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网络教育培训

高校网络教育培训

时间:2023-06-22 09:3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网络教育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网络教育培训

第1篇

摘要本研究以近年来江西普通高校的体育网络教育发展为研究基础,并结合网络教育技术及应用领域的发展标准,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网络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西省84所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网络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并进一步分析影响江西省体育网络教育的因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现状对策

在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各领域的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而网络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体育领域必然涵盖其中,加之各种体育信息已成为网络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此形成的网络环境,为体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一般简单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对健身和课外体育运动提出更高更的理论指导需求。对高校体育课运动项目,运动器材,运动场地,课程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发展趋势,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师与教学资源日趋紧张,教学资源水平、数量、规模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

为解决这种状况,体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从我国高校教学的当前情况来看,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构建体育远程网络教育网站,是实现大众体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以校园网为依托,充分发挥其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从而在传统教学中,体育教师单一的利用示范、视觉、声音来传递信息改变为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来传输更多形式的体育信息。把教学活动变为包括视频、音频、静止图象、文本、动画内容在内的多种表现形式的来进行信息传达。体育远程网络教育平台还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点播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教学内容,从而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

江西省属于中部六省之一,具体到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状况而言,处于中间偏低的层次,既具有我国发达地区的某些特征,同时也与偏远落后地区有诸多共同之处。因此,研究江西省体育网络教育状况,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意义,对全国普通高校的体育网络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发展现状

(一)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情况与分析

江西省共有高校本专科高校84所。根据网络调查显示,84所普通高校网站中建有体育网页的高校有19所,而有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只有2所。

可以看出,江西省高校有独立体育网页的有19所,占江西省84所高校的22.6%;落后于江苏省35.1%[1]开通率7.7%,山西省35.59%[2]开通率8.19%,与陕西省22.9%[3]开通率较接近相差0.3%,比全国高校体育29.58%低6.98%;另据调查,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只有2所高校(华东交大、赣南师范学院),占全省有独立体育网络高校的10.5%,其所用的网络教育平台均是天空教室网络教育系统。

根据网络调查显示,在建有独立体育网页的高校中,其主要的内容分布在师资队伍、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而建设有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除了上述几个内容外,还增加了体育课件、电子教案、交流讨论、视频点播的栏目。

(二)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模式建设情况与分析

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模式从教育方式模式、技术支撑模式和管理支持模式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调查。

1.在教育方式模式方面

调查的84所普通高校中,拥有远程实时授课模式的只有赣南师范学院和华东交通大学2所高校,而采用按需点播自学模式的教育模式在省内高校中还未出现。

在具体的网络课程教学时,采用集体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模式――讲授型模式的学校为无,而采用小组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模式――讨论学习模式和写作学习模式更受广大师生欢迎。

2.在技术支撑模式方面

84所普通高校中,在硬件建设方面19所高校有独立的体育网页,其中2所高校的体育教育,还采用了天空教室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辅助教学;在软件建设方面,教学课件大多采用PPT,视频动画较少且需要下载不可在线浏览。可以看出江西省高校在体育网络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双向交互性方面只单纯依靠BBS留言系统来实现,实时与非实时的师生交互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可以看出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各高校在独立建设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也相当有限。

3.在管理支持模式方面

由于江西普通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大多只是服务于本校的师生,其管理模式不同于网络教育的“多对一”模式,而是采用“一对多”的模式,即各校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对本校的学生开展网络教育教学活动,本校的学生和教师通过在平台上注册,使用网络平台功能。系统管理员赋予教师更多的管理权限如上传课程介绍、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授课录像、网络课件、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验指导、课程规划、考核方法等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相关资源信息,并通过BBS与教师或同学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解答疑惑,辅助自学。

(三)江西省普通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功能现状与分析

对江西省仅有的2所拥有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及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平台互动教学功能、答疑功能起到的效果不明显,教师虽然会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信息,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较少;网络课件/课程生成工具对体育教师制作体育网络课件倒是有很大帮助;现有的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库存储媒体素材、试题、课件、案例、文档等自建的较少,主要来自于网络公司提供的内容,各高校只是使用单位,并没有实际管理功能,只有简单的权限分配、资源使用功能。

在网络课程的功能结构设计调查中,针对教师和学生模块重复的内容,进行了同样的调查,发放的问卷中,有89%的学生有使用网络学习的习惯且每天都使用网络查询资料,但每天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体育教师只有70%,这样是跟体育教师更喜欢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面的进行教学有关;在网络课程的功能方面调研方面,教师中选择科研资源、教学素材、学生监管功能的较多,而学生中选择的体育理论信息、视频演示、自我评测、答疑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师生双方对网络课程功能需求各有不同,教师中85%的人选择了学习进度监管,而答疑指导是学生中选择较多的占到了87%,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更希望通过网络课件来获得教师的解疑和指导,从而解决学习训练中的困惑和难题。

二、影响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落后

由于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程以公体课为主,仍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认识不深,认为作用不大。大多数体育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训练模式,由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择自己想学习的体育内容,以自学为主,配合课堂练习和网络上实时与非实时答疑交流,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对相关体育知识的掌握,因此对于如何组织这种网络体育教学还经验不足,且由于自身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质量不高,学生参与性也不强,

各高校采购体育类教学资源还是集中于传统的体育训练器材,网络资源也较少,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找不到更多的教学资源。

(二)主管领导不够重视

一方面缺乏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机构,江西省对于普通高校网络教育这块并没有很明确的发展定位和监管措施。另一个方面各高校的主管领导对网络教育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误区,教育理念还仅仅停留在改善面授课的教学效果上。

(三)专门性体育师资匮乏

一方面在由于高校采用的网络教育技术平台方面都是有专门的公司进行功能的开发和设计,从而使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的体育教师,虽然很快的上手,但模式化程度较高,灵活及互动方面都显得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既懂体育教学又懂网络技术的专门性师资,对于网络教学的支持服务、监控管理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四)支持服务的团队建设不足

