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的含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金审工程”的进一步推广,计算机审计已在基层审计机关普遍使用。然而,由于基层审计人员存在计算机基础差、数据库基础知识少、应用的机会相对较少等原因,因此在初步使用计算机审计时会遇到很多障碍和困难。如不知如何向被审计单位提取审计所需数据;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数据”、“财务软件备份数据”和“财务软件数据库数据”的概念有所混淆等,如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根据自身体会总结如下:
一、关于业务数据
(一)业务数据的提取。业务数据是指被审计单位行使职能和日常业务运转使用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如医院的“医院管理系统”,因此必须要了解该单位业务管理软件后台服务器使用的是何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 SERVER、ORACLE、ACCESS等;并确定数据库软件中哪些数据库是审计所需要的,然后备份所需数据库。以一般常用的SQL SERVER为例,审计人员可使用数据库备份的方式,到被审计单位服务器上备份所需要的数据库,再到审计人员使用的计算机数据库软件中新建一个与备份数据库名字相同的数据库(注意:大一点的单位一般机房内会有多台服务器,这时就需要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管理人员确认是那台服务器),用还原的方式将备份来的数据库还原到新建数据库中即可。
(二)所需数据库中数据表提取。获取业务数据以后,审计人员应同时分析数据库中那些数据表是审计所需用的,计算机知识较差的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审计思路所用到的统计数字,询问该单位计算机管理人员所需统计数字应从哪些表中提取。
(三)了解所需数据表中的字段含义。找到审计需用的数据表以后,还要逐一分析数据表中每一个字段的含义(同样也可以询问该单位计算机管理人员或软件服务人员),以便于将来使用SQL语句进行计算分析。
(四)数据校验。通过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管理人员或软件服务人员了解获取的数据表还需要进行校验。以医院管理系统为例,审计人员可以用语句计算出数据库中某一时期住院收费表和门诊收费表的收入金额合计,然后与财务报表中这一时期的相关收入进行核对,校验数据的准确性。通过校验正确的数据,审计人员就可以进行语句查询、分析、计算,获取可疑数据了。
二、关于财务数据
(一)数据的提取。财务数据是指审计需用的被审计单位财务核算软件中的数据。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取得,一是直接使用被审计单位财务软件备份后取得(注意:这里最好让有管理员权限的操作员到服务器上使用财务软件进行数据备份);二是到财务软件后台服务器中用数据库软件备份数据库取得,取得数据库后要分析出导入AO所需用的财务数据表,如简单的会计核算单位一般包括凭证表(有的单位凭证表分为凭证库表、凭证分录表两张表)、科目表、科目余额表,然后导入AO。
(二)数据的采集。正常情况下,第一种方式取得的财务数据可以使用AO软件中采集“财务软件备份数据”的方式直接采集到AO中;如采集不成功说明AO软件中没有此财务软件的采集模板,就需使用到第二种方式取得的数据,第二种方式取得的财务数据可以使用AO软件中采集“财务软件数据库数据”的方式进行采集,步骤较为繁琐可参照AO教材。
(三)单机版财务软件。特殊情况下,工作中还会遇到单机版的财务软件,该软件不需要单独的数据库软件支持,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第一种方式取得财务数据在AO中无采集模板,就需要审计人员对此软件的后台数据表进行分析,并制作审计需要的临时数据表,然后使用AO软件中采集“财务软件数据库数据”的方式进行采集。上述情况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要求较高,因此建议审计人员先设计审计思路再与软件服务人员进行联系,让软件服务人员帮你找到所需用的数据表。
一、BCP的语法简要范例
Microsoft SQL Server帮助文件中介绍了一个文本数据导入的范例:
bcp "Northwind.Jane Doe.Jane's Orders" out "Jane's Orders.txt" -c -q -U "Jane Doe" -P "go dba"
其含义是把Norhwind数据库下Jane Doe所拥有的Jane's Orders表导出到本目录下的Jane's Orders.txt文件内,使用于符型格式输出,登陆数据库的权限是Jane Doe用户,登陆密码是godba,由于引号内含有空格,所以使用“-q”参数,其他使用默认的字段间逗号分隔,行间回车换行分隔。
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碰到逗号或者回车换行出现在某字段内,比如审批意见等字段甚至还会偶然遇到“|”竖线,另外繁体字和半个字符等数据也会引起文本文件导入的错误,超过了范例的使用范围,这就需要对BCP的参数详细了解,完整的BCP语法如下:
Bcp{[[database_name.][schema].]{table_name|view_name}|"query"}
Bcp{in|out|queryout|format}data_fle
Bcp[-m max_errors][-f format_fie][-x][-e err_fie]
Bcp[-F first_row][-L last_row][-b batch_sie]
Bcp[-n][-c][-N][-w][-V(70|80|90)]
Bcp[-q][-C{ACP|OEM|RAW|code_page}]
[-tfeld_term]
Bcp[-r row_term][-i input_fle][-o output_fle]
[-a packet_size]
Bcp[-S server_name[\instance_name]][-U login_id]
[P password]
Bcp[-T][-v][-R][-k][-E][-h"hint[,…n]"]
根据Transact-SQL语法关系图的规则,大括号中的部分是必选项,中括号内是可选项,"|"是并列关系其中选一的意思。在这些参数中,计算机审计需要掌握的有十个,分别是:-m-e-b-c-t-r-o-S-U-P。
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字段格式不兼容等原因,经常会导致被审计单位数据库某表格无法正常装入审计数据库,如我们在最近一次审计数据准备阶段就遇到了这种问题。我们取得了被审计单位导出的文本格式数据,发现中间某些字段有乱码导致无法正常装入审计数据库,样本如下表。我们仔细研究了表格数据存放的格式,发现出现乱码的字段是出现在“意见1”、“意见2”、“意见3”和“意见4”,了解其字段含义得知一个超长文本的中文字符串格式意见书被切割为四份,每个包含250个字符,如果意见书中有半角字符出现,那么在第250位字符切割的时候就会把最后一位中文字符切割为两半,这就是从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导出的文本文件出现乱码的原因。原因找到了,假设采用通常的字段对应字段导入方式,那么在处理到第250位是半个中文字符的时候会自动与紧接着的分隔符结合形成新的字符串,这样字段的对应关系就被打乱了。
三、解决方案
我们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被审计单位数据库表一级数据BCP导出文本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把文本文件装入到审计数据库的过程,介绍的重点放在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导出文本的脚本。
第一步,建立一个视图V_ALCHECKADV把原表的四个字段通过位运算连接起来,参照脚本如下:
create view V_ALCHECKDV as select 申请书编码,顺序号,意见顺序号,意见1+意见2+意见3+意见4 as 意见书,操作员代码,操作日期 from ALCHECKDV;
第二步,定义字段分割符号和行分隔符用以区别意见书内部可能包含的"回车、换行、竖线、制表符"等内容,本例选择字段分割使用"|!",行分割使用"|@\n",("\r"的含义是回车,"\n"的含义是换行),语句如下:
bcp "ALCHECKADV.dbo. V_ALCHECKADV" out "E:\V_ALCHECKD.datc"-m 0 -e "E:\alcheckad.datc_error.txt"-m 10000 -e "E:\贷款意见表\01alcheckadv20090430.datc_error1.txt" -c -t"|!" -b 10000 -r"|@" -U "sa" -P"";
其含义是把ALCHECKADV数据库下dbo用户的V_ALCHECKADV视图(或表)导出存放为E盘下的V_ALCHECKAD.datc,每10000行提交一次校验,执行过程中没有被正常导入的文件输出存放到E盘下的alcheckad.datc error.txt,使用字符型格式输出,"|!"分割字段,"|@\n"换行,用户名sa,密码为空。
把上述脚本交由被审计单位系统管理员去测试运行,提取数据。
第二阶段:建立审计单位数据库文本导入的脚本。
第一步:建立等同于被审计单位V_ALCHECKADV等同的表,把字符型数据调增宽度,比如char(250)变更为nvarchar(5000)以提高容错率,即使是在连续五行字段分隔符识别错误的情况下正常导入。
第二步:提取文本文件目录下所有文件的全名。
E:\贷款意见表\DATAl>dir>list.txt
第三步:使用ultraedit的块复制功能把文件列表的全名复制岛出来,直接粘贴到EXCEL中,然后使用拖拉工具填充最终在F2形成批处理脚本:
BCP "ALCHECKADVdbo.ALCHECKDV" in "E:\贷款意见表\DATAl\22alcheckadv.datc" -m 10000 -e "E:\贷款意见表\DATAl\error\22alcheckadv.datc_error.txt" -c -t"|!" -b 10000 -r"|@" -U "sa" _P"";
第四步:拷贝F2列粘贴到记事本中另存为“bcp_sql.bat”批处理文件。
第五步:切换到BCP目录路径执行下列语句。
C:\Program Files\Microsoft SQL Server\80\Tools
Binn>bcp_sqlbat > E:\贷款意见表DATAl\screencopy.txt
四、注意事项
(一)在计算机审计时使用BCP工具主要因素是大批量的文本导入,结果正确和运行稳定是第一位的,所以不建议使用“-f”、“queryout”、“-o”等特殊定义的参数,原因如下:不用“-f”是因为格式文件比较复杂,修改起来也比较繁琐,不如编写语句直观高效;不用“queryout”时因为嵌入SQL语句比较凌乱,而且其功能完全可以由新建视图代替;不用“-o”是因为批处理需要指定每一个路径,而实际操作中只需要一个汇总的日志,所以在DOS批处理命令行后加上“>某日志.TXT”足以代替它。
摘要: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内部管理正经历着一系列实质性变革。内部审计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管理机制,必须不断发展才能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本文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品分析入手,对企业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途径进行了研究,结合目前内部审计现状,对于基于价值增值导向的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建议,以期挖掘企业内部审计增值潜能,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服务。
