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最有效的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德育工作做好了,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水涨船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的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和主要阵地。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侧重了学科知识的灌输,常常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被边缘化了。学生没有健康心理、良好道德品质、法制意识和公民意识,更是失去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没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由此可见少了重视和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是事倍功半。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高速发展变化、日益全球化的社会。时事新闻热点必然会对正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的初中学生道德、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那种“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不符合现实,也与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相违背。巧用时事新闻热点,能上活思想品德课,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提高学校德育实效,从而促进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科学地收集时事新闻热点,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等原则,甑选出最有效的时事新闻热点是上思想品德课、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1、收集时事新闻热点的途径
时事新闻是指国内外最近发生或正发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件。时事新闻中对社会和生活影响比较大,人们较为关心和关注的事件就是时事新闻热点,时事热点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收集时事新闻热点是上活思想品德课的准备工作之一。
时事新闻热点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收集,但应当以老师的收集为主。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一起培养敏锐的新闻触角,养成关心时事、关注新闻、收集时事新闻热点并做好分类的习惯。收集时事新闻的算什么很多,可以通过上主流网站,例如腾讯网、新浪网、易网、凤凰网等;可以收看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新闻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一套19点新闻联播、新闻频道各时段的新闻报道、珠江频道21点今日关注、南方卫视2台20点今日最新闻、广州台18点新闻以及相关的新闻专题栏目如焦点访谈、道德观察等;还可以通过收听新闻广播、订阅报纸和手机微信等方式了解时事新闻,把握新闻焦点。在网上看到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时事新闻都可以直接收藏和保存;在报纸上看到的时事新闻可以复印收存或直接收藏;如果通过收看和收听电视广播方式了解到的时事新闻资讯则可以先上网查找再保存。
2、甄选时事新闻热点的原则
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后,要对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时事新闻热点做好分类收藏和保存,以便能在教学需要时能高效采用。分类时可以依据初中思想品德科三年教学的内容设置和细化。在教学备课时,需要对收集的时事新闻焦点进行甄选,但要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要注意正面导向、不漠视负面思考。基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我们要尽可能选择积极向上的时事新闻热点,甄选的时事新闻热点要能弘扬社会主旋律,转递社会正能量,引领学生把握正确方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例如“感动中国”、最美教师等。喜剧让人兴奋,悲剧却能让人清醒。学生会接触和面对大量的社会新闻,我们不能漠视一些存在两面性或负面的新闻,例如扶老人之类的;而应当适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坚定正确的信念和方向。
第二要注意紧密联系教材和学生,服务教学。时事新闻热点的运用是为教学服务的,只有与教学内容最紧密、最接符合学生特点的时事新闻才能发挥最佳的作用。在甄选时事新闻热点时要根据大纲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并整合热点材料和教材,让时事新闻热点与思想品德教材有效融合,切忌生搬硬套。
第三要注意宜新宜近。时事新闻热点的生命力之一在于特具时效性。在甄选时事新闻热点时的,时间上要尽量选择最新的,空间上要尽量选择最接近学生心理和地域的。只有选用时空都最贴近学生的时事新闻热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否则,学生会觉得这些都与自己无关,都不符合当前社会,自然不会接受,课程德育功能被大大削弱。
第四要注意形式多样、内容适量。收集到的时事新闻热点会非常丰富多彩,对同一教学内容都会有许多可以选用。这时,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根据上述原则,科学合理地取舍,把对教学最有效的时事新闻热点加工处理后引入课堂,既可以事半功倍,提高教学的效果,又不会本末倒置,浪费时间。
一、关于德育的本质内涵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二、关于德育哲学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论思维,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思维的更新,集中体现为构建新的道德教育哲学,这正是目前德育学科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九五”期间德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课题。
作为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新时期的德育思维也相应发生了转折。第一,德育思维的出发点由“泛政治”转向人的发展。第二,德育思维的根据,从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转向现实基础和可能。第三,从德育思维的价值尺度来看,从片面抽象的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集体主义。
本次会议反映了专家学者们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如何估计当前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甚至可以说,学校德育存在着“危机”。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德”——“育”生态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仅是“德”的无奈——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也不仅仅是“育”的无力——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地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还是道德精神与育德模式的不相匹配,是“德”——“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就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德育生态”的理念强调:第一,德育的具体性。它强调德育过程中“育”与“德”的适应性,强调“育”的特性与“德”的品质一致性,认为只有在二者匹配时,才会产生德育效力。第二,德育的生态性。它强调道德教育的诸要素所形成的有机结构对实现德育目标的影响,突显的不是个别要素,而是诸多要素构成的生态。“德育生态”的理念提醒我们注意德育环境建设,注意德育的文化环境。
三、关于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
我国的学校德育何去何从?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和人类发展是确立新时期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必须加以观照的四个基本点。
关于德育的规律,有学者认为应该研究进行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道德究竟可教不可教?应该以什么样的人性观为基础?性善论?向善论还是反映论?现在一讲德育,就是说教,最通常的作法就是开课。那么,儿童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依靠什么?学校起多大的作用?课程又占多大的比重?儿童不上学难道其道德就不发展,就没有道德吗?有学者指出,德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有道德需要,因此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高其需要层次。目前的德育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以管住学生和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四、关于新的德育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模式”不是一种操作步骤,而是指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本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列入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三个模式。
第一,整体构建德育模式。该模式着眼于学校德育的整体构建,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中德育内容构建,就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层次结构划分出来,以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纬,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为经,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 选择题
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又多种选择)
