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很多,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最多为平衡计分法,平衡计分法是一种全面、系统、有效地考察和评价高校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的维度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绩效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测量和评价。但这种评价方法适用于对整个高校的评价,不适应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部门绩效审计的评价,而且,该方法很多指标的计分高低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可能会因为不同审计人员的判断标准不一致,致使评价出现偏差,那么就需要一种系统方法对不同纬度中的各个指标进行单项评价,这种单项评价方法不仅可以适用于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部门绩效审计的评价,而且可以缓解平衡计分法中审计人员主观判断不一致的情况。
一、基本思路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运用适当的程序和方法,对一个组织占有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rrect)进行审查、分析、评价的行为。高校部门绩效审计则是对高校内部各个单位所占用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价,衡量其投入与产出的对比管理,以促进高校管理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利用其所占资源。我国高校内部职能部门较多,除以院系命名的教学单位外,行政管理部门也掌握着高校资源的分配,部分高校还拥有具有企业性质的下属单位,这就决定了高校绩效审计必须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同时,我国高校对资金的控制与管理采用的是预算管理模式,依据高校部门承担的工作分项给予预算,对一个部门的评价必须依据其各项职能及给予的预算资金分析结果,这就更加剧高校部门绩效审计的复杂性。为厘清高校部门绩效评价的思路,我们对高校部门及部门承担的职能资金预算按照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分为三个维度,确定基本评价思路,以探讨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即以结果为导向的,产出结果既定,评价投入资源的合理性,最低成本法;以投入资源为导向的,投入成本既定,评价目标完成的程度,目标评价法;投入与产出相互配比的,评价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投入产出分析法。
二、高校部门绩效审计基本评价方法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确定高校部门绩效审计基本评价方法为最低成本法、目标评价法及投入产出分析法。
(一)最低成本法
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或最低投入法,适用于那些不易观测或计算公共支出效益大小的情况,该方法通过分析比较项目的投入,评价和选择费用或成本最低为最优。该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为获得某项结果或功能所愿意支付的最低费用作为评价值,并以此作为功能量化的标准。由此,价值工程的基本方程式就转化为下式:
价值系数(Vi)=最低费用(Fi)/现实费用(Ci)
显然,根据上式,有下述判断标准:
当Vi=1时,表明为实现某项结果所愿意支付的最低费用与该结果的现实成本相吻合,功能价值较为理想。
当Vi
当Vi>1时,表明为实现某项结果的现实成本低于为实现该项结果所愿意支付的最低费用,功能价值偏高。只要目标费用或成本不是过于保守,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
(二)目标评价法
目标评价法,即在部门资源投入既定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衡量部门完成既定目标和执行工作标准的情况。目标评价的主要内容由目标被实现的程度来体现,这种方法要求高校管理者首先根据目标管理原理和工作职责确定各部门的工作目标,然后将部门的完成的工作同预先设定的工作目标相比较,得出达到目标要求,超出目标要求及与目标有差距等结论。一般来说,工作目标的内容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如果是多样的,在各项内容与目标相比较有了结论以后,还须将各项内容综合起来得到一个结论。综合的方法可以是较主观的定性方式,也可以是各项得分加权平均的定量方法。
目标评价法实施的难点在于工作目标的制定,一是很难说什么才是适中的目标,二是部门职能并不具有同等可量化的特征。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研究经济体系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我们简化投入与产出分析法,从投入——高校资源的输入及产出——高校资源的输出角度评价高校部门的绩效水平。
高校对教学科研投入的资源很多,从广义上讲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及物力资源等与之有关的,保证人才培养得以正常运行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总和。高校的产出除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外,为社会提供有用的科学研究成果也是高校重要的产出。同时考虑到高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长时间的过程,投入和产出在时间上不具有配比性,即当年的投入,可能是若干年后,才会体现一定的成效,所以,对高校教学部门绩效评价,还应关注其教学过程指标。
三、高校部门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的应用
为厘清高校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的应用,我们对高校的内部职能部门进行大致的划分,以确定绩效审计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方法
高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工作,高校教学管理实质上就是教学资源的分配及分配资源所产生的效果的管理与监督,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绩效评价可以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
教学管理工作的投入指标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与之有关的,保证人才培养得以正常运行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总和。人力资源应从其数量、质量等内部属性进行分析,反映人力资源投入状况的指标具体包括:专任教师比例、生师比(学生与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高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物力资源主要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的物资资源,是人才培养投入的物化形式,反映人才培养物力资源状况的指标多采用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教学实验及办公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额、生均教学微机、生均语音室座位数、生均图书资料册数;财力资源主要是指为人才培养是所进行的经费投入,包括:生均教学经费、生均仪器设备经费、生均图书资料费、生均校园文化及综合素质教育经费。
高校系统最主要的产出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考虑到教学产出指标还涉及到一个“质”的问题,所以从在校生的教学产出指标、毕业就业的教学产出指标及教学成果产出指标三方面评价高校产出效果。在校生的教学产出指标主要包括:课程考试合格率、四六级英语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各类比赛竞赛获奖率、学生辍学率、研究生人均科研成果数;毕业就业的教学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本届毕业生率、获学位率、获双学位率、考取研究生及出国率、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教学成果的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年开设新课程率、优秀教学成果获奖增长率、名师率、出版教材增长率、出版教材被其他学校采用率、国家级重点优势学科数、省级重点优势学科数、博硕士点个数、一级学科博硕士授权比例、二级学科博硕士授权比例。
(二)科研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方法
科研工作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及学校综合实力,除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外,提供科研成果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绩效评价可以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
科研的投入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财务资源、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还包括高校科研平台。高校为科学研究投入的人力资源包括高校所配备的科研团队、引进的科研人才及科研教辅人才;物资资源包括实验室用房面积、实验室建设、科研附属设施及研究数据库及图书资料等;财务资源包括科研平台运行费投入、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仪器设备经费投入、课题研究经费投入、科研组织和管理投入等。科研平台具体指高校为科研所提供的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为了全面衡量科研的财务资源投入,这里的科研平台运行费应当按照全成本量化。
科学研究的产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投入与产出可以相互转化,如科研平台即可作为投入,也可作为产出指标,用以衡量被审计单位审计期间的科研成果。根据科学研究的特性将产出指标分为科研课题、科研成果、成果转化、成果获奖、研究平台、研究队伍。科研课题指标包括获资助课题项目增长率、师均在研课题项目数、师均获科研经费额;科研课题包括师均发表学术论文数、学术论文被引用率、文科师均出版著作数、理工科教师人均获批发明专利数;成果转化指发明专利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成果获奖指标指人均科研成果获奖数;研究平台指审计期间新增科研平台数及科研平台成果产出率;科研队伍指标指审计期间新增各类学术团体任职人数及新增科研团队数。
(三)行政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方法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行政管理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及后勤保障。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性质差异性较大,很难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对行政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对行政管理工作绩效评价可以灵活选用最低成本法、目标分析法。
行政部门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校总体目标、部门职能的划分及预算资金分配管理模式。总体目标及预算管理资金分配管理模式的差异可能导致同一职能在不同的高校选择不同的绩效评价方式;而一个行政管理部门承担多项职能,亦可能在一个部门使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如:高校后勤管理处承担了物业管理、物业维修、绿化卫生、水电费收缴及管理、水电维修、班车运营、食堂运营、医疗保健等多项职能,根据高校不同的总体目标及预算资金分配管理模式,采用不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对后勤管理处工作进行评价,物业管理,如其结果既定-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可选择最低成本法对其绩效进行评价;而绿化卫生,可能给予了固定的预算资金,可选择目标评价法,评价使用资源的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四、结论及建议
最低成本法、目标评价法及投入与产出分析法只是高校部门绩效评价的基本方法,是确定绩效评价的方向和思路,在具体评价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历史动态比较法、公众评议法、专家意见法、生产函数法、杠杆管理法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如学生工作处的奖助学金使用绩效评价,可以先确定使用目标评价法,在具体评价其目标实现程度时,可采用公众评议法,对奖助学金分配方法产生的效果以发放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时,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次横向比较、与国家或有关部门硬性指标比较、投入与产出配比比较等方法对教学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如:高校教学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及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又可从其数量、质量等内部属性进行分析,人力资源投入的指标具体包括专任教师比例、生师比(学生与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高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我们可以根据投入指标在各教学单位之间横向比较,以确定教学资源投入的差异性;也可以根据教学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配比评价教学单位的绩效。
参考文献:
[1]赵耿毅.绩效审计指南[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开展绩效审计是央行内审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内审职能作用的有力抓手。但是,在基层行绩效审计实践中存在的制约绩效审计问题,是摆在内审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基层央行绩效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绩效审计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仍有不足。绩效审计是基层内审部门一项新的审计业务,一些基层行管理层及审计对象对该项审计业务的内容、目的和意义知之甚少,有的甚至错误的认为属非盈利机构的人民银行无需强调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绩效审计没有开展的必要,从而对绩效审计不重视、不理解、不支持,制约了基层央行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推进。2.缺乏文件依据及操作规程的有力支撑。目前,央行尚未出台系统、规范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规程,对绩效审计如何实施、如何报告等未做明确规定。基层行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固有的经验自行确定标准,以致出现审计重点把握不准、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不适用、评价指标量化不够等问题,致使评价结果缺乏合理性,最终影响综合评价效果,消弱了绩效审计的有效性。3.审计项目的部分指标难以直接量化。按照绩效审计的一般概念,绩效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评价。人民银行作为执行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国家机关,其业务活动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和宏观效益,且大多是无形的、非赢利性的,很多指标无法直接量化。这些都给相关指标的定量评价带来很大的难度,也给绩效审计的整体评估带来直接困难。4.审计的方式方法不能满足评价需要。当前人民
银行绩效审计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而放眼绩效审计实践较成熟的欧美国家,早已运用了诸如统计抽样法、决策模型研究等先进的审计方法,人民银行审计方法的滞后对审计质量造成了实质影响。另外,由于基层行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分析资源使用的经济性,需要大量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对被审计对象做出中肯评价,而目前在绩效审计中仍以手工操作为主,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较低,现场审计精力主要花费在资料的人工审查上,审计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5.内审人员综合能力不适应绩效审计需要。绩效审计既要查出问题,又要宏观分析问题。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传统的合规性审计能力,又要能够深刻理解所审计的业务和绩效的联系,以便形成准确而中肯的判断和分析,提出改进的对策和途径。目前,基层内审人员多来自一线业务岗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加之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致使审计思维模式固化,习惯于查错纠弊,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影响了绩效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深化基层央行绩效审计的几点建议