关键词:内部审计 增值 确认与咨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革,委托人对受托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促使了受托经济责任的含义不断扩大。为了服务于客户,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紧跟影响到股东和管理者的所有变革步伐,内部审计的内涵因此也得到不断拓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以下简称IIA)在最近一次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中强调,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为组织(企业)增加价值和改善其运营,进而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的手段是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进行确认和咨询,内部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由此,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被引入到内部审计的定义中,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有传统的监督检查部门转变为企业价值增值的组成部分,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不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企业内部审计增值产品分析
(一)确认职能提供增值产品 确认是内部审计的基础职能。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客观、独立的搜集相关证据,对管理层作出的有关生产、销售、财务、风险等决策进行中肯评价,查错纠偏,进而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企业内部审计中确认项目所提供的增值产品包括:财务审计、业务(包括采购、生产和销售)审计、合规性审计、审慎性调查审计以及系统安全审计等。确认职能提供的增值产品可以没有具体的报告形式,其产品范围针对不同的信息需要者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是专门针对针对决策制定者的内部审计项目,它以提高信息质量以及独立的审计原则为目标。确认职能提供的增值产品主要是通过纳入审计范围的事项发表中立、客观以及适当性的意见,或者通过主要的控制问题的披露,说明是否合适的忠告和控制来实现的。确认活动要素:(1)确认项目包括客观获取和评价证据的系统过程;(2)这些项目需要有事先确立的标准;(3)一旦需要将确认职能形成的产品传递给使用该产品的、除服务提供者或者被审核过程与领域中人员以外的第三方。由于确认服务主要是为了维护第三方的利益,因此要求较高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自主地根据需要决定审计范围,而不是由管理者来决定,并且要出具正式的报告。
(二)咨询职能提供增值产品 咨询职能提供的增值产品是在确认的基础上并结合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加工而形成的智力成果。在《内部审计准则职业实务准则》中将咨询活动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即提供建议以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其目标在于增加组织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与确认职能提供的增值产品相比,咨询职能所提供的增值产品更为直接和具体,例如可以为组织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运行环节提供建议、为组织管理人员的各项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为企业各项治理机制提供建议等。随着内部审计环境的变化,咨询服务逐步产生并发展成为组织内部审计部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其各职能部门对企业价值的贡献越来越关注,对于那些对企业价值没有贡献的部门逐步淘汰。尽管内部审计的确认服务也能为企业带来价值,但这种价值十分不明显。对此,内部审计必须发展咨询服务业务,为企业价值增值创造条件。
(三)确认与咨询职能矛盾调和 自从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被提出来以后,现代内部审计的矛盾性突显出来:内部审计在提供咨询服务时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在提供确认服务时所必须具备的独立性。这样,确认服务与咨询服务是否可以并存?确认和咨询两类服务中哪一类更为重要?或者是如何解决确认和咨询两种服务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成为内部审计研究的重点内容。在这里不妨从两个方面来缓解确认与咨询的内在矛盾。首先,应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咨询服务的含义,避免盲目扩大导致的矛盾深化。内部审计人员对咨询服务的内容要有所限制,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并非具有对公司所有事物和经济活动发表建议以及参与管理的权力和义务,不能盲目扩大这种咨询性建议的含义;同时,内审人员应该是在保持其独立性地位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咨询性建议。其次,应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相关人员的回避机制。参与了某个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等咨询的具体内审人员不应再参与该部门组织的定期确认,实行咨询和确认的内审人员相分离,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内审人员的独立性。
二、企业内部审计增值途径分析
(一)降低企业审计成本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价值增值活动,有其成本和效益界定。因此,内部审计增加价值最直接的途径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审计成本。首先,审计时间应当前移,即重视事前、事中审计,实施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审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这样不仅减轻了事后审计的负担,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还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审计方法应当采用多种方法,而不应仅仅局限在单一的现场查账上。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审计对象的内容和范围发生了变化,仅仅依靠现场查账的方法不仅降低了审计的效率,同时也影响到审计的准确性,削弱了审计质量。因此,可以在现有的内部审计环境中,采用多种先进的审计方法,通过现场与非现场省级的结合,不仅能够扩大审计的范围,提高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还有效的降低了人力、物力等成本,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二)评价企业风险管理 加强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而内部审计在对风险管理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在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行为提供客观、公正的建议,并对各种风险进行鉴别和评价,并就如何防范该类风险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企业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开展风险管理的相关培训,通过自身对风险的认识影响企业内部管理层,为企业提供价值的增值服务。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质量 衡量标准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高校的资金活动及经济关系日趋复杂,高校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高。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经济监督中的作用也来越重要,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到高校审计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并最终影响到高校教育事业目标的顺利实现。然而审计质量并非显而易见,如何衡量高校内部审计质量俨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从分析审计质量的含义、特征入手,提出了审计期望满足性标准、经济及时性标准、审计职业标准、审计理念先进性标准等是衡量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审计质量的含义
有关审计质量的涵义,国内外学者对其有着许多不一样的观点。其中国外研究者中的代表性观点有:美国瓦茨和齐默尔曼(1986)认为审计质量应该是审计师报告管理当局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这种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被审计人发生了违约行为,这种概率有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第一个决定因素是审计师发现某一指定违约行为的可能性,这一种可能性取决于审计师在审计方面付出的人力和物力以及其自身的职业能力;第二个决定因素是审计师将已被察觉的违规行为进行报告或者公布的可能性,这一种可能性决定于审计师相对于被审计单位的独立性。国内研究者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冯均科(2002)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过程与最终审计报告的优劣程度,而这里的审计工作与报告都是根据社会性与专业性的标准来判断的。叶少琴(2004)则指出审计质量是审计报告可以满足报告使用者的合法、合理要求的特性。从上述国内外研究者对审计质量含义的阐述中不难发现,他们对于审计质量含义的定义只是表述方式不一样,并没有根本上的分歧。
二、审计质量的特征
普遍认为,内部审计质量具有客观、可靠、全面、充分及时等方面的特征,并将这些作为衡量审计质量优劣的标准。但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基本特征外,审计质量还有隐蔽性、经济性和统一性等特征。
1.隐蔽性。
审计质量的优劣隐藏在审计报告甚至整个审计过程当中,而审计报告使用者想要根据报告的表面内容迅速的推断出审计质量的水平难度很大。因此隐蔽性便成了审计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形成审计质量隐蔽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既存在于审计人员和审计报告使用者之间,也存在于审计人员和被审单位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之间。这就导致了审计人员本身也无法准确判断出审计质量的真实水平,可能要等到被审计单位发生重大事件之后才能发现审计质量的缺陷。这种隐蔽性导致审计人员重速度轻质量,尤其是在高校目前存在审计资源不足,审计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就更容易使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为了追逐高速度,而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报告。
2.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审计质量受到成本与效益准则的约束。审计本身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审计成本会随着审计要求的提高和审计规模的扩大而不断上升,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审计成本也许会因此无限度增加,但审计的收益却终究是有限的。基于成本与效益的准则,成本预算经常会在某些方面制约到审计质量,由于受到审计成本的制约,有时某些能够提升审计质量水平的程序只能停止运行。所以,高水平的审计质量只能在特定成本水平下效益最大化时取得。
