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实践自述

社会实践自述

时间:2023-06-22 09:3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实践自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实践自述

第1篇

事件A:

进了拘留所,才知道自己不懂法

孩子自述:我叫安楠,2008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省某大学艺术专业,家在双鸭山市。父母都是老师。2008年7月1日,是我正式从学校毕业的日子,从老师的手里拿到毕业证的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自己解放了。读了十几年的书,我彻底厌倦了上课、考试的日子,工作以后就可以摆脱家长的束缚,摆脱学校的管教了。

当晚我和同班要好的六个同学聚在一起吃“散伙饭”。毕业了。各奔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相聚。面对离别。大家都很惆怅,我们喝了很多酒,回忆初相识的那个时候,回忆校园里开心的往事……当时酒劲上来了我们都很兴奋,说话的声音很大。由于饭店的包间都是拿屏风挡住的。不隔音。隔壁突然有人喊了一句:“你们吃饭小点儿声说话!”在兴头上的我们听了这句话挺不爽的,我的好友李亮问了句:“你谁呀?管我们。”当时还骂了句粗话。随后又继续说着。不到一分钟,过来个男的说:“你们能不能小点儿声?”他语气很不耐烦,看着这个破坏了我们的气氛的人。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冲动,一个酒瓶子就砸过去了。看出事了,隔壁的人也都冲了过来,我们打成了一团。

后来警察来了,我们都被带到了公安局。我们六个人中有两个同学受了伤。被我们打的那两个人头部受伤也住进了医院。然而进了拘留所我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我在拘留所呆了15天,在那里吃不好睡不了,出来的时候瘦了5公斤。还好只是给对方造成轻伤。没被判刑,只做了经济赔偿。但是,我们这几个同学在公安局都有案底了。第一次觉得自己这么无知,还以为打了架挨顿批评就完事了。进了拘留所才知道自己不懂法。本来顺利毕业挺高兴的,结果这件事弄得家里气氛很紧张,虽然爸爸妈妈对我和以前一样,但是,因为那次打架让我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机。我现在还整天无所事事。心里觉得特别愧疚和自责。

家长自述:安楠小的时候经常打架,每次我们都只是批评一下,给挨打的小朋友赔礼道歉就算了。中学的时候我们也一直认为青春期的小伙子打架是很平常的事。我们一直把他当小孩子看,导致他法律意识淡薄。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们才意识到他已经是24岁的成年人了,要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负全部的责任了。我几次去拘留所看他,他都恳求我想办法把他弄出去,看着他难受的样子,我心里也很难受。但我想这次是对他的教训,也是对我们家长的教训。庆幸的是,这次只是造成对方的轻伤,如果不是有人及时报警。我想后果可能不堪设想。现在面对失落的他,我只能给他时间,我能看出来他对上次的事懊悔不已。作为家长我们也很后悔,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给他更多的行为教育。

本刊观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虽然即将踏入社会。可是他们仍然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依然表现得非常任性、冲动。男孩子在叛逆的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应该教育他们懂得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把生活中的任性带到社会这个大家庭里面来。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青少年在家长创造的没有挫折的环境下成长。造成了易冲动、任性妄为的性格。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做事不记后果。作为家长一定要强化自身和孩子的法制观念,因为增强法律意识,才能避免孩子因为无知犯下大错而追悔莫及。

事件B:

出门在外,才知道想像和现实的区别

孩子自述:我叫王琪,2007年6月毕业于吉林省某大学会计专业,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大学毕业后我到长春市一家药品销售公司面试,老板说第一个月试用期1000元,如果表现得好,第二月会将工资提高到1300元并正式录用,当时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能在毕业的时候顺利地找到一份对应本专业的工作,我已经很满意了。

第二天上班,我找老板签临时合同。老板答复我,试用期短不用签合同。我平时和公司的销售人员聊天,才知道自己竟然是公司中学历最高的,令我更诧异的是,公司里所有的员工都没有与公司签订合同,他们竟觉得这样很正常。公司的账很好做,闲暇时我很注重业务方面知识的学习。我发现这些东西很简单,只要学会如何向客户推销解释产品就可以了。由于公司大多数人都是跑业务的,经常外出。一天来了一个客户,销售人员都不在,我就给他详细介绍了产品,没想到她很感兴趣。随即签了一个大单子。

没几天,老板对我说,她觉得我很聪明、学历又高,做会计不合适,问我想不想去广州的总公司试一试。我回家跟父母商量,母亲不同意,她觉得做销售与我所学专业完全不同,而且一个女孩子在外面不安全,家人很不放心。可是我觉得这是个机会,仔细询问了老板在那边的薪水之后我决定去。老板许诺我在那边的工资底薪是2500。加上业务提成会达到5000以上,面对这么大的诱惑,我带着满满的信心去了广州。

下了火车来到公司,才知道没有地方住,公司当初承诺的住处就是公司的会议桌子。由于我没有经验,所以只能给我别人工资的一半,并承诺三个月之后我会和其他销售人员的底薪拉齐。还称因为我的薪水不断变化,所以合同没法签。老板还教育我不要总看底薪,销售人员应该把精力放在提成上。来到这里的第二天我就感觉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我想走,可是我带着家人的期望出来,不能稍有不顺心就打退堂鼓,我告诉自己咬牙坚持,也许一切慢慢都会改变,况且我本来就是个没经验的毕业生。

一直到一个多月之后才发了工资,最令人气愤的是,只给了我1000元,当我问老板原因的时候,老板矢口否认当初承诺的高薪。竟然轻蔑地说:“你想什么呢?你什么经验都没有,我凭什么给你那么高的工资?你来我这儿学习我的产品,我应该收你的学费。不信你去别的公司看看,没经验的员工都是要交押金的。”

那天我气得发抖,回到住处,脆弱地哭了。我来公司半个月,就把所有的产品知识都学会了,我的成绩有目共睹。甚至每次公司来新业务的时候都是我给他们讲产品知识,培训新的业务员。为什么把我的劳动看得如此分文不值?第二天我抱着一丝希望再一次找到老板,希望从现在开始签订正式合同,仍然没有得到认同。当天我就辞职回家了。

家长自述:王琪从小就没有离开过家

人的身边,在亲人的庇护下长大,没有社会实践经验,起初我们并不赞同她做这份工作,但后来我们考虑到,这次对她来说算是一次锻炼,在没有受到伤害的前提下,她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给刚刚踏入社会的她一点儿挫折,避免她在求职的过程中不切实际,盲目追求。希望她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有目的、脚踏实地、努力地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其实,作为家长的我们当时并没有阻止王琪去广州的做法是错误的,作为家长要对孩子的一切负责,尤其在女孩子的工作上更是要正确指导,女孩子在异地工作一定要找一个有亲戚或者有父母朋友居住的城市,如果当时王琪在广州和我们失去联系,那将是我们家长后悔一辈子的事情。

本刊观点:像王琪这样大学毕业的时候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并没有一味地在找工作的时候寻求高薪水、高职位的做法是对的。如果王琪在本职工作上努力工作,而不是因为一次偶然就肯定了自己,不听父母的劝告,也许就不会发生以后的事情。另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凡是产生劳动关系的,双方均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包括临时用工。大中专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平时应当注意学习《劳动法》等法律知识,具备保护自己的知识和手段,避免一些单位利用大家急于找工作而不注重劳动细节的心理,损害学生的利益。同时本刊建议,大家一方面应当按照具体的法律法规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临时劳动合同,写明相关事宜,另一方面,还应当尽量多地保留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的凭证,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事件C:

