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学期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分化原因探究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形成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物理知识是由诸多概念和规律(定律)组成的。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建立都与生活、生产实际密不可分,都要借助观察和实验手段得以落实、深化。很多概念、规律既具体又抽象,更严密,逻辑性、实践性强。所有的规律都有其成立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明确或不具备,那么这些规律也就不成立了。同时与数学、语文知识的联系也很密切。可谓文、理两科特点融于一体、兼于一身。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但物理知识又有别于数学知识,它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如数学中的比例式a=c/b,可以说a与c成正比,与b成反比。但在物理中像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密度公式ρ=m/v,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等都不能按数学的思维去理解。再加上这次我们地区改革力度较大,物理用沪科版教材,也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
由于物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这就势必给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相应的困难。
2.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决定。年龄处于13~15岁左右的初中生思维水平较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以感知为主,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浅层认识。物理知识虽以“物”论“理”、以“物”喻“理”,这也正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但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理”都能通过“物”得以明示,有不少定律、定理是在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建立理想化模型分析、推理出来的,有相当的抽象性。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浮力产生原因的分析,能量守恒定律的总结等。在就是接触物理前,脑子里虽有一些前物理概念,但不少前物理概念既根深蒂固,又与科学的概念相去甚远。如“力是改变物理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科学的概念,与学生目睹的事实有冲突,全新的概念很难取代前概念。并且随着知识的加深,综合性加强,特别是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一些问题积累多、遗留大、基础差的学生就更感困难,从而使物理难学和分化似乎成为必然。
3.教师方面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也是导致物理难学,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⑴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价影响,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一切围绕“中招”转。考试评估要求高,而且难度大,特别是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如果不是面向全体,不能很好地把握难度,常使不少学生考得灰溜溜的,一蹶不振。严重影响今后的物理学习,八年级下学期的“分化”就突显出来。
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管教,不管“导”、不管“学”,教学两张皮现象严重。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即使是演示实验也仅停留在把实验作为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目标的简单层面上;不重视概念和规律形成过程的分析,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难以体现物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改理念,使本来生动活泼的物理变得“生吞活拨”。物理教学要么有“物”无“理”,要么有“理”无“物”。学生觉得物理真是“无理”,不是听不懂,就是兴趣衰减,或是高分低能。
二、防止分化的对策
1.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要发生变化,必须转变一个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把机会交给学生,把问题放给学生,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讨论探究,让学生教学生。教师起点拨指导调控的作用,这种角色的变化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方面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及新教材的内容意图。
做好思想工作,和谐师生关系是防止两极分化的前提。在物理学习中两极分化发生在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学难度比较大的八年级下期,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一阶段尤为重要,做好思想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成就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丝不苟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
上力等,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2.突出学科特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产生于生产实验实践,也在实验实践中不断发展,物理学的全部科学知识和体系都离不开实验和实践。通过具体的物理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变化中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求实合作的科学精神,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思维品质。学生起初只所以喜欢物理,不单单是因为物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物理课上有很多实验,这是他们学习物理的直接兴趣,也是他们学好物理的思想基础。对此,我们时刻注意保护学生这种可贵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将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物理的持久动力,努力创造条件做好各种实验,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巨大的育人功能,发挥其综合效益,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以通过实验教学,落实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育人目标。
3.重视兴趣激发。
初中学生正处在物理启蒙阶段,他们最初对学习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抱有很大的信心,这正是学生学好物理、教师教好物理的有利因素和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著名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因此,我们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充分发挥物理科学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为基础,努力创设物理情境,并结合物理新课程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物理”,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触境生情。
具体过程是:①创设物理情境,降低教材难度,恰当运动激励机制,激发兴趣。②加强和改进实验,培养兴趣。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条件,力争做好每节课的实验。③联系生活实际,重视知识应用,巩固兴趣。④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制作和实验,发展兴趣。
4.抓习惯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非一时一地的物理学习行为可比。不仅可以使“尖子生”得到应有的培养,而且还可以使中、下等生在物理基础知识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一种省时、省力、快速、高效、科学的先进学习方法,也是防止两级分化的有效方法。
一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两不代替。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在每节课中至少要有一半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或自己阅读、钻研教材,或与同学交流、合作学习,认真做练习和核对答案,教师积极巡视课堂去指导优生,辅导学困生,促进中等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问题,做一些调查研究,以便在下课前几分钟指导学生做好小结。纠正学生的错误,解决疑难问题,使作题规范化,促进知识系统化,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二抓习惯养成。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观察动手的习惯;讨论质疑的习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独立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和及时复习认真处理作业的习惯等。习惯培养重点放在八年级阶段,特别是八年级上学期至关重要。我们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持之以恒,直至达到“习惯成自然”。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它不仅有助于形成学习物理的良好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发展智力和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变被动为主动。
5.加强学法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学是“教”和“学”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组成的统一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全部活动最终都要落脚到学生的“学”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自己如何教,更关心学生怎样学,给学生以正确方法的指导,突出“授人以渔”的方法。
近年来,我们物理教研组在学法研究和指导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方面总结出“五步程度阅读法”;对学生关心的怎样学好初中物理问题,总结出“学好物理六字诀”;就课堂听讲提出了“怎样听好物理课”的要求;以及学习物理的“五记”与“五忌”,“怎样进行章后小结”,“记笔记的诀巧”和在物理复习中“重方法,求效益”等等。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6.实施分层教学。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学习物理学应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而物理实验就是对物理现象的人工再现,因而学习物理学离不开实验,那么初中物理教师如何上好物理实验课呢?