3.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工作并衡量其审计质量水平的统一标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时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它不仅是审计人员执业时的依据,也是衡量审计质量水平高低的准则。
三、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由于审计工作质量并非显而易见,因此就算是被审单位有着重大的舞弊行为,内部审计人员也为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那么如果被审单位在短期内并未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管理不善的问题,那么这些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会暴露出来。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财务舞弊行为有着非常谨慎的职业态度,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搜集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严谨慎重地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审计意见中是否对被审计单位中存在重大的财务舞弊行为进行发现并披露是判断审计质量好坏的最重要标准。除此之外,根据内部审计质量的定义和对审计质量的特征分析,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衡量。
1.审计期望满足性标准。
审计期望是指审计服务对象对审计功能所产生的审计效果的意愿、要求及评价。作为以高校管理层、被审单位及广大师生员工为服务对象的高校内部审计活动,就必须以满足他们的期望要求为唯一的和最高目标。审计人员应以积极的职业姿态最大限度地、及时地满足他们这些期望要求。审计的期望值和满意值越接近,审计质量就越高,反之审计质量就越低。审计期望满足性标准是审计质量最高层次的衡量标准。
2.经济及时性标准。
审计工作必须贯彻“成本效益”原则,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且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高校内部审计如果不考虑人力、物力及时间因素的限制,致使审计效益与成本不成比例,审计报告提供的信息早已过时,那么,即使审计工作完成的再好,也只能是低质量的,甚至是无效的。另外,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建议也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如果提出的审计建议,被审单位采取改进措施所付出的成本超过所带来的收益,这样的审计报告也不能算作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因此经济及时性标准也应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3.审计职业标准。
职业标准是由职业界制定的用以规范审计行为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技术规范。审计界制定各种审计职业标准,就是为了使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而进行自律的具体体现。所以审计的职业标准成为判断审计质量最直接的、最具可操作性的具体依据。当前,2013年新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具体审计业务时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绳,它不仅是审计人员执业时的依据,也是衡量审计质量水平的准则。
4.审计理念的先进性标准。
审计理念是审计工作的根本指导。有什么样的审计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审计行为,并最终出现相对应的审计结果。审计质量的本质在于保证审计功能的顺利实现,具体表现为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审计服务需求者的需求。从高校内部审计功能定位发展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功能从最初的查错纠弊,到国有资产的“守护神”、“经济卫士”、“免疫系统”等。因此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必须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审计理念,才能保证审计功能的顺利实现。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应将推动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促进高校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事业,并最终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作为衡量审计质量好坏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Watts&Zimmerman.Agencyproblems,auditingandthetheoryofthefirm:Someevidences[M].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86.23-28.
[2]冯均科.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一)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相互联系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必然的职业责任和或然的法律责任越高,其审计风险就越大。会计师的职业责任是遵从审计准则、法律和法规,而审计准则体系的四个方面都涉及到审计风险。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活动的独立性程度越高,审计活动揭示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越强,从而使审计风险越低。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选择有效的审计程序,提高人员素质等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独立、客观、公正,是以社会心理意志约束力表现出来的一种责任,审计职业道德水平愈高,审计质量愈高,风险愈低。审计法律法规越严谨,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因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承担的审计法律责任就越高,风险便越大。
(二)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通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对审计对象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审计责任包括审计职业责任和审计法律责任,审计职业责任和审计法律责任是互相联系的,未能完成职业责任往往会导致承担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的强制性和惩罚性则成为促进注册会计师秉承职业操守和保证执业质量的保障。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将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财务报表作为已符合公允地揭示要求的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基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样本抽样审查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差,虽然可以控制但难以消除。
二、审计责任相关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审慎选择客户
审计机构应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深入了解客户之业务,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采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抵制管理人员串通舞弊情况下,继续采用制度审计方法,可能会导致审计失败的发生。可以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将会计报表错误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对风险的评估分配审计资源,重点关注风险较大的领域和范围。在接受客户委托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不接受能力以内的委托。
(二)明确委托范围
明确委托范围是明确工作范围和责任,减少与客户之间的期望差距的有效方式。在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或委托合同时应当列明委托条款,阐明委托目的、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的性质及来源、报告向谁提出等。业务约定书要清楚的说明客户负责的工作,注明客户须对其提供的数据或文件的准确性及完整性负责,保证客户知悉自己的责任及说明依赖客户或其他方的程度。业务约定书还要述明其他有关的专业人士的职责,要清楚划分事务所与其他专业人士的职责。当客户直接或间接决定会计师的工作程序的性质或范围,业务约定书应说明客户须对程序是否足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负责。
(三)提高审计质量
首先,增强执业独立性、紧守独立原则、保持风险及操守意志是保证审计活动客观、公正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公众利益减少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其次,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自身业务质量的提升,努力做到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按照“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思想开展单位审计业务。最后,审计人员素质是关系到审计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能力素质两方面。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工作中遵循审计四大准则的要求。业务胜任能力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提升执业能力,积极参加后续教育,加强专业知志和技能培训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的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东辉.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的关系[J].商业文化,2007,(11).
[2]叶小玲.刍论审计风险与审计法律责任[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7).