一心想创业,光有热心还不够

孩子自述:我是刘吴,2006年的毕业生,毕业后在一家复合地板公司做业务员,被公司派到西南地区跑销售。在云贵,我接触到很多千万资产的老板,他们也没什么文化,但是仍然可以把生意做得很大,看到这些我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2007年,辞职在家的一个多月里,我全身心投入在网上找项目。我发现很多小区里都有地下车库,可以在车主不用车的时候帮他们洗车。我认定社区汽车美容是个商机。虽然父母强烈反对,但我还是从家里借了3万元钱,和一个好朋友一同创业。之前从没做过洗车工作,对汽车的了解也不多,面对客户的提问,回答通常很不专业,而且不知道该如何留住客户,1个多月时间,只开发了七八个客户。这种状况持续到去年10月,我们实在撑不下去了,最终放弃。后来发现市场上也出现了类似的公司,但人家的服务不仅专业,而且规章制度齐全,所以运行状况良好。谈起心得,我们创业失败的最大原因是根本不了解市场,也没有经过成熟的规划,就是凭着冲动做事。现在想想,自己创业并不是那么简单。比如想做餐馆,可以先去做传菜工、迎宾人员,多了解、多实践,只有准备充分一些,胜算才更大一些。创业并不像找工作那样,让用人单位满意就行,自己创业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做,比找工作要难得多。

家长自述:如今回头看,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因为自己没有走上创业之路而感觉惋惜。然而二十几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社会需求的变化,今日的创业需要承担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而且现在的孩子。对于家长的忠告很不以为然,这让我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告是对的,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希望刘吴的经验是对毕业生的一个忠告:脚踏实地的做事,务实工作。做事光有热情是不够的,需要你的经验、学识和智慧。家长们也一定要给孩子把好最后一道关。孩子的盲目和冲动是错误的,家长的娇惯也是错误的。在刘吴创业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本来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做项目的前景,也参与到他的创业中来。然而我们却将自己身置度外,总是希望孩子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反而浪费了他的宝贵时间,让我们辛苦积攒的积蓄打了水漂。

本刊观点:据不完全统计,创业企业的失败率达70%,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3%,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大学生由于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盲目、思想单一而导致成功比率小之又小。而很多大学生在创业失败后,又重新回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大学生创业应该鼓励,但并不是找不到好工作才考虑创业,而应该从开始就要下定自己创业的决心。很多同学咨询如何创业,但大部分人连商业计划书都没有。即使有,也是过多描述项目前景,对具体如何操作想得很少。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社会经验少,对市场、对顾客都不太了解。创业首先要选择有商业价值的点子。盈利是最终的目标;其次要有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将各个时期的任务及目的清晰化:再次是周密的资金运作计划保证资金运作顺畅:还要营造比较好的氛围,如取得家人支持、广交朋友;最后,要有承担失败的勇气。

第2篇

我意识到了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应聘的时候老板异常冷淡,带着怀疑的眼神打量着我。可经过我热情洋溢的自述后,他终于动心,决定试用。就这样,我踏上了“工作”的漫漫旅途。

首先,我对这家公司所销售的东西有了大致的了解。它是以营销各种体育器材和运动服饰为主。老板告诉我,先要做市场调研。并说溜冰鞋和滑板是今年比较流行的娱乐项目。要把价位和牌子都弄清楚。跑了几家,已累得满头大汗,我以高速度、高质量的运势迅速完成了任务,并凸显了自己的分析才能。

呵呵,看得出,老板对我的表现很满意。

接下来,我又迅速地接领了第二个任务,要写广告策划。了解到消费群主打是一些小孩儿,我意识到广告应尽量通俗易懂,并具有趣味性,而且要使产品吸引到小朋友的眼球,使他们具有购买的欲望。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轰轰烈烈的营销大战所必备的前奏。

老板是一个很有经验,同时也是很风趣的人。他教给我很多,我们合作非常愉快。红红火火的生意接踵而来。其实我明白顾客大都是冲着两样东西来的——溜冰鞋和滑板。这就是两样敲门砖,会让-顾客进而了解本店的其他产品,进而进行引见,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其实,我最头痛的是,呵呵,动手能力不行。当客人要试穿冰鞋的时候,对于我来讲,会很麻烦。看到了左一个右一个的防护贴,还有拿一个又一个的护膝、护腕,我都快崩溃了。没办法,当时应聘的时候谁叫自己立下军令状了?要头一颗、要命一条,硬着头皮也得来。慢慢的,熟悉了要领后,好像也不那么麻烦了,认为那是卖东西的一个步骤而已,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抱怨,我多了一份适应,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从容。

前段时间,不脸红的说,我投入了很多。很累吧,但是看到账目上数字增加起来,我多了份荣耀和自信。那也是自己辛勤付出的结晶啊。但是激情没减,仍然热火朝天。

到了中后期,我们迎来了店里的。不但溜冰鞋和滑板走得十分顺畅,而且其它产品,如:羽毛球拍、握力器还有运动服饰也终于有人问津。店里配合得相得益彰,我的负担也不觉重了起来。到了晚上8点多回家,已经累得躺在地下就能睡着了。渐渐的,有些怀疑了。我盼望着尽早结束实践,可以过舒舒服服的生活。每天忙于介绍,让自己不觉得话多了起来,而且心情比较烦躁。到后七八天我恨透了疲于介绍的劳顿,终于在赶会那天,没给店里人好脸色。我抱怨着,嘴里自言自语的说个不停。老板似乎察觉到了,和我说,你是一个没有韧性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店里都只需要有韧性的人。这话说得并不回避,而且十分尖锐。他出动了我的心,我了解了。明白了。

市场,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人力资源市场,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优势。劳动力,则需要素质。其中耐力是商品亦或是劳动力获得制胜的法宝,而不至于只是一时风行,之后就默默无闻。

在实践期间,我没少受到排斥和质疑,尽管老板对我十分鼓励和赞赏。另一个投资人很不信任务,经常泼我冷水,说我们这里实在不需要人,请另选他地。而且说一个营销者,连怎么整理和收拾衣服都不会,干脆撤了得了。没错,这是我的弱势——不善于整理,这也表现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丢三落四,东西总是找不着,像一窝蜂。这个能力确实实在需要提升了。

本次实践在激情中已不觉走到尽头,回头一看,其实自己也挺可笑的。呵呵,不过也确实是一笔财富了。没赚过钱,看到自己辛苦赚的100元,无比激动,把它当做纪念,珍藏于自己的礼品盒中,舍不得花。老板还送我一套衣服作为奖赏。

本次实践宣告结束。

引言:为了弥补假期空虚无聊的生活,增加一些别样的体会。我决定为自己“策划”一起生动的时间天地。说实话,构想了很多可经过我的一番调研,均不切实际。在我心灰意冷之时,看到“华鹏”招业务员,不禁窃喜,便鼓起勇气走进了这个殿堂……

第3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培养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曾十分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但仅停留在“听话、说话”的层次上,忽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弱化了口头语言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工具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口语交际已经成为现代交际社会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从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势在必行。

1. 凭借语文教材,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利用教材训练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小学语文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其有说完整句子的训练、有看图说话训练等;同时,各册教材在阅读课文及基础训练题中,也都有编排人物对话交际的训练内容。为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双向互动的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

(1) 看看,想想,说说 。低年级编排的口语交际实践。配有图画,“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图画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体现该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图画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可借助图画,鼓励他们想象、创新。如教《我该怎么办》(第四册)一课,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注意画面的内容;再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小男孩遇到了什么事?他该怎么办?由此启发学生注意画面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然后让学生个人自述,同桌互述,小组互说,班上介绍,最后让学生自己动脑,想想假如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敢与想象,敢于创新,并把想出的办法说给同学们听。

(2) 记记,听听,说说 。在口语交际课中进行听听说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培养他们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快捷的思维判断能力。如《保护有益动物》(第四册)一课,可引导学生将思路引向生活,启迪他们回忆哪些小动物对人类有益,怎么有益和自己是怎样保护有益的小动物,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当某个同学自述时,要求其他同学们认真听,还可提出问题,学生在这种双方互动的交流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听说态度。

