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5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的读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60-02
【作者简介】丁国林,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江苏如皋,226500)教研室教研员,高级教师。
随着全民读书和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已经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变化。不少地方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基层学校领导,无不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书香校园建设在专题“读书节”、校园书市、班级图书角、图书漂流、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读书演讲以及“作家零距离”、亲子阅读、书香家庭评比等活动的支持下,开展得如火如荼,成效斐然。但是,在基层调研中我们发现,作为与读书行为如影随形的学生读书笔记,则普遍显得内容单调:大多为格式化的“好词好句”和“精彩片段”摘抄,检查发现不少学生存在马虎应付的形式主义倾向;而教师的批阅,则同样缺少必要的方法与点拨激励,有的仅仅用红笔打一个“√”或是简单地给一个“阅”字;少数班级学生读书笔记的检查与批阅,竟然是由学生干部代劳,而居于“平等中首席”位置的教师,却基本处于“缺席”状态,“不作为”或“伪作为”现象客观存在。这样的读书笔记,除了简单地应付了学校行政检查以外,作为放大阅读效益并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文化积累的应然功能,基本上丧失殆尽。
读书和积累,是学生获得语文素养并形成丰厚文化底蕴的主要途径,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以读书笔记为抓手,进行必要的词汇积累、美文佳句积累,提高其在文化知识、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素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那么,如何在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做好其读书笔记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呢?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以为语文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必要的思考与尝试。
一、明确内容和范围
根据目前中小学生读书笔记的现状,尤其需要更直观具体地帮助学生明确读书笔记所应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例如:
1.读书过程中即时发现的对写作具有直接借鉴与迁移运用价值的精美语段(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细节、场面、语言、神态和环境描写等)。
2.饱含哲理、内涵丰富、语言凝练的名人名言、诗词名句、睿思哲言、谚语俗语歇后语、歌词流行语等。
3.能够帮助自己丰富文化知识和生活积累、提高生活情趣,在今后的生活交际或写作实践中可能有用的逸闻掌故、写作素材、名人故事、文化现象,例如我国诗词文化中的数字诗、藏头诗、回文诗、宝塔诗以及对联宝库中的精美名联、长联、妙联、趣联等。
4.读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阅读感悟、启迪、联想及其在阅读内容启发下所产生的生活创意、写作灵感、奇思妙想等。
5.有收藏保存价值的较长文字的内容提要、结构提纲、备忘索引等。
6.名人大家、同龄学霸的成功经验、学法秘诀等。
二、丰富来源和形式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读书笔记”的内容来源进行适当延展,即学生在阅读或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自认为具有抄录收藏价值的文本材料都可以进入读书笔记的内容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传媒中的博客、微信、QQ会话、论坛发言甚至影视人物的精彩台词、校园内外的宣传标语等都可以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占有一席之地。
读书笔记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师还可以从“笔记”的形式上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美文摘抄、内容提要、随文评注、提纲整理、即感随记、备忘索引,甚至是剪切复制等,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只要能够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启迪和帮助,都可以让学生不妨记之摘之,思之悟之,学之用之。惟如此,学生方能不断尝到动笔读书的甜头,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和效益,不断获得文化积累、知识进步、精神成长。
三、促进评价和交流
作为与读书活动密切相连的读书笔记行为,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领与智慧激励。但现实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不闻不问,或者仅仅是任务式的定期收交、简单批个“阅”字了事,这种不作为行为,是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常规批阅中及时地发现优秀典型,像作文眉批或总批一样,给予细致地评价引导和点赞激励,让学生及时倾听自己拔节成长的声音。
除此之外,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通过读书笔记进行交流与共享。比如,可以组织读书笔记的展评活动,让学生在观摩欣赏中发现并借鉴别人的长处;定期组织学生将读书笔记交换阅读、互相转抄,实现智慧的累加碰撞;将读书笔记的指导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进行合理的关联,引导学生在笔记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写作的灵感并进行适度的迁移运用;等等。
一、读书笔记能促进有效读写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读书笔记是最能达到这种阅读要求的一种方式。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融通。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中,学生选择读物不再随性、盲从,而是有目的的选择优秀、经典的作品。学生阅读时也不再流于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阅读中思考:或评点文中人物,或品析精彩字句,或为文章的思想情感所动,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找到言语生命冲动的感觉,激起言语创造的热情。这种写作的,可以突破命题作文的一些束缚,自由写作,让生命欢歌。
阅读的感受,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真正清晰深刻。写然后知不足,又会引导人们有目的地阅读和思考。而读书笔记正是能实现读写结合,使读、思、写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效方式。
二、初中生读书笔记现状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笔者在所教中学初一年级发出问卷433份,收回431份,就此对431份的答卷进行了统计。调查问卷的题目从学生做读书笔记,和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写作三方面方面设置了15个问题,让学生无记名回答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首先,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做读书笔记这一方法的。但目前学生做读书笔记的现状是不得法、缺督促,令人堪忧。其次,学生的阅读处于自由、散漫的“无政府”状态,导致阅读的效能十分低下。再次,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写作的帮助太小,阅读效率低下。
三、以读书笔记促进有效读写的策略
根据对读书笔记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在初中学生做读书笔记现状调查的启示下,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以读书笔记促进有效读写的策略。
策略一: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笔者从常规写作和个性写作两方面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常规读书笔记。为了通过教来达到不教,从而提高读写的有效性,笔者将读书笔记的各种形式结合起来,设置了读书笔记的常规写法(以短篇文章为主,自由选择文章写),进行强化训练。
策略二:加强对课外读物的指导
