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时间:2023-06-22 09:38: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1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保障 全面质量管理 监督 评估

随着大学招生扩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同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资源紧张、质量下降,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受到挑战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借鉴英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对我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探讨如何构建并维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顺畅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乃至高校整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保障”是一种现代化高校管理方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保障体系。该体系用了工商管理理念,属于全面质量管理范畴,致力于持续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该系统以事先制定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为基础,要求发动全体师生参与到其中,持续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计划,最大化教学效果。这几年来,教学质量保障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各个学校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推出了各种具体模式,例如院校产学研模式、教学实践基地模式、学生自评模式、教学计划管理模式等。

二、英美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1、美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认证制度、政府的法律干预和市场竞争三者构成了影响和决定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要素。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是美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大特色,它是一种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基础的质量保障机制,同时也是美国高校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外界环境通过认证制度来了解高等教育的质量,而高等教育系统自身也是通过认证制度来维持其最基本的质量标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的发展日益成熟。

2、英国大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英国政府教育改革的市场取向与大学自治理念的有机结合,使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参与的特征。英国采取了三级两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三级”是:高等学校自己负责其“课程质量控制”;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负责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审计”;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结果的“质量评估”。“两元”是审计与评估分立,审计针对整个学校的办学效率,而对教育效果考虑较少;评估以学科为单位,重在质量而非效率。

英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由院校的内部保障机构和外部质量保障机构组成的。内部质量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学校机构的审核;(2)对学校所设置课程的审核;(3)对质量保障政策、程序和质量管理实践活动的审核;(4)对学生学习情况审核。教学质量外部保障首先是来自于政府的各种政策保证:英国高等学校学位授予权要经过皇家和议会法案的审批,或者经过教育部和就业部的特批。外部保障还来自于企业、职业团体以及新闻媒介的监督与评估。

3、英美高校对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启示

(1)强化高校全面质量管理与监控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在高等学校内部,在于“教育输入质量―教育过程质量―教育输出质量”这一全过程的质量保障。

教育输入质量包括生源的质量、教师的质量以及学校本身提供的物质条件。其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他们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以及教学水平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育过程质量指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和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教学管理的质量。教育输出质量包括学生毕业率以及就业状况,有时还包括学生就业后的社会反馈。大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程度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通过这个途径来保障教学质量是很有效的。

(2)发展多元质量保障主体

建立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因此,我国应改变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形式,建立由学校、政府和社会三方共同组成的多元质量保障主体。

高校是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的主体,对自身的教育和教学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和自我评价负有主要责任。高等学校质量保障应坚持“三全一多”的原则,即质量保障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性和管理方法的多样性。政府应通过监控和督导等职能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外部保障。

(3)评估专家组成的多元化

美英两国的评估机构中,评估人员分别来自于高校、业界和社会。这种广泛的人员构成也正反映出各方利益的均衡,同时也从另一方面保证了机构管理、运行的有效性。我国大学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估组,保证我国高校评估的公正与合理,同时大力促进大学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使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上有效运行。

三、维护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策略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保障组织机构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1、加强院系级教学组织建设

高校中的学院(系)是教学活动的实体,承担着组织、执行和管理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职责,是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院系级教学组织对教学活动的管理职责大致包括: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规定,有计划地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加强各教学环节的管理;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研室建设;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建立有序的教学管理程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目前的质量保障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还是依靠人员保障,他们的基本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保障的效果,可通过进修、培训和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等方式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

2、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组织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的系统性需要有一个相对完善高效的工作组织系统。这个工作系统的组织形式纵向是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组织机构,横向是师资管理的人事处、学生管理的学工处、设备管理的教材设备中心等部门。在此系统中,教务处协助主管教学校长行使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职权。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教务处是职能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有组织、协调、督导的权力,是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枢纽中心。横向部门在教学质量控制中偏重于教学要素的基础建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主要通过信息的双向交流来联系,通过制度的相互约束来实现。纵向组织偏重于教学要素的运行管理,通过信息反馈与建设加强信息联系。

3、持续改进,适时更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们对过程结果的要求总在不断变化和提高,都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直至更新阶段的过程,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的机制,即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教学质量保障的目标、内容要素、工作途径和方法都要求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2]周兴国,李子华.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陈文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构建[D].天津大学,2005.

[4]严欣平,张其敏,王光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

第2篇

英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比较分析

近十几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引发了高等教育质量滑坡和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极大关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能居于世界前列,与其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密不可分。

1.英国高校教学质量监控

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可分为质量审核、质量评估和专业鉴定3个部分[1]。质量审核和评估由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AA)负责, QAA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其任务是提高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度。而专业鉴定由若干专业鉴定机构分担,主要是针对工程、法律、会计、医学等方面专门职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通常由一系列政府认可的专门职业机构或其他法定机构负责实施。英国比较有特色和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是2003年1月开始实施“院校审查制”年[2]。院校审查的重点是通过评估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来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其核心思想是高校评估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事实上,英国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监督和调控机制,主要体现在[3]:(1)社会监督。包括来自于地方当局、企业界代表、教育部指派人员以及中学校长等校外人员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社会监督最明显的体现在《泰晤士报》每年一次的优秀大学介绍,并将结果公布于众,对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教育部门的监督。它主要来自于上级教育部门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包括督导团的教育审计和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教育评比和科研评比,后者评比直接与经费挂钩。(3)平行监督。平行监督表现在校际和教师之间互相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因此,英国形成了由强大的外部系统、完善的内部系统和独立的民间监督与评价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英国的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声誉。

