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劳动教育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一些高职学生表现出职业责任淡薄、劳动意识缺失的特征。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进一步结合专业,开展高职生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了当前的重点教学任务。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学前教学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劳动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劳动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现状还有待改进。
一、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课程教学现状
1.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得现阶段学生劳动能力下降,责任意识淡薄。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弱、岗位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应的锻炼,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另外,在当前高职学生生活环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时滋生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实行餐厅花管理,学生吃完东西直接把餐盘往餐盘回收处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颇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不喜欢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把专业技能、文凭获得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和最终追求,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认为劳动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欢劳动或拒绝劳动,部分学生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看不起清洁工人或劳动的学生。刚毕业的一些高职学生找工作,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是以单位发展前途适不适合自己为标准,而是以“工作越清闲越好,工资待遇越高越好”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劳而获可耻”的劳动观念正面临挑战。
2.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呈现出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消极散漫,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没有意义;甚至一些教师未对劳动教育课程加以重视,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二是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教学内容单一,没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教育方式过多靠学生在扫地、擦窗户中领悟。对于这种简单乏味的劳动教育课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热情,更谈不上从参与中获得劳动素养。据问卷调查统计,69.8%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内容形式都过于单一,不能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50.2%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感到不太满意;58.6%的学生希望劳动课程内容向更丰富有趣的方向发展。甚至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为岗位实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操作,这种单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使得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枯燥无味,长期发展下去难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劳动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尚未健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其更倾向于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践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不足,使得很多劳动实践教学课程难以开展。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探究――以贵阳幼高专为例
1.强化师生对于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素质培养的相关内容较为匮乏,劳动素质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占有一席之地,被排斥在课程体系之外,关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劳动精神的教育则是散落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泛泛而谈,内容甚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贵阳幼高专按照要求,把劳动素质培养纳入教学教育计划,并把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进行考核。规定学生在每年必须修够一定学时的劳动课学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贵阳幼高专开展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让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这一点工作,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教师要拟订相应的劳动课程教学计划,以具体教学目标的形式量化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教务处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未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阐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2.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贵阳幼高专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为两个部分――共同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和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贵阳幼高专共同劳动教育部分安排学生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活动(调查、志愿者等),通过这些公共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在校生平均每学期要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参加劳动课程学习,有专门的课程表、有专门的机构、有指导教师、有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并以必修课学分制进行规范。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规划好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以现场感受(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幼儿园,与幼儿亲密接触,感受其日后的工作环境)、教育模拟(教师模拟幼儿环境,学生客串幼儿角色、家长角色等,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为主,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全日教学活动内容及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与过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增加劳动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将劳动课程纳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范畴,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校方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督促其履行好管理义务,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安全性。
3.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投入力度
高职劳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相关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贵阳幼高专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投入。学校相继建立蒙台梭利教学、儿童阅读等多个实训中心,建立系统、全面的操作平台,模拟相关专业的岗位操作模式,组织学习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拥有教学必需的软硬件设施),才能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成果。
综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加强其劳动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劳动素质培养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物流 教学方法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当前,中国物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旺盛,高职院校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地方,其教育培养方法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质量,而现今的物流专业教学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方法死板、不够形象化、缺乏实践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何能够改善这些问题,我们试图对于一种重视实际操作的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物流专业特征及现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结合了许多专业概念、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在里面,核心专业课为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这些课程内容往往概念性较强、比较枯燥、不够形象化,给教学及学习都带来一定困难。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依照书本讲解,偶尔结合一些案例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让知识的传输显得过于死板、生硬,不便于学生理解甚至使其失去学习兴趣。有些教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改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直接感知,如大量运用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但却仍有不尽之处。对于物流这个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许多知识口述不如直观,直观不如实操,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将会使得物流专业的教学有一个突破性的飞跃。
(二)物流专业教材上的缺陷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兴起,各大高校物流专业的发展,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要,物流专业教材也逐步改进完善,但市面上的教材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不同行业,不同院校机构对于教材的不同需要,使这类教材种类繁多,甚至同一类教材就有许多种不同版本,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再加上许多出版社、编著人为了盈利,生搬硬套、随意编攒,不负责任地出书,使得学校难以找到合适的、优秀的教材。另外,同样是物流专业,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侧重点各有不同,在教材的选用上都希望找到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与实际课程相关程度高的教材,在这一点上,市面的教材也难以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许多教材都有重叠交叉现象,毫无特色,这些都影响了学校编制教学计划,降低了教学质量。
(三)实践环节薄弱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文史、理工类科目不同,对于物流专业来讲,无论理论知识掌握得多么全面,多么牢固,没有经过真正的实战演练,就像是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兵一样,永远都是个不合格的兵。可见,实际工作经验对于物流专业来讲是多么重要。可现实中,各高校给予学生的实操课程往往只是做个样子、走个形式,最多就是安排学生下到企业去参观,听听工作人员的讲解而已,这样的形式化教学下,学生并没有亲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没有自己动脑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也就收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专业素质及职业能力缺陷
现今,各大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一部分是从其他专业,如管理、经济贸易、交通运输等转过来的,还有一大部分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前者是非科班出身,不够专业,后者是没有教学及实际工作经验。这就导致这些教师虽然能够很好地讲授理论知识,但一到具体的实践问题上却显得力不从心,更不要提理论联系实际了。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变得迷茫、机械化,听教师讲课完全像是漫步云端、纸上谈兵,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消化吸收,长此以往,知识将变得难以吸收,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习成果收获甚微。
二、项目教学法的概念、意义及发展史
综合以上的分析,要想解决物流专业这些不足,我们试图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2005年,教育部高教司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的关于物流教学指导方案研讨会曾明确指出:“物流专业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高校应与企业联合,设立物流实习基地。”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对于物流专业的教学十分重要。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概述