书海茫茫,而中学生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较低。因此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我们应该将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积极引导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寻找优秀的课外读物。 跟潮流,与时俱进。①历届中考卷或各地信息卷的现代文。②引导学生选读反映时代强音的读物——报刊杂志等。③关注时尚需求。学生也可以推荐,但要经教师审定。立足课内,延伸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师可通过课内文章指导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课外书籍,力求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策略三:培养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水平 选择文章(或书) 贴近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87-02
21世纪,是知识和经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通过笔者20多年的探究,我认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归根结底就是开启学生的心智,挖掘学生所有的潜能,让他们学会自觉学习,独立思考,主动实践,明辨是非。而这些目的的达到都离不开读书。阅读作为从文字教学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之首。在知识和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单凭教材也远远包揽和适应不了知识和科技的发展之需要。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做的是以教材为纲,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教会他们学会自觉学习、独立思考、主动实践、明辨是非的能力。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学生搜集与教材相关或比教材更前沿的知识技能的书籍,让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增加知识技能,激发他们对相关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与理想相关的目标科目,有利于他们将来的成才。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肩负着振兴教育的重任。作为一线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对提升语文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做好语文课外阅读呢?
一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文章(书)
第一,选择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充满青春气息,励情、励志、励义,崇尚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的文章(书),才会使学生们产生想了解同龄人的生活故事的欲望,以便于对比自己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找相关生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的兴趣;同时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重情重义、有远大理想、爱憎分明、有利于社会的人。
第二,选择情感型的文章,学生阅读时才易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挖掘出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商。一个智商高而情商低的人,充其量只是相当于一台电脑,这样的人生活是没有情趣的,当然也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情感除了包括亲情、友情、师生情、民族情、家乡情、国情等以外,还包括爱情。也许有的教师会认为在学生面前不应当谈爱情,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让我确信应该谈,必须谈,因为这是一个永恒的人生主题,也是不可避免的话题,所以教师不但要谈,而且还要谈得深刻,谈得透彻,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因看了相关小说坠入情网而不能自拔。
第三,选择通俗易懂,语言规范,而又具有文采的文章(书)。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不会对他们产生误导。同时,既没有畏难情绪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通俗易懂是指用大众化的口语、书面语、语文学用语和专门用语来写的文章(书),并不包括现在市场上、网络上和广告语上的那些错别字、生造字和词等。
第四,选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险离奇、悬念迭出等扣人心弦的文章(书)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诱使他们挤时间读完,同时对他们的写作也有帮助。
第五,选择幽默风趣、诙谐、滑稽、轻松等文风的文章(书),有助于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压力,也有助于影响他们养成良好的文风。
第六,选择知识性、科学性和哲理性的文章(书),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精神,培养他们的思维辩证性。
二 指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对生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和多音字等要查字典,对生词和易理解错的词要查词典,对网络词要上网查找,直到理解。对写得好的字、词、句、段、篇要作摘抄,对名言、格言、警句、歇后语、谚语等要作摘抄。学生复习了当天的内容后,要利用早自习来阅读读书笔记。可对有想法(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的句子(文章),要旗帜鲜明、有理有据地写出自己的看法。对于读书笔记,做得最好的莫过于《评二十四史》。当然不会做读书笔记的人,可以翻看一下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六单元中对朱自清的散文《绿》所作的读书笔记示例和第四单元的三篇评论文章。作读书笔记用的圈点符号常用的有:生字、难字用・标在生字难字下面,一个字一个;总括句、重要句用──标在总括字、重要句下面;佳妙句用 标在佳妙句下面;段序用圈内写数字,标在段首;重要段落、重要语段用标在重要段落和语段的前面;段内层次用标在层次开头的左上角,有疑问处用?标在疑问处末尾;要注意处或发表感想处用标在要注意处或发表感相处下面,一个字一个,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创一套。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读的文章(书)属于自己的,可做在文章上或书上。反之,应做在笔记本上。
三 指导学生拟写作提纲
学生看到文章(书)题目,应先花2~5分钟构思一下,心中拟个写作提纲,构想如果自己写这个题目该怎样写。看完后,再对比别人写的和自己的构想有什么不同,看谁的构思好,好在哪里。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有助于开启学生思维,扩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 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并把握文章(书)的大概内容、立意、选材、组材、结构布局、写作手法、语言文字的运用、写作特色等
这样做,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分析归纳大概内容,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一步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可见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老师都强调要多读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不是在强调多读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写作运用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夏尊也曾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意味。”语感犹如球感,只有经常训练读书、写作和说话,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语感敏锐的人。我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除了叫学生多读课文外,还要求他们每天中午进阅览室看一小时的课外书,并要求他们作读书笔记,每周不能少于三页;每个寒暑假必须看3~5本书,并写出书的大概内容和读书笔记,开学后召开一次好书推荐会,让学生口头表达把好书推荐给大家,除了要介绍内容外,还要说出推荐理由;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月记、学期记、假期记和年记。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我还不定时地举办辩论会、诵读会、演讲会、商品推销会、偶像推荐会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课,促使学生自觉去阅读课外书,培养语感,提高综合语文水平。