2.美国高校教学质量监控

美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制度的主要由院校鉴定与专业鉴定制度、州一级的院校许可与评议制度和院校内部评价制度构成[4]。院校鉴定是高等学校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自治行为,它重点考查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管理效率、教学计划、师资、设备、研究等方面。专业鉴定主要以高等教育机构内的培养计划为对象,运用详细的鉴定标准对专业培养进行周期性评估。专业鉴定一般不对整所学校作评价,但是要审查学校在维护有关专业质量和发展专业方面是否提供了适当的保证。美国的鉴定制度是一种高校自愿参加的高等教育教学的自我约束活动,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重要特征。为保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美国高校都自觉地开展和实施高校内部评估活动。美国对高等教育评估机构按一定的评审程序进行“认可”[5]。“认可”通常是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或由政府授权的全国性民间组织以高等学校为会员的有关高等教育组织主持的。认可机构对评估机构进行公正、透明的评审,以判断其是否确实能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起到保证作用,并作出是否能给予认可的结论。通常情况下,只有通过认证的教育机构才对学生有吸引力。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的管理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直至今日,其评估模式仍然是世界各国借鉴的对象。

综上所述,英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共同特点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管理与机制比较健全,并成为教育质量保证和提高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质量监控机构和一定的保障机制,制定标准、要求、计划,组织和培训同行专家对学校进行外部评估,利用评估结果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学校、专业进行校内和校外评估与监控;通过良好的高校内部自我监控机制来提高教育质量。

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

目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仍在继续深化发展,有的国家已逐步形成法定的、独立的体系;政府、教育界和公众对评估的支持和赞助日益增强。

1.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政府、学校和社会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和学校自主办学、自我监控的良好的内部保障机制。社会中介评价组织作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其他有关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了解社会经济部门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2.质量评估监控重心由重教育“投入与过程”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

传统的评估往往着重于对教育资源投入(如师资、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作规定,然后进行检查。20世纪90年代以后,评估逐渐转向以教育产出为核心。它要求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任务和通用的评估标准,制定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详细说明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品质各方面应达到的水准,并正式公布接受监督。

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启示

1.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

“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是国外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管理最主要的依据。学生的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学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进行。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生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同时,教育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另一方面,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适当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将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最大化的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同时,教学质量是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任务,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其他各类人员的关系。总之,要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参与质量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教学质量控制与管理,但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使得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显得非常薄弱。而且高校自身监控意识不强,积极主动的相对较少。所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采取措施,设立专业评估机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国家要制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国标准,建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认证制度。建立一个由评估专业人员组成的高等教育评估管理组织,由该组织制定指导性的评估政策、原则和标准等。

3.注重高校自我监督机制的建立和社会参与质量监督

学校内部建立有效的自评机制是促使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基础,这是学校发展的真正动力和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在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由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转移到指导性计划、权力下放、扩大办学自,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所以政府与学校应该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状况、专业设置状况向社会公开,以便于社会的监督和运用。同时,注重社会监督的作用。目前,我国基本上没有非官方的专业中介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而在国外,非政府的中介监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更能客观的依据教育发展规律来制定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4.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的加强

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专业分类研究是针对各专业特点和受众对象要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目前,我国缺少合理的针对不同类别学校制定的不同指标体系,更缺少专业方面的评估指标,只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审核,而无审核依据。因此,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可以根据专业的性质、社会的要求、师资的力量和学生的状况,对相应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根据本专业受众对象的状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以达到比较有效监控效果,进而推动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5]毕家驹.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评述与展望.http://web.tongji.省略/`bijiaju/article/1997-7.rtf.

[2]林爱菊. 论高等教育质量与高校评估[J].高等理科教育,2006(4):97-100.

第3篇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特点,结合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探讨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坚持素质教育理念、营造功能完善的独立校区等方面,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在我国学习化社会形成过程中,自学考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广开成才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以国家考试为基础,以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为保障,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方式灵活,学习系统,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考落榜生、职高、中专、中技生等低龄非在职学生加入到自学考试大军中。针对全面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和严格的“教考分离”要求,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就笔者在自学考试助学工作中的实践,对如何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现状

教学质量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普通高校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值得信赖的声誉吸引了一批高考落榜生报读全日制自考助学班。没有学生满意的教学质量就没有学校声誉,办学就不可能发展。教学质量不仅仅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而且还涉及社会经济腾飞、民族兴旺、科技发达、国家富强等问题。

(一)“宽进严出”,教学的目标应试特征表现较为突出

自学考试虽发展二十余年,但管理方式和考核手段相对滞后,从助学、命题、考试到评卷整个过程,管理方式落后,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比较严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尽管没有入学考试要求,但要取得毕业证,必须通过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科目考试。考试采取全国统一命题、省级协作命题、省级命题的三级命题方式,授课教师不参与命题,教考职责分离。这种考试方式保证了自考毕业生的质量,但也造成了“毕业难”的瓶颈。这固然有自考生本身的原因,但“读自考毕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毕业,就必须通过考试。残酷的现实为自考的教学工作打上了深深的应试烙印,教师教学工作不得不为通过考试为目的,教学目标应试特征突出,素质教育受到挑战。

(二)学生生源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

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对象主要是低龄非在职学生。低龄非在职学生以应届高中落榜生、职高、中专、中技生为主要群体,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作为学生本人,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渴望获得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希望通过自学考试拿到高等教育文凭并找到工作。然而,曾经的挫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挫伤他们的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自我设置心理障碍;不甘于现状急于拿到文凭又使他们过于急躁,往往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波动较大,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选择自学考试的考生往往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学习比较刻苦,但也有相当部分自考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毅力。在这部分人的影响下,其他自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受挫,自然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师资力量分散,教学方式单一

