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化学小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课程;学法指导;化学思想;学会学习
1.加强高中化学学法指导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必须强化学法指导。
2.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差异
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而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记住“是什么”外,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高中阶段要求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将学过的知识巩固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
新高中化学课程包括2个必修模,6个选修模块。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与态度是最终目标。
4.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1)牢记重要物质的性质
(2)掌握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3)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
4.1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
4.1.1必修模块概念原理的编排顺序及层次关系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涉及物质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个领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学习阶段,设置初步建立和系统认识两个水平层次,呈现螺旋上升的组织特点,体现了必修教材“基础性”的特色.认真分析概念原理的层次性、阶段性对理解概念原理大有帮助。概念原理的层级发展关系如下:
4.1.2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设置的基本概念的分类
(1)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衔接的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2)物质结构基础上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
(3)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吸热、放热反应、原电池等;
(4)有机化学中的部分概念。
4.2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应对策略和学习方法
4.2.1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1)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初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果,分析得氧失氧的现象而得出的,进入高一,同样的概念,再通过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弄清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抽象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属性进而形成概念,最后借助实例促进概念的迁移,加强辨别,准确掌握概念。另外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关的图解。教材中的插图融科学性、直观性和抽象性于一体,使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规律化,应学会识图、析图打开知识重点、难点。
(2)分析概念的核心词汇:
学习新概念时,抓住定义的关键,可以尝试分析定义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可以点明该概念的内涵要点。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其内涵是“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定义包括“元素”、“化合价”、“升降”、“化学反应”四个关键词语,这是判断一个反映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要点。
(3)列举实例:
如“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尝试列举几个化学反应,来判断它们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构建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
思维导图就是用画图的方式,把要学习的主题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在概念的学习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将内隐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知识,有效的帮助对概念的把握。
4.2.2基本理论的学习方法
(1)分类的方法
“分类法”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包含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一方面,高中化学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继续完整细化,指出氧化物包括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等。另一方面,高中化学还将物质分类的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归纳整合的方法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由“点”到“面”的递进。一方面表示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另一方面表示理解更加深入。但是,高中化学的扩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高中化学展开的起点,展开的内容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归纳整合的方法,从一个小知识点开始,联想到与之有关的相似特点的内容,把众多的内容纳入到一个知识“网络”中,由“点”向外辐射,牵引出更多个“点”,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这样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
(3)通过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强化理论知识的脉络体系
知识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过程.“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4)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守恒思想。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体现较多,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将非常有系统性。
5.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总之,学习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中巩固必备的初中知识是前提,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是关键,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能够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升华和总结是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教科书(选修1-6)2007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下册)2006
关键词 化学 复习 会考
普通高中化学会考,是考核考生化学学科学习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高中毕业合格标准的水平考试。也是检查和评价高中化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那么,如何进行高中化学会考前的复习呢?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会考的基本要求
1、知识与能力要求
A 知识要求
化学会考主要考查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生活、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基本计算等方面;考查范围是《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二个模块中的一个)。