一、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体现出趣味性
初中物理教材上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是不应该拘泥于教材的束缚,要敢于创造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具等,将课堂演示实验搬到学生实验中。实验器材多为日常生活用品或学生自制的器材,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如声现象中指导学生制作“土电话传声”,光现象中的“用水透镜点燃火柴”,热现象中的“烧不坏的手帕”,电现象中的“怒发冲冠静电实验”,浮力的应用中的“用注射器自制潜水艇模型并演示其沉浮过程”,等等。这类实验简单易做,符合初中生的好奇探究性心理,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这样可以改变“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准备包括三个方面,即学期前准备、章节前准备和课前准备。所谓学期前准备,就是在每学期开学时对本学期的所有实验做一个通盘了解,大体了解本学期中有哪些实验,哪些是演示实验,哪些是分组实验,哪些需要学生自备器材,每个实验大体在什么时间段做,最好写一份详尽的实验计划交给实验员,让实验员做到心中有数。而章节前准备就是在新一章内容即将开始时老师要提前详尽地了解本章有哪几个实验,这几个实验怎么做,在哪做,什么时间做。因为有的实验需要在实验室做,有的只要在教室演示一下就行了,还有的实验要将分组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相结合,需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也有一些可能要在室外分组进行,比如测量平均速度等。当然时间也要统筹安排,学校不可能每个班配一个实验室。所以在章节之前要安排好每个实验的具体时间,具体到哪一天哪节课,至少要提前一周把下一周实验时间安排好告之实验员。
三、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体现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物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看看想想上面,还必须动手实验探究。因为只有通过实验探究,才能证明设想是否正确,让做实验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使学生能动手则动手。比如学习“液化现象”时,课本上有压缩体积的演示实验,而没有降温液化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呵气,体会、讨论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在进行“声音的产生”学生分组实验课时,让学生敲小铁盘声音连续不断,用手一按,声音停止,但手感觉有点麻,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发声的关键是振动。小组内成员每次以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得提高。学生大胆积极地动手参与,就会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素质,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四、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实验有兴趣,实验效果一定很好。例如在演示惯性实验时,把装有水的大烧杯放在讲台边缘,下面压着一张纸,问学生:“老师抽出下面的纸,烧杯会掉下来吗?”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过来,然后迅速把纸一抽,烧杯仍留在讲台上,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烧杯因不受力或受合力为零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现象。老师形象的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的魅力。
五、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由于对实验器材本身的好奇心,甚至觉得好玩而容易忘记实验的目的和任务,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要适时强调实验的目的和任务,唤起学生注意,让学生及时回到探究状态中。另外有些较复杂的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现象而忽略了其他,这时老师要经常提醒学生观察的对象有哪些,你们记录了吗?让学生注意有效进行分配,当实验完成需要分析现象,总结规律时,老师要及时让学生停止实验操作,将注意力及时转移到规律的归纳、总结上。只有引导学生集中注意正确有序地完成实验操作,将注意分配到有效的实验现象及其记录中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才是有效的物理实验。
六、设法做好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深刻。因此,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呢?第一,要明确目的,通过一个演示实验,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教师必须十分清楚。第二,演示实验必须一次成功,要想实验一次成功,关键在于教师事先的充分准备。第三,要提高实验现象的能见度,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初中物理教材有好多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都可以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所用器材大多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代替或制作。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把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再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七、正确的语言引导
关键词: 高中生 物理教学 学习习惯
高中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会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给予行动的指南。
物理这一自然学科向来是中学生的一大难题。物理理论性太强,抽象难懂、枯燥无味。在高中阶段,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的想法已根深蒂固,自然对物理的学习也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和茫然。如:如何提高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公式定理定律?如何能够掌握一套学习物理的方法规律?
在当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与妙趣横生的实际应用更好地结合?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为高中物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针对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学习习惯和潜在问题作合理的剖析。
由于学生刚刚升入高中,对高中学习比较陌生,同时也想学好每一门学科,所以我首先从学期初对学生的鼓励和要求谈起。学期的第一节课上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高中物理的要求:做到“三专”:课前专心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专心复习;准备“三本”:笔记本、作业本、错题本;抓住课堂,做到“三不”:课堂上不说话、不睡觉,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等。然后对学生进行一番鼓励,告诉学生不要畏惧高中物理,不要因为初中学得不好而影响高中的学习,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的初中物理知识也会重新更详细地再次讲解与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常识、笑话、故事等进行兴趣式教学,变抽象为形象,变难学到爱学、会学,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能够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让学生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
其次,从新课讲授中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高中物理的新课教学相对习题课而言难度较小,学生会较认真地听课和学习。但是,学生没有听课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方法:不记笔记或不会记笔记,不会听课,无法集中精力或多或少存在其它不好的习惯和毛病。针对这个问题,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记物理笔记。几次课下来,我发现个别学生由于写字速度较慢,记笔记相对较慢,这样严重影响了听课。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就教学生上课如何记笔记:书上有的可先不写,可课后按留的题目补上,课上只记书上的扩展内容,或者实在跟不上的,可先不记,上课只要认真听讲,课后再复结,补上笔记。
(二)高效率听课。人有天生的惰性,学生也不例外,上课时总会有些毛病和坏习惯。例如,不注意听讲,玩东西、睡觉等。针对这些,上课时,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学生能完成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参与了教学,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自然也就克服了坏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当然还有很多。这里我仅就两点讨论一下。下面,我从习题课的讲解上来谈一下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困惑之处――习题课对于高中生而言,有枯燥之处,流水作业的方式使学生更觉乏味。而且学生往往不会分析物理习题,自然解题就困难。在习题课的讲解上,我注重每一道题的分析讲解过程,更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触类旁通。
首先,分析一道题时,除罗列已知量外,对某些关键字、词、句子,让学生作上标记,同时把从字、词、句分析出来的物理信息,解题所需的内容标记在旁边。这样做有助于对整个题的内容把握。长此以往,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会大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授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和解题过程是互逆的”。注意分析过程,从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入手,寻求思路。然后从所求问题入手一点点去分析所需要的量,看已知量中有没有,若没有,再根据由已知量是否可解得分析下去,最终的分析极限自是已知量有的,然后从分析极限往回求解,自然是豁然开朗、海阔天空。