普通高校举办高教自考助学班,师资一般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发挥退休教职工的作用。相当部分的退休教职工还担任了自考班的大量教学任务。他们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热情。这对自考班在高校立足和发展起了甚为重要的作用。二是本、外校在职教师兼职教学工作。自考助学班能得到普通高校的青睐,除其能发挥重要的社会效益外,它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也促使高校在职教师在能力、精力许可的范围之内对其表示关注。但总的来说,师资队伍兼职为主,队伍不够稳定。

在教学方面,全日制助学班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自学考试大纲”为指南,采用系统教学和课堂练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学方式单一,只强调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

(一)国家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的要求

国家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同志多次讲话提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问题,他提到“近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正在从补偿教育、补充教育,向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开放学习平台的转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坚持‘积极发展,开拓创新,规范管理,确保质量’的方针,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发展是主旋律的观念,强化核心竞争力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第一位的,是自学考试的生命力。不管教育的形式怎样变化,教学质量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改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二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搞好社会助学;三是加快自学考试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如将自学考试与各类远程开放教育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再如发展涉外考试项目,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储备各类人才等。”

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定位要放在构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来做长远的战略考虑。明确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属于继续教育,最严不一定是最好,要适度,不能再用精英教育的学术型标准和要求去衡量自学考试质量,使得助学、教材、大纲、命题、考试要求偏离自己应有的规格和层次,远远高于自己的需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总则第二条中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见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倾向于职业型,纵向定位是本科、专科,并逐步向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横向定位是应用型。既然定位为应用型,就不能用研究型、理论型的质量标准来衡量。

(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

1.人才质量的要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要求

主要体现在对其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对全日制自考助学人才培养质量上要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专业水平上的要求。全日制自考助学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达到高等教育层次的基本要求,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第二,知识结构上的要求。在应用型专业教育中,更应从高等教育质量的横向层面把握质量标准,重点加强全日制自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应用型专业教育亟须突出自身特色的部分。

2.人才能力的要求。第一,学习能力。普通高校

全日制自考助学强调考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体化学习,这对人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种磨砺和促进,在这一点上对接受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自考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专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和农村的应用型、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更加重视新技能、新知识的应用,在培养自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应该有新的要求。第三,职业适应能力。全日制自考生要有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结合实际,结合职业的需要来进行。因此,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还要走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和渗透职业能力教育的内容,提高自考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以此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中实施、渗透职业能力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中间层次上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更符合社会的要求,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就业,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减少浪费。

三、关于构建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

在提高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方面,教育是前提,管理是保障。在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时必须突出自学考试的特点,体现教学改革的思路,不能脱离自考助学单位的实际,既要体现时代感,又要有适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形成本校的特色。

(一)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

由于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既不完全等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也有别于社会力量办学和其他非学历教育形式,教学对象学习基础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但又像全日制统招生一样住校学习,而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既无成文又无定规。因此,全日制自考助学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有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制定既反映自考特色,又体现全日制管理特点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严格执行,以形成优良的校风,确保自学考试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日常教学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管理队伍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重点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重视自学考试,在自学考试管理队伍的人员配置、条件设施的配套等方面投入少,管理松懈,助学工作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于社会上应聘人员或教工家属,素质参差不齐,像一支“杂牌军”,不利于助学工作的开展。自考助学单位一定要注重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形成规模,除了要配置主管院长外,还需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各专业配备一名专业造诣较高、协调能力较强教师担任专业主任,各教学区增设一名教学区负责人,各班配有专职班主任。各部门分工协作,职责分明,做到管理、服务、协调相统一。

(三)稳定教师队伍是保证和提高自考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日常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提高自考助学质量的关键。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最好以离退休教师为主。一方面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助学辅导效果好,另一方面可以不像年轻教师那样要求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相对比较稳定。2、对于长期从事自考助学工作或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实行恰当的奖励制度,对部分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课程,通过提高课酬的办法吸引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达到待遇留人的目的。3、注重与任课教师的平时沟通和感情交流,通过定期召开教师聘任会、教学研讨会和茶话会等聚会形式,达到感情留人的目的。4、学院内部要培养和储备少量的专职教师,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做到凡事不求人,关键时刻能用上。

(四)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是良好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要配备健全的教学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专职管理队伍之外,还需要一整套健全的运行机制作保障。

1.建立健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机制。考虑到大多数助学单位助学专业多、覆盖面广、教师来源复杂等因素,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是非常有必要的。

2.切实做好教学管理全过程。

3.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自考生的性质特点和培养定位,在帮助自考生完成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应尽可能加强在技能型和应用型方面的训练,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地观摩和实习,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和资格考证,如会计证、电子商务师、营销师等考证学习。

(五)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视全日制自考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计划地开展各项素质教育活动,建立了以院领导、专业主任、管理部门负责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工作体系,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自考学生的思想特点,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将专业学习和全面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享受名校严格、规范的全日制教学模式。1、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2、积极倡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完善班主任队伍建设,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4、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条例,广泛宣传,严格执行。

第4篇

1.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要求

1.1.1高等教育要实现的教学质量目标在开展高等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调整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方案,以满足二者的要求,从而增强我国企业和社会的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我国高等教育要根据所在区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性。

1.1.2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障在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少不了资金成本的支持,这就需要我国政府中的财政部门给予支持,划拨财政资金,为教育质量提供物质保障。高等学校也可以对自己学校所持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以解决学校在财政支出上遇到的难题。

1.1.3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要想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备很高的效率和作用,就需要制定与之配套的奖惩措施和机制。高等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强的奖惩机制,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1.1.4监督和评价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为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需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以保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监督,而且还需要学校的自我监督。

1.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2.1明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实现的目标我国所实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为了保障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来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教学资源的闲置率。高等学校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1.2.2强化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实现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参照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如全面质量管理最根本的“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等思想,以及质量管理原则等,强化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使教育结果最大程度地与一定的质量标准相适应。

