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管理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学管理 管理方案 以人为本 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管理中的重视升学率、高分数以及重权力、重机构等程序化的管理模式致使学校管理效率下降,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学教育的发展,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学校管理者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坚持以学生、教师为本,在日常的学校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和教师,重视人的思想和内心感受,从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一、 "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中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人"是富有感情和主观能动性的教师和学生,而不是具体的"物"。"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为本的教育理念,包含着对人进行教育的认识以及对人的发展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参与管理,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尊重学生的性格特征,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积极地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学校领导要积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学校领导做决策时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独断专行,而应该与他人交换意见,启发他人智慧,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使得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谐融洽,在尊重、理解教师的同时,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以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
二、 中学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学校管理是对人实施管理,所以,中学管理方案中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得人们在管理过程中注重以物为本,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工作都是围绕"物"展开的,而不是从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出发。在许多学校,学校管理者重视学校的程序化管理,如教学规章制度、校园财务和校园建设等,而较少关注教育者和学习者,从而影响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关系,致使管理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
三、 在中学管理方案中实现以人为本的途径
在中学管理方案中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的方式和方法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清楚学校工作的特殊性以及管理的重要性,组织地一切活动应该坚持以人为中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质,从而提升教学效率。那么在中学管理方案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呢?
(一) 改善管理工作方案,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校应该改变学校管理工作方案,走进学生的生活,全面接触、了解学生,以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为学生地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并给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班主任教师应该用心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朋友,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互动,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教师。
(二) 关注教师的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中学管理方案中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需要关注教师的需求,有其是精神需求。因为人的需求产生动机,二人的动机又决定着人的行为,任何人的活动都是因为内心需求而产生外在的活动,教师的工作动机源于内心的需求。所以学校管理者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并且尽最大努力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从而使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事业,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三) 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那么就会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学校管理者应该多组织教师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借鉴先进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当然,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按部就班,而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采用适合学生以及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四) 完善领导者的知识结构和人格
学校领导者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领导者的知识水平。教学经验以及品德文化修养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所以学校领导者应该修炼自身的内在素养,丰富自身的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威信。
(五) 形成尊重、理解的教学氛围
中学管理方案中实行"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应该以尊重为出发点,为教师和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舒心的心理环境。学校管理对教师的管理不应该罗列条条框框限制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要让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管理,使教师以良好、积极的心态投入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坚持多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形成百花齐放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学习,并且肯定学生的价值,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结语:
中学管理方案中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让学生和教师在和谐、舒心的环境下学习和工作,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使教师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教师工作的热情,让教师和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人情味,从而使得教育教学以高质量、高效率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丁.探讨中学管理方案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J].大观周刊
关键词:学校;管理效能;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与学校教育教学、未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提升学校管理效能,不仅能够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与思想,还能够为学校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奠定扎实的发展根基。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深刻注意到这些问题,并能够积极投入到学校管理效能机制的创新研究活动中。
一、学校管理效能的内涵
具体来说,学校管理效能指的是在一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通过计划、组织、协同、控制、监督等管理手段,充分调动学校组织内外输入的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要素并提高这些资源、要素组合与配置的有效性以及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程度和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是学校管理状态和水平的反映。衡量学校管理效能高低需把握四个“度”:目标达成度、资源获取、使用和配置力度、内部管理合适度及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很显然,高效的学校领导者及其管理团队能在一定的学校目标指引下,能够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以提高经费使用总量,并科学合理地使用、配置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能够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满足各自的需求,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必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和完美的状态,从而呈现出较高的学校管理效能。当一所学校彰显出较高学校管理效能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学校管理效能建设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机制对策
1.做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目标
学校按照实际的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制定出应对社会要求的战略发展计划,保证自身具有全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渠道,完成对未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同时,为了更好的体现学校积极教学的宗旨,需要制定具有发展意义的计划方案,进而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通过不断改进学校的管理措施,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计划方案,保证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校可以稳步向前发展。为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学校需要对发展规划进行研究和方案制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施,而不应是将美好的前景束之高阁。通过不断完善学校的执行力,保证制定的计划良好的实施,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制定计划完成以后,学校的领导部门和执行机构要严格进行管理和过程控制,将主要的责任明细,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积极配合,从而完成计划的统一稳定实施,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
2.扩大学校多元化经费筹集渠道,夯实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
学校的设立除了可以向社会提供更多专业型实用型人才以外,还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物质基础,保证学校的各个机构可以稳定运转。为了更好的夯实学校的教育发展,保证制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对于相关财物资源的需要自然少不了,只有把良好的物质作为教学基础,才能顺利的完成教学工作,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是一所学校的基本教学基础,只有良好的教学设备以及优秀的师资团队共同存在,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一所大学的基本配置应该齐全,主教学楼、综合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应该健全;像样的体育馆、游泳馆方便学生进行活动练习;博物馆、艺术管的设立方便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水平;方便快捷的网络系统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从各方面了解社会动态实事。假如学校缺少了以上的几点,那么这样一所大学是不完善的,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让人有所怀疑。但目前我国的多数大学都存在经费不足等问题,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学在依靠政府的同时,也要进行多渠道的资金筹备工作,保证学校可以有效的良好运行。
3.科学合理地使用和配置学校各种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科学合理的进行使用和配置,是解决稀缺资源使用的一个方式。虽然目前的教育资源短缺,可是还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浪费情况,这主要是由于相关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相关执行机构的执行力不足造成的。通过改善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加大对资源浪费部门的O管力度,可以对资源短缺问题有一定的环节和改善作用。从管理角度看,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利用严谨的管理态度和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制度执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达到人尽其才、物尽所用的目的。
4.建立健全学校组织结构体系,形成良好的、健康的运行机制
一项管理模式制定以后,就要对其中的具体细节进行详细任务分配,对不同等级的部门组织进行相关责任划分和任务划分,达到相互之间可以配合工作、协调工作的目的。只有将不同的责任明确到个人或者组织方面,才能确保各个利益相关者积极配合工作,制定一定的任务规则和流程也可以促进任务工作的完成。积极健康的工作心态,良好的工作环境,友善的团队成员以及明确的工作任务,可以确保学校各个部门将任务精简化、具体化。及时的进行信息沟通,同时明确领导意图,对底层管理人员的业务严格要求,也可以有效的保证学校健全组织结构体系,加强管理效能建设的工作。
