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3-06-22 09:38: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报告会或者报纸、杂志等形式完成的,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新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断涌现。文章通过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分析,肯定了网络课程、微课堂、公众号、讨论群等新形式在课堂上的应用,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手段与旧形式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大学生是推动当前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群体,世界形势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形势,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高校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或者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比较与研究。

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及其局限性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开报告会或者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方式实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内容设置上,更多的是讲解思想政治理论及基础知识,而且很多课程的讲解是照搬理论或教材,实际案例比较少且时效性较差;双方力量对比上,施教者与受教者两方信息不对称,前者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和权威优势,大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途径及渠道单一,宣传范围及力度有限。另外,大学生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讲解来获取信息,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二者不能接触到共同的学习途径或者资源,课外即使学生有疑问也找不到及时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因此,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进行广泛、合理的宣传教育,抓住这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实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手段的完美结合。如互联网进课堂,借助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等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大学生与外界信息的互动,增强双向交流、内外交流。在高校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增设专题网站来补充学习,扩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进行实名注册,通过分析学生的注册数目、访问次数或者点击率来改进工作;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定期开展思想政治课微课大赛、论文征集和表彰等活动,有效地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新颖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另外,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及思想动态,对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组织专题学习,甚至借助于微信或者其他载体设立专门的讨论组、讨论群,实现师生自由、及时、有效的沟通及交流。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了新途径、新手段,这并不是对原有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教育手段、方法、思维进行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新时期理应以一种新面貌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丰富自身的网络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途径。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思维、教育方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变性、创新性、风险性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质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与创新意识

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网络安全及信息化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要正确处理好互联网的安全与发展、开放与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有鉴于此,高校在强化自身“把关人”角色的同时,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网络环境下衍生出新的教育模式和生态。同时,高校还需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其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自主能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本性地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关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无论采用哪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或载体,根本目的都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面对新形势,高校应该直面问题,主动出击,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实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手段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谢玲.“互联网+”视阙下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7(4):39-44.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实现途径

高校是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时代,高校对大学生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重视生活化的转变,并以生活为主要的内容,来将相关的生活方法贯穿到整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促使师生都能够得到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20 世纪初胡塞尔提出教育要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这给我国教育生活化思想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回归到大学生活,回归大学生本身。教育回归生活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对此有更准确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包含了人本身的德、智、体的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而人的能力只有在社会关系发展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而这主要就来自人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也与生活密切相关。教育生活化就是在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产生而来的。从这个方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深入大学校园生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培养大学生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基础支撑。而就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则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基础,我们只有确保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并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确保其在进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加坚强的去面对挫折与挑战,并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因此,就针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高校的思想教育生活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社会文明的不竭动力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代表了整个社会文明的深入。因此,文明的社会必须要有思想坚定、价值观正确的青年人加入,才能真正促使社会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变化。也就是说,作为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要求我们必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想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实现生活化。现阶段,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并且未来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因此,学生们必须要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就针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来说,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在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一)讲究语言艺术

事实上,要想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依靠于语言媒介实现的。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求教师应注重语言艺术,并且做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心,来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瞬间沉默的方法,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以此来突出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声调变换的形式,来对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内容进行强调。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有一个切实的感受。

(二)从做中学

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源自于生活。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结合学生所处的时代,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其能够充分的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调查、谈话等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以此来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进行游戏情景的设置,来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中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强化学生的实践互动,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学校的灵魂所在,校园文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为了能够更好的营造起良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政治素质的提升,就要求气门积极拓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建设起个性的校园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验活动。除此以外,应当积极引导校园文化管理与建设,来做好前期的舆论宣传工作,并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来进行文化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全面总结。

(四)完善管理机制

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各个学院的书记必须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此同时,要求班主任必要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学生委员会管理机制,确保学生们能够充分的融入到集环境当中来。最后,要求其必须要做好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监督,确保其能够对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践行。

(五)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就针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其所强调的,往往是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并因此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其及时转变这一不良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建立起更加科学的评价模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再生活化的作用背景下,来实现自我思想政治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中北大学,2015.

第3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关注社会变迁带来的新挑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运用与普及,使高校学生受到来自社会上和国际上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产业化和后勤社会化的出现,改变了原来高校学生上学不用缴费、毕业不愁分配的思想观念,致使学生思想和心理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出现认识上的模糊,行动上的茫然,产生忧虑、焦躁、不安心理,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高校改革的不断发展,就业岗位和就业渠道多样化,必然引起人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一系列的变化。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及不良风气更直接、深刻地冲击着当代青年的心灵,使部分青年学生迷茫、困惑,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2.关注高等教育自身新变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改革开放以后,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被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迅速向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新模式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由传承型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实现了由模本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转变;实现了由灌输式教育向辨析式教育的转变;实现了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转变;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自主型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这种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却未能紧跟时展而明确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目标。虽然思想政治课时和活动不少,但实际效果欠佳,难以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大学和谐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以和谐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向人们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以大学和谐文化为载体,为解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答案。大学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大学文化建设之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师生所接受;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更好地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内容的熏染。

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是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硬件”系统,布局合理的校园规划;朴实、素雅、大气、简洁的建筑风格;优雅的校园绿化和人文景观;干净整洁的整体环境;功能齐全的教育教学设施等等,这些和谐优美环境的构建,可以影响到每一个人,能催人奋进,助人自律,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此外,学校成员对和谐的大学文化能够高度认同,其中的是非标准、运行规则等便会自然而然地拥有强力的约束和激励功能,对师生的动力系统产生激励、对师生的行为系统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体现了大学文化的约束和激励功能。

