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字文化的传播

汉字文化的传播

时间:2023-06-21 08:58: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字文化的传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汉字文化的传播

第1篇

关键词:汉字听写;文化强国;文化创新

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掀起了一场听写汉字的热潮。据央视统计,该档节目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率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一场没有奢华场面,没有明星阵容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何一经推出,便备受瞩目,在观众中引起如此强烈反响?让我们一起从《文化生活》教材中找找答案。

一、载体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听写汉字为题。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听写大会》以汉字为载体,通过参赛选手的比拼,强化汉字书写,领悟汉字之美。

二、内容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汉字为载体,考查的内容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也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考试题目涉及了历史、地理、人物、自然、医学、化学、成语、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知识。比如历史方面:甲胄、桀纣、斧钺、蚩尤;地理方面:郫县、郓城、滹沱河、兖州;自然方面:雾凇、猢狲、岱宗、乌桕;医学方面:腭裂、湿疹、矽肺病、癔症;化学方面:镪水、三聚氰胺、核苷酸、胱氨酸;成语方面:枭首示众、万目睚眦、兄弟阋墙、荦荦大端;日常生活用语更是不胜枚举。这些考题见证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同时也证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三、作用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播出,掀起了国人的汉字热,通过主持人解释考题的过程,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和独有的魅力。汉字散发着独特魅力,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们对古老的传统文化重新点燃激情。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出现,让我们重温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时,通过听写汉字,也普及了一些自然科学、医学生物、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让我们看节目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提升了我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此外,《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播出对外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这样一档栏目让更多各国的人民认识、了解和喜欢我们的“方块字”,了解我们的文化。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繁荣了世界文化,为实现文化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油然而生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也正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对汉字追捧热潮的背后,正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发展建设本民族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体现了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对建设中国文化强国的参与热情。

四、启示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保持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实现文化创新。可以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做到了创新,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挖掘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向国人和世人传播着古老的中华文明,也通过文化的创新,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时代的元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今天,我们生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人民群众从来就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幕后策划团队,依托大众传媒,将传播中华文化这一使命完成得如此成功。“汉字听写”热潮的背后,让我们更多关注本国文化,了解认同本民族文化,人人争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让中华文化这一人类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文明,在新世纪绽放出更为绚丽的光芒!

第2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何以能够吸引观众?难道仅仅是个“书写”问题?显然,节目中出的一道道汉字听写题,让一些观众不得不给自己贴上“文盲”的标签。对不少离开校园已久的人来说,不只是一些结构复杂、罕见使用的汉字让人写不下来,更有一些笔画简单而“高频”的汉字让人“举白旗”。当然也就有了在“惭愧”之下的“继续看”,或者“兴趣”之中的“娱乐看”。

但是,往深处想一想,并无奢华场面和明星阵容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刚一问世,便以其益智的清丽身姿和积极的文化情怀,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创下全国收视佳绩。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唤醒了深藏在炎黄子孙心中而在键盘时代淡忘了的汉字情结。这样的节目,达到了“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的效果,可以说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一种具体体现。

中国汉字被错“书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在给汉字的书写、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等问题,对汉字书写和传承提出了挑战。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与载体,提倡正确“书写”,是因为书写是汉字的基本属性,是汉字传播的前提。中华民族文化,绵延数千年,固然不只在文字本身。但那些珠圆玉润、形象饱满、栩栩如生的汉字,若在我们的忽视与冷漠中,慢慢成为历史的遗迹,岂不是有愧于先人一笔一画刻凿出来的古老文明?

说起传承中华文化,大家都认为很重要,很必要。但在行动上,一些人似乎又成为“旁观者”,强调客观原因多,查找自我责任少;等待别人先做的多,自己率先干起来的少;宏观的话说得比较多,具体实事抓得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主办者以自身行动,践行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其中有两条启示值得深思。

其一,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坚守与创新并举。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是我们最值得保存和珍惜的文化瑰宝,要弘扬汉字,需能开拓汉字的艺术美。要让汉字进入百姓的生活,进入我们的艺术领域,让人们感到美,感到震撼自己的心。在这方面,我们的媒体不仅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有能力激活汉字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重新焕发汉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想象力,让汉字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其二,正能量的传播,关键是提高新闻宣传和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谈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时指出:“人民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要认真研究不同群众思想文化需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提高群众素养,是宣传思想工作艰巨而重大的使命,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积累,持之以恒。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会通过“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实现提高“软实力”的目的。

(摘自2013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思考练习】

1.《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观众中掀起热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认识,谈谈“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等问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概括出规范书写汉字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最要好的朋友平时用惯了电脑,手写汉字的能力明显下降,写作业时经常出现一些错别字,并且毫不在乎,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后,你很想劝他规范地写字,该怎么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

关键词:汉字;标志;设计

一、引言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标志承载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标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对标志也越来越重视,重视标志的传播功能。标志有着很强的传播能力,它可以传播企业的名称,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经营理念,它是重要的信息传播的载体,它对企业形象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标志设计在西方设计思想的影响下,虽然变得具有现代感、信息感和商业感,但也因此没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韵味,没有了中国本土特色。因此,从中国传统元素中吸取具有代表性、最具典型的元素作为我们的设计素材,能使我们的设计更具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标志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二、标志与汉字的可结合性

(一)标志与汉字的渊源

标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会,它与原始社会的“图腾”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原始人看来图腾是一种不可侵犯且能让部族兴旺的“神灵”,把这种“神灵”用一定的手法描绘出来时,图腾标志便产生了。在原始人的社会生活中,劳动过程中自己会生产一些劳动工具,为了辨别工具的归属,经常在这些工具上刻写一些可以识别的标志,这时图腾标志就可能作为生产生活用具的辨别标志而被运用。汉字也有相近似的历史,汉字来源于图画,有这么一种说法“书画同源”,每一个汉字其实就跟每一个标志一样,是一幅图画,汉字与标志共具符号特征。

(二)汉字的特点与优势

汉字是表形和表意文字的典范,现用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划,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洁;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因此单个汉字的信息量、意义的丰富性明确性方面显然超过了表音的拉丁字母。汉字与其他文字相比有很多的特性,它有图案性,可以从字形来设计标志,它可以表音也可以表意,因此,设计时也可以从音、意来入手。不仅如此,汉字有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艺术可以使原本方方正正的汉字变得具有曲线之美;篆体与印章的融合显得古老而典雅。

三、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下面是汉字在标志中运用的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从汉字的字形入手进行标志设计

从汉字的字形入手进行标志设计,是汉字标志设计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设计时以文字为主体强调字体的独立性,保留汉字的基本结构、笔画形态,在充分理解设计主题要求的基础上,借鉴汉字的结构、笔画、布白、虚实、承转的规律,运用对称、均衡、对比、韵律等审美原理,以概括简练的手法,对汉字的字形加以巧妙地变化处理,形成了汉字新的视觉图形,从而设计出独特的汉字标志。在运用汉字的字形时,除了上面的方法外,还用一种常见的设计方法,就是以字为主,以图为辅的设计方法,将汉字与图形想结合,取汉字的部分笔画改造为图,这样设计出来的标志,不仅能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还能充分地表达标志所蕴含的理念与个性。

(二)以汉字的字意着手进行标志设计

从汉字的字意着手进行标志的设计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这一设计方法,主要是对汉字字意进行深入研究,进行把握,挖掘汉字的深层意义,从而达到一种望“文”生“义”这一效果。它是利用汉字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字体构成方法,注重文字含义,往往不以具体图形加以配合,而是通过文字笔画空间或部首结构作灵巧的变化,同时将标志的特定寓意引入其中,构成绝妙的表现,激发人的思维形象。利用汉字的表意性,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与之有关联的抽象概念,从而引起人们的联想,唤起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从汉字的字音着手进行标志设计