三、结束语
学校管理效能是对学校发展的宏观反映,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效率与效益。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要从整体上调节学校管理的各项措施,进行总体指标评价,并能够全面落实管理措施,确保管理效果,提升管理效能,学校领导者与管理人员必须要双管齐下,依据学校的战略发展整体策略,强化学校管理力度,最终达到达到教育效果与管理效果的最平衡、最理想状态,做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由此看来,行政执行力至关重要,是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如果说决策是“做正确的事”,那么行政就是怎样“正确地做事”,这个“事”就是指决策层既定的“正确的事”。没有执行力,再好的战略和决策都实现不了,那么怎样才能提升行政的执行力呢?下面结合所在学校的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形成学校文化,提高执行力
学校文化来自于学校行政在管理实践中的深层次思考。学校文化管理是以文化为基础,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并利用文化要素和文化资源实施调控的学校管理活动。如何形成学校文化,提高执行力呢?在这个方面学校做了如下工作:
首先,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厚德,乐学,践行,创新”的校训让大家振奋,“文明,勤奋,求实,和谐”的校风让师生走近理想,“严谨,博学,爱生,奉献”的教风让师生领略教学真谛,“尊师,勤学,善思,进取”的学风让学生快乐成长。
其次,确立正确的办学思路。办学思路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清晰的办学思路是办学思想的具体化。我们抓德育工作,创“文明校园”;抓教学工作,创“人文校园”;抓读书教育,创“书香校园”;抓学校管理,创“和谐校园”;抓信息技术,创“数字校园”;抓安全教育,创“平安校园”。
再次,校徽、校歌、校刊凝聚学校精神。校徽是学校的标志,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对学校校徽进行创意设计,学校教代会通过由美术老师设计的校徽图案。校刊就是学校的“名片”。首期“小荷”校刊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各界人士纷纷赞誉。课前课后,“荷花飘香,池水荡漾,如画的校园和风送爽……”优美的歌声飘荡在校园。老师利用教师例会前十分钟时间学唱校歌,广播室定时播放,班班传唱校歌。通过不同形式培养师生爱校荣校的思想,增强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让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灵魂、老师的灵魂、学生的灵魂。在学校优异的文化氛围中,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大家目标明确,心里有着同一个念想,工作开展、执行起来自然顺利多了。
二、建立健全制度,提高执行力
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依据政策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我校花时间修订、重建、完善制度或考核细则,规范各类规章制度。当然,辅之以制度落实的考核评价也属规范之列。如教师岗位目标考核细则、教职工考勤办法、教研组及教师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学期奖考核办法等,这些集众人智慧、反复修改的学校制度通过教代会审议、通过,为新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有这些都是在强化学校管理制度,使之逐步形成内驱力、约束力,还要把铁的纪律制度和活的“人情制度”进行卓有成效的组合,使学校工作在人性化管理中逐步开展,不断推进。有了这样的机制保障,提升学校管理的执行力就有了基本依托。
三、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执行力
加强和优化教学管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要根据加强和优化教改的要求,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做到精细化管理。
1.认真制订计划。
各教研组能根据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实施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制订好工作计划,各教师应按本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研室规定的统一进度教学,教研组长对此定期进行检查,保证计划顺利实施,教务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学科教学进度及执行情况。
2.严格教学秩序。
教师严格执行“三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活动安排表),杜绝私自调代课、挤课、迟到、早退、中途离岗等现象。认真执行学校教师请假制度,确保学校教学秩序正常进行。教务处、行政值日教师继续加强巡课与随堂听课力度,加强课程计划执行与管理。认真组织课外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尝试和探索,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3.做好教学工作。
要求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教案,制作的教学案目标明确,质量高,要求做到三结合。上课要求做到三不,即不上无准备之课,不上目标不明确之课,不上一讲到底之课。促进教师把“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行为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互动得当,信息反馈及时。作业布置与批改落实到位。辅导要及时,针对性要强。特别重视个别辅导,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力求打造真实、朴实、扎实、高效的常态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推门听课”活动。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师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4.加强阳光监督。
根据教育局实施“阳光监督岗”工作方案及期初教务工作会的指导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学校“阳光监督岗”实施方案,不断细化公开内容。工作中以身作则,认真履行本职工作,充分发挥行政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全体教师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保障学校各种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运作,推动教学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四、优化评价体系,提高执行力
学校管理工作中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是对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的考核评估。对他们工作实绩的评价得当、中肯、全面,领导和教师之间及周边社会环境的凝聚力、向心力就愈强,学校开展工作时的执行力就会提升。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学校管理;教学方案
小学是小学生接受正式教育的初始阶段,以人为本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渗透,有助于教师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品格。小学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学校教育的良好发展。由于我国部分小学学校的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因此还需要加强以人为本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渗透研究,以促进小学教育更好地发展。
一、以人为本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渗透意义
小学是小学生离开家长“怀抱”,接触校园生活的起点,也是小学生接受启蒙教育的初始阶段,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学习习惯,这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小学学校的教育质量会受到管理因素的影响。小学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效果以及办学水平,因此只有加强对管理工作的重视,做好小学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学水平,促进小学学校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科学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所以在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渗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已成为小学学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渗透,关系到家长、教师、小学学校以及小学生的发展,其中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教师与小学生,为此,以人为本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渗透要求小学学校的管理人员以教师与小学生为本,构建出尊重教师与小学生的校园氛围,凸显教师与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教师与小学生服务。
二、小学学校管理的现状
1.管理理念存在欠缺
现代社会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人们更加注重小学生的教育。但是由于小学学校管理理念过于落后,不能满足学校教育发展的需求。大多数小学学校在管理方面过于重视物质文明的建设,而往往忽视了小学生精神方面的建设。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是偏重各门学科的教学,特别是理论知识教学,忽视了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小学学校中从事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在制定管理计划时,侧重点是追求学校当前的利益,并没有考虑到学校未来的发展,也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管理,这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小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
2.管理内容存在欠缺
小学学校的管理内容之所以存在欠缺,主要原因是学校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其在开展管理工作时,总会将应试教育渗透到工作人员心中。这种情况下,导致小学学校在管理上更加侧重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得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例如,小学生面对班级排名、优秀奖励以及作业压力等,会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失去本应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童趣。除此之外,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会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并不会考虑小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导致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并且学校管理工作的内容也不能得到及时更新。
三、以人为本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渗透分析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为了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小学学校从事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处理好家长、小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利用更多科学、先进的管理知识,对教学进行理论实践,将以人为本思想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工作当中,改变工作人员在实践中的管理身份,使其成为教师与小学生的服务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起到引导带头作用,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除了管理工作人员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外,他们还应在小学校园中,向教师以及小学生传播正确的管理思想,让更多的小学教师树立服务意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凸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小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
2.加强学校管理团队的建设
小学学校不仅需要重视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同时也要重视学校管理团队的建设,因为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从事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来执行,所以管理人员能否积极地开展各项工作,对于以人为本在管理工作中的渗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往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人员会将教师看成教学工具,承担着学校的管理重任,这经常会让教师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要想将以人为本渗透到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改变这种现状,让教师从管制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用积极的工作态度展开各类教学活动,通过各科教师的思维碰撞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案。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培训的方法,加强管理团队的建设。
3.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传统小学学校的管理模式更看重组织管理模式,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一门学问,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小学学校中,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能够让小学生得到有效的熏陶与感染,进而,让其对自己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约束。同时管理工作人员要与教师建立起平等关系,让教师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够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这对于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渗透以人为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我国小学学校的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管理理念以及内容存在欠缺。这对于以人为本在其管理中的渗透十分不利,还需要小学学校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实现以人为本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渗透,凸显教师与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校管理;发展规划;学校文化