五 学生交换阅读读书笔记
指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作的读书笔记每周日晚自习用两个小时来和同学们交换阅读,共同分享。晚自习也可用于阅读自己订购的报刊杂志和班上主办的《新荷》等,扩大课外阅读范围,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六 指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好词、好句、古诗词、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等引进自己平时的说话中和自己的写作中,久而久之,就会自觉地灵活运用这些读书笔记了,当然,自己的语文水平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了。
七 指导学生学会仿写
鼓励并指导学生学会仿写课外阅读中阅读到的好文章,写的时间长了,自然会创作了。可以说绝大部分作家刚开始写作时都是从仿写开始的,只是后来“过河拆桥”,将拐棍抛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便成“家”了。
八 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创办一份班刊或一个网站,让学生在上面发表他们的得意之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更能刺激其他同学的写作欲望。这何乐而不为呢?我就曾相继创办过《新荷》《渴望》《赤水河文艺》等杂志和报纸来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综合分析语文水平高的学生都是得益于看了许多课外书的原因。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必须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如有人说的,语文教师的天职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教会学生怎样阅读。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多次强调了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治疗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老师们,赶快行动起来,指导自己的学生做好课外阅读吧!
(一)理论依据
开设自由阅读课,适应了现实和未来的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主要论据是:
1 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顺应时展的需要。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四有”人才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摒弃狭隘的教学思想,在着眼于基本语文能力培养之基础上,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奠定广泛丰富的文化基础,以使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活力和潜能。
开设大阅读课,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措施。
2 大量阅读是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多读多写便是秘诀,正如大纲所强调的“课外阅读是经常的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二)功能目标
通过自由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而且有利于其它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1 兴趣效益。“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自由阅读中,培养学生对书籍的爱好,诱发他们读书的兴趣,产生主动、自立的内在学习动机,以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
2 阅读效益。通过自由阅读。打破以往阅读教学死啃书本的局限,使阅读教学由量的增加到质的变化,教给学生精读、泛读等阅读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三)适用范围
此模式适用于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阅读课教学。
二、操作程序
(一)激发阅读兴趣
通常从两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从书籍的功用及作品内容对人情感的诱发、吸引;二是从多种活动中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三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两赛”(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一报”(办好手抄报)等。
(二)择优精选书籍
通过图书管理员、指导教师、学生之间的逐级推荐,定期精选书籍,使之适应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所需,兴趣所需,巩固、促进各学科知识所需。通过教师先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熔自然美、社会美、人物美于一炉的中外儿童文学名著。一些报刊上有强烈时代感的佳作及一些惩恶扬善的文学作品或借助于数学、自然、史地等科教学向学生推荐书籍,引导学生不但要读纯文学的书,还要读一些科普读物、名人传记、人文地理、国情教育、生活常识等书,然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进一步选择。
(三)加强读法指导
在阅读时,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常用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三种:精读法、泛读法、浏览法。所谓的精读法。就是要求:“学示其训、句索其意、章求其旨”,对书中的精华部分要烂熟于心。
三、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力求:“自由阅读”不走过场,不放任自流,注意抓好五个落实:
1 时间落实:教师要保证学生的一定的阅读时间,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三课时连排连上,组织学生集体读写。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时间自由读写。
2 读物落实:利用多种渠道购集图书,建设图书馆、阅览室,落实读物。要特别重视读物的质量,防止不健康的读物流入学校。
(二)对学生的要求
1 学生在阅读时要保证一定的读写量。具体要求是三年级全年读40万字,写1万字的读书笔记;四年级全年读60万字。写2万字的读书笔记;五年级全年读50万字,写2万字的读书笔记。
2 学生的读书笔记要保证一定的质量。年级不同,读书笔记类型的侧重点也不同。学生所写的内容不要局限于文学范畴,还要深入自然科学及现代科学领域。随年龄的增长,所配插图与记笔记内容要逐渐对应,力求达到图文并茂,小学高年级自由阅读课教案
一、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以饱满激情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书籍的作用和它的丰富性,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推荐精选书籍
1 课前教师和图书管理员预先选好一定数量的书籍分放在各个阅读桌上,每桌配备字典一本。精选书籍的内容要广泛:有中外儿童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名人传记、散文、诗歌、人文地理、国情教育、生活常识等书,以供学生自由博览。
2 课上,教师向学生推荐新购书籍,如少年版的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3 结合课内阅读教学进程,推荐名家的作品,如《名人散文精笔荟萃》等。
三、加强读法指导
本次阅读重点训练学生的速度。指导步骤大致如下:
1 首先向学生传授速读的方法和意义。
2 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训练阅读速度。
3 对个别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四、学生阅读,自行写读书笔记
1 教师先提出阅读要求:本次阅读重点训练评价型和感想型的读书笔记。要求对名著中的人物从多个角度加以评价。另外,结合课内阅读进程的单元读写重点,剖析文章,写读后感。
2 教师巡回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写好读书笔记。
3 注意随时纠正学生的读书、执笔姿势。
五、集体欣赏品评
这组调查数据显示,我校绝大部分初中生不能坚持阅读完整本原著,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种阅读现状下,老师和学生为了应对中考名著检测,必然用练习代替读原著,这种现象被称为“伪阅读”。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地市中考名著检测题以“文段阅读题”或叙述故事情节为主,这些考题力争杜绝“伪阅读”,引导学生回归名著“真”阅读,即从头至尾读原著。要实现名著“真阅读”,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落实阅读任务。下文,笔者将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落实名著“真阅读”。