1.2.3全方位教学,明确体系内容制定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贯穿在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始终,全方位贯彻,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高等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借助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从教学活动的细节上进行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1.2.4动力系统的建立在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作用。高等学校中的管理人员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定期组织老师进行培训,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现代化教育观念,提高老师保障教学质量的主动性,并制定与教学质量挂钩的激励措施,以提高老师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1.2.5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是最主要的工作,需要与其它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一般情况下,高等学校都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例如图书资料、实验室、运动场、电教室以及后勤等。高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要提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势必会增加教学经费的支出,高校要在自己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尽最大努力创造好的办学条件,为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2.6教学信息收集网的建立高校在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收集,以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教学信息收集的难度极高,增加了教学质量评级的难度。因此,老师要建立广泛的教学信息收集网,以保证能够收集到大量的教学信息,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提供便利,是进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

1.2.7打造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在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制度,以提高老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明确本科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在提高高校师资力量的基础之上,积极努力在高校课程中打造精品课程,以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进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时的注意事项

第一,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明确高等学校的目标,并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和目标,提高高等学校老师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第二,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明确教学质量的概念,并从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高等学校的工作,还可以借鉴其它成功学校的经验和做法来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高等学校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建立适合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

第三,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提高宣传教育的力度,并在全体老师中树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提高老师的责任心,让老师感觉提高教学质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一再强调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时传播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有关的信息,从而保证高效教学质量文化的更新。

第四,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在高校中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并注意提高系统管理的水平,在系统中遵循靠数据和事实说话的原则。

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受政府宏观管理及投人、政策导向等直接因素和生源、人才需求、就业导向等间接因素两方面影响。只有将内部保障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出现不顾人才市场需求或急功近利、“过分专业化和功利主义”等倾向。

根据高等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为基础,以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为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随着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在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更新质量观念,提高质量意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是确保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战略性的迫切任务。

一、根本依据:“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意识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及其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人WTO等等,高等学校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生存还是死亡,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因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效可行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满足政府及社会需求,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是必须而紧迫的。

二、外部动力:政府评估的制度化、连续化

政府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为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我自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从而最终形成国家、地、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了推动力。国家于1994年起对1976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开始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开始对介于两者之间的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教育部对上述三种评估方案及其标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统一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此基础上,2004年8月27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职责任务、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正式宣布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重点工作一是要建立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通过这种大面积、连续轮回的评估方式,建立起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综合评估工作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状况,同时要推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制度。评估是重要的指挥棒,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对高校办学的要求,对推动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将起到重要作用。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为契机,带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从微观事务管理到宏观决策管理的根本转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实施5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是高校扩招以后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需要。扩招、改制和升格使各校办学条件全面紧张,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更为突出,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与规模发展很不适应。原有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规章、队伍等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为保证新形势下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各校在贯彻落实文件过程中,逐步开展了新形势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和实践,但主要是侧重一些单项环节教学质量研究,如: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等,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经常性的质量保障信息资料积累,使得一些高校迎接评估,常常显得工作被动,也由于对教学评估的意义和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实质没有结合教学及管理工作实际加以深刻领会和消化吸收,转化为学校内在的质量保障体系,往往达不到评估应有的效果。既然教育评估是有效教学过程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展教育评估就不应是“额外负担”、“外加压力”,而应当视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应将政府的水平评估与学校的过程管理及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相结合,以政府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校内管理目标的参照,将社会中介机构及市场对学校的评价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因素,运用“人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地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并完善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目标导向:“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指导方针和目标导向。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合校、扩招之后,正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思想逐步向纵深发展。许多高校已逐渐把学校改革的重点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整体布局转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并采取一系列举措,以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在教育经费普通紧张的情况下,我国高等学校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使学校教学质量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提高,是一个需长期研究并不断完善的课题。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和确立是其中的核心。在教育资源一定条件一下,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要坚持“质量至上”,以质量为核心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要通过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挖潜力,以保障办学规模扩大的基本需求。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导向要以质量保证和逐步提高为核心和主导目标。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既要证明已经取得的“质量水准”,更重要的是在于持续不断地改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最优化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多培养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四、核心系统: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从2002年开始至今,教育部开展的高校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试点评估和专项评估等,在促进高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推进教学建设和改革,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的培养,学校是学生的学习摇篮,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出能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教学保障体系,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防微杜渐,扬长避短,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概述

教学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仅要满足学生个人的需求,还要通过完善教学内容等方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学质量的内涵就是社会和个人的双重需求,这也就体现出了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的三大理论,即全面发展理论、素质教学理论、职业能力理论。

2.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要素

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经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两部分,即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社会、政府通过对高等学校的认证和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所以,可以将其定义为:把影响教学工作的因素(教学机构、制度、设施、师资)等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能够定向控制的有机整体,从而保障最佳的教学质量,也就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改进的有效运行机制。

2.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质量保障体系是以文件为基础的客观存在的保障体系;②质量保障体系是不断改进深化的体系。③质量保障体系是依靠实际实施的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高职院校通过新建和改建,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成了我国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量”的增长必将带来“质”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展,使得与高等教育现有教育资源存量、容量不足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随之而来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在质量方面面临的严峻考验。目前,“质量竞争”和“优胜劣汰”已成为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所以,高职院校注重质量和特色,构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和构建思路