随着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重塑学校文化、用文化再造学校已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共识。然而观念的革新并不等于行动的有效改进,文化学路向只是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学校文化的复杂与多相决定了将学校教育过程和文化创造相结合是一项艰巨的变革。欲以学校文化统摄学校整体发展进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创造性转换,需要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决策者在处理涉及学校发展根本利益、长远目标等战略性问题方面,具有更高的战略性谋划能力和水平。
一、学校发展规划的若干现状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其含义为“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在教育领域,美、英等国家继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行“校本管理”后,又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倡导实施“战略管理”,强调学校要把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来谋求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同样,我国教育研究者在及时借鉴其他领域关于战略管理实践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理论对学校战略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在学校战略管理实践尤其是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谋划方面,无论是理论应用还是实践探究均显得相对滞后。
在此,综合江苏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专家对江苏省部分三星、四星级高中(相当于原省重点高中、国家级示范高中)发展规划的剖析,我们可以将当前学校发展规划中存在的共性不足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发展的目标和内涵上,一些学校虽已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但由于学校管理者缺乏科学而深刻的战略性思考,学校始终未能形成有个性特征的办学思想和实践方式,学校发展目标不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特别是目标定位不准确,未能更好地制订出远期、中期和近期规划来引领学校的发展。同时,由于未能真正发挥教育评估应有的导向功能,部分四星级高中未能充分关注示范性、实验性的内涵建设,未能把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两大战略支柱,使学校从外延式发展转入内涵式发展。
第二,在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上,一些学校管理者虽然具有较为强烈的打造品牌意识,但在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上却是致力于做大与快速扩张,特别是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热衷于超大规模学校的易地新建,举债“圈地”动辄数百亩,招生规模膨胀了三四十倍。创品牌固然要有规模,但更要有质量,学校应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要“做精做强”。
第三,在规划的内容和结构上,一些学校的发展规划在内容上“缺少针对性、示范性”,提法上“不准确,操作上不切合实际”,既无清晰的目标体系和计划体系,又无有力的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同时,一些学校在内容阐述上也较为普遍地存在不具有个性,未富含先进理念目未能独特表述等问题。
第四,在特色的定位和提炼上,一些学校对办学特色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是以为特色就是高考质量,或是将培养少数音体美特长生渲染为特色。部分学校虽然有一些办学亮点或者说在特色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依然未能总结、提炼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个性化办学经验,未能将学校特有的传统优势与办学特色相融合,未能进一步梳理出能够支撑学校整体发展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发展规划的问题归因
造成学校发展规划存在诸多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校外部因素而言,由于学校发展规划在整个教育规划体系中属于微观层面,是区域教育规划下的子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制约学校发展规划“应然”功能实现的客观因素,而各级政府的教育决策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的科学化水平,是决定学校教育在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达成个人和社会目标方面能取得何等效率与效益的重要潜在因素。从学校内部角度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规划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与其花费那么多精力搞规划,不如把力气用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所谓的“苦干、实干”,极易使学校步入盲目实践的境地,也不可能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观念所表征的正是学校管理者对规划的功能缺乏科学、完整的认识以及自身教育理论素养的不足。
(二)在规划制订过程中的自主、创造意识不强
学校发展规划应是学校管理者集全员之智慧,积极寻找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预测学校发展前景,主动提出实现目标优化所需的计划、方法和途径的一个自主且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但是囿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或工作惰性,有的学校管理者在发展规划的制订上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设计,或是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区域性、纲要性规划变通照抄,或是把其他学校的发展规划变相换脸,使发展规划形同虚设,缺乏实际意义。有的学校管理者虽然在发展规划上也经过一番斟酌,但由于既未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研究,也未经过各方专家的多重论证,因此无法形成实施合力。(三)对学校发展定位的适切性把握不准
科学的规划必须建立在科学诊断、预测的基础之上。有些学校之所以对自身发展定位不准确,一是对自身的发展现状认识不清、分析不透,既没有明确的量化分析,又未进行足够的质的研究;二是对发展规划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校组织系统内部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学校内外环境影响的交互性等认识不足,在决策上偏好于支持性信息,且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三是对区域间的教育基础、经济水平、人口、地理等方面的差异性认识不够,或是把研究的视域仅仅局限于本校,或是脱离学校实际的资源条件、办学的基本规律,一味地强调规模而无视其他因素。
(四)对规划回溯性再评估的关注度不足
大部分学校管理者虽已意识到发展规划需要通过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资金的落实和正常周转等予以保障,但常常忽视对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全程监控和再评估。学校发展规划不仅要注重静态的规划结果,更要关注动态的规划及其实施过程。学校应借助回溯性再评估来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实现信息的循环反馈,以便及时有效地修正、调整工作目标。然而,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内部评价机制加以监督已是大多数学校发展规划的软肋。
三、学校文化发展战略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基点
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实施单项的革新,而是在变革学校的文化和结构。因此,针对教育发展的趋势,根据学校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谋划符合国情、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发展战略是学校发展规划构建的基点。
鉴于学校战略管理的要求以及学校发展规划中存在的现实缺失,学校管理者在建构学校文化发展战略时必须重点关注这样三类问题:第一,学校文化的地位和内外环境如何,如何对变化中的环境作出反应并积极促成学校文化的革新;第二,建设怎样的学校文化,战略目标是什么;第三,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配置各项文化资源、实施怎样的战略对策。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对学校文化内外环境的发展战略分析
战略管理不同于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等常规管理的特点之一在于它不只是关注学校本身,而是更为重视学校与环境的关系,因为任何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学校与其所处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的,但就影响力而言,环境的影响力远大于一个学校组织对环境的影响力,所以环境是制订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学校管理者必须对特定战略时期内学校文化发展内、外环境进行综合调查、评价和预测,充分认识学校所在环境的特点,预见并适应其可能性的变化,努力实现学校与环境的高协调性。
对学校文化发展内外环境的分析,管理者除了可参照通常采用的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之外,对学校文化进行自我诊断也是一种可行的尝试。学校管理者可从日常的教育工作行为现象人手,针对学校工作当前关注的重点,对学校组织的一致性程度和自主驾驭程度等进行诊断。例如,每一所学校都有日作息时间表,对于这校校均有、人人司空见惯之物,很少有人会去深入思考它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关联。事实上,日作息时间表既制约着师生日常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学校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又是限定学校本身的首要象征,具有强大的文化特征,在学校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帮助学校营造组织气氛方面,它“不仅仅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施加权力,而且形成了他们‘学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概念,限定了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指令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二)学校文化发展战略选择
发展战略选择是管理者在对学校文化发展内外环境分析后形成战略方案、评价战略方案进而对战略方案加以选择、优化的过程。通过发展战略分析,学校在兼顾一般战略、备战战略或可替代战略等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在坚持适宜性、可行性、可接受性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战略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围绕学校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学校文化发展环境的现实状况以及自身的教育特色、发展重点,最终将经过评价的优化选项予以确定。
当然,现实中的学校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对于实际运行中的学校而言,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条件不可能只是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等之中的某一方面而极可能是多方面的综合。因此,对发展战略的分析和选择,学校管理者不能局限于某些常用或通用的分析方法和一般的发展战略,而需要审时度势、敏锐鉴别、灵活选择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例如,学校管理者可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特色文化发展战略、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学习型组织发展战略等。但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也不能一味地以学校个性来拒斥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极具问题解决适切性的发展战略,如系统分析法所强调的战略定位和系统分析两大环节就颇值得借鉴,因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始终对战略定位这一最为基础的战略思考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学校文化发展战略实施
发展战略实施即是管理者将选择、优化的发展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并达到预期战略目标的过程。学校文化的延续性使学校文化改革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原有根深蒂固的观念较易遮蔽学校管理者的视野,特定的文化因曾经有效而被固守。这既表明发展战略实施的复杂与艰巨,也意味着相比于发展战略的分析与选择,发展战略的实施显得更为关键。所以在实施战略转化的行动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把握好战略的操作化、制度化和控制化这三个重要环节。
第一,针对学校文化发展的状况和学校自身特点,构建起学校文化发展总目标之下的近期、中远期目标乃至各个学期、每个学年的具体目标,形成一个支持总体目标的网络,保证学校文化发展目标的清晰、持续与稳定。
第二,通过学校文化要素的系统整合和组织运行机制的改善,进一步发挥学校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借助学校制度文化的健全与完善将选择、优化的发展战略落实到学校文化主体和客体、学校文化场的建设之中。
第三,建立学校文化的自我诊断与评价、保障与监控机制,使学校文化主体在积极参与战略实施的同时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研究,借助具有适用性的学校文化发展保障体系和自我监控机制,实现学校文化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现状;认知;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1-0041-02