再次,每一道题讲授结束,注重分析此题联系的物理知识,注重解题的关键。如果习题中有类似的题目可一并讲解,不用流水作业,一题一题地去讲。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另外,除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的一大困惑之外,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和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我在平时讲习题时就教授学生如何规范地写解题过程,亲自示范给学生解题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哪些是得分点,哪些是必须要写的,以便在考试中尽量少失分。与此同时,在作业的批改上,我也制订了一套方案――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把作业成绩分成五个等级:A、A、A、B、C――错两道以上作业题的得C,错一道作业题的得B,没有错题的得A,在得A的基础上,有一点小毛病小问题的得A,书写非常工整、步骤详细完整的得A。几次作业反馈的效果非常好,大部分学生都能得A,然后再通过作业批改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克服小毛病,使作业的完成情况日趋完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长期坚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解题习惯。
最后,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我让学生准备了错题本,把平时做错的题,以及典型题等作以归纳总结,作为平时的巩固、考试前的复习之用,为自己准备一本独一无二的资料,积累一笔无价之财富。这样做可大大降低学生考试的错误率,提高正确率,为学生学习物理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要说的就是坚持,是持之以恒的信念――只有坚持,才能培养出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坚持,才能得到想要的丰收。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闪光点,让克服自身的坏习惯,利用其自身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激活物理课堂,增强教学效果。
1 概述
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物理是重要的公共课之一。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物理学的原理来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作重中之重,着力探索物理与本专业知识的紧密联系,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社会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这是我们目前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对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新教学思想,删减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2 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启示
①在课本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当前课本所涉及的内容偏重理论、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不能做到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紧密结合。②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教师普遍认为,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注重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对于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应当遵循“必需”和“够用”这两个原则,汲取其中最经典的、最核心的,与现代高新科技最息息相关的内容。结合与本专业相关知识的联系,多多阐述物理学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③在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方面,专业课教师认为内容有重复和脱节的现象,联系不紧密。在讲授电工基础课程时,教师普遍感觉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很不扎实,许多电磁学的内容应该已经学习过并要求掌握的,在电工基础课上还要进行全面复习,甚至还要重新学习。机电专业教师普遍认为,工程力学等很多专业课程对物理中的力学知识要求很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基础不够扎实,因此要求对力学方面的内容多做讲解和举例。④在学生的基础素质方面,这些学生的物理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学懂过初中物理,但几乎所有学生都喜欢做物理实验。因此,做实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学习物理时应充分发挥它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色”,改变物理教学方法的陈旧和单一以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的状况。⑤应提高物理知识的专业针对性。通过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发现,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对静电学、交直流电路、电磁感应等物理知识要有较扎实的掌握。而对机电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还要对静力学、牛顿定律、物体的平衡等知识有较扎实的掌握。在学习普通物理学时,学生普遍感到数学功底太差。经常在解题时,解题思路和物理公式都使用对了,但却不会计算。因此,应考虑降低难度,减少数学公式的推导。
五年制高职物理,不同于初中物理,也有别于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其内容进行了扩充,但深度又不如高中物理。两学期的教学时间要完成高中四学期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加快教学进度,使本来基础就差的学生在学习上感觉更加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必需”和“够用”这两个原则,想办法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切都从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①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现代化科技,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物理知识是先辈们通过现实生活和生产总结出来的成果,现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与它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重要性,特别要通过近些年我国在原子能、航空航天方面的进步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使命感。另外,可以通过介绍物理学家治学严谨,工作起来就废寝忘食的这些高贵品质,感染和熏陶学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②合理掌握教学深度,注重课程的应用和实践性。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应该按照不同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确定,以适应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把握普通难度的知识与较大难度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和比例。删减与本专业课程无关的内容,有利于消除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物理课程更加通俗易懂,注重实用,贴近实际。③以学生为根本,多鼓励、少批评,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结合学生普遍知识水平不高的实际,确定可行性目标,使他们只要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实现目标。对有进步的学生要大力褒奖,要肯定学生的优势,增强对学生的信任,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功所带来的喜悦。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状态,要告知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听课时如何抓住要点,课后如何进行小结和复习,让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还要经常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让他们自己动脑筋,学会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总结经验教训。⑤不断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案,注重实际技能评价。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学习评价方案,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加强外出培训学习,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论充实自己,要积极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生产活动和市场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生产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对于学校来说,职业教育才能办出质量,办出水平,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一、做好教研、教改。
教学工作是科任教师的主要工作,此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因此有必要作好教研、教改和教学工作。本期主要做好平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中同其他老师共同探讨,由此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素材,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素材的使用,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四、教学中的方法措施
1、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初三的内容相对初二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关键词】初中物理兴趣培养
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如何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帮助他们学会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是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探究的主要问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怎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呢?