完善的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本身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所有体育教师全力参与,还需要相应的技术部门、专业的网络技术服务团队,长期依靠购置公司定制的模块的网络教育平台,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各高校体育网络平台一般都是由掌握网络技术或计算机技术的体育教师,专职或兼管网络平台的维护及建设,没有相互促进交流的团队,完全凭借个人意识。对于“一对多”的网络学习模式,没有支持服务团队建设保障,是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江西省体育高校体育网络教育改进策略

结合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原因,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转变思维、紧跟发展趋势

从现在进行的国家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计划中可以看出,教育网络化是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国家中小学教育远程教育培训计划涉及到中小学教学所有学科,其中也包括体育,高校的教育发展也必将朝此方面发展,因此,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必须看清这种发展方向,转变思维方式,加大相关网络硬件的建设投入,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二)综合规划、统一标准、系统建设

根据各高校在体育办学方面的特色,由教育主管部门综合各高校体育师资、教学资源、体育专项及网络建设等方面情况,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成立相应的教学中心组,如公体课教学中心组、篮球教学中心组、健美操教学中心组等,在专家学者的带领下,组织团队为学习相关体育知识的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由于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的参与,可以提供质量更高的网络课程内容,提供更专业的体育学习和训练指导意见,从而,改善学生网络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效果。

(三)功能开放、加强交流、不断完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的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在学生的眼中网络教育技术是新颖生动的,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辅助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欲望。如在教排球进攻配合时,通过观看设计的排球进攻配合网络多媒体技术课件,运用,利用动画、图像、声音来表现排球进攻配合时的跑动、站位等,形象有效地展现了排球进攻时的移动路线、动作方法、动作要点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地掌握此项技术。

综上所述,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基于国内外体育网络教育的技术标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及思想的学习,综合规划各高校体育网络资源,搭建体育网络教学系统,建立统一标准;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平台功能,加强互动交流,完善管理制度,完善资源内容。

参考文献:

[1]孙兰.江苏普通高校体育网页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9.

[2]陈惠芳,刘燕朋.山西省高校体育网页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9-170.

第2篇

【关键词】后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机遇;挑战

后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空前绝后的机遇,同样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不可想象的挑战。自我国新教改出台之后,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大学教育,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很多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机会,将学生之间的差距凸显的那样淋漓尽致。目前,很多高校的指导教师基本都将工作的中心放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方面,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过于的忽略,同样的也忽略了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和前沿性。很多教师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这点,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问题却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如在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敏锐度不够强烈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不能对学生关注的热难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可能有的是因为教师对网络的接触程度并不深才出现不能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疏导、无法随时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面对后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应该牢牢抓住新的机遇和挑战,好好开展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指导教师抓住时机并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国家应加大网络教育资源的投入,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自教育改革以来,高校都在不断的扩大招生源。为了更好的跟上新课改的脚步,国家也应加大网络资源的投入量,尽可能的保证学校思政课程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设备等各个方面都能及时得到补充。对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国家学校可以给与必要适宜的扶持,国家投入的资源也应尽量向薄弱地区的学校倾斜,增加贫困地区的教育机会,尽可能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学生们之间的差距。只有学校具备了充分的物质保障才能为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壁垒。

二、造就一支可以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更好的将网络技术的研究成果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水平。因此,高校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思政教学工作者的网络教学素养,造就一支可以更好适应网络环境变化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又有坚定的教学信念的师资队伍。不仅如此,这样的队伍还必须得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只有这样的一支队伍才能更好的肩负起高校思政教育的重担,将高校思政教育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三、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

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并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首先高校就要变更思政教育模式,摒弃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将学校、社会、家庭等融合到思政教育中,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资源对德育内容进行精心的补充,且不断变换德育教育手段,这样才能真正的开展时效性的高校思政教育。其次,还要经常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安全的法制教育培训,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安全自律意识等等,帮助学生不仅在行动上还要在思想上为学生编织一张牢固的网抵制不良因素的干扰,真正将网络道德教育贯彻到学生的心中。最后,要将教育和学校管理很好的联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在健全学校思政教育网络工作的同时进行实名制教育,通过法律的手段教会学生必要的法律技术和手段,防止犯罪人员迫害学校网络信息,危害学生。

四、加强网络管理,帮助学生合理的使用网络,才能真正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处于高校阶段的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但是这些学生在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自身的约束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很多犯罪团伙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危害学生,而学生没有对这些信息产生鉴别的能力,从而丧失了最初的纯真。甚至还有的大学生经常沉迷于网络,将学业置之度外。针对这些学生学校应从认识上对这些学生进行干涉管理。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鉴别能力,对于处于边缘的学生教师应给与适当的提醒和帮助,让学生悬崖勒马,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应及时向学校汇报,这样才能采取更好的补救措施。

综上所述,后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不仅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帮助,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网络时代下的思政教育领导者是非常必要的,思政教育领导者必须要有坚定的立场、信念和管理能力,还要能很好的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创新,将教育与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高校思政教育是和社会形态直接接轨的,教育者要紧紧抓住时代的变化,充分合理的运用网络技术不断的去创新,从而更好的去帮助学生。

参考文献:

[1]胡丽,胡显芝,张渝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第3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由于受一定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与内地教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比较有限,民族地区的许多青年没有机会走进大学,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进入的飞速发展期,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学历水平要逐步提升。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学习的号召,大力开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事业,圆了许多青年的求学梦想,民族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工作,必须建构完备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概述

(一)继续教育

学术界对继续教育的界定尚无统一标准,综合学术界不同学者的观点,继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中指出:“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它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对另外的某个人来说,可能是在某个特殊的领域内更新和补充知识;还有的人可能是在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相对狭义的概念指出“继续教育在成人教育中作为一个术语,具有特定的涵义,专指大学本科后的在职教育而言,包括理、工、农、医、文、法、管理等。大学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已被列为‘初始教育’,即它是基础,是起点,而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