3.实行饥饿纪律教育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
4.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实际锻炼法)
5.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的教育家是(马卡连柯)
6.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这句明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教育法)
8.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法
9.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
10.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辨析题
1.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错误。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哪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因此,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只是期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2.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错误。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
3."一个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则。
错误。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4.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错误。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又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简答题
1.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2.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3.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觉纪律教育
6)民主与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初中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德育在初中教育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理应担当德育的重要角色。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现将渗透途径和方法概括如下。
一、创设情境教学,优化德育效果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借助生动的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录像、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歌曲等来创设教学情境,既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其中。例如,在讲“四川”时,我先播放《神奇的九寨》,从这首歌的MV中突出秀美画面和多山险峻的景色,又从李白的《蜀道难》来突出四川的地形特征。在让学生欣赏美丽四川的同时,又插入了一些关于汶川地震及救援的场景,让学生体会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渗透德育要有艺术性
初中生正处在成长期,逆反心理很强,正确的德育观正在逐渐形成时期。我们在进行德育时,要善于思考、善于动脑,讲究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易于接受,潜移默化地达到我们的预期教育效果。换句话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具有艺术性,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德育目的。
例如,在讲解“新疆的气候”时,一开始我这样讲述:“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的俗语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这时几十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起望着我,迫切地想知道下文,课堂上静悄悄的,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俗语。我问道:“为什么早晨穿着皮袄,到了中午就穿纱,而且晚上还吃西瓜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由于新疆的气候决定的,新疆的气候具有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干旱的特点。”接着我就给学生介绍《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我人民在新疆那种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与残余部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为了保卫祖国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种生生不息的斗争精神激励着学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这样,我就间接地把舞台艺术的场面搬到讲台上来了。
三、谈话是渗透德育最直接的方式
在德育中,谈话是与学生最基本的、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谈话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如我在讲“森林资源”时说:“美丽的长白山是我们的家乡,更是我们的骄傲。她是全国乃至世界都非常著名的旅游景区,大家说说国内外游客为什么不远千里来到我们的家乡呀?”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因为我们这里有美丽的天池;有的说这里能看到一年中四季的风景;还有的说这里有天然茫茫的原始森林;等等。最后我加以总结:“我们的家乡之所以能吸引四海宾客,是因为这里有美在天然、贵在原始的独特风光,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热爱家乡,同学们就应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我话锋一转说:“我们的家乡虽然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我国人均森林资源还很不足,和我们的邻国日本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日本森林覆盖率达到70%,名列世界前茅。赢得了‘绿色王国’的美誉。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就应从保护环境、爱护树木开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德育渗透的保障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约束性较强,教师照本宣科,对教材知识过于依赖,不善于涉猎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从而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教材内容与教材资源的狭小界限。因为教材虽然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就德育内容而言,它的“可联系性”很强。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这就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了解每一节课中地理知识的相关联系。教师有了宽广的知识面,就会在教学中把德育自然而然地寓于其中,学生也会很自然地接受德育知识。
在地理课堂中对学生及时进行德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地理学科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及人类同地理环境的关系。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虽然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但它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避免过度的“德育”倾向,避免将地理课堂变成德育课堂。从而忽视了地理教学的真正任务。简单地说,就是应该在课堂德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注意“度”的问题。
关键词: 班主任 专业成长 德育叙事 有效途径
一、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班主任专业化”这一概念得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赞同,并围绕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我认为,把对班主任工作的研究上升到“专业化”的层面,无疑是对传统的班主任研究的延续和超越,也势必会对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联系各学科教师及学生的纽带,又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可以说,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学校德育高效实施的关键,甚至会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这一角度看,班主任应比普通老师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和更复杂的专业能力。
二、德育研究是班主任的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班主任专业成长是由普通型班主任向专家型班主任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家型班主任的成长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学习尝试、经验积累、自主探究和融会贯通。专家型班主任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比较强的,专家型班主任应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在平时工作中注意经验积累,能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学会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运用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手段,针对发现的问题能进行自主探究,研究如何解决工作上的难题,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所以,不难看出普通班主任与专家型班主任的主要区别在于,专家型班主任能主动开展德育研究活动。因此,班主任要想发展自己,就要有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视自己的发展和专业化的成长问题。
