里创编的歌词为:我们一定要打败他,齐心对抗定要打败他。有智慧有胆量,越战越坚强,众人的力量必能打败他!特殊音效及背景音乐、舞蹈音乐等由每个人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一一播放,全体学生投票选出《森林狂想曲》、《鸟飞》、《长江七号》、《小叮当》、《世纪帝国》等最佳音乐片段。
2.5分工排演。(1)导演:经自荐、民主投票而出,负责排演的统筹调配;(2)舞美道具组:篮子、有色小方块(代表糕点)、头巾,头饰;(3)表演组:小红帽、外婆、妈妈、大灰狼、小动物们;(4)伴唱组、伴奏组、舞蹈组、旁白组、音响调控组;(5)教师:拍摄排演过程。
2.6综合评价。通过观众评论、自我评论、相互评论等各种评论方式,评选“最佳”。课后交流中有儿童描述说自己以前很害怕在公众面前表演,通过这个活动逐渐地挑战、适应,慢慢地面对观众不害怕了,能够很自信的表现自己;另有儿童表示通过亲身参与编排到表演的各项流程,更深入了解、喜爱上了儿童音乐剧……能有这般良好的反响,笔者甚是欣慰。儿童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教育形式,具备了它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教育价值。它激发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既面向全体儿童又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鼓励儿童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在做中学、学中做,完全顺应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要求,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深受儿童的喜爱。因此,重视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儿童音乐剧教学是十分有必要更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者:陈敏慧 单位:台州市文华小学
参考文献: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教学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信息为一体,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与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新课标思路的影响下,以强烈的真实感和直观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的持续,并通过人机互动操作,改变普通的接受性学习,倡导接受、体验、发现、探究和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向创造意识转变,从而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管弦乐合奏曲《在钟表店里》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解乐曲里面的各种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插播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展示每种乐器的图片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每种乐器从形状到音色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 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在钟表店里》的欣赏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六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音乐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欣赏课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变化不大,教师往往采取先介绍作者、背景、乐器、然后就是听赏每一段后分析情感这个方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在上课的时候还能勉强听,到课后能说出点东西来的还不多见。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运用探究发现式的方法来学习呢?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在进行浏览性欣赏与增大课堂容量的教学活动中。如在课例《渔舟唱晚》的教学中,教师在欣赏了本课曲目后有让学生欣赏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教师举例使学生感受了音乐中的动与静之后,学生便根据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因特网上搜寻以动为主的音乐以及以静为主的乐曲,同时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展示给全班欣赏。这样,不仅即时反馈了学生对静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了许许多多的曲目,使课堂容量在不知不觉中大大的增加了。
在学生上网搜寻曲目时,必须指定网站并指定内容。如:古典音乐。由于学生平时上网听到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在任何一个网站随手可拣的也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素质良莠不齐。为了确保让学生欣赏精品音乐,唯有指定范围。这样同时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另外,在欣赏课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视听相结合的效果,把一些非造型的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这样不仅歪曲了音乐,同时更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体会。所以,千万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视听教学模式而给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
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中的运用的确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我们既要用好信息技术,又要注意信息技术可能给教学带来的弊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更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思路,不断学习琢磨,才能在长期的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时正确的把握好“度”使之为教学的最优化服务,以此实现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音乐教学流光溢彩。
一、主动参与促进思维发展
1、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好动爱玩,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我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首先让学生随音乐手舞足蹈的走进教室,然后随音乐的韵律与节奏自编动作进行课前表演,使学生在欢快、活泼的气氛中感受音乐,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提高其音乐素质的目的。
2、利用感性认识进行教学
