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德育活动

校园德育活动

时间:2023-06-22 09:3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德育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德育活动

第1篇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

    从细微处入手。校园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入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如何融入更多的德育理念,对于每1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事实证明,德育的有效形式往往隐藏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细节传递,优秀的品德可以通过细节养成。有效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让学生从1点1滴的小事中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树立长期作战的观念,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当前,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还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这是与青少年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学生的健康发展是1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1役。这就要求德育工作不能搞突击,而应做到潜移默化、集腋成裘。应充分重视德育活动的过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富有吸引力,更加适应、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从而进1步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应转变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关爱学生,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在充分享受丰富校园活动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青少年德育工作的1个目标,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内心自觉和行为方式。学生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青少年德育活动的主体。要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就必须避免空洞的说教,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能动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道德规范的要求。实践表明,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道德境界的提升。道德体验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比如通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过成人宣誓仪式,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结对,培养学生的爱心;等等。在道德体验活动中,1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另1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

第2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进一步落实 “六五”普法规划,做好“六五”普法期间师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师生遵纪守法意识,使全校师生明确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法治XX的良好校园环境。经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12·4”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二、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校委会成员及各班主任

三、活动时间:12月2日到12月6日。

四、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五、活动内容及主要形式:开展“六个一”活动

1、举行一次以普法为重点的国旗下讲话。

12月2日,以“法制在我心中”为主题进行一次国旗下的讲话。(由张洁老师负责)

2、营造一种浓厚法制宣传氛围。学校张贴法制宣传标语一周。(内容如下,由杜新军老师负责)

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共筑伟大中国梦

弘扬法治精神 服务科学发展

增强宪法观念 推进依法治国

弘扬法治精神 推进法治学校建设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学法律 讲权利讲责任 讲义务

弘扬法治文化 传播法治文明

3、通过广播进行一周的法制宣传教育。(由少先队、团支部的宣传部负责)

4、组织一次教师普法考试。按县司法局的要求,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六五”普法考试。(有学校党支部负责)

5、召开一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各班级12月6日开展一次 “与法同行”主题班队活动,并将活动小结上交学校。(由各班主任负责,在12月9日之前上交活动小结)

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活德育;文化建设

在深化德育改革多年后的今天,对传统德育实效性的反思使越来越多人逐渐认识到,只有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的生活体悟中,在其内心灵魂的价值冲突中,才蕴藏着弥足珍贵的教育契机,才能挖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发展的魅力源头,德育回归生活成为人们的共识。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以活生生的文化方式存在的,生活德育的实施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内在统一性。

一、生活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1.生活德育的内涵

生活德育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源远流长。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

所谓生活德育是指学校和教师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来生活,从而养成一定品德的教育。它注重的是在生活中培养道德的主体性与自主性,用人文的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真正领略到道德的内涵、生活的本质、做人的意义和对他人关心爱护的重要性,达到知情意统一,表里如一,把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品质,达到高尚的道德人格境界。

2.生活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

校园文化,归根结底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着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形成并与之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精神情感为表征的文化系统。它不仅体现在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上,更多地则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中。而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德育观念形态的东西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这样说,贯彻着德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就像校园的神经中枢和潜意识,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

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育德方向不是让道德空泛化、德育说教化,而是让道德具体化、德育生活化。对学生而言,最基本、最普遍的生活就是校园文化所反映及承载的生活,以生活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没,加强校园文化的育德、育人实效,是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3.校园文化建设是生活德育的载体

生活德育是全面渗透、全时空覆盖的德育,必然是囊括学生在校生活方方面面的载体;必然是“教、学、做合一”从而实现知、情、意统一的载体;必然是关注集体生活、社会交往的载体。校园文化作为生活德育的载体恰恰是最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化生活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每时每刻,并且由于其生活性、生动性、参与性、广泛性和同龄化,其影响方式具有强大的潜在性、渐进性、渗透性,能在熏染中完成同化。

校园文化的德育渠道不仅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包括了其他所有课程;不仅包括了第一课堂教育,也包括了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教育;不仅包括了教学育人,也包括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仅包括了被动的接受承载,更包括了主动的探索实践。