2.以和谐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载体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有效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既包括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影响,又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影响,两者的影响相互交融、密切联系在一起。将大学和谐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这种全面影响,即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培育宽容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及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过程,它不仅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更能充分发挥文化所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此去潜移默化地感染人、影响人,陶冶情操、磨炼学风、提高素质,从而促进师生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三)协调凝聚功能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条件下,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不争的事实,不是所有的价值取向都符合社会和谐的要求,有些价值取向甚至与社会和谐要求完全相悖,这就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凝聚、整合作用,引导各种价值追求不偏离主流社会和谐价值的方向,在异中求同,消除各种不和谐的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凝聚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经济方面:既表现于宏观层面――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也表现在作用于社会成员个体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道德品质、精神力量、需求层面;政治方面既表现在引导人们对政治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也表现在社会成员在政治行动中的参与意识和政治活动能力;文化方面既表现在以一种理性的主体意识去继承、弘扬文化传统,也表现在实现其对受教育者的文化控制,从而发挥对社会文化的控制力;环境方面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社会、群体、个体。多种功能之间越和谐,其作用也就越充分。若轻视甚至忽视其他功能,其效果必然受损甚至适得其反。如果对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做进一步的分析,就会更加清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协调凝聚作用。首先,和谐社会应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要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赖以存在的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更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其次,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要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也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来疏导。再次,和谐社会应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健全的社会。党、政、群和社团等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在校园内,其影响力可以辐射整个社会。高校本身也是和谐社会的子系统,建设和谐校园理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明礼诚信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典范。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学校的和谐稳定,更有利于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1.追本溯源,走近思想政治教育本意,从本源上廓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社会道德要求和政治观念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进行教育。更是对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廓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回归生活,重新确立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重新定位:即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内心发展需要,回归学生真实、自然的现实生活,培养他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并驾驭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3.结合实际,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积极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文明的品行、高雅的品位、高尚的品格,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学生日常生存能力有关的训练以及危机状态下紧急干预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成为自理、自立的人。

4.创新网络载体,走入学生心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作为现代科技革命杰出代表的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也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创新网络载体,注重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网站成为集舆论宣传、思想交流、提供服务、提升素质于一体,具有较强互动功能的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

5.善工利器,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专业化,就要定期组织思想教育工作者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从而更好地把握现代教育改革前沿信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作的“高科技”含量。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艺术修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与品位,为思想教育工作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第4篇

所谓素质型人才教育理念,指的是学校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从学生个体的自身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全方位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以发展学生良好而健全的个性为根本目标的教育。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我国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然而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伴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高校管理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高等院校教育基础薄弱等原因,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教育主体、教学理念等三个方面。首先,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培养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当中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力量,在高校综合性人才的锻炼和培养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因为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方法不当以及专业功底薄弱等各方面的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主体呈现越来越鲜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为高校思想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视野非常宽广,个性十足,思想意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当然,他们身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欠缺、责任意识不强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当代的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压力大、社会发展快、体制不健全等方面的考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最后部分高校管理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例如,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尚未做到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过于重视专业课程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让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处于非常难堪和尴尬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3关于依托素质型人才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转型以及改革发展的进程当中,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能够始终坚持“素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观念和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各类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和实践素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不断推动着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1努力树立起素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通过实践可以得知,正确的教学理念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由此可见,当今的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应当紧密结合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努力转变和优化教学理念,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用素质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模式的创新、办学模式的构建、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的改革。

3.2积极探索和构建素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可知,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最终将落实到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这一层面。由此可见,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务必紧紧围绕“素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探索和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实际出发,重新确立新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以及教学流程,重点突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解决实践问题以及适合现状和工作岗位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3.3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等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在教师队伍人才引进、教师的进一步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水平,始终把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人才引进、全面提高、重点培养等方面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研究和落实具体措施,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3.4努力探索科学而合理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在日常的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积极探索科学而合理的办学模式。实践表明,只有将日常的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充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务必探索科学而合理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强化课外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3.5积极创新素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管理上,校方应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科学而合理的教学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交叉检查、专家评课、学生评教、教学评比等多种评估和激励模式来督导和评估教学成果,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严格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管理,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改革。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不少人会认为美国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只有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事实上,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名有实”,而且思想极为丰富。在美国,他们更多地称之为“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提高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重视课堂教育,进行“政治社会化”

高校作为未来社会继任建设者和领导者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美国学校课程教学重视价值判断和价值澄清,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思维能力。开设有“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西方文明史”、“亚洲政治思想”、“男女平等理论与妇女运动”等课程,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族优越感,促使大学生树立起符合美国资产阶级利益需要的政治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当一名美国人比当任何其他国家的国民都好”的爱国主义情感。

2.重视社会实践,培养“责任公民”

美国把“确保所有高等学校学生对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现象具有分析批判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技能”,作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有的州通过法案立法,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州划拨专款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有的州则成立组织,以跨地区全国联盟的形式,管理、指导学生的社会服务活动。布什总统曾亲自启动志愿者服务行动,克林顿总统签署 “为国家和社会真诚服务行动”提供基金的法律。在联邦政府的直接推动下,美国高校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社会政治活动方面,美国大学注重让学生参加反对战争、反对种族歧视、环境保护、选举和竞选等活动,藉以培养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塑造校内外氛围,进行隐蔽性教育