1.加大绩效审计知识的普及力度。通过内联网、宣传栏、培训座谈等方式加强绩效审计宣传,提高对绩效审计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各级管理层及审计对象能够全面了解、主动抓好绩效审计,重视运用好绩效审计成果,为绩效审计全面推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借鉴外界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人民银行系统在履职审计、离任审计和专项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成功做法,研究制定系统性、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工作制度和内审评价操作指南,逐步建立起符合人民银行内部管理需要的绩效审计准则,明确内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和绩效评价办法。3.制定规范统一的量化绩效评价指标。建议上级行统一制定量化绩效评价指标,对基层行采用“量化考核,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绩效审计。即,将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细化,对于考核内容尽可能用量化指标来描述,对于难以量化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可以给出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然后再逐步细化调整。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分支机构每年应提出的绩效目标计划,明确其应取得的预期业绩及承担的责任内容,定性、量化绩效考核标准,确保绩效评价的一致性和公正性。4.持续改进绩效审计手段和方法。一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实现绩效审计手段由以手工操作向以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优势,提供准确、充分的信息,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二是探索适合人民银行的绩效审计方式和方法,借鉴国内外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加快对业务测试、平衡计分卡、层次分析法等先进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学习,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理统计的知识运用到绩效审计中。5.全面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专业培训、以审代训等多种方式,提升内审人员的审计实战能力和水平。在绩效审计具体项目中,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内审干部的技能,使内审人员熟练掌握绩效审计的方法,做到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评价客观和准确,意见建议具有针对性、宏观性、前瞻性,加快从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型。
作者:付俊良 钟冠海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
关键词:EVA评价法;绩效审计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针对企业各部门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及资金运用效益进行的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审计。绩效审计自提出以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公司是否已经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经济性审计。对资源浪费率高的部门进行评价,找出资源浪费的因素,提高生产效益。着重对人、财、物三方面资源合理性利用进行评价,尽可能的减少资源的耗费程度,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二)效率性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设生产、经营和管理职能部门进行投入与收益比值的审查和评价,确保其投入产出经济有效,并找出效率低的本质原因。评价企业管理机构的合理性,是否充分发挥机构职能,并找出应对方法。(三)效果性审计。对企业组织经营活动的效果性进行审查与评价,对其经营效益进行审计,评价其实际收益是否达到原计划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资源利用率是否得到提高。
二、EVA评价法的概念
EVA全称是EconomicValueAdded(经济增加值),最初由美国Stern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提出,是指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全部的投入资本(包括股权和债务)。EVA评价法综合了企业的全部资本成本,能够量化企业的价值增值,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指标比传统的财务指标更为准确。同时,其也促使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能够更加一致,推动了企业的长期发展。鉴于此,将EVA评价法应用于企业绩效审计中,充分发挥EVA评价法的优势,从而弥补现有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存在的不足。
三、EVA绩效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EVA计算公式为:经济增加值(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机会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债务资本+权益资本)x企业加权资本成本率?由此可见,EVA是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计算得出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运用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相关的会计事项调整。因为在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收益指标没有考虑权益资本成本,往往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的会计信息失真,所以,要进行相关的会计事项调整,消除这些影响。
四、EVA评价法应用于企业绩效审计的优势
(一)基于EVA评价法的经济利润能真正反映企业经营业绩,进而保证企业绩效审计结论趋于全面客观。因EVA评价法关注了资本成本的扣除(包括了借贷成本和权益成本),所以其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益。评价某项投资项目,当投资收益率高出成本时,企业价值是增加的,即为正。但当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指标为正时,从传统的绩效审计角度来看其经营业绩是上升的,EVA却小于零,就说明这些企业会计利润增长的同时资本成本也在增长,换言之,会计利润的增长是由举债或筹资引起的,并不是真正的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因此,单从会计利润的增长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增长。(二)通过EVA评价法,审计人员可以全面地评价被审企业的经营绩效和被审计企业真实的经济利润。在按照传统的会计准则进行计算时存在一定的缺陷,企业经营者为了使各种绩效评价指标的结果变得有利于自己可能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操作方法,以此来操纵会计利润,这就会使得企业的经营业绩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比如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不同的方法,采用不同的计提方法,就有不同的净利润,这就给予了企业经营者操纵会计利润的空间。而EVA评价法,重点强调的是企业是否创造了价值,股东资产是否得到了增值,从而引导经营者更加关注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有效的避免了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三)EVA评价法应用于企业绩效审计代表了一种先进的企业绩效管理,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指导。由于EVA评价法不像会计利润一样只是一个短期指标,它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经营者在作投资决策时将会更关注企业绩效的长期利益,如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人力资源等。这样就能避免企业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促使其不但要关注所创造的实际收益,还要重视其所用资产规模及成本。鉴于EVA评价法具有的以上优势,将EVA评价法应用于企业绩效审计之中,将会给企业绩效审计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将EVA评价法应用于企业绩效审计,不仅改进了传统绩效评价指标,更精准的反映企业经营绩效,更代表着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标志着企业的绩效审计已逐步从利润观念向价值观念转变,并对企业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基于EVA评价法的我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徐一丹–2015
[2]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述评与构建谢娟;尤谊-《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3]青岛啤酒基于EVA薪酬激励模式的假设分析杨宁博-《会计师》-2010
除了常规的财务审计方法外,绩效审计还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包括三个部分。如竹德操等(1997)认为,其方法体系包括审计方法基础(含哲学基础、理论基础和数学基础)、一般方法或绩效审计模式(即“收集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技术方法(有审阅法等传统审计方法,因素分析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法,网络图法等图表审计方法,回归分析法等数学分析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其他技术方法等)。另一种观点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包括四大类。如李敦嘉(1996)认为,绩效审计方法包括四类:第一类是核实的方法,如审阅法;第二类是对比的方法,包括实绩与计划比;第三类是分析的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等;第四类是评价的方法,包括现值法等。也有人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审计工作组织方法、审计查证方法、审计分析方法及审计评价方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然后再行细分。如任月君等(1999)认为,绩效审计方法包括财务审计方法(审阅法等)和其它方法(如指标对比法、比率分析法等)。由于绩效审计对象范围广泛,审计项目实施中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无法固定,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经济数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几乎都能用到,多适用于绩效审计。
事实上,绩效审计工作本身就很复杂,审计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方法交叉使用或同时使用,各种方法很难完全分开。加之,不同的审计项目,其所采用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从原则上说,凡是有利于绩效审计开展的方法都应归入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当然,随着时间、地点及审计项目的不同,绩效审计方法会有所不同或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基本可归为两类,即传统审计的方法与专门用于绩效审计的方法。为了推动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本文对绩效审计分析方法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作一探索和分析。
一、绩效审计分析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分析成本和效益(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每单位效益(效果)所消耗的成本来评价项目效益(效果)。针对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额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支出所产生的效益及所付出的成本,通过比较分析,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二)数量分析法
数量分析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运用抽样技术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影响投入(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方法。即查找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四)层次分析(AHP)法
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及部门等来分析方案,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出各方案各自的权重(优先程度),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五)统计分析法
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统计分析方法相对于调查来说,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能力,但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
统计分析最主要方法是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是对两类或多类经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回归方程,然后以此回归方程来推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规律。回归分析法的实质是从观察数据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归分析可以同时检验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相比,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
(六)数据包络分析(DEA)法
DEA法,即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是用来评价多输入和多输出的“部门”(称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DEA法可以看作是一种非参数的经济估计方法,实质是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的方法。
(七)分析程序法
分析程序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重要金额、比率、结构或者趋势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的审计方法。分析程序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比较分析,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若干个可比数据(包括某一相关数据、经济数据、经营数据、非经济数据、预算或计划、多期数据、行业数据等)进行对比,找出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若干数量之间的差异,从而对公共资金筹集、管理或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合理评价。二是比率分析。就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来分解、剖析被审计项目绩效,如常见的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指标。三是结构分析,指对某项信息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例如,对企业的各类产品占生产总量的比例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各个货种的盈利能力,也可以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当期的经营是否符合组织的发展战略。四是趋势分析,将与被审计项目有关的若干期财务或者非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或发现异常变动,包括绝对数趋势分析和相对数趋势分析。