三、撰写德育叙事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普通中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研究的定位应该是:解决自己德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班主任的德育研究是站在实践的沃土上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的研究。当然,任何研究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引领和支撑,没有理论引领和指导的实践研究,是一种低层次的研究,它对问题的解决很难有实质性的作用。所以,班主任要学习相关理论和进行积累,同时要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与学习中,边学习边思考,以德育叙事的方式及时记录、整理自己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思想、新思考,这必然会对自己的工作、研究乃至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德育叙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日常工作的记述和总结,它是以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载体,是用理论对照或理论支撑的研究过程。从教育研究的一般程序看,它起于问题的发现,终于问题的解决。德育叙事是一种思考、研究活动。德育叙事的撰写是在班主任强烈的工作责任感的驱动下,对自己所做工作的进一步、深层次的探索。它是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的具体表现之一。通过记述与反思,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知、判断、评价并进行有效的调节,最终形成教师个性化的、独特的教育观念,通过撰写德育叙事,教师自主研究能力会逐步得到增强。
作为学校德育管理者,班主任不仅通过德育叙事记述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产生的思考,还可以通过校刊或者校园网予以推广,实现教育资源的分享。这样不但可以促进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通过研究和学习同事们撰写的德育叙事,反思自己的工作,对自己工作的提升是很有借鉴意义的。高层次的工作经验往往是经过理论洗礼的综合成果,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总结出了教育的规律。而同事的经验来自和自己教育条件基本相似的环境,对自己的教育研究更有借鉴意义和价值。
四、撰写德育叙事的功效
1.德育叙事使班主任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表现者。
德育叙事是班主任专业化最有效的发展方式,它通过对教育案例的反思、创新、升华和再实践,直接提升了班主任的专业素养,达到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张志公先生曾说:“要从教育实践中发现、思考问题,善于把从教育中产生的见解、主张提出来,写出来,让人家讨论,倾听人家的意见,吸收人家的经验,促进自己的提高。”德育叙事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带动周围教育因素的有效优化。
2.德育叙事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并带动学生发展。
在撰写德育叙事的过程中,班主任的发展是建立在解决德育案例的基础上的,也就是体现在和学生的交流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学生的问题,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在坚持撰写德育叙事的过程中,班主任的坚持更是学生最好的“身教”,学生受其影响,逐渐参与或迁移到自己的学习表现上,实现自我教育。
3.德育叙事提升了家长在教育过程的幸福感。
在德育叙事的促进下,教育效果得到了最优化,也成为学生和家长了解教育思想的主要载体。很多家长如实评价:“老师的教育文章不仅让我了解自己的孩子,更让我学会教育,学会面对孩子,我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幸运的。”
4.德育叙事影响了社会对于教育的主流认识。
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也是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校园活动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价值观、思想道德和健全的心理,是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智力、心理等德育水平较好较快捷的方式.是构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它有着和课堂教学相同的教育目的。积极有益的活动为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和精神追求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构建和谐的活动氛围,设计既有学校特色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活动,形成独特的、立体的、多元的校园活动体系,将对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大的帮助.而德育的有效形式往往隐藏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细节传递,优秀的品德可以通过细节养成。有效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在中职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等,这一切相当于要求学生在重成绩的同时,还要重德育。而适量地开展积极意义的活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十分有利。
学生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青少年德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到道德规范的要求。只有体验才有理解,只有理解才有发展,才有道德境界的提升,德育教育的成果。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
要想使校园活动对德育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就要把德育工作贯穿到活动的过程之中,应树立长期观念,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因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应做到潜移默化,集腋成裘。应充分重视德育活动的过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富有吸引力,更加适应,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使德育工作更加富有吸引力,实施更加顺利。
校园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这是常规的课堂教学不能胜任的,也无法代替的。培养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实践能力,要求学校必须正确看待当前校园活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科学地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地分析,对校园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进行改革。惟有如此,校园活动才能收到实效,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校园活动才能健康、稳定的开展下去,德育才能真正的渗透到校园活动中,渗透到学生心中。
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校园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在德育方面接受到正确积极的启蒙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德育的发展道路上有着正确积极的方向。这样便起到了双管齐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校园活动对青少年德育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因为校园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因此这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更多的德育理念,调理清晰方法分明地得到发展德育的成果。
积极举行适宜的校园活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启蒙及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响应了新世纪对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适当地活跃了学生的成长氛围,高效地取得德育教育的成果,为教育事业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
(作者单位:辉南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
一、在解决问题中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渗透德育教育,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例如:青岛版一年级教材中第二页的《海底世界――数数》,在让孩子们数数和欣赏海底世界的美丽的同时,可引导孩子们交流:“大海里有这么多漂亮的鱼儿,你喜欢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海?”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二、在小组合作中渗透
小组合作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因为在数学教学中,部分知识如果只通过教师传授,很难达到让学生理解或掌握运用的目的,只有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在合作中探究、交流、操作,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课始的教学片断:
师:(教师事先准备了玩具火车、玩具枪)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教师拿出玩具火车)这是什么?