2. 创设交际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1)实物创设情境。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正像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因此,在教低年级小学生说话时,要教会他们观察。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如第二册语文课本中有“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的要求,教师把一只真正的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个个眼前一亮,随着老师的相机点拨,纷纷举手发言,气氛非常热烈。

(2)语言描绘情境。教师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共鸣点,并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

(3)电教创设情境。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语言对学生口语发展影响不可低估。要让学生从小学会理解、分析、判断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选择和利用合适的信息源,逐步培养学生的陈述、说明、辩论的能力,培养人际和谐交流的态度。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十分感兴趣。根据口语交际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现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逼真、更生动。

(4)学生表演创设情境。“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创设故事情境,更能诱发他们的创造力。第三册看图说话《小鸭子得救了》,在教学时,让学生分别戴头饰表演提着水桶的小熊、扛着竹竿的小猴、长鼻子大象救助小鸭子。这样创设情境,步步引人入胜,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如临其境,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3. 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各种实践。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与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1)校园交往实践式,即学生在学校生活环境中,注重正确的师生交往。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如教《应该帮助他们》(第四册)一课,可先布置学生留心平常的生活见闻、影视故事或新闻报道。交际课上,先引导学生议一议所熟知的人们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再联系两幅图的内容说说如果自己在路上遇到一位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让学生有的扮“小女孩”或“小男孩”,有的扮“盲人姐姐”或“轮椅叔叔”,相助和被助双方畅所欲言,对答如流,在同桌互述,小组演练的基础上,进行“助残”实践活动,通过师生或小学生上台表演“帮助残疾人”,使小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动态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2)家庭交往实践式,即学生正确地与家庭成员交际交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家校共育”的原则。生活中,也可让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信任的教师或同学,就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分别同他们作一次深入的说话,争取从他们那里得到忠恳的意见和建议。

第4篇

教育的意义: 提升素养,治理国家

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素养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是一样的,是环境与教育的不同使人有了差别。社会地位不同的人学习礼乐之道,各有其现实意义:“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尽管当时已有人将孔子称为圣人,但他始终强调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认为是好古、勤学让自己有所成,所以他强调“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意思是说,“圣”与“仁”的境界,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达到的。他还强调学习是为了端正和充实自己,不是为了向别人卖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教育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孔子认为对治国而言,政令、刑律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如教育更加有效,所以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重视民生,主张富民,百姓富了就更要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他与冉有有以下对话。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在这里,孔子谈到了先富后教,但其实他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足食”“足兵”“民信”是孔子认为立国应具备的三项基本条件。在这三项中,迫不得已时,可以去掉“食”和“兵”,但“民信”是绝对不能去掉的,“民无信不立”,使百姓受教育是取得民信的方法之一。

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

对于教育的对象,孔子认为“有教无类”。他提出这个主张是有社会和思想基础的。首先,在春秋末期,原本由统治阶级垄断的教育已经逐渐向民众开放;其次,孔子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除了“上智”和“下愚”,其他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提升素养。

对于“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身体力行。他不仅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招收弟子也是不看贫富、不分等级的,他的弟子中既有贵族,也有被称为“鄙人”的下层人士,还有像颜渊那样的穷人。

“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统治阶级之外的普通民众也能有受教育的机会,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创了普及教育的先河。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普通民众中真正能受教育的还是少数。

教育的内容: 历史文献、社会实践、道德修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说的是孔子教学的内容,包括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尽心竭力、诚实可信四个方面,而后两者又可以概括为道德修养。

孔子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仁人志士,所以他特别重视弟子的道德修养。“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学习文献。

这里的“文献”指的是孔子整理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历史文献的学习,能使人掌握文化知识,同时还能提升道德修养。比如,孔子以《诗》来教育感化百姓,认为“诗教”能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他教育儿子伯鱼“不学《诗》,无以言”;对子贡和子夏在读《诗》过程中的感悟异常高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起予者商也”,语气中透露出无限欣慰。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与《诗》的学习同样重要的还有礼和乐。礼是道德标准,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都说明孔子对礼教的重视。

而通过自己学习音乐的体会,孔子充分认识到“乐教”的巨大作用。他平时击磬、弹琴、唱歌,即使处在困境之中,也弦歌不绝。在武城,听到弦歌之声,他高兴地与弟子开起玩笑来。见到曾皙鼓瑟的从容淡定,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但仅有文献知识是不够的,孔子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强调要“笃行之”。他经常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当然,以上三点仅是孔子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比如孔子还十分重视技能教育。除了“礼”“乐”知识,他也要求学生学习“射”“御”“书”“数”,显然,孔子想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孔子不太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孔子曾评价“请学稼”的樊迟是“小人哉”,这是他教育思想的消极方面。

七大教育原则及方法

平等对话――孔子与弟子的关系非常和谐融洽,师生感情深厚。“沂水春风”就是突出一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一一加以指点。

因材施教――正因为孔子善于因材施教,所以他的弟子各有专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针对子路与冉有同时提出的“闻斯行诸”,孔子作出不同的回答,对此他解释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诲人不倦――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来从未间断教学活动。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他始终本着耐心说服的原则,即使学生屡犯错误,他也从不嫌弃。例如子路的性格比较粗暴,“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孔子仍不厌其烦地教育他,培养他成才,并与他建立起情同父子的关系。

身教重于言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话虽是对施政者说的,但同样适用于教育。孔子重视身教,甚至有过不再有所言说的念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启发式教学――孔子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与子贡、子夏讨论《诗经》的内容时,就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绘事后素”的回答启发他们自己思考领悟。

温故知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指温习旧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是孔子治学经验的总结。

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只学习不思考是没有用的,子夏对此作了具体的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广泛地学习,坚持自己的志趣,诚恳地发自内心并且认真思考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练一练】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 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以琴瑟伴奏歌唱。弦,指琴瑟。

(1) 在“割鸡焉用牛刀”的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材料中与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2) 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2.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 材料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分别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 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参考答案】

1. (1) “割鸡”对应治理武城县,“用牛刀”对应运用礼乐之道。

(2) 子游引述的孔子的话意为“君子学习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礼乐就容易使唤”。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所以,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子游用孔子自己说过的话巧妙地反驳了“割鸡焉用牛刀”的比喻。

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社会环境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和知识成分的提高,社会对所需人才的层次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及这种形势下怎样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是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新的重大课题。从就业市场看,研究生扩招已经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竞争。因此,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步伐必须加快,应转换到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及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立法和管理,而不再是如何增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1、高校研究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1 高校研究生扩招政策

“如果我们是90年代的研究生那该多吃香”一位文科专业的研究生感叹如今的研究生就业形式大不如本科,甚至某些专业出来的还不如专科生的时间性强。应该指出,从1999年开始的研究生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高峰期,研究生规模以每年26.9%的速度递增。2004年全国共有硕士毕业生11.5万人;2005年硕士毕业生19.5万余人,增幅达76.47%,到2007年全国高校研究生毕业人数达到3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22%。硕士研究生毕业数量连年创出新高,但与此同时社会对研究生需求却没有明显增长。研究生就业形势由易转难。但扩招并不是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2公平的就业环境

如果说研究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属社会性别歧视。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奔赴考研大军以取得一个更好的学历,为今后赢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做打算。但当女研究生毕业之时,似乎现实并没有为她们创造有利的机会。由于女研究生特殊的自然属性,更多的用人单位青睐男性研究生,在同等学历能力的情况下,更有可能选择男性研究生。