(八)数理统计
数理统计,主要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锥处理技术;因子分析法是从指标的独立性角度挑选指标,根据因子载荷的大小来挑选指标,留下载荷较大者;聚类分析法是从指标的代表性角度筛选指标,先采用系统聚类法将指标聚为一定数目的类别,然后选择每一类中的代表指标作为入选指标,以每类中平均相关系数较大而类间平均相关系数较小的指标为代表指标;判别分析法是预先根据理论与实践确定等级序列的因子标准,再将待分析的地理实体安排到序列的合理位置上的方法。
(九)调查法
调查法,即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如访谈、问卷调查等,对某种或者某几种现象、事实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方法。访谈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电话、面对面、信函访谈,访谈形式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进行,访谈对象可以是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和单位外的相关人员,如人大代表、研究人员、社会专家,长期关注某一事项的人员等。但应注意的是,访谈获取的证据一般不能作为事实性证据的唯一证据,就是说,访谈获取的证据还需要经过审计人员的进一步证实。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访谈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关键的环节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表格,要求所有内容采用问答方式,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对于受益面比较广的资金支出,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类公众个体的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比如扶贫资金、三峡移民资金等。
(十)专题讨论会
通过召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就经营管理活动特定项目或者业务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一)目标评价法
目标评价法,是将当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定目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它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支出绩效。此方法既可用于对部门和单位的评价,也可用于周期性较长项目的评价,还可用于规模及结构效益方面的评价。
(二)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在多种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一个综合评价值,依据综合评价值对公共支出项目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法是我国目前绩效评价使用最多的方法。我国政府部门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评价的准确度较高,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等方面较复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该方法可综合成本效益法、最低成本法、专家意见法、生产函数法等各方法的优点,适用项目支出、单位支出、部门支出和财政总体支出等各层次的绩效评价。
(三)360度反馈评价法
360度反馈评价,就是指帮助一个组织的成员(主要是管理人员)从与自己发生工作关系的所有主体那里获得关于本人绩效信息的反馈过程,这些信息来自包括上级、下属、平级同事、本人及客户和供应商等。它由审计对象的上级、同级、下级以及客户综合评价同时结合自我评价综合而成。360度反馈评价方位全、角度多、误差小;实行匿名方式,比较客观;有助于促进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团体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但这种方法也存在评价成本大、评价时间长、评价工作难度大等问题。同时,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和分析,往往需要一些外部专业的咨询公司来指导完成。
(四)公众评议法
公众评议法,指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采取问卷统计、测评等方式向公众进行该公共支出项目实施效益情况的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高低。该方法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
(五)沃尔评分法
沃尔评分法,选择了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自有资金周转率等7项指标,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做出评价。沃尔评分法的原理也可用于对经营者的绩效评价,其缺陷在于所选定的指标不够科学全面。另外,当某项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
(六)综合指数评分法
综合指数评分法,是在沃尔评分法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综合指数评分法增加了盈利指标和成长指标,使指标体系较为完善;在给每个指标评分时,分别规定了上限和下限,从而减少了个别指标异常对总分的不合理影响。但其全部指标为财务指标,可能会使经营者忽视非财务指标。由于评分时有标准分值作基础,某一指标即使为负值,其得分也可能为正值,不甚合理。
(七)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设计测评指标,从财务、流程、客户和创新学习能力四个不同的维度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绩效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测量和评价。
(八)关键绩效指标(KPI)法
关键绩效指标(KPI)法,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作为评估标准,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做出比较的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目标管理法与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结合。关键指标必须符合SMART原则:具体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达性(Attainable)、现实性(Realistic)、时限性(Time-based)。优点是标准比较鲜明,易于做出评估。缺点是对简单的工作制定标准难度较大,缺乏一定的定量性;绩效指标只是一些关键的指标,对于其他内容缺少一定的评估。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应注意的事项:不同岗位应该有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组合;关键业绩指标与绩效目标的衡量,可量化的量化,难以量化的细化,但评估手段要量化、可操作;激励指标与控制指标相结合。
(九)目标管理(MBO)法
目标管理(MBO)法,是一种以建立目标体系为基础的考核方法,它特别强调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设定具体的又确实能客观衡量工作业绩的目标。MBO将组织整体目标逐层转化为各阶层与各单位的子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同时,以预定的目标作为激励员工的工具,定期回馈上级共同讨论进行绩效评估,是一种完整的规划与控制程序。
(十)标杆管理法
标杆管理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状况进行观察和检查,通过与组织内外部相同或者相似经营管理活动的最佳实务进行比较的方法。它定义为“一个将产品、服务和实践与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或是行业领导者相比较的持续流程”。标杆管理活动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有3个步骤。一是计划阶段:确认对哪个流程进行标杆管理;确定用于作比较的公司;决定收集资料的方法并收集资料。二是分析阶段:确定自己目前的做法与最好的做法之间的绩效差异,拟定未来的绩效水准。三是整合阶段:就标杆管理过程中的发现进行交流并获得认同,确立部门目标。四是行动阶段:制订行动计划;实施明确的行动并监测进展情况。五是完成阶段:处于领先地位;全面整合各种活动;重新调校标杆。标杆管理分为四类:内部标杆管理、竞争标杆管理、职能标杆管理、流程标杆管理。
(十一)历史动态比较法
历史动态比较法,是将某一类支出或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历史上的变化及效益波动情况。它既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也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进而分析其效益差异的成因及改进方向。该方法适用于项目支出、单位支出和部门支出的绩效评价。
(十二)费用职能比较法
费用职能比较法,将公共管理部门及单位担负的社会职能与相关费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评估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公共管理部门及单位职能定位明确的情况下,行使某一项职能所需的资金应有一定的数量约束,只要数量约束是严格的,评估就会有比较充分的依据,部门和单位社会职能行使情况及行政效率的高低就可能被评估出来。但职能具有扩展性及不确定性,会相应增加评价的难度。
(十三)经济增加值(EVA)法
经济增加值(EVA)法,是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制度。从算术角度来说,经济增加值是从税后利润提取包括股东和债务的所有资金成本后的经济利润,是公司业绩衡量的指标,衡量企业创造的股东财富的多少。
(十四)最低成本法
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或最低投入法,适用于那些不易观测或计算公共支出效益大小的情况。该方法通过分析比较项目的投入,评价和选择费用或成本最低为最优,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对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十五)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法,通过生产函数的确定,明确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借以说明投入产出水平即经济效益水平的一种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Y=f(A,K,L…),其中Y为产出量,A、K、L等表示技术、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生产函数法不仅可以准确评价综合经济效益,而且对评价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作用,但函数关系的确定较为复杂。该方法更适合项目的绩效评价。
(十六)“本量效”分析法
“本量效”分析,是指将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中所涉及的项目投入、项目产出与项目效果这三大类指标分别赋予“本量效”的内涵。即将“项目投入”与“项目成本”相对应,“项目产出”与“项目所涉及业务的数量”相对应,而“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的绩效”相对应。对公共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可采用“本量效”分析方法,并将该分析方法贯穿于公共支出项目的决策、实施和完成阶段的全过程评价之中。
(十七)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是指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将所要考虑的各项指标分别对照不同分类和分档的对应标准值,通过功效系数转化为可以度量记分的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法则是指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各种潜在的或非计量的因素,参照评议参考标准,对评议指标进行影响比较分析判断。根据《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的规定,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32项指标构成,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是定量指标,评议指标为定性指标。功效系数法从理论上来说也属于综合指数法,它的改进之处在于在绩效评价中所起的功效不同。将指标分为三个层次,更主要的是增加了非财务指标,因而更加科学、完善。它的不足之处是:盈利指标所占权重较高,达42%,而盈利指标较容易人为调节,从而诱使经营者粉饰或片面追求权重较高的指标;修正指标也仅仅是对基本指标额进一步说明,并没有修正基本指标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测算起来过于复杂,指标体系也不尽全面。
(十八)模糊数学法
模糊数学法,是采用模糊数学建立模型,对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将模糊的、难以进行比较、判断的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计算,从而明确综合经济效益的优劣。该方法适用于经济效益能准确计量的财政支出评价,项目支出和单位支出的绩效评价均可采用。
(十九)目标成果法
目标成果法,即根据实际产出成果评价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的目标是否实现,将产出成果与事先确定的目标和需求进行对比,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
(二十)专家意见法
专家意见法,指通过邀请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若干专家,对项目支出绩效进行评价后,汇总分析专家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三、总结
在绩效审计中,衡量项目绩效与否,既取决于内容的科学性和绩效标准的合理性,也取决于是否找到合适的衡量、评价方法。由于政府绩效审计的对象往往是公共部门、公共管理活动、公共服务行为及公共产品,因此无法完全套用对工商企业的一些评价方法来评估政府机构的活动,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寻求衡量政府部门绩效的专门技术和系统方法。当然,在政府绩效审计中并不排斥己被传统审计所证明了的有效的审计技术,只是在某些方面出于特殊的需求,政府绩效审计需要有更多的专门技术可供审计人员选择应用。在各种审计方法中,每一种审计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必须灵活选择和运用各种审计方法。
1.绩效评价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绩效评价工作需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制度执行,形成制度化的绩效评价程序。但由于我国绩效评价审计工作开展较晚,基本处于摸索阶段,国家未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使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中,无法遵循统一的评价程序;再者,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预算单位忽视经济、社会效益、公共效益指标的建立、使用,未对绩效评价审计人员提供应有的支持,严重阻碍着绩效评价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绩效评价方法不规范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审计方法主要侧重于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价。但是,绩效评价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任务量巨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我国现行绩效评价审计未形成一套科学、统一的评价指标,无法针对不同隶属关系的预算单位、不同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审计方法仍延用传统审计的查账、盘点、计算等方法,未能对被审计单位专项资金使用后的经济效益、长期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无法真正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监督。
3.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