中小学体育教师是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石,评价则是帮助教师扬优势、找差距、提升专业素质、优化师资队伍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是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与动力源,可谓举足轻重。但由于当前对评价现状及价值认知的肤浅,导致了评价意识及位置的缺失与淡化。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拎出问题根源,厘清评价认知的差距与必须,同时也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共同担当、研究对策,从而为构建科学实效的评价方案奠定基础。
一、评价方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实际发展需求差距明显
评价方案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好多事情都在方案、需求、差距上打转,甚至束之高阁,敷衍了事。基于此,为了解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现状,笔者以“贵校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方案源自哪里”为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9%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80%的中小学校长选择学校自主制订,12%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1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借鉴其他学校的方案(见表1)。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学校自主制订还是借鉴其他,评价方案都是针对区域、本校所有学科教师的,评价侧重于教学质量、教学现象,忽视对其教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教师素养,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层面上积淀与汇集的综合评价,更缺乏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特点与工作实际需求等因素的考量。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其专业发展是指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 包括体能、技能等) 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与运动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准,贯穿在成为一名优秀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整个过程中,可谓是终生行为。因此,缩短评价方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实际发展需求的差距刻不容缓。
二、评价方案制订成员离不开体育专业人员的参与
不同成员制订出的评价方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而目前无论是督导评估还是教学质量考核的量化积分等都存在着缺少专业人员参与的现象。为了解这一状况,笔者以“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制订成员有哪些”为题进行了调查,从表2可以看出,58%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57.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学校管理层,15%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17.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体育教师,只有5%左右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中小学校长选择体育教研员或由学校管理层、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共同制订。这表明各校评价方案的制订成员大多由学校的中层领导组成,由他们制订出的方案,涉及管理层面的较多,基于学科教师专业方面的则相对较少,尤其是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方面的相关内容更是微不足道,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评价方案的制订需要体育专业人员的参与。
为进一步了解哪些人员制订的评价方案更有益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以“您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由哪些人员制订比较科学”为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0%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57.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由学校管理层、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员共同制订,8%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选择体育教研员和学校管理层,7.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体育教师和学校管理层或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员,10%的中小学校长选择体育教研员,无论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是中小学校长选择学校管理层的都比较少(表3)。由此可见,评价方案的制订成员需要充实一些体育专业人员。
三、评价内容要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
评价内容只有适合本学科教师的专业特点,所谓有的放矢,对号入座,才能促进其发展。为了解评价内容有没有凸显体育学科教师的特点,笔者以“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内容有哪些”为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5%以上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70%以上的中小学校长选择了教学计划、获奖、教科研、学习笔记、听课笔记、考勤、课外辅导等内容,64%和49%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选择教师自评、互评和学生评教,77.5%和7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了教师自评、互评和学生评教(表4)。由此可见,评价内容大多适合所有学科的教师,没能体现体育学科技艺性的特点,对于教师自评、互评和学生评教,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中小学校长的观点呈现出了一致性。《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制订出适合本地区的评价实施方案。因此,为了有效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特点,以确保能让体育教师向前向前。在访谈中82%以上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中小学校长也都希望评价方案中既要有共性指标,又要有凸显体育学科技艺性特点的指标。
四、评价主体要有优秀的体育专业人员作引领
课程标准提出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要求,为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评价主体情况,以“您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评价主体有哪些”为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70%的中小学校长选择学校中层领导,只有38%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12.5%的中小学校长选择学科教研员(表5)。评价主体大多是学校的中层领导,没有从事体育教育专业人员的参与,缺乏专业视角的引领,不利于评价的有效、持效。体育教研员号称是体育老师的老师,有着自身专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刻体悟和评价的权威效应,通过评价对本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起着重要的助推与点拨作用,能使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少走许多弯路,多走绿色通道。访谈中,85%以上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中小学校长都希望体育教研员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和评价主体。
五、评价认知的淡化影响了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校管理;有效激励;激励方法
做好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激励工作,创新激励体制是发挥全体教师工作职能的前提基础。所谓的激励工作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本文将简单介绍激励工作的内涵,并从改革激励制度,引导教师改变教学管理工作观念;创新激励方法,重视情感培养和提高激励工作的有效性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有效激励方案。
一、有效激励工作的内涵
在学校教育管理中,所谓的有效激励工作主要是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全体教职工进行激发和鼓励,引导教职工做好本职工作,并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辅助学校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激励机制上来分析,激励工作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指薪酬待遇方面的激励,也可以划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是依据教师的工作状况,对其予以应有的薪资奖励。负激励是根据教师的缺勤状况、学生对教师的负面评价、教育效果等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处罚。精神激励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主要是指对教师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引导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管理工作观念,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根据教师的工作状况予以精神上的嘉奖,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有效激励方案
(一)改革激励制度,引导教师改变教学管理工作观念
改革激励制度,必须明确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的赏罚规则,引导教师改变管理工作观念,恪守职业道德,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学校管理工作的文化职能、服务职能和创新职能,在执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融入管理文化与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管理的文化性,为小学生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特色管理方式。此外,要引导教师充分发挥学校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坚持“管理即服务”的工作原理,对学生予以文明管理和服务性管理,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解决来自学习、与人相处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学校要引导教师不断创新管理工作模式,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农村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而且,学校要针对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状况和管理效果,严格按照赏罚规则对其予以应有的奖励或者惩处,这样方能强化激励制度的作用,引导教师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二)创新激励方法,重视情感培养
开展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有效激励工作,学校应该创新激励方法,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将教师个人激励和班集体激励相结合,重视教师情感方面的培养。学校在实施激励工作时,不能只注重薪酬方面的奖励或者惩处,在提高薪资待遇的同时应该为优秀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并予以相应的表彰。其次,学校要注意把个人激励和集体激励相结合,例如,在对某位优秀班主任进行激励的同时应该对这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予以相应的激励,从而发挥集体激励的作用,打造文明、和谐的校园团体。另外,学校应重视培养教师崇高的情感和师德,定期为教师召_激励型会议,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帮助教师解决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从而全面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提高激励工作的有效性
1.学校要注意提高激励工作的有效性,在激励工作中融合人本主义思想,遵循“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价值和创新能力,增强师资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学校应该为教师打造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提供晋升的机会,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时了解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种正当需要,做出适当满足,一步步提升教师待遇,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尽心尽力地做好教育工作,从而全面推动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有效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应充分发挥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有效激励作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学校应该改革激励制度,明确赏罚规则,引导教师改变管理工作观念;创新激励方法,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整合,将个人激励和集体激励相结合,培养教师崇高的情感和师德,并注重提高激励工作的有效性,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为教师提供晋升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莫世翠.浅论当今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有效激励[J].赤子(上中旬),2015(22).