物流专业的项目教学法,类似于校企结合,由学校组织学生与物流企业联合组成一个项目小组,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学习的平台,学生为企业工作。
(一)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实操性:项目的内容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加形象便于理解记忆,更具有实用性。
独立性: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自我的实践和操作,教师讲解为辅,学生通过自身独立的活动,其创造性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随着幼儿园教师准入门槛的提高,中职生在对口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中出现许多困难。如何为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死存亡。
一、成都某学前教育的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及实施
1.学制。三年。
2.培养目标。适应现代幼教发展需要,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管理实用性人才。
3.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必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12门,总共1116学时;专业核心课(必修)包括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基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幼儿园游戏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教师口语、幼儿文学阅读与指导等8门,总共720学时;专业技能课(必修)包括乐理与视唱、唱歌与表演、钢琴与幼儿歌曲伴奏、舞蹈基础、绘画基础与幼儿绘画、幼儿园手工、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书法等8门,总共1764学时。其他包括军训、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共17时。
4.课程特点。学科多,涉及面广;专业技能课最多,专业核心课最少;学生没有专业见习和实习课。
5.具体实施情况。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是顶岗实习;周一至周五都有课;学生活动比较多,学生没有更多自主学习和练习琴、画、舞的时间;教师上课主要采取讲授法,每个班近70人。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中职毕业已经无法适应幼儿园对学历的要求,但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托幼机构的教师、管理人员,与高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雷同。所以,在课程设计上过于高、大、全,没有突出整合性,没有突出的中职教育的特色。
2.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有大量的专业技能课,但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形成技能;每学期仅教授教学理论,师生均不下幼儿园一线去见习、观摩、实践,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教师缺乏幼儿园案例,使得教学“干巴巴”,学生学得“雾蒙蒙”,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成空,学生毕业后能留在幼儿园工作的寥寥无几。
3.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所调研的中职专职教师和应聘教师的比例基本是1:1,有些教师刚刚从本科毕业,对中职生的特点及教学不了解,对教学的目标、内容不熟悉,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三、改进建议
1.目标定位要清晰、明确。中职生毕业后继续学习、提升学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他们在中职的学习,应重在对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为其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的学历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设计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将高、大、全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将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哲学与人生、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内容有机地整合到专业理论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幼儿园实习机会,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学生成人、成才的落脚点,成为职业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载体。
3.为教师提供幼儿园实践机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的教要接地气,学生的学要联系实际。教师只有多到各种类型的幼儿园观摩幼儿园保教人员的工作,了解幼儿的具体表现,才能让自己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生动起来,让自己的教学姓“幼”,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队伍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培训,确保教学质量。要想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是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在职教师进行轮岗培训,对新教师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可以让教师到好的中职学校参观、学习、取经,以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校内教学观摩、研讨和教学改革等,改变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提升
自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在2005年、2012年相继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基于使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长效性以及健康有序地发展,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和湖南铁道技术学院两所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深化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5年、2012年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分别相继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内以吴满意、张兵亭、冯素玲、徐梅、王辉和王小云等学者将共青团组织联合其它部门开展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按其内容可基本分为六大类型:专业实践模式、社会调查模式、公益劳动模式、志愿服务模式、技能竞赛模式和勤工助学模式。各高校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实践+课题调研”模式、湖南科技大学的“334模式”、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社团知行统一”模式等。在国外,马奇柯等国外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研究,将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分为见习实习模式、社会服务模式、“双元式”社会实践模式、劳动教育模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等。在各高校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有美国布朗大学的“必修学分”模式、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真实教育”模式等。
2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意义
深化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不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育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高素质和培养全方位创新人才的必然需要。如何使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如何建立和维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如何保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如何实现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长远目标,只有解决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四个问题”,增强“四性”,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提升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长效机制。笔者个人认为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存在“四个问题”,增强“四性”:一是解决管理混乱、职责推诿、队伍不健全问题,保证工作长效性;二是解决主题凌乱无序、缺乏规范问题,实现工作目标性;三是解决活动流于形式、效能不高、缺乏考核评价问题,增强工作实效性;四是解决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确保工作的可持续性。进而直接推动高职学院团员青年人才培养素质的提升。本课题的研究,必能为高职学院大学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一次有益的探索,同时,必将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工作体系和高校育人体系,丰富和发展高职德育理论。
3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
为了解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以一斑窥全豹,获取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会谈以及走访等多种形式,并综合假设法、内容分析法等论证方法,于2015年4月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和湖南铁道技术学院主干道、教学楼、公寓楼、田径场附近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即时收回。调查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在学校、就读年级等;第二部分是为了解被调查者对共青团社会实践普及情况而设计的题目,涵盖了对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的动机、以何种形式参加、相关兴趣、遇到的困难、提升的能力和活动后的收获等方面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以及对实践的态度以及收获等题目的设计采用封闭式方法,对每一道题都给出几种答案,被调查者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第三部分是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开放性题目,旨在探索和提升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的理念。调查问卷随机抽查。在二所高校各个教学楼、田径场、绿荫道、宿舍楼附近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即时收回。整个调查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共收回928份,回收率为92.8%。
4调查结果分析
(1)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与目的不同。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不同的目的与动机,从调查中了解到其动机大致可为以下几项,分别是提升技能、为就业积累经验和服务社会等,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动机以及目的的选项区分度差距不大,有31.5%的学生是为了提升技能素质,有24.2%的学生是为了积累社会经验,有20.7%的学生是为就业做准备使就业更具竞争力,有15.6%学生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其余的0.8%是抱有其他目的。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自己而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这是他们参与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与目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有很多学生觉得,无论初衷是出于服务社会或是提升自己的动机,在参与到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这两个目的会相互融合和联系,换句话来说,不同的两个动机会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达成一致。(2)学生参与面不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学生中只有78.2%的学生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其中,4.6%的学生参加过思想类社会实践活动,18.3%的学生参加过文明类社会实践活动,7.2%的学生参加过心理类社会实践活动,35.5%的学生参加过文化类社会实践活动,53.6%的学生参加过职业类社会实践活动,可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某些类型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不够,积极性也不高。(3)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方式有待提升。一是吸引力不够,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创新,不能吸引多数学生参与进来。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如局限于QQ、海报、通知等。三是模式单一,如拘泥于“三下乡”和物质扶贫等传统活动等。四是专业指导不够。如社会实践活动中缺少专业指导老师辅导。(4)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在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哪些问题中,61.3%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年下拨的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较少,其中包括企业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进社区、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项目多,开支经费多,资金投入不足是主要问题。(5)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68.6%的大学生认为,在开展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该帮助联系实践单位,并提供相关专业指导。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除了班主任和大学生辅导员进行活动管理和指导外,很少有任课老师和专业老师参与进来,并开展前期辅导和相关专业指导,这就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5调研思考和建议