我国绩效评价审计多采用定量标准作为评价指标,未充分将定量与定性标准有机结合,导致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再者,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被审计对象具体情况不同,绩效评价审计无法建立全国统一的评价标准。最终导致绩效评价审计只能对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是否符合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是否及时拨付到位、资金使用是否合规等情况进行审计,这种“查账式”审计方法,往往无法对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使用效率和长远利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意见。
二、加强绩效评价审计若干建议
1.提高绩效评价认知程度,树立绩效评价理念
若想提高绩效评价审计工作在各预算单位中的认知程度,审计机关应加大绩效审计宣传工作。一是各预算单位领导。向各单位领导宣传绩效审计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部门管理等作用,取得预算单位领导的认同、支持,为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提供环境。二是审计对象。向广大预算单位介绍绩效审计对于提高单位管理水平,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规范使用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对绩效审计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同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三是审计工作者。转变审计人员在长年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形成的观念,对在绩效审计工作中表现突出或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奖励,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2.加强绩效评价审计队伍建立,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
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涉及财政、税收等经济学科知识,而且还需对建筑、环保等专业有所掌握,同时,审计工作人员需要一定的沟通、分析能力。审计机关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扩宽工作人员知识面,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交流活动,将每位审计人员在绩效评价审计中总结出的经验与面临的问题与全体员工或其他地区审计系统工作人员进行分享,以达到各取所长、互通有无的目的。
3.绩效评价审计与传统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评价、监督水平
绩效评价审计工作可适当与经济责任、专项资金、工程项目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督、评价的作用。一是经济责任审计。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人员、“三公”经费超标、超范围列支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部门预算审计工作,挖出导致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对内部控制建立、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为被审计单位改善经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线索。二是工程项目审计。通过政府工程预、决算审计中所发现的资金到位率、项目完工率以及结余结转资金处置方面的问题,为绩效评价审计提供被审计对象决策是否失误、资金使用是否规范、项目长远规划方面的线索。三是其他专项资金审计。审计机关可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过程中,除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进行审计外,还应关注项目的可行性、实施进度、运营效益等绩效情况,为绩效评价审计工作提供可参考资料,节俭审计成本。
4.统一绩效评价标准,提高评价结果利用率
一、教育绩效审计内容
是指高校管理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的审计;对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评估,教育公共管理活动的各个绩效要素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主要是检查损失浪费,决策失误,环境破坏;成本费用外部化,明亏、隐亏和潜亏等。绩效审计与财政收支审计相结合,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调查相结合。
(一)经济性是指教育活动在关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降到最低水平。学校使用的设备过于昂贵,造成功能浪费;物品采购舍近求远、舍廉求贵、舍优求劣等都是缺乏经济性的行为。通过审计资源的节约程度,分析不经济的原因,促进教育单位在保证经济活动正常前提下降低成本。
(二)效率性是指产出科研成果、培养的合格学生与其消耗资源的人、财、物关系,一项有效益的活动应该是在适当关注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少的投入。审查被审计单位各种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是否有效,评价产出与投入是否相称,分析造成管理无效或效率不高的原因。
(三)效果性是指完成预算目标、政策或计划目标的情况实际产出与目标的关系。效果性审计就是检查预期目标是否达到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影响因素,准确考量教育单位的工作业绩。
二、教育绩效审计方法
教育绩效审计方法的理念:绩效审计是取得审计成效,扩大审计成果的必然结果。审计方法的基础绩效审计建立在合法性、真实性审计基础上进行。审计方法的程序,与决策审计、业务审计、工程审计、采购审计、销售审计、生产审计等相结合。审计的主要方法:除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更主要的还应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经济分析。
(一)调查研究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工具,它可以用来调查事实、收集信息,也可以用来收集对特定问题的不同观点。调查有面谈调查、电话调查和函证调查。调查方法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一般要综合运用。调查方法很容易受到人为的干扰。所以,审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时,一般要保证一定的样本量。
(二)统计分析也是绩效审计中用来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要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应用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等统计分析法,找出因果关系、差距及影响原因。统计分析方法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和数学分析能力,但是,这种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
(三)经济分析技术方法。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总体评价。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一种技术和方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应用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管理、财会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鉴于评价对象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在教育绩效审计项目中通常要运用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包括管理学、计算机系统管理分析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与公众认可的标准相比较得出结论。对于高校的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选择,会使审计的风险加大,因此,对审计证据的搜集和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绩效审计报告主体要素应把握的重点
绩效审计报告主体应包括内容:
(一)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与绩效相关的基本情况,如总结被审计活动发生的环境(包括历史环境)、介绍被审计活动的目的或总体目标、所涉及到的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职责及其管理机构、占有资源等。
(二)审计评价。围绕审计目标,运用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清楚、易懂。如果审计包括两个以上内容时,除总体评价外,还可以分别做出评价。
(三)主要问题。要从绩效的角度给问题定性,写明审计发现问题所依据的事实、数据及分析等。一般按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之顺序排列,可将违反财经法纪问题放在后面。
一、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有关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陈正兴、唐华认为是依照一定标准,检查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评价其各方面的有效性、合理性,并对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陈希晖和邢祥娟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并对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其效率、效果表示意见的行为。谭文化觉得环境绩效性审计是对各企业管理者执行环境责任的情况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一种审计。高方露和吴俊峰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审查企业是否以高效节俭的方式来运用受托环境资源;是否建立了充分完整的内部控制来保证经营活动。莫国强、张文华和钱凤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政府部门的环境责任和企业环境保护、治理责任的工作绩效。吴立群借鉴了我国对经济效益审计的认定将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由独立的审计机构、人员,对被审单位、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审查和分析,依据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的一种审计活动。
笔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本质上属于审计的一小部分,在研究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时,应紧紧围绕环境审计的核心。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收集证据评定政府部门和企业所承担的责任。
二、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国际环境组织审计工作小组提出了环境绩效审计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政府执行环境法律法规情况的审计、政府项目的环境效益审计、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影响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评估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对环境决策行为审计、被审计单位管理效率审计、经营计划和目标审计、内部系统控制审计、资源、资金利用效益审计等六部分。而秦荣生、李学柔则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应包括三部分内容:政府环境政策的绩效审计、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审计和企业环境的绩效审计。而万玻提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除了三要素外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外还应该有环境性这个因素。
笔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单位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环境项目效益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
三、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及其指标
有关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浙江审计学会提出环境经济评价法和环境费用效益的分析方法。辛金国等人还阐述了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首先确定分析对象和范围,其次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最后用货币来表示影响。汤亚莉、邓丽提出采用环境价值链分析法,根据产品各个环境影响环节来选择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指标。王学龙等也认为以环境价值链为基础,根据环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特点来设计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许良虎、马丽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可持续发展指标、环境管理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社会反响指标、生态效率指标。杨婷认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应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刘丽敏、底萌妍认为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问题分为不同的要素,并将其并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评价环境绩效审计的层次分析法。高前善提出将生态效率作为评价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指标。生态效率指标是环境变量和财务变量的比率。丁艳秀引入平衡计分卡理念,提出了从财务、客户、内部环境管理和发展潜力四个维度来设计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刘莎莎通过实例研究提出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改进模型,较合理地解决丢失信息的问题。林逢春、陈静在参考模糊综合指数模型后,构建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建立了环境绩效的动态评估体系。
在上述学者提到的方法指标中,笔者认为数据包络(DEA)分析方法最能作为评价环境绩效审计指标,DEA方法运用线性规划原理,将所有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值投射在效率空间中,然后求出效率。如果投入产出组合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其效率值即为1。数据包络(DEA)分析方法研究环境绩效的实证比较适用,但在0到1之间具体哪个数值代表环境绩效审计的哪个程度需要继续研究。
四、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
我国对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还十分缺乏,已有研究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我国有关企业、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因此,我们进行如何构建较完备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制定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和指南来更好地指导相关审计实务的开展,也是亟需我们探讨的一部分。
目前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大都是局限于规范研究,规范研究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其正确性难以验证。因此,我们应把环境绩效审计规范研究的成果用实证研究进行检验,使规范研究逐步完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实证研究的指导作用。而进行实证研究时关键问题是环境绩效审计的指标衡量问题,笔者认为数据包络方法算出的值比较适用实证研究。但就像在前面所提到的DEA方法求出的效率值0到1之间具体哪个数值代表环境绩效审计的哪个程度无从证明,需要各方面学者的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唐华,陈慧妍.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13(11):90.