音乐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那种把认知同情感因素、技能与审美因素分割开来先教音准、节奏、读歌词,再教感情和表现的状况和方法,削弱了审美能力的培养,违背了音乐教育的认知规律,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例如,我在讲解力度记号这个知识点时,不是简单的要学生记住“f”表示强,“p”表示弱,而是让学生聆听含有力度变化的音乐片段,启发学生感受音乐中力度变化所产生的情感变化,分析力度变化的规律以及刻划音乐形象所表达感情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出来(如:动作或声音),在学生产生极大兴趣的同时教师在讲解力度记号的作用,然后引导他们识别各种力度记号,使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促进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3、利用形象化的动作进行教学
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形象记忆大于抽象记忆。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用音乐术语进行讲解,学生只会越听越枯燥,注意力难集中,学习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一反老套的讲与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我在教学歌曲节奏的快慢时,运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如:X X、XX X、XXXX X。这几种节奏型快慢不一,我用肢体语言“走 走、跑跑走、跳跳跳跳走”等动作进行形象教学,从而达到体会节奏变化的目的。
二、激发兴趣进行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只有在真、善、美统一,知、情、意统一的人格塑造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才会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如:在教学歌曲时,我除了简单讲解词义、概括主题外,把重点放在歌词意境及旋律的感受上,通过意境的描述和打击乐的应用,诱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感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在教唱一些民族民间传唱的儿童歌曲时,如:《吉祥三宝》、《乌兰巴托的爸爸》、《七个母音》、《岩石》、《梦中的额吉》、等曲目,这些歌曲音乐形象鲜明,内容活泼健康,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因素。曲式简单,音调质朴、优雅,比较符合儿童的兴趣和认知心理。以《吉祥三宝》一曲来论,全曲只有|35 0 X-|55 55 55 32|35 0X XX XX |11 11 11 65|32 0X XX XX |22 23 21 65|5---|4---|3---这样一个简单的曲调,反复的弹唱,充满了童趣;更有意思的是这首歌曲的歌词:小女儿问:“爸爸,太阳 月亮和星星是什么?”爸爸回答:“吉祥三宝”。小女儿问:“妈妈,绿叶 花朵和果实是什么?” 妈妈回答:“吉祥三宝”。小女儿问:“爸爸 妈妈和我是什么?” 爸爸:“吉祥三宝”。通过简单、精巧的词句将这首歌的意境诠释得非常到位。唱起来也朗朗上口。加之教学过程中图片、多媒体以及录音磁带的综合利用,配之以相应的打乐器伴奏,一首首简单的歌曲教学过程所唤起的美好的音乐情感世界,不仅使孩子们对之流连忘返,而且相关的乐理知识和讲解也在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变得相对顺利、简单可行。
又如教唱《勇敢的鄂伦春》一课时,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鄂伦春族民歌,歌曲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支由远而近又渐渐远去的骑马挎枪护山林的威武的鄂伦春猎人队伍的形象。歌曲为五声音阶,由四个乐句组成,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歌中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在音乐表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在乐器的选用上,我选用了口琴和响板,让学生先用口琴吹出这首乐曲的旋律,用响板加以伴奏,“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样,当学生已欣赏了全曲(并配以音画),对歌曲的意境已有一定感受之后,一部分学生演奏口琴,一部分学生用响板伴奏,另一部分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全班学生都参与,使学生通过看、听、吹、击、唱更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情绪与意境,感受鄂伦春猎人的勇敢形象。
关键词:音乐课;多媒体课件;板书;范唱;音频;视频与动画
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它包括了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传达形式。在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音乐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凭借它丰富的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效果,充分地展现着音乐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了情感共鸣。快捷与便利的多媒体课件固然为课堂锦上添花,但一些教师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这样的误区――过分依赖音乐多媒体课件,而忽略了它应有的辅助教学的作用。笔者就这一现象,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音乐多媒体课件与板书
在曾听过的一些音乐课中,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对整节课内容,从课题、歌谱、相关知识点到音频、视频等在课件中都作了呈现,教学各环节设计合理,师生互动及教学效果良好,但一节课结束后,多媒体关闭,教室的黑板上不仅没有本课的文字内容,就连一个音符也没有留下,面对干干净净的黑板,不知教师和学生的心里面是否感觉充实。
其实,备课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板书,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将教学内容、知识点条理清晰地展示在黑板上,能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本课内容,增强记忆。而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被一页页翻过,知识点也容易被学生淡忘。因此,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而且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其重要性不应被忽视。
二、音乐多媒体课件与范唱、歌曲伴奏
随着多媒体课件在音乐课堂中的广泛运用,有的教师往往用制作课件中的音乐直接代替了自身的范唱和歌曲伴奏,一节课当中,教师除了操作课件、讲解知识外,最重要的音乐专业技能得不到运用与展示,这一点非常不可取。