一、阅读时间的落实
保证适量的阅读时间,是实现名著“真阅读”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本校抽样调查显示,造成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大困难是作业太多,没时间和精力阅读。解决这一矛盾的较好方法是教师进行作业内容的调整,把名著阅读纳为学生的语文常规作业,确保学生每天有至少15分钟的名著阅读时间。为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课文相关的读读背背的任务争取在课堂上多完成一些。这样,名著阅读不占用学生其他科作业时间,家长才会支持,学生也乐意完成阅读任务。
二、阅读计划的落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师生必须落实阅读计划,既能明确阅读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又能有效地督促阅读进度。
首先,落实学期阅读计划。结合课本“名著导读”,明确本学期要阅读几部名著,同时明确每部名著阅读完成的大致时间。如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涉及《骆驼祥子》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作品,期中考前阅读《骆驼祥子》,期中考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其次,落实每部作品的阅读计划。
1.明确阅读目标。从头至尾读完整本原著;及时做读书笔记;能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迪。
2.明确阅读量和阅读进度。明确每天的阅读量有两大依据,一是学生的平均阅读速度,二是学生每天需安排的最小阅读时间。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45万8千字,笔者任教班级学生平均阅读速度为450字/分钟,每天安排15分钟的阅读时间,10分钟左右的做读书笔记的时间,这部名著需要68天才能读完。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公式“总页数÷68=?”,得出每天阅读的页数,然后要求学生填写日期进度表,明确每天的阅读进度,也方便教师和家长的督促、落实。
三、阅读方法的落实
1.落实基本的阅读方法。教师应加强对基本阅读方法――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指导和落实。阅读一部名著,用浏览的方法看序、跋、目录、索引、后记等内容,了解作者的重要主张和书的大纲架构。对每天要完成的阅读内容先用略读的方法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整体感知所阅读章节的内容要点,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再用精读法,或阅读经典情节,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研读重要语句、揣摩重点字词,或理解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落实做读书笔记。培根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教师必须落实做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1)落实读书笔记的格式和形式。学生须掌握读书笔记的基本格式。除了文章内容,还要注明作品出处,包括书名、作者、版本、页数和日期,以便日后引用时查找核对。名著的文体不同,读书笔记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诗集《繁星・春水》的笔记形式可以是摘录经典诗句并加以赏析,或写读后感;科学小品《昆虫记》的笔记形式可以是“叙事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笔记形式可以是概述情节并注意摘抄名言,或分析人物形象,或写读后感。
(2)落实读书笔记的内容。每读一部名著,教师可以给出读书笔记的范例,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如小说的读书笔记,概括内容时要注意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注意准确记录小说的细节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第一章,大部分同学做的读书笔记很简单:“保尔报复神甫,把烟末撒在了神甫的复活节用的发面里,被学校开除了。他到了车站食堂工作。”教师示范如下:“十二岁的保尔因打架被神甫带到了高年级上课(事情的起因),保尔对《圣经》和生活的出入有所质疑,神甫把他打得鼻青脸肿。保尔因为报复神甫对他的侮辱,把烟末撒在了神甫的复活节用的发面里(事情的经过),被学校开除了(事情的结果)。他到了车站食堂工作。每个月八个卢布(细节内容)。领班弗罗霞告诉了保尔的工作内容:倒开水、烧开水、擦刀叉(细节内容)”。学生学习范例,坚持做完了整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既锻炼了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也为快速回忆名著内容提供了线索,还为解答试题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3)落实读书笔记的完成。做读书笔记是艰苦的,教师不及时跟进、落实,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检查读书笔记的完成情况。可以一周安排一次检查,查看读书笔记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内容是否有缺漏;也可以在阅读交流活动中巡查,并要求及时纠错和补缺补漏;还可以请读书笔记做得较优秀的同学当老师的小助手,隔两三天检查一次同学们的读书笔记,帮助做读书笔记有困难的同学,并督促其及时跟上阅读进度。
四、阅读内容的落实
教师同样要采取多种方式落实阅读内容,防止半途而废现象的发生。落实的方式主要有:
1.课前五分钟名著阅读交流。据笔者实践,利用课前五分钟语文活动时间进行阅读交流,是落实阅读内容的主要途径。交流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促进交流活动顺利进行:
(1)根据名著的文体特征采取适当的交流方式。诗集《繁星・春水》适合读、背、赏析;传记《名人传》更适合说说自己的感悟;散文《朝花夕拾》适合提出阅读疑问,师生一起解答;小说《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等,适合概述或复述故事情节。
(2)每天定人、定量、定时。一般是按座号每天安排两位同学到讲台上与大家一起交流;提前告知每位同学交流内容的起始、结束部分;每位同学交流时间为两分钟左右。对能力较弱的同学可降低要求,比如可以让他们用复述的方式,完成普通同学二分之一的交流任务。
(3)要求并鼓励学生敢说。每次交流任务结束,教师应对学生的声音是否洪亮、吐字是否清晰、表情(包括肢体语言)是否自然等方面加以点评,评价时以鼓励为主,激励引导学生敢开口说,敢声音洪亮地说。
(4)及时纠错或补缺漏。每位同学交流内容结束,座位上的学生或指出讲台上同学概述内容的错误之处,或补充其遗漏之处,或解答疑问,教师则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学生读书笔记上的错误、缺漏之处。
2.检查读书笔记。这点,上文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3.适量的检测。检测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迁移。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使用有阅读练习题版本的学生与全班同学共享阅读练习题,加强对章节内容的掌握和答题能力。整本书阅读结束,教师要精编检测题,编写的检测题要广,要细,要重点突出。“广”是指试题涉及的内容全面,涉及作家作品、主要内容、典型事件、写作特色、阅读感受和体验等。“细”是指对名著的主要情节要注意细节内容,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是保尔在什么境况、什么时候说的。“重点突出”是指针对考题“深阅读”的倾向,重点训练学生对情节的概括和表述能力、对经典语段的鉴赏评价能力。同时,教师要落实检测题的复习和巩固。复习方式可以是同学之间在课间互相抽查;也可以是利用课前五分钟活动时间,教师进行抽查和点评;还可以是学生结合读书笔记的内容,对检测题进行补充,出题考同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现名著“真阅读”,师生都需要韧性,教师要进行有效落实,学生要坚持阅读,日复一日,学生养成了终身受用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名著阅读就不再是学生考试的障碍。
参考资料:
一、保证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
高中阶段学科多、作业量大,课时安排满,导致高中生无暇进行课外阅读。时不时在早读课时会发现有学生伏在课桌上睡觉,问起原因,均是昨晚做作业做得太晚,睡眠不足。试想,一个学生,作业多得睡眠都保证不了,他又哪来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呢?