1.3研究生自我期望过高

有调查显示,当前毕业研究生认为最理想的就业地区是上海,占调查总人数的37.8%,其次是深圳、杭州、北京,比例分别为21.2%、18%和16.6%,这也导致招聘会上经常几十甚至上百名研究生争抢来自大城市或发达地区一个职位的现象。而一些西北地区却缺少人才,当今的研究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都在良好的生活条件中长大,不能吃苦,更不愿去环境恶劣的地方工作。研究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在于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希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的职位,并且多愿意在中心城市,而不愿意去有大量需求的边远地区。

1.4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就目前职场看,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更多是看经验,而非学历。更多的老板更加关注个人的能力如何,如果能力强,即便是专科生,老板也会赏识。过去公司曾经比较看重人员学历,感觉高学历可以代表企业形象,但为此吃了一些亏,所以现在招聘时不太注重学历了。研究生的心理价位比较高,公司往往留不住他们,所以招聘时会谨慎对待。现在用人单位很讲实际,需要本科生的岗位,就不招研究生,因为两者的招收成本不一样。

1.5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影响就业

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持续增长。2007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42.4万人,是199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的557倍。但相比之下研究生导师数量的增长远跟不上招生人数的增长。很多研究生自述:“从上研究生到毕业见导师一共不超过五次。”有些导师在学校担任重要职务,名气比较大,因此很多学生都报了他的研究生,但是该导师行政事务特别多,加之还有课题压力,因此见面的机会很少。研究生一共就3年的学习年限,而且大部分研究生只有2年的课程,剩下1年实习或者写论文。如果这2年的时间不能充分利用的话,那么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太低了。另一方面,研究生部分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也造成研究生找工作难的一大原因。

2、如何改善高校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

2.1改善教育管理体系

有关人士认为,应对扩招带来的研究生质量下滑的办法就是“卡”:宽进严出,末位淘汰。如今考研已成为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走向,而且如今30%的研究生录取率已让考研成为易事。虽然有扩招政策,但一定要宽进严出才能保证研究生的质量。这种办法如能切实执行,那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措施。但是,限制这一方法施行的瓶颈就是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生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这种管理不仅包括对学生的管理,也包括对导师、甚至试验设备的管理。研究生的培养不应该单纯由导师说了算,而应该进行相互之间的监督。可以施行学生给导师打分的措施,如果学生觉得自己的导师不适合教导自己,应该允许学生在大专业范围内另找导师。研究生的学位指导也可以实行一个导师,与多名副导师的形式;导师团拥有对学生学业情况的最终评定权和解释权。同时,为了协调导师和学生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还可以建立一个督导机构,由专门人员对导师和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考察监督。其次,要建立严密的学生学业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在大的学科门类里选择学位课程,并增加人文、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课程教学和毕业论文评选考核条例,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决不手软,并杜绝人情关系。

2.2 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全面的,在这里我们要重点强调人际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首先要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意识,为个人能力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使自己有计划地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专业知识资源;此外,还需学会展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获得更好的个人事业发展机遇。

第6篇

关键词:土族音乐 求学历程 学习成果

中图分类号:2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现牛羊。蓝天白云的衬托,青山绿水的环绕,天与地的融合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依山傍水宁静致远,这里便是我的家乡――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982年我就出生在这个美丽的地方。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的时光总是那么美好查看更多关于“女高音歌唱家张权自述”的内容 。每当夕阳西下,我都会和伙伴们在溪中玩耍,用自己的手拍打出层层水花;一阵微风袭来,丝丝凉意清透心脾。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父母就要去田间工作,而我会陪伴于左右,因为那时在我看来每天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跟着阿爸阿妈唱道拉、山歌,婚礼曲和库咕笳。人们都说,土族是一个生来就能歌善舞的民族,也许是受着身边环境的影响与父母对我潜移默化的土族音乐教育使我在很小的时候对歌唱如痴如醉,也因为音乐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音乐梦想的种子,从那时起对音乐的热爱注定了我一生为此而不懈努力。

在我十八岁那年, 我对音乐艺术的执着不懈努力与追求,终于在2000年9月我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凝聚了我的付出还有父母对我一直以来的默默支持与鼓励。进入大学的我享受着大学生活也享受着努力的过程。四年来的学习使我懂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并抓住每一次上台实践的机会,同时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使自己的羽翼变得更加丰满走向更加广阔的艺术殿堂。

随着大学四年学习的结束,我深知自己的知识面的欠缺与不足。于是2005年我再次踏上求学的旅途,去乌克兰敖德萨涅日丹诺瓦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当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发现父母两颊有了一丝丝白发,面孔也变得苍老了许多。看到此景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是父母多年为劳而留下岁月的痕迹,突然有种愧疚与自责油然而生。在我看来母亲对我的爱如同骄阳,让我心中时刻充满温暖与浓浓爱意,而父亲则是一份深沉的爱,所谓“真爱无言,大爱无边”正是如此。那天晚上在我心中一直不善表达爱意的父亲,也流下了两行泪水。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融汇于这离别的泪水之中。擦干泪水背起行囊选择了离开了。而当我来到音乐之都――乌克兰,我感受到了异国风情,更是让我重新认识了音乐,诠释了音乐的魅力所在。

在乌克兰国立奥德萨涅日丹诺娃音乐学院的三年学习中,我有幸从师于国际著名声乐教育家埃尔维拉・列佳金娜。老师在世界许多国家演出过很多部歌剧,也在世界各地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歌唱家。很多中国人在国际大赛中获奖,她曾对媒体说,“我爱中国,更爱中国的学生,中国的学生是最努力的,每个人都在进步。”埃尔维拉教授对我的孜孜教诲让我在艺术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而我自己不断的积累与努力,终于在“21世纪青年歌唱家国际声乐比赛荣获一等奖。第二年又在国际声乐比赛维组委员会的邀请下赴雅尔塔参加“维多利亚”国际声乐比赛并荣获金奖。 2008年7月,荣获世界著名音乐学府――乌克兰敖德萨涅日丹诺娃音乐学校声乐系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并授予“乌克兰歌唱家文凭”。我知道这份至尊的荣誉与在艺术上的进步,一切归功于自己的努力与老师的教诲,让我在自己的艺术人生中不断创造新的成绩。

2008年我完成学业回国,当我看到父母时他们的双鬓又新添了些白发,面颊又有了些苍老,腰杆也不在那么挺拔。我知道,去留学的这三年父母的心也都跟随我去了乌克兰,每次给父母打电话时,他们一都让我放心,还安慰的告诉我“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担心”。在每一次嘱托和叮咛中感觉到他们对我的牵挂一刻都不曾停下。回国后我就职于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做一名普通的声乐教师。2008年我举办了回国后的第一场独唱音乐会,也算是我对母校的一场汇报音乐;2010年在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精彩一课”教学竞赛荣获第一名;同年参加青海省省政府最高音乐奖荣获民族唱法第一名;2011年1月在师大的音乐大厅举办了师生音乐会;2011年底,在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青海赛区的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并代表青海赛区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在比赛中以自己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入围了全国青歌赛的决赛现场。这些小小的成就是我一直努力的结果,它也让我更加清楚“厚积薄发”这四个字的含义,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我一直铭记恩师埃尔维拉教授对我的孜孜教诲,让我对艺无止境、情无边界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也深知在艺术之路上充满了困难与坎坷,但是音乐的魅力与音乐带给我的感动会驱使我不断前行。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赐予展示自我的平台,感谢身边的朋友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以及父母多年如一日的付出。我将用心去歌唱、去教学、去感恩一切。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1.对教材的处理上进行创新。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会产生明显的教学效果。可利用增删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如对《孔乙己》增加一个情节,文章结尾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这是结局,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再增加一个尾声,就是在某某地方,见到了孔乙己死了的情节,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通过删去一些内容来进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如《怀疑与学问》中,删去“三皇五帝”这个论据,文章论述内容也无任何变化,如此等等。这样对课文局部进行删减,进而体会删减前后的不同效果,以加深对教材某种内容和某种写法的认识。