4.1、明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目标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就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满足国家各行业的基本要求,促进学校内外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强学校自身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效果。这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保障其他层次教学质量活动的基础。目前,我国赋予高职教育的总要求是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但是,由于不同的院校有其不同的地域环境、行业特性、师资队伍及诸多因素的差别,所以其各自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4.2、明确教学质量保障的内容,开展多层次多方位教学评价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应该覆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且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全方位的帮助,除了基本的各教学活动环节外,还应大力加强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建立起以12个“评估基元”为核心的四项评价指标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4.3、优化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由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及所有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履行保障教学质量的职责。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一般由八个子系统组成:教学质量保障决策系统、教学质量保障指挥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与诊断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仲裁系统、教学条件保证系统、质量文化宣传教育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

4.4、明确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

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决策者和指挥者,校长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所以,保障教学质量首先要落实学校领导和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及其员工的责任。其次,教师和学生也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推动着整个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转,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加入到教学质量的保障活动中去,最终达成质量保障目标。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5.1、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教学计划课程仍然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实践课,理论性过强,专业实践时间过少,面临的较大的就业压力;其次,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考核方式过于传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评价学生的实际职业技能,更让学生忽视了对自己实际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高职院校与校外企业联系较少,缺乏技能实践基地,影响动手能力。

5.2、教材更新不足

高职院校的教材比较少,很多都是普通高校的压缩版,而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明与普通高校不同,因此,要想培养出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比粗重点突出教材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

5.3、师资队伍水平有限

教师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直接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教师工作量较大、待遇偏低,这些因素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不足,尤其双师型教师更显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教学观念落后,缺乏实际的职业能力,根本也无法培养出具备一流水平的高素质学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5.4、教学资源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图书资料建设不足,学生没法顺利查阅资料;仪器设备不足,教学实践无法顺利开展等。

5.5、教学管理与评价不够民主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依旧使用传统的模式,只重视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教学管理不够民主,很少有上下层直接沟通交流,评价往往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忽视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其实践能力的反馈意见。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

6.1、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办校思想上要以社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确定教学质量标准。在教学思想上,全面、充分研究各个教育层面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要根据学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统一培养目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在管理思想上,更多地体现适应性和发展性要求,使学生不仅有一技之长,还能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适应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6.2、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运行

首先,教学质量保障应是全方位的,应该涵盖所有对教学质量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其次,教学质量保障应是全程的,应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实施监控,再次,教学质量保障应是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的,他们不仅是质量监控的对象也是质量保障的主体。最后,教学质量保障的途径和方法应是科学的、多样的,只有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才能获取全面的教学信息,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质量保障的目标

6.3、加强质量教育,培育校园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灵魂,培育和发展学校的质量文化,是建立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良性运行,需要所有质量保障主体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加强师生的质量教育,才能加强他们的教学质量意识,营造以质量价值为导向的、具有广泛参与机制和团队的协作精神的校园质量文化。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在全体师生得到共同努力下实现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总之,高职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核心,高职院校应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社会和政府应在外部严格监管,三者共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金玲.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人才,2011

[2]杨亚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J].管理工程师,2010

第7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质量 外部保障体系

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见,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政策要求,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

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开拓创新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路,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教育发展要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内涵和构成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指学校外部为了对学校教育质量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所建立的监控体系,由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组成。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和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1]。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具有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功能的整体,其构成主要包括保障目标、保障主体和保障客体等[2]。

保障目标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目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目的是保障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定位于通过监督、调控、指导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促使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需求,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作贡献。

保障主体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包括国务院各部委、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专业评价委员会、社会评价机构等。保障主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发挥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作用。

保障客体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客体是高等教育实施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过程。在我国,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实施的主要机构,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客体是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二、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一直是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估为主,属于行政性评估。

自1990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发展很快。从1993年到2003年,我国已有170多所高等学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有80多所高等学校申请参加了优秀教学工作学校评估,其中已评估了13所高等学校。2001年,国家教育部又对全国25所本科院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试点工作[3]。

2004年2月,教育部在《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行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从而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些措施,在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积累了经验。

三、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以政府行政性评估为主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在保障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面虽然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立法滞后,评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规范。

我国在教育评估法制建设方面,至今除了《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这一部行政法规外,其余的只有散见于其他法规中的零星评估条款。《暂行规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中关于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机构等有关规定,不适用于新时期评估工作的开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与高校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职责与权限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界定和规范。

(二)质量保障主体单一,政府对评估工作进行独家控制。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完全是行政性的政府行为,社会其他各方面很少实质性参与评估过程,评估的目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只能体现政府的愿望[4],这样就会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1.评估活动封闭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由行政部门发起、实施,评估结果由其解释和使用,有很强的封闭性,这样既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各项信息向社会传递,又会影响到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评估失真

由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与高校工作的规律不同,评估人员大多也并非专业出身,使得政府不可能收集到全国几千所高校准确、全面的质量信息,会引起评估结果的失效,乃至决策的失误。

3.评估效率低下

政府是评估的唯一主体,带有明显的权威性。高校对政府自上而下的评估结果只能消极地接受,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市场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不强。

专门性评估机构是一种社会机构,政府职能部门把教育评估看作是一种既定利益而不愿委托给社会机构。专门性评估机构要解决不少“生存”问题,例如接受委托问题、与行政部门的关系问题、评估市场开发问题等,只有政府转变职能,形成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评估机构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评估市场,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四)质量保障机构职能重叠,设置分散。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的有机整体,有些组织之间在职能上还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而且,国家没有统筹规划专业评估机构的设置,没有按大区设立评估组织,使得专业评估机构多而分散。另外,无论是政府评估机构,还是各专业评估机构,其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不强。

四、健全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制度化的过程。借鉴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健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立法,使评估和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们应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和政策,吸收其他国家质量保障的法治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和实践,对《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政府、社会与高校在质量保障中的职责与权限加以界定和规范,从法律上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制。

(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外部保障组织体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一直是由政府主导,外部保障组织体系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现出很大的行政依附性。对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变行政管理为政策调控,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财政拨款资助、组织评估检查等非行政指令性的措施来发挥作用,逐步建立起独立于高等教育各利益主体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5]。

(三)加强评估中介机构的建设,发展中介性评估。

发展中介性评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评估中介机构要通过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升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评估信息网,积极开展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建立探索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办法,形成评估机构的特色和专业优势[6],坚持独立性与公正性,树立权威形象。

(四)构建彼此协作、上下贯通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

分工协作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有助于节约评估开支,减轻多重评估给高校带来的负担。应分别建立国家和地区级的专业性评估中介组织,分别领导、组织和协调相应范围内的评估活动,实行分级设置、管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职能,并促进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一个上下贯通、责权分明的外部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只有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监控,才能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和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机制[J].高教探索,2003.