5.1优化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宣传方式
一是要在高职院校活动中建立多样式和有效的宣传方式,学院团委应在活动开展前、活动开展中,充分利用学院广播站、团委网站、团委微信公众平台、团委微博、团干QQ群等多种新媒体,并定期进行学生座谈会,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实践活动心得分享会、典型表彰会等会议,对在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集体进行新闻报道,同时将活动中优秀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经验收获进行宣传,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共青团活动的关注率,同时扩大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并将实践活动中的正能量进行传播。二是完善更多层次的动员方案,团委应对学生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多层次动员。通过发挥好学生党校、社团联合会、系部团总支、学生支部的作用及影响,各方面都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并以学生干部为模范带头的作用,将学生与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的亲身经验分享,培育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学生与学生的分享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5.2打造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特色化、品牌化、多元化机制
一是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项目,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仅限于常规志愿服务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传统类型活动,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情况,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品牌活动项目。比如,华南理工大院团委与招生办共同举办“宣传华工,感恩母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其优秀毕业生返回所毕业的高中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办学所获成果等宣传资料,召开感恩座谈会、并发放宣传资料、使用PPT现场展示等方式宣传华南理工大的优势,展示硕果,扩大学校的招生影响力与知晓率。又例如该校的团委与校友办共同举办“感悟梦想,访谈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采访不同专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年龄的杰出校友,展现他们努力拼搏、成长成才的艰苦奋斗历程与对感恩母校的深厚感情,从而来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努力拼搏、奋发图强,积极投身于学院建设与自身的发展。根据案例,让我们了解到,在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再是以往一成不变的活动模式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推进了我们在与活动中的开发,创新的模式,也只有根据当代社会的情况而进行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好地打造出属于自己学校的专职品牌项目,同时在对于学校活动开发的模式中,只有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创新与开发同时进行,才能更为有特色、有质量、有品牌地开展活动,也能更好地将共青团实践活动开展得更为充分。二是将学院的专业特色与社会实践模式相结合,目前学院开展活动多是以社会实践模式以不变的主体,但是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忽视了大学生具有专业特色的特点,而在社会实践中融入专业特色的知识,便能让更多对专业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到活动中来,从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更好地将专业与活动相结合,让活动的模式不在单一,更加具有多元化,并且让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例如,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科专业较多,共青团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地设计实践内容与形式。像这种带有专业特色机制的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三是将“学分制”融入活动。在建立了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同时,学校应该将考核制度融入其中,实行“学分制”考核制度,是更好地将学生与活动挂钩,可以通过选修课、奖励措施、素质拓展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活动中应该完成的任务,同时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中,完成课堂上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以个人、团队的形式进行拓展,让“学分制”与学生日常的学习挂钩,并有辅导员进行考核,从而将对于共青团的育人机制进行有制度地开展,并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与“学生制”相结合。学院团委每学期向系部开展一次登记,让学生参与的活动有登记,有证实,并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融入进学生的大学生档案中,让学生参与活动具有确定性的依据。
5.3在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活动中建立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共青团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因此在活动中应该建立有效的长期保障机制,比如活动的经费、活动地点的安全性等因素,学院团委应该制定一套体系的保障措施,对于经费的问题除了向学院进行申请之外还可以进行向外来的商家寻求赞助,但是一定要确保赞助的高质量。同时学院团委应该密切地与各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共同寻找每次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集中的讨论,研讨,建立一套有系统化、制度化、多元化的保障机制,确保活动的各种问题可以及时地解决,同时关于涉及经费的问题要拓展活动的方式,将活动与一些学生的补助向结合。利用周边的各种资源为活动进行“换血”。
参考文献
[1]罗敏.对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环节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2]梁康建.高校共青团“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思考[J].高校管理,2013(7).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86-02
我国职业教育伴随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不仅在财政支持、融资建设发展、提高师资储备、改善教学环境等方向做出了努力,同时也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收获到职业教育院校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不过,在针对如何改革教育内容,以便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教育内容设置,信息载体选择,教育对象研究,教育方式方法都会左右这一课程的教育改革效果,同时在针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中,发现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教学素养,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师生间的沟通状况同样也会影响这一效果,因此,我们务必对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效果做出合理的研究,以便能够通过评估、描述等各种方法清晰的地展现出当前的改革现状与其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今后教育改革的合理路径与正确方法。
一、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普遍效果
1.大部分职业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处于雏形期。当前,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已经着手并推进其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进度,大部分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提升教育经费,加强教师自主学习,提升对于理论结合实践部分的权重作为推进方法。其中改善教学内容的部分主要是部分学校会统一管理教师布置有关思想政治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则配合实施,并定期考核监督。而在此基础上,就务必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经费,于是学校与企业联姻,找寻相关的教学时机,并适时提升对于教学环境的追求。同时,学校与教师有针对性的拓展理论结合实践及相关案例的分享与探讨针对性展开教育,并酌情按教学目的针对该科目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进行要求,进行标准的设置和榜样的树立,甚至有些学校会作为工作KPI针对教师考核,当教师完成较好的时候能够得到奖金,完成不佳时则相应扣除部分绩效工资。
2.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学校都能够适当的采取相关的推进措施进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开展工作,这类效果容易取得,方法、办法也容易想到,但是属于改革雏形,想要追求更高的,甚至是标准化的教学改革效果依旧需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度理解。学者褚亦农在他2009年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即中职学生是未来的劳动技术大军,其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素质的提升,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育效果弱化,时效性低,目标不明确等诸多现象都显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也是因此理应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出发研究改革效果,并尽可能做出那些贴合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教育行为。
二、学校评测方式不够理想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通常使用试卷进行考试,要么闭卷要么开卷,闭卷考试的话,学生要么背题,要么打小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因为考试降低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感度与辨识度,被认定为考试-及格-毕业过程中的一个筹码,而开卷所谓的“素质教育”意义不大,比闭卷略好,但学校依旧不擅长和经常采用。最后,基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流经职业教育环境的考试测验后,这一课程流于现状,很难作用到人的观念、精神的高度,学生对于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文化课,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缺乏对于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认知与培养,在实践环境下的实际作为与学习脱节,不能带来根本性的教育结果。
1.提升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策略。(1)增加开放性的场景案例评测题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提到了对于健康体魄、情操素质、劳动教育、德育智育几个层面的教育要求,因此,对于效果的研究,理应通过这样的几个方面来看:①基本素质;②思想政治能力;③环境中的出来手段及判断价值观:A.常态、B.突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根本,是临场的,是随机的,是非考试情况下的结果,这些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变成简单的学习考试。因此,我们据此提出务必做到结合职业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受教心理,引发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并有针对性测评相关学校效果,例如,可以考核场景中的应变行为,或出开放性的案例解析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也可因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状态,通过互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2.提升教师的考核与教育能力。(1)建立开放性的评估体系。教师应当建立起开放性的评估体系,例如更偏重评测学生的创造力等全面的素质,在较长时间下进行观察与互动后再产生成绩而非一拍定案。同时,附加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实操能力与自发性的信息汇总能力,看学生遇事的三观是否豁达,并酌情附加考评情商的内容部分,以及评测对于未来理性规划及就业方向的知识测验,适当增加基础及综合的内容部分,加强明辨是非的判断题并结合判断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2)创建常规与人文评估部分。另外,创建常规评估与人文评估部分,适当的通过家长、教师、朋友、间的侧面或其他渠道了解学生,更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了解,并结合学生的自我测试评估与家访打分,甚至是更加偏向社会层面,例如,邻里调研,自我访谈。还要注意的是拆分个人得分的部分与团体得分的部分,针对团队中的表现也做一定的评估打分,转化考试成绩为评估分数,并周期性地更新及历史备案。(3)加强教师的自行评估。然后就是教师对于社会实践的开发及效果考评,以及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自行评估,例如,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享部分的开发与创建,这部分可以引入学校管理。同时,配合采取财政支持、融资合作建设发展、提高师资储备及改善教学环境的相关办法。强调多下功夫,勤下功夫,才能更好、更真实地反馈改革效果,获取有效的价值部分,并进行统一的策略统筹与实施安排,以便最终在今后职业教育上的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丁月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褚亦农.试论如何改革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大观周刊,2012,(4).
[3]赵斗禄.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09.