【关键词】审计;独立性;影响
一、关于审计独立性的含义
关于审计独立性的含义比较宽泛, 在我国通常包括国家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民间审计独立性三种含义。Mauts & Sharaf(1961)进一步把民间审计独立性分为职业独立性(profession-independence) 和实务人员的独立性(pract it ioner-independence)。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属性,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灵魂所在。我们一般理解的独立性是审计师在执行审计或者鉴证业务时,保持其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实质上的独立性。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精神上’的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保持一种公正无偏的态度,不能主观的偏袒任何一方,在发表审计意见和进行执业判断时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使自己保持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外在的独立性“即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与被审计单位的企业或者个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如果注册会计师具备了实质上的独立性,但是报表使用者认为他们与委托人有利益关系,那么审计的作用就大大的下降了。因此,形式上的独立性也很重要,它是实质性独立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公众评价注册会计师工作、进而决定对注册会计师信赖与否的标准。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密不可分,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二者都具备了,注册会计师才能真正保持独立性。
二、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一)审计任期过长从而降低了审计师的纠错欲望和职业敏刚性
虽然审计任期本身并不会损害审计的质量,但是审计师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首先,如果审计任期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审计师对自己所采用的审计程序形成一种既定的思维,从而对于一些不常见的事项的敏感度降低,这时就比较容易相信管理层的说法,审计独立性就遭受了损害;再者,审计师的任期过长,对客户的审计流程就非常的熟悉,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了审计成本,事务所也获得了较大的收益;最后,审计师的任期较长,如果在以后审计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以前错误也不可能报告出来,因为这样就意味着对自己的否定,这也会对独立性造成损害。
(二)委托模式对独立性的影响
基于受托责任而形成的审计,存在着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人三个审计关系人。审计委托人是财产所有者,被审计人是受托管理财产的人,审计人是受托对财产经营管理进行审计的执行人。根据委托的关系,他们必须做到三方相互独立相互平衡。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的1/3高层是企业董事会的重要成员,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缺陷,股东大会形同摆设。而且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为同一人。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就由被审计人转变成了审计委托人,这时被审计方和审计委托方为同一个人,而且由其确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费用等,这就会使注册会计师处于被动地位。此时注册会计师可能会担心被解聘而屈从于管理层,出具虚假报告,从而严重损害了独立性。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对独立性的影响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分为: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合伙制和有限合伙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其所有资产和合伙人的个人资产来承担责任;而后者主要是以个人在公司注册的资产来承担责任。由于合伙制是以自己的家庭资产来承担责任,因此事务所就不会为了蝇头小利而冒大风险;而以个人注册资本作为赔偿砝码的有限制事务所,可能会因为利益的驱使而出具不符合实际的审计报告,严重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
(四)发展咨询业务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在这个审计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上,由于非审计业务的费用远大于审计业务的费用,这时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相继开展了非审计业务。对于非审计业务对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否有影响,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企业既提供法定审计业务又提供非审计业务,会过多的涉足企业事务,从而与客户管理当局形成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维持其独立性,从而影响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非审计服务往往包含咨询业务,一且为公司决策提建议,咨询顾问与公司之间利益的相互依存性就开始发展,这时审计师扮演着审计和被审计的双重独立角色,这就会使审计师因自我符合而丧失独立性。从实践方面来看,“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的破产(安达信对安然既提供审计业务又提供管理咨询业务),以及近期“国际五大”将审汁业务与管理咨询业务分业已成定局的消息,也证明了非审计业务对独立性的影响。
三、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途径
(一)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审计委托机制
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审计委托机制,把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严格分开。这就需要建立以法人股为主体的多元化产权结构,形成包括投资银行、投资基金、投资公司、个人、国家设立的法人股和其他投资者共同持有公司股份的股权结构,解决在公司治理中国有股“独大”和“所有者缺位”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真正实现了所有者和经营者所有权的分离,强化了股东的控制权,由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来行使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权,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结局了审计师与被审计者相互串通的局面。此外,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监督,了解审计进程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等。
(二)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通过做大事务所规模来提高审计独立性
加快会计师事务所的转型,发展有限合伙型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之间不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如果违反行业规定,合伙人个人将受到严厉的法律惩罚。这样就可以约束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从而使其保持其业务上的独立、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股份制的形式可以很快的聚集一批注册会计师,发展大型事务所,承办大型业务。
从会计事务所规模来看,小事务所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容易为了当前利益而屈服于委托人提出的不合理请求。从而严重影响独立性。而且由于竞争激烈,小型事务所本身的议价能力也比较差。通过创立合并、购买合并、和业务扩充等方式来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大型会计事务所具备雄厚的人力资本和资产,它有更大的能力来抵制客户客户施加的经济压力,不会为了保住小部分客户而不报告其舞弊行为,从而导致自己的声誉的丧失。这样,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就大大提高了。
(三)发挥中注协的监管能力
第一步,检查与处罚处并重.从而使监管效(下转第90页)(上接第88页)果明显提高。一是运用多种检查方式,加大检查力度。要制定经常性检查方案制度,每年不定期与定期相结合的抽取一定数量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对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全部检查一遍。二是提高处罚力度,提高监管工作的严肃性。对于查处的违法违纪行为,绝不姑息,要从严处理。第二步,加大监管队伍建设力度,完善组织机构。组建由专业技术调查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组成的调查和惩戒专门机构,科学的设置监管机构。与之同步的是要加大对监管队伍的培训,提升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第三步,组织施行严格的业内相互查处制度。严格的同行业互查制度能够行之有效的督促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保持其本质上的独立。
(四)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
各省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可采取对所管的会计师事务所采用集体签约的形式,协议制定本地区的最低收费标准,并且确保所达成的协议顺利执行。可采取相互监督的方法,由行业协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事务所会议,通报最低收费标准的执行情况。制定了统一的收费标准可以更有效的避免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避免了注册会计师市场中“劣币驱良币“的现象,这样就有助于审计师提高审计职业总体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新勇.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36.
[2]肖章大,张孝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理性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6(5):104-106.
[3]刘明辉.独立审计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5]曹玉俊.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0,4.
关键词:模糊 Petri 网 信贷风险 审计预警
一、引言