生:玩具火车。
师:接着拿出玩具枪等,让学生辨认。问:你知道这些玩具是用什么做成的吗?
生摇摇头。
师:这些都是用我们生活中不用的包装盒、茶叶桶等废品做成的。你想不想自己也做一个?
接着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搭一搭,小组成员先想一想,准备搭什么玩具?选一位小工程师,其他同学当助手。
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个别孩子遇到这种活动,容易发生争抢现象,结果出现争抢现象的小组,一事无成;按照老师要求去做的小组出色地搭成了小组同学事先想好的玩具。借此机会,老师引导孩子们反思:为什么有争抢现象的小组,没完成任务?在交流中,让孩子们明白: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小组合作时,组员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同学们必须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合作才能达到成功。
另外,这一教学过程还提醒了学生,废品也可以利用,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在评价中渗透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确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对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师的态度和评价,都会感染和影响学生天真幼稚的心灵,每个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青岛版第一册10以内数的加减时,尚军(学困生)把 “10-8=?”的得数说成是3,好多的同学都哈哈笑了,并大声纠正:“老师,尚军说的不对,应该是2。”尚军的脸一下子红了,怯怯地说:“10-8=2”。这时,我和蔼地说:“尚军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开始因为紧张算错了,很快又改对了,真不错!”并为他鼓掌,全班同学也跟着鼓掌,只见尚军的脸由阴转晴,整节课都显得很开心。一句鼓励表扬的话,不仅维护了孩子的自尊,让孩子觉得老师的可亲和宽容,更培养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四、在课外实践中渗透
德育教育单靠40分钟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应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对小学生来说,从他们身边的生活环境、自身的经历出发,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是最有效的。
关键词:德育;学科德育渗透;载体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1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审视当前学科德育渗透的现状
《中学德育大纲》强调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德育大纲》的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让所有工作者都认识到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的任务。所有学校工作人员都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所谓“教学教育化”,“教书并育人”。然而,当前仍有不少教师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是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事,与自己的学科教学无关,对于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意识明显认识不足,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同时,也缺少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能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进一步提升的重要路径就在于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有机开展德育渗透的思考与研究。我们来剖析两个中学化学课堂的案例。
案例一:“令人遗憾”的情境创设
背景:在某次全市青年化学教师评优课上,高中组教师确定的课堂教学课题是《硫酸》,在参赛的七名选手中,有六名选手在教学中没有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一名教师针对浓硫酸所具有的腐蚀性这一特点,提到了曾经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以下是这名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实录:
师: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同学们都听说过曾经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吧!
生:听说过……
师: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学生刘海洋为了试验“狗熊皮厚且嗅觉灵敏”这一观点,用浓硫酸泼北京动物园里的狗熊,最终对狗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生:窃窃私语,唏嘘不已。
师:试想,连狗熊这么厚的皮都吃不消(学生笑),大家说浓硫酸的腐蚀性强不强呢?