一、构建德育体系,强化自我教育意识
(一)建立信息分类制度,实施分层德育体系
学生自治组织成员均来自于学生群体,与身边的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既具有自身工作的实践经验,也具有生活和学习的亲身体会,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在学生公寓中开展德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在开展德育工作之前,全面摸排全体学生的德育现状,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和自身感悟体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因素对道德养成的影响,按照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差异特征分别进行整理分类,总结出这部分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制成详细全面的信息资料,根据不同群体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德育。
(二)重视学生主体角色,强化自我教育思维
学生自治组织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自治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重视学生扮演好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角色,不断强化自我教育思维,从取得的德育成效中获得乐趣。充分利用本身具有的高度自律和组织协调的优势,形成对全体学生的引领力,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把自己当成是德育工作全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实现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同时,学生心中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将帮助别人和有益自己相结合,最终促使良性的德育工作模式轮廓逐渐清晰、规范和成型,最终加快学生公寓中德育工作的进展速度,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实践科研促进德育
学生自治组织除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外,还需与学生工作部、后勤管理处等部门紧密联系,努力形成合力发挥育人的中坚作用,也可与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学生会成员等加强沟通,更清楚了解全体学生的德育状况,增强德育工作实效。传统的德育工作常常是工作交接和传承的模式,创新性不足,需要吸收高学历学生参与其中,利用科研优势,对德育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德育问题的缘由,将最新的德育理论成果形成操作性强的实践步骤,真正实现实践科研一体化促进德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健全德育机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一)提高学习管理能力,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由知识和技能组成的学习管理能力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知识可从学习中获取,而技能却要从较长时间的磨练和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是依据实践来检验。[1]因此,学生自治组织要紧密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加大开展实践活动的力度,不断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管理的能力。同时,实践活动要具有教育性、前瞻性和时代性,时间可利用周末、寒暑假等,内容要达到教育有效、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要求,真正实现学生真心喜爱和完成德育目标的双重成效。
(二)激发群体管理能力,创建学生公寓文化
高校学生容易形成一个乐于表现和思维活跃的群体,具有希望自身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学生自治组织可以满足学生这种需要,多个学生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容易形成群体管理能力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寝室成员为基础,以寝室及周边环境为依托,建立精神文化和物质环境的共同体,开展受学生欢迎的公寓文化系列活动,从而潜意识里对学生良好品行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激群体管理能力是为了在全体学生中创建浓郁的公寓文化,而学生公寓文化的形成又对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助推作用。
(三)提升规划管理能力,奠定长远育人根基
个体的约束、认知、控制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就是规划管理能力,与其他人的固有特点存在较大差别,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时间也较长,但形成以后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以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着眼点,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平常良好品行培育中认清自我,自觉制约不良道德,主动对多方面品行实施有效控制,对提升的品行方面进行自我激励,学生形成的规划管理能力对本人受益无穷,更对高校长远育人奠定的坚实根基。
三、明确德育目标,完善自我服务职能
(一)明确自我需要,制定德育计划
德育工作的重点是需要掌握学生的客观需求,即学生的自我需要。制定德育计划就需要密切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能直面学生难题,将全体学生发展需要与个体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相结合,既能实现共同德育目标,又能培育学生个性化的优秀品行。学生自治组织拟定德育计划,要注重考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量身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侧重于体验式的感悟,改变填鸭式的说教,运用新鲜事务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最大程度上形成对正向道德的认同感,促使学生形成稳固的道德观,真正实现学生对道德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效果。
(二)排查问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学习成绩、情感纠纷等客观因素存在差异性,容易造成个别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虽然高校通过开展团学活动、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来排解学生心理问题,但极个别学生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交往,心理问题较难显现出来,一旦外界环境因素发生改变,突破了心理的承受压力,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威胁着身心健康。学生自治组织利用来源于学生群体的优势,前期的培训已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疏导方式和生活经验,可以和学生坦诚的交流和沟通,找出心理问题发生的缘由,打开心中的症结,并给出一些可行性强的解决办法,就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知晓情感诉求,提供倾诉途径
从青春期过渡到青年期的高校学生,对身边的爱情、友情等情感存在着理想化的幻想,往往在处理自身情感问题时走进极端化的道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自杀自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家长、教师等学生身边亲近的人,已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较难逾越的年龄代沟和时代隔阂,双方的沟通和理解进行困难,这时学生自治组织就成为这部分群体学生的主要倾诉平台,生活经历和年龄相近的共性容易形成情感共鸣,有效满足情感倾诉要求,可以实现全体学生共同成长到人生成熟期。
四、运用德育方法,深化德育工作效果
(一)说服法
首先,树立平等观念是学生接受成员正确道德观念的前提,偶尔出现成员将学生当成批评对象,学生就会拒绝接受说服教育,真心平等的交流才能实现育人目标。其次,成员利用夜间走访寝室谈心、互动见面等活动制造说服时机,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步启发认识良好品德。再次,成员和学生内心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中,围绕道德标准共同讨论交流,对社会上存在的错误道德观,成员要讲明利害,引领学生追求正向道德观。
(二)榜样法
首先,通过寻找师德高尚的教师开展道德讲座、学术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对讲授教师产生崇拜感,最终成为学生终身模仿的榜样。选取育人目标和模仿学者功能兼具的英雄人物、先进学生代表等榜样人物,也可提升学生道德的层次和水平。[2]其次,选取在学生群体中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和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典型事例,如:“模范寝室”、“特色寝室”中的学习生活故事,运用学生身边可视事例启发教育学生,德育效果就会明显。
(三)锻炼法
首先,成员带领全体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服务于群众的志愿活动,让学生从群众中学习道德,亲身体验群众的道德境界,从而更好内化为自身道德。其次,开展寝室卫生评比、评选“文明寝室”等活动,让学生在公寓中就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和接受劳动教育,自觉摈除不良生活习惯的陋习。再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寝室文化征文、内务评比、寝室美化等活动,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和领悟道德真谛。
(四)修养法
首先,通过搜集和整理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德育事例,这些事例与学生生活经历相似,可以激发学生增强自身修养学习的趣味性和动力,再提炼道德修养的深刻内涵,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教育。其次,成员与学生进行角色换位,让学生亲身体会开展德育工作的艰辛,形成主动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的氛围。再次,成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自身品德,查找品德方面的缺失,注重发现自身品德的规律,着重观察品行进步或退步的趋势,找出提升自身品德的方法。
(五)陶冶法
首先,成员要以自身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陶冶,陶冶是成员和学生心灵间的真诚沟通,实现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全覆盖。其次,充分运用周围良好的环境来教育学生,公寓中的人际关系、语言环境、着装妆扮等外在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要全方位对学生的外在客观环境进行有效干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品德。再次,成员要善于运用艺术对学生进行熏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树立良好道德。
(六)批评法
总体说来,90后具有思想解放、思维活跃,自我中心意识强、个性张扬,注重个人成就、功利性强,敢于挑战,富有创新意识、知识面宽,爱好广泛,综合素质较高、追求新奇时尚,重视个人享乐等品质。针对他们的教学模式应变得更为活跃而开放。内蒙占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媒体专业针对本科三年级、四年级的专题设计及毕业设计,实施了重要的教学调整与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减弱课堂灌输式授课,增强项目教学实践。值得指出的是,实践教学许多高校都已经提出,我院媒体专业在操作环节实践力度及实践影响力上,在内蒙占地区做得相对较好。
一、项目教学的课堂引入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是目前中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教育改革思想之一。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大致的含义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真实项目任务,了解并把握每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方案陈述等。
我院媒体专业本科三年级、四年级在教学模式上,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并深化理解这一教学方法。过去,我们在影片KTV、栏目包装、全息展示等专题设计上采用项目教学法时,项目是虚拟的;而现在,我们把项目实体化、市场化,让学生真题真做,有意识地理解真实项目的运行,促进教学与社会的衔接。这就是项目教学课堂引入的基本解释。课程设计基本按照情境要素、任务要素、组织要素、过程要素、评价要素五个模块进行。其中教学情境,也就是项目选题的背景来源,是我院项目教学的优势,也是发展的核心问题。主要依靠社会招投标项目、委托设计项目、自主研发项目、公司合作项目、教师个人项目多个渠道,尤其以公司合作项目、教师个人项目为主。鼓励学生参与民族文化创意项目。
二、项目教学的社会导出
项目教学的社会导出主要是指项目教学成果在社会上的应用。学生创意作品应用案例逐年增多,进入学院设计研究院工作并参与实际项目的学生数目也逐年递增。其中,媒体专业学生(本科)作品实际应用案例较为丰富。从2010年至今达到近20余项,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在内蒙占地区首屈一指,与全国发达地区设计制作水平接近。包括鄂尔多斯地方台黄金时段每周一期的文化类节目《文化鄂尔多斯》策划与制作、内蒙占电视台少儿频道《健健康康长大》栏目的栏目包装,通辽民俗博物馆全息投影展片设计制作,勤牧羊肉品鉴店全息投影展示,以及多个房地产楼盘IPAI介绍、楼盘建筑动画等。
这些项目有些是公司项目,有些是教师项目,但都有大量的学生参与,很多内容转变为课堂教学内容、课堂讨论内容、课下作业内容、学生参赛内容等,扎实丰富了专业教学。
三、项目教学的学生适应性
90后青年具有很强的时代表征,用老旧过时的教育形式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会让学生质疑辅导员和老师的工作思路和能力,引发学生逆反、排斥的心理。
1.项目执行需要介入市场,符合90后敢于挑战、热衷实践的特点。项目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即是将方案从纸上走向市场,在市场中检验和应用,锻炼了学生的执行力。执行过程主张学生自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主张学生通过与市场甲方沟通协调,实现方案的采用和应用。我们发现,90后学生具有80后不具备的胆量和胆魄,不惧怕社会和考验,往往能够超过教师预期完成执行部分。比如媒体专业一名同学,将毕业设计选题与呼和浩特天使公益协会相挂钩,积极主动推荐自己为公益协会服务。协会决定让他参与活动策划、活动宣传等项目。期间,该学生发挥专业特长,主动为协会制作宣传片、海报、微信推广等媒体建设,扩大了协会的宣传效果。这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就不单单是一次专业领域的作业汇报,而是一次主动性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执行实践。最终,他收到协会相关人士的弯定,并得到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2.项目成果具有经济回报,引导90后正确对待功利与成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90后大学生崇尚趋于功利化和现实化的价值标准,他们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实际,追求利益与成就,质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传统教育思想。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引导90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项目教学成果回馈于市场,附加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学生。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回报,是项目教学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重点内容之一。教师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课堂讨论、个人总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回报、机会回报、名誉回报、人际回报等。比如,一次合作公司的勤牧羊肉品鉴店的全自、投影项目中,5人小组制作片子,得到了近1万元的经济收益,学生之间如何分配引起了一些小小的波澜,这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将钱款转变为小组的设计基金,而不是分给个人,鼓励小组学生利用钱开展新的设计项目,或作为小组设计活动的储备金。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项目教学的教学内容从知识传授提升为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将物质利益的消费主义向鼓励机制转变,真正实现学生素质道德教育。
3.项目完成需要多方配合,培养90后团队协作精神、建立互助学习模式。项目教学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处在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他们从网络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接收着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潮的强烈冲击,他们的信息量绝不亚于教师的知识量。因此,项目教学的宗旨之一,就是鼓励和带动学生之间的互助型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学生之间更为平等,没有师生角色间的敬畏,更能针对问题直抒己见,做到深入讨论和补充,在互相学习中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可以说,这种教学方式带有一定的自主、自觉性,比较适合于活跃的90后学生。另一方面,团队协作有助于培养90后大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