(二)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在信息社会,人们已经不再把教育归类于制造业,而是将现代教育看成服务业。认为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服务性质,它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的;服务意识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意识,它紧密围绕每一个人的学习,充分发挥其“帮助”功能、“服务”功能;教育提供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服务;教育的评价标准出现了以学习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现代教育的主体地位、教育目的、教育性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时空、教育评价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显然,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的服务意识,构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支持服务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保障。

由此可见所谓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就是学校、教师等尽可能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措施来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积极、顺利、有效地进行,并为最终使学生达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目的,推动学生开展终身学习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措施及基本物质保障的总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包含的成分很多:学校的整体部署、老师的课程选择、以及教学设备的配置、学生的日常管理及后勤服务等内容。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庞大,分布于全国各个省份,囿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还不是很高,鉴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性,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文化水平程度与内地形成差距。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提升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不完善。何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我国民族地区所开展的基于提升少数民族整体文化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针对完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保障措施。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提升整个民族地区的整体文化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现状

(一)民族地区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立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和卫星电视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民族地区以电大开放教育和普通高校网络教育为主力军的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快速发展,各类远程非学历教育培训迅速兴起,逐步成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主流发展形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发展民族地区远程继续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对于提升民族地区的全民文化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多元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

办学模式的多元是指目前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因此各种办学模式也随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包括面向全国的、面向地方的,政府主办的、社会力量主办的,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多网融合的,有业余的,也有函授的,还有成人高考等多元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基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也使得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凸显民族特色,如入学的门槛降低,开展大众教育等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师配备初步形成

目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师配备主要依靠高校资源,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新疆区内各大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继续教育学院,如新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等。鉴于新疆的特殊性,新疆兵团继续教育也独具特色。鉴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关注的人群也在逐步增多,因此,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正在逐步走向正规,很多继续教育学院都开始有自己的专职教师,有自己的教师编制,改变了以往全部需要聘请外部教师,一旦外聘教师不能正常上课,整个教学秩序都会被打乱的缺陷。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升

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学院按照我国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思路,积极拓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空间;稳定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与交流,调整办学结构,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自学考试特别是全日制自考助学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目前在尝试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升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更高层次。成人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放开,将有助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水平的提升。

(五)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同时提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近年来,由于中央开展对口支援力度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援力度逐步加大,教学设备得到更新。以新疆为例,目前19个内地援疆省市规划5年内援助新疆教育资金82亿多元,重点用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截至2010年底,新疆已开工建设教育对口支援基建项目30个,建设面积约17.9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78亿元。对口支援力度的加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族地区的继续教育发展,教学设备得到更新,教学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范围不够宽泛

目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基本上以远程高等学历教育服务为主,难以适应国家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要求。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类型主要有成人学历教育、网络教育、自考助学班和各类培训、辅导等非学历教育,校农结合及校企结合的模式还没有展开。在民族地区还是以自愿学习为主,以获得文凭,从而晋升工资为目的,这也就导致民族地区的办学受到很大限制。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学员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认可度降低,这不利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

(二)政府主管部门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越位、缺位、不到位同时并存,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市场混乱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模式,但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集中领导协调难、分级管理放权难的特点,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对所辖院校管理基本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集权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政府职能机构不仅对各个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籍管理、文凭发放等直接进行干预调控,而且连毕业生电子照像、计算机课程考试等具体事务都要直接经手。越位管理一方面使教育主管部门政务加大、编制扩充,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和学校带来许多束缚与麻烦,办学难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三)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缺乏协调发展,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开展远程教育的大学除中央电大外,还有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60多所高校。网上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正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但是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各办学主体之间缺少广泛的资源合作。

教育部已经批准通过网络开展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大学有60多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学院基本上采取学校各自与电信部门联合办学方式进行的。通过现有的省、地市远程教学和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等邮电公网设施传输信息。这种各自为政的方式阻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进一步规模化、大众化发展。现在许多学校和企业都以自己的名声自立“品牌”,竞争生源,追逐利益,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无法实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最大化。政府要对民族地区实施倾斜扶持政策,从目前民族地区网络总体水平来看,民族地区远程教育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的多数服务对象是欠发达民族地区的人群,而这些地区的网络设施、经济及文化背景还不具备要求,人们难以得到便利的上网条件,要进行远程教育非常困难。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难以满足学习多样化的要求。民族地区多数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仍旧是沿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函授辅导方法,教学手段明显落后于网络信息时代,对成人学习特点的适应性欠佳,办学成本偏高。因而,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而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是目前的首要任务,重点就是要利用网络对传统面授教学进行根本性改造,以现代远程教育拉动成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与机制创新

(一)要根据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自身的特点来考虑模式与机制的选择

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是一个服务比较复杂的教育领域,各类产品(服务)的教育对象和属性有很大差别,因此应当根据各类继续教育(服务)的特点选择模式与机制。例如,为保障弱势群体生存、发展权益开展的教育培训,应当由政府负责,采取政府公共服务的模式与公平、免费或补贴机制;以发展个人职业生涯,得到能力的、经济的、精神的回报为主要目的的学历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应当作为私人产品,由学习者自己“购买”,交给市场去做,即采取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考虑到民族地区自身特点,可适当开展本民族语言授课,这既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同时也让少数民族更容易接受和学习,这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的继续教育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主要采取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各行业、系统的公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由政府规划组织,政府或行业、系统投入经费,由其所管辖的学校、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具体实施,这种模式在开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往往容易形成教育培训的规划者、经费投入者、监管者、实施者实际上集于一体,出现对培训的不合理垄断和行政主导的奉命办学,造成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下的弊端,有些地方的教育培训“走形式”、“走过场”。因此,应当根据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方向,改革和完善政府模式。在坚持和强化政府规划、投入、监管责任的同时,改革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公共资源提供方式,从单一的政府办学转向以政府采购教育培训、政府补助和资助、提供教育卷或培训卷等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三)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商业化模式