所以要落实课外阅读,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有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语文教师要少布置作业,多留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甚至在高一、高二升学压力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每周可以拿出一、二节课让学生自主阅读。
为了更好地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还可以进行更为细化的时间安排。第一,规定校内阅读时间段。根据学校作息时间,结合学生课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好课间、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和晚上回家后这几个时间段来阅读。除此之外的任何时间则一律禁止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第二,确定一周阅读时长,即主要确定周末阅读时间量。周末一般要求学生至少能保证100分钟的阅读时间。第三,利用好寒暑假,寒假布置学生至少读三本完整的经典长篇小说,暑假布置至少读五本。阅读时间计划一旦确定,最好不再随意变动,以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时间的保证。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应认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三年中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规定,笔者要求学生在高一、高二课外阅读总量为140万字,高三学年为40万字,并且要求学生三年中每天均做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更细化的读书计划是:第一,每个学期至少要购买或借阅3~4本书,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第二,每个学生都要有一本读书笔记本,养成抄写优美语段或名言的好习惯。第三,有意识地对自己看过的好文章或语段进行仿写,即进行“二次创作”,这是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方法。第四,每两周进行一次读书成果交流展,或交流读书心得,或展示读书笔记,或举办手抄报比赛,不拘形式。
三、合理安排课外阅读内容
古人说:“开卷有益。”可如今却不是一个开卷有益的时代。现在是个信息泛滥,好书坏书充斥的时代。在学生开卷阅读之前,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甄别、选择书籍的本领。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好的建议,推荐一些好书,限制学生阅读不良的书籍。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有以下几种:一是与教材课文相关的完整小说;二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必读书目;三是一些时代气息鲜明的优秀报刊,如《青年文摘》《读者》《特别关注》《小小说选刊》《意林》等。
教师还应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环境。可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条件,合理安排学生开放时间,最大限度地解决“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
还可以建立班级读书角,发动全班学生捐赠好书。这样既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阅读的内容,又方便学生借阅。
四、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精读法
即在课外阅读时,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速读法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
3.读书笔记法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写作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读书笔记做得更灵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
读书笔记;朗读;游戏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A)―0033―01
阅读是一个人基本的学习能力,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呢?通过实践,本人认为在教学时广泛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多种形式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使他们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从而达到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目的。
讲故事
新课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中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而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尚不能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低年级教学时,一定要扩展教学思路,耐心引导。讲故事则是诱导他们喜欢读书的很有效的方法。所以,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一些短小精悍、故事性强的童话、寓言;在学习课文时,用有趣的谜语、故事、问题,一段谈话,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段录像等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
当学生进入三四年级后,随着词汇量的逐步扩大,他们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时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并适时开展“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读书交流
当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后,教师应注意继续调动他们的这种兴趣。这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常用的读书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阅读好习惯。做读书笔记,刚开始是对一句话、一个词的概括、评价,后面则包括内容提要、感受体会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读书笔记起个自己喜欢的名字,如“浪花集”、“蜜蜂采蜜集”、“百花集”等等,这样学生才会用心做笔记;还可以让学生将阅读中喜欢的内容制作成手抄报,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使他们以高涨、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过程,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水平。对于学生的读书笔记,教师应经常进行检查指导,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还可以不定期地利用班队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进行月度检查、评比,对读书笔记做得好的学生、课外阅读积极分子进行表彰,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朗读竞赛
学生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面,不论是故事性强的童话、寓言,还是唐诗、宋词以及儿童版的中外名著等,凡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读物都要让学生读一读。为了获得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教师还要结合语文教学定期开展“朗读竞赛”活动。选择一些诗歌、散文,让学生进行表情朗诵;设计若干读写方面的基础知识题,让学生竞答或作书面回答。目的在于强化课外阅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无论是开展哪种形式的竞赛,我都事先放手让学生进行竞赛准备,促使他们在“读”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做游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一个人要学好语文,必须靠自己努力,教师不可能代替他读书、思考,也不可能代替他提问、练习。路终归是要靠自己去走的。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将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克服他们对教师的依赖。
那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哪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呢?