隐性教育模式的概念是美国学者N·V·奥渥勒提出,他认为应采取措施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无意识地获得教育。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和环境的作用,使学生置身期间,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国价值观的影响。如开办各类学术活动,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组建专业社团等活动来进行道德实践、道德体验,从而确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大学里每个学生要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在公共环境方面,国家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环境、场所的建设,使之集中表现美国的物质文明,宣扬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

4、重视心理咨询,培养健全人格

在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各类咨询机构都有固定的编制、行政划拨的经费等,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及行为科学领域的专家为学生提供发展咨询、适应咨询和障碍咨询。心理咨询的方法有上课、个别咨询和影视教育。此外,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如交朋友小组、敏感性训练小组、心理剧疗法等。例如卡奈尔大学为提高新生的适应能力,利用暑假课程的形式,在新生中开展情感适应训练。实践证明,美国高校咨询指导工作对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成熟,健全人格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无力和学生的知行分离,难以达到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切教育活动若不是从对象出发,一是不人道,二是不科学,不人道则丧失现代教育最根本的属性,不科学则丧失教育应有的效果。”因此,应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面向两个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整和改革。在教育内容方面,坚持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有机统一,同时要加大面向学生需要的维度,侧重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选取根据个人完善和成长所需要的内容,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在教育方法方面,把灌输和引导相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增强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要实行分层次教育,因材施教

美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高,倾向于培养一般劳动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公民教育目标具有等同性。我国人才培养是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举,以大众教育为主体,因此,不能以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要与学生现有认识水平相联系,道德教育生活化,在保持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前提下,应该根据学校的类型、人才类型和学生培养方向等,设计不同类型的、更接近学生思想实际和兴趣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还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道德要求,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抵制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拜金主义教育等。

3.加强隐性教育,加大渗透教育力度

渗透式教育模式就是在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渗透到其他各科教学中。一是,通过历史类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做法,对每一门专业课,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应在高校党委领导协调下,由德育教师和党团系统教师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团队,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加强横向协调、交流和整体设计,党团组织密切配合,组织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加强隐性教育和渗透教育。

目前,诚信问题和产品的假冒伪劣问题、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并加大在专业课中进行道德教育渗透的力度,尤其要尽快将职业道德教育引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去,重点解决“两课”教学中难以解决的专业领域的道德问题。

四、重视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伦理

美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注重在两个层次上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第一个层次是帮助学生掌握从事某种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个层次是塑造学生与专业工作相关的价值观。让学生在运用技能造福社会的同时,自觉抑制技术对社会的负面作用。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同理,未经学生自我反思(选择与评价)的价值观也是没有意义的价值观。要培养学生自我选择与自我负责意识的教育,具有这种意识的人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在生活上是自主的。这比盲从或背诵出某些价值观更有价值。

综上所述,中美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都是课堂教学。美国大学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注重隐性教育、渗透性教育, 当我们把中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放到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时,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必将能够更好地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创新,进而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注: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HB11HY054)

[参考文献]

[1]于林平.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辩证和理性思考——以美国、日本、前苏联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04) .

[2]朱维霞. 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 唯实, 2005, (4) .

[3]李巧针. 美国大学校训特征分析及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10, (11) .

第6篇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亦提出新的挑战。

    1.1信息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

    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弱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网络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全面影响着当代大学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大学长期处于网络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便得有些大学生走向歪路,丧失了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逐步走上歧途。道德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缺乏。网络提供相对无限的环境,缺乏约束力。诱发大学生做出违反道德观念的行为。这将会大大影响整个国家甚至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社会将面临大大的问题及一系列令人担心的问题,比如说大学犯罪问题,有很多都跟网络在关,这是思政工作者在网络时代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1.2网络垃圾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给人们带来大量资源、新的文化、自由空间的同时,也给人提供了大量的网络垃圾,如网络信息垃圾、病毒及黄色垃圾等。人格、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网络中五花八门的思想、文化。好的、坏的,东方的、西文的信息集中于一体,则容易形成冲突,危害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网络的一些垃圾本身就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很多学生也是深受其害,甚至会因网络的危害去做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行为。

    2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面对网络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找到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

    2.1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专业网站

    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网络成为他们是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适当添加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内容,完善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中的有利资源,同时引导他们分辨有用与无用的、好的与坏的东西,引导他们提高认知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的能力,提高道德观念的同时,树立政确的法律观念,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与处理问题。让他们认识网虽然是相对自由的,但也要为自己不当的言行负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同时高校要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的网站。使专业网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载体、新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建设全面、周到、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适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更新信息,便学生能够地较短地时间接受学校的教育理念,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

    2.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大学生由于学业、感情及就业等的压力,形成以网络为精神慰藉和寄托的平台,甚至形成严重的网络依赖。高校就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心理知识的同时,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那些严重依赖网络的学生适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教学学生疏导个人压力、合理渲泄情绪的科学方法。同时学校要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及通过与大学生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正确处理问题与矛盾,正确对待网络,解除心理负担,回归社会群体。

第7篇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文化对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也从单层化向多层化发展。因此,培养艺术人才既不随波逐流又要回归生活的本质气息,而造就高水平的艺术专业人才,是艺术高校道德教育的理想境界。

一、剖析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

对于大多数的艺术类高校来说,培养优秀的思想艺术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也是如此,他们既有着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有着各自的个体特征。正确把握他们的特点,是做好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1.思想上具有积极性,认识上带有单一性