[3]陈希辉,邢祥娟.论环境绩效审计[J].生态经济,2005,(1):41-42.
[4]谭文化.略论环境审计及评价依据[J].商业研究,2002,(11).
澳大利亚对政府绩效审计非常重视,民众对审计报告关注度高,维多利亚州审计署每年都要安排30个以上的绩效审计项目。如2011年安排了29个主要是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政府部门、企业和基建投资项目。其确定项目(选题selecting topics)必须向全体选民公布,征求意见。选题来源一是议会年度安排的重要资金项目、二是度高的事项及部门、三是议会认为政府实施的重点项目执行情况。议会和审计署对选择项目有周密的程序,平时大量收集数据并相互比较和筛选,并对潜在选题在审计署内部就其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自由和充分的讨论,并与相关部委沟通、反馈。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提高审计公告力度
1.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库。澳大利亚的审计机关在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时,审计机关本身不规定评价标准,不设计评价指标,一般通过数据分析和采用各行业各部门现有的技术标准或指标进行评价,以保持审计评价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目前,国内的绩效审计评价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寻找合适的评价指标。很多行业有自己的评价指标或已制定的技术标准,但在审计机关需要对其进行绩效评价时,审计人员因不熟悉该行业的情况,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指标,对于该行业是不是已有技术标准也不清楚,因此审计机关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库。指标库对国内所有审计机构开放,绩效审计人员可以按照需要到指标库里寻找和选用,这样能大大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2.加速审计报告公开进程。澳大利亚经验告诉我们,公开审计结果,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机构的绩效和改进情况进行监督。以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审计经验,我国应加快落实“五年规划”提出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所有审计结果,除内容和不宜对外披露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例如:可采取在报刊上公布内容摘要、在网站公布全文等方式,大力加强审计部门网站建设,将其建成审计信息资源库,成为审计部门联系其他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桥梁。
二、突出绩效审计选题,围绕社会关注热点
在澳大利亚绩效审计过程中,预备阶段就是进行绩效审计的选题,确定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在选择审计项目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预料可以通过审计在提高责任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最大程度地增加其价值的行为;二是在可获得的审计资源限制下保证适当的覆盖面。结合我国当前开展绩效审计的实际,在选题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突出重点。开展绩效审计应注意突出重点,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共管理中的难点问题,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问题的审计,如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有很大影响、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资金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公共设施、专项资金等。对这些重点领域,绩效审计要有针对性地切入,统筹兼顾,并区别轻重缓急,及时反映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政府加强依法行政、提高执政能力服务。
二是要明确目标。绩效审计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因此,在选择绩效审计项目时,必须事先考虑到所选项目是否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能否通过绩效审计得出明确结论和提供管理建议,并促进政府部门改进工作,从而实现增值且能获得预期社会经济影响。因此,应该尽量选择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被审计单位利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项目。
三是要考虑实际。在考虑绩效审计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可操作性。对绩效审计环境和基础条件不具备的项目,不能轻易被列为绩效审计项目,如:由于部门单位职能不清、项目或资金预期目标不明确而可能导致难以进行绩效评估的;审计取证范围和资金涉及面过宽、缺乏被审计单位合作支持、数据获取和分析难度过大的;审计研究问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过强,而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综合分析管理能力等还比较欠缺,又没有外部专家的技术支持的;审计机关不具备完成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在项目实施时间上有苛刻限制等等。
三、积极转变审计理念,努力探索审计方法
澳大利亚的政府绩效审计启示我们,要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转型,必须更新理念,拓展绩效审计的方法。
1.在审计内容上:从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内容来看,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的评价,而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某一方面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或对多个部门或单位的相同或相似职责的履行情况的评价。我们应该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开阔思路,增强信心,选好项目,然后根据工作重点和物质、人力资源,确定目标、范围、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效益审计工作。
关键词:建设项目 绩效审计 关键指标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15-03
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应用,是围绕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利用各种专业方法将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进行技术处理,综合专家意见,依据层次设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然后对指标的权数进行加权综合,得出量化的评价结果,最后依据量化的评价分数,对评价对象作出正确判断和评议。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应用,是分析计算得出绩效评价结论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对指标体系的应用,就无法对各个指标反映的信息进行评价,更无法对建设项目的关键绩效表现作出审计结论,整个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就失去了意义。
一、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对比与确定
(一)常用评价方法的对比
对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进行应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评价方法的选取问题,只有确定了适当的评价方法,整个指标体系的应用才有了坚定的基石。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准则多指标的系统,在应用时必须进行综合评价,即指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或算法)将多个评价指标“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进而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评价。
目前,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涉及的评价方法数量众多,比较常用的有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和对比,以确定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应用时应选用的具体评价方法。
1.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是一类基于工程技术手段模仿生物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而构建的信息处理系统。它是由大量简单处理单元并行连接形成网络,并按某种规则执行并行处理,具有学习、记忆、计算及智能处理功能,在不同程度和层次上可模仿大脑的信息处理机能。人工神经网络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其自主学习能力建立权重的学习机制,较为客观地对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它有利于弱化权重确定中的人为因素,确保权值的客观性。而人工神经网络也有一定的缺点,如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和信息分布存储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如何选择合理的网络结构还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学习算法的设计优化(提高训练速度和降低误差率等)以及稳定性等问题还未能充分解决。另外,要获取评价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对构造的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学习,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而要选取与被评价项目有相同条件和背景的样本则比较困难,这样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2.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称FCE)的原理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评价系统的各个相关因素,然后再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其过程就是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先从定性的模糊选择入手,然后通过模糊变换原理进行运算取得结果。设U={u1,u2,…,um}为描述评价对象的m种因素,V={v1,v2,…,vn}为描述U中各因素状态在评价者心目中的n种评语,即可得到相应的模糊集,再对模糊集进行模糊运算,便得到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B=(b1,b2,…,bn)。换言之,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计算过程就是寻找模糊权重向量ω={ω1,ω2,…ωm}∈F(U),以及一个从U到V的模糊变换f,即对每一因素单独作出一个判断F(Ui)=(ri1,ri2,…,rin)∈F(v),i=1,2,…m,据此构造模糊矩阵R=[rij]∈F(U×V)。其中rij代表因素ui具有评语vi的程度。从而求出模糊综合评价向量B=(b1,b2,…,bn)∈F(v),其中bj表示评估对象具有评语vj的程度,即vj对模糊集B的隶属度。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点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模糊综合评价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使得人们能够较为明晰简便地认识多因素影响的模糊事物,将多类多层次的模糊性对象进行定量化;第二,模糊综合评价法所构建的模型相对简单,算法也较为容易掌握,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对象评价效果较好。当然,模糊评价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其权重的取值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方法予以解决。
3.灰色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Gra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称GCE)是研究和解决灰色系统的分析、建模、预测和评估的理论,它是由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他把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态等抽象系统,结合运用数学方法,发展了一套解决信息不完备系统即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灰色综合评价可以在缺少数据且不明确的条件下,利用评价者现有信息所蕴含的潜在内容来进行白化处理。灰色综合评价法的优点,体现在可以将评价者给出的分散信息处理为描述不同灰色程度的权向量,为下一步评价对象的比较和打分奠定基础,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精确性。灰色评价法的缺点,在于评价指标的取值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灰色综合评价中白化权函数的合理性存在一定争议。
(二)评价方法的确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对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特定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实际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合适的评价方法应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评价结果能较好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二是简便可行,易于理解和接受;三是能够编制成评价程序实现自动评价。
由于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其中绝大多数指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较好地解决了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的模糊性问题。其适用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以向量的形式出现,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其提供的评判信息更为详尽,较为准确地描述了军队建设项目关键绩效表现的模糊状况;二是模糊综合评价可以满足评价的多层次需求;三是模糊综合法中的权重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来进行调整的,同时,模糊综合评价法具有相对简单的运算过程,实际操作中适用性更强,具备编制自动评价程序的基本条件,更适合当前我军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发展要求和趋势。
基于上述理解和前文三种方法的比较,本文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的应用方法,以求对具体建设项目的绩效状况进行较科学的评价。
二、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应用模型的构建
(一)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军队建设项目关键绩效表现状况,为了进一步使指标体系的应用具备科学性和严谨性,需要对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具体运用步骤加以明确。本文在对军队建设项目绩效表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评价指标定量化。进而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反映建设项目关键绩效的各个单一因素评价纳入一个统一的数学模型中,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引入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估法,求出综合评价结果的代数值,为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提供一种科学、客观和高效的指标体系应用方法。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因素集,然后分配各关键指标的权重,对建设项目具体的关键绩效表现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利用模糊矩阵对其进行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总体绩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因此,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应用模型可由因素集、评语集、权重集等若干个集合组成,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运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最后运用模糊评价法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由于权重在整个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占有突出重要位置,因此笔者将在下文中重点阐述指标权重的确定依据、方法和过程,随后再介绍关键绩效评价的具体因素集、评语集和模糊判断矩阵。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不仅体现着评价意图和绩效观念,而且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因此合理确定权重,对运用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军队建设项目绩效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用于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专家评定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因此,必须结合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实际特点,合理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是一个复合体系,在这个复合体系中,层次和指标数量都较多,层次与层次之间、指标与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差别巨大,无法运用通常的经验估值法、专家确定法等方法进行科学评价。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先对单层指标进行权重计算,然后再进行层次间的指标总排序,来确定所有指标因素相对于总指标的相对权重,为确定类似指标体系权重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途径。在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不仅可以使评价的工作量和难度大为降低,而且通过采取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等措施,对于权重确定的信度和效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使指标权重的精确度和科学性具备了可靠保障。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确定的过程如下:首先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然后寄送权重判断矩阵表进行咨询,判断矩阵表中应采用Saaty的1—9标度法,来反映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假定bi和bj两个指标,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界定如表1所示。