B 能力要求
化学会考注重考查学科基本技能,同时注意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和化学原理去观察和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现象中某些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学科基本技能具体分述如下:
①化学语言能力 对化学用语的认知和使用能力。例如:记忆、识别、再现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表示物质结构命名有机物;书写有机物结构式、结构简式及用结构简式书写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科学思维能力:对化学知识进行概括、分类、比较、判断、推理等的能力。例如: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抽象概括;解释化学现象;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系统化总结归纳;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存在、用途的相互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推导、判断。
③化学实验能力: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能力。例如: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进行实验操作;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的正确描述;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设计。
④化学计算能力:运用化学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方法解决化学计量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进行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进行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的初步计算。
2、过程与方法要求
①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②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过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③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对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高中化学会考的复习策略
1、夯实基础,逐步提高
会考标准中明确界定了各等第水平的知识、能力要求,其中C等标准是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最重要、最基础、最常用的知识、能力要求;A等标准是大纲规定的最高要求。在会考复习中,一定要把基本要求掌握好,重视课本内容和习题。按会考的命题要求,试题的60%以上出自教材习题或根据教材改编。因此,同学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对课后的习题解题思路重新梳理一边。
2、实施“块”复习法。
化学中琐碎的小知识点较多,所以需要反复积累,使这个知识的有机体内涵丰富。化学的考试注重综合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只能通过平时训练来提高,靠考前突击意义不大。要考好化学,要注意平时应考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狠抓“双基”,交联成网,把各种知识建立成“块”。所有的化学内容可大体归结成以下六块。按“块”复习训练,适当选些题做做,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①基本概念“块”。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②基础理论“块”。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同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③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④有机物“块”。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⑤计算“块”。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⑥基本实验“块”。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验、试剂存放、事故处理等。
3、重视教材,精选习题
回归课本,重视双基教学的有效落实。会考本身是通过性考试,它面向全体学生,着重考核学生高中阶段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决定了命题的思路与方向。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加强课本知识的积累,努力夯实双基内容。而双基中概念的理解,化学性质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两块,为此我们决不能因为是基础,内容简单而忽视了复习力度,从一次次的测验中证明“运用概念”答题的失分率相当高,如“电解质”、“强、弱电解质”这些问题即使理科班的学生都屡犯错误。我们应根据课本自选一些体现最低要求内容的习题包括常考、易考、易理解、出错多的简单知识,复习时发给学生用以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占我程度,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化学实验;处置;案例
化学知识杂乱、繁琐、抽象,学生很难接受,而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好用的思维工具,可有效激发人的思维潜能,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一、妙用思维导图,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和“学”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最理性的教学效果。针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也应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考虑,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电离平衡”教学中,这部分知识点较为复杂、抽象,在制定学习计划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接受能力分层教学、分级实现。在准备教案时,大教案、小教案准备的很充分,但教学效果往往难以如愿。一方面,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这一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教学中,这章节的内容繁多、学生一时间难以接受和消化,老师准备的充分,但知识始终是老师的,难以传播给学生;另一方面,教案中知识点的重复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如果采用思维导图备课,迅速的将知识条理化,快速的理清知识结构、教学途径等,可有效的缩短备课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如以“电离平衡”这一知识点为中心图,将知识向外扩展,再以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常见题型等为分支,逐渐的将这一章节的知识理顺,结合教学实践,整理重点、难点,有利于针对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积极意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灵活的扩大或缩小知识范围,思维导图的丰富性可结合学生接受、理解能力自由掌控。这样,不论学生学多学少都会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在知识框架上不断的丰富知识内容,达到高效率的学习效果。