[2]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3]贺祖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波.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

第8篇

【关键词】中外教育;高等教育保障制度;重要性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的

(一)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保持和提高。随着接收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增加,高等学校的层次性也在不断增加,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保障体系就是将各种教学、管理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的一个统一的系统。有了高等教育保障系统才能保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教育质量的双方面的问题。

(二)增加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信心。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对大学生的稀缺感已经不复存在,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致使许多人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了怀疑。高等院校之所以建立高等教育保障体系,也是为了能够向政府、雇主、学生以及家长提供质量证明,证明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可以保证的。

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英国是构建高等教育保障体系比较早的国家,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英国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点是从内外两部分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保障。

(一)外部监督。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QAA即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主要负责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各方面的事宜,提供一些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合理化改革以及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开的、公平的、客观的评定方式。以便教育相关者能够直接的、明确的得出高等教育质量的结论。2. 专门的课程认证机构。与中国不同,英国的课程认证是由专门的机构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评估,例如,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毕业的时候他们会接受医学总会对其进行的专门的鉴定,以便在毕业的时候可以比较公平的得到毕业生能够胜任的工作。需要强调的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大学及其课程进行鉴定。

(二)内部保障制度。1. 高校内部的部门。由于英国政府对各个高校的财政支持的大幅度的缩减,为保证财政的正常运作,学校采取了增加学费的措施,进而学校也将再度提高对教学质量的重视。QAA和高等教育界进行合作,制定一系列有关教育标准和教育质量的文件,高校的各个部门将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履行文件规定的义务。2. 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机构的监督只是一时的,并没有深入到每节课,而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着授课的质量以及对学生的负责程度。英国教育部门对老师的职业道德约束是很高的。3. 学生及学生雇主评议。由于学费的大幅度上涨,学生和学生雇主的权益意识越来越强,以此在对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定的时候,会充分的考虑学生及学生雇主的意见。

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内部质量保障体系。1. 生源质量。生源质量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高考的成绩,这就进一步的强化了高考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决定生源质量的因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同时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双方面的考虑才能决定生源的质量。2. 师资队伍及教师素质。现在大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本科学校对教师的最低要求是“双211”毕业的老师,主要的专业课任课老师则要是博士毕业生来担任。不过尽管入校授课的门槛很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由此看来,各高校的教师整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3. 师生比。师生比是决定一个学校的部分教学质量,一般规定1:14是优秀,1:16是良好,1:18是合格。

(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表现在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方面,评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的比较权威的评估,另外一种是民间非政府机构对大学的排名。

四、英国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加强宏观监控。政府是外部监管单位中权力最大的一方,政府应该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管工作上更加注意细节,在宏观上更加具体的对教育质量进行监管。例如,出台一些监管细则或者建立专门专项的监管机构等。

(二)质量保障部门的密切关注。目前我国的一些省份已经建立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成为教学质量的外部评估单位正在发挥着他们的作用。在督促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同时也维护了学生的权益。

(三)高校内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年的积累,因此,学校内部实施全面的质量监督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有教师评估制度,但是这项制度的准确性不高,一方面评估形式太过单一,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在增加评估形式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重视教育。

(四)建立毕业生反馈制度。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家长学生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毕业生的水平,这将成为评估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同时也会督促学校多加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

五、结语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仅是为了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向前发展,而且还可以增强教育相关者对高等教育的信心。就英国的高等教育保障制度来看,外部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以及专门的课程保障机构,内部同样也实施了各种各样的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保障制度过于简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各种漏洞,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长处,来服务与我们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钰.多方统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教育探索,2011(11).

[2] 刘智运.对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1).

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分析了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提出了对构建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

1引言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人学率达到21%以上。”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 inTrow)的观点?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学人口的巧%后?便进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总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人大众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和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决策以及高等学校的功能和规模等仍停留于精英教育阶段?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今后在转变政府职能、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下?如何加强宏观管理?建立高等学校自我约束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尚需探索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监督、调控、引导、激励等多种功能?对高等教育起到保障作用。因此?建立一套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

与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相比?大众高等教育在质量方面的不同和差别是十分显著的。从进人高等学校的学生来看?他们不再是那些在高中阶段成绩优异、表现出色的学生?从传统意义的学术水平上讲?学生的程度在下降。另外?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及对它的期望也越来越多样化?以往的学术性和职业性培养目标已经无法涵盖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来看?课程和教学计划的严密结构被逐渐打破?教育教学过程变得灵活和多样?这使得以往的统一、严格的质量标准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情况。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看?由于高等学校办学的开放性?象牙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多样化日益成为社会需求的主要特征?社会需要高等教育在多种层次、水平等方面为其提供服务。

根《教育大辞典》的释文: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按照这一解释?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对高等教育来说?前者所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3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