在汉字中,同音字很多,一字多音也很多。中国人很喜欢说好话,说吉利话,因为有这一爱好,所以中国人也向来喜欢用谐音,如数字“8”可以联想到发财的“发”,由数字“4”可以联系到不吉利的“死”,在大街上走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好车挂的牌照就是全“8”的数字。这些爱好跟古人不无关系,古人忌讳很多东西,为了避讳,古人经常改字,甚至改姓。利用汉字的字音去设计标志将很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若设计师们好好把握好汉字的字音去设计,投其所好,将会很受国人的追崇,从而让汉字标志的优势不断的展现出来。

(四)用书法造型进行标志设计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书法艺术。汉字以抽象、丰富的点画线条汇成书法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千姿百态的形体结构为书法奠定了造型基础。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又为书法的表现形式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标志设计中,运用书法汉字很具特色,别具一格,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不仅使得标志龙飞凤舞,也使标志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设计师常常借鉴中国书法艺术,将书法字灵活地运用其中。各书家之间风格各异或洒脱自如、风度娴雅,或笔力劲健、爽朗高远等,这为汉字标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和多样的手法,也为我们的标志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标志具有相当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五)以印章形式进行标志设计

印章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是古代身份的凭证,它的前身为远古氏族的族徽,而族徽大多为各氏族的图腾标志,因而,印章与标志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印章盛行于古代,它是权利的象征,信誉的标记,因其一般采用的汉字为篆体,所以又称为篆刻。篆刻艺术古朴而又稚拙,应用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印章给标志的设计启示是:在方寸之地将印文安排得平正、匀落,印面文字笔划疏密统一,印章的风格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字体的挪让、呼应,盘曲、变化,离合、变形,空间的布红留白等等,无不体现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给人苍茫古朴的感觉。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文化的融合、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的设计不能停滞,更不能全盘西化。汉字作为中国传统元素中的精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最为珍贵的财富,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把汉字运用在标志设计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充满了东方艺术的特色。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中,一个中国企业,一种中国商品要出类拔萃,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特色,离不开一个有着民族个性的标志。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底蕴,运用汉字的魅力,设计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马文镰.标志在企业品牌传播中的可识别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4,(22):59-59.

[2]唐骅.“标志文化”的今昔[J].世界知识,1989,(3):27-27.

[3]吴国欣.标志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M].2002,48.

[4]成朝晖.汉字设计“形”与“意”的研究[J].新美术,2004,(2):69.

[5]刘月华.浅析汉字标志设计手法[J].艺术教育,2006,(9):118.

[6]熊绍庚.标志设计中的汉字[M].现代艺术与设计,2005,(145):18.

第4篇

摘 要:在当今的电视节目上,各种各样的真人秀节目绽放着异样的光彩。《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文化节目在2013年的黄金暑假中脱颖而出并创造了良好的收视佳绩。本文通过分析节目的优势与不足来鉴赏这场“汉字盛宴”。

关键词:《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播学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节目都是以电视传播的形式对观众进行文化教育、社会教育。它们的着眼点都放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字上,观众可以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和文化,同时也能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我们的键盘时代,各种输入法的出现,已经让我们能提起笔但写不出来字。这两档节目的出现能够让我们观众心里产生了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两档节目在播出短时间内能够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文化警示的作用。诚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既要看到它得优点也要认识其不足。

一、节目优势

(一)栏目的归宿是文化传承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都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在节目中各位评委老师都会尝试解释和拓展所考文字背后的知识,比如造字的规律,构字法等,这些都是文化传承,也是书写文字最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样的节目也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汉字独有的魅力。传统文化是历代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产,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而汉字则为基础,它是我们的母语。纵观文字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它穿越了人类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汉字始终有着强大的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可以这样说,汉字书写和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的精髓。现今,我们需要推广普及汉字,使大众能正确书写汉字,了解汉字的精髓。通过观看这两档节目,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它们的考题更多涉及的是当代青少年需要记住的有关历史文化、历史事件的字或词。这也提醒着大家要关注历史文化事件,要铭记历史。同时这也考验着参赛选手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传播正能量。

(二)观众参与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现场观众的互动,当主考官说出即将要考的字时,我们通过屏幕能够看到现场观众的紧张。当主考官说出了要考的字,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场下比比划划,跃跃欲试。选手答题成功,他们会为之欣喜。选手答题失败,他们也会为之惋惜和沮丧。现场的气氛会带给观众强烈的参与感,无论是场上的观众还是收看节目的观众都会跟着节目一起书写汉字,参与到节目中来,增强了对观众的号召力。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外国友人加入了这场汉语热潮。通过看网上的评论和热帖,我们发现很多外国友人依托这个节目学习汉语,这两档节目成功地把这股“热潮”延伸到了国外,“汉语热”的浪潮已经面向世界了。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友人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节目之中。观众的热情也会推动这两档节目越办越好,推陈出新。

(三)听写――心理的认同

听写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有认同感的,自小学伊始的语文课,老师都会听写我们所掌握的汉字,老师一边读我们就会写出所听到的汉字。可以说,听写陪伴了我们的学生时代,小学、初中、高中都离不开听写。听写,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听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节目采取听写的方式一方面是考验学生的听力和书写能力,因为有很多情况是选手听错因而书写错误,在这一点上也是让很多评委和观众所惋惜的。另一方面也是便于学生接受,增加熟悉感,达成心理的认同。因为听写这种方式针对参赛学生来说几乎是天天接触的,它容易唤起学生和观众的回忆,这样,也方便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二、节目不足

(一)赛程设置方面缺乏创新

从总体上看,《汉字英雄》的初赛独家采用汉字十三宫,答题者从第一宫出发,回答正确向前进一格,回答错误将向左或向右平移一格,移除十三宫即失去游戏资格,直至到最后一个宫格走出,即成功通关。它初赛的赛制可以避免选手偶然的失误,不会因为一个字或一个词而惋惜的淘汰。复赛几乎采用两两对决,三局两胜的比赛规则选出能进决赛的选手。复赛的题型可以说是越来越灵活,偏旁部首题、拼音类型题、组词题等等。决赛赛制几乎也是采用逐层淘汰的赛制选出当季的汉字状元、汉字榜眼、汉字探花。决赛多是考查成语,考查选手的信息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赛制上,是主考官读出题目后并给出相应的解释,主要考查学生的听写能力,但是整个比赛考查形式过于单一,使其变成了一问一答的对应关系,未免有些单调,缺乏创新,也不能很好地考验选手灵活理解汉语的能力。

(二)评委的价值挖掘不够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邀请的评委可以说是文化界的重量人物,《汉字英雄》的评委: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晓松,著名音乐制作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评委:刘丹青,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程荣,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词典编辑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汉字英雄》的评委对参赛选手的书写规范程度并不是很严格,比如:有位选手写“戕害”的“戕”,将“戕”的撇倒插笔,写得也像是横,但是评委算为正确了。相比较而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评委对参赛选手的书写规范程度比较严谨。有位选手书写“日冕”,将“冕”字上面的小保即冒字头)写成了曰,它看似准确,但有位裁判并没有亮灯,足以看出评委的严谨性。但是纵观这两档文化节目这些评委并未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他们往往忽视字理或者解释欠妥当。这些嘉宾的知识素养和文化价值绝不只是简单地解释字词、判断对错,他们更大的学术价值并未很好地体现出来,而是让观众感觉他们是在“坐镇”,故应该深度挖掘评委的文学价值,做到学术与名誉双赢。

(三)生僻字偏多,教育意义不强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开播的目的就是在全社会传播汉字文化,普及汉字知识,规范汉字的书写,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是两档节目选用的词有些生僻,在节目中的一些生僻字或许我们都很少听过,比如像“瞀儒”、“瘰疬”、“芫荽”、“碌碡”等,这样的词语出现在节目中只会导致参赛选手死记硬背字典,形成恶性循环,它只是起到了竞赛的目的,但实用价值和教育意义不大。一些外国友人看到这样的题目后也直呼“太难了”,学习这样的字,他们了解不好中国文化。这些外国友人表明,像他们这样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基础是不同的,他们更喜欢实质性的东西,喜欢能够更真实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事物。其实,真正地学习汉字,是能够灵活运用汉字,学以致用。而不是用字典限制人对汉字的理解和思考,用“难”考验学生的思维。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以其良好的社会效果让观众重新审视了书写汉字的重要性。这两档文化节目也应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寻求符合娱乐性、竞技性、故事性的电视传播形式进行宣传。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成年人,待他们成年后或许能因为电视节目的强化做的比现在的成年人好,或许他们也会提笔忘字。所以作为电视节目我们要扬长避短,加大对电视传播的宣传力度,赋予文化新的意义。要知道,在经历这些“汉字盛宴”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熊忠辉.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于帆.《汉字英雄》为何能逆袭荧屏[N].中国文化报,2013.