成品音乐固然有无可比拟的音响效果,但作为音乐教师专业技能一部分的范唱与歌曲伴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与亮点,它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现,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牢牢地将学生吸引到音乐课中来,是任何音响、电声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同时,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情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充满感情的范唱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意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歌唱的积极性;教师准确的范唱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从视觉角度体会歌唱的姿势、表情、动作,从听觉方面感受正确、自然、圆润的歌唱方法,这将对歌唱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音乐多媒体课件与音频处理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课必须把体现音乐性放在首位。因此,在听觉方面首先要考虑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突出音乐的完整性。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乐段、不分乐句,随意中断音频播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觉感受。
如果是鉴赏《瑶族舞曲》《沃尔塔瓦河》等较长或大型的音乐作品,其中的音乐主题是必须引导学生重点聆听并唱会的,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利用音乐制作软件,把相关的音乐主题剪切为片段反复播放,但要注意音乐片段的精细剪切,不要有主题之外的音符剪切不净,或主题最后几个音没有演奏完就急于中断的
现象。
另外,多媒体课件中音乐的音量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
根据授课过程各环节的需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在了解作曲家及作品创作背景、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与讨论等环节中,可在课件中插入音量较小的背景音乐,这样既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体现了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四、音乐多媒体课件与图片、视频、动画
多媒体课件正是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因此有的教师认为图片与视频多多益善,殊不知,这种做法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目不暇接的图片与视频上,视觉效果过度地影响了听觉感受,导致课堂偏离了音乐性。
还有的教师为引起学生注意,而在课件中插入一些无休止的小动画,如乐谱的周围设计了一圈不断闪烁的小星星,文字周边有某种动画人物或小动物在不停地跳舞等等,我们可以试想,教学内容与小动画在一张幻灯片中同时出现,学生首先注意到的会是什么呢?
其实课件的制作无需过度繁琐,只要能够营造良好的音乐意境,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地为教学服务即可。同时,教师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无论是图片、视频还是动画,都应适度地应用。
当今社会,各种传媒信息丰富,“偶像”“粉丝”“追星”也进入小学校园,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本次口语交际活动设计立足学生实际,选择特定的交际情境,让教师、学生和各种生动详实的影像资料之间多维互动,展开交际活动。努力营造一个现实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在动态交际过程中得到切实的锻炼,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明白什么人才是真正的偶像、如何正确对待偶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
2. 鼓励学生展开辩论,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进行适当评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积极参与口语交际的习惯。
3. 通过口语交际活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搜集有关自己偶像的各种资料;老师收集各行业优秀人才及“感动中国”人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听,让你猜猜我是谁
1. 播放几段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的流行歌手的音乐片段,让学生猜猜歌名和歌手名字。(先进行课前调查,选择学生喜欢的,如周杰伦、林宥嘉、孙燕姿等的歌)
2. 播放几个著名小品演员的小品录音,猜猜他们是谁?
3. 小结过渡,引出偶像:刚才同学们为什么能很快猜出他们来?
【教学策略——从学生喜欢的偶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讨论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二、说,就是爱你没商量
1.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并结合图文、音像等,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偶像。(大部分同学交流的偶像可能是影视明星、歌星、球星等)
2. 教师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师生交流。
(1)出示:水稻之父袁隆平、航天英雄杨利伟、爱心球星姚明、童话大师郑渊洁、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等的相关资料。
(2)播放:部分“感动中国”的人物影像资料。
【教学策略——交流资料,实现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的表象。】
三、议,想说爱你不容易
1.小组交流:你认为什么是偶像?什么是粉丝?什么是追星?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集体交流汇报。要求:(1)见解要合理;(2)见解要富有创造性;(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师补充部分近年来各种“星”的反面新闻材料,如吸毒、打架斗殴、违反交通规则等现象,引导交流。
4.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辨明是非,正确理解“偶像”。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讨论,合理表达。】
四、辩,我的偶像我作主
1.出示辩题:正方——追星好;反方——追星不好。
2.根据学生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辩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交流的。
3.在辩论中,要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大胆、清楚地陈述自己的见解。组织学生进行相互的评价和补充,教师作适当的指导、点拨。
【教学策略——“辩论”是讨论的升华,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深化认识,激感。引导学生讲观点,摆事实,以理服人,明辨是非,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追什么样的星,从而明白正确追星的重要道理。】
五、思,明明白白我的心
1. 课件播放部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欣赏交流。
2. 寻找身边的偶像。
(1)简介部分“德化首届道德模范”人物。
(2)寻找我们身边的感动。
3.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