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高校内部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定位导向。高校必须遵循的教育方针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关注的应该是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提高?要把关注学校办学的整体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专业设置、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办学质量提高重要前提之一。教学条件是教学的物质基础?诸如实验设备、教材、图书资料、生活条件等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管理对教学起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作用。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决定了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文件、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三是教师与学生的素质。教师的作风、业务水平、教学态度及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接受教育教学的主体?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四是校园风气。主要包括学风、教风、校风。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可以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激发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的教学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4构建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基础之上的?一般可分为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两个体系。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体系是指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其成员包括高等教育界与高教界之外的专家。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与监督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活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主要负责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和内部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予以保障的功能。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促进社会关注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目前?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机制就是旨在保障教学质量构架政府宏观调控的措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水平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学校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建立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由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第10篇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GH150274);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ESP(特殊用途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发展路径研究”(GH150275)。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也要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构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及经济全球化的需求。

【关键词】

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

当整个世界全面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每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各方面都悄然发生着变化,社会教育所受的影响最为深远。中国的社会稳定,经济长期保持着快速健康的发展,亟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也日趋增长。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个高校也不断地探索、积极的改革、稳步的发展。然而,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如教学水平评估等政策来监督各高校的教学质量,但是我国各高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高校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够明确。因此,各高校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我国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需求。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指的是那些能够把在学校学习到的成熟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人才类型,它的具体内涵会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会而加的丰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在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我国各高校应该把转变培养人才目标提高到战略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已经在美国、德国等国家日臻成熟和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是为了能够继续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而设立的。欧美国家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对我国的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意义。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应该向应用型转变,不能够因为担心学校的“档次降低”、“社会地位降低”而被固有的传统理念束缚。要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经白热化。据教育界的权威人士统计,在发达国家人才需求结构如下图所示:在中等发达国家里,顶尖的人才占5%,科技研发方面人才占30%,而在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行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占整个人才结构需求的65%。中国是一个生产大国,更需要大量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活跃在生产第一线,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高校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要再以培养“高大上”的人才为目标,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要符合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从转变办学思想、定位培养目标、改善师资配比等方面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要“放下身段”,真正培养出大批“接地气”的一流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已经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有些问题存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并不是传统的本科教育加上职业教育;课程分类、课程体制设置并没有完全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等等。所以我国高校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调整教与学的关系、采用灵活的教学内容、重新配比理论课和实践课,形成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全面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设立和完善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保驾护航。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能够有效地运行,离不开强有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更加重视英语的实用性。因此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不但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时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英语的教学重点由单纯的语言能力开发转向为英语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各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将其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和有效。高教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四大的基本要素,即教师模块、学生模块、管理模块和评估模块。这四大模块的主体和客体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效地保障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1.教师模块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之一,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在构建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确定具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进行鉴别、开发和利用,也需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参加国内外培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以保障现代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2.学生模块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要努力培养培养其自主的学习能力,最终确立大学生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奴役性”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要侧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高校在设立大学英语课程之外,还设置了ESP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社会的需求选择对自己有用的课程,使之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3.管理模块

管理模块主体是教务部门和各院系职能部门,客体是教师和教研室。任务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和教研室工作,形成一套规范、严格的教师聘任遴选机制,健全有效的内部评估督导和竞争机制。

4.评估模块

教学质量评估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估的目的和结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学生也可以是这一评估模块中的一员,积极反馈各种同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相关的信息,以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大学英语英语教学应更重视英语技能的培养,使英语教学适应社会的需求,努力提高大学英语教育在社会的竞争力。

作者:张丽影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外语部

参考文献:

[1]李宵祥.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中国高等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

[2]牛贵霞.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8).

[3]夏纪梅.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J].外语界,2000(4).

[4]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高教论坛[J].高教论坛,2010(10).

第11篇

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等教育质量作为一种介于主观与客观、抽象与具体之间,承载着历史与现实的特殊范畴。在众多学者的高等教育质量界定中,陈玉琨教授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 :“在国际高等教育实践中,人??往往把下述几个方面当作‘质量’的评判标准:(1)出类拔萃。在同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就是质量,这是学术排行榜意义上的质量。(2)达成目标。教育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是质量,这是泰勒评价模式中的质量。(3)满足需要。这就是说,质量意味着值得花钱,高等教育满足了纳税人的需要,使纳税人感到满意就是质量。这一质量通常是国家关注的质量。(4)自身提高。质量即为不断提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就是质量。对高等学校来说,它们更愿意接受这一意义上的质量。”质量保障(Quality Assurance)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质量管理中致力于对达到质量要求提供信任的部分”(黄秋明,杨旭辉,王正,2004)。具体来说,质量保障是指为提供某个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的一定信度,在质量体系内所实施的,并按需求进行证实的全部有策划的,系统的活动。可以看出,“质量保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障质量”,它已经成为具有一定涵义的名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解是不同的。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通过使用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评估与质量认证等质量保障技术,所进行的旨在保持与提高教育质量的持续性的活动。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的,是人们在开展保障活动之前所设想或规定的应达到的效果、结果。它指导和支配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整个过程,对质量保障的内容、方法等其它方面往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第一,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内在目的: 高等教育质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贡献,其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促进教育质量的改进与提高,乃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内在的、根本的目的。第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外在目的:就外部而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就是要让外部利益相关者了解高校教育质量情况并证明高校已达到或保持了一定的质量水准。

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关注质量、保障质量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建立优良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愿望日趋强烈。

目前,由政府主导的以高等教育评估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如在质量保障主体方面,原来是“政府”主导型的办学体系,在教学质量评估中政府有着绝对的权威,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使学校失去了自己的作用。在大众化的条件下,政府的作用由管制变成了服务,积极鼓励社会团体等中介机构参与、监督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政府只起宏观调控的作用,为高校提供便利的服务和资源,充分调动学校的自主性、积极性,使保障主体变为多元化,即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参与监督、学校自主管理的保障模式。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伴随着大众化建立起来的,在宏观上主要以教育部管理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为主,评估期间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其内容与运行模式主要是被评学校自我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和学校整改三个阶段构成。