近年,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P2P网络信贷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冲击。Lending Club 2007年在美国成立,七年间作为美国P2P网络信贷的领先企业,目前已经成功撮合40亿美元的借贷交易。与此同时,我国P2P网络信贷成长迅速,最新出炉的中国P2P网贷指数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0日上午11时,全国P2P网贷平台共2 358家,其中活跃平台(纳入中国P2P网贷指数统计)1 680家。众所周知,由于网络信贷的高速成长,网络信贷企业水平参差不齐。2014全年问题企业达275家,仅2013年12月份,由于投资人撤资,行业兑付压力骤升所导致的问题企业就高达92家。网络信贷企业失败的原因总结起来,除了自身因素外,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平台内部风险控制较差,一些借款客户不能正常还款,使得贷款坏账率过高,而平台承诺投资人的收益过高,实际的优质业务很少,导致平台资金链断裂所致。因此对于网络信贷公司而言,降低信贷风险迫在眉睫。
审计作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有力武器,查错纠弊、警示预险是其功能。随着网络信贷P2P日益迅速的发展,企业面临的信贷风险越来越多,这需要内部审计承担更多的治理和管理职能,对重要风险进行预警。由于P2P网络信贷建立在互联网数据化的基础上,网络信贷风险的审计预警应当利用网络信贷业务内部外部相关因素数据进行准确评价,将内外部风险因素传导、风险识别、预警提示等结合起来,形成量化的风险评估结果,以准确判断业务风险高低,识别风险控制重点,形成审计预警,帮助审计人员实现事前风险控制。基于此,本文针对信贷业务流程中的信贷风险因素,模拟各风险因素间的因果关系,采用 Petri 网构建信贷风险模型,计算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传导概率,从而量化描述风险因素的传导机制,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管控风险传导过程。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P2P网络信贷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P2P网络信贷模式的探讨。P2P网络信贷属于微型金融领域,陌生人通过互联网进行借贷交易,这种模式必然存在比传统金融机构借贷模式更大的风险。如何消除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贷风险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微型金融领域研究的一项核心问题。沈良辉、陈莹认为,我国P2P网络信贷行业存在借款人信用信息识别难、借款用途真实性辨别难、借款抵押担保难等问题,而且网络信贷公司沉淀资金安全性差,网络信贷业务领域的可控性差,线上业务量少,自身特点导致的风险性也大。雷舰认为,对 P2P 行业的监管应该采取行业自律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机制,规范行业运行机制。黄叶危、齐晓雯认为P2P网络信贷存在法律缺失、平台用户使用不当、平台自身导致的风险等问题,并认为风险管理应以信用风险控制为主,建议建立共同信用评级系统。由上可见,国内外对P2P网络信贷风险的相关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信贷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或只是提出风险管理的建议,并没有将网络信贷的风险管理与审计预警结合起来。
从理论上讲,对金融风险的处理和控制当然是越早越好。以往,只有当借款人偿还不力时,网络信贷企业才会采取针对性的行动,但此时问题已经发生并恶化至不可收拾,这种滞后处理对充满风险的信贷行业是非常不利的,会造成巨大损失,如能建立审计预警系统,在前期就根据各笔贷款业务风险程度实施预警审计方案,将大大降低企业风险。审计预警系统是主动的控制防御,根据风险相关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系统地进行风险评估,对高风险项目实现审计预警,风险越高的贷款项目预警越敏感,相应的审计措施越周密。如控制贷款审批将不良贷款率将至最低,调整过高的投资回报率等,以及时降低企业风险,实现企业审计风险控制。鲁爱民、孟志青认为审计预警应在明确预警、排警的前提下,结合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状况,对公司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管理机制与制度执行等)进行评价,将风险识别及信息传递、预警提示等有机结合,以保证预警系统目标的实现。国内的预警研究往往集中在危机已经发生或者危机发生后,且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如对危机应对的建议或是对风险的评估。研究的方法也主要是分析风险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图表描述,然后通过计算或者演算寻找规律从而进行预测。但是这类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仅仅着眼于因果联系在实际应用中显然不够,还需要能够事先根据外部数据及时反应,通过定量分析,迅速得出准确的风险评价结果,有效预警。Petri网建模能够随着外界输入信息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及时通过风险影响因素的因果联系,准确评价风险高低,有利于审计人员事先对P2P网络信贷风险的控制,预防信贷风险造成的危害。
三、基于Petri网的审计预警系统模型
从前人各类审计预警系统的构想中不难看出,大多数设想都是基于工作流程创造的,这些按照工作流程设想的框架都缺少系统模型。在工作流的过程建模中,要求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强的描述能力,建模过程简便、直观,所建立的模型易于使用,同时还要求模型易于修改和扩充,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地,模型还要求能够便于被验证,进行性能评价。Petri网作为一种描述并发系统动态行为的有力工具,能够很好地满足上述这些要求,准确描述信贷审批流程。基于此,本文在阐述P2P网络信贷审批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网络信贷业务的经验教训,突出内外部因素在审批过程中与风险的因果关系,建立风险评价指标;给出基于模糊Petri网的评价方法,为定量评价网络信贷风险提供参考手段,为审计预警提供依据,确保互联网金融企业网络信贷风险的控制。
(一)信贷审批审计预警系统流程
简要描述:借款人提出申请并提交材料,将借款人材料信息传递给资格审核部门并进行审核,初审通过,传递相关信息进一步认证信息是否真实,根据获得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将评估结果传递到审计部门选择相应预警方案,在网上提供贷款,跟踪借款人履约情况,根据履约与否相应处理(详见图1)。
(二)建立互联网信贷风险审计预警模型
通过对互联网信贷风险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信贷主要风险因素来自于第三方因素、互联网企业内部因素、借款人因素、贷款人因素等多个方面。并且这些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例如:在第三方因素中,对申请人抵押物的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申请人互联网信贷审批;公司内部人员工作能力也会影响贷款审核情况,处理稍有不慎,都将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甚至危机网络信贷企业的生存。可以说,在信贷风险环境中,大部分影响因素都存在着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符合模糊 Petri 网应用范围。因此,本文在互联网信贷风险模型建立过程中,主要运用模糊 Petri 网相关知识对互联网信贷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图形化处理,并利用最长路径算法得到关键影响因素,直观、简便地实现对信贷风险环境中各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评价,并将信贷风险量化表达,对高风险项目提前预警,起到实现审计预警的作用。
1.基于模糊 Petri 网互联网信贷风险审计预警评价模型。根据模糊 Petri 网基本原理和对互联网信贷风险环境的分析,可以得到基于模糊 Petri 网互联网信贷风险评价模型 FPN。
2.FPN 网建立的步骤。FPN 网的构建详细过程如下:
(1)确定致因因素。详细了解互联网信贷的特征,分析导致最终事件发生的基本因素,得到互联网信贷风险致因因素含义及库所表示(详见表1)。
(2)确定中间因素。由上一步分析确定的致因因素,总结出一系列相关的信贷风险影响因素,根据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确定各因素在整个 Petri 网中位置,最终得到某互联网信贷风险中间因素含义及库所表示,见表2。
(3)根据互联网信贷环境的分析和FPN 中各影响因素含义及库所表示,得到互联网信贷风险模型中各命题含义(详见表 3)。
(4)确定变迁意义(见下页表4)。建立模糊 Petri 网,从最终事件分析寻找其致因因素或相关影响因素,并按因果关系进行模糊 Petri 网绘制。根据模糊 Petri 网的基本推理规则及触发规则,得到各因素及命题的结构位置及相关联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对模型 FPN 中各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关命题含义总结,绘制出基于 FPN 的互联网信贷风险模型(详见下页图 2)。
模型FPN中的相关数据:在模型 FPN 中,结合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根据模糊Petri网的理论,得出模型各因素中有数据的为 p1、p2、p3、p4、p5、p6,这些因素的模糊发生概率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及分析资料得出,而其他无实测或数据、分析资料事件的模糊发生概率可根据相关推理规则及模型计算方法得出。
3.模型FPN的推理规则。
(4)规则四。IF dkTHEN dl1AND dl2AND…AND dl(CF =μi)。变迁发生后,命题 dli(j =1,2,…,l) 的真实度的值为β(pj)×μi。 如果图2基于 FPN 的互联网信贷风险模型有相一致的表示,其库所对应命题真实度的值按照该算法得出。
步骤五:pj成为已检查过的库所,重复步骤四,直至所有点都被检查为止。
步骤六:按目标库所的第一个标记反向追踪最长路径及最长路径上的所有库所,则该路径上的致因因素即为引发信贷风险的关键因素,路径长度的含义即为导致其信贷风险因素的可能性。
四、结束语
网络信贷风险防范已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网络信贷企业日趋成熟,而风险管理已成为网络信贷交易和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正确评估风险,掌握风险的特征和变动趋势,执行审计预警系统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有效途径。而防范信贷风险最关键的就是在信贷交易达成之前对风险做出正确的预测,选择相应的审计预警方案。以Petri网为工具建立的信贷风险模型可以简洁、直观地描述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信贷运作的影响,利用模糊Petri网的推理算法可以计算得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传导概率,将风险因素的传导规律量化表达,帮助互联网信贷企业详细了解风险的传导过程,有针对性地采取审计措施,为企业更有效地预测和控制信贷风险提供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灵活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如数据挖掘、大数据技术将极大减少系统整理资料与评估的时间,提高结果准确度。这是保障信贷质量和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沈良辉,陈莹.美国P2P网贷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征信,2014,(06):61-65.
2.雷舰.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监管对策[J].国际金融,2014,(08):71-76.
3.马运全.P2P网络信贷的发展、风险与行为矫正[J].微型金融研究,2012,(2):46-49.
4.黄叶苊,齐晓雯.网络信贷中的风险控制[J].工作论坛,2012 ,(4):101-105.
5.孙英隽,苏颜芹.微金融的发展趋势:网络信贷[J].科技与管理,2012,(1):92-95.
6.鲁爱民,孟志青.审计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J].会计之友,2012,(29):97-98.
7.阳洁,胡静.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评价与分析[J].经济问题,1999,(05):48-51.