2.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型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任何正常的学生都能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有高考状元自述“自己老师的最大优点是和学生做朋友,以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讽刺挖苦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上要坚决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坚决反对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期达到共同提高。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先坐下思考一下”。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立即予以否定。可先让回答错的学生坐下,请别的学生来回答或请大家来讨论。通过正误比较,孰是孰非,不言自明。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保护。当后进生出现这种情况时,尤其要注意顾及其面子,保护其自尊心。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能说“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你怎么学的”、“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还不如某某某”等等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更不能体罚学生,不让学生坐着听课或站在教室外面。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要教育全体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3.注重因材施教。

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新的感受,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教学思路的程式化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诸如激趣法、启示法、点拨法、设疑法、讨论法、谈话法、讲练法、诵读法、串讲法、评注法等等;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广播、电影、电视、录像、语音室、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等;要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例如对《我的叔叔于勒》可以用质疑法提出质疑:既然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拟题为《我的父母》,将“于勒”放入题目中是否拟题不妥呢?经过讨论明确,于勒是文中的重要人物,是测量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冷酷自私性格的温度计,是促使主人公思想态度改变的催化剂,又是“我”同情怜悯的对象,将“于勒”作为题目中心,其用意是十分深刻的。因材施教,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活,最终形成自己的燎原之势。

4.大胆使用质疑教学法。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有时也难免有疏漏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小到字词的形、音、义,大到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学生提出了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到的见解,寻找正确的答案。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大胆鼓励,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求索精神。

5.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训练是贯穿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但在写作教学中可进行相对集中的训练。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之一。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在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要避免人云亦云,力求观点的新颖独到。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经常进行“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训练。逆行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说乃至真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又如“弄斧必到班门”、“酒香也怕巷子深”,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6.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有可能有所创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在于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所学知识,并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近年来,我们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人物专访、社会实践等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事实表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和发挥。

第8篇

一、管理重在过程、成于细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1.通过评议小组的民主评议,建立动态贫困生档案。

确定贫困程度是一切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纸由生源地县区级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不足以全面真实地说明一个学生的贫困原因、程度和资助方式,等等。各地对贫困状况的理解不同,存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贫困证明本身的真伪也有待考证,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立专门的评议小组确定学生的贫困程度。国家指导意见第六条第四项规定:“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以我院某系2010级学生为例,两个班共80名学生,其中提交特困证明的有29人,占学生总人数的36%,远远超出国家20%的资助范围。所以,在现实操作过程中,确定贫困程度不仅要区分出10%的特困生,还要在众多的“准贫困生”中选出10%的贫困生,而往往贫困生的家庭贫困原因又非以上所提到的“特殊情况”,因此,评议小组的工作是相当艰难的。评议小组应该由以下人员组成:辅导员、班委成员、寝室长、普通同学代表等。辅导员在这个小组中起着主要作用,这是由辅导员的责任和所处地位决定的,因此辅导员的评议工作应该是全面而深入的,从迎新的第一印象,到个别谈话的细节询问,再到家访、问卷、群众意见等的信息搜集,最终将所有的意见带给评议小组;其他评议小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层面,应该对所有贫困生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与辅导员的评价互为补充。当然评议小组的成员应该遵循贫困生回避原则。评议小组的工作要持续贫困生在校全过程,评议小组应该每年召开一次评定会议,时间定在每学年的开学初,但第一次评定应该在入校后两个月左右,使评议小组成员对每一个贫困生都有充分的了解;每年召开一次是为了将家中发生重大变故的贫困生调整到贫困生档案中,这样才能建立符合客观事实的动态贫困生档案。在整个过程中似乎缺少了贫困生的自述过程,我建议把这个过程放在辅导员的个别谈话中进行。辅导员深入贫困生的学习生活中,以“朋友”的态度和方式接触他们,宽容、真诚、平等地和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能较为真实和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摒弃在班级中采用民主投票“选”出贫困生的方式,因为贫困生“诉苦”演讲缺少人文关怀,真切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且在这种近乎竞争的过程中易产生“争、抢、要”和“必然论”的心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要注重以人为本,用大爱呵护这些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小苗,并帮助他们成长。

2.严格执行国家的奖助政策,落实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2007年5月13号,国务院颁发了国发13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基本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出席国务院的新闻会时指出:“每年资助500亿,受助学生2000万。”具体地说,今后国家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受助学生约2000万,其中包括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生。政策的制定、经费的投入体现了国家、社会、高校等对高校贫困生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将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虽有政策的保障,但重在落实,具体的执行者是高校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只有辅导员深层理解和严格执行国家的奖助政策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国家的奖助政策体现了一种导向的作用,国家助学金是面向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就是说被学校认定为贫困生(包括特困生)的学生均有资格申请不同等级的国家助学金,申请的贫困生只需要满足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等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助学金的名额相对较多,我校几乎所有的贫困生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具有奖励资助的含义,奖励那些自立自强、勤奋向上、成绩优异的贫困生。因奖励人数相对较少,一般学校会附带获其他类型奖学金等条件,所以评定难度相对较小。国家奖学金不论贫富,只奖励那些品学特别优秀的学生,其别要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国家奖学金名额少,但奖金高,因没有专属贫困生的评定条件,所以,绝大部分的贫困生往往只能望奖兴叹。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等政策宣传得及时广泛,因此,在大一新生入校前,很多家长已经为孩子办理了生源地贷款,特别是西北贫困地区的生源,助学贷款解决的是学费和住宿费,而奖助学金则可以基本解决平日的生活费用,再加上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其他资助方式,贫困生大多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在实际工作中,基层辅导员常常为了自身工作的便利,执行奖助政策时不严格遵循评定条件,不按程序办事,在国家和学校大的政策下又制定自己的“暗规”:平均分配,导致大量有名无实、有实无名等现象发生,或干脆“轮流坐庄”,实现一定时间段内的绝对平均。这样,既违背了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初衷,又损害了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利益。

3.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解决资助以外的困难问题。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尽量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解决贫困生在国家资助以外的困难问题。贫困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其家庭自身努力分担,而基层辅导员是融合几股力量的关键所在。除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外,社会力量也是我们应该争取的重要力量。优秀的企业家校友、长期联系的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爱心人士等都可以邀请到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面对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基层辅导员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向家长讲明国家奖助政策之后,必须让贫困生家庭明确自身的责任,不能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让贫困家庭积极改变困境,尽最大的能力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另外,辅导员可以在学校开展各种助困活动帮助贫困生。勤工助学是贫困生自立自强、自己改善经济压力的最好办法。学校通常会提供一定量的勤工助学岗位,比如在图书馆助理管理员、食堂服务人员、办公室助理等,但相对于贫困生总量来讲,这样的勤工助学岗毕竟太少。家教是贫困生从事较多、工资待遇也较可观的勤工助学方式,但“买方市场”使很多贫困生没有较好的家教源。辅导员要积极地做义务的家教中介,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可靠的“自助”机会;学校内有“爱心基金”,辅导员要善于为那些有重大疾病的贫困生申请此类善款,为雪上加霜的贫困生解决问医求药的困难;发动师生为受灾地区的贫困生捐款,帮助贫困生度过暂时的难关。助困活动的目的是消除贫困生因单纯的经济原因而导致的心理焦虑、动力不足等,以利于他们勤奋求学、早日成才。

4.建立资助效果的反馈机制,加强资助后的教育管理。资助工作应该包括三个层面:贫困生认定、等级资助、效果反馈,而其中效果反馈是下一次认定和资助的依据。通过个别谈话、座谈、抽样调查等多种形式,建立资助效果的反馈机制。效果反馈不是单纯的跟踪奖助学金是怎么消费的,还包括资助后贫困生的心理、学习状态、思想境界及家庭的相关反馈。在进行资助后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两个极端:一个是理所应当论,另一个是思想包袱论。前者认为国家有义务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后者认为接受资助背负感情的包袱。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大学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是国家财政、家庭投入和个人努力三者的有机结合,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率,这是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一举三得的好事。