艺术类高校学生因大多数接受艺术教育的时间较长,同时具有良好的创作能力和艺术天赋。因此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之心显著。这也造就了其往往陷入追求名利的现实主义中来。目标上具有与时俱进性,需求上带有享乐性。由于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对社会现实认识较为深刻。

2.心理上带有反差性,思维上具有存异性

艺校高校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分,他们善于用自己主观的、抽象思维去理解和认知客观世界,而相对排斥抽象逻辑思维。受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影响,在对行为、情感等把握和运用,善于求新、求异、求成,善于捕捉内在变化和特征。可以说,是艺术实践本身铸就了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的行为习惯和前卫意识。但是这种思维上的存异性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刻意摹仿所谓不修边幅的形象,籍以吸引他人关注或以高傲自居。

3.政治思想倾向复杂,理论修养欠缺

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政治观念,政治理论素质十分欠缺,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思想认识上的不太完善,导致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及鉴别力不够,对政治问题了解肤浅。有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社交中,势利化、功利化、庸俗化倾向明显,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充斥着校园。这本身就影响到自身思想道德和认识空间的提升。

4.生活上自由散漫,学习上态度端正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上较普通大学生比较更加实际,思想中充满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重视竞争,努力在学习中完善和壮大自己。看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他们对人际关系俄处理更加重视,尽自己能力努力拓展交际范围,希望自身能够在特长上有所成绩,努力学习本专业课程,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生活上他们开放、自由、自立、他们把满足自我需要,作为提升质量生活的标志之一,在各种欲望方面,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思想顾虑。

二、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对策

做好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当前艺术自身专业学生的思想水平,在肯定他们长处的同时,针对不足,抑制短处,发挥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对其进行正面引导,不能一味地采取硬性规定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应以疏导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关系,在生活中应该努力作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个性表现,日常思想政治中应该注意把握他们的心态,因人而异,因教施材,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及创作的空间和时间。

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

二是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和潜在能力。

2.思想活跃,鲜明的个性特点

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性格具有个性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思想较难统一,自我意识观念淡薄,缺乏集体观念和荣誉感,给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再者,教师要坚持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给他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自身的丰富的专业知识感化和感召学生。防止课堂授课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脱节,甚至出现在思想上给学生误导的现象发生。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生活各个方面。

3.放大艺术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高校艺术类的大学生们大体上看是具有创新性和积极进取的,他们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符合大众化的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渴望成功,思维活跃,善于表现,容易滋生“明星效应”心理。如此,便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手段,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文艺汇演、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他们充分发挥和展示自我的空间,一方面通过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自身修养。另一方面这种效应适度的放大,让他们明白自己示范作用,加强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

4.加强心理疏导,完善学生心理咨询管理

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管理体系。这个体系除包括专业学习、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三个方面还应加强对思想政治的教育。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做好管理工作,使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规范化、科学化。加强他们的心理辅导,使这项工作规范、深入、细致。

第8篇

1、传统文化的内容。

传统文化包括两部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我们也都广为传颂,众所周知,像孔孟之道、各学派发展等。而广义上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众所周知的文化类知识,包括诗词典籍类等的传承。而实际上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很多,像自古传颂下来的民风民俗、民族特色、文化、农业文化等,充分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作用,贯穿于生活的各种部分。也给人们带来了深远影响。

2、传统文化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期间。

在人类进化之初,为了自身的生存,主要面临的是自然环境的各种考验,包括野兽的攻击、自然气候的各种侵害、食物的来源…….于是开始用自己的智慧开始创造条件。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也是比较简单的经天然简单加工的石块,相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代为工具是非常落后的,可是在那时,他们已经知道用工具代替双手,并逐渐开始解放双手,也显示了人类的智慧。也是我们历史中所学的“旧石器时代”,也是一个开始。在自然环境的逐渐考验下,随之也出现了火,最后是熟食......随着思想逐渐的进步,人类慢慢地从物质需求逐渐向精神需求转变,甚至达到了自力更生。

(2)部落朝代期间。

我们最早的国家部落产是夏商周时代,在这期间文化已不同于落后的原始期间了,主要文化的进步是从古老的神本走向人本。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在这期间国家政治权利开始受到威胁,政治上出现动荡,而在这期间不仅是政治的混乱而是一场文化革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体现了文化的一种进步,华夏文化的产生。在秦汉时代,不仅是一统六国,也是一统文化,达到了高度统一,在这期间儒学的发展,经学的兴起,即五经的产生。魏晋南北朝期间,社会开始动乱,各国征战不断,也促使了文化之间的交织发展,文化开始变得多元化,而在此期间佛教、道教思想开始引入,文化思想革命开始逐渐掀起。隋唐时代也是非常文化和国运繁盛的时期,在此期间科举制度的开创也有效制止了王权的独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两宋期间,主要是在盛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更多元的文化,此时扩张为民俗市井文化。辽夏金元时代主要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是明代与清代之间是中国最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晚期,由之前的打开门户引入西方思想又关闭门户,发展自身相对保守文化......直至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突破了社会中的各种考验和斗争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走向全球化,与世界文化开始同步。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只是依附于国内外先进思想取得进步,因为实施起来还需要相关经验作为铺垫,也需要时间。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条件优势,以一定的理论依据为经验实施起来才不算空虚,这也是我们在坚持自己的思想。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的现状