8.陈文夏.次贷危机对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的启示――基于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9,(02):22-25.
9.陈文夏.金融审计预警体系构建研究[J].审计研究,2011,(02):33-38.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法律责任 原因 对策
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含义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业务的过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或出于故意未按专业标准出具合格报告,致使审计报告使用者遭受损失,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按照应该承担责任的内容不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可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三种责任可以同时追究,也可以单独追究。
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高度信任和高度期望值是导致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产生的社会因素,近几年来,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越来越关注,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度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同时由于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导致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许多不合理要求,各方报表使用者和利益集团希望注册会计师能查m被审单位报表中存在的所有错误,舞弊和违法行为,事实上这是混淆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区别,一旦审计报告结论与被审单位实际情况不符.投资者或债权人遭受了损失,他们总是希望从其他方面得到补偿而不管是谁的错误。另一方面由于受审计时间,审计方法及成本的制约,注册会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所有的错误.舞弊及违法行为是不可能的。
(二)经济因素
近年来,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的加剧.一些事务所为了提高业务量、争夺客户、追求经济效益,在选择被审计单位时丧失了应有的慎重,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评价它的品格,弄清委托的真正目的。少数注册会计师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不顾职业道德,迎合委托方的无理要求,对被审计单位报表中的虚假错弊听之任之,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或与被审计单位串通造假。同时由于我国的审计费用比国际同行低,一些政府部门都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最低收费标准,为了生存和发展注册会计师不得不降低审计成本.也就不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审计某一个项目,审计质量可想而知。
(三)环境因素
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运行的不规范性是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环境因素。从公司内部环境来看,目前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国有法人股缺位,股权过度集中,董事会、监事会由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十分严重,从而给公司管理当作盈利管理,粉饰报表、操纵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公司内部控制的缺失造成公司内部控制的松散和低效,高级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特别是对会计政策随意选择和变更,公司由一人或少数几人把持或垄断财务决策,内部审计人员缺少独立性和号业训练,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只具象征意义。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注册会计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迁就上市公司,默许上市公司造假,几乎成了一种“理性选择”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行为必然受到市场其他参与者的影响,没有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很难独善其身。
(四)法律因素
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造成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法律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的不断改变,在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认识而产生的法律冲突中,有关民事纠纷的问题最多。可是,这方面的规定恰恰是最不完善、也是最为缺乏的。
三、避免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对策
一、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审计
(一)简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任何一个投资项目,总是从机会研究开始的。所谓机会研究是指鉴定投资机会,寻求投资用于哪些方面才能产生最大利益的研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现有自然资源、生产及技术条件、市场情况等进行研究,以寻找投资机会设计投资方案;二是对拟定项目的发展前景和条件进行研究,初步判断项目投资的效果,以决定项目是否具备投资条件。通过机会研究,提出投资设想,出具项目建议书,开始对项目正式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包括市场研究、技术研究和经济研究。根据1983年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建设项目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总论(项目背景及研究依据等)、需求预测及拟建规模、建设条件和选址方案、资源状况、技术工艺和设备选型、劳动组织及人员配备、预计效益等。
(二)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审计
1.审计切入点
根据基本建设程序,投资项目在可行性研究之后,如确属可行,应向有关部门申报,待批准后即进入项目设计阶段。这里,对可研报告的批复实际就等于做出了项目决策。因此,审计的切入点应放在可行性研究完成之后、正式批复下达之前,以便为最终的投资决策服务。
2.审计要点
对建设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审计包括两层含义,即审查和评估。
对可研的审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合规性审查,重点审查有无项目建议书、有无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承担可行性研究的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研究人员的构成是否满足需要等;二是合理性审查,重点审查可研报告内容和深度是否满足项目建议书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项目审批机关投资决策及编制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是否明确回答项目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确定的设计方案和估算的投资、成本和利润达到合理的精确度。
对可研的评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的必要性(市场、资源和技术);二是建设条件(原材料、燃料等供应是否落实;资金来源是否可靠;建设地址是否合理;是否有相关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相应的地质水文资料是否清楚);三是经济评估(建设投资估算、成本估算、销售收入和税金估算利润预测、投资回收期估算以及投资方案的比较等);四是技术评估(工艺技术是否先进适用;引进设备是否符合国情;新技术、新设备是否安全可靠等)。
二、初步设计阶段的审计
(一)简介项目初步设计
设计是指在技术和经济上对拟建工程的实施进行全面安排,同时对工程建设进行规划的过程。在我国,一般大中型项目采取两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是按照设计任务书要求所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是编制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确定工程总造价、制订建设计划的重要依据。
(二)对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审计
1.审计切入点
初步设计文件按照规定必须报国家或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设计文件批准后,不得擅自改动,凡修改涉及初步设计主要内容的,必须报原初设批准部门同意。因此,笔者认为将审计的切入点放在初步设计报批之后、正式批复下达之前是比较合适的。
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审计的本质,但是建立在数据式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对象形式、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程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保护不同于以往审计模式的变化,而是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深刻改变了审计作业的模式和审计发展的轨迹,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式审计模式并没有全盘否定现有审计模式,而是对现有模式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现有审计模式下的一些基本要素如账簿、内部控制、风险等,应根据数据式审计的特点和要求更新其内容。
数据式审计模式的技术方法
数据式审计的核心技术是采集、清理、转换、验证、分析,构建审计分析模型,验证审计分析模型(如:验证分析模型、逻辑关系模型、经验或线索模型等)。
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数据式审计的基础工作,做好数据采集工作对下一步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对数据进行验证。数据采集应保证所采集的数据是真实的,未经蓄意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还应保证所采集到的数据是完整的,未发生数据丢失的情况,并且与审计需求相关,能够保证完成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各审计事项,实现审计目标。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不要破坏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并保证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和技术文档不被无关人员所获知。采集方式。一是直接拷贝和直接读取。二是利用嵌入审计模块采集数据。嵌入审计模块是写入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中的程序代码,能够对系统处理的每一笔业务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但由于其技术要求比较高,因而实施难度较大,应用范围不广。三是利用财务软件标准接口采集数据。对于符合国家接口标准(GB/T19581――2004)的数据,审计软件(如AO)可以直接进行采集。四是网上采集。主要是利用固定的数据接口,通过数据采集工作站或审计数据服务器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中采集数据,它分为现场采集和远程采集。其他还有文件传输、开放数据互连(ODBC)等采集方式。
2.数据清理