二、教育重在引导、成于自省

国家的奖助政策中有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德优良、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导向作用,教育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让资助工作成为又一个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些年,屡次出现受助贫困生毫无感恩意识的案例,不仅伤害了各方资助者内心的善良,而且暴露出当下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和不尽如人意。高校的感恩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1)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宣传板、校园网等途径宣传、解读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让贫困生了解每年国家对资助工作的经费投入情况、受助学生的数量和比例,让每一个贫困生都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爱。(2)加强资助后教育。普惠式的助学金条件低、受众面大,高年级的学生易产生“惯性心理”,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资助后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加强对感恩典型案例的正面宣传,对社会上出现的感恩缺失现象进行立场明确的点评,激发贫困生内心深处的感恩主动性。

第9篇

一、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和联系

传统的课堂讲授主要立足于以下三个原则:(1)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和主动的传授者,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其责任是把知识和真理传授给学生。(2)学生是课堂的配角和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是知识与真理的追求者,他们的责任是接受传授的知识,并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学生应尊重老师的权威。(3)知识与真理的教学过程是单向流动,即从教师流向学生。

案例教学法正好与此相反,它体现以下三个原则:(l)教师是课堂的配角,其责任是激发学生参与一个课题,在课堂上创造一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抒发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知识的环境。(2)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他们的责任是带着热情和任务参加学习,并承担主宰课堂的责任。(3)整个教学过程是双向交流,即教师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条件和环境,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鼓励和帮助,教师从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论述和发言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了一种教学相长的环境.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无疑是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它侧重于抽象理论的传授和学术水准的提高,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本身,而不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经济法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当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时,课堂讲授是更适宜的教学方法。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需要学校培养的是实干家、企业家等开拓型人才。要培养这些具备较高素质的人才,局限于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单纯靠被动教育,学生书本知识学得好,实际工作能力却不一定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建立在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基础上,而学习动力则取决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自己的接受能力。案例教学则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积极性.例如,我在《经济法概论》课程的教学中,设计了许多经济纠纷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思维能力,去分析解决,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获得了实际运用知识的各种技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基本教学环节

1.从理论出发,精选案例。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不仅要弄债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

2.结合多种媒体,解释案例。最简单的情景描述,是将编写的文学资料,提供给学生自行阅读二就内容来说,要求有比较完整的情景过程,有时还运用小标题将其分成若干部分。就表现形式来说,单纯的文字介绍最常见,也可辅以表格和示意图等形式。在文字处理上,以第三人称或旁观者的记叙式最为多见,也可采用第一人称自述或采访对话形式的记录。总之,这些以文字叙述为主,图表说明为辅的案例,应当让人阅读之后对整个事件概况有清楚而具体的认识。有时为了加强这种认识,还可以将幻灯、录像片等视听手段结合使用,或单独使用。应注意长篇叙述综合案例,需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否则不易抓住重点。对图文并茂这类案例应先布置,安排充足的阅读时间,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

3.分析案例,引出理论.这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师生共同对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搞好此项主作要求:精心设计所提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关系到能否总结归纳出要学的理论,因此要求教师一方面在吃透教材和案例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针对案例所提出具有相应逻辑结构的问题,使师生双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一步步地得出所学的理论。问题要一个一个地提出,并引导学生渐次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理论,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理论是如何来自于实践,要充分发挥分析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各种回答做恰当的评价,以保证分析沿着预定的目标进行,逐步接近案例所包含的理论实质,使理论的提炼自然贴切,切忌强拉硬扯,牵强附会。

4.应用理论,审视案例。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理论,反过来站在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案例,分析案例正确应用理论的成功所在;或没有正确应用理论的失败之处;也可分析在改变案例客观环境的假设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另外结果。由此使理论回到实践,使理论指导实践,这样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此教师还可以改变角度,就当前的案例,从多方面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分析,使他们进一步明确法理的效力;教师也可展示新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提炼的理论去分析,进一步调动其思维活动,增强其理论应用的机会。

三、案例教学的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实施案例教学,可以达到如下功

效:

(l)有利于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开发能力。

案例教学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因为它承认学习这一认识一实践活动,是以学生自主的、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为荃础的,不仅相信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意识,相信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非常注意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有利条件,真正把自学为主的原则贯彻到教学的始终.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过多地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一般很难独立地解决问题。而案例教学则通过情境描述设置问题,再通过独立分析和集体讨论来认识和解决问题,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发表其独到见解。案例还能教会学生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决策,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案例教学把各地、各行业的具体问题带进教室,使学生足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其视野。虽然案例中的情境学生以后不大可能遇到,但通过分析大量案例中所描述的问题,拟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学生们会逐渐归纳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思维路线和逻辑方法,使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任何陌生的复杂问题时,都可以运用这种宝贵的既定程序去分析和解决。

④有刑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包括沟通与说明的能力、搞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因为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取得公众场合发言的经验,使学生把所掌握的资料和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并以清晰紧凑的口语形式将观点表达出来。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还能学会如何互相评论、批评,学会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2)有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首先,案例教学能推动教师深入实际,学习实践.

一个成功的案例,不仅要真实、生动,而且要文笔流畅。教师要编写这样的案例,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真实情况,使案例具有真实性、可读性、实用性。

其次,案例教学能推动教师自身理论素质的提高。要上好一堂案例课,教师必须精心准备,掌握数倍于学生的背景信息,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应付自如。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才能从不同的角度,预侧可能出现的各种观点和论述,否则就无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另外,在案例分析报告中,学生们的分析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常常超出教师的预测和设想。特别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具体问题分析的深度和运用知识的广度,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讲授。课堂讨论中不同观点的碰撞所引发出创造的火花,常令教师耳目一新。因此,案例教学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资助;育人;教育

2000年高校开始实施国家信用助学贷款政策,2002年开始实施国家奖学金政策,2005年开始设立了国家、省政府助学金政策,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帮困助学政策体系,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任何政策的实施,任何措施的开展都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和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很多措施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目前高校资助服务与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仅仅局限于完成资助工作而忽视对人的教育

有些学校或者从事资助工作的老师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地理解为“慈善资助”,认为资助工作就是把国家、学校的资助费用发放给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为贫困学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困难,忽视了资助工作的教育意义,还有些学校和从事资助管理工作的老师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金钱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的困难,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资助就是得到钱。这些都将导致学生认为我苦难我就应该得到资助,不懂得感恩和回报。

1.2 受助学生和困难程度难以确定

在评选贫困生确定困难程度的过程中,由于贫困认定工作缺少统一的尺度,难以计量,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协调、不完全公正的现象。

一是,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多,都认为自己比别人穷。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资助面再广、资金再多,名额再多,申请的人也比分配的名额多。一些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还可以的同学也纷纷报名,在班级同学面前哭诉比穷,真假难辨,有时很难做出完全公平、符合实际的选择。

二是,老师难以确定。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通过班主任、辅导员老师把名额分配下去。有的根据老师对同学的家庭情况的了解,根据名额多少,分轻重缓急自行确定名单。但这种做法风险较大,尤其是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老师对刚入学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对他们的生活情况并没有完全掌握,往往凭借经验、短时间的调查及学生和家长自述来确定是否贫困和贫苦程度。这种确定也只是相对的,所以很难保障完全公正,容易影响学生情绪,并且一旦名额确定以后很难更换,这样就容易导致一旦真正困难的学生在第一次评选中漏选以后很难得到资助,这些都会给资助工作造成很坏的影响。