[2]何雪玲.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破解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3(6):53-55.
一、 发送繁杂,产生“信息疲劳”
请中高年级班主任上午8∶00~9∶00派学生到仓库领取课本。(教导处X主任)
请各班班主任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新学期第一次卫生打扫,上好首次班会课。(政教处Y主任)
请各班在今天上午11∶00前将收取的伙食费交会计室。(会计室)
……
据统计,开学前一天,学校各部门就新学期准备工作向全体教师共群发信息23条。
开学第一天,做好例行班务是新学期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借助短信平台,群发信息告知班主任有关班务工作及要求,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但在各种垃圾信息频频侵扰人们宁静生活的今天,各部门如此不断地频发短信,极容易造成教师的信息疲劳,降低对信息的关注度,短信应有的提示功能将大大降低。
类似于开学前准备等阶段性事务性工作,繁多杂乱,需细细梳理,统筹规划。学校管理层的各部门理应具体分工,落实任务,明确完成时间。各部门在制定详细部门工作计划后,再次汇总、交流、整理。由此,形成全面详细的实施方案,印发给全体教职工,或上传到学校网站,让每一位教职工对时间任务、目标要求等了然于胸。如果省却汇总交流、梳理调整的环节,难免会出现各自为政、多部门频发信息的混乱现象,信息重叠,任务交叉,用人重复。
二、 替代面谈,阻断智慧碰撞
校长室各位同仁,上午好!现已将我校中层竞聘报批方案与详细实施方案发在你们的个人邮箱中,请认真阅读详细实施方案,看看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请在今晚5∶00前与我电话联系。辛苦校长室各位同仁了!
各位领导组同仁,新学期学校工作计划经办公室草拟,经E副校长初审与本人再学习,已发至领导组公共邮箱,请各位在明天中午12∶00前认真学习。各部门有什么修改建议,请于明天12∶00前将修改建议发至我手机或我的个人邮箱。各位辛苦了!(X校长)
……
借助信息平台和电子邮箱,向校内特定对象发送一般性校务活动方案、计划等供参考或贯彻执行,方便快捷,既免除了参与者到校集中的往来奔波,又减少了办公成本,节约了资源。但是,以信息平台和电子邮箱为载体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存在着交互性差的缺陷。一般性校务,尚可借助短信、邮件和QQ群,进行讨论交流。但对于诸如学校工作计划、中层竞聘方案的拟订、敲定等重大事项,由于直接关乎学校整体发展和师生根本利益,作为管理者,在参与短信、邮件讨论交流时,常常会因交流内容的保密性而敷衍应付,发表一些无关紧要、毫无见地的意见或建议。这种“信息化”管理方式,不足以听到真实的声音,更难以实现智慧碰撞而产生新理念、新举措。
重大决策的出台,要经过集体智慧的酝酿和定夺,不仅是学校民主制度的使然,也是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应然。所以,在分管部门执笔成文之前,班子成员理应坐下来作一番商讨,确定工作基调和方向。拟定初稿后,仍要召集班子成员,就相关的条文逐一推敲,开诚布公地交流彼此的看法,集思广益,使方案臻于科学完善,甚至提交校董会、教职工代表会议审查通过,然后公布实施,方能顺利达成预期的目标。
三、 指向模糊,降低管理效用
老师们:早上好!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的时光是最宝贵的。各班早读课让每一位小朋友都读起书来,都明白读书的重要,养成早读的良好习惯。各班要加强指导和检查,提高早读课的效率。(M校长)
各位老师,热爱学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希望大家能厉行节约。各教室由班主任负总责,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负总责,功能室由各负责人负责。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N主任)
……
教师日常工作管理,往小处说,就是工作习惯的倡导和养成,具有反复性,一段时间不予特别关注和强化,就有可能松懈和淡化,降低工作的质量。群发短信提醒全体教师重视早读,提高早读效率,倡议教职工厉行节约,是与行为养成的周期反复性特征相匹配的“反刍性”管理手段之一。但细读上述两条信息,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共同的缺陷:只有“提高早读效率”和“厉行节约”的笼统式语言表达,没有向教师传递具体的内容。如早读课要安排哪些内容,可以有哪些组织形式,怎样调动学生的朗读背诵兴趣,如何评价早读的质量,在“厉行节约”上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如何改正等。这些细节,需要学校管理者在群发信息前就充分思考成熟,让群发的信息有明确的操作性,达到“既警示提醒,又明示指导”的效果。教师阅读信息后,不仅知道了要注意什么,还知道了可以怎样做,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实践和创新。
短信内容内涵丰富、实在,不仅能有效促进全体教师将某一方面的工作继续做好,还能向他们传递务实的管理作风。从信息中教师们能敏锐地感受到:学校管理者时刻都关注着师生的校园活动状态,在不断总结,在积极思考,工作要求和指导意见中浸润着管理的智慧。
四、 问题升级,放大负面影响
老师们,昨天下午学校课表经双休天加班已上传学校公共邮箱,部分同志就课表修改提出建议,教导处X主任今天早晨6∶00到校进行微调,在此对教学部门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现就总课表作几点说明:一是合理要求、明显错误,教学部门将竭力解决;二是近百人的要求较多,有些个性要求不可能全部解决,敬请谅解;三是个别同志要学会尊重他人劳动,理解规模以上学校排课的难处,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要从“小我”中走出来,更多地关注“大我”的利益;四是修改后的课表仍有看法的,一律直接向我提出。(X校长)
……
安排教师任课表,是学年初学校管理的头等大事、头痛之事。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学生身心活动在一天或一周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少部分教师的特殊需求,使课表安排尽可能科学合理,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安排课表时,照顾部分教师的个人意愿和特殊需求,是学校民主化、人性化管理之举,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教学特长,促进专业成长。但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出现了如本条群发短信所述“近百人的要求较多”的群体性现象,作为学校管理者,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深刻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成因。在课表安排之前,要召集全体教职工召开专门会议,予以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帮助教师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使学年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落实。
目前,多数学校采用教学跟班循环制,除起始年级外,新的学年多数教师一般还是“跟班走”,继续任教原来的班级和学科。所以,在学年初课表安排上,提出“个性要求”的教师理应是很少的,“有些个性要求不能全部解决”所涉及到的对象,更是少之又少,属于“极个别现象”。对于这极个别有“非分要求”的教师,通过群发短信公开告诫“要学会尊重他人劳动,理解规模以上学校排课的难处,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要从‘小我’中走出来,更多地关注‘大我’的利益”,甚至于以“对修改后的课表仍有看法的,一律直接向我提出”作为终结语,试图压制所涉对象的再度诉求,强行关闭与这部分教师交流沟通的大门。小事大作,上纲上线,狭隘地解读了教师的“个性要求”,将个人的小诉求升格为思想道德觉悟的大问题。很显然,这种以群发信息方式终止教师个人诉求的方法是欠妥当的,很容易引发所涉教师的不满情绪,认为事前征求“个性要求”只不过是“走过场的人性关怀”,是表里不一的“虚假人性化”。这一短信还可能让其他教师产生另一种误读――有人通过申请,“个性要求”得到落实了?还有人正在跟领导较量着、纠缠着?这样,这一信息就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
事实上,只要公正公平,即使一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个性要求”,绝大多数教师还是能够理解的。当少部分人的合理诉求暂时不能得到满足时,作为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及时耐心地做好这些教师的思想工作,开诚布公地说明总体情况和实际困难,以获得支持和理解,表示待时机成熟帮助解决。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让教师感受到“我的小事成了领导心中的大事”,学校领导是真诚的,触动着教师的心灵,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了他们的工作动力。
五、 简化程序,失却引领良机
老师们,上午好!我区XXX入选9月份XXX榜候选名单(102号),请大家积极投票并动员学生及学生家长参与活动,以此掀起学习身边好人先进事迹的。投票方式:登陆XXX网,点击“XXX榜”专栏,再点击“我要投票”栏目,接着点击“XXX好人”,查找我区候选人102号XXX,最后选择“地区”输入“验证码”进行投票。(校长室)
公示:请老师们注意,新一批“XX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评比文件”已上传至学校公共邮箱,请对照条件认真学习,有意申报的同志在今晚下班前到XXX主任处报名,逾期作放弃处理。祝大家心想事成!