二、以生活德育为指导发挥校园文化的育德功能

1.在生活德育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功能

生活德育不是把人当作一种有生命的“材料”,可以任由他人雕琢和剪裁,而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独特发展的基础上,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的。

在参加校园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对满足学生交际、结伴、归属的需要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阔知识领域,完善认知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自由、活泼、新颖为特征的文化娱乐活动,能起到调节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健全学生的心理平衡机制的作用。

2.在生活德育的主导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导向性、规范性的功能

生活德育是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德育。在多种复杂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存的今天,没有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就可能失去方向。人的品德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对各种社会品德规范不断选择的过程。解决好品德规范的选择问题,也就解决了品德教育中的关键性问题。

校园文化大都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有意构建和创设的。当其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对学校整体和师生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产生引领和规范的作用。当个体成员的价值取向、行为取向与校园文化主导价值观念对立时,个体在周围文化环境的强烈影响下就会与主导价值观念逐渐趋同。在潜移默化中选择并接受共同观念,使个体与周围的价值取向逐渐和谐一致。

3.在生活德育实践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实践锻炼的功能

在实践中开展品德教育,是由学生的“反教育性”和“受暗示性”特点决定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会产生一种对外部教育的抵抗心理,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淡化人为设计的痕迹。同时,人具有可暗示性,即与他人交往时有一种下意识地模仿别人的语言或行为的倾向,使得群体背景下的行为带有明显的依从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更体现在师生参与和创造校园文化的交往活动中。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表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通过效仿、体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育状态,使品德规范要求悄然进入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教育目标的内隐性和过程的无形性。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74-02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它既具有社会文化的特性,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特征,独特的氛围,蓬勃向上的精神、与众不同思想。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精神、环境、行为和制度文化建设等。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校园精神以及校园文明,它的活动空间主要以校园为主,以及包括院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实践中,高职校园文化以多种方式并存,内容丰富多彩。它作为高职院校的灵魂,反映了教职工和学生对本校的社会地位、整体形象和校园风气的认同,也蕴涵着对学校的发展和未来的期望。通过高职校园文化这个纽带,使教职工、学生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他们的精神、信念、思想等与学院同步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凝聚一心,由此反映出一个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激发教职工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由此打造出和谐校园,培养出符合当代高职培养目标的合格学生。

1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虽然表现为各自独立的工作体系,但是它们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等。主要表现为高职校园文化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实践领域,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反过来,高职德育工作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和思想保证。实践证明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通过高职校园文化这个载体,把高职德育工作渗透到学院的日常工作中,使学院德育工作的面更广,内容更丰富,针对性更强,时效性更高,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同时,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高职德育工作的丰富资源推动优秀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所以说,在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中,需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达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融合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时代特点,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找到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1抓住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融合

在高职院校这个特定的限制下我们简要解释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就是:对人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培养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客观实际,也要考虑到作为主体的人的因素。不管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德育工作,学校要清楚地认识到它们服务的对象是人。人是学院工作的主体,发挥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学院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高职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活动的主要对象,“以人为本”在学院工作中主要指的是“以学生为本”,学院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既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重心都是学生,那么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符合时展和高职培养目标的合格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院主人翁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促使学生以校为荣,进而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最终促进学院的蓬勃发展。

2.2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融合

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时间的积累、合理的规划和有秩序的推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工作有责任、有义务地承担起推动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任务。首先,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应该着眼于为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保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遵循科学发展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对学生的培养是学院的核心任务,学院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培养学生来进行,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都不能脱离培养学生这个中心,强调管理的重点是学生,对学生进行各种激励,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才能更好地把校园目标和个人目标完美融合。其次,高职德育也要主动为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积极改进工作方法,主要表现为打破以往传统灌输式德育工作方法和借鉴学习其他学院德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充分把德育工作的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达到学院育人的目的。

