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德育自评

大学生德育自评

时间:2023-06-22 09:3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德育自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德育自评

第1篇

1.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基于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层次视角

2.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及其超越

3.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4.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5.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工作研究

7.论大学德育生态环境之建构

8.中美大学德育比较

9.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研究

10.论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

11.    论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

12.美国大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

13.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14.当代中国大学德育现状和趋势分析及实施路径研究

15.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和根源

16.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德育——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德育的一种反思

17.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8.    构建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的有效机制

19.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大学德育

20.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德育

21.古典儒家“大学之道”与当代中国大学德育 优先出版

22.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的大学德育文化取向研究

2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下的大学德育改革发展

24.应用型大学德育工作新途径探究

25.儒家思想对韩国大学德育的影响启示  

26.孔子教育思想与大学德育的“生活世界”回归

27.大学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

28.浅谈大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9.浅谈大学德育

30.基于沈阳农业大学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

31.大学德育中对红色资源开发的运用探索

32.生命叙事:让大学德育回归人的情感真实的路径

33.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的比较性分析

34.道德关怀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35.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6.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德育内容体系构建

37.大学德育生活化改革动因及策略选择

38.自媒体视野下大学德育的挑战与机遇

39.职业倦怠:大学德育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40.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德育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41.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42.“志功”思想与大学德育

43.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对大学德育的启示

44.大学德育的诗情意

45.张伯苓大学德育思想的当代意蕴

46.从博雅教育维度审视大学德育:目标、方法及途径

47.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德育意蕴解读

48.从教育“三个面向”谈大学德育的发展方向

49.古代书院的道德教化功能对当今大学德育建设的启示

50.基于德育生态现状的大学德育困境思考

51.责任教育:一个大学德育主题的再阐释

52.信息时代的大学德育工作

53.论互联网时代下大学德育教育工作

54.古之《大学》对今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55.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

56.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57.大学德育教学改革初探

58.古典文学和大学德育中的美学思想

59.大学生德育教育思考

60.《大学》中的道德教育

61.大学生个人德育总结4篇

62.大学个人德育总结

63.大学生德育自我鉴定

64《大学德育自评》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65.大学德育分真有那么重要吗!!

66.大学德育概念

67.浅谈大学德育

68.大学生毕业德育总结2015

69.大学德育工作计划

70.当代大学德育走向

71.2016年大学德育上半年个人总结范文

72.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73.大学生德育教育

74.大学德育有效才是硬道理

75.新编大学德育

76.大学德育总结

77.大学德育文坛

78.浅谈当代大学德育教育

79.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0.大学德育研究_购买大学德育研究相关商品

81.大学德育环境及建设

82.树立现代大学德育理念

83.班主任德育的时代境遇与突破路径

84.大学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85.大学德育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86.2014年英语六级作文预测

87.大学德育教程

88.从一个案例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89.大学德育学

90.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91.大学德育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92.《当代大学德育走向》

93.大学德育价值和德育目标

94.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

95.e时代的大学德育

96.大学德育:如何走向首要位置

97.《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

98.大学德育个人工作总结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评价;人性化;动态化;多元化

高校德育评价对于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的评价成分,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导致德育的实效性差。鉴于此,高校亟待对德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笔者认为,评价理念、评价过程和评价内容应是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点。现分别予以探析。

一、评价理念人性化

目前,一些高校德育评价习惯于一刀切,不管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成长规律,也不考虑市场经济带给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因素,对大学生的道德评价追求整齐划一,过于强调统一性,用一个标准要求评价对象,这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这样的名言:“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的成绩是标志,而对另一个孩子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绩,教师要善于确定自己的孩子在此时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这说明,不同的个体在同一接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具有差异性的。在德育评价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人的差异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

学生个体之间在道德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我国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可知,青少年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存在四级水平:不理解,或观念的重复;停留在现象的认识上;从初步揭示实质,上升到从基本要求上加以认识:从理解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的实质,提高到从社会道德风尚上加以认识。同样,在道德情感方面也可以分为三种水平:情绪反应,即直觉的情绪体验;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即良好的道德形象激发起忘我精神和利他责任感;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它由道德认识支配,并清晰地认识到道德伦理要求。在意志行为的表现上,一般也存在着从无律―他律―自律―自动这样几个阶段。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有的可能已经能够理解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的实质,并且达到了自律水平,而另一些学生在这方面则可能才刚刚起步。

从德育实践来看,不仅个体独特的心理背景会导致他们在接受教育时的原则性差异,而且他们心理背景中不同因素的差异,也会对教育的接受度产生不同的影响。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评价者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他们的道德水平,要正确认识人,认识人的本质,认识人应该有做普通人的权利,应以平常的心态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以平常的心态去观察学生、分析学生、评价学生。平庸与缺点是人之常态,平庸的人、有缺点的人并不因之而失去存在的依据。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允许其犯错误,允许其改正错误。人往往是在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正缺点错误的过程中成长的,德育评价的前提就是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德育工作者要学会对学生的“赏识管理”。在对学生的道德评价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服务,以此促进学生自觉改进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不足。

在注重学生的差异性的同时,高校德育评价更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博士在论发展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学知识,而且要学做事,学做人,学会与他人相处”。教育的人文精神是使人实现自我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主人,成为主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而不是使人成为只具备科技能力的工具。人性化的评价是出于对人本身的尊重。不仅体现在重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方面,还体现在注重自我评价与过程评价的作用方面。评价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关注学生主体的感受、体验、主体性及潜能的发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前进的动力,获得帮助解决问题、提高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的判断能力。突出人的主体性,是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所在,这也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根本要求。