在一所职业学校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调查中,令我们心寒不已,学生们都很时髦,对于西方的文化、节日相当了解,也对如今的网络名词、娱乐节目、偶像明星等十分熟识;而相对中国的历史名人,传统节日类知识相当薄弱。有人曾在北大做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深感遗憾:如今的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知之不多。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他不太了解孟子(52.2%)、荀子(69.2%)、墨子(68.6%)、王充(78.1%)、董仲舒(71.6%)、朱熹(70.3%)、王阳明(95.9%)、黄宗羲(71.4%)、魏源(61.9%)等古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对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表示比较了解的仅40.1%,而不了解的达59.9%。有93.2%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77.2%的大学生未看过《孙子兵法》,未读过老子的《道德经》的达86.8%,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4%,未读过《史记》的占58.9%,就连《三字经》未读过的也达69.4%。而且,我们在与大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即使表示自己了解某些古人和古典著作的,深入了解后发现,也有不少水分在其中。大多数大学生写不出几个自己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曲目或古典曲目。在调查问卷中,填的最多的三个曲目如《窦娥冤》、《高山流水》、《牡丹亭》分别仅占34.1%、31%、23%。对于国学底蕴深厚的北大学生尚且如此,遑论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现在这种现状。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的原因

1、社会发展现状。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十分忙迅速,各方面都逐渐走向全球化,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多数企业都需要复合型人才,不管是从教育程度,个人能力方面都是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时候是单一性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2、高职院校教育的弊端。

现在高校之众多,学生数量也在增多,各方面竞争力也在增大。再者相对来说,高职类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可能较本科学校类来说较低,因为教育模式的差异,对课程学习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因为职业教育主要是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以就业为主,现在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职位之间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现象。在相关媒体中我们也不乏了解到各种就业新闻。像“北京大学高材生毕业卖猪肉、哈尔冰市3000名大学生争考清洁工”………这样的新闻也已屡见不鲜了,也说明了三个问题:一、当代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实际操作不符;二、当代高等教育缺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三、社会实际需求量低于高校的招聘量,以致出现就业压力打的情况。而高职类院校的目的也是以适应社会就业为主。所以在教育方式上出现“重武轻文”现象。在社会迅速发展的现在社会是需要复合型技术人才的,但我们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内涵。

3、教师的正确传授观念。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中,代课教师应重视本课程的传授,有很多老师自己都有“主课程和副课程”之分,上课没有热情,学生也就当听书了。另外学校也应加强思想政治传统教育的相关的考核。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素质,这样也能培养出优质的人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源远流长,可以一直传承下去的。如果作为一个国人连自己的国家文化都不了解真那也是令人可耻的!

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素质。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同样也具有缺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即使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涵养。因为传统文化的初衷多以孝义仁德、厚德载物为主,而现代社会的压力也造就了年青人浮躁、自我的处事特点,如果多接触点传统文化对改善心境是非常好的!

2、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义务教育阶段

像历史、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视的,相关的考核也是比较多的,主要教育模式也都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高等教育中普遍也存在〃重学术知识,轻思想教育类知识〃的现象,甚至在一些公众节目中,有些人不知是为了引起关注还是真正的无知竟然可以轻松地没有丝毫羞愧心地回答出一些国学历史问题。作为一名中国人,甚至还是知识分子,我们甚至知道的传统知识还不如一个小学生?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素质,而不只是崇洋。西方人喜欢向我们推崇他们自由、创造性的文化?那我们不应该思考点什么吗?还是多学点中国文化吧,要与时俱进要高素质,先爱国吧!

3、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现代社会不缺知识分子,基本上都多少有点墨水。但是近年来发生的能引起社会关注的犯罪类事件,很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马家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件……不敢想象他们都是名牌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不缺乏文化知识,也是人们眼中的好学生,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令人胆战心惊的事呢?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于他后期的性格塑造、心态是有很大关联的;二、接受的高等教育知识多而杂,导致看问题太过极端;三、很少与外界交流,看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方面是值得学习引荐的,现代文化发展速度迅猛,每年的什么网络流行语、名词、包括新创的名词…知识相对来说较杂,缺乏实质内涵。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引入相关传统文化是对学生的整体修养、文化气质方面十分有利!再者将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引入,将学生的被动性学习变成客观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素质。能减少各种社会事件的发生!有利于建设和谐的社会。

五、结语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途径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西方的情感教育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雅典的和谐教育;在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了带情感色彩的教育尝试,从90年代以来,情感教育系统研究出现理论和实践并举局面。关于情感教育的涵义,不同学派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不一而足。这里使用我国学术界比较推崇的概念,是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提出的。她强调情感教育既不隶属于也不脱离德育、智体育、美育等,而是作为教育理念渗透、贯通于诸教育之中,发挥协调整合的职能。

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1]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情感教育视野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意旨在于以学生为本,着眼于人的情意潜能的综合开发,促进学生情感素质养成和道德品质培养,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探寻生存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活的意义,最终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个思想转化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大体分为认识、感情和意志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无论人的认识还是行动都是在情感的驱动下完成的。人的情感不仅能坚定一个人的意志,也能调节一个人的行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说服是通过听众动感情而产生效果的,因为我们是在痛苦或欢乐中,在爱与恨的被动中作出不同决定的。”[2]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感受到的是教育者的情感。咄咄逼人的单向理论灌输达不到效果,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只有富有情感说服、启发,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育人的目的。