四、项目教学的孵化基地
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遵循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抓好高校学院建设和学生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按规定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配备比例。
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培养协作机制,落实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育人责任。统筹推进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促进大学和中小学德育活动一体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廉洁教育,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科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着力实施网络德育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多样化网络德育共同体,加快实现学校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深化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满时代精神和广东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省统筹制定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破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难题。实行“学生减负”工作责任制,开展“学生减负”专项督查和经常性检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启动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鼓励培养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健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
强化实践育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育人体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综合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大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育人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加强对大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切实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大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健康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把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引领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继续实施学校体育行动计划项目,打造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特色精品课程,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卫生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形成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实施学校体育评价制度,构建高效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营造学校体育发展良好环境。加强现代文明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推动学校艺术特色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
第二节 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
构建高品质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有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和布局幼儿园,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规范化幼儿园覆盖面。加快推动农村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实现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行政村级幼儿园全覆盖。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和试行建立公办幼儿园生均拨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对k园规范、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予以扶持和奖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幼儿园内涵发展。健全幼儿园监管体系,消除无证办园现象,推进依法办园。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加强幼儿园保教指导,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探索建立婴幼儿早期教育社会服务体系。
专栏1 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
强化学前教育规划建设,逐年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并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提高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和规范化幼儿园覆盖面,全省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比例提高到80%以上。每个乡镇建成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公办幼儿园登记管理。加快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健全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提高学前教育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推广先进的学前教育办学经验,加快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指导体系。
实现更高水平的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均衡,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发展责任制,基本均衡县比例达100%,探索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设置,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效扩大城镇教育资源,解决“大班额”问题,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就近入学。推进义务教育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通过集团化办学、试行学区制管理、九年一贯对口直升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关注学生发展,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做好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在公办学位不足的地方鼓励政府通过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方式,保障符合条件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权利。
专栏2 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
贯彻落实《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鼓励建成标准化的义务教育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建成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师资队伍优良、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学生发展全面、文化特色鲜明、开放办学程度高、信息化水平高、后勤保障安全到位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促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公办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达85%以上,粤东西北地区公办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达65%。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分类指导普通高中全面创优,深入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优质普通高中再提升计划。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拓宽学生自主发展渠道,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建立普通高色发展导向评价机制,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推动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协同开展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试验。全面推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制度,分配比例不低于50%,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内涵优质高效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稳定规模。继续实施省属及珠三角中职学校面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招生”。
专栏3 实施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计划
深入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优质普通高中再提升计划,引导市一级普通高中提升办学水平,使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省一级以上普通高中分别达到80%、60%以上。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开展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试验,拓宽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自主发展渠道。实施普通高色发展计划,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学校,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质量评价体系。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积极落实广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及后续行动。采用多种形式,将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逐一安排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适时调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补助标准和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建设,完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服务体系。认真实施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开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专栏4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发展计划
落实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推动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落实好广东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及后续行动,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切实解决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问题。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适龄听力、视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到达95%。
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巩固民族地区教育“创强”成果,努力推进民族自治县创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动民族特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落实少数民族学生升学优惠政策。继续办好内地民族班。优化内地民族班教育服务管理,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发挥好广东省内地民族班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协调工作小组的指导监督作用,健全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相关部门深度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基层组织及各类群体进一步广为接纳内地民族班学生,形成各族学生更为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继续落实好广东教育对口支援、新疆、四川甘孜工作规划,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协调和资源统筹力度,推进组团式人才支援和精准校际结对帮扶工作。
第三节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推又耙到逃内涵发展。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促进职业院校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科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系列标准,建立职业院校标准体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先发展理工科专业,逐步提高理工科专业比例,面向“中国制造2025”、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重点打造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服务能力。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及专业评估,加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建立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打造一流职业院校、一流专业,创建全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提升院校管理水平,基本建立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多元参与的职业院校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大力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探索国际化专业认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职业教育输出优质资源。
专栏7 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对接国家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建设若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加快推进学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建立有效沟通联系机制,发挥好专家委员会人才智库作用,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战略咨询。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强化绩效考核评估和信息公开。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根据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对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动态调整。
到2020年,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发展定位和目标更加明确,优势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明显上升,若干所高等学校跻身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建成一批国内外一流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力争进入世界ESI前1%和教育部W科评估前10%的学科数量翻一番。
专栏8 实施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计划