德育评价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其过程就需要民主,要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获得,通过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之积极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这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能使他们在评价中发现自我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反思自我,有利于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也可以使评价结果更能起到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获取进步的力量,从而实现成才目标。在现实的高校德育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被评定的地位,学生德育评价往往注重“他评”,而忽视学生对自身德育状况的“自评”,没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所以,教师应将评价对象当作一个平等合作的伙伴来对待,克服传统德育评价中评价者“高高在上”的做法,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尊重和激发学生在德育评价中的自主性,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通过德育评价从只重视“他评”到既重视“他评”、也重视“自评”的转变,积极引导学生把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

二、评价过程动态化

高校德育评价过程动态化,是指德育绩效不仅要从静态上来评价,而且要从动态上来评价。当然,动态与静态是相对而言的。高校德育绩效从静态上评价,就是高校采取考试、德育工作者主观判断的手段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终结性检测和评定。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高校德育绩效从动态上评价,是指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背景和环境背景下了解评价对象过去、现在的道德素质状况,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纵横向的比较中全面、客观地作出评价。这是一种掌控性评价。其特点就是在德育进程中定期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指标进行目标参照测量,目的是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事实上,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判断、鉴定、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学生哪些德育目标已经达到、哪些德育目标尚未达到、哪些方面还存在难点等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品德习得过程中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从而对德育工作及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甚至重新构建,改进德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均达到

应该达到的道德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未定型,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状况都将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处于成长的动态的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机,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行为,因为行为具有外显性,动机具有内隐性,学生的行为和动机有时表现为脱离的情形。如有的学生不是出于对道德评价目标的自觉遵守,而是为了躲避扣分,争取高分,而这样的唯学生行为结果的评价,对学生会起误导作用。要克服这一问题,静态性评价显得无能为力,只有采用动态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时调整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手段,才能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的评价目的。正如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只有在长期的熏陶、感染、实践中才能形成,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逐步提高和升华,其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高校只有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变化的过程中,及时反馈信息,做出诊断,进行调节,才能帮助学生不断进步。显而易见,这种与学生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的、关注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之中的动态性评价,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所以,高校德育只采取静态的评价方式是不适宜的,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固然需要发挥静态性评价的功能,但更需要发挥动态性评价的功能。高校德育评价应在静态性评价与动态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动态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各个侧面的发展变化。

实施德育动态化评价,应注意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是要求评价是在德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上展开的全面评价,而不仅仅是在德育活动结束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实际上,没有德育活动展开以前的评价,德育活动结束后的评价的实际意义就大打折扣;没有德育过程中的评价,我们就不能及时改进德育工作,就会失去尽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机会。为此,我们应当把评价活动贯穿于整个德育活动的过程之中,将评价活动的起点设在德育活动的起点上,在德育活动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学习理解、选择制定评价指标,明确德育要求和评价要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是要重视评价标准的与时俱进。德育评价的标准应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其绝对性是指具有客观性、无条件性、普遍适用性和不可改变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标准也具有相对性。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过去那种同计划经济高度默契的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重新定位和多重价值选择的局面。由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会不断地扩展,评价的目的也会有所改变,价值观会在多元化环境下不断冲突整合。因此,标准的时代性启示我们,高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评价的作用也只有在德育的动态实践中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不断调整价值评价标准,制定一个具有内在感召力且催人不断向上的价值目标,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成为21世纪的时代课题。鉴于此,高校德育评价的指标就要根据新时期德育的要求和特点而不断调整、充实、完善,评价的程序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评价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评价的方法也应在动态的评价实践活动中不断改进。总之,我们要抱着与时俱进的心态,不断向构建动态的、科学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方向而努力。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容多元化决定于以下两个因素:首先,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每个学生均处在各种社会关系错综交织的网络之中,他们必然要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这使得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这种态势,高校德育评价必须承认也必须面对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其评价内容也必须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拓展。其次,高校德育的载体日益丰富多彩。目前,高校德育的载体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外,还有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科技文化艺术节、志愿者服务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等,学生思想道德表现在这些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要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从单纯重视道德认知成绩的评定转向对学生的“德”和“能”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上来。以实现大学生德育评价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

现阶段,高校设计德育评价内容时要做到“五结合”,即课程学习与自主德育实践相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学习考核相结合;闭卷笔试、开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重在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学习包括课堂表现(听课情况与讨论、辩论、演讲、提问等发言情况)、作业情况(常规作业、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是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情况)、考核情况(期末考核和平时测验情况)和出勤情况。自主德育实践即学生把德育意识转化为德育行为的情况。

由此,我们可以将高校德育评价内容的构成设置为:德育评价结果=德育理论学习+学生自主德育实践+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德育不仅是一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活动,同时还是一种塑造学生心灵、雕琢学生情感与性格,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活动。如果学生只懂得理论知识,而不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那样的德育是毫无意义的。因而,学生自主德育实践分在总分中应占最大的比例,可占40%:德育理论学习分、学生自评分、学生间互评分、教师评价分四项之和不宜超过总分值的60%,具体分值、比例视学校具体情况而定。

应强调的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德育评价内容构成成分的内涵:

第一,德育评价必须包含由政治课、道德课、人文素质课教学承担部门得出的理论课学习学分。大学生德育过程,是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政治课、道德课、人文素质课是通过理论学习、榜样引导、文化艺术熏陶,给予学生一个他律标准的教育过程。之后学生在实践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素质要求逐步内化为内在的道德意志和自身素质,并逐步养成行为习惯,使遵规守纪、自我约束等等成为下意识的、自觉的反应,也即形成自律。对学生德育理论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其结果,更要注重德育理论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的评价。因为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涨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健康学习的根基,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动力。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评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会给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第二,学生自主德育实践主要包括提高以下五个方

面素质的实践:(1)政治素质(政治信仰、政治活动);(2)思想素质(进取精神、创新精神);(3)道德素质(社会公德、自身修养);(4)法纪素质(法纪意识、安全意识); (5)身心素质(性格意志、情感机能)。学生的自主实践分还可以视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调整。如:有重大立功表现者可以大幅度加分,有严重的道德错误、违法行为者,应当降分直至不及格。为了使实践分更加客观,高校可以建立学生道德个人档案制度。