2.3充分利用网络,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融合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抓住时代的契机,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学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发挥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在学院开展网络宣传工作,把握舆论的引导方向,把网络办成联系学生的桥梁,使网络成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新载体,使学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校园文化和德育教育的存在。另外,学院可以利用网络及时校园文化信息和德育教育的内容给学生,还可以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提高了师生交流的效率和工作效果,加强了学生对校园文化和德育教育的认识。此外,利用网络这一先进手段,学院不仅可以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还可以使学生在了解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同时,积极踊跃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教育的活动。

2.4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融合

社团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活跃在高职院校的校园里。它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舞台和窗口,能直接反映出一所高职院校学生的校园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它具有明确的目的、强大的凝聚力、学生参与程度高等特点。它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充分把德育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起到了建设良好校园风气的作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过程中,使学生逐渐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美。最终通过社团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加强了学院的德育工作。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指导功能,借助德育教育的优势,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学院德育教育工作也应该注重利用校园文化这个载体,把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促进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李世闻.关注与创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2]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7).

[3]马金岭.创新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6).

第5篇

关键词: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根基,也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它集中地体现着学校的品格,体现着以办学理念、学校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共同构成的文化,是办好学校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是现代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园文化建设举措

1.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环境育人

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的物质体现。学校要对校园建筑进行主题明确的统一规划设计,使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色调等符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建构起具有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校园雕塑、景观、文化墙等形象标志,集中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让广大师生感到既赏心悦目,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完善各种教学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好学生日常的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的场所,完善校内各项文化活动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及德育的阵地建设,不仅要完善校刊、校报、宣传橱窗等固有的阵地建设,还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努力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并根据师生员工的新需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的新渠道、新载体,牢牢把握主动权。

2.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途径,培养优良的校风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努力构建一个文明健康、稳定和谐、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教职员工日常学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规范行为、开启智慧的作用。

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动力教育,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活动,提高他们内在的成才意识和信心。

加强教风建设。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创设教育环境,让新教师快速进入角色,迅速成长让中、高职教师推陈出新,大胆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推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和谐发展。

3.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依托,构建德育保障体系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是学校德育的保障。校园规章制度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站在广大师生员工的立场上制定和实行各项规章制度与管理条例,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和整体利益,同时,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不违背国家公布实施的法律法规。要高度重视制度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善于将德育教育融入管理制度之中,使校园制度人性化,用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激励、凝聚和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4.以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为平台,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学生社团要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加强对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把握社团发展的正确的政治方向。鼓励社团开展富于思想性、体现时代性、高雅文明的校园活动。同时,加大扶持力度。组织学有专长的教师进行指导学生社,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

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休息、就餐、娱乐、交流思想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教职员工、宿舍管理人员是宿舍文化建设的核心,广大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学校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宿舍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引导、督促学生遵守制度,配合学校管理。

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坚决抵制和消除网络中存在的各种不健康信息,尽可能减少网络给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强学生网德教育,提高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的阵地。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的发展。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精神的和超功利的,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潜藏着巨大的德育价值。优良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育人的作用。

1.以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师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学校要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学风校风,带动和促进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不断进步的价值观和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面发展。

2.以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形成

通过积极开展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各种文明健康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从而造就社会需要的有理想、有抱负、有特色的人才,使学校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从根本上提升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的科学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红.论和谐德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7年26期

第6篇

以党的十七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生活,突出人文关怀,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引领中小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全面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二)积极推进德育生活化,引领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新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机制,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德育导师制,重点突出引导与防控,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美丽校园、快乐校园”,努力搭建学生展示个性和特长的平台,大力倡导开设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五)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努力整合德育资源、教育力量,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和谐环境。

(六)深入开展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品牌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的知名度。

三、主要措施

(一)锻造队伍,造就一支高素质德育队伍

1、抓好学校德育管理队伍的建设。(1)县教育局召开两次学校德育工作

会议,一次团干部会议,二次少先队工作会议,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和意识。(2)每月定时召开县城学校政教主任例会,整合县城学校的教育力量。(3)组织开展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