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理工科大学建设,重点建设若干所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科大学。建立开放机制,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实行动态管理。促进理工科高校转型发展,重点推进理工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新建一批特色理工科大学,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举办一批特色理工科大学,采用新机制共建一批高校理工科二级学院。鼓励珠三角地区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高起点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理工科大学。加强各类高校理工类学科建设,优化理工类学科结构,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理工类学科为引领,全面提升高校理工类学科建设水平。实施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全力打造若干个理工类龙头学科,打造优势理工类特色学科群。
到2017年,全省全日制理工类本专科学生占比提高到40%,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的理工类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产出一批较高水平科研成果。到2020年,全省全日制理工类本专科学生占比提高到47%,进入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前10%的理工类学科数量实现翻番,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在全国的排名靠前,获授权发明专利数明显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升。
专栏9 实施省市共建本科高等学校计划
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本科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各地市政府与省教育厅签署共建本科高校协议,统筹各方资源共同支持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支持本地本科高校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重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支持10余所省市共建地方本科高校,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高层次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产出重大创新成果的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明显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地方重大战略决策和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立健全以教学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建设有利于学科间相互融合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全省高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建立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机制。加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高校专业认证。开展企业工作站及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按学位、学科类型建立完善研究生教育分类指导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长效机制。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健全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第五节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全省各类城市广泛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形成一大批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到2018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达90%,珠三角县(市、区)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达80%,粤东西北县(市、区)达60%。支持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组建学习共同体。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快建设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鼓励和支持各地推行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卡”“终身学习账户”等。推进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促进学习者通过考试实现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促进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衔接。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构建全省开放大学体系,统筹推动各地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打造全民学习共享平台,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
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培育多元化终身教育主体,建设新型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有效整合社区内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创新社区教育形式。积极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市民大讲堂”“全民读书节”等群众性学习活动,支持各地培育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开发具有广东特色的社区教育本土文化课程,建设符合社区居民学习特点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推进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建设。增强对市民教育培训,社区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服务能力。推动城镇社区教育向农村延伸,激发乡镇化技术学校办学活力。加强粤东西北地区城乡社区教育机制和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区域对接、层次对接和类型对接的“三对接”,努力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有机整合,协同发展。全省形成以广东开放大学为龙头,以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学习站(点)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体系。
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高校各类继续教育归口管理,整合各类继续教育办学资源,促进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形式改革创新。调整专业结构,推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校继续教育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在线课程,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应用型、职业型专业和课程体系,建立学习方法灵活、学习资源丰富、考试评价科学、服务体系健全的开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网络学习平台,为社会全体成员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开放大学在社会教育领域中的试点示范作用,创新开放教育发展模式,加快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有机结合。
第六节 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加强师德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德考核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师德宣传,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强教师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师德监督,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严肃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促进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有效衔接。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科学规划师范生培养规模,逐步实现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对接,鼓励增加师范生录取面试环节。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发挥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校(园)长培训工作。全面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递进式需求,按需精准施训,提高培训质量。推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升乡村教师、校长专业能力与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和基地建设。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一流人才引育工程。深入实施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加强职业院校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优化环境,创新机制,支持面向全球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学术团队。加强教师国际交流与培训。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建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统筹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职务(职称)评聘、考核评价、流动调配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职员编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教师准入制度,统筹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加快补充乡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推进落实县域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聘用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鼓励支持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互相流动。推进教师职称制度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扩大高校用人自,推进下放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审、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管理权限。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教师表彰制度,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完善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岗位、优秀拔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倾斜。鼓励各地购买或租赁商品房用作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发放住房补贴或购买、租赁商品房方式,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问题。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专栏10 深入实施“强师工程”
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健全完善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实施教师教育发展工程,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扩大农村教师、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渠道,各级各类学校生师比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每年教师交流比例达到5%左右。实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达标提升工程与中小学教师素质强化工程,加强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推进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新增基础教育省级名校长、名教师和教育专家600人左右,各级按教师总数10%左右的比例协同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实施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双师型”素质能力。实施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400人左右,省级领军人才500人左右,高水平学科带头人600人左右。鼓励教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奖补工程,促进各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第七节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
加强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创新。以“粤教云”为总抓手,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健全教育信息化决策咨询机制,系统规划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整体框架。理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行政统筹、应用驱动、多部门参与”的整体推进机制。探索建立线上学习认证、记录、评价和服务机制,健全数字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准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学校自主选择”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和第三方绩效评估体系。
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以深化“三通”工程为重点,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提升教育网络水平,全面提速、升级、扩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推进无线教育城域网、无线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继续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加快普及移动学习终端,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3D打印等新技术和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学习环境,建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应用基础环境。继续采用多种方式,大力推进“人人通”,广泛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教研、学习等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指导教育行业全面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成绿色、安全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
应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强化资源整合,建成国家、省、市、县和学校互联互通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建设,大力培育社会化资源服务市场,建立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分类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动 “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四个课堂”建设,探索建立体系化的中小学数字课程体系。加快推动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共享,建设广东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推进职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实训共享平台共享,构建虚实结合、校企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云。加强面向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的在线专题课程建设。