……
参与评选先进人物,学习先进事迹,接受高尚品德的影响,是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载体。公开名优教师评选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评,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此仅以群发短信的方式予以告知、要求、通报,无论是形式还是言语表达上,都显得十分被动,显然是在完成一种差事而已,大大降低了上述信息应有的鼓励性和激励性,不足以引起全体教职工思想上的重视。至于有多少教职工能够真正去参与网络投票活动,有多少自感无名师条件的教师能主动去阅读评审条件,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发掘这些寻常事务中蕴含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管理价值,不失时机地组织教师集中解读、讨论,让每一个先进人物和他们的感人事迹走进教师的内心,立足岗位,爱生敬业,诲人不倦。让每一位教师详细了解各级名优教师的评选条件,自我对照寻找差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思考未来的目标和举措,使广大教师在评选条件的指引下,不断地锤炼自己,发展自己,实现内涵式发展,最终推动学校发展。
六、 全面铺陈,传递过度焦虑
区领导今天下午将到学校检查常规管理和环境卫生情况,请老师们严格按照课表上课,备课、作业自查自纠,各班利用中午时间对室内外卫生进行清扫。辛苦了!
老师们,下午好!经与区教育局联系,今天下午区领导检查路线目前为止尚未确定,为随机抽查,开始时间约为下午2∶30,请各位同志认真检查备课(含网络与书本简案)、作业批改等六认真情况,请各班教育学生注意文明礼仪、课间常规,保持清洁区卫生,各办公室要认真打扫卫生,作业摆放要整齐。体工组认真组织下午的阳光体育活动。各年级要准时放学,放学后辅导正常进行,但要注意控制人数,并在4∶40前要全部结束。课间请周三导护同志要及时到位。
为检查而整改,虽然功利,却也不可否认其突击整改、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升的功用。视迎查为契机,通过群发信息明示学校或班级日常管理的短板,提出具体改进要求,更容易引起全体教职工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或许,平日里三番五次提醒却始终未能落实的管理,却在“区领导来校检查”下,迅速得到呼应而达到期待已久的理想效果。
一、规范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品位
为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一年来,中心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共建和谐校园的精神,依照市教育局创建“文明校园”的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扎实开展创建工作。
1、规范制度管理。按照市局印发的各项岗位工作制度,结合实际,中心校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要求各学校从尊重师生的正常感情和需要,培植师生善良的品行和优秀习性的角度来规范管理,使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最佳结合,坚决抛弃了只要规章制度而忽视人性,或者只误人性而蔑视制度的粗放管理,各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各项制度经教代会通过后严格落实,使各项规章制度在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过程中成为学校管理的亮点和支柱,成为调动师生奋发向上有做有为的动力和活力,成为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助推剂。
2、规范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促进良好校风、学风形成的关键,中心校从规范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入手,建立班主任档案资料库,每学年认真开展优秀班主任、先进班集体的评选活动,举行优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各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竞赛活动,探索班级管理过程中了的经验和做法,全镇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和班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3、从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管理。管理的细节决定管理成绩,我们从基础文明入手,实施以德养身工程,结合“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开展文明礼仪、文明举止、文明教师、文明宿舍等教育活动。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指导学生成才。从生活实际入手,实施活动育人工程,开展诚信人生、崇尚科学,珍惜生命活动。开展读书比赛,演讲比赛,感受亲情,学会沟通,引导广大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自立自强,奉献社会,关心他人,逐渐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4、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内涵,是学校的品味,我们专门下发了关于诸葛镇加强中心校建设的意见,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各学校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学校要丰富校风、教风、学风等理性文化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艺术教育活动,培育学校精神,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是规范教师考核,推崇情感激励。经过近年的摸索,我镇对学校、教师、班级实行全面的量化考核,学校考核由中心校实施,教师、班级考核由学校实施,每学期的各项考核经出示,教师签字后上报中心校,每年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都依据教师、班级量化考核结果依次择优推荐,充分发挥了考核在管理中的导向作用。
通过规范学校管理,调动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使全镇中小学面貌都焕然一新,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升了学校品味,校长的素质得到了考验,教师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得到了实惠,羸得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规范队伍管理,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1、规范校长队伍管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对校长队伍的管理。首先,我们坚持按照“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任期管理”的原则,认真做好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确保先用一个好校长;其次,给校长授权压担子,确保校长有职有权,有权有责,有思想、有主见,因地制宜地创新开展学校工作;第三,坚持做好校长任期培训,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校长参加不同层次的岗位培训,安排校长外出参加不同层次的学校管理,理论研修培训学习班,定期在本镇内组织“校长论坛”,不断开阔校长的视野,更新校长的思想,提高校长科学治校的本领和水平。第四,抓好班子建设,增强学校管理,健全各种组织机构的凝聚力。
明确岗位职责,狠抓班子作风建设,各学校对班子成员严格工作目标管理,确保把各校班子打造成团结的班子,有正气的班子,干好事,干实事的好班子。第五,对校长落实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岗位目标考评制,每项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对每项工作的落实效果与校长的任职考评,年度考核,晋级评先挂钩,权责相连。目前,全镇中小学校长正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在本职岗位上引领着诸葛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一中校长在管理中积极探索,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向上的人文环境,在具体工作中,让师生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创建和谐校园初见成效。二中校长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师生发展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有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学校重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众所周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拥有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领导班子,更是一所有希望的好学校。作为学校的一名领导管理者,每天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学校管理者能否对它进行科学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成功与失败。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学校的管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定科学体制,加强制度管理
学校的制度管理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理顺学校管理过程与环节的重要保证,是协调并有效发挥学校管理各要素的作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及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要真正实现管理的目标,学校领导者必须要完善体制,发挥领导者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理论素质学习,学会不断反思,更新办学理念、提高管理水平,要具有奉献、敬业、创新、团结协作精神;要求以身垂范,树立威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求团结和谐,齐心协力,充满活力,凝聚力强,战斗力旺,能带领广大教职工扎实工作,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思想,转变观念,由管理者变成示范者、引导者、服务者。同时学校对全体教职工加强师德教育,始终把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对教师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师德规范教育,努力优化班子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学习型”学校,全力打造“学习型”领导班子,建立“学习型”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外出培训,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使学校从上到下有一种爱学、乐学、笃学的精神。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特色管理
学校管理中涉及到三个方面:领导,教职工,学生。如不注重领导者与师生员工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就难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校在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特色管理,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因此,我校紧紧围绕“树形象、抓管理、强建设、上质量”的要求,注重学校硬件与软件建设,注重打好我校校园文化这张牌,创建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师生之间形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良好风尚。
1.在实行民主管理上。
坚持校务公开,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以教代会为校务公开的基本载体和主要渠道,努力把好校务公开的原则性、目的性和主要内容,依法加强了源头参与。把涉及到学校管理、福利待遇、廉政建设、晋级评优等内容的工作作为阳光工程,增加透明度。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师德评价机制、教育教学评估机制和教职工考核制度,学校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方案,对各科室、部进行周检查、月评比、半年初评、全年总评,对先进科室、部及其科室、部领导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落后的科室、部及其科室、部领导予以批评和惩罚,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方案、重大决策,先由我校行政会上讨论,再开职代会上酝酿、讨论通过,然后在教职工会上讨论,在校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无异议方可施行。在制度执行上,对事不对人,一视同仁,教职工毫无怨言,非常满意,全面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加强了学校的民主管理和廉政建设。同时认真分析后勤工作现状,努力构建安全服务后勤,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组织教职工召开座谈会,职代会,将学校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以及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引导广大教职工共谋改革的大局,取得教职工的理解与支持,使工会能真正起到连接教职工的桥梁作用。
2.在用人管理上。
学校引入“人尽其才”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实行学校领导竞争上岗,一般教师和行政工勤人员双向选择,充分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在分配管理上。
学校建立和完善考核办法,坚持月考核制度,对于国家规定给教职工发放的各种工资、福利、津贴和补贴按月按时造册发放,对学校自建、自筹的福利、津贴、补贴和奖金(如教师节和春节福利、班主任费、超课时费、加班费等)按学期或学年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发放,适当拉开分配档次。
4.在学生管理上。
加强安全工作,利用晨会,课间操、升旗仪式,时时讲安全,举行安全知识讲座、安全防火防灾逃生演练演习、防震减灾的知识教育,学校还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组织教师学习,明确各自的责任。同时我校每学期都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管理,安全管理、日常行为的管理、卫生管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31-02