生:很强。
……
思考: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曾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纷纷在思考,为什么被誉为“天之娇子”的清华学子会有如此行为?学校德育工作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如何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教育的使命和归宿倒底是什么?这一事件不仅让我们深刻反思教育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用道伦理的视野审视社会现状。这个案例对于学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德育素材,教师应该适时对学生开展尊重生命的思想教育。但这名教师在引用这一事件时,没有因势利导对学生开展尊重生命的教育,只是为了佐证说明浓硫酸的腐蚀性有多强,做为知识传授的一种方式,这实在是一种缺憾。我们还应该看到,参加决赛的教师都是全市优秀的学科教师,在他们当中竟然普遍缺少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识和能力,这充分说明了当前学科德育渗透的严重缺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案例二:“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
背景:在某次市骨干教师展示课上,一名化学名师上了一节题为《质量守恒定律》的展示课,下面是这节课的部分实录:
(在一系列教学活动后,通过学生实验的开展,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归纳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师:同学们刚才所发现的这个规律在化学上被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点评: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师: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
(点评:进一步肯定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其实早在1756年,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最终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可见,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满了艰辛和挫折,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勇气。
(点评: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
思考:教师在质量守恒定律概念形成之后,适时而恰当地渗透化学史知识,并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和特质就在于不断探索、不怕失败和挫折,这必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学科教学设计的严谨,教师所展现的精湛课堂教学能力,而恰恰在于这位老师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的德育资源,把握学科德育渗透的时机,适时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进行到知识和德育水融的境界,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德育渗透并非从外面把德育因素强加到知识中去,而是知识本身就蕴含着德育的养料,而且它是知识的精髓,有待技艺高超的技师把它炮制出来,让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德育的营养。这样的德育渗透表现得那样亲切自然,润物无声,这正是我们要深刻领会,反复体悟之处,惟如此,我们方能在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灵活的开展好德育渗透。
二、把握开展学科德育渗透的关键
学科教学中有效开展德育渗透需要学科教师提高认识,明确内涵,讲求方法,把握时机,这些都是学科德育渗透的关键所在。
1. 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认识
德育渗透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并不矛盾,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学科教学可以渗透德育内涵,德育渗透塑造健全人格更会促成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途径,认识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一个“传道者”,教学与教育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从而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2. 明确学科德育渗透的内涵
学科德育渗透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利用、整合课程德育资源,没有德育因素的知识,就不是真知识,知识中蕴含着深厚丰富的德育因素,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例如:初中化学第八章第二节油脂部分的教学,由于许多知识都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恰当于当前的厉行节约、光盘行动等德育素材有机结合起来。
3. 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路径:一是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二是渗透在实验教学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源泉,是直观教学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进取、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主人翁的作风。如盐类的水解,从演示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溶液的酸碱性实验入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再应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等知识,以醋酸钠为例进行分析、推理、综合,导出盐类水解的实质。这一过程中渗透了中和反应和盐类水解的对立统一观点。学生实验时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教育。三是渗透在课外活动中。如建立化学趣味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素质教育,培养动手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意识。
4. 把握学科德育渗透的时机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德育水准 渗透模式 实施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小学生一般以直观性的思维模式看待周围的一切,这也为全面培养他们的健康品德素质提供了优势条件。因此,教师要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的支持下,设计新型教学方案,全面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动力。讲故事是最有效的实施手段,教师要尽量将繁琐的中心思想简易化处理,避免任何呆板的口授模式,利用拼音式辅助条件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加上影视、图画内容的运用,创造培养学生人文情感、德育标准的基础条件。
1 在多媒体教学中灌输德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最基础的还是识字、写字正规方式的引导,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2500多个常用汉字。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适当地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延展特性,实现美学价值观和德育标准的渗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将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刻道理阐述出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各有不同,每个汉字都有其背后特定的文化象征,教师可以将不同形式的汉字列举出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主观情感和道德倾向实现选择。中国是礼仪之邦,一直遵守相互礼让的传统,偏旁部首之间的搭配关系十分注重协调,从字中就可以彰显一个人的高尚品格,体现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这与做人是一样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相互之间的交往礼仪,要让学生学会从全局角度观察和分析,学生与教师能够各自信任、礼让,整个集体才会更加和睦,今后个人社会适应能力才会有所增长。学生经过这样点拨式教育,不仅能够清晰地掌握汉字搭配的要点,同时能够清楚自己在集体组织中的存在价值,懂得与人沟通和相处方式,这与目前独生子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的错误现象产生对比,为后期我国先进性人才的建设创造了基础补充条件。