2.情感教育激发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提升情感品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情感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情感品质存是个体情感所具有的情感的性质。人的情感品质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固性、效能等方面。人生活在一个由多种联系构成的文化世界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情感在这些关系中生成,情感教育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展开,综合提高情感的品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使人的情感达到高度文明状态,并不断趋于真、善、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培养大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培养他们的集体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之心等等;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使受教育者学会识别、体察自己的情绪感受,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抗挫能力,学会热爱生命、享受生命,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3.情感教育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人是社会的产物。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学业、成才及发展意义极大。情感教育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情感对一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3]愉悦的情绪情感促成人与人关系融洽,从而促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唤醒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拉近人的心理距离,增强信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应当注意处理好的重要人际关系大体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亲子关系和恋爱关系。情感教育可以完善人的情感品质,形成独立人格,增强人在交往中的魅力和吸引力,很好地维护和巩固这些关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现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否相契合。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在当前,人的价值观多元化,人的独立性增强,受教育者往往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情感、理解、期望进行判断和选择,符合其自身利益及发展需要的,就能得到他们情感上的支持。情感教育一方面要促进与一定社会要求及价值观相适应的积极情感的形成;另一方面要调控、消除那些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消极、颓废的情感,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重视情感教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媒介、载体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教学的认知目标,忽视教学的情感目标;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情绪状态缺乏足够关注。那种一讲道理就摆出冷峻严肃的样子,俨然如圣人般的教育者,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情感教育有调节、传染、感化、迁移、强化效应。当情感在教育中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构成积极、有益的影响时,则形成正效应。教育者在教学中加强自身情感调节,在具体教学中能够精神饱满,激情昂扬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在传授知识时,将自己对学科内容深入探索,执着的学术研究精神和感受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产生共鸣。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重视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创造有利于教育的积极情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

2.辅导员加大情感投入,重视学生天然情感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辅导员的影响力主要是“非权力影响力”,它和主要由职位因素赋予的带有强制性的权力性影响力不同,主要由品德、才能、知识、情感等因素所赋予的。辅导员要提高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除了要不断提高品德修养,知识才干,还要加大情感投入。

首先,要有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切实帮助,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其次,要有亲和力,沟通无障碍。要懂得大学生使用流行词汇,甚至可以用当下学生中流行的火星文、咆哮体与其对话。辅导员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和学生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和尊重。三、关注学生的天然情感。辅导员是做人的工作,而人都是有感情的,只有在了解受学生情感需要的基础上,使其情感上、心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由于现代工业化社会,信息化时代对人的精神生态的破坏,人的天然情感缺失,人情冷漠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辅导员关注学生的愤怒、痛苦、悲伤、恐惧,及亲情、友情、爱情等天然情感,这些是人类感悟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最初源泉。

3.运用新媒体技术,满足大学生情感发展需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是在新媒体技术十分普及的环境中长大的。网络论坛、网络视频、网络博客、播客、手机短信、微博等新媒体因开放性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个性化突出、交互性好而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同样,随着当代社会日新月异,人的价值观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导致大学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样性,单一的情感需要已经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纷呈的情感需求,并形成纷繁复杂的情感需要结构。既有低层次的与生理、物质相关的情感需要,更有高层次的与心理、精神相联系的情感需要。微博等新媒体交流由于没有面对面的尴尬,没有年龄、相貌、身份、地位、财富限制,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消除了人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这个意义上,微博等新媒体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和情感发展的需要,赋予了每个参与者表达的权利和自由,并使之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这个平台有助于满足大学生进行健康愉悦社会交往的情感需要、享受新奇高雅文化娱乐的情感需要、提升自我学习求知的情感需要、归属群体得到爱与尊重理解的情感需要等等。[4]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大学生情感需要,进行说服、教育、引导、启发,把握网络话语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利用网络媒体,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网络的隐匿性,为咨询者消除其心理障碍。他们可以把平时难以启齿的情感问题提出来咨询。通过网上咨询系统,咨询者的问题既可以得到专家的解答,又可以使自己的隐私得到应有的尊重。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2]亚里士多德.论自然机能[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66.

[3]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88.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性语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一、现代性语境解读

解读现代性语境,关键是要弄清楚何为现代性。“无论欧美还是汉语知识界,一百年来关注的实质性问题是现代现象。在未来的世纪,学术思想仍将因现代幽灵的纠缠而费神”。[1]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观点和主张。一是从时间维度对现代性进行理解: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现代性最早产生于西方,而且在西方发展得最为典型,很多学者把广义启蒙运动看作是现代性开启的标志。二是从现代性性质和特征来理解:如吉登斯从制度层面去理解现代性;韦伯认为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是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舍勒则更强调从人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结构来把握生活世界的现代性等;国内学者李佑新则指出,“现代性即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2]综合国内外学者讨论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现代性概念固然和时间有密切联系,但仅从时间上把握会失去现代性的特定内涵。所以赞成从现代性的性质特征由内而外综合把握其概念比较合理,即“现代性是指一是外在的社会制度结构的现代性表现为理性原则,二是内在的人类心灵秩序结构层面的现代性表现为感性层面。前者表现为理性原则、工具化和形式化;后者表现为感望对心灵秩序的冲击和扰乱”。现代性是一种主导性价值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体现为以下的主导性价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性、认同感、中心主义、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3]

二、现代性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受到削弱

“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掌握话语权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处地位。在现代性语境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沟通的便利,没有人能真正的控制他人的选择。这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信息接收理解的多元化,从而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难度。现代高校大学生也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着学校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会主动广泛地接触各类信息,不再简单的按照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再轻易接受传统思想的“灌输”,而要求平等对话,这就弱化了教育者的话语权,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传递增加了难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与信仰出现危机