第5篇

关键词:文字 汉字 字体设计 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是世界文字历史上产生最悠久、体系最庞大、结构最复杂、形态最优秀的文字之一。考古发掘证明,汉字起源于原始绘画。在山洞的石壁上刻绘的、简单的、可拟物的壁画式符号能够把当时的一些思想、事物记录和保存下来,成为语言的另外一种存在形态,弥补了语言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足。今天人们看到的各种文字造型,多为象形文字的发展和延续。

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各种不同的体例形态。可考证的文字发展形态根据时间顺序依次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真书)、草书、行书、宋体、现代汉字。汉字经过甲、金、篆、隶、楷、草、行等字体的沉淀,逐渐向更简化,更规范的方向发展。到了印刷字体的时代,产生了现在的印刷字体:宋体和黑体。随着文字体系的成熟,在这两种字体之下又延伸创造出了一系列新的字体—中宋,粗黑等各种标准字体。

二、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汉字设计与标志

标志设计与单个文字的字体设计关系密切,很多标志设计都是以字体设计为主。在标志设计中,字体变化比较抽象,字体的设计更要注重形态的美观。识别更加方便,可记忆特征更为独特。

现代标志设计中字体的设计运用非常普遍。在标志设计中文字的设计手法一般分为象形化设计和意象化设计。象形化设计是具象图形与文字在结构上的有机结合,图中融字,字中融图;而意象化设计,是通过设计使文字内涵在字的结构中加以展示,把抽象复杂的概念视觉形象化,让文字更具个性和表情。汉字既可表形,也可表意。“形”即可见性,“意”即可展性。在汉字设计过程中,如果能“以形写意”、“以意传神”,往往可收到非常独特的视觉效果。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把北京的“京”和一个运动的人相联系,就是汉字象形化和意象化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

(二)汉字设计与平面广告

文字是平面广告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配合图形要素来实现广告创意,具有引起注意,传播信息,说服对象的作用。平面广告中,广告借用文字和图形产生了一种因果化的视觉效果;在欣赏广告设计的同时,文字以特有形态产生着一种自身的审美意识。

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汉字的形式在其中又发挥着民族韵味的特殊意义,利用汉字的形态作为主要的形式去表达广告的内容,目的是能更快更好的推广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使所有承载着汉字字体设计的艺术载体更具有民族特性。因此,注重汉字形体没计,是增强广告设计文字视觉传达效果、吸引消费者有意注意,增强版面审美价值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汉字设计与包装

字体设计是否恰当,是包装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如何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强化商品的品牌意识,已成为现代商品包装设计的重要课题。除了图形、色彩、编排外,包装上的字体设计是传递商品信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主要内容。包装设计中的文字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对文字进行艺术加工,字体与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文字造型与设计思想相融合,从而概括、生动、突出地表现文字的精神含义。如:生活用品字体设计要流畅,应该表现商品的格调、品位以及符合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等。

包装上的字体设计是在起到说明作用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形象多变的特性,以及文字与文字,文字与产品图样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强化商品特征,提高商品形象,加深对商品特征的认识,其表现形式注重独创性和多样性,应从包装设计的整体来考虑,既要保证视觉形象的统一性,又要有一定的变化。

三、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汉字作为传达与交流的视觉符号,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又与视觉设计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密切关系。视觉信息的传达与交流,是将物质世界经过视觉感知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作用的过程。它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其本质是通过视觉信息的传达为人服务。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设计,除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外,更重要的是向广大的消费者传达一种信息、一种理念。因此,在平面设计中不单只是注重表面视觉上的美观而更应该考虑信息的传达。所以我们说,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是集传播功能、情感意象于一体的视觉表现符号,是平面设计中最直接、最明了、最迅速的信息载体。

个人认为,汉字对平面设计具有巨大重要意义。首先,汉字源于图画,属于象形文字。虽然经过数年的演变,与当初较为具象的图形已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但它比字母文字具有与图形更密切的联系。这是我们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进行汉字设计的基础。其次,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融汇了无数人的智慧与心血,拥有书法艺术、多种字体和大量文字设计的形式与作品,这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可以给我们的设计带来有益的启迪和深厚的文化感、历史感。再者,以汉字为主要设计素材,不仅可以使广大的中国受众更易于理解、接受,而且可以以此为媒介向国外的受众介绍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可见,汉字在平面设计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无论是汉字平面设计还是其他设计门类都应该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因为关注并致力于本民族文化传承本身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

总结

在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字体与字体的版面设计对于从事平面设计的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和设计技能。字体在平面设计中基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单独字体的创意设计,二是字体在版面中的应用设计。单独字体的创意设计是在基本结构上的创新和突破,而字体版面设计不仅要正确的传达版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如何以符合视觉规律、富有美感的版面形式打动读者,使之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获得美的视觉享受。因此我们说,在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甚至是画面的重心或创意所在,好的字体创意无形中就创造了平面设计中视觉的亮点,同时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季铁周旭《文字设计与传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2] 万云青汪尚麟柳燕子《字体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

[3] 刘杰《文字设计》(西南师范大学)1997/6

[4] 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

[5] 王受之《现代设计教育》(今日设计)2001

[6] 刘艺琴《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7] (法国)德卢西奥一迈耶《视觉美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8] (美国)本杰明、马丁内兹《现代美术与设计基础》毕盛镇/姜凡译

[9] 戚跃青《平面设计中文字的图形特征》(装饰)2000/2

[10] 柳林《字体设计与创意》(武汉大学出版社)

[11] 张福昌《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2] 李巍《招贴广告新视角》(重庆出版社)

[13] 谭冰玉《谈文字的装饰性》(中国美术教育)

[14] 丘斌《装演设计教学》(江西美术出版社)

第6篇

汉字在传入以前,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是绝大多数中外学者持有的观点。没有文字,文明继承和文化传播只能依赖口耳相传。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对于古代日本而言,尽快地掌握一种文字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认为,汉字正式传到日本始于应神天皇十六年(285)百济人王仁现郑玄注《论语》10卷和《千字文》10卷。从此汉字的影响逐渐在日本民族中扩大,它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撒入日本列岛的土壤。尽管汉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能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和掌握,但语言习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植入的过程,所以在汉字掌握的过程中就不自觉地学习了中华文化。人类的传播活动从语言传播到今日的信息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发展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互动传播时代。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进行的。由于受到科技发展条件的制约,书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或媒介。尤其是在进入印刷传播时代后,信息传播效率得以大大提高。从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到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的活字印刷、木活字印刷的应用,再到元明两代的锡、铜、铅活字印刷术的进步,逐渐打破了固定的特权阶层对知识的垄断,文化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开来。书籍作为这一漫长历史阶段最主要的传播载体,为古代日本摄取中国文化提供了条件。史载:“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可以看出,印有汉字的书籍成为东亚世界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而中日文化交流的出现在唐代———印刷技术的大发展时期———也并非偶然,是有着传播学的历史必然性的。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往来人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传播媒介的角色。以唐代为例,有大批的遣唐使在学成归国后效力日本朝廷,为古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据人民网2013年4月13日题为《西安发现世界唯一汉文鲁尼文双语唐代墓志》的报道,西安新发现一块唐代回鹘王子墓志,经学者研究确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唯一一块唐代汉文、鲁尼文双语石刻墓志。墓志汉文部分清晰可辨,记载了葛啜的父亲曾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显赫家世,介绍了墓主人的祖父、父亲和兄长的名字以及安葬的时间,还记载了这次安葬是由唐德宗皇帝安排的,长安城的回鹘大多参加了葬礼。在汉文的墓志之后,还用鲁尼文刻了与汉文内容大致相同的文字,但相对简单。这或可看作是文字不同而导致的信息传播受限的例证。