2007年3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因此,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领域的很多服务可以实行市场经营,继续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商业化模式和政府模式应该同步推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需求将更加旺盛,市场将更加活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商业化模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使更多的资源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以市场主体身份进入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市场,增加教育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需求。在政府规范管理和严格的质量监管下,通过公平的市场良性竞争,提高资源和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形成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四)要加快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

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及其公共支持服务加快信息化进程提供了机遇。例如近年来,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奥鹏教育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等部委的“虚拟实验示范工程”、“支持IPV6的移动学习终端研发及产业化”、“国产基础软件在数字教育领域的适配研究及重大应用示范”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推广,将促进新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领域的应用,提升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公共服务体系要积极开展新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中的先行先试,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信息化进程,推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加快发展。

(五)加大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继续教育经费的体制

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要区别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成本的经费保障制度。政府的投入、公共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资源应优先向弱势群体,特别是失业者、低收入者、进城务工人员和贫困地区劳动者倾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并探索建立面向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券”制度。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调动各个行业、企业、部门、社区和广大社会成员支持、扶植、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考虑到很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沿海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大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投入更有助于增加入学人员规模,这也是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中重要一环。

(六)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是加快发展民族地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4篇

一、开放大学的建设给地市级电大带来的机遇

1.开放大学的建设,使得地市级电大办学定位更加明确自从《纲要》提出“办好开放大学”以来,全国电大系统兴起一股开放大学建设热潮。国家开放大学主要是面向全国开展现代远程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由国家教育部直接管理。它的建设以国家投入为主,充分利用全国电大系统和高校网络教育的资源,吸纳多方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自主运营、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开放大学办学理念的探索和确定,使地市级电大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方针进一步得到肯定,自主办学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2.开放大学的建设,促进地市级电大系统建设更加规范和完善办好开放大学作为国家战略行为,是一个国家继续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建设,是一个包括以国家开放大学为龙头,以地方开放大学为支柱的开放大学体系的建设。依托这一战略行为,一方面地市级电大在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支持地方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资源的整合,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本科、专科教育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培养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地市级电大以此为契机,加强县市级电大系统建设,对期望加入开放大学建设进程的县级电大教学点提出要求,规范办学,严格考核。帮助县级电大争取当地政府在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县级电大学习中心。

3.开放大学的建设,促进地市级电大办学声誉的提高开放大学建设,是一项从上至下声势浩大的远程教育改革的国家工程,必将引起学历及非学历教育需求者的广泛关注,必将获得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对地市级电大的招生、教学、质量控制将产生深远影响。

4.开放大学的建设,促进地市级电大面向社会服务功能的全面开启终身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思潮体现了人类对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新认识。终身学习理念是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设的灵魂,开放大学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发展,对于包括社会文化教育、休闲教育在内的学历或非学历的学习需求正在不断增加。随着开放大学建设进程的加快,地市级电大作为当地终身教育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的地位逐步确立起来,将进一步增强地市级电大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开放大学建设中地市级电大面临的挑战

1.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地市级电大系统自身建设问题日益显著制度局限。目前,绝大部分地市级电大实行由政府办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省级电大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地市级电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理论上由所在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投入和管理,但在电大系统办学上并没有形成刚性的管理制度。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各级电大所处位置不同,各地教育需求存在差异,容易出现各部门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基层电大系统存在着管理松散和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局限。县级电大认为自己的权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只是在为上级电大打工,生存环境得不到可靠的保障,加上与当地的教师进修学校、党校、中职学校等进行松散型联合办学,普遍存在利益最大化倾向。由此导致县级电大办学规模不稳定,挂着牌子不招生现象时有发生,地市级电大制定的教学要求和管理制度难以贯彻到县级电大。县级电大“三无”现状。许多县级电大由于办学经费缺乏、没有固定编制,仍然是“三无”状态:没有专职人员、没有办学经费、没有办学场所。很多电大现代化教学设施极其简陋,网络不通,“三网合一”对这些县级电大是可望不可及,至于教师队伍建设更是空谈。资源整合的影响。近几年来各地都在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大部分地市级电大机构不同程度地被兼并、被弱化,名存实亡,尤其在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情况特别突出。

2.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地市级电大师资队伍弱化趋势明显一是开放教育试点以来,诸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多地依靠上级电大或联合办学普通高校主讲教授的音像、视频课堂,没有培养自己的专业教师队伍,成为阻碍开放大学在基层健康发展的瓶颈;二是教师自身难以跟上学科专业前沿,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现象严重;三是教师的进修培训力度不够,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难以提高;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及专业科研上进展缓慢,理论和实证研究均不足,科研水平普遍不高,这与开放大学对教师的要求相距甚远。

3.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地市级电大办学自难以扩大从质量控制角度,无论是国家开放大学还是省级开放大学,在短期内,都无法改变传统电大“五统一”的基本格局,无法逾越“教考分离”的现状,所以地市级电大将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扩大办学自,无法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开展因地置宜的针对性教学服务。

4.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观念滞后成为制约地市级电大开放大学建设的障碍地市级电大自身观念。目前地市级电大普遍存在对开放大学发展格局认识不清、对开放大学理论学习不够、对开放大学建设进程关心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等政策支持、要优惠条件、靠资金扶持的思想,在国家开放大学地市级学院建设上不是主动探索,积极创造条件,而是一味地等靠自上而下的发展定式。当地政府观念。建设开放大学是一项国家工程,应作为建设新型一流大学的一个重大项目来立项、投入和建设。但是,地方政府往往对开放大学的理解和重视不够。一是地市政府普遍重视基础教育的投入,较少注重成人高校的投入;二是在地市一级教育资源整合中,许多地方电大往往作为整合对象,进入地方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或者公办中等学校整合后升格;三是地方政府往往未将地市电大正式纳入地方高校管理,导致地市级电大无论在经费预算、硬件投入、师资引进等方面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区域服务对象观念。对区域内学历教育需求者而言,普遍认为电大教育学习环节复杂,教考分离难以适应,对电大从严的质量控制体系思想上认可但行动上“敬而远之”,导致很大一部分学历教育需求者流向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或网络教育。对区域内的非学历教育培训而言,许多单位、系统主管部门多年来在内部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培训机制,广大非学历教育需求者对电大教育培训有一个接受过程。