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整体素质高,自我意识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但是大学生有其群体自身特点,“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情绪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成熟,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和归属感同时存在。”[5]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压力也很大,部分人认为有钱才是硬道理,认为只有钱才能体现人生价值,不愿意做脚踏实地的劳动者,网络炫富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处处渗透着拜金主义的思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变成了“人人为我,我为自己”,把学习雷锋的人看成傻帽,对帮助自己的人也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态度。在这种浮躁的社会现象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增多。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造成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错乱,投机心理和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受到冲击

文化环境对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辅因素。可以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辅助的,因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以延续。在现代性环境中高校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如网络语言的盛行,大学生亚文化现象等。在高校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亚文化是一直与主流文化相互伴生而存在的,这种亚文化有别于以前传统的表达方式,大学生群体在张扬个性、宣泄情绪的同时,尤其会显示出一种对主流精英文化的抵抗和解构。如现代高校中流行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恶搞和网络事件等形式,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所追求的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有偏离性差异价值观的生存方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路径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坚持的原则

1.时代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时代不停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些都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和教育方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发展。如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凝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24字方针,这充分体现了,历史继承和时展的统一。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优化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师资队伍的建设、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社会国际国内环境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的优化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2.时效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化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要紧密把握校园文化特点、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围要广泛,表达的方式要多样化,语言要生动活波。用句当前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说话要接地气。政治化语言、教条性语言不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则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其可读,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多搜集、整理当前时政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来作为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素材。以可读性的热点和通俗易懂的案例为载体,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3.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呈现出来的泛政治化、泛高理想化、泛知识化、和泛统一规范化等弊端,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都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层次性,面对同一群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根据时代特征调整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面对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都各不相同的一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坚持教学方法的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实践

1.实践“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当前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且进一步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上来组织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好的教学问题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需努力构建教学问题体系,提炼聚焦有效教学问题,积极回应热点现实问题。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具体包括: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解释式教学方法,问题逻辑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等。

2.构建“活动课堂”教学方法“活动课堂”的核心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参与性,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活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师根据本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决定“活动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活动课堂”前布置相关活动的主题和活动形式,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分配好小组成员和任务;“活动课堂”主题内容主要是以新闻时事,当前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切入。“活动课堂”主题模式主要包括:小组讨论课堂、ppt展示课堂、小组辩论赛课堂、小组主题发言课堂等。这种“活动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课堂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勤思考,勤动脑,学会自主学习,授人以渔的教学实效性,除此还能增强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乐趣。

3.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每个教师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组织教学,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课程涉及的概念、范畴及原理十分广泛,各专业学生存在明显的文化基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授,难以吸引学生,必须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多样化思政课堂”教学法(1)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政课第二课堂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手机的普及,现在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很大。很多大学生与手机形影不离,用手机聊qq、微信、用手机浏览网页等等,低头一族到处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利用高校校园网功能,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阵地的作用,把它打造成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平台,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二是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制作“高校手机报”、建立学校自己的公众号等。把校园网络与手机进行绑定,可以将有关信息点对点或者群发形式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仅加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为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政课第二课堂现代性语境中,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学校定期搜集一些彰显大学精神的鲜活事例和生活在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及时在校园中宣传。这样不仅能发挥榜样的育人作用,更能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健康、高雅的人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相互协调,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发展,营造生动活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者的对话[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国杰,夏伟东,唐凯麟,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0.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李建强.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2005,(1).

第11篇

一、从“产品”出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成功推销产品给顾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之一,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推销”给受教育者,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其他各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因素做竞争,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需”定“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大众传媒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取知识,通过媒介获取知识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渠道。面对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根据教育对象需求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随之发展,吸引受教育者,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吸引受教育者

任何一个产品的长久发展和品牌的建立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树立品牌意识,让顾客满意,才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产品”,也应该有自身的品牌,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顺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的建立,第一必须要有该学科的品牌代言人。应该打造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并将其进行包装。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用现代化技术,建立微信、微博、博客等公众号,通过图片、微视频、文字等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种形式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的建立和宣传,更利于吸引教育对象。

(三)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机制,满足受教育的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机制是指建立有教师、学生的专职队伍,一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定期调查,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建立数据库,进行分类,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交流网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进行交流的场所,进行信息传递、引导与反馈。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可以让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及时联系、沟通,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二、从“销售者”出发,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销售者将产品推销给消费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没有好的教育者,也会消弱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本文从教育者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销售技巧”,吸引受教育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销售技巧”是指通过对其自身的专业化管理和发展性管理,提高其素质。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不仅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结合,快捷有效地与教育对象沟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讲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引用贴近受教育者学习、生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引导其行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增多“销售形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通过多样的“销售手段”即教育手段和形式,吸引受教育者,使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真正取得实效。在课堂中,教育者应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营造有吸引力的课堂,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教育。其次,大力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匹配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取得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外,可以在校园中通过校园广播、公共微信等途径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多种途径,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吸引受教育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为了调动销售者的积极性,往往采用奖励的方法,最大程度上吸引消费者为企业创造利润。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和和激励机制,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视,多给予思想政治教育者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其次,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也是激励教育者的依据。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探索工作内容和方法的积极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改进有着积极意义。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也很重要,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促使其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行动。正是这种激励机制,驱动着他们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而努力。