根据专家填写的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分值,构建出各个评价因素相应的判断矩阵B:
其中,xi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因素,bij表示专家评判的各个评价指标因素相对重要性数值。
得出判断矩阵后,对它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要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在此基础上建立偏差一致性指标CI: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可从表2中查出:
由得到的CI和RI,可以计算出随机一致性比率CR:
当CR≤0.1时,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修正,直到具有满意一致性为止。
完成一致性检验后,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为M。计算M的n次方根v。对v进行标准化,得到:
Vi即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
为了使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设计了指标权重打分问卷,与指标筛选过程中已经取得联系的专家再次沟通,第二次发放了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对每个专家针对同一准则层下各指标之间重要性程度对比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
将收集到的问卷进行统计汇总后,将评价结果输入指标重要性判断表,其中将被比较的指标值重要性取值换算为1,则其他值相应作以换算。以指标体系中军事效益(B1)下辖的项目军事目标实现情况(C1),提供作战、科研、训练或保障情况(C2),促进体系作战系统完善程度(C3)为例,通过综合专家打分意见,形成准则层(B1)的指标权重判断矩阵如下所示。
按照上文中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该组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该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3.0036,偏差一致性指标CI=0.0018,CR=0.0031,从而可以判断该矩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依次类推,我们可以得到其余各指标层的判断矩阵,从而最终得到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具体权重。
(三)评价模型的组成
按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一般程序,军队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首先要确定评价对象集,即P=军队建设项目关键绩效表现。其次是构造军队建设项目评价因子集U={u1,u2,u3,u4,u5}={军事效益,经济效益,管理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随后的工作是建立军队建设项目绩效模糊综合评价集。评价集就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作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的集合,表述为:V={v1,v2,…,vn}。按照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实际情况,评语集v{v1,v2,v3,v4}={好,较好,一般,差}。
在构建了军队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的评价对象集、评价因子集和评价集后,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就是建立各指标的评分隶属度和模糊关系矩阵R:
其中rij表示指标Ui能被评为Vj的隶属程度,也就是rij为指标Ui对等级Vj的隶属度。
在军队建设项目模糊综合评价中,指标层的关键绩效指标是模糊综合评价合成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指标评判矩阵是一个模糊隶属关系矩阵,建立指标判断矩阵的实质就是确定指标的隶属度。在军队建设项目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中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选择合适的隶属度确定方法,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军队建设项目的组成设施复杂,种类较多,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也较多,且重要性程度不同,进行绩效综合评价时不能只考虑一两个主要因素的作用,此时,就需要考虑模糊综合评价法中的模糊合成算子的选择问题。目前常见的模糊合成算子有三种(表4),这三种算子在体现权重作用、综合程度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为了充分考虑全部信息的作用,本文选用加权平均型进行合成运算。
综上所述,运用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首先由指标层的评价向量构成单因素等级评价矩阵,将指标权重和相应评价矩阵进行计算,得到准则层的评价向量;然后再对准则层评价向量进行处理,最终可以得到该军队建设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价等级向量。得到军队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综合评价结论后,一般可根据最大隶属度法则确定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5-57.
2.Kosko B.Neural networks and fuzzy systems. Englewood Ctiffs[M].NJ:Prentice Hall,1992:26.
3.刘婧,刘弘.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对比分析及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2):77.
4.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26.
5.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126.
6.罗键,林建伟,李方文.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后勤综合保障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8(4):56-61.
7.Michael D.Meye,Erie J.Miller.Analytical Transportation Planning[M].America,2001:116.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辽宁沈阳 110015
[摘要]在我国,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是并存的,财务审计在审计活动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在未来,我国要不断地加强绩效审计,使得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互相分离,互相独立。目前,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独立之间的结合只是一种过渡的表现,审计人员需要在两者进行结合的过程中找出绩效审计的有效方法和经验。
[
关键词 ]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比较
我国政府目前财务审计还是占得主要位置,但是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不断的完善发展,在审计要求上也越来越全面,要求审计能够真实反映出政府的各个方面和在运营中的矛盾以及处理的办法,以专业的水平对政府经济进行评价,绩效审计的侧重点正是符合现在政府部门的需要,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之间相互弥补。但是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既要相互结合使用,也要相对独立的进行发展,而且绩效审计在发展中也会逐步的取代目前财务审计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发挥政府的审计作用。
1、基本概念的比较
财务审计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审计类型,财务审计是对政府的财务和财政的收支活动还有报告的审查,然后对政府财务收支报告和活动的真实性、公允性、合法性以及正确性进行评价的监督活动。而绩效审计则是审计人员通过使用现代技术方法,对政府部门的活动和功能就目前的效果性、经济性以及效率性进行客观的、系统的独立评价,并提出评价后要进行改善的意见,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为政府的有关决策方面的工作提供信息来源的过程。我们通过分析比较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的概念可以得出,两种审计的原理都是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经济活动和财务财政上的收支,与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出与相关规定符合度,并将结果传达相关单位的过程。但是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不同的是绩效审计注重评价审计方面的效率性和经济性而财务审计更关注审计项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不难看出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只有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去评价经济性和效率性,将两者进行结合审计的话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出被审计项目的经济活动情况。
2、审计要素差异比较
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在审计目的、主体、职能、技术、方法、程序、标准、时间导向和审计对象上均存在差异。二者在产生和发展背景的差异上,主要表现为私有制的产生、财产所有者和财产经营者的分离,导致了人们迫切想要了解政府资金公共支出的流向;绩效审计产生的背景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公民的民主和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则由关注政府支出的合法性逐渐转变到关注政府支出的经济效益性。二者在审计目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财务审计侧重于审计项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公允性;绩效审计更侧重于审计项目的效益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二者在审计职能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财务审计检查、评价已成事实的财务收支活动,行使防护权、监督权和鉴证权;绩效审计主要关心的是未来经济活动的发展的效益,主要职能为创新性和建设性。二者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财务审计的审计方法一般有审阅法、查询法、复算法、核对法、函证法、调解法和盘点法,专门技术方法包括抽样审计方法、计算机审计方法和内部控制测评方法;绩效审计的审计方法有调查法、分析法、采访法和统计法。二者在审计程序上的差别主要表现为财务审计的程序为准备——实施——报告;绩效审计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于后续审计这一过程。二者在审计主体上的差异为财务审计只要求审计主体掌握会计和审计的专业知识技能;绩效审计对审计主体的知识面要求更为广泛,特别是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二者在审计标准上的差异为财务审计的审计标准为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为有关法律法规、公认管理实务和相关规章制度。二者在时间导向上的差异表现为财务审计注重历史经历活动;绩效审计更看重未来的经济活动。二者在审计对象上的差异为财务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及相关会计资料;绩效审计对象是政府及其公营项目的效益或社会效益。
3、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的有效结合
3.1绩效审计做法
绩效审计的难度远远高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关键是如何准确地评估被审计机构和被审计项目的社会效益。只有比较准确的计算到被审计机构和被审计项目的社会效益如何。才能估计其社会影响,最后才能对症下药,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首先要熟悉、了解被审计机构的业务,经营活动情况,机构有否各种业务指标和工作。进行绩效审计时,也要贯彻会计的重要性原则,抓住被审计机构最重要的经营活动状况与其有关制度和控制计划一一比较分析,看其是否达到预定效果。
3.2结合范围方式
在我国,财务审计的范围要远远超出绩效审计的范围。一般说来,如果经济活动涉及到投入产出,那么就可以对其进行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侧重点是公众比较关注的一些领域,比如专项资金审计、公共工程审计、公共支出审计和财政预算的支出审计,对这些方面展开审计活动,能够为国家节约一部分资金,同时也可以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绩效审计还做得不是很到位,还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对于违法比较严重的单位来说,应该将穿行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对于违法现象比较少的单位来说,应该主要进行绩效审计,然后再辅以财务审计;如果一些单位之前进行过绩效审计,那么就可以直接采取绩效审计。
3.3结合实施办法
在将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进行结合时,要合理地选择审计项目。对公共工程项目、公共预算的支出项目和公共投资项目进行审计时,要将绩效审计需求考虑在内,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对绩效审计进行中长期计划。使得绩效审计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同时,在编制计划时,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并且合理地安排人力资源,避免将任务进行重复安排。此外,还要保存好审计资料。在制定审计准则时.应该将政府的审计准则分为绩效审计准则和财务审计准则,然后制定各自的报告准则、作业准则和审计内容,对政府部门实行绩效审计,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绩效审计体系。在审计程序上,如果单纯地实施绩效审计。那么就要充分收集以往财务审计中的审计证据;如果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同时进行,那么除了要收集财务资料以外。还要搜集各种调查表、决策和各种制度规定。在审计方法和技术方面,绩效审计可以沿用财务审计的一些方法.比如分析、计算、观察和审阅,对于具体的问题,审计人员应该做具体的分析。在审计人员方面,应该加强对绩效审计人员的培训,使绩效审计人员的知识更加全面。
4、结束语