2、抓好学校德育实施队伍的建设。(1)办好班主任培训班,并做好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2)各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德育研讨会议,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每学期举办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3)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德育导师座谈会,交流体会,探讨工作方法,研究工作策略。(4)各校要主动配合乡镇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抓好农村德育辅导员的培训,提高校外德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3、抓好教职工职业道德的建设。各校通过抓学习,建制度、搞活动、严奖惩等方式,教育引导教职工牢固树立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理念,遵守师德规范,爱岗敬业,爱生奉献,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教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全员参与的德育观。

(二)丰富载体,进一步完善活动育人机制

第7篇

德育 校园建设 和谐

德育,也就是育德。德育的发展和提高主要靠对榜样的学习而来。和谐的校园氛围来自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提高师生素质的直接途径就是发展德育,而观察、学习和模仿是教师和学生获得德育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校长的表率示范作用,成为德育教育的根本指向。为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应侧重以下各方面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

一、带动教师队伍做好德育研究工作

我校的办学思想始终坚持“科研强校”。而德育工作需要一贯地在研究状态下探索并揭示德育规律,用这种规律指导工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我的德育工作首先从班主任工作切实抓起,通过案例学习、远程教育、开设讲座的模式,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改善德育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加强班主任工作管理,增强班主任责任感,抓好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另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教育文集和专著,并与教师分享成功的案例和好的教育教学观点。近几年,我校教师先后在各种教育报刊上发表多篇德育教学文章,受到上级领导和家长的好评。

二、注重各种重大节日的德育教育工作

爱因斯坦曾说:“人类最需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因为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美的尊严。”成功的教师是为社会培养出精神高贵、品质优秀、人格独立、思想健全的学生,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始终要作为首要任务。所以作为校长的我,无论是在每半年一度的新学期国旗下讲话、清明节、国庆节、教师节、元旦以及各个班级主题班会上,我都会精心准备讲话内容,如通过国旗下讲话,向同学们讲解国歌国旗校歌的含义,对学生进行教育。清明节活动为学生讲述清明节的意义,组织全校师生去爱国基地进行扫墓活动。庆国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各班召开主题班会。鼓励学生要胸怀希望、志存高远、勤奋学习,把学习当成自己的第一需要,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这样才能和成功接近,同时我也激励每位教师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与学生一同进步。丰富校园文化宣传的内涵。加大文明礼仪教育,让文明之花盛开校园。

三、培养特长教学,深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工作,其实就是凭借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能够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特长与个性,陶冶品德和情操,体验参与和收获成功的乐趣。如我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活动,国旗下的讲话及每逢节日开展的一系列爱国主义活动;植树活动,爱护环境爱护校园环保活动,读书征文朗诵活动,师生书画展,崇尚科学反对签名活动、文艺体育比赛及献爱心捐助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而且还让教师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特长生,这些特长生不仅仅都是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有很多后进生表现很出色,这样的教育为后进生树立了自信心,培养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弘扬校内典型,增强德育的信度

组织建立校园广播,对校内发生的好人好事及时报道,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模范教育的典范,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同时对校内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干部进行大会表彰,调动全校师生的热情,使本校师生的德育能力有大幅度提高。

五、构建校外活动基地,拓展德育途径

通过与外校组织活动,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多听多看校外的好人好事优秀学生的事迹,对德育能力的培养都发挥重要作用。优化育人环境,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教育方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每月一次的家长会议需要按时开设,做好家校的联系活动,认真听取家长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学校也将学生近段时间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反映给家长,同时我校还在开学初期以及期末假期,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家庭走访,深入家庭了解学生,达到社区家庭学校共教育的育人模式,保证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六、德育行为规范方面从自身做起

高中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思想和行为的叛逆期,正确的教育方式就是教育者严于律己,从自身做起。拿学生吸烟来说,最初是从受到诱惑、想模仿开始的。所以,不应该让学生在校园内看到老师吸烟或是在办公室闻到烟味,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或消除对学生的不利诱导。为此,学校严格要求教职工在校园内不得吸烟,为学生做出表率。我也同样做到不在校园内吸烟,为教职工及学生做出了示范。这样不仅净化了本校校园内环境,还使学生有效抵制不良诱惑。