三是,证明材料不能保证完全真实,各地区标准差别很大。在开展助学工作时所有申请资助的同学都要上交加盖当地民政部门公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这是目前最有说服力也是必须的证明材料,可是,一些家长并不按真实情况填写调查表,而很多当地干部也纷纷做好人,睁只眼闭只睁加盖公章,各个地方困难评定标准也不相同,各地的困难学生进了高校就更难评定。

1.3 激励、诚信教育缺乏实效

资助体系不仅具有经济职能,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而在实际工作中,各类奖助学金对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效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一些高校、一些老师对资助体系的功能认识不足,对受助学生的激励教育和诚信教育往往停留于表面,没有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片面理解各类资助的内涵。在勤工助学方面,勤工助学的岗位大多属“劳务型”工作而不是学习提高或培养技能型的工作。在助学贷款方面,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不愿意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行为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诚信意识不强,同时说明我们的教育缺乏实效性,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 “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

在具体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资助”必须和“育人”结合起来,否则资助就是苍白的,临时的,意味着不劳而获、一味索取,扭曲了帮助的真正意义。

2.1 无偿资助中出现了严重的依赖现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金的资助下容易产生产生依赖思想,把“贫困”作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选择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等待,觉得学校、社会就应该帮助他们,在得到资助后,不但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认为是理应得到的。有些学生把学校资助看作“不拿白不拿”,想方设法当上贫困生,甚至有个别学生拉关系,不贫困也办手续,骗取补助或者用助学金吃吃喝喝,铺张浪费。

2.2 家庭成长环境造成了一些心理问题

不同原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家庭贫困,在贫困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他们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成长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容易形成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二是,容易形成孤僻性格、有些抑郁。三是,焦虑、由于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担心学习成绩。

所以说,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3 高职院校“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实践措施

3.1 重视奖助学金发放后的教育、跟踪管理,建立考核机制

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奖助学金评选、认定等发放前的管理,忽视了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大学生不合理使用奖助学金的事情频频见诸于各种媒体。我们应该严格管理保证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发放前的公平、公正,同时,也要重视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可以制定具体可行的跟踪考核办法,辅导员、班主任对获奖受助学生跟踪教育和管理,同时要求获奖受助学生书写获奖受助年度的全面总结,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情况、辅导员的跟踪意见等等,并将考核结果与下一学年奖助学金的评选和学费的减免挂钩。

3.2 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将勤工助学更多的与学业相结合

勤工助学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培养自立意识的良好途径,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重要措施。我们应创新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将所有勤工助学岗位公开,学生自主选择,将勤工助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科研活动结合起来,起到既自立解决实际困难又不耽误专业知识学习的效果。促进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由劳务型向学习型转变,对学生在科研项目获奖、学科竞赛获奖以及发表文章等方面获奖给与表彰和奖励,不仅能够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3 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与国家助学贷款、贫困生认定等工作相结合

将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教育学生如实上报家庭经济情况,诚信做人,让国家的资助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同学。结合助学贷款开展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专题讲座活动,教育贷款学生自觉积极履行信用关系,按时缴息、归还本金等,学会感恩、倾情报恩。同时积极探索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工作新举措,在学校内网就业信息专栏或者助学贷款专栏中专门设立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公告、友情提示栏目,提醒所有贷款同学及时更改信息,按时还本付息,每个贷款同学归还贷款信息等等,加强贷后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OL].中国网.

第11篇

积累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不是经验的杂然相陈,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有的老师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有的老师则切断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如此这般,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丧失殆尽。

如何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与愿望,进行有效积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引导学生快乐而有效地积累。

一、激发兴趣

“有丰富的语言积累”[1]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实践中,我们常常是注重督促学生进行积累,而忽视用兴趣去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语文积累也往往因学生失去兴趣而不幸夭折。为什么要读要抄(背)?为什么抄(背)这些而不是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行的。硬让学生“积累”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使学生语文积累具有长期性、实效性,而不是“被积累”,这就要求我们用兴趣去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记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欣赏积累。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同与认可,这是人的情感需要。教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认可与欣赏。比如,可以在积累本上和孩子们交谈,孩子们往往非常乐意;用各种卡通图案给孩子们批改积累作业,孩子们欣喜若狂;当众晒晒他们的积累本,互相欣赏,他们一脸灿烂。谁积累的词多,谁写的句子最精彩,谁画的图最有创意,谁的字迹最工整,甚至是谁的积累本保护得好……在互相的学习与欣赏中,孩子们其乐融融,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享受,更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习与借鉴。赞美犹如阳光,有了恰当的激励和评价,才有可能让学生保持兴趣,产生自觉积累的行动,从而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于永正老师说:“要让学生多攒钱——积累语言。”说得多巧妙。攒钱不是一天的事,想变成富翁只有靠每天的勤劳。因而,我在班里见缝插针开展“每日一句”小活动让孩子攒些“零碎小钱”。按照学号,每天一人一句精短诗词或名言警句抄在黑板一角,全班孩子利用上厕所、交作业的时间就可以背诵,实现见缝插针随时随地学语文。有时,我们还会举行擂台赛,晒晒谁的“积蓄”多,比比谁是“花钱”高手……这样化整为零,内容少,容易记,降低了难度,学生不感到这是负担,没有了畏难心理,而且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孩子们这样一天积攒一点,总有一天会慢慢成长为语文素养的小富翁。

积累是为了调度,为了应用。不是为积累而积累,而在于充实,在于提升。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一个语文园地里都有一个《词语盘点》,归纳总结了整个单元的重要字词。《词语盘点》对于孩子来说非常枯燥,几十个词记起来又多又麻烦,几乎没孩子喜欢,但老师又不能不重视不教。我在教学时就“变换花样”让词语丰富生动起来,拓展生硬词语的鲜活内涵。如本学期,我上完四上的第二组后《词语盘点》后,让学生用上其中的词语开展“我是蟋蟀”“爬山虎的自述”的说话练习。这种词语的积累方法很有趣,学生在无意间理解并运用了词语“随遇而安、毫不可惜”等词。然而,这种方法不仅是理解词语这么单纯,学生口语交际、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提升。学完第三单元的《词语盘点》后,我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编写自己喜爱的童话或故事,这应该是把词语学厚的最佳捷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词语,学会了运用词语。

二、诵读内化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之一,也是语文积累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不仅直接对语言积累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文化积累、思想积累有着深远的影响。传承华夏文化精髓的典范著作,涵泳了历代文人深厚的情感积淀,寄托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包蕴了他们的思想精华。阅读他们的著作,就是与他们构成心灵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交流。这种人本相融的阅读境界,所带来的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可以升华学生的美好情操,进而提升他们的人格境界。

除了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文本对话,诵读体验外,我们还可以专门开展诵读活动,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巩固积累,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从语言的酒窖中发酵出中华思想的芳醇。通过朗读、诵读、背诵,通过感知、把握、体味、揣摩,通过与大师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化对话、与心灵对话,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建构学生的语言模型,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的悟性和灵性,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的水平,进而移人性情,涵养人格。我们四年级针对学校的大课间着手落实“经典诵读”活动。老师们从网上精选名家名篇的音频、视频朗诵,或普通话朗读好的老师自己录制,并将作品打印发给学生,引导孩子阅读、诵读,从声音、文字多方面进行语言积累。所选的文章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思想内涵,都堪称经典并适合四年级学生,如《春》、《和时间赛跑》、《我的母亲独一无二》等。

针对孩子的“三分钟热度”,采用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对积累实践保持持久的兴趣。诗歌诵读、美文朗诵会,举办讲故事比赛、阅读竞赛等活动都使枯燥的积累增强了吸引力,学生在活动准备、组织、实施和总结中轻松愉快而又有目的地进行某一方面的积累和语言实践,使积累成为自觉的行动。