一、利用开场白,调动学生“胃口”
要充分利用好课堂的开场白,调动学生“胃口”。学生对物理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借助很多渠道来实现,而课堂无疑是最主要的平台。讲课时要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我觉得“开场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来。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好的开场白对整个教学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我把开场白分为三种情形:一种是和学生第一次接触时的开场白。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教学理念和物理之魅的契机,这是要把物理除教学之外的东西展示出来,给学生设置一个跟课堂不一样的学习目标,比如说一种客观、辩证的思维能力;一种是每学期之前的开场白。在新学期、新学年,开场白应以鼓励为主,要告诉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知识体系是连续的单又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力、热、声、光、电各自独立成一个单元。即便过去没学好,通过努力,接下来的知识照样能学得不错;还有一种开场白,我把它设置在每个单元内容开始之前。这样的开场白要揭示本章知识或本堂课内容在整个物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明白晓畅或者是充满趣味性幽默的语言来加以描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语言和道具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语言和道具来削弱物理概念的抽象化。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具、挂图和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等生动具体的直观现象,展示物理世界中直观的趣味性。物理概念因为是对客观世界的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的抽象化使得物理语言描述非常到严谨、科学,会出现许多初中生在之前学习中未能了解的物理术语、名词等等。这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必须迈过的槛。好的教师该像个语言的魔术大师,具备把艰深的物理教学转化为一条通俗化的物理科普之路的能力。另一方面,作为物理教师必须认识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这些特殊性、专业性的术语在学生的理解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会成为造成某些学生认知理解错误的根本原因。即使是教师在运用个人认识来对某个定义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也可能引起歧义。这时候最有效地做法是类比法,把物理现象和生活常识相结合,用物理知识来解读生活,通过生活来了解物理。类比法也是中学物理一项很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充分发挥物理固有的优势,加强实验在教学中的比重。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所有物理定律都是在物理实验中得出。在我看来,这一固有属性为物理教学的探究与合作创造了契机,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触发点。作为物理教师应该看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要认识到其在学生科学素质培养过程中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可惜的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以考试、以分数作为教学行为的导向,物理实验教学成了很薄弱的环节,,熟记套用公式、解题,甚至搞题海战术成了学生学物理的出发点和目标。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在探究的科学过程中生成,学生的物理知识是被灌输的、僵化的,从而造成了不少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这是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悖的,也不利于培养我们学生的开拓意识与创新精神。因此,物理教学中要加大实验的比重和力度,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动手动脑的能力,借助实验让学生看到物理学的美妙之处,从而参与到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教师,为了真正发挥实验应有的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尝试把实验改为探索性的过程,用课外的家庭实验代替模式化的课内实验,经常搞些第二课堂活动,特别是要鼓励学生用物理参与生活,通过用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来设置各种小的有创意的试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长期以来,学生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物理“难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成为困扰广大学生和物理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就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而言,如果不入门,基础打不好,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升学,更影响着现代中学生乃至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当前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使物理由“难学”变为“易学”,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是每位初中物理教师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科特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物理学的全部科学知识和体系都离不开实验和实践。人们的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且要完成几个循环才能使知识得以内化、活化和升华,并最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这样才实现了知识的价值,也是知识的真正归宿。物理学是科学,科学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更是如此。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就更决定了他们学习物理必须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具体的物理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变化中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求实合作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思维品质,爱科学、学科学、造福人类,奉献社会的远大志向。为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巨大的育人功能,发挥其综合效益,新物理课程标准把物理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组织部分,上升到与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这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落实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更要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育人目标。
2.重视兴趣激发
初中学生正处在物理启蒙阶段,他们最初对学习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抱有很大的信心,这正是学生学好物理、教师教好物理的有利因素和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著名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因此,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要充分发挥物理科学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为基础,努力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物理”,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触景生情,从而体现新课标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
培养兴趣的具体途径是:①创设物理情境,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兴趣;②加强和改进实验,培养兴趣。③联系生活实际,重视知识应用,巩固兴趣;④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制作和实验活动,发展兴趣。
3.狠抓习惯培养
有句名谚,叫“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意指良好的习惯比短暂的行为对人的成长有更大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非一时一地的物理学习行为可比。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一是要做到“两不代替”,即: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在每节课中只少要有一半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或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钻研教材,或与同学交流、合作学习,独立处理练习。二是要抓习惯养成。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观察动手的习惯;讨论质疑的习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独立思考并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时复习、认真处理作业的习惯等。习惯培养重点放在初二阶段,特别是初二上学期至关重要。要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持之以恒,直至达到“习惯成自然”。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它不仅有助于形成学习物理的良好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发展智力和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变被动为主动。
4.加强学法指导
关键词:物理 教学 开场白 技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08
1 引言
兴趣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是带动学生学习的基础。物理这门学科是初中生刚接触的新学科,由于对新学科的不了解,再加上物理的抽象性,很多学生难以对物理产生兴趣,此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物理学习。同时,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需要从多方面考虑,而课堂教学时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场合。新课程伊始,若教师能够以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来为学生讲解新课程,那么学生的求知欲自然会被激起。因此,教师授课中注重兴趣教育,带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在课堂中设置具有吸引力的“开场白”能够起到积极效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 “开场白”涉及到教师对每堂课、每一模块教学技巧,设置良好的“开场白”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也是带动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1]。
2 “开场白”在阐释物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分析
由于初中生是首次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因此在新学期开始,教师首先要借助生活现象来说明物理的基本含义,在各个基础学科中说明物理应用,针对特殊情况采用物理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其次,通过当今应用先进科技技术说明物理技术的作用,在高科技中物理学的具体应用,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对物理学习产生积极心理,帮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
3 “开场白”克服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分析
很多学生因为是初次接触物理这门学科,难免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再加上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导致其在新课开始时就已失去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觉得物理是一门很难学习的学科。此时教师就应通过使用“开场白”达到克服学生学习消极心理现象。在课程开始,教师就应将“开场白”作为课程内容的主线,使学生对物理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帮助学生在主观意识上消除心理障碍[2]。由于物理课程内容有着鲜明的分类,各个分类之间相互联系性不强,学生在学习中也不会受前后学习程度的影响,只要能够在将来的课程中认真学习,就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物理学习不能受少部分较难知识点的限制,应该从全方面分析,从物理课程整体内容来说明物理学习,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摒弃将自己作为学困生的观念,不断地提高其学生水平。
4 “开场白”应用中直观的趣味性分析
“开场白”不仅仅是指教师的语言,而且还包括利用各种直观的无声的教学工具,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比如说采用更为直观的实验、教具、图片、视频等工具,辅助“开场白”的内容,达到内容上的照应,提高“开场白”的影响力。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开场白”,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教学意图[3]。通过这种方式的“开场白”,可以带动学生的思维,对物理知识产生饥饿效应,让学生能够产生求知欲,在教师讲解过程中产生个人认识,不断地探索物理知识,形成物理学习思维。
5 “开场白”在情感教育的应用分析
物理教学要善于把握师生之间的关系,创建和谐、融洽和自由的交流方式。学生对教师的印象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若能对教师产生敬佩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状态,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也具有良好的吸引力,学生对物理课程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个人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影响力,靠自己的教学方法来影响学生。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高高在上,与学生距离感觉甚远,学生经常会出现“害怕教师”的心理,导致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所授知识,而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更深层面。因此,“开场白”应用中要从整体着手,能够起到对学生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开场白中找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教师要注重对学习能力突出学生进行赞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帮助差生找到学习的自信,让全班同学能够重新认识物理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新的学习思维,以一种积极地姿态进行物理学习。
6 “开场白”应用中的技巧分析
“开场白”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两者相互衬托,能够彼此照应,达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学内容要成为物理课堂的主线,而开场白就要成为教学的闪亮点,以点带动面,实现全方位的敬爱呕血。开场白应注重应用技巧,找到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并且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意境,让学生能够享受开场白带来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7 总结
“开场白”作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就要重视“开场白”的作用,其次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及语言修养,学会课堂教学当中“开场白”的技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个人语言,形成良好的“开场白”,进而达到“首因效应”的目的。通过在物理教学中设计 “开场白”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艳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新课程(教研版),2009,(6).