二、从传播的授受双方分析

文化交流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不论是古代日本的主动摄取和模仿,还是中国文化的不自觉输出,都是蕴含着目的和意图的,只是这种意图和目的往往不显山露水,但“传播的目的就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传播信息,更不会莫名其妙地接受信息”。中日文化交流出现的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经济发达、制度完备、科技先进、文化灿烂的唐帝国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着吸引力和影响力。一方面,的天子试图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他们把国内的封建君臣关系延用于周边各国,这种“中国世界”观,并非仅仅是直接以武力征服为主要方式,有时体现为中国王朝对周边各国的“册封”,封以官号、爵位,结为君臣关系,以宗主国对藩属国的立场置之于从属地位,其表现形式就是朝贡。在隋唐时代,日本朝贡中国达到,也为中国文化海外流布提供了条件。纵览古代日本社会发展的历程,每当出现大的跨越和变革时,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摄取以中国文明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实现的。

①文化传播的特性,即文化总是从先进的、发达的地区向后进的、欠发达地区流动,而且后者不必要经过前者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这种传播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必将处于文化流动的上游,况且隋唐时代日本向中国学习的愿望较之前任何时期都显得迫切,这是与当时东亚世界国际关系的整体形势密切相关的。自6世纪中后期开始,与日本有着密切关系的朝鲜半岛局势逐渐发生改变,半岛各国为争夺发展空间不断相互攻伐,而且一直作为日本在朝鲜半岛据点的任那最终为新罗吞并,与新罗关系的恶化使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大大减弱。同时,日本国内也面临着中央权威受到威胁,皇权为贵族所掣肘,由于地方豪族兼并土地而导致国家经济受到影响等的困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尽快跻身先进国家行列,日本遣使入隋,目的就在于掌握佛教以服务于国内统治,并在对外关系上赢取战略主动。迨至唐代日本朝廷听取隋朝时来华留学的学问僧惠齐、惠光、医师惠日的建议,②开始大规模派遣遣唐使,随后开创了古代日本的“遣唐使时代”,这是中国文化之所以广泛流播东瀛的内在动因。自630年至894年长达二百多年的漫长时期里,日本持续不断地派遣遣唐使摄取中国文化,并以中国社会为模板,通过改革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在这一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国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虽无直接的文献资料表明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却有着深层的推动力,即“以文化之”,将日本纳入到为主导的“世界秩序”之内,期待最终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理想。

三、从传播的功能分析

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传播活动具有多种功能,文化功能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传播对文化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广泛而普遍的。正是因这一原因,传播对文化的影响又被当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传播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承接和传播文化,选择和创造文化,积淀和享用文化。承接和传播文化可以将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下来,使之世代相传并与其他文化相互作用;选择和创造文化,而非一味地被动接受文化,可以结合本土文化优势加以发展。当我们翻开日本文化千百年来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日本文化一路走来,正是印证了上述特点。从最早的“王仁献书”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学习汉籍,引进大陆技术人才,到圣德太子遣使入隋,再到大规模的遣唐使派遣直接摄取中华文化,古代日本终于在奈良时代(710—784)出现文化发展的新景象,可以说是积累量变到发生质变的过程。此阶段日本摄取大陆文明表现出继承有余而创造不足的特征,所以奈良时代又被看作“唐风文化”时期。尽管如此,我们仍旧可以依稀看见在消化、吸收、运用大陆文明的过程中,已经在孕育着结合大陆文明而创新的日本文化的胚胎。通过平安时代(794—1192)前期的继续吸纳,即使在遣唐使废止之后,孕育在“唐风文化”中的日本本土文化开始有了明显的、独立发展的倾向,并最终发展成为和汉折衷的“国风文化”。这种文化形式是在吸收前一种文化形式养分的基础上的改良,例如由汉字发展而来的假名文字,和歌以及物语文学的繁荣等均属此种情况,也反映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之中和之后被选择和再创造的特点。另外,文化的文化功能又表现为积淀和享用文化,它可以使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沉淀和堆积。文化传播的时间愈久远,文化积淀愈深厚,而悠久深厚的文化又为文化享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有文字记载的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肇始于两千多年前。公元前周秦时代的地理名著《山海经》已经载有“盖国在钜燕之南,倭北,倭属燕”。

公元1世纪《汉书》的“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已明确记录东海“倭人”朝贡之事。从公元3世纪的《三国志》到《清史稿》,中国历代官修史书都专门记载日本的情况以及中日交流史实。两国间的文化信息传播从最初通过朝鲜半岛的接力传递,到隋唐时代大规模的直接摄取,再历经宋元明清时代的变化,前后持续了两千年之久。伴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日本列岛文化形态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享用中国文化的同时,中国文化的基因也浸透到了日本列岛的些微之处,转化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因子。在此笔者特别指出,近代以降,日本推行维新变革、殖产兴业,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领先于亚洲其他国家,实现了强兵富国的目标。但是,国力增强之后的日本出现了歧视亚洲其他国家的倾向,理论家和思想界鼓吹“脱亚入欧”,试图从文化上否定日本作为亚洲一员的现实。实际上,日本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摄取、选择、消化、创新、享用以中华为代表的大陆文明的历史,并在上述过程中,逐渐培育出了日本民族特有文化的。这也从文化的形成基理上,根本性地决定了日本虽欲“脱亚入欧”,而又无法彻底脱离的尴尬。

四、从传播的效果和反馈分析

传播效果在广义上是指信息传播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在自然地理上日本列岛位于亚洲大陆的东端,悬浮于海上。在古代交通尚不发达的条件下,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日本列岛内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当亚洲大陆文明快速发展时,日本列岛仍然保持着缓慢的发展节奏。譬如公元3世纪前后,大陆上已经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秦朝时,日本列岛仍处于从采集狩猎的绳纹文化时期向以水稻农耕技术应用为主的弥生时代的过渡时期,而且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并非由内部产生,而是受到外来的大陆文化的影响所致。根据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观点,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隋书•东夷传•倭国》载:“无文字,唯以刻木、结绳为手段,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日人斋部广成的《古语拾遗》序文亦讲:“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而大陆上的中国,在殷商时代出现的甲骨文已经证明了文字体系的源远流长。“大约到秦汉之际,汉字随着中原民族的频繁向外迁徙,流播到了未及自然萌发出本民族文字的周边诸国,打破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各国文明的渐进秩序,使其从蒙昧或野蛮阶段跃入文明社会。”以汉字的传入为标志,日本逐渐进入了“汉字文化圈”,同时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也在日本流布开来。迨至中日文化交流出现的隋唐时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远。以制度文化为代表的唐文化流播到日本的各个领域,涉及社会制度、政治机构、生产技术、思想宗教、文学史学、科技历法等诸多方面,是中华文明在东瀛传播盛况的表现。

另一方面,传播活动具有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的特征。既然是“交流”,信息传递就应该是双向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就不仅仅是传播者简单地输出信息,受传者也并非一味地被动接受信息,还应该包括主动地反馈信息。如前所述,隋唐时代是中国文化对日本传播的阶段,一般认为在这个阶段以中国扮演输出者的角色,而日本扮演着输入者的角色,单纯地接受和享用中国文化。实际上,日本文化也曾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有所影响。以往学界大多认为日本能在文化上对中国进行某种“逆输出”是到了宋代才开始的,尤其在佛教文化交流方面表现突出。“这些现象标志着两国的文化关系到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名副其实的交流。但是并不排斥早在隋唐时代,日本文化在某些方面已在影响中国,不过程度和范围上还很有限,不如宋代显著,不太受人注意罢了。”推古朝圣德太子作为大化改新的中心人物,笃信佛教,曾亲著《胜鬘经义疏》等。该书曾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由随遣唐使来华的日本学问僧带到中国,送给扬州龙兴寺的灵祐。约一百年后,入唐僧圆仁在扬州看到此书,并发现扬州法云寺僧空明已在该书上另加批注。李白在《赠王屋山人魏万》的诗中云:“身披日本裘,昂藏出风尘。”李白自注:“裘者朝卿所赠,日本布为之。”可见布并非寻常之物,值得特别指出。隋唐时代之后中国再次陷入分裂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势力乘机南下,对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冲击。随着国力的减弱,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渐衰微,但是从中日间文化交流的主流看,仍然是以中国文化的输出为主,与前代不同的是来自于日本的文化反馈显著增多。宋代日本输入中国的物品除了工艺品、佛教用具、食品药材和水银金银以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典籍书画。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中国典籍失传严重。而唐代日本学问僧、请益僧等回国时往往带着大量书籍,因此许多书籍得以完整保留。在宋代,国内一些失传的珍贵古籍通过入宋日僧和商人之手重新流入中国。在宋太宗时“奝然之来,复得《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第十五一卷”。