三、优化环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市场营销成败的一般指标是指对环境的回应以及回应的灵敏度,这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挥其积极的教育意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优化和利用校园周边环境,重视其教育价值,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校外环境的复杂和不稳定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应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整顿校园周边不稳定的因素,给高校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校园周边交通的管理,有效减少交通混乱和意外情况的发生;联合相关部门,整顿校园周边的娱乐场所,禁止不良的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合理创设校内环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1.开发物质环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是指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之和,包括教学场所、校园、食堂等,通过优化校园环境,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合理地创造物质环境,设置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环境。通过利用校园物质环境的积极因素,发挥其教育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2.营造合理的精神环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切入点就是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通过建立完善的校园制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基础,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另外教育者举办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大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升和品德的知行统一,推动校园的精神文化的整体提升,真正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育人功能。

(三)优化虚拟环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第12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高校里,在大学生的生活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网络,网络文化已经很好的融入到我们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之中,它正以全新的面貌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方方面面。

【关键词】

刍议;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信息时代的最主要的参与者,而且就本身而言高校大学生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攻坚重要对象。只有更好的疏导大学生,才能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的是与非。

一、网络文化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中各种信息泛滥必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那么,不言而喻高校大学生肯定会受到相当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最主要参与者,他们在这一过程的作用是相当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把人的主体性教育作为发展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很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命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断接收到外界网络文化相关信息,导致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很大变化。据调查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面对网络文化时已经出现力不从心的心理状态,极易在这种文化环境下迷失方向。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归结来就是“三观”教育,“三观”教育是积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概括出来的,它始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我们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进行各种所谓普适价值观宣传等,部分抵抗力稍弱的学生就会被负面影响。高校学生如果不仔细辨识就会陷入里面,这就在很大层面上需要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积极吸收网络文化值得学习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宣讲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部分受教育对象认为这些东西过时了,他们从网络文化中获取的信息和平常所讲的内容互相矛盾。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受到网络文化的挑战。

(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影响

网络由人类创造和发明的,网络信息平台相比传统的信息平台,它的数据量巨大,资源种类丰富多彩。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种时代下对于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感到相当陌生,他们不能熟练操作和运用这个平台,这样的话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有效发挥作用。一般而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就容易在大学生中树立威信。但是,在网络文化时代下,高校学生通过上网就可以了解各种信息,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原来那种对信息自信局面被狠狠的打破了,我们不再具有从前那么大的威信,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敲响了警钟。

二、网络文化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原因

(一)灌输方式单向和教育有效性降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是一种单向的教育灌输方式,在我看来这种灌输方式是极其不平等的,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很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由于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高校单向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很好满足高校学生的需要,自然而然它的有效性被逐渐削弱。本身这个问题就积累了很久,在加上网络文化背景下各种信息泛滥,最终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降低,进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地位发生变化。

(二)教育者敏锐性缺乏和人格魅力下降

由于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主要原因就是对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影响的敏锐度不够,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一定的信息,他们通过思考提出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够进行比较深层次的探究。这就导致我们某些老师对于大学生面对网络文化影响时不知所措,那么这个问题往后延伸就十分严重了。随着时代的进步部分教师已经对新的知识越来越难以把握了,间接让学生认为教师的知识水平不够,导致教师魅力有所降低。

(三)教育对象自主平等意识增强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因此在上网过程中网民之间的交往角色也是虚拟的,在虚拟环境中不用像在日常生活中那么的拘束,网络世界中网友之间的交往都是平面化的。网络文化中充斥着大量的关于平等和自由意识的宣传,大学生本身就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并且这些东西和大学生生活又比较贴近,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如果任由大学生去接受这些思想,那么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

三、应对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倡导主体性教育理念

在网络文化下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不断改变以往工作理念,树立起一种全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必须提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最后构筑成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针对性的梳理网络文化,尽力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充分认清和辨析各种复杂多样的现象,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其实师生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关系,只不过是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够或者说不知道该如何搞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当前网络文化带来的新挑战,并且要在这种新形势下不断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提高网络教育力度

在网络时代大潮流下,建立一个很受人们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压力可想而知有多么大,在网络时代下当代高校学生思维方式变得更加活跃并且更加善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因此当我们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时需要着重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想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好的红色网站。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总是那些内容而没有推陈出新,还有的就是一个空架子等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不要总是放一些大道理和理论在上面,这些网站必须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能一味总是枯燥无味的,要让此类网站具有较强的活力。这才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很好的接受。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才能实现双赢。当我们在对网络文化的积极健康有利方面进行宣传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信息化平台建设这项工作努力做好。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这种大无畏气概,要无所畏惧努力向前走。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端正自己的态度,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三)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网络文化巨大的挑战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努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优化教育内容,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和创新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处理好的,特别是在网络文化下它需要的是各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例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终端系统,还可以开发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竞答游戏,把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开展。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比较常见就是微博、微信和腾讯QQ三大主流沟通交流工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这些新兴媒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我们必须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东西来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添砖加瓦,要拿出一些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出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开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认识新兴媒体,不要总是抱着新兴媒体会扰乱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心态,当然更不要抱着一棍子打死。我们承认这些新兴媒体有许多弊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才能开展下去。我们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维,认真把网络环境下这些问题分析透彻。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的挑战下的困境才能突破。

作者:石登计 单位:铜仁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万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周刊,2010(4)

[2]张坤.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1998

[3]吕洪伟.浅谈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