[2]翟清杰.利用“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成才之路,2010,(20).
例;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2—0084—01
目前,中学生学习物理普遍存在困难,这阻碍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我国物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物理教学的质量,尤其在一些落后地区更突出。一些教育专家、学者和教师对此进行了许多探索研究,但他们主要针对的是初中生,对高中生物理学习困难、学习兴趣淡薄等问题的研究较少。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一、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
1.启发探索。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搜集学习资料,设计演示实验,调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鼓励他们尝试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教师要从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出发,由浅入深启发学生去探究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验、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反复探索、体验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合作讨论。让学生以4-6人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就探索学习的成果交换意见,互相完善和补充。同时,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学习小组完成合作学习后,推选几个小组讲述其探究的过程、探索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并让全班同学就其汇报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则应抓住时机,积极鼓励后进生陈述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融入到集体学习氛围之中。最后,教师就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方法、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练习和辅导。作为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教课程内容,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教师可提供一些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学生如果在练习和作业的环节中,体验到了一些成功的快乐,必然会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由于后进生存在个体差异,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相对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找准后进生的知识漏洞,有效地进行指导。通过课后辅导,使后进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学范例——楞次定律教学
1.启发探索。通过演示物理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磁铁的N极分别向上、向下运动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而说明感应电流是有方向的。再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确定呢?通过复习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和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原因,引导学生对其作出大胆的猜想。让各小组根据教材内容分别进行实验演示,并将相关数据填写在表格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指导,尤其要帮助和指导学习后进生。
2.合作讨论。先指导各学习小组按照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归纳、整理出实验结论。然后各小组交换实验结论,并分析和归纳相关的实验数据,得出统一的实验结论。选出几个合作学习小组,陈述他们的实验结论。然后让全班学生展开讨论,主动发表不同的见解。最后,教师总结判断感应电流的方法,即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楞次定律,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怎样的?是否符合能量守恒定律?阻碍是否意味着原磁场的方向与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总相反?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楞次定律。
3.练习和辅导。练习前教师要讲解楞次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明确原磁场的方向;明确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情况;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根据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然后精选练习题让学生做,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同时,根据物理学习后进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物理老师个人工作总结1
通过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学习,我真正体会到,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就是教师与学生要交流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我对学习和实践新课改的体会主要有三点,内容如下:
一、改变教学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先导。作为课改实施者的教师,能否真正领会国家新课程理念,能否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是课改成功的关键。传统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是把学生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物理知识由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由于有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
二、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既然是课改,我们没有现成的教案及其他教辅材料,只有教材和课标,因此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坚持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先进经验,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学案。
2、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3、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好导与学的关系。
4、课堂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与难点。
三、重视评价体系的构建。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赞美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不吝惜自己表扬的话语,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学生也可以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学生,家长也参与评价,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让学生参与评价,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还可以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学会接纳和吸取。
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教师要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行为上转变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千万不能让新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物理老师个人工作总结2
本学期担任高二(10)、(11)班理科物理教学工作,圆满的完成了任务。现做小结如下: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进行物理选修3—1和物理选修3—2的教学。主要工作如下:
(一)教学内容:完成了①选修3—1中的:电场、恒定电流和磁场。②选修3—2中的: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第一、二、三节)的教学。
(二)作业批改:本着精留精练、不搞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符合新课改精神)。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完成质量进行分析,对错误解法进行剖析,对不同问题进行归类,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归类,使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三)测试情况:①单元测试四次。包括电场、恒定电流、磁场和电磁感应。全部为全批全改,并进行试卷中各题得分情况统计、卷面分析和讲评。并找同学谈话,分析每个同学的得失。②期中考试一次(与选修3—1的模块考试采用同一张卷)。并进行试卷中各题得分情况统计、卷面分析和讲评,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出学分。
在抓好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与本组其他老师一起 ,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此外。我还积极参加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共96学时。
二、认真备好课,突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物理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物理老师个人工作总结3