(一)自我评估阶段。院校的自我评估是整个评估工作的起点,同样也是评估的基础环节。在评估的三个环节中,属于时间最长,在建设、改革与管理工作最多,取得的效果最大,贯彻“评估目的重在建设”思想的重要环节。院校在自评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学习国家评估工作的相关文件和评估实施方案;分析学校教学工作的历史和现状;制定自评期间计划,逐层分解任务;提出改进措施;撰写自评报告,准备评估背景材料。只有学校切实认真搞好自评工作,充分发挥积极性,才能准确地找到学校的优势与特色,改进学校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达到通过评估来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目的。

(二)专家组现场考察阶段。现场考察是这样一个阶段,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专家对学校教学工作信息、资料与数据进一步印证、审核、补充;与被评估学校一起对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办教学工作的优势与特色并寻找薄弱环节,帮助学校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三)整改阶段。院校整改是评估的重要环节。根据首轮高校评估方案,评估整改阶段的任务包括根据教育部正式下发的专家组考察意见,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整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奠良好的基础。

三、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从高等教育来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政府对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两者密切相关。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高校自主权的扩大,伴随的是责任的增大,这也从权利义务角度解释了高等教育体质改革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在英国,教育质量由大学自身进行控制,政府不加以干涉,各高校对自身质量承担责任。英国对质量控制的理解是“大学内部为维持和提高教育质量而实施的管理过程”,这一定义还涵盖了大学为达到一定质量标准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与行动。

日本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依据权利集中程度进行归类划分,美国属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权型国家,欧洲多属于集权型,而日本可以称作为统分结合的混合型。

美国实行的是以民间为主导的模式。美国宪法规定,各级地方与州政府对各自的高等教育负责。联邦政府只是通过预算、资助等方式间接地影响高等教育,而不是直接干预高校的日常运作。市?龌?制在质保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策略

第一,树立与大众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质量观。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质量观是质量保障的基础,质量观是否科学将决定质量保障工作能否健康开展。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迈进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量的增加需要质的保障,要树立符合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

第二,建立创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政府、高校和社会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力量,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靠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加快建设并尽快形成以政府外部质量保障为主导、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为主体、社会质量保障为补充,形成以外促内、内外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第三,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法规。从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先进经验来看,建立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还需政府制定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从宏观上加以调控。我国目前出台的《高等教育法》、《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相关文件、规定说明了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努力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以确保高等教育德质量,也是中国高等学校主要的政策依据。

第四,构建完善有效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只是起到外部监控的作用。真正提高教育质量,还要靠建立完善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五,建设高校内部质量保障队伍。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业务能力强,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的高师德、高水平、结构合理、适应现代化教育且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质量文化 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98-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办学自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问责制”的兴起,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政府和高校关注的焦点。目前进行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建构,“伴随着相关质量监控与评估技术的逐渐细化、精确化以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化,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建设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技术这把‘双刃剑’将不可避免地伤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①。因此,以质量管理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大学组织文化,培育融入组织内部、深入组织中所有人内心的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质量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其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质量文化最初是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的。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是以质量为核心因素,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质量意识、规范、管理艺术等精神文化的融合。质量文化既是企业的质量实现过程,又是企业质量目标实现的方式,还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果,质量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寻求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持续关注和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兴起,质量文化被引入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是高校文化在质量管理上的积淀和凝结。高校质量文化总是代表着高校发展及变革的品质,体现着发展及变革的个性,是高校在发展及变革进程中所积淀的精神成果以及由此而具体化的外在质量表现。

依据文化的结构与层次特征,高校质量文化应由内隐的精神文化和外显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组成。精神文化是高校质量文化的内层文化,它是渗透于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思想和心灵深处的质量意识形态,是高校质量文化的核心和质量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主要包括高校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质量理念、方针、目标、价值观、道德观等;制度文化是高校质量文化的中层文化,它是高校为实现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而制定和执行的有关制度、规范、规则等,是高校对教职员工质量行为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规范文化,主要体现为与质量有关的标准规范、管理文件以及质量评价、考核、激励制度等;物质文化是高校质量文化的表层文化,它是凝聚在高校各种物质设施之中,体现高校质量管理理念的外化部分,包括高校的育人环境、建筑风貌及其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行为文化是质量文化的幔层文化,是高校成员在质量活动和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习惯性定势和行为模式。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属于质量文化中的较浅层面,而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质量文化中的较深层面③。精神文化为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提供思想基础,既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境界,也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制度文化约束和规范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为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提供物质基础,是高校质量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行为文化是高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要素的综合显现。这四个层面互相关联、制约、渗透,共同构成高校质量文化的完整体系。

二、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高校本质上是一所文化机构。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高校质量文化的生成蕴含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全过程和结果当中,是高校的质量管理活动造就了高校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和灵魂。

1 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根本途径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是高校为维持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而主动采取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管理过程,是高校作为一个自主发展的学术自组织,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构建的具有自我改进、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功能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最根本的作用机制是文化,因为“学校保障教育质量的所有努力,只有通过组织高校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自觉地行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种行动只有当质量成为高校全体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成为高校全体成员的内在追求时,才有可能实现”。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从质量文化培育着手,只有当高校的质量要求融入全校所有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全体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追求,最终使质量作为全体成员的一种生活方式或习惯,质量保障活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任何科学的标准体系、合理的制度规范、恰当的技术方法,只有在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中才可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