二、妙用思维导图,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其明白化学知识点不是死记硬背的,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化学反应类型”教学中,以“化学反应”为中心图向外扩展,进行分支,通过回忆、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不断丰富自身对化学反应的认知和理解。这一阶段的教学可启发学生自制思维导图,以“化学反应类型”为中心看看学生能想到什么,逐渐的将知识扩展开来,教师在结合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使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也可以分组讨论,针对中心图提出问题,拓展思考,组内讨论、组外交流,在相互合作中回忆旧知识、探索新知识,这样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还可以一个分支为中心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如以学生熟悉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例引导学生制作该部分知识的思维导图,再启发学生对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加成反应等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由外向内,将一个个以某一反应类型为中心图的思维导图缩小成另一个思维导图的分支,再将分支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在思维导图应用中,应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教学参与兴趣的培养,如在思维导图制作中,结合知识点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分支,增加思维导图应用的趣味性。例如“化学反应类型”教学中,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有一定的相似点,学生容易搞混,在思维导图制作中,将两者相似的地方用绿色笔书写,将其区别用红色笔标注,这样可以激发大脑思维的兴奋度,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忆知识,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
三、妙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思维
学好化学的关键是学生能把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就如同知识体系的骨骼,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概况的、系统的认识。例如,“化学计算”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将与化学计算有关的知识进行归纳,可采用小块归纳、大块总结的方式,如化学反应中生成气体应如何辨别、写出正确的反应方程式,以此中心进行拓展,分出氢气、硫化氢、甲烷等气体的特点、性质、辨别方式、常见计算题类型等等,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要让学生明白关键图形、关键词等怎么编辑,不能照猫画虎地模仿别人,应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路,这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例如“化学计算”分支关键词的编辑,可分支出“例题”子目录,再以“例题”为中心拓展,分支出常见题型、易错题型等等,对各种例题进行归类、分析,发现解答这一类题目的共性与差异。第三,结合教材、课堂笔记等,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忆知识、思考知识、研究知识,促使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归纳起来、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例如,将化学计算相关的易错题、常见题等按照知识点归纳、再按照题型归纳,启发学生明白化学计算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引导其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将学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思维境界。
在化学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在深化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应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预期效果,思维导图的应用也不例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适当引入、适时应用、灵活运用,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闫国锋.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04):74-74
摘要:现代教学提倡教学应当使课本与生活实际相连系,化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表现,同时也能够让我们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能够认识现象还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本文主要从生活一些细微处入手去解释我们常见的但却不易理解的现象。
关键词:化学 解释 现象
生活是个大舞台,每天都会有各自各样的事情上演,不可能每件事我们都能够注意到,就我们看到事情而言,就有很多的值得探究的科学知识蕴含在里面。利用我们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就能够解释很多。化学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这样的: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等微观层面去探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质来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化学的角色与作用。
一、生活中存在的化学小知识
我们在烧鱼时如果加酒再加醋会发现鱼可以更香,这是因为酒精与醋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有芳香味。我们发现如果酒放时间长会有酸味,那是酒精即乙醇在空气中氧化生成乙酸。在我们洗衣服时也有化学成分蕴含其中,漂白粉可以漂白衣物是漂白粉和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有强氧化性的HClO(次氯酸),而次氯酸有漂白性便可以洗衣服更加清洁干净。医务室的双氧水可以杀菌消毒也是因为H2O2有强氧化性。桶装水往往用臭氧消毒,是利用其强氧化性。小苏打(NaHCO3)可以用作面点的发酵粉,这是因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出了CO2会使面点疏散多孔,而H2O使面点更滋润。小苏打也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身体状况,这是因为NaHCO3+HCl=NaCl+CO2+H2O。BaSO4俗名重晶石,X射线不穿透,而且硫酸钡不能溶解在强酸溶液中,不用担心到胃里会反应放出Ba2+引起重金属中毒。在生活中我们把将煤做成蜂窝状,通过蜂窝状的外表结构保证其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更加充分的与氧气接触,使煤与氧气充分接触而发生完全燃烧;如若接触不充分,反映不彻底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这也是导致煤气中毒的主要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CO;燃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在食品包装是有很多真空包装的食品,因为真空包装可以起到隔绝氧气和水的作用,防止食品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选用氮气的主要原因是在通常情况下,氮气无毒且化学性质不活泼。我们知道铁会“上锈”铁的颜色变深,变成一滩乳状物铁生锈表面颜色逐渐变成黑红色,这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氧化物导致。也有化学用来解释欺骗的案件,有位女士,她有一个6.2g的旧金项链,由于已经买了好久,对款式厌倦,想要用它融了重新打造成一个金戒指,同时她又担心在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向他的项链中做手脚,于是亲眼监督这个人操作全过程。过了一段时间,女士偶然把他的的金戒指称了下,却惊人的发现只有5.3g,银匠悄无声息的在女士眼皮下完成了这一作案,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工匠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了“王水”这种化学物质。不粘锅的炊具其实是在底部涂上了一些特殊化学物质“特富隆”,其化学名叫聚四氟乙烯,俗名又叫塑料王。切苹果和梨子等水果时准备一点百分之十左右的盐水,切好后放在盐水里泡一下,可以防止水果变色,因为水果中有较活泼的铁离子会和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
二、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习惯