在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培养高度重视的今天,创新型课堂内容的设置和立体情感渗透模式的建立,一直是广大教育者十分重视的问题。要真正令学生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就要适度开发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科学的审美态度,同时对其健康的个性梳理有着必要的推动功能。
2 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渗透网络德育标准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仅仅依靠语文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相关语文知识补充和技能应用都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作业训练才会有所收获,这是贯彻德育教学的必经之路。在具体选择阅读材料和设置课后作业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思想实际,配合先进知识素材进行搭配,这才能够帮助他们物尽其用。例如,在具体讲述完某类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自己专属方式的复述,同时报告自己的情感理解模式,整体活动依靠多媒体设备实现网络资料的搜集和结论的整理,同时学生完全可以将自己的意见传输给终端设备,这样就避免了课堂上各抒己见的嘈杂现象。通过作业的收取和阅读,教师完全可以直接感受到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然后将这些文化特征记录资料分别发放到学生手里,必要时可到群共享空间中,由学生放学后自行下载,满足他们随时随地学习的欲望。相信长期坚持此类做法,学生便能够适应良好传统和行为习惯的要求,在生活、学习中贯彻谦虚谨慎的态度,懂得时刻学习他人长处,避免出现骄傲自满的现象。
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多与家人亲近和沟通,能够主动帮助父母收拾家务,这类孝道文化也是语文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若要真正激发学生的主观真实情感和人生观、价值观,就要主动开发各类有效途径,促使学生能将生活实际与自身感情定位标准进行共鸣处理,在入情和入境阶中体会品德教育。所以,有关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德育意识渗透,其实就是配合生活细节完成潜在的感染、熏陶任务,注重内外因素的协调、融合。
3 实现语文德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
小学的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则更加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强力支持。课外活动能够全面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构造,促使他们获得思想品德和文化氛围的强力熏陶。实践是孕育真知的桥梁,学生的良好品德素质要社会实践表现出来。教师应该适当开展体验的活动,具体设计标准要尽量贴近学生心理状况,同时做到富有层次化、针对性的改进。整个活动环节中必须灌输正面的榜样精神,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进取精神,并注意开创道德情操和爱国精神强化渠道,适当时候可以举办类似名人故事研讨会、革命诗歌朗诵竞赛等,增强活动的多样化水准。
对小学生群体灌输德育知识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陈述,适当的榜样效应开发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必须仔细选用教材,借助先进知识理论和既定人物精神作为榜样素材,在阐述相关品德素质的基础上,引用代表人物的传奇经历和精神特征,从学生群体内心进行熏陶和引导,让学生从内心敬佩这些人,并主动去追赶。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知识,肩负的历史使命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个人,必须积极督促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并竭尽全力去支持,只有充分坚持并重视这份道德感染信念,语文教学的真实价值才会有所发挥和展现,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切忌忽视德育感染的真实效益行为。教师要善于并努力从课堂资料和生活实践中去挖掘德育素材,并致力于开发适合小学德育和语文基础训练的任务。
4 结语
语文教学工作与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整个教学活动应该重视的就是全面激发学生生活实践和情感沟通的共鸣,懂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素质,促进小学生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昌贵.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成功(教育),2008,15(02):41-43.
[2]曾孝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7(01):17-18.
[3]蔡丽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个性[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09):103-104.
[4]金玉徐.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放式课堂的实施效果分析[J].价值工程,2010,31(30):65-67.
【关键词】思想品德 高效课堂 新课改 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098-02
新课改实施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各科教学的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部分,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为目标。打造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是大势所趋,更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 思想品德高效课堂需坚持“以生为主,以师为导”的教学理念
高效课堂的研究发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最符合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思想品德课在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教学目标到书本知识传授都以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究为主。
1.为学生主体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有目标。根据这一要求,教师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目标逐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时候有章可循。学生也可以在不断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获得成就感与喜悦感,从而真心喜欢上学习思想品德课程。
2.为学生提供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能从多方面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包括情感学习环境、技术学校环境以及资源、物理学习环境等内容。每一种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同,但若是学校、教师能使学生始终在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良好的情感学习环境能从学生的学习观念、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学生的学习维持时间并增强学习效果。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高效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最有效的学习,而事实证明最有效的学习就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所以,想要打造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就需要让学生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思想品德教师应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发掘思想品德课的探索性或者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