第三,高校应将自我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全部呈现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我评价目标,并且随时根据评价标准自我检查评价目标的达成度。学生道德自我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由三级评价指标构成:一级指标从基础素质(品德修养、生态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个性发展两个层面提出学生道德的理想标准,即品德优良、积极进取、基础宽厚、身心健康、特长鲜明等;二级指标从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两个层面,结合公民道德标准,提出学生道德的理想标准:三级指标从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方面提出学生道德的理想标准。这三级指标体系体现出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层次性以及不同年龄、不同学年段评价标准的阶段性;这三级指标互为因果,融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于一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可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操作,及时控制并调整自己或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3篇

0 引言

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关键作用,既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树立人生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水平不仅关乎其自身命运,而且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才能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文章首先来了解一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然后,重点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机制进行探讨。

1 阐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1.1 责任感的定义 责任感是人对职责的感知,是高尚的道德品质之一,包含了人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意志、行为及情感体验。从不同的角度看,责任感的释义有所不同,例如:从德育角度看责任感,它属于道德情感的范畴,是用于判断个体道德活动的重要指标,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部分。从人的本质看责任感,它是人们对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反映了个体的人生价值,包含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1.2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接班人,他们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要具备以往忧国忧民、报效祖国的高尚品质外,还要肩负起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从狭义上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对除自我以外的他人及社会群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广义上讲,可以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责任感,二是对他人及社会群体的责任感。

1.2.1 自我责任感 自我责任感指的是对生存和发展的自我感知,是从自我的角度去诠释的。自我生存的责任感包括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等外在因素的认识,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先具备生存责任感才能求得自我发展。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内容较丰富,主要是对自我内在因素的认知,它要求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修养,丰富内心世界。

1.2.2 对他人及社会群体的责任感 除了自我以外,大学生还要对他人及社会群体具备责任感,主要包括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国家责任感及世界责任感。家庭责任感是对家人所进的义务和责任,主要包括子女孝敬父母、团结家人、为家庭分担重任等。集体责任感是对他人及所在的群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它要求大学生对他人团结友爱、热心助人、诚信待人,并且能够处理好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关系。国家责任感指的是大学生对自己的祖国所承担的任务,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国家安危,重视民族兴衰,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世界责任感是对整个世界、人类的责任和义务,世界是一个整体,人是世界的个体,大学生要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对人类的未来负责任。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机制

2.1 完善教育机制

2.1.1 充分运用高校的教学载体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的培养,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离不开学校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通过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宣传教育。例如:通过学校报刊杂志来宣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和事,用文字激起学生的责任感;在重大的历史节日到来之际,开展相关的话题讨论会,或者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与名师面对面的交流,以此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2.1.2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大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紧密相连。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增强自我的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为学生的成长树立好的形象,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2.2 培养大学生的正确观念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通过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知正确的观念,加强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可以选择爱国主义、道德教育等相关主题,让学生通过辩论、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学习。另外,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让学生养成知法、遵法的好习惯,用校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避免学生走向歧途,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2.3 健全学生评价机制 学生的评价机制对道德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如果高校主要从智育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容易使老师和学生忽略德育方面,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为此,高校要不断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将德育与智育结合在一起,通过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德,自古有之,自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德就被人们所重视,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在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公德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各个层面,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文明程度的表现,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社会群体,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其言行、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世界观,对周围的人都产生着影响。中华民族保留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和热情好客、待人以诚等传统美德,在大学生中更应该发扬光大。大学生有着传承文明的责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高校大学生来说除注重文化知识学习外,更须提高社会公德。高校德育要紧抓公德意识这一核心要素,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及问题

随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按照“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但是,也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现社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凡事只讲求金钱,贪图个人享乐,而缺乏精神追求,出现了道德滑坡及失范的现象。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校园里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食堂的餐桌上的残羹剩饭无人理会,宿舍脏乱无人打扫;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现象随处可见,在教室的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无故旷课逃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时有发生;见了老师形同路人;满嘴污言秽语,出口伤人不以为耻。对于高校教育者来说,对这些问题和现象一定要高度重视,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建设。

二、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因而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将其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增强了时间和效益观念,但是另一方面,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们。如不加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就会转向讲求实际,追求实效,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也相应弱化了。

2.学校教育的缺陷

受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从重视小学中学的升学率到重视大学的就业率,学校重知识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成绩的好坏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这就造成了重知识传授轻公德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不能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却仍旧采取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校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对其德育教育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而对于思想品德和精神品格方面的教育很少,忽视了对孩子的人品教育。更有一些家长怕孩子在外面吃亏,灌输给他们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无形中对孩子起到了一种负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种种,使得孩子凡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时缺乏责任感。

三、改变大学生社会公德不良行为的对策与思考

良好的公德素养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不断提高每个人的社会公德意识,加强公德素质教育。

1、不断加强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状态,能反映出学校的教育取向、精神内涵,精神风貌和道德准则。当校园文化所产生的环境力量融入到每个学校成员的心理之中,成为其深层的心理基础,才会影响其行为,促进其发展。

坚持以高雅文化为导向,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用中外优秀文化的精华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实现精神素质的升华。除日常教育外,学校还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文明系列讲座,或者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教学楼的大厅播放各种社会公德内容的视频等。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公德意识。

2改革和创新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新方法,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学校教育中,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办学理念,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建立起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培养真正能为人师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加深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程度,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教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评价及奖惩机制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道德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和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

公德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多元化。把定性与定量评价、自评与他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同时也要改变以往的道德评价侧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在教育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本人、教育者及教育部门、社团组织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公德教育中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不断完善行为的自我调空,自我完善、自我修正,提高自身的公德素质。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新认识