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9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越发值得关注,成长环境造成的主体特殊性让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然而这一主体属性的变化推动了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进程,也推动了大学管理模式的变革。
一、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问题探究
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推进了学校管理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这一管理模式是学校尊重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学校把学生当作被管理、被教育的对象,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主体特性,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遇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学校管理不合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的,也是大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
1.缺乏明确的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和长期规划。目前,各所大学对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既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也没有长期的规划。没有制度作为依据,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一旦遇到问题就无法及时、合理地解决。合理健全的制度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有力依据。没有长期的规划,学生的流动和学生干部的轮换就会造成既定的管理模式又重新开始,新一届的学生和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也就没有以往经验作为参考。
2.学校管理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自我管理形式的单一。对我国高校而言,更多的是校长负责制,学校的具体管理行为只是在校长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学校并没有认识和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只是形式上的参与,对最终决策并没有什么影响。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一般仅限于学术活动,各类文体活动等,而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学校重大管理活动和决策都缺少学生的参与,所以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的管理。代表大学生参加学校管理的学生组织形式单一,常见的如团、学、青,这些学生组织的成员多为老师任命,人数较少,不能代表大部分同学的意见。而且学生组织的作用更多的是面向学生,对老师的作用微乎其微。
3.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持续性不强。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与学生干部的事,认为自己只要一切服从安排就可以,没必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自己好处不大的地方,缺乏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有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渴望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当提出的建议未被学校采纳,就失去了积极性。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学生会认为参与学校管理只是流于形式,也就不愿意再参与其中。
4.参与学校管理的学生的能力不够。大学生社会工作能力欠缺,在学校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活动中往往观点分散,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在关键时刻,更是缺乏高质量的、实质性建议。既不能为学校管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也不能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甚至提出不切实际的构想,过多地考虑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不能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90后”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90后”泛指上个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们既传统又前卫,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之快、生存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多样化,都是前人难以企及的。”①面对“90后”的新特点,我们应该审视以前的思路和方法,创新面对。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非“90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但作为不满或刚满20岁的年轻人,在“90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活动中,这些问题更为显著。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得不从“90后”这一大学校园主体的特点出发,才能就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1.积极热情,敢于挑战。积极热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是“90后”大学生的共有特点。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喜欢挑战新事物、寻求刺激,当然一旦他们对新事物缺乏新鲜感,就容易失去往日的热情,这一特点源于他们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的心理状态。
2.素质较高,自尊心较强。“90后”的成长过程几乎非常顺利,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素质较高,思想先进。他们的高素质也仅限于学习或者文体特长方面,工作能力缺乏锻炼,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更缺少挫折教育。抗挫折承受能力较弱,使得他们一旦遇到困难,自尊心受到打击,很容易失去信心,不愿意再继续下去。
3.信息来源多样,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多样的信息渠道和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深刻地影响着“90后”一代,使他们的信息来源多样,价值取向更加务实。他们接受的信息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畅通,这在一定程度使得他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有别于非“90后”。他们尊重和维护国家、社会、集体利益的同时,努力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在关注集体活动给自己带来荣誉的同时,更注重实际收获。
4.独立自信,团队合作意识不足。由于“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家庭和学校的生活环境造成他们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乐于展现自我,喜欢独立完成任务,同时这也使得他们与人分享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独立自信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担当责任,团队意识的缺乏则会阻碍他们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
三、“90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改进措施
现阶段面对大学生参加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根据特点结合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对策。“当代的大学生与过去不同了,他们有自己更加明确的思想和追求,对于管理者也不再是唯命是从。”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学生应利用好自己的主体地位,学校应大胆改革,转变角色,由绝对的领导者向引导者过渡。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活动。
1.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丰富和完善学校管理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学校应信任“90后”大学生,利用他们富有激情、敢于挑战的特点,创造更多的机会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也让他们能够有所创新,避免教师包办和少数学生干部代办,这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合到学校管理活动中,同时学生也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学校管理活动起到监督作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多以学生代表或学生组织的形式,较为简单片面,应该丰富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形式。学校应赋予“90后”大学生更多的参与权利,做到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过程参与。强调主体间的合作及多方向的持续互动。
2.健全相关制度,构建大学生参与管理机制。长远的规划、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机制是高校管理的基础和保证。“90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要落到实处,长远的参与规划、顺畅的参与途径、多样化的参与形式、严格规范的参与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包括公开听证机制、民意调查机制、咨询审议机制、选举投票机制等等。学校应转变对学生的传统态度,尊重并理解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克服目前学校管理中学生参与角色的缺失问题,在制度安排层面上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推动学校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才能得以更好地落实。
3.保障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就学生自身来说,需不断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若提出的建议未被学校采纳,应该想更好的解决方案。从学校方面说,在他们参与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学校应及时采纳并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形式上的敷衍,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参与的热情,要让他们感到自己也属于管理者,有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4.理解和利用“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首先,学校应尊重和理解“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站在他们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很好地沟通,引导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不至于出现消极情绪。其次,在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应当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时间,允许他们犯错,建立起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互信关系,更利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最后,“90后”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的背后是坚强、勇敢和自信,他们是值得信赖的一代,学校应积极发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成长。
5.注重培养“90后”大学生的参与能力。将“90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落到实处,就必须注重对他们参与能力的培养。参与管理或者参与决策不是简单的举手或投票,它需要一定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作为基础。“90”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拥有较强的自主自立精神和民主参与意识,需要的只是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培养。学校应组织相应的培训,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道德责任感和民主法制意识得以养成,从而在学校的民主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现代高等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活动的层次及范围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既能够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又可以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创新参与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是当前高校管理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注释:
①张晓京,文书锋,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114.