一是认真读书的意识和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主学习课文要十分重视阅读的训练,不仅课前要学生认真阅读,而且在课上也要让学生多读,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当然多读不是盲读、乱读,应根据不同的课文,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并指导读书方法,在朗读、默读、通读、细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内容。既然读,就要认真,不光读得流利,还要读出感情,使自己的思想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这样,越读,对课文理解越深刻;越读,对课文就越有感情。
二是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和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就要求“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己闯过自学中碰到的字词关,对联系上下文也很难理解的新词,主动请教字典、词典;对查了工具书也不能理解的字词,做好疑问记号,在老师教学过程中提出,及时得到帮助。
三是读书做记号的意识和习惯。读书时做记号,是学生钻研、分析、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手段,边读边画,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从而收到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我们平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将文中的生字新词、精彩语句、主要观点、疑难之处、重要章节等及时注上记号,并提醒学生学会使用记号,记号必须相对固定,如横线、圆圈、问号、三角、竖线等各代表不同含义。
四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学贵有问”,这里的“问”有两点:一是边读边对照课文后的练习作业题认真思考,提出问题;二是对课文语言文字、思想内容或教师的讲授内容提出一些疑问。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在自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提问题,并指出:谁提的问题多,提得好,就是认真读书、肯动脑筋的表现。
五是背诵精彩片段的意识和习惯。不重视记忆,就没有积累,就没有继承,就不能有所发展。假如一切都如过眼云烟,那么,不管学习多少遍,脑子也仍然空空如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习语文知识,就必须多背诵,多积累。小学生记忆力强,让他们自觉地去背诵课文中重点部分和语言特别精彩的段落,对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大有好处。
六是完成读书笔记的意识和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自读过程中,要注重经常动笔,学会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益处很多:首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其次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优美词句或重要内容记在大脑中,写一遍有时胜读十遍;第三可以不断积累多种有用的资料;第四既可以培养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以培养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但要注意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分清主次,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做到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此外,自觉作业并及时订正的意识和习惯、多渠道获取相关知识的意识和习惯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好意识、好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用无穷。但自学习惯不会自然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必须靠我们教师在日常的、长期的教学中加强指导、训练和督促。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仇湖小学】
关键词:语文;作文;五步培养教学法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在总结当前教学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改进写作的“五步培养教学法”,希望可以对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一、写作现状分析
现在通常的作文教学模式为:教师定话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分发作文。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是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限定在教师划定的框框里,成了“遵命文章”。教师出题很大程度上又都是即兴表演,随意性大,对学生又缺乏相关主题引导。于是最后所批阅的都是没有指导的作文,学生局限于仅有的写作经验,有感而不得解,写出的文章只能是原地踏步。作文训练的盲目性、命题的随意性以及教学方法上的自我封闭是当前写作教学中的三大弊端。
二、“五步培养教学法”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作文教学经验,以及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积极探索和教学构想,总结出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作文五步培养教学法,可以很大程度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1.培养开阔思路方面:实行设立每月阅读沙龙制。教师每月拿出一节课作为阅读沙龙课,或围绕某本书讨论,或无主题变奏,师生自由分享。根据沙龙课的特点,平时要求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的方式。自由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教师不加限制,但要讲清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籍。
阅读沙龙课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写作素材,还可以教会学生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写作基本功提高方面:采用每周活性读书笔记制。根据调查,读书笔记是巩固阅读的一种有效方式。现在读书笔记通常都是写成读后感的形式,但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把阅读的目的单纯理解成就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这样就导致了读书只读一章半节,便断章取义地去写感想事情的发生。上边写一些摘抄的语段,下边随意写一些评论性的话,形式的弊端显而易见,阅读的效果便大打折扣,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回避。
因此,对于所写的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每周上交批阅一次。但读书笔记可让学生当成日记的形式写,避免学生穷于应付的旧模式。可以规定读书笔记内容不限的活性写作方法,可以写读书评论、日常感想、自身心得,也可以向老师提问题交流,把写作主动权完全给学生。这样读书笔记不但可以记录同学们的读书收获,也成了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有助于老师更具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计划安排。
3.定题方面:师生联合讨论定话题制。以往作文写作,通常都是完全由老师定题,学生去写,写完交上,老师改完后读几个好的作文就又发了下去,这样学生就没有了任何主动权,只是被动的写作。