1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概述

2010年10月份对学院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此次普查采用电脑网络测评方式,心理问卷方法,参与调查的学生有3167人,收回有效问卷2958份,回收率为93.4%,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2份问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主要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大学新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心理健康的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受试者,以便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作出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轻度适应性困难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新生,在调查中发现:从高中到大学环境的转变以及生活学习方式的不同导致60%的学生有轻度的适应性困难,脱离了以往埋头题海的状态,面对相对自由和自主的大学学习生活状态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文科生学理科的课程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1.2中度人际关系不和谐

两份问卷调查的相关项目显示,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抑郁自卑、迷茫,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经历了高考,昔日的天之骄子聚集到一起,势必会重新分出高低,表现突出的学生会保持自己的优势,在大学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而相比之下优势不明显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就变得极为敏感。调查学生中有56.3%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情开朗,但仅有39.1%的学生认为自己人缘好、受欢迎。

1.3个别重度自虐倾向

调查中有个别问卷显示出有严重的自虐倾向,根据相关调查项目分析主要是曾遭遇过突发创伤事件的学生为主,这些突发事件有的来自家庭,如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等,这些学生长期缺少亲情或关爱,感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极易产生怨世愤俗和嫉妒心理,严重的甚至会扭曲人的灵魂,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如不及时发现引导,容易产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也有的来自于社会的各种关系,认为自己没有一定的关系背景,必将在各个方面输给其它同学。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诸多隐患,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精神问题产生的各类伤人伤己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引起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选聘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此种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也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而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与一般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区分开来。

2.1工作环境特殊。对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工作环境相对单一,尤其是社会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外乎一间布置温馨的独立的房间,周围都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士。而在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处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应与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有所区别。

2.2工作对象特殊。社会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是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处行业不同,概括来说是不同的职业人。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是已经产生问题的还是出现征兆的,他们年冷层次单一,共同生活在校园里,概括来说是在校的大学生。

2.3工作身份特殊。在高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身份应先是高校教师,而后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一特殊的身份要求在工作中不能向社会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那样被动的等待来访者,而应主动出击,及时发现有异样的学生。

3有效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举措

3.1建立一支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身份以及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将学生普通的日常行为与特殊行为混在一起,尤其是夹杂个人情感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如果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虽然所处角度和看问题的方式都是客观的,但是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有时候需加以分辨,才能对症下药,不是任何行为都是心理问题的反应。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的第一接触人,也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久的教师群体,因而也最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异常状况和行为。

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寻求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就业不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包括学业、职业、事业发展等问题都应该从入校开始给予指导和帮助。兼备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如果同时掌握职业指导相关知识,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的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建立一支兼备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的特殊师资队伍是做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3.2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高校的方方面面,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采用"三级网络"模式。院系同学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校医院心理门诊及社会心理咨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那么与三级网络相对应的就是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班级设立心育委员,系部学生组织设立心育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发现问题及时往上级反馈,全方位检查监督学生的异常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有效实施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陈家麟,学校德育工作的心理卫生学思考.教育评论,1998(3)

第6篇

1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内涵

诚信教育是学生德育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诚信认识、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与高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相类似,诚信教育也要依据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教育成果进行检验和考核。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个人信用的一种评估和评价制度,它包括学生诚信记录、诚信评价、诚信承诺在内所形成的诚信档案。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量化考核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诚信认识、诚信效果、诚信行为等内容进行全面、准确、持续的记录,并依据恰当的标准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及时评价。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功能包括评价和对比、指导和激励、警示和完善。其中,评价和对比功能是指通过分析量化考核和价值判断的结果,了解大学生的诚信情况,区分不同学生的诚信度,对学生进行诚信评价。指导和激励功能是指较好的测评等级会给学生在评优评奖、实习、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激励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处事,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水平。警示和完善功能是指较低的测评等级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限,甚至会影响其顺利毕业,以此提醒学生及时自省,并调节个人行为,形成良好的诚信品格和责任意识。规范的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应包括学校-学院(系部)-班级统一的指导思想;全面、细致、规范的规章制度;科学、精细、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顺畅、完善的保障体系;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组织机构等元素。

2高校学生诚信评价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本人自评、同学之间互评、班级评议、教师评议、学校职能部门评定及社会机构评议等是诚信评价的主要途径。在具体实施中,学院(系部)成立诚信评价领导小组,由学院(系部)领导、辅导员组成,负责评价鉴定工作;班级评议由班级民主选举产生评议小组负责;教师评议主要由班主任、任课教师等负责;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学生管理、教务、后勤保障部门等;社会机构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等。这样,既帮助学生确立诚信目标,达到自我教育的作用,又引入老师、同学、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评议,并借助社会力量强化诚信教育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中,每学年初,每个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每学年结束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自评,从学习、经济、生活、工作四个维度填写诚信评价量化考核表,强化学生的诚信参与意识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而学生校内的行为由同学、班级评议小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记录和评定,归属到学院(系部)评价领导小组,汇总各项记录,建立诚信档案,达到强化教育的目的。此外,诚信教育离不开社会力量,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对学生的经济、就业等方面进行评价,将学生的诚信度延伸到校外,延续到学生的实习和工作之中,这样的评价才更具有现实意义。诚信评价体系是对学生有较强约束力的量化考核的评价体系。在针对不同评价对象选择评价方法时,需要分析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内在特点和评价需求来科学选择具体的评价方法。目前,高校的诚信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多采用模糊评价法和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为避免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多数高校以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和工作诚信等方面作为对大学生诚信量度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分为若干具体的二级评估指标。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对每项一级指标都有不同的权重,在某一学年的诚信评价结果就要结合二级指标评分和一级指标的权重,利用加权平均分计算出来。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属于静态的、阶段性的评价,无法体现学生在一段时间范围内的进步和改变。笔者认为,高校在制订诚信评价方法时,应遵循教育规律,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错误影响整个大学生涯甚至一生。应保证每个学年的诚信评价结果相对独立,以此鼓励学生在诚信评价和教育的过程中敢于承担责任,积极修正缺点。同时,为实现高校诚信评价机制的警示惩戒功能,大学阶段的终结性评价结果要结合每个学年的评分进行评定。为避免静态和阶段性评价的弊端,要采用“最近最有效”的动态方法来评价学生。即年级越高,不诚信行为对信用分的影响越大,所占权重越大。以此教育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