我担任初二年级物理教学工作刚好两个学期,由于初次接触初中物理教学,本学期我抱着边学边教的态度认认真真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现结合本学期期末考试,就本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校八年级共一个班,29名学生。本班学生的优点:比较活跃,同学之间关系良好,能够互相帮助,班集体意识比较强,学习氛围相对较浓。
本班学生的缺点:理科基础差,计算能力比较弱,理科学习的信心比较缺乏。班内有几个问题孩子,容易对班级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差,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还有待培养。
二、试卷分析
本次期末学业质量测试题考查内容紧紧联系课标,联系生活,注重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难易适中,面向全体,是一份高质量的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学业水平及教师教学水平的优质试卷,具体体现在:
1、试卷结合课标,注重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估测的能力考查,体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结合课标,对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进行了考查,也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有所体现;
3、以课标要求,对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考查体现在超声应用、光学知识应用等方面,体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中。
4、本试卷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比如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合理提出问题及猜想,并举出生活实例,题目形式多样,角度独特,可体现学生能力。
5、本试卷注重学生实验的考查,关于实验的考查在试卷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
6、本试卷重视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体现了课标思想。
7、本试卷注重对学生分析计算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合理分析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教学质量分析
本学期我坚持学习课标,钻研课本,研究实验,研究教学方法,力争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培养好学生的学习技能,打好物理学科的基础。虽然尽了力,但通过这次测试也能暴露出一些教学中的问题,现分析如下:
1、教学中有细节未引起重视。比如课本中的插图中的知识点,只是点过,未在教学中真正起到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的作用,导致个别学生在做题时不知所以。
2、教学方法不灵活。通过试卷上实验的考查,我发现我的实验教学只是遵循课本实验,只是课本实验在实验课上的照搬或者简单的演变,没有在多种实验设计上、不同操作效果上下功夫,以致在实验方法改变的情况下学生出现盲区。
3、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及补充提升做得不到位。从学生答题情况可以看出,一些很简单的基础知识、基本术语学生也出现了不少错误,这说明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心中没数,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以致教与学出现脱节的现象。
4、从计算题看,学生的计算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有不少同学将简单的计算算错,导致失分,不少同学还是分析不出做题的方法。这说明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不够,平时所教的画图分析法效果不佳,说明平时的练习没有抓住重点题型、重点突破,没有做到高效练习,以致学生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分析解题方法。
四、改进措施
1、继续深入钻研课标,体会课标的要求及其所渗透出来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
2、深入钻研课本,优化教学设计,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争取更实用、更高效的教学。
3、注重实验教学,不仅要高质量完成课本实验,还要针对实验进行多样性再设计,让学生多方位的感受实验,体现实验思想,提高动手能力及分析能力。
4、面向全体教学,及时反馈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并进行反思及再设计,巩固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基本技能。
第一步:“养”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习惯。
初中物理实验正确的思维过程是:首先,明确实验的名称、目的、内容,即根据实验的名称,学生要知道做这个实验需要达到什么目的,知道实验内容有哪几个;其次,知道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即每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第三,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即将实验怎样做具体化,成为实验步骤,清楚做的顺序;知道实验做的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这是学生实验的重点和难点;第四,需要什么实验器材,即根据实验步骤的顺序准备实验器材,这样准备的实验器材能做到不多不少,而且每项器材学生都清楚它在本实验中的用途、用法、使用注意事项,避免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死记硬背;第五,怎样做好实验记录,能根据实验的需要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第六,怎样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知道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第七,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初中物理教材对实验的编写程序是:①实验名称,②实验目的,③实验器材,④实验步骤,⑤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册对实验的报告格式,前五项同教材,增加了⑥实验结果。教材和报告册的这种编写形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这种编写形式没有反映实验的全貌,过于“精炼”,不便于学生从整体(全貌)上把握实验;二是这种编写形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学习实验的思路,容易造成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去学习、掌握实验。按照思维的顺序,实验报告的项目和顺序应该是:①实验名称,②实验目的,③实验内容,④实验原理和方法,⑤实验步骤,⑥实验器材,⑦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⑧实验结果。
按上述要求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习惯,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思维过程,又使实验学习具有较强思维性,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
第二步:“讲”
学生明确了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和其格式后,教师要从一开始,结合具体实验,采用“套公式”的方法“讲”好实验的每一个思维环节(报告项目)。引导学生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消除每一环节的学习障碍,突破难点,同时训练学生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实验步骤的具体化和顺序,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及数据处理,对学生来讲难度是较大的,教师要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学生重点突破。如《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教材要求分别测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和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υ1和υ2。因此,本实验首先要观察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的运动情况是否是变速运动。其次,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υ=s/t,要分别测出υ1和υ2,就必须分别测出s1、t1和s2、t2。s1和s2可用刻度尺测量,t1和t2用停表测量。第三,测s1和s2时,用红粉笔分别标出小车前端在斜面顶端和底端(金属片)的位置及把s1平分为两段的位置。用刻度尺测s1时要根据分度值估读。第四,测t1和t2时,一人把金属片立在斜面底端(中间)红粉笔线处,同时负责按停表计时;另一人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并使小车前端与斜面顶端的红粉笔线对齐;当计时同学发出“放”的口令并开始计时时,拿车人立即放手让小车滑下;小车撞击金属片时,计时人停止计时。如此反复练习几次熟练后,才正式测t1和t2。第五,让学生自行分析,①本实验中如果要测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υ3,该怎样测?②根据本实验结果,判断小车在s1、s2、s3三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υ1、υ2、υ3相同吗?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套公式”的方法整体把握学生实验,一开始以教师为主,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教师要让学生多体会思维的过程,多体会学习障碍是怎样消除的,多感受思维的力量、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对实验本身的理解明确化,从意识下层面进到意识上层面,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学生“说”好实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说”好教师“讲”好了的实验,是对教师“讲”好了的实验的巩固、掌握,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前必须完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通过预习和讨论,由学生为主“说”(设计)好实验。教师“讲”好实验到学生“说”好实验,是由教师为主“套公式”到由学生为主“套公式”,是一个质的飞跃。 学生采用“套公式”的方法,按照实验思维的过程,逐一“说”清每一思维环节(报告项目)的具体内容,难点及突破,应注意的问题和技巧等,整个实验“装”在学生心中。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说”进行评价,“挑”毛病,帮助学生完善学生的“说”。初中物理教材从第二册《用电压表测电压》实验开始,就没有直接给出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记录表格等,而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第四步:“做”