学校教育做出明确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但我认为,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就应体现平等,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校长教师的平易近人而不是高高在上。我坚持做到每天在校门口迎送学生,见到学生主动问好,班主任教师看到我以身作则也效仿我,礼貌对待每位学生。这样,我们也得到了学生的尊重,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对教师的主动问好和回应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德育工作做的如何,直接影响学校师生的素质,德育在学生成长中起着灵魂的作用,它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如果德育不合格,那么智力、体力等方面越强越是对社会构成危险,几年前的马家爵一案,还有今年三月份的药家鑫一案,可以充分说明德育发展与提高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校长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应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全面管理体系,切实落实好德育教育的首要工作,使师生关系和校园建设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2]孙红梅.学校应将德育教育摆在重要位置[J].发展,2009,18(2):13.

第8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德育

加强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优化德育环境

德育教育工作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德育环境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构成。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作为当前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高校德育环境教育的优化发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广大师生通过创造和总结,使德育教育工作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在校园内部进行文化建设工作,并根据实际的德育教育现状,对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规划和系统管理。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成立了相关的文化建设部门,完善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提供了保障。

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建设创造了条件。校园内部的建筑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体现出了文化建设的内涵,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起到了持久性的作用。所以学校的各种建筑物和教学设施,在建筑过程中应该做到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布局,在体现建筑物美感的同时,更要重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途径,发挥德育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增强德育效果

德育教育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和传播媒介作为载体,否则德育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在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过程中,应该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式,运用新的载体来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以往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通常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问题活动来实现。但是随着教育部门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应该坚持与时俱进,运用校园广播和电视媒体的形式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和覆盖面广的特点,与学校德育教育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完善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笔者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深刻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作用。在日常的工作中,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实践活动。拍摄了关于德育方面的微电影,在德育课程中融合了戏剧表演使学生的天性得到了解放。在晚会表演中,发掘了一些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使校园文化更好地融入德育教育当中,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应该对学校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不断完善。例如,学校的教学制度和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校园文化的不断优化。针对学生的德育现状,开展具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融入进去,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促进德育创新

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实现对学生各项行为的引导。校园文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活动,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促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为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有效的途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满足了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利用优化校园文化的形式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使德育教育工作更好地融入其他教育工作当中,促进了其育人功能的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德育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引导学生向着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方向迈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论

因此,应该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对校园的内部环境进行优化,促进德育教学工作的创新。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综合素质强和符合当前社会建设需求的人才,必须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工作在校园内部的建设作用,使校园文化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以实现我国高等院校的跨越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青少年的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搞好这项工作,掌握一定的方法手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德育活动为主体,注重体验感悟

有意义的德育活动不但能陶冶学生情操,且能凝聚班级人心,推进班级建设。多年的德育实践已经表明,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改进,零敲碎打的德育模式,与新时期学校的德育要求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已不相适应,其效果也不佳。而改进的方向之一,就是要构建起德育新机制和新体系,定期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将德育活动系列化,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主线。

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利用节日文化教育资源开展活动:清明祭扫烈士墓;端午民族气节教育;中秋举办赏月诗文诵读;建党日举行畅想心中红色的梦想;重阳节培养孝心;教师节开展“感念师恩”的系列活动;母亲节和父亲节“感恩父母”系列活动;“十一”感谢祖国”主题系列活动等等,抓住重大节日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式潜移默化熏陶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塑造健康人格。

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在全校开展了“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和合格小公民”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艺术教育活动。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成立各种学生活动小组,如广播站、合唱团、器乐队、足球队、舞蹈队、墙报组、车(航)模组等等,艺术走廊、手抄报展示、书法长廊等校园文化墙系列,展现孩子们体验的快乐和成长的足迹,既能激励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慰问孤寡老人,把文艺节目送到家,把爱心行动送到家,到德育基地举行团队活动,到污水厂、到气象站、到消防大队等参观学习,让学生走出校园,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开展系列亲子活动:如校园艺术节,入队仪式,六一运动会,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给家长的十条建议,家长课堂等,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学校相关活动,强化学校、学生、家长三维立体式教育。