3.1制定原则

高校诚信评价体系既是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导向和要求,又是测定和评价他们诚信行为表现的方法和途径。要使评定结果科学、准确,真实、有效,应该遵循教育导向、全面细致、客观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原则。教育导向原则就是要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明确什么行为是社会公众倡导的,是诚实守信的,什么行为是不被社会群体认同的,是违背诚信原则而必须杜绝的,进而教育学生培养自身的诚信品质,提升综合素质。全面细致原则指的是评价体系应涵盖诚信道德的各个层面,考核学生的个人信用的方方面面;客观合理原则就是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保障评价结果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学生的信用状况;可操作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体系中的每项指标必须要明确适用的范围和评分的方法;二是评价指标数量不过多,简化评价的程序。

3.2诚信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笔者所在系部自2010年开始,就在计算机、动漫等专业的班级内实施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目前已经有两届(6年)学生完成诚信评价考核。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结合学校办学情况和学生专业特长,逐步探索诚信评价考核的各项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对评价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同时通过学生座谈、专家访谈等形式对评价结果进行再评价,以此来修订诚信评价指标,使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和工作诚信这四个指标作为对大学生诚信量度的一级指标,每个方面选择相关内容建立二级指标评估,从而建立高校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3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保障

(1)搜集评价信息根据评估指标,采用调查问卷是搜集数据的有效手段。问卷的编制在依据各项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问题设计应清楚易懂、科学全面,降低答题的难度,确保获得数据的准确性。前文提及,高校学生诚信评价调查问卷分为自评和他评两个部分。具体结构见表2。(2)确定诚信评价的等级与标准通过考核学生的诚信状况,使评价结果与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三好生评选、入党申请考察等挂钩,不同考核等级的学生享受不同“待遇”。为保证考评方式的科学性,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依据评分把学生的诚信度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如表3所示。(3)结果反馈学生的诚信评价结果形成后,要反馈给到学院(系部)评价领导小组,并汇总各项记录,建立诚信档案。也为学院(系部)领导全面了解学生的信用情况提供素材,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但是评价结论并非终点,提高学生的诚信品质才是构建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落脚点。因此,评价结果一方面要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析结果,鼓励学生发扬长处,改正缺点;另一方面也要反馈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让他们针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教育。(4)修订评价标准及方法诚信评价过程中,要对每次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检查调查问卷的内容是否合理,考察评价指标是否较易把握,分析评价结论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等,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金义华.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2]夏天,吴钢.高校学生诚信品质发展性评价标准探讨——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

[3]《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组.高校大学生诚信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初[J].公共管理,2012(10).

[4]凌取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J].安徽上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张志华,黄婷婷.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6(6).

第7篇

1.日常言行缺乏诚信。谎话顺口就来,少数同学在学校骗老师,在家骗家长,同学之间也相互不够诚实,诚实守信,相互信任的基本做人准则已经没有了,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欺诈、虚伪狡猾等丑恶现象被部分同学奉为圣明,认为自己要有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社会成为别人看得起的人。

2.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从未作弊的学生比例非常少,很多学生认为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是自己的本事。作弊手段可谓形式多样,夹带纸条、交头接耳传递答案、通讯工具作弊、花钱雇用“”。

3.助学贷款到期不还。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发放的一种贴息贷款,为不让一个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采取的一项有力措施。一部分同学在毕业离校后,便杳无音信。有同学的学杂费、住院医药费都是所在学校为其垫付的,毕业后也一走了之,再无消息。现在,国家银行实行贷款不还黑名单制度,是一个非常好的杜绝贷款不还的手段。

4.为推优、入党、评先等采取言行不一,弄虚作假等手段,平常综合测评手册可以反映出来,对自己有利的便加分,减分项能不减就不减,以换取各种荣誉。

5.为了就业采取欺骗的手段制作自荐书、推荐信等,不真实地反映在校期间的情况,而是夸大其词,把自己包装成“优秀”的毕业生。有部分同学和就业单位签约后无故毁约,就业单位感到尴尬,也使高校的声誉受到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社会大环境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是社会的人,大学生亦是社会中的群体,同样受社会各种现象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2.现实社会中的失信之风被有些大学生所接受和效仿。在日常生活中,虚假广告、假冒伪劣产品、一些单位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欺骗等,社会中的不诚信现象对大学生难免不受其影响。另外,大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教育”,老实人吃亏,使遵循诚信法则的大学生不能不产生负面影响。

3.理性思辨意识的淡薄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动力。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他们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还不够,很容易使他们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甚至出现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规范。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措施

1.德育教育为先,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及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及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和接班人。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突出诚信教育。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榜样,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注重诚信教育。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把诚信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诚信制度体系。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仅靠道德的内在约束力不可能有效约束失信行为,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构建有效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在高校中严格诚信方面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测评指标,培育良好的诚信秩序,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使诚信之风深入人心,不诚信的人受到制度的约束和相应的惩罚。

3.改革考试制度,注意发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很多考试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多,应采取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考试方法,把平时的上课、作业和论文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增加理解和课堂个人能力的培养作为考核的内容,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着力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重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培养。学生考前签《诚信考试保证书》,加大对考试作弊处罚力度。这都将有力地遏制考试作弊的发生,为高校建设好的学风,营造诚信氛围提供保障。

4.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首先,要确定诚信度测评的要素,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指标;其次,确定能反映大学生诚信度要素的具体项目;第三,确定诚信度测评的标准,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对每一项指标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最后,选用诚信度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通过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进一步预测大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

5.建设诚信教育的校园环境。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修养,如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班级,实施无人监考、开展诚信论坛、评选“诚信先进个人”等。将宣传与活动并举,在高校校园里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校园氛围。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在校园网上设置诚信道德建设的网站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