绩效审计以及财务审计是相互依存的,在审计活动当中财务审计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因此,在之后我国必须要不断地加强在绩效审计上的研究力度以及相关规范的制度,从而使得财务审计同绩效审计可以互相独立、互相分离。现如今,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独立之间的结合仅仅只是一种过渡的表现,审计人员必须要在两者进行有效结合的过程之中找出可以使得绩效审计独立的有效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根据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年规划,审计署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已正式,己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继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修订后,我国审计制度建设上的一次飞跃。新审计准则的一大特色就是开始注重绩效审计,同时,对绩效的关注点不仅是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即对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在这种情况下,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绩效审计中引入量化评价指标,无疑对提高各级政府和企业保护环境的意识,推动环境治理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自觉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本文从学术角度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中引入环境治理评价指标及其可量化性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国家和社会对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视及早建立完善的环境治理评价体系,最终保护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环境绩效审计理论基础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起源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有机融合。环境绩效审计借鉴了绩效审计的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将之应用于环境审计的实践中,形成了环境绩效审计,并发展出一套自己所独有的理论和实务。环境审计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企业中兴起,于80年代扩展到欧洲,近年来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南美洲地区的国家也开始重视环境审计,这极大地推动了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先进国家已经完成传统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环境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范畴的一部分也成为绩效审计关注的内容之一,绩效审计开始注重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质量和环境责任,从而确保与环境相关的效益指标能够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确保环境项目能够经济、效益和有效地进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政府环境治理方面进行审计试点。1998年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并在这一期间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政府环境整治项目进行的审计(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审计等)。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政府环境治理的审计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环境治理的审计评价标准,国内环境审计落后于国际环境审计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对我国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十分不利。为此,审计署指出“,积极开展资源与环境审计,加强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关的资金、重点生态保护工程、重点流域(或区域)污染治理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与环境审计模式”。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绩效审计最早见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经营审计”概念。各国对于绩效审计的称谓不尽相同,但本质一样。英国、加拿大称为“现金价值审计”或“价值为本审计”,澳大利亚为“效率审计”,瑞典为“效果审计”、“全面审计’、或“综合审计”,我国在《审计法》中称为“效益审计”,我国香港地区称为“衡工量值审计”。绩效审计是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基础,但并不局限于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发表审计意见,更多的是对资源耗用的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更有效、更全面地满足各方审计委托人的多层次需求。1986年,在悉尼召开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12届会议发表了《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该声明将公营部门的绩效审计定义为“:除合规性审计,还有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国际商会(ICC)于1991年定义环境绩效审计为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运行等进行系统地、有说服力地、周期性且客观地评价,并通过环境管理和控制,监督和鉴证公司有关环境规范和管理方面的执行情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简称INTOSAI)在《开罗宣言》中明确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组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简称“3E”)所进行的审计。国内也有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做出定义。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吴立群和王恩山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关于本文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涵义,即是指针对政府部门环境治理绩效的专门性审计。而环境治理是使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生活环境或生态环境,在人为的强制、辅助以及环境的自净能力作用下,恢复到与污染前相近的环境状况过程。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主体、客体与内容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12届会议提出了公营部门绩效审计的目标: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做出报告;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与国家环境立法体系、政府绩效审计、企业绩效审计以及社会的环保意识相联系,而具体目标则因达到总目标的具体要求而定。吴立群、王恩山将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分为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分项目标三个层次,分项目标是对环境管理各步骤的绩效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找出影响环境管理绩效的消极因素,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从而促使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审计学者们普遍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分为政府审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三类,相互分工、相互协作,共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业务。目前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是以政府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为主,一些机构对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组织)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审计都很重视环境绩效审计,开展了大量的环境绩效审计项目。政府环境治理将侧重于通过发挥环境经济政策资金配置的功能以实现环境保护各项目标。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主要以客观存在于政府、企业组织中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环境保护资金收支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侧重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性(毛金妹,2006)。按照职责范围和权限大小划分的,环境绩效审计的客体主要包括:内部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的企业及具有环境影响的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承担具体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各级环保部门;负责环保专项资金投入的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涉及环境保护的部门(李笑天、顾建新、陶荣庆,2007)。绩效审计一般分为事前绩效审计、事中绩效审计和事后绩效审计三种。环境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不同,审计工作任务不集中安排在年终,而是根据审计资源情况,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灵活地安排审计项目,不同的项目使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基本程序是审计人员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和提出的实施方案,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ICOSAI于2001年的《从环境视角执行审计活动的指南》(GuidanceonConductingAuditsActivitieswithAnEnvironmentalPerspective)中指出环境问题的绩效审计包括:确保与环境相关的效益指数能够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确保环境项目能够经济、效益和有效地执行。国外对环境绩效审计的认识采取了更加广阔的视角,促使他们在环境绩效审计实践上不断突破。2004年INCOSAI的《环境审计与常规性审计》(EnvironmentalAuditandRegularityAuditing)中,列示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对政府执行环境法规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对政府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目前学术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也有不同理解。刘力云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确认企业在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否在保护环境、防止和治理污染方面做出了努力、环保政策和措施是否有效;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查。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决策行为审计、经营目标和计划审计、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效能审计、内部控制系统审计、资源要素利用效益审计、资金利用效益审计等。李学柔和秦荣生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政府环境政策绩效审计、政府环境项目效益审计和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三部分。刘家兰和王恩山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评价环境法律、政策和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工作效率审计;环境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价;对环境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
三、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述评及建议
(一)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述评鉴于环境审计问题是庞大而深邃的学术领域,本文不可能对此问题的内涵、外延等各方面均作论述。对政府绩效的审计中引入环境治理评价,关键的问题在于衡量政府在恢复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所达到的绩效程度。一方面要衡量政府对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程度,另一方面还要衡量其所投入的社会资源的多少,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绩效衡量。本文指探讨具体环境治理评价指标建立的相关问题。
(1)环境治理评价指标。关于环境治理评价指标,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相关文献论述。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针对世界上所有组织改进环境管理行为的统一标准—15014000标准。该标准的核心是建立职工和相关方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审计。该标准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体系制定了原则和指南,做出了具体规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1995年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上,与会各国就通过了一个有关环境审计问题的主题文件《开罗宣言》,不仅提出了环境审计的定义和重要性等,鼓励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确定环境成本和环境责任,也提出要开发相关的技术标准。2001年初,INTOSAI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向各成员印发了其工作成果《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鼓励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建立完善合规合法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技术标准,并推荐参考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但《指南》只是一般性指出最高审计机关可以采用实地调查、标准化问卷、统计抽样等工具确立评价方法,具体的审计标准仍需各审计机关按照环境特点去制定。
(2)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关于环境绩效评价的指标,加拿大、日本、联合国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都有相关法律和文献作出一些具体的规定,建立了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加拿大列出了不同行业的环境绩效指标,包括资源、公用事业、大小型制造业、零售业、交通业和其他服务业共七种行业十五个方面的环境绩效指标,包括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对土地的破坏和恢复,采掘、使用和再生的资源,污染预防,固体废物的管理,危险废物的管理,能源的保护,空气方案,水方案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00系列标准,提出了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环境状况指标、经营绩效指标和管理绩效指标。该体系考虑了环境管理体系的目标要求,提供了环境绩效评价的综合框架,并为指标的获取和加工计算提供了指南。环境状况指标,即反映对当地和区域性的环境状况的影响,如污水排放对附近水域的影响,废气排放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等。经营绩效指标,即反映有关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环境绩效。管理绩效指标,即反映管理当局为改善组织的环境绩效所做的努力,其中包括方案和政策的实施、符合性、财务绩效与社区的联系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建立环境治理评价指标的参考。