“说”好实验是“纸上谈兵”,是“做”好实验的准备。“做”好实验是将“说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有一个动手能力的锻炼过程。按程序规范操作是训练动手能力的技巧。“做”不仅是“说”的操作化,而且应是对“说”的调整、完善和补充。“做”好实验,一是学生开始做实验前必须过好“说”好实验关,把整个实验“装”在心中.二是确保每人动手,小组配合。实验尽可能做到两人一组,学生成绩、动手能力优差生相互搭配,以好带差。三是突出“预防”,消除障碍。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普遍问题,实验前进行适当引导,突破难点,确保实验成功率。如《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实验。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电源的电压、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和判定。学生对于本实验的原理和电路图是比较熟悉的,假如电源使用两节新的干电池,待测电阻6~8Ω,则由于电源电压只有3V,因此,电压表选用小量程0~3V。而电流表量程的选择,则应先计算可能通过待测电阻的最大电流Imax=Umax/Rxmin=3V/6Ω=0.5A
第五步:“写”
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是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它能检查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把握情况和实验的完成情况,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对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在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中的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如果说从“说”到“做”是一次质的飞跃的话,那么从“做”到“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应该说,有了学生对实验的思维过程和报告格式的整体把握,学生能根据实验名称“说”好实验,自己列出实验器材,独立“做”好实验,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是没有困难的。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只需按教材和报告册的要求,学生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就行了。
第六步:“考”
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核,是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措施。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学期考核,以该学期的实验为考核内容,通过抽签形式确定被检测的实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名称学生自己提出实验器材,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独立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列出的实验器材,学生实验做的情况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分。检测成绩作为学生该学期实验能力的考核成绩。初中毕业物理实验能力考核,以初中阶段物理全部实验为考核内容,仍然采用抽签形式确定被检测实验,办法同上。
关键词:课程目标;科学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2(S)-0031-4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十年,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及其具体的教学,的确出现了许多新景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在认真总结反思、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即将实施。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核心内涵,进一步审视实践行为,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1教学目标立意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结果的期望。教学到底应产生怎样的结果,这对整个教学来说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有人认为,传统教学的缺陷是偏于“知识立意”,因而提出“能力立意”的命题。其实,物理课程标准关于目标的定位更为准确,这就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试从现代学习论的角度,谈谈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核心立意的见解。
1.1教学目标与广义知识
什么是知识?看起来很明确,其实一直是争论不休的。
就传统而言,知识通常被看作是“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反映”这的确是知识,但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看来,学习所获得的不仅包括“知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而且包括“知如何”的程序性知识,即不仅包括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反映所得的结果,而且包括知道怎么去操作、行动,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等。显然,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包括很多领域,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都是知识范畴。都是学习的产品。为了区别,通常将前者称为“狭义知识”,后者称为“广义知识”。
课程标准对目标的总体描述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显然,这样的目标不仅具有鲜明的广义知识色彩(比狭义知识内涵宽),同时还包括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比广义知识内涵宽)。可以说,统摄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科学知识与技能(知什么与知如何);科学情(态度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生活、社会关系的理解。”这样的立意,实质上是从教育培养高度来考虑学科教学,即是将传统的以传授狭义(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提升到广义知识、科学素养的教育层面。
1.2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是对科学素养的概括性提法,这里主要谈三维目标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应该理解为学习目标,它所表达的是学习结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导致人的能力和倾向变化,不论中小学生学习何种学科,在广义知识视野中,学习结果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知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包括文字符号的学习,以及由文字符号所表征的概念、规律等事实性知识;二是智慧技能,是指用符号对外办事的能力。属于“知如何”的程序性知识,如运用定律公式解释或解答某个问题,又如运用概念、规则进行逻辑推理等;三是认知策略,即调控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能力,如某种学习方法、技巧等;四是动作技能,如制作和实验操作等;五是情感态度(笔者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心理学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志趣、态度、意志品质与价值判断等方面。
从学习“导致能力变化”看,上述分类的前四项反映了“知识与技能”。技能不但包括学科的技能。例如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就是指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思维、方法及其操作技能;而且也包括学习的技能,例如认知策略就属于学习活动的技能。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学习“导致倾向变化”看,第五项反映的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一定是在学习过程中渐进建构的,即总是经历一定过程、通过某种方法获得的。过程与方法不同,定然会导致结果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中不能不考虑实现结果的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构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互为结果、互为支持条件的目标体系。为什么这样说呢?三维目标对于学习的意义好似“一身两翼”的飞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这永远是最基本的,这如同承担载物功能的机身;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如同两翼,飞机能否飞起来。能否飞得更高更远、甚至飞得更轻松,两翼是其强有力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本身是目标要素,而且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也是支持条件。所以。确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地位,不但因为它们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还意味着学习的支持条件被得到重视。