6.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与国家教育部门学籍查询系统相配套的网上检索数据库系统,注意将大学生在高校期间的诚信表现作为推优、入党、就业、毕业的重要考察指标。使大学生诚信档案成为将来学习工作的一张有效“身份证”。对于诚信品质差的学生,则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惩罚措施,设立学生信用档案,可从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开始。通过对个人诚信,如包括身份证、户籍、家庭情况、居住地、考试、图书借阅、日常行为、助学贷款、就业履历的写作、签约合同履行、工作单位、社会保险、信用简史、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基本经历、学习成绩等建立网络信息检索档案,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风险。

高校的诚信教育是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大事,是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的根本任务。我们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并积极探索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真正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共创新时期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辅导员工作;启示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事实证明,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指标和基本要求,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分析和思考,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辅导员工作与本科评估工作间的关系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下简称合格评估)是针对未参加过教学工作评估的各类新建普通本科学校,展开的认证评估模式。旨在通过评估引导高校合理定位,改善办学条件,强化规范管理[2]。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及运行规律,严格按有关评估指标、标准对高校办学进行的综合测评,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重要举措。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设定,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

1.学风建设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估工作的重要指标

当前,我校正在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其目的就是要以评促建设,以评促改革,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转变我们的教育思路,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明确辅导员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辅导员要完善和规范各项管理制度,以教学评估指标为指南,统一各年级专业学生的认识,加大管理力度,提度管理能力和水平。除严格执行学校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外,必须建立建全院系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监督与质量检查制度,经常了解和听取学生的呼声及对教学方式的反映,真正起到沟通学生和教学人员的天然纽带作用。

其次,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座谈会,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专业技能竞赛、文体活动,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个性与能力发展培养教育,科研与创新能力引导性教育,从而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良好学风建设。

再次,引入竞争机制,强化竞争意识,是学风建设的有效措施。辅导员通过学生班级对每个学生的德、智、体各方面成绩和表现情况进行统计,每学期末进行综合测评,然后以宿舍为单位,由成绩优秀的同学带头,组成各种学习兴趣小组、“帮困小组”进行各学科学习竞赛、设计比赛,在全班树立起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励和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竞争中取长补短,优化品格,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2.辅导员工作本身是评估工作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我们认为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工作是教学质量一级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估工作的重要指标,曾经有相关专家建议在评估体系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一级指标[3],这足见其在评估工作中的被关注程度。

第一,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首先应当是深入大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密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课堂教育;紧密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要求,指导和组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紧密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建设。

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课堂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辅导员引导大学生积极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本科教学评估给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1. 以德育为基础,不断充实辅导员工作的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我们有必要充实辅导员工作内容,保证在开展好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强辅导员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引导,加强学生自组织建设,实现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指导的专业化,为学校日常教学夯实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学生思想活跃,是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的群体。这也决定了辅导员工作要注意不断充实新内容,不断学习新思想。

2. 以学风建设为首要目标,促进辅导员队伍精细化管理

大学根本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学风即是一个学校治学态度、治学精神、治学原则的集中体现,又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集体风貌。把学风建设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靶向,有利于在琐碎的辅导员工作中梳理出主要矛盾和首要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辅导员队伍精细化管理,明确管理职责,细化学生群体,组织精品活动,细化管理过程。将日常任务确定到每一个辅导员成员,完善和明确相关管理制度,根据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经济环境,早期教育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因人不同的开展辅导员工作。最终实现管理效益的最优化。组织精品活动,在学校中、学生中,有意识的树立学习氛围,学术氛围。[4]

3. 以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为蓝本,更新辅导员考核体系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是对于学校整体水平的评估,辅导员群体作为高校老师中的组成部分,其工作成绩自然要接受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考察。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具有自身特点,如工作过于琐碎/隐形工作时间长,工作反馈周期长等特点。所以有必要根据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为蓝本,更新辅导员考核体系。以便于全面客观的反映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对辅导员老师产生进行及时合理的激励。其中,明确考评主体和改进考评形式是辅导员考评工作的突破点,在明确考评主体上,由于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和学校只能部门、院系领导、院系授课老师、兄弟院系辅导员、学生都有着广泛的接触,辅导员测评的可以按主体划分合理比例,对辅导员进行综合测评。在改进考评形式上,应该采取网络实名测评,定量测评和定性测评相结合,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方法,综合改进考评形式。[5]

通过上述措施,真正做到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估促发展,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契机,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即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一次检验,同时也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一次发展契机。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学生总数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辅导员工作对于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1.

[2]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习资料.上海电机学院,2012-3.

[3] 王东为李晓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思政内容应该加强.零陵学院学报[J],2005-3.

第9篇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第10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班级建设

班级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组织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教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而学生的主要日常活动也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由班级来体现的, 一个学校的学风也是由班级来体现的[1]。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班级就是最好的参照物。良好的班级建设不仅关系到一个班级建设的小问题, 更关系到整个学校发展的大问题。因此, 搞好班级建设, 是高等学校应该面对的主要问题。下面是我多年班主任工作中关于班级建设的点滴体会和感想。

1、要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班委、团支委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在班级起核心骨干作用。班级工作的好坏与班干部的能力、工作开展的如何密不可分,如何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是管理好一个班级的重要条件。所以我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会尽快了解和掌握班级同学的情况,在最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委会、团支部干部队伍。 先培训学生干部,然后明确班团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接着下放管理权限。让班委干部和团支委干部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鼓励学生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善于调动和启发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提升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做凡事亲力亲为“苦行僧”式的班主任。