以信息技术支撑教与学方式变革。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局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研方式转变,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与学分析技术试验,建立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模型,加强数字化教学、学习、教研的模式与机制研究,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素质教育的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深入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教育信息化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名家名师培养力度。实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建立教育管理和决策信息化支撑体系。加快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统筹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共享,出台教育管理基础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推动教育管理数据的开放共享和信息系统的整合集成,利用系统和数据开展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监管、评估评价。构建全省教育数据服务中心,推动“两平台”融合,以信息技术支撑现代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数据的全面汇聚和共享,加快教育系统“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构建“一站式”教育服务门户,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教育重大项目在线监测,支持高效、敏捷、协同的教育管理决策,完善教育领域信息公开制度,提升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力。
专栏11 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
实施“教育宽带网络提速工程”,建成10G主干宽带网络,2016年完成剩余5%未联网农村基层教学点的宽带接入,到2018年实现城市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30M、农村中小学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20M、教学点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10M。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分类推进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建立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以信息技术支撑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研方式转变,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活动,到2020年,建设100所智慧校园和300个“未来教室”,培育500个智慧教育示范项目。实施“教育大数据应用工程”,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构建全省教育数据服务中心,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育和教育管理决策信息化支持体系。
第八节 深化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
提升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质量与水平。配合国家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科研、技术、办学、联合培养的合作平台。继续推进我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全球性教育交流合作,搭建高层次人文交流机制。不断深化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大力引进优质资源。支持我省一流高职院校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引进国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南太平洋岛国的职业教育合作,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争取社会资源,继续实施好来粤留学生奖学金工作,提高来粤留学吸引力,积极扩大来粤留学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留学生教育水平。支持和鼓励高校加大选派师生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积极参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孔子学院等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项目。支持高校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团队,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配合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加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中小学校引进、开发国际理解课程,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双向交流,深化国际理解教育,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中小学校长、教师与国(境)外校长、教师交流,吸收运用国(境)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不断提高校长、教师国际化素养。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格局。支持引进世界知名大学来粤合作办学,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重点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和发展。提升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积极推动筹办高水平中外合作职业技术高等教育机构。建成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机构、品牌专业和示范课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赴国(境)外办学;鼓励高校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包括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不断提升广东教育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粤港澳台教育紧密合作。深化粤港澳教育合作,稳步推动粤台教育合作。进一步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工作,巩固和深化粤港澳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粤港澳台各具特色的高校联盟,建设一批教育交流与合作品牌。落实和推进粤港澳姊妹学校交流计划,积极扩大粤港澳师生交流规模,丰富交流内容,大力提升交流水平。巩固粤台职教联盟,探索涉台合作办学机制,创新粤台合作培养人才模式,鼓励和支持粤港澳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及成果转化工作。
一、何谓“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跨企业培训中心)和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简称BBS)进行。
在培训条例制定方面,在德国经济部和教育文化部的统一组织下,由行业协会、工会、教师三方代表共同拟定用于职业培训的标准和各项具体要求,充分反映产业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职业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跨企业培训中心)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1 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 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 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4 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考核由工商业联合会实施,即IHK)。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三、“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
六十年代末期德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七十年代初期德国文化部正式颁布职教师资培训统一规范,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走上了规范化的途径。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规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有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而且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非常重视他们在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
(一)以“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为培养目标
在德国,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但是从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可以看出,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职教教师是其核心目标。无论是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理论课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并进行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每年这些教师都要在统一安排下到企业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
德国的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之间互相交织,密不可分,它既来源于企业的需求,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扩大。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而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一方面,各类企业都非常乐意为师资培训提供实习场地;另一方面,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一些咨询服务,对企业内部的职工进行培训。
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企业的生产活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培训机构和自由经济组织都积极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这正体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特色。他们十分注重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校企双元的作用。
(三)“双元制”教育要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1 首先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今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下,职业专科学校更应把提高受训者的职业技术能力放在首位。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数量足够、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实训教师队伍。但目前只靠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依靠国家力量培养师资队伍,满足实训教学需要也是不现实的。完全由学校培训这类师资又远水不解近渴。而我国企业有一部分理论与实践兼优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可以担负起实训教学的重任。因此,采取从企业中聘请实训教师的办法来解决高职专科学校实训教师严重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使职业教育适应于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现实可行的。
2 这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质量和效益是职业学校的生命,也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靠过硬的教育质量和较高的办学效益,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欢迎和支持。而质量和效益最终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即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制,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职业道德好、职业技能强的人才。要保证这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现,除了加强校内实训外,最关键的是要搞好企校培训。而企校培训教学过程的具体执行者――实训教师要比教学设施、教学场地和设备等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3 这是当前适应两个转变的迫切需要。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关键是提高科学技术的含量。它的提高必须靠懂科学技术的专业人员来培养人才。而企校实训教师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上显然具有优势。
(四)我国培养实训教师几点注意
1 资格要求
实训教师应具备《教师法》中所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教师资格,即应具备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相应学历,并应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的技术等级,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有较高的科学水平和传授水平。
2 作为合格的实训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必须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为人师表,热爱职业教育事业,有艰苦创业的精神等。
(2)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师德修养,要敬业爱业,严谨治学,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甘为人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起着积极作用;二是要有团结协作互勉共进的意识;三是要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法律知识等。
(3)文化技术、技能素质。即要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独立
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要具备国家规定学历。另外只有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术技能。
(4)教育教学素质。即实训教师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懂得职业教育规律,掌握基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具备必要的教育、教学技巧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五)重视培养和考核是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保证
1 坚持从实际出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来提高实训教师的素质。实训教师,不仅应当掌握丰富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且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此,学校对部分实训教师骨干定期组织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培训班,聘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专家教师授课,提高了他们的教学能力。
2 努力扩大实训教师的知识视野,为其学习国内外先进培训方法积极创造条件。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的特点是突出技能训练。为学习掌握这种先进的培训方法,笔者所在学校在德方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定期邀请实训教师到学校进行培训学习,从而使他们开扩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培训方法,提高了操作技能。
3 定期进行操作技能测评和考核。每学期期末学校还通过学生了解实训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另外还以座谈会的形式由学校和实训教师共同研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总结本学期教学情况,使实训教师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这些对于实训教师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4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待遇和社会地位是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德国对企业培训师傅的要求非常高,但要求从事技能培训的人员却是大有人在。这是由于德国政府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结果。