作文教学中,可以探索为全班学生讨论定话题。由老师进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然后根据共同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写。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讨论最喜欢的作文课是什么样子的,他们认为作文课最缺少的是什么,以及怎样的话题作文是他们最愿意写的等,最后选出一个代表来阐述对问题的看法,老师进行把关和引导,共同制定出一套作文写作的模式和写作话题。
4.批阅方面:同学互相评阅打分制。现在的作文批改基本是语文教师全批全改,而结果是作文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有时会连看都不看一眼,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尝试采用同学互相讨论评阅打分制,把作文随意发到班里,要求不能自己批阅自己的作文,互相评阅和学习,吸纳别的同学的写作长处,避免作文只是由老师自己阅读,同学平时没机会阅读其他同学作文的状况。这也是一种变相调动同学写作积极性的方法,因为如果自己不好好写,让班里其他同学看到,学生心里也会感到过意不去。
5.总结方面:优秀范文小报复印分发传阅制。“良师益友”的核心不是“才”,不是“艺”,是能够善于把握和左右学生的心理,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做一个学生都喜欢的老师。现在对于优秀的作文,最多就是在班上读读而已,而且由于时间有限,只能阅读一两篇,这样很多优秀的作文,就没法让同学们看到和学习,很多写的比较优秀的学生也难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对学生的内心积极性方面是很大的挫伤。
对此,可以充分利用现在发达和便利的复印技术,将每次作文比较好的同学范文,全文以报纸版面形式同时大页统一复印,这样就可以复印多名同学的作文,然后在班内每人分发一份传阅,满足同学们的虚荣心,调动他们争相被复印当范文的心理,这样也就提高了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我们为学生创造了读书环境,不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给他们提供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了以读书读报为背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
1.创建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走进图书。
2.利用阅读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读书读报活动。
3.举行佳句美文的交流、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了解我国灿烂文化,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展阅读手抄报制作比赛,把个人的读书心得反映在自办的报纸上,从版面设计到稿件组织都亲力亲为,这样就能把学生的阅读、写作、画画、书写等各种能力融于一体,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5.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有趣的读书活动,如举行故事会、演讲会、经验交流会、主题班队会、读书征文等活动,评选出最佳读书征文。
二、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训练基本鉴赏能力
1.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1)读物推荐。我主要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还采用了教师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的方法。
(2)读书方法指导。我指导学生运用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方法进行阅读,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的能力。
(3)辅导写读书笔记,如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写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积累课外阅读材料的方法。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让学生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学生的知识才会不断“积沙成塔”。
(1)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如语文常识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精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尽量做到“百花齐放”。
(2)剪贴有价值的阅读资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阅读过程中,学生可把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限于自有书报),然后贴在课外阅读本上,贴的方法形式不求统一。就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也是一种享受。
(3)读书要做到边读边思考。学生在阅读时要准备一支铅笔,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圈点勾划的习惯(限于自己的书籍),将重点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标示做记号,进而理解内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
三、课外阅读指导中的评价
1.记录评价。
即对“读书笔记”等进行评价,每两周评价一次,对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表扬。
2.活动评价。
即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并进行评价。如知识竞赛,检查阅读的广度;读书征文,了解阅读的深度;优秀习作,了解阅读的精度。每次活动都让学生自我评价。
3.背诵评价。
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言警句、古诗文等都得一一背诵,除教师抽查外,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学生互查背诵。同时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督促背诵。
4.运用评价。
即以习作和口头表达中引用的课外知识是否丰富为依据给予评价。我发现学生的习作和口头表达中引用了课外知识,就给予表扬。
四、实践的成效
1.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尝到了阅读的乐趣,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2.阅读习惯逐步养成。
我明显地发现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每天读书、读整本的书、边阅读边思考等良好习惯,许多学生每学期的读书笔记能达到一万字左右。
3.阅读的面逐步扩大,阅读的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质大幅度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日益增强,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
学生阅读的视野也更加宽泛,内容不再仅限于儿歌、童话、故事、科普作品,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古文甚至戏剧等,都已进入学生的阅读范围。在阅读中,学生对作品的兴趣不再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不再仅满足于“看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93-01
加强名著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把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
一、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背景,理清故事情节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自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二、阅读时合理安排,形成习惯