二 思想品德高效课堂需加强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和个人能力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完成这个任务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还不行,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学双方有更好的良性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讨和当堂反馈交流等途径来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学双方都需要培养互动的意识
通常情况下,人都是意识在前而行动在后,即良好的意识能够很好地支配人的行为活动。打造高效课堂也同样需要教学双方培养良好的互动意识。首先,良好的互动意识能让教师更为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使学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教授的课程感兴趣,使学生逐渐从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学习。其次,良好的互动意识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2.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频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不对等,学生大多接受的是填鸭式教学,且互动频率较低,而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增加教学双方的互动频率。一方面需要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次数。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更多有意义的问题引起学生讨论,也可以充分运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互动方式,比如情境设计,一分钟演讲,问题讨论或辩论等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适当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时间。比如,布置可在课堂之外完成的课堂作业,将这一节课与下一节课的内容巧妙结合。借助课外活动,或者课下交谈等方式达到交流互动的目的。如教学“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外时间去实地采访、拍摄相关照片,然后可结合采访内容写调查报告、办摄影展等,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且无形之中延伸了课堂教学以及师生间教学互动的时间。
3.教师需充分掌握师生互动的技巧
有效的教学互动是通过科学和精妙的互动技巧来实现的,教师充分掌握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技巧才能在互动时灵活运用,提升互动效果。
武侠小说中常有人说“以无招胜有招”,而真正高妙的师生互动技巧同样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思想品德教师若能将教学互动技巧掌握到极致,便可以通过眼神、手势或者说话的语气等各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表面上看似没有互动交流实际上却是化交流于无形,整堂课都在与学生进行从肢体动作到精神层次的交流与互动。
三 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是高效教学系统中的一部分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引申到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教学中也同样适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不过是短短几十分钟,想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学双方做好最充足的准备。
1.教师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包括知识、技巧以及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准备。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的贮备之前提到的互动意识的培养,还有对思想品德课程及内容的理解,相关新闻、社会信息的了解与把握;技巧则包括了课堂教学技巧、教学互动技巧等;个人品德素养更是随时随地都在准备和提升,因为“以德育人”的教师首先就必须要有能够以德服人的德行。
2.学生的准备
学生的准备则包括了心理建设和行为建设两个方面。心理建设包括了互动意识的培养,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勇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问题的心理准备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行为建设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等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其实是教学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课堂教学中的“教者”与“学者”都做好充足的准备,以最佳的状态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做到最好的教学互动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我校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只要抓好学校德育建设,就能促学生素质发展。
一、认识德育的价值
无论做什么工作,认识是前提,认识是关键,认识是保证。作为教育者,只有充分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作用和价值,才能重视德育工作、搞好德育工作。首先,领导必须带头学习教育理论,潜心研究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自觉性,还要层层师的思想,提高教师的认识,强化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意识。其次,要组织教师通过学习、研讨,把德育理念内化到所有教师的内心深处,外化为每位教师的教育行为,做到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个个都是德育工作者,课堂、课间、餐厅、宿舍处处都是德育阵地,事事都有德育,时时渗透德育。
学校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这些人都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的艰巨性。教育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把以德立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把有效德育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践证明,后进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水平低的根本原因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想学。学生不想学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在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学习基础、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在后续学习中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以致慢慢养成了上进心不强、不遵守纪律、不努力学习的不良习惯。因此,后进生并不仅仅是学习水平低,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差、行为习惯差。要解决后进生的问题,就必须从抓行为习惯开始,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只要解决了不学的问题,学好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积极探索有效德育的途径
德育工作最忌的是“假、大、空”、形式主义、空洞说教,最有效的做法是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注重渗透和感染,让学生参与体验。我们认为抓德育不是喊口号、写文章,不是出新作秀,不能玄,不能虚,不求好看,只求实效,必须坚持“切入口小一点,针对性强一点,靠学生近一点”的原则。在认识到位的基础上,我们狠抓执行到位,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写好德育笔记。我校每生发一本笔记本,专门作为德育笔记,正常记录班会、校会内容,摘录警句格言,抄写名人名言,书写学习心得,抒发看电影、看光盘的感想,让每一项活动都留下痕迹。
二是开展星级评比。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走向成功,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校园之星评比活动。每个学生每学期初拿出“创星”计划,期中考试后,各班组织评选工作,每人对照条件进行申报,填好申报表,在各班级园地张贴,组织学生进行投票,评出的校园之星照片和感言在橱窗中展出,并召开校会进行表彰。我校评出的校园之星有诚信之星、敬老之星、尊师之星、读书之星、进步之星等20多个,让每个学生发展了自己、找到了自信。