(3)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国内关于环境审计方面的学术成果也层出不穷。陈思维的《环境审计》(陈思维,1998)是较早的关于环境审计的专著,从环境审计的理论结构到环境因子影响评价均有论述,并对不同的环境影响因子提出了NPV、替代工程等方法,而且以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物种生态资源为例建立经济损失测评模型,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刘长翠在《企业环境审计研究》(刘长翠,2005)一书中,对国内外有关环境审计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并对环境审计的依据与标准提出了自己理解与思考,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环境审计研究:历史、《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李雪、杨智慧、王健姝,2002),现状与未来———基于国内研究的实证分析与理论述评》(刘长翠、周芳,2005),《中国环境审计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97-2008年研究的分析》(潘煜双、李云,2010)等都对环境审计问题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价。刘达朱、王本强、陈基湘在《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技术方法》(刘达朱、王本强、陈基湘,2002)中提出了我国需对环境政策、环境部门部门活动的审计进行立法保护,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是增加绩效审计,并且也从量化角度增强审计结果的可靠性。郝玉贵在《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研究》(郝玉贵,2010)中阐述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动机引导与价值问题,并探讨了在和谐理念下审计参与型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外诸多学者如Cahil(l1996)、Ammenberg(2001)等也对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外部审计工作等提出了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对建立健全相关环境评价体系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政府环境治理评价指标的相关建议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认识到建立政府绩效的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从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环境治理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环境审计的难点在于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一项十分浩大繁琐的系统工程,笔者谨从学术角度提出关于建立相关指标建议:
(1)保持环境治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所谓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是指在建立政府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时,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各级政府辖区内主要环境治理目标的相应指标。如常见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森林资源破坏,土地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生物资源破坏等。评价指标要保证其完整性,凡是关系国家和人民切身利益的指标必须体现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对每个环境因子的具体指标订立国家标准,并通过人大进行立法保护,以确保法规的强制性和有效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国家级评价指标体系和地方级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级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通用,地方级评价指标体系由省人大或政府机关在国家评价指标体系下进行完善,制定更加具体和严格的指标体系。
(一)传统政府外债项目公证审计观念影响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使用政府外债以来,各级审计机关即把对政府外债项目进行年度的公证审计作为重点工作。随着近几年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开展绩效审计总体要求的提出,这种传统政府外债项目公证审计观念对绩效审计开展的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表现为在各级审计机关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政府外债项目公证审计、轻绩效审计的现象。一些审计机关和人员认为,政府外债项目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政府外债项目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项目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项目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因此,除公证审计项目财务收支之外,如项目目标实现、贷款资金偿还、项目效益发挥、项目质量等不是审计对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侧重于对政府外债项目账务收支发表意见,认为账务收支以外的不是审计管辖范围。这一思想也是审计人员规避风险、摆脱责任和减轻工作量的托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开展。
(二)绩效审计的法规体系不健全
绩效审计有没有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首要条件。而我国目前有关绩效审计的法规不健全,缺乏绩效审计准则和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尽管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第一条中增加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条款,意味着绩效审计已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如何实施绩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和范围等并无明确规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准则来规范绩效审计。从世界范围看,美、英、德等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绩效审计制度。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法制建设不健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没有统一的审计操作规范,审计人员的责任不能明确认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同时,对于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没有明确规范和要求,审计署仅授权各级审计机关对政府外债项目实施期间的财务收支进行公证审计,而项目实施其后的审计监督并未进行授权,各地审计机关并无权对已竣工的政府外债项目自行安排绩效审计。
(三)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滞后
近几年,我国所实施的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多为事后审计,鲜有事前、事中的跟踪审计。事后审计存在着诸多弊端,往往项目实施结束后才进行审计,多数项目都已经竣工了几年,有的甚至竣工已达十年之久,时间久远,项目相关资料数据查找困难。同时,由于大部分实施政府外债项目的机构均为临时机构,项目竣工后,项目办公室随即解散,人员、资料流失严重,并不利于对这些项目进行事后的绩效审计。同时,事后审计在审计事项发生后若干年才进行审计,不能有效预防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而且一旦审计出了问题,也已成既定事实,无法挽回造成的损失,也只能“亡羊补牢”以减少所造成的损失。这样的审计方式同我们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缺乏公认的政府外债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政府外债项目绩效的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政府外债项目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但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却没有形成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涉及行业众多,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对同一项目实行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尽管每次绩效审计前,相关审计部门就衡量绩效的标准与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进行了沟通,但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还很难做到。同时,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这就更需要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来对项目绩效做出科学评定。因此,目前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没有形成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审计人员很难客观、公正的提出评价意见,就可能导致绩效审计风险。
(五)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缺乏与内资同类项目的绩效比较
近几年,审计机关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对象仅局限于政府外债项目,同时绩效评价也往往仅限于项目本身,缺少与内资同类项目的比较,忽视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只是从在政府外债项目行业内剖析绩效成败原因,使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工作结果与同类内资项目的可比性不高。一旦审计机关对个别政府外债项目的绩效评价不佳,往往部分政府外债项目单位对没有和同类内资项目比较而颇有微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其认可程度也不高。
(六)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工作还不是促进政府外债“积极合理有效”使用的常规措施,项目绩效审计也只是审计部门根据需要临时安排的工作,并非各级审计部门的常规工作。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还只是短期的审计行为,采取诸如局部行业审计、部分项目专项调查等方式,缺乏对政府外债项目绩效的持续性测定评价,这就导致了运动式的管理模式,致使审计结果公信力不强、约束力不大。同时,现行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方式和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多样性。绩效评价审计大部分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审计层次上,即只重定量审计,对定性审计重视不足。特别是政府外债项目多涉及农业、教育、卫生、环保等社会效益类项目,审计内容的宽泛,单纯的定量审计不能满足现有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目标的要求。另外,政府外债项目投资来源多元化、复杂化,现有的审计方式、方法已经无法对其进行准确权衡。
二、完善我国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观念
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对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的宣传,为效益审计的开展扫清思想观念障碍。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高人们对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是我国利用外资发展的需要,是各级审计机关政府外债项目审计部门的使命所在,是外资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级审计机关特别是政府外债项目审计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增强审计人员开展效益审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也要向被审计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做好宣传,使他们认识到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是进一步做好项目的助推器,争取他们对效益审计的理解和重视。同时,要坚持政府外债项目公证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有机结合。公证审计所提供的真实合法的数据资料是进行绩效审计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现代会计信息资料失真严重的状况下,必须强调项目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有机结合,在真实合法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评价政府外债的管理和利用情况,促进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
(二)健全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法规体系
依法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的基本原则,完善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在《审计法》中明确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使绩效审计工作有必要的法律保障,并适时制定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条例,规定绩效审计的对象、内容、特点等基本概念,增强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监督权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在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已经颁布的绩效审计准则和着重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财务收支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准则体系,包括绩效审计的一般准则、现场作业准则、报告准则等,对绩效审计的程序作出具体的规定。第三,借鉴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以及世界上发达国家绩效审计的经验,结合我国政府外债项目的实际,尽快制定出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指南,对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报告基本形式和人员要求等做出具体规定,规范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行为,明确绩效审计报告的法律效力,规定绩效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等的责任。
(三)促进事前、事中跟踪绩效审计的发展
针对政府外债项目事后绩效审计存在的诸多弊端,审计机关应促进在事前、事中对政府外债项目进行跟踪绩效审计。一方面,在事前、事中开展绩效审计可以防止因时间久远,人员、资料流失严重等不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另外,改变以往事后审计重惩罚、轻预防的审计思路,在事前、事中开展绩效审计可以尽早发现政府外债项目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倾向,充分发挥审计对政府外债项目的免疫功能。在政府外债项目立项决策阶段,运用事前审计,来评价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对项目立项决策的执行效果进行预见,将决策中不合时宜的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将因项目立项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在政府外债项目施行阶段,通过运用事中审计,将绩效审计和政府外债公证审计适当结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使项目的运行按计划发展,从而保证项目最终结果的实现。
(四)制订科学的政府外债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政府外债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不同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差别很大。审计机关应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专家共同研究制定。针对政府外债项目分属的不同行业类别和项目资金的不同用途,运用共性与特殊性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长期与短期结合、建设与可持续性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结合等原则,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促进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科学、合理、规范、公认。根据政府外债项目特点,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应具体关注项目立项情况、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项目运营管理情况、项目还贷情况和资金使用效果等几个方面,突出合规、效率、效果、效益、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指标设计,同时要科学选择行业标准、计划标准、历史标准等评价标准。制定出的政府外债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采取先易后难,逐渐丰富、逐步完善的办法,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五)推动政府外债项目与内资同类项目的绩效比较
首先,要改变审计机关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过程中项目选择的局限性,选择项目应不仅仅限于政府外债项目本身,还应选择国内其他资金来源的同类项目,对绩效审计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对比,对项目绩效的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政府外债项目行业内外剖析绩效成败原因,增加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结果与同类内资项目的可比性和公正性。其次,审计机关在评价政府外债项目绩效时,要注重综合利用国内其他项目行业标准进行对比,以全面客观反映政府外债项目的绩效结果,增加政府外债项目评价结果的公认性。