第7篇

【关键词】 汉字;图形设计;应用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象即符号,行即图形,它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是用笔划记录人类理想的图形设计,它集形象、声音、词义三者于一体。介于这种特征,汉字显现出独特的内涵气质,所表现的具体物象也都带有明确的意识属性和功能目标,在现代图形设计中,有目的性地设计出的字体,都是借助这种内涵气质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并将这种符号信息传播给社会大众。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字体设计,不仅具有传递文字信息的功能,更体现出了汉字作为图形语言所传达的设计思想和魅力。

一、汉字字体与笔画结构

汉字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代的甲骨文,从甲骨文带秦汉的小篆,再到宋明时期活字印刷字体的出现,汉字逐步成熟完善,现如今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现代汉字体系,最常用的字体有宋体、黑体、楷体以及综艺体、创意字体等。在现代图形设计中,汉字字体设计正在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视觉文化色彩,现代文化信息的不断渗入,再加上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已大大超越了汉字本身的范畴和身份,极具设计性。

汉字是由笔画结构组成的,不同的字体由不同的笔画结构排列组合而成的。在汉字的演化过程中,从小篆到楷体、宋体、综艺体等,无论是繁体字于简体字的不同,还是汉字间笔划与结构的变化,都没影响它作为图形元素应具有的形象,还大大丰富了它的语言说服力,如中国古代商店门口挂的幌子─一个大大的老宋字体“當”、“酒”、“酱”反应出当时商业活动的内容。汉字作为图形元素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只单纯的已笔划竖、横、点、撇、捺、弯钩的组织排列,部首偏旁的减省及它们的空间结构、位置的配合变化就能达到赏心悦目的图形设计效果。汉字作为一种图形元素,因其具有发音由表意的特性,在图形设计中所起的作用丝毫不逊于图形,甚至比一般的图形更为真实更具有传神力。

二、汉字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图形设计的构成是设计师把各种所需的单独图形元素组合到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视觉符号,目的是使人们更清晰明确的了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现代图形设计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广告设计、书记装裱、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等领域,使人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设计的飞速发展。

设计需要设计师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图形设计中,取自然物象为设计的本源,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花草树木等一切能与设计思想相关联的自然物象作为字体创意的原始素材,在保持汉字结构的情况下,整理、概括汉字的同时,赋予这些自然物象生命和灵感,并将其以适当的位置添加到字体设计中,使观者从汉字的象征图形中领悟它所传达的信息概念,更能增强图形设计的感染力。例如(图二)各项体育赛事中,划、搏、骑、越、跳等字体,更是与简练的人物运动形象结合,将汉字的图形魅力生动的展现出来。

在现代图形设计中,一些设计师会按照设计主题,通过集中概括、变异、拉伸、简化或是字体笔划的增加或减少等表现形式,对汉字进行抽象归纳,使其不再与具象的图形相互穿插结合,而是充分释放出汉字艺术的想象空间,将其看作是画时,它却像是字,看作是字时,却像是一幅抽象的图形设计。在图形设计里,适度抽象的汉字设计,既不会影响识别又会大大增加视觉趣味。设计师应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加上创作构思好,创作表现手法到位,能够使汉字在现代图形设计里发挥极大的展现空间。如(图三)汉字被整合在田字格里,通过抽象概括表现形式,形成了统一而富有变化的图形设计。

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设计师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传统书法字体。从古至今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家,书法字体各不相同,以毛笔蘸墨在宣纸上书写是中国书法的一大精髓,墨可轻可重,书写或规整或飘逸或激昂,字体间追求的是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中带柔、柔能克刚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毛笔字的魅力和特征。传统书法字体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化,已经形成一整套的书法风格和审美风格,它在现代图形设计中有着更广泛的设计空间。如(图四)此幅作品是靳埭强先生在日本的水墨画展的海报。既是水墨画展就离不开墨和毛笔,以毛笔蘸墨的方式形成一个口字,中间则是日本的代表图形红日,字与图形结合了一个日字,充分表现出了此次日本水墨画展的主题。既是中国水墨文化的到来又与日本这个国家很好的连接到了一起。(图五)此幅作品靳埭强先生又以水墨作为创作的主题,中国有众多名山,古人往往寄情于山水,以山为主体的水墨画气势磅礴,生动豪迈,充分显示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经过对传统笔墨的设计,我们先看到一个山字,再仔细一看,山字的每一个笔触又像是一座座雄伟屹立的山峰,意境飘逸,极具传神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名族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设计素材和思路,民间艺人们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了无数充满视觉趣味的字体图形,如瓦当字、鸟虫字。剪纸字等,在创作手法上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和地域性文化性特色,不用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就已呈现出装饰色彩。见(图六)鸟虫体。

汉字图形化设计拥有众多的表现方法,以字形、笔划和结构为条件,通过字体整体或部分的重复、渐变、对比、突变等表现方法,在设计师的理性观察思考下,将汉字进行规律性的组织和排列,使其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达到图形设计的表达意图。以重复表现方法为例,如(图六)此幅作品是靳埭强设计奖2006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比赛作品展的海报设计。从图中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口,两个口大小相套成为回,三个回上下排列又成为了品,口字被重复使用了六次,而回字被重复使用三次,回、口、品的趣味形成,生动的传递出了设计师想要表达的设计感觉,突出深化了设计主题。

现代图形设计的终极目的是给人们创造美的视觉感受。图形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为点、线、面,而汉字方方正正,是一个块体,单个的汉字可以称为点,多个汉字横一排列可称为线,有多条汉字排列成的线又可组成面。在一定的面的空间里,汉字如何摆放,大小如何,与其它字体的对比关系十分重要,以一个点为视觉中心,注重汉字的协调感,通过对称或富于变化的编排方法,能够使汉字在图形设计中占据有力的一角。在现代图形设计里,国外设计手法与外文字体设计形成为汉字图形化设计提供了很多意见和参考,西方人通过种种表现手法已将拉丁字母的设计意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汉字设计师们能够更便捷的发现和挖掘汉字的变化方法和编排手法。而汉字较西方拉丁字母,灵活性、可变动性更强,在现代图形设计中,汉字与西方拉丁字母的组合使用日渐增多,所谓拉丁字母,实质上是使用的汉语拼音字母作为设计元素,这使得汉字设计在一定的空间里容易迷失方向,失去汉字本身的图形魅力。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新的印刷技术、材料、媒介的出现和更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空间,使人们进一步发现了汉字的图形设计功能和所传达信息的灵活性。计算机技术和设计软件地开发使用,使设计师不再刻意追求某种设定好的伙食传统的字体编排效果,而是服从高科技技术带来的设计偶然性与随机性,如错版的字体叠印等,这为汉字的编排提供了更新的思维路线和表现形式。

汉字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实物造型方面,汉字的使用范围也极其广泛。所谓实物造型是指具体的建筑、家具设计等。在中国传统建筑里常有汉字出现,中国北方居民的房屋建筑都有一定的特点,刚进家门应对的往往是一扇影壁(又称照壁),有的影壁会使用带有汉字的泥砖堆砌起来,形成一面半掩的墙,不仅可以遮盖一部分院内的物品,还起到了装饰美观的作用,这种影壁本身就是一副图形设计,如(图七)。中国传统的家具设计讲究对称的和谐美,很多家居设计都有汉字的出现,此时的汉字已经成为装饰美化的图形。