5.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地市级电大面临的学历教育竞争并无减弱趋势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其他成人高等教育形式在地市区域竞争力较强,目前,电大与其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自成体系,没有相对统一的质量保障框架,也缺乏相互间的沟通、合作与资源共享。在构建开放大学的过程中,在不同教育形式之间,很难形成既有公平竞争,同时又能相互沟通、共享与合作的局面。比如,从教考分离的原则出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能否将其助学服务交由开放大学承担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关乎地市开放大学的生存与发展。

6.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推进,在地市级推进社区教育及终身教育的难度凸现出来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是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核心职能之一,是《纲要》赋予开放大学的重要社会服务职能。在地市级电大,一是由于地方政府对终身教育及社区教育的认识不够,难以从政策上予以支持;二是由于地方财力欠缺,无暇顾及当地终身教育及社区教育的开展,特别是社区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是需要当地政府投入方能不断发展的事业;三是电大自身相关师资及软件硬件的欠缺,无法开展相应社区教育项目;四是终身教育及社区教育理念为广大市民接受并实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围绕开放大学建设地市级电大应对的措施

1.统一思想,积极创造条件,为开放大学的建设作准备开放大学的建设和改革创新,是国家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设开放大学不在于实行了“宽进严出”、“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等形式上的变化,重要的是以开放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开放大学的标准,建设一个实施高水平、高质量远程开放教育的实体学校,真正做到“名至实归”。当前地市级电大应紧紧抓住机遇,以信息技术和教育大众化融合为重点,重视研究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以及对开放大学提出的新要求,促进地市级电大的开放大学建设准备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主动成为地方政府文化强市的主力军如怀化电大要紧紧围绕市政府倡导“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强新农村建设等工作重点和中心,进行专业调整、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及培训,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为文化强市培养经济适用的专门人才,促进人力资源强盛,持久支撑地方经济的发展。

3.为开放大学建设储备过硬的师资队伍多年来,电大系统的教师资源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整合与优化,分散在各地电大的优秀人才还没有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上形成合力和优势。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目前开放教育的发展,也不符合未来开放大学的建设要求。建立开放大学教师任职资格制度非常必要,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普通高校教师应当具有的学科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熟悉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掌握远程教育的基本教学技能,这是开放大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地市级电大并非每个专业课程都配备有专职教师,即使有专职教师,经常也是势单力薄,甚至是孤军作战,因此,跨机构组建课程或专业教学团队尤为重要。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相长,尤其是要积极开展扎根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因人施教,因地制宜,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第5篇

近十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渐完善,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2015年,我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4.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旅游业生产总值3.32万亿元,占GDP总量4.88%,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7911万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人才的匮乏以及旅游教育供需矛盾的突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旅游人才总量不足、学历偏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有关数据显示,每年院校向社会输送的旅游专门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很大比例的旅游从业人员接受专业教育培训不足,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用工难问题。本文从分析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我国继续教育现有体制,提出关于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的思路与对策。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本文所称之旅游从业人员泛指在旅游行业工作的一线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以及旅游行政管理干部,旅游研究人员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

一、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现状

(一)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现状

在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一般包括资格类培训、技术等级类培训和适应性培训。培训组织者一般为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从业人员参与培训的形式包括两种:一是单位内部组织培训,以入职条件或者工作任务免费参加培训;二是为了进入旅游行业或者获得某种等级资格,自筹经费参加有关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441.5万人次。其中,资格类培训39.2万人次,技术等级类培训50.5万人次,适应性培训351.8万人次,适应性培训占培训总人次近80%。同样,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培训人次也存在较大差异,旅游饭店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达到272.3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次60%以上,旅游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以及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培训规模相对较小。此外,不同职务级别的从业人员培训人次也存在较大差异,一线服务人员培训达到294.4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次近7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类型比较单一,行业内的资格认证体系尚待完善,从业人员入职以后的技术提升受重视程度不够。此外,旅游饭店企业相对来说具备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旅行社以导游资格类培训为主,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以及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对岗位培训的重视程度较低。另外,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以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人次相对较少,受重视程度不够。

此外,笔者在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酒店以及旅游餐饮类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交谈中发现,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有专门经费投入,培训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持续、有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单靠企业的力量难以完成。

(二)我国旅游从业人员成人学历教育现状

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还包括成人学历教育。目前,我国成人学历教育有四种类型:成人高考、高校网络教育、自考、开放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的学习形式为业余学习。旅游从业人员自筹经费参与学习的比例较大,部分旅游企业对员工给予经济支持。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教育34万人。其中,中等教育14.4万人,高等教育19.6万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成人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规模形成鲜明对比。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以后实际提升学历的人数所占比例非常小。同时,企业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提升的重视程度以及实际投入相对较少。

二、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研

为了了解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笔者于2016年4月向某知名旅游培训中心参训人员以及旅游酒店、餐饮企业、旅游交通企业从业人员发放问卷共计210份,收回有效问卷202份。近70%的受访者学历在大专或者大专以下,约63%在年龄在25岁以下,约59%从业年限在3年以内,受访者主要为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以及旅游交通企业从业人员。

在被问及是否愿意提升学历时,约8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在被问及产生提升学历想法的动因时,约51%的受访者表示来自工作晋升或职称评定等刚性需求,约17%的受访者表示来自转行的需要;在被问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时,约71%的受访者表示喜欢网络学习和线下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约45%的受访者更喜欢“以线下面授为主,同时有配套的网络课程”,约26%的受访者更喜欢“以网络学习为主,一学期参加几次线下辅导”,约20%的受访者喜欢 “全部面授”; 在被问及学习或培训的重点时,“专业技能或服务技能”被选择的频率最多,占约82%,其次为外语应用、管理技能和理论知识。