三是主题教育活动。为了使德育工作内容有落实、时间有保证、效果有保障,我校每周拿出两节课搞主题教育活动。第一种形式是看光盘、视频。本学期我们组织学生收看了《开学第一课》,收看了《新时期文明礼仪规范》、《新时期青少年不良习惯十二讲》、《好习惯好人生》。第二种形式是召开读书报告会。第三种形式是开主题班会。
四是开展“每周一问”。“知”是行之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必须首先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的道理。为此,我校开展了“每周一问”活动。每周星期一,学校在固定的黑板上公布题目,如“为什么要学会排队”、“为什么不能乱抛”、“为什么不能迟到”、“为什么要讲诚信”、“为什么说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要求全校学生认真思考,写出300字以上的小论文。班主任要认真批阅“每周一问”,选出写得好的,一是在班会上交流,二是在学校橱窗内展出,收到了“每周一小问,人生一大步”的效果。
五是开展文体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文体活动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文艺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展体育活动,可以磨炼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我们让学生明白了“用理想与信心换取动力,用习惯与智慧创造奇迹”的道理,让学生树立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完善、自主发展、自主成才”的意识,让学生确立了“相信自我,磨砺自我,充实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信条。
参考文献
[1]周德藩 主编 袁金华 成尚荣 副主编 《素质教育论教程》.江苏人民出版社。
[2]谈振华 主编 邰启扬 韩文龙 副主编 《课堂教学理论读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市中小学生及幼儿良好习惯养成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各中小学深入研究、努力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健全、措施方法不得力、各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深入推进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质量有效提升,现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四章第八条,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提出的总体要求是:“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带给学生什么,这四句话道出了真谛,指明了方向,而其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又是根本的目标和归宿,因为它是学习、健体及做人做事的前提和保障,没有良好习惯作支撑,一切都是空谈。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习惯养成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具有根本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工作。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负责,要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良好习惯抓起,这是一个有思想的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的。从小处来讲,抓良好习惯和良好品行,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和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一味靠题海战和死拼硬擂来强迫学生学习和成绩提高是徒劳无益的,这是一个明智的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和校长应该清楚的。
实施习惯养成教育也正是从教育规律出发,确立的德育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各校对此务必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确实贯彻落实,决不可偏废。为此对学校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提出十项要求,即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总体思路、做好工作计划、细化活动内容、突出教育重点、开展课题研究、完善规章制度、营造文化氛围、注重阶段小结、保证教育效果。各校校长要围绕上述要求,切实担负责任,亲自研究部署,定期督促检查,做到一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评估,确保十项要求落实到位。市教育局将对照十项要求对各校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其结果作为教育质量评价中德育工作评价的重要方面,并实行一票否决,养成教育工作不到位的取消一切质量评价表彰奖励。
二、进一步明确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
目前,各校均提出了习惯养成的基本目标和具体内容,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分学校提出了数十条甚至上百条习惯养成的具体内容和条款,貌似全面科学,实则是不假思索的罗列和堆砌,研究不深,取舍不当,显得繁杂和累赘。各校应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认识规律出发,遵照循序渐进和阶梯式训练的原则,分学年学段提出习惯养成的目标和内容。目标要适中,达到度相对较低,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基本能够实现;内容要具体、精要、简洁,最好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学生易记易诵。
各校要对上述十个良好学习习惯和十个良好行为习惯认真研究,合理选用,拟订出最精当的、最有效的、最管用的、最符合实际的、最易让学生接受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三、进一步明确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措施及方法。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不能一味说教和灌输,也不能总是提醒或批评,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科学地加以训练和培养,必须完善各项制度、形成良好机制认真落实和实施,否则就是盲目和随意的。根据我市目前德育工作实际,我们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要求:
一是将习惯养成教育与德育主题活动相结合,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月制度。目前各校正在深入开展“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研究”的省级课题实验,大力实施德育主题活动,因此,各校要统筹德育主题活动和习惯养成教育两个重点,协调一致抓落实。习惯养成教育和德育活动课程不是途径上的交叉,不是内容上的重复,而是途径和内容的统一。德育主题活动构建了从小学到高中我市德育工作的一个大的框架,是属于形式范畴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众多德育内容中的一项,是用来填充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是属于内容范畴的。为此我们要把习惯养成教育与德育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月制度,以活动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各校“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安排一定要认真,全学期有总体计划,每个月形成书面实施方案,切实做到活动主题鲜明、活动内容具体、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要求明确、活动效果明显。各校要把每月的活动主题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活动有氛围,让学生有感应。
二是将习惯养成教育与评价矫正相结合,实行学生不良习惯矫正“周周清”制度。习惯养成教育离不开正面教育,离不开活动引导,也离不开评价、矫正和惩戒。各校要围绕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建立学生养成教育台账和评价手册,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找准学生得失,以周为单位及时展开矫正,从而切实增强养成教育的过程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创新评价形式,可尝试建立学生习惯养成卡,通过习惯养成达标活动获得养成教育银卡、金卡和钻石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要在评价中发挥家长的作用,赢得家长的支持,让不良习惯矫正“周周清”落实在家庭,体现在社会,真正使学生做到在校在家一个样,不让学校教育的成果被家庭社会所淹没。要将习惯养成评价与学校开展的星级学生评价、各类优秀学生表彰相结合,将习惯养成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