三、汉字传达出的中国设计理念

汉字是我们特有的文字,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母语决定了我们一生的精神传达和语言行为。汉字以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和领悟,这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观念、价值观等。汉字的结构构造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特点,为人要方圆得体,社会要和谐统一。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人文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感受,在这个范畴下,设计必须遵循具有中国审美特色的审美理念。从古人那里我们学到了意境,对意境的追求,使得设计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意境的美否决定了设计的好坏,这是古代文化给与设计的启示。具体到现代图形设计上,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影响使其有了更高的思想空间和更明确的表达方向,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国设计精神,在现代图形设计里,汉字的广泛应用,使得中国的设计理念被很好的表现出来。

四、汉字在今后图形设计中的发展前景

汉字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使人们更直观准确的感受到设计的魅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市场经济的出现推动了相应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人们的生活水平、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是设计师的任务更加艰巨,在文化审美规律趋向西方文化的前提下,汉字对于中国设计尤为重要。汉字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广泛应用不仅表明了作为设计师的本职工作,更透露出了对中国设计理念的极大推广。汉字设计在今后的图形设计中将会有更广泛的拓展空间,而我们的目的即是使汉字以更具设计性的视觉感存在下去,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从构成和创意上着眼于未来,努力探索汉字的表现力,强化其前卫性、使汉字在现代的图形设计中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丛芹 《汉字与中国设计》 ,荣宝斋出版社

[2] 余鲁、陈孝荣 《文字设计》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史启新 《汉字解构设计》 ,安徽美术出版社

[4] 季嘉龙、刘咏清、陆一文 《图形创意》 ,苏州大学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中原文化 汉字文化 汉字认同 文化记忆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汉字发源地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汉字背后蕴含着华夏民族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则是汉字文化不断发展,中原文化不断传承,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一、中原汉字是文化符号

传统认为,文字只是语言的符号,是符号的符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字的出现,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人的局限,使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教训及思想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进行交流和传播。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字是一种文化符号。

“文化”一词,最早起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其所表达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人们用文化概念来代表由于各种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文字文化是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它与文化整体的其他部分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我们要了解文字的文化内涵,就必须把文字放在与文化整体其他部分的联系中来进行考察。

《辞海》对“文字”所下的定义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对人类文明的促进起很大作用”。但是,文字不单是一种文化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明最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素质固定由某一种文字形式来体现,在长期的历史承袭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势力,使这种文字成为该民族文化的特点之一,成为该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萧启宏认为:“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不论社会怎么变,汉字的模块没有变,它本身的信息内涵没有变。”[2]

中原汉字具有其独特性,其本身就包含着许多的思想文化观念。从汉字的起源开始,汉字就承载了我们祖先的文化思想与文化观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言:“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3]可以说,汉字是物象的表达,是客观物象在人们主观思想的显现,它本身就具有主客观的统一性。所以说,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它还是一种记录思想、观念与文化的符号。文字以形具义,字形本身就是祖先观念中的物象的展现。汉字的发展同样也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展现。甲骨、金文、篆文、隶书、楷体的不断发展变化,是文化不断演变的结果。在甲骨文中,记载更多的是先民的祭祀占卜文化,文字的不断传承,也是文化记忆不断传承的结果。此后,文字本身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不断增强。汉字不仅承载着民族思维,还是民族精神、民族哲学思想、民族文化的展现。

二、中原汉字的文化隐义

《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中原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对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原河南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起着主要作用。

中原是甲骨文、《说文解字》的故乡,是文字的圣地。连续四千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河南上蔡人李斯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 “小篆”;河南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在河南开封,现在使用的“宋体”字也产生在开封。因此,中原汉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记忆与文化心理。

汉字的形成是多源的,建立在对多种史前视觉符号模仿的基础之上。汉字的象形一方面取象于客体对象的特征,而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则是其来自于对其他符号的模仿与综合性概括。汉字的象形具有明显的写意性,它的符号形体与描摹的原形之间又并非是单纯的模仿,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像又不像的言此意彼的关系。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相关。它的产生本身就蕴含着先民的文化思维,它的发展又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的传承。

汉字的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与注重实际的民族精神。观察汉字的字体可以发现,汉字的结构和谐对称,部件与部件的组合都有一定的规律。中国传统思想中也特别强调“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汉字具有非常强的表意文性,其主体与客体未曾截然分离,这也正是中国人主客体统一、“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精神的体现。

汉字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及宗教思想。哲学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思想精华,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华夏民族原始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非常形象的传播。“阴阳相生”,这也是中国哲学中为诸家所共有又千年相承的思想观念。众多汉字至今还能生动地再现古老的阴阳观念。汉字的起源有八卦说,甲骨文又是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所以汉字本身也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宗教思想。

汉字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汉字的源头之一原始图画与舞蹈、歌唱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的艺术创造形式之一,它们都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即使汉字形成之后,它和图画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优美的书法及题款和精美的图章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表意性,以及汉字与画之间紧密的关系是汉字的独有特性,这和其他文字是不同的。

三、中原汉字认同下的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记忆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通常是一个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过去。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的文化记忆还在发挥作用,就可以得到持续发展。相反,文化记忆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文化主体性的消亡。文字是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手段,汉字则是中华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

每当听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时,每位华夏儿女的心灵都会为之震颤。这就是汉字传达出的魅力,它穿越时空,使历史的影像与现实的情景重合;打破地域隔阂,用经典文本教导我们要“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汉字对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功不可没。我们在文字中读到的是文化,是基于文字认同下的文化记忆。

“文字认同属于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指的是由于文化身份和文化心理的相同或相似而对文字的认同。文字的认同其本质上是一种对本族文化或社会历史的趋同心理,因此文字的认同是构建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手段。”[4]文字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载体,一种外在的体现。我们对一定文字的认同是基于我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记忆。文字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使用一种文字,就是选择了一种文化,并且认同了这种文化身份。而且,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因为这种“共同文化身份”而链接在一起,使他们即便是异地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便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四、结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以中国为核心的“汉字文化圈”,辐射日本、朝鲜半岛、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国家。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而汉字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起源于中原,中原具有丰富的汉字文化。而将文化变成文化力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开掘中原汉字文化力,必须要把握中原汉字文化的核心内涵,即汉字认同下的文化记忆。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一点,不断挖掘文字文化的文化记忆,大力发展汉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打造中原汉字文化力。

参考文献

[1] 徐澍.易经[M].张新旭,译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126.

[2] 萧启宏.从汉字说起[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4.

第9篇

包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力。包装设计不仅仅是体现在外观形象上,重要的是要显示时代性与亲和力之间的融合,把所承载的文化有效地展现出来。汉字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汉字本身的形式美是中国人审美的体现,那就理所当然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这也是一种设计的美。那么汉字的形式美也就能很好地融合在我们的商品包装设计中。

[关键词] 国际化 民族化 时代性 汉字 形式美

一、商品包装的国际化

包装的出现本意是能够更好地保护产品。包装不仅仅是要求保护产品,更要求美观耐看。如今的商品包装是商品销售包装上所采用的以使用产品为命题的实用装饰艺术,它是产品销售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商品包装是表现企业文化,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推销产品的有效方法之一。当今国际上,优秀的商品包装都有着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在设计中既融入民族特色又考虑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时代特点,达到吸引消费者,诱发购买欲望的功效。商品包装应该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文字作为平面设计中的三大要素之一,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传递信息的工具。由于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大众化,它的设计概念和传播功能往往被忽视。文字在传递产品信息和企业形象,确立产品品牌时,往往又最易于被受众接受,而汉字就是文字类别中的一种。