二、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重视课堂渗透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不是被灌输的客体。德育既是社会要求,也应当把它看作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这种社会要求转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任何教育只有转化成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这种自我教育的潜力愈是得到发掘,就愈能使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和谐统一。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就应改变说教式的教育,变单向式为互动式的理性教育。以单向说教为主的德育,主体不是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并且得不到巩固。多元化德育课堂、互动式的教育可以改变过去德育的被动局面。

传统班会课改为主题活动课,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研讨会、知识竞赛、“实话实说”等形式,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开设人文阅读课,引领学生博览中外名著,品赏文学佳作,感悟多彩人生,提高人文修养。开发活动课程,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坚韧的意志。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开展舞蹈、器乐、书法、国画、英语角、篮球队、足球队等兴趣小组活动。开设校外课堂,让学生走出校园,到污水厂、气象站、消防大队、敬老院等单位参观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道德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德育 显性德育资源 隐形德育资源

高校德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显性德育资源和隐性德育资源。显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高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了较好作用。隐性德育资源指创造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因素渗透地、潜在地、内隐地、间接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认识、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心理素质、法纪观念等方面的一种教育过程。隐性德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未得到充分利用,是当前有关德育的重要热点话题。随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化和改革,随着德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趋势,重视并充分利用隐性德育资源促进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或近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发展趋势。因此,我认为开发高校四大隐性德育资源,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开发教师和课程的隐性德育资源

首先应重视开发高校“两课”教师的隐性德育资源。“两课”教师应当具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及明确的奋斗目标,应当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应当诚实守信,具有较强的法纪观念,言必行,行必果。“两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和协商者,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新者,由说教者转变为平等学习的倡导者,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中各种复杂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把以教材为“圣经”转变为利用课堂教学,综合利用讨论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教学方式,让大学生成为德育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两课”教师要改变对学生教育效果的评价手段,将一次考试定成绩转变成为参考日常行为、平时表现等评定成绩,使评价的方式既符合实际,又多种多样。

高校教师还要利用各学科教学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学科的教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本身具有丰富的隐性德育资源,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从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出发,使学生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受到洗礼,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要。

二、开发网络同辈群体的隐性德育资源

同辈群体是指同学之间、大学生之间的一种群体。同辈群体之间的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有效补充。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亚文化有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与主流相偏离的成分。而亚文化对大学生群体成员道德行为起着规范作用,高校要引导同辈群体亚文化向积极、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同辈群体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伙伴。大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思想观念、言谈举止对道德教育、道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道德与认知及道德践行能力的发展。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和协助大学生建立健康有益的同辈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主流文化的旗帜指引下建立正确的网络交流平台,不管是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还是对当今热点和难点的评价、情感交流、思想碰撞都符合时代潮流、核心价值体系、民族习惯,使大学生在同辈网络文化交流中始终符合社会主流文化并和时代同步,得到智慧的启迪。

注意推广道德模范典型,发挥道德模范作用。教育和引导是正面教育最基本、最主动、最常用的方法。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榜样教育是可以通过无意识来进行的,因而它是教育中最早的,而且也是最有效的形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模范作用是巨大的,由于青年大学生普遍崇拜偶像,敬畏榜样,追随标杆,因此周围的榜样人物能对大学生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出于崇拜和喜爱,大学生会在潜意识中追随模仿榜样人物,因此应高度重视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要把评选道德模范、先进个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优秀党员,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先进人物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过程,要采取报告会、宣传板报、座谈会、校园媒体、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和弘扬榜样的先进事迹,学习先进事迹,发扬先进事迹,引导和利用大学生中的核心人物、新闻人物成为道德榜样。

三、开发校园文化隐性德育资源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孕育、生产、发展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是高校合格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具有深刻而又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培育教书育人优良环境的途径和手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和支撑点。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既可以调动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又可以凝聚成为优良传统、价值观念、人文精神,成为宝贵精神财富。