调查结果初步显示:旅游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明显,对于学历教育的需求明显存在,而参与学习的动因主要来自外部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刚性特征。另外,对于学习方式的选择,旅游从业人员也表现出对于面授的偏好,但是网络学习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和新型学习模式,也被广泛认可。从继续教育的内容结构上来看,旅游从业人员表现出明显的务实倾向,认为技能类教育培训仍然是重点。

(二)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形式以业余学习为主,分为岗位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的举办者以企业为主,院校的参与度不高,院校与行业企业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规模有限,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7911万人,但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总量仅为475.4万人次。因此,教育培训供给存在很大缺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旺盛。一方面,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存在年龄小、学历低、职业生涯短暂、流动性强等特点,已经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从笔者发起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多数旅游从业人员主观上存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强烈意愿。因此,加大力度,扩大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规模,对于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培养目标不明晰,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特征明显,职业生涯短暂。有关数据显示,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率比其它企业员工流失率平均高10-20%。旅游企业在组织岗位培训时,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培养目标不明晰,把注意力集中在员工技能培训上,缺乏“分层递进”的人才梯队培养思路。基层员工缺乏上升空间,中层管理者的教育培训不足。另外,院校提供的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大同小异。总的来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3.培养内容和方式过时,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解决工学矛盾。目前,很多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手段和激励机制,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有限。此外,旅游管理类成人学历教育由于规模不大,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学历教育对于提高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内容和方式缺乏针对性,对从业人员缺乏吸引力,也不能充分解决旅游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工学矛盾问题。

三、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创新思路

(一)理念创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尚未建立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完善机制。笔者认为,要想突破现状,解决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理念创新应该先行。目前,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旅游行业组织和各类院校在面向从业人员组织继续教育活动以及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的时候互动和联系较少。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缺乏整体的设计。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紧靠单方力量是不够的,因此,突破传统的教育培训观念,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院校主办、企业参与的立体化继续教育体系,是实现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的首要环节。

(二)内容创新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从业人员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关注最多的为“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同样,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也以面向一线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为主。但是,在旅游业界看,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与素质仍然饱受诟病。究其原因,传统的培训较为重视知识和经验的传授,而较为忽视从业人员“软性技能”的培养,比如沟通技巧、应变能力、营销技能等。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培训内容应吐故纳新,与产业发展的新形态紧密结合。因此,重视“软性技能”的培养以及与产业新形态的融合是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创新的重要方面。

(三)方式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以往的培训方式对时间、空间的使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符合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特征。笔者在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研中发现,尽管从业人员更认同面授的教育培训形式,但对于网络学习也表现出相当的认可度,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受欢迎。因此,教育组织者和提供者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特征,打造在线学习以及移动学习平台,使面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时时、处处、人人可学。

(四)体系创新

第6篇

【关键词】 学习型城市;数字化学习;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4—0011—05

一、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综述

自从美国学者哈钦斯于1968年提出“学习型社会”这个概念以来,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目标之后, 一个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热潮便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兴起。[1]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等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各国相继采取各项行动,激励国民终身学习需求、拓宽国民终身学习获取途径。我国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党的十报告中又再次强调要在学有所教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要求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

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学习已然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发展趋势,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则是世界各国在探索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终身教育所形成的产物,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功能体现和组织形式。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应用,都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较为人熟知的有美国凤凰城大学、英国产业大学、国内的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以及现代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试点项目等。

凤凰城大学是美国第一批被认可的提供网络学位教育的网络学校,它构建了遍布全美15所大学、126处校园和教学中心的庞大数字化学习服务体系,以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用的课程计划、企业化的运作管理机制、多方控制降低办学成本的方式,为在职成人学生提供网络远程教育。凤凰城大学虽然是一家盈利性的私立大学, 但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2]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至上、建立强大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恰当运用技术手段、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和加强学习评估和质量管理等。

英国产业大学是英国政府终身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者,它是由政府启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建设的覆盖全国的现代学习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组织方式,以市场营销手段和现代传媒激发学习需求,形成规模经营,汇聚各类教育产品提供商,承担起学习者和学习产品的中间角色,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由于大规模经营降低了教育成本,从而减轻了学习者的经济负担,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3]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6年启动由中央电大牵头的“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项目建设了乡镇型、社会型、企业型、行业型学习中心等7个示范点,为每个示范点的学习中心配置终端计算机学习设备,通过互联网与学习平台互联互通,建成数字化学习环境,面向示范点服务人群提供网院学历教育资源、数字化培训资源和数字化教学服务。[4]

在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依托中央电大系统建设的“现代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试点工作中,中央电大通过奥鹏中心负责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OEMS系统)与高校合作办学单位教学管理平台对接,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网上学习服务,并通过在全国建立23个管理中心、1,000余个学习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专业性网络教育管理和服务。[5]

对于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普遍认识是,其功能应用是作为网络教育产业的中介机构,提供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及服务系统,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为学习者和众多办学机构之间架构数字化教育服务的桥梁。正是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及其公共服务体系实践探索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数字化学习港应需而生。[6]

目前,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人群定位是社会大众,由此它的教育产品应当是多领域、多样化的,而不仅是定位在单一的高等网络学历教育或是企业职业教育。当前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多是大一统乃至全国性的,导致服务区域性特色数字化终身教育的产品生产和应用未得到广泛重视。

因此,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包括如何推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如何处理政府主导、政府投入与引入市场机制、增加社会供给的关系等。[7]