二.汉字的形式美与商品包装

汉字的形式美

汉字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中国文字的创造是依照自然物的形象而形成的象形文字。大家都知道,古代文字的产生,是借自然万物之形改造而成的,其实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博采众美。人类开始造字,是在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有了深刻的观察后才体现出了他们的审美观念,所以才能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艺术是自然美和人类生活美的集中体现,汉字源于自然,而它的精髓正是源于人类生活美和自然美。自然具有相当的艺术性,造字就是由自然美创造为艺术美。尽管古代人具有高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观念,但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个罢了。甲骨文字体结构有较强的工艺特点,强化了线的造型。其字体骨架坚实有力,结构求均,线条流畅。甲骨文还强调线的规律性、符号性和象形性的统一,以实现创作者和接受者审美心态的满足。这种造字观念与中国人的哲学观念、生存观念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主体的中心位置和由此产生的稳定感。金文作为青铜器铭识装饰,浑厚的字体风格与厚实稳定的器具相协调。金文的字体构成勾画了物象的形象化特征,促进了以线造型的中国美术体系,拓展了人类的知识结构和审美领域。秦统一中国后创造了小篆。小篆的3线条带弧形,圆转而匀称的线条略带椭圆,极其整齐。“隶书”在汉代才成为正式字体。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隶变”使汉字进一步变为纯粹符号性的文字。“楷书”成熟于东汉末年,汉字方块字的外形正式定型。就其方正构成上讲,具有高度严谨的条理与比例,体现着严肃、庄重、理性的空间构成关系。

商品包装与汉字设计的共通性

汉字的构成形式决定了它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有着其他设计元素、设计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效应,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在现代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条件、社会文化形态、经济活动方式、大众传播媒介的推动下,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从世界其他国家吸取精华,并将之融合到强烈的民族个性之中,凭借其独特的表情获得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作为高度符号、色彩的视觉元素,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达手段。

所以我们说汉字本身的形式美是中国人审美的体现,那就理所当然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这也是一种设计的美。汉字发展源远流长,形美而意达,是最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包装素材,但中国企业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时却忽视了汉字的设计,这无疑是对汉字的一种极大浪费,也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不利。

三.汉字商品包装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近年来,我国商品包装在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不难找到人们喜爱的成功之作,它们分别在色彩、图形、文字等运用上,都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商品包装的民族性

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二者的融合和统一是优秀设计的前提。以现代的形式表现民族文化是包装装潢设计的发展方向。但我国包装设计在对传统包装的继承和对外来包装的借鉴方面出现了一些误区,现就所见的一些误区,加以分析。 由于中西商品包装设计存在较大落差,加之国外食品的强大宣传攻势,使一些设计人员追求洋化,盲目崇拜,国产食品包装洋化之风愈演愈烈。在色彩、图形、文字设计中,不考虑民族习惯。 在文字的使用上,洋化问题比较严重,在一些食品商品包装上找到中国文字是比较困难的,英文字母大有取代汉字之势,一味追求洋化,汉字很小,蜷缩在角落里或放在侧面,使得构图不合理,影响了品牌的形象,也影响了销售量。

商品包装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

在文字的使用上都用汉字来标识,有一些进口食品或合资企业的产品,就比较注意包装装潢的本土化,如:可口可乐流畅的花体字,陈幼坚先生2002年接受可口可乐公司邀请设计“可口可乐”中文标识。客户摈弃了沿用24年之久的中文标识,要求所设计既有中国特色又兼具国际风格。看似简单,要求落实到四个方块字上着实不易。他在仔细研究了“COCA-COLA”的英文标志后,沿用其中的飘带和笔划弧度,经数月的构思和修改,创造了充满现代感的新表识,让人一眼就能认出“COCA-COLA”家族的新成员。真可谓方寸之间见功力。如今新标识已随着“可口可乐”的动感广告和各种产品迅速传播,成为新的时尚风标。

结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的国度,中国人更是一个尊重传统,以自己历史文化为荣的民族,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图形和文字具有特殊的东方形态,同时也深深吸引着酷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当然我们不单从商品包装中一味寻求民族化,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动力。汉字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日趋繁荣的今天,如何提高汉字在商品流通、商品包装中的表现力度,不断拓展其应用范围,已成为广大设计工作者的永久课题。

参考文献:

1、《什么是包装设计》贾尔斯·卡尔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

第10篇

电视媒体不仅肩负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重任,也以丰富多彩的节目相关环节,尽显人类语言的魅力,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泥沙俱下的各类网络语言的正在考验广大从业者的价值判断与文化观念。作为湖北省内一家地面强势电视媒体,湖北经视深深意识到,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日益加剧的今天,某些低俗、粗俗、庸俗的网络语言往往比规范的汉语言在传播上更具弹性,对汉字的规范使用造成了不良影响,更对青少年掌握汉字的正确用法造成极大危害。净化语言环境,抵制低俗网络语言,是包括湖北经视在内的所有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就湖北经视而言,这些年来围绕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净化传播环境,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对广大一线采编人员、主持人、嘉宾的培训,强化一流标准与工匠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发出的《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月度好稿评析会及季度好稿评选活动等平台,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规范语言表达,以一流标准和追求唯美与极致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如《经视直播》作为一档本土民生新闻栏目,虽然在文稿上注重语言的活泼、易懂,但是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也有着相应的规范要求。为此,栏目组还专门组织学习,要求编辑记者正确使用网络用语,坚决抵制低俗、庸俗的网络语言。

二是坚决执行三级审片审稿制度,从体制机制上杜绝网络低俗语言混迹于主流媒体。我们对通知和法律法规中禁止使用的网络用语,做到严查严控,绝不让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在编辑记者写稿、编辑的过程中,责编及制片组全体成员加强对网络用语的审查管理和排查整治工作。重点排查电视节目和广告中的字幕、图像和配音等,对存在不规范、不准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象,做到及时发现、迅速纠正。对故意违规的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诚然, 网络用语是语言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结果,也是一种必然产物,但作为新闻媒体,对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都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像“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生造词的出现,就是网络造词缺乏底线的反映,是一种滥造;而那些“我不能同意你更多”之类的话,根本就是对语言和译文的不负责任。这不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无益于人际交流,最容易产生网络对文化的负面效应。“十动然拒”等,已经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11月27日发出的通知中被明令禁止使用。

为进一步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净化语言传播环境,我们建议:

一是作为主流传统媒体更要加大对规范用语的管理力度。各传统媒体在特定语境下必须使用网络用语时,必须在网络用语后面标明正确的使用方法,形成规范使用汉字的强大舆论氛围和宣传导向,积极倡导规范使用汉字,在全社会形成规范使用汉字的良好风气。

二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用语评选的监管力度。每年年底,一些网站和报刊都会对当年网络用语进行盘点,搞“网络经典语录”、“网络用语排行榜”之类的评选,这些做法事实上推动了网络用语的传播和推广,也造成某些网民绞尽脑汁在创新网络用语,不利于汉字的规范使用。有关部门应当出台措施,规范此类评选活动,正确引导规范使用汉字,谢绝为网络用语的传播推波助澜。

三是加大对恶意生造与传播低俗语言传播的个人与平台的处罚力度。

(湖北广电经视频道 )

第11篇

关键词: 招贴设计 汉字设计 智慧

中国特有的文字叫做汉字,它是音、形、意的集合体,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和演化,汉字的发展更加符号化、图像化。汉字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打散后重组能体现出不同的神韵,所以汉字有极为丰富的内涵,更具有独特的文化性与艺术魅力。正是由于汉字的象形性、典型性、象征性和联想性等特点,在信息时代汉字以惊人的发展速度适应商业繁荣的需求。尤其是在平面设计领域的现代招贴设计作品中汉字越来愈受重视,人们通过提高文字表现力增强项目信息准确传达的突出表现,它的现代气息与文化韵味也越来越浓厚。