隐性的校园文化是通过整个学校环境,氛围、校风(教风、学风)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它主要通过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发挥着德育的教育作用。物化形态主要是校园建筑,如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食堂、宿舍楼、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校园道路、校园健身房、娱乐设施、校园美化绿化等。观念形态主要包括文化积淀、历史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这两种形态深刻而持久地陶冶着受教育者的情操、认识和行为。因而高校要十分重视各种建筑和道路的设计和布局,要重视美化、绿化校园,特别要重视校风学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又要充分发挥隐性德育资源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弥漫在整个学校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念、目标追求、道德情操和行为模式,是最富穿透力、渗透性的一种教育资源。高校要提升大学生品位,重视校训提炼和宣传,不断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时刻在我心中的理念,营造浓浓的、健康文明、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以启迪激励学生。由于学校精神环境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和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它所传承和倡导的道德价值和校园精神已流传并附和在校园内的各种环境因素及成员身上,而且赋予学校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品牌特征,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学生都深受影响和教育。

高校要加强学校活动建设的领导组织和管理,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传承优秀文化和特色文化。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符合青年大学生特点的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不要只是热衷网上聊天、网络游戏。高校有责任对通宵上网、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输导,帮助这些学生走出误区。通过教研活动、学生班团活动、党员组织生活,逐步形成本校特色的文化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符合学生特点的文化活动,让大学时时拥有独特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开发校园网络隐性德育资源

网络的一大特征是互动性。可以利用校园网互动性主动建设德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信息、倾诉衷肠的平台。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内容丰富、生动直观、交流互动、时空无限、联系便捷等特点,准确快速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关注大学生的热点难点和最现实要解决的问题,开辟学校道德教育与法纪教育的新天地、新空间。高校要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信息沟通、师生交流的主要阵地和平台,成为了解情况、凝聚人心、营造和谐校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高校应该建立德育网站,开辟和发展网络教育课堂创办网上交流互动平台,运用网络通讯工具,创设时空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对话、协商、讨论、沟通、答疑等德育活动,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实现心灵互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把网络道德的教育内容纳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计算机课程。增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要鼓励大学生建立个人网页,培养和树立自信心,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际和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建立独具特色和风格的博客网页,不仅在网上推销自己,展示才华,扩大知名度,提高辨别力,提高综合素质,而且通过访问别人网页,在比较中增强自信心。要经常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提高网页制作的水平,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文化建设,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淀才能达到。由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高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时俱进。高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注重平时积累,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出版社,1997.

第11篇

一、学校应健全以校长为首,德育处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体制

建立以德育处、班主任、骨干教师、团员等参与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德育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保证德育工作计划、时间、人员、经费的落实。班主任具体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全体教师配合班主任和德育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认真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另外还要加强对团员的指导,使之成为学生的楷模,充分发挥他们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模范作用。

1、坚持每周定时在校委会上研讨德育工作,明确每周德育工作目标,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2、坚持德育教育的班主任例会制度和每周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使德育教育经常化、序列化;3、建立家校联系卡,定期召开各班级家长会,交流汇报学校教育教学情况; 4、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公安、消防、村委会的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聘请校外领导到学校作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二、强化教育,努力提高师生的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

1、开展学习收听、收看党的重大会议等活动。通过办黑板报、办报、校园广播、户外交流等途径加强宣传,把德育教育落实到每个师生头上。

2、开展定期主题教育活动。农村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制定每月的活动主题教育。二月份开展“文明新风进校园”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三月份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四月份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题教育活动。五月份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六月份开展理想教育活动等等。学校围绕主题、根据学校实际具体安排组织丰富的活动。

3、加强德育阵地建设,发挥班主任德育教育作用:(1)农村学校可根据实际成立校园广播室,开设“校园新闻”、“学雷锋”、“作文赏析”等栏目,由学生投稿,每天利用三餐等时间播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2)校团委做好每升降旗仪式活动。学校利用每周一、周五降旗仪式集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校团委组织好国旗下讲话,讲话结合学生身边实际发生的点滴为话题,对学生进行纪律、安全、理想、诚信、环保等方面的教育。(3)推行教师巡查制度,对各班的学生上放学出勤、卫生、纪律、三操、安全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一周一小结,一周一评比,并颁发“文明班集体”等荣誉称号,使之形成班班争优、个个赶超的良好氛围。