数据清理是对所采集到的被审计单位的源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使之规范化的过程。被审计单位的源数据是在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环境下创建和运行的,因此可能存在各种不规范之处,在进行审计分析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清理操作,才能得到规范化的数据。如果未经清理就对其进行分析的话,可能会存在无效果、无效率甚至是错误的结果。
实践中较常见的数据不规范情形:一是值缺失,这种情形会限制审计人员对数据库进行的计算机操作,如查询、筛选、汇总等,影响数据分析的效果。二是数据值为空。三是冗余数据。四是数据值明显错误。其他还有录入字符型数据时前面有空格、用词不统一、错别字等等。
3.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是指对数据清理后得到的数据进行语法和语义上的转换,得到适合审计人员分析的数据的过程。从语法层面看,数据转换解决的是不同数据库格式的识别问题,即将具有相同或相近含义的不同形式的数据转换成形式相对统一的数据。从语义层面看,数据转换解决的是对数据含义进行识别的问题,即正确标出每张表、每个字段的经济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4.数据验证
数据验证是指在数据的采集、清理、转换等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检查,验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等目标的过程。数据验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在采集、清理、转换中保持真实、准确和完整。我了达到这一目标,数据验证应贯穿于数据采集、清理、转换的全过程,在审计的每一个阶段中,审计人员只有不断验证,才能保证数据验证的最终目标达成。数据验证在数据式审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审计的成败。
5.数据分析
计算机审计区别于传统手工审计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构建模型,用模型对审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分析是指通过建立审计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核对、检查、复算、判断等操作,将被审计单位数据的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审计线索,搜集审计证据的过程。数据分析根据其分析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总体分析和具体分析。总体分析是为了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其思路与分析性复核的内容有些类似,从技术方法上看,可以通过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如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进行;也可以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来进行,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方法、非线性估计等。具体分析是审计人员根据业务数据的钩稽关系、业务处理逻辑、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自身的经验等,建立审计分析模型,进而建立审计分析中间表,对中间表进行核对、复算、判断和检查等操作,以发现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审计分析模型的构建是一个崭新的问题,也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
数据式审计模式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1.数据式审计模式存在的困难。审计人员在数据式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偏低。数据式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和管理,对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财务会计和单位内部控制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必须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但现阶段,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系统性全面性较弱,习惯思维难以打破,在数据式审计方面的创新精神不够,甚至存在消极畏难情绪。审计人员在数据式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偏低成了数据式审计发展的一个“瓶颈”。
数据式审计规范和标准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的大力发展,使审计工作环境、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线索等基本审计要素发了重大转变。
数据式审计开展的对策
首先要培养审计软件开发和精通数据式审计的人才队伍。“人”是审计行为的主体,是决定审计水平的根本因素。数据式审计需要一批既精通审计又精通软件开发的高级人才。一种规范的途径是从高校有关计算机审计专业中进行培养,还应经过一段审计和软件开发实践,才可能培养出这方面的高级人才。但这一培养周期太长,无法尽快扭转审计软件开发人员严重不足的局面。因此,也可以加强对现有在职审计人员的培训,从有审计经验而且对计算机审计感兴趣的审计人员中选拔,进行软件开发基本技能的培训;或从有计算机软件开发经验的人员中选拔,进行审计方面知识的培训,使其直接参加到审计实践中去。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才能提高审计人员数据式审计的能力和水平。除对特殊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外,审计机关还应树立全体审计人员的信心,加强数据式审计理论、技术方法、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使审计人员尽快掌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各类审计方法,消除畏难情绪,也是解决数据式审计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审计准则 协调 现状
1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含义
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国际审计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首先必须明确协调的含义:
坎贝尔认为:协调一般指通过缩小差异逐步趋同。但协调并非指严格的统一。
L·S阿明和L·H·拉德赖夫指出:“协调就是一种缩小各种标准和实务差异以形成一套精密的可接受的标准和惯例的过程。协调过程将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国际的基础上进行。”
L·M·塞缪尔斯和A·G·派珀认为:“协调就是试图归纳不同的制度,把多样化的实务并入和组合成能产生共同合作结果的有序结构的过程,是减少差异的过程。”
日本学者松闸信男教授认为:“协调就是将形成跨国的各子公司所在国不同、经济、和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审计制度,在与跨国公司有牵连的各个国家、进而在全世界形成统一秩序。”
我国学者李宝震、郝振平认为:“所谓国际协调是指各国的某些机构或团体在国际范围内结成统一组织,经过协商讨论,共同努力建立标准,以期缩小差异,使审计实务趋于标准化的活动。”
根据上述关于协调的论述,我们认为,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有关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对不同的审计准则进行调和,缩小差异并使之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
2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意义
2.1 是跨国公司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事实上,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在很大程度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而提出的。跨国公司财务报表的使用者需要了解和掌握跨国公司的审计行为和准则,以便判断其审计的质量、增强对财务报告的信赖。他们需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财务报告进行和比较。这些财务报告经过了不同国家的审计,而这些国家的审计准则是不同的,这就给来自不同国家财务报告的分析和比较带来困难,迫切需要对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进行协调,建立统一的审计准则。
2.2 是世界经济环境下审计职业自治的需要
在世界经济环境下,由于工商企业和职业本身的日益国际化,这样就产生了一些在本国经济范围内没有遇见过的新问题。例如,按照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否能为别国接受;本国投资者能否看懂别国的财务报表;本国的审计报告能否为他国投资者所理解;别国的会计师能否在本国执业等等。这些新问题已经不可能仅仅通过修改本国的审计准则就能解决。
全球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会计的国际间互认不能再被忽视。而国际互认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师资格的差异和审计准则的差异。本国的会计职业若得不到世界的承认,必然会阻碍本国的会计职业发展,从而对本国的对外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这样又势必引起政府的干预。所以,从职业自治的角度看,制订和实施一套国际认可的审计准则,加快国际间的互认,就成为必要。
2.3 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国际会计准则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可以看作是对国际审计准则协调的推动。正如斯坦泼和穆尼兹所分析的那样,当国际会计准则获得更多权威的时候,就有必要拥有一套国际审计准则来促进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如果某国的财务报表是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则国际投资者将更容易充分理解和信任该国的财务报表。同样,如果国际投资者知道有一套国际审计准则正在不同国家被审计师所,则国际投资者对国际会计准则在不同国家被一贯地执行的信心将会得到提高。因为审计师在坚持会计准则的实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际上,国际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推动的。许多制订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因同样也适合于国际审计准则。
3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现状
获得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一个显著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会计团体有组织、有系统的合作和努力,来达到这一目的。实际上,这种协调的尝试也已经进行多年。当前国际上有两个主要组织公布了有关民间的国际审计准则:—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二是欧盟。这些组织对于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产生不同的,概述如下。
欧盟并没有像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那样国际审计准则,但所的共同体第4号和第8号指令涉及到审计准则的有关。虽内容不全面,但是由于其指令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要求成员国的法律应与指令要求统一起来,因此它对审计准则的协调具有强有力的影响。
然而他们要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取得一致的意见,还存在着许多困难。欧盟协调审计准则进展缓慢的情况就表明了这一点。例如协调审计的独立性问题,由于各成员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而出现独立性的不同理解。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是另一个国际审计准则的组织。该组织所属国家审计实务委员会的章程中规定,其目标是以协调的准则来发展和提高世界会计职业的协作。这个组织在协调审计准则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出版了《国际审计准则》。但是它所的准则是建议性质而不是要求,准则的前言可以证明这一点,“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今后将寻求促进他们自愿地接受这些准则。如果有的国家的审计规章与该准则有差别,那么成员单位应按准则执行到可以执行的程度。”