以上案例有很多可借鉴和学习之处,但应看到我们在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在建设投入方面,存在教育机构各自为政、无序参与的问题;二是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无法共建共享的问题;三是在教育项目方面,存在资源体系贫乏无法适应学习需求的问题;四是在运营机制方面,存在终身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五是在教学过程方面,存在教学服务质量如何可靠保障的问题;六是在推广应用方面,存在实现数字化资源大规模应用的问题;七是在社会公益方面,存在弱势群体教育公平机会的问题。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在广州市政府主导下,社会各类机构参与合作,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和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联合组织建设、实施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大平台。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已经逐步构建成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广州为中心,面向珠三角地区教育受众,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形成了“天网+地网”双网合一的数字化教育服务新模式。我们尝试通过数字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策略解决以上七个问题,探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发展过程中的建设路径和办法,开创数字化学习新疆域。在探索与实践中,广州电大构建了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为核心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引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8]

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以“数字化”的技术构建“时时能学”的天网体系

“时时能学”的天网体系指的是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构建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软件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组成,包括基础网络运营环境、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优质数字化教育项目以及数字化教务教学管理系统、综合门户运营管理平台。社会各级各类的教育受众可以通过搭建的天网体系,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所需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和服务。

1. 搭建基础网络运营环境

为满足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应用需求,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国家级中心机房配备了近100台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硬件设施,建成10GB骨干互联网网络接入及网络系统,具备支持100万活跃用户在线学习的网络承载能力,能支持10万级用户同时登录平台进行在线视频学习,为教育受众打造了快速传输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学习通道。

2. 汇聚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专门组建专业化资源建设团队,根据教育项目需求设计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和教学设计方案,依托现代化多媒体资源制作环境和资源制作专业服务体系,以引进、共享、自建等方式整合建设了多领域、满足多层次教育形式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高质量、规模化的终身学习资源库,初步建立起资源共享机制,面向机构和社会成员开展资源共享应用服务。

3. 整合优质数字化教育项目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引进市场现有的优质数字化教育项目的基础上,依据区域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土高校、行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秀师资和课程资源,整合建设为区域性、个性化的特色数字化教育项目,满足区域各级各类教育受众的终身学习需求。

4. 建设数字化教学教务管理系统

基于多年远程教育的实践探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已建成自主版权、智能、可定制的教育软件平台体系,开发具备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即时通讯、视频直播等关键教学工具的现代化、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能支持百万规模用户在线学习,可实现用户的分层分级管理,满足各种远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求。

5. 搭建综合门户运营管理平台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联合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共同建设了广州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门户平台,为面向广州各级各类教育受众的数字化终身教育提供综合性运营管理服务,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与项目展示、学习者个人账户的信息认证和存储、个人学分银行的信息管理、网络教学教务平台数据统计和对接、学分转换和认证等服务功能。

(二)以“标准化”的理念铺设“处处可学”的地网终端

“处处可学”的地网终端指的是在公众聚集点(如社区、大型企业)建设落地式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地网终端以标准配置建设在学习者身边,为学习者提供体验、咨询、服务、应用的数字化网络学习服务。地网终端作为一种便民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也为数字化终身教育产品服务推广提供延伸渠道。2009年贝伦行动框架曾有一个重要建议:创建一个“多用途的社区学习空间和中心”,作为提高成人教育参与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前,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采取整合社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高集成化建设模式,包括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各类教育机构现有的场地和设施等硬件资源以及课程和项目等软教育资源,2013年前在广州各区规划建设24个标准配置的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又称为数字化教育超市,之后将按照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更多形象统一、配置标准、服务一流的数字化教育超市。建成的数字化教育超市有三种类型:一是与政府行业、社区街道合作,建设扎根生活社区、面向社区居民的社区数字化教育超市;二是与企业合作,建设扎根生产企业、面向企业职工的企业数字化教育超市;三是与高校合作,建设扎根高校园区、面向高等教育群体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超市。

数字化教育超市借鉴汽车行业4S实体店的营销模式,遵循标准化理念开展建设和服务,体现在统一环境建设标准、统一产品目录标准、统一产品服务标准、统一业务流程标准。在环境建设方面,每个教育超市按照统一VI视觉形象进行设计,设置体验区、接待区、学习区和考试区四个功能区域,配备50到60台计算机终端设备、服务器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学习设备,千兆光纤接入中心,以建成标准化、现代化、开放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共享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各种资源;在产品目录和服务方面,依据三种类型教育超市服务对象的不同,通过统一产品服务手册和产品展示的方式,有侧重点地提供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已有的教育产品和服务项目;在业务流程组织方面,按照既定的流程标准,支撑教育受众体验、购买、使用教育超市内教育产品和服务。

标准化的数字化教育超市建设让教育受众无论在哪一个教育超市中都能享受到专业、全面的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也让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教育超市通过示范带动区域内的多级复制和推广,从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示范性教育超市再延伸至区县、街道、社区一级的教育超市,实现数字化教育超市地毯式覆盖,让数字化终身教育“处处可学”成为可能。

(三)以“专业化”的服务支撑“优质资源”的规模应用

优质的数字化教育产品和环境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数字化教育服务支撑推广和应用。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结合教育受众对教育产品的需求、选购、应用以及认证,以先进的技术和教育手段提供优质服务,力争各个环节逐一击破,为教育受众提供良好的数字化终身教育体验,从而促进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海量、优质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规模化应用。

1. 以需求为先行,建设资源产品,提供隐性资源服务

对教育受众实际教育需求的服务,以隐性的方式体现在资源产品的前期调研、内容甄选、内容组织、产品架构设计以及产品服务终端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通过打造专业的资源建设团队,以区域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入基层开展产品需求调研,选择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平台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并结合技术发展,提供集个人PC、平板电脑、移动手机多终端为一体的学习平台,满足受众资源服务需求。

2. 以选购为导向,形成产品目录,提品导购服务

终身教育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是随时、随机发生,不间断、非强制性的教育。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打造的数字化终身教育体系是通过为各级各类教育受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和产品,激发教育受众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在教育受众燃起学习兴趣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有助于个人发展和完善的教育产品是关键,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分别在“天网”和“地网”中架设网络客服导购和地面产品导购及统一的电子或纸质产品目录指南,为教育受众提供专业化导购服务,让受众了解并挑选适合自己的、满意的教育产品。