招贴,又名“海报”或宣传画,属于户外广告,分布于各处街道、影(剧)院、展览会、商业区、机场、码头、车站、公园等公共场所,在国外被称为“瞬间”的街头艺术。虽然如今广告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新的制作技术、新的传播手段、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但招贴始终无法代替,仍然在特定的领域里施展着活力,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广告宣传作用,这主要是由它的特征所决定的。在中国的现代招贴设计中汉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借助设计主题与创意构思,通过对字形的再创造,使字与图形有机结合,形成更加形象化的字形,既准确体现招贴设计的主题,又使作品拥有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中国的招贴设计与汉字有无法分割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汉字本身就可以被称为中国从古至今的平面设计作品。尤其是书法作品,堪称中华民族平面设计的瑰宝。在世界大融合的今天,汉字不仅在国内的各领域承担传播信息的重任,其他各国也开始重视汉语的学习与应用,汉字的信息交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所以汉字应用的价值范围呈现辐射全球的态势。作为中国人,了解、认识汉字智慧、运用和推广汉字在设计中的作用,是一个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汉字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呢?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殷商时期)、金文(周朝)、大篆(秦朝)、小篆(秦朝)、隶书(汉朝)、楷书(魏、晋、唐时期)、草书、行书等。

我们以甲骨文为例就可以了解汉字的基本特征。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自古汉字对中国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生活就具有重要意义,那时所谓设计应用基本都是以汉字为基本元素,汉字就是中国传统视觉设计的核心。书简、书籍、匾牌、幌子、旗帜、身份、军装等都是以汉字作为识别符号的。服装上会应用寿字、万字等吉祥纹样进行延伸设计。节日里贴春联也是书写在大红纸上的黑色汉字。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里,汉字占据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字的“貌相”虽然有一定的抽象性,但还是被广大受众接受。也许是汉字中的象形特征起到了图形辅助作用。由此可见,中国人更善于在抽象形态里进行联想。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有人称它为方块字,目前只有中国在全民使用,因此它的文化价值不可取代。汉字作为信息传达的重要一环,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首先,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图形元素进行分析。

1.汉字结构的和谐对称美

汉字中有许多字形是对称结构的,反映出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思维。它表现为许多汉字都是由对称的结构组成的,如“林”,双木为林;“从”,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随谓之从;“炎”,一火之谓火,火多谓之炎;这些形体都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字符组合而成的,集合以后就产生一种新的意思,这种独特的对称形式,往往给人带来审美愉悦。

汉字是一种以线条为基本组成的文字,线条组合的丰富性和稳定性也决定了汉字造型的灵活和稳定,不同的线条,不同的结合。灵活之中显得稳重,对称之中表现和谐,汉字线条的这种独有的特征带给汉字的就是一种“骨格”,这是一种从汉字本源所散发出来的“气韵”。

2.汉字表达的准确性

字义本身的说明性特征,能够向受众准确传达信息,如一般性的说明文字,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的单位等。主题性的文字,即标题字准确直接传达信息。

3.汉字的传达意趣

字形与主体物的形意结合,如“雨”字与云彩或古建筑屋顶的结合、“伞”字与房屋结构形态关系的契合,都强化了字义的传达效果,增添了趣味性,扩大了想象空间,深化了招贴的主题与内涵,提升了招贴的艺术品位,展现出了招贴艺术的独特魅力。

4.汉字的象形与图形的转换

充分利用汉字的象形性特征。在汉字中,比如:山、日、月、水、流等汉字都具有典型的象形特征,这时我们就可以将汉字字形构成加以美化和引申,运用它的“图像”内涵,运用替换、联想等艺术手段进行艺术加工,生动直观地展示招贴设计的主题思想。

5.汉字的综合之美――书法

可以说,汉字伴随中国书法的演变不断丰富发展,其象形之美、写意之风,达到了“风雅”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字艺术。中国汉字创造之始就十分重视书写实用功能,由于汉字成篇,自古汉字的书写就注意到字体宽窄、疏密、排列得当等和谐的视觉效果。汉字书法之美渐进完善,从隶书到楷书、再到行草,中国汉字的形态风格不断丰富。

第12篇

【关键词】汉字;构意思维;新媒体广告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正是由于有了汉字,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得以延续和传承。我们不仅可以从汉字字形意蕴了解中国的文化信息,同时还可以感知到中国传统的民风习俗、思想思维以及审美情趣。

汉字构意思维指的是,由汉字外部形态所透露出的具体意象衍生出的抽象含义的过程。这种构意思维过程类似于新闻批判理论中“神话”的过程。罗兰·巴特在《神话学》这本书中提到“神话”这个概念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和一种意指作用的方法。他指出在符号的两层表意中,第一层是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也叫做“所指意义”,而通过第一层符号系统再产生的新“内涵意义”,我们就称之为“神话”。[1]如果将汉字的构意思维与罗兰·巴特归纳的符号表意系统来进行对照,可以看到:汉字的构意思维过程类似于索绪尔从“能指”到“所指”的过程,也就是符号表意系统第一层;汉字构意过程类似于符号表意系统第二层,也就是从第一个符号系统中的能指产生的新的所指的过程。

由此可见,汉字的构意思维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由汉字字体的外部形态所表现出的具体意义到抽象意义的整体化与宏观化的过程,即汉字符号的“神话”构建过程,而汉字符号构建出的“神话”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所以对汉字字体意义和意象的认知,我们都可以从汉字那独具特色的外部形态和结构中获得,同时还可以获得造字时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因此,透过汉字的形体,我们总能发掘出可供分析的丰富意义信息,这些意义信息不仅仅是通过字形所表现的具体、直观的意象和意义,更是透过汉字具体、微观的意义意象所呈现出的更深层次、宏观的抽象意蕴和内涵。而汉字构意思维的过程就是汉字具象到意蕴的过程,是由汉字的具体、表面意义、意象到与万千世界相联系的各种抽象的意蕴、内涵的抽象过程,是一个由微观意象到宏观意蕴、由具象思维到整体认知的过程。

新媒体广告的产生是伴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应运而生的,近几年来新的媒体广告开始风起云涌,在传统的电视、广播、平面媒体、户外传媒等广告之外,新媒体广告正在冲击和分流着传统的广告市场。新媒体广告使用数字化的现代技术,抛弃过去单一的印刷广告、视频广告或者音频广告,将这些元素综合于一体,把要传播的品牌或产品信息一层一层地罗列于广告中,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观看的时间和空间,并且还具备互动的可能性,使受众能积极地参与到广告活动中。

使用汉字为载体的新媒体广告不仅是一种单一的广告形式,更是一种时代文化。新媒体广告的受众群体或多或少地具有某种特定的文化水准以及生活经验和背景,而这种类似的经验与背景可以将受众群体在思考、认知以及价值等层面上构建出独特的文化修养,从而左右他们的审美、消费、习惯以及判断等。因此,新媒体广告在创意上应该尽量去寻找受众购买该产品欲望背后隐藏的文化动因,这样制作出来的广告才能真正用喜闻乐见的信息打动受众,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激起购买欲望,产生购买结果,这样广告才能得到有效的良性传播。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是将广告赋予精神和生命的活动,在新媒体广告发展越来越快的当下,如何提高新媒体广告的创意水平,让中国的新媒体广告形成本土的广告风格,汉字——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构意思维和规律可以为新媒体广告的创作提供思路和启示。

汉字意蕴下的自然和谐观与新媒体广告创意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谐自然,强调天人合一,汉字的构意思维也是一样。在汉字创造的最初过程中,其构字思维和思路与古人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统一的,这点我们从汉字构字基础——象形造字法上可以看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象形虽然是使用简单的线条或笔画来描绘和表现事物,但是这种图像的描绘需要人们对天地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体会和感悟。

中国汉字字数非常丰富,几乎包括宇宙间的天地万物,而在这些汉字当中字数最多的一是与自然有关的汉字,二是与人有关的汉字。如“日”、“月”、“水”、“雨”等这些描绘大自然的汉字,基本在构字的时候都是根据它们的具体形态来进行创造的;又如“晴”、“阴”、“冰”、“雪”等许多其他描绘自然事情的汉字,也是以这些字为基础元素来进行再创造的。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人作为万物的主体,自身就是宇宙的中心,人们也只有充分认识自身,才能更好地认识宇宙万物,汉字的构形和构意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如“女”、“男”、“耳”、“目”等这些描绘人的汉字,也是根据人本身的形态特点来创造的;又如“妈”、“聪”、“眼”、“睛”等汉字,也是以这些汉字作为基本元素来进行再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