,作为协调的结果,国际审计准则日益受到国际师联合会各成员国的重视,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当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审计实务委员会审计准则时,加拿大的审计准则委员会就将它与加拿大现行的实务进行对比。如存在重大差异,除非基本上不同意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的观点或者认为加拿大的环境要求采取不同的观点,否则加拿大审计准则委员会将修订其自身的准则。
澳大利亚于20世纪80年代初决定把国际审计准则并入澳大利亚的审计准则,在1983年对其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并重新。此后,澳大利亚审计准则委员会还决定把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的讨论稿直接作为澳大利亚审计准则草案。
4 对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评论
4.1 坎贝尔的国际协调观
(1)各国审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是当地、等环境的产物。如果不考虑各国审计准则的深层原因,即使能够减少和调和各国审计准则间的差异,这种调和也只能是肤浅的,毫无实质意义。
(2)审计准则的协调不应该是孤立的,应与既定的经济和目标相结合。在整个协调结构中,若没有其他协调要素的支持,协调的影响力将是极其有限的。
(3)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如果财务报表按照完全不同的会计计量和揭示原则编报,审计准则的协调对财务报表国际可比性的贡献就不大。审计准则最终能否在实质上为财务报表的国际用户提供令人满意的审计意见,将不仅仅取决于审计准则本身是否能达成统一,还取决于会计准则能否达成世界一致。
(4)不发达国家虽然没有能力制订本国审计准则,但也不见得愿意接受“国际施舍”。
4.2 莱因哈德·戈德勒和阿朋·拉德鲍夫的协调观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第一任主席莱因哈德·戈德勒(Reinhard Goerdeler)曾表示,绝对的世界范围统一将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会计和审计必须持续地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商业惯例、法律制度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但戈德勒还是有保留地认为,国际性准则仍有可能在下述两个方面获得成功:能够缩小国际环境影响的各种差异;使各国坚持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性质得到相互交流和理解。阿朋·拉德鲍夫在1981年提出了与戈德勒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审计准则可协调的机会比起会计准则来更为乐观。但他们又认为,审计准则的是各国文化、法律、政治和经济等各种变量相互牵联的复合物,谁都不能指望审计准则会取得完全统一。
4.3 D·R·卡迈克尔的评论
卡迈克尔认为,尽管已经建立了协调各国审计准则的正式机构,但并没有发挥作用。《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很不严格,随意性很大,似乎很容易就可达到。更糟糕的是,国际审计准则的措辞往往模棱两可,掩饰或遮蔽引起争论的,使这种解决方法难以理解和缺乏约束力。卡迈克尔最后认定,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已经走调了,最终的结果将不是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而是噪音。
4.4 笔者的协调观
(1)协调是一个过程。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他是一件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各国政府、会计职业团体、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广泛合作和支持,只能在有选择、有折衷的条件下逐步趋同。
(2)协调不等于绝对统一。由于造成审计准则差异的原因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因此,只能调和审计准则的一些重要方面,求大同存小异,且这种调和应该允许有一定的伸缩性,不可能要求完全一致。
(3)协调是平等基础上的协调。各个国家应该彼此了解和谅解各自的差异,在平等的基础上做出一些让步。对国际审计准则的执行也应该是自愿的,不施加外部压力。
(4)协调应该首先从审计准则的基本要素抓起。各国审计准则的差异很多,协调不可能做到全盘兼顾,因此,首要考虑的就是审计准则基本要素的协调。因为审计准则的基本要素不仅体现了审计准则的核心,而且也是影响审计质量、影响审计报告的可比性的重要因素。在审计准则的五个要素中,审计报告要素的协调是难度最大的,因为它涉及的经济、法律背景最多也最复杂,很难从根本上加以协调。相对而言,“职业能力”和“独立性”要素的协调要容易一些,因为大多数国家都是由会计职业团体对这两个要素作具体规定,受国家干预的可能性小一些。协调难度最小的两个因素是“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证据”要素,因为这两个要素主要涉及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的范畴,而各国在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方面的差异是不大的。
(5)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前景是乐观的。虽然说审计准则的协调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但前景是乐观的,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协调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认为,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本趋势是:以地区协调为先导,逐步实现审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的协调。当然,这里所说的协调不是审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的绝对统一,而是审计准则基本精神的统—。
一、抽查审计的含义
抽查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计(测试),并根据审计(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
抽查审计不同于局部审计。抽查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方法,它相对于详查审计而言。局部审计作为审计类别的一种,则是按审计工作范围大小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分类,是相对全面审计而言的。局部审计不一定采用抽查审计,对局部审计中的某些审计事项可以采用抽查审计,也可以采用详查审计。例如:某政府办公大楼工程为一个单项工程,该单项工程总造价由建筑工程、装饰工程、电气工程(强电和弱电工程)、给排水工程、空调通风工程等若干单位工程造价组成,每一个单位工程造价又由若干分部分项工程费用及相关取费费用构成。在审计该单项工程总造价时,若对组成该总造价的每个单位工程造价均进行审计就属于全面审计,若只对组成该总造价的几个单位工程造价(如建筑工程造价、装饰工程造价及电气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就属于局部审计;确定全面审计、局部审计后,对具体单位工程造价审计而言,若对组成该单位工程造价的各分部分项费用及其它相关费用全部毫无遗漏地逐一进行审计就属于详查审计,若只对组成该单位工程造价的部分分部分项费用及相关取费费用进行审计,通过部分审计结果来推断总造价审计结果就属于抽查审计。
二、抽查审计的适用范围
抽查审计能使审计人员从单调、复杂的工程决算审计工作中摆脱出来,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省审计资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抽查审计是以部分资料的审计结果去推断总体的状况,因而有可能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发生频率不高的错弊行为,该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国家审计准则中规定:在审计事项包含的项目数量较多,需要对审计事项某一方面的总体特征作出结论时,审计人员可以进行审计抽查(即抽查审计)。抽查审计用于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决算审计时,特别适用于工程施工过程记录详细、变更签证资料齐全、施工工艺(做法)相同或相类、工程量涉及范围广的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的审计。例如:某城市市政道路的零星维修工程,每块(部位)维修面积均不大(50M2以下),维修涉及的路段范围广(整个城区约200块),累计工程量大(5 000M2以上),工程资料齐全且每处维修施工工艺相同,适合采用抽查审计方法对该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又如,某城市主干道路(全长3KM)两侧建(构)筑物外墙涂料工程,建(构)筑物包括商住楼、办公楼、围墙等,每栋建(构)筑物面积不大,工程量涉及范围广,累计工程量大,工程资料齐全且每栋建(构)筑物涂料施工工艺相同,也适合采用抽查审计方法对该工程造价进行审计。
工程造价决算审计时,抽查审计通常不适用于下列情况:
1.总体工程量较小,核查工程量容易。
2.构成总造价的分部分项多,各个分部分项工程量均不大,且相互之间不相关、施工工艺各不相同。
3.可接受检查风险过低或要求审计检查保证程度过高。
4.有特殊风险或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
5.使用抽查审计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抽查审计的种类
工程决算抽查审计时,根据抽查审计决策依据的方法不同,抽查审计可以分为两大类:统计抽查和非统计抽查(判断抽查)。
1.统计抽查。
统计抽查方法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与审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样本的选取,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样本量、对样本进行评估并对总体进行推断的一种审计方法。其具备两种基本特征:一是随机选取样本,二是利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和计量风险。
前面举例提到的某城市市政道路零星维修工程决算审计时对工程量的审核就可以采用统计抽查的方法,先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抽查的总数量(如按10%的比率进行抽查,应抽查20处维修点),然后在所用维修点(200处)随机选取20处进行工程量审计核实,最后根据抽查范围(20处)内工程量审计的结果(平均核减率2.5%左右)对整个范围内工程量进行推断,得出审计结果(总体平均核减率2.5%左右)。
2.非统计抽查。
非统计抽查也称为判断抽查,一般是由审计人员根据专业判断来确定样本量、选取样本和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估。因此审计人员可能不知不觉地将个人的“偏见”应用在样本的选取中,而使样本不能客观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
前面举例提到的某城市主干道路(全长3KM)两侧建(构)筑物外墙涂料工程决算审计时对工程量的审核就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查的方法,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建(构)筑物计算涂料面积时的扣减关系、工程量计算规则会有所不同,可以先在整个建(构)筑物中确定典型代表性建(构)筑物,如商住楼、办公楼及围墙等,然后每个典型代表性建(构)筑物抽查一定数量进行工程量的审核,最后根据抽查审计结果来评估总体的审计结果。
3.抽查方法的选择。
工程决算审计时,究竟选用哪种抽查方法,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对成本效果及工程具体情况方面的考虑。非统计抽查可能比统计抽查花费的成本要小,但统计抽查的效果则可能比非统计抽查要好。审计人员既可以采用统计抽查法,也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查法,还可以结合使用这两种抽查方法。这两种技术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得出审计所要求的充分、适当、合理的审计结果。
4.统计抽查与专业判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