3. 以应用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教育受众应用教育产品的过程就是使用和接受学习支持服务的过程,学习支持服务是否完善、高效和到位,将直接影响数字化教育的质量。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为教育受众提供的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包括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过程设计与管理,配备专业的教师辅导团队应用在线交流、网络视频、电子白板等辅导教学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和疑难解惑,配备在线客服人员提供远程接待服务等,在教育超市中配备专业接待人员现场处理受众的所有学习问题,以保障教育受众无论是在线上或是线下都能第一时间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

4. 以认证为手段,建立学分机制,提供学分立交服务

终身教育的推行,除了通过提供多样化教育产品和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激发教育受众的学习兴趣外,还需要一种长效服务机制,例如个人学习银行制度,通过对个人终身教育学分的积累、认证,必要时提供给受众有益于其个人职业或自我学习价值的认定。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基于综合门户运营管理平台为教育受众提供了个人终身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兑换的学分银行服务,并打通已建设的各类教育项目之间的学分壁垒,践行学分立交,例如在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项目中,可以按照学分兑换规则,实现数字化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课程学分的双向替换。[9]

(四)以“品牌化”的策略营造“人人皆学”的社会氛围

优质教育的发展通常经过三个阶段:标准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品牌化是教育发展成熟的标志。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区域范围内教育产品最丰富、教育服务最全面、教育平台最先进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品牌形象,通过紧抓品牌质量、突出品牌特色、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成为人人熟知、人人可用的区域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大平台,营造社会范围内“人人皆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文化。

1. 以高质量打造品牌内涵

数字化终身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外独特的教育消费商品,要树立自身品牌,成为教育受众首选、认可的教育品牌,首要条件就是具备高度的品牌内涵。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打造自身品牌内涵主要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产品入手,在资源、项目建设方面,以高门槛高标准作为资源、项目引进、改造和建设的基本准则,合作建设伙伴必须是国内知名院校或经过市场检验获得教育受众普遍认可的教育培训机构。

2. 以最特色打造品牌形象

特色是数字化终身教育树立自身品牌形象的法宝。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通过建设满足区域人才培养的特色数字化教育资源、打造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品牌旗下特色教育项目、育产品LOGO和数字化教育超市VI设计等手段,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所有教育产品和服务,以特色、统一的形象呈现在教育受众面前。

3. 以广应用促进品牌推广

优质教育产品需要通过教育受众的广泛应用和检验,在口口相传中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形成有口皆碑的品牌效应,实现更广覆盖面的应用和推广。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通过在不同教育领域中选取特定教育受众群体开展示范性的品牌应用推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产品,打造各教育领域的拳头教育项目和产品,在社会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口碑和价值,取得大众认可度,为今后大规模的复制和应用打下基础。

三、“广州数字化学习港”

发展模式实施成效

近年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先后在政府行业继续教育、职业能力提升、高等学历教育、中小学校外教育和生活能力培训等教育领域开拓创新数字化终身教育应用,引领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

在行业继续教育领域,致力于为区域范围内公职人员的终身学习和行业继续教育提供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率先开展了面向6万公务员、12万中小学教师、150万专业技术人员、533万企业职工的数字化继续教育,并以此为核心带动旅游从业人员、普法人员、工会干部、部队官兵等各类人群的数字化教育,营造了“精英引领、辐射大众”的终身学习氛围。

在职业能力教育领域,整合行业资源、汇聚行业专家,紧扣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打造进阶式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共建设了4大行业、6大类别、100多个热门工种的数字化教育项目,构建了网络环境下高技能人才职业导向式培训和鉴定一体化模式,促成企业建立数字化企业大学。构建了“统一平台、学内容、统一评价标准”的网络高速通道,以学分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双向认证。面向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学习者职业发展需求,建设了广东职业教育网络学院。

在中小学校外教育领域,以数字化教育应用为手段,融合学校、社区、家庭,为中小学生创造更多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促进中小学生教育成效的提升,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一是通过向学校提供“教育云服务”,助力学校建立校园文化、开展素质教育、推广家校互动,实现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二是构建全国唯一中小学生专用宽带——“广州教育宽带”,为中小学生家庭营造健康的数字化学习网络环境,帮助家长管理子女健康上网在家轻松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三是打造优质“教育项目”进家庭、进社区。建设了中小学象棋网络学院、小学语文作文同步辅导网络学院、小学数学能力提升培训网络学院、小学英语综合能力培训网络学院等系列中小学数字化教育项目。

在高等学历教育领域,携手名牌高校网院、企业及电信运营商等,共建“高教通”教育云服务平台,开设全新的远程学历专业。面向社会人群学历教育提升需求,立足电大开放教育,创新远程教学模式,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设备,探索实践高等学历教育移动学习新模式,为社会在职人群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历教育进阶机会。

按照《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以及《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将继续努力发挥其重要支撑作用,积极先行先试,探索解决建设过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总结“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经验,提升开放大学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为开放大学的未来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韩振峰. 发达国家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方法与措施[J]. 成人教育,2004,(10):73-75.

[2] 肖爱,蒋成凤. 美国凤凰城大学的运营状况、成功经验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08,(12):32-35.

[3] 黄丹青. 英国产业大学的发展及其特色[J]. 中国电化教育,2001,(8):55-57.

[4] “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组第三课题组. 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J]. 中国远程教育,2008,(9):11-16.

[5] 严冰.发展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广播电视大学的功能拓展与探索空间[J]. 中国远程教育,2010,(1):15-20.

[6] 谢巍. 多元交互支持下的数字化学习港理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11,(3):21-25.

[7] 郝丹,冯琳. 数字化学习港:创新与挑战[J]. 中国远程教育,2008,(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