1.老师要对新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目做到心中有数,分年级落实好。鼓励学生自愿购买名著或以班为单位到图书馆借书阅读。对考纲中的12部名著,要求学生尽可能在初一、初二读完。要求初三阅读的《格列佛游记》可放到初一提前阅读,教科书《名著导读》中没有而考纲中有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也放到初一阅读,《水浒》可放到初二提前阅读。
2.布置适当的阅读量,合理安排好阅读的密度和时间。七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阅读;八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30~40分钟阅读;九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20分钟左右阅读回顾精彩片段,包括12部名著;寒暑假可尽量多安排一些。同时,七八年级每周可安排一节课阅读或点评名著课。
3.加强督促检查,促使习惯的形成。我主要通过定期开展故事会和定期检查读书笔记进行。为督促学生读名著,平时要求学生在课前5分钟讲一个小故事,或介绍一个自己喜爱的人物等,这样既可达到检查的目的,又可加强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与思维的量。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既可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又可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每星期,检查学生读书笔记两次;每学期,举办一次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三、阅读要做到课内向课外延伸,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七年级上有居里夫人《我的信念》,想知道居里夫人更多的故事吗?那么就看一下《居里夫人传》;七下有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想知道英子最后的结局吗?那么就看一下《城南旧事》;八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个高傲的法国人,为何对落后、愚昧的旧中国抱有极大的同情?那就看一下《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吧;八下的《列夫托尔斯泰》,想知道托尔斯泰为何以82岁高龄从家中出走,在寒冷的路途,在一个无名小站渡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天?看一下他的《复活》吧等等。这一环节的要点就是:浅读即可,了解大概,从书中找到问题答案,先让学生能打开书。每周留一节课(两周一次也行),鼓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专门在课堂上交流,使同学们都能够参与到名著的话题中来。在阅读的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笔记的记法。对于一些长篇的古代小说,读时有一些字句常半懂不懂,教师可让学生忽略它,不要因此停滞,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学生阅读的心路流程,从而获得对名著的整体感知。长篇小说,无论是人物、情节、环境都错综复杂,能把握住其中的一个局部,有所了解就好,能进行点探讨更好。1.概括来说,看书中的人物、看书中的故事、看小说的章节、看章节的题目等等。2.具体方式上,有写读后感、心得、写随笔、写旁批、办手抄报、制作课件等等。
总之,阅读名著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阅读的近期效应而轻视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了,阅读量增加了,视野拓宽了,能力自然会提高,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一、潜移默化法
“潜移默化”是我国古代北齐教育家颜令推所著《颜氏家训・慕贤》中的“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引申而来的。教师地身教重于言教。我在校内时常是带着书的,午休回宿舍的路上学生会看到,上学、放学进校门的时候学生会看见。在午读、阅读课上我都会带上自己要看的课外书,在讲台上坐下埋头读书,并记读书笔记。既不看学生,也不被教室的声音所干扰。见我看书的神情,学生都会受到感染,自己静静地走进教室坐下来看课外书,并写读书笔记。学生看到我也写读书笔记很是好奇。我将自己的笔记本一页页翻开给学生看,一页页、一行行工整的书写,给了学生良好的影响。学生能感受到,人要终身学习,养成阅读的习惯,并要勤动笔,勤动脑。不仅仅对学生现在有影响,而且终生受益。正所谓“耳濡目染,不学自会”。
二、故意隐藏法
在学校的阅读课和午读的时间,有时我会带着课外书到教室与学生同时间看书。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会在看书的时候“放大”看书的反应,看着看着就笑出声,看着看着就说出口“真有趣”。这时候往往我事先挑好学生也看的课外书。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发笑、时而感叹……下课了,我把书放在语文书底下,让学生看见,但不放在最上面,故意藏起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我站到走廊上去后,有的同学就想知道是什么书了,偏着头看书背上的书名,有的就跑来问我看的什么书。在学生的日记中也发现了“老师今天拿了一本《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看得津津有味,我也借了一本来看。”过两天我就发现有学生拿在手上看了。
三、巧设悬念法
人们总是对悬而未决的东西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追根问底。作者在文章中巧设悬念,吸引读者寻根问底,步步深入。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就可以利用文中的悬念,吸引学生自己在课外把文章读完,以达到情感的满足。如美国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一书,我先说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选了第七章《野性的呼唤》的第二节《与狼相遇》读给学生听。我读到:“一天夜里,布克突然从睡梦中惊醒,它的眼睛喷发出渴望的光芒,鼻翼不停地翕动,全身的毛都竖立起来。” 读到这里就戛然而止。我说:“布克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它想做什么呢?同学们自己从书中去寻求答案吧。”第二天,就发现有学生在捧着这本书读,很多人围在一起看了。
四、佳句分享法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我看到一些好的句子,我会板书在黑板上与学生分享。有一天,我在教师与学生一起午读,我看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人应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能力。”这句话我觉得对人颇有启发性,就板书在黑板上,午读结束前让学生读一读,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读书笔记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会用专门的本子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抄好词佳句,可以写读后感。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到学期末,班级评选优秀的“读书笔记”,评选出“阅读之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六、讨论交流法
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利用阅读课,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体会有其必要性。让学生交流个人阅读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的知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能呈现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有了展现的机会,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课外延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