2、完善制度建设,以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制订切实可行的班规。如制订:班级考勤制度;课堂纪律评比制度;文明宿舍评比日制度;班级社会活动加分管理制度;党课团课学习评比制度;班会制度;贫困学生推举制度;入党积极分子推选制度;班级团学干部选举任用制度;大学生诚信考试制度、以及大家都很关注的综合测评加减分制度等。健全这些管理制度对学生是一种纪律约束,同时让同学们清楚什么是规范行为,参加什么活动是有益的,能为班集体做出贡献,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让制度来规范和引导班级同学们的行为,让同学们有法可依,从而促使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制订了切实可行制度的同时,班主任要加大和灵活掌握管理力度,同时做好法官大人和审判官大人以及调解人等多重角色。

3、加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建立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激励机制

针对班级特点, 每个班级形成自己的班级文化。引导班级大学生以此为核心, 开展各种班级集体活动, 形成自己班级的文化特色。久而久之, 班级大学生都会团结在这个文化理念的周围, 并且会不自觉地把这一理念融入自己的学习或生活中去[2]。有了共同的班级文化, 班级的凝聚力便会增强。制定学生量化考核条例, 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年评优、奖励等结合起来, 形成有效的激励制度。如学生积极参加院里活动给予相应的加分, 不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给予相应的减分。这一部分得分与学生自评结合起来, 再加上学生手册内明确规定的素质奖励分, 最终作为大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良好的激励制度, 能激发班与班之间, 班级内部大学生之间互相竞争的氛围[3]。公平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在大学生中间掀起赶、学、比、超的。

4、用心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工作

4.1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受社会和家庭某些不良影响,在纪律上散漫、学习不认真、经常旷课、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同学关系僵、难以相处、表现出难以教育的典型――后进生们。对待所谓的“后进生们”我会尊重他们的想法,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善于发现和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感化工作。俗话说得好:“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施教的师长。”我所带的班级没有因为所谓的“后进生”而影响到班级建设、班级荣誉。

4.2 关心贫因生,切实做好特困生工作。为了尽早地了解掌握班级学生中贫困学生的情况,从新生报到入学开始起,我就着手建立贫困生档案,通过个人申请、同学评议、班团干部讨论推荐、班主任核实等步骤,选出班级贫困学生,建立好贫困学生的档案,每学期进行更新。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会经常关注他们的生活及学习情况。经常找他们谈心和通过班上同学等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忧虑,不断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激发战胜困难的勇气。想办法给予帮助,努力为他们争取勤工助学岗位、困难补助、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与力量。“不让每一个贫困学生掉队,不让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利益因为我的工作没做好而受损害。”我就是本着这样的信念,加大对贫困生的关注、教育和引导,让贫困生树立起“困难家庭不能选择,人生价值可以创造”的观念。

5、加强辅导员、家长和学生三者之间的信息传递

主动联系学生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共同探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班级QQ群、飞信群与学生之间实现零距离对话沟通,进行心碰心的交流,从而实现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及时有效的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互信,为共同做好育人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提前做好班级建设的规划是教育的起点。因为迎接一批新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个班主任和一间空教室,而应该是一个凝聚了班主任的爱和智慧的已有生命的班集体。当然提前的规划并不是为了日后的一劳永逸,这只是班级工作的起点,只是万里的第一步。在迎来了学生之后的每一个日子里,还需要班主任不停地用爱心和智慧来浇灌。所以班主任的班级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沈德县.谈和谐班集体建设[J].文教资料,2006(12):157.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健康素养; 开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35-001

体育教师要转变角色与时俱进,摒弃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学习,互相补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共同构建一个民主、开放、和谐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是我对构建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思。

1.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构建科学、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抛弃教师机械的执行教案中所要求的那种“划一的,军事命令式”的教学,学生只有服从,以及“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教学观念,而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行列中,要充当一名裁判员、运动员、后勤人员的角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锻炼;掌握锻炼的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始终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步骤。民主、开放的教学模式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更多的空间施展才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自觉地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开放的教学模式,不等于混乱无秩序、无组织、无纪律,不等于快乐第一。另一方面,借助现代传媒工具,通过各种渠道,如收看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各科重大比赛,使学生掌握更多体育知识,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做一名祖国需要的新型人才。

3.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在课程规定的系列中,允许学生自己选择项目学习,这充分体现了《课标》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同时要教学生涉及到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加强学科间渗透,要克服封闭、陈旧的观念,以开放性的问题为中心,组织综合性的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让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参与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多种问题,从而促进教学真正向学生开放、向生活开放、向未来开放,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有一种愉悦身心的感受,以加深学生对运动的体验与理解,发展运动爱好和专长。

4.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要民主开放。传统班级授课制将学生关闭在学校围墙内,按年龄、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班级,使用材,安排固定教室,按指定的课表上课,这种封闭式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时空,束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弹性化、多样化”选择,具体形式:①要敢于打破班级界线,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②打破年级界线进行选项教学;③班级内形成选项教学,使学生在自由的时空中发挥特长,充分发扬民主、开放的主题。

5.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倡导民主、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注意选择适当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强调学法,改变以前那种单一接受的学习方法,倡导“民主、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活动机会,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设置学习目标,发展学习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同时,使学生加强合作,发展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确定主题形式,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其次,教师的教法要树立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认真考虑教材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学,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灌输式,过重于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6.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重视教学评价。民主、开放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的教与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在体育教学系统工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选择性相结合。评价过程的目标,内容和传统的体育课程对比,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不太强调评价运动成绩,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②不太强调评价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记性,而比较强调评价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③不太强调技术掌握水平,而强调评价所选定的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④不太强调期终成绩的评价,而强调重视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⑤不太强调教师外部评价,而强调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主评相结合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学习评价中,体育教师要积极指导,鼓励学生自评、主评,并加大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高中;德育活动;反思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1-2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经过对农村普通高中德育活动的原点思考,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我校提出了全新的“以心为本,品质至上”的德育理念,遵循“以真心求信任,以诚心搭桥梁,以热心做工作,以爱心取真情”的德育工作原则,以心为原点,以心为终点,在有效德育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创建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这种德育理念和德育原则的形成源于对学校德育现状的思考。根据我们的观察,发现当今的德育存在如下几个误区:

德育理想的理性缺失。德育为先,但德育不是万能。我们的德育理想是要通过德育来造就一个完人,但我们的德育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完人是不可能仅仅通过学校德育制造出来的。我们认为学校德育理想要注重实际,不能过于放大学校纯德育的效果,学校德育要与法制教育、依法治校相结合,要与特色文化建设相结合。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自觉法治。

德育目标的舍本求末。何为道德之本?是人性。人性从何养起?《礼记·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依据此得出结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并且断言“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德育必先从孝敬父母、友爱弟兄开始。一个人连父母和一奶同胞都不负责任和无情无义,你还能指望他尽忠于祖国、尽责于人民吗?而现在的德育却习惯把孝、悌两件根本大事放在后面,先讲爱国主义,其次是集体主义……结果是既没有培植起为人的根本,其他那些高尚的品德也没有了依托。

德育形式的虚假伪化。我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句话:“说起来重要,干起来图热闹,忙起来可要可不要。”你能说这不是我们许多学校对学校德育的态度和学校德育所面临的尴尬现状吗?李镇西先生曾痛斥德育的形式化,称之为虚假德育,是对心灵的粗暴侵犯。我认为这种形式化的德育更是一种反德育。究其原因是,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或是德育生活化的表演。

由此我认为德育的原点,应该是追求有效的德育,应该是有天、有地、有人、有心的德育。

“有天”就是学校德育要给学生宽广自由的成长天空,达到学生天性的和谐发展。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正确的教育,意指自由与智慧的培育,然而如果存在了任何形式的强制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恐惧,则将这项培育成为不可能的事。”一颗被紧紧箍紧的心是不可能有生命的弹性的。而自由的根本在于精神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教育一定要唤醒学生作为一个思想独立者的公共理性。而这种“自由表达”和“独立思考”品质需要以学校文化作为根基,需要学校文化的浸润。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所说:“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

我校一方面积极积极营造自由民主氛围,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如2012学年起,经学生会票选,校团委推荐,学校校长室聘请6名同学担任学校校长助理,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学校还定期不定期的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到各个部门进行整改。另一方面学校以综合素质“催生式”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以“多元发展理论”为指导,扎实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助推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提升了学校的特色品质。“报春花”文学社常开常艳,《报春花》期刊被评为“全国中学生优秀文学社”。“一枝春”诗社春香满园,《一枝春》诗刊,也已成为校内外颇有影响的校园文学刊物。学校先后成立了书画协会、摄影社,兴建了一座300多平方米的“美术馆”。学校书画协会自1988年成立以来,先后有40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有的还参加国际比赛并获奖。师生作品先后在海安文化馆、南通群艺馆、江苏省美术馆和中国书画院美术馆成功展出,获得好评。《人民教育》曾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题,专门介绍了学校推进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近年来立发中学艺术教育特色,更是在省、市、县各级媒体上频繁亮相,2011年学校艺术教育的成功做法分别在“长三角美术教育论坛”和“江苏省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省美术教育教学研讨会上交流。2012年我校学生演出的校园剧《翅膀》参加市中小学艺术展演获得了特等奖。我们加大学生社团建设力度,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愉快学习、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我们开展运动会、军训、歌咏比赛、辩论会、科技节、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众多学子铺就了成人成才的广阔道路。

“有地”就是学校德育要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到落脚点,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正常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德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的责任是把学校教育建成既是自然正常的生活,又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生活。课堂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归宿,教育的问题其中包括德育的问题必须回到课堂上才能解决。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首先引导广大教师澄清了一个认识:教师是教育者,作为一名教育者你不能将“教育”简化成“教学”,又将“教学”简化成“教书”,然后把“德育”和“教书”割裂开来,教师工作的完整流程应该是既“教学”又“育人”。育人是我们高效课堂中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更是高效课堂育人的终极目标。同时我们以班会课为平台,把班会课作为真正的课来上,积极推行主题教育研究。其次,我校创新设计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巩固卡、纠正卡和反思卡”,并将三卡合一,有形见证学生的成长。学校要求学生每周对自己正在巩固的良好习惯,正在纠正的不良习惯进行记录,并及时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学校坚持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综评、家长参评的评价制度,使评定工作真正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相互监管、相互激励的效果。学校还通过定期评选“素质标兵”、“习惯标兵”、“道德标兵”、“学习标兵”、“进步标兵”、“特长标兵”等先进个人,宣传典型,学习榜样,在学生中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局面。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已经孕育出班风正、学风浓、校风纯的良好文化氛围。再次,我们校内校外联手,共奏和谐乐章。学校充分利用角斜红旗民兵团史迹陈列馆、德让博物馆、仲贞子艺术馆、镇敬老院等德育基地,以及青少年犯罪警示室、少年模拟法庭等场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预防犯罪教育。

“有人”就是学校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达到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真正的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回归原点的德育应该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德育关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德育的基点,让德育返璞归真,这是海安县立发中学人用实践谱写的“教育学”。通过“先锋工程”不让一个追求上进的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学校党支部和团委以青年党校为载体组织优秀团员学党史,知团情,勉励他们积极向上,2011年我校被评为“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近几年学校党支部已经发展了10多名学生党员。通过“爱心工程”不让一个贫困生无法完成学业。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和援助弱势群体的爱心,在全县率先建立了“爱心亭”,并把“爱心亭”工作常态化。多年来我校的“爱心亭”一直坚持在每周五开放,接受师生的捐款捐物,迄今为止,“爱心亭”已接受师生捐款和捐物,总值10多万元。通过“助困工程”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老师们帮助偏科或基础薄弱的学生个别辅导,使其改进学法,提高效率。通过“牵手工程”不让一个问题生走上邪路,全校每一位党员都与一位问题生结对帮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以一颗宽容之心真诚相待,引导他们回归正确的人生航道,走向知识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