饮酒过量即为醉酒,醉酒有先兆,比如语言渐多,舌头不灵,头晕站立不稳等等都是醉酒的前兆,这时便需要解酒了。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我们可以选择吃新鲜的水果或者喝少量的食醋就能够解酒,不过因为什么呢?我们其实可以用化学来说明这个习惯或者说是生活常识,因为水果中含有某些酸性化学物质,比如说,苹果里则含有苹果酸,而饮用酒里则含有酒精化学名称为乙醇,喝完酒后再饮用苹果酸则可以利用苹果酸与酒精反应产生了相应的脂类物质抵消了就行对于人体的化学作用。同样,食醋中因为含有相应量的乙酸也具备一定的解酒功效,也是利用醋酸与酒里面的乙醇发生反应。反应会生成乙酸乙酯。尽管带酸味的水果和食醋都能使过量乙醇的麻醉作用得以缓解,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防醉酒的最佳方法是不贪杯,不要醉酒。特别是我们高中生大部分还都是未成年人会损害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就更不应该饮酒了。油条是我国传统的大众化早点之一,也是我们高中生选择早点的一个选择,因为它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香脆可口。可当我们吃到香脆可口的油条时,有没有想到油条制作过程中的化学知识呢?这有可能就是我们上一节化学课刚刚上过的知识点,我们首先来来看油条的制作过程:开始是发面,用鲜酵母或老面与面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面团发酵一段时间,之后再加入少量的食用碱、碘盐和明矾在一起揉和,长度适中,宽度适中的油条,拉长旋转放入热油锅里去炸,使膨胀成香香脆脆的油条。在这个过程中的化学知识比较巧妙了,酵母菌会在面团里面分泌出酵素,会使一小部分淀粉变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变成乙醇,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有机酸类,酸与醇作用作用发生酯化反应,这也是我们课堂上内容的重点。反应产生的CO2会使面团出现孔而且变得膨胀。这个过程中的化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谢倩.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究[D].河南大学,2013.
[2]张润霞.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化学 教学方式转变
1.课堂教学,改变学生传统认知模式
教师要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教学重点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善于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了解科学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思想和精神,形成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
例如,在有关“硝酸性质”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硝酸的性质这一内容为载体,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硝酸性质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同时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首先,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硝酸呈酸性,而在一个原本很简单的验证实验中却出现了与学生原有经验相矛盾的结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与兴趣。接着,使学生参与到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在认识硝酸强氧化性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根据探究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使学生体会观察、实验、对比、分析、综合等化学学科研究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将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各个分散的知识点纳入各自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对硝酸的性质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这样,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堂课中学生是主动的研究者,积极的实践者,而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和引领学生将研究和实践的核心落实在课本重点、难点的解决上。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锻炼,同时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硝酸的强氧化性有更好的理解。既强化过程,培养能力,又回归教材,形成知识,落实重点、难点,两者得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作业设计多样化
作业的安排不应只强调书面的习题演练,避免过多的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而要引导学生将有限的时间用于合理的自主学习。
2.1积极开发化学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将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公式和难做的习题,而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例如,就化学与能源问题,可由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专家访谈等方式,对一些新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前景进行评述,或者由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节能方式、节能产品进行调查,并根据所学知识提供节能方案设计,等等。总之,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其综合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设计开放性题目,鼓励个性发展,开阔学生思路。
开放性的题目包括一题多解、不同角度的演绎归纳、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题、集体合作的小课题研究,等等。不同学生思维方法各不相同,其中不乏奇思妙想,开放性题目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所长,鼓励其充满个性特色的思维方式,并通过交流、互补、改进,拓宽每位学生的思路,既实现知识技能上的提高,又使学生在思维方法上得到有效训练。例如,在硝酸性质一节中,可布置学生对三大强酸尽可能全方位地做比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点,对硝酸性质有较全面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的能力,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2.3作业形式多样化。
书面习题固然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除此以外,也可有针对性地适当安排其他一些形式的作业。例如,可以在开学初布置一项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一学期的时间,完成一份“剪报”作业,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一些新闻、报道、小知识等内容,并加以搜集、整理,装订成册,既培养学生兴趣,扩大知识面,又是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促进,同时在学生制作剪报的过程中,也使其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好的锻炼。还可设计其他一些作业形式,如对课堂实验装置的改进、进行课外家庭小实验、资料查阅、主题演讲和辩论,等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3.丰富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既要注重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如果只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从而影响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最终影响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实的表现,而且重视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要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而且要对学习能力、科学探究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3.1试题设计上应注重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目前卷面考核仍是评价的主要形式,试题的重点不应是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查,从考试导向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