2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总目标,而目标的实现是有过程、分阶段的,因此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教学应遵循“适应与发展”的原则。发展是以适应为前提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个基本面:一是初中生正处在从好奇兴趣走向认识(探究)兴趣、从直觉感知走向理性感知、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显著变化阶段;二是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的入门课程。
2.1学习内容的安排
初中物理内容正是根据以上两个基本面来考虑的。八年级第一学期以“常见现象”为明显特征,如声现象、热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反射与折射)以及简单运动现象。对应的认知要求,主要是基本观察(生活观察、简单实验观察)和简单探究活动。知识性内容大多是定性的。少数的定量关系也都特别简单或不难接受。从第二学期起,逐步涉及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问题。定量关系的规律有所增加,但在理解与应用难度上给予了明确的限制。总体上说,初中物理是以感知、体验、尝试为基本特征的。
“认知发展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原认知因素,即学习的背景因素。学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物理学科这类理解性的学习。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甚至这样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那还需要学习吗?其实,奥苏伯尔所说的“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指认知背景。越是低年级,学生的“物理背景”越单薄、且越依赖于生活经验,所以初中物理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最常见现象和最简单问题入门。同时,初中
物理学习是为高中物理学习创造背景的,因而初中物理内容还呈现出面面俱到的特征,几乎高中、大学的内容它都有,主要就是考虑为后续学习创造尽可能宽的背景。
2.2科学素养的体现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体现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同样要考虑到前面所说的两个基本面。应该说,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没有谁会怀疑基本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谁会否定记忆和做习题的必要性,因而这里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是兴趣。物理学可以说是整个科学大厦的基础。而初中物理又是物理学大厦的门槛,这时最需要的是好奇兴趣与探究热情。于是,初中物理课程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作为目标要素之一。尽管科学道路是崎岖的,但决不能在人口处就将学生们吓跑。在笔者看来,好的初中物理老师,应该是善于引导学生“理”的。可惜中国人笃信“学海无涯苦作舟”,哪怕是低年级,也很少有人会去冒“玩中学”的风险。其实“玩中学”说的寓学于乐,只要善于引导,是完全可以学得更生动活泼一些的。追求生动活泼,初中物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千万不能将本来有趣的教得没有趣。千万不能将“活的物理学教成没有血肉的骷髅”(杨振宁语)。
第二是活动。“玩中学”就是在活动中学,上面主要是说活动的兴趣价值,这里将要说明活动的认识价值。著名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是在与环境不断适应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他提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是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让儿童获得充分活动的机会,是认知发展极为必要、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他看来,活动是认识产生的源泉,没有活动,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活动也是认识发展的条件,缺少这一条件,认识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物理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实验与探究。从学习角度看,实验与探究的价值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其一,为认知提供支持。比如图1和图2所示的现象观察或感觉体验,可以为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提供感知支持。类似的小活动,不但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而且能为获取认识提供有效的现实背景,因而应该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最经常常化活动。
其二,实现目的性结果。比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以练习刻度尺的使用并获得被测量对象的长度结果。也比如,对影响金属丝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可以验证相关猜想是否成立,获取有实证的相关结论。
其三,为训练操作技能提供机会。比如仪器、仪表的使用,实验装置的安装,排除简单实验故障等技能。
其四,习得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实验与探究。常常表现为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一层面的学习价值十分丰富,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方面。比如伏安法测量电阻或测量电功率,在知识上分别是基于,在方法上是将测电阻或功率转化为测量电压与电流。对于探究性实验来说,当有若干因素同时对研究对象发生影响时,需要对哪些因素进行控制、如何控制,这方面的经验与思维积累,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或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再就是,问题解决的“转化方法”充满了智慧色彩,很值得重视。比如,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测量热量的仪表,在控制相关变量的条件下,转化为观察温度变化或热膨胀程度,这就是智慧。在我看来,并不是聪明的人才能学好物理,而是学好了物理会变得更聪明。好的物理老师,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固然是必须的,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更聪明,这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特别有价值的。
3教学行为与目标落实
既然物理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立意,那么教学就应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现在常常讲教学反思,反思什么?从宏观上说,就是看目标把握是否准确、落实是否全面。在相关培训活动中,笔者曾以“声现象”教学为例与教师们聊过这样的话题,尽管不是很全面,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1问题要点
教师们不妨回顾一下,在声现象教学的前前后后,诸如“声音是由于()产生,的”这类形异实同的简单题,你一共让学生练了多少次?很多教师觉得,实际可做的题目很少,不拿简单题反复炒还能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笔者向教师们提出:同学们是否都做过“土电话”或“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这类制作或实验?其回应大多是会心一笑,或窃窃私语:占时间、很麻烦、这些又考不到……。很显然,制作“土电话”和“探究隔声性能”之类的活动,实际上是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明显存在“以考定教”倾向。
再一种普遍现象是;不少教师在刚上了一两节课后,就忙着编造一些所谓联系生活、联系科技、拓展提高、培养能力的问题来。但许多问题只是教师的见识或经验,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见识太远,弄得学生云里雾里。甚至,不少教师将自己也搞糊涂了,例如“听声音判断西瓜生熟程度,到底凭借的是音调还是音色,还是两者都有?”教材中没有,各种教辅资料中众说纷纭,自己又难于或者不敢干下结论。如此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三大表现:一是简单重复。二是随意拓展,三是活动缺失。这反映出,教学并不是以目标为导向,而是以应试为导向。应该承认,长期以来的考试命题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对课程标准理解的深入,当前正在向着应然的方向改进。
3.2改进思考
仍以声现象的学习为例。如果从科学素养目标的角度来思考教学,就是要在简单重复和随意拓展上做减法,在活动上做加法。
声音涉及的振动和波动现象属于复杂运动,初中学生对振幅、频率以及声音基本特征的认识不可能深入,甚至难以接受。但是,为什么有初中教材将它放在第一章?咱们应当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本章的学习价值。
事实上,这一章的学习首先是要“好玩”,通过活动体验学物理的乐趣。见识与尝试初步的探究。比如尝试让各种物品发出声音,也比如做个“土电话”玩玩,由此获得满足感和兴奋感。当然,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好玩”层次上,要考虑为后续学习创造背景。而这种背景的主要方面就是学会探究。大家是否注意到,声现象之后是热现象或光现象等等,在知识上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而认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却是基本相通、可以迁移的。以感知振动为例,振动常常是难以直接观察的。可以通过转化来感知。例如用敲响的音叉接触面颊,这是触觉感知;或接触悬挂的轻小物,轻小物被弹开。或像图3所示那样,接触水面时溅起水花,这些都是视觉感知。再比如“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目的主要不在精确地确认谁好谁差。而在于尝试探究,其中不但涉及控制变量的方法,还涉及到寻求衡量隔声性能的指标――在没有直接测量隔声性能仪器的条件下,必需想出简单可行的“土办法”。
总之,物理教学是不是体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依笔者的简单看法,就是看学生是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增长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第1版),北京:北京范大学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