丹麦语言学家斯培森曾说:“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2]背诵也是一种积累,可使经典积淀、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经验和知识储备。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围绕积累背诵,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小活动,如诗句开火车、歇后语接龙、开心辞典问答、背诵小能手评选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兴趣盎然,热情高涨,竞争的机制让他们不断地主动背诵积累,甚至还能自主延伸。

三、拓展内涵

一讲到积累,也许有人认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无非就是摘抄好词好句罢了,于是天天布置积累作业,学生天天随意弄来一些词句敷衍老师,长此以往,学生丧失对积累的积极性。所谓的“积累本”就成了“抄写本”。因此我在思考,可不可以有这样一种作业,以每天持续的阅读和积累为杠杆,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挖掘灵气,培养个性?有没有一种作业,装载着孩子的喜怒哀乐,填补了孩子的精神空白?因而,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们想要怎样的积累本?积累本你们想积累什么?可以摘录好词佳句也可以记录当天时事新闻、可以写下心灵感受也可以发发牢骚提提意见……“积累”的内涵拓展开来,孩子们真是创意无限。于是,我给他们归类为三个版块:“阅读版块”记录好词佳句及读后感,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新闻版块”记录当日新闻几条,可以做简单点评,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心灵版块”记录当日小事,写写小想法、小意见。每个人可以给自己的版块起个性的名字,如“书海漫游”、“书房斋”、“每日关注”、“小眼睛看世界”、“心灵驿站”、“快乐休闲吧”等。当然也可以给积累本几个好听的名字,如“航行日志”、“我的七彩空间”等。另外,自己也可以根据喜好增加其他版块,如笑话、故事、歇后语、军事、名人等。这个“五花八门”积累本由学生自己设计,给栏目版块配插图,勾花边,实现我的作业我设计,快乐无限。

学语文要使“输入”远远大于“输出”。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语文教材每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相关主题适量拓展,进行主题阅读教学。一般利用课前预习和课后延伸两个环节,让学生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章和材料,由内而外,整理和拓展课外资料,使积累内容切合学生需求,做到有效的课外积累。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再反过来巩固和促进课内学习的效果。如学完“名人”单元,推荐孩子阅读《名人故事》,举办“讲名人故事,学名人品质”比赛。学过《蟋蟀的住宅》一课,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了解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为培养观察能力,引导孩子们一起泡豆子、种蒜苗,写观察日记;学完“历史遗产”单元,让孩子们收集我国历史遗产的资料进行交流,阅读名人游记,举行“世界遗产我知道”手抄报展、“保护历史文物我们该做些什么”社会小调查等活动。学习“童话”单元,孩子们课外广泛阅读了中外著名童话:《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严文井童话》、《叶圣陶童话》、《郑渊洁童话》等,还开展了写童话、演童话、“我喜爱的童话人物”评选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种依托教材的课外延伸和拓展既服务于课内,又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迎合他们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使课外积累成了自然而然的事,积累的效果也不言而喻。

四、引向生活

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开阔,“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积累只能造就出唯书唯上、缺乏灵性的“书呆子”,却很难培养出富有个性、充满创造欲望的现代公民。真正学好语文,功夫在课外。有关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左右来自课外。生活实践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大的舞台。

低年级学生都会有一个“采蜜本”。学完对子歌之后,便布置学生回去收集对联,孩子们兴趣很高,楼上楼下跑个遍,还要家长带着到其他小区去收集;学完《啄木鸟》便让孩子们收集一些飞鸟的名称,并且画一画;学完《我爱我家》这一课就布置一个系列作业,一是就让孩子们收集人物的名字;接着看看自己班级里有哪些好朋友,学校里认识多少位老师,楼上楼下有哪些邻居,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拿到班上和同学交流,看谁记得名字最多。为了鼓励孩子们识更多的字,老师们引导学生在家里观察自家有哪些家用电器,然后把它们记下来;到超市里去看看,记一记自己爱吃的食品、饮料名称,自己爱玩的玩具名称;把街道名称记下来,记一记自己最喜爱吃的菜。通过这一项工作,增大了孩子们的识字量,孩子们确确实实丰富了自己的词汇库,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识字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感受、理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从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写作素材。

三年级时,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们收集整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然后鼓励孩子走进生活实践,进行积累。有的孩子采访了编中国结的阿姨,了解中国结的渊源及制作;有的专门去了老年大学了解自己爷爷学习国画的知识,介绍给全班同学;有的则请到了上艺校姐姐到班级示范怎样剪纸……孩子和家长还专门联系了农村的豆腐坊参观,了解家乡的传统食品——豆腐。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取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兴趣盎然,收获颇丰,写出来的作文更是有滋有味。其实,我们每天上因特网、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参加活动、与人交谈……都在不断地接触新的语言材料,一切言语交际的场合都可以成为学习语言的环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从小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语言经验,才能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这正如郭沫若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也是每位语文老师所要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硕果.丰富小学生语言积累的几种途径[J].阅读与鉴赏,2011.

第12篇

【关键词】教材创新 创设氛围 因材施教

创新是我们民族的灵魂,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创新的体现是一个“新”字,而关键则在一个“创”字。因为“新”是结果,“创”是过程。创新需要实践,需要大胆,需要主观努力,需要彻底精神。创新的前提是要有意识,这种意识越浓烈,创新的机会就会越多,创新的成果就会越显著。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创新呢?

1 对教材的处理上进行创新。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会产生明显的教学效果。可利用增删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如对《孔乙己》增加一个情节,文章结尾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这是结局,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再增加一个尾声,就是在某某地方,见到了孔乙己死了的情节,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通过删去一些内容来进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如《怀疑与学问》中,删去“三皇五帝”这个论据,文章论述内容也无任何变化,如此等等。这样对课文局部进行删减,进而体会删减前后的不同效果,以加深对教材某种内容和某种写法的认识。

2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型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任何正常的学生都能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有高考状元自述“自己老师的最大优点是和学生做朋友,以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讽刺挖苦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上要坚决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坚决反对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期达到共同提高。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先坐下思考一下”。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立即予以否定。可先让回答错的学生坐下,请别的学生来回答或请大家来讨论。通过正误比较,孰是孰非,不言自明。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保护。当后进生出现这种情况时,尤其要注意顾及其面子,保护其自尊心。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能说“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你怎么学的”、“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还不如某某某”等等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更不能体罚学生,不让学生坐着听课或站在教室外面。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要教育全体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3 注重因材施教。

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新的感受,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教学思路的程式化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诸如激趣法、启示法、点拨法、设疑法、讨论法、谈话法、讲练法、诵读法、串讲法、评注法等等;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广播、电影、电视、录像、语音室、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等;要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例如对《我的叔叔于勒》可以用质疑法提出质疑:既然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拟题为《我的父母》,将“于勒”放入题目中是否拟题不妥呢?经过讨论明确,于勒是文中的重要人物,是测量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冷酷自私性格的温度计,是促使主人公思想态度改变的催化剂,又是“我”同情怜悯的对象,将“于勒”作为题目中心,其用意是十分深刻的。因材施教,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活,最终形成自己的燎原之势。

4 大胆使用质疑教学法。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有时也难免有疏漏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小到字词的形、音、义,大到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学生提出了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到的见解,寻找正确的答案。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大胆鼓励,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求索精神。

5 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训练是贯穿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但在写作教学中可进行相对集中的训练。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之一。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在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要避免人云亦云,力求观点的新颖独到。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经常进行“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训练。逆行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说乃至真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又如“弄斧必到班门”、“酒香也怕巷子深”,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6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有可能有所创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在于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所学知识,并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近年来,我们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人物专访、社会实践等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事实表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和发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这是语文教学的大势所趋,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扎实地贯彻创新教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创新教育。我们坚信,在全体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创新教育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