四、实训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我国实训教师队伍建设,虽然从数量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总的来说,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比较,仍然是数量不足,质量偏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等级偏低。
2 职业生涯不足,决定实践能力偏低。
3 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不系统、不全面。
4 教学能力偏低、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培训。
(二)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解决实训教师建设队伍问题,主要从政策、师资来源、培训、待遇等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应建立激励机制,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证,否则无法实施。鉴于这种情况,应先根据自己的地方需求,制定一些具有地方法规性的方案、决议、决定以及具体的政策性的制度,如“校企双方合同制”、“师役制”等。同时,国家应从政策上给予鼓励支持“双元制”以保证实训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进行。
2 要根据《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建立“实训教师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取得任职资格后,方可受聘,同时定期进行考核。
3 实行“师役制”。在企业职工队伍建设中,要以能者为师,将各种层次的实训教师队伍建立起来,让企业单位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过度到高职教体系中。
4 办好实训教师师资培训基地。为全面提高“实训教师的质量,政府应增设或改建一些高等院校为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创建全国实训教师培训中心,把企业中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召集起来,进行培养培训。
5 多渠道、多形式选拔和培训实训教师,学校的教师可直接到企业工作几年后经考试合格,转为实习教师,纳入教育部门。
6 当务之急是将实训教师的培训放到突出的位置,实训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提高切不可放松。我们处在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知识不断涌现。不能因为实训教师短缺,教学任务繁重而忽视对现有实训教师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使其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必须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和再教育制度,制定长远规划,经常安排时间送他们到相关的高校、职业学校、大企业去进修和学习新技术。
7 要合理解决、落实、提高实训教师的各种待遇问题,提高其社会地位,以增强这一工作的吸引力,从而使实训教师数量和质量得到保证。
五、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及启示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学校要有特色,一定要从课程规划与设计着手。课程规划应整体考虑社会发展、教育目标、市场用人需求、师资专长、教学资源、学生就业需要等因素,设置有弹性和特色的课程。
德国“双元制”的课程设置面向企业、面向实践,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紧扣培养目标,不强调纵深发展,其教材的编写完全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参与和指导协调编制的全过程。他们培训的原则是:用什么学什么,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其教学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着眼点使学生适应将来企业的实际要求,而不强调过多的“知识储备”,体现出技能优先,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笔者所在学校借鉴德国的经验。把专业按大类分,开设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基础理论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使学生受到系统的语言表达交流、思维、记忆、身心等方面的综合训练,这是毕业生从事职业的必要前提,也是毕业后进行继续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大实践课的比例,突出实践教学特色。一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二是增加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压缩不必要的理论课时,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培训,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三是单独开设实践课,单独考核,自成体系,这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本环节。
六、如何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
1 两个学习地点――企业与职业学校
企业(跨企业培训中心)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中,企业(跨企业培训中心)内的实习场地又分为专为培训设置的实习车间和实际的生产车间。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2/3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他们在装配有必要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和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培训I,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这样能使受训者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制度,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自学的意识。
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
的1/3左右。理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实践课(实验课、基本技能操作等),传授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扩充和深化普通文化知识。
2 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
由于受训者在两个学习地点学习,因而具有双重身份。在企业,他们是学徒。受训者文理中学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中最后三年教育。
3 两类教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
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是“双元制”的两类师资。实训教师,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这种专职的实训教师,由企业提供。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4 两种教材一一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
为保证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德国教育研究机构负责整套实训教材的调查和编写。实训教材根据企业、职业的实际需求情况编写出若干教学单元模块,每一单元模块又由教师参考书、学生练习册、习题指导书组成,并辅之以专用练习本、工作记录册、测验习题册、投影胶片、工作评估册、教学录像带、教学电影、实训组合教具(硬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科学地、系统地进行。而理论教学的教材则无全国统一的出版物。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论教学采取了以“专业理论”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方式,另外开设的“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及“专业实践”等课程,均围绕“专业理论”课进行教学,不讲纯数学、纯化学、纯物理,不搞以学科为体系,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导向的模块式教学。
5 两种考试――实训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
受训者经过三年或三年半培训,最后参加由工商业联合会(即IHK)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很大。受训者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除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技术工人证书外,还可获得企业的培训合格证书及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
6 经费的两条渠道――企业与国家
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企业除了出资购置培训设施、器材及原材料、学习资料以外,还须支付学徒在企业培训期间的生活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
7 跨企业培训中心
开展八项创业服务,
引导劳动者自主创业
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覆盖市、县(市)区、街办(乡镇)、社区四级联动的创业服务平台,开展一站式、个性化、贴近式等八项创业服务,为劳动者创业提供一切便利。
开辟专门场所,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全市14 个县(市)区均依托就业管理机构或就业培训中心,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同时,在三峡人力资源市场增设了创业服务窗口和企业诊断室,为劳动者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推介、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指导、创业问题诊断等系列服务。今年1 至4 月份, 全市共发放宣传单32000 份, 接待咨询6000 余人次。
依托街道、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提供“片警式” 贴近服务。各街道、社区对辖区内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基本条件的人员进行地毯式的调查摸底,分类登记造册, 做到姓名、住址、联系方式、失业时间、失业原因、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拟创业情况等“七清楚”, 积极宣传动员、推荐其参加创业培训,并密切配合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培训机构对培训后实现创业的学员进行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学员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加大创业培训师资开发力度,提供创业技能提升服务。目前,全市采取送出去培训、请进来办班的方式,已建立了拥有35 名具有SIYB 创业培训资质的师资队伍, 为开展创业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充实创业指导专家队伍,提供专业化创业指导服务。在已组建创业指导专家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人员组织,增聘一批创业明星和熟悉经济发展的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切实加强创业咨询指导服务,帮助学员分析、拟定创业计划书,对学员的创业计划书进行评估,协助学员解决开业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劳动者创业把脉诊断、出谋划策。加强对专家服务效果的调研, 实行专家队伍动态式管理。目前,在全市建立了由劳动保障、工商、税务、财政、科技、工会、共青团、妇联、担保公司等部门单位和创业明星、企业成功人士以及大学教授等社会各方面专家组成的150 人的创业专家队伍。每期培训班均有2~3 名专家到现场指导、答疑。
完善跟踪服务制度,提供个性化创业回访服务。各培训机构采取“访、谈、帮”的形式,主动上门访问了解创业情况,接受来访提供创业咨询诊断,帮助协调解决创业难题,为培训学员提供不少于3 个月的回访服务。落实“SIYB 学员跟踪服务回访制度”“SIYB 学员培训及跟踪服务档案管理办法”,为每位学员建立健全《SIYB 创业培训及跟踪服务档案》,实行回访日志制度,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每人进行了2~3 次电话回访,跟踪了解创业者企业经营情况,提供持续的咨询和服务。
广泛征集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就业效果好的创业项目,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介服务。目前,全市市级创业项目资源库规模达到2000 个,并分门别类进行整理,针对创业者的实际情况,适时予以推介。3 月份,点军区举办了2008 年春季创业项目展示会,各乡镇(街办)精选的涉及餐饮服务、美容美发、商品零售、装饰装修、汽车服务等20 多个创业项目,以独立经营、连锁店或专卖店的形式进行招商,其中17 个创业项目被劳动者采用,组织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3 个,培养各类经纪人11 名。
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实践服务。通过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为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场地的创业者提供一段时期的政策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率。目前,全市采取自建、租赁、资源整合等多种方式建立22 个创业孵化基地。当阳市投资500 万元建成了临沮夜市场和坝陵农贸市场两个创业基地,为城乡创业者提供免费摊位200 个。宜昌经济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入手,不断加大招才引智和企业孵化培育工作力度。几年来,该中心工作成效明显,累计毕业企业已达47 家。2007 年,创业中心新孵化培育了昊然环保、邦友科技、金成机电、电通科技、慧中科技等24 家科技创业企业。
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对返乡创业人员,按照创业人员投资规模,比照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纳入中小型企业担保基金支持范围,全程各项手续,并视企业情况提供用地、用水等优惠,并优先满足用工需求。当阳市在159 个村及18 个社区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实施“四个一”工程,即建立一个劳动保障信息宣传阵地、制定一套技能培训方案、培养一批创业致富能手、创建一套辖区创业人员信息状况档案。成立了创业培训组、项目开发组、融资贷款组和由市乡两级30 名成员构成的创业指导组,帮助创业人员找准项目200 个,李晓敏、秦俊峰、朱心刚、杨杰等一批青年回乡创业。今年以来,当阳市回乡创业92 户,投入资金3975 万元人民币, 带动就业616 人。
实施三千三百计划,
提升劳动者创业技能
宜昌市劳动保障部门主动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三峡大学等院校、培训机构等,全面实施“三千三百创业培训计划”,在继续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工作的同时,面向大学生、复转退伍军人、残疾人、失地农民、三峡移民和返乡农民这六类群体举办各具特色的“SIYB”创业培训班,并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对象需求的培训模式, 丰富创业培训的内容和手段,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面向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依托宜昌市工业技校等培训定点机构实施“千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圆梦行动”。面向大学生,依托三峡大学等院校实施“千名大学生青春创业行动”,创业培训在宜昌院校实现全覆盖;在去年三峡大学成功举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的基础上,今年4 月3 日在三峡电力职院举办了首届高职学生创业培训班,同时根据合约,5 月中下旬, 宜昌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劳动教育培训中心将同时在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创业培训班,在宜院校的高校生在校内就可参加创业培训。面向创业者,工商部门实施了“千名小老板创业富民培训工程”,目前已经举办培训班26 期,培训学员280 人。
开展百名返乡农民、百名三峡移民、百名失地农民创业培训试点工作。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开展“百名返乡农民SIYB 创业培训活动”;秭归县、兴山县、夷陵区开展“百名三峡移民SIYB 创业培训活动”;宜都市、西陵区、伍家岗区、亭区开展“百名失地农民SIYB 创业培训活动”,各试点县(市) 区每年至少培训100 人。夷陵区把三峡移民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作为该区2008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创业培训入手,努力提高移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其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目前已举办培训班3 期,培训75 人。
树立百名创业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