4、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农村学校由于学生思想品德参差不齐,家长整体素质偏低,教育方法落后,学校教育手段单一,导致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定期组织对学生法律法规教育活动。如:观看光盘、听广播、聘请派出所干警等到校进行法制讲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5、建立家校结合的德育网络。农村学校应该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针对当前外出务工的家长较多的现实,学校应利用传统节日、寒暑假,集中请家长到校或教师家访,反馈学校德育工作情况,传授德育信息,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共同维护孩子安全健康成长。

三、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管理,努力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创设良好校园环境

良好的行为规范是良好思想道德的基础。各班班主任应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加以正面教育。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班风量化管理方案,每周评比一次,并授予“文明班集体”等荣誉称号,以此激化学生争先创优的精神。

1、学校要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每学期可开展“一语、二化、三文明”教育活动,即:讲普通话、绿化和净化、使用文明用语、做文明人、行文明礼仪常规训练活动,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经常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通过寻找身边的美丽和感人人物事迹教育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学校定期组织学习身边的感人事迹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学习先进、积极上进。3、对学生进行细致化管理,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农村学校可根据实际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卫生、生活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要求应细化,坚持“反复抓、抓反复”的原则,反复落实规则,引导学生自觉地执行要求,良好的习惯自然就形成了。

四、重视学校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1、经常开展安全自查。学校要把安全教育工作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大事来抓,努力形成“人人抓安安全,师生重安全”的局面。学校利用每周教师例会、升降旗仪式、班会等经常行的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形成师生齐抓共管的安全氛围。学校每学期与各班主任、教师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积极消除校园安全隐患,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12篇

就做好全市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国内外一些著名学校的形成,不仅体现在学校规模、教学质量、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硬实力上,更体现在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风貌和特定的文化底蕴上。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它渗透在学校的人、财、物管理的各个方面,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认识表层上,要做好“建设”文章。“建设”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积淀,是一项开发,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从量到质的积累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在历史传承中与时俱进的积淀,是对学校优质资源的提炼、整合与开发。校园文化要重在建设,重在过程,重在积淀,重在开发。各学校要用心积累,集腋成裘,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坚决克服和避免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想法和做法。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下步工作中,要进一步按照章教行字[20__]2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扎实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各学校要按照“寻找亮点,打造精品”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师德校风、学校特色,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把实效性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首位,以“品牌和实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全力搞好主题突出、简洁明快的校园文化建设。二是要注重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的提高,真正让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三是要精心提炼“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体现学校灵魂的校园文化。

二、正确分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势,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激烈,思想文化交互碰撞,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失衡,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互联网上一些不良有害信息也给未成年人带来诸多腐蚀等等。所有这些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给德育教育工作带来新问题、新挑战。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坚持德育课程、学科渗透和德育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注重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模式,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建的德育工作格局。学校德育工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为确保全市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努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还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如何才能始终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如何才能始终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如何才能始终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真正使德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使学生做到真信、真学、真用,要求我们各级教育者必须进一步适应时展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德育工作,用创新的精神研究德育工作,用发展的眼光完善德育工作,努力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好地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要实现德育的教育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有机统一,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学校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1、在教育渠道上,要切实发挥好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平台,根据青少年年龄阶段,结合章丘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进一步改革德育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推动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改进和建设。

2、在教育载体上,要根据青少年的喜爱和特点,创新和设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杰出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集中开展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络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围绕德育目标和内容,积极开展网上德育课程、网上心理健康指导、网上家庭教育指导、网上德育论坛等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进网络工作,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在教育方法上,要实施新型的德育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施情感型模式,在德育工作中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实施氛围模式,以构建校园和谐文化为重点,加大正确的校园道德舆论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去思考、感悟、理解和完善自己。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各界都要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把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要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工作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时要积极与全市各级 宣传、政法、文化、体育、科技、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加强联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