②姜玮,李真,李捷.“90后”大学生管理特点及方法[J].传承,2008,(11):48.
参考文献:
[1]吴静,斯荣喜.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2]李宁.西方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02).
[3]斯琴格日勒.浅析“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
[4]韩延伦等.学校管理:问题、理论及模式[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一、校长应具有方向意识,才能促进学校管理上层次
所谓方向意识,就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管理质量的准绳,同时又是改革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校长在管理学校时首先必须强化方向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方向。
1.学校工作必须以德育为首
德育是一项永恒的事业。校长要十分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精干的德育队伍,使他们懂得从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学生分层次教育。要从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抓起,重视通过课堂落实德育,重视课后家庭社会等多渠道的教育措施,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充满激情的活动、生活化的举措,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人格品质,在灵魂受到强烈震撼的同时,受到足以影响其一生的教育,从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有理想的、有追求的、负责任的、爱国的、明理的、正直的、诚信的、大写的人。德育工作应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
2.学校工作必须育人为本
校长必须认识到基础教育的着眼点,就是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育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时间、方式、内容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充分适应时代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结合学校和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少先队、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坚持课内与课外并重、学校与社会并重、解决思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并重、他律与自律并重、灌输与渗透并重的原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说服力,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校长的办学方向,自始至终要围绕这种育人为本而努力。
二、校长应具有质量意识,才能促进学校管理上水准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检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社会关注,家长注意的重点。我们在工作中应思考、调整工作思路,理顺办学思路,重树质量大旗,让规范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回归并融入师生灵魂。这几年,我校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新课改精神,提出了“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大力丰富学校文化内涵,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这一思想的贯彻较大程度改变了因学校布局调整、人动而表现出的教师学生思想散、素质参差不齐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宗旨及目标,即“让学校教育成为学生今后幸福生活的源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圆上学梦”是我们神圣的使命,“让学校生活成为学生一生美好的回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并努力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宗旨和原则。
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维系的根本。提高教学质量是系统工程,它要求学校既要使资源合理整合优化,又要使全体师生合力,做到思想统一,目标一致,达到人与物的和谐合拍。针对学校实际,我们努力让“规范、服务、质量”意识贯穿各项工作,让全体师生感受“质量”的真实存在。
1.在环节中全面反映“质量意识”
要让“质量意识”注入师生灵魂,学校必须将其反映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之中。只要是学校安排的工作,只要是教育教学工作,我校以“实”字为纲,“效”字为绳,领导对每项工作必亲躬过问、深入调查、检查评价、评定优劣。让教师感到“质量意识”无处不在。近几年,学校各项工作均得到了上级主管领导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我们对“质量”的执着。在我校工作过的教师有一共同感受:鞍湖实验学校是“质量”的熔炉,能锻出能力、能炼出思想。教师已对学校工作有一共同理解: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2.在评价中体现“质量意识”
学校工作的成功除了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外,也取决于如何构建全面、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有了明确的共同目标,还应构建为达到目标的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体系。我们发现既定的评价方式已思想滞后,阻碍了学校质量提高,在充分体现民主意识的基础上,对原定评价方案彻底,重新制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教师年终评价方案》,并召开教代会讨论通过。新评价方案涵盖了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明确了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要求及具体评价办法。对教师工作做到日巡查、周抽查、月评价、年总评,对每次评价结果有通报公示、有奖惩、有问题跟踪整改,学校工作评价体现了“质量意识”。
学校为达成办学目标的过程管理,评价工作中,让师生对学校办学思想及管理意识逐渐产生认同感,并有意识地将个人奋斗目标融入学校发展目标之中,达到教师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人物,关系事业成败的关键。一位校长确立了坚定不移的质量意识后,在教职工中形成了一股事业的向心力,必然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管理上水准。
三、校长应具有管理意识,才能促进学校管理上台阶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是靠思想活着的”。同样,教育也需要靠思想活着。在这个分享教育家智慧、呼唤教育家办学的时代,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想办好学校,就得有教育家的追求。我也充分认识到,要办好一所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必须用心于教育,追求高远,潜心研究,具备学校管理意识,要善于管理,要善于把握普遍有效的或牵一发而动全身、出一马而胜全局的管理方法。管理中的“管”和“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管是一种约束,理是疏导、导向。管是禁止什么,提倡什么,用制度、条例、规定、规范把管理的对象和行为定向管起来,使每一个管理者行为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发挥作用。理是为什么,要禁止这,为什么提倡那,用晓之以理的方法,让管理的对象知其所以。管是刚性的,而理是柔性的,管理实际上刚柔相济。作为一个校长,要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就应该正确处理管与理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使之成为有效管理。强化管理,要杜绝重管轻理,对教师管头管脚,把时间空间管得太死,管来管去把教职工的积极性都管掉了。这就是管理中的失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校长就应该正确处理好管理中微妙关系。管与理是管理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讲,应抓好理,当然也不可忽略管。学校中管与理。理是重点,这就是两点中的重点论。作为一名校长,懂得了学校管理中的管与理的辩证关系,就能把握学校管理的症结,提高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势必促进管理上台阶。
四、校长应具有创新意识,才能促进学校管理创辉煌
创新意识是指校长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安居现状,不墨守成规,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教育观念上的创新。校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当前校长在教育观念上的创新第一必须切实“转变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要把培养适合“三个面向”要求的高质量新型人才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把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为教学基本质量要求。重视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变传统的传授式学习为探究讨论式学习,变单一的课本知识继承为综合性的能力培养、特长发展,融苦学、乐学、活学、会学为一体。在教学常规管理中,也要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创建一个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在开好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当开设一些选修课、特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时间于学生,引导他们发展兴趣,发展特长;要积极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动手动脑,培养分析能力、生存能力、动手能力。
校长要敢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先进的管理思想付诸实施,才能真正掌握规律,认识规律,提高自己。学校的主要实践环节是教学,那么校长的主要实践阵地就在教学第一线。只有深入教学中去才能了解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规律,了解德智体美在学科教学中的联系和统一,了解教材内容、课程设置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性,了解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校长也只有在上述基础上,才能提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策略,才能进一步转变观念,掌握规律推动新的教学实践。学习、消化、实践,再学习、再消化、再实践,不断把学校管理推向新的科学轨道,不断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校长承担的庄严职责。
五、校长应具有宽容意识,才能促进学校管理上境界
压力和挫折经常会出现在校长的身上,特别在工作做出成绩后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甚至会遭到责备和诽谤。其中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不理解,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报复。所以,校长在学校工作中遇到各种挫折后,应该具有承受和宽容意识。这种宽容意识表现在:
1.当自己工作遇到压力或嫉妒、遭受挫折时,要有不灰心、不气馁、不自卑、不怨天尤人,坚定克服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找朋友谈心,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精神的不愉快,而不是逃避现实,压抑自己,迁怒于人,以影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